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量化管理基本概念

企业量化管理基本概念
企业量化管理基本概念

企业量化管理基本概念

1.1 什么是量化管理

量化管理,是指以数字为基础,用数学的方法来考察和研究事物的运动状态和性能,以求对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模、程度等做出精确的数字描述和科学控制,对关键的决策点及操作流程实行标准化操作的管理模式。【摘自百度百科】量化管理借鉴吸收自然科学的方法和手段来解决管理问题,把管理活动抽象成数学模型,运用各种数学方法对管理结果统计分析,追求管理结果的数量化和精确化,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管理的科学性、严谨性。

如今各行各业纷纷引入量化管理方法,对于重视“业绩”的机构,例如政府和企业,尤其倡导量化管理。因为不善于使用数据的话,实在难以说清楚做了什么、做得好与坏。

任何方法都有其适用范围和局限性,量化方法并不是万能的。用量化方法来考察社会活动,从表面上看似乎增加了科学性,而实质上可能造成了对事物本质的误解。在某些情况下,数字能够有效地表达事物的部分特征,但是数字不能表达全部特征。有些量化结果看似精确而实际上不能反映事实真相。例如把一个亿万富翁和九个穷光蛋放在一起,可以精确地算出平均财富,这种量化结果掩盖了贫富差异的实质,得出了十个千万富翁的荒谬结论。

作者对量化管理的理解:量化管理不是革命性的管理方法,它和传统管理之间的不是“推翻和取代”关系,而是“补充和升华”关系。

量化管理是建立在传统管理基础之上的更加精确、更高效率的管理方法。如果没有大量的基础实践,就无法提炼出有效的数据,量化管理就无从下手。即使企业娴熟地掌握了量化管理方法,而最终的管理成效仍然依赖于集体的智慧、能力、责任心、经验教训等。

企业管理的目的是:让全员做正确的事情,并且把事情做好,从而实现甚至超越企业预期目标(如果目标不合理,就要修正目标)。

企业量化管理的目的是:精确地描述企业各项工作及其目标,运用数学统计分析方法,让人们快速、精确地了解企业各个方面的实际状况,为管理者解决问题和做出决策提供简洁明了的数字依据,从而提高管理效率、提升企业效益。

我们一定要充分理解量化管理的优点和困难,在应用时把握分寸,扬长避短。不要片面夸大量化管理的效用,不恰当地使用量化管理反而会给企业造成负面效果。

1.2 量化管理的特征和优点

一、量化的工作目标比定性的目标更加清晰明了,避免人们对工作目标的理解有较大差异而导致执行结果偏离目标。

例如某些快递公司为每笔快件设定的目标是:在指定的城市清单中,同城12小时送达,异地24小时送达。这样的工作目标清晰无误,所有快递员都不会误解,不仅容易考核,而且也让客户放心。

相比之下,定性目标“尽快送达”貌似很动听,但是会导致管理混乱。因为所有快递员对“尽快送达”的理解并不一致,有些人认为是几个小时,有些人认为是几天,久而久之,快的会朝慢的靠拢,客户因失望而不断流失。

以前我去邮局办理EMS,询问多长时间能够送达?受理员面无表情地答复:不清楚,几天吧!这不仅仅是国企人员常见的服务态度差的问题,本质问题是这项业务缺乏量化目标,受理员不知道如何答复。即使他的服务态度很好,最多会这么答复:很抱歉先生,我不清楚几天能够送达,请您放心我们会努力尽快送达的。如果你要寄一个紧急的邮件,你能放心吗?

我至少有五年没去邮局寄任何东西了,不知道邮局改进了没有。根据我从民营快递公司寄出数百个快件的经验来看,至少有90%以上快件是在预定时间内送达的,我已经对某些快递公司(例如顺丰快递)建立了很高的信任度。

上述例子说明,工作目标的量化并非天大的难事,普通民营企业也能够做到。工作目标的量化不仅提高了企业的管理效率,而且提升了客户满意度,在与巨无霸国企的竞争中胜出。

二、为了使人们达到量化的工作目标,必须制定标准化、精确化的工作流程,并且训练工作人员使其娴熟掌握技能。使企业各个环节达到预期的质量和效率,并且为企业获得规模复制效益奠定了基础。

标准化是指同一工种的操作步骤都是相同的。每个操作步骤的结果越精确,所有步骤累计结果也就越精确。最终使同一工种的所有人员的工作质量和效率高度相似。

肯德基所有连锁店的食品质量几乎是一模一样的,成功主要源自标准化和精确化的工作流程,同一工种的人员接受相同的培训。无论是制作汉堡还是薯条,人们都依据已定义的工作流程来操作,工作产物几乎完全相同。这种管理模式可以在各个连锁店成功复制。

三、用数学统计分析方法,可以快速地计算出所有样本的总体特征量,为管理者了解企业情况、做出决策提供简洁明了的数字依据。比人工方式遍历考查所有样本的效率要高得多。

假设领导想了解本公司的客服能力。传统的做法是,他把所有客服人员叫来逐一询问情况。他问的越仔细,大家消耗的精力就越多,而且大家七嘴八舌也未必说得清楚真实情况。

如果对数据库中的大量客服记录进行统计分析,几秒钟就算出了每条客服记录的“平均受理速度、平均处理速度、平均处理工作量”,这些度量元从某种程度上可以反映出客服能力。系统可以很快地查询出数据异常的客服记录,领导再进行针对性地询问,这样的效率无疑大大高于传统做法。

一般地,样本数量越大,统计结果就越精确,越具有洞察力,统计分析方法的优势就越明显。即使某些样本数据不准确,也不会明显影响统计结果。如果某些样本数据造假的话,甚至可以通过异常分析把它找出来。

很多公司都开展客服满意度调查,但是调查结果很不可信。几乎所有的汽车4S店都对客户讲,如果您接到调查电话,务必请您打满分,我们会回报您什么什么礼品。

客户出于利益、或碍于情面,通常不愿意表达真实感受,满意度打分普遍很高。如果统计分析发现客服受理速度很慢、处理速度很慢,你就知道真相是:客户内心其实很不满意。

四、量化管理使员工绩效分析更加公正透明,利于企业稳定发展。

量化管理使得:工作流程是标准化的,容易考核员工是否遵守流程制度;工作目标是量化的,容易考核员工有没有达到目标。相同工种的人员采用相同(或相似)的考核制度,所有人员的工作记录都保存在数据库中,而不是保存在上级领导最近1个月的记忆中,绩效分析过程公正透明。

也许任何绩效分析方法都不会十分准确、令所有人满意,但是量化的绩效分析方法至少是公正透明的,做到这一点,对企业稳定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我们都知道高考制度不是培养和选拨人才的完美方法,却是目前最有成效的制度。虽然高考制度招进了一些高分低能的学生,漏掉了一些低分却有天赋的学生,存在缺陷。但高考制度使得全国各地不分富贵贫穷的学生都有读大学的机会,为国家源源不断地培养和输送大量人才。从全局上讲,功远大于过,瑕不掩瑜。

用考试分数来评价学生的水平,高分者选好学校、好专业,低分者选差学校、差专业,所有考生都遵守同一规则。虽然不完美,但是合情合理。每年高考月,全国人民忙碌而不混乱。高考制度是全国人民遵守得最好的制度,是量化管理的成功典范,对国家稳定发展功不可没。

五、去神秘化。企业各个岗位人员都能够学会量化管理方法,企业的命运不再依赖于个别领导人,利于企业健康长久地发展。

中国成功的企业家,大多数成了神秘的哲学家。他们习惯从孔子、老子这些古圣人那里引经据典,结合自己的阅历,演绎成为自己的管理哲学。在他们眼里管理哲学是简单的,但是在大众眼里则是高深莫测的。

不同的人对一句哲理的理解是不一样的,甚至同一个人在不同时期对同一句哲理的理解也是不一样的。例如无为而治、灰度管理,你能理解并能够把握分寸吗?

如果企业多数人难以理解老大说话的深刻含义(甚至话中有话),怎么能够把活干好呢?如果老大发生了意外,那怎么办?

