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四大奠基人神话的背后

传播学四大奠基人神话的背后
传播学四大奠基人神话的背后

传播学四大奠基人神话的背后

摘要:四大奠基人似乎已经成为传播学的常识。然而根据当年施拉姆选择的标准,有许多研究者尤其是芝加哥学派的一些社会学家更有理由成为传播学的奠基人。回溯传播思想史,在施拉姆选择标准的学术外表之下,还有更深刻的意识形态原因。施拉姆关于四大奠基人的神话窄化了传播研究的知识地图,挑战这种话语霸权,对我们重新考量传播学理论视角的多元化问题,以便释放出传播研究的活力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四大奠基人施拉姆芝加哥学派

关于传播学的奠基人,似乎是一个不用再探讨的话题,在很多人看来,它已经成为了传播学界的一个常识。许多传播学教科书用以下的方式来讨论传播学的缘起:“20年代以后,有四位学者的研究和学术活动对传播学的建立产生了直接的影响,被称为传播学四大奠基人,他们是拉斯韦尔、卢因、霍夫兰和拉扎斯菲尔德。”[1]很多年来,没有人怀疑过这一提法的科学性,甚至很少有人追溯这种思想的来源。然而回归思想史,在这一提法的背后似乎还有不少值得探讨的悬疑。

一、施拉姆与传播学四大奠基人的提出

其实,明确传播学四大奠基人这一提法的年代,比人们想象得要晚得多。1980年,美国传播学界的泰斗威尔伯?施拉姆在《美国传播研究的开端》一文中,高度评价了拉斯韦尔、拉扎斯菲尔德、勒温和霍夫兰等四大奠基人所开创的传播研究,认为他们的研究内容和方法为后来的传播学奠定了一个基础。于是,“四大

奠基者”的说法开始广为流传。有学者指出,在美国,这四位学者“对大众传播研究史的重要性已经被Wilbur Schramm在他19 87年去世之前牢固地树立起来,而且被罗杰斯重申”。[2] 根据施拉姆的本意,选择以拉斯韦尔为首的四人充当传播学奠基人的理由如下:研究成果较为丰硕并推动了传播理论和方法的发展,其中三人建立了研究和教育培训的机构,指导过大批的学生,对同事产生很大的影响。而这一切均发生在传播作为一门专门化的学科出现之前。[3]应当承认,施拉姆所提的四位奠基人确实符合上述标准,他们也确实对传播学的产生做出较为重大的贡献。然而问题就在于,根据这一标准,可以成为传播学奠基人的学者实在是很多,杜威、库利、帕克、布鲁默、霍克海默……扳着手指数不过来,这些学者对传播学的贡献甚至比四大奠基人中的某些成员更早、更大。比如帕克,他提出“把关人”理论和对一战时期宣传问题进行研究的时候,勒温刚从部队退役回柏林教心理学,而拉斯韦尔还在芝加哥大学政治学系读书。施拉姆的这一标准只能将一个重要的早期传播思想家——李普曼划在奠基人范围之外,因为后者从没有建立什么培训或研究机构或指导过什么学生。

于是一个重要的悬疑便出现了,为什么施拉姆不选择杜威或者帕克。关于这个问题,按照罗杰斯的看法,施拉姆这么做是非常精明的,“他更愿意通过声称现存社会科学或行为科学中那些受人尊敬的人物实际上是他的同事的途径,来赋予传播学以合法

性。”[4]而黄旦则认为,罗杰斯的看法并不合理,因为即使施拉姆看不起来自欧洲的霍克海默等学者,把杜威、库利和帕克等人作为美国传播学的奠基人实在算不得辱没门庭。[5] 我注意到,在《美国传播研究的开端》一书中,施拉姆也提到了库利、帕克和萨丕尔,并称他们为“奠基者的奠基者”。施拉姆在分析帕克等人对传播学的贡献时,曾从反面提出了他所认可的传播学奠基人的标准。他说:“在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有一些非常有能力的研究者对传播研究具有浓厚的兴趣。对于他们中的绝大部分而言,这是一种被放在第二位的研究兴趣,仅仅是他们主攻学科的一个例证,而且他们中没有一个人采用与当代社会科学紧密相联的定量研究方法来研究传播的问题。”[6]在这里,施拉姆部分地披露了他的意图:由于他所钦定的四大奠基人中没有一人可以被称为主攻传播学研究的学者,因此他关于传播奠基人的标准只有一条,那就是“定量研究”。

首先需要驳斥的是,这是一种学术偏见,完全站不住脚。孔德、斯宾塞、韦伯、马克思也没有采用现代意义上的定量研究方法,但恐怕没有人敢说他们不是社会学的奠基人。退一步说,即使“定量研究”是成为奠基人的前提,芝加哥学派的某些学者还是很符合成为奠基人的条件。社会学芝加哥学派并不只有定性研究,布鲁默和豪瑟的佩恩基金会研究,奥格本与伯吉斯所做的一些关于城市中传播问题的研究有很大一部分都属于定量研究,而斯托弗更是传播学定量研究方法的奠基人之一,拉扎斯菲尔德与

霍夫兰的定量研究都在很大程度上受益于他。所以别说施拉姆所提出的第二个标准是不成立的,即使成立,也不能将芝加哥学派挡在传播学奠基者的大门之外。

二、为什么不是社会学芝加哥学派

所以,按正常的逻辑,那么在四大奠基人之前,最没有争议的传播学奠基人应该算是社会学芝加哥学派的某些成员了。芝加哥学派所开创的传播研究倾向早晚会有其重要的一席之地,这是由其传播研究的贡献所决定的。这些贡献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建立了一个较为完整的传播理论框架;提供了大量可供证实的理论假设和为数颇丰具有启发性的观点。

芝加哥学派已经形成了颇成气候的理论线索。在宏观层面,以帕克为代表的芝加哥学派学者广泛讨论了传播技术通过何种途径影响人的生存方式、维系现代社会生存发展和实现民主政治。这条线索日后逐渐发展为传播学技术主义范式,传播生态学和发展传播学的某些主张。在中观层面,芝加哥学者们讨论了传媒与移民美国化、宣传与社会控制等问题。他们指出,现代大众传播对社会具有较强的控制能力,需要有效地利用这种能力以保障社会的正常运作。这一线索为美国传播学主流范式奠定了基础。在微观层面,以米德为首的学者将把传播界定为一个双向的互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人的心灵与社会意义被建构。这条线索对于人际传播这一学科领域的影响是具有决定意义的,而且,

当前这种理论逐渐转向大众传播领域,为符号互动的大众传播理论与传播生态学的兴起提供了基础性的条件。

而且芝加哥学派曾提出过一系列后来成为传播理论重要组

成部分的假说。比如帕克就曾提出并详细论述过“把关人理论”;而布鲁默除了最早界定了“大众”这一概念之外,还为效果理论的发展做出重要的贡献,在其撰写的《电影与行为》等书中,他先后提到了“使用—满足理论”、“有限效果论”、“社会学习理论”、“第三人效果理论”等多种理论假设。此外,芝加哥学派还将大量欧洲经典社会学家们关于传播的观点移植入美国传

播研究的肌体,以帕克为例,他把大众社会的理论,公众与群众的区分,齐美尔关于时尚与社会互动的观点、塔德关于舆论的观点等思想都“运输”到了美国。

所以,芝加哥学派有足够的理由成为美国传播学的奠基者。但奇怪的是,施拉姆对此熟视无睹。于是,第二个悬疑出现了,施拉姆为什么对芝加哥学派的贡献置若罔闻。回溯历史,我觉得有些线索可以来帮助说明问题。

