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设计

梁设计
梁设计

楼面梁(屋面梁)设计

这里所述的楼面梁(屋面梁)设计是指楼面次梁和连系梁(屋面次梁和连系梁)设计。楼面梁(屋面梁)为矩形截面,计算简图详图3.3.14所示。

图3.3.14 楼面梁(屋面梁)计算截面形式示意图

4.1设计要点

4.1.1抗弯设计

1、利用正截面受弯承载力的基本公式,进行梁的抗弯设计

楼面梁(屋面梁)的抗弯设计,计算方法同楼面板(屋面板)的抗弯设计,详3.3.2.1所述,须满足适筋梁的配筋要求。按照我国的经验,梁的合适配筋率在1.0%~1.5%之间。

4.1.2抗剪设计

梁斜截面受剪发生破坏的形式主要有三类:斜压破坏、剪压破坏和斜拉破坏,均属于脆性破坏,工程设计中通过控制梁截面的最小尺寸、配置足够的箍筋(或箍筋和弯起钢筋),确保梁的抗剪承载能力。

1、利用斜截面受剪承载力的基本公式,进行梁的抗剪设计

(1)控制梁截面的最小尺寸,避免梁发生斜压破坏

(2)满足梁抗剪承载力的计算要求,避免发生剪压破坏

(3)满足最小配箍率要求,避免梁发生斜拉破坏

2、利用设计手册,直接查表

附录3.2提供了部分钢筋混凝土梁承受剪力作用与需要箍筋用量的对应用表,供设计时查用。

3、利用程序,计算梁的抗剪箍筋面积

PM程序计算梁的抗剪箍筋在TAT或SATWE阶段完成,详4.2所述。3.3.3.3 抗扭设计

前述:当板端(或梁端)支座采用简支支座时,支承梁要采取一定的构造抗扭措施;当板端(或梁端)支座采用固定支座时,支承梁需要满足抗扭设计要求。带悬挑雨蓬的门窗洞口过梁、带悬挑遮阳板或挡雨板的框架连系梁等,属于最常见的受扭构件。

试验表明,矩形截面钢筋混凝土梁当受到扭矩作用时,在剪力较大处会产生螺旋形斜裂缝,致使构件不能正常工作,因此设计时通过配置适量的抗扭箍筋与抗扭纵向钢筋来避免裂缝的发生,确保构件的抗扭承载能力。

1、纯扭构件的抗扭设计

(1)控制梁截面的最小尺寸,避免梁受扭时混凝土首先被压碎; (2)满足截面受扭承载力计算要求,避免发生扭转破坏; (3)构造抗扭。

2、剪扭构件的抗扭设计

情形一:剪力主要由均布荷载产生、或集中荷载产生的剪力小于总剪力值的75%以下 (1)控制梁截面的最小尺寸,避免梁受扭时混凝土首先被压碎; (2)满足剪扭构件的抗剪承载力计算要求,避免发生受剪破坏; (3)满足剪扭构件的抗扭承载力计算要求,避免发生受扭破坏; (4)构造抗剪与抗扭。

情形二:剪力主要由集中荷载产生,且集中荷载产生的剪力大于总剪力值的75%以上 抗剪、抗扭设计要求同情形一,但梁截面的抗剪承载力和抗扭承载力的计算需要考虑集中荷载的不利影响。

3、受扭构件的最小配筋率要求

(1)抗扭纵向钢筋的最小配筋率要求

沿截面周边布置的抗扭纵向钢筋,中心间距不应大于200mm 和梁截面短边的长度;除应在梁截面四角设置抗扭纵向钢筋外,其余抗扭纵向钢筋应沿截面周边均匀对称布置,抗扭纵向钢筋应按受拉钢筋要求锚固在支座内。

抗扭纵向钢筋的配筋率ρtl 按照公式(3.3-13a )计算,必须满足最小配筋率要求;最小配筋率ρstl.min 按照公式(3.3-13b )计算,当T/Vb >2.0时,取T/Vb=2.0。

注意:在弯剪扭构件中,弯曲受拉边钢筋的最小配筋量,不应小于按弯曲受拉钢筋最小配筋率计算出的钢筋截面面积与按本条受扭纵向钢筋配筋率计算并分配到弯曲受拉边的钢筋截面面积之和。

y

t

stl tl f f Vb T 6.0min .=≥ρρbh A stl

tl =ρ)

133.3(a -)

133.3(b -

(2)抗扭箍筋的最小配箍率要求

抗扭箍筋应做成封闭式,且沿梁截面周边布置;当采用复合箍筋时,位于截面内部的箍筋不应计入受扭所需的箍筋面积;受扭箍筋的末端应做成1350弯钩,平直段长度不应小于10d (d 为箍筋直径);受扭箍筋的最大间距要满足表3.3.22的限值要求。

抗扭箍筋的配箍率ρsv 按照公式(3.3-14a )计算,必须满足最小配箍率要求;最小配筋率ρsv ,min 按照公式(3.3-14b )计算。

4、利用设计手册,直接查表

附录3.5提供了部分钢筋混凝土梁承受扭矩、剪力作用与需要抗扭纵向钢筋、抗扭箍筋用量的对应用表,供设计时查用。

5、利用程序,计算梁的抗扭纵向钢筋和抗扭箍筋面积

PM 程序计算梁的抗扭纵向钢筋和抗扭箍筋面积在TAT 或SATWE 阶段完成,详4.2所述。

3.3.3.4 刚度要求

梁的刚度要求包括二方面内容:(1)支座及跨中裂缝宽度值,满足规范要求;(2)跨中挠度值,满足规范要求。计算方法同楼面板(屋面板)的刚度验算,详3.3.2.3所述。

3.3.3.5 当梁设计不能满足强度、刚度要求时处理方法

1、当强度不能满足要求时、或强度计算指标接近上限时的处理方法 (1) 当抗弯强度欠缺时的处理方法

① 增加梁抗弯钢筋的截面面积、强度等级,如将Ⅱ级钢改用Ⅲ级钢、或采用型钢混凝土梁等; ② 加大梁截面尺寸,最有效的方法是增加梁截面高度,但实际工程中由于建筑层高、楼层净高的限制等,多采取加大梁截面宽度的形式;

1sv sv sv nA A bs bs

ρ==yv

t

sv sv f f 28

.0min .=≥ρ

ρ)143.3(a -)143.3(b -

③改变梁的支承形式,如将简支端改用固定端、将单跨梁改用多跨梁,调整梁跨中与支座的弯矩值;调整支承梁或柱的位置,减小控制截面上的弯矩值;

④减少作用在梁上的荷载,如梁上隔墙改用轻质材料等。

工程设计中,常常采用上述不同方法的有机组合来处理相关问题。

(2)当抗剪强度欠缺时的处理方法

①提高混凝土的强度等级,对提高抗剪承载力非常有效,但由于施工楼层结构整体浇筑等原因,涉及面大,用料增加较多,很少采用;

②加大梁截面尺寸,如加大梁截面高度或梁截面宽度,实际工程中由于建筑层高、楼层净高的限制等,多采取加大梁截面宽度的形式;或在支座处增设梁支托,增加梁的抗剪能力,详图3.3.25a、图3.3.25b所示;

③增加梁抗剪箍筋的强度等级,如将Ⅰ级钢改用Ⅱ级钢;或增加梁箍筋的配置量,如增加箍筋直径、减小箍筋间距、将双肢箍改用四肢筋;或增设抗剪斜筋、或将下部纵向钢筋部分弯起兼作抗剪斜筋;或采用型钢混凝土梁等;

④改变梁的支承形式,调整支承梁或柱的位置,减小控制截面上的扭矩值;

⑤减少作用在梁上的荷载。

工程设计中,常常采用上述不同方法的有机组合来处理相关问题。

(3)当抗扭承载力欠缺时的处理方法

①提高混凝土的强度等级;

②增加梁抗扭纵向钢筋的截面面积、强度等级,或采用型钢混凝土梁等;

③增加梁抗扭箍筋的强度等级和直径、减小间距;

④加大梁截面尺寸;

⑤改变梁的支承形式,调整支承梁或柱的位置,减小控制截面上的弯矩值;

⑥减少作用在梁上的荷载。

工程设计中,常常采用上述不同方法的有机组合来处理相关问题。

2、当刚度不能满足要求时、或刚度计算指标接近上限时的处理方法

①增加梁纵向钢筋的配置量,或采用型钢混凝土梁;

②加大梁截面尺寸;

③改变梁的支承形式,调整支承梁或柱的位置,减小控制截面上的弯矩值;

④减少作用在梁上的荷载。

工程设计中,常常采用上述不同方法的有机组合来处理相关问题。

3.3.3.6 构造要求

在满足3.3.1所述一般构造要求的前提下,梁设计时还需要满足下列构造要求。

1、纵向受力钢筋的构造要求

(1)纵向受力钢筋的直径要求

采用绑扎骨架的钢筋混凝土梁,纵向受力钢筋的直径及伸人支座的钢筋根数,应按计算确定,并应符合表3.3.16的规定。

(2)纵向受力钢筋的层数及间距要求

梁内纵向受力钢筋的层数,与梁的宽度和钢筋根数、直径、间距、保护层厚度等因素有关。 ① 纵向受力钢筋的层数要求

通常将钢筋沿梁宽度内平均放置,并尽可能地排成一层,以增大梁截面的内力臂(h 0值),提高梁的承载力。

当钢筋根数较多,排成一层不能满足钢筋净距、保护层厚度的要求时,可排成两层,但其承载力要差一些。

梁钢筋的层数一般不宜多于二层。 ② 梁上部纵向钢筋的净距要求

梁上部纵向钢筋的净距不应小于30mm 和1.5d 二者中大值,详图3.3.17所示。

图3.3.17 梁内纵向受力钢筋布置形式示意图

① 梁下部纵向钢筋的净距要求

梁下部纵向钢筋净距,不应小于25mm 和d 二者中大值;当梁的下部纵向钢筋配置多于两层时,两层以上钢筋水平方向的中距应比下面两层的中距增大一倍;各层钢筋之间的净距不应小于25mm 和d 二者中大值,详图3.3.17所示。

