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积法证明余弦理

面积法证明余弦理
面积法证明余弦理

以下资料引自:

张景中、彭翕成所著《绕来绕去的向量法》和《仁者无敌面积法》。

面积解释

如图9,以△ABC 的三边为边长向外作三个正方形,90ACB ∠=,CN IH ⊥交AB 于

K 。据说欧几里德就是利用此图形证明勾股定理的。易证EAB CAH ?(最好是将CAH 看作是EAB 旋转而成),进而可得ACDE AHNK S S =;同理BFCG KNIB S S =,所以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正方形面积等于两直角边上两正方形面积之和。

此处还有一个副产品:ACDE AHNK S S =等价于2*AC AK AB =,无需用到相似,轻松

可得射影定理。

图9 图10 假若不是直角三角形呢?如图10,△ABC 的三高的延长线将三个正方形分为6个矩形,

而且两两相等,cos BFMJ BLPE S S ac B ==,cos MGCJ CHNK S S ab C ==,cos KNIA LADP S S bc A ==,则2222cos cos cos 2cos b c bc A ac B ab C bc A a +=++=+,轻松可得余弦定理。

例1:证明余弦定理。

勾股定理只是对于直角三角形成立,很有必要将之推广到一般三角形的情形,这样在

使用的时候才方便。在第一章中已经介绍了面积法证明余弦定理了,下面再介绍三种面积证法。

证明勾股定理主要用到平移,而证明余弦定理则可能需要用旋转。

余弦定理证明1:如图1,将△ABC 绕点B 旋转一个较小角度α得到△DBE ,则

ABC DBE ?;由面积关系得AECD ABD DBC CBE ABE S S S S S =++-,即

1*sin 2AC DE α= 1111*sin *sin()*sin *sin()2222

AB DB DB CB B CB EB AB EB B αααα+-+-+, 即2221111sin sin (sin cos cos sin )sin 2222

b c ac B B a ααααα=+-+ 1(sin cos cos sin )2

ac B B αα-+,化简得2b =222cos c ac B a -+。

图1 图2

如果认为证法1较麻烦,也还有简单的证法。

余弦定理证明2:只要注意到cos BIHC FHGE S S ab C ==-,

ABC EDG AEF BDI ???,立马可得2222cos c a b ab C =+-。

余弦定理证明3:如图3,在△ABC 中,设三边长度为a ,b ,c ,在AB 边上取点E ,使得

2b AE c =;在AB 边上取点D ,使得2

a BD c

=;易得△AEC ∽△CDB ∽△ACB , ab CD CE c == ;由ABC AEC EDC DBC S S S S =++得

2221111sin sin ()sin()sin 2222b ab ab a ab ab C C C A B C c c c c c

=+--+, 化简得222

2cos c a b ab C =+-。

图3

在作者所著《从数学教育到教育数学》一书中,还介绍了几种用面积法证明余弦定理的

证法,有兴趣的读者可查阅。

在以上三种证法当中,证法2无疑是最美妙的,完全达到无字证明的境界。所谓无字证

明,是指不用或用少量文字说明就能解释一些数学定理。国外研究者甚多,称之为proof without words 。

向量数量积

我们现在要强调向量数量积的几何意义:

a b ?等于a 的长度与b 在a 方向上的投影的乘积。而a b b a ?=?,所以a b ?又可以等于:b 的长度

与a 在b 方向上的投影的乘积。通俗说来,就是a 与b ,谁往谁身上

靠都可以!

一些资料都指出了22

2()2a b a b a b +=++暗藏余弦定理,但没有进一步的研究。在实数运算中,我们容易构建图形说明222()2a b a b ab +=++。在向量运算中,如何构造图形说明22

2()2a b a b a b +=++呢? 如图1,以△ABC 三边的三边为边长向外作三个正方形,三高的

延长线将三个正方形分为6个矩形,由a b b a =得**BA BC BA BL BJ BC

==,即cos BFMJ BLPE S S ac B ==,同理cos CJMG CHNK S S ab C ==,cos AKNI ADPL S S bc A ==,则

2222cos cos cos 2cos b c bc A ac B ab C bc A a +=++=+。

注意到J 、C 、A 、L 四点共圆,这说明向量数量积还暗藏圆幂定

理。所以说,别小看a b b a =,不是简单交换顺序那么简单,中间值得研究的东西多着呢!

图1

面积法与勾股定理

1面积法的源起

利用面积关系来说明数学中的某些恒等式、不等式,或证明某些定理,这是一个古老而又年轻的方法。

说它古老,是因为:早在三千多年前,在几何学还没形成一门系统学科时,人们已经会用这种方法来解决某些问题了。

说它年轻,是因为:直到今天,人们并没有给它足够的重视,因为这种方法的潜力远没有得到发挥。它广泛的、五花八门的用途,虽然已经逐步被各种竞赛教材所吸收,但还很少在正式的教科书、教学参考书和各种学生读物中得到系统的阐述。

几何学的产生,源于人们对土地面积测量的需要。翻开任何一本关于数学史的通俗读物,差不多都记载着这样的故事:在古埃及,尼罗河每年定期泛滥。洪水带来了尼罗河肥沃的淤积泥土,这让人们在干旱的沙漠地区种植农作物提供了很好的条件。随之也带来了一个问题,因为洪水在带来肥沃土壤的同时,也抹掉了田地之间的界限标志。洪水消退后,人们要重新画出田地的界限,这就必须丈量和计算田地的面积。年复一年,这就积累了最基本的几何知识。

这样看来,从一开始,几何学就和面积结下不解之缘。英文中的“几何”——“Geometry”,这个单词的字头“Geo-”,便含有土地的意思。

利用面积关系证明几何定理,最早的例子是勾股定理的证明。勾股定理是几何学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历史悠久,证法繁多。千百年来对它的探讨从未停止过,人们不断提出新的证法,其中有著名的数学家,也有业余的数学爱好者;既有普通的老百姓,也有尊贵的政要权贵,甚至有国家总统。

图1-1和图1-2都是勾股定理的经典证明。图1-1取自趙爽(三国时代人,生活于公元3世纪)注《周髀算經》(1213年宋版),此证法一般被称为赵爽弦图证法;图1-2取自徐光启、利玛窦合译的《几何原本》,该证法一般被称为欧几里得证法。

图1-1 图1-2

2002年8月20-28日,世界数学家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所使用的会标就是赵爽弦图(图3)。

