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上册文言文复习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文言文复习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文言文复习

七年级上册语文期末文言文复习

咏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陈太丘与友期行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根据课本,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

(1)与儿女讲论文义儿女:(2)未若柳絮因风起因:...(3)撒盐空中差可拟差:(4)陈太丘与友期行期:.(5)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6)尊君在不不:.(7)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委:.(8)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引:顾:..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A.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年与时驰,意与日去 B.日中不至,则是无信与朋友交而不

信...年与时驰,意与日去元方时年七岁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乎C...陈太丘与友期行人期行,相委而去 D.与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白雪纷纷何所似?译文:

(2)未若柳絮因风起。译文:

(3)与人期行,相委而去。译文:

(4)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译文:

4.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与分析不正确一项是()

A.谢太傅“欣然、大笑乐”,展示了古代家庭文化生活的轻松和谐。

B.谢道韫文学才华出众,她以春季柳絮飘飞的暖景写出了白雪纷纷的冷景。

C.友人由“怒”到“惭”,是因为他认识到自己的无信与无礼。

D.陈太丘指责友人“日中不至”,可见他是办事讲诚信、正直不阿的人。

《论语》十二章

1.根据课本,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说:(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有:..(3)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愠:君子:...(4)吾日三省吾身日:省:..(5)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忠:信:..(6)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立:惑:..(7)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罔:殆:..(8)饭疏食饮水饭:水:..(9)择其善者而从之善者:(10)逝者如斯夫斯:...(11)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笃:切:...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3分)

A.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为人谋而不忠乎

B. 为人谋而不忠乎可以为师矣....

C. 可以为师矣仁以为己任

D. 学而时习之学而不思则罔任重而道远.....3.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1(.

(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3)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4)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5)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4.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与分析正确一项是()

A.“三省吾身”、“三人行”的“三省”和“三人”分别指“三次进行反省”和“几个人”。

B.孔子自述其人生经历时说自己到七十岁时做事才能不随心所欲,不越过规矩。

C. 从“一箪食”、“一瓢饮”、“饭疏食饮水”中可看出孔子极力提倡安贫乐道的思想。

D.孔子说的“博学而笃志”意思是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

诫子书诸葛亮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1.用“/”给下面的句子标出停顿。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

2.根据课本,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

(1)诫子书诫:(2)夫君子之行君子:行:....(3)非淡泊无以明志淡泊:明:...(4)非宁静无以致远致:(5)非学无以广才广才:....(6)淫慢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淫:慢:励:险:治:

(7)年与时驰驰:.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夫君子之行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B.年与时驰,意与日去吾日三省吾身....

C.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学无以广才

D. 意与日去,遂成枯落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4.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②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③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④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萎,多不接世。

5. 对这篇短文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说明了“淡泊”“宁静”是实现人生理想的基本要求,强调他们是与人的志向相关的。

B.“学须静也”的“学”已经不只是一般的学习,而含有修养自己的人格和品德的意思,“静”也不只是单纯的宁静,而有淡泊名利的意味。

C.“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从反面说明了“淡泊”“宁静”的重要性。

D.“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表达了君子不与外界同流合污,独善其身的良好愿望。

狼蒲松龄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狼不敢前前:恐前后受其敌前:盖以诱敌。敌:...恐前后受其敌敌: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意:意暇甚意:...一狼洞其中洞: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隧:..

其一犬坐于前犬:弛担持刀弛:屠自后断其股股:...止有剩骨止:一狼得骨止止:止增笑耳耳:.一狼径去去:

禽兽之变诈几何哉几何:...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顾:苫

蔽:...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假寐:狼亦黠矣黠:...2.解释下列加点字的古今义。

(1)屠自后断其股古义:今义:.(2)盖以诱敌古义:今义:.3.把下列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2)两狼之并驱如故。

(3)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4)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5)屠乃奔倚其下,驰担持刀。

(6)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7)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8)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4.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两狼之并驱如故”生动地刻画了狼的贪婪本质。

B.“目似瞑,意暇甚”通过动作描写揭示狼的狡诈。

C.“暴起”、“断其股”生动地刻画了屠户的机智勇敢。

D.“禽兽之变诈几何哉”间接赞扬了屠户的机智勇敢。

5.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两狼之并驱如故”体现出狼贪婪的本性。

B.“目似瞑,意暇甚”传神地刻画出狼狡猾的形象。

C.屠户发现了狼的诡计,于是化被动等待为主动出击。

D.本文结局说明了像狼这样的狡猾的恶人终将失败的道理。

6.选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3分)

A.《聊斋志异》是清代蒲松龄写的一部文言文短篇小说集,“志”是记的意思,“异”是指奇异的事,多为鬼狐的故事。

B.“暴起”“劈”“转视”“断”等动词表现了屠户勇敢机智的斗争精神。

C.本文故事情节生动曲折,语言简练传神,主要通过心理描写刻画了屠户和狼的形象,给人以深刻的启发。

D.最后一段以议论为主,点明了全文的主旨,包含着讽刺的味道。

7.对选文中心思想的正确理解是()

A.通过一个屠夫战胜两狼的故事,告诉人们:狼是贪婪、狡猾、凶残而又愚蠢的东西,只能彻底消灭,否则危害人类的生存。

B.通过一个屠夫战胜两狼的故事,歌颂了屠夫丢掉幻想,当机立断,机智勇敢,除恶务尽的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

