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型计算机的基本工作原理

微型计算机的基本工作原理
微型计算机的基本工作原理

第2章微型计算机的基本工作原理

教学重点:8086的操作和时序

教学难点:8086的操作和时序

教学时数:6学时

教学内容:8086指令系统,初级程序设计,8086的操作和时序,控制部件和微型计算机功能的扩展,现代技术在微型计算机中的应用

教学方式:课堂讲授

教学要求:

(1)了解8086的指令系统,并能理解初级的程序。

(2)理解指令周期的概念,重点掌握8086指令操作与时序的关系。

(3)掌握控制部件的构成及其在时序控制下的工作步骤。

微型计算机的基本功能可概括为“三能一快”:能运算(加、减、乘、除)、能判别(大于、小于、等于、真、假)及能决策(根据判别来决定下一步的工作)。但所有这些“能”的过程都必须建立在“快”的基础上才能有实际意义。

2.1 微型计算机结构的简化形式

为了易于分析和理解,我们先来介绍一个简化了的微型计算机,如图2.1(a)所示。其硬件结构特点如下:

(1) 功能简单:只能做两个数的加减法。

(2) 内存量小:只有一个16×8PROM(可编程序只读存储器)。

(3) 字长8位:二进制8位显示。

(4) 手动输入:用拨动开关输入程序和数据。

图2.1 微型计算机的简化结构及功能分解图

1. 程序计数器PC

计数范围由0000~1111(用十六进制可记作由0~F)。

每次运行之前,先复位至0000。当取出一条指令后,PC应加1。

2. 存储地址寄存器MAR

接收来自PC的二进制程序号,作为地址码送至PROM去。

3. 可编程序只读存储器PROM

原理:每条横线与竖线都有一条由开关和二极管串联的电路将它们连接起来。因此,只要拨动开关,即可使该数据位置1或置0,从而达到使每个存储单元“写入”数据的目的。因而称这种ROM为可编程序ROM。PROM实际上同时具有RAM和ROM的功能。

4. 指令寄存器IR

IR从PROM接收到指令字(当LI=1,ER=1),同时将指令字分送到控制部件CON和W 总线上去。

指令字是8位的:

××××××××

MSB LSB

最高有效位最低有效位

左4位为最高有效位(高4位),称为指令字段;右4位为最低有效位(低4位),称为地址字段。

5. 控制部件CON

其功能如下:

(1) 每次运行之前,CON先发出CLR=1,使有关的部件清0。此时:

PC=0000

IR=00000000

(2) CON有一个同步时钟,能发出脉冲CLK到各个部件去,使它们同步运行。

(3) 在CON中有一个控制矩阵CM,能根据IR送来的指令发出12位的控制字:

CON=C P E P L M E R L I E I L A E A S U E U L B L O

根据控制字中各位的置1或置0情况,计算机就能自动地按指令程序而有秩序地运行。

6. 累加器A

用以储存计算机运行期间的中间结果。它能接收W总线送来的数据(L A=1),也能将数据送到W总线上去(E A=1)。它还有一个数据输出端,将数据送至ALU去进行算术运算。这个输出是双态的,即是立即地送去,而不受E门的控制。

7. 算术逻辑部件ALU

它只是一个二进制补码加法器/减法器。当SU=0,ALU,进行加法A+B;当SU=1,ALU,进行减法A-B,即(A+B′)。

8. 寄存器B

将要与A相加减的数据暂存于此寄存器。它到ALU的输出也是双态的,即无E门控制。

9. 输出寄存器O

计算机运行结束时,累加器A中存有答案。如要输出此答案,就得送入O。此时EA=1,LO=1,则O=A。

典型的计算机具有若干个输出寄存器,称为输出接口电路。这样就可以驱动不同的外围设备,如打印机、显示器等。

10. 二进制显示器D

这是用发光二极管(LED)组成的显示器。每一个LED接到寄存器O的一位上去。当某位为高电位时,则该LED发光。因为寄存器O是8位的,所以这里也由8个LED组成显示器。

这种结构,一般可分成3大部分,如图3.1(b)的功能分解图所示:

(1) 中央处理器CPU(包括PC,IR,CON,ALU,A及B);

(2) 记忆装置M(MAR及PROM);

(3) 输入/输出I/O(包括O及D,D也可称为其外围设备)。

中央处理器(central processing unit,缩写为CPU)是将程序计数功能(PC)、指令寄存功能(IR)、控制功能(CON)、算术逻辑功能(ALU)以及暂存中间数据功能(A及B)集成在一块电路器件上的集成电路(IC)。实用上的CPU要比这里的图例更为复杂些,但其主要功能是基本一样的。

存储器M(memory)在此图例中只包括存储地址寄存器(MAR)及可编程存储器(实际还包括了地址译码功能),这就是微型计算机的“内存”。实际的“内存”要包括更多的内容(如ROM,RAM及EPROM等)和更大的存储容量。

输入及输出接口(I/O)是计算机实行人机对话的重要部件。本简例中的输入将是人工设定PROM而没有输入电路接口只有输出有接口(O)。实际微型计算机的输入设备多为键盘,输出则为监视器(即电视屏显示器),因而必须有专用的输出接口电路。

2.2 指令系统

指令系统就是用来编制计算程序的一个指令集合。在未编制出计算程序之前,计算机是一堆无价值的电路硬件。

这台微型机有5条指令,即其控制部件能完成一系列例行程序以执行5种命令:

LDA——将数据装入累加器A;

ADD——进行加法运算;

SUB——进行减法运算;

OUT——输出结果;

HLT——停机。

这5条指令在一起就称为这台计算机的指令系统。

不同型号的微处理机的指令系统是不同的,指令的条数也不相同。

2.3 程序设计

微型计算机并不认识助记符的意义,因此必须将指令清单中每一条指令都翻译成二进制码——机器码。另外,存储器中既要写入计算程序,也要存放参与运算的数据,因此,还得决定存储器中的存储单元应如何分配,这称为存储空间分配。

总之,程序设计中要包括:(1) 编制汇编语言写的程序;(2) 助记符的翻译;(3) 存储器的分配等几部分。下面就来介绍一下程序设计的步骤。

2.3.1 先要有一个操作码表

这是由计算机制造厂提供的翻译表,它是每个助记符与二进制码的相应对照表。由于我们的计算机很简单,只有5个助记符,列成对照表,比较简单易记。但如果指令系统很庞大的话,此表也就很大而不易记忆,因而就必须有特殊的方法才能迅速可靠地使用它。

2.3.2 存储器分配

在本微型机中就是要把PROM中的16个存储单元分配成两个区:程序存放区(指令区)和数据存放区(数据区)。

2.3.3 将源程序翻译成目的程序

方法是:根据助记符与二进制的对照表(操作码表)将每条指令的助记符译成二进制码,并将存储单元符号写成地址码(即R0→0000,R1→0001,…,R9→1001)。

2.3.4 程序及数据的输入方法

我们的PROM既有ROM的特点(即可以存入但以后不许再改写而只许读出)也有RAM 的特点(即可随时写入数据,也可读出数据)。PROM分成两区,指令区一旦存入指令,就不许再改(除非要计算的公式改变了)。数据区是可以随时存入要参与运算的数据,并在计算过程中可以取出来。但无论如何,在第一次安排程序时,都得把程序和数据存入。其方法就是将PROM的每个数据位的开关拨向置0或置1的位置即可。图2.3就是这样一个PROM的输入装置,其左边是控制板上安装的开关,每个存储单元有8个开关。16个存储单元(R0~RF),就共有8×16=128个开关。右边是根据例题而拨动的开关状态:

置0→开关拨向断开的方向

置1→开关拨向接通的方向

其旁边的括弧内语句代表每一条指令,而数字是参与运算的十进制数据。

将目的码输入到PROM中去,即拨动控制板上的开关,使其成图2.3右边的状态。其中打×的开关是随意状态,因为用不着,例如在

OUT→1110 ××××

HLT→1111 ××××

中,就是因为这两条指令并不访问任何存储单元,所以R5及R6的高4位(将要送至控制部件的)有二进制码指令,而低4位(代表数据存放的存储地址)可以随意。

图2.3 计算机的控制板上的输入装置及置位结果

2.4 执行指令的例行程序

在程序和数据装入之后,启动按钮将启动信号传给控制部件CON,然后控制部件产生控制字,以便取出和执行每条指令。

执行一条指令的时间为一个机器周期。机器周期又可分为取指周期和执行周期。取指过程和执行过程机器都得通过不同的机器节拍。在这些节拍内,每个寄存器(PC,MAR,IR,A,B,O等)的内容可能发生变化。

2.4.1 环形计数器及机器节拍

环形计数器的各位的状态如图2.4所示。

图2-4 环形计数器产生的机器节拍

从图3.4的波形来看,环形计数器的各位输出端Q0~Q5的电位就是机器节拍T0~T5的电位,由于时钟脉冲是经过反相器再接到环形计数器(图中的“汽泡”表示非门)的CLK 端的,所以各节拍之间的转换是在时钟脉冲的负边缘开始的。由图可见,如将环形计数器的输出看做是一个字T,则:

T=T5T4T3T2T1T0

这就是一个6位的环形字。它用以控制6条电路,使它们依次轮流为高电位,T0,T1,T2,T3,T4和T5称为机器的节拍。

2.4.2 取指周期及执行周期

取出指令的过程需要3个机器节拍,在清零和启动之后第1个节拍为T0。下面将以上节的例题为例来仔细考查一下在每个节拍内各个寄存器的内容应如何变化,因而控制器应发出什么样的控制字。

(1) 地址节拍(T0=1)在T0=1时,应将PC的内容(即第1个地址码)送入MAR(并通过MAR而达到PROM),所以,此时应有:

E P=1,即PC准备放出数据

L M=1,即MAR准备接收数据

因此,控制部件应发出的控制字为:

CON=C P E P L M E R L I E I L A E A S U E U L B L O

=0 1 1 0 0 0 0 0 0 0 0 0

(2) 储存节拍(T1=1)在T1=1时,应将PROM中由PC送来的地址码所指定的存储单元中的内容送到IR,同时IR立即将其高4位送至控制部件。因此,在此节拍到来之前,即应准备好:

E R=1即PROM准备放出数据

L I=1即IR准备接收数据

所以:

CON=000110000000

(3) 增量节拍(T2=1)在T2=1时,应使PC加1,做好下一条指令的取指准备。因此,C P=1,

即命令PC计数。所以,此时:

CON=100000000000

这3节拍称为取指周期。这样3节拍的取指周期,对任何一条指令都是一样的。因为任何一条指令都是沿着这个程式而将指令取出来,再将其高4位送入控制部件去进行分析,决定下面应如何执行,所以下面的3节拍就称为执行周期。由控制部件分析的结果,对本微型机来说,共有5类执行的程序:

LDA——将数据装入A;

ADD——将数据与A相加;

SUB——将数据与A相减;

OUT——将数据从A输出;

HLT——停机,即停发CLK脉冲。

执行这样的每个程序也需要3拍(T3,T4,T5),这种程序是由厂家编好了的,所以称为例行程序。我们以LDA例行程序为例,考查一下在此3节拍中,各个寄存器的内容应有何变化。

(4) T3=1时,IR已将从PROM来的指令码的高4位送至控制部件进行分析。此高4位是与LDA相应的二进制码“0000”,控制部件经过分析后就发出命令:

E I=1,将IR的低4位送至W总线;

L M=1,MAR接收此低4位数作为地址并立即送至PROM;

所以CON=001001000000

在上例题中,送至PROM的地址就是R9的二进制码地址(1001)。也就是说,第1次访问PROM的是其指令区,第2次访问的是其数据区。

(5) T4=1应将PROM的数据区的存储单元(如R9,即1001)的内容送入累加器A,即:

E R=1,PROM准备放出数据;

L A=1,A准备接收数据;

即CON=000100100000

(6) T5=1因为T4=1时,已将数据存放入A中,所以,LDA的例行程序就已完成,T5节拍就变成空拍,即有:

CON=000000000000

虽然LDA的例行程序用不着这个节拍,但别的例行程序(如ADD,SUB等)还是用得着的,为了使每条指令的机器周期都是一样长,即6个节拍,所以在不需6个节拍的指令语句中都给加一个空拍以补足之。这样的机器称为固定周期的计算机。

LDA9H,这条指令执行完成后,就接着执行ADD AH的指令。现在存于PC中的内容PC+1,即0001了。

2.5 控制部件

控制部件是使计算机能够成为自动机的关键部件。它包括下列主要部件:

(1) 环形计数器(RC);

(2) 指令译码器(ID);

(3) 控制矩阵(CM);

(4) 其他控制电路。

2.5.1 指令译码器

由4个位组成的编码,必须被译成一个信号,即译为某一控制线为高电位,这就是译码器的任务。译码器可以由与门和非门组成,图2.5就是一个4位译码器。

图2.5 4位译码器电路

2.5.2 控制矩阵

译码器能将编码信息译成某一控制线为高电位,试看一下上面的控制字。每一节拍大都要求两个控制字位为高电位,虽然也有一位为高电位的(如CP=1),但只要不是一位的就要求2位或3位为高电位。而控制字有12位,每一指令要执行6拍,每拍均有不同的位为高电位,这又如何实现呢?

控制矩阵就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的,所以控制矩阵是控制部件的核心。

2.5.3 其他控制电路

上面由环形计数器、控制矩阵及指令译码器组成的部分称为控制器。为了实现控制动作,还需要下述几个电路(见图2.7)。

图2.7 控制部件的结构图

时钟脉冲发生器——这一般可分成两部分,即时钟振荡器及射极跟随器。前者一般都是石英晶体振荡器,后者则用以降低输出电阻,以便有更大的电流输出,因为时钟脉冲发生器同时要推动很多的电路。

运行/停车触发器——这个电路既接收来自按钮的“运行”脉冲信号,也接收来自指令译码器的“HLT”停车信号,而其输出就去启动时钟振荡器。

“启动”和“清除”按钮——这是由人直接操作的主令电器,命令都是由此开始的。

2.6 微型计算机功能的扩展

图2.8就是功能扩充了的微型计算机的结构图,其基本结构和简易微型计算机是相似的。现在只将其中与其有区别的组件逐个加以介绍。

图2.8 功能扩充后的微型计算机的结构图

1. 子程序计数器SC

这是第2章的微型计算机所没有的。它本身也相当于一个程序计数器,不过它不由CLR 来清零,而可由LS门来置数。一旦置数,即为其子程序的开始地址。

SC的位数为8位。

LS——“装入”的可控门;

ES——“输出”的可控门,即3态门;

CS——“计数”的控制端。

2. 程序计数器PC

PC增加了一个LP门,这就使得PC可以接收跳转地址。这样扩大了计算机的功能,换句话说,PC可以不从00H开始。

3. 随机存取存储器RAM

这里不用PROM而用RAM作为主存储器。RAM的存储单元为256个,字长为12位。因为可以随机存取,故除MAR(存储地址寄存器)外,还得有一个MDR(存储数据寄存器)。

4. 控制部件CON

此CON将要产生一个28位的控制字:

5. 算术逻辑部件ALU

上面的简化型计算机的ALU是一个二进制补码加法器/减法器。只有算术加法及减法两种运算。其控制端为Su,即只有一位。

这里的控制端改为S=S3S2S1S0,即有4位。4位则有16种可能的组合,本机只用其中的10种,以得到3种算术运算和7种逻辑运算。

6. 变址寄存器X

这是新增加的一种寄存器,它可以用指令使其加1或减1:

INX——加1指令助记符,其控制端符号为INX;

DEX——减1指令助记符,其控制端符号为DEX。

7. 指令寄存器IR

这是一个12位的寄存器,其指令字段和地址字段的位数不是固定不变的。

在访问存储器指令(MRI)和转移指令的执行期间,高4位代表指令字段,低8位代表地址字段。所以高4位要被送到CON去分析,而低8位被送到W总线上去:

××××××××××××

(MSB4位)(LSB8位)

↓↓

CON W总线

在运算指令执行期间,高8位代表指令字段,而低4位可为任意数,因为它不代表任何意义:

××××××××××××

(MSB8位)(LSB4位)

↓↓

CON不用

关于访问存储器的指令、转移指令和运算指令的定义,下面会讨论到。

本机共有28条指令,可分为3类:

1. 访问存储器指令(memory reference instruction,缩写为MRI)

这些指令都与存储器的读/写有关,所以其地址字段必须为8位(256个地址)。访问存储器指令的特点是:由指令寄存器分出来的地址字段(8位的地址字段)必定进入MAR(存储器地址寄存器),这就能够识别出MRI这类指令。

2. 转移指令

可用以改变程序的顺序。有了这类指令,就可以在规定的某种条件下将程序进程向前转移或向后转移,也可跳过若干条指令语句或去执行某个子程序之后再回至下一条指令语句。转移指令也有六条,其特点是由指令寄存器IR分出来的地址段(8位)将进入程序计数器PC(即L P=1),或子程序计数器(LS=1)。

3. 逻辑运算指令

这类指令的特点是与存储器及程序计数器都无关,而是与ALU、A及B寄存器有关。

控制器只要接到1111的高4位,即知为运算指令,然后控制器再辨认选择码以确定进行什么样的运算。由于这些运算都是在ALU和A,B之间进行的,所以不需地址码。低4位可以不置数,由其随机存在,并不产生任何影响。

2.7 初级程序设计举例

所谓初级程序是包括下列的程序模式:

(1) 简单程序——程序一统到底,中间没有任何分支和跳转。

(2) 分支程序——程序进行中,根据判断程序执行的不同结果而分别跳转至其他子程序去。

(3) 循环程序——程序进行过程中,在某一循环体进行若干次循环运行,然后再继续前进。

(4) 调用子程序——程序进行至某一阶段,调用存储于某存储区中的某个子程序,然后返回至主程序继续运行下去。

【例2.1】程序清单

R0LDA6H把(R6)装入A去

R1SUB7H从(A)减去(R7)

