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下初中数学教与学的关系

新课程下初中数学教与学的关系
新课程下初中数学教与学的关系

新课程下初中数学教与学的关系

杨永刚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大力推行,初中数学教学的质量得到了很大提升,但近两年来,数学教学的提升一直处于瓶颈阶段,要突破这一瓶颈,就只有从教与学的关系着手,在教学中,做到先学后教,以教导学,以学促教,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进而

乐学、善学.

【期刊名称】《新一代(下半月)》

【年(卷),期】2017(000)006

【总页数】1页(P55)

【关键词】初中数学;新课程;教学

【作者】杨永刚

【作者单位】武山县贾河初中甘肃天水 74131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教科文艺

New Generation2017 年 3 月(下)总第 515 期 G新一代 New Generation

教与学二者是一个并行不悖的统一体,众所周知,教的目的是引导学生掌握知识,学的目的同样是为了掌握知识,可是,日常教学中,我们并没有将这对孪生兄弟的关系处理好,教与学虽然没达到水火不容的地步,但至少不能和谐相处,鉴

于此,笔者从初中数学教学角度来谈谈如何让教与学和谐相处,提高教与学的效率。

新课改下小学数学教学模式

数学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学理论指导下,围绕教学目的,形成相对稳定的教学程序及其实施方法的简要描述.它是教学理论在教学过程中的具体化,又是教学经验的系统总结.每一个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都有意识或无意识地采用一定的教学模式教学。由于我们学校处于偏远的农村地区,而且大部分教师年龄偏大,观念落后,形成了比较传统的,甚至是比较落后的教学模式。当一下子身处课改的大潮中,作为课改的第一线实践者被推到了潮口浪尖,我们深刻体会到自身观念的落后,教学方法的陈旧,教学模式的呆板,它迫使我们惟有改变才能适应,惟有改变才能发展。下面是我们新课改以来,我们课题组在研究《新课程下提高农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中,从小学数学教学中“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等领域不断尝试与研究总结出来的一些科学有效的的教学模式。 (1)新课程背景下的‘数与代数’教学模式 ①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根据新课标教材重视培养学生的数感的特点,通过语言描绘、实物演示、幻灯,绘画再现、音乐渲染,多媒体电脑演示等手段为学生提供现实情景,组织操作活动,让学生充分体验和理解数的意义。密切联系生活实际,注重数在生活中的应用。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增强学习和应用数学的信心,进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 ②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就前面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整理,选择出与该堂课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密切相关的问题作为学生这节课学习研究的对象。通过组织学生参与各种游戏、谈话、操作、合作等数学活动,体会解决问题的方法的多样性,在数学活动中自主探索,建构新的知识、新的信息,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③实践运用,拓展创新 根据基础知识设计应用性、综合性、开放性比较强的情境或练习,在应用中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从而巩固新知识,形成技能。同时暴露出学生理解、应用新知识的矛盾和差异,使教师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减少失误,提高课堂效益。 ④反思总结,自我建构

《新课程改革下新型师生关系的构建》

新课程改革下新型师生关系的构建 【容摘要】师生关系是教育功能实现的基石,在师生关系中蕴含着教学价值观。当今社会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教学价值观在发生着变化,时代呼唤着新型的师生关系。、平等、和谐是新型师生关系的主要特征。“以人为本”是教育改革的主旋律。“以人为本”的首要前提就是大力调整师生关系,没有师生关系的根本性变化,新课程改革就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落实。因此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既是新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的前提和条件,又是新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的容和任务。教师必须认真学习新课程理念,构建符合新课程理念的新型师生关系。本文从分析新课程理念下师生关系的特点入手,论述如何构建符合新课程理念的新型师生关系。 【关键词】新课程师生关系平等和谐 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强调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加强课程容与学生生活及现代社会的联系。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注重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而健康的师生关系是发展教育的基础。教师能否胜任教育教学工作,学生能否全面、主动地发展,最终完成学习任务,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师生关系是否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使其产生积极的学习心态,提高学习成绩,而且更易于教师开展教育工作,轻松愉快的实现教育目的。落实新课程改革的首要前提就是大力调整师生关系,没有师生关系的根本性变化,新课程理念就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落实,建立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是顺利实施新课程改革的根本保证。我们必须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有意识地对师生关系进行调整,构建适应新课程理念、符合时代要求的新型师生关系。

一、新课程改革下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从“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出发,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对师生关系提出了新的要求。新课程理念下的师生关系具有以下特点: 1.新课程改革下师生应当是平等、互相尊重的关系。 在新型的师生关系里,教师与学生的人格是完全平等的,教师必须树立平等的思想,要积极营造教育的氛围。在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里,教师与学生的人格是完全平等的,师生是“同一个战壕里的战友”。教师不再是居高临下地教导学生,而是以一个引路人的角色来帮助、点拨学生。教师要成为学生平等的合作者、谦虚的倾听者、真诚的赏识者、个性扬的促进者。老师可以批评学生的种种错误,而学生也可以对老师的失误给予指正。在这种平等的氛围里,师生互相尊重,学生自主自信、独立思考的素质才能得到培养,个性才能得到充分扬。 2.新课程改革下师生应当是和谐融洽、充满浓郁感情色彩的关系。 心理学的研究已经表明:当人际关系和谐融洽、当人的心情处于愉快轻松状态时,学习效率会大大提高,学习潜力可以得到更大发挥。教师对学生的热情关怀是学生对学科形成积极态度的一个重要因素,会使学生获得学习的自信心。师生关系和谐融洽,能够使学生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充满自信,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的智慧潜能将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教育教学工作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良好的师生关系,还可以减少学生心理疾患、减轻学生各种心灵负担。由此可见,情感不但是师生关系的润滑剂,也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助推剂,更是学生心