日本换首相很勤快,最多一年换五个首相,社会一点都不乱。这说明日本社会治理已经高度规范化,不因首相而异。日本首相既是最大的官,也是无足轻重的官。

反观中国企业换总裁,组织结构要改革,流程制度要改革,连下级的兴趣爱好也要顺应N个领导而改变。

中国不乏辉煌一时的企业,但是长命的企业很少,主要原因是企业领袖那套神秘的管理哲学难以有效地传承给继承者。换一届领导,就要搞一次革命,一不留神把企业的命给革了。

量化管理方法基于标准化流程和数学统计,不会把管理搞成高深莫测的哲学,普通人都学得会。企业积累的各种量化知识经验,不仅用于当前工作,而且还用于预测和指导未来的工作。

1.3 量化管理的困难

一、非量化的传统和习惯难以改变

千百年来,中国人民的生活和工作,都倾向于定性管理而非量化管理。例如中国厨师做菜,基本上都是凭感觉,几乎不用天平、量杯之类度量工具。连菜谱都写“盐少许”,具体放多少盐,由厨师自己把握。厨师只用一把菜勺,飞快地点取盐、酱油、味精、葱、姜、蒜等配料,如果取多了,用手一抖即可。这种非常不量化的做法,似乎不妨碍做出大量美味佳肴。

反之,如果你让厨师用天平和量杯去配料,他就完全失去了感觉,简直不知如何下手。非量化管理方式可以做出好作品,但是无法打造出具有规模复制效益的企业。

尽管中国菜的味道远胜于西式快餐,但是中国餐饮企业的规模和效益远低于肯德基、麦当劳。中国餐饮企业有很好的人才和技术,但是管理方式落后,产品可能很好,但是企业落后,可惜啊。

二、人际关系凌驾于流程制度和量化结果之上

中国企业和事业单位普遍存在复杂的人际关系,人际关系凌驾于流程制度之上。某些人违背了制度,可以网开一面,使制度失效。

某些机构出台制度时,会在制度前面冠以“原则上”,你以为这是强调啊,其实别有用心。我们一直以为“原则”是用于坚守的,没想到却被设计成为漏洞。

中国最神秘的部门叫“有关部门”,最神秘的人员叫“有关人员”。当某些不好的事情发生了,却不知道、或不能说是谁负责任的时候,有关部门和有关人员就出现了,我们每天都在新闻中听到。

量化管理貌似有一个很大的“缺点”:很容易得罪人。如果没有量化管理,很多事情可以含糊处理。一旦有了量化结果,人们都认得数字,分得清高低大小,这如何掩盖啊。要么怪罪量化方法不准确,要么抵制量化管理。

存在错综复杂人际关系的企事业单位,量化管理是很难推行的,它会遭遇很多人阻扰。

三、企业为量化管理付出了额外成本,但是未得到准确数据,未取得预期成效,难以继续推行量化管理。如果没有成功案例,同行企业们也不愿尝试量化管理。

首先,设计量化管理方法、制定量化管理制度是件有难度、比较消耗精力的事情。企业可能还要请外部咨询师提供协助。

其次,执行量化管理的过程中,最困难的是获取充分的、真实有效的数据,否则统计分析结果不准确,就达不到量化管理的目的。

例如,人口普查是一项重要的国情调查,对国家管理、制定各项方针政策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国家统一规定的时间内,按照统一的方法、统一的调查表和统一的标准时点,对全国人口普遍地、逐户逐人地进行的一次性调查登记。人口普查工作包括对人口普查资料的搜集、数据汇总、资料评价、分析研究、编辑等全部过程。

人口普查是高成本的量化管理措施。我国在1953年、 1964年、 1982年、1990年、2000、2010年共进行了六次全国人口普查。随着人口流动性越来越强,人口普查的难度也越来越高。数据是否准确,将直接影响国家政策的制定。

企业需要很好的技术手段来支持量化管理,要能够快捷、准确地获取数据,否则统计结果与实际情况偏差太大,人们不相信,很难推动量化管理。

例如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09年70个大中城市房价平均上涨1.5%。这数据与人民群众真实感受相差数十倍,简直是挑战全国人民的智商,舆论哗然。以后谁还愿意相信这类统计数据?

1.4量化管理的应用原则

企业引入量化管理,尽管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但总体来讲利大于弊,在决策层面无需怀疑。

这里总结了量化管理的一些应用原则,有助于企业推行量化管理。

一、企业既要有定性目标,又要有量化目标。

所谓定性目标,是指用简洁明了的几句话来表达企业的使命或志向。

直白一些的定性目标,例如“成为中国最强、全球领先的电信设备供应商”。含蓄一些的定性目标,例如“成为更加健康、更加长久的企业”。

定性目标的优点是:为公司指明了方向,有丰富的内涵,能够形成企业特有持久的文化。其缺点是:不好把握程度,不好考核是否达到目标。

量化目标则用清晰无误的数字来表达企业要达到的目标。例如销售额、增长率、市场占有率等。

量化目标的优点是不会误解,容易考核是否达到目标。缺点是:数字目标并不能全面、真实地反映企业真正所追求的东西。

例如,有些人为了达到企业设定的销售额目标,可能会做一些损害企业长期发展的事情。表面上看是达到了目标,实质上背离了企业真实的意愿。

再如,人人都希望自己健康长寿,把寿命目标设定为100岁够高了吧。如果有人从60岁起一直瘫痪在床上,靠药物支撑到100岁去世,数字目标是达到了,这没有健康的长寿,有意义吗?

可见,定性目标和量化目标是密不可分的,不可孤立设定。定性目标是对企业使命的宏观、全局描述,而量化目标则是对定性目标的数字阐述。在实现量化目标的过程中,不可以违背定性目标。

例如为人民服务、为人民谋幸福是政府的使命,而GDP则是量化的政绩目标。只有在为人们服务、为人民谋幸福的前提下,考核GDP才有意义,即使没有达到GDP指标,人民也不会过多责怪。反之,即使GDP业绩很高,也得不到人民的认可。

企业定性目标是长期稳定不变的,而量化目标则随着形势变化而变化。例如企业的服务宗旨、价值观是长期不变的,而销售额等目标可能每年都在变。

全民奔小康,这是定性目标。小康的含义很丰富,至少包含了身体健康、精神健康两个层面。小康的量化目标是多少呢,十年前设定的目标是全国人均年收入1000美元(约人民币8000元)。这个数字目标我们早就超过了。但是人们群众的真实生活水平还远为达到小康,很多人为了住房,搞得身体不健康,精神不健康。年轻人不像年轻人,直接变成中老年人。

在北京、上海等地,家庭年收入5万美元以上才有小康的物质基础,否则连住房都供不起,哪有心思谈小康。

所以“奔小康”仍然是全国各地人民的奋斗目标,我们追求的是小康内涵,而不是人为设定的数字目标。

二、量化目标要合理,要与企业的能力匹配,否则无法执行。

不要以为制定了量化目标,然后把目标分解到各个部门、各个岗位,让大家去干活,这就是量化管理。

我发现很多企业喜欢提出好高骛远的目标,在宣传的时候让大家很激动,但是激动之后却发现干不了,最后不了了之。

有个传统制造企业,年产值过亿元,老板请我去探讨企业管理方法。他问我:CMMI方法论是否适合于传统制造业(例如水泥生产行业),能否管理年产值千亿元、上万员工的企业?

我挺纳闷,问他为何有此需求?

他说:我们公司发展很快,去年产值翻番,已经过亿。公司没有完善的管理方法,基本上就我指挥几百个人。以我的能力,即使没有管理方法,管理几百号人,几个亿的产值是没有问题的。我们的目标是每年增长100%,按此计算,十年之后,公司的产值超过千亿元,员工超过万人。企业达到这种规模,我就管不住了(国内也没有几个人管得了)。我现在要找到很好的管理方法来实现我们公司十年、二十年的发展目标。我最近刚刚看了CMMI介绍,觉得这东西很好,就是我想要的,所以请你过来探讨。

这个想法貌似合乎逻辑,但是感觉怪怪的。按他设想的发展速度,二十年后中国GDP被他公司包了,三十年后全世界的GDP也被他公司包了。

请不要笑话他的想法,这个老板是很低调、很务实、很认真的人。他已经安排了十几个人来学习CMMI,只是行业差异太大,他们难以理解、也不知道该怎么使用CMMI。

我内心清楚连续很多年增长100%是不可能的,但若能每年增长20%那也相当了不起啊。

我真的被感动了,于是给这个企业管理层数十人培训了CMMI,起草了CMMI 在传统制造业的实施方案。结果所有管理人员都觉得太难了,目前干不了,只好把老板的伟大设想搁置了。

这是我亲身经历的案例,可以归结为:目标太高,能力与目标差距太大,无法执行,理想变成了空想。

也许有人问,把目标定得高一些,可以激发人们的潜力,即使最终不能100%地实现,打个折实现了80%,那不是很好吗?

目标拔高一些是可以的,关键在于“程度”。目标拔高了,努力一下还能够得着,这可行。反之,不仅达不到目标,而且搅乱了企业的正常运营,引发一连串不良后果。

20世纪50年代末,中国发生的工业大跃进和农业大跃进,不仅目标没有达到,反而给中国造成了深重灾难。

例如为了实现十年内超过英国、十五年内赶上美国(所谓“超英赶美”),全国大炼钢铁。全国人民不下田耕作,全都上山采矿,使粮食产量大减,还把家里的铁器丢到炉火中,却炼成一个个的铁疙瘩。由于燃料不足,就上山伐林,把一座又一座青山砍得光光,引发日后的天灾。建造高炉的建筑材料不足,甚至把文物建筑拆了,把砖块拿去建炉,还说文物也要为炼钢服务。

农业大跃进的灾难后果是,死亡人数大约为2000万人,主要死因是饿死。一些学者认为这是人类历史上最严重的饥荒,并非天灾,而是决策错误造成的。

大跃进的遗风仍在流传,例如2011年发生的高铁事故被称为“高铁大跃进”。不少企业追求“做大”,喊着进入世界N强,不切实际地快速扩张,结果倒闭在扩张的路上。

企业人士要深刻地认识到,设定合理的目标是多么重要,切记不是越高越好。

三、不要企图搞全面的、彻底的量化管理,要有取舍。当不适合用量化管理时,用替代方法解决问题即可。

企业运营过程中,有些事情的确说不清楚,无法准确度量,那就不必量化管理。

例如人的情商对工作和生活都很重要,可是谁能算得清楚人的情商多少分呢?

