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初数学】一元一次方程-沪教版

【预初数学】一元一次方程-沪教版
【预初数学】一元一次方程-沪教版

沪教版六年级一元一次方程应用

一元一次方程应用 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解题思路) (1)审—审题:认真审题,弄清题意,找出能够表示本题含义的相等关系(找出 等量关系). (2)设—设出未知数:根据提问,巧设未知数. (3)列—列出方程:设出未知数后,表示出有关的含字母的式子,然后利用已找 出的等量关系 列出方程. (4)解——解方程:解所列的方程,求出未知数的值. (5)答—检验,写答案:检验所求出的未知数的值是否是方程的解,是否符合实 际, 检验后写出答案.(注意带上单位) 类型1:比例分配问题: 这类问题的一般思路为:设其中一份为x ,利用已知的比,写出相应的代数式。 常用等量关系:各部分之和=总量。 【例1】三个正整数的比为1:2:4,它们的和是84,那么这三个数中最大的数是几? 分析:等量关系:三个数的和是84 解:设一份为x ,则三个数分别为x ,2x ,4x x x x x ++==2484 12 答:略. 【例2】甲、乙、丙三个人每天生产机器零件数为甲、乙之比为4:3;乙、丙之比为6:5, 又知甲与丙的和比乙的2倍多12件,求每个人每天生产多少件? 变式训练1 甲、乙、丙三个乡合修水利工程,按照收益土地的面积比3:2:4分担费用1440 元,三个乡各分担多少元? 变式训练2 今年小杰的岁数与爸爸的岁数之比是2:7,又知道小杰的岁数与爸爸的岁数之 和是54,今年小杰和爸爸各几岁?

类型2: 储蓄问题 ⑴ 顾客存入银行的钱叫做本金,银行付给顾客的酬金叫利息,本金和利息合称本息和, 存入银行的时间叫做期数,利息与本金的比叫做利率。利息的20%付利息税 ⑵ 利息=本金×利率×期数 本息和=本金+利息 利息税=利息×税率 【例1】某人把若干元按三年期的定期储蓄存入银行,假设年利率为%,到期支取时扣除所 得税实得元,求存入银行的本金。(利息税为5%) 【例2】活期储蓄月息为%,如果储蓄5000元,5个月后可得的税后利息是_____元。 变式训练1 某同学把积攒的零用钱100元存入银行,如果月利率为%,那么x 个月后,连 本带利可取回_____元钱。 变式训练2 银行定期一年存款的年利率为%,某人存入一年后本息元,问存入银行的本金 是多少元? 类型3: 利润赢亏问题 (1)销售问题中常出现的量有:进价、售价、标价、利润等 (2)有关关系式: 商品利润=商品售价—商品进价=商品标价×折扣率—商品进价 商品利润率=商品利润/商品进价 商品售价=商品标价×折扣率 %100-×= 成本成本售价盈利率 %100-×=成本 售价成本亏损率

沪科版牛顿第一定律

沪科版版《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 大家早上好! 我是3号选手。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牛顿第一定律》.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课堂反思五个方面来谈我对本节课的理解。 一、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 牛顿第一定律是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二章第五节内容。包括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两方面的内容。本节设计有两个课时,我说的是第一课时。 (二)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牛顿第一定律是经典力学中三大定律之一。是整个力学的基础,因为它把最基本的匀速直线运动和物体是否受力联系起来,确立了力和运动之间的关系,是前面力的作用效果的延伸,又为后面学习二力平衡的知识打下了基础,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因此,可以说,牛顿第一定律是本章的重点。 (三)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要求,结合教材内容以及学生现有的认知基础,我制定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伽利略的理想实验及主要推理过程; 2、知道牛顿第一定律,并理解其意义。 过程与方法: 1、实验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2、常识性了解伽利略理想实验的推理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验在研究过程中成功的喜悦,学会分工与合作,提高团结协作的能力。 2.感悟科学探究的艰辛与曲折,感悟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四)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牛顿第一定律。之所以确立它是本节教学内容的重点理由在于本节课是一节物理规律教学课,通过本节课的科学探究及实验论证的目的就是为了认识力和运动的关系,揭示力和运动之间的内在规律。 教学难点:力和运动的关系。学生在从生活经验中获得了一种被现象掩盖了本质的错误认识。那就是物体的运动是力作用的结果,为了使学生摆脱这种观念,转变错误认识,需要教师精心设计,严密推理,才能帮助学生走出误区。 二、教法学法 (一)学情分析 学习者是九年级学生。有利的方面是:经过一年的物理学习,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并且学习了机械运动、力的作用效果,知道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为本节学习做好了铺垫。不利的方面是:学生受生活经验的影响,“物体的运动需要力来维持”的错误观念不容易转变。 (二)教法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选择行之有效的方法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保证。本课时我主要采用“演示法”与“科学推理法”相结合来进行教学,即通过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讨论,又加以科学的想象和推理,引导学生去发现知识,总结规律。 (三)学法 教学活动是教与学两方面的有机结合,在上述教学方法的正确实施下,我引导学生采用:科学探究法、小组合作学习法、讨论法、分析归纳法等学习方法。我认为“教给学生方法比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目的是让学生有足够的机会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培养学生动脑动手的习惯,变学生由“学会”转向“会学”。 (四)教具与学具 电教器材:多媒体 教师演示用:斜面、小车、毛巾、棉布等 学生分组器材: 书、圆珠笔、铅笔盒、小车、书包、斜面、毛巾、棉布、乒乓球等 丰富的教学设备,尤其是身边的器材拿来实验,提高了训练密度及广度,使教学过程从枯燥到有趣,从抽象到形象。课堂演示实验并利用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不仅提供了大量的教学信息,使学生在生动形象的环境中,得以迅速理解和掌握物理规律,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

