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七律-长征练习题

最新七律-长征练习题
最新七律-长征练习题

《七律长征》课课练

一、读《七律长征》,回答文后问题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1、解释下列词语。

等闲——逶迤——

磅礴——云崖——

2、这首诗的中心句是________________。

3、这首诗为我们具体展示了哪几幅红军长征途中威武雄壮的“征难图”?

4、这首诗从表达方式的角度看,属于________诗;从体裁的角度看,属于________诗。

5、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诗的首联总领下文,把红军顶天立地的高大形象矗立在读者面前。

B、诗的颔联描写红军翻山越岭,用“腾细浪”和“走泥丸”两个极其生动的比喻,把中国工农红军蔑视一切艰难险阻,敢于征服困难、压倒敌人的伟大气魄鲜明地烘托出来了。

C、诗的颈联描写红军渡江涉水,扣“万水”来写。一个“暖”字,一个“寒”字巧妙地交代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的这两场战斗的时令。

D、红军长征途中,经过许多高大的雪山,诗中写“岷山千里雪”,实际是概括所有过雪山的艰苦斗争。

二、拓展练习

(一)阅读毛泽东《十六字令三首》,回答问题:

十六字令三首

一九三四年到一九三五年

其一其二其三

山,山,山,

快马加鞭未下鞍。倒海翻江卷巨澜。刺破青天锷未残。惊回首,奔腾急,天欲堕,

离天三尺三。万马战犹酣。赖以拄其间。

1、给加粗字注音。

下鞍()巨澜()酣()锷()堕()拄()

2、下列诗句意思理解有错的一项是()

A、“惊回首,离天三尺三”:快马加鞭的翻山战士回头一看,那高入云霄的山峰,离天只有三尺三寸了。

B、“山,倒海翻江卷巨澜”:骑着马在山中奔驰,感到一座座高峰像倒海翻江般卷起巨大的波浪。

C、“山,刺破青天锷未残”:站在山上,用利剑刺破青天,剑没有半点残损。

D、“天欲堕,赖以拄其间”:就是天塌下来了,山也能把它顶住。

3、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这三首词都是写山,第一首是写山的崇高,第二首写山的雄伟浩大,第三首写山的坚强。总起来都是写长征的红军。虽是三首,如同一首。

B、把山比喻为狂涛巨浪、奔腾的战马和刺破青天的利剑,极准确生动,给人以无穷无尽的想像余地,最有力地歌颂了伟大的红军战士。

C、毛主席诗词无论是咏雪的、咏梅的,都是通过物来咏人。这三首十六字令通过山来反映一个伟大的主题,表现崇高的思想境界:歌颂了红军战士顶天立地的英雄气概和藐视一切困难的大无畏革命精神。

D、第一首中“惊”字,不但表现了红军对山的高险的惊讶,更主要的还是表现红军战士征服了高山险阻的自豪心情。第二首描写的景象只有坐在奔驰的汽车上的人才能看到。第三首

新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_5.七律·长征(教案)

第二单元 【教材分析】 1.单元主题: 本单元课文主要是围绕“重温革命岁月”这个专题进行编排的。主要由《七律·长征》、《狼牙山五壮士》、《开国大典》三篇精读课文和《灯光》一篇略读课文组成。《七律·长征》这首诗生动地概述了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歌颂了中国工农红军在长征途中所表现出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狼牙山五壮士》记叙了抗日战争时期,五位战士诱敌上山,英勇杀敌,最后英勇跳崖的故事,表现了五壮士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仇恨敌人、勇于牺牲的革命精神和英雄气概。《开国大典》记叙了1949年10月1日首都北京举行开国大典的盛况。表达了中国人民对新中国的诞生无比自豪、激动的心情,展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们特别是毛泽东的领袖风采。《灯光》这篇文章通过对一件关于灯光的往事的回忆,歌颂了革命先烈的献身精神,说明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口语交际《演讲》根据演讲内容拟定题目,编写演讲稿,参加演讲活动展示自己。重点是掌握演讲技巧。习作《记一次游戏》做游戏,增加感受。练习写记叙游戏过程的作文。重点是确定作文的写作思路。《语文园地》学习点面结合的场面描写方法,了解运用相同句式写句子和用不同表达方式表示“说”的方法,学习说法创作方法,积累爱国名句。 2.单元重点: (1)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本单元的四篇课文都是记叙革命历史的,是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好教材。要通过朗读,理清课文脉络。对重点段落要细细品味,抓住重点词句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另外革命历史离学生很遥远,理解起来很困难,还要借助历史背景资料去理解。 (2)了解文章点面结合写场面的方法。每篇课文中作者在记叙故事时都写了具体的场面,运用点面结合的方法,让人如身临其境一般。教学中要抓住课文重点,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真实的体验和感受,还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教育资源,用声音和光影把学生带入到课文场面描述的情境中,让学生去感受和体会,并学会在今后的习作中尝试运用点面结合的写法来写场面。 【学情分析】 六年级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素养,学生已基本上掌握了找词找句、圈圈点点划划、读读体会的感悟方法。但学生整体感悟不深,浮于比较表面的东西学生能较容易地体会到,而对于较深层次的内容学生很难感悟出来。其次是学生的整体朗读水平一般。教师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七律·长征》教案