量化管理是要付出成本的,尤其是管理者和被管理者都要付出时间成本。如果把量化管理搞得很复杂,把大家累死了,却未必产生期望的管理效益。

出于企业成本效益的考虑,我们可以放弃那些“对企业效益贡献不大,或者难度过大的量化管理措施”,把节省下来的精力用于其它地方。

例如CMMI要求采用项目估算方法来制定项目任务进度计划,否则会认为任务进度计划是随意怕脑袋制定的。一般步骤如下:

(1)先估算项目规模,例如代码行和功能点。可是在项目完成之前,天知道有多少行代码啊?

(2)项目规模除以公司人均生产率,可以算出项目总工作量。你知道公司人均生产率是多少吗?把高手和新手放在一起平均之后,有意义吗?

(3)再把总工作量按照一定的比例分解到不同过程域,例如项目管理过程占20%,项目开发过程占80%,可以进一步细分需求分析、设计、编程、测试等环节的工作量。这个分解比例准确吗?

(4)每个工作环节设定人数,工作量除以人数可以得到每个工作环节的时间,如N天。项目成员的工作相互交织,人员水平差异较大,怎么算?

(5)每个工作环节的人数和天数已经估算出来了,就可以制定出“科学”的任务进度计划。

你会发现,上述项目估算方法在理论上是通顺的,但是每一步都很难操作,误差极大。这种貌似科学的估算方法,其结果的误差比项目经理拍脑袋制定的计划的误差还要大。

我认为项目估算是难度很大、实用价值较低的量化管理措施,可用可不用,企业不必化过多精力在项目估算上。

当某些事情的量化管理难度过大时,没有必要死专牛角尖、非得把量化进行倒底,找到替代方法解决问题即可。就如西医(代表量化医学)不擅长解决的病症,不妨用中医(代表非量化医学)来治疗,反之亦然。

四、用于统计分析的数据要真实,要容易获取数据,要有相应的统计分析工具,不要给大家增加额外的工作量和麻烦。

真实的数据来源于真实的日常工作。人们一边工作,一边记录真实的工作情况,而不是把所有事情做完了事后补写。

有些东西事后补写是没有意义的,例如计划,纯粹马后炮。有些东西事后补写,可能会忘记了当时的细节,耽误了工作,例如设计思路、产品缺陷、客户问题需求。

人们在记录工作情况时,要设法“条目化”,即把内容分拆成若干条,每一条都有负责人、时间、状态。最好保存在数据库中,便于跟踪处理和统计分析。

例如,把项目的数百个缺陷记录在Word文件中,每个缺陷状态的改变,都要修改Word文件,重新发送最新文件给相关人员(否则大家看不到缺陷的最新情况),使用起来非常麻烦。而且几乎没有办法对Word文件的内容进行统计分析。

所有流行的缺陷跟踪工具,都是基于数据库的,不仅能够实时处理缺陷,而且随时可以统计分析,发现缺陷的统计特征。

请记住,推行量化管理,一定要有配套的记录数据和统计分析的软件工具,如果靠手工处理,几乎没有企业坚持得住。

五、对量化的结果要慎重分析,要搞清楚产生这个结果的原因,不要被单纯的数字大小所迷惑。

例如两名工程师A和B,缺陷统计发现A产生的缺陷数量是B的2倍。这是否说明A的工作质量比B的差?

可能是,也可能不是。

只有当两人的工作内容完全相似的情况下,则是。

否则,缺陷数量不能说明问题。例如,A的工作量或者工作难度是B的很多倍,A的缺陷比B多那是当然的,说明A比B勤劳而且质量更好。

如果企业简单地用工作缺陷数量、任务延迟数量来衡量员工的业绩好坏,却不分析是什么原因导致的,这不仅冤枉了好员工,而且可能误导人们尽可能少干活,或者专挑简单任务来做。

对员工的工作进行统计,其量化结果为绩效考核提供依据,对领导决策分析很有用。切忌直接把量化结果等同于业绩,否则错误的评价会严重挫伤员工积极性。

对量化结果的分析,是件很有意思的事情,你可能会发现一些与日常经验相反的“秘密”,真是意外收获。

例如,所有软件公司都希望售后服务的工作量越少越好。因为售后服务工作量越大,软件公司付出的服务成本就越高。

我对本公司售后服务工作进行统计后发现,有一部分客户买了我公司的软件产品后,售后服务工作量为零(即客户不需要服务)。我原本以为售后服务工作量为零是好事情,省时省钱啊。

后来我接触到那些不需要售后服务的客户,发现他们错误地使用软件、很别扭、效率很低,有一些坚持不住就不用了。

客户错误地使用软件,或者干脆不用了,对客户而言增加了使用代价或者浪费了采购费。对我公司而言也有间接损失:我们失去了与客户共同进步的机会,失去了良好的宣传途径。

我问客户:你们为什么不向我公司客服工程师寻求帮助呢?

有些人答复“以为自己理解了、用对了”。

有些人答复“以为软件就是这么设计的,就是这么难用的”。

有些人答复“不好意思麻烦别人,自己摸索呗”。

我分析这些现象之后,总结如下经验教训:千万不要以为售后服务工作量越少越好,过大或者过少都有问题。要提供合理的服务工作量,控制上限和下限。如果客户不主动提出需求,我们也要主动提供必要的服务。

1.5常见问题答疑

1.5.1请简单说明量化管理的要点

(1)要有合适的量化目标。

(2)要有配套的流程制度,并且员工掌握相应的技能。

(3)一边工作,一边记录工作情况,尽量条目化。

(4)要有配套的记录数据和统计分析的软件工具。

(5)要对量化结果进行分析,才能公平考核,才能改进工作。

1.5.2智力创作(如软件开发)能够量化管理吗?

可以。把智力创作分解为若干过程域,每个过程域都定义了操作流程。分解得越细,流程越标准化,量化管理也就越细致精确。

例如软件开发,可以分解为如下过程域:

项目管理过程:任务进度管理,项目成本管理,变更控制,文档管理,配置管理,项目评审,质量保证,问题跟踪等。

项目开发过程:需求工程,设计,模块开发与集成,版本发布,测试,缺陷跟踪,试用-验收,维护等。

可以为上述每个过程域设计度量元和统计分析方法。不仅软件开发活动可以量化管理,整个软件企业的运营都可以量化管理。

一般地,智力创作的过程及其成果,比制造实物更不容易感知和掌控,越是如此越需要引入量化管理方法。至少,量化比不量化好!

1.5.3量化管理与企业规模、贫富有关吗?

无必然关系。小企业、穷企业也可以搞量化管理,成功与否,主要取决于决心和能力,而不是规模和贫富。

当然,存在一些间接关系。企业规模越大,量化管理的迫切性越高。企业越富有,对量化管理的投入可以多一些。

1.5.4企业领导需要什么程度的数学水平才能搞量化管理?

一、必要条件:必须懂算术,达到小学数学水平。

企业量化管理中的绝大多数数学统计是“求和、求平均、计算百分比”,使用算术“加减乘除”就够了。

你可能不太相信要求如此之低!

中国古代有多少帝王和官吏的数学水平超过小学的?他们只用算盘照样把国家管理起来了。李嘉诚连小学都没有毕业,照样是华人首富,是最成功的华人企业家。你不用担心了数学水平了吧!

二、充分条件:懂代数,达到中学数学水平。

懂代数的话,基本上就看得懂常用统计分析方法的数学原理,例如控制图中的中心线、方差、上限下限是怎么算出来的。

而且可以根据企业的情况,主动地思考如何进行更加有效地统计分析,而不是等着别人填写固定的、不合时宜的统计报表。

很复杂的数学统计方法,就让专家去搞,领导看结果就行。值得注意的是,如果统计方法复杂到企业领导完全看不懂,他十有八九不在乎、或者根本不相信这个统计结果,价值几乎为零。

例如软件工程教科书里面有个估算工作量的数学模型:

E = A + B×(ev) C

其中A,B,和C是由经验导出的常数,E是以“人月”为单位的工作量,ev 是估算变量如代码行(LOC)或者功能点(FP)。

例如基于代码行的数学模型有:

Walston-Felix模型 E = 5.2×(KLOC)0.91

Bailey-Basili模型 E = 5.5+0.73×(KLOC)1.16

Boehm简单模型 E = 3.2×(KLOC)1.05

基于功能点的数学模型有:

Albrecht模型 E = -13.39 + 0.0545 FP

Kemerer 模型 E = 60.62×7.728×10-8 FP3

Maston模型 E = 585.7 + 5.12 FP

你以为真的有企业领导相信上面这个数学模型?它就是个摆设而已,仅仅说明有人研究过了。所以不要在企业管理领域玩弄、炫耀复杂的数学模型。

我大学毕业已经有二十年,早已经把高等数学忘记光了,但是算术和代数是终身都不会忘记的。这本书上的绝大多数度量元及其统计方法都是我设计的,我相信中学毕业的人都看得懂。