C.通过一个屠夫战胜两狼的故事,证明了对狼一样的坏人,可以作必要的让步,但它们得寸进尺,就只能坚决斗争,战而胜之。

D.通过一个屠夫战胜两狼的故事,揭示出狼的凶残、狡猾而又愚蠢的本性,告诫人们对待像狼一样的恶人,必须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

8.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叙述了屠户和狼相斗的故事,故事情节环环相扣,紧张曲折。

B.“屠惧,投以骨”表明屠户刚开始心存幻想,对狼迁就退让。

C.“屠暴起,以刀劈狼首”中的“暴”字形象地刻画出屠户杀狼时的暴怒。

D.结尾议论讽喻像狼一样的恶势力,不管怎样狡诈,终究是要失败的。

分)3()选出分析错误的一项(9.

A.“缀行甚远”“并驱如故”等表现了狼的贪婪和凶狠;“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径去”“犬坐”

“目似瞑,意暇甚”“洞其中”等,表现了狼的狡诈。

B.全文分为两个部分。前一部分为议论,写屠户与狼相斗的故事,故事情节的展开为:遇狼——御狼——惧狼——杀狼。后一部分为记叙,点明故事的主题。

C.对待像狼一样的恶人,不能存有幻想、妥协让步,必须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D.“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点明了文章中心,说明狼无论多么狡诈也不是人的对手,终归会为人的勇敢智慧所战胜。

10.选出对课文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3分)

A.文章主要告诉我们,对待狼一样的恶势力,我们先作让步,如果其得寸进尺,贪得无厌,就应该勇敢地进行斗争。

B.文章的基本情节依次是:遇狼——御狼——惧狼——杀狼。

C.“投以骨”和“复投之”表现了屠户对狼的怜悯和抱希望。

D.“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和“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表现了狼的狡猾。

11.对这篇文章的中心归纳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说明对于狼那样的坏人,可以作必要的让步,如果他们得寸进尺,贪得无厌,那就必须把他们消灭掉。

B.说明狼是一种贪得无厌、狡猾残忍的动物,我们必须坚决消灭它,否则它将危害人类。C.说明对于狼那样的拦路打劫的坏蛋,不能给他们财物,只能把他们消灭掉。

D.说明对于像狼那样的敌人,不应应有丝毫畏惧,而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从而战胜他们。穿井得一人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1.选出“之”字用法不同的一项()

A. 国人道之

B. 闻之于宋君

C.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D. 得一人之使....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2)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3.对本文的寓言说法有误的一项()(3分)

A.不要轻信流言蜚语。

B.一家之言,经再三转述,往往会丧失原义。

C.对于别人的话,要注意实地调查,掌握第一手材料。

D.要勇于揭穿别人的谎言。

杞人忧天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1.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若屈伸呼吸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B.因往晓之未若柳絮因风起....

C.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又有忧彼之所忧者

D.晓之者亦舍然大喜过中不至,太丘舍去....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充塞四虚,无处无块。

(2)奈何忧其坏?

3.对本文的寓言说法有误的一项()

A. “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晓之者”指出了杞人的无根据地瞎担心。

B. 杞国的那个人担心“天地崩坠”的原因是:古代人对于宇宙空间缺乏科学认识而形成的一种恐惧心理,随着人们对天体的认识逐渐深入,就不会再有“天地崩坠”的想法。

C. “杞人忧天”这个故事,它的主要意义在唤醒人们不要为一些不切实际的事情而忧愁。它与“庸人自扰”的意义大致相同。

D. “天崩地坠”说明当时曾经发生过了巨大的自然灾害,如大地震、海啸、泥石流或不明原因的其他灾难,所以杞人才会“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

4.这则故事揭示的道理是:

七年级上册语文期末文言文复习

咏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陈太丘与友期行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根据课本,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

(1)与儿女讲论文义儿女:子侄辈。(2)未若柳絮因风起因:趁,乘。...(3)撒盐空中差可拟差:大体。(4)陈太丘与友期行期:约定。.(5)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离开。(6)尊君在不不:同“否”.(7)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委:舍弃,丢下。.(8)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引:牵拉。顾:回头看。..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D )

A.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年与时驰,意与日去(离开/消失)..

B.日中不至,则是无信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信用,诚信/真诚,诚实)..

C.元方时年七岁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年与时驰,意与日去(当时,那年/按时 /...时光,时间)

D.与人期行,相委而去陈太丘与友期行(跟,和)..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白雪纷纷何所似?译文: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

(2)未若柳絮因风起。译文: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

(3)与人期行,相委而去。译文:跟别人约好一起走,却把别人丢下,自己走了。

(4)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译文:朋友感到惭愧,从车里下来,想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走进了自家的大门。

4.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与分析不正确一项是(D)

A.谢太傅“欣然、大笑乐”,展示了古代家庭文化生活的轻松和谐。

B.谢道韫文学才华出众,她以春季柳絮飘飞的暖景写出了白雪纷纷的冷景。

C.友人由“怒”到“惭”,是因为他认识到自己的无信与无礼。

D.陈太丘指责友人“日中不至”,可见他是办事讲诚信、正直不阿的人。

《论语》十二章

1.根据课本,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

(3)(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说:通“悦”,高兴.

