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城镇住房保障“十二五”规划(2011-2015年)

安徽省城镇住房保障“十二五”规划(2011-2015年)
安徽省城镇住房保障“十二五”规划(2011-2015年)

安徽省城镇住房保障“十二五”规划(2011-2015年)

第一章总则

为切实解决城市中低收入群体住房困难,指导和统筹全省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促进实现“住有所居”目标,依据相关政策法规,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规划依据

1、《国务院关于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若干意见》(国发〔2007〕24号);

2、《国务院关于坚决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的通知》(国发〔2010〕10号);

3、《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通知》(国办发〔2010〕4号);

4、《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房地产市场调控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办发〔2011〕1号);

5、建设部等七部委《经济适用住房管理办法》(建住房〔2007〕258号);

6、建设部等九部门令《廉租住房保障办法》(建设部令〔2007〕第162号)

7、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五部委《关于推进城市和国有工矿棚户区改造工作的指导意见》(建保〔2009〕295号);

8、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七部委《关于加快发展公共租赁住房的指导意见》(建保〔2010〕87号);

9、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六部委《关于做好住房保障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建保〔2010〕91号);

10、《安徽省政府关于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实施意见》(皖政〔2007〕106号);

11、《安徽省城镇体系规划(2004-2020年)》;

12、《安徽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大纲(2006-2020年)》;

13、《安徽省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城市和国有工矿棚户区改造工作的实施意见》(皖政办[2010]8号);

14、《安徽省政府关于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通知》(皖政〔2010〕60号);

15、《安徽省政府关于印发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通知》(皖政〔2011〕17号);

16、《安徽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公共租赁住房的实施意见》(皖政办[2011]13号)。

二、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改善民生,因地制宜,逐步扩大住房保障范围,大力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积极推进各类棚户区改造,完善住房保障体系,进一步引导居民住房合理消费,满足中等偏下收入群体基本住房需求,逐步形成多层次、宽覆盖的城镇住房保障体系,加快

实现“住有所居”的目标。

三、基本原则

(一)目标合理,标准适度

以满足基本住房需要为目标,统筹考虑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城镇化进程、家庭人口结构、住房支付能力以及土地资源禀赋等约束条件,综合平衡政府财力和各项公共支出,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科学制定住房保障目标,合理确定住房保障范围、保障方式和保障标准。

(二)因地制宜,统筹规划

从实际出发,针对不同收入群体,采取不同措施,实行分层次住房保障。注意做好与房地产业规划、城市住房建设规划等相关规划的衔接,协调各类保障性住房、各类保障群体之间的关系,做好目标任务、投资安排和政策措施的有机衔接,充分体现规划的可操作性。

(三)突出重点,分步实施

对城市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实现应保尽保。统筹考虑解决新增家庭的住房困难和改造危旧住房群众的居住条件,重点发展公共租赁住房,加快各类棚户区改造。区分轻重缓急,区别建设和发展时序,优先安排群众需求迫切的项目,优先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实施。

(四)政府主导,创新机制

坚持体制和机制创新,落实好土地、金融、财税等支持政策,加强住房保障组织结构、技术支撑体系和管理制度建设。充分发挥政府支持和引导作用,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长效机制。

四、住房保障类别

住房保障主要分为实物保障和货币补贴。实物保障包括保障性住房和棚户区改造(通常将二者合称为保障性安居工程)。保障性住房主要包括:廉租住房、公共租赁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和限价商品住房;棚户区改造主要包括:城市棚户区改造、国有工矿棚户区改造和国有林场危旧房改造、国有垦区危房改造、煤矿棚户区改造等。

五、规划实施范围和实施期限

本规划限于全省城镇范围内,规划实施期限为2011年-2015年。规划期和规划实施范围内,解决城镇中低收入群体住房困难的各项活动和各项政策规定,应与本规划相符合、相协调。

六、规划构成

本规划包括规划正文、规划主要指标、规划编制说明。

第二章住房保障现状和面临的形势

一、住房保障现状

“十一五”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省住房保障工作取得重大进展和明显成效。

(一)住房保障体系初步建立

“十一五”时期,各级政府始终把住房保障工作作为重大的民生工程强力推进,加快了廉租住房(含实物和租金补贴)建设步伐,全面启动了城市和国有工矿棚户区改造,推进公共租赁住房建设。通过配租、配售保障性住房、发放租赁住房补贴等住房保障方式,初步建

立了住房保障体系,为解决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完善住房体制和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住房保障力度持续加大

“十一五”时期,全省住房保障覆盖面不断扩大。截至2010年底,全省累计建设廉租住房810多万平方米、16.5万套,建设公共租赁住房1万套,建设经济适用住房280万平方米、4.2万套,启动实施城市和国有工矿棚户区改造28.34万户;全省有20.9万户城镇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通过廉租住房保障制度改善了住房条件,各地对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低于10平方米的低保家庭实现了应保尽保,并积极向其他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拓展。

(三)住房保障政策体系逐步完善

“十一五”时期,紧密结合实际,积极探索符合我省省情的住房保障体系,初步构建住房保障制度框架,先后出台了《关于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快实施廉租住房保障制度的通知》、《关于推进城市和国有工矿棚户区改造工作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通知》、《关于加快发展公共租赁住房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政策制度。各地结合本地实际,建立了本地区保障性住房实施细则或管理办法,初步建立起保障性住房计划、建设、资金筹集、以及分配、管理、腾退等准入退出机制。

(四)保障性住房建设模式不断创新

“十一五”时期,我省不断创新保障性住房建设模式。一是采取

“小集中、大分散”形式,采取在普通商品住房、拆迁安置房等项目中配建廉租住房,让城镇低收入家庭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二是改进和规范经济适用住房建设,将困难企业职工集资建房作为经济适用住房建设的主要方式;三是通过新建、改建、收购、在市场长期租赁等方式,多渠道增加保障性住房房源;四是积极探索公共租赁住房投融资、建设和管理机制。

总体看,我省住房保障工作取得了明显进展和成效,但是,由于住房保障覆盖面较低,一些中等偏下收入住房困难家庭需要政府提供救助或扶持,以保障其享有基本的住房条件。同时,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新就业无房职工阶段性住房支付能力不足矛盾日益显现,外来务工人员居住条件亟需改善。城镇保障性住房建设土地、财税、金融等政策支持体系有待加强和完善。

二、住房保障面临的形势

未来五年是安徽加快发展的黄金时期。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大量新就业人员和外来人口进入城市,住房保障问题将更加突出。据测算,2015年,全省城镇常住人口将达到2975万人、992万户,城市新就业职工将达到300万人。届时,城镇常住人口中(含常住外来人口),低收入和中等偏下收入住房困难家庭、新就业住房困难职工,累计需要保障性住房148万套(户),其中,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约43万户。扣除已建保障性住房,“十二五”时期,全省城镇需要增加保障性住房118万套(户),加上棚户区改造,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任务十分繁重。

第三章主要目标和发展重点

一、主要目标

1、规划期内,全省建设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170万套。规划期末,城镇保障性住房(含棚户区改造)覆盖面达到20%,缓解城镇中低收入群体住房困难问题。

2、规划期内,通过大力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加大租赁补贴力度,稳步扩大住房保障覆盖面,力争到规划期末,人均住房建筑面积14平方米以下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基本得到保障;城镇中等偏下收入家庭住房困难问题得到基本解决,新就业职工住房困难问题得到有效缓解,在城镇稳定就业的外来务工人员居住条件得到明显改善。

