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概念集锦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概念集锦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概念集锦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概念概念集锦

微小世界单元概念

1、我们可以把放大镜移至眼前,再移动物体,直至图像大而清晰。或者将物体放好位置,将放大镜移动与眼睛和物体之间,直至图像大而清晰。

2、清晨,出现在树叶上的小露珠,也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大。

3、放大镜也叫凸透镜,,特点是中间厚、两边薄的透明物体都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大。

4、近视眼镜的镜片是凹透镜能缩小物体的图像。老花镜的镜片是凸透镜能放大物体图像。

5、放大镜能显现物体的细微之处,使我们获得更多的信息。

6、放大镜的放大功能只与放大镜的凸度有关,与放大镜的大小无关。

7、格罗斯泰斯特发明了放大镜,培根发明了眼镜。

8、借助放大镜,我们观察到了昆虫世界更多的秘密。

9、在放大镜下观察,我们发现不同昆虫的触角形状不同。

10、在放大镜下,我们发现蜻蜓的眼睛是复眼。

11、苍蝇在竖直光滑的玻璃上不会滑落,这跟它脚上的吸盘有关,与它的翅膀无关。

12、通过观察可知,蝴蝶翅膀上布满的彩色小鳞片其实是扁平的细毛,蟋蟀的耳朵长

在足的内侧,苍蝇的眼睛是复眼。

13、食盐、白糖、味精的颗粒都是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人们把这样的固体物质叫做晶体。

14、许多岩石是由矿物晶体集合而成的。

15、晶体的形状多种多样,但都是很有规则。制造晶体的方法有蒸馏、降温等。

16、自然界中大部分的固体物质都是晶体或由晶体组成。

17、一般来说,同种物质的颗粒形状都大致一样。

18、如果不借助放大镜、显微镜,我们也能看到晶体的样子,因为有些晶体很大。

19、花岗岩中的矿物晶体主要有长石、云母、石英等三种。

20、玻璃、珍珠、松香和琥珀不是晶体集合而成的。

21、由于显微镜的发明,人们能够观察到比通过放大镜观察所能达到的更加丰富的微观世界。

22、生物学家列文﹒虎克制成了世界上最早的可以放大近 300倍的金属结构的显微镜。

23、显微镜和量筒、弹簧秤一样,是人类认识周围物质的一种工具。

24、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有限的。

25、调节显微镜两块凸透镜之间的距离,可获得更清晰的图像。

26、一般常用的光学显微镜的镜片是两块凸透镜。

27、一般情况下,下列三种器材中放大倍数最大的是电子显微镜,放大倍数最小的是望远镜。(放大镜、显微镜、电子显微镜、望远镜)

28、科学家选择电子显微镜来观察SARS病毒。

29、把整个洋葱放到显微镜下,我们不可以直接观察它的精细结构。

30、如果目镜、物镜上分别标着“10×”、“16×”,那么物体的图像将被放大160倍。

31、第一台显微镜的制造者是列文﹒虎克,而罗伯特·胡克最早发现了细胞。

32、载玻片移动的方向与从目镜里看到的物体图像移动的方向是相反的。

33、通过调节载物台下的反光镜,可以增加目镜中标本图像的亮度。

34、如果目镜或物镜的镜面比较脏,要用擦镜纸而不能用手直接擦。

35、下列仪器中,显微镜适合观察细菌。(显微镜、放大镜、望远镜)

36、细胞学说的建立被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

37、大量的研究事实说明生命体是由细胞组成的。

38、气孔是植物气体和水汽蒸腾的通道。

39、叶绿体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基本场所。

40、我们喝的桶装矿泉水是经过净化处理的,但是里面还有微生物。

41、微生物是一种生物,因此也会新陈代谢。

42、我们可以利用干草来培养微生物。

43、制作微生物玻璃片标本时,我们可以用吸水纸吸走多余的水分来控制微生物的运动。

44、池塘里的一滴水中含有许多微小生物。

45、霍乱、肺结核、伤寒这些可怕的疾病都是由微生物引起的。

46、绿藻能使鱼缸里的水发绿。

47、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物质,我们称之为晶体,它们的排列虽然是规则的,但形状是多种多样的。

48、科学研究发现昆虫头上的触角就是它们的“鼻子”。

49、在显微镜未发明以前,人们还能依靠放大镜观察世界。

50、球形透明体放大的倍数是很大的。

51、为了便于观察,制作的植物切片标本要求薄而透明。

52、绿藻能使鱼缸里的水变绿。

53、霍乱、肺结核、伤寒这些可怕的疾病都是由微生物引起的。

54、放大镜的放大倍数越大,所能观察到的范围就越小。

55、把简易显微镜的制作步骤按照先后顺序,正确的是:先准备两个放大镜,然后调整两个放大镜之间的距离,找到物体最清晰的图像,最后将调整好距离的两个放大镜固定。

镊子夹取实验材料

培养皿盛放多余的洋葱片滴管吸取少量液体

载玻片放置切片标本

碘酒染色

烧杯盛放液体

裁纸刀切割洋葱

吸水纸吸取多余水分(目镜)

(调节旋钮) (物镜) (载物台) (反光镜)

物质的变化单元概念班级姓名

1、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物质总是在不断地发生变化的。

2、物质的变化是有规律的,是可以被我们认识的。

3、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会产生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4、物质的物理变化不产生新的物质,物质的化学变化会产生新的物质。

