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液的生成与排出习题及答案

尿液的生成与排出习题及答案
尿液的生成与排出习题及答案

尿液的生成和排出习题

一、名词解释

1.肾单位 4.肾小球滤过 5.肾小球滤过率7.肾小球有效滤过压8.重吸收9.肾小管的分泌10.肾糖阈11.低渗尿 13.渗透性利尿 14.球-管平衡 15.水利尿

二、填空题

19.尿生成包括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三个基本过程。

20.当动脉血压在80~180mmHg(10.7~24kPa)范围内变动时,肾血流量可________,当动脉血压低于80mmHg 时,肾小球滤过率________。

21.不同物质通过肾小球滤过膜的能力取决于被滤过物质的________及其________。

22.肾小球有效滤过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如果肾血浆流量加大,肾小球滤过率________。

24.肾脏通过重吸收________和分泌________,以及分泌氨,对机体酸碱平衡的维持起重要的调节作用。

25.肾小囊超滤液中的葡萄糖浓度与血浆中的________。滤过的葡萄糖均在_______被重吸收。

26.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Na+的重吸收主要受________调节,水的重吸收主要受________调节。

29.静脉注射甘露醇引起的利尿称为________利尿,大量饮清水引起的利尿称为________利尿。

31.血管升压素可使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通透性________,使尿液________,尿量________。

32.调节血管升压素释放的最重要的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

33.血浆晶体渗透压________,将引起垂体后叶________的分泌增多。

36.醛固酮是肾上腺皮质________带细胞合成和释放的一种激素,可增加________的排泄和增加________

的重吸收。

38.膀胱充盈,膀胱壁牵张感受器兴奋,冲动沿________传入,到达________的排尿反射初级中枢。排尿反射进行时,冲动沿________传出。

三、选择题

A型题:

39.通过下列哪项可完成肾脏的泌尿功能?

A.肾小体和肾小管的活动

B.肾小体、肾小管和集合管的活动

C.肾小体、集合管和输尿管的活动

D.肾单位和输尿管的活动

E.以上全不是

40.当肾动脉压由120mmHg(16kpa)上升到150mmHg(20kpa)时,肾血流量的变化是:A.明显增加

B.明显减少

C.无明显改变

D.先增加后减少

E.先减少后增加

41.动脉血压在80~180mmHg范围内波动时,肾血流量能保持不变,这是由于:A.肾血流量的自身调节

B.神经调节

C.体液调节

D.神经和体液共同调节

E.神经–体液调节

43.肾脏球旁细胞的生理功能是:

A.分泌血管紧张素

B.分泌肾素

C.分泌醛固酮

D.分泌前列腺素

E.分泌促红细胞生成素

44.肾小球滤过率是指:

A.一侧肾脏每分钟生成的超滤液量

B.两侧肾脏每分钟生成的超滤液量

C.两侧肾脏每分钟生成的尿量

D.一侧肾脏每分钟生成的尿量

E.两侧肾脏每分钟的血浆流量

45.正常情况下,肾小球滤率为:

A.100ml/min

B.125ml/min

C.150ml/min

E.175ml/min

48.对肾小球滤过起决定性作用的结构是:

A.肾小球毛细血管内皮细胞

B.肾小囊壁层上皮细胞

C.基膜层

D.肾小囊脏层上皮细胞

E.以上都不是

49. 超滤液中葡萄糖含量:

A.高于血浆

B.低于血浆

C.与血浆相同

D.与小管液相同

E.与终尿相同

50.关于滤过的叙述,正确的是:

A.肾小球毛细血管内血浆胶体渗透压越高,滤过段越长B.肾小球毛细血管入球端血压远高于出球端血压

C.肾小囊内压有可能等于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

D.正常情况下,肾小球毛细血管全段都有滤过

E.肾小球有效滤过压不可能为负值

51.肾小球毛细血管内血浆滤出的直接动力是:

A.入球小动脉血压

B.出球小动脉血压

C.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

D.全身动脉血压

E.肾动脉血压

52.使肾小球滤过率增高的因素是:

A.全身动脉血压升高

B.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降低?

C.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

E.血浆晶体渗透压降低

53.下列哪种情况可导致肾小球滤过率增高:

A.注射大量肾上腺素

B.肾交感神经兴奋

C.快速静脉滴注生理盐水

D.静脉滴注高渗葡萄糖液

E.注射血管升压素

54.肾炎出现蛋白尿是由于:

A.血浆蛋白浓度升高

B.肾小球滤过率增高

C.囊内压降低

D.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升高

E.滤过膜的带负电的糖蛋白减少或消失

55.可导致肾小球滤过率降低的因素是:

A.注射血管升压素

B.注射大剂量高渗葡萄糖液

C.注射去甲肾上腺素

D.快速静脉滴注生理盐水

E.注射甘露醇

56.一般情况下,肾小球的滤过率主要取决于:

A.全身血浆胶体渗透压的改变

B.滤过面积的改变

C.囊内压的改变

D.滤过膜的通透性

E.肾血浆流量的改变

57.肾小球的滤过作用一般只发生在入球端毛细血管段的主要原因是:A.出球端毛细血管血压过低

B.囊内压逐渐升高

C.毛细血管内晶体渗透压逐渐升高

E.毛细血管内胶体渗透压逐渐升高

58.下述哪种情况会导致肾小球滤过率降低? A.血浆胶体渗透压下降

B.血浆胶体渗透压升高

C.血浆晶体渗透压下降

D.血浆晶体渗透压升高

E.血浆蛋白质浓度降低

59.使肾小球滤过率降低的因素是:

A.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降低

B.血浆蛋白减少

C.肾小球的血浆流量增加

D.近端小管重吸收量增加

E.肾小囊内压降低

60.下列哪种情况下肾小球滤过率基本保持不变? A.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

B.囊内压升高

C. 血压降至90mmHg

D. 滤过膜通透性增大

E. 有效滤过面积减少

61.急性肾小球肾炎引起少尿的主要原因是:A.血浆胶体渗透压升高

B.囊内压升高

C.滤过膜的通透性降低

D.肾小球滤过总面积减小

E.肾血流量减少

62.正常终尿量占原尿量的:

A.1%

B.2%

C.5%

E.20%

63.关于肾小球滤过作用的描述,错误的是:

A.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是促进滤过的力量

B.血浆胶体渗透压是阻止滤过的力量

C.正常情况下肾小球毛细血管的全长均有滤过

D.肾小囊内压升高时滤过减少

E.血压在一定范围内波动时肾小球滤过率维持恒定

64.剧烈运动时,少尿的原因是

A.醛固酮分泌增加

B.血管升压素分泌增加

C.肾动脉收缩,肾血流量减少

D.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升高

E.肾小球滤过面积减小

65.各段肾小管,重吸收物质量最大的是:

A.集合管

B.远曲小管

C.髓袢升支粗段

D.髓袢降支

E.近端小管

67.近端小管HCO3-被重吸收的主要形式是:

A.H2CO3

B.HCO3-

C.CO2

D.OH-

E.NaHCO3

68.对葡萄糖具有重吸收能力的小管是:

A.近端小管

B.远曲小管

C.髓袢细段

69.正常人的肾糖阈约为:

A.80-100mg/100ml

B.120-160mg/100ml

C.160-180mg/l00ml

D.180-200mg/100ml

E.80-200mg/100ml.

71.对Na+的重吸收量最大的部位是:

A.近端小管

B.髓袢降支细段

C.髓袢升支粗段

D.远曲小管

E.集合管

73.近端小管对Na+的重吸收可促进下列哪一组物质的重吸收:A.K+、C1-

B.水、Cl-、HCO3-

C.H+、K+

D.H+、HCO3-

E.水、H+、K+

74.对Na+重吸收的叙述,正确的是:

A.肾小管和集合管各段均能重吸收Na+

B.Na+的重吸收常伴有Cl-和水的分泌

C.各段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Na+的量均受醛固酮调节

D.近端小管重吸收Na+的量与肾小球滤出Na+的量成定比关系E.Na+的重吸收常伴有HCO3-的分泌

75.氨基酸通过主动转运全部被重吸收,其部位是:

A.近端小管

B.髓袢细段

C.髓袢粗段

76.下列哪-种酶与肾小管重吸收HCO3-和分泌H+有关? A.脱羧酶

B.碳酸酐酶

C.羧化酶

D.转氨酶

E.过氧化酶

82.正常人摄K+多,由肾脏排出也多,其主要原因是:A.肾小球滤过率增加

B.近端小管重吸收K+减少

C.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分泌K+增多

D.髓袢重吸收K+减少

E.醛固酮分泌减少

83.若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减少1%,尿量将增加:A.1%

B.2%

C.10%

D.100%?