在图3.3.17中:d 为梁内纵向受力钢筋中的最大直径;布置上、下层钢筋时宜相互对齐,有利于

混凝土的浇筑密实;梁内钢筋排成一层时的最多根数详附录3中附表3.4要求。 (3)端部纵向受力钢筋的锚固要求

钢筋混凝土简支梁梁端和连续梁的简支端,下部纵向受力钢筋伸入支座的锚固长度L as 应符合表3.3.17要求。

当梁端支座整浇支承在主梁上,详图3.3.18a 所示;或整浇支承于柱上,详图3.3.18b 所示,但计算中按梁铰接于主梁(或柱子)时,其上部钢筋应满足受拉钢筋L a 的锚固长度要求,下端钢筋应满足L as 的锚固长度要求。

图3.3.18a 梁与梁连接纵向钢筋锚固示意图图3.3.18b 梁与柱连接纵向钢筋锚固示意图

(4)中间支座下部纵向受力钢筋的锚固要求

一般将下部纵向受力钢筋伸至支座中心线,且不小于表3.3.17中的锚固长度L as要求,详图3.3.19所示。

(5)梁中间支座负弯矩钢筋的切断点

①按照负弯矩值大小,截断多余钢筋

按照负弯矩值由大到小的次序,逐步将超出负弯矩包络图以外的多余钢筋切断,步骤如下:第一截断点:从该钢筋“强度充分利用截面”向外延伸一定长度L d1,依靠长度L d1内混凝土与钢筋的粘结锚固作用保持钢筋的足够抗力。

第二截断点:按正截面受弯承载力“计算不需要该钢筋截面”向外延伸一定长度L d2,详图3.3.20a 所示。

设计时,应从L d1、L d2两个条件中确定较大值L d作为纵向受力钢筋向外延伸的长度,并据此确定该钢筋的实际截断点,负弯矩钢筋的延伸长度L d1、L d2取值,满足表3.3.18所述要求。

图3.3.19 梁中间支座下部构造要求示意图图3.3.20a 负弯矩钢筋的延伸长度和切断点钢筋锚固示意图

②根据经验,直接确定钢筋截断点位置

对于承受均布荷载作用、等跨或跨度相差不大于20%的连续主梁和次梁,当活荷载设计值q与恒荷载设计值g之比值q/g≤3时,可不按照弯矩图来确定,而直接按照经验确定钢筋截断点位置,详图3.3.20b所示。

图3.3.20b 中间支座负弯矩钢筋截断位置示意图(L0取左跨L01与右跨L02两者中大值)

③利用《平法》,直接确定截断点位置

为方便设计与施工,《平法》按照简化方法直接确定上部支座负钢筋长度,详图3.3.20c所示。

图3.3.20c 《平法》中间支座负弯矩钢筋截断位置示意图(L0取左跨L01与右跨L02两者中大值)

(6)跨中下部纵向受力钢筋的弯起

梁跨中下部纵向受力钢筋在支座处的弯起,主要是为了增加梁的抗剪承载力。

在采用绑扎骨架的钢筋混凝土梁中,承受剪力的钢筋应优先采用箍筋,如需要配置弯起钢筋,则弯起钢筋的数量应按照计算确定,同时满足构造要求。

①弯起钢筋的布置要求

位于梁底层两侧的钢筋不应弯起;钢筋弯起的角度一般为450,当梁截面高度大于等于800mm 时,钢筋弯起的角度为600。

弯起钢筋应在同一截面中与梁中心线对称成对弯起,当只弯起一根钢筋时,这根钢筋应布置在梁中心线位置。

钢筋弯起顺序:按先内层后外层、先外侧后内侧进行,梁底层角部钢筋不应向上弯、顶部角部钢筋不应向下弯。

②弯起钢筋的弯起点位置要求

图3.3.21a 钢筋弯起点与弯矩图的关系示意图

在梁的受拉区,弯起钢筋的弯起点可设在按正截面受弯承载力“计算不需要该钢筋截面”之前;但弯起钢筋与梁中心线的交点应在“计算不需要该钢筋截面”之外;同时,弯起点与按“计算充分利用该钢筋截面”之间的距离,不应小于h0/2,详图3.3.21a所示。

③多排弯起钢筋的设置要求

当按计算需设置多排弯起钢筋时,前一排弯起钢筋(对支座而言)的弯起点至后一排弯起钢筋的弯终点之间的距离S max(详图3.3.21b所示)不应大于表3.3.22要求中V>0.7f t bh0栏的规定,确保每

根弯起钢筋都能与斜裂缝相交,以保证斜截面的受剪和受弯承载力。通常情况下,多排弯起钢筋的设置形式详图3.3.21c所示。

图3.3.21b 弯起钢筋弯终点位置示意图图3.3.21c 通常情况下弯起钢筋的设置形式

图3.3.21d 附加斜钢筋(浮筋)设置示意图

④抗剪斜筋的设置要求

当纵向受力钢筋不能在需要的地方弯起、或者满足弯起要求的钢筋不足以承受剪力时,此时需要专门为承受剪力增设附加斜钢筋。

要求附加斜钢筋的两端均应锚固在受压区内(又称鸭筋),详图3.3.21e

所示。严禁使用一端锚固在受拉区内的“浮筋”,详图3.3.21d所示。

图3.3.21e 附加斜钢筋(鸭筋)设置示意图

(7)梁内纵向受力钢筋的搭接和接头位置

框架主梁:梁内纵向受力钢筋搭接和接头允许位置应在受力较小的区段,详图3.3.22a中有斜线的部位。

楼屋面次梁:梁内纵向受力钢筋搭接和接头允许位置也应在受力较小的区段,详图3.3.22b中有斜线的部位。

悬臂梁:不允许上部钢筋有接头和搭接。

图3.3.22a 框架主梁和基础主梁受力钢筋接头允许位置示意图

图3.3.22b 楼屋面次梁和基础次梁受力钢筋接头允许位置示意图

(8)梁顶纵向架立钢筋、梁侧纵向构造钢筋与拉筋的设置

①梁顶纵向架立钢筋的设置要求

当梁内配置箍筋,并在梁顶面箍筋转角处无纵向受力钢筋时,应设置梁顶纵向架立钢筋。

在绑扎骨架配筋中,采用双肢箍筋时,架立钢筋为2根;采用四肢箍筋时,架立钢筋为4根,架立钢筋的直径不应小于表3.3.19的规定。(混规9.2.6)

当梁端实际受到部分约束(次梁与主梁整体浇筑、或次梁与柱整体浇筑)但按简支计算时,应在支座区域上部设置纵向构造负钢筋,其截面面积不应小于梁跨中下部纵向受力钢筋计算所需截面面积的1/4,且不应少于2根(双肢箍)或4根(四肢箍);该纵向构造负钢筋自支座边缘向跨内伸出的长度不应小于L0/6(L0为该跨的计算跨度,详图3.3.18a、图3.3.18b所示)。

(a)梁端变截面铰接;(b)梁端等截面铰接

图梁与柱(或墙平面外)连接的铰接处理

图3.3.23 梁侧纵向构造钢筋及拉筋布置示意图

纵向架立钢筋与受力钢筋的搭接长度要求:当架立钢筋直径<10mm时,搭接长度为100mm;当架立钢筋直径≥l0mm时,搭接长度为150mm。

②梁侧纵向构造钢筋的设置要求

当梁的腹板净高度h w≥450mm时,应在梁的两个侧面沿高度方向配置梁侧纵向构造钢筋。

每侧纵向构造钢筋(不包括梁上、下部受力钢筋及架立钢筋)的截面面积不应小于腹板截面面积bh w的0.1%;且其间距不宜大于200mm,详图3.3.23所示。

当梁侧纵向构造钢筋兼作抗扭纵向钢筋时,锚入支座的长度应满足钢筋受拉时的锚固长度要求。

④拉筋的设置

梁侧纵向构造钢筋之间应用拉筋连接,拉筋直径一般与梁的箍筋相同,间距为梁箍筋间距的二倍,详图3.3.23所示。

(9)悬臂梁的配筋构造

悬臂梁的上部受力钢筋:按计算确定,应有不少于两根上部钢筋(外侧)伸到悬臂梁外端并向下弯折不小于12d,其余上部钢筋不宜在梁的上部截断,其伸入支座的长度应满足锚固长度L a的要求,详图3.3.24所示。当悬臂梁较长时,除角筋外,其余钢筋按弯矩图可分批切断。

悬臂梁的弯起钢筋:应根据施工对钢筋骨架的稳定和结构计算确定。若悬臂长度大于 1.5m,不论受力是否需要,均宜设置一排(从根部算起)弯起钢筋;若悬臂端有集中荷载作用,宜设置多排弯起钢筋,详图3.3.24所示。