R2JAM5H(A)=负,则转移至R5

R3JAZ5H(A)=0,则转移至R5

R4JMP1H无条件转移至R1

R5HLT

R625(10)

R79(10)

此程序清单包括指令区和数据区。数据区只存入两个数据:25(10)和9(10),它们分别存于存储单元R6和R7中。指令区是要求将R6中的内容减去R7中的内容,当其差≤0时,即停止运算,否则继续作多次的减法运算。

执行结果:

我们按上面程序清单的次序,看每条指令执行的结果应是什么。

指令执行结果

R0LDA6H A中的内容=25(10)

R1SUB7H A中的内容=25-9=16(10)

R2JAM5H因为(A)≠负,所以不转移

R3JAZ5H因为(A)≠0,所以不转移

R4 JMP 1H 无条件转移至R1

从R1起再执行第2次:

R1SUB7H A中的内容=16-9=7(10)

R2JAM5H因为(A)≠负,所以不转移

R3JAZ5H因为(A)≠0,所以不转移

R4JMP1H无条件转移至R1

从R1起再执行第3次:

R1SUB7H A中的内容=7-9=-2(10)

R2JAM5H因为(A)=负,所以转移至R5

R5HLT停机

这个程序可以理解为求(R6)÷(R7)的除法运算。这里是25÷9,除的结果应得商为2,余数为7。程序循环运行的次数即为商,余数即为第2次执行后A中的内容。

【例2.5】子程序设计

设计一个计算x2+y2+z2=?的计算程序。

如将此子程序存于以RF2为起始地址(其地址为F2H,即1111 0010的存储单元)的一个区域中,则可设计其程序如下:

RF2STA CAH;将(A)暂存于RCA

RF3LDX CAH;将(RCA)装入X

RF4CLA;累加器A清零

循环程序RF5DEX;(X)减1

循环体RF6ADD CAH;将(RCA)与(A)相加x个x相加的过程

RF7JIZ F9H;(X)=0,则转移到RF9

RF8JMP F5H;无条件转移至RF5

RF9BRB;返回主程序RC6

RC6x

RC7y;被运算的数据

RC8z

RC9

RCA;运算过程暂存地址

2.8 控制部件的扩展

图2.10就是控制器的结构图。

图2.10 控制器的结构

图中的Aminus,Azero,Xminus和Xzero来自累加器A和变址寄存器X。指令译码器接收来自指令寄存器IR的8位指令字段(高8位)而译成28条指令线。其中HLT将直接被引到运行/停车触发器。其他27条指令则被引至控制矩阵,以便产生28位的控制字。

为了控制转移,还应有转移电路,它们的组成也是用门电路。

下面只对控制矩阵作一简要说明,28条指令在六拍周期内产生6个控制字,每个控制又有28个位,此控制矩阵的繁杂程度是可想而知的。

取指周期的3个时钟节拍的动作可以由控制字中为高电位的位来表示:

T0——Ep=1,L M=1(PC→MAR→RAM);

T1——M E=1,L I=1(RAM→IR);

T2——C P=1,(PC+1→PC)。

执行周期的3个节拍,对于每条指令将有很大的不同,即其控制字中各位的置位情况各不相同。

助记符LDA。这是一条指令的操作码(0000),如有一个操作数为nn(8位),则形成的指令为LDA nn。设此指令存于RAM的指令区的第一个存储单元(其地址为0000 0000),nn是指参与运算的数据在RAM的数据区中所在的存储单元的地址(n代表一个4位二进制数),这条指令的执行过程是:

(1) 在T0拍时

则程序计数器PC将地址0000 0000送到MAR,同时也到RAM去。

(2) 在T1拍时

ME=1 L I=1

则RAM中地址为0000 0000的存储单元的内容(0000nn)被读出而送到控制器(0000部分)

及指令寄存器IR(nn部分)中去。

(3) 在T2拍时

C P=1 则程序计数器加1。

(4) 在T3拍时

E I=1 L M=1

则指令寄存器IR的内容(nn)被送到MAR,同时也进入RAM去。因nn是在数据区,所以其内容(mmm)(m也是一个4位二进制数)是一个要送入累加器A中去的数据。

(5) 在T4拍时

M E=1 L A=1

则RAM中地址为nn的存储单元的内容(mmm)被送到累加器A中去。

(6) 在T5拍时:没有任何操作,所以是空操作。这就是一条指令的执行过程。

对于其他的指令,如SUB,LDX等都可根据上例从表中知道各个组件的操作情况和信息流通的方向。

2.9 现代技术在微型计算机中的应用

科学技术的发展对微型计算机的要求是无止境的,一台最完美的8位微处理器因受到它的字长(8位)、地址线的数量(16条)以及某些复杂指令不能一次完成,要编写子程序来实现等局限性,不能满足工业生产和科研工作中的复杂运算。新的16位和32位微处理机要比8位机强得多。

16/32位微型计算机与8位机相比,除明显的处理字长不同外,还有下述优点:

(1) 更多的寄存器:可以减少CPU对存储器访问的次数,提高处理速度。

(2) 增加了存储器寻址范围:16/32位地址字允许CPU直接对几百万个地址进行寻址。

(3) 更大的指令系统:包括16位乘法及除法指令,块移动指令等,简化了编程,从而加快了软件的开发。

(4) 更高的速度:采用了新型的半导体技术,时钟频率可以从过去8MHz提高到33MHz 至1GHz,因此加快了微处理器的运算速度。

(5) 新的结构:微型计算机的内部组织管理采用微程序控制及流水线技术,加快了取指周期和访问存储器操作。在某些情况下运行的速度,达到数量级的增长。

(6) 存储器管理的改进:在硬件上增添高速缓冲存储器,而在软件上采用虚拟存储技术,使微型计算机中执行最慢的存储器存取速度得到很大的提高;也使微型计算机的主存储器在不扩大容量的情况下达到成倍的增加。

2.9.1 流水线技术

以往的计算机都采用冯·诺伊曼(V on·Neumann)结构,通常称为存储程序的运行方式,即程序的指令顺序地储存在存储器中,这些指令被逐条取出并执行。这种串行运行,重复取出和执行顺序指令是以往计算机的主要局限性。根本解决的方法是采用并行操作。

流水线技术是一种同时进行若干操作的并行处理方式。它把取操作和执行操作重叠进行,在执行一条指令的同时,又取另一条或若干条指令。程序中的指令仍是顺序执行,但可以预先取若干指令,并在当前指令尚未执行完时,提前启动另一些操作。

2.9.2 高速缓冲存储器

在微型计算机中,虽然CPU的处理速度大大地提高,但主存储器的存/取时间却要比CPU慢一个数量级,这一现象严重地影响微型机的运算速度。

在半导体RAM中,只有价格极为昂贵的双极型RAM线路的读写时间可与CPU的处理速度处于同一个数量级。因此就产生一种分级处理的方法,在主存储器和CPU之间加一个容量相对较小的高速缓冲存储器(cache,简称高速缓存器)。有了高速缓存器以后,不论指令

或数据要从主存储器中存入或取出时,都先把它及后面连续的一组传递到高速缓存器中,CPU在取下一条指令或向操作数发出一个地址时,它首先看看所需的数据是否就在高速缓存器里,如果在高速缓存器内,就立即传送给CPU;如果不在缓存器中,就要做一次常规的存储器访问。

由于程序中相关的数据块一般都顺序存放,并且大都存在相邻的存储单元内,因此CPU 对存储器的存取也大都是在相邻的单元中进行。一般情况,CPU在高速缓存器中存取的命中率可以高达90%以上。

高速缓存器及其控制线路均是由计算器的硬件实现,因而用户或程序员就无需访问或控制操作高速缓存器,它就能大大提高CPU对存储器的存取速度,而花费的代价是较低的。

2.9.3 虚拟存储器

每一台微型机都有一个确定数量的主存储器,它大都是采用半导体RAM。而在大多数情况下,程序和数据最初都存放在某个大容量的软磁盘和硬磁盘中,当需要时才把它们从磁盘传送到RAM中去,然后执行。有时,一个程序及数据要比主存储器RAM的容量还大,这就无法运行。

为解决这类问题,我们采用硬件和软件的综合技术——虚拟存储器,它允许建立一个存储容量比实际物理上主存储器的容量更大。存放在虚拟存储器中的数据或程序只有其中一部分放在物理存储器,若所执行的指令地址不在这部分存储器里时,管理计算机的软件(计算机操作系统)能察觉出来,知道要找的地址不在RAM中而在一个外部磁盘里。计算机管理软件就会自动启动磁盘,把包括所需地址的存储区域调入物理存储器,覆盖原先存在的部分后继续运行。