新时期师生关系的内涵及特征(1)

新时期师生关系的内涵及特征 姓名:黎佳琪 学号:140402050 班级:14级英语本科2班

摘要:师生关系是教育活动过程中人与人关系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关系,是影响教育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而具有民主、平等特点的新型师生关系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和教育教学效果的提高。完善新型师生关系的方法有逐渐摒弃传统的“师道尊严”观念,加强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营造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良好的师生关系不仅是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必要手段,而且是师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价值、生命意义的具体体现。作为新时期师生关系走向的新型师生关系,具有平等性、开放性和生成性等主要特征。可以通过转型传统师生观,树立新型师生观;提高教师自身修养来构建新型师生关系。 新型的师生关系要求师生之间建立平等、沟通、互动、交流的关系,新型的师生关系从本质上讲,它是一种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推进素质教育的产物。 师生关系已被普遍认为是影响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良好的师生关系不仅是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而且影响着师生的身心发展。纵观师生关系的发展史,无论是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教师为中心”的师生观,还是以杜威为代表的进步主义教育家的“儿童为中心”的师生观,都是各执一端的极端化师生观,它们的局限性已在实践中充分凸显。至于我国教学理论界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提出的“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师生观,表面看来似乎解决了两种极端的师生观所遗留的问题,既考虑了教师,又照顾了学生。但该学说仍没有跳出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这种说法以分离“教”和“学”来解释“双主体”,在教的过程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被主导;学的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非主体,依然呈现出单一的“主—客”两极模式。总之,以上几种师生观,它们都没有超越“主体—客体”的认识范畴,都受到二元对立思维方式的制约,时代呼唤新型师生观的到来。 新型师生关系的特征: 1、民主平等。民主平等已成为现代师生关系的核心要求。 2、尊重爱生。学生对教师尊敬信赖,教师对学生热爱,是新型师生关系的重要 特征。爱生是尊师的基础,尊师是爱生的结果。教师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在建立尊师爱生的新型师生关系中起着主导作用。 3、和谐相融。师生的心理相融是指教师和学生集体之间、学生和个人之间,在 心理上能彼此协调一致,并相互接纳,教师的行为能够引起学生积极的响应,

新课标下小学数学教学理念

新课标下小学数学教学理念 1“立足于学生,服务于学生”的教学理念 我国数学教育起步较早,积累了许多丰富的教学经验,但是在教育大众化的进程中,现实的小学数学教育实践中暴露出不少的问题。数学教育重要体现在教师教的环节上,更多精力集中在教的技巧和手段上,对于接受教学的学生来说关注较少,一块黑板,一本书,一支粉笔就能完成教学任务、“满堂灌”、“填鸭式”等教学模式屡见不鲜,有素质教育之“形”,无素质教育之“实”,教师只关注书本知识讲解,不顾学生个体发展,忽视学生的发散思维培养,课堂成为教师的独角戏[1]。教学上仍是运用“英才教育”模式培养学生,加上社会上充斥着各种功利性质的数学辅导,更是加重了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埋没和阻碍学生个性发展,分数至上、分数决定一切的思想观念严重影响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在新课标下,更加注重数学知识的实用性,更关注学生创新意识、能力的发展,激励学生多样化、独立的思维方式,传统教育模式下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教学理念已经不符合这样的要求,把教师的主讲者的身份变为知识的引导者,把学生从传统的被动接受者变为主动参与者,注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因材施教、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个性需求制定不同的培养计划,确定立足于学生,服务于学生的新观念,建立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树立正确的育人观。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和发展的主体[2]。 2“抽象的数学生活化”的教学理念 数学是一门严谨的学科,数学有它本身的“语言”和表达方式,由于小学生理解能力正处于发展阶段,怎么样让小学数学通俗易懂,把“抽象的数学生活化”的教学理念融入教学环节中,可以有效解决这一问题。例如,在教学中,出现过这样一个问题“:用1棵树,种5行,每行种4棵,该怎么样的种植?”例如这样问题既吸引学生的注意,又达到让学生讨论问题和理性思考的目的,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发学生探索知识的渴望。这种生活化不是抛弃数学固有的严谨性,而是一种教学理念,让这种理念指导我们教学,让学生在生活的点滴中发现数学、感悟数学,体会数学中浓郁的人文主义精神。 3“站在文化的角度审视数学”的教学理念 小学是义务教育的初级阶段,小学教育是教育的基础,在整个小学阶段,学生数学知识的掌握,数学精神、思想方法、意识等观念性知识的培养,都直接影响到他们个性的全面发展。数学有它的“美”的一面,也是一种文化,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对数学文化的融入提出了要求。数学文化融入数学教学可以让学生感受数学之奇妙,从数学中感受美的存在,站在审美的角度感悟数学思想[3]。数学教育不能等同于教小动物做计算题的杂耍表演,而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使学生有条理的思考问题,从生活中发现数学,运用数学的思想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新课标下,小学阶段数学知识内容相对肤浅,但涉及的面较广,在教学活动中,更应立足于数学文化的熏陶,在数学文化和理性数学的结合中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可以利用数学故事,教学游戏等方法吸引学生注意,拓展和丰富课堂教学,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和创新的机会,也可以开展各种活动激发学生去涉及数学文化知识,如制作数学模型,开展数学文化知识比赛等,让学生站在文化的角度全局性的思考问题。新课改的核心是素质教育,使素质教育从“形式”到“实处”需要每位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本文从教学理念的角度