E.200%

84.关于NH3分泌的叙述,正确的是:

A.各段小管均可分泌NH3

B.NH3的分泌促进NaHCO3重吸收

C.NH3主要由谷氨酸脱氨产生

D.H+的分泌增多将减少NH3的分泌

E. 分泌的NH3以原形排出体外

85.决定终尿量多少的肾小管段是:

A.近端小管

B.髓袢升支

C.髓袢降支

95.糖尿病人尿量增多的原因是:

A.肾小球滤过率增加

B.渗透性利尿

C.水利尿

D.血管升压素分泌减少

E.醛固酮分泌减少

96.静脉注射甘露醇引起尿量增加是通过:

A.增加肾小球滤过率

B. 增加肾小管液中溶质的浓度

C.减少血管升压素的释放

D.减少醛固酮的释放

E.减少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通透性

98.正常情况下近端小管的重吸收率与肾小球滤过率的关系是:A.重吸收率固定,不随滤过率的变动而变动

B.重吸收率一般占滤过率的65~70%

C.两者成反比

D.肾小球滤过率增多少,近端小管重吸收率就增多少

E.近端小管重吸收率随液体成分而改变,与滤过率无关

99.注射去甲肾上腺素引起少尿的主要原因是:

A.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明显降低

B.血浆胶体渗透压升高

C.囊内压升高

D.滤过膜的通透性降低

E.血管升压素分泌增多

100.关于血管升压素合成和释放的叙述,下列哪一项是正确的A.在下丘脑视上核、室旁核合成,于神经垂体释放

B. 在下丘脑视上核、室旁核合成,于腺垂体释放

C. 在下丘脑促垂体区合成,于腺垂体释放

E. 由肾上腺皮质球状带释放

101.血管升压素可促进下列哪部分小管重吸收水?

A. 近端小管

B.髓袢降支

C.髓袢升支

D.整个髓袢

E.远曲小管和集合管

102.促进血管升压素释放的因素是:

A.血浆胶体渗透压升高

B.血浆晶体渗透压升高

C.血浆胶体渗透压下降

D.血浆晶体渗透压下降

E.动脉血压升高

103.渗透压感受器位于:

A.肾脏的致密斑

B.肾脏的球旁细胞

C.脊髓

D.下丘脑

E.上述各处均有

104.血容量感受器兴奋可使:

A. 血管升压素分泌增多

B.血管升压素分泌减少

C.醛固酮分泌增多

D.醛固酮分泌减少

E.血管升压素和醛固酮分泌都增加

105.大量饮清水后,尿量增多主要是由于:

A.循环血量增加,血压升高

B.醛固酮分泌减少

C.血浆胶体渗透压下降

D.血浆晶体渗透压下降

E.肾小球滤过率增加

106.尿崩症的发生与下列哪种激素不足有关?A.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

B.肾素

C.血管升压素

D.醛固酮

E.前列腺素

107.大量出汗时尿量的减少主要是由于:

A.血浆晶体渗透压升高引起的血管升压素分泌增多D.血浆胶体渗透压升高引起的血管升压素分泌增多C. 血容量减少导致的肾小球滤过率下降

D.血容量减少引起的醛固酮分泌增多

E.交感神经兴奋所致血管升压素增多

108.血浆中肾素增加,将引起增加的是:

A.血浆K+浓度

B.细胞外液容积

C.红细胞比容

D.血浆胶体渗透压

E.血液中H+浓度

109.醛固酮释放的部位主要是:

A.肾上腺髓质

B.肾上腺皮质球状带

C.肾上腺皮质束状带

D.肾上腺皮质网状带

E.肾皮质

111.使血管紧张素原转变为血管紧张素I的是:A.血管紧张素转换酶

B.氨基肽酶

C.羧基肽酶

D.肾素

E.肾上腺素

112.醛固酮促进Na+重吸收和K+分泌的部位是:A.近球小管

B.髓袢降支

C.髓袢升支

D. 远曲小管和集合管

E.输尿管

113.下列哪种情况醛固酮分泌将增多?

A.血Na+升高、血K+降低

B.血Na+降低、血K+升高

C.血Ca2+升高

D.血Cl-升高

E.血中葡萄糖浓度升高

114.高位截瘫病人排尿障碍表现为:

A.尿失禁

B.尿潴留

C. 无尿

D.尿崩症

E. 以上全不是

115.排尿反射的初级中枢位于:

A.大脑皮质

B.下丘脑

C.延髓

D.腰骶段脊髓

E.骶段脊髓

117.盆神经受损时,排尿功能障碍的表现是:A.尿失禁

B.尿频

C.尿潴留

D.多尿

E.少尿

120.关于肾小球滤过膜的描述,错误的是:

A. 由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基膜和肾小囊脏层上皮细胞三层组成B.基膜对滤过膜的通透性起最重要作用

C.通透性与被滤过物质分子大小有关

D.带正电荷分子更易通过

E.带负电荷分子更易通过

121.在正常情况下不能通过滤过膜的物质是?

A.氨基酸

B.Na+、K+、Cl-等电解质

C.血浆白蛋白

D.葡萄糖

E.肌酐

122.下列哪种情况尿量的减少与肾小球滤过率降低无关? A.入球小动脉阻塞或痉挛时

B.大失血时

C.尿路阻塞使囊内压升高时

D. 大量出汗时

E.以上全无关

123.关于近端小管重吸收Na+的描述,错误的是:

A.小管液中的Na+被动扩散至小管细胞内

B.重吸收过程是被动重吸收

C.Na+的重吸收使水重吸收

D.Na+的重吸收为Cl-重吸收创造了条件

E.小管细胞管周膜上的Na+泵主动转运Na+至组织间隙

124.关于葡萄糖重吸收的叙述,错误的是:

A.只有近端小管可以重吸收

B.与Na+的重吸收相偶联

C.是一种主动转运过程

D.近端小管重吸收葡萄糖能力有一定限度

E.正常情况下,近端小管不能将肾小球滤出的糖全部重吸收125.关于HC03-重吸收的叙述,错误的是:

A.主要在近端小管重吸收

B.与H+的分泌有关

C.HCO3-是以CO2的形式从小管液中转运至小管细胞内的D.Cl-的重吸收优先于HCO3-的重吸收

E.HCO3-重吸收需碳酸酐酶的帮助

126.关于H+分泌的描述,错误的是:

A.近端小管、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均可分泌

B.分泌过程与Na+的重吸收有关

C.有利于HCO3-的重吸收

D.可阻碍NH3的分泌

E.远曲小管和集合管H+分泌增多时,K+分泌减少127.下列关于肾小管分泌NH3的叙述,错误的是:A.NH3与肾小管液中H +结合形成NH4+

B.NH3是通过肾小管主动转运而进入小管液的C.NH4+与肾小管液中Cl-结合生成NH4Cl

D.NH3分泌对维持酸碱平衡起重要作用

E.NH3的分泌能促进NaHCO3的重吸收

130.下述哪种情况下尿量增多与血管升压素无关? A.大量饮水

B.血浆晶体渗透压降低

C.循环血量增加

D.静脉输入低渗液体

E.静脉输入甘露醇

132.下列因素中,哪种不引起醛固酮分泌增多? A.循环血量减少

B.血钠浓度降低,血钾浓度升高

C.肾交感神经兴奋

D.肾素分泌减少

E.血管紧张素增加

135.关于排尿反射的叙述,下列哪一项不正确? A.感受器位于膀胱壁上

B.初级中枢位于骶段脊髓

C.反射过程存在负反馈控制

D.排尿反射受意识控制

E.反射过程存在正反馈控制

B型题

(136~139)

A.肾小球

B.肾小囊

C.近端小管

D.髓袢降支细段

E.集合管

136.原尿生成的部位是:A

137.尿被浓缩的部位是:E

138.原尿中的氨基酸被重吸收的部位是:C

(155~159)

A.肾小球滤过率降低

B.水利尿

C.渗透利尿

D.尿崩症

E.囊内压升高

156.下丘脑视上核受损会导致:D

157.甘露醇利尿的基本原理是:C

158.输尿管结石引起少尿是由于:E

159.低血压休克的病人尿减少的原因之一是:A

四、问答题

202.简述尿生成的基本过程。

204.试述肾小管泌H +的意义

206.大量饮清水后,尿量会发生什么变化?为什么?

207.循环血量减少时,醛固酮的分泌有何变化?其生理意义如何?

210.静脉快速注射大量生理盐水后和口服等量生理盐水后,尿量各有何变化?为什么?

211.大量失血后,尿量有何变化?为什么?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是尿生成的基本功能单位,它与集合管共同完成尿的生成过程。包括肾小体和肾小管两部分。

2.是髓袢升支粗段远端部的一小块由特殊分化的高柱状上皮细胞构成的组织。它可感受小管液中

NaCl含量的变化,并将信息传递至球旁细胞,调节肾素的分泌。

3.小管液流量变化影响肾小球滤过率和肾血流量的现象称为管-球反馈。

4.血液流经肾小球毛细血管时,除蛋白质分子外的血浆成分被滤入肾小球囊腔形成超滤液的过程,

称为肾小球滤过。

5.单位时间(每分钟)内两肾生成的超滤液量称为肾小球滤过率。正常成人安静时约为125ml/min。

6.肾小球滤过率与肾血浆流量的比值称为滤过分数。正常约为19%。

7.肾小球有效滤过压是指促进超滤的动力与对抗超滤的阻力之间的差值。等于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

减血浆胶体渗透压与肾小囊内压之和。

8.是指肾小管上皮细胞将物质从肾小管液中转运至血液中去的过程。

9.是指肾小管和集合管上皮细胞将自身产生的物质或血液中的物质转运至小管液。

10.将开始出现尿糖时的最低血糖浓度称为肾糖阈(一般为160~180mg/100ml)。

11.终尿的渗透浓度如低于血浆渗透浓度,称为低渗尿。表示尿被稀释。

12.如果机体缺水,终尿的渗透浓度将高于血浆渗透浓度,称为高渗尿,表示尿被浓缩。

13.由于小管液中溶质浓度增加,渗透压升高,妨碍了Na+和水的重吸收,使尿量增多的现象,称为

渗透性利尿。

14.不论肾小球滤过率或增或减,近端小管的重吸收率始终是占肾小球滤过率的65%~70%,这种现象

称为球-管平衡。

15.大量饮清水引起尿量增多的现象,称为水利尿。

16.肾素是肾脏球旁器中的球旁细胞分泌的一种酸性蛋白酶,能催化血浆中的血管紧张素原使之生成

血管紧张素Ⅰ。

17.是由心房肌细胞合成并释放的肽类激素,其主要作用是使血管平滑肌舒张和促进肾脏排钠、排水。

18.两肾在一分钟内能将多少毫升血浆中的某物质完全清除(排出),这个被完全清除了该物质的血

浆毫升数称该物质的清除率(ml/min)。

二、填空题

19.肾小球滤过,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 20.保持恒定,降低

21.分子大小,所带的电荷 22.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血浆胶体渗透压,肾小囊内压