虚拟存储器像是一个很大的,并具有相连存储单元的假想存储器。在虚拟存储计算机里,虚拟存储器划分成固定长度的相连区段,并有一个专门的逻辑地址寄存器来管理。大多数16/32位微处理器都没有片内虚拟存储器,而是用辅助芯片来实现。

2.9.4 现代技术的应用

计算机考试题

迁西职教中心机电信息部 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月考考试计算机试卷 学科或专业:计算机适用班级: 17计财考试时间:年月日分数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大部分,共 1 大题, 96 小题,共 100 分,考试用时120分钟。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小题,每小题分,共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计算机的通用性使其可以求解不同的算术和逻辑运算,这主要取决于计算机的_____。 A 高速运算 B 指令系统 C 可编程性 D 存储功能 2.计算机当前的应用领域无所不在,但其应用最早的领域却是___ A 数据处理 B 科学计算 C 人工智能 D过程控制 3.计算机当前的应用领域广泛,但据统计其最广泛的领域是___ A 数据处理 B 科学计算 C 辅助设计 D过程控制 4.当前气象预报已广泛采用数值预报方法,这种预报方法会涉及计算机应用中的__ A 科学计算和数据处理 B 科学计算与辅助设计 C 科学计算和过程控制 D 数据处理和辅助设计 5.最早设计计算机的目的是进行科学计算,但其主要的都是用于__ A.科研 B.军事 C.商业 D.管理 6.美国的第一台电子数字计算机诞生于___ A.1936年 B.1946年 C.1952年 D.1959年 7.美国的第一台电子数字计算机采用的逻辑元件是__ A.大规模集成电路 B.集成电路 C.晶体管 D.电子管 8.早期的计算机体积较大、耗能高、速度也较慢,其主要原因是制约于___ A.工艺水平 B.元器件 C.设计水平 D.元材料 9.计算机硬件的五大基本构件包括运算器、存储器、输入设备、输出设备和____。 A.显示器 B.控制器 C.硬盘存储器 D.鼠标器 10.下列术语中,属于显示器性能指标的是_____。A.速度 B.可靠性 C.分辨率 D.精度 11.一个完备的计算机系统应该包含计算机的_____。 A.主机与外设 B.硬件和软件 C.CPU与存储器 D.控制器和运算器 12.计算机的内存容量也可能不同,而计算容量的基本单位是____。 A.字 B.页 C.字节 D.位 13.不同的芯片有不同的字长,目前芯片有多种型号,其中奔腾IV芯片的是____。 A. 8位 B.16位 C. 32位 D .64位 14.能够将高级语言源程序加工为目标程序的系统软件是____。 A.解释程序 B.汇编程序 C.编译程序 D.编辑程序 15.微型计算机与外部设备之间的信息传输方式有____。 A.仅串行方式 B.串行方式或并行方式 C.连接方式 D.仅并行方式 16 在多个窗口之间进行切换时,可以用键盘上的【】 A. Alt键和Tab键 B. Alt键和Ctrl键 C. Alt键和Shift键 D. Ctrl键和Tab键 17 要选定多个连续的文件(或文件夹),要先按住【】 A. Alt键 B. Ctrl键 C. Shift键 D. Ctrl+Alt键 18 若从资源管理器中拖出一个文件放在桌面上的回收站图标上,将【】 A.不会有任何反应 B.为文件创建了一个快捷图标 C.此文件被删除,但还可以从回收站里恢复 D.此文件被永久删除 19、计算机的发展趋势是巨型化、微小化、网络化、 ____ 、多媒体化。 (A) 智能化 (B) 数字化 (C) 自动化 (D) 以上都对 20、巨型计算机指的是 ____ 。 (A) 重量大 (B) 体积大 (C) 功能强 (D) 耗电量大 21、电子数字计算机工作最重要的特征是 _____ 。 (A) 高速度 (B) 高精度 (C) 存储程序和程序控制 (D) 记忆力强 22、"CAI" 的中文意思是 ___ __ 。

第一章 微机基本组成与工作原理

前言 “微机组成与工作原理” 是电气信息类本科生教学的主要学科基础课之一,是自动控制、工业自动化、电气技术、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自动化仪表等自动化类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也是无线电类、机械类等其它许多非自动化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 本课程紧密结合电气信息类的专业特点,围绕微型计算机原理和应用主题,以Intelx86CPU为主线,系统介绍微型计算机的基本知识、基本组成、体系结构和工作模式,从而使学生能较清楚的了解微机的结构与工作流程,建立起系统的概念。在此基础上,课程详细介绍了微机中的常用接口电路原理和应用技术,并对现代微机系统中涉及的总线技术、高速缓存技术、数据传输方法、高性能计算机的体系结构和主要技术作了简要分析。 课程通过课堂教学和一定量的实验教学相结合,使学生建立起“程序存储和程序控制”的牢固概念,培养学生进行微机扩展的应用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系统的实践教学锻炼,使学生具有一定的软硬件开发能力,为未来的工作和后继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微型计算机系统的特点、工作原理和组织结构,建立起“程序存储和程序控制”的牢固概念,掌握微型计算机接口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培养学生进行微机扩展的应用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系统的实践教学锻炼,使学生具有一定的软硬件开发能力,为开发和应用微型计算机系统打下良好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第一章微机基本组成与工作原理 1.1 微型计算机概况 微型计算机属于第四代电子计算机产品,即大规模及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是继承电路技术不断发展,芯片集成度不断提高的产物。 我们知道,主机按体积、性能和价格分为巨型机、大型机、中型机、小型机和微型机五类,从其工作原理上来讲,微型机与其它几类计算机并没有本质上的差别。所不同的是由于微机采用了集成度较高的器件,使得其在结构上具有独特的特点,即将组成计算机硬件系统的两大核心部分—运算器和控制器,集成在一片集成电路芯片上,构成了整个微机系统的核心,称为中央处理器CPU,或者微处理器MPU。 在微处理器的基础上,可以进一步构成微型计算机、微型计算机系统。 微处理器即CPU,是微型机的主要核心部件,由运算器和控制器集成而成,构成微机的运算中心和控制中心。 微型计算机由微处理器、接口、I/O设备通过总线连接而成,是属于微机的硬件组成,必须配置上软件,才能发挥作用。 微型计算机系统由硬件和软件构成,硬件由微处理器、接口、I/O设备通过总线连接而成。软件由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构成。硬件是基础,软件是灵魂,计算机的功能只有在硬件基础上通过软件才能发挥。 微处理器、微型计算机、微型计算机系统的组成及相互关系见图1-1 。

微型计算机由哪几部分组成之欧阳歌谷创作

1微型计算机由哪几部分组成 ? 欧阳歌谷(2021.02.01) 答:三部分:微型计算机(微处理器,存储器,I/0接口,系统总线),外围设备,电源。 2什么是微机的总线,分为哪三组? 答:是传递信息的一组公用导线。分三组:地址总线,数据总线,控制总线。 3 8086/8088CPU的内部结构分为哪两大模块,各自的主要功能是什么? 答:总线接口部件(BIU)功能:根据执行单元EU的请求完成CPU与存储器或IO设备之间的数据传送。执行部件(EU),作用:从指令对列中取出指令,对指令进行译码,发出相应的传送数据或算术的控制信号接受由总线接口部件传送来的数据或把数据传送到总线接口部件进行算术运算。 4 8086指令队列的作用是什么? 答:作用是:在执行指令的同时从内存中取了一条指令或下几条指令,取来的指令放在指令队列中这样它就不需要象以往的计算机那样让CPU轮番进行取指和执行的工作,从而提高CPU的利用率。 5 8086的存储器空间最大可以为多少?怎样用16位寄存器实现对20位地址的寻址?完成逻辑地址到物理地址转换的部件是什

么?答:8086的存储器空间最大可以为2^20(1MB);8086计算机引入了分段管理机制,当CPU寻址某个存储单元时,先将段寄存器内的内容左移4位,然后加上指令中提供的16位偏移地址形成20位物理地址。 6 段寄存器CS=1200H,指令指针寄存器IP=FF00H,此时,指令的物理地址为多少?指向这一物理地址的CS值和IP值是唯一的吗? 答:指令的物理地址为21F00H;CS值和IP值不是唯一的,例如:CS=2100H,IP=0F00H。 7 设存储器的段地址是4ABFH,物理地址为50000H,其偏移地址为多少? 答:偏移地址为54100H。(物理地址=段地址*16+偏移地址) 8 8086/8088CPU有哪几个状态标志位,有哪几个控制标志位?其意义各是什么? 答:状态标志位有6个:ZF,SF,CF,OF,AF,PF。其意思是用来反映指令执行的特征,通常是由CPU根据指令执行结果自动设置的;控制标志位有3个:DF,IF,TF。它是由程序通过执行特定的指令来设置的,以控制指令的操作方式。 9 RAM有几种,各有什么特点?ROM有几种,各有什么特点?答:RAM有两种,SRAM(静态RAM),它采用触发器电路构成一个二进制位信息的存储单元,这种触发器一般由6个晶体管组成,它读出采用单边读出的原理,写入采用双边写入原理;DRAM(动态RAM),它集成度高,内部存储单元按矩阵形式排列成存储体,通常采用行,列地址复合选择寻址法。ROM有5