《新课程改革下新型师生关系的构建》教程文件

《新课程改革下新型师生关系的构建》

新课程改革下新型师生关系的构建 【内容摘要】师生关系是教育功能实现的基石,在师生关系中蕴含着教学价值观。当今社会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教学价值观在发生着变化,时代呼唤着新型的师生关系。民主、平等、和谐是新型师生关系的主要特征。“以人为本”是教育改革的主旋律。“以人为本”的首要前提就是大力调整师生关系,没有师生关系的根本性变化,新课程改革就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落实。因此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既是新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的前提和条件,又是新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的内容和任务。教师必须认真学习新课程理念,构建符合新课程理念的新型师生关系。本文从分析新课程理念下师生关系的特点入手,论述如何构建符合新课程理念的新型师生关系。 【关键词】新课程师生关系平等民主和谐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强调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及现代社会的联系。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注重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而健康的师生关系是发展教育的基础。教师能否胜任教育教学工作,学生能否全面、主动地发展,最终完成学习任务,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师生关系是否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使其产生积极的学习心态,提高学习成绩,而且更易于教师开展教育工作,轻松愉快的实现教育目的。落实新课程改革的首要前提就是大力调整师生关系,没有师生关系的根本性变化,新课程理念就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落实,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是顺利实施新课程改革的根本保证。我们必须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有意

识地对师生关系进行调整,构建适应新课程理念、符合时代要求的新型师生关系。 一、新课程改革下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从“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出发,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对师生关系提出了新的要求。新课程理念下的师生关系具有以下特点: 1.新课程改革下师生应当是民主平等、互相尊重的关系。 在新型的师生关系里,教师与学生的人格是完全平等的,教师必须树立民主平等的思想,要积极营造教育民主的氛围。在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里,教师与学生的人格是完全平等的,师生是“同一个战壕里的战友”。教师不再是居高临下地教导学生,而是以一个引路人的角色来帮助、点拨学生。教师要成为学生平等的合作者、谦虚的倾听者、真诚的赏识者、个性张扬的促进者。老师可以批评学生的种种错误,而学生也可以对老师的失误给予指正。在这种民主平等的氛围里,师生互相尊重,学生自主自信、独立思考的素质才能得到培养,个性才能得到充分张扬。 2.新课程改革下师生应当是和谐融洽、充满浓郁感情色彩的关系。 心理学的研究已经表明:当人际关系和谐融洽、当人的心情处于愉快轻松状态时,学习效率会大大提高,学习潜力可以得到更大发挥。教师对学生的热情关怀是学生对学科形成积极态度的一个重要因素,会使学生获得学习的自信心。师生关系和谐融洽,能够使学生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充满自信,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的智慧潜能将得到最大程度

新课程理念下新型师生关系研究开题报告

新课程理念下新型师生关系研究开题报告《新课程理念下新型师生关系研究》 的开题报告 北票市娄家店乡初级中学课题组 2012-11-26 一、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新课程核心理念:新课程以“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基本理念,让每个学生的个性获得充分的发展,培养出丰富多彩的人格。 师生关系:是在教育过程中为完成一定的教育任务,以“传道、授业、解惑”为中介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师生关系与学校教育相伴生,是发挥教育者德育影响的基本途径,也是学校教育诸多关系中最基本的一组关系,它体现在教育过程的各个环节,贯穿于教育过程的始终,直接关系到学校的教育质量与办学特色,决定着学校的面貌。 新课程理念下的师生关系: 通过交往,建立人道的、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体验到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友善、理解、宽容、亲情与关爱,同时受到激励、鞭策、鼓舞、感化、召唤、指导和建议,形成积极的、丰富的人生态度与情感体验。《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中随处可见对这种师生关系即新的学生观的要求的体现。二、国内外相关研究领域现状述评及研究意义 1、在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教育家们对教学方法进行了彻底的改革,他们反对权威主义和体罚,崇尚自由精神,提倡教育应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针对中世纪教育禁欲主义、权威主义、强制纪律棍棒体罚等陋习,人文主义教育家们提出了一系列的改革举措:蒙田开展了“没有惩罚,没有眼泪”的教育实验,他认为对那些鞭打儿童的教师,自己就应该被鞭打。维多利诺则指出,应该跟随儿童的天

然本性前进;拉伯雷认为,教学方法要使整个教学变得轻松愉快——“与其说是一个学生在学习,毋宁说是一个国家在消遣。”从教学活动的角度,勾画出了师生问题以人为本的,尊重人格伦理关系。 2、当代美国人本主义教育,针对60年代科技至上教育的精神弊端,在教学方法的改革上,侧重情意的发展、创造力的培养、经验的学习及感受性的训练。提倡创建了一种积极的充满人性味的师生关系和校园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这种氛围中展露个性、发展个性。他们提出了“四个R的教育”,采用背对法、沟通、拟情等教学策略。注重人际关系和谐和知情意整合发展。 3、现代人本主义教育理论最著名的代表罗杰斯认为;构成道德教育的条件是感情和态度,是教师的真诚、坦率与学生的和谐一致,提出用真诚、接受和移情性理论来构建师生关系的基本要求。 4、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教育理论工作者对师生关系的讨论非常有意义,它昭示着我国教育改革已经深入到教育内部的深层次问题。对师生关系的本质、特征、功能及模式等方面的研究将有助于教师的角色定位,提高教师素质,从而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民主。这种研究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首先,研究视角的多学科化。越来越多的研究者突破单一的教育学领域,将师生关系放到心理学、社会学、法学、哲学、阐释学甚至文化生态学的视域中去考察,对师生关系的解释更加丰富、深刻。其次,从静态描述走向动态过程研究。20世纪90年代后期的研究者更倾向于用具有动态性质的“师生互动”、“师生交往”来代替静态描述的“师生关系”,并努力探索具有可操作性的师生关系模式。第三,师生关系研究的人本主义价值趋向。这体现在文献中,研究者强调师生在人格上的平等,并致力于构建“民主、平等、对话”的新型师生关系。这也反映了我国教育民主化、法制化进程的加快。研究对具体的教学实践缺乏实践指导意义。我们的课题研究从“人的高层次需要”出发,着眼于学生独立性、创造性的发展和人格的自我实现,重构一种多