5、物质的化学变化会伴随各种现象。

6、空气、火焰、声音、热、电和磁等都是物质。

7、我们能直接或间接观察到的实际存在的东西都是物质。

8、人也是由物质构成的。

9、把沙和豆子混合,轻轻搅拌,沙和豆子没有明显变化。

10、用蜡烛火焰加热调羹中的白糖,白糖会变成液态的糖。

11、用蜡烛火焰加热白糖的过程中,白糖会发生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12、蜡烛在燃烧的过程中先熔化成蜡油,这种变化属于物理变化。

13、有蜡烛火焰加热调羹中的白糖5分钟,白糖先熔化成液体的糖,属于物理变化;后

来白糖沸腾燃烧,产生火、光、热、烟、碳、气等新物质,属于发生化学变化。14、米饭刚尝到的味道是无味的,咀嚼一分钟后味道变甜,推测的原因是米饭中含有淀

粉,属于化学变化。

15、含有淀粉的食物有米饭、面粉、马铃薯、红薯等粮食类,不含有淀粉的食物有蔬菜

类和水果类。

16、米饭、馒头遇到碘酒变成蓝紫色,因为它们都含有淀粉。

17、米饭遇到碘酒会生成蓝紫色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

18、食物发生颜色变化,不一定发生了化学变化。

19、往猪肉上滴碘酒,猪肉不会变成蓝紫色,说明猪肉中不含有淀粉。

20、小苏打的特点的是粉末状颗粒。

21、白醋的特点的是具有酸味、无色液体。

22、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产生的气体是二氧化碳新气体,并产生含有新物质的液体,属

于化学变化。

23、把点燃的细竹条伸进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的杯中,火焰会马上熄灭。

24、把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生成的气体倒向蜡烛的火焰,火焰会立即熄灭。

25、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生成的气体,分析其有什么特点?

1,无色透明 2,比空气重 3,能熄火

26、硫酸铜溶液的颜色是蓝色的。

27、把铁钉浸入硫酸铜溶液中,能看到的现象是变颜色的新溶液、铁钉上有新附着物,

属于化学变化。

28、物质发生化学变化,会伴随许多现象,不一定只会伴随着发光、发热的现象。

29、物质发生化学变化,一定生成新物质。

30、生成气体的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如水变成水蒸气。

31、铁生锈是一种化学变化,是水和空气的共同作用。

32、哪些地方的房屋铁窗容易生锈?有水和空气的地方,如潮湿的热带海边等。

33、哪些方法可以有效地防止铁器生锈?要求有效隔绝水和空气,方法有:1.涂上油漆。

2.放在干燥处。

3.完全浸没在食用油中。

4.制成合金。

5.放入真空中。

34、物质的变化无处不在,跟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35、食物要经过许多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才能转化为我们身体所需要的营养物质。

36、生产水泥的过程,包含着一系列复杂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37、火药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是古代的炼丹道士发明的。。