(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有:通“又”.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愠:生气,恼怒。君子:有才德的人。...(4)吾日三省吾身日:每天。省:自我检查。..(5)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忠:竭尽自己的心力。信:诚信。..(6)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立:能有所成就。惑:迷惑,疑惑。..(7)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罔:迷惑殆:疑惑..(8)饭疏食饮水饭:吃。水:冷水。..

(9)择其善者而从之善者:优点(10)逝者如斯夫斯:这...(11)博学而笃

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笃:坚定。切:恳切。...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 吗)(3分)

A.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为人谋而不忠乎..

B. 为人谋而不忠乎(替)可以为师矣(当,做)..

C. 可以为师矣(凭借)仁以为己任(把)..

D. 学而时习之(表顺接,然后)学而不思则罔(表转折,但)任重而道远(表并列,...而且)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在温习旧知识后,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当老师了。(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有(陷入邪说的)危险。

(3)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4)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几个人一同走路,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看到自己也有)他们那些短处就要改正。

(5)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军队的首领可以被改变,但是男子汉的志向是不能被改变的

4.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与分析正确一项是(C)

A.“三省吾身”、“三人行”的“三省”和“三人”分别指“三次进行反省”和“几个人”。

B.孔子自述其人生经历时说自己到七十岁时做事才能不随心所欲,不越过规矩。

C. 从“一箪食”、“一瓢饮”、“饭疏食饮水”中可看出孔子极力提倡安贫乐道的思想。

D.孔子说的“博学而笃志”意思是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是子夏说的)诫子书诸葛亮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1.用“/”给下面的句子标出停顿。

夫学须静也 /才须学也 /非学无以广才/ 非志无以成才

2.根据课本,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

(1)诫子书诫:告诫、劝勉.(2)夫君子之行君子:品德高尚的人。行:指操守、品德。...(3)非淡泊无以明志淡泊:内心恬淡,不慕名利。指安静而不贪图功名利禄。甘于寂静...无为的生活环境。明:明确,坚定,使……坚定、明确

(4)非宁静无以致远致:达到。(5)非学无以广才广才:增长才干。....(6)淫慢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淫:放纵。慢:懈怠。励:奋勉,振奋。险:轻薄。治:修养。

(7)年与时驰驰:消失、逝去。.)C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3.

A.夫君子之行途中两狼,缀行甚远。(操行,品德/行走)..

B.年与时驰,意与日去吾日三省吾身(时间/每天)..

C.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学无以广才(凭借,依靠,用来)..

D. 意与日去,遂成枯落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意志/打算,企图)..4.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品德高尚、德才兼备的人,是依靠内心安静精力集中来修养身心的,是依靠俭朴的作风来培养品德的。

②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不看清世俗的名利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不身心宁静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理想。

③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过度享乐和怠惰散漫就不能奋发向上,轻浮急躁就不能陶冶性情。

④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萎,多不接世。

年华随着光阴流逝,意志随着岁月消磨,最后就像枯枝败叶那样(成了无所作为的人)对社会没有任何用处。

5. 对这篇短文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D)

A.“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说明了“淡泊”“宁静”是实现人生理想的基本要求,强调他们是与人的志向相关的。

B.“学须静也”的“学”已经不只是一般的学习,而含有修养自己的人格和品德的意思,“静”也不只是单纯的宁静,而有淡泊名利的意味。

C.“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从反面说明了“淡泊”“宁静”的重要性。

D.“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表达了君子不与外界同流合污,独善其身的良好愿望。

狼蒲松龄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屠惧,投以骨。……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狼不敢前前:向前。恐前后受其敌前:前面。..恐前后受其敌敌:攻击、胁迫。盖以诱敌。敌:敌人。..意暇甚意:神情。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意:意图。..一狼洞其中洞:(名词作动词)挖洞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隧:(名词作动词)从通道..钻洞。其一犬坐于前犬:像狗一样。弛担持刀弛:解除,这里指卸下。..止有剩骨止:通“只”。一狼得骨止止:停止。.一狼径去去:走开,离开。禽兽之变诈几何哉几何:多少。...止增笑耳耳:罢了。屠自后断其股股:大腿。.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顾:回头看. 苫蔽:遮盖.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假寐:假装睡觉狼亦黠矣黠:狡猾... 2.解释下列加点字的古今义。

(1)屠自后断其股古义:大腿今义:屁股.(2)盖以诱敌古义:原来今义:盖子或覆盖.把下列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3.

(1)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骨头已经扔完了,但是两只狼(仍然)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屠夫。

(2)两狼之并驱如故。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

(3)而两狼之并驱如故。但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

(4)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看见野外有一个麦场,麦场主人在上面堆着柴,覆盖成小山似的。

(5)屠乃奔倚其下,驰担持刀。屠户于是跑到(麦场),背靠柴堆,放下肉担,拿起刀子。

(6)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一会儿,一只狼径直离开了,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屠夫的前面。

(7)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一只狼正在柴草堆中打洞,想要钻洞进去从后面攻击屠户。

(8)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禽兽的欺骗手段又有多少呢?只是增添笑料罢了。

4.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B(应为神态或肖像描写) )(3分)

七年级上册古诗文默写填空及答案(部编版人教版)