23.增加 24.HCO3-,H+25.相等,近端小管 26.醛固酮,血管升压素 27.髓袢,NaCl,尿素

28.升支粗段,NaCl,NaCl,尿素 29.渗透性,水 30.血浆胶体渗透压 31.增加,浓缩,减少

32.体液渗透压,血容量 33.升高,血管升压素 34.肾素,血管紧张素原,血管紧张素Ⅰ

35.入球小动脉的牵张感受器,致密斑 36.球状带,K+,Na+ 37.重吸收,分泌 38.盆神经,骶髓,盆神经

三、选择题

39.B 40.C 41.A 42.C 43.B 44.B 45.B 46.A 47.B 48.C

49.C 50.E 51.C 52.C 53.C 54.E 55.C 56.E 57.E 58.B

59.A 60.C 61.D 62.A 63.C 64.C 65.E 66.A 67.C 68.A

69.C 70.E 71.A 72.B 73.B 74.D 75.A 76.B 77.C 78.A

79.C 80.C 81.E 82.C 83.D 84.B 85.D 86.C 87.D 88.D

89.D 90.B 91.E 92.E 93.D 94.E 95.B 96.B 97.E 98.B

99.A 100.A 101.E 102.B 103.D 104.B 105.D 106.C 107.A 108.B

109.B 110.D 111.D 112.D 113.B 114.A 115.E 116.C 117.C 118.B

119.D 120.E 121.C 122.D 123.B 124.E 125.D 126.D 127.B 128.C

129.C 130.E 131.B 132.D 133.D 134.D 135.C136.A 137.E 138.C 139.D 140.D 141.C 142.A 143.A 144.A 145.B146.B 147.E 148.B 149.B 150.C 151.A 152.D 153.E 154.B 155.B156.D 157.C 158.E 159.A 160.A 161.B 162.D 163.D 164.C 165.E166.A167.ABC 168.BCDE 169.ABCDE 170.ABCDE 171.BCDE 172.ABD173.BCD 174.ACD 175.CD 176.DE 177.ACD 178.BCD

179.ADE 180.ABCE 181.CDE 182.ABCE 183.CDE 184.ABCE

185.AD 186.BE 187.ABCDE 188.BD 189.AC 190.DE

191.ABDE 192.CE 193.ABCDE 194.ABDE 195.ABCD 196.ABCE

197.ABCDE 198.ABCDE 199.DE 200.BCDE 201.CE

四、问答题

202.尿生成的基本过程包括:(1)肾小球的滤过当血液流经肾小球毛细血管时,在有效滤过压的作用下,除了血细胞和大分子的血浆蛋白外,血浆中的水和小分子溶质通过滤过膜进入肾小囊的囊腔形成超滤液。

(2)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超滤液进入肾小管后称为小管液。小管液流经肾小管和集合管时,其中的某些成分又通过小管上皮细胞转运至血液中。(3)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小管上皮细胞可将自身产生的物质或血液中的物质转运至肾小管腔内。小管液经过上述过程后形成的尿液称为终尿。

202.近端小管重吸收Na+的机制可因部位不同而不同:(1)近端小管前半段Na+的重吸收是①与葡萄糖、氨基酸的重吸收相耦联;②与H+的分泌相耦联。由Na+主动吸收建立起电化学梯度,小管液中Na+与葡萄糖、氨基酸等经同向转运体耦联转运进入上皮细胞而被重吸收,或由管腔膜上的Na+-H+交换体进行逆向转运。(2)近端小管后半段Na+的重吸收通过①跨上皮细胞途径:过程同前半段,经Na+-H+交换转运入细胞;

②细胞旁路:由于近端小管HCO3﹣和水的重吸收多于Cl﹣的重吸收,使后半段小管液中Cl﹣高于管周组织间液,Cl﹣顺浓度梯度经细胞旁路(通过紧密连接进入细胞间隙)被重吸收回血。由此造成电位梯度,Na+便顺电位差而被动重吸收。

204.肾小管分泌H +的意义:(1)促进NaHCO3的重吸收肾小管上皮细胞每分泌1个H+,就可使1个HCO3-和1个Na+重吸收回血,Na+和HCO3-再组成的NaHCO3是体内重要的碱储。(2)促进NH3的分泌分泌的

H+可降低小管液的pH值,使NH3容易向小管液中扩散。分泌的NH3与H+结合生成NH4+,并进一步与强酸盐(如NaCl)的负离子结合为铵盐随尿排出。强酸盐的正离子(如Na+)则与H+交换后和细胞内的HCO3-一起被转运回血。因此,H+的分泌具有排酸保碱维持机体酸碱平衡的作用。

205.影响和调节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和分泌功能的主要因素有(1)小管液中溶质的浓度:小管液中溶质所形成的渗透压,可阻碍肾小管对水的重吸收。使尿量增多,形成渗透性利尿。2)肾小球滤过率:肾小球滤过率改变将引起管周毛细血管血压、血浆胶体渗透压的改变,从而使近端小管对Na+、水的重吸收发生变化。(3)肾交感神经:肾交感神经兴奋引起球旁细胞释放肾素增加,导致循环血中血管紧张素Ⅱ和醛固酮含量增加,使肾小管对NaCl和水的重吸收增多;可直接刺激近端小管和髓袢对NaCl和水的重吸收。(4)血管升压素:血管升压素可提高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通透性;增加髓袢升支粗段对NaCl的重吸收;提高内髓部集合管对尿素的通透性。(5)醛固酮:能够促进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Na+的主动重吸收,

同时促进K+的排出。(6)血管紧张素Ⅱ:通过刺激醛固酮和血管升压素的释放,间接影响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与分泌功能;刺激近端小管对NaCl的重吸收,使尿中排出NaCl减少。(7)心房钠尿肽:促进NaCl和水的排出。

206.尿量明显增加。因为大量饮清水后,血浆晶体渗透压下降,对渗透压感受器的刺激减弱,引起血管升压素的释放减少,使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通透性降低,水的重吸收减少,因此尿量增多。

207.醛固酮的分泌增加。

①循环血量减少引起入球小动脉血压下降,对小动脉壁的牵张感受器的刺激减弱,使肾素释放增加;②入球小动脉血压下降,肾小球滤过率降低,滤过和流经致密斑的Na+量减少,刺激致密斑感受器,引起肾素释放增多;③循环血量减少,肾交感神经兴奋、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分泌增多,均可直接引起肾素的释放。肾素激活血浆中血管紧张素原,使之转变为血管紧张素Ⅰ,血管紧张素Ⅰ进一步转变为血管紧张素Ⅱ和血管紧张素Ⅲ,后二者均可刺激肾上腺皮质球状带,使醛固酮分泌增加。醛固酮可促进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Na+、水的重吸收,有利于血压和血容量的恢复。

208.尿量增加。

(1)2.5kg家兔血量约为200ml;(2)静脉注射20%的葡萄糖溶液5ml,即进入血液1g葡萄糖,血糖浓度增加500mg/100ml。由此可知,家兔的血糖浓度大大超过肾糖阈。原尿中的葡萄糖不能被近端小管完全吸收,小管液中的葡萄糖浓度增加,造成小管液的渗透压升高,妨碍水的重吸收,产生渗透性利尿,尿量增加。

209.肾髓质渗透梯度的形成与髓袢和集合管的结构排列、各段肾小管对溶质和水有不同的通透性有重要关系。

外髓部的渗透梯度主要是由髓袢升支粗段主动重吸收Na+和Cl所形成的:位于外髓部的升支粗段能主动重吸收Na+和Cl而对水不通透,升支粗段内小管液向皮质方向流动时,管内NaCl不断进入周围组织液,使外髓部组织液变为高渗。

内髓部渗透梯度的形成与尿素的再循环和NaCl的重吸收有关:①降支细段对水易通透,而对NaCl不易通透,随着水被重吸收,管内NaCl浓度逐渐升高,至髓袢折返处渗透浓度达峰值;②当小管液折返流入对NaCl易通透的升支细段时,NaCl便扩散至内髓部组织间液,使等渗的近端小管液流入远端小管时变为低渗,而髓质中则形成高渗;③远曲小管和皮质、外髓部的集合管对尿素不易通透,在血管升压素的作用下,小管液中水被外髓高渗区所吸出,使管内尿素浓度逐渐升高;④内髓集合管对尿素易通透,小管液中高浓度的尿素透过管壁向内髓组织液扩散,使该处尿素浓度升高,从而进一步提高该处渗透浓度。部分尿素可经髓袢升支细段进入小管液,形成尿素的再循环。因此,髓袢升支粗段对Na+和Cl的主动重吸收是髓质渗透梯度建立的主要动力,而尿素和NaCl是建立髓质渗透梯度的主要溶质。