二、发展重点

(一)大力发展公共租赁住房

实现住有所居目标,现阶段主要通过大力发展公共租赁住房等租赁式保障性住房,提高租赁住房实物配租比例,引导居民合理住房需求,完善住房供应体系。结合地方实际,统筹合理安排廉租房、经济适用房和限价商品房建设等保障性住房建设,向符合条件的城镇住房困难居民予以适度保障。逐步实现廉租住房与公共租赁住房统筹建设、并轨运行。

(二)加快推进各类棚户区改造

加快推进城市和国有工矿棚户区改造,继续推进国有林场危旧房改造、国有垦区危房改造、中央下放地方煤矿棚户区改造。到2015

年末,基本完成集中成片城市和国有工矿棚户区改造,有条件的地区争取到2013年末基本完成。稳步推进非成片棚户区和零星危旧房改造,及旧住宅区综合整治,完善基础设施配套,改善居住环境。

(三)建立并完善住房保障政策和技术支撑体系

加快住房保障立法,积极出台省级住房保障法规,依法强化各级政府的住房保障责任,健全组织机构、政策、技术支撑体系。完善相关支持政策,健全保障性住房准入和退出长效机制,努力形成规范的住房保障投资、建设、运营和管理机制。加快推进信息化建设,建立健全住房保障管理信息系统,完善保障性住房和保障对象档案,实现动态管理。健全住房保障管理机构和具体实施机构,基本建立全省住房保障基础信息管理平台。

第四章住房保障范围、方式和标准

一、保障范围和保障对象

住房保障主要面向城镇中等偏下收入家庭、新就业无房职工、在城镇稳定就业的外来务工人员等群体。有条件的地方,可以扩大到农村,实行城乡覆盖。住房保障对象的家庭收入、住房困难标准、保障面积标准,由市、县人民政府结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居民收入、住房状况等情况合理确定,并定期调整,向社会公布。

二、保障方式和房源筹集

住房保障实行实物保障、发放租赁补贴等方式。市、县政府通过新建、购置、改造、在市场上长期租赁等方式筹集保障性住房房源,

继续实施租赁补贴政策,多渠道、多方式解决城镇中低收入住房困难群体的住房问题。房源筹集方式主要包括:

1、单独选址、集中新建;

2、从新建普通商品住房、拆迁安置房中配建后按规定程序批准转化;

3、在符合城乡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前提下,利用单位(包含开发区、产业园区等)自用土地建造;

4、经市、县人民政府批准依法办理相关手续后,利用闲置的厂房、仓库、办公等非居住用房改建或改造;

5、收购或代理租赁社会上闲置的存量住房;

6、积极鼓励房地产开发企业或社会机构定向投资建设公共租赁住房。

三、保障标准和建设标准

廉租住房、公共租赁住房租金标准由市、县政府结合当地实际,按照低于或略低于市场租金的原则合理确定,对不同的保障对象采取不同的租金标准。租赁住房补贴标准由市、县人民政府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市场平均租金、城镇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的经济承受能力等因素确定。其中对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家庭,可以按照市场平均租金标准全额补贴;对其他城市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可以根据收入情况等分类确定租赁住房补贴标准。

保障性住房建设以小户型为主。新建成套的保障性住房的建筑设计应符合国家和本省有关的规定和技术标准,综合考虑住宅使用功能

与空间组合、居住人口及构成等要素,合理确定套型比例和结构,单套建筑面积要符合《安徽省保障性住房建设标准》等规定。新建集体宿舍型公共租赁住房的建筑设计,应符合建设部颁布的《宿舍建筑设计规范》及国家和本省的有关建筑标准、规范和规定。廉租住房、公共租赁住房在出租前应进行基本装修,配置必要的器具,具备入住条件。

第五章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规划和年度计划

一、建设总量

按照因地制宜、自下而上的原则,规划期内,全省建设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173.55万套(户),其中实物任务量168.70万套,包括廉租住房21.38万套、公共租赁住房71.16万套、经济适用住房1.42万套、限价商品住房1.32万套,各类棚户区改造住房73.42万套;新增住房租赁补贴4.85万户。

二、建设年度指引

2011年: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实物)39.52万套,其中,廉租住房7.30万套、公共租赁住房10.70万套、经济适用住房0.20万套,各类棚户区改造住房21.32万套;新增住房租赁补贴1.40万户。

2012年: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实物)37.16万套,其中,廉租住房3.28万套、公共租赁住房16.86万套、经济适用住房0.36万套、限价商品住房0.35万套,各类棚户区改造住房16.31万套;新增住房租赁补贴0.95万户。

2013年: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实物)33.00万套,其中,廉租住房3.65万套、公共租赁住房14.75万套、经济适用住房0.30万套、限价商品住房0.30万套,各类棚户区改造住房14.00万套;新增住房租赁补贴0.90万户。

2014年: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实物)30.52万套,其中,廉租住房3.65万套、公共租赁住房14.45万套、经济适用住房0.30万套、限价商品住房0.40万套,各类棚户区改造住房11.72万套;新增住房租赁补贴0.85万户。

2015年: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实物)28.50万套,其中,廉租住房3.50万套、公共租赁住房14.40万套、经济适用住房0.26万套、限价商品住房0.27万套,各类棚户区改造住房10.07万套;新增住房租赁补贴0.75万户。

三、建设分区指引

规划期内,各市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指引见附表。

第六章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用地需求

一、土地需求总量

规划期内,全省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需要建设用地9998.46公顷(折合149972.4亩)。保障性住房建设需要建设用地4560.51公顷(折合68407.65亩),其中,廉租住房876.46公顷(折合13146.9亩)、公共租赁住房3510.39公顷(折合52655.85亩)、经济适用住房75.79公顷(折合1136.85亩)、限价商品住房97.86公顷(折合

1467.9亩);棚户区改造需要建设用地5437.95公顷(折合81569.25亩),其中,城市棚户区改造4952.35公顷(折合74285.25亩)、国有工矿棚户区改造274.59公顷(折合4118.85亩)、其他棚户区改造211.02公顷(折合3165.3亩)。

二、土地年度需求

2011年:需要建设用地2414.01公顷,其中,廉租住房299.76公顷、公共租赁住房527.36公顷、经济适用住房10.85公顷;城市棚户区改造1219.71公顷、国有工矿棚户区改造192.21公顷、其他棚户区改造164.14公顷。

2012年:需要建设用地2221.30公顷,其中,廉租住房134.21公顷、公共租赁住房831.80公顷、经济适用住房19.01公顷、限价商品住房26.16公顷;城市棚户区改造1138.80公顷、国有工矿棚户区改造41.32公顷、其他棚户区改造30公顷。

2013年:需要建设用地1955.54公顷,其中,廉租住房150.06公顷、公共租赁住房728.69公顷、经济适用住房16.01公顷、限价商品住房22.18公顷;城市棚户区改造1014.22公顷、国有工矿棚户区改造7.49公顷、其他棚户区改造16.89公顷。

2014年:需要建设用地1774.46公顷,其中,廉租住房149.31公顷、公共租赁住房712.25公顷、经济适用住房15.96公顷、限价商品住房29.57公顷;城市棚户区改造840.66公顷、国有工矿棚户区改造26.71公顷。