悬臂梁的下部架立钢筋:应不少于2根(双肢箍)或4根(四肢箍),其直径不小于12mm。

悬臂梁的拆模要求:浇注的混凝土强度达到100%后,方能拆除悬臂梁的模板。

图3.3.24 悬臂梁的纵向钢筋和弯起钢筋布置示意图

(10)梁支托的设置

当V>0.25f c bh0时又不增加整根梁的截面高度、或柱与横梁刚度相差较大、或有其它构造要求时,可通过在梁端部设置双支托形式(详图3.3.25a所示)、或单支托形式(详图3.3.25b所示)来增加梁的抗剪能力,增设支托后的梁截面高度应满足V≤0.25f c bh0要求。

支托长度:从支座边线算起,不应小于L/10,一般取(1/6~1/8)L,L为梁的跨度。

支托高度:H≤0.4h,h为梁的高度。

支托坡度:一般取1:3。

支托下部倾斜钢筋:当为双肢箍筋时,一般≥2φ12;当为四肢箍筋时,一般≥4φ12;倾斜钢筋总截面面积不小于跨中钢筋总截面面积的1/4。

支托内箍筋:按照计算确定,其直径与横梁箍筋相同,间距一般为横梁箍筋的一半,通常取100mm。

图3.3.25a 双支托形式示意图图3.3.25b 单支托形式示意图(11)梁的折角配筋

梁式楼梯的楼梯梁、坡屋面的支承梁等常常出现内折角形式,详图3.3.26a、图3.3.26b、图3.3.26c、图3.3.27所示。

设计时,梁在折角处的配筋需同时满足计算和构造要求。

图3.3.26a 梁的内折角配筋形式示意图

① 当梁的内折角位于受拉区时

当梁的内折角位于受拉区时,应增设箍筋,详图3.3.26a 所示。 该箍筋应能承受未在受压区锚固的纵向受拉钢筋的合力作用,且在任何情况下不应小于全部纵向受拉钢筋合力的35%。

N s1为未在受压区锚固的纵向受拉钢筋的合力,按照公式(3.3-15a )计算:

N s2为全部纵向受拉钢筋合力的35%,按照公式(3.3-15b )计算:

A s ——全部纵向受拉钢筋的截面面积;

A s1——未伸入受压区的纵向受拉钢筋的截面面积; α——梁的内折角;

f y ——钢筋抗拉强度设计值,详表2.3.8。

增设箍筋需要承受的拉力N s ,取N s1和N s2两者之和;增设箍筋的面积按公式(3.3-15c )计算;增设箍筋应在长度S 范围内布置,S 值按照公式(3.3-15d )计算。

f yv ——箍筋的抗拉强度设计值,详表2.3.8。

图3.3.26c 当α<1600

时梁内折角配筋形式示意图

83tan

αh S =yv

s sv f N

A =)153.3(c -)

153.3(d -2cos

211α

s y s A f N =2

cos

7.02αs y s A f N =)

153.3(a -)

153.3(b -

情形一:当梁的内折角α≥1600时,纵向受拉钢筋可采用折线形式,不必断开,详图3.3.26b 所示。

图3.3.26b 当α≥1600

时梁内折角配筋示意图

此时在S 范围箍筋所承受的拉力N s ,直接按照公式(3.3-15e )计算;增设箍筋布置的范围S 值按照公式(3.3-15f )计算。

情形二:当梁的内折角α<1600时,既可采用图3.3.26a 所示的配筋形式,也可采用在内折角处增加角托的配筋形式,如图3.3.26c 所示。

此时在S 范围内箍筋所承受的拉力N s ,按照公式(3.3-15g )计算;增设箍筋布置的范围S 值按照公式(3.3-15f )计算。

② 当梁的外折角位于受压区时

图3.3.27 梁外折角处附加箍筋示意图

当梁的外折角位于受压区时,由混凝土压力C 产生的径向力N 使外折角混凝土发生拉应力。若此拉应力过大,应考虑配置附加箍筋承受此径向力,如图3.3.27所示。

附加箍筋需要承担的径向力N s

按照公式(3.3-16)计算,增设箍筋的面积按公式(3.3-15c )计算:

(12)梁腰上开洞或预埋管道

根据需要在梁腰上开洞或预埋管道时,孔洞或预埋管道应尽可能设置在剪力和拉力较小部位,如跨中间1/3范围内。

孔洞一般应做成圆形,在梁两侧沿孔洞或预埋管道周边设置构造钢筋,洞底与梁下部受力钢筋的距离不应小于50mm 。所有情况下,孔洞高度不得超过梁高度的1/3;当有多个孔洞并列时,孔洞之间中心距离不得小于孔洞宽度的3倍。

由于梁开设孔洞、或预埋管道所引起的截面削弱将导致承载力的降低,因此设计者有必要对梁进行强度验算。

民用建筑中,梁腰上预埋管道常见于雨棚(详3.6.2.2梁式雨棚)、屋面排水管(详3.6.4屋面檐沟设计)的设置,预埋排水管道通常采用钢管,为使排水畅通,要求钢管底内壁与建筑面层顶平齐。

梁腰上孔洞b (或d )≤300mm 时,加固图例详图3.3.28a 所示。

梁腰上孔洞b (或d )>300mm 时,加固图例详图3.3.28b 、图3.3.28c 所示。

2cos

s y s A f N =2

cos

αs y s A f N =2sin

C N s =)153.3(e -)

153.3(f -)

153.3(g -)

163.3(-8

3tan 21α

h S =

(a)b(或d)≤300mm (b)b(或d)>300mm(一)

(c)b(或d)>300mm(二)

图3.3.28 梁腰上孔洞加固示意图

(13)带小悬臂板的梁

工程中常常会采用一些带小悬臂板的梁,如十字形截面梁、T形截面梁、Γ形截面梁、∟形截面梁等,悬臂板的配筋要求可参考表3.3.20所示,梁设计时需要满足抗扭设计构造要求。

2、梁箍筋配置的构造要求

在混凝土梁中应首先采用箍筋作为承受剪力的钢筋,当采用弯起钢筋作为抗剪钢筋时,应遵守前述第(6)项“梁跨中下部纵向受力钢筋的弯起”中的有关规定。

(1)箍筋的设置要求

①当按计算不需要设置箍筋时

如梁高大于300mm,仍应沿梁的全长设置箍筋。

如梁高为150~300mm,可仅在梁的端部各1/4跨度范围内设置箍筋,但在梁中部1/2跨度范围内有集中荷载作用时,则应沿梁的全长设置箍筋。

如梁高小于150mm,可不设置箍筋。

②同一跨梁,箍筋直径相同,间距可以根据需要变化;不同跨梁,箍筋直径和间距均可以根据需要调整。

③梁支座处的箍筋:

梁支座处的箍筋应从梁边(或柱边、墙边)50mm开始设置。

端部无柱或与梁整体浇筑的支座,应在支座范围内每隔100~200mm设置箍筋,在纵向钢筋的端部宜设置一道箍筋,详图3.3.29所示。

图3.3.29 梁箍筋设置构造示意图

(2)箍筋的最小直径与肢数要求

①箍筋的形式

箍筋有开口式和封闭式两大类,详图3.3.30所示。

图3.3.30 常用箍筋形式示意图

开口式箍筋,只能用于无振动荷载且计算不需要配置纵向受压钢筋的现浇T形梁的跨中部分;

一般情况下设计中均采用封闭式箍筋。

② 箍筋的直径

箍筋的直径根据计算需要确定,但为了使绑扎出的箍筋骨架具有足够的刚度,根据施工经验,梁中箍筋的最小直径应符合表3.3.21要求。

③ 箍筋的肢数有单肢、双肢和多肢(如四肢、六肢等)之分。

通常当梁宽度b≤300mm 时,采用双肢箍;当梁宽度b≥350mm 时,采用四双肢箍,详图3.3.30所示。

注意一:梁中一层内的纵向受拉钢筋多于5根时,宜采用复合箍筋。

注意二:在有扭矩作用的构件中,必须采用封闭式箍筋。当采用绑扎骨架时,骨架的末端应做成1350弯钩,弯钩平直段长度不应小于10d (d 为箍筋的直径)和75mm 中的较大值。 (3)箍筋的间距要求

箍筋的间距根据计算需要确定,但为了使绑扎出的箍筋骨架具有足够的刚度,同时也为了使可能出现在两根箍筋之间而不与任何箍筋相交的斜裂缝不致于太平缓,从而降低梁的受剪承载力,

设计要求梁中箍筋的最大间距应符合表3.3.22规定。

注意一:梁中配有按计算需要的纵向受压钢筋时,箍筋应做成封闭式。箍筋的间距:在绑扎骨架中不应大于15d ,在焊接骨架中不应大于20d (d 为纵向受压钢筋中的最小直径),同时在任何情况下均不应大于400mm 。

注意二:在绑扎骨架中受力钢筋的搭接接头长度范围内,当搭接钢筋为受拉时,其箍筋间距不应大于5d ,且不应大于l00mm ;当搭接钢筋为受压时,其箍筋直径不小于搭接钢筋较大直径的0.25倍,间距不应大于l0d ,且不应大于200mm (d 为受力钢筋中的最小直径)。 (4)集中荷载处附加横向钢筋的设置

次梁位于主梁下部或主梁截面高度范围内、或梁受到集中荷载时,均应设置附加横向钢筋(箍筋、吊筋)承担相应的集中荷载作用。

附加横向钢筋首先应采用箍筋,当箍筋不够时再增设吊筋,箍筋应布置在长度为S=2h 1+3b 范围内,详图3.3.31a 、3.3.31b 所示。

图3.3.31a 附加箍筋配置示意图 图3.3.31b 附加箍筋和吊筋配置示意图

附加横向钢筋所需的总截面面积,按照公式(3.3-17)计算:

F ——作用在主梁的下部或主梁截面高度范围内的集中荷载设计值;

