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长沙市中考七年级历史下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一模试题(及答案)

2020-2021长沙市中考七年级历史下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一模试题(及答案)
2020-2021长沙市中考七年级历史下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一模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

1.北宋沈括在《梦溪笔谈》中写道:“若止印三二张,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材料中的“极为神速”主要得益于

A.活字印刷术的发明B.指南针的出现

C.瓦子和勾栏的出现D.造纸术的重大改进

2.契丹,一个彪悍的民族,在《魏书》中第一次出现于人们的视野。公元916年建起庞大帝国,雄踞中国北方。与北宋并立,由契丹族建立的政权是()

A.吐蕃B.辽C.西夏D.金

3.金庸武侠小说著《射雕英雄传》讲述的是发生在南宋时期的故事,其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全真七子之一的丘处机给两个未出世的孩子分别取名:郭靖和杨康。并各赠一剑。丘处机此举是让孩子们勿忘国耻,根据所学推断当时的国耻是指

A.澶渊之盟

B.靖康之变

C.宋金和议

D.南宋灭亡

4.建立与宋并立的辽、西夏、金政权的少数民族分别是( )

A.契丹、党项、匈奴B.契丹、党项、女真

C.党项、女真、鲜卑D.匈奴、鲜卑、吐蕃

5.交子的出现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农业生产出现新气象B.手工业生产兴旺发达

C.商品贸易空前繁荣D.印刷技术世界领先

6.对澶渊之盟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A.使辽宋之间维持了长久的和平局面

B.没有任何积极意义

C.有利于双方开展贸易

D.岁币加重了北宋人民的负担

7.宋史记载:“国家根本,仰给东南。”这一现象从本质上说明了

A.国家支持东南沿海开发B.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

C.东南沿海一带人民赋税负担沉重D.政治中心转移到南方

8.岳飞墓前“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的对联中,佞臣指

A.赵高

B.李林甫

C.秦桧

D.杨国忠

9.历史上中央王朝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是

A.澎湖巡检司B.台湾府C.琉球巡检司D.台湾巡检司10.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贵族为主建立的全国性的统一王朝是

A.元朝

B.唐朝

C.隋朝

D.宋朝

11.宋辽“澶渊之盟”后,双方在边境设置的贸易机构是

A.市舶使B.宣政院C.榷场D.十三行12.“苏湖熟,天下足”、景德镇兴起为瓷都、临安的商业超过东京反映的是中国古代A.经济重心的南移B.手工业的进步

C.商业的繁荣D.农业的发展

13.在福建三明宁化县,一群被当地人称为“谱师”的“当代毕昇”正活跃在乡间,由此可判断,这些“谱师”所拥有的技术应该是

A.雕版印刷术

B.造纸术

C.活字印刷术

D.指南针

14.北宋的都城是()

A.长安B.开封C.洛阳D.灵武

15.对西藏加强管辖,并使之成为正式行政区的是

A.汉朝政府B.唐朝政府C.宋朝政府D.元朝政府16.“自秦以下,文莫盛于宋。”出现这种历史现象主要是由于( )

A.统一文字B.独尊儒术

C.始设进士科D.实行重文轻武的国策

17.疆域图反映了一定时期国家或政权掌控的领土领海现状,包括领土领海的面积、边界、海陆位置以及疆域内部的行政区划、山川形势、岛屿分布等。请仔细观察下面疆域图,把握有关信息,判断这是何朝的疆域图?()

A.秦朝B.唐朝

C.元朝D.清朝

18.宋真宗亲撰《励学篇》“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用架高楼,书中自有黄金屋。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男

儿欲遂平生志,五经勤向窗前读。”反映了宋朝统治者推行的国策是()

A.重文轻武B.重农抑商C.重视教育D.重武轻文

19.一学者在分析中国商业发展时说:“雄汉盛唐的光景不必去说它了,但即使到了一千多年前文弱的赵宋王朝,中国的经济特别是城市商业,也还是世界上最繁荣的。”下图能够支持这一观点的是

A.B.C.D.

20.某同学搜集了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火药等资料进行探究性学习。他探究的主题是A.唐朝繁荣辉煌的文学

B.宋代领先世界的科技

C.元代发达的对外贸易

D.明代先进的航海技术

21.“和议成,立盟书,约以淮水中流画疆,岁奉银二十五万两、绢二十五万匹……”签署“盟书”的两个政权是

A.北宋和辽B.北宋和西夏C.南宋和金D.南宋和西夏22.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之际,某校初一5班开展了“中国历代版图及疆域的探究”活动课,得知我国历史上版图最大的王朝是

A.唐朝

B.元朝

C.宋朝

D.清朝

23.下列哪一位人物完成了对女真各部的统一,建立了金政权,并依照中原王朝制度,改革女真部落的军政体制()

A.阿保机B.元昊C.阿骨打D.松赞干布24.“蓝蓝的天空.清清的湖水.绿绿的草原,这是我的家。奔驰的骏马,洁白的羊群……”在我国的历史上,蒙古族曾建立一个疆域空前辽阔的元王朝,其建立者是()A.忽必烈B.成吉思汗C.耶律阿保机D.完颜阿骨打25.下列各项搭配没有联系的是()

A.女真族一完颜阿骨打B.蒙古族一松赞干布

C.契丹族一耶律阿保机D.党项族-元昊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选择题

1.A

解析:A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北宋时期,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活字印刷术节省雕版费用,大大提高了印刷效率,A正确;指南针是指南的工具,北宋末年,中国的海船上开始使用指南针,排除B;瓦子和勾栏是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排除C;造纸术的重大改进使纸成为广泛使用的书写材料,也便利典籍的流传,排除D。故选A。

【点睛】

本题考查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和识记能力。在识记活字印刷术知识点的基础上解答此题。2.B

解析:B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A项吐蕃是藏族,不符合题意;B项辽是契丹建立的政权;C项西夏是党项族建立的政权;D项金是女真族建立的政权,故选B。

3.B

解析:B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题干关键词“郭靖和杨康、勿忘国耻”可知,当时的国耻是指靖康之变。结合所学可知,1126年,金军攻破北宋都城汴京,1127年金军俘虏宋徽宗和宋钦宗及宗室等三千多人北去,并掠走宫廷仪仗、典籍、乐器以及大批珍宝器物,北宋灭亡。此事被称为靖康之变。B项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故此题选B。

【点睛】

抓住题干关键词“郭靖和杨康、勿忘国耻”是解题的关键,当时的国耻是指靖康之变。4.B

解析:B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916契丹族阿保机建立辽,定都上京; 1038年党项族元昊建立西夏,定都兴庆;1115年女真族阿骨打建立金,故B符合题意;ACD表述错误,不合题意。故此题选B。

5.C

解析:C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宋代的商品经济出现了空前的繁荣,特别是城市商业的发展,促进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出现,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了交子,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C。