图3 图4

勾股定理相当重要,被称为是几何学的基石。经过不断探索研究,据说到现在,已经有400多种证法了,无疑成为数学中证法最多的定理。

勾股定理被发现之后,数学家们除了不断寻找新证法,也在寻找应用。

勾股定理的一个直接应用就是希波克拉底发现了月牙定理。如图4,直角三角形的面积等于两个月牙面积之和。

就是这么一个简单的图形,掀起了很大的风波,误导了很多数学爱好者。

月牙形是曲线形,直角三角形是直线形,直线和曲线是如此地不同,因此很容易使人产生错觉,似乎直线形的面积是不可能等于曲线形的面积的。然而正是希波克拉底的这个月牙图形,证明了直线形的面积是完全可能等于曲线形的面积的。这在当时,数学发展的初期,对开阔大家的眼界,有着极大的意义。同时,月牙图形的出现也让很多数学研究者,包括希波克拉底在内,陷入了一个死胡同,他们“坚信”化圆为方问题是可以实现的。其实,希波克拉底只是解决了化月牙形为方这一特殊情况,而该方法很难推广解决直线形图形和曲线形图形等面积转化的一般情况。

古代数学,不管是东方还是西方,都擅长用几何图形来说明问题。这可看作是无字证明(without words proof)的源头。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当时代数研究很不系统,缺乏能够方便使用的符号工具。图5是月牙定理的图形证明,多个小图片连在一起,生动再现了面积转化的过程,十分直观。如果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譬如用超级画板作成动画形式,或以gif

格式的动态图片展示,则更有趣了。

图5

面积割补的证明大多可以如此处理。图6和图7也是将多幅小图片连在一起,构成勾股

定理的动画证明。这两种证明多次用到了等底等高平行四边形面积相等。

图6

图7

而化圆为方问题实质上等价于用直尺圆规作出线段π的问题。1882年,法国数学家林

德曼证明了π是超越数,而尺规作图所能完成的线段是代数数,所以化圆为方问题是尺规作图所不能完成的。

但假若不受尺规作图的限制,化圆为方问题并非难事。如图8,将一个半径为R 的圆作

一滚动,得到的正方形面积与之相等。设正方形的边长为a ,根据射影定理可得22*a R R R ππ==。

图8

勾股定理证明很多,但多数来之不易, 可谓是古今中外数学爱好者集体智慧的结晶。很多的巧证,都是冥思苦想而成。本书中,我们会给出两种批量生成勾股定理证明方法,

一种是拿两个三角形拼摆,另一种则需借助计算机(见24章),所得证法之多,让人惊讶。 2勾股定理的拼摆证法

如图9,以△ABC 的三边为边长向外作三个正方形,90ACB ∠=,CN IH ⊥交AB 于

K 。据说欧几里德就是利用此图形证明勾股定理的。易证EAB CAH ?(最好是将CAH 看作是EAB 旋转而成),进而可得ACDE AHNK S S =;同理BFCG KNIB S S =,所以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正方形面积等于两直角边上两正方形面积之和。

此处还有一个副产品:ACDE AHNK S S =等价于2*AC AK AB =,无需用到相似,轻松可得射影定理。

图9 图10 假若不是直角三角形呢?如图10,△ABC 的三高的延长线将三个正方形分为6个矩形,

而且两两相等,cos BFMJ BLPE S S ac B ==,cos MGCJ CHNK S S ab C ==,cos KNIA LADP S S bc A ==,则2222cos cos cos 2cos b c bc A ac B ab C bc A a +=++=+,轻松可得余弦定理。

若将图10加以变化,深入探究,还会有新的收获。

如图11,从点D 出发向斜边AB 作垂线段。显然可以从图11中抽取出图12,由作图可

知DK AB ⊥,易证ABC DLC ?,BC LC =;由面积关系得BCL ACD ALBD S

S S +=化

简即得222a b c +=。

图11 图12

这一证明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和反思。勾股定理研究的是直角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这一关系与直角三角形的三边上是否存在正方形无关,而长期以来我们却不自觉地由数的方(平方)联想到形的方(正方)。去掉正方形,从图11中抽取出图12,图形显得简洁多了,其本质可看作是将△ABC 绕点C 旋转90得到。

如果我们用动态的眼光看图12,则会得到更多的证明。 考虑到看图的习惯,首先将图12转变成图13的形式,其本质是一样的。如图13,将Rt △ABC 旋转90得到Rt △CDE ,由ECB ACD BEAD S S S +=得222a b c +=。(注意:此处涉及凹四边形面积计算,若一时不习惯,可多走一步:延长AB 交DE 于K ,则2111*()*222

BEAD EAD EBD S S S ED AK BK ED AB c =-=-==)

将图13中的Rt △CDE 平移EC ,得到图14,由CDB CAD CADB S S S +=得222a b c +=。

图13 图14

将图14中的Rt △CDF 再平移一点,得到图15,由EFB FADB EADB S S S +=得222a b c +=。

图15 图16

将图13中的Rt △CDE 平移CA ,得到图16。则ABE ABD ADBE S S S +=,即222a b c +=。 将图13中的Rt △CDE 平移EA ,得到图17。图17就是通常所说的总统证法,也可看作是赵爽弦图证法的取半。

图17 图18

图18是赵爽弦图,此图其实包含了勾股定理的两种证法。把图18中外部的正方形去掉得到图19。对于图19,常规的证明是2

214**()2

AB AF BF AF BF =+-,化简得222AB AF BF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因为12

CDG ABG ABCD S S S +=,所以2111**222CH DG AG BF AB +=,即222AB AF BF =+。这一证明的好处就是无需用到平方和公式,小学生都能接受。

对于图19,我

们还可以这样分析。ABD ADG BDG ABG ADG FDG ABG ADF ABG S S S S S S S S S =++=++=+,即

2111**222

AB AF DG AG BF =+,即222AB AF BF =+。

图19 图20 将图19中的Rt △AGD 平移一点,得到图

20,由TAC BRS TAS TSC BRS TARB S S S S S S +=++=得222a b c +=。

将图20中的Rt △RST 再平移一点,使得S 与C 重合,得到图13。这就说明欧几里得证法和赵爽弦图证法本质上都可以看作是两个直角三角形拼摆而成,东西方两种经典的证明由此联系,合为一体。

这说明,证明勾股定理并不需要花心思构造太复杂的图形。拿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拼摆,再根据面积关系就能简单证明了,而且证法是多种多样的。

直角三角形的三边符合勾股定理,这本是一个天然的性质,却需要另外一个自我才能证明。就好像有人寄东西给你,当你去邮局取时,自己却不能证明自己的身份,此时身份证就成了你的另一个自我。

