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言文阅读“概括分析”题设误类型与应对策略

高考文言文阅读“概括分析”题设误类型与应对策略
高考文言文阅读“概括分析”题设误类型与应对策略

高考文言文阅读“概括分析”题设误类型与应对策略

近年来的高考文言文阅读,客观题最后一题的考查点通常为“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和“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要求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能对所写人物、所述事件或所论道理进行分析与判断。该题涵盖内容广,整体把握要求高,是对文言材料中相关文意的综合考查,因而考生错误率较高。在这种情况下,洞悉该题的题型特点与解题技巧十分必要,以下从该题特点、解题方法、常设陷阱及对策三个方面结合试题进行解析,以期对考生有所帮助。

一、该题特点

这类选择题多数为“选非”型(但也有少数为选择正确的一项,如2009年的广东卷),题干多表述为“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考查重点为概括分析,“概括”侧重对内容的提炼,“分析”侧重对内容的理解,往往要涉及整篇文章。四个选项的内容设置一般遵照原文中的先后顺序,而拼合起来往往成为很好的全文梗概,有时对原文局部细节有不解之处,通过阅读此题能豁然开朗,因此利用好该题选项可用来印证、补充、丰富阅读时的理解。同时,文言文解题时宜采用“倒卷珠帘”的方式,即整体阅读后马上聚焦这最末一题,往往有助于迅速把握文段。

二、解题方法

该题的错误项设置往往正误相杂,以真扰假,即在大体正确的情况下夹杂一两处不正确的表述作为干扰,因此解答时一定要注意采用“题文对照”的策略,即将每个选项还原到文中找到对应区域,每一个内容都应该找到信息源,尤其要重视细节之处的仔细对照,看有无曲解。解答该题最忌的就是“题文分离”,只凭阅读的模糊感觉确定答案,这样会增加错误率。

三、常设陷阱与相应对策

作为选择题,题目中总是需要设置一些干扰点,如果能熟悉常见的干扰设置方法,就能提高解题的正确率。文言文“概括分析”题常见错误设置类型有:

1. 曲解词义——以转述中误释词义来设置错点

对策:要细辨原文中的字词在进入选项后是否发生了释义错误,要找到原句,运用语境推断法进行推敲,有时还可灵活运用常见的成语联系法、互文现义法、结构推断法等协助辨析。

样题点击:2010年重庆卷第10题

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查道小时候性格沉稳,不苟言笑,喜欢写字作文,后来以词业著称。好学,喜欢弈棋。因奉养母亲竭尽孝道而闻名当世。

B. 查道举进士高第,得到寇准的赏识。知果州时,尚有以何彦忠为首的贼党伏岩谷依险为寇,查道以仁德感化,使他们归顺为农。知虢州时,遇蝗灾,查道千方百计赈灾,救活了一万多人。

C. 查道性格淳厚,即使有人犯了法也能宽恕。胥吏有过失的,他不笞罚;老百姓拖欠税赋的,他自己出钱偿还;仆从摘枣以献,他挂钱于树;待废弃孤露者,尤其优厚。

D. 查道对亲族朋友有情有义。居京师时,家里贫穷,也要供养亲族之茕独者;倾其所有为友人办丧事、择婿嫁女,自己生活却极为节俭。

解题分析:C项“查道性格淳厚,即使有人犯法也能宽恕”的说法源自原文“道性淳厚,有犯不较,所至务宽恕”,仔细推究,如果有人犯法查道也不追究的话,这种做法不该褒奖而恰恰该否定。其实“犯”若能联系成语“犯而不校”,就能理解不是“犯法”而是“冒犯”之义,也就是“即使有人冒犯了他,他也不计较”,此项的错误就是转述中误释词义,导致偏离原意。

2.无中生有——在概括中添枝加叶来设置错点

对策:要细审选项中的每一个信息点在原文中是否有相关表述,要留意相关的细节,关注选项中自行添加而其实原文中并未出现的信息,这是一种查文无据、无中生有的错误。

样题点击:2010年江西卷第12题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青年时代的王德用即在父亲麾下统军杀敌,立下诸多战功;他统率军队军纪严明,整肃有序,显示出非凡的军事才能,因而得到父亲的由衷赞赏。

B. 王德用治军用人坚持原则,刚直不阿,他拒绝执行明肃太后为人谋求军职的诏命,最终赢得了太后的理解和赞赏,受到天子的重用。

C. 由于御史中丞孔道辅的建议,王德用被天子外放为地方官。但是当孔道辅去世时,他反而感伤朝廷失去了一位忠臣,表现出一种博大的胸襟。

D. 王德用为人宽厚忠实,淡泊名利,平和处世,得到广泛爱戴。文章运用生动的叙述描写,多角度地展现了他令人景仰的人格魅力。

解题分析:把B项与原文“明肃太后固使与之,公固不奉诏。已而太后亦寤,卒听公”相对照,会发现王德用确实拒绝执行太后的诏命,而太后醒悟后也听从了他的意见,但原文中并没有“赞赏”的表述,这一信息纯属无中生有。

3.错位嫁接——以概括中混淆错位来设置错点

对策:要梳理清楚文段中所涉及的人物、事件,并清楚前后顺序与经过,留意相关信息进入选项后是否存在错位,从而出现人事混淆、顺序倒置、张冠李戴等错误。

样题点击:2010年全国卷Ⅲ第6题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花云勇猛超群,他的才能深受太祖赏识。至正十三年他拜见太祖,曾在遇险时挺身而出使太祖

免于难;此后又多次带兵打仗,建立显赫战功,得到太祖提拔。

B. 花云与贼寇奋力抗争,至死不屈。花云驻守太平时,陈友谅率水师攻破城池,元帅朱文逊战死,他被俘;花云临危不惧,在被杀害的当口,仍高声痛骂贼寇。

C. 花云的妻子决心为丈夫殉节。花云妻子看到战况紧急,知道丈夫生命危险,表示自己决不独活,将三岁的儿子托付给家中仆人;花云被俘后,妻子投水而死。

D. 花云的儿子花炜历尽艰辛后安全存活。花云妻子死后,侍儿抱起花炜逃命,被掠至九江,侍儿将他托养在渔家,后来又带他渡江,一年后才来到太祖身边。

解题分析:B项中“花云驻守太平时,陈友谅率水师攻破城池,元帅朱文逊战死,他被俘”,原文中叙为“陈友谅以舟师来寇。云与元帅朱文逊结阵迎战,文逊战死”,之后才是“贼攻三日不得入,以巨舟乘涨,缘舟尾攀堞而上。城陷,贼缚云”,很明显,元帅朱文逊战死在前,陈友谅攻破城池在后,选项时序颠倒,叙述错位。

4. 偷换概念——以分析中内容的混淆偷换来设置错点

对策:要对文段中所述的相关内容进行仔细核对,尤其是涉及原因、是非之处,注意内容偷换、是非颠倒、强加因果等错误。

样题点击:2010年湖北卷第12题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认为农业是天下之本,当政者只知使用民力而不知爱惜民力是不可取的。

B. 作者通过古今施政的对比,揭示了宋朝农民在利益被严重侵害下的悲惨遭遇。

C. 作者认为,休战以来的士卒已经老迈,因此背军粮的任务只好雇请他人来做。

D. 作者指出,高大健壮的不种田,年老体弱的却在田地劳作,有时吃的是猪狗食。

解题分析:将C项与原文“国家罢兵,三十三岁矣,兵尝经用者老死今尽,而后来者未尝闻金鼓、识战阵也。生于无事而饱于衣食也,其势不得不骄惰。今卫兵入宿,不自持被而使人持之;禁兵给粮,不自荷而雇人荷之”对照,原文意在表达国家休战三十三年,曾身经百战的士兵已经老迈病死,后来当兵的人未经历战事,衣食不缺不由产生骄惰之情,禁军背粮自己不做而雇请他人即是例证之一,而选项略去相关内容,所述毫无因果关系。