38、我们能直接或间接地观察到的实际存在的东西都是物质,整个世界都是由物质构成

的。

39、物质的变化可以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物理变化的特点是不产生新物质,化学

变化的特点是产生新物质。

40、物质的化学变化会伴随着一些现象的发生,如发光发热,颜色变化和

41、咀嚼米饭会感觉到甜,这是因为米饭含有淀粉。

42、马铃薯遇到碘酒会变色,这种变化的物质既不是马铃薯,也不是碘酒。

43、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生成的气体是二氧化碳。

44、物质的变化有快有慢,但都会变化。

45、利用淀粉和碘酒反应时会发生颜色变化这一特征,我们可以用来检验食物中是否含

有淀粉。

46、铁钉和硫酸铜溶液发生反应后,铁钉上不仅有新附着物,而且溶液的颜色会变浅,

属于化学变化。

宇宙单元概念班级姓名

1、自古以来,人们就不断地改进观测工具去探索和认识月球。

2、1609年,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用自制的望远镜观察月球。

3、2007年10月24日,我国发射了“嫦娥”一号探月卫星。

4、距离地球最近的星球是月球。月球自西向东(逆时针)环绕地球公转。

5、1969年,美国的“阿波罗11号”载人飞船成功地在月球上着陆。

6、第一个在月球上留下足迹的宇航员是阿姆斯特朗。

7、地球的直径大约是月球的 4 倍。

8、月球在圆缺变化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形状叫做月相。

9、月相圆缺变化一个周期的时间大约是一个月。

10、月相最圆的时间大约是农历的每月十五或十六。

11、农历上半月的月相变化规律是由缺变圆,左黑右亮,下半月是由圆变缺,左亮右黑。

12、月相变化过程有新月、上弦月、满月、下弦月、残月。

13、月球地形的最大特征是分布着许多环形山。

14、环形山大多是圆形的,大小不一,环形山由单个的,也有几个挤叠在一起的,分布上没有规律。

15、“撞击说”认为,环形山是长期以来流星、陨石撞击月球留下的痕迹。

16、月球上最大的环形山是贝利环形山。

17、科学家将月球上的环形山分为 5 类。

18、带有辐射纹的环形山通常是哥白尼型环形山。

19、日食总是发生在农历的初一。

20、农历的十五可能会发生月食。

21、日食、月食发生时,太阳、月球、地球基本上在一条直线上。

22、日食时,月球在太阳、地球之间。包括日全食、日环食和日偏食。

23、月食时,地球在太阳、月球之间。包括月全食和月偏食。

24

25

26

27、月食发生时太阳、月球、地球三者的位置,处于中间的是地球。

28、太阳系是以太阳为中心,由八大行星、矮行星、小天体等组成的天体系统。

29、八大行星与太阳的平均距离,由近到远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

星、天王星、海王星。

30、太阳系里唯一发光的恒星是太阳。

31、太阳直径大约是 140万千米。

32、月球是地球的卫星。

33、太阳系八大行星中,离地球最近的行星是金星。

34、太阳系八大行星中,体积最大的行星是木星。

35、天空中看起来大小差不多的星星距离我们的远近是不一样的。

36、星座实际上是几颗彼此没有联系的恒星在天穹上排列的图像。

37、北极星是天空中一般亮的一颗星星。

38、我们可以借助北斗星来寻找北极星。

39、从不同角度看“北斗七星”的模型,看到的图像都是不一样的。

40、为了便于辨认,人们把星星分成群,划分成不同的区域,称为星座。

41、北斗七星是大熊座的明显标志。

42、轩辕十四位于狮子星座。

43、在北部天空的小熊座里有著名的北极星。

44、牛郎星、织女星、天津四构成了“夏季大三角”。

45、只要在晴天晚上8:00,我们这里一年四季不一定都能看到银河。

46、在夏季,我们都能看到北极星。

47、利用活动观星图,我们可以观察一年四季的星座。

48、在夜晚观星时,可以将活动观星图举过头顶来观察。

49、银河系是由许许多多的恒星组成的一个恒星集团。

50、光年就是光一年所走的距离,是用来计量恒星间距离的单位。

51、现在人们用天文望远镜不能观察到了宇宙的边缘,人类已发现了超过100亿个河外星系。

52、宇宙中每时每刻都有恒星在诞生和消亡。

53、有些恒星会有节奏地膨胀和收缩。

54、银河系大约有1000亿-2000亿颗恒星组成,直径有 10万光年。

55、中国是世界上公认的火箭发源地。

56、中国历史上首位飞上太空的人是杨利伟。

57、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单孔径射电望远镜是美国的阿雷西博望远镜。

58、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成为第一个登上月球的人。

59、从不同角度看“北斗七星”的模型,看到的图形都不一样。

60、许多的恒星都不停地向外界抛射物质。

61、太阳系八大行星中,距离太阳最远的行星是海王星。

62、光传播的速度是每秒30万千米。

63、在月食形成的模拟实验中,手电筒代表太阳。

环境和我们单元概念班级姓名

1、减少垃圾数量是从源头上解决垃圾问题的办法。

2、重新使用是指用另一种方法来使用已经用过的东西,使减少垃圾数量的重要方法。

3、可回收利用的物品大多是由玻璃、金属、纸、塑料等制成的。

4、废电池就是一种需要谨慎处理的垃圾。

5、要有效地回收垃圾中的材料,必须改变垃圾混装的习惯。

6

7、大多数地区的自来水水源取自水库、湖泊或河流。

8、自来水是主要的饮用水,在饮用水源区是禁止游泳的。

9、目前的污水主要包括生活废水、工业污水、农业污水等。

10、我们能用沉淀、过滤等方法把污水中杂质分离出来。

11、水污染给人类和其他生物造成严重的威胁。

12、自来水厂的除了沉淀和过滤,还需要进行灭菌处理。

13、洗过衣服的水会造成水污染。

14、许多国家都已经通过立法来减少工厂的废气和废物排放量。

15、人类滥捕乱猎和过度开发,使得许多生物资源濒临枯竭。

16、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有效方法。

17、我们面临的污染有大气污染、白色污染、水污染等。

18、为了限制各国碳氢化合物的排放量,1997年12月召开的联合国“防止地球温暖化京都会议”通过《京都议定书》。

19、被人们称为“白色污染”的是塑料制品。

20、人类滥捕乱猎和过度开发利用加速了物种的灭绝,并使生物资源濒临枯竭。

21、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增加,产生了温室效应。

22、今天地球上的生物消失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快。

23、科学家正在研制太阳能汽车和燃料电池汽车,以减少空气污染。

24、大气中的浮尘会造成人体呼吸系统的病变。

25、对生活垃圾进行分类和分装,这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

26、一粒纽扣电池可使600吨水无法饮用。

27、每年的9月22日是“国际无车日”。

28、废旧日光灯管是属于有害垃圾,里面含有的是液体金属汞,也就是俗称的水银,是剧毒。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概念填空

第一单元

1、我们可以把放大镜移至眼前,再移动______,直至图像大而清晰。或者将物体放好位置,将 _______移动与眼睛和物体之间,直至图像大而清晰。

2、清晨,出现在树叶上的 ________,也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大。

3、像放大镜一样,中间 _____、边缘 ______的_______物体都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大。