6.B

解析:B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真宗时(1004年),辽大举进攻北宋,宰相寇准力劝宋真宗来到澶州城,宋军士气大振,打退辽军。第二年辽宋议和,辽朝退兵,宋朝给辽岁币,史称澶渊之盟。澶渊之盟加重了北宋人民的负担,但此后很长时间,辽宋之间保持和平局面,有利于双方开展贸易。所以澶渊之盟也不是没有任何积极意义。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B。

7.B

解析:B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唐朝中期,经济重心开始转移,到南宋,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国家根本,仰给东南”就说明了这一点,故B符合题意;国家支持东南沿海开发,是经济重心转移的原因之一,故A不符合题意;题干是在说东南沿海一带的富庶情况,故C不符合题意;政治中心一直在北方,现在也是,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

8.C

解析:C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南宋岳飞坚持抗金,符合广大人民的利益,受到人民的尊敬,秦桧以“莫须有”罪名杀害岳飞,被后人唾弃。岳飞墓前“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的对联中,“佞臣”指的是秦桧。故C符合题意;赵高、李林甫、杨国忠与题干无关,故ABD 不合题意。故此题选C。

9.A

解析:A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元朝在澎湖岛设置了澎湖巡检司,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这是历史上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A符合题意; 1684年设置台湾府,不是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排除B;澎湖巡检司是历史上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不是琉球巡检司,排除C;澎湖巡检司是历史上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

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不是台湾巡检司,排除D;综上所述BCD都不符合题意;故选A。

10.A

解析:A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贵族为主,建立建立的统一王朝,A项符合题意;BCD三项的朝代都是汉族人建立的朝代,不符合题意;故选A。11.C

解析:C

【解析】

【分析】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澶渊之盟后,宋辽之间为了加强两国之间的贸易,在边境设置了榷场,所以答案选C。

12.A

解析:A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江南经济的发展,“苏湖熟,天下足”反映了南方长江流域、太湖流域一带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粮仓、景德镇兴起为瓷都反映了南方手工业的发展、临安的商业超过东京反映了南方城市和商业的发展,因此共同反映的是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而BCD项只是经济发展的表现,不符合题意。故选A。

13.C

解析:C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北宋北宋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将黏土制成陶活字,用来排版印刷。所以这些“谱师”所拥有的技术应该是活字印刷术,故C符合题意。雕版印刷术、造纸术、指南针与题干无关,故ABD不合题意。故此题选C。

14.B

解析:B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黄袍加身称皇帝,建立北宋,定都开封,赵匡胤就是宋高祖,B项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故此题选B。

解析:D

【解析】

【分析】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政府设宣政院加强对西藏的管辖,西藏正式成为元朝的行政区。故D项符合题意,ABC项不符合题意应排除。故本题应选D。

16.D

解析:D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宋太祖赵匡胤自己是黄袍加身的武将出身,因此对武将集团相当顾忌,实行重文轻武的国策。后世的赵氏王朝也继承了这一传统。综观宋朝历史,“崇文抑武”是一种极其突出的社会政治现象,提倡和贯彻者,非一朝一帝,也非一时权宜之计,而是宋王朝所采用的具有纲领性的治国思想与方略。它源于专制集权主义,反过来又推波助澜,强化了专制皇权。所以出现了题文“自秦以下,文莫盛于宋”的现象。D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D。

17.C

解析:C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元朝建立后,为了巩固统治,在地方行政上创置行省制度。除称为“腹里”的地区(指大都及其周围地区)由中书省直辖外,其余地区分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派遣官员管辖。行省制度的确立是中国古代行政制度的一大变革,“省”作为地方一级行政区的名称为后世沿用,直至今日。仔细观察右侧疆域图出现行省,应是元朝的疆域图,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本题选C。

18.A

解析:A

【解析】

【详解】

根据材料中的内容可知在宋朝时期崇尚读书,这是因为宋代实行的国策是重文轻武,宋太祖赵匡胤时期为防止武将篡弑重演,太祖以“杯酒释兵权”解除了大将对军队的控制,实行重文轻武政策,提倡文人典军,严禁武人干政。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A。

19.D

解析:D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清明上河图》描绘北宋京城汴梁及汴河两岸的繁华和热闹的景象和优美的自然风光,作品以长卷形式,采用散点透视构图法,生动记录了中国十二世纪城市生活的面貌,反应出了宋朝商品经济的繁荣和城市的兴旺,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的作品不是“赵宋王朝”的作品,不符合题意;故选D。20.B

解析:B

【解析】

【详解】

依据题干“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火药”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时期经济发展迅速,科技也随之发展,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火药的发明和使用促进了社会进步,对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由此可知,题干描述的主题是宋代领先世界的科技,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B。

【点睛】

解题的关键是学生抓住题干的关键词“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火药”的信息,学会从单一事件中总结出相同点,需要学生具备较高的总结概括能力。

21.C

解析:C

【解析】

【分析】

【详解】

据题干“以淮水中流画疆,岁奉银二十五万两、绢二十五万匹”可知反映的是宋金和议。1141年宋金和议确定了宋金之间政治上的不平等关系,结束了长达十余年的战争状态,形成了南北对峙的局面,边境出现了和平的局面,C符合题意;综合上述分析可知ABD项不符,排除。故选择C。

22.B

解析:B

【解析】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贵族建立的全国性的统一王朝,元朝疆域“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超过汉朝和唐朝,今天的新疆、西藏、云南,东北广大地区,台湾及南海诸岛,都在元朝统治范围之内,元朝版图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B符合题意,ACD与题意不符,故本题选B。

23.C

解析:C

【解析】

【分析】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辽宋时期,女真族受辽的控制和压迫,当时女真族有很多部落,其中的完颜部落逐渐兼并了许多部落。11世纪末,完颜部的首领阿骨打进一步完成了女真族各部的统一,C符合题意,阿保机是辽的建立者,A不符合题意;元昊是西夏的建立者,B 不符合题意;松赞干布在唐朝统一了西藏各个部落,故D项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C。24.A

解析:A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1271 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元,1279 年元军攻灭南宋残部,完成了全国的统一,所以A项符合题意;B项建立了蒙古政权,排除;C项建立了辽政权,排除;D项建立了金政权,排除。故选A。

25.B

解析:B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松赞干布是吐蕃赞普,与蒙古族无关,故B符合题意;完颜阿骨打是女真族首领、耶律阿保机是契丹族首领、元昊是党项族首领,故ACD不合题意。故此题选B。