目前在中国,中老年企业领导至少都读过小学,中青年企业领导基本上都读过中学或大学。所以中国企业界已经具备了普及量化管理的数学基础。

软件公司绩效考核方案

绩效考核办法 第一条目的 为使公司对员工的工作业绩、业务技能、工作态度及工作胜任力等有客观评价,同时激励和指导员工不断改进工作,促进公司预期目标的有效达成,逐步形成以绩效为中心的管理体系,最终实现公司战略目标,特订定本办法。 第二条适用范围 本办法适用于公司全体在职员工。 第三条原则 1、公开原则:公开绩效管理的标准、程序、方法等,确保绩效考核的透明度。 2、客观性原则:绩效考核要以确立的目标为依据,对被考核人的评价应避免主观臆断。 3、开放沟通原则:在整个绩效考核过程中,目标设立、过程督导、结果考核及提出改进方向等环节均应进行充分的交流与沟通。

第四条考核机构 3.1绩效管理小组 公司成立绩效管理小组,对绩效管理进行全面领导和管理。绩效管理小组的组成:组长为公司总经理,副组长为常务副总,成员为市场副总、研发副总、总经理助理和各部门总监。 绩效管理小组主要职责: (1)每年度结束前2个月召开专题会议,根据公司确定的发展战略及业务年度重点工作规划,确定新年度绩效管理策略和目标; (2)审批公司绩效管理制度; (3)根据客观经营环境变化和战略、预算的调整,调整公司绩效管理策略。 3.2综合部 (1)起草、编制、修订公司绩效管理相关制度,建立绩效管理体系与流程; (2)组织实施绩效考核,及时协调解决绩效管理执行中的问题; (3)对月度和季度等考核结果的审核及执行兑现; (4)接受和处理员工有关绩效考核的投诉; (5)汇总绩效考核结果数据,完善绩效管理档案; 3.3财务部

(1)组织公司预算编制及管理工作,为绩效指标设计和考核结果实现提供目标依据; (2)支持绩效考核工作,按考核指标要求提报相关数据。 3.4各部门 (1)根据公司目标、本部门月度工作计划确定各岗位任务工时或任务额; (2)组织实施日常绩效评估工作,开展绩效面谈工作,对员工进行绩效辅导,帮助员工提升绩效。 3.5被考核者 (1)积极与直接上级沟通确认岗位考核指标、权重、目标值及考核标准; (2)努力提升岗位绩效,遇到问题积极与直接上级和相关人员沟通解决; (3)对考核结果有异议及时与直接上级或人力资源部进行沟通反馈。 第五条考核方式 考核分为垂直考核,由直接领导进行考核。 第六条考核频度 考核频度分为月度考核和季度考核。

中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中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下面从国内企业最高领导层的人性观(关于人的看法)出发,结合国内企业成功与失败的案例分析,剖析国内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员工在不同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下的心理、行为表现,以及不同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导致的企业发展命运,并探索适合中国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措施(参见林泽炎:两种企业,两种命运——中国两种典型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分析,《中国人力资源开发》1999年第2期)。一、国内企业领导层关于人的看法 任何领导者,在对人实施任何管理措施的时候,都会自觉不自觉地对人的本性、本质有些假设、看法。通常是根据这些对人的看法、假设,提出相应的管理措施。因此,我们为了探索中国企业中实施的各种各样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有必要首先探索一下国内企业领导层关于被管理人员的各种各样的看法、假设。 一个人关于周围人、事的各种观念,是在历史传统和现时代环境的交汇中形成的。实际上,一个企业领导集体关于被管理人员的看法形成亦不例外。大到国有企业领导集体,小到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开办的公司。 根据笔者对几十家企业的调查分析及亲身体验,发现国内企业领导集体关于被管理人员的看法不外乎两种类型: 1.员工是一种附属物

在这种企业中,领导集体以自我为中心,将企业员工视为依附于公司的一种廉价的劳动力。员工是被动的,没有思想,没有主张,是为公司赚得利润的工具,一切听从领导集体的指挥就行,毫无主观能动性可言。企业里的所有领导层人员都采用一种自我投射式的方式,想象员工的思想行为表现。关于员工的这种认识观念大多在民营企业、私人企业表现较为明显。 将员工视为公司一种附属物这种观念的形成,通常与公司的“英雄”人物,如公司创始人的思想观念、人格特征、处世行事的方式有着紧密的联系。 2.员工是活动主体 在这种公司中,员工是积极的,主动的,员工的思想观念得到了极为充分的认可和尊重。员工是公司的主人,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创造性得到了极大的调动和开发。企业领导集体,首先是把员工作为一个人,一个社会的人来看待,员工有思想,有追求,有七情六欲,他们也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 将员工视为公司主人、活动主体这种观念,大多在领导比较开明、 民主,并且公司目标比较明确、所有员工都能认同的公司较为常见。这种观念的形成大多是在残酷的竞争环境中,公司领导集体在理性认识的基础上,提出明确要求,强制公司所有员工认同的结果。 二、国内企业几种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在任何一个企业组织中,认识人和管理人都是相互相成的。就是说,对人有什么样的认识,就有什么样的管理人的措施。这在人力资源管

人力资源管理学概念0001

人力资源管理学概念 人力资源:人力资源是指一定范畴内的人所具备的劳动能力的总和。 这种劳动能力,构成了其能够从事社会生产和经营活动的要素条件。P2 人力资本:凝聚于劳动者身上的知识、技能及其表现出来的能力。P2 人力资源猎取:人力资源猎取是指组织为了进展的需要,按照人力资源规划和工作分析的要求,查找、吸引那些有能力又有爱好到本组织任职,并从中选择出适宜人员予以录用的过程。人力资源猎取有两个前提:一是人力资源规划,二是职务分析的结果即职务讲明书与职务规范。 狭义人力资源规划:的人力资源规划,是指组织从自身的进展目标动身,按照其内外部环境的变化,推测组织以后进展对人力资源的需求,以及为满足这种需求提供人力资源的活动过程。P41 广义的人力资源规划:广义的人力资源规划的内容专门多,分为组织的人力资源目标规划、组织变革与组织进展规划、人力资源治理制度变革与调整规划、人力资源开发规划、人力资源供给与需求平稳打算、劳动生产率进展打算、人事调配晋升打算、职员绩效考评与职业生涯规划、职员薪酬福利保险与鼓舞打算、定编定岗定员与劳动定额打算等。 工作分析:工作分析,也称职位分析,是全面了解一项具体工作或具体职务的治理活动,它是确定完成组织中各项工作所需技能、责任和知识的系统过程 工作分析(书本):指完整地确认工作整体,对组织中某一特定工作或职位的目的、任务或职责、权益、隶属关系、工作条件、任职资格等有关信息进行收集和分析,并加以明确规定,来确定完成工作所需的能力和资质的过程或活动。P23 工作岗位:在工作分析、岗位评判的基础上,采纳一定的科学方法,按岗位的工作性质、特点、繁简难易程度、工作责任大小和人员必需具备的资格条件,对企业全部(或规定范畴内)岗位所进行的多层次的划分。 聘请:是用人单位查找合格职员的可能来源,吸引他们到本组织应征 并加以录用的过程。聘请能够分为“招募”和“甄选”两个时期。P58 面试:在特定场景下以面对面的交谈与观看为要紧手段、由表及里地测

人力资源管理基本概念

人力资源管理基本概念:人力资源管理是一个有机系统,由劳动力的供给者(微观主体)、劳动 力的使用者(用人单位)和劳动力的调节者(外部环境)所构成。 人力资源管理者所要面临的主要难题是什么? 一言以蔽之——在已知的有效人力资源条件下如何在众多目标中达到整体效益最大化。 明确两对矛盾: 1. 管理的基本矛盾:有限的资源与相互竞争的多种目标的矛盾。 2. 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矛盾:如何整合现有人力资源人力资源相关概念:从本源意义上说,人力资源是指在一定时间空间条件下,现实和潜在的劳 动力的数量和质量的总和才能达到企业整体效益最大化的矛盾。 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概念——管理的成本收益 人力资源的内涵至少包括劳动者的体质、智力、知识、经验和技能等方面的内容。 人力资源管理: 人力资源管理是指组织为了实现既定的目标,运用现代管理措施和手段,对人力资源的取得、开发、保持和运用等方面进行管理的一系列活动的总和。

一般认为,人力资源管理经历了以下几个发展阶段:人事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人力资本:人力资本是指体现在人身上的技能和生产知识的存量(舒尔茨),是后天投资所形成的劳动者所拥有的知识、技能和健康等的总和,它反映了劳动力质的差别。 人力资本产权:人力资本产权是市场交易过程中人力资本所有权及其派生的使用权、支配权和收益权等一系列权利的总称,本质上是对人们的社会经济关系的反映。 人力资本在其交易过程中,原先完整的人力资本产权可能会分解为两种产权,一是所有者产权,归人力资本载体所有;二是经营产权,归企业或使用单位所有。人力资本投资:美国经济学家加里·贝克尔曾对人力资本投资作了个精辟概括:“通过增加人的资源而影响未来的货币和物质收入的各种活动,叫做人力资本投资。”