4、近视眼镜的镜片能_____物体的图像。

5、放大镜能显现物体的_______之处,使我们获得______的信息。

6、放大镜的放大功能只与放大镜的 _______有关,与放大镜的 _____ 无关。

7、_______ 发明了眼镜。

8、借助 _______,我们观察到了昆虫世界更多的秘密。

9、在放大镜下观察,我们发现不同昆虫的________形状不同。

10、在放大镜下,我们发现蜻蜓的眼睛是 ________。

11、苍蝇在竖直光滑的玻璃上不会滑落,这跟它脚上的 ______ 有关,与它的翅膀无关。

12、蝴蝶的翅膀上布满彩色的小_________片,它们其实是 _____________。

13、食盐、白糖、味精的颗粒都是有规则_______外形的固体,人们把这样的固体物质叫做_______。

14、许多岩石是由__________集合而成的。

15、晶体的形状多种多样,但都是很有 _____ 。制造晶体的方法有 ________、 ________

等。

16、自然界中大部分的固体物质都是 _____ 或由 ______组成。

17、一般来说,同种物质的颗粒形状都大致 _______。

18、如果不借助放大镜、显微镜,我们也能看到晶体的样子,因为有些_______很大。

19、花岗岩中的矿物晶体主要有 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等三种。

2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 _______ 不是晶体集合而成的。

21、由于显微镜的发明,人们能够观察到比通过放大镜观察所能达到的更加丰富的

_________世界。

22、生物学家 __________ 制成了世界上最早的可以放大近 _____ 倍的金属结构的

显微镜。

23、________和量筒、弹簧秤一样,是人类认识周围物质的一种工具。

24、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_______的。

25、调节显微镜两块凸透镜之间的_______,可获得更清晰的图像。

26、一般常用的光学显微镜的镜片是两块____ ___镜。

27、一般情况下,下列三种器材中放大倍数最大的是 ____________,放大倍数最小的是

__________。(电子显微镜、显微镜、放大镜)

28、科学家选择 __________ 来观察SARS病毒。

29、把整个洋葱放到显微镜下,我们________直接观察它的精细结构。

30、如果目镜、物镜上分别标着“10×”、“16×”,那么物体的图像将被放大______倍。

31、第一台显微镜的制造者是_______________,而罗伯特·胡克最早发现了________。

32、载玻片移动的方向与从目镜里看到的物体图像移动的方向是_______的。

33、通过调节载物台下的反光镜,可以增加目镜中标本图像的 ________。

34、如果目镜或物镜的镜面比较脏,要用________而不能用手直接擦。

35、下列仪器中,__________适合观察细菌。(显微镜、放大镜、望远镜)

36、_________学说的建立被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

37、大量的研究事实说明生命体是由 ______ 组成的。

38、气孔是植物 ______ 和 ________ 的通道。

39、叶绿体是植物进行___________的基本场所。

40、我们喝的桶装矿泉水是经过净化处理的,但是里面还有__________。

41、微生物是一种________,因此也会 __________。

42、我们可以利用 _______ 来培养微生物。

43、制作微生物玻璃片标本时,我们可以通过________吸走____________ 来控制微生物

的运动。

44、池塘里的一滴水中含有许多 _____________。

45、放大镜也叫凸透镜,镜片的特点是中间 _____、边缘 ______。

46、通过观察可知,蝴蝶翅膀上布满的彩色小鳞片其实是____________,蟋蟀的耳朵长在________的内侧,苍蝇的眼睛是______眼。

47、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物质,我们称之为 ______ ,它们的排列虽然是规则的,但

状是 ________________的。

48、科学研究发现昆虫头上的______ 就是它们的“鼻子”。

49、在显微镜未发明以前,人们还能依靠 _________ 观察世界。

50、球形透明体放大的倍数是________ 的。

51、为了便于观察,制作的植物切片标本要求______而_______。

52、绿藻能使鱼缸里的水_______。

53、霍乱、肺结核、伤寒这些可怕的疾病都是由 _______ 引起的。

54、放大镜的放大倍数越大,所能观察到的范围就 ________。

55、把简易显微镜的制作步骤按照先后顺序,正确的是:先_____两个放大镜,然后调整两个放大镜之间的_______,找到物体_________的图像,最后将调整好距离的两个放大

镜________。

镊子 染色

培养皿 盛放液体

滴管 切割洋葱

载玻片 吸取多余水分

碘酒 夹取实验材料

烧杯 盛放多余的洋葱片

裁纸刀 吸取少量液体

吸水纸 放置切片标本

物质的变化

1、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物质总是在不断地___________。

2、物质的变化是有________的,是_______被我们认识的。

3、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会产生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4、物质的物理变化_________________,物质的化学变化_________________。

5、物质的化学变化会伴随______________。

6、空气、火焰、声音、热、电和磁等都是______________。

7、我们能直接或间接观察到的______________的东西都是物质。

8、人也是由_________构成的。

9、把沙和豆子混合,轻轻搅拌,沙和豆子____________变化。

10、用蜡烛火焰加热调羹中的白糖,白糖会变成___________。

11、用蜡烛火焰加热白糖的过程中,白糖会发生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12、蜡烛在燃烧的过程中先熔化成蜡油,这种变化属于____________。

13、有蜡烛火焰加热调羹中的白糖5分钟,白糖先______成液体的糖,属于___

____________;后来白糖沸腾______,产生___________________等新物质,

属于发生_____________。

14、米饭刚尝到的味道是__________,咀嚼一分钟后味道变____,推测的原因是米饭中

含有______,属于__________。

15、含有淀粉的食物有米饭、面粉、马铃薯、红薯等__________,不含有淀粉的食物有

________和_______类。

16、米饭、馒头遇到碘酒变成蓝紫色,因为它们都含有________。

17、米饭遇到碘酒会生成_____________,属于___________。

18、只要食物发生颜色变化,_________发生了化学变化。

19、往猪肉上滴碘酒,猪肉_______变成蓝紫色,说明猪肉中________淀粉。

20、小苏打的特点的是____________。

21、白醋的特点的是具有____、________。

( ) ( ) ( ) ( ) ( )

22、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产生的气体是___________新气体,并产生________

_______________,属于_____________。

23、把点燃的细竹条伸进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的杯中,火焰会_____________。

24、把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生成的气体倒向蜡烛的火焰,火焰会___________ 。

25、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生成的气体,分析其有什么特点?