沪科版七年级数学上册课后训练{3.1一元一次方程及其解法}.docx

课后训练 基础巩固 1.下列四个方程中,一元一次方程是( ). A .1x =1 B .x =0 C .x 2-1=0 D .x +y =1 2.已知a =b ,下列变形中不一定正确的是( ). A .a -5=b -5 B .-3a =-3b C .ma =mb D .22a b c c = 3.如果x =2是方程12 x +a =-1的根,那么a 的值是( ). A .0 B .2 C .-2 D .-6 4.下列变形是移项的是( ). A .由3=52x ,得532 x = B .由6x =3+5x ,得6x =5x +3 C .由2x -3=x +5,得2x -x =5+3 D .由2x =-1,得x =12 - 5.将方程213x -=1-522x +去分母,得( ). A .2(2x -1)=1-3(5x +2) B .4x -1=6-15x -2 C .4x -2=6-15x +6 D .4x -2=6-15x -6 6.解方程384 x x -=时,第一步最合理的做法是( ). A .同乘以43 B .同除以x C .两边都加上8-x D .两边都除以-8 7.如果-2x n -1+1=0是关于x 的一元一次方程,那么n 应满足的条件是__________. 8.已知3xy 2a -1与-9xy a +3是同类项,则a +1的值为__________. 9.若整式12-3(9-y )与5(y -4)的值相等,则y =__________. 10.解方程: (1) 212511(25)4326 x x x +-??--=- ???; (2)1261220 x x x x +++=; (3)24 3.90.1250.2x x -+-=; (4)(x +1)34%+0.1x =(x -1)60%. 能力提升 11.解答下列各题: (1)当a =2时,代数式3a 2-2a -4的值恰好是关于x 的方程3mx -2m +1=mx -6的解,求m 的值; (2)若整式 213x +与516 x -的差为1,求x 的值; (3)若关于x 的方程9324522m x x m -=+-的解是x =23-,求m 的值.

沪科版3.1一元一次方程及其解法

一元一次方程及其解法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归纳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了解方程的解的概念。 2、通过观察,分析得出等式的基本性质,理解并会运用等式的基本性质。 过程与方法 1、经历具体实例的抽象概括过程,锻炼学生观察、分析、概括和转化能力。 2、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经历学数学、用数学的思想方法。 情感态度 1、通过具体实例的抽象概括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意识和习惯。 2、通过参与合作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对一元一次方程概念的理解;运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解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 教学难点: 对等式基本性质的理解与运用。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精讲点拨、启发式教学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复习旧知,请同学们回忆小学学过的方程,并上黑板写出几个方程。 (二)、新知探究 1、探索归纳一元一次方程特点(让学生观察并独立思考) 观察得到的方程,看看这些方程有什么共同点? (1) (2)36+x=2(12+x) (3)2[y+(y+36)]=344 (4)2(z+1.5z)=24 (通过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归纳总结出一元一次方程的三个特点。) 1.只含有一个未知数(“一元”) 2.所含未知数的次数是1次 3.等式两边都是整式 具有上述特点的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 2、巩固新知 1、下列各式中,哪些是一元一次方程? (5)3x ﹣1=11 3542)1(+=-x x 1 )2(=+y x 13)3(2=a 3)4(=x x x 11)6(=+51 93=+x

3、探索方程的解的概念 (三)、新知讲授:等式的基本性质 教师演示天平,小组合作讨论。 结合讨论结果,引导学生归纳等式的四个基本性质: 【等式性质1】等式的两边同时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或同一个整式,所得结果仍是等式。 【等式性质2】等式的两边同时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数(除数不能为0),所得结果仍是等式。 【等式性质3】(对称性) 如果a=b ,那么b=a 。 【等式性质4】(传递性) 如果a=b ,b=c ,那么a=c 。 (四)、巩固新知2 说出下列变形是根据等式哪一条基本性质得到的: 1.如果5x+3=7, 那么5x=4 2.如果5x=4, 那么 3.如果-8x=4, 那么 4.如果3x=2x+1, 那么 x=1 5.如果-0.25=x, 那么 x=-0.25 6.如果 ,那么 (五)、例题展示 例1、解方程: 2x -4=18 解:两边都加上4, 得 2x -4+4=18+4 (根据等式性质1) 即 2x=22 两边都除以2,得 x=11 (根据等式性质2) (需要注意: x=11 叫做方程2x -4=18 的解。一元方程的解也叫做方程的根。一般情况下,方程的解需要进行检验。) (六)课堂探究 七、巩固新知3 练一练:根据等式的基本性质解下列方程 ①5x-7=8 ②27=7+4x ③1/2=1/3x-1/6 解答:(学生进行计算并板书过程。) 三、课堂小结 1、方程及一元一次方程概念 2、等式的基本性质内容 3、利用等式基本性质解方程 四、作业布置:习题3.1第1、2、4、5题 613121- =x x 3 16121=+45x =12 x =-