社会学芝加哥学派从20世纪30年代后期开始步入衰落期。有研究者在探讨该学派没落的原因时指出,问题的关键是美国出现了新的具有强大生命力的社会学研究范式。也有学者认为,非学科化倾向以及学术上的近亲繁殖,导致了芝加哥学派的最终瓦解。但我发现,这些都不是芝加哥学派衰落的根本原因。从根本上讲,芝加哥学派衰落与当时美国社会知识生态的变化有关。在

二战前后,美国明显加强了意识形态的控制,这种控制到冷战开始时达到了最高峰。这样的意识形态控制对于芝加哥学派生存环境的打击是巨大的。因为后者强调的是自由主义和理想主义的信念,强调的是对社会问题的关注,这与当时的意识形态完全是背道而驰的。

就芝加哥学派的传播研究而言,最能体现出这一问题。随着二次世界大战的揭幕,美国的传播研究发生了根本的转型,那种认为战争是传播学温床的观点在这里表现得淋漓尽致。美国参战后,许多学者立即主动加入战时传播方面的研究,服务于意识形态乃至投入反对极权主义的宣传战。与此同时在军方与政府的大力资助下,以二战时期宣传研究、陆军实验等为代表的一批传播研究项目以雄厚的资金和便利的研究条件主导了传播研究的方向。这样一来,政治传播研究成为主导,而以社会传播为主导的芝加哥学派确实是难以为继。相反,一些新的传播研究者抓住了这一契机,迅速崛起,其中就有施拉姆。他与四大奠基人都参与到二战为美军宣传服务的研究中来,并成为美国政府的“御用”学者。施拉姆与芝加哥学派的分歧与其说是一种理论上的分歧,不如说是一种意识形态上的分歧。施拉姆是一个有着强烈意识形态取向的传播研究者。他早期的重要代表作《报刊的四种理论》就是一个明证,这本书“在‘客观’、‘超然’的外表下,它是环境的产物,除了那个冷战时代的影响,还有美国私人所有、追求利润的媒介模式向全球扩张的需要”。“在施拉姆所写的那部

分文章中,冷战思维表现得比较明显。然而,在特定时代受特定思维方式和环境扭转影响的产物,由于是以‘学术著作’的面目出现的,其影响便作为学术传统被保留下来。而这当然是有害的。”[7]所以说到底,在讨论传播学的奠基者时,施拉姆之所以把芝加哥学派抛在一边,可能是意识形态的对立使然。

三、四大奠基人神话的后果

谁是传播学的真正奠基人,这对于今天的传播研究并不重要。我更关心的是,施拉姆主观的取舍给传播的这半个多世纪的历程到底带来了什么。

我不讨厌施拉姆的意识形态倾向,因为人总有时代局限性。我也无意推翻施拉姆的盛名,因为他确实为传播学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但正是因为施拉姆在传播学中的突出地位,使他对于传播学奠基人的“分封”产生了巨大的负面影响。施拉姆不欣赏芝加哥学派的传播研究取向,原本无可厚非。但由于他在传播学中所具有的话语霸权,他的这种取向便对传播学研究产生了误导。作为传播学的开创者介入传播思想史领域的研究,施拉姆出于自己的偏好,无端地从一开始就片面勾画传播思想发展的基因图谱,其实封杀了传播学许多可能的发展方向。

我无意否定传播学的四大奠基者对传播学重要的开创性作用,但不能将其奉为传播学发端的惟一动力。不容否认的是,像施拉姆那样,将传播学研究的视域完全置于四大奠基人所圈定的藩篱中,已经束缚了传播学的全面发展。这一点,连施拉姆的跟

随者们都看出来了。他们指出,传播学的四大奠基人“将传播学的侧重点压缩成一种个人主义的、短期效果的样式。因此,他们关闭了许多最近刚刚被学者们重新打开的研究领域”。[8]四大奠基人中对传播学真正产生重大影响的,是两位结构功能主义者——拉扎斯菲尔德和后期的拉斯韦尔,因此他们开创的范式可以被称为结构功能主义范式。与芝加哥学派关注传媒与社会变迁互动不同,该范式热衷于静止的传播结构和确定性的传播现实。它对传播和传媒的定义比芝加哥学派狭窄得多。它把传播研究发展为规范性而不是探索性的研究。这些年来,结构功能主义作为美国传播学的主流范式,在传播学诸领域的开拓令人失望。很重要的原因是,静止的传播结构研究远远落后于动态的传播技术革命与人类社会文化结构的变革。正是因为如此,在世界范围内,传播学研究都遭遇了不同程度的学科危机。施拉姆曾坦言,直到2 0世纪80年代,“传学仍旧没有发展出一个系统的中心理论,让传播研究者可以围绕这个中心来思考,来组织,来建立一门成熟完备的学问。”[9]这个责任应当由谁来承担?施拉姆本人恐怕难辞其咎,因为他创造的四大奠基人神话关闭了传播学发展的多元通道。

发人深省的是,被施拉姆关闭的知识通道,多半来自芝加哥的传统,比如相对主义倾向的思想,人本主义的研究理念,探索性的研究方法等等。将传播学的源头回溯到芝加哥学派那里,并不仅仅具有传播学术史或传播思想史的意义,还具有重新理解人

类传播的现实理论意义。由于芝加哥学派认为现代社会仰仗传播而维系,因此它所关注的是大众传媒在一个现代性的社会中所发挥的作用,它的意义远远地超越了结构功能主义者对传播涵义的限定。如果从芝加哥学派的视角重新审视传播,传播学的研究就有可能走出“五W”模式的狭窄天地,向更为宏观的研究方向——如传播与人性或者传播与社会生态的关系拓进。

当然,仅仅注入芝加哥学派的某些合理因素是不够的。因为对于传播学而言,其源头绝不仅仅只有经验社会学,芝加哥学派能给传播学发展提供的营养其实也是非常有限的。我们更需要的是重新考量传播学理论视角的多元化问题,以便释放出传播研究的活力。传播学的发展已经到了极其关键的时刻,摆脱施拉姆的误导,以更多元的视角重新来审视传播问题或者是交流问题将是传播学走出困境的第一选项。关于这一点,有些学者已经有所意识:“似乎一提传播学,就是由四大奠基人首创。我们的视野也囿于这样的知识地图,在这种情况下,对于传播学多元源头的探究就显得十分必要。”[10]着眼于传播学的今天和明天,颠覆施拉姆某些错误观点和话语霸权显得很有必要。理论是对常识的批判。我们却常把美国的传播理论当作公理,完全照搬照抄,顺便帮助权威们制造了不少神话。这样做对传播理论的发展不见得是好事。