软件公司绩效考核制度

软件公司绩效考核制度 1 总则 3.1 以客观事实为依据。 3.2 以考核制度规定的内容、程序与方法为准绳。 3.3 考核力求公平、公正。 2 考核的职责与权限 2.1 考核部门的职责与权限 2.1.1 人力资源部是考核工作的组织者和指导者,负责制定有关人事考核的原则、方针和政策;拟订考核制度和考核工作计划;组织和协调各部门的考核工作;统筹指导各部门设计符合自身特点的考核办法。 2.1.2 各用人部门是考核办法的设计者和执行者。 2.1.3直接上司是其下级的主要考核者;考核者针对职员工作考绩表所列内容对被考核者逐项评定,考核结束后,考核者必须让被考核人了解到取得的成绩与存在的不足。 2.1.4 二级考核制:直接主管是一级考核者,是考核的主要责任人;公司考评委员会是二级考核者,对一级考核者的工作进行监督、审核。管理者对下属的考核,必须受到公司考评委员会的监督。 2.1.5 下级对上司的考核拥有申诉权,如上司的考评结果不公平,可向公司考评委员会反应。 2.2考核者与被考核者的职责与权限 2.2.1考核者代表公司,按照既定的统一的评定标准,公平、公正地考评下级。考核者要准确地把握考核规则和考核尺度,减少主观因素的影响。 2.2.2被考核者应明确自己的工作职责和考评的评判标准,对自己的工作有一个客观的评价,并有向公司考评委员会申述的权利。 3 考核内容 考核内容分为工作态度、工作能力、工作绩效三大模式,按照经理级、职员级设置不同的考核指标,以《经理工作考绩表》及《职员工作考绩表》中所量化的指标为评判标准。 4考核细则 4.1 公司的考核采用月考核制,每月3日前,人力资源部将考核表分发到各部门,每月7日前各部门将考评结果反馈到人力资源部。 4.2 考评办法

人力资源的基本概念

1、人力资源的基本概念 1.人力资源的定义:人力资源是指储存在人体内的、能按一定 要求(质量、速度、消耗)完成一定工作(即通过使用而产生价值)的体能和智能资源。 特征:⑴物质性:它是以人为载体的;⑵结构特性;⑶功能意义;⑷时效特性;⑸整合性。 2?人力资源管理概念人力资源管理包括宏观管理和微观管理。微观管理也是一般意义上所指的组织的人力资源管理,指通过对人和事的管理,促成人际协调、人事匹配,充分发挥人的潜能,计划、组织、指挥和控制人的各种工作活动,实现组织目标。 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的基本任务是吸引、保留、开发、激励组织所需要的人力资源,其目的在于维系和提高生产力,促成组织目标的实现,使组织得以生存和发展。 3?人力资源管理与人事资源管理的区别 ⑴资源的观点:承认人是一种资源,一种特殊的重要的资源; ⑵以人为本的观点: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一反传统的人-物关系,是以人为中心来设计的,其宗旨是“以人为本”,管理首先是服务于人而不是工作; ⑶系统的观点:是组织的整体性功能,而不是一种局部性的工作; ⑷权变的观点: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强调因人而异、因地制宜的权变思想。不同的人不一样,同一个人在不同情境下也不一样,应采取不同的管理方式。根据人的工作任务的风险和结果分布特征可以把工作分为明星型、护卫型、步兵型。 明星型工作指那些产生坏的绩效的影响并不太坏,而产生一个好的绩效却会给组织带来巨大利益的工作,对于成果给予重奖而对失误不处罚或很少处罚。 护卫型工作指一个坏的绩效意味着一场灾难,而好绩效却只比公司的平均绩效好不太多的那些工作,要严厉处罚失误。 步兵型工作是指绩效范围接近于平均绩效的工作,一般奖惩均衡且都不太强。 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学科基础:⑴心理学;⑵经济学:在进行诸如劳动力市场分析、经 济性刺激对行为的激励作用、人力资源投入产出分析等关键性的人力资源作业时,经济学知识是必要的基础;⑶社会学与人类学;⑷法律。 2、人力资源管理的内容框架 1规划;2?职务分析;3?薪酬管理;4?招聘甄选;5?评估;6?考核管理;7?培训开发;8?激励:⑴组织管理者要从事的首要任务之一;⑵激励动机是说激励员工动机。 3、影响人力资源管理的实务的因素1外部环境:包括社会、政治、法律、经济等方面; ?劳动力:⑴劳动力的人口统计状况直接影响组织的雇佣政策。⑵劳动力的人口统计状况直接影响组织的技术变革以及相应的人力资源策略。⑶组织所拥有的劳动力在各个方面的异质性程度直接影响组织在其人事措施上的差异。⑷劳动力的同质性直接影响到组织的激励系统。 3.组织文化; 4.组织战略; 5.生产技术; 第 1 章人力资源规划 1 、人力资源规划的概念 1定义:人力资源规划是一种战略规划,着眼于企业未来的生产经营活动,预先准备人力,持续和系统地分析企业在不断变化的条件下对人力资源的需求,并开发制订出与企业长 期效益相适应的人事政策的过程。 ?运作:现有人力-人才资源预测人力供给预测-供需匹配。 职务分析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5 大要素(获取、整合、保持与激励、控制与调整、开发)中起核心作用的要素。 2、人力资源需求预测 1?人力资源需要预测的资料来源 为了获得既实事求是又有远见的预测结果,必须广泛收集影响预测目标的各种有关资料,包括可控与不可控的、内部和外部的相关资料:

软件公司绩效考核管理办法

软件公司绩效考核 管理办法

XXX科技有限公司绩效考核管理办法 -9

第一条目的 为了确保公司战略发展规划的落地,确保公司年度经营目标的实现,充分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为员工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工作改进、培训、薪酬调整等提供依据,实现绩效挂钩,不断提高公司管理水平,按照分级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特制定本考核办法。 第二条目标 一、经过绩效考核,保证工作任务的完成,提高公司工作管理水平。 二、经过绩效考核,促进每个员工提高工作业绩与工作能力,逐步提高适应新形势下企业发展战略的人力资源素质。 第三条原则 一、以提高员工绩效、完成工作计划为导向; 二、公司和部门实行分级管理考核。 第四条考核组织 一、考核范围 公司全体员工(不包含试用期和临时员工)。 二、考核权限 1、公司负责对技术副总监和部门工作目标考核评价工作; 2、部门负责人对本部门副职及以下人员的工作目标考核评价工作。 三、考核小组

设立公司考核领导小组,成员由公司领导组成。公司考核领导小组是全司绩效考核工作的领导机构,对全司绩效考核工作进行指导、监督和管理。公司考核领导小组对员工考核申诉有终局裁决权。 第五条方法 一、考核方法 1、部门/系统考核 年初,由各部门/系统负责人根据与公司签订年度部门工作目标责任书制定工作计划。每月5号前制订本部门/系统《月度工作计划》,经上级主管领导审核后于每月8号前报人力资源部备案;在月末各部门/系统负责人根据月度工作计划进行自评,上级主管领导根据各部门/系统月初制定的工作计划完成情况,对各部门/系统月度考核目标的完成情况进行打分,项目经理根据项目目标对正在执行项目任务的部门进行打分,交人力资源部汇总并报公司总经理审核。公司QA小组每月将对各部门/系统考核情况进行抽查,有权对工作实施的全过程进行监督。 2、项目经理考核 项目立项时,由项目经理与公司签订项目目标并根据目标制定项目计划报公司评审,经过评审后项目经理对项目计划进行月度分解。每月5号前制订本项目《月度工作计划》并与各部门负责人充分沟通,经上级主管领导审核后于每月8号前将项目计划分解给各个部门并报人力资源部备案;在月末项目经理根据月度工作计划进行自评,上级主管领导根据项目经理月初制定的工作

软件公司绩效考核制度【最新版】

软件公司绩效考核制度 1总则 3.1 以客观事实为依据。 3.2 以考核制度规定的内容、程序与方法为准绳。 3.3 考核力求公平、公正。 2考核的职责与权限 2.1 考核部门的职责与权限 2.1.1 人力资源部是考核工作的组织者和指导者,负责制定有关人事考核的原则、方针和政策;拟订考核制度和考核工作计划;组织和协调各部门的考核工作;统筹指导各部门设计符合自身特点的考核办法。 2.1.2 各用人部门是考核办法的设计者和执行者。 2.1.3直接上司是其下级的主要考核者;考核者针对职员工作考绩