5.七律·长征 教学目标: 1.认识“逶”、“迤”等6个生字,会写“崖”、“渡”2个生字。会理解“逶迤、磅礴、泥丸”等词语的意思。 本课只有两个生字,写稿请参考最新人教六上二样稿。 2.理解诗句的意思,在朗读课文中读出磅礴的气势,并背诵课文。 3. 体会中国工农红军战胜种种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理解长征中红军遇到的艰难险阻和战士们对待困难的态度,领会全诗的思想感情。 2难点:(1)体会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精神,并读出磅礴的气势。 (2)了解文章点面结合写场面的方法。 教学准备: 1. 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的情景录象。 2.播放《长征组歌》。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 播放歌曲《长征组歌》,将学生带入红军长征的艰苦岁月。 板书:5.七律长征 2.解题。 (1)七律是中国传统诗歌的一种体裁,属于近体诗范畴,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由八句组成,每句七个字,每两句为一联,共四联,分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中间两联要求对仗。 (2)国民党反动派对红军发动了五次“围剿”。从1931年到1934年,在毛泽东同志正确路线指引下,红军取得了四次反“围剿”的伟大胜利。以后,由于王明的错误路线排斥了毛泽东同志的正确领导,造成了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为了保存革命力量,红军不得不离开中央苏区根据地,开始长征,北上抗日。长征途中,1935年4月,党中央在贵州省遵义召开了遵义会议,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同志的领导地位,结束了王明的错误路线对党的统治,从此中国革命转危为安,从胜利走向胜利。 党中央率领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经过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西康(现已撤销省的建制)、甘肃、陕西等11个省,在整个长征途中,红军爬雪山,过草地,历尽千辛万苦,克服重重困难。红军战士击溃敌人的多次围追堵截,连续行军二万五千里,终于在1935年10月胜利到达陕北根据地。1936年10月,第二、四方面军也到达陕北,与第一方面军会合。 毛泽东同志写下了《长征》这首诗,从诗中我们可以体会到红军二万五千

部编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七律长征》教案

七律·长征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本课生字,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理解内容。 2理解诗词的意思,体会诗词所表达的感情。 3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感受诗人博大的胸怀与豪迈的气概,学习和发扬长征精神,磨炼意志,培养乐观向上的情感态度。 4背诵课文,默写《清平乐·六盘山》。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有关红军长征中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等的图片或影像资料。 学生:课前利用各种途径搜集有关红军长征和毛泽东的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抗日战争时期,在伟大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们的工农红军创下了世界战争史上的一个前所未有的奇迹。1934年,中国工农红军为了北上抗日,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围剿,进行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毛泽东当时亲自率领红军长征,在胜利时回顾红军战士经历的千山万水,千难万险,心潮澎湃,挥笔写下了一首气势雄伟、情感激昂的壮丽诗篇。

2出示诗题《七律·长征》。 二、自主阅读,整体感知 自学生字词;初读感知诗歌内容。三、再读诗歌,读悟结合,理解诗意, 指导背诵。 (一)出示学习提示: (1)悟:看注释、结合资料及预习情况,说说这首诗写了什么?(用诗中的一句话来回答。) (2)说:与小组同学交流学习成果。 (3)读:把自己对诗句的理解试着用朗读表现出来。 (二)合作交流学习 1.同桌合作学习 2.交流理解,读中悟,悟中读 (1)这首诗写了什么,能不能用诗中的一句话来回答。 (2)请大家大胆展示自己,说说你对诗句的理解。 3.交流,预设以下几个环节: (1)“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说说自己的理解。 学生练习朗读,指名有语气朗读,并试着背一背。 从这两句诗中你感受到什么? (2)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展示南岭山脉和乌蒙山的图片,理解“逶迤”和“磅礴”。 在红军的眼中这逶迤的五岭,磅礴的乌蒙山却像什么?指导、练习朗