2015年:需要建设用地1633.96公顷,其中,廉租住房143.93

公顷、公共租赁住房710.30公顷、经济适用住房13.96公顷、限价商品住房19.96公顷;城市棚户区改造738.96公顷、国有工矿棚户区改造6.84公顷。

三、土地分区需求

规划期内,各市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用地需求见附表。

第七章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资金需求

一、资金需求总量

规划期内,全省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需要资金2799.57亿元,其中,廉租住房245.41亿元、公共租赁住房982.91亿元、经济适用住房21.22亿元、限价商品住房27.40亿元,各类棚户区改造1522.63亿元。

二、资金年度需求

2011年:需要建设资金675.92亿元,其中,廉租住房83.93亿元、公共租赁住房147.66亿元、经济适用住房3.04亿元,各类棚户区改造441.29亿元。

2012年:需要建设资金621.96亿元,其中,廉租住房37.58亿元、公共租赁住房232.90亿元、经济适用住房5.32亿元、限价商品住房7.32亿元,各类棚户区改造338.83亿元。

2013年:需要建设资金547.55亿元,其中,廉租住房42.02亿元、公共租赁住房204.03亿元、经济适用住房4.48亿元、限价商品住房6.21亿元,各类棚户区改造290.81亿元。

2014年:需要建设资金496.85亿元,其中,廉租住房41.81亿元、公共租赁住房199.43亿元、经济适用住房4.47亿元、限价商品住房8.28亿元,各类棚户区改造242.86亿元。

2015年:需要建设资金457.51亿元,其中,廉租住房40.30亿元、公共租赁住房198.88亿元、经济适用住房3.91亿元、限价商品住房5.59亿元,各类棚户区改造208.83亿元。

三、资金分区需求

规划期内,各市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资金需求见附表。

第八章政策与措施

一、加大财政投入力度

积极争取中央补助资金,加大省级资金支持和统筹力度。市、县要按照规定的渠道和标准筹集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资金,并在年度预算中安排。住房公积金增值收益在提取贷款风险准备金和管理费用后,全部用于廉租住房和公共租赁住房建设。各地每年要从土地出让收入中安排2%—5%的资金,统筹用于公共租赁住房等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地方政府债券资金,要优先安排用于公共租赁住房等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财政资金安排不足的市、县,可根据当地实际情况,提高土地出让收入提取和政府债券资金安排的比重,也可使用按规定提取廉租住房保障资金剩余部分。

二、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

通过银行贷款、发行债券、信托投资、资产运营等方式,拓宽保

障性安居工程建设资金筹集渠道。积极发挥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作用,在确保安全和合规的前提下,多渠道筹集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资金.符合条件的保障性安居工程投融资主体,可以申请贷款或发行企业债券,专项用于公共租赁住房等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鼓励金融机构按照国家政策,向符合条件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发放贷款。规范和利用企业债券融资,专项用于公共租赁住房等建设。积极用好国家利用住房公积金贷款支持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试点政策,重点支持公共租赁住房建设。创新财政支持公租房等保障性住房建设和运营方式,积极运用投资补助、贷款贴息、注入资本金、税费优惠等政策措施,吸引社会和企业资金参与建设、运营。探索运用保险资金、信托资金和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发展保障性住房建设项目。鼓励民间资本尤其是个人资本,通过住房保障基金投资保障性住房。

三、确保建设用地供应

省级年度土地利用计划中,单列保障性住房新增建设用地。各市、县要根据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规划和年度计划,提前做好项目储备并落实到具体地块,在土地供应计划中优先安排,在申报年度用地指标时单独列出,切实保证供应。储备土地和收回使用权的国有土地,优先安排用于公共租赁住房等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

廉租住房、城市棚户区改造中的安置住房、经济适用住房以及面向经济适用住房保障对象供应的公共租赁住房建设用地,严格按规定实行行政划拨方式供应。各类保障性住房、棚户区改造和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用地不低于当地住房建设用地供应总量的70%。保障性住

房建设项目可按建设用地总量的15%,规划建设配套商业服务设施,统一管理运营,实现资金平衡。

四、落实税费减免政策

严格执行国家关于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项目税费优惠政策,免收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等各种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落实对廉租住房、公共租赁住房、经济适用住房以及棚户区改造涉及的营业税、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土地增值税、印花税、契税等税收优惠政策,努力降低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和运营成本,切实减轻建设和运营过程中的经济负担。

五、提高项目规划和建设质量水平

贯彻省地、节能、环保原则,充分考虑居民就业、就医、就学、出行需要,将保障性住房优先安排在交通便利、基础设施齐全、公用事业完备、就业方便的区域,优化规划布局和户型设计。集中建设的保障性住房项目,要同步建设市政公用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建的保障性住房项目,与其所属项目实行统一规划、统一配套、统一建设、统一管理。严格执行抗震设防等强制性标准,严格履行项目基本建设程序,落实项目法人制、工程招标投标制、合同管理制、工程监理制等制度。严格落实工程质量责任,项目法人住房质量负永久责任,逐步推进参建单位负责人和项目负责人终身负责制。

六、建立健全监管机制

规范准入审核,进一步完善和严格落实申请、审核、公示、轮候、复核、配租配售程序。强化住房保障信息化建设,进一步完善城镇中

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档案,构建住房保障对象、资金、建设、分配、管理等数据库和住房保障信息化综合服务和应用平台,并与商品房屋租赁合同登记信息系统、个人住房管理信息系统、住房公积金管理信息系统相衔接,同时加强与民政、公安、劳动社保、金融等领域的信息沟通,建立联动审核体系。健全退出机制,加强动态监管,对不再符合住房保障条件的,应当办理退出手续。对骗购、骗租、转租、转借、闲置及违规使用保障性住房的,要加大处罚力度,直至取消其再次申请保障性住房的资格、罚没违法所得,追究法律责任。建立公众监督机制,落实信息公开,充分发挥社会监督作用。

第九章保障机制

一、落实工作责任

各市、县人民政府是本地住房保障工作的责任主体,要将加强组织领导,明确具体工作措施,健全住房保障管理工作机构,充实工作人员,落实工作经费。要切实做到规划到位、资金到位、政策到位、监督到位,确保分配公平。各级住房保障、发展改革、监察、财政、国土资源、建设、规划等有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责,落实项目前期、建设资金、土地供应、工程质量监督、租售管理和使用监管等工作。

二、严格目标考核

省政府对各市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实行目标责任制管理,年初下达的年度责任目标,纳入对各市政府年度工作目标管理考核内容。建立严格的责任、目标、政策、考核体系,对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的开

工率、竣工率和进度时限等进行考核。各地要统筹安排年度建设任务,细化分解目标任务,明确工作责任和措施,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机制。

三、加强监督检查

建立健全住房保障考核约谈问责制度。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加强对项目建设、土地供应、资金配套、配建落实等重要环节监督检查。对住房保障成绩突出的地方,给予通报表彰;对资金土地不落实、政策措施不到位、工作进展缓慢的地方实行约谈;对没有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视情况进行问责,努力把保障性安居工程建成廉洁工程、平安工程、放心工程。

第十章附则

一、本规划自批准之日起生效。

二、本规划确定的年度建设计划根据实际情况适时调整。

三、本规划由安徽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负责解释。

.

附表:

表1 “十二五”时期安徽省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规划单位:万套(户)

.