1,___________ 2,___________ 3,_________

26、硫酸铜溶液的颜色是_______的。

27、把铁钉浸入硫酸铜溶液中,能看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属于____________。

28、物质发生化学变化,会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只会伴随着发光、发热的现象。

29、物质发生化学变化,一定_____________。

30、生成气体的变化________是化学变化,如___________。

31、铁生锈是一种____________,是____和________的共同作用。

32、哪些地方的房屋铁窗容易生锈?有___________的地方,如潮湿的热带海边等。

33、哪些方法可以有效地防止铁器生锈?要求有效____________,方法有:

1.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__。

34、物质的变化____________,跟我们的生活_____________。

35、食物要经过许多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才能转化为我们身体所需要的____________。

36、生产水泥的过程,包含着一系列复杂的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

37、________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是古代的_____________发明的。。

38、我们能直接或间接地观察到的实际存在的东西都是_______,整个世界都是由_______

构成的。

39、物质的变化可以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物理变化的特点是____________,化学

变化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

40、物质的化学变化会伴随着一些现象的发生,如)___________,__________和

_____________等。

41、咀嚼米饭会感觉到甜,这是因为米饭含有________。

42、马铃薯遇到碘酒会变色,这种变化的物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3、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生成的气体是____________。

44、物质的变化_______________,但_____________。

45、利用淀粉和碘酒反应时会发生颜色变化这一特征,我们可以用来检验食物中是否含

有________。

46、铁钉和硫酸铜溶液发生反应后,铁钉上不仅有__________,而且溶液的颜色会________,属于__________。

宇宙单元概念填空

1、自古以来,人们就不断地改进去探索和认识月球。

2、1609年,意大利科学家用自制的观察月球。

3、2007年10月24日,我国发射了探月卫星。

4、距离地球最近的星球是。

5、1969年,美国的载人飞船成功地在月球上着陆。

6、第一个在月球上留下足迹的宇航员是。

7、地球的直径大约是月球的倍。

8、月球在圆缺变化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形状叫做。

9、月相圆缺变化一个周期的时间大约是。

10、月相最圆的时间大约是农历的每月。

11、农历上半月的月相变化规律是, ,下半月是,。

12、月相变化过程有、、、、。

13、月球地形的最大特征是分布着许多。

14、环形山大多是的,大小,环形山由单个的,也有几个挤叠在一起的,分布上规律。

15、认为,环形山是长期以来流星、陨石撞击月球留下的痕迹。

16、月球上最大的环形山是。

17、科学家将月球上的环形山分为类。

18、带有辐射纹的环形山通常是环形山。

19、日食总是发生在农历的。

20、农历的可能会发生月食。

21、日食、月食发生时,太阳、月球、地球基本上在上。

22、日食时,月球在太阳、地球之间。包括、和。

23、月食时,地球在太阳、月球之间。包括和。

24、月球直径大约是地球的。月球质量大约是地球的。

25、月球体积大约是地球的。月球引力大约是地球的。

26、当月球运动到太阳和地球中间时,就可能产生。

27、月食发生时太阳、月球、地球三者的位置,处于中间的是。

28、太阳系是以为中心,由、、等组成的天体系统。

29、八大行星与太阳的平均距离,由近到远依次是、、、、

、、、。

30、太阳系里唯一发光的恒星是。

31、太阳直径大约是千米。

32、月球是地球的。

33、太阳系八大行星中,离地球最近的行星是。

34、太阳系八大行星中,体积最大的行星是。

35、天空中看起来大小差不多的星星距离我们的远近是的。

36、星座实际上是几颗彼此联系的恒星在天穹上排列的图像。

37、北极星是天空中亮的一颗星星。

38、我们可以借助来寻找北极星。

39、从不同角度看“北斗七星”的模型,看到的图像都是的。

40、为了便于辨认,人们把星星分成群,划分成不同的区域,称为。

41、北斗七星是的明显标志。

42、位于狮子星座。

43、在北部天空的小熊座里有著名的。

44、、、构成了“夏季大三角”。

45、只要在晴天晚上8:00,我们这里一年四季都能看到银河。

46、在夏季,我们看到北极星。

47、利用活动观星图,我们可以观察的星座。

48、在夜晚观星时,可以将活动观星图来观察。

49、银河系是由许许多多的恒星组成的一个。

50的距离,是用来计量恒星间的单位。

51、现在人们用天文望远镜观察到了宇宙的边缘。

52、宇宙中都有恒星在诞生和消亡。

53、有些恒星会有节奏地和。

54、银河系的直径有光年。

55、是世界上公认的火箭发源地。

56、中国历史上首位飞上太空的人是。

57、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单孔径射电望远镜是美国的远镜。

58、美国宇航员成为第一个登上月球的人。

59、从不同角度看“北斗七星”的模型,看到的图形都。

60、的恒星都不停地向外界物质。

61、太阳系八大行星中,距离太阳最远的行星是。

62、光传播的速度是每秒。

63、在月食形成的模拟实验中,手电筒代表。

环境与我们

1、是从源头上解决垃圾问题的办法。

2、是指用另一种方法来使用已经用过的东西,使减少垃圾数量的重要方法。

3、可回收利用的物品大多是由、、、等制成的。

4、就是一种需要谨慎处理的垃圾。

5、要有效地回收垃圾中的材料,必须改变垃圾的习惯。

6、绝大多数的水污染是由引起的。

7、大多数地区的自来水水源取自、或河流。

8、自来水是主要的,在是禁止游泳的。

9、目前的污水主要包括、、等。

10、我们能用、等方法把污水中杂质分离出来。

11、给人类和其他生物造成严重的威胁。

12、自来水厂的除了和,还需要进行处理。

13、洗过衣服的水造成水污染。

14、许多国家都已经通过立法来减少工厂的和排放量。

15、人类和,使得许多生物资源濒临枯竭。

16、建立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有效方法。

17、我们面临的污染有、、等。

18、为了限制各国碳氢化合物的排放量,1997年12月召开的联合国“防止地球温暖化京都会议”通过。

19、被人们称为“白色污染”的是制品。