最新部编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七律·长征》精品教案

创新教案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学会2个生字;理解“只等闲、逶迤、磅礴、万水千山”的意思;体会理解这些词语 在诗句中所含有的思想感情。 2.理解诗的意思并体会红军的所向无敌的精神、英勇豪迈的气概。 3.了解长征这段历史以及本课的写作背景。 4.简单了解律诗的特点,了解本诗的风格。 5.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在情感上受到感染和熏陶,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 课文。 6.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发展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二)情感教育: 1.理解诗句内容,感受毛泽东及其中国工农红军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革命英雄主义和 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领略毛泽东作为诗人,作为一代伟人的博大胸怀、高昂的气质。 3.培养学生坚韧顽强的的意志品质。 教学过程: 一、揭题,感知诗歌内容 1.谈话揭题,读通读懂古诗 同学们,看到鲜艳的五星红旗,我们就会想到:新中国的建立,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然而在我国的革命历程中,有一次伟大的壮举,那就是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那么同学们你们了解长征吗?现在让我们一起领略这首气魄宏伟的七律诗《长征》。请同学们自由地读这首诗,把这首诗读通、读准。(让学生自由地读2分钟) 2.介绍“七律”,这是一首七言诗。所谓的七言诗就是七言八句。言,就是字,每行有七个字,一共有八句话。就是七律。七律诗中间四句两两相对应,而且朗读的时候还有和谐的韵律与鲜明的节奏。 3.出示中央红军的长征路线图。 毛泽东主席是亲自率领红军长征的一代伟人,他回顾所经历的千山万水,心潮澎湃,写下了气势磅礴的诗篇——《七律长征》。(板书课题)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七律长征同步练习附答案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七律长征同步练习附答 案 文件管理序列号:[K8UY-K9IO69-O6M243-OL889-F88688]

丸崖岷 一、读拼音写词语。 wēi?yí? ?pánɡ?bó? ?dà? dù?qiáo qiān?lǐ?xuě? tiě?suǒ?hán? zǒu? ní?wán 1、红军不怕远征难.( nán nàn ),万水千山只等闲.( xié xiá n )。

2、更喜岷.( mínɡ mín )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 jìnɡ jìn )开颜。 三、组词。 岷( ? )崖( ? )博( ? )傍( ?)度( ?) 眠( ? )涯( ? )礴( ? )磅( ? )渡( ?) 四、给多音字组词。 hénɡ( ? ) bànɡ( ? ) 横磅 hènɡ( ? ) pánɡ( ? ) 五、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尽:A完;B达到极端;C全部用上;D用力完成;E全、所有的。 1、三军过后尽.开颜。( ? ) 2、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 ) 3、水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 ) 闲:A平平常常; B不在使用中;C闲空儿;D与正事无关的。 4、万水千山只等闲.。( ? ) 5、爸爸忙里偷闲.,为我编了蝈蝈笼子。( ? ) 6、老师们在办公室里闲.谈着,正巧,校长进来了。( ? ) 7、家搬了以后,有了一间闲.房,正巧给我做书房。( ? ) 六、判断下列诗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1、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 ) 2、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 ) 3、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 )

4、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 ) 七、判断下列诗句是属于什么季节。 1、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 ) 2、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 ) 3、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 ) 4、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 ) 5、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 ) 阅读区。 七律·长征 毛泽东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1、全诗是围绕哪一句诗来写的?用“”在文中画出来。 2、诗中写到了红军长征经过的地方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圈出画横线句子中的一对反义词,说说它们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语文人教版五年级上册《七律长征》

《七律长征》 毛泽东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诗句意思。 (2)了解诗的比喻、夸张手法的运用。 2、过程与方法: (1)品评作品中的诗句,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2)让学生通过诗句展开丰富的想像。 3.情感与态度: 感受中国工农红军在长征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让学生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体会关键词语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深情,感悟诗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了解红军战士在长征途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过程: 一、烘托氛围,导入新课 1.导语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这首诗写于1935年10月,当时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回顾长征途中红军所战胜的艰难险阻,作者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 2欣赏歌曲《七律长征》 3.了解七律。 七律,诗体名,七言律诗的简称。每首八行,每行七字,每两行为一句,共四句,分首联、颔联、颈联、尾联。中间四句两两相对应,偶句末押韵。 3.读课题 二、朗诵课文,整体感知 1.出示整首诗,自由读,指名读,把诗读正确。 2、听范读,指名读,再全班齐读。 3、这篇课文是围绕哪一句写的?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三、精读课文,品悟诗情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译)①质疑:找出不理解的词语 A、万水千山 B、等闲 答疑:A、万水千山:千、万都是泛指,形容经历的山水非常多,路途遥远艰难。 B、等闲:平平常常。 (连)②请同学翻译诗句的意思,同桌互相说。