5. 评析失当——以分析中对人事理的错误评析来设置错点

对策:要整体把握选段中的人物形象与文章的感情倾向,斟酌选项中对人物、事件、道理的评析是否符合原文意图,注意评述无据或评述过度的错误。

样题点击:2008年福建卷第5题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晏子前往晋国,在途中遇到了越石父,替他赎身,可见晏子善于识别人才,爱护人才。

B. 越石父认为晏子对自己失礼,仍把他当奴仆,十分生气,说明他态度偏激,心胸狭窄。

C. 晏子听了越石父的一番话后,深感愧疚,就以嘉礼相待,这使越石父颇受感动。

D. 君子认为,晏子能远离世俗的偏见,礼贤下士,不居功自傲,这样就可以保全功德了。

解题分析:将B项对照原文,可以发现越石父生气的原因固然是因为他认为晏子对他失礼,但由此评价越石父“态度偏激,心胸狭窄”于原文失据,不符合文中越石父的形象,属于评述过度。

最后,值得注意的是,“概括分析”题在有些省份有拓展到“鉴赏评价”的倾向,即从单纯的内容理解向鉴赏构思层次、技巧手法、语言特色等表现形式延伸,突出了能力立意,体现了创新。典型的如2009年浙江卷的命题思路,对此我们也应熟悉题型、关注变化。

样题点击:2009年浙江卷第20题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文构思极具特色。作为记文,作者不从宝绘堂的建筑、景物着眼,而先以论点开篇,直到文末才交代为宝绘堂作记之事,可谓别开生面。

B. 本文层次清晰,论证严密。先讲道理,再引历史人物正反论证,后又以个人经历佐证,紧扣可“寓意于物”而不可“留意于物”这个中心展开论述。

C. 本文以散句为主,兼用对偶、排比句式,整散交错,颇具气势;而比喻、用典等方法的运用,使文章言简意丰,文采斐然。

D. 本文用老子之言,说明五色、五音、五味、田猎等可使人得到感官上的享受,但不能沉溺其中。圣人并未废此四者,也未“发狂”,就是这个道理。

解题分析:四个选项从不同层面对文段来作鉴赏。A项偏于构思特色,B项偏于论证方法与论点,C项偏于句式与修辞手法,D项偏于内容理解。把D项放在原文中来观照,可看出用老子之言“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为的是证明前一句“留意于物,虽微物足以为病,虽尤物不足以为乐”,说明的是“留意于物”的弊病,并没有“使人得到感官上的享受”之意(其中“口爽”的“爽”为“败坏”之义,而非“爽快”)。同时“但不能沉溺其中”是作者观点,而不是引用的老子之言所要表达的意思,故D项错。

综上所述,文言文阅读“概括分析”题要从释义是否正确、有无相关信息、表述是否错位、内容是否偷换、评述是否恰当,以及鉴赏语言、手法、构思等方面入手,对照选项仔细筛选,最终方能去伪存真。

2017-2018高考语文二轮复习高考第二大题古代诗文阅读1文言文阅读12分析综合题高效演练

分析综合题 —————————高效演练————————— (2016·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16分) 琅嬛福地记 [明]张岱 晋太康中,张茂先①为建安从事,游于洞山。缘溪深入,有老人枕书石上卧,茂先坐与.论说。视其所枕书,皆蝌蚪文,莫能辨,茂先异之。老人问茂先曰:“君读书几何?”茂先曰:“华之未读者,二十年内书,若. 二十年外书,则华固已读尽之矣。”老人微笑,把茂先臂走石壁下,忽有门入,途径甚宽,至一精舍,藏书万卷。问老人曰:“何书?”曰:“世史也。”又至一室,藏书愈富。又问:“何书?”老人曰:“万国志也。”后至一密室,扃钥甚固,有二黑犬守之,上有署篆,曰“琅嬛福地”。问老人曰:“何地?”曰:“此玉京、紫微、金真、七瑛、丹书、秘籍。”指二犬曰:“此痴龙也,守此二千年矣。”开门肃.茂先入,见所藏书,皆秦汉以前及海外诸国事,多所. 未闻,如《三坟》《九丘》《连山》《归藏》《梼杌》《春秋》诸书,亦皆在焉。茂先爽然自失。老人乃出酒果饷之,鲜洁非人世所有。茂先为停信宿..而出,谓老人曰:“异日裹粮.. 再访,纵观群书。”老人笑不答,送茂先出。甫出,门石忽然自闭。茂先回视之,但见杂草藤萝,绕石而生,石上苔藓亦合,初无缝隙。茂先痴疒台伫视,望石再拜而. 去。 嬴氏焚书史,咸阳火正炽。此中有全书,并不遗只字。上溯书契前,结绳亦有记。繇前视伏羲,已是其叔季。海外多名邦,九州一黑痣。读书三十乘.,千万中一二。方知余见小,春秋问蛄蟪。石彭与凫毛,所见同儿稚。欲入问老人,路迷不得至。回首绝壁间、荒蔓惟薜荔。懊恨一出门,可望不可企。坐卧十年许,此中或开示。 注:①张茂先:名华,字茂先。西晋文学家。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开门肃. 茂先入 肃:恭敬的样子。 B .茂先为停信宿.. 而出 信宿:两三天。 C .异日裹粮.. 再访 裹粮:携带粮食。 D .读书三十乘. 乘:车。 [解析] “开门肃茂先入”的“肃”,形容词作动词,意为“恭敬地引入”。 [答案] A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 ) A.????? 茂先坐与.论说而世又不与.能死节者比