表所列内容对被考核者逐项评定,考核结束后,考核者必须让被考核人了解到取得的成绩与存在的不足。 2.1.4 二级考核制:直接主管是一级考核者,是考核的主要责任人;公司考评委员会是二级考核者,对一级考核者的工作进行监督、审核。管理者对下属的考核,必须受到公司考评委员会的监督。 2.1.5 下级对上司的考核拥有申诉权,如上司的考评结果不公平,可向公司考评委员会反应。 2.2考核者与被考核者的职责与权限 2.2.1考核者代表公司,按照既定的统一的评定标准,公平、公正地考评下级。考核者要准确地把握考核规则和考核尺度,减少主观因素的影响。 2.2.2被考核者应明确自己的工作职责和考评的评判标准,对自己的工作有一个客观的评价,并有向公司考评委员会申述的权利。 3考核内容 考核内容分为工作态度、工作能力、工作绩效三大模式,按照经

理级、职员级设置不同的考核指标,以《经理工作考绩表》及《职员工作考绩表》中所量化的指标为评判标准。 4考核细则 4.1 公司的考核采用月考核制,每月3日前,人力资源部将考核表分发到各部门,每月7日前各部门将考评结果反馈到人力资源部。 4.2 考评办法 4.2.1 公司考评委员会根据月初公司书面下达到各部门的月工作计划,临时安排的应由各部门完成的工作及各部门工作完成情况,评定各部门的考评等级,考评等级共分六等,具体为: 4.2.2 各部门经理(主管)根据工作考绩表评定本部门职员的考评等级。并且考评等级须拉开一定档次具体为: 4.2.3 职员考勤的规定 a) 职员一个月内迟到、早退累计达4(含4次)次以上,月考核时不得评为A等;迟到、早退累计达6次(含6次)以上月考核时不得评为A等、B等;迟到、早退累计达8次(含8次)以上月考核时不得评为A

人力资源管理理念

人力资源管理理念 人力资源管理基本概念与原理:人力资源管理是一个有机系统,由劳动力的供给者(微观主体)、劳动力的使用者(用人单位)和劳动力的调节者(外部环境)所构成。管理者所要面临的主要难题是什么?一言以蔽之-- 有限的资源与相互竞争的多种目标的矛盾,这就是管理的基本矛盾。人力资源管理者所要面临的主要难题是什么?一言以蔽之-- 在已知的有效人力资源条件下如何在众多目标中达到整体效益最大化。一、核心概念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概念就是管理的成本收益。人力资源管理中的这对矛盾,反映在个人和家庭的微观层次就是个人人力资本的投资与收益的关系;反映在企业这个中观层面就是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成本与企业效益的关系;反映在国家或社会的宏观层面就是社会的人力资本投资(教育、培训、迁徏和卫生保健等)与宏观效益之间的关系。效率、效益与效果及其相互关系如下:效率通常是指某种活动功率的高低、速率的快慢,或在一固定时限内完成工作量的多少。效率高低并不能完全反映所从事的工作的内涵和本质。一个无用或有害的高效率只会导致更多资源的浪费,我们追求的是有效益的效率。效益通常指的是某项活动的投入与产出的比较,即生产出的劳动成果与劳动耗费之比。在管理活动中,如果劳动成果大于劳动耗费,则具有正效益;如果劳动成果等于劳动耗费,则视为零效益;如果劳动成果小于劳动耗费,则产出负效益。人们通常意义上所说的效益好坏其实是指正效益。经济效益所体现的比较关系,可用4种表达式来描述:E=B- C(1.1)式中:E为经济效益;B为劳动成果或收益;C为劳动耗费或投资、成本和费用等。式(1.1)是劳动成果与劳动耗费之差,如净产值、利润等,反映了净收益的绝对量,简称效益型效益。E=B- CC(1.2)式(1.2)是净收益与耗费之比,如资本利税率等,反映了单位消耗(投资)的收益,简称收益型效益。E=BC(1.3)式(1.3)是收益与耗费或产出与投入之比,如劳动生产率等,反映了经济活动的效率,简称效率型效益。E=C1- C2(B1=B2)(1.4)或E=B1- B2(C1=C2)式(1.4)中:C1、B1分别为原方案(设计)的耗费和收益,C2、B2分别为改进方案(设计)的耗费和收益。式(1.4)为式(1.1)的特殊情况,反映了耗费的节约或收益的增加,常用于不同方案(设计)的比较。一般来说,提高效率型效益,也即前面提到的提高效率,它本身不是目的,更多的是提高收益型和收益率型效益的途径和手段。提高收益型或收益率型效益(即常说的效益)是一切

英国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硕士介绍 简述分类院校和申请要求

英国人力资源管理(H R M) HRM为何选英国而不在国内念呢?因为相对于国内的人力资源管理课程,英国的课程设置更细致,专业概念更加专业, 从人员的挑选前期的准备开始工作,到合理的激励员工,到解聘以及养老金的发放,一应俱全。总之,想学到比国内更专业的HRM吗?选英国肯定没错啦。 人力资源管理(HRM) 简单的说就是培养未来从事部门管理、企业管理、劳动人事管理工作的人才。HRM涉及的内容有六个方面:人力资源规划、招聘与配置、培训与开发、绩效管理、薪酬管理、劳动关系管理。 一般来说选择此类专业,未来工作的局限性比较大,基本就被定型在管理类型上来了。刚毕业的应届毕业生刚进公司,一定是先从HR Assistant做起的。还有一种好的发展途径,就是进一些世界知名的咨询公司:Hewitt 或Mercer等,都是专业进行人力资源咨询的一流公司。也有一些去了政府部门、或者教书等。 什么样的人适合人力资源管理(HRM)? 虽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但首先必须要找到适合自己的那一行呢。如果有幸在一家大公司做到HR总监的位置,是可以达到很客观的年薪的,50~100万。但是想成为一个成功的HR,小编觉得不仅仅需要文能舞墨,还需要伶牙俐齿,不说上知天文地理,起码在大的场合下能够hold住全场;最重要的还需要了解经济领域,知晓最基本的知识。 >>英国人力资源管理(HRM)留学申请为什么要去英国读人力资源管理? 英国的HRM远远专业于国内,而且英国很多企业的HR机构也为在读学生设置了实习岗位,有更早的接触关于人力资源的实际操作机会。而且如果在实习期间表现的好的话可以直接留下来。这样的机会在国内可是相当少的。 除此之外呢,选择英国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英国的人力资源专业CIPD认证。大家都知道,在英联邦国家,大部分职业都会有一个或多个专业机构,组织业内人士,对大学的相关课程进行评估和认定。例如,会计师在英国有ACCA,澳大利亚有CPA。同样,英国的人力资源协会(The Chartered Institute of Personnel and Development, CIPD)是从事人力管理和发展职业专业人士的组织,针对英国人力资源专业的认证。在英联邦国,

人力资源六要素

人力资源六要素

、基本概念 HR 各大模块的工作各有 侧重点,但是各大模块是不可分割的,就像 生物链一样,任何一个环节的缺失都会影响整个系统的失衡。 HR 工作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1) 人力资源规划:1、组织机构的设置 2、企业组织机构 的调整与分析3、企业人员供给需求分析 4、企业人力资源制度的制定 5、 人力资源管理费用预算的编制与执行。 (国际人力资源管理1、职业生涯发展理论2、组织内部评估3、组织发展与变革4、计划组织职业发展 5、比较国际人力资源管理综 述6、开发人力资源发展战略计划 7、工作中的绩效因素 8、员工授权与监管。) (2) 招聘与配置:1、招聘需求分析2、工作分析和胜任能力分析3、招聘程序和策略4、招聘渠道分析与选择5、招聘实施6、特殊 政策与应变方案7、离职面谈8、降低员工流失的措施。 舟试答&拽巧廿祈. 人力资源六大模块 (3)培训和开发:1、理论学习2、项目评估3、调查与评估4、培训与发展5、需求评估与培训6、培训建议的构 成7、培训、发展与员工教育 8、培训的设计、系统方法 9、开发管理与企业领导,开发自己和他人 10、项目管理:项目开发与管理惯 例。 (4) 绩效管理:1、绩效管理准备阶段,2、实施阶段,3、考评阶段,4、总结阶段,5、应用开发阶段,6、绩效管理的面谈,7、绩效 改进的方法,8、行为导向型考评方法,9、结果导向型考评方法。 (5) 薪资福利管理:(补偿、激励和收益)1、薪酬2、构建全面的薪酬体系(岗位评价与薪酬等级、薪酬调查、薪酬计划、薪酬结构、 薪酬制度的制定、薪酬制度的调整、 人工成本核算)3、福利和其它薪酬问题(福利保险管理、 企业福利项目的设计、企业补充养老保险 和 补充医疗保险的设计)4、评估绩效和提供反馈。 (6) 劳动关系:1、就业法2、劳动关系和社会 3、行业关系和社会 4、劳资谈判5、工会化和劳资谈判(安全、保安和健康、安全和健 康项目安全和健康的工作环境促进工作场所的安全和健康 管理执业健康和安全)人力资源管理与竞争1、人力资源管理与竞争优势 2、 人力资源管理的法令以及环境 3、人力资源规划4、工作分析5、人员招聘6、培训和发展员工 7、员工绩效评估8、提高生产力方案。 二、六大板块的意义简述 1、 人力资源规划-HR 工作的航标兼导航仪 2、 招聘与配置-“引”和“用”的结合艺术 3、 培训与开发-帮助员工胜任工作并发掘员工的最大潜能 4、 薪酬与福利-员工激励的最有效手段之一 5、 绩效管理-不同的视角,不同的结局 6、 员工关系-实现企业和员工的共赢 HR 工作的航标兼导航仪 T^XJidr 盪效欝庠口播枚潯讦 申査圮分卡BSC 菟淖细边脂F T KPI 刘标管理沬wn 涉及理论一方決 工作錚析 工作再遛计 人力餌療需事、佟箱愼科 帶及理论.方法: ------- 小翔简试与馬方DF 试 ―力诲塞六夭軽空相捷 英谱.托满力和口垂 (人力資需卩囁不舟专业英 1S€?<12月31号驭前閒 1的斗衣薫汾戊鸟只列为拿 璋) C 曹劫含同袪} 单有域陡菁耳]住阖汴亩車 —步甩Ef 遼,方求; 坍训盘粽 头脑凤星、黑陳擴幅第培卿方浹 (Hit 生溜城h 二胡右向