浅谈新课改背景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浅谈新课改背景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发表时间:2016-12-15T10:29:14.820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16年11月第261期作者:黄素兰 [导读]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倡“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人的能力并不是靠“听”会的,而是靠“做”会的,只有动手操作和积极思考才能出真知。 江西省赣州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潭东镇中心小学341000 笔者看过这么一则新闻:“教育部组织部分改革专家到实验区中小学听课,了解新课程实验情况。一位在当地颇有名气的教学能手上了一节公开课,博得教师满堂喝彩。然而,就是这样一节在别人眼里十分成功的课,却遭到课程专家的种种质疑和尖锐的批评。专家的评课,令这位教师难以接受,竟然大哭起来。新课程对传统教学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所以我们必须用新的教育理念审视传统的课堂教学。 学习是一种个性化行为。作为教师,应当在课堂教学环境中创设一个有利于张扬学生个性的“场所”,让学生的个性在宽松、自然、愉悦的氛围中得到释放,展现生命的活力。然而长期以来,我们的课堂忽视了学生个性的发展,过多地强调知识的记忆、模仿,压抑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最终使教学变得机械、沉闷,缺乏童心和灵性,缺乏生命活力。 那么面对新课改的挑战,如何让我们的数学课堂真正活起来呢?笔者以为: 一、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倡“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人的能力并不是靠“听”会的,而是靠“做”会的,只有动手操作和积极思考才能出真知。因此,我们不能让学生在课堂上做“听客”和“看客”,要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动口、动手、又动脑,亲身参与课堂和实践,包括知识的获取、新旧知识的联系,知识的巩固和应用的全过程。要强调:凡能由学生提出的问题,不要由教师提出;凡能由学生解的例题,不要由教师解答;凡能由学生表述的,不要由教学写出。数学课堂不再是过去的教师“一言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主动参与、积极引导、耐心辅助,与学生平等合作、努力探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真正地把学生解放出来,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上的主人。 二、营造宽松的课堂气氛 要想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发挥其主体地位,必须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即学生对于自己学习主体地位、主体能力、主体价值的一种自觉意识。而要唤醒和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必须营造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一个良好的课堂气氛,能促进师生双方交往互动,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观念与理念,能真正把教师转变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把学生转变为真正学习的主人。营造宽松的课堂气氛,必须用“情感”为教学开道。 夏丐尊曾经说过:“教育之没有感情,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所以教师首先要爱生,这种爱是多方位的。既有生活上关怀学生的冷暖、喜恶之爱,更有学习上了解学习情况,填补知识缺陷,挖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多鼓励,而不轻易否定,恰当指引,想学生所想,急学生所急之受。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感到老师既是良师,更是益友。 三、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新教材章节的安排呈专题的形式,并增加了许多活动课内容,十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也有利于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可通过新增设的“读一读”、“想一想”、“试一试”、“做一做”等栏目,结合教学内容并辅以一些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知识,锻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能力。 1.利用“读一读”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到学以致用。 “数学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作用于实践”,只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创造合适的情境,使抽象问题形象化、具体化,学生学习由外而内、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使学生不断产生兴趣。新教材的“读一读”里安排了一些与数学内容相关的实际问题,既可以扩大知识面,又能增强教材的实用性。 2.利用“做一做”,指导学生动手操作,从中体会学数学的乐趣。 多年来,由于“应试教育”的桎梏,学生学得苦,教师也教得苦,到头来学生只会依样画葫芦地解题,而动手操作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却相当低下,更谈不上开动脑筋发挥创造性,“应试教育”严重地束缚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充分使用新教材中“做一做”的内容,指导学生利用硬纸、木条、铁丝等材料制作一些简易的几何模型,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体现了课程标准的要求:“能够由简单的实物想象出几何图形,由几何图形想象出实物形状。” 3.利用“想一想”,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教材编排上版式活泼、图文并茂,内容上顺理成章、深入浅出,将枯燥的数学知识演变得生动、有趣,有较强的可接受性、直观性和启发性,教材安排的“想一想”对开发思维、培养兴趣有极大的帮助。 4.利用“试一试”,培养学生探究知识的能力,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新教材的试用过程中,我们可能会遇到一些暂时难以理解的问题,对新教材的编排会产生一些困惑。按照新课程标准,每学年的教学难度不是很明确,教师只能以教材中的例题和课后习题的程度,来指导自己的教学。这本也无可厚非,问题是新教材的习题配备,并没有注意按难易程度排列,有些练习、习题中的问题,比章节复习题中的问题还难。 总而言之, 新课改背景下的小学数学课堂不再是封闭的知识集中训练营, 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递, 课堂上我们的学生自主学习, 合作探究,思维得以飞扬,灵感得到激发, 我们的课堂越加变得春光灿烂, 精彩纷呈。

新课改下的小学数学教学

新课改下的小学数学教学 摘要:为了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近几年学校教育进行的新课程改革力度在不断加大。小学数学教学在新课程改革下,在不断焕发出新的生机,但同时也面临着一些新的教学问题和教学困境。主要通过分析小学数学在新课改下面临的困境和问题,结合小学数学当前的教学实际探讨了一些面对问题和困境的方法。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质量;逻辑思维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重视和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提升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由此可见,在未来的教学中教师不能再采取一味灌输知识给学生的教学方法,教师需要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将课堂中的主体位置还给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因此,在新课改下,整个的教学过程都会发生改变,包括教师的教学方法、学生的学习方法。与此同时,教师和学生也会面临各自的问题。 一、新课改下小学数学教学面临的问题 1.教师面临的问题 首先,新课程改革意味着小学数学教学的目标、小学数学的教材、数学教学的方法都要相应地作出调整。教师进行数学教学最先面临的就是新的数学教材,而这其中的问题就是,虽然教材中的内容和过去教材中的内容没有太大的差别,从表面上看新教材似乎只是在形式上发生了变化,简单