沪科版七年级上册数学第三章一元一次方程及解法2(含答案)

沪科版七年级上册数学第三章一元一次方程及解法(含答案) 1. 下列变形中,属于移项的是( ) A. 由3x=-2,得x=-3 2 B. 由2 x =3,得x=6 C. 由5x -7=0,得5x=7 D. 由-5x+2=0,得2-5x=0 2.将方程3x+6=2x -8移项后,正确的是( ) A.3x+2x=6-8 B.3x -2x=-8+6 C.3x -2x=-6-8 D.3x -2x=-8-6 3.下列是李明同学作业的部分内容,其中正确的是( ) A.方程2x -3=3x -2,移项得3x -2x=-8+6 B.方程2x -4x=5-3,合并同类项得x=-1 C.方程8x -2x=-12,合并同类项得6x=-12,系数化为1,得x=2 D.方程-6x=-12,系数化1,得x=2 4.方程2x -1=3x+2的解为( ) A.x=1 B.x=-1 C.x=3 D.x=-3 5.将下列方程移项: (1)方程2x -1=3x+4,移项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方程1.5x+1=0.5x -4,移项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方程2-0.3y=0.5y -2,移项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解方程:-3x+7=5x -9. 解:移项得-3x+___=-9+______. 合并同类项得_______=_______. 两边都除以_______,得x=_______. 7. 若关于x 的方程2ax -12=a+5的解是x=9,则a 的值为___________. 8. 当a=______时,式子2a+1宇2-a 的值互为相反数。 9. 解方程: (1)4x+12=-8 (2)5x -25+2x=-4

沪科版七年级数学上册课后训练{3.2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docx

课后训练 基础巩固 1.甲厂的年产值为7 450万元,比乙厂的年产值的5倍还多420万元,若设乙厂的年产值为x 万元,下列所列方程中错误的是( ). A .5x +420=7 450 B .7 450-5x =420 C .7 450-(5x +420)=0 D .5x -420=7 450 2.某人以8折的优惠价买了一套服装省了25元,那么买这套服装实际用了( ). A .31.25元 B .60元 C .125元 D .100元 3.A 种饮料比B 种饮料单价少1元,小峰买了2瓶A 种饮料和3瓶B 种饮料,一共花了13元,如果设B 种饮料单价为x 元/瓶,那么下面所列方程正确的是( ). A .2(x -1)+3x =13 B .2(x +1)+3x =13 C .2x +3(x +1)=13 D .2x +3(x -1)=13 4.用一根长为24 cm 的铁丝围成一个长与宽的比是2∶1的长方形,则长方形的面积是( ). A .32 cm 2 B .36 cm 2 C .144 cm 2 D .以上都不对 5.根据图中给出的信息,下列方程正确的是( ). A .22 86(5)22x x ππ?? ???=?+ ? ????? B .2286(5)22x x ππ?????=?- ? ????? C .π×82x =π×62×(x +5) D .π×82x =π×62×5 6.为了准备小颖3年后上大学的学费,她妈妈现将5 000元钱存入银行,已知此种储蓄的年利率为 2.7%,3年后小颖能从银行取出的本息和是__________元. 7.某水果公司以2元/千克的单价新进了10 000千克柑橘,为了合理定出销售价格,水果公司需将运输中损坏的水果成本折算到没有损坏的水果售价中.销售人员从柑橘中随机抽取若干柑橘统计柑橘损坏情况,结果如下表.如果公司希望全部售完这批柑橘能够获得5 000元利润,那么在出售柑橘时,每千克大约定价__________元. 8.现在有36张白铁皮,用多少张制盒身,多少张制盒底,可使盒身与盒底正好配套? 能力提升 9.甲、乙两列火车从A ,B 两地相向而行,乙车比甲车早发车1 h ,甲车比乙车速度每小时快30 km ,甲车发车两小时恰好与乙车相遇,相遇后为了错车,甲车放慢了速度,以它原来速度的 23行驶;而乙车加快了速度,以它原来速度的53倍飞速行驶,结果12h 4 后,两车距离又等于A ,B 两地之间的距离,求两车相遇前速度及A ,B 两地之间的距离. 10.如图,剃须刀由刀片和刀架组成.某时期,甲、乙两厂家分别生产老式剃须刀(刀片不可更换)和