2020年高考语文复习(新课改) “文言文概括分析”过关检测

“文言文概括分析”过关检测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何孟春,字子元,郴州人。少游李东阳之门,学问该博。第弘治六年进士,授兵部主事。言官庞泮等下狱,疏救之。诏修万岁山毓秀亭、乾清宫西室,役军九千人,计费百余 万。抗疏极谏。清宁宫灾,陈八事,疏万余言。进员外郎 ...、郎中,出理陕西马政,条目毕张。还,上厘弊五事,并劾抚臣不职。正德初,请厘正孔庙祀典,不果行。出为河南参政,廉公有威。驾幸宣府,驰疏谏。寻以右副都御史巡抚云南。讨平十八寨叛蛮阿勿、阿寺等。录功,荫一子,辞不受。世宗即位,迁南京兵部右侍郎,半道召为吏部右侍郎。会苏、松诸府旱潦相继,而江、淮北河水大溢,漂没田庐人畜无算。孟春仿汉魏相条奏八事,帝嘉纳焉。先是,“大礼”议起。孟春在云南闻之,上疏请法古之名。及孟春官吏部,则已尊 本生父母为兴献帝、兴国太后,继又改称本生皇考 ..恭穆献皇帝、本生圣母章圣皇太后。孟春三上疏乞从初诏,皆不省。其时詹事、翰林、给事、御史及六部诸司、大理、行人诸臣各具疏争,并留中不下,群情益汹汹。会朝方罢孟春倡言于众曰宪宗朝百官哭文华门争慈懿皇太后葬礼宪宗从之此国朝故事也于是俱跪伏左顺门帝命司礼中官谕退,众皆曰:“必 得俞旨 ..乃敢退。”自辰至午,凡再传谕,犹跪伏不起。帝怒不已,责孟春倡众逞忿,非大 臣事君之道,法宜重治,姑从轻夺俸一月。旋出为南京工部 ..左侍郎。孟春屡疏引疾,至六 年春始得请。久之,卒于家。隆庆初,赠礼部尚书,谥文简。孟春所居有泉,用燕去来时盈涸得名,遂称燕泉先生云。 (选自《明史·何孟春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会朝方罢/孟春倡言于众曰/宪宗朝百官/哭文华门/争慈懿皇太后葬礼/宪宗从之/此国朝故事也/于是俱跪伏左顺门/ B.会朝方罢/孟春倡言于众曰/宪宗朝/百官哭文华门/争慈懿皇太后葬礼/宪宗从之/此国朝故事也/于是俱跪伏左顺门/ C.会朝方罢/孟春倡言于众曰/宪宗朝百官/哭文华门/争慈懿皇太后/葬礼宪宗从之/此国朝故事也/于是俱跪伏左顺门/ D.会朝方罢/孟春倡言于众曰/宪宗朝/百官哭文华门/争慈懿皇太后/葬礼宪宗从之/此国朝故事也/于是俱跪伏左顺门/ 解析:选B解答此类断句题,需先比照各选项,找到不同之处,然后根据句意和句子结构判断正误。对比题目中四个选项,可以发现主要有两处不同。第一处,“宪宗朝百官哭文华门”,根据句意来看,“宪宗朝”是时间状语,“百官”应是“哭文华门”的主语,故“宪宗朝”与“百官”之间应断开,以此排除A、C两项。第二处,“争慈懿皇太后葬礼宪宗从之”,“宪宗从之”的意思是宪宗听从了他们的建议,“葬礼宪宗从之”讲不通,由此可排除D项。

2020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突破练15文言文阅读概括分析题

专题突破练15 文言文阅读(概括分析题) (时间:45分钟 满分:38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4题。(19分) 李壁字季章。父焘,典国史。壁少英悟,日诵万余言,属辞精博。孝宗尝问焘:“卿诸子孰 可用?”焘以壁对。召试,为正字。宁宗即位徙著作佐郎时韩侂胄专国建议恢复用师意方锐壁 言进取之机当重发而必至毋轻出而苟沮。大臣或以沮兵议忤侂胄得罪贬,壁论待敌先发,然后 应之。侂胄意不怿。壁度力不能回,乃入奏:“自秦桧首倡和议,使父兄百世之仇不复开于臣 子之口。愚以为宜亟贬秦桧,示天下以仇耻必复之志,则君臣上下奋励振作,拯溃民于残虐,湔 祖宗之宿愤。在今日举而措之,无难矣。”疏奏,秦桧坐追王爵。议者谓壁言虽公,特以迎合 侂胄用兵之私而已。金遣使来,微示欲和意。丘崈以闻,壁贻崈书,俾遣小使致书金帅求成。 金帅报书以用兵首谋指侂胄,侂胄大恚,不复以和为意。壁言:“苟利社稷,固难执一。”侂胄 不听,用兵之意益急。壁方与共政,或劝其速去,毋与侂胄分祸,壁曰:“嘻,国病矣,我去谁适 谋此?”后侂胄被诛,御史叶时论壁反复诡谲,削三秩,谪居抚州。越四年,复除知遂宁府,未至,而溃兵张福入益昌,戕王人,至遂宁,壁传檄谕之,福等读檄泣下,约解甲降。会官军至挑贼,贼忿,尽燔其城。顾府治曰:“李公旦夕来居,此其勿毁。”壁驰书大将张威,使调兵士来会战。威夜 遣人叩门,来言曰:“贼垒坚不可破,将选死士,梯而登,以火攻之。”壁曰:“审尔,必多杀士卒,盍先断贼汲路与粮道,使不得食,即自成擒矣。”以长围法授之,威用其谋,贼遂平。壁嘉 定十五年六月卒,谥文懿。壁嗜学如饥渴,群经百氏搜抉靡遗,于典章制度尤综练。为文隽逸, 所著有《雁湖集》一百卷、《涓尘录》三卷等。 (选自《宋史·李壁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宁宗即位/徙著作佐郎/时韩侂胄专国/建议恢复用师/意方锐壁/言/进取之机/当重发而必 至/毋轻出而苟沮 B.宁宗即位/徙著作佐郎/时韩侂胄专国/建议恢复/用师意方锐/壁言/进取之机/当重发而必 至/毋轻出而苟沮 C.宁宗即位/徙著作佐郎时/韩侂胄专国/建议恢复用师/意方锐/壁言/进取之机/当重发而必 至毋轻出/而苟沮 D.宁宗即位/徙著作佐郎时/韩侂胄专国/建议恢复/用师意方锐壁/言/进取之机/当重发而必 至/毋轻出而苟沮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卿,是古代对男子的尊称,也可以是君对臣的称谓或夫妻、朋友间的爱称。 B.爵,是君主国家贵族封号,爵位、爵号,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 C.秩,指官吏的俸禄,也指官吏的官阶、品级,文中“削三秩”指李壁被贬官三级。 D.嘉定、孝宗都是年号,是古代历代帝王用以纪年的名号,往往也是时运变化的标志。 3,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李壁聪颖好学,著作颇丰。他年轻时每天诵读一万多字,所写的文章精详博洽;求学如饥似渴,涉猎广泛,撰有多部著作。 B.李壁审时度势,随机应变。他先是反对韩侂胄草率用兵,后因估计自己的力量不能挽回出兵 局面,又建议贬斥秦桧以振奋人心。 C.李壁勇于担当,不怕担责。他和韩侂胄共同执掌朝政,韩侂胄执意用兵,他不顾他人劝阻,与 韩侂胄一起出兵,兵败后被贬居抚州。 D.李壁精于谋略,平定贼兵。平定贼兵的过程中,他调兵遣将,反对火攻,建议采取断汲路与粮 道的长围之法,最后贼兵被平定。