传播学几个重点名词解释

传播学重点名词 一、拟态环境(李普曼《公众舆论》) 早在20世纪20年代,美国著名政论家李普曼就在其所著的《公众舆论》一书中,论及拟态环境问题。并首次使用“Pseudo-environment”一词。拟态环境有如下特点:一方面,拟态环境不是现实环境“镜子式”的摹写,不是“真”的客观环境,或多或少与现实环境存在偏离。另一方面,拟态环境并非与现实环境完全割裂,而是以现实环境为原始蓝本。李普曼认为,在大众传播极为发达的现代社会,人们的行为与三种意义上的“现实”发生着密切的联系:一是实际存在着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现实”,二是传播媒介经过有选择地加工后提示的“象征性现实”(即拟态环境),三是存在于人们意识中的“关于外部世界的图像”,即“主观现实”。人们的“主观现实”是在他们对客观现实的认识的基础上形成的,而这种认识在很大程度上需要经过媒体搭建的“象征性现实”的中介。经过这种中介后形成的“主观现实”,已经不可能是对客观现实“镜子式”的反映,而是产生了一定的偏移,成为了一种“拟态”的现实。 二、把关人(库尔特·卢因) “把关人”理论是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传播学四大先驱之一的卢因率先提出的。他在《群体生活的渠道》(1947年)一文中,首先提出“把关”(gate keeping)一词。他指出:“信息总是沿着含有门区的某些渠道流动,在那里,或是根据公正无私的规定,或是根据‘守门人’的个人意见,对信息或商品是否被允许进入渠道或继续在渠道里流动做出决定。”“信息传播网络中布满了把关人。”他认为在群体传播过程式中,存在着一些把关人,只有符合群体规范或把关人价值标准的信息内容才能进入传播的渠道。1950年,传播学者怀特将社会学中的这个概念引入新闻传播,发现在大众传播的新闻报道中,传媒组织成为实际中的"把关人",由他们对新闻信息进行取舍,决定哪些内容最后与受众见面。从此,新闻选择的"把关人"理论从人们的不自觉行为成为大众传媒组织的有意操作,在更大范围和程度上或明或暗的影响新闻实践。经怀特、麦克内利等众多学者的深入挖掘研究,最终成为传播学控制分析领域最具科学性的理论之一。 三、传播效果的魔弹论和皮下注射论 媒介本身被认为是根据媒介和媒介内容的控制者的意志,以强大的力量去形成舆论和信念、改变人们的生活习惯并指导人们的行为(Bauer and Bauer,1960)。核心观点,传播媒介拥有不可抵抗的强大力量,它们所传递的信息在受传者身上就像子弹击中躯体,药剂注入皮肤一样,可以引起直接速效的反应;它们能够左右人们的饿态度和意见,甚至直接支配他们的行为。对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宣传心理战的效果研究则进一步促成了这样一种观点:媒介是万能的,可以随心所欲地影响受众,从而产生巨大的传播效果。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几十年内,大众传媒如报刊、电影、广播等迅速发展并普及,对人们的日常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力,人们普遍认为大众传播具有惊人的强大效果,传播研究者认为大众媒介具有"魔弹式"的威力。代表这种观点的理论被称为"枪弹论"、"魔弹论"或"皮下注射论"。这种观点产生的理论背景是当时西方盛行的本能心理学和大众社会理论。本能心理学认为,人的行为正如动物的遗传本能反应一样,是受"刺激—反应"机制主导的,施以某种特定的刺激就必然会引起某种特定的反应。大众社会理论是在孔德、斯宾塞的社会有机体思想和韦伯等有关工业化社会理论的基础上形成的。他们认为,大众社会中的个人,在心理上陷于孤立,对媒介的依赖性很强,因而导致媒介对社会的影响力很大。 有关这一理论的研究大都是建立在观察基础上的结论,并未经过严密的科学调查与验证。这种理论过分夸大了大众媒介的影响力,同时也忽视了受众对大众传播的自主权的前提。受众是具有高度自觉的主人,他们对信息不仅有所选择,而且还会自行决定取舍。此外,这一理论还忽视了影响传播效果的各种社会因素。传播效果与当时当地的社会环境、媒介环境、群体心态、政治军事经济及文化背景密切相关。不能把传播效果放到"真空"中去考察。 除此之外,欧洲国家的广告客户、内战时期的独裁国家以及俄国新革命制度对媒介的利用都证实了媒介万能这样一种观点。人们已经倾向于认为媒介具有非常强大的力量。同时期盛行的本能心理学和社会学理论也从另一个角度支持了媒介万能的说法。实际上,这种效果观是很片面的,是“不分时间和地点,不讲环境条件和对象,将传播效果绝对化和神化的错误观点…”

大学《传播学概论》试卷及答案

《传播学概论》课程期末考试 (2011—2012学年 第1学期) 本科 专科□ A 卷□ B 卷 (考试时间9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不得分。 1.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通常被称为( ) A.群体传播 B.人际传播 C.自我传播 D.组织传播 2.著名的“三论”当中,控制论的创始人是下面哪位( ) A. 香农 B.库利 C. 威纳 D.米德 3. 传播学研究的内容很多,其中最主要的一个分支是( ) A.大众传播学 B.人际传播学 C.自我传播学 D. 组织传播学 4. “媒介即讯息”这一著名论断是谁提出的( ) A.拉斯维尔 B.麦克卢汉

C.施拉姆 D.香农 5.拉斯韦尔模式的第1个环节是() A.谁 B.对谁 C.通过什么渠道 D.说了什么 6. 最早提出来“把关人”理论的是() A.拉斯维尔 B.卢因 C.拉扎斯菲尔德 D.施拉姆 7.小米对小李说:“明天周末,我们去看电影吧?”这句话中,小米是一个基本 传播过程中的哪个环节() A.反馈 B.媒介 C.传者 D.受传者 8.在《人民的选择》中,拉扎斯菲尔德等提出一个重要概念是()。A.拟态环境的环境化B.“意见领袖” C.主我与客我理论D.休眠效果 9.下面哪个理论是由德国社会学家诺依曼提出来的()。 A.“传播流”B.“信息流” C.“沉默的螺旋”D.“媒介即讯息” 10. 最早提出“两级传播”这一观点的是()。 A.拉斯维尔 B.拉扎斯菲尔德 C.库尔特·卢因 D.卡尔·霍夫兰 11.在香农—韦弗的传播过程模式中,提出了一个很重要的概念是() A.反馈 B.噪音

传播学重点理论

传播学的主要流派 一.法兰克福学派 法兰克福学派是欧洲批判学派的理论渊源之一,是马克思主义与弗洛伊德理论的一种理智结合。1932年成立于德国,代表人物有马克思.霍克海默,西奥多.w.阿多诺等。这一学派从马克主义理论出发,从哲学和社会学的角度研究和批判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的文化危机和现代西方文明。德国法西斯势力上台后,社会研究所迁至美国。因此,法兰克福学派最终对美国的社会研究形成了直接的影响。二战后又迁回法兰克福,成为欧洲新马克思主义和新左翼运动的研究据点。 1)法兰克福学派基本学说的形成: 1.批判实证主义,声称社会科学是一种虚伪意识 2.批判马克思主义,因为它没有完全摆脱实证主义 3.批判社会,因为社会具有引导个体对其状况采取虚假接受的态度的非理 性因素 在最近几十年中,法兰克福大学的社会研究所的思想影响逐渐暗淡。随着早先一批法兰克福学派的学者的退休和去世,批判理论的精神力量延伸开来,吸引不同国家的众多学者。 二.芝加哥学派 20世纪起一二十年代,芝加哥大学的社会学家开始研究城市,移民,犯罪等一系列偏离常规的亚文化。 1)芝加哥学派对于传播理论与研究的影响: 1.芝加哥学派的学者构建了一个以人类传播为中心的人格社会化的理论体系 2.认为大众传播是美国民主社会面临各种城市问题而能继续生存下去的一个可 能手段 3.芝加哥学派构筑了后来一媒体效果为重点的大众传播的研究模型 2)代表人物: 1.杜威:实证主义倡导者,后出于愤怒离开芝加哥大学前往哥伦比亚任教 2.帕克:最能代表芝加哥学派的学者,大众传播的第一个大学研究者 3)芝加哥学派为何衰落?哥伦比亚学派为何兴起? 1.它的博士生离开,到其他大学教书,造就了它的竞争者 2.芝加哥社会学系的教师不和,偏离了学术工作 3.社会领域本身发生了变化 4.诸如M.韦伯等欧洲学者来到美国 5.1935,职业社会学家的反叛结束了芝加哥学派对于主导性的社会杂志和专业 协会总部的垄断控制 三.哥伦比亚学派 产生于哥伦比亚大学的应用社会研究所。在美国旧的社会学中心舞台上,芝加哥学派衰落而哥伦比亚学派兴起了。应用社会研究所是迄今为止最有影响的形成定量研究方法的研究机构。它还是大众传播研究的诞生地。 应用社会研究所的鼎盛时期出现在20世纪40年代末期直至60年代中期,在这一期间,拉扎斯菲尔德带领研究者对人们在选举中如何决定投票给谁的问题研究,首次提出了意见领袖等观点。哥伦比亚大学应用社会研究所的社会科学家在40年代也开始关注媒介对个人的直接效果,以及这些效果可能给民主进程带来的得失。