③(悟) A、你从哪里读出了长征的艰难?(万水千山远征难) B、从哪里读懂了红军战士不怕难呢?(只等闲) C、体会出红军的什么精神?(乐观的革命主义精神) ④(诵)你能把这种感受读出来吗?(指名读→齐读)(要读出红军不怕难的语气,语气要坚决,充满信心) 2、从哪些诗句中可以看出“红军不怕远征难”呢?(颔联、颈联) 3、学生运用刚刚我们学习第一句诗的方法(译-连-悟-诵)自主学习颔联和颈联。 4、交流、汇报成果。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①你从哪里感受到长征艰难? A、五岭逶迤 B、乌蒙磅礴 “乌蒙磅礴”,你看到了怎样的山?(板画帮助学生理解。) 你能读出这种气势雄伟感觉吗? ②那你又从哪里感受到红军战士的不怕难呢? A、腾细浪逶迤的五岭在红军战士的眼里,只是翻腾着的细小波浪。 B、走泥丸磅礴的乌蒙山,在红军的眼里只是滚动的泥丸。 逶迤的五岭,磅礴的乌蒙山,在红军的眼里只是翻腾的细浪、滚动的泥丸,你能从中感受到什么?(藐视困难) 带着这种感受,再来读一读(前部分要读出气势,后半部分要读出不怕难的平淡) ③教师补充:修辞手法:比喻、夸张、对偶 同学们,红军长征途中翻越的仅仅是这两座山脉吗?红军在长征途中翻越了18座这样巨大的山脉,翻山越岭,长途跋涉,何等艰难,可红军的回答是──生读“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①你从哪里感受到长征的艰难? A、云崖 B、大渡桥横铁索寒 那冰冷的铁索,那湍急的水流只要看一眼,就已经让我们不寒而栗,更何况对面还有凶狠的敌人,用机枪疯狂地扫射着!那红军又是怎样对待的?想看看那激烈的战斗场面吗? 看视频,谈感受。(飞夺泸定桥) ②你从哪里感受到红军战士的不怕难呢? 暖 ①(出示金沙江图) ②面对这样险峻的金沙江,为什么给红军感觉是暖的? ③听故事,谈感受?《红军巧渡金沙江》的故事。1935年5月,红军主力在毛主席率领下,浩浩荡荡向云南进发。到达金沙江的时候,太阳已经落山。金沙江两岸都是悬崖峭壁,滚滚的江水飞溅起层层浪花,撞击着两岸高耸入云的山崖,发出轰轰的巨响。敌人为了阻挠红军北上,封锁了各处渡口,并且抢去了江面所有的渡船。面对汹涌的江水、狡猾的敌人,红军战士运用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采取声东击西的办法,扰乱敌人视线,同时又俘获了敌人的两只船,结果我军不费一枪一弹,俘虏敌人六十多个,夺取了金沙江的主要渡口。很快,红军大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七律长征

25、《七律·长征》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诗句内容,体会中国工农红军战胜各种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学会2个生字;解释“只等闲、尽开颜、万水千山”的意思;并且体会词语在诗句中所含有的思想感情。 3、联系上下文理解诗句的意思;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及难点】 弄懂诗句中词语的意思,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在我国的革命历程中,有一次伟大的壮举,有一座不朽的丰碑,那就是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它为新中国的建立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那么同学们你们了解长征嘛? ⑴介绍有关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资料: 1934年,由于王明左倾机会主义路线的错误,导致了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红军不得不离开中央苏区根据地,开始二万五千里长征,北上抗日。在长征的途中,党中央召开了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结束了王明错误路线的统治,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⑵介绍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路线: 教师投影出示红军长征的地形图。 解说:红军第一方面军在1934年10月从福建西部的长汀、宁化和江西的瑞金等地出发,经过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西康、甘肃、陕西等十一个省。在整个长征的途中,红军爬雪山,过草地,历尽了千辛万苦,击败了敌人的多次围追堵截,连续行军二万五千里。终于在1935年10月胜利到达陕北根据地。1936年10月,红军第二、四方面军也到达陕北与红一方面军会师。这首诗就是毛泽东同志在1935年10月长征即将结束的时候写的。 这是一首七言诗。所谓的七言诗就是七言八句。言,就是字,每行有七个字,一共有八句话。就是七律。七律诗中间四句两两相对应,而且朗读的时候还有和谐的韵律与鲜明的节奏。 二、现在让我们一起领略这首气魄宏伟的七律诗长征。请同学们自由地读这首诗,能够把这首读通、读准。 1、检查生字词认读,出示朗读的节奏。 2、生齐读。 3、全诗虽然仅有56个字,却向我们展示着长征路上的种种艰难险阻,现在让我们再读读诗句,并结合自己了解的课外知识,说说诗中描写了红军在长征途中遇到的哪些艰险经历?请在书中做好勾画,如果你能用简洁的短语概括出来,那就更好了。 1、读读全诗,找出不理解的词语,标画在书上,提出来,我们共同解决。 2、反馈:五大“征难图”:腾跃五岭、疾跨乌蒙、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勇踏岷山雪。 远征:指两万五千里长征。 只等闲:等闲是平平常常的意思。只等闲表现了红军战士不怕艰难险阻、一往无前的精神。 万水千山:“万”和“千”都不是实数,在课文里是指无数的山、无数的水。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 《七律 长征》说课稿【新版】