下面再给出勾股定理的两种拼摆证法。

如图21,221111()2222

c a b a ab b +-=+,所以222a b c +=。 如图22,作''C B CB ⊥,2'a BB b =,2'b A D c

=,由''''AB BA AB C ABA S S S =+得

22

2111222a b c b c b c =+,所以222a b c +=。

图21 图22

3勾股定理的分割证明

图23——25都是勾股定理经典的分割证明。这些证明无需文字说明,一看即明。

余弦定理

余弦定理 余弦定理是描述三角形中三边长度与一个角的余弦值关系的数学定理,是勾股定理在一般三角形情形下的推广,勾股定理是余弦定理的特例。余弦定理是揭示三角形边角关系的重要定理,直接运用它可解决一类已知三角形两边及夹角求第三边或者是已知三个边求三角的问题,若对余弦定理加以变形并适当移于其它知识,则使用起来更为方便、灵活。 如下图所示,在△ABC中, 余弦定理表达式1 三角形 同理,也可描述为:

勾股定理是余弦定理的特例,当为时,,余弦定理可简化为,即勾股定理。余弦定理表达式2 余弦定理表达式3(角元形式) 平面几何法证明一

平面几何法证明 如上图所示,△ABC,在c上做高,将c边写: 将等式同乘以c得到: 对另外两边分别作高,运用同样的方法可以得到: 将两式相加:

平面几何法证明二 如图所示,在△ABC中,BC=a,AC=b,AB=c,作AD⊥BC 于D,则AD=c*sinB,DC=a-BD=a-c*cosB 在Rt△ACD中, b2=AD2+DC2=(c*sinB)2+(a-c*cosB)2 =c2sin2B+a2-2ac*cosB+c2cos2B =c2(sin2B+cos2B)+a2-2ac*cosB =c2+a2-2ac*cosB 利用正弦定理证法 在△ABC中, sin2A+sin2B-sin2C

=[1-cos(2A)]/2+[1-cos(2B)]/2-[1-cos(2C)]/2(降幂公式) =-[cos(2A)+cos(2B)]/2+1/2+1/2-1/2+[cos(2C)]/2 =-cos(A+B)cos(A-B)+[1+cos(2C)]/2(和差化积)=-cos(A+B)cos(A-B)+cos2C(降幂公式) =cosC*cos(A-B)-cosC*cos(A+B)(∠A+∠B=180°-∠C 以及诱导公式) =cosC[cos(A-B)-cosC*cos(A+B)] =2cosC*sinA*cinB(和差化积)(由此证明余弦定理角元形式) 设△ABC的外接圆半径为R ∴(RsinA)2+(RsinB)2-(RsinC)2=(RsinA)*(RsinB)*cosC ∴a2+b2-c2=2ab*cosC(正弦定理) ∴c2=a2+b2-2ab*cosC 平面向量证法 ∵如图,有a+b=c(平行四边形定则:两个邻边之间的对角线代表两个邻边大小)

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的所有公式

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的所有公式 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的公式有哪些?在数学学习中,正弦定理和余弦 定理的应用是很频繁的,正余弦定理指定是正弦定理、余弦定理,是揭示三角 形边角关系的重要定理,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的所有 公式,供参考。 数学不好的人五大特征高中数学最无耻的得分技巧高考考场上数学拿高分 的技巧如何判断函数的对称性与周期性 1正弦定理、三角形面积公式正弦定理:在一个三角形中,各边和它 所对角的正弦的比相等,并且都等于该三角形外接圆的直径,即: a/sinA=b/sinB=c/sinC=2R.面积公式:S△=1/2bcsinA=1/2absinC=1/2acsinB.1.正弦定理的变形及应用变形:(1)a=2RsinA,b=2RsinB,c=2RsinC(2) sinA∶sinB∶sinC=a∶b∶c(3)sinA=a/2R,sinB=b/2R,sinC=c/2R.应用(1)利用正弦 定理和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可以解决以下两类解斜三角形问题:a.已知两角 和任一边,求其他两边和一角.b.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求另一边的对角.一般地,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解三角形,有两解、一解.(2)正弦定 理,可以用来判断三角形的形状.其主要功能是实现三角形中边角关系转化.例如:在判断三角形形状时,经常把a、b、c分别用2RsinA、2RsinB、2RsinC 来代替.2.余弦定理在△ABC中,有a2=b2+c2-2bccosA;b2=c2+a2- 2accosB;c2=a2+b2-2abcosC;变形公式:cosA=b2+c2-a2/2bc,cosB=c2+a2- b2/2ac,cosC=a2+b2-c2/2ab在三角形中,我们把三条边(a、b、c)和三个内角(A、B、C)称为六个基本元素,只要已知其中的三个元素(至少一个是边),便

余弦定理证明过程(完整版)

余弦定理证明过程 余弦定理证明过程 =a,∠da=π-∠ba=π-,根据三角函数的定义知d点坐标是,asin)即d点坐标是,∴ad=而ad=b∴=∴asin=sina………… ①-aos=osa-b…… ②由 ①得asina=sin,同理可证asina=bsinb,∴asina=bsinb=sin.由 ②得aos=b-osa,平方得: a2os2=b2-2bosa+2os2a,即a2-a2sin2=b2-2bosa+2-2sin2a.而由 ①可得a2sin2=2sin2a∴a2=b2+2-2bosa.同理可证b2=a2+2- 2aosb,2=a2+b2-2abos.到此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证明完毕。3△ab的三边分别为a,b,,边b,a,ab上的中线分别为ma.mb,m,应用余弦定理证明: mb= m=ma=√^2-a*osb) =√ 由b^2=a^2+^2-2a*osb 得,4a*osb=2a^2+2^2-2b^ 2,代入上述ma表达式: ma=√ =√ 同理可得: mb=

m= 4 ma=√^2-a*osb) =√ 由b^2=a^2+^2-2a*osb 得,4a*osb=2a^2+2^2-2b^ 2,代入上述ma表达式: ma=√ =√ 证毕。 第五篇: 余弦定理的多种证明 余弦定理是揭示三角形边角关系的重要定理,直接运用它可解决一类已知三角形两边及夹角求第三边或者是已知三个边求角的问题,若对余弦定理加以变形并适当移于其它知识,则使用起来更为方便、灵活. 对于任意三角形三边为a,b, 三角为a,b, 满足性质 a^2=b^2+^2-2*b**osa b^2=a^2+^2-2*a**osb ^2=a^2+b^2-2*a*b*os os=2ab osb=2a osa=2b 证明:

两角和与差的余弦公式证明

两角和与差的余弦公式的五种推导方法之对比 沈阳市教育研究院王恩宾 两角和与差的余弦公式是三角函数恒等变换的基础,其他三角函数公式都是在此公式 基础上变形得到的,因此两角和与差的余弦公式的推导作为本章要推导的第一个公式,往 往得到了广大教师的关注. 对于不同版本的教材采用的方法往往不同,认真体会各种不同 的两角和与差的余弦公式的推导方法,对于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 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很大的作用.下面将两角和与差的余弦公式的五种常见推导方法归纳如下:方法一:应用三角函数线推导差角公式的方法 设角α的终边与单位圆的交点为P1,∠POP1=β,则∠POx=α-β. 过点P作PM⊥x轴,垂足为M,那么OM即为α-β角的余弦线,这里要用表示α,β 的正弦、余弦的线段来表示OM. 过点P作PA⊥OP1,垂足为A,过点A作AB⊥x轴,垂足为B,再过点P作PC⊥AB,垂 足为C,那么cosβ=OA,sinβ=AP,并且∠PAC=∠P1Ox=α,于是OM=OB+BM=OB +CP=OA cosα+AP sinα=cosβcosα+sinβsinα. 综上所述,. 说明:应用三角函数线推导差角公式这一方法简单明了,构思巧妙,容易理解. 但这种推 导方法对于如何能够得到解题思路,存在一定的困难. 此种证明方法的另一个问题是公式是在均为锐角的情况下进行的证明,因此还要考虑的角度从锐角向任意角的推 广问题. 方法二:应用三角形全等、两点间的距离公式推导差角公式的方法

设P1(x1,y1),P2(x2,y2),则有|P1P2 |= . 在直角坐标系内做单位圆,并做出任意角α,α+β和,它们的终边分别交单位圆于P2、P3和P4点,单位圆与x轴交于P1,则P1(1,0)、P2(cosα,sinα)、P3(cos(α+β),sin(α+β))、. ∵,且, ∴,∴, ∴ , ∴, ∴,. 说明:该推导方法巧妙的将三角形全等和两点间的距离结合在一起,利用单位圆上与角有关的四个点, 建立起等式关系,通过将等式的化简、变形就可以得到符合要求 的和角与差角的三角公式. 在此种推导方法中,推导思路的产生是一个难点,另外对于三点在一条直线和三点在一条直线上时这一特殊情况,还需要加以解释、说明.

高中数学必备知识点 正弦与余弦定理和公式

三角函数正弦与余弦的学习,在数学中只要记住相关的公式即可。日常考试 正弦和余弦的相关题目一般不会很难,是很多数学基础不是很牢的同学拿分的好题目。但对于有些同学来说还是很难拿分,那是为什么呢? 首先,我们要了解下正弦定理的应用领域 在解三角形中,有以下的应用领域: (1)已知三角形的两角与一边,解三角形 (2)已知三角形的两边和其中一边所对的角,解三角形 (3)运用a:b:c=sinA:sinB:sinC解决角之间的转换关系 直角三角形的一个锐角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叫做这个角的正弦 正弦定理 在△ABC中,角A、B、C所对的边分别为a、b、c,则有 a/sinA=b/sinB=c/sinC=2R(其中R为三角形外接圆的半径) 其次,余弦的应用领域 余弦定理 余弦定理是揭示三角形边角关系的重要定理,直接运用它可解决一类已知三角形两边及夹角求第三边或者是已知三个边求角的问题,若对余弦定理加以变形并适当移于其它知识,则使用起来更为方便、灵活。 正弦定理的变形公式 (1) a=2RsinA, b=2RsinB, c=2RsinC; (2) sinA : sinB : sinC = a : b : c; 在一个三角形中,各边与其所对角的正弦的比相等,且该比值都等于该三角形外接圆的直径已知三角形是确定的,利用正弦定理解三角形时,其解是唯一的;已知三角形的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由于该三角形具有不稳定性,所以其解不确定,可结合平面几何作图的方法及“大边对大角,大角对大边”定理和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去考虑解决问题 (3)相关结论: a/sinA=b/sinB=c/sinC=(a+b)/(sinA+sinB)=(a+b+c)/(sinA+sinB+sinC) c/sinC=c/sinD=BD=2R(R为外接圆半径) (4)设R为三角外接圆半径,公式可扩展为:a/sinA=b/sinB=c/sinC=2R,即当一内角为90°时,所对的边为外接圆的直径。灵活运用正弦定理,还需要知道它的几个变形sinA=a/2R,sinB=b/2R,sinC=c/2R asinB=bsinA,bsinC=csinB,asinC=csinA (5)a=bsinA/sinB sinB=bsinA/a 正弦、余弦典型例题 1.在△ABC中,∠C=90°,a=1,c=4,则sinA 的值为 2.已知α为锐角,且,则α的度数是() A.30° B.45° C.60° D.90° 3.在△ABC中,若,∠A,∠B为锐角,则∠C的度数是() A.75° B.90° C.105° D.120° 4.若∠A为锐角,且,则A=() A.15° B.30° C.45° D.60° 5.在△ABC中,AB=AC=2,AD⊥BC,垂足为D,且AD=,E是AC中点, EF⊥BC,垂足为F,求sin∠EBF的值。

余弦定理的八种证明方法

余弦定理的八种证明方法 2011年高考数学卷(陕西卷)考出了“说明并证明余弦定理”这个考题,使平时不注重翻阅课本的同学大部分吃了亏,虽然这是书本上的知识,且课本上只给出了一种证明方法,但仍让同学们很难想到会考这个证明题,因此我们利用这次研究性学习活动,以论文的方式来介绍一下多种余弦定理的证明方法,来增强我们对课本知识的理解。 用多种方法证明余弦定理,扩展思维,了解更多的过程。 余弦定理是揭示三角形边角关系的重要定理,直接运用它可解决一类已知三角形两边及夹角求第三边或者是已知三个边求角的问题,若对余弦定理加以变形便可适当移于其它知识。 一余弦定理的内容 对于任意三角形,任何一边的平方等于其他两边平方的和减去这两边与它们夹角的余弦的两倍积,若三边为a,b,c 三角为A,B,C ,则满足性质 a2 = b2 + c2- 2·b·c·cosA b2 = a2 + c2 - 2·a·c·cosB c2 = a2 + b2 - 2·a·b·cosC 二证明方法 方法一:平面几何法 ∵如图,有a+b=c ∴c·c=(a+b)·(a+b) ∴c2=a·a+2a·b+b·b ∴c2=a2+b2+2|a||b|cos(π-θ) 又∵Cos(π-θ)=-Cosθ∴c2=a2+b2-2|a||b|cosθ 再拆开,得c^2=a2+b2-2*a*b*cosC