传播学概论测试题3

第一章、第二章测试 1、人类传播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 (1)口语传播时代 (2)文字传播时代 (3)印刷传播时代 (4)电子传播时代 2、被称为“传播学之父”的是美国学者(威尔伯﹒施拉姆)。 3、传播学的四大先驱分别是: (1)拉斯韦尔 (2)拉扎斯菲尔德 (3)卢因 (4)霍夫兰 4、信息论的创立者香农认为,只要是能够消除或减少事物的某种(不确定性)的东西,都是信息。 5、十五世纪四十年代,德国工匠(古登堡)发明的金属活字印刷技术,标志着印刷时代的新纪元。 6、人类传播有哪些特点? (1)社会传播是信息在扩散中实现共享的过程。 (2)社会传播是传播双方的互动行为。 (3)社会传播的发生是以双方共通的意义空间为前提的。 (4)社会传播的本质属性:社会关系。传播产生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体现着不同的社会关系,也建立着新的社会关系。 (5)社会传播的系统性。社会传播是各种类型的传播交织而成的一个复杂的“过程的集合体”。 7、什么是符号化?什么是符号解读? 符号化(编码):是传播者将自己要传递的讯息或意义转换为声音或文字语言或其他符号的活动。 符号解读(译码):是受传播者对其接受到的符号进行理解和阐释,读取其意义的活动。

第三章、第四章测试 1、一个基本的传播过程包括哪些要素? 传播者(C),受传者(R),讯息(M),媒介(MD),反馈(F) 3、1949年,美国的信息论学者(香农)和(韦弗)提出了一个传播过程的数学模式。 4、1967年,美国学者(丹斯)强调了传播过程的动态性质,比如,谈话中双方“认知场”总是在不断扩大。麦奎尔将其观点概括为“螺旋形模式”。 5、在对社会传播的系统性研究中,(赖利夫妇的传播系统)模式强调了社会传播是由普遍联系的各种类型的传播所构成的复杂系统。(马莱兹克)的大众传播过程的系统模式则看到了大众传播各个环节都受到各种社会影响力的作用,其中,社会心理因素对传播者和受众具有重大的影响。 6、人内传播的一些理论与社会心理学密切相关。在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米德)看来,人的自我是在“主我”与“客我”的互动中形成的。另一位社会心理学家(布鲁默)则提出了“自我互动”理论。 7、1973年,美国学者(罗伯特·阿克塞尔罗德)提出了一个基于基模理论的个体信息处理过程模式。 8、“镜中我”概念是美国社会学家(库利)提出的。人的行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我认识自我认识依赖于同他人之间的互动。他人的评价和态度是一面“镜子”,个体依此调整自身行为。 9、图示:拉斯韦尔五W模式。 10、图示:施拉姆的大众传播过程模式。

大学传播学概论试卷和答案

《传播学概论》课程期末考试(2011—2012学年 第1学期) 本科 专科□ A 卷□ B 卷 (考试时间90分钟) 题号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总分 分数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不得分。 得分 评阅人 1.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通常被称为( ) A.群体传播 B.人际传播 C.自我传播 D.组织传播 2.著名的“三论”当中,控制论的创始人是下面哪位( ) A. 香农 B.库利 C. 威纳 D.米德 3. 传播学研究的内容很多,其中最主要的一个分支是( ) A.大众传播学 B.人际传播学 C.自我传播学 D. 组织传播学 4. “媒介即讯息”这一著名论断是谁提出的( ) A.拉斯维尔 B.麦克卢汉 (密封线内勿答题) 姓名 学号 学院(系) 专业 年级 班(密封线内勿答题)

C.施拉姆 D.香农 5.拉斯韦尔模式的第1个环节是() A.谁 B.对谁 C.通过什么渠道 D.说了什么 6. 最早提出来“把关人”理论的是() A.拉斯维尔 B.卢因 C.拉扎斯菲尔德 D.施拉姆 7.小米对小李说:“明天周末,我们去看电影吧?”这句话中,小米是一个基本传 播过程中的哪个环节() A.反馈 B.媒介 C.传者 D.受传者 8.在《人民的选择》中,拉扎斯菲尔德等提出一个重要概念是()。A.拟态环境的环境化B.“意见领袖” C.主我与客我理论D.休眠效果 9.下面哪个理论是由德国社会学家诺依曼提出来的()。 A.“传播流”B.“信息流” C.“沉默的螺旋”D.“媒介即讯息” 10. 最早提出“两级传播”这一观点的是()。 A.拉斯维尔 B.拉扎斯菲尔德 C.库尔特·卢因 D.卡尔·霍夫兰 11. 在香农—韦弗的传播过程模式中,提出了一个很重要的概念是() A.反馈 B.噪音

大众传播理论复习题

大众传播理论 绪论 1.传播的定义: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结合社会学和信息科学的视 点)构成要素: ①传播者:又称信源,指的是传播行为的引发者,在社会传播中,传播者既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群体或组织。 ②受传者:又称信宿,即讯息的接受者和反应者,传播者的作用对象。作用对象一词并不意味着受传者是一种完全被动的存在,相反,他可以通过反馈活动来影响传播者。 ③讯息:讯息指的是由一组相互关联的有意义符号组成,能够表达某种完整意义的信息。讯息是传播者和受传者之间社会互动的介质,通过讯息,两者之间发生意义的交换,达到互动的目的。 ④媒介:又称传播渠道、信道、手段或工具。媒介是讯息的搬运者,也是将传播过程中的各种因素相互连接起来的纽带。 ⑤反馈:指受传者对接收到的讯息的反应或回应,也是受传者对传播者的反作用。获得反馈讯息是传播者的意图和目的,发出反馈讯息是受传者能动性的体现。反馈是体现社会传播的双向性和互动性的重要机制。 2.人内传播:内向传播、内在传播、自我传播。指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 信息处理的活动。 人际传播: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传播活动,也是由两个个体系统相互连接组成的新的信息传播系统。(两个行为主体之间的信息活动)

群体传播:群体传播就是将共同目标和协作意愿加以连接和实现的过程,形成群体意识和群体结构,并反过来成为群体活动的框架。 组织传播:指组织所从事的信息活动。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组织内传播,二是组织外传播,这两个方面都是组织生存和发展必不可少的保障。 3.群体压力:群体中的多数意见对成员中的个人意见或少数意见所产生的压力。在面临 群体压力的情况下,个人和少数意见一般会对多数意见采取服从态度。 趋同心理:也叫做遵从性,指的是个人希望与群体中多数意见保持一致,避免因孤立而遭受群体制裁的心理。很多情况下,个人被迫接受群体意见,正是出于这种担忧。 美国经验主义传播学 1.四大先驱(传播学四大奠基人): 拉斯韦尔宣传与传播研究美国现代政治科学的创始人之一 宣传分析研究: 1927年《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此书刺激了两次大战之间的宣传研究,使之成为当时学界和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 传播过程研究:1948年《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和功能》此书中拉斯维尔最早总结了社会传播的三项基本功能并提出了传播基本过程的五个主要环节和要素。这个过程模式虽然具有单向性和直线性的缺陷,但它明确勾勒出了传播学研究的五个主要领域(控制研究、内容分析、媒介研究、受众研究和效果研究),对形成传播学的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具有重要意义。 卢因“把关人”研究德国社会心理学家