微型计算机系统的结构与配置

专题一初识电脑 电脑也就是计算机,它是以电为能源,用来做计算工作的机器。我们平时使用的一般是指个人电脑(Personal Computer),也称为PC,即微型计算机(Microcomputer),它是以微处理器芯片为核心构成的计算机。 一、微型计算机的概念 1、微型计算机的发展 1946年第一台电子计算机ENIAC的诞生。 ⑴计算机定义:是一种进行高速操作、具有内部存储能力、由程序控制操作过 程的电子设备。 ⑵发展阶段:从计算机所用的逻辑元件来划分,计算机的发展经历了电子管 (1946~1958)、晶体管(1958~1964)、中小规模集成电路(1964~1971)、大规 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1971年至今)四个阶段。 ⑶发展特点:体积、重量、能耗减少;硬件和软件更新快;功能、速度、存储 容量和可靠性得到了提高。 ⑷第四代计算机的一个重要分支是以大规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为基础发展 起来的微处理器和微型计算机。

微处理器是计算机的中央处理单元CPU (Central Processing Unit),一般包括算术逻辑部件、控制部件、寄存器、时钟发生器、内部总线等,将计算机中的运算器和控制器集成在一块大规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芯片上。 2、计算机系统的组成 一个完整的计算机由硬件和软件两部分组成。 ⑴硬件 硬件是指计算机中看得见摸得着的部件,具体来说就是指集成电路芯片、印刷线路板、接插件、电子元件和导线等装配而成的主板、中央处理器、存储器及外部设备。 一台计算机主要由五部分组成: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输入设备、输出设备。 ①运算器ALU(Arithmetic Logical Unit) 负责数据的算术运算和逻辑运算,同时具备存数、取数、移位、比较等功能,是对数据进行加工处理的部件。 ②控制器CU(Control Unit) 负责统一指挥计算机各部分协调地工作,能根据事先安排好的指令发出各种控制信号来控制计算机各个部分的工作。 ③存储器Memory 是计算机的记忆部件,负责存储程序和数据,并根据命令提供这些程序和数据。分为内存储器和外存储器两部分。 内存储器容量小、存取速度快 内存划分为若干单元,每个单元可存放一个字节(8位二进制数),每个单元有一个编号,称为地址(用二进制数表示)。 根据工作方式的不同,内存可分为只读存储器和随机存储器两部分。 只读存储器ROM(Read Only Memory):只能读不能写,断电后数据不丢失。 随机存储器RAM(Randon Access Memory):内存条,随时读写,可读可写,但断电后数据全部丢失。 外存储器容量大、存取速度慢

计算机核心期刊排名

部分核心期刊名单(自动化、计算机部分与无线电、电信部分) 自动化、计算机部分 1 计算机学报北京中国计算机学会等 2 软件学报北京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 3 计算机研究与发展北京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等 4 自动化学报北京中国科学院等 5 计算机科学重庆国家科技部西南信息中心 6 控制理论与应用广州中国科学院系统科学研究所等 7 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学报北京中国计算机学会等 8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北京华北计算技术研究所 9 模式识别与人工智能北京中国自动化学会等 10 控制与决策沈阳东北大学 11 小型微型计算机系统沈阳中国科学院沈阳计算机技术研究所 12 计算机工程上海上海市计算机协会 13 计算机应用北京中国科学院计算机应用研究所等 14 信息与控制沈阳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 15 机器人沈阳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 16 中国图象图形学报 A版北京中国图象图形学会 17 计算机应用研究成都四川省计算机应用研究中心 18 系统仿真学报北京航天机电集团北京长峰计算机技术有限公司 19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 北京国家863计划CIMS主题办公室等 20 遥感学报 .北京中国地理学会环境遥感分会,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 21 中文信息学报北京中国中文信息学会 22 微计算机信息北京中国计算机用户协会,山西协会 23 数据采集与处理南京中国电子学会等 24 微型机与应用北京信息产业部电子第6研究所 25 传感器技术哈尔滨信息产业部电子第49研究所 26 传感技术学报南京国家教委全国高校传感技术研究会,东南大学 27 计算机工程与设计北京航天工业总公司706所 28 计算机应用与软件上海上海计算技术研究所等 29 微型计算机重庆科技部西南信息中心 30 微电子学与计算机西安中国航天工业总公等

微型计算机硬件组成基础知识测试题

微型计算机硬件组成基础知识测试题 一、选择题 1.在微型计算机的总线上单向传送信息的是。 A.数据总线B.地址总线C.控制总线 2.动态RAM的特点是。 A.工作中需要动态地改变存储单元内容 B.工作中需要动态地改变访存地址 C.每隔一定时间需要刷新 D.每次读出后需要刷新 3.除外存之外,微型计算机的存储系统一般指。 A.ROM B.控制器C.RAM D.内存 4.微型计算机采用总线结构。 A.提高了CPU访问外设的速度 B.可以简化系统结构、易于系统扩展 C.提高了系统成本 D.使信号线的数量增加 5.世界上第一台微型计算机是位计算机。 A.4 B.8 C.16 D.32 6.下面关于微型计算机的发展方向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高速化、超小型化B.多媒体化 C.网络化D.家用化 7.下面关于基本输入/输出系统BIOS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是一组固化在计算机主板上一个ROM芯片内的程序 B.它保存着计算机系统中最重要的基本输入/输出程序、系统设置信息 C.即插即用与BIOS芯片有关 D.对于定型的主板,生产厂家不会改变BIOS程序 8.芯片组是系统主板的灵魂,它决定了主板的结构及CPU的使用。芯片有“南桥”和“北桥”之分,“南桥”芯片的功能是。 A.负责I/O接口以及IDE设备(硬盘等)的控制等 B.负责与CPU的联系 C.控制内存 D.AGP、PCI数据在芯片内部传输 9.微型计算机的存储系统一般指主存储器和。 A.累加器B.辅助存储器C.寄存器D.RAM 10.关于硬盘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硬盘片是由涂有磁性材料的铝合金构成 B.硬盘各个盘面上相同大小的同心圆称为一个柱面 C.硬盘内共有一个读/写磁头 D.读/写硬盘时,磁头悬浮在盘面上而不接触盘面 11.关于光介质存储器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光介质存储器是在微型计算机上使用较多的存储设备 B.光介质存储器应用激光在某种介质上写入信息

【精品】微型计算机按照结构可以分为

微型计算机按照结构可以分为 A)单片机、单板机、多芯片机、多板机 B)286机、386机、486机、Pentium机 C)8位机、16位机、32位机、64位机 D)以上都不是 【答案】A 【解析】:注意,这里考核的是微型计算机的分类方法。微型计算机按照字 长可以分为8位机、16位机、32位机、64位机;按照结构可以分为单片机、单板机、多芯片机、多板机;按照CPU芯片可以分为286机、386机、486机、Pentium 机。 (2)计算机在现代教育中的主要应用有计算机辅助教学、计算机模拟、多媒体教室和 A)网上教学和电子大学 B)家庭娱乐 C)电子试卷 D)以上都不是 【答案】A 【解析】:计算机在现代教育中的主要应用就是计算机辅助教学、计算机模拟、多媒体教室以及网上教学、电子大学。 (3)与十六进制数26CE等值的二进制数是 A)011100110110010 B)0010011011011110 C)10011011001110 D)1100111000100110 【答案】C

【解析】:十六进制转换成二进制的过程和二进制数转换成十六进制数的过 程相反,即将每一位十六进制数代之与其等值的4位二进制数即可。 (4)下列4种不同数制表示的数中,数值最小的一个是 A)八进制数52 B)十进制数44 C)十六进制数2B D)二进制数101001 【答案】D 【解析】:解答这类问题,一般都是将这些非十进制数转换成十进制数,才 能进行统一地对比。非十进制转换成十进制的方法是按权展开。 (5)十六进制数2BA对应的十进制数是 A)698 B)754 C)534 D)1243 【答案】D 【解析】:十六进制数转换成十进制数的方法和二进制一样,都是按权展开。2BAH=698D。 (6)某汉字的区位码是3721,它的国际码是 A)5445H B)4535H C)6554H D)3555H 【答案】B 【解析】:国际码=区位码+2020H。即将区位码的十进制区号和位号分别转 换成十六进制数,然后分别加上20H,就成了汉字的国际码。