方法二:勾股法 在任意△ABC中 做AD⊥BC. ∠C所对的边为c,∠B所对的边为b,∠A所对的边为a 则有BD=cosB*c,AD=sinB*c,DC=BC-BD=a-cosB*c 根据勾股定理可得: AC2=AD2+DC2 b2=(sinB*c)2+(a-cosB*c)2 b2=(sinB*c)2+a2-2ac*cosB+(cosB)2*c2 b2=(sinB2+cosB2)*c2-2ac*cosB+a2 b2=c2+a2-2ac*cosB 方法三:解析法 在三角形ABC建立直角坐标系,使A点为原点,B点落在x轴正半轴上,设三角形三边abc 则有三点坐标为A(0,0)B(c,0)C(bcosA,bsinA) ∵BC=a 则由距离公式得a=(c-bcosA)2-(bsinA)2 化简得a=c2+b2-2bccosA ∴a2=c2+b2-2bccosA 方法四:面积法 S△ACQ=(1/2)bc(cos∠BAC), S△PBC=(1/2)ac(cos∠CBA),

高一数学余弦定理公式

正弦、余弦定理 解斜三角形 建构知识网络 1.三角形基本公式: (1)内角和定理:A+B+C=180°,sin(A+B)=sinC, cos(A+B)= -cosC, cos 2C =sin 2B A +, sin 2C =cos 2B A + (2)面积公式:S=21absinC=21bcsinA=2 1 casinB S= pr =))()((c p b p a p p --- (其中p=2 c b a ++, r 为内切圆半径) (3)射影定理:a = b cos C + c cos B ;b = a cos C + c cos A ;c = a cos B + b cos A 2.正弦定理: 2sin sin sin a b c R A B C ===外 证明:由三角形面积 111 sin sin sin 222S ab C bc A ac B === 得sin sin sin a b c A B C == 画出三角形的外接圆及直径易得:2sin sin sin a b c R A B C === 3.余弦定理:a 2 =b 2 +c 2 -2bccosA , 222 cos 2b c a A bc +-=; 证明:如图ΔABC 中, sin ,cos ,cos CH b A AH b A BH c b A ===- 222222 2 2 sin (cos )2cos a CH BH b A c b A b c bc A =+=+-=+- 当A 、B 是钝角时,类似可证。正弦、余弦定理可用向量方法证明。 要掌握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及其变形,结合三角公式,能解有关三角形中的问题. 4.利用正弦定理,可以解决以下两类问题:(1)已知两角和任一边,求其他两边和一角; (2)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求另一边的对角; 有三种情况:bsinA

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

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 高考风向 1.考查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的推导;2.利用正、余弦定理判断三角形的形状和解三角形;3.在解答题中对正弦定理、余弦定理、面积公式以及三角函数中恒等变换、诱导公式等知识点进行综合考查. 学习要领 1.理解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的意义和作用;2.通过正弦、余弦定理实现三角形中的边角转换,和三角函数性质相结合. 1. 正弦定理:a sin A =b sin B =c sin C =2R ,其中R 是三角形外接圆的半径.由正弦定理可以变形:(1)a ∶b ∶c =sin_A ∶sin_B ∶sin_C ;(2)a =2R sin_A ,b =2R sin_B ,c =2R sin_C ;(3)sin A =a 2R ,sin B =b 2R ,sin C = c 2R 等形式,解决不同的三角形问题. 2. 余弦定理:a 2=b 2+c 2-2bc cos_A ,b 2=a 2+c 2-2ac cos_B ,c 2=a 2+b 2-2ab cos_C .余弦定理可以变形: cos A =b 2+c 2-a 22bc ,cos B =a 2+c 2-b 22ac ,cos C =a 2+b 2-c 2 2ab . 3. S △ABC =12ab sin C =12bc sin A =12ac sin B =abc 4R =1 2 (a +b +c )·r (r 是三角形内切圆的半径),并可由此计算R 、 r . 4. 在△ABC 中,已知a 、b 和A 时,解的情况如下: [1.在三角形中,大角对大边,大边对大角;大角的正弦值也较大,正弦值较大的角也较大,即在△ABC 中,A >B ?a >b ?sin A >sin B ;tanA+tanB+tanC=tanA·tanB·tanC ;在锐角三角形中,cos A

正弦余弦公式总结

正弦余弦公式总结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1.诱导公式 sin(-a)=-sin(a) cos(-a)=cos(a) sin(2π-a)=cos(a) cos(2π-a)=sin(a) sin(2π+a)=cos(a) cos(2π+a)=-sin(a) sin(π-a)=sin(a) cos(π-a)=-cos(a) sin(π+a)=-sin(a) cos(π+a)=-cos(a) tgA=tanA=sinAcosA 2.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函数 sin(a+b)=sin(a)cos(b)+cos(α)sin(b) cos(a+b)=cos(a)cos(b)-sin(a)sin(b) sin(a-b)=sin(a)cos(b)-cos(a)sin(b) cos(a-b)=cos(a)cos(b)+sin(a)sin(b) tan(a+b)=[tan(a)+tan(b)]/[1-tan(a)tan(b)] tan(a-b)=[tan(a)-tan(b)]/[1+tan(a)tan(b)] 3.和差化积公式 sin(a)+sin(b)=2sin((a+b)/2)cos((a-b)/2) sin(a)sin(b)=2cos((a+b)/2)sin((a-b)/2)

cos(a)+cos(b)=2cos((a+b)/2)cos((a-b)/2) cos(a)-cos(b)=-2sin((a+b)/2)sin((a-b)/2) 4.积化和差公式 (上面公式反过来就得到了) sin(a)sin(b)=-1/2* [cos(a+b)-cos(a-b)] cos(a)cos(b)=1/2* [cos(a+b)+cos(a-b)] sin(a)cos(b)=1/2* [sin(a+b)+sin(a-b)] cos(a)sin(b)=1/2* [sin(a+b)-sin(a-b)] 5.二倍角公式 sin(2a)=2sin(a)cos(a) cos(2a)=cos2(a)-sin2(a)=2cos2(a)-1=1-2sin2(a) 6.半角公式 2sin2(a/2)=1-cos(a) 2cos2(a/2)=1+cos(a) tan(a/2)=[1-cos(a)]/sin(a)=sina/[1+cos(a)] tan2(a/2)= [1-cos(a)]/[1+cos(a)] 7.万能公式 sin(a)=2tan(a/2)/[1+tan2(a/2)] cos(a)=[1-tan2(a/2)]/[1+tan2(a/2)] tan(a)=2tan(a/2)/[1-tan2(a/2)] 8.其它公式(推导出来的) a*sin(a)+b*cos(a)=2+b2其中 tan(c)=b/a a*sin(a)-b*cos(a)= √a2+b2cos(a-c) 其中 tan(c)=a/b