辽宋夏金元时期

山东省惠民县大年陈镇中学2017-2018学年第二学期 七年级历史第二单元测试题 一、选择题(每题3分,计60分) 1. 毛泽东《沁园春﹒雪》中说:“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其中“宋祖”和“一代天骄”分别是() A.赵匡胤和铁木真 B.赵匡胤和忽必烈 C.赵构和铁木真 D.赵构和忽必烈 2.刚上完历史课,小明把一件黄色的夹克衫披在小亮的身上,同学们笑了,说:“你要政变啊!”你能判断出同学们说的是历史上的哪一幕吗( ) A.靖康之变 B.陈桥驿兵变 C.玄武门之变 D.葵丘会盟 3.“(辽)与朝廷和好年深,蕃汉人户休养生息,人人安居,不乐战斗。”(苏辙《栾城集》)出现该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 A.民族融合加强 B.宋辽边境开设榷场C.宋辽订立澶渊之盟 D.岳家军的抵抗4.“兴东北,建大金。占辽朝,灭北宋。战南宋,归元兵。”此三字经概括了下列哪一民族的兴起与建立政权的历史 ( )A.契丹 B.蒙古 C.党项 D.女真 5.金庸武侠小说著《射雕英雄传》讲述的是发生在南宋时期的故事,其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全真七子之一的丘处机这两个未出世的孩子分别取名:郭靖和杨康。并各赠一剑。丘处机此举是让孩子们勿忘国耻,根据所学推断当时的国耻是指() A.澶渊之盟 B.靖康之变 C.宋金和议 D.南宋灭亡 6.南宋著的抗金领,他所率的军队作战勇敢所向无敌,但他最后却遭臣诬,以莫须有的罪被杀害。后来,的冤狱得以平。在他墓门上一副联:青山有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就是() A.寇准 B.岳飞 C.文天祥 D.李自成 7.图示法是我们学习历史的一种方法。下面对辽、西夏与北宋并立局面示意正确的是() A.B.C D. 8.“蓝蓝的天空,清清的湖水,绿绿的草原,这是我的家。奔驰的骏马,洁白的羊群……”《天堂》这首歌曲深情表达了蒙古族歌手腾格尔对家乡的赞美。历史上蒙古族曾经建立了疆域空前辽阔的大元王朝,其建立者是 ( ) A.成吉思汗 B.忽必烈C.努尔哈赤 D.阿保机 9.据史料记载,我国古代某一制度“有诸侯之镇,而无诸侯之权”“都省握天下之机,十省分天下之治”。据此判断这一制度是( ) A.行省制 B.郡县制 C.分封制 D.科举制 10.“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是北宋王安石的诗句,它隐含的科技发明是() A.造纸术 B.指南针 C.印刷术 D.火药 11. 某同学选用如下图片进行研究性学习。他确立的研究主题应是()

辽宋夏金元时期提纲

辽宋夏金元时期【阶段特征】: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 并逐步趋向统一②元朝实现大统一,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加强。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 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加速。 ②两宋民族政策以软弱为主,三次和议,岁币。③民族融合是主流,边民内迁,互市贸易。④元朝大一统,推动民族融合出现新高潮(民族迁移回族形成)。 古代科技发展出现新高峰(印刷术、指南针、火药发明完成与外传)。 1.蒙古政权的建立: ①铁木真是_______族杰出首领。1206年,完成蒙古统一大业,被尊称为“___________”。 ②建立_________政权,实行__________的国家体制。创制了蒙古族通行的文字 2.元朝建立 ①1271年,_________(元世祖)建立元朝,后定都_______(今北京) ②1279年,元军消灭______,__________全国。 ③忽必烈改制 内容:a政治上:效仿中原王朝,建立______制度。中央设“_________”,作为全国的___________机构;地方设“_____________”,进行有效的统治,加强_____________。西藏正式成为中国行政区域(宣政院辖地)。 b经济上:推行_________政策,设立专门管理农业的机构“____________”,编写《______________》。 意义:忽必烈改革有利于________和________,巩固和发展了我国_______国家。 ④民族上:a民族矛盾:原因:实行民族_________和_________政策; b民族融合:各族民族差异缩小,_________族出现。 原因:元朝________为中外交流和国内各民族联系交往密切。 ⑤文化上:接受______先进文化。提倡_______,中央教授______的国子学。 (1)辽、宋、西夏政权并立 1 北宋政权建立:_________年,后周大将________(宋太祖)建立宋朝,定都________,史称北宋。北宋建立后,统一了_________和___________的广大地区。 2 辽政权建立:916年,__________族首领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政权,定都上京,后改国号为_____。 3 西夏政权建立:1038年,___________族首领元昊建立西夏政权,定都兴庆。 4 民族关系 ①宋辽战争: 北宋北伐失败后,实施_____________的消极防御政策。 辽对北宋南征,1004年,辽进攻北宋,在宰相________坚决抵抗下宋真宗亲自督战,重挫辽军。 ②宋辽和议:澶渊之盟:1005年,辽、宋订立和议,其主要内容是:双方撤军,各守疆界;________每年送给_____银、绢等钱物,称为“_____”。历史上称这次和议为“_______________”。 评价:它加重了________人民的负担,但是______贯通,互市不绝,保持了一百多年相对________的局面,双方的经济和文化都呈现出_________的局面。

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的文化

第五章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第八节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的文化 教案 教学目标 一、基础知识目标 ①科学技术的成就:印刷术、指南针、火药三大发明的完成;建筑技术的提高;沈括的《梦溪笔谈》;元朝历法和天文学家郭守敬。②理学。③教育和史学:书院的兴盛;司马光的《资治通鉴》。④文学:宋词的繁荣;李煜、苏轼、柳永、辛弃疾、李清照词作的内容、风格特点;陆游的诗词;市民文学──话本;元曲和关汉卿。 二、能力培养目标 1.文化的发展是以经济、政治为基础的。通过分析这一时期文化高度繁荣的原因,让学生理解文化与经济、政治之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通过学生自己填写《五代辽宋夏金元文化成就简表》,培养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列表比较的自学能力。 3.我国三大发明的传播是欧洲资本主义到来的必要前提,通过联系世界近代史的有关内容,培养学生的横向思维能力。 4.通过比较编年、纪传史书体例和宋词中豪放派、婉约派的不同风格,培养学生的比较研究能力。 5.通过学生总结、讨论这一时期的文化特征,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 三、思想教育目标

1.通过印刷术、指南针、火药三大发明的完成和传播,说明四大发明是我国成为世界文明古国的重要标志,大大推动了世界历史发展的进程,从而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通过沈括、郭守敬等人的科技成就,说明这一时期我国科学技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情感,培养学生振兴中华、赶超世界先进科技的历史责任感。 3.通过教育、史学、哲学、文学、艺术领域的辉煌成就,让学生领略我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光辉灿烂的风采,感受古代文化的艺术魅力,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美感教育。 4.通过辽、夏、金、元的文化成就,说明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是由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少数民族对祖国历史文化的发展同样作出了重大贡献,从而对学生进行维护民族团结的教育。 教学要点 一、科学技术 1.印刷术、指南针、火药三大发明 2.建筑技术的提高 3.科学家沈括和《梦溪笔谈》 4.元代的历法和天文学家郭守敬 二、理学 三、书院的兴起和《资治通鉴》 1.书院的兴盛 2.史学家司马光和《资治通鉴》 四、文学 1.五代杰出词人李煜 2.宋词繁荣的原因 3.豪放派词人苏轼和辛弃疾 4.婉约派词人柳永和李清照 5.陆游的诗词 6.话本