20、人类和加速了物种的灭绝,并使生物资源濒临枯竭。

21、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增加,产生了。

22、今天地球上的生物消失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

23、科学家正在研制汽车和汽车,以减少空气污染。

24、大气中的浮尘会造成人体的病变。

25、对生活垃圾进行和,这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

26、一粒纽扣电池可使吨水无法饮用。

27、每年的月日是“国际无车日”。

28、废旧日光灯管是属于垃圾,里面含有的是液体金属汞,也就是俗称的水银,是。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配套练习答案

1-1、放大镜 一、为什么要用放大镜 1、放大镜是一种常用的观察工具,也叫凸透镜。 2、用放大镜可以看到很多肉眼看不到的细节。 3、哪些工作要经常用到放大镜用放大镜做什么工作(网状图) 二、放大镜下的新发现。 1、正确的使用方法: ⑴眼、物不动而镜动。⑵眼、镜不动而物动。 2、放大镜下的新发现: ⑴书上的图像是由彩色点组成的。 ] ⑵电视机和显示器上的图像是由红、绿、蓝的色点组成。 ⑶放大镜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大。 三、放大镜的特点。 1、特点:透明;中间厚,周围薄。 2、名词:直径、凸度、焦点、焦距、放大倍数、视野 4、什么样的放大镜放大倍数大(中间越厚,周围越薄;透明球体的放大倍数最大。) ⑴放大倍数=明视距离/焦距 ⑵怎样测量:a测焦距b比较放大前后的字数 c 比较放大的格数d比凸度 ⑶还有哪些物体有类似的作用 1-2、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 一、放大镜下昆虫奇特的身体构造。 1、昆虫的耳朵:蟋蟀的“耳朵”在足内侧,蝉的在腹部,雄蚊、蚂蚁的在触角上、蟑螂的在

尾须上。 2、昆虫的眼睛:分为单眼和复眼,复眼是由一个个小眼组成,不同昆虫小眼的个数不同。每个小眼都只能看到物体的一部分,有复眼的昆虫看到的是一个物体的拼图。昆虫的视力有限,但对移动的物体反应十分敏感。 ! 3、昆虫的触角:蝴蝶的棒状,蟋蟀的丝状,蚕蛾的羽状,天牛的鞭状。不同昆虫触角的形状不同(会画蝴蝶、蚕蛾、蝗虫、天牛的触角);昆虫触角的形状和着生点不同是鉴别昆虫种类的重要特征;昆虫依靠触角分辨气味,嗅觉比人的鼻子还要敏锐。 昆虫触角的作用:感触物体,分辨气味,平衡身体。 4、昆虫的翅膀:布满彩色的小鳞片,小鳞片由许多扁平的细毛组成。 5、昆虫的口器:咀嚼式,蜻蜓、蝗虫;刺吸式,蚊子、牛虻;舐吸式,苍蝇;虹吸式,蝶和蛾;嚼吸式,蜜蜂。 6、昆虫的足:步行足,蟑螂;跳跃足,蝗虫;游泳足,龙虱;挖掘足,蝼蛄;携粉足,蜜蜂。 二、蚜虫和它的天敌——草蛉 1、会画蚜虫和草蛉。 2、观察蚜虫要在10倍的放大镜下才可以看清。 3、蚜虫的繁殖:春夏季进行孤雌繁殖;冬季雌雄交配后产卵繁殖。 ; 1-3、放大镜下的晶体 一、观察美丽的晶体。 1、用肉眼直接观察这四种物质是什么样的(形状、颗粒大小等) 2、用放大镜观察这四种物质是什么样的 食盐:白色的立方体。白糖:白色的立方体。 味精:白色的柱状体。碱面:白色的细小颗粒。 同种物质的颗粒、形状都大致一样。 3、晶体的特征:有比较规则的几何形状。 ·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重点知识点整理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重点知识点整理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 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 【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大】.显现人的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使我们获得 更多的【信息】。并被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边缘薄】。只要具有放大镜片透明、中间 较厚的结构【比如加满水后的烧杯、烧瓶】等.就具有同样的【放大】功能。 4、放大镜正确使用方法有【移动放大镜】和【移动被观察的物体】。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和 【镜片的直径大小】没有关系.和【镜片的凸度】有关。放大镜的【凸度越大.放大倍数也越大】。 5、人类最早使用的凸透镜就是用【透明水晶】琢磨而成。在13世纪.英国一位主教格罗斯 泰斯特最早提出放大装置的应用.他的学生【培根】根据他的建议.设计并制造出了能增进视力的【眼镜】。 6、苍蝇落在坚直光滑的玻璃上.不但不滑落.而且还能在上面爬行.这和它【脚的构造】有关。 7、使用工具能够观察到许多用【肉眼】观察不到的【细节】。如通过【放大镜】能观察到 苍蝇的【复眼】、蟋蟀的“耳朵”在【足的内侧】、蝴蝶的翅膀上布满彩色小鳞片是 【扁平的细毛】 8、昆虫的“嗅觉”很灵敏.据说是因为它们的【触角】.触角就是它们的【“鼻子”】。 9、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可以使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显微镜】的发明是人类认 识世界的一大飞跃.把人类带入了一个【微观世界】。 10、食盐、白糖、碱面、味精的颗粒都是【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人们把这样的固 体物质叫做【晶体】。 11、许多岩石是由【矿物晶体】集合而成。如花岗岩由【长石】【云母】【石英】等矿物的 晶体组成。 12、自然界中的大部分固体物质都是【晶体】或由【晶体】组成。晶体形状【多种多样】. 但都很有规则。有的晶体较大.肉眼可见.有的较小.要在放大镜或显微镜下才能看见。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汇总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知识清单 一、微小世界 1.①放大镜的作用:不仅能放大物体的图像,而且能看到物体的许多细节。②放大镜的特点:放大镜是透明的、中间厚、边缘薄,所以又叫凸透镜。凡是具有与放大镜同样特点的器物都具有放大的功能,而且厚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 2.昆虫奇特的身体构造:昆虫的眼睛是复眼,蟋蟀的耳朵在足的内侧,昆虫的鼻子就是它们头上的触角,蝴蝶翅膀上的小鳞片其实是扁平的细毛。 3.①晶体:像食盐、白糖那样有规则几何体外形的固体叫晶体。②晶体的形状:多种多样,有的是立方体,有的像金字塔,有的像一簇簇针。(玻璃、松香、琥珀、珍珠不是晶体) 4.①显微镜放得更大的原因:是一个凸透镜把另一个凸透镜成的像进一步放大了。②计算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把目镜放大的倍数乘以物镜放大的倍数。③微生物的发现:荷兰生物学家列文虎克制成了世界上最早的能放大近300倍的金属结构的显微镜,并用它发现了微生物。④显微镜发明的意义: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大飞跃,把人类带入了一个崭新的微观世界。