基本不等式与余弦定理综合求解三角形面积的最值探究

基本不等式与余弦定理综合求解三角形面积的最值探究 建水县第二中学:贾雪光 从最近几年高考试题的考查情况看,解三角形部分的考查中主要是对用正、余弦定理来求解三 角形、实际应用问题,这两种常见考法中,灵活应用正余弦定理并结合三角形中的内角和定理, 大边对大角,等在三角形中进行边角之间的相互转化,以及与诱导公式特别是sin (A B) si nC、 cos A— sinC的联系是关键。 2 于是多数教师在复习备考过程中,往往都会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花在对正余弦定理的变形,转 化,变式应用上,当然这也无可厚非,但是我在高考备考复习教学中发现了这样一类题目,女口:1、在锐角△ ABC中, a, b, c 分别为内角A, B, C的对边,且cos2 A 1 sin2A,a -.7求厶ABC勺面 2 积的最大值;2、已知向量M (si nA,1)与N (3,s in A ??、3cosA)共线,其中人是厶ABC勺内角,(1) 2 求角A的大小;(2)若BC=2,求△ ABC勺面积S的最大值。,△ ABC中, a, b, c分别为内角A, B, C 的对边,向量M (4, 1), N (cos2-,cos2A),M ?N -,(1)求角A的大小;(2)若a . 3是判 2 2 断当b c取得最大值时△ ABC勺形状。面对这样的问题,我们如何来引导学生很自然的过度,用一种近乎水到渠成的方法来求解呢? 实际上我们在教学和学习的过程中往往会忽略一个很明显的问题,那就是余弦定理与基本不 等式的综合,如果我们在讲授正余弦定理的时候能在引入正课时多下一点功夫,我们就会有意外的 收获哦。 我在教学中是这样处理的:实际上在余弦定理中我们总有这样一组公式: 2 2 2 2 2 2 2 2 2 a b c 2bc cos A, b a c 2ac cosB, cab 2ab cosC 同时在基本不等式中我们总有这样一组公式:b2 c2 2bc,a2 c2 2ac ,b2 a2 2ab在三角 形中各边都是正数,所以上面三个式子在a、b是三角形的三边时总是成立的,如果我们将两组公 式综合后会发现这样的一组公式即:a2 2bc (1 cos A) ,b2 2ac (1 cosC) c2 2ab (1 cosc) 于是我们就有方程等式,得到了一组不等式,而在涉及到最值得求解时,我们常用的处理方法是, 一求函数值域;二、导函数;三、基本不等式即均值定理;但是前两种方法显然都不可能用于求解上面两个题目类型的求解,于是在涉及到与解三角形有关的三角形的面积的最大值时我们就只能考虑用均值定理了,自然也就要用到上面我们推导得出的这一组公式罗。

正余弦公式

1.诱导公式 sin(-a)=-sin(a) cos(-a)=cos(a) sin(2π-a)=cos(a) cos(2π-a)=sin(a) sin(2π+a)=cos(a) cos(2π+a)=-sin(a) sin(π-a)=sin(a) cos(π-a)=-cos(a) sin(π+a)=-sin(a) cos(π+a)=-cos(a) tgA=tanA=sinAcosA 2.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函数 sin(a+b)=sin(a)cos(b)+cos(α)sin(b) cos(a+b)=cos(a)cos(b)-sin(a)sin(b) sin(a-b)=sin(a)cos(b)-cos(a)sin(b) cos(a-b)=cos(a)cos(b)+sin(a)sin(b) tan(a+b)=tan(a)+tan(b)1-tan(a)tan(b) tan(a-b)=tan(a)-tan(b)1+tan(a)tan(b) 3.和差化积公式 sin(a)+sin(b)=2sin(a+b2)cos(a-b2) sin(a)?sin(b)=2cos(a+b2)sin(a-b2)

cos(a)+cos(b)=2cos(a+b2)cos(a-b2) cos(a)-cos(b)=-2sin(a+b2)sin(a-b2) 4.积化和差公式(上面公式反过来就得到了) sin(a)sin(b)=-12?[cos(a+b)-cos(a-b)] cos(a)cos(b)=12?[cos(a+b)+cos(a-b)] sin(a)cos(b)=12?[sin(a+b)+sin(a-b)] 5.二倍角公式 sin(2a)=2sin(a)cos(a) cos(2a)=cos2(a)-sin2(a)=2cos2(a)-1=1 -2sin2(a) 6.半角公式 sin2(a2)=1-cos(a)2 cos2(a2)=1+cos(a)2 tan(a2)=1-cos(a)sin(a)=sina1+cos(a) 7.万能公式 sin(a)=2tan(a2)1+tan2(a2) cos(a)=1-tan2(a2)1+tan2(a2) tan(a)=2tan(a2)1-tan2(a2) 8.其它公式(推导出来的) a?sin(a)+b?cos(a)=a2+b2sin(a+c) 其中tan(c)=ba

余弦定理内容以及解析

余弦定理详解 余弦定理定义及公式 余弦定理,是描述三角形中三边长度与一个角的余弦值关系的数学定理。是勾股定理在一般三角形情形下的推广。 a2=b2+c2-2bccosA 余弦定理证明 如上图所示,△ABC,在c上做高,根据射影定理,可得到: 将等式同乘以c得到: 运用同样的方式可以得到: 将两式相加: 向量证明

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 正弦定理 a/sinA=b/sinB=c/sinC=2R (1)已知三角形的两角与一边,解三角形 (2)已知三角形的两边和其中一边所对的角,解三角形 (3)运用a:b:c=sinA:sinB:sinC解决角之间的转换关系 直角三角形的一个锐角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叫做这个角的正弦。 余弦定理 是揭示三角形边角关系的重要定理,直接运用它可解决一类已知三角形两边及夹角求第三 边或者是已知三个边求角的问题,若对余弦定理加以变形并适当移于其它知识,则使用起 来更为方便、灵活。 直角三角形的一个锐角的邻边和斜边的比值叫这个锐角的余弦值 在△DEF中有余弦定理:DE2=DF2+EF2-2DF?EFcos∠DFE.拓展到空间,类比三角形的余弦定理,在斜三棱柱ABC-A1B1C1的中ABB1A1与BCC1B1所成的二面角的平面角为θ,则得到的类似的关系式是_____. 答案: . 解析: 由平面和空间中几何量的对应关系,和已知条件可写出类比结论 解:平面中的点、线、面分别对应空间中的线、面、体,平面中的长度对应空间中的面积,平面中线线的夹角,对应空间中的面面的夹角 故答案为: 证明如下:如图斜三棱柱ABC-A1B1C1 设侧棱长为a 做面EFG垂直于侧棱AA1、BB1、CC1,则∠EFG=θ 又∵ 在△EFG中,根据余弦定理得:EG2=EF2+FG2-2EF?FG?COSθ