安徽省建筑节能“十二五”发展规划

安徽省建筑节能“十二五”发展规划 安徽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二〇一一年十月

目录 一、“十一五”建筑节能工作回顾 (5) (一)工作成效 (5)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9) 二、“十二五”建筑节能工作形势分析 (10) 三、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11) (一)指导思想 (11) (二)总体目标 (11) 四、重点工作 (12) (一)继续强化新建建筑节能标准执行率。 (12) (二)突出抓好可再生能源建筑规模化应用。 (13) 建立和完善省级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监督管理机制,把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全面纳入全省建筑节能日常管理工作。建立示范项目动态管理库,抓好已有示范城市(县)和示范项目的实施指导和监管工作,确保完成示范任务,并及时总结示范经验,完善示范技术,形成有效的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推广模式。 (13) (三)加快推动建筑用能节能运行管理工作。 (13) 逐步完善公正规范的建筑能耗检测技术手段,实现对建筑能耗的现场跟踪检测,着重做好重点用能单位的能耗统计工作。建立和完善建筑能效的检测标识和审计公示制度,尤其是建立建筑能效的后期跟踪测

评和审计公示制度,将建筑全寿命周期内的能效测评标识和审计公示工作制度化、规范化、透明化。 (13) 完成我省政府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的基本情况、能源消耗信息的调查统计与分析,实行用电分项计量,逐步建立起全省联网的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能耗监测平台。对全省重点城市重点建筑能耗建筑进行实时动态监测,通过能耗统计、能源审计、能效公示、用能定额和超定额加价等制度,促使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提高节能运行管理水平。推进高校节约型校园建设,制定节约型校园行动计划。启动“省级节约型校园”示范工程,促进我省节约型校园建设深入开展。 (14) (四)积极推动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研究出台我省既有建筑改造相关优惠政策、技术标准和实施方案。通过给予建筑企业优惠政策,设置改造专项资金、业主投资等融资渠道,加大既有建筑改造资金投入,有力推进我省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快速发展。 (14) (五)加大建筑节能新技术试点示范推广力度。促进企业、高等院校、有关科研机构建立产学研技术研究平台建设,引导全社会的资源参与建筑节能新技术、新产品研发。拓宽合作领域,开展国内外政府机构、民间团体和企业之间的双边或多边合作,鼓励国内外企业和个人投资生产、设立研发机构。 (14) 五、保障措施 (16) (一)强化组织领导,完善监督管理体系。加强建筑节能工作的组织

安徽省交通运输十二五发展规划

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安徽省交通运输“十 二五”发展规划的通知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现将《安徽省交通运输“十二五”发展规划》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地、本部门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安徽省人民政府 二○一一年十一月二十四日 —1 —

安徽省交通运输“十二五”发展规划 为加快构建安徽特色的现代交通运输业,支撑和保障全省经济和社会发展,根据《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及国家相关规划等,结合我省交通运输发展实际,特编制本规划。 本规划以发展现代交通运输业为主题,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加快发展、高效发展、协调发展、安全发展、绿色发展为重点,针对交通基础设施、运输服务、科技进步和信息化、安全应急保障、绿色低碳交通等内容,明确了“十二五”期安徽交通运输的发展思路、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规划范围包括公路交通运输(含城市客运)、水路交通运输、民用航空运输、邮政等。规划期限为2011—2015年。 一、现状评价 (一)发展成就。 “十一五”期间,安徽省交通运输行业抓住国家扩大内需的政策机遇,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改善交通运输发展条件,不断提升交通运输服务保障能力,全面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目标,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1.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发展。 (1)交通建设投资规模显著扩大。“十一五”期间,全省—2 —

完成交通建设投资1125亿元,比“十五”增加了58%。重点加强了高速公路、农村公路,以及基础薄弱的内河港口与航道、公路场站枢纽建设。高速公路建设投资641亿元,农村公路投资257亿元,分别占总投资的57%和23%;站场建设投资19亿元,占总投资的2%;水运基础设施投资91亿元,比“十五”增加6倍左右。 (2)公路建设力度持续加大。2010年底全省公路总里程达14.94万公里,公路网面积密度达107.16公里/百平方公里,路网密度比2005年增长105%。 高速公路建设实现新的跨越。全省境内国家高速公路网基本建成,规划的2781公里国家高速公路已建成2602公里。省级高速公路网开始启动,建成通车327公里,在建1078公里,实现了“南北6小时过境、东西3小时过境”的目标。 干线公路技术水平和通行能力明显提高。截至2010年底,干线公路通车里程达12412公里,其中,国道5037公里,省道7375公里。二级及以上公路比重由85.1%增加到91.4%(含高速公路)。与此同时,干线公路通行能力及服务水平得到稳步提升。 农村公路“村村通”提前完成。以“村村通”为重点,全面推进农村公路建设。2006—2010年共新改建农村公路7.3万公里,全省农村公路里程达13.6万公里。建成通村公路桥梁900座,改造危桥753座。所有乡(镇)都通了油路(水泥) —3 —

安徽省低碳技术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

安徽省低碳技术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 公司内部编号:(GOOD-TMMT-MMUT-UUPTY-UUYY-DTTI-

为加强我省低碳技术研究与开发,提升我省低碳技术创新能力,抓住低碳经济发展机遇,发展新兴产业,促进我省产业低碳转型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制定本规划纲要。 一、低碳技术发展的背景和意义 气候变化是21世纪所面临的环境挑战,事关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改变传统的高碳经济发展模式,寻求低碳发展路径,发展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主要特征的低碳经济正成为全球的战略行动。 面对全球气候变化,世界各国竞相加速研发低碳技术、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低碳型社会,通过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最大限度地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实现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与发达国家相比,当前,我国经济由“高碳”向“低碳”转变的最大制约是低碳技术整体水平落后,自主创新与技术储备不足,关键设备制造能力差,低碳产业体系薄弱。 针对低碳技术的发展方向,结合我省实际,通过编制低碳技术发展规划,对理清我省低碳技术发展思路,明确发展方向和重点,确定阶段性目标,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有利于加快形成低碳技术体系,为发展方式转变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开展低碳技术自主创新,促进高能效、低排放的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加强低碳技术的中长期战略储备,争取在重点和关键技术领域率先取得突破,有利于建立多元化的低碳技术体系,支撑发展方式转变。

有利于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提高竞争力。推进低碳技术的研发、应用与推广,不仅有利于促进包括新能源、节能环保等具有低碳经济特征的产业发展,而且有利于改造提升我省钢铁、建材等传统优势产业,降低生产总值的碳强度,把握发展主动权。 有利于建立低碳技术研发与合作平台,实现互利共赢。充分利用国内外的力量,有序推进低碳技术的交流合作,加快低碳技术研发与转化,有利于我省加强低碳新技术的引进、消化和吸收,实现互利共赢。 有利于推进我省低碳科技示范区建设,为全国提供先行经验。探索建立不同类型的城市、社区、行业的低碳科技示范区,加速低碳技术集成,不仅有利于推进整个社会的低碳发展,而且有利于选择试点、重点推进、积累经验,为全国低碳科技示范区建设提供先行经验。 有利于应对气候变化,促进可持续发展。发展低碳技术、走低碳经济发展道路的核心是大幅度提高碳生产率,不仅有利于解决经济建设与气候保护之间的矛盾,而且有利于促进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低碳技术发展的基础和突出问题 (一)发展基础 为贯彻落实《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发展低碳经济,我省制定了《安徽省应对气候变化方案》。通过制定和实施一系列旨在应对气候变化、发