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项对点练29文言文简答题梳理归纳内容要点准确概括分析

专项对点练29 文言文简答题:梳理归纳内容要点,准确概括分析 (时间:20分钟分值:15分)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3分) 国之将兴,必有世德之臣,厚施而不食其报,然后其子孙能与守文太平之主,共天下之①,显于汉、周之际,历事太祖、太宗,文武忠孝,天下望以为相,福。故兵部侍郎晋国王公而公卒以直道不容于时。盖尝手植三槐于庭,曰:“吾子孙必有为三公者。”已而其子魏国②享其福禄荣名者十有八年。相真宗皇帝于景德、祥符之间,朝廷清明天下无事之时,文正公,今夫寓物于人,明日而取之,有得有否。而晋公修德于身,责报于天,取必于数十年之后,如持左契,交手相付,吾是以知天之果可必也。……懿敏公之子巩与吾游,好德而文,以世其家,吾以是录之。铭曰:呜呼休哉!魏公之业,与槐俱萌;封植之勤,必世乃成。既相真宗,四方砥平。归视其家,槐阴满庭。吾侪小人,朝不及夕。相时射利,皇恤厥德?庶几侥幸,不种而获。不有君子,其何能国?王城之东,晋公所庐。郁郁三槐,惟德之符。呜呼休哉!) (节选自《三槐堂铭》①晋国王公:下文称晋公,王祜。②魏国文正公:指王旦,封魏国公,谥文正。【注】请简要概括。“三槐”与王家人有着怎样的关联? ③魏国公辅②魏国公的功业,和槐树一起萌生;①晋公亲手种了三棵槐树;][答案 佐真宗,天下安宁,回到家看到槐树掩映庭院;④郁郁葱葱的三棵槐树象征着王家的仁德。【参考译文】国家将要兴盛,必然会有世代积德的大臣,他们大量行善施德却没有得到善报,但此后他们的子孙却能够与遵守祖宗法度的太平盛世的君主共同享受天下之福。已故兵部侍郎晋国公王祜,在后汉后周期间就已名声显扬,先后侍奉过太祖、太宗两朝,能文能武,忠孝品德高尚,天下人都希望他能出任宰相,但是他最终由于性情正直而不为当世所容。他曾经亲手在庭院种了三棵槐树,说:“我的子孙将来一定有做三公的。”后来他的儿子魏国文正公果然在宋真宗景德、祥符年间当了宰相。那时正值朝廷政治清明,天下太平无事,于是享受了荣华富贵十八年。今天把东西存在别人家中,第二天去取,有可能取到,也有可能取不到。而晋公自身修养德行,希望能从上天那里得到回报。几十年后他得到了上天的回报,就像手持契约,亲手交付一样。我因此知道天理一定能彰显。……- 1 - 懿敏公的儿子王巩,和我有交往,他崇尚道德而又善作文章,以此继承了他的家风,我因此记叙了这些事。铭文是: 啊,多么美好!魏国公的功业,和槐树一起萌生。辛勤地培植,一定要经历世代才能长成。(魏国公)辅佐真宗,天下安宁。回家一看,槐树掩映庭院。我辈小人,早晨不考虑晚上,只知窥察时机,追求名利,哪里还有空闲修养自己的德行?只希望有侥幸的运气,不种植就能收获。如果没有那些君子,国家怎么成为国家?京城的东面,是晋国公居住的地方。郁郁葱葱的三棵槐树,

2017年高考语文-文言文分析综合-专题练习

2017年高考语文专题练习 文言文分析综合 1.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运用神话、夸张、衬托的手法来写蜀山之高险的句子有“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_____,_____”真是“物犹如此,人何以堪”!——那山有多高呢?不言而喻 了! 2.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不但写到蜀山之高峻,还描写了人的行路之难。他借助一些细节动作加以摹写,寥寥数语,便把行人艰难的步履、惶恐的神情,绘声绘色地刻画出来了,困危之状如在眼前,体现这一内容的句子是“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_____,_____”。 3.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_____,_____。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为我们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环境气氛。 4.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指出逶迤千里的蜀道,还有更为奇险的风光。诗人先用“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托出山势的高险,然后由静而动,“_____,_____”写出水石激荡、山谷空鸣的场景。5.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写出了剑阁地势险要,易守难攻的特点的句子是“剑阁峥嵘而崔嵬,_____,_____”。 6.【2017届四川成都七中高三零诊】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4~7题。 唐兴,贤人在位众多,其遁戢不出者,才班班可述,然皆下概者也。虽然,各保其素,非托默于语,足崖壑而志城阙也。然放利之徒,假隐自名,以诡禄仕,肩相摩于道,至号终南、嵩少为仕途捷径,高尚之节丧焉。故裒可喜慕者类于篇。 王绩,字无功,绛州龙门人。性简放,不喜拜揖。兄通,隋末大儒也,聚徒河、汾间,仿古作《六经 ..》,又为《中说》以拟《论语》。不为诸儒称道,故书不显,惟《中说》独传。通知绩诞纵,不婴以家事,乡族庆吊冠昏,不与也。与李播、吕才善。 大业 ...正字。不乐在朝,求为六合丞,以嗜酒不任事,时天下亦乱,因劾,..中,举孝悌廉洁,授秘书省 遂解去。叹曰:?网罗在天,吾且安之!?乃还乡里。有田十六顷在河渚间。仲长子光者,亦隐者也,无妻子,结庐北渚,凡三十年,非其力不食。绩爱其真,徙与相近。子光喑,未尝交语,与对酌酒欢甚。绩有奴婢数人,种黍,春秋酿酒,养凫雁,莳药草自供。以《周易》、《老子》、《庄子》置床头,他书罕读也。欲见兄弟,辄度河还家。游北山东皋,著书自号东皋子。乘牛经酒肆,留或数日。 高祖武德初以前官待诏门下省故事官给酒日三升或问待诏何乐邪答曰良酝可恋耳侍中陈叔达闻之日给 一斗时称斗酒学士。贞观初,以疾罢。复调有司 ..,时太乐署史焦革家善酿,绩求为丞,吏部以非流不许,绩固请曰:?有深意。?竟除之。革死,妻送酒不绝,岁余,又死。绩曰:?天不使我酣美酒邪??弃官去。自是太乐丞为清职。追述革酒法为经,又采杜康、仪狄以来善酒者为谱。李淳风曰:?君,酒家南、董也。?所居东南有盘石,立杜康祠祭之,尊为师,以革配。著《醉乡记》以次刘伶《酒德颂》。其饮至五斗不乱,人有以酒邀者,无贵贱辄往,著《五斗先生传》。刺史崔喜悦之,请相见,答曰:?奈何坐召严君平邪??卒不诣。杜之松,故人也,为刺史,请绩讲礼,答曰:?吾不能揖让邦君门,谈糟粕,弃醇醪也。?之松岁时赠以酒脯。初,兄凝为隋著作郎,撰《隋书》未成,死,绩续余功,亦不能成。豫知终日,命薄葬,自志其墓。 绩之仕,以醉失职,乡人靳之,托无心子以见趣曰:?无心子居越,越王不知其大人也,拘之仕,无喜色。越国法曰:‘秽行者不齿。’俄而无心子以秽行闻,王黜之,无愠色。退而适茫荡之野,过动之邑而见机士,机士抚髀曰:‘嘻!子贤者而以罪废邪?’无心子不应。机士曰:‘愿见教。’曰:‘子闻蜚廉氏马乎?一者朱鬣白毳,龙骼凤億,骤驰如舞,终日不释辔而以热死;一者重头昂尾,驼颈貉膝,踶啮善蹶,弃诸野,终年而肥。夫凤不憎山栖,龙不羞泥蟠,君子不苟洁以罹患,不避秽而养精也。’?其自处如此。