沪科版七年级数学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练习题

3.1 一元一次方程及其解法(学生版+教师版) 第1课时 等式的性质 1.只含有__ ____个未知数(元),未知数的次数都是__ __,且等式两边都是__ __的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 2.下列方程中是一元一次方程的是( ) A .4x -5=0 B .3x -2y =3 C .3x 2-14=2 D .-2=3 3.如果方程(m -1)x +2=0是表示关于x 的一元一次方程,那么m 的取值范围是( ) A .m ≠0 B .m ≠1 C .m =-1 D .m =0 4.若方程x a -2 -3=0是关于x 的一元一次方程,则a =__ __. 5.使方程_____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在0,1,2,3中,____是方程13x -12=-1 2的解. 6.下列方程中解为x =0的是( ) A .x +1=-1 B .2x =3x C .2x =2 D.x +1 2 +4=5x 7.x =3是方程①3x =6,②2(x -3)=0,③x -2=0,④x +3=5中____(填序号)的解. 8.(1)等式的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或同一个整式),所得结果仍是等式,即如果a =b ,那么a ±c = . (2)等式的两边都乘(或除以)同一个数(除数不能为0),所得结果仍是等式,即如果a =b ,那么ac = ,a c = b c (c ≠0). (3)如果a =b ,那么b = .(对称性) (4)如果a =b ,b =c ,那么a = .(传递性) 9.下列利用等式的性质,错误的是( ) A .由a =b ,得到5-2a =5-2b B .由a c =b c ,得到a =b C .由a =b ,得到ac =bc D .由a =b ,得到a c =b c 10.下列方程的变形,符合等式性质的是( ) A .由2x -3=7,得2x =7-3 B .由3x -2=x +1,得3x -x =1-2 C .由-2x =5,得x =5+2 D .由-1 3 x =1,得x =-3 11.等式-6x =12两边 ,可得x = ,依据是 . 12.下列方程变形正确的是( ) A .由3-x =-2得x =3+2 B .由3x =-5得x =-3 5 C .由1 4y =0得y =4 D .由4+x =6得x =6+4 13.解方程-23x =3 2 时,应在方程两边( ) A .同乘-23 B .同除以23 C .同乘-32 D .同除以3 2 14.将方程4x -5=7的两边____,得到4x =12,这是根据 ;再将方程的两边__ __,得到x =3,这是根据 . 15.由2x -1=0得到x =1 2,可分两步,按步骤完成下列填空: 第一步:根据等式的性质____,等式两边____,得到2x =1. 第二步:根据等式的性质____,等式两边____,得到x =1 2. 1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在等式ab =ac 两边都除以a ,可得b =c B .在等式a =b 两边都除以c 2+1,可得 a c 2 +1=b c 2+1 C .在等式b a =c a 两边都除以a ,可得b =c D .在等式2x =2a -b 两边都除以2,可得x =a -b

沪科版-数学-七年级上册-3.1一元一次方程及其解法

§3.1一元一次方程及其解法 教学目标: 1、经历对实际问题中数量关系的分析,建立一元一次方程的过程,体会学习方程的意义在于解决实际问题。 2、通过观察,归纳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3、理解等式的基本性质,并利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解一元一次方程。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对一元一次方程概念的理解,会运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解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教学难点:对等式基本性质的理解与运用。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今有雉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 下有九十四足,问雉兔各几何 二:导入课题 §3.1一元一次方程及其解法 三:问题情境导入 问题1: 在参加2004年雅典奥运会的中国代表队中,羽毛球运动员有18人,比跳水运动员的2倍少4人,参加奥运会的跳水运动员有多少人? 如果设参加奥运会的跳水运动员有x人,则根据题意可列出方程 2x-4=18 问题2 王玲今年12岁,她爸爸36岁,问再过几年,她爸爸的年龄是她年龄的2倍? 如果设再过x年, 则x年后王玲的年龄是岁 则x年后爸爸的年龄是岁 由题意可得: (让让学生做,然后交流。) 四:想一想 看看式子:2x-4=18 36+x=2(12+x) 1、它们属于我们小学里学过的什么内容? 方程: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 2、上面的两个方程的左右两边的式子属于我们学过的代数式中的哪一类式子? 它们都是整式 3、如果方程的两边都是整式,我们就把这样的方程叫整式方程。 五:合作探究 观察方程:2x-4=18 36+x=2 (12+x) 这两个方程有什么特征?(从未知数的个数与未知数的次数两方面去考虑) 一元一次方程:象上面的两个方程,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次数都是1,这样的整式方程叫一元一次方程。 六:相信你会判断 判断下列各式是不是一元一次方程,是的打“√”,不是的打“x”。

沪科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一元一次方程及其解法》

《3.1 一元一次方程及其解法》 ◆教材分析 方程是解决问题的一种重要数学模型,应用非常广泛.本节的教学内容是由实际问题抽象出一元一次方程的模型,探究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为下一节学习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做铺垫.本节将使学生的探究能力、计算能力等得到进一步提升,也为学生进一步解决实际问题和二元一次方程组、三元一次方程组、不等式、分式方程等知识打下坚实基础.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 理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2. 掌握等式的基本性质,并会灵活运用等式的性质解一元一次方程; 3.理解移项的意义,掌握移项变号的基本原则,会利用移项解一元一次方程; 4.会用去括号法则解含括号的一元一次方程; 5. 掌握含有以常数为分母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6. 加深学生对一元一次方程概念的理解,并总结出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 【过程与方法目标】 1.经历具体实例的抽象概括过程,形成一元一次方程的模型,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