计算机类部分核心期刊投稿经验

计算机类部分核心期刊投稿经验 (2010-05-31 19:05:39) 转载▼ 分类:计算机与 Internet 标签: 杂谈 1、计算机工程与应用:审稿费100元,审稿周期60-70天左右,版面费930-1100元不等。该刊是旬刊,从录用到出刊大概需要12个月,有时看运气,如果运气好点四个月左右。最大特点是该刊的承载的论文数量较大,相对来说比较好中,但大家都看中的这一特点,所以从论文的数量上来说,须有点创新点较好,比较看重博士论文。可以加急出刊,但费用较高。总结:容易。 2、计算机工程与设计:审稿费100元,(加急审稿200元,一个月审回),审稿周期60 天左右,版面费900-1100元左右。该刊是半月刊。从录用到出刊大概10个月左右。论文的质量一般,比较好中。该刊比较注重项目的基金号或是重大科研课题,如果有比较牛基金号录用率一般在90%以上。可以加急出刊,费用较高,一般是版面费的一半左右。总结:容易。 3、计算机工程:审稿费100元,(加急审稿200元,20天审回),审稿周期是45天左右,版面费950-1100不等。该刊是半月刊,该刊曾是EI收入源(2007年以前)现在不是。该刊对论文质量把关比较严格,对创新性论文比较感兴趣,注重基金号和重大科研课题。录用率基本保持在30%左右,比较难中,对博士论文比较依赖,有严格的字数和参考文献限制(一般是7000字和5篇参考文献),个人觉得没有必要。出刊时间一般情况下是10-12个月左右可以加急出刊,费用较高。总结:较难。 4、计算机应用研究:不需要审稿费,但版面费比较费1600元左右。审稿周期30天左右,比较快。该刊为月刊。从录用到出刊需要10个月。该刊非常注重基金号(特别是国家级基金号),如果没有国家级基金号(至少是省部级基金号)一般情况下都是增刊。论文质量还算可以,可以加急出刊,费用超高,没有必要。总结:较难。 5、计算机科学:审稿费150元,不可以加急审稿,审稿周期是60天,基本上不会超过65天。版面费1000-1100元不等。该刊为月刊。曾被一些重点院校定为重点核心期刊。审稿非常严格,对理论数据验证和推导十分看重同时也非常注重仿真结果,比较喜欢录用基金号的论文。对作者的工作单位和学历也是比较看重。博士学历的论文录用较高。出刊时间一般情况10个月左右。总结:较难。 6、计算机应用:审稿费50元,版面费1000元左右。该刊为月刊。审稿周期50天左右,论文质量还算可以,对论文格式和论文创新性要求比较严格,比较注重作者工作和作者的学历,但一般高校研究生只要挂一个博导也是比较好中,对基金号并不十分看重,是研友们不错的选择。出刊时间6-7个月左右。总结:一般。 7、计算机仿真:审稿费100元(可以加急审稿200元,30天左右),版面费1300-1500不等。审稿周期70天左右,该刊给本人感觉并不像研友们说的那样,给钱就发。该刊审稿比较严格,对论文的创新性和仿真要求比较高,对论文的格式需求非常高,如有一点没有按照要求排版,它都会退给作者重新排版。出刊时间特别慢,一般来说要13-14个月才能出刊。总结:一般。 8、计算机测量与控制:审稿费待录用后一起收。版面费+审稿费:1300-1500不等。审稿周期40-50天左右。该刊为月刊。 该刊主要录用计算机控制方面的论文,如写计算机理论方面和图像方面的论文录用率基本为零。论文质量一般,不过现在有所提升,比较注重基金号的论文和作者出身。出刊时间10个月左右。总结:容易。

微型计算机由哪几部分组成

1微型计算机由哪几部分组成 答:三部分:微型计算机(微处理器,存储器,I/0接口,系统总线),外围设备,电源。 2什么是微机的总线,分为哪三组 答:是传递信息的一组公用导线。分三组:地址总线,数据总线,控制总线。 3 8086/8088CPU的内部结构分为哪两大模块,各自的主要功能是什么 答:总线接口部件(BIU)功能:根据执行单元EU的请求完成CPU 与存储器或IO设备之间的数据传送。执行部件(EU),作用:从指令对列中取出指令,对指令进行译码,发出相应的传送数据或算术的控制信号接受由总线接口部件传送来的数据或把数据传送到总线接口部件进行算术运算。 4 8086指令队列的作用是什么 答:作用是:在执行指令的同时从内存中取了一条指令或下几条指令,取来的指令放在指令队列中这样它就不需要象以往的计算机那样让CPU轮番进行取指和执行的工作,从而提高CPU的利用率。 5 8086的存储器空间最大可以为多少怎样用16位寄存器实现对20位地址的寻址完成逻辑地址到物理地址转换的部件是什么答:8086的存储器空间最大可以为2^20(1MB);8086计算机引入了分段管理机制,当CPU寻址某个存储单元时,先将段寄存器内的内容

左移4位,然后加上指令中提供的16位偏移地址形成20位物理地址。 6 段寄存器CS=1200H,指令指针寄存器IP=FF00H,此时,指令的物理地址为多少指向这一物理地址的CS值和IP值是唯一的吗 答:指令的物理地址为21F00H;CS值和IP值不是唯一的,例如:CS=2100H,IP=0F00H。 7 设存储器的段地址是4ABFH,物理地址为50000H,其偏移地址为多少 答:偏移地址为54100H。(物理地址=段地址*16+偏移地址) 8 8086/8088CPU有哪几个状态标志位,有哪几个控制标志位其意义各是什么 答:状态标志位有6个:ZF,SF,CF,OF,AF,PF。其意思是用来反映指令执行的特征,通常是由CPU根据指令执行结果自动设置的;控制标志位有3个:DF,IF,TF。它是由程序通过执行特定的指令来设置的,以控制指令的操作方式。 9 RAM有几种,各有什么特点ROM有几种,各有什么特点 答:RAM有两种,SRAM(静态RAM),它采用触发器电路构成一个二进制位信息的存储单元,这种触发器一般由6个晶体管组成,它读出采用单边读出的原理,写入采用双边写入原理;DRAM(动态RAM),它集成度高,内部存储单元按矩阵形式排列成存储体,通常采用行,列地址复合选择寻址法。ROM有5种,固定掩摸编程ROM,可编程PROM,紫外光檫除可编程EPROM,电可檫除的可编程EPROM,闪速存储器。10 若用4K*1位的RAM芯片组成8K*8为的存储

小型微型计算机系统投稿

小型微型计算机系统投 稿 文档编制序号:[KK8UY-LL9IO69-TTO6M3-MTOL89-FTT688]

流行音乐歌曲的乐句检测研究 范殊文,李伟 (复旦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智能媒体计算实验所,上海 201210) E-mail 摘要:乐句检测是音乐结构分析中一个非常重要和基础性的任务,针对传统乐句检测方法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简单化并且检测精度良好的乐句检测方法。具体做法是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节拍检测,并以节拍为单位进行有无歌声的标注,对于标注好的数据集利用成熟的机器学习方法结合梅尔倒谱系数等常见的音频信息特征进行分类模型的训练,并对未知的音频数据进行分类,然后借助短时过零率对分类结果进行校正和平滑。最后在歌声检测结果的基础上,通过本文提出的一种贪婪的乐句切割算法结合音乐中的时长等信息进行乐句的检测和划分,在节拍尺度上达到了%的准确度,优于现有的算法。 关键词:音乐结构分析;歌声检测;乐句检测;机器学习 中图分类号:TP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220(2009)02-- Research on Phrase Detection for Popular Music FAN Shu-wen,LI Wei (School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udan University, Shanghai 201210, China) Abstract: Phrase detection is an important and basic task in the music structure analysis, aimed at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traditional phrase detection method, this paper proposes a simple phrase detection

计算机的基本组成及工作原理

计算机的基本组成及工作原理(初中信息技术七年级) 讲课:教技12江旭美【教学设计学科名称】 计算机的基本组成及工作原理是广西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初中 信息技术七年级教材第一册模块二<计算机的发展》第二节教学内容。 【学情分析】 初一新生刚入学,对信息技术硬件方面的知识知道可能不多,对硬件普遍 有一种神秘感,觉得计算机高深莫测,本节课就是要对电脑软硬件进行深入 “解剖”,并对工作原理做讲解,让学生了解电脑各组成部分,更好的使用 电脑。 【教材内容分析】 本节内容是广西教育出版社初中信息技术七年级第一册模块 二《计算机的发展》第二节教学内容。本节主要让学生掌握计算机的组成, 理解计算机系统中信息的表示,了解计算机的基本工作原理。本节内容以感 性认识为主,增强学生的计算机应用意识,通过大量举例及用眼睛看、用手摸、 用脑想,对计算机的基本组成、软硬件常识、发展有一定了解和比较清晰的认 识。通过学生亲手触摸计算机组件和教师运行自主制作的多媒体课件进行教 学,打破学生对计算机的“神秘感”,觉得计算机并不难学,而且非常实际,认 识到计算机只是普通技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计算机的组成,理解计算机系统中信息的表示,了解 计算机的基本工作原理。 过程与方法:向学生展示拆卸的旧电脑部件及未装任何系统的电脑,通过 实际观察加教师讲授的方法完成本节内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探索精 神。 【教学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计算机的组成,计算机系统中信息的表示。 教学难点:计算机的基本工作原理。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图片图片 师:观察图片结合实物并思考:从外观上来看,计算机广.般由哪些部分组成? 生:讨论、思考、回答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的展示,同学们对计算机的硬件有了直观的印象, 初步的了解。 (二)自主学习,探究新知 1、先请同学们自己看书P17-P20内容,边看书边思考: ①完整的计算机系统由哪两部分组成?