正余弦定理及面积公式

正余弦定理及面积公式 一,,知识点回顾: 正弦定理:R C c B b A a 2sin sin sin === 余弦定理:a 2=b 2+c 2-2bc cos A ;b 2=c 2+a 2-2ca cos B ;c 2=a 2+b 2-2ab cos C 。 面积公式:B ac A bc C ab S ABC sin 21 sin 21sin 21 ===? 三角形内角和 π=++C B A ) tan(tan )sin(sin ) cos()cos(cos C B A C B A C B C B A +-=+=+-=--=π 二,基础训练: 1,在?ABC 中,已知23=a ,62=+c , 45=∠B ,求b 及A ; 2,在?ABC 中,已知134.6=a cm ,87.8=b cm ,161.7=c cm ,解三角形 3,在?ABC 中,53 cos ,135 cos =-=B A , (1)求C sin 的值;(2)设BC=5,求?ABC 的面积 4,设锐角?ABC 的内角 A,B,C的对边分别为a,b,c, 且A b a sin 2= (1)求B ∠的大小 (2)若b c a 求,5,33== 5,在?ABC 中,已知54 cos ,3,2-===A a b (1)求B sin 的值 (2)求)62sin(π +B 的值 6,在?ABC 中,53 tan ,41 tan ==B A (1)求C ∠的大小 (2)若AB 的边长为17,求BC 边的长 7,设?ABC 的内角 A,B,C的对边分别为a,b,c,若 3,3,1π =∠==c c a ,则A ∠ 的值 8,设?ABC 的周长为12+,且C B A sin 2sin sin =+ (1)求边长AB 的长 (2)若?ABC 的面积为C sin 61 ,求角C 9,在?ABC 中,A,B,C的对边分别为a,b,c,若 55 22cos ,4,2==∠=B C a π,求?ABC 的面积。

余弦定理公式(题目)

正弦、余弦定理 解斜三角形 知识网络 1.三角形基本公式: (1)角和定理:A+B+C=180°,sin(A+B)=sinC, cos(A+B)= -cosC, cos 2C =sin 2B A +, sin 2 C =cos 2B A + (2)面积公式:S=21absinC=21bcsinA=2 1casinB S= pr =))()((c p b p a p p --- (其中p=2c b a ++, r 为切圆半径) (3)射影定理:a = b cos C + c cos B ;b = a cos C + c cos A ;c = a cos B + b cos A 2.正弦定理:2sin sin sin a b c R A B C ===外 证明:由三角形面积 111sin sin sin 222 S ab C bc A ac B === 得sin sin sin a b c A B C == 画出三角形的外接圆及直径易得:2sin sin sin a b c R A B C === 3.余弦定理:a 2=b 2+c 2 -2bccosA , 222 cos 2b c a A bc +-=; 证明:如图ΔABC 中, sin ,cos ,cos CH b A AH b A BH c b A ===- 222222 22sin (cos )2cos a CH BH b A c b A b c bc A =+=+-=+- 当A 、B 是钝角时,类似可证。正弦、余弦定理可用向量方法证明。 要掌握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及其变形,结合三角公式,能解有关三角形中的问题. 4.利用正弦定理,可以解决以下两类问题:(1)已知两角和任一边,求其他两边和一角; (2)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求另一边的对角; 有三种情况:bsinA

余弦定理公式

4.6 正弦、余弦定理 解斜三角形 一、明确复习目标 掌握正弦、余弦定理,能初步运用它们解斜三角形。 二.建构知识网络 1.三角形基本公式: (1)内角和定理:A+B+C=180°,sin(A+B)=sinC, cos(A+B)= -cosC, cos 2C =sin 2B A +, sin 2C =cos 2 B A + (2)面积公式:S=21absinC=21bcsinA=2 1 casinB S= pr =))()((c p b p a p p --- (其中p=2 c b a ++, r 为内切圆半径) (3)射影定理:a = b cos C + c cos B ;b = a cos C + c cos A ;c = a cos B + b cos A 2.正弦定理: 2sin sin sin a b c R A B C ===外 证明:由三角形面积 111s i n s i n s i n 222S a b C b c A a c B = == 得sin sin sin a b c A B C == 画出三角形的外接圆及直径易得: 2sin sin sin a b c R A B C === 3.余弦定理:a 2 =b 2 +c 2 -2bccosA , 222 cos 2b c a A bc +-=; 证明:如图ΔABC 中, s i n ,c o s ,C H b A A H b A B H c b ===- 2222 222 sin (cos ) 2cos a CH BH b A c b A b c bc A =+=+-=+- 当A 、B 是钝角时,类似可证。 B

2020年正余弦定理及面积公式

作者:空青山 作品编号:89964445889663Gd53022257782215002 时间:2020.12.13 正余弦定理及面积公式 一,,知识点回顾: 正弦定理: R C c B b A a 2sin sin sin === 余弦定理:a 2=b 2+c 2-2bc cos A ;b 2=c 2+a 2-2ca cos B ;c 2=a 2+b 2-2ab cos C 。 面积公式:B ac A bc C ab S ABC sin 2 1 sin 21sin 21=== ? 三角形内角和 π=++C B A ) tan(tan ) sin(sin ) cos()cos(cos C B A C B A C B C B A +-=+=+-=--=π 二,基础训练: 1,在?ABC 中,已知=a c 45=∠B ,求b 及A ; 2,在?ABC 中,已知134.6=a cm ,87.8=b cm ,161.7=c cm ,解三角形 3,在?ABC 中,5 3cos ,135cos =- =B A , (1)求C sin 的值;(2)设BC=5,求?ABC 的面积 4,设锐角?ABC 的内角 A,B,C的对边分别为a,b,c, 且A b a sin 2= (1)求B ∠的大小 (2)若b c a 求,5,33== 5,在?ABC 中,已知5 4cos ,3,2- ===A a b (1)求B sin 的值 (2)求)6 2sin(π +B 的值 6,在?ABC 中,5 3tan ,41tan == B A (1)求 C ∠的大小 (2)若AB 的边长为17,求BC 边的长 7,设?ABC 的内角 A,B,C的对边分别为a,b,c,若 3 ,3,1π = ∠==c c a ,则A ∠ 的值