《七律﹒长征》说课稿 一、说教材 1.课文简说。 本课是毛泽东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写下的一首诗。全诗生动地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这是一首七律诗,全诗共八行,每行七个字,每两行为一句,共四句,分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首联以直白的词汇、豪迈的语势,高屋建瓴,总领全诗,高度概括出红军在长征中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它以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革命浪漫主义风格,成为全篇的纲领。“不怕”两字,回答响亮,下笔千钧,以坚定的语气表现出红军面对长征过程中的千难万险,全无惧色,顶天立地。“等闲”两字则将困难轻轻一瞥,加深了对“不怕”的表述,表现出红军藐视困难、从容不迫的自豪感。“万水千山”以静写动,以艰难险阻为主体,展现了一幅浓缩红军长征壮阔历程的总览图。 颔联承接“千山”。作者先用“逶迤”和“磅礴”的夸张手法极言山势雄险,用的是“扬”的手法,而后用“细浪”和“泥丸”的比喻手法言其渺小,用的是“抑”的手法,这抑扬之间更显出红军的伟大。“腾”与“走”的拟人化动态描写,使静止的山有了生气,大山与红军都灵动起来。此联可谓想象超绝,用语新奇,境界阔大,气象万千。

颈联承接“万水”。一“暖”一“寒”,既写出了天气情况,又写出了心理感受。作者以两种感觉互相对比,既表达了红军渡过金沙江后的喜悦,又表现了夺取泸定桥的惊心动魄,足见红军的神勇无比。一“拍”一“横”也是以动写静的手法。此联对仗自然、工整,以自然环境寄寓无限感慨,极具气势。 尾联描述了长征的最后历程。翻越“千里雪”的岷山,其困难程度其实超过“逶迤”的五岭和“磅礴”的乌蒙山,但这时由于胜利在望,心情舒朗,“喜”由心生,眼中望去的风雪交加路也就变得美不胜收了。最后以“开颜”收篇,写出了红军翻过雪山后一片欢腾的喜悦之态,同时预示了长征的彻底胜利。 纵观全诗,气势磅礴,气魄宏伟,格调高昂,笔力雄健。不仅大处雄浑,节奏强烈,而且小处精细,抑扬顿挫。诗中对仗极为工整,用词极为精当。 对张牙舞爪、穷凶极恶的敌人不置一字,视之若无。──这种傲视山川的夺人之气,非百战百胜、总揽全局的三军统帅、一代伟人而不能拥有此胸怀,无此胸怀亦不能出此语。这就是毛泽东的艺术风格,这就是毛泽东诗词艺术的魅力所在! 选编这首诗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对诗句意思的理解,感受到中国工农红军在毛泽东的领导下战胜艰难险阻的大无畏精神、英勇豪迈的气概和胜利后无比喜悦的心情,领略毛泽东作为诗人的豪情和作为一代伟人的博大胸怀、高昂气质。这是教学的重点。教学的难点是理解二、三句诗的意思并体会蕴含的思想感情。

新人教语文《七律长征》实践报告

D&L精品 教育辅导用书板块 《七律长征》教学实践报告 (指导思想,设计方法等说明) 教学过程设计 八年级暑假刚过,学生从和平安逸的生活中回到学校,对即将遇到的波折没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对七律古体诗的知识有所遗忘,没有不少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已经受到社会和时代的影响,对红色过去缺乏了解,所以兴趣也不会很快到来。 学生正是需要进行精神补钙的时候,心智的强健正是最必要的时候,学习的意志力和受挫后的恢复能力有待加强 本文是一篇重要的精读课文,诗文不长,但知识具体,内容充实,需掌握的东西较多,因此,教学上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通过诵读,理解课文内容及层次划分。第二课时,通过学习艺术的概括和夸张的表现手法,领会作者所表达的感情。 鉴于以上原因,设计的时候既兼顾理解现状,又考虑知识和情感的纵深发展, 本课按“引入新课——师生互动学习新课——反馈练习——归纳总结”进行教学。力求学生能感受到豪情之美。 实践报告 一、实践过程

