浅谈初中化学总复习的策略与方法

浅谈初中化学总复习的策略与方法
浅谈初中化学总复习的策略与方法

认真搞好复习教学努力促进质量均衡

——初中化学总复习的策略与方法

新课标下的中考总复习并不是对已学知识的简单重复和再现,而是从更高层次、更新角度对所学知识、技能和方法进行重新认识和再学习的过程。下面我将根据我们县几年来积累的一些经历总结归纳为三个方面与大家交流。

一、加强复习计划,合理安排复习进程

1、精心谋划复习计划

中考复习阶段,制定的复习计划目标要求明确化,可衡量,可达成,符合实际,并且有时间限制。只有突出针对性、可操作性,这样的计划才能有助于合理整合和优化复习时间,提高复习效能。

每年即将进入总复习的前期,各校备课组应发挥集体智慧,专门开会探讨复习计划的制定。从学生的特点分析、复习阶段的分法、时间的安排、资料的选择、复习的要求和目标、预期的效果和可能出现的问题等方面各抒己见,结合过去的经验,作好计划。

2、合理规划复习进程,科学安排复习时间

因为初中化学才学一年时间,新授结束离中考顶多就3个多月,在这么有限的时间要完成几个阶段的复习安排,没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复习的效果不言而喻。

(1)明确复习的四个阶段

中考复习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分阶段开展工作。一般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具体要求是:

第一阶段单元过关,要求:抓纲务本,全面复习,夯实基础。

第二阶段专题复习,要求:重点复习,构建网络,归纳迁移,发展能力。

第三阶段强化训练,要求:完善知识体系,适应考试要求,升华应试技能。

第四阶段考前指导,要求:回归课本,自学为主,适度训练,调整心态,轻装上阵。

各校应根据学生特点适当调整四个阶段的侧重点。要非常重视第三阶段强化训练,这是考点“扫盲”、知识升华、能力提高的关键阶段,很多学生的成绩会在这个阶段的后期产生飞跃,因为模拟训练让学生知道中考常考什么、怎么考等问

1

题,同时还知道自己缺什么、该补什么,因此我们在模拟训练上从精选题、备足“弹药”、试题分析、应试指导、查缺补漏等方面都要充分考虑。

(2)把握关键的时间节点

把握各个阶段的主要工作和时间节点,有助于合理、有序保障备考工作的顺利进行。在时间的安排上,建议:

第一阶段半个月;

第二阶段一个半月到两个月;

第三阶段半个月;

第四阶段一个星期左右。

二、关注复习细节,努力提高复习效益

每个阶段的复习,要坚持“以本为本”,依据中考“考试说明”和“课程标准”,深挖教材,通过教材内容梳理,明确考查的要点,着力解决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具体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一)复习设计要注重知识的系统性,提高复习的针对性

当学习过的知识增多时,就很容易记错、记混。复习中,要“依标扣本”,注意分析学生在知识方面与能力方面暴露的缺陷,理清知识的条理,找出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要使前后知识联系起来,系统巩固知识,形成一个由知识点到知识面、最后到知识网络的综合体。适当地把知识条理化和系统化,可以使所学的内容化繁为简,重点突出,脉络分明,便于学生进行分析、比较、综合、概括;不断地把分散的概念系统化,也有利于在头脑中建立一个清晰的概念系统,不但能够加深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而且能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少走弯路,使复习具有系统性。

这一块一般要放在专题复习阶段,对学生要求理解和记忆并重,狠抓落实,为后面的复习扫清障碍。

(二)要加强复习环节的细节指导,提高复习的实效性

从复习过程和学生的认知过程来看,要提高复习的效益,应着重抓好以下四个环节,即有效预习、有效听课,有效训练。

1、有效预习,培养复习的自觉性。

主要以“问题导学”的形式,落实预习环节,使复习能做到心中有数。在每章节复习开始前,学生自己主动预习,整理和归纳所学的基础知识,目的是巩固基本概念。

复习课的预习一般应借助复习资料或自行印制知识结构来执行,即选择有知识结构的资料或自行编排(形式为填空),以作业的形式布置,长期如此,让学生形成习惯。这种方法简单有效。

2、务实的课堂是提高复习效率的根本。

课堂是学生学习和老师指导的主阵地,如何向课堂要效益,使学生在课堂上锤实基础,掌握解题规律、方法,提高审题能力、探究能力和综合多项知识技能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的课堂一定要务实,要立足中考,挑战中考,不能流于形式,追求花架子,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找出学生的薄弱环节,对症下药。如何形成一个“务实化”的课堂,我建议采取如下措施:

(1)有效听课,学会笔记的选择性

复习课中要学会听复习课,注意把握每一节复习课的重点和核心,能做到记好笔记听好课。而笔记操作可以简化,可以根据自己学习的需要,选择性的记载关键知识和疑难知识,从而有针对性的解决问题。在每章复习结束时,还要经常反思自己在哪些方面比较成功,哪些还存在问题。

在复习课上,我们要对学生的笔记一改过去板书复制式的笔记,提倡让学生学会笔记的选择性,做补充笔记,留给学生更多的交流和思考的时间,提高复习的效果。很多老师比较赞成这种做法,但这要求老师备课时要更多的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借助复习资料,策划好学生的补充笔记,并在课堂内要选择合适的呈现方式。

(2)加大课堂复习的研讨程度

选取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各抒己见,展开讨论,在讨论中辨正误,明是非,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或针对不同学生设计的实验方案,让其它学生对这些方案进行评价。这种课堂模式也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理念,既使学生掌握了从不同角度评价实验方案优劣的方法,又对学生以后自己设计实验方案起到一定的启发、帮助、借鉴作用,学生的能力也明显提升。

这方面也并非全凭老师个人发挥,应作为一项备课内容,发挥集体的智慧。主要在选择填充题、开放性推断题、开放性分析说明题、开放性实验探究题、一体多解的计算题设计讨论。

(3)加强对《中考说明》中习题研究的深刻度

每年市教研室都编发有《化学中考说明》,并以近几年的中考试题为范例,提供样卷,其中有很多习题体现了新课程下中考改革的趋势。因此,要钻研《中考说明》中习题,对部分习题进行挖掘、延伸拓展、变形,举一反三,类比联系,分析其规律性解法。

这一块一般应放在进入总复习前,应从题型、题量、分值、热点、侧重点进行分析和预测,发挥其对复习的导向作用。

(4)增强复习课的专题突破与信息技术使用的效度与力度

初中化学需要学生掌握的知识点比较零散,习题也是五花八门,琳琅满目,逐条逐个去复习显然费时费力,且事倍功半。在复习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将知识点进行梳理,将类似的习题或者类似的解题方法进行分类汇总,专题突破。这样,既使学生易于掌握,又能形成一个规律性认识,减轻学习、记忆的负担,从而提高解题的能力。由于复习课的习题容量大,所以我们有条件就要尽可能地借助于信息技术,充分合理使用多媒体,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节约时间,提高效率,且还能增强课堂的趣味性。

(5)分析历年中考试题,把握当前中考的脉搏,注重信息采集的敏感度

尽管每年的中考试题力求稳定,但稳中有变,在往年的基础上,一定会有所变革。因此我们要通过分析2012年中考试题,多方面采集信息,把握2013年中考的命题趋势。在课堂教学中既要扫清基础性知识的障碍,又要对中考的考点和热点倍加关注。

分析历年中考试题是各校备课组复习前的必修课,尤其是前一年的试题,当然,要对一套中考卷分析透彻,靠备课组的力量是有限的,要从市、县教研活动和网络等多渠道去获得。

3、科学训练,提高复习效率

科学的训练是提高化学复习效率的保证。在复习工作中,我们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教学的重心在训练,而训练的重心在科学,我们

要走“向科学要效益”的决胜之路。合理科学的训练,才能有效地提高复习水平,如何使训练更为科学有效呢,常采用的措施有以下几点:

(1)精心选编习题是实现科学训练的基础

选编习题要注意:巩固“双基”和综合应用相结合,难题与易题相结合,陈题与新题相结合。注意习题的“落脚点”、“结合点”、“测试点”、“给分点”。综合复习阶段应有单项选择题、选择填充题、填空题、情景分析题、实验与探究题、计算题等单一题型练习,还要有中考模拟练习。

加强习题选择的典型性。在大量的解题训练中,要精选精练,以一当十,与复习配套的习题要注意精选,突出典型性、通用性,要注意解题后的反思和总结,不能盲目的陷于题海中。选择课外习题或练习卷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要针对学生薄弱点进行针对性训练。可以选择一题多变,一题多解的训练。能举一反三,不轻易做重复训练,宁愿课堂多听课,少在课外做废题。

训练的内容安排上,我认为应该把握好“三度”:力求广度(即习题涵盖的知识面广)、挖掘深度(即习题编排时要有层次,进行变式处理,层层深入)、降低难度(即所编习题尽可能侧重基础题、中档题,难题的比例要适当。)

(2)精心组织安排是实现科学训练的保证

训练的方式应多种,要精心组织安排。课堂练习力求多样化,如提问、讨论、板演、讲解、复述、抢答、竞赛等。专题复习阶段则以形成性测试为主,测试时间控制在一节课之内,试后随即公布正确答案,让学生及时自我诊断,强化正确的思维过程并及时纠正错误,学生自己难以解决的问题要通过讲评解决。综合练习阶段可先练选择题,待基本达标后再练非选择题。