A sv ——承受集中荷载所需的附加横向钢筋总截面面积,当采用附加吊筋时,A sv 应为左、右弯起段钢筋截面面积之和;

f yv ——附加横向钢筋的抗拉强度设计值,详表2.3.8;

α——附加横向钢筋与梁轴线之间的夹角,一般为450,当次梁截面高度大于等于800mm 时,钢筋弯起的角度为600;对于附加箍筋取α=900。

根据公式(3.3-17)可计算出不同直径的附加吊筋所能承受的集中荷载F 值,设计时可直接查附录3.3中表格,同样根据公式(3.3-17)可计算出不同直径的附加箍筋所能承受的集中荷载F 值,设计时可直接查用附录3.4中表格。

3.4.1 非抗震区框架梁设计

1、框架梁的计算设计

框架梁的计算设计包括抗弯设计、抗剪设计、抗扭设计和刚度验算,框架梁计算设计要求同楼面梁(屋面梁)的计算设计,详3.3.3.1~3.3.3.5所述。

2、框架梁的构造设计

框架梁的构造设计除满足楼面梁(屋面梁)的构造设计要求(详3.3.3.6所述)之外,以下几两个方面需要注意:

(1)纵向钢筋的锚固与截断

框架梁柱节点为刚性连接,因此上部纵向钢筋在支座处的锚固长度要满足抗拉要求。 ① 楼层框架梁

图3.4.1a 为《平法》中楼层框架梁的节点构造,跨中上部采用架立钢筋。 为方便施工、增加框架梁调节不均匀沉降能力和温差变形能力,一般框架梁上部架立钢筋采用角筋拉通配置。

α

sin yv sv f F A ≥

)

173.3(-

图3.4.1a 非抗震框架梁楼层纵向钢筋构造示意图(L0取L01与L02两者中大值)

②屋面框架梁

图3.4.1b 非抗震框架梁屋面纵向钢筋构造示意图--柱筋锚入梁上部纵向钢筋在中间支座处的构造要求同楼层框架梁,在端节点处的锚固要求较为复杂,《平法》中屋面框架梁的端节点构造有两种形式,图3.4.1b为柱筋锚入梁的形式、图3.4.1c为梁筋锚入柱的形式。

图3.4.1c 非抗震框架梁屋面纵向钢筋构造示意图--梁筋锚入柱

③关于框架梁钢筋伸入柱内锚固长度的要求

框架梁钢筋伸入柱内的锚固长度,除满足抗拉长度要求外,还有水平直段最小长度要求,图3.4.1a、图3.4.1b所示。

在边支座处,当钢筋直段锚固长度不够时,可采取下列方法进行调整:减小钢筋直径、加大柱截面尺寸、采用机械连接(详图3.3.1所示)等,比较常用的方法是在弯折角处增设横向短筋。

(2)箍筋

框架梁箍筋均采用封闭式箍筋。

3.5.2 抗震区框架梁设计

框架梁的设计,包括抗弯设计、抗剪设计和抗扭设计三部分内容。 3.5.2.1 抗弯设计

框架梁的抗弯设计要求同楼面梁(屋面梁)的抗弯设计要求,详3.3.3.1所述,但以下几个方面需要调整:

① 计算纵向受拉钢筋配筋用的弯矩设计值,须除以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 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按照《抗震规范》5.4.2查用,或参考表3.2.10。

② 为了使梁端支座有较好的延性和转动能力,对梁端支座塑性铰区域的受压区高度X 提出限制要求:

当抗震等级为一级时:X≤0.25h 0;当抗震等级为二级、三级时:X≤0.35h 0;同时满足X≥2a /s 的要求,h 0为梁截面有效高度;X 计算时应计入受压钢筋。

一级、二级、三级框架梁塑性铰区以外的部位,四级框架梁,只要求不出现超筋破坏,即控制X≤ζb h 0。

③ 当采用附录3.2提供的表格查配筋量时,受压区高度按照公式(3.5-1)计算:

④ 控制梁端纵向受拉钢筋的最大配筋率≤2.5%。

⑤ 对梁端支座塑性铰区域截面底部配置的受压钢筋面积(A /s ),除按计算确定外,与顶面受拉钢筋面积的比值还应满足以下要求:

A s 、A s /——分别为梁端塑性铰区顶面受拉钢筋的截面面积和底面受压钢筋的截面面积。 ⑥ 纵向受拉钢筋,须满足最小配筋率要求,详表3.5.2要求。

表3.5.2 梁纵向受拉钢筋最小配筋百分率

b f A f X c

s y 1α=5

.0/

≥s

s A A 一级框架梁:3

.0/

≥s

s A A 梁:二级框架梁、三级框架)15.3(-

地基梁和地基连梁的区别及计算方法

拉梁与基础地梁的区别以及相应的计算方法 基础地梁一般是承受基础的竖向反力,是受力构件.其尺寸和配筋根据竖向反力值确定. 基础拉梁是调节基础不均匀沉降及承受一层隔墙的荷载,其尺寸按跨度的1/15 确定。 在计算模式中,拉梁可以考虑为仅承受自重和底层墙体总量并且将之传给两边基础的两边铰支(或者有时可以考虑是弹性支座)的单跨梁(即在两边基础内钢筋不连续而是达到锚固长度)它的计算同一般的上部结构两边铰支梁;然而,拉梁在实际施工及使用中,由于其基底下层土为老土或者施工中形成的压实土层,而且在协调变形的过程中会承受一定的两边基础的变形差异带来的影响,所以完全没有土反力是不可能的。因此,保守地说,拉梁计算应考虑上下部均配置受力钢筋以应付两种可能性的发生。一般可以使上下部钢筋配置一致。至于实际计算,1/15 的长跨比在底层层高以及拉梁埋深总和较大的情况下,可能会小点。 拉梁是基础之间的联系梁,其主要作用如下,计算方法依其作用而异: 1.仅为加强基础的整体性。调节各基础间的不均匀沉降,消除或减轻框架结构对沉降的敏感性。取拉梁拉结的各柱轴力较大者的1/10,按受拉计算配筋,钢筋通长,按受压计算稳定;此时基础按偏心受压基础考虑。基础上土质较好时,建议采用该方法 2.用拉梁平衡柱底弯矩。按受弯构件计算,考虑到柱底弯矩的方向的反复性,钢筋通长。此时基础按中心受压基础考虑。 3.上两相并兼承托首层墙体或其他竖向荷载。将竖向荷载所产生的拉梁内力与上两种结果之一组合进行计算。 4.构造措施梁宽b=1/25~1/35L,梁高h=1/15~1/20L,配筋上下相同,并满足构造要求。 001:拉梁的计算方法有两种: 1、取拉梁所拉结的柱子中轴力较大者的1/10,作为拉梁轴心受拉的拉力或轴心受压的压力,进行承载力计算。按此法计算时,柱基础按偏心受压考虑。基础土质较好,用此法较节约。 2、以拉梁平衡柱底弯矩,柱基础按中心受压考虑。拉梁正弯矩钢筋全部拉通,负弯矩筋有1/2 拉通。此时梁的截面高度宜取下面的取值较高者。如拉梁承托隔墙或其他竖向荷载,应将竖向荷载所产生的拉梁内力与上述两种计算方法至一所得之内力组合计算。拉梁截面宽度大于等于1/25L~1/35L,高度大于等于1/15L~1/20L。如按0.1N 法计算,配筋应上下相同,且不少于615 平方毫米。 补充基础梁的有关内容: (1)一般工程无特殊要求时,基础梁顶标高取-0.050(与基础短柱顶平); (2)基础梁地构造在图纸中注明:先素土夯实,再铺炉渣300 厚,梁底留100 高空隙; (3)基础梁平面定位尺寸必须明确,基础梁支座若没有完全落在基础短柱上,即基础梁端部悬空或局部悬空时,应注明梁下以同标号同浇素砼填充,基础短柱严禁出现外凸现象; (4)基础梁一般采用C20 或C25 等级的混凝土浇筑;

基础拉梁设计方法

拉梁的计算方法有两种: 1)、取拉梁所拉结的柱子中轴力较大者的1/10,作为拉梁轴心受拉的拉力或轴心受压的压力,进行承载力计算。按此法计算时,柱基础按偏心受压考虑。基础土质较好,用此法较节约。 2)、以拉梁平衡柱底弯矩,柱基础按中心受压考虑。拉梁正弯矩钢筋全部拉通,负弯矩筋有1/2拉通。此时梁的截面高度宜取下面的取值较高者。 推荐:关于多层框架基础拉梁的几点看法 一、框架计算简图 无地下室的钢筋混凝土多层框架房屋,独立基础埋埋置较深,在-0.05左右设有基础拉梁时,应拉梁按层1输入。以某学生宿舍为例,该项目为3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丙类建筑,建筑场地为Ⅱ类;层高3.3m,基础埋深4.0m,基础高度0.8m,室内外高差0.45m。根据《抗震规范》第6.1.2条,在8度地震区该工程框架房屋的抗震等级为二级。设计者按3层框架房屋计算,首层层高取3.35m,即假定框架房屋嵌固在-0.05m处的基础拉梁顶面;基础拉梁的断面和配筋按构造设计;基础按中心受压计算。显然,选取这样的计算生产力简图是不妥当的。因为,第一,按构造设计拉梁的断面和配筋无法平衡柱脚弯矩;第二,《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以下简称《混凝土规范》第7.3.11条规定,框架结构底层柱的高度应取基础顶面至首层楼盖顶面的高度。工程设计经验表明,这样的框架结构宜按4层进行整体分析计算,即将基础拉梁层按层1输入,拉梁上如作用