由已学过的毛泽东诗词导入 1、通过字词的注音和释义掌握基础,继而朗读课文。浅读课文思考问题,小结长征印象。 2、通过教师讲读,赏析诗歌的意境和感情,促进联想当时的作战困难和豪情,深入课文,理解红军战士的独特精神 3、探究诗中重点字词的表现力和表达效果,进一步赏析。形成赏析的能力。 4、通过比较阅读16字令探究毛泽东的艺术夸张手法的运用目的和效果。 5、通过测试,当堂反馈,巩固习得,学习小结归纳的方法。 二、收获与体会 在假期安逸的生活之后学习艰难困苦中的长征,一开始,同学们没有感性知识,所以没有心情,没有兴趣,经过事先查找资料,上课交流,开始对长征有初步的印象。 课上同学对律诗的感情把握不够,难以理解那样的困难,对笑谈困难的豪迈之情倒是比较欣赏和神往。 通过交流评价,理解了缩小夸张的魅力,品味了艺术手法和思想感情的融合,才会有杰出的诗歌。 在知识点的学习中,锻炼了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三、问题与建议 教学内容和学生生活的严重脱节,带给我们过渡、引导和激发兴趣的任务变得很重。要多想办法,才能引导学生接受精神营养。 1高中语文教学方法和技巧 1转变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求知欲。 众所周知,我国现在大部分地区的高中语文教学都在采用最原始的教学方法,这种传统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主导地位,而学生是次要地位,这样的教学模式会导致师生之间产生较大的距离感,而师生之间一旦产生了这种距离感,就很难把思维聚拢,让思维成为主导。这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 七律长征

七律.长征 毛泽东 四川遂宁市船山区燕山小学王雪力 一、导入:欣赏歌曲,用心体会,想一想从中感受到什么意境? (师:从音乐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二、讲诗文读顺畅 (过渡)有一句老话:“苦不苦,想想长征二万五;累不累,看看革命老前辈。”要感受长征之艰难,革命战士的坚强乐观,请同学一定要好好地读读这首诗! 请听清要求——细读三遍诗:第一遍注意诗中的生字词,争取把它读得字正腔圆。读后两遍的时候,争取把它念通顺,注意诗句内部的停顿。 听明白要求了吗?请认真读。 1.指名读诗,正音 2齐读3范读 4跟读,读出味道。 2.背景介绍 这首诗写于1935年10月,当时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回顾长征一年来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以轻松豪迈的笔调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三、整体感知。(5分钟) 1、“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这两句是全诗的总纲,写得极有气势。它高度概括了红军在毛泽东和党中央的统率下于整个长征过程中所表示出来的亘古未有的英雄气概和百折不挠的坚毅精神。 那两个字写出了写长征行程之远,时日之长?“远征”;一起来写一写 那个字写出了长征牺牲之大,经历之苦?“难”。(板书:远征难)面对重重艰难困苦,红军的回答是?“不怕”“只等闲”,(板书:只等闲)这充分显示出红军战士钢铁般的革命意志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也给全诗定下了轻快豪迈、气度不凡的基调。 2.看地图:了解长征的长——从地图上我们可以看到路途遥远,作者在首句里用到一个什么词将路途的遥远艰难高度地总括进去了?(板书:千山万水);长征的难——在于前有天险,后有追兵,自身的粮食及军事物资都很缺乏, 在这样的情况下怎么才能克服重重困难呢? 诗中给我们描绘了五幅图画,分别是:跨五岭,越乌蒙,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过大雪山

语文人教五年级上册小学人教版五年级上《七律长征》教案

《七律长征》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学习目标: (1)掌握“逶迤”“磅礴”“腾细浪”“走泥丸”“岷山”等词语的音形义。 (2)让学生掌握七言律诗的体裁特点,掌握诗词的朗读节奏。(3)了解诗的语言艺术性和夸张手法的运用。 2、过程与方法: (1)品评作品中的诗句,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2)培养学生鉴赏诗词的能力。 (3)让学生通过诗句展开丰富的想像。 3.情感与态度: 了解红军在长征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让学生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军队,热爱伟大领袖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体会关键词语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深情,感悟诗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难点

理解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和极度夸张的手法的运用,了解红军战士在长征途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教具准备:录音机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由学生讲述自己所了解的长征。 2、教师介绍此诗的写作背景。 (二)、整体感知课文 1、播放朗读录音。 2、学生听后自由朗读,体会诗意。 (合作学习:1、正音。2、借助工具书及页下注合作弄懂课文意思。) 重点指导:逶迤(wēi yí)磅礴(páng bó)岷山(mín )云崖(yá) 3、学生齐读课文。 4、指导朗读,从节奏、重音、韵脚、感情几方面读出诗中表现出来的红军的英雄气概和乐观精神。 红军/ 不怕/ 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七律长征》人教新课标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七 律长征》人教新课标 The document was prepared on January 2, 2021