2020-2021高考语文专题复习分类练习 文言文综合解答题含答案

一、高中文言文试题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赵景纬字德父,临安府于潜人。少勤学,弱冠得周敦颐、程颢兄弟诸书读之,恨不及登朱熹之门。熹门人叶味道谓之曰:“度正,吾党中第一人。”遂往见,首诲以求放心为本。由是往来味道、正之间,研索益精。入大学,登淳祐元年进士第。授江阴军教授,诸生守其榘度。 知台州,两辞,不许,趣命益严。至郡以化民成俗为先务首取陈述古《谕俗文》书示诸邑且自为之说使其民更相告谕讽诵服行期无失坠约束官吏扰民五事。取《孝经庶人章》为四言咏赞其义,使朝夕歌之,至有为之感涕者。旌孝行,作《训孝文》以励其俗。平重刑,惩哗讦,治豪横。建黄岩县社仓六十有六。节浮费,为下户代输秋苗,奏蠲五县邑河渡钱。 期年之内,乞归田里者再,皆不许。乃乞于赤城、桐柏之间采药著书,庶几有补后学,使病废之身不为无用于圣世,不许。御笔兼崇政殿说书,造朝,侍缉熙殿。彗出于柳,景纬应诏上封事曰:今日求所以解天意者,不过悦人心而已。百姓之心即天心也。闾阎之糟糠不厌,而燕私之供奉自如,则人不悦。百姓之膏血日削,而符移之星火愈急,则人不悦。不公于己而欲绝天下之私,则人不悦。夫必有是数者,斯足以召怨而致灾。 后以直敷文阁知嘉兴府,至郡,首以护根本、正风俗为先务。拜宗正少卿,御笔兼侍讲。以《礼记》进讲,开陈敬恕之义。封还滥恩词头,帝从之。 进权礼部侍郎兼修玉牒,进《圣学四箴》。有疾,谢医却药,曰:“使我清心以顺天命,毋重恼我怀。”拱手三揖乃卒。诏特赠四官至中奉大夫,谥文安。景纬天性孝友,雅志冲淡,亲没无意仕进,故其立朝之日不久云。 (节选自《宋史·列传·卷一百八十四》)(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至郡/以化民成俗为先务/首取陈述古《谕俗文》书/示诸邑/且自为之说/使其民更相告谕/讽诵/服行期/无失坠 B. 至郡/以化民成俗为先务/首取陈述古《谕俗文》/书示诸邑/且自为之说/使其民更相告谕/讽诵/服行/期无失坠 C. 至郡/以化民成俗为先务/首取陈述古《谕俗文》/书示诸邑/且自为之说/使其民更相告谕/讽诵/服行期/无失坠 D. 至郡/以化民成俗为先务/首取陈述古《谕俗文》书/示诸邑/且自为之说/使其民更相告谕/讽诵/服行/期无失坠 (2)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诸生,指古代经考试录取而进入中央学校(太学)学习的学生。 B. 社仓,古代为防荒年而在乡社设置的粮仓。是民办粮仓的一种。 C. 御笔,指帝王亲笔所书或所画,也借指圣旨。文中指皇帝亲笔批示。 D. 封事,密封的奏章。臣下上书奏事,防止内容泄漏,用皂囊封缄。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赵景纬读书勤奋,积极从师受学。赵景纬读周敦颐、程颢兄弟的书,跟随朱熹门人叶味

高考语文 文言文分析概括题错项辨析例说

2013年高考语文文言文分析概括题错项辨析例说文言文阅读分析概括题往往是在基本正确的文意概括分析中,设置一两处不符合原文的错误。解答这类题,我们主要掌握“读找比”法:①反复阅读文本,整体把握全文内容(读)——②在阅读文本中找到与选项对应的文句(找)——③将选项与文本中的句、段细加比较,求同求异(比)”。这三步中,最关键的一步又是“比”,在比较中发现选项微小的带有迷惑性、欺骗性的错误。那么,命题者是怎样设计错项的呢?下面对文言文阅读分析概括题错项的规律进行探究,并作分类解析,以帮助我们在解题时快速作出判断。 一、背离原文,曲解词义 选项在对原文的有关内容进行分析和概括时,故意曲解个别字词句的含义,造成一字、一词或一句之差;或故意对一些关键词语删去不译,从而背离原文的意思。 例1,[题目选项](2008年广东卷第8题)B.周访性格刚强,一旦蒙冤决不会忍气吞声。为此,他深受皇帝赏识,并得到了奖励提拔。 [对应原文]时有与访同姓名者,罪当死,吏误收访,访奋击收者,数十人皆散走,而自归于帝,帝不之罪 [题文比较]文中原意是讲周访“蒙冤不会忍气吞声”“帝不之罪”,并未说因此“被皇帝赏识”。选项将“帝不之罪”曲解为:为此,他深受皇帝赏识。 例2,[题目选项](2008年全国卷Ⅰ第10题)D.廖刚敢于直言。郑亿年因 秦桧的关系而得美官,廖刚上疏奏其恶行,秦桧因此忌恨廖刚。金人叛盟,廖刚起用有德望的旧相,以遏制秦桧,又引起秦桧的强烈不满。 [对应原文]郑亿年与秦桧有连而得美官,刚显疏其恶,桧衔之。金人叛盟,刚乞起旧相之有德望者,处以近藩,桧闻之曰:“是欲置我何地耶?” [题文比较]金人叛盟,廖刚乞求起用有德望的旧相,并非他直接“起用”,选项故意删去“乞”不译,从而背离原文的意思。 例3,[题目选项](2008年湖南卷第12题)B.歙州民风不正,人们好打官司,不畏牢狱。入狱之时,尚穿戴整齐,且自带凉席,以便在牢中过得安然舒适。 [对应原文]其视入狴①牢就桎梏,犹冠带偃箦②,恬如也。(①狴bì:监狱。②箦zé:竹席。) [题文比较]原文说“冠带偃箦,恬如也”意思是他们看待坐牢带刑具,就像穿衣戴帽躺在席子上一样满不在乎,安然舒适。而选项中将“偃箦”曲解为“自带凉席”,将“恬如也”曲解为“以便在牢中过得安然舒适”。 二、不识言行,误解形象 人物传记,主要是通过对人物典型言行的叙述,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据此,命题者在设计错项时,把人物的言行所揭示出来的性格特点故意说错,造成对人物形象的错误理解。 [题目选项](2008年福建卷第5题)B.越石父认为晏子对自己失礼,仍把他当奴仆,

最新文言文专项练习题)

文言文专项练习试卷 小学文言文阅读练习题 一、《杨氏之子》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1、写出下列带点的汉字的读音,并填空。 孔君平诣其父(),“诣”的意思是;为设果(),是为设果;儿应()声答曰()。 2、“惠”通假字是(),“甚聪惠”是说杨氏子从文 中 这一句话可以看出。 3、杨氏子的回答非常巧妙,妙在 二、《伯牙绝弦》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1、成语出自这个故事。这个故事中和是知音,从 这两句可以看出。 2、人们常用“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感叹 3、高山流水比喻 人们把知音比作的人。4、你是怎样理解伯牙绝弦的: 译文:俞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善于倾听。俞伯牙弹琴时,心里想到高山,钟子期说:“好啊,我仿佛看见一座巍峨峻拔的泰山屹立在我眼前!”俞伯牙心里想到流水,钟子期说:“好啊,我仿佛看见了奔腾不息的江河!”总之俞伯牙心里想的,钟子期就一定能知道他的心意。钟子期死后,俞伯牙觉得世上再也没有知音了,觉得很伤心。于是摔破了琴,挑断了琴弦,决定一生不再弹琴。这就是“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俞伯牙痛心疾首怀念子期,人们用此感叹知音难觅。此后,由于这个故事,人们把“高山流水”比喻知音难寻或乐曲美妙,把“知音”比作理解自己心意,同自己有共同语言的的人,“伯牙绝弦”一词也渐渐演变成了一种意思:由于知音逝世,从而弃绝某种专长或爱好,表示悼念。 三、《学弈》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1、理解词语意思 诲:惟:援:俱: “之”在古文中有不同的意思,在本文中出现多次,我知道在“之” 通国之善弈者也意思是,惟弈秋之为听是指: 思援弓缴而射之是指;是虽与之俱学是指。 2、理解句子的意思。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3、回答问题 那你知道后者为什么学不好吗?从他身上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2020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文言文之概括分析