地说就是“换汤不换药”。因此,教师很容易忽视新教材中的一些细节,在实际教学中则很容易走以前的老路,很难把握新教材的在数学知识结构编排与过去教材编排的不同,进而导致数学教学没有根据新课改进行创新。 其次,由于小学数学新教材中的知识结构根据新课改的教学目标调整了难易程度,教师在教学时可能会出现与教材中知识点的难易程度的讲解有所偏差,即重难点的知识讲解详略比例不是很合理,教学效果也就有所偏差。 最后,新课改也要求数学教学要重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重视对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但是在具体的实践教学中,教师要达到新课改的目标要求存在一定的困难。数学课堂仍然更偏重于将数学基础知识灌输给学生,学生在课堂上接受现成的知识成果,思考的时间和空间比较有限,对此还需要教师不断探索可行的教学方案。 2.学生面临的问题 根据许多专家学者的研究,学生在小学阶段的心理、年龄特征都是比较活跃的,小学生虽然没有很好的自控力,但是他们对外在事物的好奇心是非常强的,这也就意味着小学生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比较强。学校教育进行新课改对小学生来说是一件好事,因为新课改强调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要求教师关注学生的学习能力。但是学生在这个阶段主要是处于接受和吸收新事物的阶段,如果教师在数学课堂上

论新课标下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

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摘要]在21世纪,我国要成为富强、XX、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谁赢得了教育,谁就赢得了21世纪”。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新课改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教育改革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本文将探究什么是和谐的师生关系、为什么要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以及如何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关键词] 和谐师生关系XX 平等 [正文] 我们知道,素质教育的基础是育人,核心是创造,关键在思考,思考创造的前提条件必须建立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这既是师德的集中反映,也是实施素质教育,人文教育,创新教育所必须的。师生关系是班级社会体系的主要构成因素。师生关系的好坏影响着班级社会气氛,影响着教学活动的组织及其效果,影响着学生的学业成绩,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此本人提出在新课标下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什么是和谐的师生关系呢? 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在素质教育理论指导下的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具有其特有的现实意义和教育价值。它以人的全面和谐发展为目标,以构建师生间XX、平等、融洽、合作的和谐的师生关系为核心,在教学活动中使学生居于主体地位,同时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使师生在双边活动中能充分交流、默契的协调合作与配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与效率,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和压力,从而促使学生在身心、智力、非智力等方面都得到全面协调的发展。因此,师生间如果没有XX、平等,“和谐”二字就成为一句空话。所以我们说和谐的师生关系的核心就是XX、平等。 那么,为什么要建立XX、平等的师生关系呢? 一、XX、平等的师生关系是历史的召唤 师生关系历史源远流长,可以说一有师生出现,就出现了师生关系。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不同的社会制度下有着不同类型的师生关系。在中国师生关系有着几千年的奴隶和封建社会,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专制,形成一系列专制制度。教育上也是如此。不管是儒家的“仁”与“礼”还是后来的“三纲五常”,教师被赋予了很高的社会地位,师道尊严占据着重要地位。传统文化的背景下,教师和学生在师生关系中处于特别明显的不平等的位置,教师是“道”的代表、“礼”的化身,对学生来说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学生对教师十分尊崇并无条件地服从,唯“师命”是听,不可以对教师的言行有任何的“不恭和异议”。传统的师生关系中教师的领导方式是典型的“专制型”: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的组织一切由教师决定,学生不参与并要绝对服从。教师以社会文化的代表的身份组织教学,因而教学中完全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只有被动地接受,而没有选择的余地;教师为了达到教学目的,强调奖惩方式的使用,采用强制性的教育方法来管教学生;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成为安分守已并具有健全品格的人,