210.静脉快速注射大量生理盐水后,尿量增加,口服等量生理盐水后,尿量一般无明显变化。

静脉快速注入大量生理盐水后,血液被稀释,血浆蛋白浓度降低,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肾小球有效滤过压升高,肾小球滤过率随之增加,尿量增多。另外,大量注射生理盐水,使血容量增加,肾血浆流量增加,肾小球毛细血管内血浆胶体渗透压的上升速度减慢,滤过平衡靠近出球小动脉端,肾小球滤过率随之增加,也使尿量增多。口服生理盐水后,通过消化道吸收入血,过程较为缓慢,不会引起血浆胶体渗透压和血容量快速、明显的变化。因此,尿量变化不明显。

211.尿量显著减少。

因为(1)大量失血造成动脉血压降低,当动脉血压降到80mmHg以下时,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将相应下降,使有效滤过压降低,肾小球滤过率降低,尿量减少;(2)失血后,循环血量减少,对左心房容量感受器的刺激减弱,反射性引起血管升压素释放增多,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3)循环血量减少,激活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使醛固酮分泌增多。醛固酮促进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Na+和水的重吸收,使尿量减少。

尿液的形成与排出教案精编版

第2节尿的形成与排出 赵慧慧4月13日77班第一节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1)描述人体泌尿系统的组成 (2)概述尿液的形成与排出过程 2.能力目标 (1)通过学习泌尿系统的组成,提高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2)结合生活实际分析,提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问题的能力 3.情感价值观 通过对泌尿系统卫生知识的学习,提高自身的保健能力,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教学重点 1.肾脏的结构 2.尿液形成的过程 教学难点 1.肾单位的结构与尿液形成的关系 2.尿液形成过程中物质的变化 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法、直观教学法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人体产生的代谢废物有哪些种类?什么叫排泄? (二)导入 我们刚刚复习了人体的代谢废物的种类,在人体内,少部分的代谢废物形成汗液通过皮肤排出,而大量的水、无机盐和尿素是通过什么排出的呢?同学们对泌尿系统了解么,在泌尿系统中尿液又是如何形成的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共同来学习这些知识

(三)讲解新课 1.学生观察图片P60图11-2,尝试说出人体泌尿系统的组成以及各自的作用,教师总结 (肾脏:形成尿液输尿管;输送尿液膀胱:储存尿液尿道:排出尿液) 2.结合各器官的作用,讲解泌尿系统的主要器官----肾脏 3.学生阅读观察课本62页,思考下列问题 (1)肾脏由什么构成 (2)每个部位之间有什么联系 教师讲解总结并板书 肾脏1.是泌尿系统的主要器官 2.由肾单位构成 3.肾单位肾小体肾小球 肾小囊 肾小管 过度:我们了解了肾脏的具体构成,那么在肾脏中是如何形成尿液的呢?各组成部分起到什么作用呢? 4.教师画图讲解尿液形成的过程,并讲解肾单位中的组成部分在尿液形成中分别起到的作用 A.肾小球(过滤作用)----形成原尿 B 肾小管(重吸收作用)--形成尿液 学生思考: (1)一个健康的成年人每天形成原尿150L,而排出的尿液只有1.5L的原因(2)某同学去尿检,医生发现他的尿液中有红色物质,请问该同学发生的病变位置在哪?若尿中有糖,说明哪个结构可能出现问题? 过度:通过以前知识的学习,我们都知道人要时刻进行新陈代谢,血液要循环流动,由此可知尿液也是时刻在形成,而我们为什么一段时间后才想去厕所呢? 5.学生议论后回答,教师总结并补充饮水和排尿的好处 (膀胱可以暂时储存尿液)

2018济南版生物七年级下册4.1《尿液的形成和排出》word练习题

第一节 尿液的形成和排出 知识点一 排泄、排遗 1.人体将 二氧化碳 等代谢终产物、多余的 水和无机盐 等物质排出体外的过程,叫 做排泄。而排遗是指排出 食物残渣的 过程。 知识点二 泌尿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2.肾是主要的 排泄 器官,可将多余的 水 、 无机盐 和 尿素 等从血液中分离出来,使血液得到净化。 3.肾的结构: 皮质 、 髓质 、肾盂,其中 皮质 颜色深。 4.肾脏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 肾单位 。 肾小体 肾小球: 由 入球小动脉 分出的毛细血管弯曲盘绕而成,最后又汇成 出球小动脉 肾小囊:一种 双层壁 的囊状结构,两层壁之间的肾小囊腔与肾小管相通肾小管:细长而曲折,分布在皮质和髓质,周围 缠绕着丰富的毛细血管 5.填写与肾单位有关的结构 肾单位结构图 知识点三 尿液的形成 6.尿液的形成 尿液 的 形成 滤过作用 重吸收作 用 发生 部位 肾小球和肾小囊内 壁 肾小管 知识点四 尿液的排出及排尿的意义

7.尿液的排出途径是:尿液→肾盂→输尿管→膀胱→尿道→体外;排尿的意义是通过排尿可排出体内废物;调节体内水和无机盐的平衡,维持组织细胞的正常生理功能。 知识点一排泄的途径与排遗的区别 1.(2016·四川广安中考)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 A.食物残渣排出体外的过程,被称为排泄 B.泌尿系统、呼吸系统和皮肤都能排出代谢废物 C.尿液中尿素的浓度比原尿中尿素的浓度高 D.肾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肾单位 知识点二泌尿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2.导学号16244104 如图是人体泌尿系统组成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A.①是肾,其主要功能是形成尿液 B.②是尿道,其主要功能是输送尿液 C.③是膀胱,能暂时储存原尿 D.④是输尿管,能排出尿液 3.(2017·江苏宿迁中考)下列器官中,形成尿液的是(A) A.肾脏 B.膀胱 C.输尿管 D.肾盂 4. 如图为血液流经人体某部位的示意图,图中a为血管。以下叙述错误的是(C) A.若X为小肠,则a内流动的是静脉血 B.若X为肺,则a内流动的是动脉血 C.若X为肾小球,则a为静脉 D.若X为心脏,则a为动脉 知识点三肾单位的结构特点和功能 5.(2017·黑龙江绥化中考)每个肾单位的主要组成部分是(C) ①肾小球②肾小囊③肾小管④肾静脉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知识点四尿液的形成过程与排出 6.导学号16244105(2017·浙江衢州中考)如图为尿液形成过程的示意图,下列关于尿液形成过程的说法正确的是(B)

尿液的形成与排出说课稿

《尿液的形成与排出》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您们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尿的形成与排出》。共分六个部分来说明,分别是《说教材》、《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说课堂练习和检测》、《说板书设计》、《说教学设计中体现的课改新理念》。 一、说教材 (一)、教材地位 本节课内容包括“肾”、“尿液的形成”、“尿液的排出”和“泌尿系统的卫生”四部分内容,还安排了两个活动。在生活中,学生对尿的形成和排出这一生理现象虽熟悉,但对尿是怎样在肾脏中形成还不清楚,尤其肾脏的结构和功能,学生更是不了解,因此通过对本节内容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对形成尿液的过程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同时,本节内容也能使学生领悟到排泄这一生理过程是人体内保持清洁、使生命充满生机活力等美好状态的前提。(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概述尿液的形成和排出过程。 2、说明了尿液形成过程的物质变化 3、说出肾脏的血液变化 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示意图和视频等课件,观察、归纳、发现问题。 (2)分析血浆、肾小球中液体以及尿液成分数据,运用实验数据进行科学推测。 (3)结合生活实际,运用所学知识解释日常问题。 情感价值目标: 1.体验学生自主学习的乐趣,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习惯。 2.让学生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三)、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肾脏的结构和尿液的形成过程。 2、教学难点: 肾单位的结构和尿液的形成过程。 课时安排:2课时 二、说教法与学法 (一)学情分析 1、心理和生理特征:从年龄特征来看,七年级学生平均年龄1 2、13岁,他们学习生物学已经有半年多的时间,已经掌握了一定的生物学知识基础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扬长避短地完成学习任务。 2、知识现状:本节是在学生学习了人体的营养、消化、物质的运输之后,针对人体内废物如何排出而安排的。 3、知识障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由于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的差异会产生不同层次的学习成果和不同的学习体会,特别是在理解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是一个动态连续的过程时,对于七年级的部分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所以要借助课件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和认识。

尿液的形成和排出习题

第一节尿液的形成和排出 习题 一、选一选 1.下列各项中,不属于人体产生的代谢废物的是( ) A .二氧化碳 B ?尿素 C ?氧气 D ?多余的水与无机盐 2.人体血液中的一些组成成分,如尿素,在经过肾小球形成原尿的过程中, 要穿过几层管壁?( ) A ? 1 层 B . 2层 C.3 层 D.4 层 3.由血液形成尿液的过程正确的是( ) A .血液-肾小球-肾小囊-肾小管-尿液 B ?血液-肾小囊-肾小球-肾小管-尿液 C ?血液-肾小管-肾小球-肾小囊-尿液 D ?血液-肾小球-肾小管-肾小囊-尿液 4.下列有关肾小球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肾小球是个血管球 B .肾小球是由入球小动脉分出的毛细血管缠绕而成的 C .肾小球毛细血管汇集成出球小动脉 D?肾小球与肾小管相通 5.某肾病患者的尿量比正常人增大数倍,该病人肾脏病变的部位可能是 A .肾小球 B ?肾小体 C ?肾小管 D ?肾小囊 6.每个肾脏的肾单位大约有( )