七年级上册古诗文默写填空(部编版/人教版) 第一部分 1、盼望着,盼望着,________ ___ ___ 。 2、,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3、《春》中描写春花色彩美:________ ___ ___ 4、《春》中描写春雨形态美: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5、古诗《观沧海》中,表现诗人吞吐日月的博大胸襟的诗句是: 写大风时海上巨浪汹涌的句子是:。 6、《观沧海》一诗中,描写草木景色的句子是: 7、《观沧海》一诗中写大海水波动荡,山岛高耸突兀的句子是: 8、《观沧海》一诗的主要表达方式是描写,但是也有两句诗是叙事的,这两句诗是: 9、《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借景抒情蕴含飘零之感、离别之恨、迁谪之远的诗句 是: 10、《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表明对朋友的未来担忧的诗句是: 11、《次北固山下》这首诗的颔联是: 12、《次北固山下》一诗中游子思乡情深的诗句是: 13、《次北固山下》一诗中,表现时序变迁,新旧交替这一自然规律的诗句是: 14、《天净沙?秋思》是一首散曲中的______。天净沙是______,秋思是散曲的_____ _。 15、《天净沙?秋思》作者______,是______代著名______作家、______家。他与____ ___、_____ __、___ ____被称为“杂剧四大家”。他的《天净沙?秋思》被称为“___________”。 16、全曲中,暗含题中“秋”字的三个最直接的景象是:______ __、____ ____、 ________,与“夕阳”相呼应的是:“___ _____”,与“天涯”相呼应的是: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必背古诗文言文(完整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古诗文 孙权劝学司马光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木兰诗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卖油翁欧阳修 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课外古诗词背诵 竹里馆王维(唐)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春夜洛城闻笛李白(唐)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部编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及解析

部编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及解析 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阅读练习 1.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陈太丘与友期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解释划线的词 ①太丘舍去________ ②尊君在不________ ③下车引之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②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3)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陈太丘不守信用,约好跟朋友一起出行,结果不等友人来自己先走了。 B.陈元方小的时候傲慢无礼,竟敢教训长辈,目中无人。 C.小元方能指出父亲的朋友“期日中”而“日中不至”是“无信”,“对子骂父”是“无礼”,可见他明白事理,落落大方。 D.“友人”之所以“下车引之”,是想哄陈元方带自己去找他的父亲。 【答案】(1)舍弃;通“否”;牵,拉 (2)①陈太丘跟一位朋友相约同行,约好正午(见面)。②您正午不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别人的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没有礼貌。 (3)C 【解析】【分析】(1)①句意为: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去:离开。②句意为:你的父亲在吗?不:通“否”。③句意为: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引:拉。 (2)①句中的重点词有:期行,相约同行。期,约定。日中,正午时分。句子翻译为:陈太丘跟一位朋友相约同行,约好正午(见面)。②句中的重点词有:日中,正午;信,信用。句子翻译为: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3)A项,不是陈太丘不守信用,过了约定的时间,陈太丘才走的。B项,陈元方并不是傲慢无礼,还是比较有礼貌的称呼他“君”。D项,“友人”之所以“下车引之”是因为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故选C。 故答案为:⑴舍弃;通“否”;牵,拉 ⑵①陈太丘跟一位朋友相约同行,约好正午(见面)。②您正午不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别人的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没有礼貌。 ⑶C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

最新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必背古诗文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必背古诗文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论语十二章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课外古诗词诵读 峨眉山月歌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江南逢李龟年 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岑参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及答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及答案 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丰,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纪昀《河中石兽》) 【乙】 黔无驴,有好①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②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柳宗元《黔之驴》)【注】①好:喜欢。②慭慭:小心谨慎。 (1)解释下列划线词语的意思。 ①阅十余岁________ ②棹数小舟________ ③庞然大物也________ ④尽其肉,乃去________ (2)下列划线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然则天下之事慭慭然,莫相知 B.岂能为暴涨携之去庞然大物也,以为神 C.有好事者船载以入以为顺流下矣 D.当求之于上流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②驴不胜怒,蹄之。 (4)【甲】【乙】两文讲了一个相同的道理,试结合文章内容分析。 【答案】(1)经过,经历;划(船);巨大的样子;离开 (2)D (3)①顺流而下寻找它们,难道不荒唐吗?②驴禁不住发怒,用蹄子踢老虎。