2004年华中科技大学新闻学院传播学专业新闻业务真题

二〇〇四年 传播 名词解释 1、拉斯韦尔5w 2、文化规范论 3、传播情景与情景意义 4、培养理论关于社会传播的基本观点 简答 1、组织传播的功能 2、受众选择媒介时主要考虑的因素 3、批判学派研究的主要特点 新闻理论 名词解释 1、时效性原则 2、新闻传播的舆论导向 3、新闻自律 4、新闻传播的权能控制 简答 1、新闻学与传播学异同 2、新闻价值标准相对性 3、新闻受众心理的基本特征 4、新闻舆论监督的对象和范围 二〇〇五年 新闻 一、名词解释 新闻功能 新闻敏感 报纸编辑工作流程 二、简答 1.新闻评论常见结构形式 2.选择新闻稿的标准 3.新闻事实与采访对象的心理定势 传播 名词解释 1,符号互动

2、把关人 简答 简述大众传播者与信源的三种关系 新闻实务 简答 1、为什么记者采访要到现场观察 2、选择确立新闻报道主题的标准 3、华尔街日报体的文本结构 2006年 新闻理论部分 一、概念题: 1、新闻学(广义) 现代意义上的新闻学是指研究新闻,新闻事业,新闻传播活动规律的科学.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新闻学是指新闻学这个独立学科的完整知识体系,包括理论新闻学,应用新闻学,历史新闻学,管理新闻学。 2、新闻受众的物质功利需求 新闻受众对新闻信息内容的需求分为物质功利需求和精神满足需求,其中物质功利需求包括1234 3、新闻舆论的特点 新闻舆论是指通过新闻传播活动而表现出来的舆论。它有三个特点,一是形态多样性,二是组织性,三是权威性。(然后详细介绍三个特点) 4、影响新闻传播效果的主要因素 影响新闻传播效果的主要因素包括传播者、受传者、传播内容、传播媒介、社会环境五个方面,五个方面共同作用力决定了新闻传播效果其中传播者是主体因素。受传者是最权威的评价者。传播内容是决定传播效果最本质的因素。 5、媒介产业市场 媒介作为一种特殊产业要得到发展,关键是进入市场。媒介产业市场分为受众市场、广告市场和一般消费者市场。其中受众市场是指……广告市场是指…… 二、简述题: 1、为什么说新闻价值是相对的 社会环境不同,新闻价值不同123 媒体不同,新闻价值标准不同123 受众对新闻价值来说也是一个变量。12

最新整理传播学四大先驱.docx

最新整理传播学四大先驱 传播学四大先驱 一、拉斯韦尔: 5w模式 谁(Who)→说什么(SaysWhat)→通过什么渠道(InWhichChannel)→对谁(To whom)→取得什么效果(With what effects)基本要点 其称谓来自模式中五个要素同样的首字母“W”。这五个要素又构成了后来传播学研究五个基本内容,即控制研究、内容分析、媒介研究、受众研究和效果研究。 这五个要素各有其自身的特点: “谁”就是传播者,在传播过程中担负着信息的收集、加工和传递的任务。传播者既可以是单个的人,也可以是集体或专门的机构。 “说什么”是指传播的讯息内容,它是由一组有意义的符号组成的信息组合。符号包括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 “渠道”,是信息传递所必须经过的中介或借助的物质载体。它可以是诸如信件、xxxx等人际之间的媒介,也可以是报纸、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 “对谁”,就是受传者或受众。受众是所有受传者如读者、听众、观众等的总称,它是传播的最终对象和目的地。 “效果”,是信息到达受众后在其认知、情感、行为各层面所引起的反应。它是检验传播活动是否成功的重要尺度。 由此可以看出,对于广告而言,拉斯维尔对定义的五项分析具有重要的意义,五要素构成了广告运动的全部内容。这五个W对广告效果之间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对每一个要素的把握是广告运动能否成功的基础。5W模式的地位不可撼动,因为它最早明确地将传播过程划分为5个部分或者要素,并且相对应地限定了5个研究领域,有效地描述了传播和规划了传播学研究。

对它的批评主要来自于四个方面: 1、这个模式将传播视作劝服性过程,认为传播是传播者打算影响接受者,并且总能取得一定效果——对此人们表示理解,因为拉斯韦尔是从研究政治传播和宣传的角度进入传播学的; 2、这个模式忽略了反馈; 3、这个模式忽略了传播过程中外部环境的影响; 4、将传播划分为5个部分,忽略了传播行为的复杂性;同时将研究领域划分为5个部分,忽略了相互之间的关联——事实上,传播在不断进行,很难独立出一个具体和单一的传播行为。 三功能说 《1948《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 1)环境监视功能。自然和社会都在不断的变化和发展中,人类必须了解并适应这些变化和发展,才能使自身适应并生存下去。因此大众传播对社会的发展起到了“瞭望哨”的作用; 2)社会协调功能。社会是一个建立在不同分工基础上的有机体。社会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协调发展才是保证整个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大众传播正是执行联络、沟通、协调社会各组成部分的功能。 3)社会遗产继承功能。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建立在对历史的继承和创新基础上的。 我们只有将前人的智慧、知识、经验加以记录、整理并保存并传给后代,才能使后人在前人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并发展和创造。因此大众传播是社会遗产代代相传的重要保证。二、勒温/卢因 1、场论和群体动力论:详见上一个资料

传播学四大奠基人

1.哈罗德·拉斯韦尔(Harold Dwight Lasswell) 美国政治学家论文<<世界大战的宣传技巧>>1927年出版,对两次世界大战之间以宣传为题的传播研究影响尤大,至今仍然与美国名记者李普曼的<<舆论>>(1922)一起,被人推崇为早期传播研究的两部经典之作。《社会传播的结构与功能》可谓传播学的开山之作或奠基之作。1980年,又出版了三卷巨作《世界历史上的宣传与传播》。 在1948年发表的《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一文中,他最早考察了传播的基本过程,将其解析为五个主要环节或要素(即著名的“5 W”、谁、说什么、通过什么渠道、对谁说、产生了什么效果),并总结了社会传播的三项基本功能(环境监控、)(社会协调)(文化传承)。 这个过程模式虽然带有单向性和直线性的缺陷,但它明确勾勒出了传播学研究的五个主要领域(控制研究、内容分析、媒介研究、受众研究和效果研究),对形成传播学的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具有重要意义。 拉斯韦尔对传播学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 第一,他首先用政治学观点对传播学进行系统的研究,是公认的“宣传和政治符号理论发展的先驱”。 第二,他提出了著名的“5W”传播模式和传播“三功能说”,前者比较完善地描述了传播的过程,明确了传播学控制研究、内容分析、媒介研究、受 众研究和效果研究五个基本内容,为当代传播学研究指明了方向。后 者则为赖特、宣伟伯等学者以后对传播功能作出进一步的理论阐述, 奠定了基础。 第三,他提出"社会传播"的概念,从宏观上初步探讨了传播的社会功能等基本课题. 第四,倡导并亲身实践"内容分析法",由于该法精确定量的特色,为使传播学成为一门精确的科学立下了功勋. 第五,他用定量语义学的方法,比较了有意义的政治符号在不同时间和地点在主要新闻机构的分布,为传播学研究运用内容分析的方法提供了有 益的经验。 2.库尔特·卢因(Kurt Lewin) 最早研究传播学的心理学家之一。率先将类似自然科学的实验方法应用于社会心理学,被誉为"实验社会心理学之父". 卢因对传播学的一个重要贡献是提出了信息传播中的“把关人”(gatekeeper)概念。后来这个概念被广泛应用到新闻和信息的选择、加工、制作和传达过程的研究当中,“把关”理论成为揭示新闻或信息传播过程内在的控制机制的一种重要理论。 卢因对传播学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他把心理学的实验方法引入社会学研究的同时,实际上也给传播学研究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手段。