安徽省“十二五”电子政务发展规划

安徽省“十二五”电子政务发展规划 大力推进电子政务建设是我省“十二五”信息化建设的重要任务,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要求,是各级政务部门政务工作的组成部分,是政务部门提升履行职责能力和水平的重要途径,也是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和建设服务型政府的战略举措。根据《国家电子政务“十二五”规划》和《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精神,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成绩和形势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全省电子政务发展。“十一五”期间,全省电子政务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在改善公共服务、加强社会管理、强化综合监管、完善宏观调控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成为提升党的行政能力和建设服务型政府的有效手段。 一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初具规模,基本满足现阶段全省电子政务发展需要。国家电子政务外网安徽省级节点已经建成,实现安徽政务外网与国家政务外网主干网的连接;相关业务单位应用系统已实现与国家相关部委的联网通信和正常运行;建成电子政务网络平台公共接口和基础数据库系统;完成省政务外网平台升级改造和十六个市级节点设备安装与联网运行。二是全省政府网站体系建设日臻完善,网上服务质量稳步提高。省市县三级共计170多家政府网站全部开通,政府网站绩效水平不断提高。在国办、国信办组织的全国政府门户网站绩效评估中,安徽省政府门户网站连续七年荣获全国优秀政府网站前十名的好成绩。三是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卓有成效。以贯彻落实《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为契机,我省采取“统一组织、统一软件、统一编码”三统一的模式,大力推进各市、各部门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建成了目录规范、编码统一、分级管理、信息共享、易于监测的全省政府信息公开网站体系。根据省政府要求,初步建成以发布最新科研成果、重大招商项目和就业劳务信息为主要内容的系统平台。四是基础数据库建设和“金字工程”取得阶段性成绩。全省人口、自然资源、空间地理和宏观经济等基础信息资源基本完善,法人数据库建设正式启动。以“金财”、“金税”、“金关”、“金水”、“金审”等为代表的“金字工程”全面完成一期建设,转入深化应用阶段,部分工程处于全国先进行列。五是网络安全建设工作正式启动。电子政务信息安全监管体制初步形成,工作机制全面建立,有力保障了重大活动和重要时期政府信息系统及重要网络的正常运行,电子认证证书得到广泛推广,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和风险评估工作有序推进,应急响应和处置工作取得积极成效。 总体上看,我省电子政务建设正在向全面深化应用阶段加速发展,表现在:一是由分散的基础要素建设向在国家电子政务总体框架指导下的体系建设转变;二是由注重形式建设向注重实现网上为民服务功能建设转变;三是由仅仅实现信息发布向党政部门综合实现自身业务处理内容转变;四是信息资源由部门所有向互联互通资源共享转变;五是由少数职业工作者推动的电子政务建设向党政部门提高行政能力建设的方向转变;六是从缺乏标准制度到逐步建立法规与标准化体系相互配套的制度转变;七是由部门内部自主管理向拓宽民意渠道的“网络问证”方向转变。 全省电子政务建设也存在着诸多不足,有些建设矛盾还比较突出。一是低水平重复建设的矛盾依然明显;二是信息资源共享水平较差,各部门业务系统独立、业务数据封闭,部门重复采集数据,数据利用率低;三是信息化管理机构设置较乱,管理力量不够强,技术人员缺乏且分散;四是不少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公司和企业对信息安全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安全防护能力不足。 二、指导思想、建设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需求为导向、发展为主题,进一步整合信息资源,优化业务流程,建立科学管理模式,扎实推进电子政务建

十二五规划纲要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摘编) 转变方式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 规划纲要草案提出,“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必须深刻认识并准确把握国内外形势新变化新特点,继续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努力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 规划纲要草案指出,以科学发展为主题,是时代的要求,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今后五年,要确保科学发展取得新的显著进步,确保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进展。基本要求是:——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 ——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 ——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 ——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 规划纲要草案提出,按照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重大部署紧密衔接、与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紧密衔接的要求,综合考虑未来发展趋势和条件,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

——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城镇新增就业450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国际收支趋向基本平衡,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 ——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居民消费率上升。农业基础进一步巩固,工业结构继续优化,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取得突破,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高4个百分点。城镇化率提高4个百分点,城乡区域发展的协调性进一步增强。 ——科技教育水平明显提升。九年义务教育质量显著提高,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3%,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提高到87%。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2%,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提高到3.3件。 ——资源节约环境保护成效显著。耕地保有量保持在18.18亿亩。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30%,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3。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1.4%。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16%,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17%。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减少,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分别减少8%,氨氮、氮氧化物排放分别减少10%。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1.66%,森林蓄积量增加6亿立方米。 ——人民生活持续改善。全国总人口控制在13.9亿人以内。人均预期寿命提高1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年均增长7%以上。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实现制度全覆盖,城镇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达到3.57亿人,城乡三项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提高3个百分点。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3600万套。贫困人口显著减少。 ——社会建设明显加强。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健全,人民权益得到切实保障。文化事业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占国民经济比重明显提高。社会管理制度趋于完善,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安徽省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2011—2015年)

安徽省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 (2011—2015年) 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和《安徽省科学技术普及条例》,依据国家《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2011—2015年)》和《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背景 自2006年国务院颁布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以下简称《科学素质纲要》)以来,各地、各部门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联合协作、务实进取,全省公民科学素质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基本实现了“十一五”时期发展目标,为“十二五”开局和实现2020年长远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2010年,我省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比例达2.5%;大力实施未成年人、农民、城镇劳动者、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等重点人群科学素质行动,带动了全民科学素质整体提高;广泛开展科学教育与科普活动,科普设施不断完善,科普资源逐步丰富,大众传媒科技传播能力得到较快提升,科学素质服务能力显著增强,公民提高自身科学素质的机会与途径明显增多;加快发展科普产业,公益性科普事业与经营性科普产业并举机制初步建立;不断完善联合协作工作机制,为全民科学素质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良好的制度保障。

但是,也应清醒地看到,我省公民科学素质水平和国内发达地区相比仍有一定差距,全民科学素质工作发展还不平衡,面向农民、社区居民的科学素质工作亟待强化,科普基础设施服务能力有待提升,科普人才队伍建设有待加强,科普事业投入不足,科普产业发展不够,社会各方力量广泛参与科学素质工作的积极性还没有充分调动。 “十二五”时期,是我省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加速推进,经济社会全面转型的关键时期。进一步加强公民科学素质建设,对于增强我省自主创新能力,促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打造加速崛起的经济强省、充满活力的文化强省、宜居宜业的生态强省,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二、方针和目标 (一)指导方针。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政府推动、全民参与、提升素质、促进和谐”的指导方针,以“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保障安全健康、促进创新创造”为主题,以提升公共科普服务能力为核心,以科普资源共建共享为抓手,以服务民生为着眼点,以服务基层为着力点,完善体制机制,创新方式方法,努力提高全体公民科学素质,为建设经济繁荣、生态良好、人民幸福、社会和谐的美好安徽提供坚实的人力资源基础和智力支撑。 (二)主要目标。