文言文之概括和分析讲义 ——仔细比对,精准辨析一、认识题型特点,掌握解答步骤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彭时,字纯道,安福人。正统十三年进士第一,授修撰。明年,郕王监国,令同商辂入阁预机务。闻继母忧,力辞,不允,乃拜命。释褐逾年参大政,前此未有也。景泰元年,以兵事稍息,得请终制,然由此忤旨。服除,命供事翰林院,不复与阁事。 天顺元年,徐有贞既得罪,岳正、许彬相继罢。帝坐文华殿召见时,曰:“汝非朕所擢状元乎?”时顿首。明日仍命入阁,兼翰林院学士。阁臣自三杨后,为帝所亲擢者,唯时与正二人。而帝方向用李贤,数召贤独对。贤雅重时,退必咨之。时引义争可否,或至失色。贤初小忤,久亦服其谅直,曰:“彭公,真君子也。”慈寿皇太后上尊号,诏告天下。时欲推恩,贤谓一年不宜再赦。时曰:“非赦也,宜行优老典。朝臣父母七十与诰敕,百姓八十给冠带,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也。”贤称善,即奏行之。帝爱时风度,选庶吉士,命贤尽用北人,南人必若时者方可。贤以语时。俄中官牛玉宣旨,时谓玉曰:“南士出时上者不少,何可抑之。”已,选十五人,南六人与焉。门达构贤,帝惑之,曰:“去贤,行专用时矣。”或传其语,时矍然曰:“李公有经济才,何可去?”因力直之。且曰:“贤去,时不得独留。”语闻,帝意乃解。 五年,得疾在告。逾三月,帝趣赴阁视事,免朝参。是冬,无雪。疏言:“光禄寺采办,各城门抽分,掊克不堪。而献珍珠宝石者,倍估增直,渔竭帑藏。乞革其弊,以惠小民。”帝优诏褒纳。畿辅、山东、河南旱,请免夏税盐钞,及太仆寺赔课马。京师米贵,请发仓储五十万石平粜。并从之。时以旧臣见倚重,遇事争执无所避。而是时帝怠于政,大臣希得见,时颇怀忧。时立朝三十年,孜孜奉国,持正存大体,公退未尝以政语子弟。有所论荐,不使其人知。燕居无惰容,服御俭约,无声乐之奉,非其义不取,有古大臣风。 (节选自《明史·彭时传》) 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彭时富有才华,深受重用。他先是经过殿试考中了状元,后来被破例提拔,参与国家机要事务,深受皇帝倚重。B.彭时刚正耿直,力持正理。他时常引据大义,与李贤争论是非;当李贤被陷害时,他也能极力维护,打消了皇上罢免李贤的念头。 C.彭时关心百姓,体恤民生。他向皇上建议实行优待老人的制度,并提出了减免税收、革除弊端等一系列施惠百姓的措施。 D.彭时心怀国政,奉公持正。他在朝三十年,精诚辅政,坚持原则,不向家人透露朝中政事;选拔推荐人才,不让当事人知道。 答案C[来源:学科网] 解析“他向皇上建议……制度”错,原文为“贤称善,即奏行之”,是彭时对李贤说的,李贤上奏了皇上。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彭时真诚坦率,没有地域偏见。李贤对他曾有抵触,但相处久了也称赞他是“真君子”;皇帝要求他选用北人任庶吉士,他认为不可压制有才能的南人。 B.彭时为人正直,力挺被诬同僚。门达构陷李贤时,他认为李贤有经世济民的才能,不应去职;他不仅尽力为李贤伸冤,而且表示自己要和李贤共进退。

文言文分析综合题练习

文言文分析综合题练习 姓名:班级: 训练1.阅读下面的原文与选项,认真比对,看选项分析概括是否有误。 [原文]敞侍英宗讲读,每指事据经,因以讽谏。时两宫方有小人间言,谏者或讦而过直。敞进读《史记》,至尧授舜以天下,拱而言曰:“舜至侧微也,尧禅之以位,天地享之,百姓戴之,非有他道,惟孝友之德,光于上下耳。”帝竦体改容,知其以义理讽也。皇太后闻之,亦大喜。 (节选自《宋史·刘敞传》,有删节) [选项]D.当皇帝不听其他大臣进谏时,刘敞犯颜直谏,用一身正气折服了皇帝。 分析: 训练2.阅读下面的原文与选项,认真比对,看选项分析概括是否有误。 [原文](2019·广东中山模拟)初,(邹)浩除谏官,恐贻亲忧,欲固辞。母张氏曰:“儿能报国,无愧于公论,吾顾何忧?”及浩两谪岭表,母不易初意。稍复直龙图阁。瘴疾作,危甚。杨时过常州,往省之。萧然仅存余息,犹眷眷以国事为问,语不及私。 (节选自《宋史·邹浩传》) [选项] C.邹浩心系国家,病中关切国事。杨时经过常州,邹浩抱病前去探望友人。邹浩身体已十分虚弱,但在谈话中,他仍关切询问国事,说话不涉及私事。 分析: 训练3.阅读下面的原文与选项,认真比对,看选项分析概括是否有误。 [原文](2019·安徽六安模拟)十年,诏丞相伯颜总兵南征,改(崔斌)行省为河南宣慰司,加中奉大夫,赐金虎符。十月,围潭州,斌攻西北铁坝。挟盾先登。诸将怒其抗敌持久,咸欲屠之。斌喻以兴师本意,诸将曰:“编民当如公说,敌兵必诛之。”斌曰:“彼各为其主耳,宜旌之,以劝未附者,且杀降不祥。”诸将乃止。 (节选自《元史·崔斌传》) [选项]D.崔斌严明军纪,爱护百姓。其任东平府太守时,接到百姓投诉,驱马飞奔找到主将为百姓申冤并机智成功地劝阻了元军诸将对当地军民的大屠杀。 分析: 训练4.阅读下面的原文与选项,认真比对,看选项分析概括是否有误。 [原文](2017·全国卷Ⅲ)契丹以兵二十万压代州境,遣使请代地,岁聘之使不敢行,以命将(许将)。将入对曰:“臣备位侍从,朝廷大议不容不知。万一北人言及代州事,不有以折之,则伤国体。”遂命将诣枢密院阅文书。及至北境,

例说高考文言文分析综合类试题的解题技巧共4页

例说高考文言文分析综合类试题的解题技巧高考对文言文阅读的考查分为“文”和“言”的考查,“文”的考查即内容的分析综合,在考题的设置上是文言文阅读的第三题,即文言文分析综合题,这道题是考查考生全面把握文言阅读材料内容与主旨的“压轴题”,年年必考。分析综合题信息量大,“陷阱”隐蔽,加上对能力要求较高,导致考生得分率不高。 文言文分析综合题的考点涉及三项:(1)筛选文中的信息;(2)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3)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简而言之,此题的要求是考生在基本读懂原文的基础上对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和归纳,正确推断作者的观点态度,以达到深层解读整篇文言文的目的。这道题常常以指出错误选项的形式来设置,因而探究和识别该题型干扰项设置陷阱的主要方式,探究命题人错项陷阱设置的技巧,对考生快速而准确地判断出文意理解的正误是大有帮助的。 一、错位嫁接 这类陷阱设置就是在选项中将原文中用于指甲人、甲事物、甲现象的叙述,在选项中用于乙人、乙事物、乙现象,从而形成陷阱。正所谓“非其人、非其时、非其事、非其地、非其言、非其行、非其因、非其果”。 如2015年全国高考语文卷Ⅱ第6题选项C:来护儿直言劝谏,后被奸人杀害,他谏请炀帝停驾洛阳,不再远游江都,引发炀帝大怒,以致宇文化及杀害他时,炀帝也没有设法保护。 比照原文“护儿曰:陛下今何在?左右曰:今被执矣。护儿叹曰……乃遇害。”可以知道宇文化及杀害他时,炀帝已经被宇文化及抓起来,不