传播考题

北京联合大学2011年高职升本科 《传播学理论》考试大纲 一、考试性质 “高职升本科”《传播学理论》考试是为选拔北京市高等职业教育应届优秀毕业生进入本科学习而必须考试的一门新闻传播学专业课。 新闻媒介是现代社会重要的信息渠道。《传播学理论》是新闻传播系的专业核心课程。其教学目的和任务是系统地讲授传播学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使学生在宏观上了解和掌握传播学的基本内容,并结合新闻传播的具体实际,运用所学知识与方法,更加广泛而深入地分析和研究国内外大众传播的历史和现状,从而为进一步学习其它专业课程和将来从事与本专业有关的工作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通过学习该课程,在知识和能力等方面应达到的目标是: (一)掌握传播学产生与发展的基本脉络; (二)把握传播学理论的基本框架,明确其与其他相关理论和学科的关系; (三)掌握传播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并把它运用到传播现象的实例分析当中去; (四)鼓励开放性、创造性、批判性思维,结合我国的传播发展的历史和现状,对主要以西方观点为主的传播学理论体系进行深入的剖析与客观的评价,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研究具有中国特色的传播学理论的新论点、新论据、新思路及新方法。 二、考试科目 《传播学理论》 三、适用专业 本课程考试适用于报考新闻学专业的考生。 四、考试目的 本次考试的目的主要是测试考生通过对传播学理论相关课程的学习,能否具备传媒文化素养和掌握一定的传播理论、传播学研究方法和技能。通过系统的考试,考察学生是否具有本科学习的能力。 五、考试内容 根据《传播学理论》课程大纲的要求,并考虑高职高专教育的教学实际,特制定本课程考试内容。 第一章绪论 本章课程要求: 1.了解传播行为的基本形式; 2.理解传播的性质与特点。 3.了解传播学的产生的社会条件及其理论基础。 4.了解传播学研究的对象和主要课题。 本章课程重点:第一节 本章课程难点:第二节

#传播学必考的几个理论36695

沉默的螺旋理论 1、提出 2、观点 3、评价 1、提出 该理论是德国传播学者诺利—纽曼于1972年在其著作《重归大众传播的强力观》中首次提出的,1980年在《沉默的螺旋:舆论——我们社会的皮肤》中给予全面的概括。她认为:大众传播媒介在影响公众意见的方面有强大的效果,她把舆论生成中起重要作用的因素称为"沉默的螺旋" 2、观点 (1)个人意见的表明是一个社会心理过程,个人在表明观点前要对周围的意见环境进行观察,当发现自己属于"多数"或"优势"意见时,便倾向于积极大胆地表明自己的观点,当发现自己属于"少数"或"劣势"意见时。一般就会屈于环境压力而转向"沉默"或者附和。 (2)意见的表明和"沉默"的扩散是一个螺旋式的社会传播过程,一方的沉默造成另一方的意见增势,受群体压力而改变态度的人越来越多,使得优势意见越来越强,迫使更多持不同意见的人继续保持沉默或者既而转变态度追随支配意见。 (3)媒介通过营造意见环境来制约影响舆论,大众传媒以三种方式影响沉默的螺旋:a.对何者是主导意见形成印象 b.对何种意见正在增强形成印象 c.对何种意见可以公开发表而不会遭到孤立形成印象 对人们确定多数人的意见是什么,大众传媒起重要的作用。 3、评价 意义: 1)为传播学的效果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认为舆论的形成是大众传播、人际传播、人们对意见环境的认知心理三者相互作用的结果 2)强调社会心理机制在舆论形成种的作用,是一个突破。 3)强调大众传播对舆论的强大影响,并指出这种影响来自传媒营造的"意见环境" 局限: 1)其理论前提"个人对社会孤立的恐惧",以及由这种"恐惧"所产生的对多数或者有时意见的趋同行为,仍有待于推敲。 2)对社会孤立恐惧,对优势意见趋同行为的动机不应该是一个绝对的常量,而是一个受条件制约的变量。 3)"多数意见"的压力强弱受社会传统、文化以及社会发展阶段等因素的制约,对于不同性质、类型的问题。多数意见压力不同。 4)过于强调"多数"或者"优势"意见的压力,忽略了舆论的变化过程何少数派的作用。实际上,少数派的"中坚分子"往往可以对多数派产生影响。 知识沟假说 1、背景 2、提出 3、基本观点 4、导致"知识沟"原因分析 5、发展与改进 6、现实意义 1、背景

传播学历年真题整理

1 历年试题整理 第一章传播与传播学 一、名词解释 1.大众传播(复旦04新闻传播理论暨大1994厦大04传 播05新传北师05传播兰大99传播学南师04传播业务 厦大02传播中传99传播学) 2.传播学的三大分支(复旦03新闻传播基础(单考生))3.卢因(北大02传播学南大03新传) 4.传播(中传01、02、06传播学人大98、99新闻学吉 大2000社科院04新传) 5.施拉姆(中传01、03传播学北师02传播学) 6.拉扎斯菲尔德(南大06新传北师05传播学) 7.拉斯韦尔(北师06传播学南大05新传中传01传 播学) 8.组织传播(北师05传播学人大05新传中传01、05 传播学) 9.人际传播(中传2000传播学) 10.传播者(中传99传播学) 11.霍夫兰(北师04传播学华中科技03传播学) 二简答题 1.简述传播学的四大奠基人及其侧重的方向。(复旦04新闻传播理论) 2.网络传播扩大了哪些人际传播功能?(复旦04传播实务) 3.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的区别(中传03传播学) 4.传播学在美国发展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中传04传播学) 5.简述传播学关于人际传播社会功能的基本内容(武大04 传播学) 6.传播的定义和特点。(北师04传播学) 7.试述组织传播的功能。(华中科技04传播学) 8.人际传播的主要特点有哪些?(南师04传播业务)9.拉斯韦尔作为传播学研究先驱的意义。(武大05传播学)10.从不同角度简述传播的类型。(厦大02传播学中传2000传播学) 11.人际传播有什么基本功能。(厦大01传播学) 12.简要说明传播的类型和各自的特点。(中传2000传播学) 13.为什么说传播研究不等于传播学? 三论述题 1.近几年来互连网在世界范围内迅猛发展,这对既成的传播