5.①细胞的发现:1663年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胡克发现了细胞。②洋葱表皮装片的制作步骤:取皮—--安放—--固定—--上色。③显微镜使用的方法和步骤:摆放----对光----上片----调焦----观察。④通过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装片发现:放大倍数越大,看得越清楚,但看到的范围越小。洋葱表皮上的一个个小房间似的结构是洋葱的细胞。 6.①细胞学说:所有的生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细胞学说的建立被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②细胞的作用:细胞具有携氧传导、运动免疫、感光分化、保护光合等作用。细胞也是生物最基本得功能单位:生物的呼吸、消化、排泄、生长、发育、繁殖、遗传等生命活动都是通过细胞进行的。 7.①水中主要的微生物有:变形虫、草履虫、鼓藻、船形硅藻等。②微生物的特征:微生物也是生物,具有其他生物一样的共同特征。 8.①观察工具的发展:肉眼----放大镜----显微镜----电子显微镜----扫描隧道显微镜。②人类探索微小世界的成果:征服病菌,克隆牛羊,生产胰岛素,研制成功杂交水稻,处理垃圾和污水,帮助我们生产面包、醋等食物。 二、物质变化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知识点整理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知识点整理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 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大),显现人的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使我们获得更多的(信息)。并被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边缘薄)。只要具有放大镜片透明、中间较厚的结构(比如加满水后的烧杯、烧瓶)等,就具有同样的(放大)功能。 4、放大镜正确使用方法有(移动放大镜)和(移动被观察的物体)。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和(镜片的直径大小)没有关系,和(镜片的凸度)有关。放大镜的(凸度越大,放大倍数也越大)。 5、人类最早使用的凸透镜就是用(透明水晶)琢磨而成。在13世纪,英国一位主教格罗斯泰斯特最早提出放大装置的应用,他的学生(培根)根据他的建议,设计并制造出了能增进视力的(眼镜)。 6、苍蝇落在坚直光滑的玻璃上,不但不滑落,而且还能在上面爬行,这和它(脚的构造)有关。 7、使用工具能够观察到许多用(肉眼)观察不到的(细节)。如通过(放大镜)能观察到苍蝇的(复眼)、蟋蟀的“耳朵”在(足的内侧)、蝴蝶的翅膀上布满彩色小鳞片是(扁平的细毛)

8、昆虫的“嗅觉”很灵敏,据说是因为它们的(触角),触角就是它们的(“鼻子”)。 9、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可以使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显微镜)的发明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大飞跃,把人类带入了一个(微观世界)。 10、食盐、白糖、碱面、味精的颗粒都是(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人们把这样的固体物质叫做(晶体)。 11、许多岩石是由(矿物晶体)集合而成。如花岗岩由(长石)(云母)(石英)等矿物的晶体组成。 12、自然界中的大部分固体物质都是(晶体)或由(晶体)组成。晶体形状(多种多样),但都很有规则。有的晶体较大,肉眼可见,有的较小,要在放大镜或显微镜下才能看见。 13、生物学家(列文虎克)制成了世界上最早的可以放大近300倍的金属结构的(显微镜),发现了(微生物)。为了看到更小的物体,人们又研制出(电子显微镜)和(扫描隧道显微镜)。电子显微镜可把物体放大到(200万倍)。 14、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胡克)用自制的复合显微镜在世界上第一个看了(细胞)。 15、显微镜主要由(目镜)(调节旋钮)(物镜)(载物台)(反光镜)等组成。 16、实验证明洋葱表皮是由(细胞)构成的,大量的研究事实说明生命体都是由(细胞)组成的。

六年级科学-上册科学练习(科教版)