分析、概括和转化的能力; 2. 通过探究、交流、反思等活动,进一步体会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基本步骤,培养学生的化归思想,提升学生的计算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由具体实例抽象概括的思考与学习的过程,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态度和独立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 【教学重点】 1. 对一元一次方程概念的理解,会运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解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 2. 理解移项的意义,掌握移项变号的基本原则,会利用移项解一元一次方程; 3. 运用去括号法则解带有括号的一元一次方程; 4. 运用去分母的方法解一元一次方程. 【教学难点】 1. 对等式基本性质的理解与运用; 2. 理解移项的意义,掌握移项变号的基本原则,会利用移项解一元一次方程; 3. 运用去括号法则解带有括号的一元一次方程; 4. 掌握含有以常数为分母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课前准备 ◆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问题①在参加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中国代表队中,羽毛球运动员有19人,比跳水运动员的2倍少1人.参加奥运会的跳水运动员有多少人? (1)如果设参加奥运会的跳水运动员有x人,则用含有x的代数式表示羽毛球运动员为______人; (2)根据上述关系,可列方程为________. 问题②王玲今年12岁,她爸爸36岁,问再过几年,她爸爸年龄是她年龄的2倍? (1)如果设再过x年,则用含有x的代数式表示王玲的年龄为______岁,她爸爸的年龄

沪科版牛顿第一定律教案设计

沪科版牛顿第一定律教案设计 课题教学目标第一节、科学探究:牛顿第一定律课时 1 总 1课时第 1课时课型:新主备人授审查人1·知道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各自的观点是什么; 2·能够通过实验初步探究出牛顿第一定律; 3·知道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重点难点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牛顿第一定律的推理得出教具教学方法粗糙程度不同的斜面、小球、杯子、硬纸板、惯性演示器实验法、讲授法、讨论法、 学习环节一、复习提问学习内容复习前面所学的内容教师活动出示四个问题: 1、摩擦力? 2、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3、如何减小摩擦? 4、力的作用效果?学生活动二次备课回答老师提问的间题。 二、 1、思考课题想象引入教师引导:力的效果之一是改变力的作用效果,如果物体不受力时将会怎样呢?看课本回答出亚里士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体现新课改理念。副板的目的: 1、把两种不同的观点清晰地描述出的探究实验; 2、在观点上学生形成对立的两大派有利于学习兴趣的提高; 3、讲完牛顿第一定律后回扣时使用。 2、自学让学生自学课本126页分析,阐“物体运动需要力吗?”多德的观点是什么,明观点这一部分,特别提示学

生伽利略的观点是什理看出每副图画的意思,并么。出示相应的“自学指导”: 1、课本中两个著名的人物及对立的观点各是什么? 2、你支持谁的观点,请举例证明。书:需要力维持。学生表明自已支持哪位科学家的观点,并3、讲述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亚里士多德:物体运动举例证明。在讨论过伽利略:物体运动不需学生们逐渐形成现两要力维持。大派。当同学们意见不统一时,教师借机点明:这两位科学家的观点截然相反,肯定有位对的有位错的,到底哪部分同学追随的科学家是正确的呢?要想知道这个问题,我们必须通过实验进行推理。程中,于观点不同,来,以便引出下面 三、实验探究 1、感受情景,提出问题 2、猜想假设老师摆出事先安装好次出示下面的问题: 1:当小车从斜面上以相同的速度滑上水平桌面上的木板和毛巾表面阻力一样大吗? 2:那么小车运动的远近一样吗? 3:同学们此时有什么问题要问吗?教师分析学生提出的思考并提出问题。培养学生设计实验方案的能力。的斜面、小车、毛巾。顺时,小车所受的摩擦力即各种问题,最后师生共同确定一个探究问题:阻力对物体运动有怎样的影响?让学生根据自已提出的问题进行猜想。学生进行大胆猜想。学生思考、讨论,最后一名学生代表阐明方

沪教版一元一次方程应用题专题

二元一次方程(组) 一:基本概念 1. 二元一次方程的定义:含有两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项的次数都是1,像这样的方程叫做二元一次方程。 2. 二元一次方程的解:一般地,使二元一次方程两边的值相等的两个未知数的值,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的解,二元一次方程有无数个解。 3. 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定义:把具有相同未知数的两个二元一次方程合在一起,就组成了一个二元一次方程组。 4. 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一般地,二元一次方程组的两个方程的公共解,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解的三种情况: 无解(x+y=4① 2x+2y=10②) 有一组解(x+y=5① 6x+13y=89②) 有无数组解(x+y=6① 2x+2y=12②) 二:基本解法 (一)消元法 代入消元法:把二元一次方程组中一个方程的未知数用含另一个未知数的式子表示出来,再代入另一个方程,实现消元,进而求得这个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这个方法叫做代入消元法,简称代入法。 加减消元法:联立两式消去一元。 (二)换元法 例1, (x+5)+(y-4)=8 (x+5)-(y-4)=4 令x+5=m,y-4=n 原方程可写为 m+n=8 m-n=4 解得m=6, n=2 练习: 1、()1232111x y x y +?=???+-=? 2、361463102463361102x y x y +=-??+=? 3、4258mx y x y +=??+=? 4、