五代十国辽宋夏金元时期

五代十国辽宋夏金元时期 ■ :这一时期的特点是从分裂割据若干民族政权并立逐步走向统一,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在经济上,重心南移,封建生产方式逐步向边疆地区扩展,封建经济继续发展。 ★政治:本阶段的政治局面经历了封建国家的再度分裂——局部统一——民族政权的并立——全国重新统一的过程。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是唐朝后期藩镇割据的继续和扩大,北宋结束分裂割据局面,但在全国的版图上还存在着辽、大理等发展政权,后来更陆续出现了西夏和金。因此北宋只是局部统一的朝代,而区别于大一统的汉唐。北宋亡后,又出现了南宋与金的对峙。直至1279年,元政权凭借其强大的武力使全国重新归于统一。 本阶段是我国封建社会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阶段。主要体现在北宋和元朝加强中央集权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北宋建立后,宋太祖为巩固统治,本着“强干弱枝”的指导思想,解除中央和地方大将的兵权,使地方行政权和财政权分开,又在中央组织强大的禁军。这些措施避免了地方分裂的再现,使北宋在政治上出现了稳定的局面,有利于经济文化的发展。但又导致官僚机构的膨胀和军队数量的激增,造成北宋政权长期积贫积弱的局面。至北宋中期,已出现严重的财

政、政治和边防危机。为缓和矛盾,富国强兵,宋神宗任命王安石进行变法。他制定了青苗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和保甲法等措施,力图限制官僚地主对农民的剥削,缓解土地兼并,缓和阶级矛盾,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但由于用人不当,特别是新法损害了官僚地主的利益,削弱了北宋政权的统治基础,遭到特权阶层的反对,新法没有成功。 元朝统一全国后,为有效治理广阔的国土,实行行省制,初步奠定了后世省区的规模,并通过宣政院和澎湖巡检司等机构,有效地保证了中央对包括x藏、台湾在内的广大边疆地区的管辖,进一步强化了中央集权。 ★经济:本阶段,在农业和手工业繁荣的基础上,商品经济获得显著发展。商业活动范围逐步扩大,已打破了唐朝“市”、“坊”的界限;货币种类繁多,尤其是北宋在四川地区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在民族政权的边境上,还兴起了“榷场”贸易。 本阶段南方经济持续发展。南宋时,太湖流域流传着“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表明江南的农业生产已经超过北方,完全取代了北方经济重心的地位。至元朝,为解决“南粮北运”的问题,还大力兴办漕运和开辟了规模空前的海运,足以说明南方经济的重要地位。 本阶段中国古代纺织业结构也开始发生变化。南宋时,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第6—13课知识点复习(无答案)

七下6——13课知识点 第6课北宋的政治 1、宋太祖是如何建立政权的?北宋建立的时间、建立者、都城 ※2.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军事上:①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政治上:在中央:; 在地方:①②___________________ 经济上:①② ____________________ 附: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特点是什么? 3.宋朝多任用文臣担任要职,实行一种什么样的治国政策?该政策有何积极 作用? 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第8课金与南宋的对峙

1、按建立的先后顺序排列辽、北宋、西夏、金、南宋政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与两宋同时并立的是哪些政权?。 2、宋与辽、西夏、金议和的共同点是:。其中辽宋议和 史称____________,当时在位皇帝是_________。宋金和议划定的分界线是 ___________影响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 3、两宋时期民族关系的特点是什么?主流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南宋抗金名将岳飞在大败金军主力。 巩固练习:1.郭靖和杨康是金庸小说《射雕英雄传》中两个重要人物。你知道他们的名字与以下哪一事件有直接的联系() A、西夏建立 B、金灭北宋 C、澶渊之盟 D、元朝建立 2.岳飞受到人们尊敬的主要原因是() A、岳飞抗金维护了南宋的统治 B、岳飞领导的抗金斗争符合广大人民的利益 C、金军南下攻宋,使人民受到很大灾难 D、岳家军纪律严明,作战勇敢 3.辽、北宋均亡于哪个政权() A、金 B、西夏 C、蒙古 D、元朝 4.岳飞在《满江红》中写道:“靖康耻,犹未雪。”其中“靖康耻”发生于() A、1115年 B、1126年 C、1127年 D、1140年 5.岳飞诗曰:"壮士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在这里,"匈奴"是指()A.匈奴贵族 B.契丹贵族 C.党项贵族 D.女真贵族

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提纲总结完整版999

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 一、政权分立 二、北宋巩固政权措施: 政治措施:国策:重文轻武 中央:用分事化权办法,削弱相权 掌控军权:收兵权,控制军队,调换将领,定期换防 地方:文臣任地方官,知州与通判相互制约 设转运使,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意义:加强中央集权,强化皇权。 两宋经济发展: 农业 1、引进占城稻 2、水稻产量居粮食首位 3、苏湖熟,天下足(苏州,湖州);太湖流域成为重要粮仓 4、棉花茶树等经济作物种植区扩大 5、复种技术得到推广 手工业 1、南方丝织业超过北方,海南岛拥有先进的棉纺织工具 2、制瓷业发达:瓷都景德镇,江南地区成为制瓷中心 3、造船业世界领先,南宋配指南针 商业 国内贸易:1、商业城市繁荣坊市交错,出现早市夜市,娱乐场所“瓦子”,“勾栏”。 2、草市、市镇兴起 3、纸币出现(北宋四川出现世界最早纸币“交子”) 4、经济重心唐中期开始南移,南宋完成南移。 海外贸易: 1、开设蕃坊、蕃市、蕃学 2、设置市舶司,管理海外贸易 3、广州、泉州成为世界大商港 4、外贸范围广 思想控制: 措施:改革发展科举制 表现:增加录取名额,授官从优从速 作用:形成读书风气,提高社会文化素养,造就宋文治局面 文化科技: 文化成果: 豪放派苏轼代表著作《念奴娇·赤壁怀古》 婉约派李清照代表作《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声声慢·寻寻觅觅》 辛弃疾代表作《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倾吐国家分裂悲痛之情