存在选项中所说的大怒而没有设法保护。此选项正是“非其因、非其果”的错误。阅读时注意从不同的时段去切分层次,迅速找准有效的阅读区间,把不属于该阶段的项排除掉,从而快速准确地解题。 二、以偏概全 这类陷阱是用部分代替整体的意思来设置错误点。答题时要特别关注表示范围的词语或概念,对文段所述的相关内容进行仔细核对,看事物的范围在转述的过程中是否被放大或缩小。 如2015年全国高考语文卷Ⅰ第6题选项C:孙傅不畏金人,努力保全太子。金人掳走钦宗后又索求太子,他密谋藏匿太子,杀二宦官将首级送至金营,欺骗金人说,这就是误伤太子之人。 比照原文“金人来索太上,帝后、诸王、妃主,傅留太子不遣。密谋匿之民间,别求状类宦者二人杀之,并斩十数死囚,持首送之”,可以知道孙傅秘密地谋划着把太子藏到民间,另外找到了像宦官的两个人杀了他们,并杀了几十个死囚,带着他们的首级送给了金人。其中,“状类宦者”并不是宦官。 三、无中生有 这类陷阱设置就是选项中出现原文中没有提供的信息。即本无此物,硬?f有此物;本无此事,硬说有此事;本无此意,硬说有此意。 如2014年全国高考语文卷Ⅱ第6题选项B:韩文刚正不屈,敢于奏议国事,武宗继位,诸项费用供给不足,他不顾非议,一再提出自己看法;有关机构冗员渐增,他援引成例,着手压缩编制。比照原文:“武宗即位,赏赉及山陵、大婚诸费,需银百八十万两有奇,部帑不给。文请先

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内容概括分析题解题指导】

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内容概括分析题解题指导】 一、【2020年高考新课标Ⅰ卷】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嘉佑二年,试礼部,主司欧阳修惊喜,殿试中乙科,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洵卒,赠光禄丞。既除丧,还朝,以判官告院,安石创行新法,轼上书论其不便。新政日下,轼于其间,每因法以便民,民赖以安。徙知密州。司农行手实法,不时施行者以违制论。轼谓提举官曰:“违制之坐,若自朝廷,谁敢不从?今出于司农,是擅造律也。”提举官惊曰:“公姑徐之。”未几,朝廷知法害民,罢之。元祐元年,轼以七品服入侍延和,即赐银绯,迁中书舍人。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铺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暖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四年,积以论事,为当轴者所恨。轼恐不见容,请外,拜龙图阁学士、知杭州。既至杭,大旱,饥疫并作。轼请于朝,免本路上供米三之一,复得赐度僧牒,易米以救饥者。明年春,又减价粜常平米,多作饘粥药剂,遣使挟医分坊治病,活者甚众。轼曰:“杭,水陆之会,疫死比他处常多。”乃裒羡缗得二千,复发橐中黄金五十两,以作病坊,稍畜钱粮待之。徽宗立,更三大赦,遂提举玉局观,复朝奉郎,轼自元祐以来,未尝以岁课乞迁。故官止于此。建中靖国元年,卒于常州。轼师父洵为文,既而得之于天。尝自谓:“作文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止于所不可不止。”虽嬉笑怒骂之辞,皆可书而诵之。其体浑涵光芒,雄视百代,有文章以来,盖亦鲜矣。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 提问方式: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自幼聪颖,深受时贤赏识。母亲亲自为他授课,他往往能说出要点。欧阳修十分看重他,曾对梅圣俞表示,应当避开此人让他出人头地。 B.苏轼因势利导,利用新法便民。当时王安石创行新法,他上书论其不便;新政下达,他常常设法使这些法令有利于百姓,百姓生活得以安宁。 C.苏轼直面饥疫,解救受灾百姓。他在任职杭州时遭遇旱灾病疫,减免上供米三分之一纾缓灾情;同时又集贮钱粮、建造治病场所以防备疫病。 D.苏轼天赋异禀,为文得心应手。他从父习文,又极具才华,作文如行云流水,行止有度,嬉笑怒骂之辞,皆可书而诵之,最终成为一代文宗。 答案解析:C项,“同时又集贮钱粮、建造治病场所以防备疫病”错,原文是“明年春……乃裒羡缗得二千,复发橐中黄金五十两,以作病坊,稍畜钱粮待之”。可见“同时”表述错误,“集贮钱粮、建造治病场所以防备疫病”应当是第二年春天的事。 这类题目常涉及人物行为举止、人物主张、人物情感、人物思想道德、人物性格、人物志向、人物才智、选文的综合性八类信息的筛选,做题时要在原文中找准区间,把准对象,体情察意,切忌张冠李戴,忌断章取义,无中生有。 一、常见设错点: ①筛选文中的信息。 ②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③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④命题者对原文进行的翻译、转述和分析

专题04 文言文阅读-2020年语文高考考纲分析(含答案)

二、古诗文阅读 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 2.理解 B (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 (4)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 (5)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3.分析综合 C (1)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2)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3)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考向1 人物传记类文言文 近三年来,新课标全国卷的文言文阅读的阅读材料都是选自“二十四史”中的人物传记类文本,比如2016年选用了《宋史·曾公亮传》《明史·陈登云传》《明史·傅珪传》,2017年选用了《宋书·谢弘微传》《后汉书·赵憙传》《宋史·许将传》,2018年选用了《晋书·鲁芝传》《后汉书·王涣列传》《宋史·范纯礼传》等。这部分阅读题具体的特点有:

(1)选文特点。高考文言文阅读材料的字数一般在650字左右,所选文本故事内容相对集中,语言朴实,多是比较浅显易懂的文言文。预计2019年高考仍然会从“二十四史”中选用文言文阅读材料。 (2)人物特点。人物多为忠直、爱民的官吏,骁勇善战、战功卓著的名将能士。比如2016年高考选用的人物中,曾公亮通晓典章制度,为民兴利除弊,防患未然、止息边地事端等;陈登云不畏权贵、弹劾贵妃之父,敢于直言,检举多名重臣,关心百姓、奏请救助灾区等;傅珪参与编纂文献。劝谏讲究策略,为官清正廉洁等。来护儿在瀛州刺史任上推行善政,深得百姓爱戴,且重视许诺,廉于财利,不修治产业,行军用兵,也颇有谋略,善于安抚士兵,赏罚处置严明。2017年高考选用的人物中,谢弘微谨严端方,遵守礼制,友爱孝悌,恭敬谨慎;赵熹耿直磊落,为人光明正大,忠于朝廷,忠于职守;许将善于治军,对契丹的蓄意挑衅,予以坚决的反击,且秉持公正,反对无德之举。2018年高考选用的人物中,鲁芝倾心改革,政绩卓著,且审时度势,洁身自好,深受时人推重;王涣在治所扫除积弊,整肃风气,治事宽猛相济,颇有神算,他人难以比肩;范纯礼作为臣属敢于直言进谏,作为长官关怀下属,重视惩戒,治事从宽,坚毅刚直。预计2019年高考仍然会选用为勤奋好学、为人正直、恪尽职守、直言敢谏、关爱百姓、保家卫国的人物进行考查。 (3)命题形式。采用“客观题+主观题”的形式考查,近三年来的新课标全国卷都是三道客观题、一道主观题的形式。客观题一般要求选择“正确或不正确”的一项,每题赋分3分;主观题一般要求把文中画横线的两个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赋分10分。 (4)变化趋势。2019年高考《考试大纲》与2018年保持一致,与2018年相比,依然将“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作为重要考点,这就预示着2019年高考中的文言文阅读会进一步加强对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的考查。 最后,对于文言文阅读题,我们首先要明白为何年年考?原因在于,对于老祖宗留下的智慧结晶,只有继承,才能创新,“语文”其实从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始就是两条腿走路,但“语”(话语、言语)不管怎么变,“文”(文言)却历久不变。今天,我们只要把握好文言的词汇系统和语法系统,学会了文言文,读古圣先贤的经典作品,就好像他们同我们讲话一样,可以帮助我们从中获取宝贵的知识和见识,提高我们的现代汉语水平。其次,对于考纲内容,要明白这部分试题的考点都有哪些,高考会怎样考。其实,不