5、 2320 235 29 7 x y x y y --= ? ? -+ ? += ?? 6、 () () 9 18 5 23 20 32 m n m m n ? += ?? ? ?++= ?? 7、 7 231 x y x y ?+= ? ? -=- ?? 8、 199519975989 199719955987 x y x y += ? ? += ? 三:应用题型 题型一、列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生产中的配套问题 某服装厂生产一批某种款式的秋装,已知每2米的某种布料可做上衣的衣身3个或衣袖5只,贤计划用132米这样布料生产这批秋装(不考虑布料的损耗),应分别用多少布料才能使做的衣身和衣袖恰好配套 题型二、列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行程问题 甲、乙两地相距160千米,一辆汽车和一辆拖拉机同时由甲、乙两地相向而行,1小时20分相遇。相遇后,拖拉机继续前进,汽车在相遇处停留1小时候后调转车头原速返回,在汽车再次出发后半小时后追上乐拖拉机,这时,汽车、拖拉机各行驶了多少千米? 题型三、列二元一次方程解决商品问题 在“五一”期间,某超市打折促销,已知A商品7.5折销售,B商品8折销售,买20件A商品与10件B商品,打折前比打折后多花460元,打折后买10件A 商品和10件B商品共用1090元。求A、B商品打折前的价格。 题型四、列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工程问题 某城市为了缓解缺水状况,实施了一项饮水工程,就是把200千米以外的一条大河的水引到城市中来,把这个工程交给甲、乙两个施工队,工期为50天,甲、乙两队合作了30天后,乙队因另外有任务需要离开10天,于是甲队加快速度,每天多修0.6千米,10天后乙队回来后,为了保证工期,甲队保持现在的速度不变,乙队每天比原来多修0.4千米,结果如期完成,问:甲、乙两队原计划每天各修多少千米?

牛顿第一定律教案新版沪科版

第一节科学探究:牛顿第一定律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验探究,知道并理解牛顿第一定律; 2.理解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 1.经历牛顿第一定律的发现,学会利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探究; 2.认识牛顿第一定律是在可靠的实验基础上,加上合理的推理得到的,感受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即“实验+推理”科学研究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实验探究活动的参与养成实事求是、尊重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不迷信权威,并认识到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有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及牛顿第一定律 教学难点:实验研究的方法及过程 【导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大家好,很高兴能和大家一起来学习一节物理课,希望同学们踊跃发言,积极探究,下面,请同学们观看视频,看航天员在太空吃食物时的场景。 播放视频:杨利伟在神舟五号上的DV 思考:为什么手与食物脱离后仍然会运动呢?要想弄明白这个问题,让学们一起来学习第八章第1节《牛顿第一定律》。(板书:8.1 牛顿第一定律)课件展示学习目标 (二)、自主预习案 1.运动需要力来维持吗? 2.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是什么?牛顿第一定律是通过做实验得出吗? 3.如果静止的物体不受力,物体会处于什么状态? 4.如果运动的物体不受任何力,物体会处于什么状态? 5.什么是惯性?惯性与什么有关?静止的物体有惯性吗? 6.请举出生活利用惯性和防止惯性的危害的实例。 (三)课内探案 自主探究一:牛顿第一定律 1、提出问题:维持运动需要力吗? 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对“运动的物体会停下来“的解释。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 科学家伽利略却通过理想实验,运用逻辑推理,对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提出了质疑。伽利略认为: 对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观点进行评价,并谈谈自己的看法。 对同一种现象,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给出了截然不同的解释。都有其理由。到底哪个说法正确,仅仅靠思辨不能回答,让我们自己动手、动脑来探究论证吧。 2、实验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1)阅读“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先完整地看一遍实验内容。

沪教版六年级下册-一元一次方程,带答案

1. 掌握等式的两条基本性质,会运用等式的性质和移项法则解一元一次方程; 2. 理解和掌握去括号的法则,会解含有括号的一元一次方程; 3. 掌握含有分母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及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 (此环节设计时间在10-15分钟) 教法说明:通过设置问题抢答或点名提问的方式复习巩固以下知识点。 等式性质:1、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或同一个含有字母的式子,所得的结果仍是等式。 2、等式两边同时乘以同一个数(或除以同一个不为零的数),所得的结果仍是等式。 去括号法则:括号前面带“+”号,去掉括号和“+”号,括号内各项都不变号; 括号前面带“﹣”号,去掉括号和“﹣”号,括号内各项都变号。 方程: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在方程中,所含的未知数又称为元。 方程的解: 如果未知数所取的某个值能使方程左右两边都相等,那么这个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 一元一次方程:只含有一个未知数且未知数的次数是一次的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 练习:1.如果关于x 的方程292ax a x +=的解是3x =-,那么33a a -的值是多少? (答案:2) 2.已知方程05332=++n x 是一元一次方程,则n = 。 (答案:1n =-) (此环节设计时间在50-60分钟) 例题1:解方程:28 5416++=x x . 教法说明:首先要求学生通过本题来总结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去分母?去括号?移项?化成