正余弦定理、三角形的一些公式

正弦定理:在一个三角形中,各边和它所对角的正弦的比相等,即 R c C R b B R a A C R c B R b A R a R R C c B b A a 2sin 2sin 2sin sin 2sin 2sin 2)(2sin sin sin = = = ======变形有:为外接圆的半径 三角形的面积公式: A bc B ac C ab S ABC sin 2 1 sin 21sin 21=== ? 余弦定理:三角形中任何一边的平方等于其他两边的平方的和减去这两边与它们的夹角的余弦的积的两倍。即 ab c b a C ac b c a B bc a c b A C ab b a c B ac c a b A bc c b a 2cos 2cos 2cos cos 2cos 2cos 22222 222 22222222222-+= -+= -+= -+=-+=-+=变形有: 判断三角形的形状: 为锐角三角形 ,为直角角三角形 为钝角三角形 ABC b a c c a b c b a ABC c b a ABC c b a ?+<+<+2222222222 222 22,, 三角形中有: 形为正三角形 成等比数列,则该三角、、成等差数列,、、)若()(中c b a C B A C B A C B A C B A ABC 2tan )tan(cos )cos(sin )sin(1-=+-=+=+? 两角和差的正余弦公式及两角和差正切公式 ()βαβαβαsin cos cos sin sin -=- ()βαβαβαsin cos cos sin sin +=+ cos()cos cos sin sin αβαβαβ-=+ ()c o s c o s c o s s i n s i n αβα βαβ+=- ()βαβαβαt a n t a n 1t a n t a n t a n +-=- ()tan tan tan 1tan tan αβ αβαβ ++=- 二倍角公式: α α ααβ β ααααα2 22 2 2t a n 1t a n 22t a n 1 c o s 2s i n 21s i n c o s 2c o s c o s s i n 22s i n -= -=-=-== 半角公式:

正余弦公式

倍角公式是三角函数中非常实用的一类公式. 现列出公式如下: sin2α=2sinαcosα tan2α=2tanα/(1-tan^2(α)) cos2α=cos^2(α)-sin^2(α)=2cos^2(α)-1=1-2sin^2(α) 可别轻视这些字符,它们在数学学习中会起到重要作用. 号外: tan(α/2)=sinα/(1+cosα)=(1-cosα)/sinα tan(2α)=2tanα/[1-tan^2(α)] ·倍角公式:sin(2α)=2sinα·cosα cos(2α)=cos^2(α)-sin^2(α)=2cos^2(α)-1=1-2sin^2(α) tan(2α)=2tanα/[1-tan^2(α)] 其他一些公式·三倍角公式:sin3α=3sinα-4sin^3(α) cos3α=4cos^3(α)-3cosα tan3α=tan(α)*(-3+tan(α)^2)/(-1+3*tan(α)^2) ·半角公式:sin^2(α/2)=(1-cosα)/2 cos^2(α/2)=(1+cosα)/2 tan^2(α/2)=(1-cosα)/(1+cosα) tan(α/2)=sinα/(1+cosα)=(1-cosα)/sinα ·万能公式:sinα=2tan(α/2)/[1+tan^2(α/2)] cosα=[1-tan^2(α/2)]/[1+tan^2(α/2)] tanα=2tan(α/2)/[1-tan^2(α/2)] ·积化和差公式:sinα·cosβ=(1/2)[sin(α+β)+sin(α-β)] cosα·sinβ=(1/2)[sin(α+β)-sin(α-β)] cosα·cosβ=(1/2)[cos(α+β)+cos(α-β)] sinα·sinβ=-(1/2)[cos(α+β)-cos(α-β)] ·和差化积公式:sinα+sinβ=2sin[(α+β)/2]cos[(α-β)/2] sinα-sinβ=2cos[(α+β)/2]sin[(α-β)/2] cosα+cosβ=2cos[(α+β)/2]cos[(α-β)/2] cosα-cosβ=-2sin[(α+β)/2]sin[(α-β)/2] ·其他:sinα+sin(α+2π/n)+sin(α+2π*2/n)+sin(α+2π*3/n)+……+sin[α+2π*(n-1)/n]=0 cosα+cos(α+2π/n)+cos(α+2π*2/n)+cos(α+2π*3/n)+……+cos[α+2π*(n-1)/n]=0 以及sin^2(α)+sin^2(α-2π/3)+sin^2(α+2π/3)=3/2 tanAtanBtan(A+B)+tanA+tanB-tan(A+B)=0 四倍角公式:sin4A=-4*(cosA*sinA*(2*sinA^2-1)) cos4A=1+(-8*cosA^2+8*cosA^4) tan4A=(4*tanA-4*tanA^3)/(1-6*tanA^2+tanA^4) 五倍角公式:sin5A=16sinA^5-20sinA^3+5sinA cos5A=16cosA^5-20cosA^3+5cosA tan5A=tanA*(5-10*tanA^2+tanA^4)/(1-10*tanA^2+5*tanA^4) 六倍角公式:sin6A=2*(cosA*sinA*(2*sinA+1)*(2*sinA-1)*(-3+4*sinA^2)) cos6A=((-1+2*cosA^2)*(16*cosA^4-16*cosA^2+1)) tan6A=(-6*tanA+20*tanA^3-6*tanA^5)/(-1+15*tanA^2-15*tanA^4+tanA^6) 七倍角公式:sin7A=-(sinA*(56*sinA^2-112*sinA^4-7+64*sinA^6)) cos7A=(cosA*(56*cosA^2-112*cosA^4+64*cosA^6-7)) tan7A=tanA*(-7+35*tanA^2-21*tanA^4+tanA^6)/(-1+21*tanA^2-35*tanA^4+7*tanA^6) 八倍角公式:sin8A=-8*(cosA*sinA*(2*sinA^2-1)*(-8*sinA^2+8*sinA^4+1)) cos8A=1+(160*cosA^4-256*cosA^6+128*cosA^8-32*cosA^2) tan8A=-8*tanA*(-1+7*tanA^2-7*tanA^4+tanA^6)/(1-28*tanA^2+70*tanA^4-28*tanA^6+tan A^8) 九倍角公式:sin9A=(sinA*(-3+4*sinA^2)*(64*sinA^6-96*sinA^4+36*sinA^2-3)) cos9A=(cosA*(-3+4*cosA^2)*(64*cosA^6-96*cosA^4+36*cosA^2-3)) tan9A=tanA*(9-84*tanA^2+126*tanA^4-36*tanA^6+tanA^8)/(1-36*tanA^2+126*tanA^4-84 *tanA^6+9*tanA^8) 十倍角公式:sin10A=2*(cosA*sinA*(4*sinA^2+2*sinA-1)*(4*sinA^2-2*sinA-1)*(-20*sinA^2+5+16*sinA^ 4)) cos10A=((-1+2*cosA^2)*(256*cosA^8-512*cosA^6+304*cosA^4-48*cosA^2+1)) tan10A=-2*tanA*(5-60*tanA^2+126*tanA^4-60*tanA^6+5*tanA^8)/(-1+45*tanA^2-210*tan A^4+210*tanA^6-45*tanA^8+tanA^1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