A .100 个 B.100 万个 C .1000 万个 D . 1000 个 7.成人每天可以产生原尿150升,而排出的尿液只有1 .5升,与之相关的生理过程是( ) A .肾小球的过滤作用 B .肾小管处的重吸收作用 C .肾脏本身的代谢作用 D .肾小管的运输作用 8.人体制造尿液的“工厂”是( ) A .膀胱 B .肝脏 C .肾脏 D .尿道 9.肾脏是由什么组成的( ) A .肾小球 B .肾小囊 C .肾小管 D .肾单位 10 .血液从左心室出来,流经肾后发生的主要变化是( ) A .氧气、尿素含量减少,二氧化碳含量不变 B .氧气、尿素含量减少,二氧化碳含量也减少 C .氧气、尿素含量减少,二氧化碳含量增高 D .氧气、尿素含量增高,二氧化碳含量减少 二、填一填 1 .形成尿液的器官是_______ 肾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 __________ ,肾单位由 ______ 、___ 、 ____ 组成. 2.泌尿系统由_______ 、_____ 、 _____ 和_____ 等器官组成.其结构和功能单位是___________ 每个这样的单位主要由 ________ 、____ 和_____ 组成. 三、想一想 1 .下面是一个健康人的血浆、原尿、尿液的三个中主要物质质量分数比较表.请根据表中数据回

人体内废物的排出练习题

第五章人体内废物的排出练习题 1、下列不属于排泄的是( )。 A.出汗 B.排尿 C.排便 D.呼出二氧化碳 2、尿液中的尿素来自于哪种物质的氧化分解( ) A.糖类 B.蛋白质 C.脂肪 D.维生素 3、下列人体器官中,能形成尿液的是( )。 A.小肠 B.肾脏 C.大肠 D.输尿管 4、肾单位是由( )组成的。 A.肾小球和肾小囊 B.肾小球和肾小管 C.肾小球、肾小囊和肾小管 D.皮质和髓质 5、肾小球是由许多毛细血管弯曲盘绕而成的血管球,其中( )。 A.入球小动脉流的是动脉血,出球小动脉流的是静脉血 B.入球小动脉流的是静脉血,出球小动脉流的是动脉血 C.入球小动脉和出球小动脉流的都是动脉血 D.入球小动脉和出球小动脉流的都是静脉血 6、原尿和尿液形成的部位分别是( )。 A.肾小球和肾小管 B.肾小囊腔和肾小管 C.肾小管和肾静脉 D.出球小动脉和肾静脉 7、一昼夜间,肾小球的原尿滤出量是150升,而在同样的时间内,尿的排出量只有升, 这主要是由于哪种成分被重吸收( ) A.葡萄糖 B.二氧化碳 C.水分 D.蛋白质 8、下列对排尿意义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排出废物 B.维持体温恒定 C.调节水和无机盐的含量 D.维持细胞正常的生理功能 9、尿的形成是连续的,而尿的排出是间歇的,原因是( )。 A.肾小球的滤过 B.肾小管的重吸收 C.肾盂贮存尿液 D.膀胱贮存尿液 10、某病人的尿液中出现血细胞和蛋白质,其肾脏发生病变的部位可能是( )。 A.肾小体 B.肾小球 C.肾小囊 D.肾小管 11、在血浆、原尿和尿液中共同含有的物质是( )。 A.葡萄糖、无机盐和水 B.水、尿素和无机盐 C.水、无机盐和蛋白质 D.水、尿素和蛋白质 12、正常情况下,肾小球的出球小动脉比入球小动脉中的大分子物质浓度( )。 A.高 B.低 C.相同 D.无法确定 13、血液透析是为肾失去功能的人进行排泄活动的一种治疗方式,透析相当于人体内生理活动中的( )。 A.肾小球滤过作用 B.肾小管重吸收 C.肾单位形成尿 D.汗腺排汗 14、某人的尿量是正常人的数倍,还经常口渴饮水,这个病人可能发生病变的结构是( )。 A.肾小球 B.肾小囊 C.肾小管 D.输尿管 15、人体内,连接肾脏和膀胱的结构是( )。 A.肾小管 B.输尿管 C.尿道 D.出球小动脉 16、人喝进体内的水,有一部分随尿液排出。这部分水不一定会经过的部位是( )。A.心脏 B.肺静脉 C.肾动脉 D.肾静脉 17、血液流经肾脏后,发生的主要变化是( )。 A.氧气增加 B.养料增加 C.尿素减少 D.二氧化碳减少 18、某人划破了手指导致出血,伤口至少深至皮肤的( )。 A.表皮 B.生发层 C.角质层 D.真皮 19、皮肤的表皮属于( )。 A.上皮组织 B.结缔组织 C.神经组织 D.肌肉组织 20、构成真皮的主要组织是( )。 A.结缔组织 B.肌肉组织 C.上皮组织 D.疏松结缔组织 21、皮肤具有很强的再生功能,这与( )细胞具有很强的分裂能力有关。 A.角质层 B.生发层 C.真皮 D.黑色素 22、头上脱落的头皮屑是( )。 A.角质层 B.生发层 C.真皮 D.附属物 23、皮肤能经受一定的挤压和摩擦,是由于( )。 A.表皮角质层由数层角质化的细胞构成 B.黑色素细胞产生大量黑色素 C.真皮内含有大量弹性纤维和胶原纤维 D.生发层能不断产生新的细胞 24、汗液的成分与尿液的成分中都含有( )。 A.水、无机盐、尿酸 B.水、无机盐、尿素 C.水、无机盐、葡萄糖 D.水、无机盐 25、常晒太阳,皮肤会逐渐变黑,这是因为( )。 A.黑色素细胞增生 B.黑色素增多 C.表皮的角质层加厚 D.真皮内血管增多 26、注射青霉素之前要先做皮试,做皮试的时候,会感觉特别疼,这是因为( )中有丰 富的感觉神经末梢。 A.表皮 B.真皮 C.角质层 D.生发层 27、有的人喝酒之后脸色发红,这种生理变化发生在皮肤的( )。 A.真皮 B.角质层 C.生发层 D.皮下组织 B28、皮肤中与排泄有密切关系的结构是( )。 A.皮脂腺 B.汗腺 C.表皮 D.真皮 29、在汗液形成过程中,类似于肾单位中滤过作用的结构是( )。 A.汗腺导管和毛细血管 B.汗腺分泌部盘曲的细管和毛细血管 C.汗腺周围的毛细血管 D.皮肤里的毛细血管 30、下列人体的生理活动中,不属于排泄的是( )。 A.二氧化碳和水由呼吸系统排出 B.汗液的排出 C.蛋白质代谢终产物排出 D.皮脂腺的分泌 31、尿液的形成过程中,起到滤过作用的结构是( )。 A.肾小球毛细血管壁 B.肾小球毛细血管和肾小管 C.肾小球毛细血管壁和肾小囊内壁 D.肾小囊内壁和外壁 32、下列有关肾小球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肾小球是个毛细血管球 B.肾小球是由入球小动脉分出的毛细血管缠绕而成

【范文】七年级生物下册《尿的形成与排出》知识点总结

七年级生物下册《尿的形成与排出》知 识点总结 尿的形成: 尿的形成主要包括两个连续的生理过程:肾小球的过滤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 尿的形成与排出知识点 尿的排出: 肾脏形成的尿,经过肾盂流入输尿管,再由输尿管流入膀胱。膀胱位于盆腔内,有暂时储尿的功能。它有一个出口,与尿道相通,出口处周围有环形的尿道括约肌。平时尿道括约肌收缩,出口呈关闭状态;当膀胱内的尿液储存到一定量时,就要排尿。这时候,尿道括约肌舒张,出口开放,尿就从膀胱里流出,经过尿道排出体外。 肾小球的过滤作用: 肾小球的结构类似过滤器。当血液流经肾小球时,除了血细胞和大分子的蛋白质外.其余一切水溶性物质都可以过滤到肾小囊的腔内,形成原尿。比较原尿和血浆的化学成分,可以证明原尿中除了没有血细胞和大分子的蛋白质以外,其他成分几乎都与血浆相同。 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 当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其中对人体有用的物质,如全部的葡萄糖、大部分的水和部分无机盐被肾小管壁的上皮细胞

重吸收进入包绕在肾小管外面的毛细血管中,送回到血液里,而没有被重吸收的物质如一部分水、无机盐和尿素等则形成了尿液。 综上所述, 血液流经肾小球时,血浆中的一些成分被过滤到肾小囊腔而成为原尿,原尿流经肾小球管时。其中一成分由肾小管重新吸收,最终形成了尿液。 特别提醒: ①尿的生成是连续的,尿的排出是间歇的,而且膀胱的储尿量是有一定限度的。因此一旦有了尿意,就应该及时排尿。如果膀胱积尿太多,会使膀胱过度膨胀而影响其功能。 ②一个正常的成年人一昼夜产生的原尿约有150升,而每天排出的尿液量仅为1——1.5升这主要是由于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对人体有用的一些物质如大部分的水、全部的葡萄糖和部分无机盐等被重新吸收进入血液。 排尿的意义: 人体内产生的废物必须及时排出,否则会影响人体正常生命活动,甚至危及生命。人体排出尿,不仅起到排出废物的作用,而且对调节体内水和无机盐的含量,维持组织细胞的正常生理功能也有重要的作用。 特别提醒: ①一个人尿量的多少主要取决于人体每天摄入的水量