司马光《资治通鉴》是记录战国到五代第一部编年体通史 科技成果: 活字印刷术:北宋平民毕昇发明世界上最早的活字印刷术(沈括《梦溪笔谈》记载) 影响:促进知识传播和世界文明的发展 指南针:北宋指南针开始运用于航海事业。南宋时经由阿拉伯人传到欧洲 影响:为环球航行和新大陆的发现提供重要条件。 火药:唐末开始应用于军事,宋元广泛用于战争(突火枪),13、14世纪传入阿拉伯和欧 影响:推动欧洲社会改革 民族关系: 战争:(战争性质:兄弟之争,民族战争) 澶州之战:宋打退辽军订立澶渊之盟 郾城大捷:岳飞抗金 议和: 1、辽宋 ----澶渊之盟 评价: 消极:①岁币增加百姓负担 积极:②保持和平局面,促进辽宋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2、宋夏和约 内容:①元昊向宋称臣;②宋给西夏岁币 作用:宋夏边境贸易兴旺。 3、宋金和议:南宋对金称臣,给金送岁币 影响:宋金对峙局面形成。(东至淮水,西至大散关) 元朝统治 一、蒙古和元朝建立(成吉思汗蒙古族政治家、军事家) 1、蒙古建立:1206年,“成吉思汗”铁木真统一蒙古各部,建立蒙古政权。 2、元建立:1271元世祖忽必烈建立元朝,定都大都。灭亡南宋实现全国统一 元朝地位: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贵族为主建立的全国性统一王朝,是我国疆域最大王朝 二、元朝巩固统一措施: 政治措施:确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 中央:设中书省,掌管全国行政;枢密院掌管军事,御史台掌管监察。 地方:内地:设行省制度,省下设路、府、州、县 边疆:西藏:设宣政院管理西藏,西藏正式成为元朝的行政区。 西域(新疆):北庭都元帅府管理西域 东南: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台湾),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正式建立行政机构 民族关系: 民族政策:实行民族歧视和压迫政策,实行四等人制 民族融合表现:汉人外迁边疆,少数民族内迁与汉杂居,回族形成 作用:促进社会进步和民族融合,巩固和发展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文化:元朝元曲代表人物关汉卿著作《窦娥冤》鞭挞社会黑暗势力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 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知识点复习总结+综合测试

第二单元综合测试【时空坐标】 【知识框架】

【重点归纳】 1.比较唐朝与宋朝处理民族关系的不同 项目唐朝宋朝 民族关系①通过战争,安定边疆,如打败 东突厥。②设置机构,加强管 理,如安西、北庭都护府和黑 水、渤海都督府。③册封爵位, 促进友谊,如册封怀仁可汗、云 南王、渤海郡王等。④实行“和 亲”,永结盟好,如文成公主、 金城公主入藏等 ①在与少数民族的战争中,始终 处于劣势。②以议和、送岁币换 取苟且偷安。③两宋都被少数民 族政权攻灭 原因唐朝制度先进,国力强盛,少数 民族社会发展相对落后;唐朝统 治者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宋朝推行重文轻武政策,造成宋 朝军事的衰弱局面。封建统治者 不思进取,朝廷中投降派占优 势,抵抗派受压制。受中原先进 生产方式影响,边疆少数民族逐 渐封建化,实力上升 影响唐朝加强了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 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少数民 族经济文化发展,也促进了唐朝 经济文化的繁荣 宋朝助长了少数民族首领南下掠 夺的欲望,加重了财政负担,造 成积贫积弱局面 2.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大致阶段、原因及表现 阶段原因表现东汉末年北方战乱,南方相对安①南方地区的经济地位日益重要,农

基础训练 1.(2019·山东菏泽中考)宋太祖曾说:“朕选儒臣干事者百余人,分治大藩(节度使辖区),即 使他们都贪浊,也不及武臣一人为害之大。”下列措施中最符合这一治国理念的是(A ) A.派文臣担任地方知州 B.在边境重地设立藩镇节度使 C.分化相权,强化君权 D.将地方精锐选入禁军,以强干弱枝 2.(2019·山西中考)历史上的民族交往与交融,促进了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下列古诗词中的“胡”所指的少数民族分别是(B) A C.吐蕃、女真D.吐蕃、契丹 3.(2019·山东泰安中考)“苏湖熟,天下足”“国家根本,仰给东南”反映的经济现象是 (D)

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复习提纲 (1)

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宋朝经济发展原因

从唐朝中后期开始的经济重心南移,到了宋代最后完成,江南在农业、手工业、商业方面都获得了很大的发展,原因是什么?从唐朝中晚期到五代、宋朝,南方战乱较少,许多中原人南迁,带去了先进的技术,增加了那里的劳动人手;南方自然条件的变化(雨量充沛,气候较热,土地肥沃。迁移上册江南地区的开发。),具有发展农业的优越条件。 (1)岳飞:北上抗金,表现出为了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不怕牺牲的精神。军纪严明,廉洁正直,不计较个人得失等。 (2)成吉思汗:统一蒙古,顽强的毅力,勇敢的战斗精神,远大的抱负等等。(3)文天祥:拒绝降元,坚贞不屈的崇高气节。 (4)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具有创新精神。 民族融合篇 从三国、两晋、南北朝民族大融合开始,中经隋、唐、五代十国、辽宋夏金到元朝时,民族融合进入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元朝的民族融合,是历史上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进而提问,分析元朝的民族融合表现在哪些方面?元朝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的原因是什么?有何影响? 表现:元朝民族融合的发展表现在四个方面:汉族人民开发边疆;边疆各族迁入内地,同汉族等杂居相处;契丹、女真等族与汉族的融合;回族开始形成。原因:元朝的统一促进了民族融合。 影响:民族融合又促进了各族经济文化的发展。 议和篇 第二单元涉及到的议和有哪些?有何影响?请同学们在小组内研究后归纳 1.辽宋议和:宋军打退辽军后议和。宋给辽岁币,史称“澶渊之盟”。 2.宋与西夏议和:元昊向宋称臣,宋给西夏岁币。议和后,宋夏边界贸易兴旺,西夏积

极吸取中原文化。3.宋金和议:南宋向金称臣,给金岁币,双方在淮水至大散关一线划定分界线。宋金对峙局面形成。 1、结束了五代十国分裂局面的是什么朝代:北宋。 2、采取重文轻武治国政策的是什么朝代:北宋。 3、与宋朝并立的少数民族政权有哪些:辽、西夏、金等。 4、占据江南,与金形成南北对峙局面的是什么朝代;南宋。 5、元朝是哪个民族建立的:蒙古族。 1、“黄袍加身”“杯酒释兵权”的典故都与哪一历史人物有关;赵匡胤。 2、北宋的政治有什么突出特点是:重文轻武。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3、北宋建立于何时,建立者是谁,都城在哪里:960年、赵匡胤(宋太祖)、开封。 4、赵匡胤是通过哪次兵变篡夺哪一政权建立北宋的:陈桥兵变、后周。 5、宋朝建立时,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出现什么趋势:统一趋势。 6、宋初统治者制定的统一方针是什么:先南后北。 7、结束了中原和南方分裂割据局面的宋朝皇帝是谁:宋太祖和他的后继者。 8、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有哪些?有何意义? 措施:(一)军事方面:①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②控制对军队的调动; ③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 (二)行政方面:(1)在中央:采用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 (2)在地方:①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②频繁调动州县长官,知州三年一换,在各州府设通判;③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④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意义:通过上述措施,宋朝把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权大大加强。 9、宋朝实行重文轻武政策的目的是什么: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对皇权构成威胁。 10、宋朝重文轻武政策表现在哪些方面:①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宋太宗时)。 ②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科举制。 11、宋朝改革和发展科举制的措施有哪些:①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 ②提高进士地位,进士不仅授官从优,而且升迁迅速。 12、宋朝改革和发展科举制有何长远影响:①对宋代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全国范围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也促进了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 ②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13、宋朝实行重文轻武政策的影响。