部编七年级上册文言文重点词、句式

一、古今异义: 1.与儿女讲论文义(《世说新语》) 儿女:古义:文中泛指小辈,包括侄子侄女。今义:专指子女 2.为若柳絮因风起 因:古义:趁,乘今义:因为 3.相委而去(《世说新语》) 去:古义:离开今义: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跟“来”相对) 4.元方入门不顾(《世说新语》) 顾:古义:回头看今义:照顾 5.禽兽之变诈几何(《狼》) 几何:古义:多少,文中意思是能有多少今义:一门学科,指几何6.止增笑耳(《狼》) 耳:古义:罢了今义:耳朵 7.因往晓之(《杞人忧天》) 晓:古义:告知,开到今义:天刚亮的时候 8.若屈伸呼吸(《杞人忧天》) 若:古义:第二人称代词,你今义:好像,如果 9.亦不能有所中伤(《杞人忧天》) 中伤:古义:伤害今义:污蔑别人使受损害 二、词类活用 (一)名词作动词 1. 陈太丘与友期行(《世说新语》)约定 2.一狼洞其中(《狼》)挖洞 3.恐前后受其敌(《狼》)攻击 4.狼不敢前(《狼》)上前 (二)名词作状语 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世说新语》)在家里 2.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世说新语》)在门外 3.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二章》)按时 4.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十二章》)每天 5.其一犬坐于前(《狼》)像狗似的 6.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狼》)从通道 (三)动词做名词 1.传不习乎(《论语十二章》)老师传授的知识 2.止增笑耳(《狼》)笑料 (四)名词的意动用法 曲肱而枕之(《论语十二章》)以……为枕 (五)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十二章》)以……为快乐 (六)形容词用作名词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十二章》)新的理解和体会 三、文言句式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古诗文汇总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古诗文汇总【必背篇 目】 十三首古诗词(5+8) 古代诗歌五首 1.《登幽州台歌》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chuàng)然而涕(tì)下! 2.《望岳》杜甫 岱(dài)宗夫(fú)如何?齐鲁青未了(liǎo)。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zì)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3.《登飞来峰》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4.《游山西村》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tún)。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zhǔ)杖无时夜叩(k?u)门。 5.《己(jǐ)亥(hài)杂诗(其五)》龚(gōng)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xiá),吟(yín)鞭东指即(jí)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课外古诗词诵读八首 6.《竹里馆》王维 独坐幽篁(huáng)里,弹琴复长啸(xiào)。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7.《春夜洛城闻笛》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sàn)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zh?)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8.《逢入京使》岑(c?n)参(shēn)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9.《晚春》韩愈(yù) 草木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fēi)。 杨花榆(yú)荚(jiá)无才思,惟解(jiě)漫天作雪飞。 10.《泊(b?)秦淮》杜牧 烟笼(lǒng)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y?u)唱后庭花。 11.《贾生》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zhú)臣,贾生才调(diào)更(gang)无伦(lún)。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12.《过松源晨炊(chuī)漆(qī)公店(其五)》杨万里 莫言下岭便(biàn)无难,赚(zhuàn)得行人错喜欢。 政入万山围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 13.《约客》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六篇文言文 14.《孙权劝学》《资治通鉴》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dāng)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qīng)治经为博士邪(y?)!但当涉(sha)猎(lia),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guā)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suì)拜蒙母,结友而别。 15.《木兰诗》《乐府诗集》 唧(jī)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zhù)声,唯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tiě),可汗(ka hán)大点兵,军书十二卷(juàn),卷(juàn)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w ai)市鞍(ān)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jùn)马,西市买鞍(ān)鞯(jiān),南市买辔(pai)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jiān jiān)。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yān)山胡骑(jì)鸣啾啾(jiū jiū)。 万里赴戎(r?ng)机,关山度若飞。朔(shu?)气传金柝(tu?),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jiàn)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xūn)十二转(zhuǎn),赏赐百千强(qiáng)。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huán)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xiāng)扶将(jiāng);阿姊(zǐ)闻妹来,当户理红妆(zhuāng);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hu? hu?)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zhu ?)我旧时裳(cháng)。当窗理云鬓(bìn),对镜帖(tiē)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ji ē)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shu?),雌(cí)兔眼迷离;双兔傍(bàng)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16.《卖油翁》欧阳修 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jīn)。尝射于家圃(pǔ),有卖油翁释(shì)担(dàn)而立,睨(nì)之久而不去。见(jiàn)其发(fā)矢(shǐ)十中(zh?ng)八九,但微颔(hàn)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dàn)手熟尔。”康肃忿(fan)然曰:“尔(ěr)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zhu?)油知之。”乃取一葫芦

初中语文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必背古诗文汇总

七年级语文上册必背古诗文汇总 1.观沧海 【汉】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2.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3.次北固山下 【唐】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4.天净沙·秋思 【元】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5.论语十二章 【春秋末期】孔子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1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6.峨眉山月歌 【唐】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7.江南逢李龟年 【唐】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 语文上册 文言文阅读训练及解析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训练及解析 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练习 1.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周公诫子 成王封伯禽于鲁。周公诫之曰:“往矣,子无以鲁国骄士。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也,又相天子,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吾闻,德行宽裕,守之以恭者,荣;土地广大,守以俭者,安;禄位尊盛,守以卑者,贵;人众兵强,守以畏者,胜;聪明睿智,守之以愚者,哲;博闻强记,守之以浅者,智。夫此六者,皆谦德也。夫贵为天子,富有四海,由此德也。不谦而失天下,亡其身者,桀、纣是也。可不慎欤?” 【乙】诸葛亮 《诫子书》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 ①博闻强记,守之以浅者________ ②非学无以广才________ ③悲守穷庐________ ④又相天子________ (2)这两篇短文都是告诫子孙的文章,但中心内容不同。其中【甲】文周公告诫儿子伯禽的中心内容是:________;【乙】文诸葛亮告诫儿子的中心内容是:________。 (3)将下列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①夫此六者,皆谦德也。 ②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4)【乙】文中有两句话常被人们用作“志当存高远”的座右铭,这两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见闻广博,记忆力强;增长;陋室;辅佐 (2)不要因为受封于鲁国就怠慢、轻视人才;要立德、修身 (3)①这六点都是谦虚谨慎的美德。②(如果)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意志随同岁月而消失,最终就会像枯枝落叶般一天天衰老下去。这样的人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只有悲伤地困守在自己的穷家破舍里,又怎么来得及! (4)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解析】【分析】(1)①句意为:见闻广博,记忆力强,却用浅陋来保持,这是聪明。博闻:见闻广博,记忆力强; ②句意为:如果不刻苦学习就不能增长自己的才干。才:才干; ③句意为:等到悲凉地守着贫穷的小屋。庐:陋室; ④句意为:又身兼辅助天子的重任。相:辅佐; (2)阅读甲文,了解内容可知,诸葛亮告诫儿子的中心内容是:要立德、修身;乙文周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文言文逐字句翻译