新时期师生关系的特点

一、师生关系的业缘性。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此是古代对于教师的理解。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教师也拥有了另一个身份,俗话说:一日为师,终生为父,就是把教师认为是自己的父母。师生关系发生在教育情境中,既包含了接受教育的希望,又包含了进行教育的意图和指向;另一方面,师生关系中的双方,不仅以知识的传递与共享而产生相互的影响,而且有教师和学生的人格、精神、情感的相互交流,这种交流所产生的教育作用、甚至比知识的作用更大、更重要。我们平常说教学活动是师生相互作用的双边活动,这种相互作用,并不只是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教师的教授过程发生作用,而更是师生的精神整体发生作用,是情感、人格之间的互动,这种互动生成“教育意义”,体现教育和教学的本质。再次,师生关系也可以看作是师生作为“人”的一种生活关系,即是说,师生关系是教师和学生作为人而存在和发展的独特方式。在师生关系中,教师通过自己创造性劳动,展示自己的才华,提高自己的才能,并与学生在交往过程中体现自己的存在,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学生也借助师生关系,使自己的生命获得文化价值,感悟来自教师的尊重、关怀、理解和帮助的愉快体验,同时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和才能,也使自己的人生充盈高尚,成为社会的有用之人。这种教育功能,是一般社会人际关系所不具有的。班里有一个女生小倩,是我的课代表,我们的关系一直非常地好。每过一段时间她都会来找我聊天,聊学习,聊家人。假日回家时,打电话就叫我姐姐。可以说是我最贴心的人。有一段时间,班里带手机的学生非常多,屡禁不止。并且严重到上课时间也在玩手机。我在班里明确地告诉所有的学生,如果谁再将手机带到我的课堂,将没收保存半年。谁知,第二天,小倩就在课堂上发短信被我发现了。我发现后,小倩就姐姐长,姐姐短地叫着。我对她说,我们是好朋友,你一定会支持我的工作吧!小倩默默地把手机交给了我。其他学生知道后,再也没有人再在我的课堂上玩手机了。而小倩和我的关系也更好了。每个老师都要关爱每个学生,而不是偏爱。对这种学生更要严格要求。严格与放任相比,前者更能赢得学生的尊重和爱戴。 二、师生关系的交互性。师生交往从其社会意义上看是一种代际交往,其关系也可表现为一种代际关系。这种关系预示着师生之间有诸多方面的差异,如教师肩负着为社会教导下一代的社会责任,他们有知识、有能力也有经验,而学生要获得发展,需要教师的指导和帮助,需要接受教师的教育。师生关系理性的表现应当是“人——人”关系,或如布贝尔所说“我——你”关系,而不是“成人——儿童”关系,也不是“我——它”关系。也就是说,教师和学生虽然有权利和义务的不同,但在人格上,即作为人的尊严应该是平等,因为“人的尊严是超越年龄、知识、能力和经验水平的,它取决于人作为人的内在本质”因此,师生关系也应当表现出平等性,民主性,增益性。如果学生总是处在老师随心所欲提来提去的“泥人”地位和接受知识的“容器”一样,又如何谈得上素质教育?只有发扬民主交往,师生建立在平等地位上,教学中老师的主导作用通过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来实现,学生的主体精神才能得到真正的发挥。 三、师生关系的生成性。长期以来,化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着重“生成客体”——即重教材中的知识和知识体系,轻“生成主体”——学生的状况。教学设计以知识逻辑结构为依据设置教学环节,并在教学内容呈现顺序和各个教学环节的安排上都有明确的规定。这种刻板的教学设计影响了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动态生成。在按部就班的教学中,预设好的教案支配和限制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新课程背景下的师生关系

新课程背景下的师生关系 新课程强调促进学生个性与创造性的发展,要实现学生这一发展,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是不可缺的。 当代儿童知识面广,个性更突出,我们应顺应时代与学生的特点,做一名民主型的教师,努力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在师生人格完全平等的基础上开展富于爱心的交流,并通过和谐的师生关系促进学生个性与创造性的发展。 在实施新课程中,我体会到建立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关键在于宽容学生。 宽容就是对学生的要求不要过死、过苛,过于统一,要给予学生更充分的自由,允许并鼓励学生有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儿童的个性千差万别,尤其当前独生子女多,他们既早熟、又依赖,他们自尊、好强、知识面广,个性强。对于儿童的个性特点,我们不能简单地以成人的,社会化的标准去评价一个儿童的品德,只能把儿童已有的个性当作教育培养的出发点。只有宽容,才能有教育(而不是指责、训斥、惩罚),才能有更融洽的师生关系,才能促进学生创造性地发展。 我班一位叫李×的男孩,一天上午与同学吵架后,下午就带了一把刀藏在书包里,我知道后,先请小吉到办公室,倒杯水给他喝,苦口婆心地说了一大堆道理,他还是不拿出来,最后我想了想,先宽容他,告诉他你把刀拿出来并且以

后不再这样,你就与平常一样,什么事都没有。上了一节课后,他乖乖地交出了刀子。第二天我把刀子还给他母亲时告诉她不要打孩子,他还不懂事,宽容他,他会变好的。在以后的日子里,再也没听说他打人了。在这件事中,我先给自己自信,相信自己的人格,相信自己的教育,以尊重、理解、信任的强大精神力量去感化学生,给学生以自由思想的契机,自我选择的空间,自我修正的时间,自我进步的主动性。上届我教了一位叫杜×的同学,在小学低年级学习与表现都不错,到了四年级,由于向社会学了一些这个年龄段所不该学的东西,如抽烟、打游戏机、打群架等。每次犯错误,少不了家校联系,我经常以大姐姐的身份同他交谈、与他交朋友,到他家家访,同他家长配合,让他认识了错误,鼓励他重新做起,给他补些基础知识,使他觉得学校没有抛弃他,老师宽容了他,最终同所有同学一样迈进了中学。 有人曾说,人生最难得遇到的是一个好的小学老师。是呀,学生们在教室里学过的东西也许会全忘却,而老师的教育会在他们的心里永远留下痕迹,甚至生根发芽。从某种意义说,由于儿童年纪小,阅历浅,奖惩的教育效果一般都较为明显。儿童是出现过失最多的时期,与成年人的明知故犯不同,儿童出现过失往往是出于好奇或无知,有时也与控制不住自己有关。 宽容是种博大的胸怀。宽容学生就是循循善绣,小心翼翼地

新形势下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

新形势下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引导学生走向自主创新性学习之路主导面在教师。这既是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又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本文探索相关的规律、途径和方法,使教育工作成为学生学习的动力之源。 标签:和谐;师生关系;构建 一、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的前提是转变教育观念 1.教师应加强自身修养,全面提高自身素质。俗话说“打铁还需自身硬”,学生素质的高低固然受家庭社会等诸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但教师的素质特别是班主任素质是影响学生素质的主要因素,只有高素质的教师才能培养出高素质人才。首先提高自身素质,就是具有高尚的道德修养;有无私奉献的敬业精神;有严谨的治学态度;较强的教学能力;管理能力,较高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要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严于律己为人师表,树立良好的教师形象,用自身的魅力吸引并感染其学生,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营造一个高质量的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2.转变落后学生观,树立现代学生观。教师要教书,但更要育人。培养人的工作是一项复杂的工程,十几岁的学生思想不成熟也不稳定,很容易受外界不良风气影响,这就需要教师开动脑筋,想方设法加以帮助、指导。学生渴望得到理解与帮助,而教师是他们的主要依赖者,教师一个微笑,几句安慰的话,有时都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从而让学生正确认识世界,认识生活,以一种乐观积极的态度走向新的人生。教师要全面去发展和培养合格加特长的人才,既要发现其弱点也要发扬其闪光点,避免鼠目寸光,倾斜于一方面,树立“寸有所长”的学生观念。 3.转变传统教学观,树立现代教学观。教师变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升学 书”为“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现代教学观,这也是建立和谐师生的关系的一个关键之所在。新课程要求改变旧有的单一、被动的教学方式,建立和形成能够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把接受式学习与研究性学习、体验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和实践性学习密切地结合起来,以促进学生的创造性和个性的完善发展。要达到这个目标,就要实现教学行为的几大转变,即由重教师教转向重学生的学、由重知识传授转向重学生发展、由重教师的权威转向重师生的平等交往与对话、由重结果转向重过程以及由重统一规格教育转向重差异性教育。 二、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应遵循以下原则 1.以爱施教,平等性原则。创造一个和谐友爱的教育环境,做到“以爱施教,