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的文化教学设计

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的文化教学设计Cultural teaching design in Five Dynasties, Lia o, song, Xia, Jin and Yuan Dynasties

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的文化教学设计 前言:小泰温馨提醒,历史是对人类社会过去的事件和活动,以及对这些事件行为有系统的记录、研究和诠释。历史是客观存在的,无论文学家们如何书写历史,历史都以自己的方式存在,不可改变。是记载和解释作为一系列人类进程历史事件的一门学科。本教案根据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和针对教学对象是高中生群体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历史:5.8《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的文化》教案(1)(旧人教版高三) [基础知识]三大发明完成建筑技术提高沈括《梦溪笔谈》元历法与郭守敬理学教育与史学成就书院兴盛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宋词李煜苏轼柳永辛弃疾李清照陆游市民文学元曲与关汉卿 [基本理论] 1.指出四大发明是我国成为文明古国的重要标志,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 2.指出这一时期我国科技成就为世界领先,培养学生致力科技文化振兴中华的情操; 3.介绍古代传统文化,让学生感受其魅力,并指出这些文化由各民族共同或学习中分别创造。 [能力培养] 1.文化的发展是以经济政治的发展为前提的,通过分析文

化繁荣的原因,促使学生理解上述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综合分析 问题的能力; 2.通过讲述各项科技成就对世界文明史的影响,培养学生 中外史对比的能力和意识; 3.讨论分析这一时期文化的时代特征,提高学生概括和分 析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理学;文化繁荣的原因及其特点、历史地位。 [教具教法]资料,图片,学生结合语文课准备的资料,讲述,评价,讨论。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由同学概述宋元文化繁荣的原因,教师归纳。 一是两宋时期的经济是在隋唐盛世的基础上继续发展起来的,南方超过了北方,是中国封建经济的最高阶段,仍处于世界领先 地位,经济的高度发展是文化繁荣的前提;二是北宋结束了五代 十国时期的分裂割据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使中原和南方相对 安定;三是少数民族政权对立,民族融合加强,各地各民族间的 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是主流,各族人民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文化进步;四是我国先进文化传播世界各地,我国同时地吸收了外来文化,丰富了本民族文化;五是这一时期 的文化繁荣是建立在隋唐文化成果的基础上的。 一.科学技术。 1.三大发明完成和发展。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 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复习提纲 新人教版

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第 6课北宋的政治 一、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1、建立:_960_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 _陈桥驿发动兵变(“陈桥兵变”“黄袍加身” ) ,夺取后周政权,改国号为宋 ,以 _开封 _为都城,史称北宋。赵匡胤就是 _ 宋太祖 _。 2、宋太祖和他的后继者依照先南后北的统一方针,陆续消灭了南方割据政权,结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 3、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1)军事上:解除禁军将领的 _兵权 , 牢牢地控制了军队。控制对军队的调动 , 使禁军将领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 (2)政治上:中央:宋太祖为防止 _宰相 _权力过大,采取 _分化事权 _的办法, 削弱相权。地方:派 _文臣 _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在各州府设置 _通判 _,以分知州的权力。 (3)经济上:下令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除留部分用作必要支出外,其余一切税收由中央掌控。在地方设置 _转运使 _,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4、意义:宋朝把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权大大加强。 二、重文轻武政策 1、目的: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 2、表现:宋太祖有意重用 _文臣 _掌握军政大权。宋太宗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 使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宋朝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 4、影响:积极:宋朝的重文轻武政策,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弊端:导致军队的战斗力减弱;官吏冗多,人浮于事,导致办事效率下降,增加了朝廷的财政支出。 第 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一、契丹族与党项族 1、契丹族:10世纪初,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建立契丹/辽政权,都城在上京临潢府。阿保机建国后,发展生产;创制文字; 国力不断增强。 2、党项族:11世纪前期,党项族首领元昊称大夏皇帝,定都兴庆府,史称西夏。元昊仿效唐宋制度,订立官制、军制和法律;鼓励垦荒,发展农牧经济;创制西夏文字。 二、辽与北宋的和战 1、和:宋太祖晚期,北宋与辽保持友好关系,双方互通使节。

【知识学习】《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的文化》教案

《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的文化》教案www.5y https://www.360docs.net/doc/e77099989.html, [基础知识]三大发明完成建筑技术提高沈括《梦溪笔谈》元历法与郭守敬理学教育与史学成就书院兴盛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宋词李煜苏轼柳永辛弃疾李清照陆游市民文学元曲与关汉卿 [基本理论] .指出四大发明是我国成为文明古国的重要标志,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 2.指出这一时期我国科技成就为世界领先,培养学生致力科技文化振兴中华的情操; 3.介绍古代传统文化,让学生感受其魅力,并指出这些文化由各民族共同或学习中分别创造。 [能力培养] .文化的发展是以经济政治的发展为前提的,通过分析文化繁荣的原因,促使学生理解上述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讲述各项科技成就对世界文明史的影响,培养学生中外史对比的能力和意识; 3.讨论分析这一时期文化的时代特征,提高学生概括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理学;文化繁荣的原因及其特点、历史地位。

[教具教法]资料,图片,学生结合语文课准备的资料,讲述,评价,讨论。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由同学概述宋元文化繁荣的原因,教师归纳。 一是两宋时期的经济是在隋唐盛世的基础上继续发展起来的,南方超过了北方,是中国封建经济的最高阶段,仍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经济的高度发展是文化繁荣的前提;二是北宋结束了五代十国时期的分裂割据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使中原和南方相对安定;三是少数民族政权对立,民族融合加强,各地各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是主流,各族人民相互学习共同提高,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文化进步;四是我国先进文化传播世界各地,我国同时地吸收了外来文化,丰富了本民族文化;五是这一时期的文化繁荣是建立在隋唐文化成果的基础上的。 一.科学技术。 .三大发明完成和发展。 (1)活字印刷术。11世纪,平民毕升,泥活字。东传至朝鲜、日本,西传至欧洲、埃及,较欧洲早400年。 (2)指南针。宋时在航海中普遍使用。13世纪传至阿拉伯与欧洲各国。对世界经济文化交流起到了重大推动作用,为新航路开辟提供了科技条件。