8课《世说新语》两则译文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谢太傅在一个寒冷的雪天,把家人聚集在一起与儿女讲论文义——跟子侄辈的人谈论诗文的义理 俄而雪骤——不久,雪下得紧了 公欣然曰——太傅高兴地说 白雪纷纷何所似——白雪纷纷扬扬落下像什么呢 兄子胡儿曰——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 撒盐空中差可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可以相比 兄女曰:——他哥哥的女儿道韫说 未若柳絮因风起——不及比作柳絮被风吹得满天飞舞 公大笑乐——太傅高兴得大笑了起来 即公大兄无奕女——就是太傅的大哥谢无奕的女儿 左将军王凝之妻也——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陈太丘与友期行——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 期日中——约定在正午时分 过中不至——过了中午朋友没有到 太丘舍去——陈太丘不再等候友人离开了 去后乃至——他离开以后,他的朋友才来到 元方时年七岁——陈元方那年七岁 门外戏——在家门外嬉戏 客问元方——客人问他 尊君在不——你的父亲在吗 答曰:——陈元方回答说 待君久不至——父亲等待您很长时间而您没有到 已去——已经离开了 友人便怒曰——客人便发怒说道 非人哉——不是人啊! 与人期行——和人家相约同行 相委而去——丢下我走了 元方曰——陈元方说 君与家君期日中——您与我父亲约定的时间是中午

日中不至——中午了您却没有到 则是无信——就是没有信用 对子骂父——对着人家儿子骂他的父亲 则是无礼——就是没有礼貌 友人惭——客人很惭愧 下车引之——下了车拉元方(表示好感) 元方入门不顾——元方走入家门,(根本)不回头看 11课《论语》十二章翻译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呢?”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做事才能随心所欲,不会超过规矩。”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从中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做老师了。”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疑惑。” 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竹篮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7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孔子说:“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全套测试题(含答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复习试题 ★★★《伤仲永》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杨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邪?”。 一、常识积累 ⑴作者: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北 宋、、。著有《王临川集》《王文公文集》。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歌遒劲清新,散文雄健峭拔。 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⑵文学常识: 本文是一篇随笔,叙事部分采用了的方式,然后进行议论,揭示道理。古代随笔的特点是形式多样,短小活泼,意境隽永。叙事成分较多,是抒情、议论的基础,不追求细节的生动性,力求简约。常常借一件事情来抒写作者的情感或阐述某种观点。 见闻录 二、通假字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贤于材人远矣 () “扳”通“攀”,牵,引“材”通“才”,才能 三、一词多义 自: 1.并自为其名() 2.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自:名词,自己介词,从 闻: 1、余闻之也久() 2、不能称前时之闻() 闻:动词,听说名词,名声 其: 1、其诗以养父母()2、稍稍宾客其父() 其:代词,这代词,他的 然: 1、父利其然也() 2、泯然众人矣

新部编初中七年级语文文言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新部编初中七年级语文文言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 1.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爱莲说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对下列句子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香远益清,亭亭净植益:好处 B.菊之爱,陶后鲜有闻鲜:少 C.可爱者甚蕃蕃:多 D.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宜:应当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②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3)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标一处)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4)《爱莲说》运用了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作者在文中表达的“志”是:________。 【答案】(1)A (2)①我唯独喜爱莲从淤泥中生长出发却不沾染污秽;在清水里洗涤过却不显得娇媚。 ②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3)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4)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解析】【分析】选自《周元公集》,作者:周敦颐,年代:北宋。 (1)A项的解释不正确,“益”在这里是“更加”的意思。 (2)“染”“濯”“妖”“予”是此题中的关键词语,一定要解释准确。 (3)这句话的意思是:可以远远地观赏它们,却不可靠近去玩弄它。可以根据句意进行停顿。 (4)由文中莲的生长环境可知,本文借莲花赞美了作者在污浊的社会环境下依然保持的正直、坚贞的节操。 故答案为:⑴ A ⑵ ①我唯独喜爱莲从淤泥中生长出发却不沾染污秽;在清水里洗涤过却不显得娇媚。 ②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⑶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⑷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对文言实词含义的辨析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阅读(Word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阅读(Word版) 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阅读练习 1.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甲)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诫子书》(乙)孙叔敖疾,将死,戒其子曰:“王数封我矣,吾不受也。为我死,王则封汝,必无受利地。楚、越之间有寝之丘者;此其地不利,而名甚恶。荆人畏鬼,而越人信禨①。可长有者,其为此也。”孙叔敖死王果以美地封其子而子辞,请寝之丘,故至今不失。孙叔敖之知,知不以利为利矣。知以人之所恶为已之所喜,此有道者之所以异乎俗也。 ——《孙叔敖戒子》【注释】①禨:(jī):迷信鬼神,向鬼神求福。 (1)下列加下划线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数封我矣多次,屡次 B.必无受利地一定 C.知以人之所恶恶劣 D.孙叔敖之知通“智” 智慧 (2)用“/”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孙叔敖死王果以美地封其子而子辞 (3)翻译句子。 ①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②孙叔敖之知,知不以利为利矣。 (4)这两篇文章同为劝解儿子的书信,但是目的不同。甲文诸葛亮写信的目的是劝诫儿子________,________ 乙文孙叔敖写信的目的是劝诫儿子________ 。 【答案】(1)C (2)孙叔敖死/王果以美地封其子/而子辞 (3)①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 ②孙叔敖的智慧,在于明白不拿眼前利益作利益。 (4)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自己的话来说也对);不要去接受王给的肥沃的封地,而是要选择贫瘠而又名声差的封地。 【解析】【分析】(1)C项“恶”意思是“厌恶”。 (2)这句话意思是:孙叔敖死后,楚王果然把肥美的土地赐给他的儿子,但是孙叔敖的儿子谢绝了。根据句子意思划分节奏即可。 (3)本题翻译需注意,非:不是;致:到达;第一个“知”:通“智”,智慧;第二个“知”,明白。 (4)《诫子书》的中心内容是“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即文章的开头的第一句话;乙文的中心句句是文章的最后一句话“知以人之所恶为己之所喜”。据此分析提炼或概括作答即