有荷载,应将荷载一并输入。这样,计算简图的首层层高为H1= 4-0.8-0.05=3.15m,层2层高为3.35m,层3、4层高为3.3m。根据《抗震规范》第6.2.3条规定,框架柱底层柱脚弯矩设计应行乘以增大系数1.25。当设拉梁层时,一般情况下,要比较底层柱的配筋是由基础顶面处的截面控制还是由基础拉梁处的截面控制。考虑到地基土的约束作用,对这样的计算简图,在电算程序总信息输入中,可填写地下室层数为1,并复算一次,按两次计算结果的包络图进行框架结构底层柱的设计的配筋。 二、基础拉梁层的计算模型不符合实际情况 基础拉梁层无楼板,用TAT或SA TWE等电算程序进行框架整体计算时,楼板厚度应取零,并定义弹性结点,用总刚分板的方法进行分析计算。有时虽然定义楼板厚度为零,也定义弹性结点,但未采用总刚分析,程序分析时仍然会自动按刚性楼面假定进行计算,与实际情况不符。房屋结构的平面不规则时,应特别注意这一点。 三、基础拉梁设计不当 多层框架房屋基础埋深很大时,为了减小底层柱的计算长度和底层的位移,可在±0.00以下适当位置设置基础拉梁,但不宜按构造要求设置,宜按框架梁进行设计,并按规范规定设置箍筋加密区。但就抗震而言,应采用短柱基础方案。 一般来说,当独立基础埋置不深,或者埋置虽深但采用了短柱方案时,由于地基不良或柱子荷载差别较大,或根据抗震要求,可沿两个主轴方向设置构造基础拉梁。基础拉梁截面高度可取柱中心距的

基础梁

基础梁、基础连梁与承台梁的区别 基础梁有三种,一种与筏板组合使用构成梁板式筏形基础,它有主次之分,基础主梁代号为JZL,基础次梁代号为JCL;一种与柱下条形基础翼板组成的有梁式条基,或称条基梁,无主次梁之分,统称基础梁JL;第三种是独立的基础梁,不与任何基础基础构件相关联,一般位于纵横向主轴上,形成格式基础梁,也有的设计在一个主轴方向上设置基础梁。基础梁端部一般有外伸,也有设计不外伸的。基础梁是混凝土柱、墙的支座,基础梁端部不存在锚固,只是“收边”,这与上部框架梁不同,框架梁是锚入柱中,柱锚入基础梁内。一般情况下本体构件的截面要大于关联构件的截面,但基础梁截面并不一定比柱截面大,而是通过在柱位置四边加腋解决梁包柱问题。基础梁主要承受地基反力,是主要受力构件,与筏板、条基等共同支承上部结构。基础梁的刚度很大,其尺寸和配筋根据竖向反力值确定。 连梁,顾名思义,主要是连接承台、条基或独基之间的梁(JLL),起平衡作用,协调各承台、独基之间的受力,可以减少基础间沉降差异,二是可用作砖墙的承重基础。连梁标高位置有三种:一种是顶平,一种底平,第三种位于中间。《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7-2002第 8.5.20中要求基础连梁宜与承台面位于同一标高。

连梁不是主要受力构件,是次受力构件,因为相对于承台和独基,基础连梁的截面尺寸小,配筋率低,只考虑承受自重和底层墙体重量,并将之传给两端绞接支座,所以只要锚入承台或独基内即可,不必贯通。也不排除有的设计把本属于基础连梁设计成基础主梁,把它作为主受力构件,如平衡柱底弯矩,协调地震时各基础的变形,使基础能共同协调工作。这时,它不能只锚入承台,而是贯通承台,并配置箍筋,因为它的用途和作用改变了。一般情况下是没有必要的。 承台梁其实与承台受力原理相同,是狭长承台或称条形承台,是把上面的力均匀地传递给桩基础,其端部构造也与承台相同。 基础梁与承台梁之间仅仅是端部弯折长度有区别,钢筋用量差异不大,所以在对量过程中不会纠缠太久。基础连梁在对量中争议最大,特别是当设计没有明确时更是如此。之所以产生如此大争议,关键是两者的构造要求不同,钢筋用量差别很大,所以双方都不敢掉以轻心。为什么人们往往把基础连梁与基础梁相混淆呢?一是图纸本身有歧义,二是对两者的概念和受力原理不清晰,三是有人故意浑水摸鱼,好争取利益的最大化。现场情况也相当的混乱和复杂,具体做法也是五花八门,施工企业一边在偷工减料,一边却在无谓浪费,与“低碳”是背道而驰的。有许多施工单位提出是业主和监理要求他们把基础连梁按基础梁施工,所以要求按实结算,并且提供这方面的资料。这个时候作为审核方就颇费踌躇,按规范、标准和图集是不能按基础梁计算的。但既然是这样施工,那么不给也说不过去,当然不给施工单位

土木工程毕业设计次梁配筋计算实例.doc

9次梁设计 按考虑塑性内力重分布的方法设计 9.1荷载设计值 9.1.1屋面 恒载: 板传来的恒荷载(梯形荷载转为均布荷载) 5.53×1.8×2×0.891=17.74m kN/ 次梁自重0.3×(0.5-0.1)×25=3.0m kN/ 梁上墙体荷载 1.88×(3.6-0.7)=5.45m kN/―――――――――――――――――――――――――――――――――― g=26.19m kN/ 活载:(梯形荷载转为均布荷载)q=2.0×1.8×2×0.891=6.42m kN/ 1.由可变荷载效应控制的组合:) p= 2.1m ? 26 = . ? + kN . 42 ( 40 42 4.1 .6 / 19 2.由永久荷载效应控制的组合:) 26 kN .1m 35 p= ? ? + ? = .6 . 65 ( / 41 . 42 7.0 19 4.1 因此选用永久荷载效应控制的组合进行计算,取m 41 . =。 65 kN p/ 9.1.2楼面 恒载: 板传来的恒荷载(梯形荷载转为均布荷载) 3.25×1.8×2×0.891=10.42m kN/ 次梁自重0.3×(0.5-0.1)×25=3.0m kN/ 梁上墙体荷载 1.88×(3.6-0.7)=5.45m kN/―――――――――――――――――――――――――――――――――― g=18.87m kN/ 活载:(梯形荷载转为均布荷载)q=2.0×1.8×2×0.891=6.42m kN/ 1.由可变荷载效应控制的组合:) kN 2.1m p= 18 ? = . ? + 63 ( / . 31 4.1 .6 42 87 2.由永久荷载效应控制的组合:) kN .1m 35 18 p= ? ? + ? = 87 . 77 ( . 31 / 42 4.1 7.0 .6 因此选用可变荷载效应控制的组合进行计算,取m 31 =。 . p/ 77 kN 9.2计算简图 次梁与支撑构件整体浇筑,主梁截面为300×700mm,次梁截面为300×500mm。

梁板式筏形基础设计

梁板式筏形基础设计 2.1工程概况和设计依据 本工程为长沙市信德商场的梁式筏板基础。筏板基础的工程地质条件详见中表1.1。本筏板设计主要依据《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高层建筑箱形与筏形基础技术规范》JGJ 6-99进行设计。 2.2 基础形式的选择 本工程中上部柱荷载平均在4599kN,较大,且粘土层的承载力较低,故使用独立基础,条形基础和桩基础无法满足地基承载力的要求。 经综合考虑,选择筏板基础,既充分发挥了地基承载力,又能很好地调整地基的不均匀沉降。本工程上部荷载平均在4599kN,较大且不均匀,柱距为9m,较大,将产生较大的弯曲应力,肋梁式筏基具有刚度更大的特点,可以很好的抵抗弯曲变形,能够减小筏板厚度,更适合本工程。 2.3基础底面积的确定 地基承载力验算采用标准组合,地下室柱下荷载标注组合由PKPM导出的, 即 表2.2 竖向导荷 柱号 荷载 (KN) 柱 号 荷载 (KN) 柱 号 荷载 (KN) 柱 号 荷载 (KN) 柱 号 荷载 (KN) 合力 A1 2219 B1 3261 C1 3056 D1 3578 E1 2654 14768 A2 3357 B2 4512 C2 4113 D2 4813 E2 3549 20344 A3 3133 B3 4216 C3 4357 D3 4526 E3 3179 24176 A4 3142 B4 4230 C4 4354 D4 4496 E3 3203 19431

A5 3193 B5 4255 C5 4096 D5 5419 E5 4545 21508 A6 2553 B6 3513 C6 3045 D6 3672 E6 2716 15499 合 力 17597 23987 23021 26504 19846 110955 基底面积: ㎡144032450=?=A 110955 255331933142313333572219271645453203317935492654=++++++??++++++=∑i N kpa A N P i 1.771440 110955 == = ∑ 修正后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持力层): 查表得:)5.0()3(-+-+=d b f f m d b ak a γηγηηb=0.3 ηd=1.5 γ=20.3KN/ m 3 m3/55.9104 .104 .23.205.13.205.61.19KN m =-?+?+?= γ kpa P kpa f a 8.956.1039)5.000.2(55.95.1)36(3.203.01000=≥=-??+-??+= 符合条件,满足要求。 基础内力计算采用基本组合,地下室的柱荷载基本组合是由PKPM 导出的,即 11KQ Q G K G S S s γγ+= (2.1) 其中:G K G S ,4.1.2,1Q 1==γγ—恒载,K Q S 1—活载。 地下室(柱与基础相交处)基本组合下竖向荷载见表2.1。 表2.2 竖向导荷 柱号 荷载(KN) 柱 号 荷载 (KN ) 柱 号 荷载 (KN ) 柱 号 荷载 (KN) 柱号 荷载 (KN ) 合力 A1 2703 B1 4014 C1 3779 D1 4408 E1 3237 18141 A2 4125 B2 5633 C2 5158 D2 6009 E2 4366 25291