安徽省农业信息化十二五发展规划

安徽省农业信息化十二五发展规划(2011-2015)发布日期:2010年12月20日来源:市场信息处作者: 为进一步发挥信息技术在构建全省现代农业体系中的重大作用,以信息化引领和推进全省农业各项工作又好又快发展,促进我省从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转变,结合我省实际,特制定本规划。一、“十一五”成效 “十一五”以来,我省各级农业部门主动适应新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需要,坚持把农业农村信息化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围绕“三农”服务开展工作,不断改善农业信息工作手段,拓宽信息工作面,增强服务能力,提升农业形象,为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1、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得到进一步加强。“十一五”期间,我省进一步加强全省农业信息体系建设,省市县三级农业部门建设各类信息服务机构189个,建立部门行业系统专业网站30个,70%的乡镇建立了农业信息服务站,20%的村建有信息服务点,90%以上的龙头企业和农产品与农资批发市场建有网络终端,农业信息服务网络正在向合作组织和种养大户延伸,全省农业信息服务网络已初具规模。 2、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得到进一步完善。建设完善“安徽农业信息网”网站群,与上对应农业部中国农业信息网,横向联系各省农业信息网和委内各职能部门,纵向延伸到17个市、105个县(区)和广大的乡镇、村以及相关涉农企业,实行全省农业信息三级平台、四级发布的网站管理模式。省农委还筹集100多万元资金,新建面积150平方米的省级农业信息机房,优化了网络环境,为全省农业信息化发展创造宽松环境。 3、农业“12316”公益语音服务平台得到进一步发展。继续完善“12316”农业语音咨询服

务平台建设,实行各地农业系统公益服务号码统一,专家定期坐诊,为农民、企业投诉举报或咨询服务提供方便。截至目前,全省每天电话访问量在1000人次以上,农忙时间每天在3000 人次以上,已成为农民生产经营的好帮手。 4、全省农民专业合作社信息化工程开始实施。自2008年开始,在全省范围内开展组织实施农民专业合作社信息化建设工程,建立了全国首家省级农民专业合作社网,为520个合作社建立了个性化专业信息平台,建立了合作社信息员队伍,并对信息员进行专门培训,统一信息采集、统一配置电脑等硬件设备。 5、建成全省农业视频会议系统。我省农委系统建设完成了包括省级两个主会场,市级20个、县级61个分会场的全省农业视频会议系统,已经累计召开40多次各类工作视频会议,参会人员达到5万多人次,提高了我省农业电子政务水平。同时拓展了农业部卫星视频会议收视范围,减少中间环节,提高工作效能。 6、深入推进“三电合一”农业信息服务项目建设。按照农业部统一规划,在阜阳、滁州、宿州三个市和宣州、肥西等十六个县(区、场)开展农业信息综合服务试点工作。通过建设“三电合一”平台,综合利用电视、电话、电脑等信息载体开展信息服务,丰富信息服务手段,提高信息服务入户率和使用率。 7、规范完善全省农情调度系统。建成了融农情、灾情、行情等信息的收集、传递、加工和发布于一体的省级农情调度管理平台,实现了部省市三级联网,极大地方便了全省农情信息的沟通,保证了农情信息报送的及时性、准确性,累计发布各类农情信息已达上千万条次。

安徽省十三五规划纲要解读

安徽省“十三五”规划纲要解读 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 【规划纲要】牢牢把握世界科技进步方向、全球产业变革趋势和人才成长规律,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工程》,以推动科技创新为核心,以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为主攻方向,以合芜蚌为依托,开展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创新改革试验,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与创造潜能,创建有重要影响力的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产业创新中心。 【权威解读】“十三五”期间,我省将下好创新“先手棋”,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局面。围绕纲要,我省将持续抓好创新型省份建设“1+6+2”政策落实,强化企业创新主体,狠抓高新技术企业培育,推动科技创新与金融、人才、平台深度融合;实施好新型显示、智能语音、量子通信、智能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智能农业等一批科技重大专项,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加强关键技术攻关,实施100项科技重大专项项目、100项重点研发项目;加快合芜蚌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和政策先行先试;加大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创新创业扶持力度,重点实施好创新人才培育计划;努力取得基础前沿和关键共性技术成果、高新技术企业及高新技术企业产值和增加值等产业成果、发明专利的应用和保护等创新成果。 ——省科技厅计划处处长周晓辉 【专家评述】规划纲要提出,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科大讯飞作为省科技创新龙头企业,在智能语音与人工智能方向上取得了突出成果。目前,“讯飞开放平台”与超过13万家开发伙伴分享科大讯飞技术;借助“讯飞开放平台”,中小企业和创业者可以获得良好的资源和技术支撑,从而助力小企业和创业者腾飞。中国人工智能可以由语音、语言为切入点,注重机器人理解、交互和预测能力,走出自己独特的发展路径。智能语音和机器人等是科大讯飞主要攻关项目,名列省“十三五”规划纲要中的科技重大专项,通过科大讯飞多年积累的源头基础,在未来必然会有一个爆发式的前景。 ——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庆峰 【记者点评】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新常态下推进新发展,必须改革创新,增加创新含量,激发创新活力。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既要抢占科技前沿,催生变革性技术;又要破除体制机制障碍,突出企业主体地位,营造良好创新环境,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只有时刻将创新放在第一位,方能在未来发展中立于不败之地。

安徽省省属企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

安徽省省属企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 为促进省属企业又好又快发展,进一步做大做强,根据国家和省“十二五”规划的安排和要求,结合我省省属企业实际,编制本规划纲要。 一、“十一五”时期省属企业发展情况 “十一五”以来,省属企业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宏观调控政策,不断加大改革、调整、管理、创新的力度,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等不利因素的影响,圆满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任务,呈现总量、规模、效益全面提升的良好发展态势,成为支撑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总量和规模大幅度提升。2010年末,省属企业资产总额6952亿元,比2005年末增长1.8倍,居全国第8位,其中,净资产2362亿元,比2005年末增长1.6倍。资产规模上百亿元的企业有17户,比2005年增加8户;户均资产达到211亿元,比2005年末增长2.2倍。2010年实现营业收入4168亿元,比2005年增长1.9倍,营业收入过百亿元的企业达到11户,比2005年增加5户。

润239亿元,比2005年增长1.9倍,居全国第6位,利润总额超10亿元的企业7户,比2005年增加3户;上交税金271亿元,比2005年增长1倍多,约占同期全省财政收入的1/8左右。 常用软件课程设计

——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大幅度提升。对省属企业进行大规模、高起点的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十一五”期间,省属企业共完成投资3350亿元,完成了预期目标。通过加大投入,一大批高技术含量项目相继建成投产,企业的技术装备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明显提升。目前,省属企业已拥有国家级工程(技术)中心7个,省级技术中心30个;拥有国家级创新型企业2户,省级创新型企业17户。一些重要骨干企业的产品在全国排头兵的地位更加凸显。2010年我省列入中国企业500强的企业有12户,其中有10户省属企业,比2005年增加3户。 ——社会责任和贡献大幅度提升。2010年,省属企业从业人员54.7万人,省属企业职工人均收入4.3万元,比2005年增长近1倍,职工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在应对金融危机的挑战中,省属企业坚决贯彻省委、省政府关于保增长、保就业、保稳定的决策部署,做到减薪不减员、待岗不下岗,且通过自身的稳定发展,使一大批配套企业免受金融危机冲击;在抗击重大自然灾害的关键时刻,省属企业在第一时间投入救灾援建、捐款捐物;在电力迎峰度夏、迎峰度冬常用软件课程设计