尿的形成和排出教学设计

第四章人体内废物的排出 昌邑市实验中学卢静 第一节尿的形成和排出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能够说出人体泌尿系统的组成及各个器官的功能。 (2)说明尿液的形成和排出过程。 (3)认真观察肾的结构和教材中的示意图,培养观察能力。 (4)养成良好的泌尿系统卫生习惯。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2)培养学生利用小组合作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资料分析,培养根据实验数据进行科学推测的能力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问题的创设联系实际,使学生能学有所用。 (2)通过学习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树立健康意识。 二、教学重点 肾脏的结构和尿液的形成过程。 三、教学难点 肾小球的滤过作用。 四、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肾单位和肾小体的组成、尿的形成、尿液的排出) 2、准备实物(新鲜的猪肾) 3、学生查询书籍、网站,搜集有关人体泌尿系统方面的资料及常见泌尿系统疾病的资料。 五、教学方法: 讨论法、引导探究法 以学生自主学习、互助学习为主,辅以教师的讲解、演示、指导。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这是一个被追问了千年的话题。一个儿子用身体做出了自己的回答,他把生命的一部分回馈给病危的母亲。母亲的生命也许依然脆弱,但是孝子的真诚已经坚如磐石。这就是2004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的田世国。 田世国让天下所有的母亲收获慰籍。 捐肾救母,感动了天下所有的人……难道肾对人体如此重要吗?肾到底有什么用呢?这就是我们今天探究的问题。 (二)、探究新知: 探究一:肾的结构 1、多媒体展示人的排泄途径,了解排泄的概念,认识到肾是排泄的主要器 官。 2、观察肾的结构 出示猪的新鲜肾,指导学生观察,讨论交流: (1)描述肾的形态特征 (2)肾的结构分为哪几部分? (3)为什么肾的皮质部分比髓质部分颜色深? 3、观看动画,进一步认识肾脏的结构和功能单位——肾单位。 (动画演示有宏观到微观:肾—肾单位---肾小体----肾小球) (1)课件展示:肾单位和肾小体的组成图 (2)学生分组讨论交流: ①肾单位是怎样组成的? ②血液在肾单位里是怎样流动的? 引导学生思考,鼓励学生提出疑问,给予评价。 探究二:尿液的形成 1、教师播放尿液的形成动画,学生观看并思考: (1)血液流经肾小球时,血浆中的哪些成分被肾小球滤过到肾小囊腔?哪些成分没有被滤过?原尿的主要成分是什么? (2)原尿流经肾小管时,肾小管全部或部分重吸收了哪些成分?哪些成分

生理学 第八章尿的生成和排出练习题及答案

第八章尿的生成和排出 一、填空题 1.机体的排泄途径有①、②、③和④。其中重要的排泄途径是⑤。 2.肾脏的主要功能是①,此外还具有②功能。 3.肾脏的结构和功能单位为①,由②和③两部分组成。 4.肾小球滤过膜由①、②和③ 3层结构组成。 5.近球小体主要分布在①肾单位,由②细胞、③细胞和④组成。 6.肾血流量适应泌尿机能主要靠①调节,适应机体的紧急情况则主要靠②调节和③调节。 7.全身动脉血压变动在① mmHg范围内时,肾血流量保持相对稳定,这是通过 ②调节的结果。 8.尿生成的基本过程是①______,生成原尿,②和③,最后生成终尿。 9.肾小球的有效滤过压等于①、②和③的代数和。 10.影响肾小球滤过率的因素有①、②和③。 11.当入球小动脉明显收缩时,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①,肾血浆流量②,血浆胶体渗透压上升速度③,以致肾小球滤过率④。 12.原尿中大部分溶质重吸收的主要部位在① ,水的调节性重吸收部位在②和③。 13.水在远曲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主要受①和②的调节。 14.肾小管和集合管有分泌①、②和③的作用。 15.肾小管分泌一个H+,可以重吸收一个①和一个②。 16.酸中毒时,肾小管分泌H+①______,H+-Na+交换②______ ,K+-Na+交换③,因而血钾④____。碱中毒时则发生⑤的变化过程。 17.若尿的渗透压高于血浆的渗透压,这种尿称为①尿;若低于血浆的渗透压,则这种尿称为②尿。肾脏浓缩和稀释功能均发生严重障碍时,无论饮水多少,将排出③尿。 18.肾外髓高渗主要是由①形成的,内髓高渗是由②和③共同形成的;髓襻升支粗段主动重吸收④是形成髓质高渗的动力。 19.肾小管髓襻通过①作用形成髓质高渗;直小血管通过②作用维持髓质高渗;内髓集合管在③的介导下利用髓质高渗,对尿液进行浓缩或稀释。 20.醛固酮的主要作用是① _,它的分泌受②和③的调节。 21.抗利尿激素由下丘脑①和②的神经内分泌细胞合成,经下丘脑-垂体束的轴突胞浆运送到③储存并释放入血。其主要作用是增加④和⑤对⑥的通透性,使尿量⑦。抗利尿激素释放的有效刺激主要是⑧和⑨。 22.测定血浆清除率不仅可以了解①的功能,还可以测定②,③和推测肾小管的④功能。 23.排尿反射的初级中枢在①,高级中枢通过阴部神经影响尿道②的活动而控制排尿。 24.腹下神经兴奋时,引起逼尿肌①_______,尿道内括约肌②_______,从而有利于尿的储存;盆神经兴奋时,则使逼尿肌③,尿道内括约肌④,有利于尿的排放。二、选择题

尿液的形成和排出

《尿液的形成和排出》 教学设计 李 亲 顾 初 级 中 学 许婷

《尿液的形成和排出》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尿的形成和排出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河少版)初一下册第四章第一节内容。本章的教材内容与前面的三章的内容联系密切。本节是在学生学习了人体的营养、消化、呼吸、物质的运输之后,针对人体内废物如何排出而安排的。它在本册书中是一个教学的重点,也是一个难点,与前面所学知识联系紧密,因此理解尿的形成和排出,有利于将前面所学的知识贯穿起来,并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所以本节起到了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老师点拨为辅,获取有关泌尿系统的基础知识,以及尿液形成与血液循环的关系,特别是通过观察、思考和资料分析,重在培养学生根据实验数据进行科学推测的能力和解析生活中的一些常见问题的能力。 学情分析: 初一的学生生活经验较少,好奇好动,思维发达但欠缺抽象思维。学生对尿的形成和排出这一生理现象虽熟悉,但尿是怎样在肾脏中形成还不清楚。所以,教师要在教学中淡化了有关肾脏形态结构方面的生理名词和概念.主要通过观察、思考和资料分析,引导学生了解泌尿系统的组成,探究尿液组成的大致过程,并形成人体与生理功能相适应的基本观点.根据血浆、肾小囊中液体以及尿液成分的比较,通过小组讨论,诱思探究的学习形式,推测肾小球、肾小管、肾小囊内壁的作用,再结合教具的动画演示从而突破尿是如何形成的这一教学难

点。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通过学习泌尿系统的组成,提高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2)通过对血浆、肾小球中液体以及尿液成分的分析比较,提高根据实验数据进行科学推测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学生讨论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游戏加深对尿液形成过程的理解;结合生活实际进行分析学习,提高应用所学知识解释日常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肾单位结构和功能的学习,形成人体结构和功能相互适应的观点。 (2)通过对泌尿系统卫生知识的学习,提高自身的保健能力,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二、教学重点 1、尿液形成的过程 2、泌尿系统的组成及功能 三、教学难点 1、肾单位的结构与尿液形成的关系。 2、尿液形成过程中的物质变化。 3、排泄的途径。

习题尿液的检查

习题------尿液的检查 一、名词解释 1、少尿或无尿 2、血红蛋白尿 3、蛋白尿 4、尿微量白蛋白 5、胆红素尿 6、血尿 7、混合性蛋白尿 二、选择题 1、 10ml尿标本离心处理弃去上清液后,留多少毫升供尿沉渣镜检?( ) A.0.1ml B.0.2ml C.1.0 ml D.1.5ml E.2.0ml 2、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尿中易出现:( ) A. 白蛋白 B. IgG C.β2-M D. 本-周蛋白 E. IgA 3、尿蛋白试带法测定主要对哪种蛋白质敏感?( ) A. β2-M B. IgG C. IgE D. 白蛋白 E.α2-MG 4、急性肾小球肾炎镜下最常见的是:( ) A.白细胞 B.红细胞 C.扁平上皮细胞 D.鳞状上皮细胞 E.白细胞管型 5、女,35岁,尿频、尿急、尿痛伴发热2周,辅助检查: WBC 9.8×109/ L,Hb 110g/L,尿蛋白(+),离心尿镜检:白细胞满视野、红细胞3~5/HP最可能的诊断是:( ) A.急性肾炎 B.慢性肾炎 C.急性肾盂肾炎 D. 慢性肾盂肾炎 E. 肾病综合征 6、等渗尿多见于:( ) A.急性肾炎 B.肾绞痛 C. 急性肾盂肾炎 D.早期肾功能不全