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知识点总结

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知识点总 结 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第6课北宋的政治 一、北宋建立 1.时间:960年 2.人物:宋太祖赵匡胤 3.都城:开封(汴梁、汴京) 4.事件:陈桥兵变、黄袍加身 二、北宋的统一 1.方针:先南后北 2.结果:统一了南方和中原地区 3.实质:局部统一 三、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一)措施: 1.军事方面:目的:消除武将专权的积弊 (1)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杯酒释兵权”) (2)控制对军队的调动,使将领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 (3)经常调换军队将领 2.政治方面: (1)在中央:分化事权、削弱相权(目的:防止宰相权力过大) (2)在地方:分散、削弱地方官的权利(目的: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①派文臣担任知州,三年一换 ②各州府设置通判,分散知州的权力 ③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税收由中央掌控(经济) ④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经济) (二)影响: 1.利:加强了中央集权与皇权 2.弊:严重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同时使北宋的官僚机构越来越臃肿。 四、重文轻武的政策 1.目的:防止武将跋扈 2.措施: (1)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 (2)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 (3)逐渐形成文官统兵的格局 (4)注重发展文教,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 3.影响: (1)积极: ①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 ②在全国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提高了整个社会的文化素养,为宋朝科技文化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2)消极:导致军队的战斗力减弱、办事效率下降,增加了朝廷的财政支出。 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一、契丹族 1.兴起:隋唐时期、北方、游牧 2.建立政权:10世纪初(916年),耶律阿保机,定都上京临潢府,称契丹或辽。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知识点总结学习

七年级下册历史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 (武阳中学) 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第6课北宋的政治 一、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北宋的建立: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陈桥驿兵变的典故黄袍加身)★★,夺取后周政权,改国号为宋,以开封为东京,作为都城,史称北宋。赵匡胤就是宋太祖。 北宋的局部统一: 背景:宋朝建立时,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已出现统一的趋势。 过程:宋太祖和他的后继者依照先南后北的统一方针,陆续消灭了南方割据政权,结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 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控制兵权:1、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牢牢地控制了军队(杯酒释兵权)。(军事上) 2、控制对军队的调动、使禁军将领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军事上) 3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割断将领与士兵和地方的联系,使兵不识将,将不专兵。(军事上) 削弱相权:在中央,宋太祖为防止宰相权力过大,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政治上) 控制地方:1、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政治上) 2、实施三年一换的制度,频繁调动州县长官(政治上) 3、在各州府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政治上) 4、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经济财政上) 5、陆续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经济财政上) 加强中央集权的影响:宋朝把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权大大加强。 二、重文轻武的政策★★ 目的: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 措施: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使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 改革和发展科举制: 措施:宋初时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进士不仅授官从优,而且升迁迅速。 意义:科举制度的发展,对宋代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全国范围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也促进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重文轻武的政策实施的影响:宋朝的重文轻武政策,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 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最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复习提纲与测试题(word版附答案)

七下历史第二单元复习提纲与测试题 1、北宋强化中央集权: 军事上:解除禁军将领的,控制军队的,经常调换军队将领。 政治上: 在中央:削弱相权,采取的办法,设立多名宰相;设立多重机构,分割宰相的、权。 在地方:派担任各州长官,并实施制,在各州府设置;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利,设置 将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2、重文轻武政策:重用掌握军政大权,抬文抑武,文臣统兵,发展科举文教事业。 3、民族政权并立:建立辽、西夏和金的少数民族分别是;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局 面的是 建立的。 4、宋辽和战:辽是民族政权,辽军大举攻宋时,宰相寇准力劝御驾亲征。澶渊之盟的内 容:辽军撤回,给岁币。此后,宋辽之间保持着局面。 5、宋夏议和:向称臣;给岁币;议和影响:兴旺。 6、宋金和议:1125年,辽被_____灭亡。年,金灭亡北宋。南宋初年金军南下,抗金名将在 郾城大败金军。宋金达成和议:①②③ 7、宋代经济: 农业:①从越南引进优良品种________稻,北宋推广到东南地区,宋朝时,______跃居粮食产量的首位, 太湖流域的成为最重要的粮仓,谚语:“ ________,天下足”。 ②经济作物:南方普遍种植茶树,棉花种植由南向北推广。 手工业:北宋兴起的______,后来发展成为著名瓷都;造船业兴盛。 商业:南宋设立的专门管理对外贸易的机构是:________;世界闻名的大商港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的名称:________;出现的时期:__________;地点:__________经济重心南移:开始于:_____________;完成是在:_______“国家根本,仰给东南”的记载表明 8、元朝建立:成吉思汗(原名)最伟大的功绩是:____________;建立元朝后统一全国的

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

宋元时期(960~1368年):古代中华文明继续发展时期 【总特征】 (1)政治:中国由分裂逐步走向统一,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以汉族为主的两宋政权和蒙古族建立的元朝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战争一度频繁,但各民族交流密切,进一步走向融合;阶级矛盾、民族矛盾、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很尖锐 (2)经济:封建经济继续发展的时期,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超过了前代,经济中心南移完成,南宋时南方已成为全国的经济中心。 (3)文化:达到高度繁荣,形成新儒学即理学,科技外于世界领先地位,教育事业发达,绘画艺术有很高的成就; 【具体史实】 1、政治上:分裂割据和若干民族政权并立走向统一,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加强,北宋加强中央集权解决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和武将争权的问题。元朝实行行省制度加强中央集权和有效地加强了对全国的管辖和统治。政治制度及措施:中央:宋代中书门下为最高行政机关,其长官为宰相;设枢密院(使)为最高军政机构;设参知政事和三司使分割宰相行政权和财权,皇帝得以独揽大权。地方:派文臣任地方官,更戌法,设通判、转运使;宋代改道为路,设路州县三级;监察:设通判监察地方官。元代中央:设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构,另有宣政院、枢密院。地方:创立行省制度加强中央集权,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中国省制的开端。路府州县;边远民族地区设宣慰司,西南土司制度, 2、经济上: (1)农业:稻麦复种制标志精耕细作技术全面成熟;北方出现中耕农具耧锄;宋朝出现利用水力的高转筒车;外来农作物品种的引进和推广、引进占城稻;南北作物相互推广、种植区域扩大、苏湖熟,天下足;元朝《农书》;我国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 (2)手工业:部门增多,出现了新兴的棉织业,棉花种植到闽粤地区,元代黄道婆改进技术,推动了棉纺织业的发展;宋朝时,瓷窑遍布全国各地,出现了五大名窑,景德镇著名瓷都,吸收写实风格;元代成为全国制瓷中心,元代烧制出青花瓷。 (3)商业:城市经济发展,商品经济空前繁荣;商税收入成为政府的重要财源;打破市、坊限制并出现晓市、夜市,不受官府直接监视,经济功能增强,商品种类增多;货币——四川地区出现世界最早纸币交子;贸易——边境贸易、对外贸易发展。城市——宋代汴梁,元大都等是政治文化中心也是繁华的商业大都市;杭州是南方最大的商业和手工业中心;泉州是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交通——元代疏浚大运河 3、文化上: (1)思想:儒学吸收佛教、道教的思想,形成新儒学即理学(程朱理学),南宋的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存天理,灭人欲”实际是为封建等级制度辩护。 (2)科技:宋代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指南针用于航海和火药广泛应用在军事上,为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伟大的贡献,是我国成为文明古国的重要标志。元代郭守敬的《授时历》在当时世界也是最先进的。王祯的《农书》是四大农书之一。 (3)教育:学校制度完备,书院兴起,知识分子地位提高、市民阶层队伍扩大 (4)文艺:宋词、元散曲成为主要文学体裁;宋“话本”兴起。元杂剧把中国的戏曲艺术推向成熟阶段,关汉卿等的优秀剧作鞭挞了封建势力对人民的压迫。 (5)书法与绘画:书法追求个性、忽略风度,倡导有意无法,书法四大家;绘画艺术全面发展,两宋宫廷画活跃、画学兴起;绘画成为商品;风俗画为最大亮点,代表作《清明上河图》 【知识详解】 第一课时政治