第三章 次梁设计

次梁计算 2.3.1 次梁L7(阳台次梁) (1)荷载统计: 恒载:楼板传来的荷载: 3.84 1.50.5 2.88/KN m ??= 梁自重: 26(0.400.1)0.2 1.56/KN m ?-?= 梁侧抹灰: []170.02(0.400.1)2+0.022+0.20.29/KN m ??-??= 金属栏杆: 0.1/KN m 10mm 厚钢化玻璃: 25.60.01 1.20.31/m ??= 恒荷载标准值: 5.14/g KN m = 同理,活荷载标准值: 2.5 1.50.5 1.88/q KN m =??= 则荷载总设计值: 由可变荷载效应控制的组合:g+q=1.2 5.14+1.4 1.88=8.90kN/m ?? 由永久荷载效应控制的组合:g+q=1.35 5.14+1.40.7 1.88=8.78kN/m ??? 故,次梁内力计算时取g+q=8.78kN/m 计算简图如图2.3.1所示。 (2)内力计算 弯矩设计值: 跨中弯矩: 22011 M (g q)l 8.78 3.715.02kN m 88= +=??=? 2.3.1 L7计算简图 支座剪力: 011 V (g q)l 8.78 3.716.24kN 22 =+=??= (3)正截面受弯承载力计算 跨中按T 形截面计算 翼缘宽度f b'的确定如下: 取' 11370061766f b L mm = =?=,014 4002563622 s h h a mm =-=---= 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25,2 c f =11.9N/mm ,2 t f =1.27N/mm 。纵向受力钢筋采用HRB400, 2y f =360N/mm ;箍筋采用HPB300,2yv f =270N/mm

关于油厂设计中基础拉梁设计探讨

关于油厂设计中基础拉梁设计探讨 摘要:基础设计在整个油厂结构设计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这是由于基础工程在完工后埋于地下出现问题后不易察觉,往往会给上部的厂房结构带来致命的危险,又难以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来进行弥补。基础拉梁在基础设计中被广泛采用,对其设计理念的正确认识及采用合理的计算方法,是对每一位结构工程师的基本要求。由于对规范的不同解读及各地方各设计院间设计理念的差别,结构设计师对基础拉梁如何进行结构设计往往也有不同的见解,本文就基础拉梁的设计提出一些思路和看法供设计人员参考。 关键词:基础拉梁、设计要点、计算方法 abstract: the basic design in the oil in the structural design of the utmost importance, this is because the foundation project in after completion of the buried in underground after problems be hidden, often can give the upper portion of the factory building structure bring fatal danger, it is difficult to take effective measures to make amends. pull beam based design based on widely used in, the design concept of the correct understanding and using the reasonable calculation method, is to each structural engineer basic requirements. because of the different interpretation of the standard and all local the design concept of difference

最新主次梁钢结构设计

主次梁连接节点设计 1 由于所有的次梁截面都相同,选取荷载较大的次梁节点进行验算。 2 楼面荷载 3 Q G V V V 4.12.1max += 4 kN 65.7125.264.1085.292.1=?+?= 5 屋面荷载 6 Q G V V V 4.12.1max += 7 kN 45.4675.34.1335.342.1=?+?= 8 设计指标: 9 所以选取最大的楼面荷载进行计算,kN V 65.71max =。 10 主次梁连接为铰接,腹板连接采用8.8级M20高强螺栓,采用摩擦型连接,摩擦11 面采用喷砂处理,kN P 125,45.0==μ,连接板双面连接(2=f n )。 12 次梁腹板:22/125,/215,5.6mm N f mm N f mm t v ===; 13 焊缝:角焊缝2/160mm N f w f =。 14 设计假定: 15 次梁梁端剪力:kN V 65.71=。 16 设计计算: 17 1) 螺栓布置 18 安装缝隙mm f 15=,切角mm b 25=,主次梁间隙mm d 01=。 19 螺栓至连接板端部的距离mm d b 4422220=?=≥,取mm c 45=;螺栓至连接板20 边缘的距离mm d d 335.10=≥,取mm d 35=;螺栓间距mm d c 6630=≥,取21 mm c 70=。 22 2) 螺栓抗剪验算 23 单个螺栓受剪承载力设计值为:(双连接板2=f n ) 24 kN P n N f R b V 25.10112545.029.0=???==μα 25

由剪力确定所需的螺栓数为: 26 7.025.10165.71===b V N V n ,取3=n ,双排布置。 27 剪力作用的偏心距为: 28 mm e 5.14435102199=++= 29 螺栓群所承担的弯矩为: 30 m kN Ve M e ·35.10105.14465.713=??==- 31 在梁端剪力作用下单个螺栓所受的剪力为: 32 kN n V N V 88.23365.71=== 33 在偏心弯矩Ve M e =作用下,边行受力最大的一个高强度螺栓所受的剪力为: 34 kN y y M N i e M 93.73702701035.10232max =???==∑ 35 在剪力和偏心弯矩共同作用下,边行受力最大的一个高强螺栓所受的剪力为: 36 22max )()(M V N N N += 37 kN N kN b V 25.10103.2688.2335.1022=<=+= 38 满足要求。 39 40 3) 主梁加劲肋厚度 41 mm t t w c 5.6==,取mm b mm t s 3.6)152/()10199(15/7=?-=>=(满足要求) 42 mm a mm t c 83.512/7012/7==>=(满足要求) 43 4) 主梁加劲肋的连接焊缝计算 44 按构造要求f h : 45 mm t h 6.5)14,9,7max(5.15.12 1max min ===(加劲肋与柱梁腹板、翼缘相连) 46 mm t h 4.872.1)14,9,7m in(2.12.1min max =?=== 47 角焊缝尺寸取mm h f 6=。 48 验算焊缝强度: 49 焊缝长度: 50 mm b t h l f f 418)2514(2496)(21=+?-=+-=主梁 51

基础梁相关及计算

基础梁 底板的计算。图2为基础梁的计算简图。基础梁除受梁上荷载作用外,有时还要考虑变温影响、边荷载作用等。对于半无限大、有限深地基上的常截面梁,在各种外荷载以及边荷载作用下,梁的内力、位移均已制成表格,以便工程设计中查用。 基础梁计算的关键,在于选择合理的地基模型求解地基反力。主要的地基模型如下。①文克勒模型:又称 基础梁

弹簧垫层模型。它假设地基单位面积上所受的压力与地基沉陷成正比。②半无限大弹性体模型:它假设地基是半无限大的理想弹性体。③中厚度地基模型:它假设地基为有限深的弹性层。④成层地基模型:它假设地基为分层的平面或空间弹性体。除①外,其余的模型,又称为连续介质地基模型。此外,有时还采用双垫层弹簧模型、各向异性地基模型等。在一些小型工程设计或初步设计中,有时直接采用地基反力直线分布假设,使反力的求解成为静定问题,计算大为简化。 基础拉梁与基础梁拉梁的计算方法有两种: 1、取拉梁所拉结的柱子中轴力较大者的1/10,作为拉梁轴心受拉的拉力或轴心受压的压力,进行承载力计算。按此法计算时,柱基础按偏心受压考虑。(基础土质较好,用此法较节约) 2、以拉梁平衡柱底弯矩,柱基础按中心受压考虑。拉梁正弯矩钢筋全部拉通,负弯矩筋有1/2拉通。此时梁的截面高度宜取下面的取值较高者 独立基础拉梁的问题 一般情况下,独立基础两个方向都会设基础梁,既可以提高基础整体性,也可以用来承担底层的墙体。请问大家一般基础梁是设在基础顶面,还是设在某个靠近正负零的标高处?如果是前者,那么在基础埋深较大时,不仅浪费底层墙体,而且会造成底层柱计算长度过大,导致底层的整体刚度较二层刚度之比过小。如果是后者,那么基础梁到基础顶之间的柱就非常有可能是短柱甚至超短柱了,可见过不少人这样设计,不知道为什么,规范是不提倡这样的啊。(基础梁就是基础拉粱,主要是为了提高基础整体性,应与基础相连. )现在许多住宅首层架空,此时仅在首层设梁,不再设基础梁。但七度及以上层数较多时,还是加基础梁为好(虽然有点浪费)。首层以下的柱当然按短柱处理。 基础梁最好与基础直接相连,第一种较好.原因如下: 1,基础梁的主要作用是协调地震时各基础的变形,使基础能共同协调 工作,所以才按拉梁设计,因此是用来协调基础的,而不是协调柱子. 2,底层柱计算长度大是一个常见的问题,有较多的解决方法,不应该为了讲究柱的刚度值而牺牲基础梁的作用. 3,短柱问题十分明显,不用细说. 4,若必须按方案二做,结构的计算简图也应该取到基础顶面,所以方法二不提倡,其力学概念不明确. 5,若要减小柱的计算长度可以适当把基础顶面提高(对多层建筑