E.严重肾功能不全 7、尿胆红素强阳性(++++)常见于:( ) A.甲型肝炎 B.乙型肝炎 C.肝硬化 D.胆道梗阻 E. 溶血性贫血 8、检查肾小管功能的试验是:( ) A.内生肌酐清除率 B. 尿渗量 C.血清尿素 D.血清肌酐 E.血尿酸 9、关于内生肌酐测定哪种说法是错误的:( ) A.试验前3天严格禁食肉类 B.避免剧烈运动 C.停用利尿药 D.仅收集24小时尿送检 E.收集24小时尿并在此期间抽静脉血同时送检 10、评估肾脏疾病最常见的不可取代的首选检查是:() A、尿常规 B、血尿素氮、肌酐、尿酸 C、血尿素氮 D、24小时尿蛋白定量测定 E、尿沉渣镜检 11、妊娠时可出现糖尿,属于:() A、血糖增高性糖尿血糖增高性糖尿 B、血糖正常性糖尿 C、暂时性糖尿 D、应激性糖尿 E、假性糖尿 12、正常人尿中可出现:() A、细胞管型 B、颗粒管型 C、透明管型 D、蜡样管型 E、脂肪管型 13、急性肾小球肾炎患者尿中可出现:() A、粗颗粒管型 B、红细胞管型 C、肾衰竭管型 D、脂肪管型 E、蜡样管型 14、肾病综合症患者尿中常见的管型是:() A、细颗粒管型 B、粗颗粒管型 C、脂肪管型 D、蜡样管型 E、透明管型 15、Addis尿沉渣计数的判断标准参考值是:() A、RBC<10万/12h WBC<50万/12h B、RBC<100万/12h WBC<50万/12h

《尿的形成与排出》教案

《尿的形成与排出》教案 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分析 《尿的形成和排出》是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第11章第2节内容,它是在学生学习了人体代谢之后,再进一步让学生知道代谢废物的排出,从而保证健康的生活。为了学生能更好的掌握本节内容,编者按泌尿系统的组成、尿的形成、尿的排除和泌尿系统的卫生四个部分进行编写,还安排了两个活动。在生活中,学生对尿的形成和排出这一生理现象虽熟悉,但对尿是怎样在肾脏中形成还不清楚,尤其肾脏的结构和功能,学生更是不了解,因此通过对本节内容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对形成尿液的过程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同时,本节内容也能使学生领悟到排泄这一生理过程是人体内保持清洁、使生命充满生机活力等美好状态的前提。 2、学情分析 1、心理和生理特征:七年级学生学习生物已经有半年多的时间,已经掌握了一定的 生物学知识基础,他们思维活跃,敢于质疑和讨论,对于生物学这门课充满兴趣。 2、知识现状:在生活中,学生对尿的形成和排出这一生理现象虽熟悉,但对尿是怎 样在肾脏中形成还不清楚,尤其肾脏的结构和功能,学生更是不了解。 3、知识障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由于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的差异会产生不同层次的 学习成果和不同的学习体会,特别是在理解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是一 个动态连续的过程时,对于七年级的部分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所以要借助课 件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和认识。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概述肾脏的结构和肾脏与尿液形成相关的结构特点; 2、说明尿液的形成和排出过程。 3、说明了尿液形成过程的物质变化 4、列举泌尿系统的卫生常识。 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示意图和视频等课件,观察、归纳、发现问题。 (2)分析血浆、肾小球中液体以及尿液成分数据,运用实验数据进行科学推测。 (3)结合生活实际,运用所学知识解释日常问题。 情感价值目标: 1.体验学生自主学习的乐趣,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习惯。 2.让学生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教学重点: 1、肾单位的结构 2、尿液形成的过程 教学难点: 1、肾单位的结构与尿液形成的关系。 2、尿液形成过程中的物质变化。 课时安排:2课时(本教案为第二课时) 学法指导: 1、指导观察模型、图片和动画的方法,使用正确的观察方法。 2、老师的设问,学生自学教材,主动思考,小组讨论,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指导学生发现并掌握知识内在的联系,总结出“结构与功能是相适应”生物学观 点。 4、学会用表格、图解表来对比总结。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预习本节内容,或查询书籍、网站,搜集有关人体泌尿系统方面的资料。

尿液的形成和排出过程

尿液的形成和排出过程 *.人喝了水,一部分会形成尿排出,这部分水可能不经过 ...的部位是( ) A.肺 B.左心室 C.肾动脉 D.肾静脉 *.原尿与尿液在成分上相差很大,其主要原因是( ) A.肾小球有滤过作用 B.肾小管有重新吸收作用 C.收集管有收集尿液的作用 D.膀胱有贮尿的作用 *.健康人每天形成的原尿约有150升,而每天排出的尿却只有1.5升。对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和排尿意义 的阐述中,不恰当 ...的是( ) A.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其中对人体有用的物质会被肾小管吸收 B.被重吸收的物质包括大部分水、全部葡萄糖和部分无机盐 C.人体排出尿能起到排出废物和调节体内水和无机盐含量的作用 D.为维持体内水分的相对平衡,人每天的喝水量不少于一天内形成的原尿量 *.下列有关说法错误 ..的是( ) A.对人体内调节水分和无机盐的含量有重要作用的主要器官是肾脏 B.肺、皮肤和肾脏都具有排出尿素等含氮废物的功能 C.在肾脏结构中,肾小囊腔、肾小管内依次流动的液体是原尿、尿液 D.尿素在原尿中一般不被重吸收 *. 与流入肾脏的血液相比, 从肾脏流出的血液里含量基本不变的是( ) A. 尿素 B. 氧气 C. 二氧化碳 D. 蛋白质 *. 代谢正常的健康人,在下列液体中不该 ..含有葡萄糖的一项是( ) A. 血浆 B. 组织液 C. 原尿 D. 尿液 *. 尿液中的尿素主要来自体内哪一种物质的氧化分解?( ) A. 糖类 B. 脂肪 C. 蛋白质 D. 维生素 *. 当尿液中发现蛋白质和血细胞时,肾脏发生病变的部位可能是( ) A. 肾小囊 B. 肾小球 C. 肾小管 D. 收集管 *下列关于排尿的叙述中,不正确 ...的是( ) A. 尿的形成是连续的,尿的排出是间断的 B. 膀胱贮存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产生尿意 C. 人在一昼夜中的排尿量与饮水量相等 D. 经常不及时排尿会影响膀胱的正常功能 *. 与流入肾脏的血液相比, 从肾脏流出的血液里含量明显减少的是( ) A.尿素 B.葡萄糖 C.二氧化碳 D.蛋白质 *.下列哪一项不参与 ...尿液形成的过程() A.输尿管 B.肾小球 C.肾小囊 D.肾小管 *.对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和排尿意义的阐述中,不恰当 ...的是() A.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其中对人体有用的物质会被肾小管吸收 B.被重吸收的物质包括大部分水、全部葡萄糖和部分无机盐 C.人体排出尿能起到排出废物和调节体内水和无机盐含量的作用 D.为维持体内水分的相对平衡,人每天的喝水量不少于一天内形成的原尿量 *.原尿和尿液在成分上相差很大,其主要原因是() A.肾小球有滤过作用B.肾小管有重新吸收作用 C.收集管有收集尿液的作用 D.膀胱有贮尿的作用 *.某人经常口渴,尿量是正常人的数倍,化验结果尿中无糖,此人病变的部位是() A.肾小管 B.肾小球 C.输尿管 D.肾盂

2018济南版生物七年级下册4.1《尿液的形成和排出》word练习题

第一节尿液的形成和排出知识点一排泄、排遗 1.人体将二氧化碳等代谢终产物、多余的水和无机盐 等物质排出体外的过程, 叫做排泄。而排遗是指排出食物残渣的过程。 知识点二泌尿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2.肾是主要的排泄器官,可将多余的水、无机盐和尿素等从血液中分离出来,使血液得到净化。 3.肾的结构:皮质、髓质、肾盂,其中皮质颜色深。 4.肾脏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肾单位。 5.填写与肾单位有关的结构 肾单位结构图 知识点三尿液的形成 6.尿液的形成 尿液 的形成滤过作用 重吸收作 用 发生部位肾小球和肾小囊内 壁 肾小管 物 质变化除了血细胞和大分子的(1) 蛋白质外,血浆中的一部分水、 (2) 无机盐、(3) 葡萄糖、尿素等物质都可以滤过 全部的葡萄糖、大部分的水和部分(4) 无机盐等被肾小管重新吸收 结果在(5) 肾小囊腔中形成原尿 剩余的尿素、一部分(6) 无机盐和 水形成尿液 知识点四尿液的排出及排尿的意义 7.尿液的排出途径是:尿液→肾盂→输尿管→膀胱→尿道→体外;排尿的意义是通过排尿可排出体内废物;调节体内水和无机盐的平衡,维持组织细胞的正常生理功能。 知识点一排泄的途径与排遗的区别 1.(2016·四川广安中考)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 A.食物残渣排出体外的过程,被称为排泄 B.泌尿系统、呼吸系统和皮肤都能排出代谢废物 C.尿液中尿素的浓度比原尿中尿素的浓度高 D.肾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肾单位 知识点二泌尿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2.导学号 如图是人体泌尿系统组成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A.①是肾,其主要功能是形成尿液 B.②是尿道,其主要功能是输送尿液 C.③是膀胱,能暂时储存原尿 D.④是输尿管,能排出尿液 3.(2017·江苏宿迁中考)下列器官中,形成尿液的是(A) A.肾脏 B.膀胱 C.输尿管 D.肾盂 4. 如图为血液流经人体某部位的示意图,图中a为血管。以下叙述错误的是(C) A.若X为小肠,则a内流动的是静脉血 B.若X为肺,则a内流动的是动脉血 C.若X为肾小球,则a为静脉 D.若X为心脏,则a为动脉 知识点三肾单位的结构特点和功能 5.(2017·黑龙江绥化中考)每个肾单位的主要组成部分是(C) ①肾小球②肾小囊③肾小管④肾静脉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知识点四尿液的形成过程与排出 6.导学号(2017·浙江衢州中考)如图为尿液形成过程的示意图,下列关于尿液形成过程的说法正确的是(B) A.①的作用是重吸收 B.②中的液体是原尿 C.③的作用是滤过 D.④中流的液体是尿液 知识点五血尿、蛋白尿、糖尿 7.(2016·福建莆田中考)(A) A.肾小球 B.肾小囊 C.肾小管 D.肾髓质 知识点六与尿的形成过程有关的坐标题、流程图题 8.导学号 (2016·山东聊城中考)如图表示血液流经肾单位时某些物质含量的变化情况,你认为曲线b代表的物质是(C) A.尿素 B.蛋白质 C.葡萄糖 D.无机盐 1.(2016·湖南湘潭中考)人体的以下生理过程不属于排泄的是(A) A.排粪 B.排尿 C.呼气 D.排汗 2.(2017·甘肃中考)人体泌尿系统中,能够将肾脏形成的尿液输送至膀胱的“管道”是(A) A.输尿管 B.尿道 C.肾小管 D.肾动脉