计算机核心排名

计算机核心期刊新排名(1)分类:计算机期刊 部分核心期刊名单(自动化、计算机部分与无线电、电信部分) 自动化、计算机部分 1 计算机学报北京中国计算机学会等 2 软件学报北京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 3 计算机研究与发展北京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等 4 自动化学报北京中国科学院等 5 计算机科学重庆国家科技部西南信息中心 6 控制理论与应用广州中国科学院系统科学研究所等 7 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学报北京中国计算机学会等 8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北京华北计算技术研究所 9 模式识别与人工智能北京中国自动化学会等 10 控制与决策沈阳东北大学 11 小型微型计算机系统沈阳中国科学院沈阳计算机技术研究所 12 计算机工程上海上海市计算机协会 13 计算机应用北京中国科学院计算机应用研究所等 14 信息与控制沈阳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 15 机器人沈阳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 16 中国图象图形学报A版北京中国图象图形学会 17 计算机应用研究成都四川省计算机应用研究中心 18 系统仿真学报北京航天机电集团北京长峰计算机技术有限公司 19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 北京国家863计划CIMS主题办公室等 20 遥感学报.北京中国地理学会环境遥感分会,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 21 中文信息学报北京中国中文信息学会 22 微计算机信息北京中国计算机用户协会,山西协会 23 数据采集与处理南京中国电子学会等 24 微型机与应用北京信息产业部电子第6研究所 25 传感器技术哈尔滨信息产业部电子第49研究所 26 传感技术学报南京国家教委全国高校传感技术研究会,东南大学 27 计算机工程与设计北京航天工业总公司706所 28 计算机应用与软件上海上海计算技术研究所等 29 微型计算机重庆科技部西南信息中心 30 微电子学与计算机西安中国航天工业总公等 补充:发行介绍 1 计算机学报EI核心月刊 2 软件学报EI核心月刊 3 计算机研究与发展EI核心月刊 4 自动化学报EI核心双月 5 计算机科学核心月刊 6 控制理论与应用EI核心双月 7 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学报EI核心月刊 8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核心旬刊 9 模式识别与人工智能

计算机的基本结构及工作原理

计算机的基本结构及工作原理 教学内容:计算机的基本结构及工作原理 教学目的:了解计算机的分类及其基本结构,知道计算机的基本工作原理。教学过程: 一、学生看书: 二、精讲及板书: 1、计算机的基本结构 2、计算机的基本工作原理 三、小结: 计算机的工作原理 四、练习: 计算机是怎样工作的? 计算机的工作真是ZYB重油煤焦油泵全自动的吗? 第6课时计算机的分类及计算机的文化 教学内容:计算机的分类及计算机的文化 教学目的:了解计算机的分类,了解计算机文化的主要特点。 教学过程: 一、学生看书: 二、精讲及板书: 1、计算机的分类: 按工作用途可以分为通用计算机和专用计算机 按工作原理可以分为数字计算机和模拟计算机 2、计算机文化 所谓计算机文化就是因为计保温沥青泵算机的产生与使用使人类社会的生存方式发生了根本变化从而产生的一种新的文化形态。 三、小结: 计算机分类和计算机文化 四、练习: 1、计算机是怎样分类的? 2、什么是计算机文化? 第7课时计算机的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 教学内容:计算机的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 教学目的:了解计算机的硬件的基本组成,能正确识别计算机上的主要部件,并知道其作用。教学过程: 一、学生看书: 二、精讲及板书: 三、小结: 计算机的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 四、练习: 计算机的硬件系统由那几部份组成? 第8课时学会正确开、关机 教学内容:学会正确开、关机 教学目的和要求 学会开、关机 教学难点:1、了解计算机外设的开、关顺序

2、正确学会开、关机 教学准备:计算机、网络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同学们,在你们面前看ZYB-B可调压式渣油泵到的是什么呀? 对了,是电脑。 老师告诉你们电脑现在正在睡觉,这个大懒虫,到现在还在睡觉,我们让小朋友把它喊醒,让他和小朋友们一起学习好不好? 二、教学新课 (一)教师示范讲解 在把电脑喊醒之前老师先考考小朋友们一个最最简单的问题,小朋友们早上醒来第一件事是干吗?老师再重复一遍,是第一件事。 刚才小朋友们说了很多,有的说穿衣服,有的小朋友说是洗脸,还有的小朋友说叠被子,但老师却不同意小朋友的意见,再好好想想,我们早上醒来的第一件事是做什么? 对了,首先是睁开眼睛,我们小朋友只有先睁开眼睛然后才能去穿衣服、洗脸、刷牙等等。电脑同样如此,它也要先睁开眼睛,然后才能和小朋友一起学习。所以第一步我们要让电脑睁开眼睛。怎么做? 1、教师示范开显示器,同时提醒电源指示灯的颜色变化 光睁开眼睛怎么行呢?,我KCB齿轮泵们的目的是让他和小朋友们一起做游戏,我们要让他动起来,那第二步我们应该怎么做?其实很简单,就是接通电源。 2、教师出示电源开关“POWER”标志,同时逐台电脑巡视开机情况 按下它之后,我们请小朋友们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左边的三个灯会同时闪一下,同时第一个灯变绿了,其;3、教师先展示几幅电脑作品,然后用“金山画王笔”;4、教师一步一步示范,手把手教学生关机,并重复几;小朋友早上起来的第一件事是3GR三螺杆泵睁开眼睛;5、教师示范关显示器;(二)、学生练习开、关电脑;在教师的组织下,有步骤的打开电脑和关闭电脑;教师巡视指导;第9 按下它之后,我们请小朋友们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左边的三个灯会同时闪一下,同时第一个灯变绿了,其它两个灯熄灭了。现在电脑就会和小朋友一起来学习了。比如说画画了 3、教师先展示几幅电脑作品,然后用“金山画王笔”给学生做示范。刚才我们让电脑给我们小朋友画了几幅画,它说他累了,我们还是让他休息吧,下面我们就先来学习如何关机。 4、教师一步一步示范,手把手教学生关机,并重复几次。 小朋友早上起来的第一件事是3GR三螺杆泵睁开眼睛,那上床后我们会把眼睛闭上。然后开始休息。电脑同样如此。我们最后也要让电脑把眼睛闭上,要不然电脑就休息不好,他会生气的。再次提醒小朋友,我们最后千万不要让电脑的睁着眼睛睡觉。记住了要把电脑的显示器关掉。 5、教师示范关显示器。 (二)、学生练习开、关电脑 在教师的组织下,有步骤的打开电脑和关闭电脑。 教师巡视指导。

第一章 微机基本组成与工作原理讲解学习

第一章微机基本组成与工作原理

前言 “微机组成与工作原理” 是电气信息类本科生教学的主要学科基础课之一,是自动控制、工业自动化、电气技术、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自动化仪表等自动化类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也是无线电类、机械类等其它许多非自动化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 本课程紧密结合电气信息类的专业特点,围绕微型计算机原理和应用主题,以Intelx86CPU为主线,系统介绍微型计算机的基本知识、基本组成、体系结构和工作模式,从而使学生能较清楚的了解微机的结构与工作流程,建立起系统的概念。在此基础上,课程详细介绍了微机中的常用接口电路原理和应用技术,并对现代微机系统中涉及的总线技术、高速缓存技术、数据传输方法、高性能计算机的体系结构和主要技术作了简要分析。 课程通过课堂教学和一定量的实验教学相结合,使学生建立起“程序存储和程序控制”的牢固概念,培养学生进行微机扩展的应用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系统的实践教学锻炼,使学生具有一定的软硬件开发能力,为未来的工作和后继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微型计算机系统的特点、工作原理和组织结构,建立起“程序存储和程序控制”的牢固概念,掌握微型计算机接口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培养学生进行微机扩展的应用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系统的实践教学锻炼,使学生具有一定的软硬件开发能力,为开发和应用微型计算机系统打下良好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第一章微机基本组成与工作原理 1.1 微型计算机概况 微型计算机属于第四代电子计算机产品,即大规模及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是继承电路技术不断发展,芯片集成度不断提高的产物。 我们知道,主机按体积、性能和价格分为巨型机、大型机、中型机、小型机和微型机五类,从其工作原理上来讲,微型机与其它几类计算机并没有本质上的差别。所不同的是由于微机采用了集成度较高的器件,使得其在结构上具有独特的特点,即将组成计算机硬件系统的两大核心部分—运算器和控制器,集成在一片集成电路芯片上,构成了整个微机系统的核心,称为中央处理器CPU,或者微处理器MPU。 在微处理器的基础上,可以进一步构成微型计算机、微型计算机系统。 微处理器即CPU,是微型机的主要核心部件,由运算器和控制器集成而成,构成微机的运算中心和控制中心。 微型计算机由微处理器、接口、I/O设备通过总线连接而成,是属于微机的硬件组成,必须配置上软件,才能发挥作用。 微型计算机系统由硬件和软件构成,硬件由微处理器、接口、I/O设备通过总线连接而成。软件由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构成。硬件是基础,软件是灵魂,计算机的功能只有在硬件基础上通过软件才能发挥。 微处理器、微型计算机、微型计算机系统的组成及相互关系见图1-1 。 图 1-1 微处理器、微型计算机、微型计算机系统构成图