解:去括号,得 22ax a bx b -=+ 移项,化简,得 22()a b x a b -=+, 因为a b ≠,所以0a b -≠ 两边同时除以x 的系数()a b -,得 22a b x a b -= + 所以22a b x a b -= +是原方程的解。 ※试一试:解关于x 的方程:(1)5m x -= 解:去括号,得 5mx m -= 移项,化简,得 5mx m =+, 1) 当0m =时,方程变为0=5,等式不成立,所以原方程无解。 2) 当0m ≠时,两边同时除以x 的系数m ,得5m x m += 所以当0m =时,原方程无解,当0m ≠时,原方程的解为5m x m += 。 此环节设计时间在30分钟左右(20分钟练习+10分钟互动讲解)。 1.已知方程7422=++m mx 是关于x 的一元一次方程,则方程的解=x . 2.若320x y -+=,则1139x y -+的值为 . 3.当=x 时,式子 321+x 与x -4的差是4 11. 4.如果5=x 是方程a ax 4510--=-的解,那么=a . 5.关于x 的方程1x a =+与2(1)56x a -=-有相同的解,则a =_______________. 6.若13+a 与3 72-a 互为相反数,则=a _____________. 7.当1=x 是方程t x t +=-4125的解时,求关于y 的方程)21(4y t ty -=+的解.

六年级数学下册期中期末-专题03 方程的解与一元一次方程(考点串讲)(沪教版)(原卷版)

专题03 方程的解与一元一次方程 【考点剖析】 1.方程的解和解方程???____________方程的解:使方程的左右两边的叫方程的解; 解方程:求方程的解的过程;__ 2.一元一次方程___________(0)0(0).__ax b a ax b a b x a ??=≠?????+=≠?????=?? 定义:只含有,并且未知数的次数是的;最简形式:表示形式标准形式:解一元一次方程步骤:去分母;去括号;移项; ____________________化成;① ②③④⑤ 3.等式的性质 ???等式两边同时加上(减去)或,所得结果仍是等式;等式两边同时乘以同一个数(或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的数),所得结果仍_____是等式___; _①② 4.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 :==+=1___+=+====_.a b ????????:审题;设元;列方程;解方程;;作答.问题:两个量之比为,则设这两个量为和; 问题:利息;本利和本金利息本金()问题步骤______分配______利率_________________折扣____行程______:售价成本价;新售价原售价折扣. 问题:路程速度时间;相遇路程时间;追及路程追及时间______工程________问题:①②③④⑤⑥=1????????????工作时间(工作总量) __ 【典例分析】 例题1 (奉贤2018期末4)把方程1123 x x --=去分母后,正确的是( ) A .32(1)1x x --=; B .6223=--x x ; C .6223=+-x x ; D .6223=-+x x . 例题2(崇明2018期中12)方程532+=-x x 的解是 . 例题3(宝山2018期末5)“x 的一半与2的差等于0”可用方程表示为 . 例题4(杨浦2019期中14)有一所寄宿学校,开学安排宿舍时,如果每间宿舍安排住4人,将会空出5间宿舍;如果每间宿舍安排住3人,就有100人没床位. 如果设学校宿舍有x 间,则根据题意,可列出的方程为: . 例题5 (崇明2018期中22)解方程:12()2203(1)2 x x ++=--, 并检验所求的解. 例题6(金山2018期中25)解方程:11%26%18%1x x +=-.

高中物理 沪科版 《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

《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 太白中学侯雪银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及意义。 (2)理解惯性,知道日常生活中由于惯性而产生的简单现象,会解释日常生活中的惯性现象。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严谨的逻辑推理能力;通过对大量实例的分析,培养学生归纳、综合能力。善于思考、善于总结,把物理与实际生活紧密结合。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知道科学研究过程的艰难,领悟实验加推理的科学研究方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 本节的重点是伽利略理想实验,难点是对惯性的理解。 三、教学策略与手段 探究式教学,按物理史实为线索展示物理规律的形成。 四、教学过程 1.创设情景、新课引入 引导学生看一张图片(多媒体投影): 说明本章与前四章间的关系,研究力和运动的关系 有一个基本问题,几千年来都因为它太复杂而含糊不清。这就是运动的问题 ——爱因斯坦

2.自读课文,思考讨论问题 问题1、关于力和运动,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是什么?对吗?为什么? 问题2、伽利略的的观点是什么?他是如何得到这一观点的? 学生: 问题1.亚里士多德观点: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在得出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后,设问:你认为这个观点有什么问题?学生思考后回答 学生也许有不同的观点,由于初中已学习过这部分知识,所以学生会得到此观点是错误的,但不少同学心中的疑虑还是存在的。 在学生提出的观点后指出: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一直维持和统治人们的思想近两千年,才到三百年前伽俐略才指出: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物体运动不需要力。指出亚里士多德在当时提出了很多观点,有时候提出问题比证明一个问题更难,所以说亚里士多德毫无疑问是伟大的。 问题2.伽俐略的观点:物体运动不需要力 给学生充分展示自己思维过程的机会,让他们自己去探求物理规律的真伪,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深刻体会力和运动之间的关系。 结论:引起亚里士多德错误观点的“罪魁祸首”是:摩擦力(说明自行车停下,停下不是没有受外力,而是受了摩擦力才停的,如没有摩擦力,会永远运动下去不停,看来物体运动是不需力的)。 介绍伽俐略创造的方法:理想斜面 这个想法是如何产生的呢?伽俐略注意到,当一个小球沿斜面下滚时速度会增加,小球沿斜面上滚时时速度会减小,他由此猜想,当小球沿水平面滚动时,它的速度应该不增不减,实际上他发现,球越来越慢,最后停下来,伽俐略认为:这是由于摩擦阻力的缘故,他推理:若没有摩擦力,球将永远滚下去,为了说明他的思想,他设计理想斜面实验。 (1)请学生讲解理想斜面实验整个过程(说明:主要是为了理解伽俐略的思想) 通过对理想斜面实验的演示,说明物理研究中抓住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的必要性,同时也展示了物理研究思想的美妙和逻辑的力量。 3.定律的学习、理解