几个有名的传播学理论

1.子弹理论: 早期大众传播学有“子弹论”,认为传播如同打枪,传播者一说话,接受者就会被语言的枪弹击中,传播效果就达到了。后来,这个理论受到了否定,传播效果的产生被认为由传播者与受众在复杂的交互作用下形成。 2.传播流: “传播流”研究强调人际产播在大众传播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揭示了传播效果形成过程中的众多制约因素环节,对否定早期“魔弹论”的传播观起了重要作用,其代表学者是拉扎斯菲尔德,卡兹和罗杰斯等 3.有限效果论 其主要观点是:大众传播没有力量直接改变受传者对事物的态度,在人们作出某种决定之际,许多其他因素起着重要的作用,其中包括个人的政治、经济、文化、心理的既有倾向受传者对信息的需求和选择性接触机制,群体归属关系和群体规范,大众传播过程中的人际影响等等。 4.议程设置功能 该理论认为大众传播往往不能决定人们对某一事件或意见的具体看法,但可以通过提供给信息和安排相关的议题来有效地左右人们关注哪些事实和意见及他们谈论的先后顺序。 5.沉默的螺旋 如果一个人感觉到他的意见是少数的,他比较不会表达出来,因为害怕被多数的一方报复或孤立。这一理论假设人们总是在判断什么是公众的观点,而且他们经常通过媒体来判断。理论同时假设我们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对被孤立的恐惧,而且我们知道什么观点可以导致我们被主流群体孤立。 6.培养理论 大众传播媒介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受众的世界观。 7.知沟理论 ,“由于社会经济地位高者通常能比社会经济地位低者更快地获得信息,因此,大众媒介传送的信息越多,这二者这间的知识鸿沟也就越有扩大的趋势。” 8.第三人效果 它包括两个基本的假说:①知觉假说:人们感到传媒内容对他人的影响大于对自己的影响。②行为假说:作为第三人认知的后果,人们可能采取某些相应的行动,以免他人受传媒内容影响后的行为影响到本人的权益和福利;人们可能支持对传媒内容有所限制,以防止传媒对他人的不良影响。①从传播学角度分析该事件,“第三人效果”理论对这种因信息传播而引起“恐慌”的现象具有很强的解释力。据“第三人效果”理论,受众倾向于认为传媒信息对其他人(第三人)的影响更大。在此次碘盐危机中,受众首先考虑的不是自己家里缺不缺盐,而是预计其他人会因为碘盐恐慌而抢购。因此,为了避免“后下手遭殃”的结局,就必须“先下手为强”。当群体不约而同形成这种共识时,“恐慌购买”就不可避免地爆发了。9.媒介霸权了论 媒介霸权理论是葛兰西在其著名的《狱中札记》中提出的一个理论,对大众文化和媒介研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葛兰西认为,一个社会制度的真正力量并不是统治阶级的暴力或其国家机器的强制性权力,而是被统治者对于统治者世界观的接受。霸权的产生、再生产以及转换是市民社会意识形态国家机器作用的结果,这与国家暴力机器的强制性不同。对于葛兰西来说,国家实施压制,而市民社会则行使霸权。霸权在文化和意识形态方面运作时必须通过市民社会的各种机构,如教育、家庭、教会以及大众文化和大众传媒等社会机制来实施。

传播学概论试题

新闻与传播学院《传播学概论》课程考试试题(B卷)答案 时量:120分钟总分100分,考试形式:闭卷 一、单项选择(1*10=10分) 1、传播学产生于20世纪早期的美国,以下哪一项不属于传播学产生的社会背景( C ) A、大众传播媒介的迅猛发展 B、战争宣传研究的需要 C、全球信息化的影响和冲击 D、其他相关学科的推动 2、拉斯韦尔的代表作是( A ) A、《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 B、《传播与说服》 C、《人民的选择》 D、《舆论学》 3、在传播学四大奠基人中,属于政治学家的是( D )。 A、拉扎斯菲尔德 B、卢因 C、霍夫兰 D、拉斯韦尔 4、提出大众传播具有“麻醉”功能的传播学者是( B )。 A、施拉姆 B、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 C、赖特 D、拉斯韦尔 5、社会各群体、组织、社区都应该拥有自己的媒介,这是( B )媒介规范理论的观 点。 A、集权主义 B、民主参与理论 C、自由主义 D、社会规范 6、(B )是真正意义上的“多媒体”传播。 A、人内传播 B、人际传播 C、大众传播 D、群体传播 7、下列与选择性理解意思最为接近的成语是(D ) A、择善而从 B、爱屋及乌 C、从谏如流 D、见仁见智 8、提出“把关人”理论的学者是(B ) A、拉斯韦尔 B、卢因 C、霍夫兰 D、施拉姆 9、人类传播在现象上表现为符号的交流,而实质上是( C )的交流 A、信号 B、象征符 C、意义 D、语言 10、社会成员利用传播媒介阐述主张、发表言论以及开展各种社会和文化活动的权利是 ( C ) A、传播权 B、知晓权 C、媒介接近权 D、文化权 二、名词解释(4*5=20分) 1、法兰克福学派 当代西方的一种社会哲学流派,以批判的社会理论着称。是以德国法兰克福大学的“社会研究中心”为中心的一群社会科学学者、哲学家、文化批评家所组成的学术社群。由法兰克福社会研究所的领导成员在20世纪30~40年代初发展起来,其社会政治观点集中反映在M.霍克海默、.阿多诺、H.马尔库塞、J.哈贝马斯等人的着作中。 2、自我互动 现代象征互动理论的集大成者H.布鲁默的“自我互动”理论是对人内传播的社会性和互动性的一个很好说明。布鲁默在1969年出版的《象征互动论》一书中提出了这样一

传播学理论知识归纳

《传播学理论》十三章知识重点归纳 第一章重点 传播学研究的五大领域 自然科学的“三论”对传播学学科建设的贡献 传播学五大奠基人 第二章重点 “信息”的概念 关于“传播”的代表性观点 社会传播的特点 大众传播信息系统的特点 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的辩证关系 第三章重点 人类语言的本质特征 人类传播的发展进程 信息社会的特点 第四章重点 信息在结构上的三要素 符号的定义 象征符的特点 符号的基本功能 意义的定义 符号意义的分类 构成共通的意义空间的三要素 第五章重点 传播过程八要素 传播模式定义 5W模式(定义及模式图) 线性传播模式的不足 不同模式所属类型(线性、双向循环、系统模式)及特点 第六章重点 人内传播的定义 人内传播过程的要素 人内传播自我管理的主要内容 人际传播定义 人际传播动机 人际传播的特点 新媒体的出现如何影响人际传播的效率和质量? 如何用“约哈瑞窗口”理论说明人际传播的重要性?

第七章重点 群体的定义 所罗门·阿什的“线段实验” 流言的流通量公式 组织传播的定义 组织传播的功能 组织内传播的媒体形式 组织信息输出的形式 组织的危机传播 第八章重点 大众传播的定义 大众传播的特点 大众传播的十大社会功能 大众传播社会影响的两种代表性观点 拟态环境的定义 第九章重点 大众传播传播者的定义 对传播者的研究被称为“控制分析”的原因《报刊的四种理论》的定义 关于媒介规范理论的主要类型 我国目前的传播体制 民主-参与理论的主要观点 “把关人”概念 影响传播者把关的因素 第十章重点 认识大众传播媒介的四个角度 主要大众传播媒介的特性 麦克卢汉关于媒介的几种理论 麦克卢汉理论评价 选择的或然率公式 决定媒介选择的因素 第十一章重点 大众传播的受众的定义 关于大众传播的受众观主要有哪些? 作为权利主体的公众的受众主要拥有哪些权利?政治既有倾向假说的定义 选择性接触假说的定义 “使用与满足”研究的评价