五年级上册语文《25、七律长征》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1、了解七律诗歌体裁特点,正确、流利、有节奏、有感情的朗读,并会当堂背 诵。 2、理解“逶迤”、“磅礴”、“暖”、“寒”词语的意思,理解诗意(难点)。 3、了解写作背景,感受毛主席及其工农红军的革命斗争主义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 精神。(重点) 二、教学方法:情境朗读、自主学习、以读促悟 三、教学准备:PPT 四、教学设计: (一)诵读《声律》,激趣导入: 师:大家喜欢读诗吗我们先来看这首小诗歌,咱们大家一起来读一下! 我们可以采用边拍掌边诵读的方式。 师生一起有节奏的诵读。 师:诵读完之后,我们发现这一小段诗歌,有什么特点呢 引导学生总结出诗歌的两个特点——对仗、押韵。 (此环节激发学生诵读诗歌的兴趣,并总结诗歌特点,为下一环节做铺垫。)(二)学习体裁,感知特点: 师:那我们再来看这一首,请你先大声读一读,读完之后数一数,这首诗有几行,每行有几个字,开始读吧。 读完后指生回答。 师:我们不难发现,这首诗共有八行,每一行七个字,所以我们把这样的诗歌称为七言律诗,简称为七律。 相机板书——七律。 师:那么,七律是诗歌的体裁,而长征——(相机板书)是我们今天所学诗歌的题目,中间用间隔号隔开,所以朗读题目时也要注意停顿,谁能来读一读题目。 学生朗读题目。 师:读完题目,我们再来读诗,这次老师提出更高的要求,注意诗中的生字词,把诗读准确。

学生自由朗读。 师:谁来读一读,其他同学注意听,听一听有没有读错的地方。 指生朗读。 师:再读之后,你有什么新的发现吗 引导学生发现《长征》一韵到底的特点。 齐读诗歌。 (此环节让学生整体感知《长征》的诗歌特点,并能做到将诗歌读准确。)(三)了解诗人,读出节奏。 师:我们知道这首诗的诗人是——(毛泽东),谁能为我们介绍一下诗人 学生介绍。 师:没错,同学们,毛主席不仅仅是一位伟大的领袖,还是一位了不起的诗人,今天我们就跟随毛主席一起走近第25课,齐读课题。 师:读诗歌啊,不仅读得流利,更要读得有韵律,请你再次朗读诗歌,争取读出它的节奏美。 学生自由朗读。 师:谁来为我们读一读 学生朗读,并找同学进行点评。 教师课件出示节奏停顿,并范读 再指生诵读,然后齐读。 (此环节让学生了解作者,并且将诗读得有韵律,再次感受诗歌的韵律节奏美。)(四)深入学习,理解诗意。 1、了解长征背景。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已经把诗读正确,读流利了,但要想真正读好一首诗,还得读明白。 读明白我们就要了解长征。 谁能来当小老师,为我们简单介绍一下长征的背景呢 出示PPT。 师:你还有什么补充的吗 学生根据搜集自由补充。

人教版七律长征教案

【篇一】人教版七律长征教案《七律.长征》教学设计(人教版必修教案设计)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了3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正确理解下列词语只等闲、逶迤、腾细浪、磅礴、走泥丸、云崖暖、铁索寒。 2、理解诗意,感受毛泽东及其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在情感上受到感染和熏陶。 3、有感情地朗诵全诗,感受诗的节奏和韵律,背诵全诗。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诗句含义,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难点通过重点词句体会毛泽东和红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领略毛泽东作为诗人的豪情和作为一代一伟人的博大胸怀、高昂气质。

[教学准备] 1、教学课件。 2、学生查找有关长征的资料并自学生字词。 [课前预习] 1.课前布置学生查找有关资料,了解长征的相关知识,上课时讲述你所了解的长征。 2.借助工具书及注释读懂课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走近长征。 1、了解“单元导读”。

(1)师(出示毛泽东图)认识他吗?没错,他就是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之一——毛泽东。这单元,我们将要随着课文的学习,走近毛泽东,去感受他伟人的风采和凡人的情怀。 (2)生读“单元导读”。了解怎么学? 2、导入新课。 师今天我们先通过一首长征诗来走近毛泽东。关于“长征”,你们知道的内容有多少?(出示长征示意图和阅读“资料袋”帮助大致了解长征。要点中国工农红军为了北上抗日,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围剿,保存自己的实力,于1934年10月从江西瑞金出发,一路跋山涉水,披荆斩棘,翻山越岭,击溃了敌人的多次围追堵截,行军二万五千里。1935年10月,红军主力终于胜利到达陕北,完成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师因此,可以说,长征是永载中国革命史册的光辉历史,齐读课题—— 也可以说,长征是中国人引以为豪的一段历史。齐读课题—— 二、初读诗歌,感知大意,质疑问难 (一)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歌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七律长征》教学设计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七律长征》教学设 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诗句,了解中国工农红军战胜种种艰难险阻。 2.体会红军战士的大无畏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及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能力目标: 1、能借助有关图书资料寻找有关长征的史实资料。 2、能借助校园网络上有关长征的网络资源了解长征时发生在红军中的感人的故事。能借助参考资料理解七律诗《长征》,并且能通过查找资料了解毛泽东写的另外的诗词,语言积累。 3、能理解诗中所要颂扬的红军不怕远征难精神,并且能用自己的话语来谈谈从诗中那些地方可以看出红军不怕远征难。 4、能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通过朗读体会红军长征的艰险,红军面对困难的大无畏精神和英雄豪迈的气概。 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学习者特征分析主要是根据教师平时对学生的了解和课前的谈话及调查而做出的。 ·学生是丽苑小学五年级一班的学生。 ·学生的渴求之知识,不满足于课文已有的内容。