生理学:尿的生成和排出 (问答题)

202.简述尿生成的基本过程。尿生成的基本过程包括:(1)肾小球的滤过当血液流经肾小球毛细血管时,在有效滤过压的作用下,除了血细胞和大分子的血浆蛋白外,血浆中的水和小分子溶质通过滤过膜进入肾小囊的囊腔形成超滤液。(2)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超滤液进入肾小管后称为小管液。小管液流经肾小管和集合管时,其中的某些成分又通过小管上皮细胞转运至血液中。(3)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小管上皮细胞可将自身产生的物质或血液中的物质转运至肾小管腔内。小管液经过上述过程后形成的尿液称为终尿。 203.简述近端小管重吸收Na+的机制。近端小管重吸收Na+的机制可因部位不同而不同:(1)近端小管前半段Na+的重吸收是①与葡萄糖、氨基酸的重吸收相耦联;②与H+的分泌相耦联。由Na+主动吸收建立起电化学梯度,小管液中Na+与葡萄糖、氨基酸等经同向转运体耦联转运进入上皮细胞而被重吸收,或由管腔膜上的Na+-H+交换体进行逆向转运。(2)近端小管后半段Na+的重吸收通过①跨上皮细胞途径:过程同前半段,经Na+-H+交换转运入细胞;②细胞旁路:由于近端小管HCO3﹣和水的重吸收多于Cl﹣的重吸收,使后半段小管液中Cl﹣高于管周组织间液,Cl﹣顺浓度梯度经细胞旁路(通过紧密连接进入细胞间隙)被重吸收回血。由此造成电位梯度,Na+便顺电位差而被动重吸收。 204.试述肾小管泌H +的意义肾小管分泌H +的意义:(1)促进NaHCO3

的重吸收肾小管上皮细胞每分泌1个H+,就可使1个HCO3-和1个Na+重吸收回血,Na+和HCO3-再组成的NaHCO3是体内重要的碱储。(2)促进NH3的分泌分泌的H+可降低小管液的pH值,使NH3容易向小管液中扩散。分泌的NH3与H+结合生成NH4+,并进一步与强酸盐(如NaCl)的负离子结合为铵盐随尿排出。强酸盐的正离子(如Na+)则与H+交换后和细胞内的HCO3-一起被转运回血。因此,H+的分泌具有排酸保碱维持机体酸碱平衡的作用。 205.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和分泌功能受哪些因素的影响和调节?影响和调节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和分泌功能的主要因素有(1)小管液中溶质的浓度:小管液中溶质所形成的渗透压,可阻碍肾小管对水的重吸收。使尿量增多,形成渗透性利尿。2)肾小球滤过率:肾小球滤过率改变将引起管周毛细血管血压、血浆胶体渗透压的改变,从而使近端小管对Na+、水的重吸收发生变化。(3)肾交感神经:肾交感神经兴奋引起球旁细胞释放肾素增加,导致循环血中血管紧张素Ⅱ和醛固酮含量增加,使肾小管对NaCl和水的重吸收增多;可直接刺激近端小管和髓袢对NaCl和水的重吸收。(4)血管升压素:血管升压素可提高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通透性;增加髓袢升支粗段对NaCl的重吸收;提高内髓部集合管对尿素的通透性。(5)醛固酮:能够促进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Na+的主动重吸收,同时促进K+的排出。(6)血管紧张素Ⅱ:通过刺激醛固酮和血管升压素的释放,间接影响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与分泌功能;刺激近端小管对NaCl的重吸收,使尿中排出NaCl减少。(7)心房钠尿肽:促进NaCl和水

《尿的形成和排出》教学设计

《尿的形成和排出》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尿液的形成和排出的学习,建立在掌握肾脏的位置和结构的知识的基础上。本节教材首先说明了排泄的定义,然后通过“演示实验”观察肾的结构,再进 行“观察与思考”完成对肾单位的学习,在此基础上再学习尿液的形成和排出。排尿是最主要的一条排泄途径。要能很好地理解排尿这条途径,必须先弄清楚 泌尿系统的结构,而肾脏是形成尿的场所,所以尤其要弄清楚肾脏的结构。因此,肾脏的结构是本节的一个重点。 肾脏的结构比较复杂,出现的名词较多,学生不易掌握。所以,将这部分 知识这样处理:学生分组操作实验(观察肾的结构),使学生对肾脏的结构有 个感性认识,熟悉各结构的名称。然后用自制的CAI课件,将肾脏的结构按从 宏观到微观的顺序、形象直观地展示出来,便于学生弄清楚各结构之间的关系,也为后面学习尿的形成打下结构方面的知识基础。学习肾单位的微观结构时, 要引导学生充分观察课件显示的图片,讲明肾小球、出球小动脉、入球小动脉、肾小囊、肾小囊腔和肾小管的关系,并强调它们的壁是由一层细胞构成,为讲 解尿的形成打下基础,说明结构与功能相适应,为突破尿的形成这一难点打下 基础。 “尿的形成”这部分知识既是本节的另一个重点,也是本节的难点。尿的 形成是一个复杂的生理过程,比较抽象,学生很难理解。相比之下,肾小球的 滤过作用比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对学生较难理解。因此,此处教学首先要让 学生明白尿是通过过滤血液形成的,代谢废物是由血浆运送来的,再通过血浆、原尿和尿液主要成分比较表,让学生在整体上把握尿的形成过程。然后,通过 简单的模拟实验和动画课件中尿的形成模拟动画,让学生观察、体会血液流经 肾小球时,滤出了些什么物质;流过肾小管时,重吸收了些什么物质。这样, 学生通过观察、猜想和形象思维,按照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的顺序对尿的形成 这一生理过程,能有清晰的认识。 “尿液的排出”这部分知识比较简单,教材用简明又准确的语言和插图进 行了描述,可指导学生展开自主学习就能掌握。有了泌尿器官的结构和功能的 基础知识,尿的排出和排泄的意义就不难理解了,故稍作讲解即可。 本章教材有一定的深度和难度,教学上要注意直观性,充分调动学生的形 象思维。教学中要突出学习生物学的一种方法:分析一个器官的结构时,总是 从宏观到微观来进行的;强化一个生物学的基本观点: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是 相适应的。同时,本节内容与肾脏内毛细血管的分布特点以及有关血管、血浆 等知识联系非常紧密。教师不能孤立地讲解本节内容,必要时要通过引导学生 回忆旧知识来一步一步导入新知识,充分利用已有的前概念构建新的知识。 【教学目 标】

《尿的形成和排出》教学反思

《尿的形成和排出》教学设计与反思和生物课例研修心得一、基本信息 (1)学科:生物 (2)所用教材版本:人民教育出版社 (3)年级(册):七年级 (4)课题名称:《尿的形成和排出》 (5)课时数:1课时 二、改进后的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说出泌尿系统的组成器官和各个器官的功能; (2)概述肾脏的结构,以及肾脏与尿形成有关的结构特点; (3)说明尿液形成和排出的过程。 2、学情分析: 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了解了人体营养、消化、血液循环等有关知识,同时也初步具备了一定的小组合作学习方法,加上对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有强烈的好奇心,具有很强的求知欲望,但是还缺乏一定的抽象思维、逻辑思维能力。因此本节课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合作,学生能理解泌尿系统的有关知识,但对肾小球的过滤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因为这是一个动态连续的过程)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 3、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细胞呼吸作用过程中,分解有机物,产生二氧化碳、水、尿素等,这些都是代谢废物。人体将代谢废物如二氧化碳、尿素以及多余的水和无机盐排出体外的过程称为排泄。 问:排泄都有哪些途径呢? 答:1、皮肤(汗液的形式);2、呼吸系统(气体的形式);3、泌尿系统(尿的形式)。 在这三个排泄途径中,通过泌尿系统以尿液形式排出废物是人体最主要的形式。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将会懂得尿的形成和排出过程。 人体有八大系统,尿液是通过泌尿系统排出的。因此,要了解尿的形成,就必须先知道泌尿系统的组成。 (板书)一、泌尿系统的组成 请看大屏幕(在屏幕演示、然后讲解) 肾脏——形成尿液 输尿管——输送尿液 膀胱——贮存尿液 尿道——排出尿液 一个器官能完成一定的功能,必然有它特有的结构相适应,否则,怎么不是在心脏形成尿液呢?那么,肾脏是具有哪些结构特点,使它能形成尿液呢? (板书)二、肾脏 1、位置(出示人体躯干和内脏模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