基础拉梁设计禁忌

基础拉梁设计禁忌 【摘要】基础拉梁设计是一项比较复杂的工作,但是有些设计人员为了省时省力,往往不会考虑很多,进而为基础拉梁埋下了安全隐患。比如某些设计人忽略拉梁上部的填充墙荷载,这使得计算值偏小,从而影响了基础拉梁后期的使用。本文主要通过对基础拉梁设计禁忌的介绍,进而探讨了避免基础拉梁设计出现误差的方法,仅供参考。 【关键词】基础拉梁;设计;禁忌 0.前言 基础拉梁设计的主要作用就是提高基础的整体性,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基础都需要设计基础拉梁,对此国家《抗震规范》6.1.11条出台了相关规定,对此进行了严格的限定。一般而言,一级框架的基础和Ⅵ类场二级框架两个方向都需要设置基础拉梁,对其他等级的框架独立基础,如果基础底面受力区域土层性能比较好,而且荷载下的压力差值不大,不需要设计拉梁,因为即使没有基础拉梁,该类基础也具有非常好的整体性能,完全没有必要多此一举。 1.基础拉梁设计禁忌 1.1不分情况任意设计拉梁 一般而言,单独柱基指适用在基础条件相对优越的多层框架中,选择使用独立柱基时,设计人员必须要确保其整体性能够抵抗地震的影响,因此设计人员需要沿着主轴两个不同的方向来设计基础拉梁。 为了明确设计标准,我国出台的有关规范中,做出了如下规定:只要满足其中一个条件,就需要设计人员沿着主轴两个不同的方向来进行设计:首先,属于一级框架的范畴,此外,尽管是二级框架,但是属于Ⅳ类场地,也可以符合条件;其次,各个柱基所应该承受的重力,彼此之间相距很大;再次,基础埋置超过了普通的深度,而且各个基础埋设深度有着非常大差距;第四,土层性能不佳,比如在地基受力层区域,液化土层所占比例比较大。 有很多设计人员没有依据现实情况来设置拉梁,实际上,有些单独基础并不需要一定要拉梁,为此,设计人员应该具备灵活性。比如,如果框架层数并没有达到三层,而其基础埋深也没有非常深,同时每个基础埋置深度彼此之间没有严重的差别,另外,地基受力区域也的没有任何不利的土层,此时,设计人员完全没有必要设计基础拉梁。当然如果建筑物属于规模比较大的公共建筑,则需要另行考虑,比如体育馆。此外,如果只是单层的工业厂房,也没有必要设置,这主要是因为单层厂房都是使用铰接排架,完全能够适应厂房带来的不均匀变形。 另外,如果建筑结构柱彼此之间差距比较大,也不需要设计拉梁。因为拉梁

承台及拉梁-施工设计方案(范本)

土方开挖、承台、拉梁及基础梁板工程施工方案 编制人: 审核人: 批准人: 编制日期:年月日 玖龙纸业(泉州)有限公司PM35&36造纸车间及PM35&36 完成仓库及配套辅助仓库土建工程项目部 二0一一年十月十五日

目录 一、工程概况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施工准备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施工方案 (2) 四、施工工期安排 (10) 五、施工保证措施 (11) 六、安全保证措施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七、文明施工 ··································错误!未定义书签。

土方开挖、承台、拉梁及基础梁板工程施工方案一、工程概况 玖龙纸业(泉州)有限公司一期造纸车间全长323.3m,分五个部分:湿部(一)长64m,湿部(二)长56.1m,干部(一)长62.9m,干部(二)长67m,完成部长70.7m。地基采用静压桩加固,已由基础处理专业施工单位完成。纸机基础为天然地基。厂房基础采用钢筋混凝土承台和拉梁相结合,平均埋深约-3.0m。局部在-1.2m高程采用板梁结构。钢筋混凝土承台基础顶部及四周基坑采用砂夹石(其中碎石、卵石占全重的30%~50%)分层回填夯实,压实系数≥94%。 二、施工准备 1.技术准备 (1)复核建设单位提供的测量控制点,按施工要求加密测量点; (2)熟悉图纸,按照设计图纸进行测量放样,标出-1.1m高程开挖范围线; (3)按设计的边坡要求测放基坑(槽)开挖边线; (4)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报批; (5)钢筋进场抽样检验报批。 2. 施工布置 承台拉梁及基础梁板工程所需钢筋、模板、木材、混凝土和回填土料均采用陆地运输,运输道路场内已修建。 土方开挖弃料建设单位指定预留成品仓库地为临时堆放点,需修建临时施工道路一条。

主次梁钢结构设计

主次梁连接节点设计 由于所有的次梁截面都相同,选取荷载较大的次梁节点进行验算。 楼面荷载 Q G V V V 4.12.1max += kN 65.7125.264.1085.292.1=?+?= 屋面荷载 Q G V V V 4.12.1max += kN 45.4675.34.1335.342.1=?+?= 设计指标: 所以选取最大的楼面荷载进行计算,kN V 65.71max =。 主次梁连接为铰接,腹板连接采用8.8级M20高强螺栓,采用摩擦型连接,摩擦面采用喷砂处理,kN P 125,45.0==μ,连接板双面连接(2=f n )。 次梁腹板:22/125,/215,5.6mm N f mm N f mm t v ===; 焊缝:角焊缝2/160mm N f w f =。 设计假定: 次梁梁端剪力:kN V 65.71=。 设计计算: 1) 螺栓布置 安装缝隙mm f 15=,切角mm b 25=,主次梁间隙mm d 01=。 螺栓至连接板端部的距离mm d b 4422220=?=≥,取mm c 45=;螺栓至连接板边缘的距离mm d d 335.10=≥,取mm d 35=;螺栓间距mm d c 6630=≥,取mm c 70=。 2) 螺栓抗剪验算 单个螺栓受剪承载力设计值为:(双连接板2=f n ) kN P n N f R b V 25.10112545.029.0=???==μα 由剪力确定所需的螺栓数为: 7.025 .10165.71===b V N V n ,取3=n ,双排布置。

剪力作用的偏心距为: mm e 5.14435102 199=++= 螺栓群所承担的弯矩为: m kN Ve M e ·35.10105.14465.713=??==- 在梁端剪力作用下单个螺栓所受的剪力为: kN n V N V 88.233 65.71=== 在偏心弯矩Ve M e =作用下,边行受力最大的一个高强度螺栓所受的剪力为: kN y y M N i e M 93.73702701035.10232max =???==∑ 在剪力和偏心弯矩共同作用下,边行受力最大的一个高强螺栓所受的剪力为: 22m a x )()(M V N N N += kN N kN b V 25.10103.2688.2335.102 2=<=+= 满足要求。 3) 主梁加劲肋厚度 mm t t w c 5.6==,取mm b mm t s 3.6)152/()10199(15/7=?-=>=(满足要求) mm a mm t c 83.512/7012/7==>=(满足要求) 4) 主梁加劲肋的连接焊缝计算 按构造要求f h : mm t h 6.5)14,9,7max(5.15.12 1max min ===(加劲肋与柱梁腹板、翼缘相连) mm t h 4.872.1)14,9,7min(2.12.1min max =?=== 角焊缝尺寸取mm h f 6=。 验算焊缝强度: 焊缝长度: mm b t h l f f 418)2514(2496)(21=+?-=+-=主梁 mm h mm h l l f f f w 36060406624182=>=?-=-= 3224.2307706 40667.0267.02mm l h W w f w =???=?=

第三章 次梁设计

2.3次梁计算 2.3.1 次梁L7(阳台次梁) (1)荷载统计: 恒载:楼板传来的荷载: 3.84 1.50.5 2.88/KN m ??= 梁自重: 26(0.400.1)0.2 1.56/KN m ?-?= 梁侧抹灰: []170.02(0.400.1)2+0.022+0.20.29/KN m ??-??= 金属栏杆: 0.1/KN m 10mm 厚钢化玻璃: 25.60.011.20.31/m ??= 恒荷载标准值: 5.14/g KN m = 同理,活荷载标准值: 2.5 1.50.5 1.88/q KN m =??= 则荷载总设计值: 由可变荷载效应控制的组合:g+q=1.2 5.14+1.4 1.88=8.90kN/m ?? 由永久荷载效应控制的组合:g+q=1.35 5.14+1.40.7 1.88=8.78kN/m ??? 故,次梁内力计算时取g+q=8.78kN/m 计算简图如图2.3.1所示。 (2)内力计算 弯矩设计值: 跨中弯矩: 22011 M (g q)l 8.78 3.715.02kN m 88= +=??=? 2.3.1 L7计算简图 支座剪力: 011 V (g q)l 8.78 3.716.24kN 22 =+=??= (3)正截面受弯承载力计算 跨中按T 形截面计算 翼缘宽度f b'的确定如下: 取' 11370061766f b L mm = =?=,014 4002563622 s h h a mm =-=---= 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25,2 c f =11.9N/mm ,2 t f =1.27N/mm 。纵向受力钢筋采用HRB400, 2y f =360N/mm ;箍筋采用HPB300,2yv f =270N/mm 最小配筋率为:smin 1.27 =max{0.2%,0.45}=0.20%360 ρ?