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

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 第二十八章加快教育改革发展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按照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要求,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 第一节统筹发展各级各类教育 积极发展学前教育,学前一年毛入园率提高到85%。巩固九年义务教育普及成果,全面提高质量和水平。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加快世界一流大学、高水平大学和重点学科建设,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重视和支持民族教育发展,推进“双语教学”。关心和支持特殊教育。加快发展继续教育,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 第二节大力促进教育公平 合理配置公共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加快缩小教育差距。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统筹规划学校布局,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实行县(市)域内城乡中小学教师编制和工资待遇同一标准,以及教师和校长交流制度。取消义务教育阶段重点校和重点班。新增高校招生计划向中西部倾斜,扩大东部高校在中西部地区招生规模,创新东西部高校校际合作机制。改善特殊教育学校办学条件,逐步实行残疾学生高中阶段免费教育。健全国家资助制度,扶助经济困难家庭学生完成学业。 第三节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改革教学内容、方法和评价制度,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建立国家义务教育质量基本标准和监测制度,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全面实施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克服应试教育倾向。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职业教育培养模式,提高学生就业的技能和本领。全面实施高校本科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健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完善研究生培养机制。严格教师资质,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高校长和教师专业化水平,鼓励优秀人才终身从教。 第四节深化教育体制改革 改进考试招生办法,逐步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制度。加快建设现代学校制度,推进政校分开、管办分离。落实和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进一步明确中央和地方责任,加强省级政府教育统筹。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兴办教育,落实民办学校与公办学校平等的法律地位,规范办学秩序。扩大教育开放,加强

安徽省消防事业“十二五”规划

“十二五”期间消防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 指导思想:“十二五”期间,全省的消防事业发展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胡锦涛总书记“忠诚可靠、服务人民、竭诚奉献”三句话总要求,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安徽省消防条例》等法律法规,积极创新社会消防管理,扎实推进构筑社会消防安全“五大”工程,深入打造公安消防铁军,全面加强应急救援工作,努力实现消防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基本相适应,消防法律法规体系基本健全,消防安全责任有效落实,覆盖城乡的灭火和应急救援力量体系基本建立,公民消防安全素质普遍提高,公共消防设施和消防装备建设基本达标,政府统一领导、部门依法监管、单位全面负责、公民积极参与的消防工作社会化网络基本形成,全社会防控火灾能力显著提升,最大限度地减少火灾总量和亡人火灾,保持火灾形势总体平稳,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消防安全保障。 “十二五”期间消防事业发展的基本任务 (一)健全消防安全责任体系,筑牢齐抓共管的消防工作 - 1 -

社会化格局 1、落实政府消防工作责任。推动编制发布实施省、市、县(市、区)消防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建立完善消防工作目标管理机制,每年将公共消防设施建设、社会消防力量发展、重大火灾隐患整改等纳入政府综合目标、平安建设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考评体系,与下级政府以及有关部门签订消防工作目标责任书,半年督导,年终考评,并将考评结果作为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建立完善消防工作常抓常议机制,实行政府领导分包和常务会议研究制度,落实防火安全委员会季度联席会议,及时解决消防工作重大问题。 2、完善部门齐抓共管机制。推动安监、教育、民政、交通、文化、卫生、广电等行业系统主管部门切实履行消防安全工作职责,制定完善加强本行业系统消防管理的具体实施办法,将消防工作纳入管理内容,与相关业务工作同部署、同检查、同考核、同奖惩。健全部门信息沟通和联合执法机制。以各级行政服务大厅为平台,实行“并联审批”机制,安监、文化、工商、卫生等部门在核发相关证照时,将消防行政许可作为前置审批条件。公安机关和消防部门要切实加强消防监督,严格公正廉洁执法;公安派出所和社区警务室要加强消防监督检查,及时查处辖区消防安全违法违章行为。 3、严格落实消防安全责任追究制度。建立完善消防安全责任追究机制,坚持事前追究与事后追究相结合,对在“十二五”消防事业发展规划落实、重大火灾隐患整改、公共消防设 - 2 -

湖南十二五规划纲要

“十二五”时期(2011—2015年)是我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全面推进“两型社会”建设的攻坚时期。本规划根据《中共湖南省委关于制定湖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要求编制,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重要依据,是引领我省未来五年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全省人民共同奋斗的行动纲领。 第一章全面推进“四化两型”建设,争做科学发展排头兵 奋力开启湖南现代化建设新的历史进程,必须立足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基础和阶段性特征,必须适应世情、国情、省情发生的深刻变化,坚定不移加快发展步伐,坚定不移加快发展方式转变。 第一节现实基础和发展环境 “十一五”时期是我省发展历程中极不平凡的五年,是应对重大挑战、经受重大考验、取得重大成就的五年,是在科学发展的道路上大胆探索、锐意创新并迈出坚实步伐的五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全省上下坚决贯彻执行党中央、国务院的一系列决策部署,大力实施“一化三基”战略,成功战胜低温雨雪冰冻等严重自然灾害,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巨大冲击,胜利完成“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谱写了科学跨越、富民强省的新篇章。 1.“十一五”奠定的坚实基础 综合实力大幅跃升。全省地区生产总值2008年跃上万亿元新台阶,跻身全国十强,2010年达15902亿元(预计数,下同),五年平均增长14%,是历史上发展最好最快的一个时期。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3500美元,实现财政总收入1863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775亿元。全省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总收入、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消费品零售额等主要指标,在“十五”的基础上实现了总量和均量翻番。高新技术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超过12%,全省已步入工业化中期加速发展的新阶段,经济运行走上了又好又快的发展轨道。

安徽省“十二五”电子政务发展规划

安徽省“十二五”电子政务发展规划大力推进电子政务建设是我省“十二五”信息化建设的重要任务,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要求,是各级政务部门政务工作的组成部分,是政务部门提升履行职责能力和水平的重要途径,也是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和建设服务型政府的战略举措。根据《国家电子政务“十二五”规划》和《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精神,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成绩和形势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全省电子政务发展。“十一五”期间,全省电子政务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在改善公共服务、加强社会管理、强化综合监管、完善宏观调控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成为提升党的行政能力和建设服务型政府的有效手段。一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初具规模,基本满足现阶段全省电子政务发展需要。国家电子政务外网安徽省级节点已经建成,实现安徽政务外网与国家政务外网主干网的连接;相关业务单位应用系统已实现与国家相关部委的联网通信和正常运行;建成电子政务网络平台公共接口和基础数据库系统;完成省政务外网平台升级改造和十六个市级节点设备安装与联网运行。二是全省政府网站体系建设日臻完善,网上服务质量稳步提高。省市县三级共计170多家政府网站全部开通,政府网站绩效水平不断提高。在国办、国信办组织的全国政府门户网站绩效评估中,安徽省政府门户网站连续七年荣获全国优秀政府网站前十名的好成绩。三是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卓有成效。以贯彻落实《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为契机,我省采取“统一组织、统一软件、统一编码”三统一的模式,大力推进各市、各部门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建成了目录规范、编码统一、分级管理、信息共享、易于监测的全省政府信息公开网站体系。

十二五规划具体内容

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全文) 目录 第一篇转变方式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 第一章发展环境 第二章指导思想 第三章主要目标 第四章政策导向 第二篇强农惠农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第五章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第六章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第七章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第八章完善农村发展体制机制 第三篇转型升级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 第九章改造提升制造业 第十章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第十一章推动能源生产和利用方式变革 第十二章构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第十三章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 第十四章推进海洋经济发展 第四篇营造环境推动服务业大发展 第十五章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第十六章大力发展生活性服务业 第十七章营造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环境 第五篇优化格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城镇化健康发展