沪科版七年级数学上册 3.1 一元一次方程及其解法 练习题

沪科版数学七年级上册 3.1 一元一次方程及其解法 练习题 1.下列变形属于移项的是( ) A .由-14 x =2,得x =-8 B .由8x +7=3,得8x +7-6=3-6 C .由8=-5x +2,得5x =2-8 D .由116=-2a ,得-2a =116 2.下列变形正确的有( ) ①从13-x =-5得到-x =-5+13; ②从-7x +3=-13x -2得到13x -7x =-3-2; ③从-5x -7=2x -11得到11-7=2x -5x ; ④从2x +3=3x +4得到2x -4=3x -3. A .1个 B .2个 C .3个 D .4个 3.方程4x -2=3-x 的解答过程的顺序是( ) ①合并,得5x =5 ②移项,得4x +x =3+2 ③系数化为1,得x =1 A .①②③ B .③②① C .②①③ D .③①② 4.下列移项正确的是( ) A .5+y =4,移项得y =4+5 B .3y +7=2y ,移项得3y -2y =7 C .3y =2y -4,移项得3y -2y =4 D .3y +2=2y +1,移项得3y -2y =1-2 5.对于方程8x +6x -10x =16-10合并后的结果是( ) A .3x =6 B .2x =6 C .4x =6 D .8x =6 6.下列解方程正确的是( ) A .由x =1,得x = B .由x =2,得x =3 C .由-x =10,得x =-100 D .由-7x =1,得x =-7 7.完成下列各题: (1)解方程4x -3=2x +1; 解:移项,得4x -____=1+____. 合并同类项,得____=____. 两边都除以____,得x =____. (2)解方程-3x +7=5x -9. 解:移项,得-3x -____=-9-____. 合并同类项,得______=______. 两边都除以____,得x =____. 8.下列解方程变形正确的是( ) A .由5+x =12得x =12+5 B .由4x =3x -2得4x -3x =2 C .由34x =3-14x 得34x +14 x =-3 D .由3x =2x -5得3x -2x =-5 9.方程2x +3=9-x 的解是________. 10.若代数式3x +7的值为-2,则x =______. 11.已知关于x 的方程ax +4=1-2x 的解恰为方程2x -1=5的解,则a =______. 12.已知关于x 的方程4x -3m =2的解是x =m ,则m 的值是( )

物理:沪科版八年级 科学探究:牛顿第一定律(教案)

《科学探究:牛顿第一定律》 (一)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牛顿第一定律。 (2)理解惯性是物体本身固有的一种属性;知道惯性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有关。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小组斜面实验、演示伽利略的斜面实验及推理,关注实验、分析、推理、“理想实验”的方法。(2)通过对生活中常见事例和实验的分析,纠正对惯性的一些错误认识,注意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思维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了解亚里士多德、伽利略和牛顿等科学前辈对“运动和力的关系”不懈的探究历程,领略伽利略“理想实验”的科学魅力,感悟科学道路的艰辛曲折。 (2)通过对惯性利弊的分析讨论,懂得任何事物都存在两面性。 (3)通过了解安全带、安全气囊和头枕的作用,感悟生命的宝贵,体会尊重交通法规的重要性,从而自觉遵守交通法规。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牛顿第一定律的形成过程及内容。该定律是在实验基础上推理而得,内容较难借助例证来验证。 难点:转变学生的经验概念,理解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伽利略理想实验的推理过程。 三、教学用具: 斜面粗糙程度不同的木板滑块、刻度尺 四、指导自学 活动一:引导提问 1、例举与亚里士多德观点一致的生活经验①:对课本施加一个水平方向的拉力,课本运动,撤去拉力后,课本等停了下来;②:陷入雪地里的汽车施加水平的推力,汽车就沿水平方向运动了。撤去推力车就会停下来.③:静止的足球用脚施加力后会飞出去;④:铁锤敲击钉子,钉子向下运动陷入木板。 2、由上述生活经验你得出的结论是 3、由伽利略的思想实验,你支持哪个观点?你的问题是

活动二:猜想 1、个人猜想 猜想的理由 2、小组猜想 猜想的理由 活动三:设计实验 你的实验内容与步骤是: 1、 2、 3、 活动四:进行实验 1、根据你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 2、实验记录 活动五:分析论证 1、个人的结论: 2、小组的结论: 3、师生共同的结论: 活动六:讨论生活中惯性现象: 1、现象是,谁具有惯性, 2、现象是,谁具有惯性, 3、现象是,谁具有惯性, 总结: 固体、液体、气体(有、没有)惯性,惯性大小可能与有关。活动七:交流惯性的利用与预防惯性造成的危害。 利用惯性的例子 1、 2、 3、 预防惯性造成的危害的例子: 1、 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