基础梁施工方案

1.工程概况 1.1重庆喜润光电科技有限公司新建厂房及辅房工程基础采用旋挖孔桩基础,1#厂房桩径800mm、900mm、1000mm、1200mm、1300mm;辅房桩径800mm、1100 mm、1200 mm在各自楼栋相对±0.000标高0.8m、-0.7m等处通过桩帽将地下连续梁结为一体,1#厂房地梁尺寸为200*400、250*600、250*500,顶标高-0.200,电梯基坑梁均为250*500,基坑底板为350厚,梁、板顶标高为-1.830m,部分梁(楼梯 梁JTL 1、JTL 5 、JTL 7 )顶标高为±0.030。 1.2地梁主筋、箍筋、吊筋以及电梯基坑底板钢筋规格为φ6、φ8、Φ10、C12、C 14、C 16、C18、C20、 C 22、C 25;砼为C 30 。砌体采用MU10红砖,M10水泥砂浆砌筑。 2.施工准备 2.1材料准备 2.1.1钢筋原材全部由项目经理部物资部按公司物资采购程序进行订货、供应,厂家提供相应的出厂合格证和材质报告。项目经理部送委托试验室进行复试,材料复试数据应符合设计和规范要求。钢筋由现场钢筋加工车间根据配筋单加工成型,加工成型后的钢筋应按部位、规格堆放整齐,下垫木方或木板。成型钢筋应按项目工程部编制的周、日施工进度计划供应。 2.1.2砼由冀东商品混泥土公司供应,每次商砼进场均应有商砼配置的砼强度等级配合比以及商砼合格证明文件。 2.1.3基础部分砌体为页岩实心烧结采用MU10、砌筑水泥砂浆M10。 2.1.4回填土采用原槽土回填,不得含有有机杂质,粒径不应大于50mm,含水率应符合压实要求。 2.2 施工方案编制完成,技术交底完成。 2.3机械调试完成,经验收合格。 2.4各种机具及劳动力配置完成。 3.钢筋工程 3.1桩帽钢筋绑扎 3.1.1按结构施工图04中“旋挖桩示意图”此部分螺旋箍筋间距为100,收尾封头必须按规范执行(环绕一圈半),钢筋交点处采用22#铁丝或火烧丝绑扎。纵横向地梁主筋通过处桩帽箍筋先不进行绑扎,待地梁主筋固定后再进行绑扎。 3.1.2桩帽钢筋保护层为50mm,垫块采用同标号的细石砼,环绕放置块/@500;垫块应与钢筋绑牢。 3.2地梁钢筋绑扎。

第6章_混凝土梁承载力计算原理

6 混凝土梁承载力计算原理 6.1 概述 本章介绍钢筋混凝土梁的受弯、受剪及受扭承载力计算方法。钢筋混凝土梁是由钢筋和混凝土两种材料所组成,且混凝土本身是非弹性、非匀质材料。抗拉强度又远小于抗压强度,因而其受力性能有很大不同。研究钢筋混凝土构件的受力性能,很大程度上要依赖于构件加载试验。建筑工程中梁常用的截面形式如图6-1所示。 6.2 正截面受弯承载力 6.2.1 材料的选择与一般构造 1)截面尺寸 为统一模板尺寸以便施工,现浇钢筋混凝土构件宜采用下列尺寸: 梁宽一般为100mm、120mm、 150mm、180mm、 200mm、220mm、250和300mm,以上按 b/,50mm模数递增。梁高200~800mm,模数为50mm,800mm以上模数为100mm。梁高与跨度只比l h/,主梁为1/8~1/12,次梁为1/15~1/20,独立梁不小于1/15(简支)和1/20(连续);梁高与梁宽之比b 在矩形截面梁中一般为2~2.5,在T形梁中为2.5~4.0。 2)混凝土保护层厚度 为了满足对受力钢筋的有效锚固及耐火、耐久性要求,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应有足够的厚度。混凝土保护层最小厚度与钢筋直径,构件种类、环境条件和混凝土强度等级有关。具体应符合下表规定。 表6-1 混凝土保护层最小厚度 注:(1)基础的保护层厚度不小于40mm;当无垫层时不小于70mm。 (2)处于一类环境且由工厂生产的预制构件,当混凝土强度不低于C20时,其保护层厚度可按表中规定减少5mm,但预制构件中的预应力钢筋的保护层厚度不应小于15mm;处于二类环境且由工厂生产的预制构件,当表面另做水泥砂浆抹面层且有质量保证措施时,保护层厚度可按表中一类环境数值取用。 (3)预制钢筋混凝土受弯构件钢筋端头的保护层厚度不应小于10mm,预制肋形板主肋钢筋的保护层厚度应按梁的数值采用。 (4)板、墙、壳中分布钢筋的保护层厚度不应小于10mm,梁、柱中箍筋和构造钢筋的保护层厚度不应小于15mm。 (5)处于二类环境中的悬臂板,其上表面应另作水泥砂浆保护层或采取其它保护措施。 (6)有防火要求的建筑物,其保护层厚度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防火规的规定。

多层框架结构中次梁设计论文

浅谈多层框架结构中次梁的设计 摘要:通过工程模型的对比分析,证明了多层框架结构的次梁布置对结构整体刚度的影响,进而影响结构的抗震。为框架结构尤其是平面狭长的框架结构设计提供参考。 关键词:次梁;刚度;抗震;结构布置 abstract: through the comparison of the engineering model, and prove the multilayer frame structure of the second beam layout of the influence of the whole structure stiffness, and affect the structure of earthquake. as a frame structure especially plane long and narrow frame structure provides reference for the design. keywords: second beam; stiffness; seismic; structure layout 【中国分类号】tu208.2 ;tu375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框架结构因为具有建筑平面布置灵活、房间空间大等优点,在工业厂房及公共建筑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一般而言,框架结构就其承重方案一般有三种:横向承重,纵向承重和双向承重。对应的次梁布置方式分别为沿纵向布置,沿横向布置和双向布置(即十字梁或井字梁)。 当框架结构的主要结构构件框架柱、框架梁尺寸确定的情况下,次梁对结构整体抗震设计有何贡献呢?目前有不少的工程设计人

基础梁、基础连梁与承台梁的区别

基础梁有三种,一种与筏板组合使用构成梁板式筏形基础,它有主次之分,基础主梁代号为JZL,基础次梁代号为JCL;一种与柱下条形基础翼板组成的有梁式条基,或称条基梁,无主次梁之分,统称基础梁JL;第三种是独立的基础梁,不与任何基础基础构件相关联,一般位于纵横向主轴上,形成格式基础梁,也有的设计在一个主轴方向上设置基础梁。基础梁端部一般有外伸,也有设计不外伸的。基础梁是混凝土柱、墙的支座,基础梁端部不存在锚固,只是“收边”,这与上部框架梁不同,框架梁是锚入柱中,柱锚入基础梁内。一般情况下本体构件的截面要大于关联构件的截面,但基础梁截面并不一定比柱截面大,而是通过在柱位置四边加腋解决梁包柱问题。基础梁主要承受地基反力,是主要受力构件,与筏板、条基等共同支承上部结构。基础梁的刚度很大,其尺寸和配筋根据竖向反力值确定。 连梁,顾名思义,主要是连接承台、条基或独基之间的梁(JLL),起平衡作用,协调各承台、独基之间的受力,可以减少基础间沉降差异,二是可用作砖墙的承重基础。连梁标高位置有三种:一种是顶平,一种底平,第三种位于中间。《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7-2002第 8.5.20中要求基础连梁宜与承台面位于同一标高。 连梁不是主要受力构件,是次受力构件,因为相对于承台和独基,基础连梁的截面尺寸小,配筋率低,只考虑承受自重和底层墙体重量,并将之传给两端绞接支座,所以只要锚入承台或独基内即可,不必贯通。也不排除有的设计把本属于基础连梁设计成基础主梁,把它作为主受力构件,如平衡柱底弯矩,协调地震时各基础的变形,使基础能共同协调工作。这时,它不能只锚入承台,而是贯通承台,并配置箍筋,因为它的用途和作用改变了。一般情况下是没有必要的。 承台梁其实与承台受力原理相同,是狭长承台或称线形承台,是把上面的力均匀地传递给桩基础,其端部构造也与承台相同。 基础梁与承台梁之间仅仅是端部弯折长度有区别,钢筋用量差异不大,所以在对量过程中不会纠缠太久。基础连梁在对量中争议最大,特别是当设计没有明确时更是如此。之所以产生如此大争议,关键是两者的构造要求不同,钢筋用量

板、次梁、主梁设计

板、次梁、主梁设计 (1) 板、梁的截面尺寸的确定。板按考虑塑性内力重分布方法计算。 考虑刚度要求,板厚 h≥(1/35~1/40)×2400=69~60mm 考虑工业房屋楼盖最小板厚为80mm,板厚确定为80mm。 次梁截面高度根据一般要求 h=(1/12~1/18)l0=(1/12~1/18) ×6300=525~350mm b=(1/2~1/3)h=250~167mm 取b×h=200 mm×500mm 主梁截面高度根据一般要求 h=(1/8~1/14)l0=(1/8~1/14) ×5600=700~400mm b=(1/2~1/3)h=325~217mm b×h=300 mm×650mm 板的尺寸及支撑情况如图所示。 (2)板的设计。 1)荷载计算 恒载标准值: 地砖面层 2.0KN/㎡ 20mm厚混合砂浆找平0.02×17=0.34 KN/㎡ 20mm厚混合砂浆找底0.02×17=0.34 KN/㎡ 恒载标准值:g k=2.68KN/m 恒载设计值:g=1.2×2.68=3.216 KN/m 厂房活载ψc=0.9 检修活载:ψc=0.7 1.3×5+1.4×0.7× 2.0=8.46 KN/m 1.4× 2.0+1.3×0.9×5=8.65 KN/m 活荷载设计值:q=8.65 KN/m 总荷载设计值:g+q=11.866 KN/m 2)计算简图。 次梁截面为200 mm×500mm,板在墙上的支承长度为120 mm.。板的计算跨度:边跨:l0= ln+h/2=2.4-0.12-0.12/2+0.08/2=2.26m

中间跨:l0= ln=2.4-0.2=2.2 跨度差:(2.26-2.2)/2.2=2.7%<10%,说明可以按等跨连续板计算内力。取1m板宽作为计算单元,其计算简图如图所示: 4)配筋计算。 b=1000mm,h=80mm,h0=h-αs=80-20=60,C25混凝土,?c=11.9N/mm2,HRB235钢筋, (3)次梁的计算。 次梁按考虑塑性内力重分布方法计算。 1)荷载计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