软件项目量化管理方法

软件项目量化管理方法 SANY标准化小组 #QS8QHH-HHGX8Q8-GNHHJ8-HHMHGN#

软件项目量化管理方法 摘要:本文在对软件企业量化管理应用常见问题分析的基础上,以解决可操作性、可比性等问题为着眼点,识别出了量化管理中必须明确的四要素,表述了企业在量化四要素上采用的常见做法。 本文采用80/20原则,说明了企业在识别度量对象时应避免的问题;采用持续改进的理论,说明了企业在量化管理应遵循的客观规律。在结合平衡记分卡与目标驱动组合式的量化管理方法理论基础上,提出了软件企业的量化管理的具体应用步骤。关键词:量化管理四要素 80/20原则持续改进 GQ(I)M 1. 引言 如今,很多国内软件企业选择采用能力成熟度系列模型(Capa bility Maturity Model, CMM)或其它模型来建立本企业的软件过程规范,欲通过提升软件过程的能力达到提高产品质量、降低开发风险、减少开发成本、保证产品按时交付等目的。将软件过程规范的一个目的就是使软件过程可视化,这个可视化则要求了对软件过程的量化;而产品质量是否提高、开发风险是否降低、开发成本是否减少、项目延期是否缩短,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则要求了对软件项目的量化;软件过程改进与量化管理息息相关。

不少企业在将识别出的量化管理方法应用于软件项目管理过程时,发现不少问题。最为常见的是: 量化工作的可操作性不强,如:部分量化数据难以收集、难以统计投入的成本没有得到预期的产出。如:量化工作投入了成本,但形成的量化结果参考价值不高提供给管理层用于决策的支持数据也不够,数据缺乏可比性量化结果不是管理层所关心的,达不到管理层预期的过程可视化程度 针对此类问题,本文识别出了在量化管理中必须要考虑的四个方面,即:量化四要素,并从量化四要素对量化管理方法进行了分析,建议了软件企业采用的量化管理方法。 2. 量化四要素 “只有通过对产品、过程的度量,才能描述、评价、提高产品与过程”。 笔者认为,要度量,就要明确度量的对象;要度量对象,就要明确标识度量对象的计量单位;要产生度量结果,就要明确度量方法,包括度量技术和数据收集的方法;要评价度量对象,就要明确用于比对的基准指标,即表征度量对象目前情况的标尺,通过该标尺与度量结果的比对,得出对度量对象的评价。而度量对象(Object)、计量单位(Unit)、度量方法(Metho

HR三支柱模型介绍

HR三支柱模型介绍(COE&SSC&BP)(2012-08-09 18:21:57) 标签:人力资源 关键词:组织结构职能分工hr #HR职能划分#三支柱模型:COE(Centre of Excellence or Center of Expertise人力资源专业知识中心或人力资源领域专家),SSC(Shared Service Centre共享服务中心),BP(Business Partener人力资源业务合作伙伴)。Dave Ulrich 1996年提出此概念,大概01、02年引入中国。@Small_bean滴窝讲,无论是HR三支柱还是“跨界”&“混搭”,目的都是“Alignment”&“Segmentation”。“Alignment”与公司业务一致;“Segmentation”精准定位创造价值。 转一篇介绍三支柱模型的文章。 杰克-韦尔奇曾说过“人力资源负责人在任何企业中都应该是第二号人物”,但在中国,99%的企业都做不到。原因很简单,人力资源部没创造这么大的价值——业务增长很快,但HR 总在拖后腿。有些人说人力资源部是“秘书”,有人说人力资源是“警察”,在中国,真正认为人力资源部是“业务伙伴”的真是凤毛麟角。 Aon Hewitt全球咨询经验和研究证明,人力资源部可以成为业务驱动力,关键是HR自身的运作模式要发生变化。本文从人力资源组织设计入手,提供一种新的视角和思路帮助HR更好支持业务增长。 重新定位人力资源部门 HR成为业务的驱动力,首先要把“人力资本”当成一项业务来经营。如果做到这一点,人力资源部门首先要重新定位自己,从职能导向转向业务导向。然而,目前中国企业的人力资源部按职能块划分团队(例如薪酬、培训、领导力等)的运作模式阻碍了HR的价值创造——每个职能块同时负责政策制定、政策执行以及事务性支持(例如发薪、入职手续)。不

人力资源管理基础知识

人力资源管理基础知识 第一章劳动经济学 一、劳动资源的稀缺性:即资源的有限性。是相对的、绝对的稀缺性,其本质表现是消费劳动资源的支付能力、支付手段的稀缺性。 二、效用最大化:在个人可支配资源的约束条件下,使个人需求和愿望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 三、劳动力市场是生产要素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商品市场、生产要素市场) 四、劳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实证研究法和规范研究法。 1、实证研究法的特点: ①其目的在于认识客观事实,研究现象自身的运动规律及内在逻辑; ②它对经济现象研究所得出的结论具有客观性,并可根据经验和事实进行验证。 2、规范研究法的特点:①以某种价值判断为基础,解决客观经济现象“应该是什么”的问题,即要说明研究对象本身是好还是坏。对社会有积极还是消极意义;②其目的主要在于为政府制定经济政策服务。 五、劳动力与劳动力供给 1、社会劳动力:在一定年龄之内,具有劳动能力与就业要求,从事或能够从事某种职业劳动的全部人口,包括就业者和失业者。 2、劳动力参与率是劳动力在一定范围内的人口的比率,是衡量、测度人口参与社会劳动程度的指标。总人口劳参率=劳动力/总人口%供给无弹性Es = 0,供给有无限弹性Es→∞,单位供给弹性Es =1,供给富有弹性Es﹥1,供给缺乏弹性Es﹤1。 3、劳动力供给:在一定的市场工资率的条件下,劳动力供给的决策主体(家庭或个人)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劳动时间。 4、劳动力参与率的生命周期的变动趋势:15-19岁年龄组的青年人口劳参率下降;女性劳参率上升;老年人口劳参率下降;25-55岁年龄段男性成年人的劳参率保持高位水平。 六、劳动力需求:企业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在某种工资率下愿意并能够雇用的劳动量。劳动力需求是企业雇用意愿和支付能力的统一。(1)需求无弹性Ed =0 (2)需求有无限弹性Ed→∞(3)单位需求弹性Ed =1 (4)供给富有弹性Ed﹥1 (5)供给缺乏弹性Ed﹤1 八、广义的劳动力市场是指劳动力所有者个体与使用劳动要素的企业之间,在劳动交换过程中所体现的、反映社会经济特征之一的经济关系; 狭义指市场机制借以发挥作用,实现劳动力资源优化配置的机制和形式。劳动力市场的主体是劳动力所有者个体与使用劳动力的企业,客体是劳动者的劳动力。 劳动力市场的本质属性,指劳动力市场所维护、反映和调节的经济利益的性质。 劳动力市场均衡的意义:劳动力资源的最优分配,同质的劳动力获得同样的工资,充分就业。 九、资本存量对劳动力需求的影响:资本存量的增加,根本改变了劳动力与资本的配置比例,从而使生产率提高,劳动的边际产品增加。 若产品价格不变,则企业、行业及市场劳动力需求增加。 在人口增长、资本存量增加的条件下,均衡工资率能否增长就取决于两者之间的关系。事实表明,资本存量的增值率高于人口增长率,所以均衡工资率得到提高,就业也自扩大。 十、均衡价格论,是说明通过商品供给与商品需求的运动决定商品价格形成的理论。均衡价格的形成过程就是价格决定的过程。可见,均衡价格的决定实际上是需求规律和供给规律共同作用的结果。 十一、工资形式:基本工资、福利、 1、基本工资:以货币为支付手段,按照时间或产量计算的报酬,是工资构成的主要部分。 工资率:单位时间的劳动价格。货币工资:工人单位时间的货币所得。实际工资:是经价格指数修正过的货币工资,用以说明实际购买力。实际工资=货币工资/价格指数。计时工资:依据工人的工资标准与工作时间长度支付工资的形式(按小时、天、周计)。计件工资:依据工人合格产品数量(作业量)和计件工资率计算工资报酬的工资支付形式。 2、福利:工资的转化形式和劳动力价格的重要构成部分。实质由工人自己的劳动支付。 福利的表现形式:实物支付(如工作餐、折价商品)和延期支付(如保险、退休金) 十二、就业总量的决定:一国的就业总量与一国的均衡国民收入是同时被决定的。社会就业总量取决于均衡国民收入,取决于总需求水平。均衡国民收入:经济社会的总需求价格与总供给价格相等时的社会总需求,一般称有效需求。 十三、失业的类型:摩擦性失业(正常的)、技术性失业、结构性失业、季节性失业。 十四、需求不足性失业的类型:增长差距性失业、周期性失业(最严重、最常见、最难对付)。 十五、反映失业程度的两个指标:失业率、失业持续期。 失业率=失业人数/社会劳动力人数.100% 失业持续期一般以周为时间单位,将所有失业者的失业持续时间求和,再除以失业人数。 十六、劳动力市场的制度结构要素:最低劳动标准(最低工资标准+最长劳动时间标准)、最低社会保障、工会。 十七、就业与收入的宏观调控:财政政策、货币~、收入~是对就业总量影响最大的宏调~。 收入政策有利于宏观经济的稳定,有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有利于缩小不合理的收入差距限制收入分配不公问题及其危害。 收入差距的衡量指标:基尼系数(社会居民或劳动者人数与收入量对应关系的计量指标),0表示绝对平等,1表示绝对不平等,通常在0.2-0.4之间。 第二章劳动法 一、劳动法: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密切联系的其他一些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二、劳动法的基本原则:即必须遵循的基本规范和指导思想。 劳动法的基本原则的特点:是劳动法律部门中具有指导性、纲领性的法律规范;反映了劳动法律部门的本质和特点;高度的稳定性;高度的权威性。 基本原则的作用:指导劳动法的制定、修改和废止,保证各项劳动法律制度的统一、协调;指导劳动法的实施,正确适用法律,防止出现偏差;有助于劳动法的理解、解释,对于认识劳动法本着有指导意义。 基本原则的内容:保障劳动者劳动权的原则(包括平等的劳动就业权、自由择业权、劳动报酬权、休息休假权、劳动保护权、职