人教部编版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知识点总结

七年级下册历史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 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第6课北宋de政治 一、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北宋de建立: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陈桥驿兵变de典故黄袍加身)★★,夺取后周政权,改国号为宋,以开封为东京,作为都城,史称北宋。赵匡胤就是宋太祖。 北宋de局部统一: 背景:宋朝建立时,五代十国de分裂局面已出现统一de趋势。 过程:宋太祖和他de后继者依照先南后北de统一方针,陆续消灭了南方割据政权,结束了中原和南方de分裂割据局面。★★ 加强中央集权de措施:★★ 控制兵权:1、解除禁军将领de兵权,牢牢地控制了军队(杯酒释兵权)。(军事上) 2、控制对军队de调动、使禁军将领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军事上) 3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割断将领与士兵和地方de联系,使兵不识将,将不专兵。(军事上) 削弱相权:在中央,宋太祖为防止宰相权力过大,采取分化事权de办法,削弱相权。(政治上) 控制地方:1、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de长官(政治上) 2、实施三年一换de制度,频繁调动州县长官(政治上) 3、在各州府设置通判,以分知州de权力(政治上) 4、取消节度使收税de权力(经济财政上) 5、陆续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经济财政上) 加强中央集权de影响:宋朝把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de程度,皇权大大加强。 二、重文轻武de政策★★ 目de: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de弊端重现。 措施: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de政策,使文臣统兵de格局逐渐形成。 改革和发展科举制: 措施:宋初时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进士不仅授官从优,而且升迁迅速。 意义:科举制度de发展,对宋代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全国范围营造了浓厚de读书风气,也促进整个社会文化素养de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de文治局面。 重文轻武de政策实施de影响:宋朝de重文轻武政策,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de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de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de稳固和社会de安定。★★

精选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测评-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第二单元测评 (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下列各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 合题意) 1.“烽火燃,五十年,陈桥驿站披旒冕。披旒冕,定江山,杯酒之间销兵权。”这段话所描绘的古代 帝王是( ) A.秦始皇 B.汉武帝 C.唐太宗 D.宋太祖 2.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的措施是( ) A.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控制对军队的调动 B.削弱和分割相权 C.宋太祖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 D.重视发展文教,改革和发展科举制度 3.“杨家将”是一部英雄传奇系列故事,以话本、戏剧等形式在中国民间广为流传。它对北宋前期的一些人物和事件加以演义,主要讲述了杨家四代人戍守北疆、精忠报国的动人事迹。下列哪一事 件不会 ..出现在“杨家将”的系列故事中( ) A.阿保机发起澶州之战 B.宋真宗亲征澶州城 C.宋辽议和结澶渊之盟 D.北宋北伐辽遭失败 4.两宋时期是多元文化碰撞与交融时期。下列史实反映了该时期民族关系的是( ) A.楚汉之争 B.赤壁之战 C.淝水之战 D.澶渊之盟 5.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宋朝皇帝每年要向游牧民族(辽、西夏)“送礼”……这是宋朝一个致命的弱点,它使游牧民族入侵十分容易。“送礼”政策实行了一个半世纪。对于这段文字的理解,正确的是( ) ①“送礼”指的是北宋统治者交纳的岁币以及绢帛②宋朝皇帝向两个游牧民族“送礼”的原因 是战场上的失利③“送礼”给宋朝政府带来了巨大的财政负担,所以是其致命弱点之一④“送礼”政策客观上有利于边境安定,互市贸易往来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6.北宋和南宋之间的关系类似于( ) A.西晋和东晋的关系 B.隋和唐的关系 C.曹魏和北魏的关系 D.武周和北周的关系 7.“国家的财政收入约80%来自淮河以南地区”;“丝、棉纺织业、造纸业中心及对外贸易港口多 集中在南方”;“苏湖熟,天下足”。这些现象最早出现在我国哪个时期( )

最新整理高三历史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的文化教案.docx

最新整理高三历史教案五代、辽、宋、夏、金、元时 期的文化教案 第五章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 第八节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的文化 教案 教学目标 一、基础知识目标 ①科学技术的成就:印刷术、指南针、火药三大发明的完成;建筑技术的提高;沈括的《梦溪笔谈》;元朝历法和天文学家郭守敬。②理学。③教育和史学:书院的兴盛;司马光的《资治通鉴》。④文学:宋词的繁荣;李煜、苏轼、柳永、辛弃疾、李清照词作的内容、风格特点;陆游的诗词;市民文学──话本;元曲和关汉卿。 二、能力培养目标 1.文化的发展是以经济、政治为基础的。通过分析这一时期文化高度繁荣的原因,让学生理解文化与经济、政治之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通过学生自己填写《五代辽宋夏金元文化成就简表》,培养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列表比较的自学能力。 3.我国三大发明的传播是欧洲资本主义到来的必要前提,通过联系世界近代史的

有关内容,培养学生的横向思维能力。 4.通过比较编年、纪传史书体例和宋词中豪放派、婉约派的不同风格,培养学生的比较研究能力。 5.通过学生总结、讨论这一时期的文化特征,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 三、思想教育目标 1.通过印刷术、指南针、火药三大发明的完成和传播,说明四大发明是我国成为世界文明古国的重要标志,大大推动了世界历史发展的进程,从而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通过沈括、郭守敬等人的科技成就,说明这一时期我国科学技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情感,培养学生振兴中华、赶超世界先进科技的历史责任感。 3.通过教育、史学、哲学、文学、艺术领域的辉煌成就,让学生领略我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光辉灿烂的风采,感受古代文化的艺术魅力,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美感教育。 4.通过辽、夏、金、元的文化成就,说明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是由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少数民族对祖国历史文化的发展同样作出了重大贡献,从而对学生进行维护民族团结的教育。 教学要点 一、科学技术 1.印刷术、指南针、火药三大发明 2.建筑技术的提高 3.科学家沈括和《梦溪笔谈》 4.元代的历法和天文学家郭守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