新闻学复习题

绪论 1、约翰弥尔顿关于新闻出版自由的基本观点是什么? 2、世界上第一部新闻史著作是什么?作者是谁? 3、世界新闻学走向成熟的两部代表作品是什么? 4、《报刊的四种理论》的基本观点是什么? 5、传播学四大先驱是谁?他们各自对传播学研究的主要贡献是什么? 6、中国早期新闻学研究的代表人物是谁?他们的思想观点是什么? 7、中国新闻学走向成熟的三部代表性著作是什么? 8、如何评价延安整风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的新闻学建树? 第一章 1、你怎样看待新闻起源于人的好奇心、新闻欲这样的说法? 2、唯物论的新闻起源观是怎样的? 3、新闻的本质是什么?(结合具体新闻案例谈谈你的理解) 4、什么是新闻框架理论?试用该理论来分析有关新闻。 5、唯物主义的新闻本源观和唯心主义的新闻本源观各是怎样的? 6、新闻有哪些基本特点?新闻与文学、历史、情报有何不同。 7、我国权威性最高的新闻定义是什么?分析它的优点与不足。 8、范长江新闻定义的特点是什么? 9、什么是硬新闻、软新闻、延缓性新闻、突发性新闻? 第二章 1.新闻和信息有何区别与联系 ? 认识两者的关系什么意义 ? 2. 新闻与舆论何联系 ? 3. 新闻媒介如何有效地反映舆论和引导舆论 ? 4. 新闻与宣传有何区别与联系? 5. 如何实现新闻与宣传的最佳结合与统一? 第三章 一、填空题 1、西方报纸是()的产物 A资本主义政治 B资本主义文化发展 C资本主义商品经济 D新闻自由主义 2、()便利了报刊的采集和报刊发行 A城市的兴起 B信息的畅通 C人数的众多 D大众报纸的出现 3、手抄新闻出现的时间大约是() A原始社会的开始 B15——17世纪末 C17——18世纪 D18——19 世纪 4、()被认为是现代日报的始祖 A《莱比锡新闻》 B《德国观察周刊》 C《牛津公报》 D《英国每日新闻》 5、我国政府公报的始祖是() A新闻书 B邸报 C手抄报 D塘报 6、第一批中文报纸是在()由英国传教士创办的 A18世纪末——19世纪初 B19世纪初——19世纪30年代C19世纪30年代——19世纪末 D19世纪末——20世纪初

传播学的四位创始人

传播学的四位创始人 对于传播现象给予较多研究、直接促成传播学产生的学者,是拉斯韦尔、勒温、霍夫兰,以及拉扎斯菲尔德。他们的学术背景、事业生涯和兴趣爱好有着惊人的相似。他们的家庭大多与欧洲大陆有着某种联系,其学术成果与欧洲学术有某种渊源,有两位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移居美国。这四位学者还都有较富裕的家境,较丰富的学识,进最好的大学,广泛涉猎欧美不同学科。他们都在中年时期突然改变事业生涯,从他们自己熟悉的研究领域转向传播研究,并以恢宏的气度一起结识。他们都在大学从事教学与研究,出版了有关专著。他们的四周均聚集一批后来都成为该学科领袖的年轻学者,和一批批听他们授课的莘莘学子。在他们的传播研究中,都着重态度、行为改变的效果研究。正是这些推动了传播学的产生,确定了传播研究的某些方向,积聚了研究力量,为传播学奠定了进一步发展的坚实基础。 1.拉斯韦尔 哈罗德·拉斯韦尔(Harold Lasswell,1902----1977)是一位著名的政治学家,也够得上是一位社会学家、心理学家和传播学者。传记作家形容他为“犹如行为科学的达尔文”。 拉斯韦尔1902年2月13日出生于美国伊利诺斯洲唐尼尔逊的一个牧师家庭。家境优裕,藏书甚丰。1922年,他在芝加哥大学获哲学学士学位后,赴欧洲英、法、德等国著名大学攻读研究生课程,最后获得博士学位。其间,他曾去柏林大学学习心理分析学说,并最先向美国学界引介了弗洛伊德心理分析理论,其《世界政治与个人不安全感》(1953)一书也深受弗氏理论的影响。1927年,在芝加哥大学政治系任教的拉斯韦尔正式出版了他的博士论文《世界大战时期的宣传技巧》,随即在学术界引起反响。该书描述和分析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各交战国之间的宣传战,断定宣传能产生很大的社会影响力。1935年,他又与人合写和合编了《世界革命的宣传》和《宣传与推行》两本书,用科学的方法分析和研究宣传的功能及其社会控制,探讨宣传的本质和规律。1946年,拉斯韦尔和史密斯合著了《宣传、传播和舆论》一书,认为宣传只是信息传播的一种特殊形态,而大众传播研究的范围要广得多,包括报刊、广播、书籍、电影、告示以及歌曲、戏剧、演讲等等。该书第一次明确使用了“大众传播学”的概念,并用四篇文章分别阐述了传播过程中的“渠道”、“传播者”、“内容”和“效果”等要素,从而显示出著者由宣传研究转向传播研究的思维轨迹和理论倾向。1979年,在拉斯韦尔逝世两周年的时候,他与勒纳、史皮尔合写的《宣传与传播世界史》三册巨著正式出版发行,从而将宣传与传播研究又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拉斯韦尔一生勤勉耕耘,著术甚丰,共发表了600万字以上的学术著作,内容涉及政治学、社会学、宣传学和传播学等许多领域。但是,他的许多传播学成果并不为人所了解,一般人只是从他在《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1948)论文中的“一句话”、“三功能”来认定他在传播学中的创始人地位。这一句震憾学术界的话就是:“谁?说些什么?通过什么渠道?对谁说?有什么效果?”从而引申出“控制分析、内容分析、媒介分析、受众分析和效果分析”五大研究课题,并长期左右着美国的传播学研究方向。三种功能

刘海龙《大众传播理论:范式与流派》辅导用书(大众传播研究史:诠释与建构)【圣才出品】

第二章大众传播研究史:诠释与建构 2.1 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重点难点归纳】 一、在争论中被建构的传播研究史 1.一场关于传播研究现状的争论 (1)伯纳德·贝雷尔森的传播研究方向 伯纳德·贝雷尔森发表《传播研究现状》文章,他把传播研究分为4个主要研究方向和 一场关于传播研究现状的争论 在争论中被建构的传播研究史 真正的奠基人 传播研究在中国的两次引进 传播学在中国的建构 传播研究引进中的断裂的原因 “传播学”的想象与重构 修辞学的产生 伯克与新修辞学 修辞学和文学批评传统 叙事范式理论和后现代修辞理论 文学批评与传播研究 马克思的主要观点 托克维尔的主要观点 19世纪至20世纪初欧洲的大众传播研究 达尔文的主要观点 塔尔德的主要观点 西美尔的主要观点 传播学在美国成为大学专业的原因 杜威与传播研究 芝加哥学派与美国早期大众传播研究 米德与传播研究 帕克与传播研究 “芝加哥学派”的传播研究特点 民意是否理性 大众媒体与民主的关系 关于客观新闻报道 李普曼的《民意》中的七个话题 宣传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新闻报道中的控制 报纸的经营与读者 新闻的性质与作用 美国传播研究建立和特征 大众传播研究 大众传播 大众传播研究 大众 传播研究 史:诠 释 与建 构

6个次要方向,它们分别如下: ①主要研究方向 a.以拉斯韦尔为代表的政治学方向。 b.以拉扎斯菲尔德为代表的抽样调查的研究方向。 c.以勒温为代表的小群体研究方向。 d.以霍夫兰为代表的实验研究方向。 ②次要方向 a.以新闻自由委员会为代表的进步主义方向。 b.以里斯曼、伊尼斯为代表的历史学方向。 c.以施拉姆为代表的新闻工作方向。 d.以香农和韦弗为代表的数学方向。 e.以奥斯古德为代表的心理——语言学方向. f.以鲁奇和贝特森为代表的精神治疗方向。 (2)威尔伯·施拉姆不同意贝雷尔森的判断 ①他认为,在拉斯韦尔、拉扎斯菲尔德、勒温和霍夫兰这“四大奠基人”的离去之后,传播研究不仅没有停滞不前,而且在理论和方法上都有长足进步。 ②他把拉斯韦尔、拉扎斯菲尔德、勒温、霍夫兰看作是传播研究的奠基人。 2.真正的奠基人 (1)传播学四大先驱(施拉姆评定) ①政治学家拉斯韦尔 对传播学的贡献在于提出了一个经典的5w模式,同时规划了传播学的五大研究——控制分析、内容分析、媒介分析、受众分析和效果分析,另外他指出人类传播活动的三项功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