第十八章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 第十九章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 第二十章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 第六篇绿色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第二十一章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第二十二章加强资源节约和管理 第二十三章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第二十四章加大环境保护力度 第二十五章促进生态保护和修复 第二十六章加强水利和防灾减灾体系建设 第七篇创新驱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第二十七章增强科技创新能力 第二十八章加快教育改革发展 第二十九章造就宏大的高素质人才队伍 第八篇改善民生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第三十章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 第三十一章实施就业优先战略 第三十二章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 第三十三章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第三十四章完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 第三十五章提高住房保障水平 第三十六章全面做好人口工作 第九篇标本兼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第三十七章创新社会管理体制

安徽合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根据《中共市委关于制定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主要阐明“十三五”期间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并作为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是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全市人民共同奋斗的行动纲领。 第一章发展基础和发展环境 第一节发展基础 “十二五”时期是奋力跨越赶超、取得巨大成就的五年。在党中央、国务院以及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积极应对各种风险挑战,以创新转型升级为主线,不断解放思想,强化创新驱动,突出改革开放,着力实现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和谐发展、绿色发展,顺利实施行政区划调整,“十二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胜利完成,“大湖名城、创新高地”建设迈出坚实步伐、展示崭新形象。 综合实力持续增强。预计“十二五”期间,生产总值连跨三个千亿台阶,达到5600亿元以上,占全省比重提升至25%左右;年均增长12%以上;人均生产总值达1.2万美元。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加到9300亿元,增加值2255.7亿元、年均增长15.6%。财政收入达到1000.5亿元,年均增长14.5%;其中地方财政收入571.5亿元,年均增长15.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2.36万亿元,年均增长19.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2183亿元,年均增长16.9%。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4.5:55.5:40。主导产业加速集聚,实现增加值1450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约64%。战略性新兴产业高速增长,产值突破2700亿元,增加2.6倍,新型显示、光伏、新能源汽车、公共安全等产业保持国领先优势。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增加值实现翻番,分别完成1280亿元、2260亿元,金融、物流、文化、旅游和高技术服务业发展势头良好。节能减排目标任务全面完成。 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深入推进,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核心作用更加凸显。全社会科技研发投入(R&D)占生产总值比重由2.1%提高到3.2%,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授予量分别超15000件、3300件。智能语音、量子通信、新型显示等技术处于国际领先。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056户,新增国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实验室279个。中科院大科学中心获批筹建,中科大先进技术研究院等新型协同创新平台加快建设。 城市功能日臻完善。城市建成区扩展至420平方公里,滨湖新区等城市组团展现新姿,市区常住人口超过400万,城镇化率提高到70%。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地位显著提升,新桥国际机场、南站、港等一批重大基础设施相继建成使用,“米”字型高速铁路网逐渐形成,国省公路干线、水运航道建设不断升级。城市路网持续优化,轨道交通加快建设。水、电、气、热、通信等城市公用设施与城市发展相适应。“天网工程”“数字城管”“公交都市”等智慧城市建设加快推进。

安徽省十二五工业发展规划

安徽省十二五工业发展 规划 标准化管理处编码[BBX968T-XBB8968-NNJ668-MM9N]

安徽省“十二五”工业发展规划 2011年12月12日 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产业转型升级,促进我省工业又好又快发展,根据国家和省“十二五”有关规划精神,结合安徽工业发展实际,编制本规划。 一、发展现状与环境 (一)“十一五”发展成就。 “十一五”以来,我省围绕实施工业强省战略,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自主创新为动力,以项目建设为抓手,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全面实施重点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工业经济实现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工业经济增长迅速,工业化水平大幅提高。“十一五”以来,我省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可比价),2010年全社会工业增加值达到5364亿元,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工业化率由2005年的%提高到%,超过全国平均水平。一、二、三次产业比例为∶∶。 工业结构调整加快,优势和新兴产业地位提升。装备制造业、汽车、优质金属材料等千亿元产业进一步做强,2010年轻工、装备制造业总产值已突破3000亿元,超千亿元产业已达6个;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地位提升,产值已达规模以上工业的15%左右;汽车成为国家自主品牌的重要力量,家电产能保持全国领先,先进制造业逐渐成为我省的主导产业。 规模以上企业增多,骨干企业作用加强。2010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万户,实现产品销售收入亿元,比“十五”末分别增长%、%。销售收入超100亿元的工业企业达到17户,销售收入超过10亿元的企业达到120户,其中,进入当年中国企业500强企业超过10户。

工业投资大幅增长,创新能力持续增强。全省工业5年累计投资15322亿元,年均增长%,其中,技术改造投资完成7614亿元,年均增长%以上。企业创新能力增强,2010年企业研发费用和研发成果占全社会总数的比重均超过70%,省级和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分别达到453家和23家,分别比“十五”末增加140%和%。新产品产值1565亿元,比“十五”末增加了2倍。 非公有制经济不断壮大,产业集群形成特色。2010年,全省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达7006亿元,比上年增长15%,占GDP的比重达57%。全省个体工商户达万户,私营企业达万户。全省已形成汽车、家电、电线电缆、农产品加工等特色产业集群,其中,100个省级产业集群专业镇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370亿元。 资源综合利用取得成效,工业能耗显着下降。“十一五”以来,我省在煤矸石、磷石膏、煤层气、工业余热、高炉煤气等资源综合利用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规模以上工业万元增加值能耗2010年较2005年累计下降%,对全社会节能的贡献率超过80%。 (二)“十二五”发展环境。 “十二五”时期,是我省进入工业化中期的第一个五年期,是我省工业发展的加速期、转型升级的关键期、承接转移的机遇期,必须牢牢抓住历史机遇,积极面对各种挑战,主动适应环境变化,有效化解各种矛盾,实现工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1.面临的机遇。 (1)我国经济外部环境整体趋好。经济全球化继续深入发展,全球科技创新孕育新的突破,国际经济技术合作日益深化,国际市场大融合、产业大转移的趋势将进一步加强,为我国工业在全球范围提高资源配置能力、拓展外部发展空间提供了难得的契机,也为我省工业经济参与国际合作、承接产业转移,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

中华人民共和国十二五规划纲要全文(纯文字版)

中华人民共和国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新华社北京2011年3月16日发布 广西大学覃安基整理 2011/4/20

目录 第一篇转变方式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 (4) 第一章发展环境 (4) 第二章指导思想 (5) 第三章主要目标 (6) 第四章政策导向 (8) 第二篇强农惠农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9) 第五章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9) 第六章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10) 第七章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11) 第八章完善农村发展体制机制 (12) 第三篇转型升级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 (13) 第九章改造提升制造业 (13) 第十章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15) 第十一章推动能源生产和利用方式变革 (16) 第十二章构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17) 第十三章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 (18) 第十四章推进海洋经济发展 (18) 第四篇营造环境推动服务业大发展 (19) 第十五章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19) 第十六章大力发展生活性服务业 (20) 第十七章营造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环境 (21) 第五篇优化格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城镇化健康发展 (22) 第十八章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 (22) 第十九章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 (24) 第二十章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 (25) 第六篇绿色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26) 第二十一章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26) 第二十二章加强资源节约和管理 (27) 第二十三章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28) 第二十四章加大环境保护力度 (29) 第二十五章促进生态保护和修复 (30) 第二十六章加强水利和防灾减灾体系建设 (31) 第七篇创新驱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 (32) 第二十七章增强科技创新能力 (32) 第二十八章加快教育改革发展 (33) 第二十九章造就宏大的高素质人才队伍 (35) 第八篇改善民生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35) 第三十章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 (36) 第三十一章实施就业优先战略 (36) 第三十二章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 (37) 第三十三章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3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