·学生有着很强的学习热情,通过引导学生课外诗词拓展,充分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 三、教学重点 1.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全诗表达的大无畏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2.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全诗。 四、教学难点 透过诗句领会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影音朗读教学课件、长征主题歌、 自制幻灯片、课前查找的资料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a)谈话引入:“同学们,你们记得我们学过哪些关于红军长征的课文?” (《倔强的小红军》、《丰碑》、《飞夺泸定桥》、《金色的鱼钩》)“你们能否具体说出这些课文描述的内容发生在长征的什么时候”? (《倔强的小红军》过草地、《丰碑》翻雪山、《飞夺泸定桥》强渡大渡河、《金色的鱼钩》过草地) b)师语激情导入: “是啊!茫茫的草地吞噬了多少红军战士的生命,皑皑白雪让多少战士化成了座座晶莹的丰碑,滔滔的江水淹没了多少热血儿女的身躯,然而我们的钢铁战士怀着那份对革命坚定的信念,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七律·长征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 大魏家街道中心小学裴玖红 2014.12 教学目标: 1、正确理解下列词语:逶迤、磅礴、岷山、只等闲、腾细浪、走泥丸、云崖暖、铁索寒、 2、理解诗意,充分感觉红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在情感上受到感染和熏陶。 3、有感情地朗诵全诗,感受诗的节奏和韵律,增强对七律诗这种体裁的感性认识。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诗句含义,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难点:通过重点词句体会红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走近长征。 1.今天我们学习一首七律诗——《七律?长征》。长征是永载中国革命史册的光辉历史,齐读课题——;长征是国人引以为豪的一段历史。再读课题——;七律长征的作者是一代伟人毛泽东。让我们一起怀着崇敬的心情呼唤他的名字——

2.你对长征又了解多少呢?谁来说说?(指名说) 3.中国工农红军为了北上抗日,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围剿,保存自己的实力,于1934年10月从江西瑞金出发,一路跋山涉水,翻过五岭,突破乌江,四渡赤水,越过蒙山,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击溃了敌人的多次围追堵截。1935年10月,红军主力终于胜利到达陕北,完成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带着你的理解,我们一起走进《长征》。 二、初读课文, 1.正确、流利的朗读诗歌 (1)请同学们翻书80页,朗读诗歌,把诗读通顺,生字读准确。 (2)指名朗读,评价 (3)老师也想读读,请同学们评评。(师范读) (4)学生再读一读。 (5)全班齐读。 2.请同学们小声朗读课文,看看有哪些不懂的地方。做上标记。 三、再读理解 1.自主学习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七律长征》

五年级上册—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 徐杰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远征”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诗意,感受毛泽东及其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 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诗句含义,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难点:通过重点词句体会毛泽东及其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观看红军长征的电影片段。 一、介绍背景,解析题目 1.指名谈谈对长征的了解。 2.(出示课后资料袋)自由读。 3.师补充长征背景资料。 4.引出课题,了解诗人。 5.板书课题,齐读课题。简介“七律”。 【设计说明:通过“长征”相关背景资料及诗人的交流,让学生在感性上对“长征”有一定的了解,为理解诗的内容、感悟诗的情感做好铺垫。】 二、初读全诗,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这首诗,读准字音,把难读的诗句多读几遍。 2.检查生字词。(出示词语) 逶迤磅礴泥丸岷山云崖

指名读,齐读。 3.指名读诗。 4.(伟人毛泽东眼中的长征是怎样的?)默读这首诗,想一想:诗中哪一句做了高度的概括,把它画下来。 5.指名交流: (1)指名说说对“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的理解。(相机板书:只等闲) (2)指名读这句诗。 【设计说明:初步扫清学习障碍。在这个环节里要让学生充分的朗读,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引导学生找到本诗的总起句,引出对诗歌的深入理解。】 三、品“只等闲”,体悟情感 1.默读诗文,边读边想,从诗中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红 军战士把远征的困难看作是平平常常的事呢?找出有关的诗句,读一读。 2.集体交流: (1)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a.指名读句子,并说说自己的理解。 b.理解“五岭”、“逶迤”、“磅礴”。 文下注释理解:“五岭” 结合图片及字典解释理解:“逶迤” 联系上下文理解:“磅礴”。 c.理解“腾细浪”,“走泥丸”。(板书:腾细浪,走泥丸) d.通过写法,体会英勇豪迈的气概。 e.指导朗读。(指名读——师范读——齐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