(部编版)2017七年级下文言文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文言文期末过关检测姓名:_____________ 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本文节选自《》,是_______(朝代)_______家、_______家__________主持编纂的一部__________体通史,记载了从____到______共1362年的史事。 2,、人物形象——孙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吕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鲁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鲁肃赞学的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孙权劝学的技巧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本文主要采用___________(表达方式),体会他们不同的语气,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孙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吕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鲁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学习本文后获得的启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木兰诗》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标注拼音)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标注拼音)。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标注拼音闻燕山胡骑(标注拼音)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2018年部编七年级上册古诗文理解性默写(完整版).doc

2018 年 , 部 , 编 , 七年级 , 上册 , 古 , 诗文 , 理解 , 性 ,4 .该曲的主旨句是:(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五)《峨眉山月歌》李白 1.李白《峨眉山月歌》一诗中,明写月映清江美景,暗点秋夜行船之事的一句是 : 峨眉山月半 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点明远游时令,叙写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的一句是: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2、《夜上受降城闻笛》表现征人满怀愁绪,凝望故乡,思念家乡的诗句是: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九)《秋词》(刘禹锡) 1.诗中能够表现诗人昂扬奋发的创作精神的句子: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2.诗中体现诗人一反前人的悲秋之作而具有独创新视角的句子: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3.诗中运用鲜明的对比来表现作者观点的句子: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4.诗中描写秋天美景的诗句: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5.诗中热情歌颂秋天的句子:我言秋日胜春朝 6.白居易有诗云:“大抵四时心总苦,就中断肠是秋天。”极言秋之悲凉,本诗中与之 情调相反的句子: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7.诗中能够表现作者推陈出新,赋予秋天新内涵的句子: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十)《夜雨寄北》李商隐 1、想象将来与亲友团聚、剪烛夜话的诗句是: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2、表达诗人思念朋友,渴望团聚的诗句是: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3、设想未来相逢景象,表达深沉离情的句子是: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4、后来成为离情的代用语的词是:巴山夜雨。 5、盼望有朝一日与友人相聚的欢快场景的语句是: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常考知识汇总(全册)

.

9.本文虽短,但通过人物的对话描写,刻画了鲜明的人物性格。请概括他们的性格特点。 孙权:豁达、大度,待人坦诚、平易,有幽默感的一位明君;关心部下,对部下要求严格,善劝。 吕蒙:乐于接受劝告,勤奋好学;机敏精干、虎虎有生气的将才。 鲁肃:直爽、敬才、爱才;忠厚的长者。 省笔墨,又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达到一箭双雕的效果。 《木兰诗》 重点句子翻译(注意括号内的字词) 1.不闻机杼声。(机杼声) 不能听到织布机发出的声音。 2.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流水鸣溅溅) 只能听到黄河汹涌奔流的哗哗声。 3.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胡骑鸣啾啾) 只能听到燕山胡人的战马啾啾的鸣叫声。 4.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远行万里,投身战事。像飞一样地越过一道道关塞山岭。5.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将士们经过无数次出生入死的战斗,多年之后壮士(得胜)归来。 6.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木兰)记最大的功,被赏赐很多的财物。 7.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希望驰骋千里马,(借助它的脚力)送我回故乡。 8.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 父母听说女儿回来了,互相搀扶着到城外(迎接她)。 9.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对着窗子整理漂亮的头发,对着镜子在脸上贴装饰物。10.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 雄兔的两只前脚时时动弹,雌兔的两只眼睛时常眯着。(三)揣摩语言 2.“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这里夸张地表现了木兰行进的神速、军情的紧急以及心情的急切,使人感到紧张的战争氛围。其中写“黄河流水鸣溅溅”“燕山胡骑鸣啾啾”之声,还衬托了木兰的思亲之情。3.“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概括上文的内容,夸张地描写了木兰身跨战马,万里迢迢,奔往战场,飞越一道道关口、一座座高山的情形。 4.“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描写木兰在边塞军营的艰苦战斗生活的一个画面:在夜晚,凛冽的朔风传送着打更声,寒光映照着身上冰冷的铠甲。5.“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概述战争旷日持久,战斗激烈悲壮。将士们多年征战,历经一次次残酷的战斗,有的战死,有的归来。而英勇善战的木兰,则是有幸生存、胜利归来的将士中的一个。 .