训练的组织安排上,也应把握好“三度”,即:控制强度、保证频度、提高效度。“双基”部分还应该有特别的训练要求:基础知识反复练、化学用语强化练、化学实验综合练。

(3)注重习题讲评是实现科学训练的关键

科学的习题讲评,对于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在讲评习题时要注意精讲、少讲,但必须向学生讲清以下问题:讲化学习题解答的一般思维模式、讲各类题型的一般解题思路、讲不同题型的解题规律和技巧、讲一题多变和一题多解、讲中考命题走向、讲解题的规范性与答题要求。

(4)着力思维品质培养是科学训练的核心

训练的目标在于培养学生思维品质、提高学生知识综合运用能力、解题能力。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在训练时要注意:设“疑”布“惑”,激疑启思;倡“议”思“辨”,撞击火花;借“错”激“正”,欲擒故纵;觅“趣”寻“幽”,活化思维;设“境”创“情”,以情动思。

在科学训练方面应充分发挥各校备课组的集体智慧,从习题的选择、时间的安排、讲评、效果分析都应集体备课交流讨论,做到信息共享、步调一致、优势互补。

(三)要处理好教材与资料的关系,提高复习资料的辅助性

第一阶段基础知识的复习要以教材为本。近年来,中考命题总体上仍遵循“保持稳定,重视基础,贴近生活”的命题方向。考纲是复习的依据,教材是复习的根本,资料是复习的补充。要“抓纲务本”。抓纲就是要正确认识考纲对复习的指导作用;务本就是要充分利用教材,拓宽知识内容,延伸课后习题。中考复习越到后期越应回归教材。目前,市场上的中考复习资料很多,质量也是参差不齐,没有经过精心选择的复习资料,不但不能提高复习效率,反而会降低效率,甚至是出现负增长。在资料选择上,要有针对性,严格筛选,决不能滥用。中考复习一般1本综合性中考复习用书、一套总复习试卷、6-8套模拟卷(包括样卷、各市县模拟卷、信息卷、自己命

制的模拟卷)就足够了,建议以中考“考试说明”

为基础,做到择其“精”者而用之,坚持举一反三,“以一当十”,即听懂一题

会解一类题,切实提高资料的使用效果。现在阶段,学生都有一种过分依赖资料的习惯性心理,容易把课本丢掉,要注意这种不良现象,决不能舍本逐末。

三、加强分层分类辅导,做好学生心理指导

1、切实落实分层推进

真心落实各类学生分层帮扶,是寻求质量增长的新空间。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树立“学有进步,人人进步”的信心,这是分层辅导的前提。调节师生关系,是提高学生学习质量的催化剂。教师对学生要真心爱护,尊重热爱而严格要求。经常换位思考,教师可采取“先跟后带”的方式与学生谈心。优化“分类指导,分层辅导,及时跟进”,注意面向全体,关注每一个,不同层次学生的辅导与帮扶不要硬性的做统一要求,避免“一刀切”。具体要求处理好“三个环节”,即

环节一,作业精选:精挑细选,分层要求,提高练习效益。每天作业要以教师能改、学生能较好完成为度。作业量应基本控制在“好生能吃饱,中等生能吃好,后进生适度紧张”的程度上。

环节二,练习批改:批改到位,纠错及时。即有发必收,有收必批,有批必评,有错必纠。尽量增加面批的次数,让更多的学生受惠。具体做到:改卷不过夜,讲评不隔天,让学生不把“不懂”带回家。

环节三,成绩跟踪:做好案头工作,引导学生描绘落实各次测验与考试成绩均分差曲线。

这一环节我们应把主要精力放在拔尖、扶中、治拐三方面,我们应始终坚持“别让一个孩子掉队”的理念,既要拔尖,又要共同进步,面向全体,关注每一个。

2、做好复习过程和考前心理辅导

做好心理疏导,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内驱力是有效复习的保证。面对中考,由于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学生出现综合焦虑症或考试综合恐惧症,通常表现为焦虑、恐惧、压力感等,这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现象。从某种意义上适当的压力有利于学生提高复习效率,但问题是有相当部分的学生由于压力太大、方法不当、成绩没起色、成绩波动大、成绩不能拔尖等原因,出现综合焦虑症或考试综合恐惧症等不良反应。因此,对这些学生进行复习过程和考前心理指导是非常必要的。

各校备课组也应把学生的复习和考前心理辅导作为一项重要备课内容,这是一个很好的做法。主要做法有:复习开始和考前信心的激发、后进生的心理辅导、成绩波动大的学生的心理辅导、尖子生的心理辅导、模拟考试小结的针对分析等。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