微型计算机的基本组成

微型计算机的基本组成 微型计算机是微型化的电子数字计算机,它的基本结构和基本功能与一般的计算机大致相同。但是,由于微型计算机采用了由大规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组成的功能部件,使微型计算机在系统结构上有着简单、规范和易于扩展的特点。 采用大规模集成电路技术,把计算机的运算器、控制器及其附属电路集成在一个芯片上,就构成了微型计算机的中央处理器———微处理器(MicroProcessUnit,MPU)。 微型计算机由微处理器、存储器和输入/输出接口电路组成,通过若干信号传输线连接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这些信号传输线称为总线,其英文名称bus,公共汽车、汇流母线,形象地反映了这组信号线的特点。 1)必要性:总线是构成计算机系统不可缺少的信息大动脉。 2)公用性:总线为系统中设备公用。这些信号传输线按照它们担负的不同传输功能又可以划分为3组:数据总线、地址总线和控制总线,如图所示。 1.微处理器 微处理器(MPU)是微型计算机的中央处理器。它的基本功能是执行指令和算术与逻辑运算,它还能够完成数据传输、控制和指挥其他部件协调工作。 2.存储器 微型计算机的存储器由集成度高、容量大、体积小、功耗低的半导体存储器芯片构成。常态下只能读出、不能写入的存储器称为ROM(ReadOnlyMemory,只读存储器),既可以读出,又可以随时写入的存储器称为RAM(RandomAccessMemory,随机读写存储器)。存储器内部由许许多多的基本存储单元组成,每个单元存储/记忆一组二进制信息。微型计算机通常用8位二进制数构成一个存储单元,称为字节(Byte)。每个存储单元有一个编号,表示它在存储器内部的顺序位置,称为地址(Address)。存储单元的地址从0开始编排,用若干位二进制数表示,常用十六进制数书写,例如3A120H。

计算机类期刊投稿心得

计算机类期刊投稿心得(转贴) 1、【杂志名称】计算机应用研究 【杂志文章包含专业】建模,仿真,网络,人工智能,比较杂。 【投稿联系方式】https://www.360docs.net/doc/e74131327.html,/注册在线投稿审稿 【投稿费用】250元/页 【杂志级别】国家一级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稿酬回报】无 【投稿感受】录用率始终保持在60%以上,不包括增刊,想上增刊,交钱就行(250元/页)。无审稿费,1~2月就知道结果了! 2、【杂志名称】火力与指挥控制 【杂志文章包含专业】武器装备方面建模,仿真,评估等。主要针对军工方面文章。 【投稿联系方式】hlyz@https://www.360docs.net/doc/e74131327.html, 【投稿费用】版面费600元,审稿费50元。如果稿件质量高,免版面费。 【杂志级别】中文核心期刊,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 【稿酬回报】有,但不多,百十来元吧。 【投稿感受】录用率较高,70%左右,审稿周期2个月,发表周期1年左右。编辑态度较好。 【其他】如果忙着毕业,或评职称,可以投。 3、【杂志名称】系统仿真学报 【杂志文章包含专业】建模,仿真,计算机技术,网络,评估等。内容较杂。 【投稿联系绞健?/font >https://www.360docs.net/doc/e74131327.html, 【投稿费用】版面费1200元左右,审稿费150元(中文)。 【杂志级别】中文核心期刊,EI统计源期刊。 【稿酬回报】有,但不多,百十来元吧。

【投稿感受】录用率不高,20%左右,审稿周期2个月,发表周期1.3年左右。编辑态度较好。论文要求有仿真结果。 【其他】2005年,论文被EI检索率90%以上。 4、【杂志名称】《宇航学报》 【杂志文章包含专业】飞行理论、航天飞行器系统、导弹系统、空气动力学、测量与信息传输、制导与控制、飞行器能源、遥感飞行器设计与制造、惯性技术、推进技术、计算机应用、材料与工艺、发射工程、结构强度、目标与环境、计量与测试、质量与可靠性等。 【投稿联系方式】yhxbbjb@https://www.360docs.net/doc/e74131327.html, 【投稿费用】审稿费80元,版面费1100左右 【杂志级别】核心期刊,06年为EI 检索期刊 【稿酬回报】较少 【投稿感受】要求电子稿和打印稿投送,审稿2~3个月,录用率为10%左右、感觉投稿有难度。 5、【杂志名称】《导弹与航天运载技术》 【杂志文章包含专业】主要报道中国导弹与火箭系统及分系统技术及与其相关的学术研究论文与报告,并适当报道国际航天领域的热点、最新成果及新动态。设有综述与述评、专家论坛、运载器总体及分系统技术、论文与报告、研究简报、高科技窗口、国外进展、热点漫谈、简讯等栏目。 【投稿联系方式】edit@https://www.360docs.net/doc/e74131327.html, 【投稿费用】无审稿费80元,版面费500左右,优秀的文章免收版面费。 【杂志级别】核心期刊 【稿酬回报】有,约150 【投稿感受】可电子投稿,审稿2个月,录用率为50%左右。总的感觉难度不大。 【其他】编辑部态度不错。 6、【杂志名称】《小型微型计算机系统》

计算机的工作过程

计算机基本构成模式 计算机应包括运算器、存储器、控制器、输入设备和输出设备五大基本部件 计算机中数的表示 计算机内部应采用二进制表示指令和数据 计算机的工作原理 计算机系统应按照下述模式工作:将编好的程序和原始数据,输入并存储在计算机的内存储器中(即“存储程序”);计算机按照程序逐条取出指令加以分析,并执行指令规定的操作(即“程序控制”)。这一原理称为“存储程序”原理,是现代计算机的基本工作原理,至今的计算机仍采用这一原理。 计算机的工作原理 按照冯·诺依曼存储程序的原理,计算机在执行程序时须先将要执行的相关程序和数据放入内存储器中,在执行程序时CPU根据当前程序指针寄存器的内容取出指令并执行指令,然后再取出下一条指令并执行,如此循环下去直到程序结束指令时才停止执行。其工作过程就是不断地取指令和执行指令的过程,最后将计算的结果放入指令指定的存储器地址中。计算机工作过程中所要涉及的计算机硬件部件有内存储器、指令寄存器、指令译码器、计算器、控制器、运算器和输入/输出设备等,在以后的内容中将会着重介绍。 (一)计算机硬件系统 硬件通常是指构成计算机的设备实体。一台计算机的硬件系统应由五个基本部分组成: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输入和输出设备。这五大部分通过系统总线完成指令所传达的操作,当计算机在接受指令后,由控制器指挥,将数据众输入设备传送到存储器存放,再由控制器将需要参加运算的数据传送到运算器,由运算器进行处理,处理后的结果由输出设备输出。 中央处理器 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意为中央处理单元,又称中央处理器。CPU由控制器、运算器和寄存器组成,通常集中在一块芯片上,是计算机系统的核心设备。计算机以CPU为中心,输入和输出设备与存储器之间的数据传输和处理都通过CPU来控制执行。微型计算机的中央处理器又称为微处理器。 控制器 控制器是对输入的指令进行分析,并统一控制计算机的各个部件完成一定任务的部件。它一般由指令寄存器、状态寄存器、指令译码器、时序电路和控制电路组成。计算机的工作方式是执行程序,程序就是为完成某一任务所编制的特定指令序列,各种指令操作按一定的时间关系有序安排,控制器产生各种最基本的不可再分的微操作的命令信号,即微命令,以指挥整个计算机有条不紊地工作。当计算机执行程序时,控制器首先从指令指针寄存器中取得指令的地址,并将下一条指令的地址存入指令寄存器中,然后从存储器中取出指令,由指令译码器对指令进行译码后产生控制信号,用以驱动相应的硬件完成指纹操作。简言之,控制器就是协调指挥计算机各部件工作的元件,它的基本任务就是根据种类指纹的需要综合有关的逻辑条件与时间条件产生相应的微命令。 运算器 运算器又称积极态度逻辑单元ALU(Arithmetic Logic Unit)。运算器的主要任务是执行各种算术运算和逻辑运算。算术运算是指各种数值运算,比如:加、减、乘、除等。逻辑运算是进行逻辑判断的非数值运算,比如:与、或、非、比较、移位等。计算机所完成的全部运算都是在运算器中进行的,根据指令规定的寻址方式,运算器从存储或寄存器中取得操作数,进行计算后,送回到指令所指定的寄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