2017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复习题

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复习题 班级:姓名: 《咏雪》 一、填空。 《咏雪》选自。作者是(朝代)(姓名),《世说新语》是由他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 1、交代咏雪背景的句子: 2、咏雪的直接原因: 3、谢道韫对雪的描述是: 4、补充点明谢道韫身份的句子(暗示谢太傅对谢道韫才气的赞赏):

五、问答题。 1、“寒雪”、“内集”、“欣然”、“大笑乐”等词语营造了以种怎样的家庭气氛? 2、对于谢太傅的出题,兄子和兄女分别给出什么答案? 3、两个咏雪句“撒盐空中差可拟”与“未若柳絮因风起”,哪一个更好?请从文 尊君在不? 四、一词多义 1、顾: 元方入门不顾:顾野有麦场: 将军宜枉驾顾之(三顾茅庐):

2、信 则是无信: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必以信: 五、敬辞与谦辞 尊君:家君: 六、重点词语理解 A、太丘舍去舍:去: 九、对这段话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陈元方反驳友人,可见他明白事理,聪明机智。

B.友人迟到在先,责骂陈太丘在后,可见友人是个既“无信”又“无礼”的人。C.陈太丘不与友人打招呼就独自上路,陈太丘不讲信用。 D.由陈元方的言行可看出其父陈太丘应是个守信懂礼的人 《诫子书》 一、填空 3、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4、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5、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

6、将复何及: 四、阅读《诫子书》 1、本文作者就和两个方面进行了论述,主要运用了的论证方法。 8、请写出你读过课文后感悟。(只要有围绕学习、成才、修身养德、立志、惜时等阐述即可)

9、请写出一句赞美诸葛亮的诗句和一个与诸葛亮有关的成语或典故。 赞美诸葛亮的诗句: 与诸葛亮有关的成语或典故: 《狼》 1 3 4 6 8 10 11 12 14 16 18 1 2 3、敌①恐前后受其敌敌:__②盖以诱敌敌:_____ 4、前①恐前后受其敌前:___②狼不敢前前:_____ 5、之①又数刀毙之之:__②禽兽之变诈几何哉之:___ ③而两狼之并驱如故之:__④复投之之:_____ 6、以①投以骨以:__②以刀劈狼首以:__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古诗及文言文汇总

统编版七年级下册古诗文合集 《木兰诗》 唧(j ī)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zhù)声,惟闻女叹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ti ě),可汗(kèhán)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wèi)市鞍(ān)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ji ān),南市买辔(pèi )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ji ān ji ān)。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j ì)鸣啾啾(ji ū ji ū)。 万里赴戎(r óng)机,关山度若飞。朔(shuò)气传金柝(tu ò),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qi áng)。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ji āng);阿姊(zǐ)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huòhuò)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zhuó)我旧时裳(cháng)。当窗理云鬓(b ìn),对镜帖(ti ē)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惶。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b àng)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译文】 叹息声一声接着一声传出,木兰对着房门织布。听不见织布机织布的声音,只听见木兰在叹息。问木兰在想什么?问木兰在惦记什么?(木兰答道)我也没有在想什么,也没有在惦记什么。昨天晚上看见征兵文书,知道君主在大规模征兵,那么多卷征兵文册,每一卷上都有父亲的名字。父亲没有大儿子,木兰(我)没有兄长,木兰愿意为此到集市上去买马鞍和马匹,就开始替代父亲去征战。 在集市各处购买马具。第二天早晨离开父母,晚上宿营在黄河边,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能听到黄河水流水声。第二天早晨离开黄河上路,晚上到达黑山头,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能听到燕山胡兵战马的啾啾的鸣叫声。 不远万里奔赴战场,翻越重重山峰就像飞起来那样迅速。北方的寒气中传来打更声,月光映照着战士们的铠甲。将士们身经百战,有的为国捐躯,有的转战多年胜利归来。 胜利归来朝见天子,天子坐在殿堂(论功行赏)。给木兰记很大的功勋,得到的赏赐有千百金还有余。天子问木兰有什么要求,木兰说不愿做尚书郎,希望骑上千里马,回到故乡。 父母听说女儿回来了,互相搀扶着到城外迎接她;姐姐听说妹妹回来了,对着门户梳妆打扮起来;弟弟听说姐姐回来了,忙着霍霍地磨刀杀猪宰羊。每间房都打开了门进去看看,脱去打仗时穿的战袍,穿上以前女孩子的衣裳,当着窗子、对着镜子整理漂亮的头发,对着镜子在面部贴上装饰物。走出去看一起打仗的伙伴,伙伴们很吃惊,(都说我们)同行数年之久,竟然不知木兰是女孩。 (提着兔子耳朵悬在半空中时)雄兔两只前脚时时动弹、雌兔两只眼睛时常眯着,所以容易分辨。雄雌两兔一起并排跑,怎能分辨哪个是雄兔哪个是雌兔呢? 【注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