最新新课程理念下师生关系的特点

3.简述新课程理念下师生关系的特点。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从“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出发,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对师生关系提出了新的要求。新课程理念下的师生关系具有以下特点: (1)新课程理念下的师生关系应当是民主平等、互相尊重的关系。在新型的师生关系中,教师与学生的人格是完全平等的,师生是“同一个战壕里的战友”,教师必须树立民主平等的思想,并积极营造教育民主的氛围。教师不再是居高,临下地教导学生,而是以一个引路人的角色来帮助、点拨学生。 (2)新课程理念下的师生关系应当是和谐融洽、充满浓郁感情色彩的关系。师生关系和谐融洽,能够使学生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充满自信,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的智慧潜能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教育教学工作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良好的师生关系还可以减少学生心理疾患、减轻学生各种心理负担。由此可见,情感不但是师生关系的润滑剂,也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助推剂,更是学生心灵世界的支撑点。 (3)新课程理念下的师生关系应当是互相学习、共同发展的关系。教师应该抱着谦虚的态度,做学生学习的合作者、促进者,要注重与学生的交流。教师可以凭借自己的传统经验引导学生,学生也可以凭借自己的敏锐和朝气影响教师;教学不再是教师生硬的灌输,而是师生之间智慧与智慧的启迪、思维与思维的碰撞,是师生之间共同探讨、共同成长、共同走过的一段美好历程。 4.如何培养学生的心智技能? (1)确立合理的心智技能原型。心智技能一般存在于有着丰富经验的专家头脑之中,由此模拟确立模型的过程实际上是把专家头脑中观念的、内潜的、简缩的经验“外化” 为物质的、外显的、展开的活动模式的过程。 (2)有效进行分阶段练习。由于心智技能是按一定的阶段逐步形成的,因此在培训方面必须分阶段进行练习才能获得良好的教学成效。为提高分阶段练习的成效,必须充分依据心智技能的形成规律,采取有效措施。一是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二是注意原型的完备性、独立性和概括性。三是适应培养的阶段特征,正确使用语言。四是在培养过程中要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 2.简述综合课程的特征。 综合课程是指打破传统的分科课程的知识领域,组合两门以上学科领域而构成的一门学科。其缺点主要有两点:一是教科书的编写较为困难,只专不博的教师很难胜任综合课程的教学,教学具有一定的难度;二是难以向学生提供系统完整的专业理论知识,不利于高级专业化人才的培养。它采取合并相关学科的办法:减少教学科目,把几门学科的教学内容组织在一门综合学科之中。需要注意的是,“相关课程”“融合课程”“广域课程”“核心课程”都是综合课程的形式,隶属综合课程,只不过综合的程度以及设计的思路略有差异。 3.创设积极的课堂气氛的方法有哪些? (1)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2)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3)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1.简要分析学习策略的概念。 1.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制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的方案。这一界定明确了学习策略四个方面的特征:(1)学习策略是学习者为了完成学习目标而积极主动地使用的。(2)学习策略是有效学习所需的。(3)学习策略是有关学习过程的。(4)

浅析新课改下的数学教学

浅析新课改下的数学教学 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化,教师原来的一些教学观念、方法和手段都受到了新的冲击和挑战。如何适应课改的要求,就需要我们不断更新教学观念,不断学习总结,才能更好地服务于数学教学,下面谈谈个人的一点肤浅看法。 一、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 有效的数学学习过程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从而使学生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依据这一原则对于七年级下的第七章中《与三角形有关的线段(2)》进行了如下设计: 做一做(一): 上课后让学生取出事先准备好的一个三角形,在三个顶点标上字母A、B、C,然后请同学们思考怎样得到角A的平分线。 探索发现问题: 各小组经过讨论后,得到了用量角器度量角的度数和将角A对折使角的两边重合得到角的平分线的两种方法。推翻了我想让同学们得出用度量法平分一个角的想法,这真是出乎我的意料。这是学生通过动手操作、验证后得出的结论,是他们切身体验的结果,我们应该给予充分肯定,激励他们敢于探索的精神。 二、以“人”为本,造和谐的教学氛围 关注人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意味着:一方面。教师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观,关注学生,确立学生是学习主体意识,真正把学生看成是生动活泼的人,发展的人,有尊严的人。师生间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教师要尊重学生,理解和宽容学生和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从教师的信任与尊重中,体会到温暖与期望、激励与鼓舞,进而感到教师的可亲和可信;另一方面,教师在课堂上要用平等、民主、和谐的思想引导整个课堂,营造一种和谐的师生、生生之间的合作学习氛围,形成一个广泛的“学习共同体”,使学生在课堂上敢于畅所欲言,敢于发表不同见解,真正做到师生间,生生间的平等互动。数学教学中,营造一个和谐、平等的教学氛围,才能让学生获得心理上的安全,使他们满怀热情地投入学习。 三、多媒体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运用现代化教学技术,把现代化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新课程标准指出: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资源,重视现代化教育技术在数学教学的应用,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