【基础人事】最全面的HR基础知识

一、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模块 1、人力资源规划 2、员工招聘与配置 3、绩效考评 4、培训与开发 5、薪酬福利管理 6、劳动关系 二、常见的人力资源部门组织架构是怎样的? 按照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不同发展阶段,可分为: 1、低级阶段:人事行政部设置1-2个专员,主要负责户口、档案、保险和少量招聘工作。 2、初级阶段:各个业务模块的组织结构已逐步建立起来,公司人员一般处于100-200人,这时人力资源部的日常性工作已由专人负责,如招聘工作、工资核算等。 3、中级阶段:人力资源部门各职能更加健全,分别设置招聘、考核、薪酬管理、人事服务、员工培训等职责岗位。 4、高级阶段:设置人力资源总监、人力资源部门经理,其下分设人事主管、人事专员、人事助理等岗位,分级分管招聘、考核、任职资格管理、薪酬管理、培训、企业文化建设等工作,全方位支持企业经营运作。人力资源管理工作逐渐成为支持支持公司战略发展的重要部门。 三、人力资源成本 (1)人力资源原始成本: A.人力资源获得直接成本:人员招募、人员选拨、录用安置。 B.人力资源开发直接成本:上岗引导培训、职业生涯管理、培训教育。C.人力资源开发间接成本:培训期间的生产损失、职业发展辅导人员的时间投入、组织内部教师的时间投入。 (2)人力资源重置成本: A.人力资源获得直接成本:人员招募、人员选拨、录用安置。 B.人力资源离职直接成本:离职补偿费、离职管理费用。 C.人力资源离职间接成本:空职损失、新聘人员不及离职者所导致的损失;离职前离职者工作绩效的损失。 四、人力资源规划定义 狭义:企业从战略规划和发展目标出发,根据其内外部环境的变化,预测企业未来发展对人力资源的需求,以及为满足这种需要所提供人力资源的活动过程。 五、人力资源规划的程序 1、收集有关信息资料 2、人力资源需求预测 3、人力资源供给预测 4、确定人力资源净需求 5、编制人力资源规划 6、实施人力资源规划 7、人力资源规划评估 8、人力资源规划的反馈与修正

中小软件企业员工绩效管理分析

中小软件企业员工绩效管理分析 摘要 作为信息产业的核心,我国软件产业发展迅速,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如何根据中小软件企业的特点,在软件企业内部建立和完善绩效考核体系,己成为软件企业,尤其是中小软件企业建立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战略选择和人力资源管理的重中之重。 本文首先界定了中小型软件企业及其员工的相相关概念和特征,试图找出目前我国中小软件企业员工绩效考核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在人本管理思想的指导下,对中小软件企业员工绩效考核从几个方面提出了优化策略。这可以使中小软件企业中的员工绩效考核,更能充分激励知识型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提高人力资本利用率,从而更加有利于企业目标的实现。 关键词:绩效考核,知识型员工,激励 一、我国中小型软件企业概况简介 目前,我国软件从业人员虽然达到70万人,但分布在10000多家软件企业中,67%的软件企业少于50人,26%的软件企业在50一300人之间,真正形成产业化的几百人乃至上千人的软件企业数量有限,93%属于中小型软件企业,能与国际大型软件公司抗衡的几乎没有。 看到了我国软件业与世界的差距,国家从战略高度及宏观调控的角度出发,颁布了推动我国软件产业发展的一系列政策。应该说,我国软件产业发展依赖的外部环境正渐趋完善,但软件产业的发展仅仅依靠政策优惠等外部环境支持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还需依靠众多软件企业自身的努力。近年来,绩效考核评价在国内软件企业越来越受到重视,各企业逐步开始推行和完善绩效考核制度,但目前总体来看,在相当多的软件企业中仍存在对考核的重视程度不够,推行这项工作的成效也并不理想。 中小型软件企业不同于传统企业,又有别一般的高科技企业,综合中小软件企业运作和发展过程中的一般特征,不论是研发投入、无形资产的构成,还是为客户提供个性化产品、二次开发,直至营销、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总结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总结(一) 学习连锁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后的心得 从这次学习完本课程后体会到现在的企业不外乎就是家族企业、民营企业这两种。国营企业几乎是已经不用谈到什么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问题,能存在的也就是相当大的大型企业,该企业的管理模式也已经存在于几十年了,自然也就有他存在的理由及固定模式,企业文化及人力资源也就是靠老本及国营资本来运营来支撑。具体能存在多少年是看该类型企业的市场适应力而定,但是,要发展乃至壮大起来也还是比较难的,无论是改制还是其他方式,也是在不得已而为之. 现在的行业、企业都是想靠“人才”来竞争。任何一个企业不怕你有资金,没有人就什么都很难成功。每个企业几乎都会说“以人为本”,但是又有很多企业老板真正来重视人才这个问题的呢?私营企业及民营企业的老板大部分都是以“又要马儿不吃草,又要马儿跑得快”这种思维模式来用人,留人就不是他们要考虑的主要问题了。就我而言在一些企业做过一段时间兼职,从事过不同岗位的工作,也见过各种类型的老板;由此认识到一个关键的问题老板的经营理念是决定企业寿命的唯一标准,老板的思维模式就是整个企业的所谓“企业文化”。制度和管理方式是要定的,具体执行就靠老板自己临时的决定,有制度无法执行也不需要执行是在家族式企业中明显存在的问题。一个在其他公司工作得十分出色的

管理者,如果到了该类型企业也就要看老板自己的意思而定企业文化,老板不同意制度及文化就是行同虚设,也就无法执行、好和不好的标准就不要说了。也就是品牌与产品销售方面的定位思维差异问题。经营一个品牌与销售一个产品就是卖出去与市场的根本差异定位。这个问题就是老板的思维模式决定了企业的寿命。 “水能载舟、也能覆舟”,选择好人,用好人,怎么用?如何用?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就体现出来了。一个私营企业首先靠所谓的高薪来吸引或者是说是“挖”,一个人来做管理,承诺很多,什么条件都可以同意。但是,真正到了关键的时候就变了,所谓的制度及文化,还有承诺都忘记了,一时的冲动就来了,靠老板的临时发挥处理问题,人自然也就留不住了。可想而知,中国的品牌及民营企业为什么存在不了多久,寿命非常之短,老板不去真正的思考、分析自身的原因。总认为一个人就是能管理好所有的事情,在团队建设和投资方面就层层“把关”“卡”,其实,导致失败的是企业、损失的还是老板自己。“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如果要发展就必须重视人力资源方面的管理,必须懂得人力只有管理好了,才会使自己企业立有发展壮大的将来。 学习人力资源管理,我学到了很多人力资源方面的知识以及在人才管理、企业面试、企业发展的方面的相关知识。为确保企业正常发展以及各项工作任务的顺利进行,为企业部门配臵合适的人力资源另外人员的选拔、管理、提拔、培训都是必不可少的。所以人力资源设计到人力资源计划、员工招聘、员工培训、管理方法,绩效评估、福利待遇以及员工关系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