2020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概括分析题简答题配套检测

“文言文概括分析题(简答题)”配套检测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20分) 顾成传 顾成,字景韶。祖父操舟江淮间,居江都,为诸大贾纪纲。诸顾率负气好事,号“拳棒.顾”。成于诸顾中尤健武,每为人持不平,遇强项必挫辱之乃已。自文其身,欲入水以御龙 有盗入其舟,同 ①罔象。 舟震去,成独持短兵斗盗,盗披靡走。众不继,与勇士十人奋斗入城,常持伞盖,待上出入。从攻镇江,事张士诚不乐,来归,②据扬州,成以母在扬州,往说之降,不为其所缚。成绝缚,身亦投乱流中,得间归。青军.得,以计将母亡去。历从中山、开平战功,升金吾卫副千户。,负舟而行,上壮之,即日升坚城卫指挥佥事。从临江侯时洪武元年,扈从陈州,舟胶.隶以贵州调成都后卫总帅守之,禽妖贼王玄保于重庆。太祖名其省曰“四川”,西取蜀道,归附诸蛮,以成为贵州卫指挥佥事。以止儿哭。蛮中慑成,呼为“老虎”,九年,先后讨平瓮傍、洛邦、洛河、鼓组诸叛蛮。斩其十七,尝生擒十八人,守普定,十四年,从颍川侯傅友德征云南,为留后。出兵克西堡,纵一人归,曰:“吾夜二鼓杀汝。”夜二鼓,乱鼓角以击之,贼俱喙走,追败之,悉平普定所隶诸蛮。十七年,平河黑等十余寨,降尾洒蛮酋乃马之众。土官阿宗来攻普定,成深入,屡败之,其党杀阿宗以降。立普定为卫,析三州六长官司分制之。升镇国将军,征康佐叛蛮阿老诸寨洞。二十七年,平都匀、丰宁等寇,升骠骑将军都督府佥事。佩征南将军印,征水西叛寇,斩其酋居敬德。已而西堡及诸夷复叛,诛其叛首,余众悉降之。建文初,为右都督从长兴侯耿炳文北伐,败真定,被执。燕王解其缚,命辅世子居守北平。燕僧道衍不习兵,成与议多不合,世子卒任成计,却南军。燕王即位,封镇远侯,镇贵 州如故。时高煦有篡嫡意,成上书内宁以防北虏,亦请早建东宫,上嘉纳之。召还,复遣镇贵州如故。一,身至大将,不以富贵骄成卒年八十有五。成履行阵,被创弗却,料敌制胜,百不爽.人。在镇之日,蛮彝生祠之,及卒,吏民哀恸。) 选自查继佐《罪惟录》,有删节(①罔象:传说中的水怪。②青军:元末,张明鉴在淮西聚众,以青布作为旗号,注] [ 称为“青军”。) .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1 率:轻率 A.诸顾率负气好事. B.身亦投乱流中,得间归间:机会.,负舟而行C.舟胶胶:搁浅. D.百不爽一爽:差错.解析:选A 率:全都,一概。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有盗贼袭击顾成的坐船,同船人纷纷逃走,只有顾成和他们短兵交战,击退了歹人。 B.青军占领扬州,把顾成之母作为人质,胁迫其投降,顾成不为所动,用计策带着母亲逃走了。C.顾成镇守普定,土官率军来犯。顾成屡挫敌军,土官的党羽杀死首领,向顾成投降。 D.顾成北上作战被浮,燕王不但释放了他,还委以要职,命他辅佐世子留守北平。 解析:选B “胁迫其投降”错,应是“顾成前往劝说青军投降”。 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成于诸顾中尤健武,每为人持不平,遇强项必挫辱之乃已。 译文:

文言文阅读概括和分析

高三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 概括和分析文章内容学案 学习目标:掌握高考文言文概括分析题的4个设题陷阱的解题对策。 学习重点:文言文概括分析题的4个设题陷阱归纳以及解题对策。 学习难点:解题对策的归纳与灵活运用。 学习方法:讨论交流法。 一、走近真题(2017课标全国2) 赵憙字伯阳,南阳宛人也。少有节操。从兄为人所杀,无子,憙年十五,常思报之。乃挟兵结客,后遂往复仇。而仇家皆疾病,无相距者。憙以因疾报杀,非仁者心,且释之而去。顾谓仇曰:“尔曹若健,远相避也。”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云:“闻宛之赵氏有孤孙憙,信义著名,愿得降之。”更始乃征憙。嘉年未二十,既引见,即除为郎中,行偏将军事,使诣舞阴,而李氏遂降。光武破寻、邑,憙被创,有战劳,还拜中郎将,封勇功侯。邓奉反于南阳,憙素与奉善,数遗书切责之,而谗者因言憙与奉合谋,帝以为疑。及奉败,帝得憙书,乃惊曰:“赵憙真长者也。”后拜怀令。大姓李子春先为琅邪相,豪猾并兼,为人所患。憙下车,闻其二孙杀人事未发觉,即穷诘其奸,收考子春,二孙自杀。京师为请者数十,终不听。时赵王良疾病将终,车驾亲临王,问所欲言。王曰:“素与李子春厚,今犯罪,怀令赵憙欲杀之,愿乞其命。”帝曰:“吏奉法,律不可枉也,更道它所欲。”王无复言。其年,迁憙平原太守。时平原多盗贼,憙与诸郡讨捕,斩其渠帅,余党当坐者数千人。憙上言:“恶恶止其身,可一切徙京师近郡。”帝从之,乃悉移置颍川、陈留。于是擢举义行,诛锄奸恶。后青州大蝗,侵入平原界辄死,岁屡有年,百姓歌之。二十七年,拜太尉,赐爵关内侯。时南单于称臣,乌桓、鲜卑并来入朝,帝令憙典边事,思为久长规。建初五年,憙疾病,帝亲幸视。及薨,车驾往临吊。时年八十四。谥曰正侯。(节选自《后汉书?赵憙传》)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赵熹耿直磊落,为人光明正大。他自小有节操,从兄被害,为给从兄报仇,他有备而往,但知道仇家患病后,不愿乘人之困,因而暂时放过仇家。 B.赵熹忠于朝廷,除恶得到支持。他虽与邓奉友善,但屡次谴责邓谋反,最终受到皇上赞赏。担任怀令时,坚持诛杀李子春,皇上也拒绝了赵王求情。 C.赵熹制止祸患,大力推崇义行。他担任平原太守时,诛杀盗贼首领,但对待余党却能区别处理,只是将他们迁往异地,并教导他们应该弃恶从善。 D.赵熹忠于职守,身后深享哀荣。他官拜太尉时,南单于称臣,乌桓等来朝,于是受命对边事作长久规划。他患病去世期间,皇上亲自前往慰问吊唁。 二、探究方法:高考文言文概括分析题的4个主要设题陷阱及解题对策。 原文与选项 比对分析判断 设题 陷阱 应对 策略 例1原文:(2017全国卷3) 契丹以兵二十万压代州境,遣使请代地,岁聘之使不敢行,以命将。将入对曰:“臣备位侍从,朝廷大议不容不知。万一北人言及代州事,不有以折之,则伤国体。”遂命将诣枢密院阅文书。及至北境,居人跨屋栋聚观,曰:“看南朝状元。”及肄射,将先破的。契丹使萧禧馆客,禧果以代州为问,将随问随答。禧又曰:“界渠未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