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

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 发表时间:2009-12-16T11:44:19.750Z 来源:《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09年第24期供稿作者:周慧君 [导读] 新课标强调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摘要:新课标强调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在新的课程改革过程中,教师是课程改革最重要的实施者,教师对课改精神体悟深浅与否,课程内容传达是否生动有趣直接关系到课程改革实施的效果。 关键词:数学;数学教学;理念 作者简介:周慧君,任教于河南省开封市水稻中学。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为数学教学树立了新理念、提出了新要求,中学数学教师应积极、迅速地反思过去和现在的数学教学,理解新的数学课程理念,建立起新的中学数学教学观。 目前中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反映在课程上:教学内容相对偏窄、偏深、偏旧;学生的学习方式单一、被动,缺少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对书本知识、运算和推理技能关注较多,对学生学习数学的态度,情感关注较少,课程实施过程基本以教师、课堂、书本为中心,难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在新的课程改革过程中,教师是课程改革最重要的实施者,教师对课改精神体悟深浅与否,课程内容传达是否生动有趣,直接关系到课程改革实施的效果。 随着现代学生的知识面的加宽,以及学科内容的相互渗透,课堂上的内容往往会引起他们对跨学科或课外知识的联想,并在课堂上向教师质疑。比如数学教学中会涉及物理、化学、地理、生物等问题。因此教师不仅需要对专业知识进行不断深入地钻研和理解,还需要不断学习和掌握课外新知识,以提高自身的素质修养,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智慧光环”,认真而力求准确地解决类似的每一个问题,这样不仅树立起了形象,而且让学生觉得上这节课同时可以学到课外的东西,以加强对45分钟课堂教学的兴趣,从而提高教师的教学效果。 新课标强调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要求教学中教师要采用多样性教学方法。归纳为四类:教师引导,实践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尽管中学生已有一定的生活经历与知识基础,但他们学习更多的是人类文明的间接经验;尽管他们在学习上处于主体的地位,但这并不能削弱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反而对教师的组织、引导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平行公理”、“四则运算”等,作为约定俗成的间接经验,如果让学生自行探索,也许耗时费力低效,而教师只需适当引导即可解决。 新课标要求: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我们看到了新课程中成长的这一群学生,他们不再那么“听话”、“顺从”,而是对数学怀有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喜欢思考、交流,爱问“为什么”,爱说自己的看法和理由。他们给我们的课堂带来了许多无法预料的“麻烦”。看到这种极具挑战性的数学教学情景,我们该“教什么”与“怎样教”,才能用自己的智慧、才能和汗水成就一堂堂丰富多彩、新颖独特的数学课? 一、“教什么”的思路进一步明确 相当多的教师认为,“教什么”应当是教书本上的知识内容、教学参考书上的内容,或者说是教材的事,教材是什么我就教什么。正是基于这样的观念,相当多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教给学生的知识是支离破碎的、不成体系的、或是照本宣科的。当代的教师必须学会并且应当具有处理和分析教材的能力,必须掌握一定的数学思想和方法。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学会或探索构造两张图,一张是知识结构图,另一张是逻辑关系图,逻辑关系图蕴涵于知识结构图之中。 知识结构图:(1)明确所授章节的知识背景,它包括新旧知识的梳理;新旧知识间的联系;新旧知识之间的迁移所运用的数学基本思想及其学科方法;知识点间的发展过程。(2)知识梳理:对相关的知识进行科学整理、分类,在系统完整的基础上明确并突出重点。(3)知识网络的初构:建立各知识点间的联系,比较知识间的差异,总结经验规律,强化素质和能力。(4)知识应用和拓展:精选不同层次的例习题,解决实际问题,点拨方法,开拓思维,开发智力,培养能力,同时挖掘深度,拓展广度,当然拓展必须以学生认知规律为依据。 逻辑关系图:(1)明确新旧知识间的逻辑对应关系;(2)知识间互推的逻辑关系;(3)完成逻辑推理所需的思想方法的选择。这两张图的构建可以使我们非常明确课堂教学的任务和教学重点,理清完成教学任务的思路,使我们能够“在全局上把握学科的思想,内容上把握知识的结构”,从而达到自如驾驭教材的能力。 二、了解“怎样教”的意义 1.明确教学任务和教学重点 一节课是不是好课,评价的主要标准之一应当是看其是否圆满完成了教学任务,而教学任务不可能明确地写在教材中、摆在教师面前,教师只能利用教材,凭借自身的素质去分析、理解和处理教材,这一过程其实就是在搜集和过滤构建学生新知识结构的素材,也是显示教学任务的过程。 不可否认,由于各位教师认识的差异,对教学任务的分析以及落实,很显然会有一定的差异,甚至会出现偏差。如果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尝试构建知识结构图,并与教材进行比较,与同类教学进行比较,那么我们就可以将教材转化为知识结构图,而这张知识结构图恰可以使我们“明确哪些内容可以成为学生构建新知识结构的基础,哪些是需要学生输入的知识,它们之间是如何作用的。”这不正是教师传授知识过程的一个理性的升华吗? 2. 指导学生构建知识体系 知识结构图的构建,可以使我们的教学“形”散而“神”不散。由于在全局上把握了学科的基本思想,内容上把握了知识的基本结构,因此在实施和组织教学的过程中,只存在一个问题,便是如何将知识结构图展示给学生。很显然,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处理方式,这便是“形”散。在“形”的选择上,我们应当着力体现当代教师的先进教育理念,展示教师的教学艺术,如指导学生构建知识体系,形成知识的网络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