六年级科学-上册科学练习(科教版)

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 1.用线把下面各图与其运用的科学原理名称连起来。 图1 图2 图3 图4 图5 图6 2.如图1—图6运用的杠杆、轮轴、斜面和滑轮都叫简单机械,这种说法是。 A 正确的 B 不对的 3.如图例7甲、乙、丙所示是杠杆支点、用力点和阻力点的位置示意图。由此我知道:图1的示意图为;图2的示意图为;图4的示意图为。 轮杠斜 滑 用力用用力图

4.根据图2工具的支点、用力点、阻力点示意 图,我知道在使用这个工具时的用力情况是 。 A 省力又方便 B 费力但方便 C 既不省力也 不费力但方便 5.王旭在学习定滑轮和动滑轮一课后,回家进 行了实验探究,见到如图6所示的现象。根据王 旭在图6中的实验现象,填写实验报告单如下: 定滑轮、动滑轮、滑轮组作用的探究实验记录表 直接提 升物体的力(N) 用定滑轮提升物体的力(N) 用动滑轮提升物体的力(N) 用定滑轮和动滑轮组成的滑 轮组提升物体 的力(N) 6.根据王旭的实验,我的发现是:(1) (2) (3) 。 A 定滑轮能省力,但不能改变用力的方向 B 定滑轮不能省力,但能改变用力的方向 阻 阻阻支支支甲 乙 丙

C 动滑轮不能改变用力的方向,但能 省力D动滑轮既能改变用力的方 向,又能省力 E 滑轮组既能改变 用力的方向,又能省力 7.如图8活动中,旗杆顶部需要用的 简单机械是。 A 定滑轮 B 动滑轮 C 滑轮组 8.山区的公路修成如图5这样,是为了美观。我认为这种说法是。 A 正确的 B 错误的 9.斜面、图9是探究斜面和不同坡度斜面作用的实验时看到的现象,试根据图中实验现象,填写下边实验记录表 10N 6N 4N 2N 甲乙丙 图9 不同坡度斜面作用的实验记录表 直接提升物体沿不同坡度提升物体 的力(N) 我发现(结 论) 图

科教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材内容分析

科教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材内容分析 本册内容由“微小世界”“物质的变化”“宇宙”和“环境和我们”四个单元组成。 “微小世界”单元,将引领学生经历从肉眼观察到放大镜观察,再到显微镜观察的过程,让学生观察丰富多彩的昆虫、晶体、细胞及微生物,使他们既了解人类观察工具的发展历程,又对人类探索微观世界的部分成果进行梳理,扩大视野,提高认识。 “物质的变化”单元,学生将通过一系列的研究,观察和认识物质变化是常见的自然现象,物质的变化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两种类型。在研究化学变化的过程中,学生将根据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认识到化学变化的本质是产生新物质,从而将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区别开来。 “宇宙”单元,学生将在感知的基础上,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处理,建立有关环形山、太阳系、星座、星系等模型,对月相、环形山、日食、月食、星座、星系等有初步的认识。希望他们能认识到宇宙是一个庞大的、运动变化着的系统,不同宇宙空间分布着不同的天体。人类通过不断的探索,将发现越来越多的宇宙奥秘。 “环境和我们”单元,从垃圾和水两个主题出发,学生将探究垃圾的来源、成分和处理方法;将探究水污染的成因,了解污水处理的方法等,从而对人类生活带来的环境问题有一定的了解,真切地认识到环境问题是人类面临的重大社会问题,并且能够从身边的点滴小事做起,开展环境保护行动。 通过以上不同视角对周围世界的探究,学生将会对小学阶段所学的物质世界、生命世界、地球与宇宙等内容有一个概括性的认识:世界是变化着的,多样的;世界是物质构成的,人无时不刻不在与之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我们应当保护地球环境。 在本册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探究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也将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1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全集)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 1、放大镜 科学概念 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 的细节。 2、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 过程与方法 1、正确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2、比较用肉眼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的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 2、增强用放大镜观察身边世界的兴趣。 3、认识到从肉眼观察到发明放大镜是人类的一大进步。教学重点:能正确使用放大镜 观察物体的细微部分。 教学难点:放大镜是“凸”“透”镜。 课前准备:放大镜、科学书或报纸上的照片、计算机或电视机屏幕。柱形、球形 的透明器皿、塑料薄膜、铁丝、普通玻璃片、平面镜片、水。 课时安排:1课时 一、为什么要用放大镜观察 1、导入:师出示放大镜:“看,这是什么,”(生:放大镜)放大镜大家很熟悉,能否替放 大镜来介绍一下自己——《我是放大镜》。可以从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三个方面展 开。 2、小组讨论交流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 3、展示交流 放大镜的构造——镜架、镜片(如果学生能说出凸透镜也可以) 放大镜的作用——放大物体的像(可能学生会说“把物体放大”,提醒学生物体并未变大) 放大镜的用途——我们用放大镜观察校园里的生物、实验中在老师指导下观察花、昆虫 等。它是视力不佳者的助视器,还适用于电子产品检验、线路板检验、集邮者欣赏鉴定邮 票、珠宝商鉴定珠宝、公安人员用它观察指纹毛发纤维等、农技人员用它观察花蕊进行人工 授粉等、制作微型工艺品的工匠工作时使用,

4、让学生尽量充分地例举使用领域,交流后填写第2页的网状图。 二、放大镜下的新发现 1、师:谁给大家演示一下放大镜的正确使用方法, 请学生演示放大镜的使用方法。根据学生的演示师讲解正确使用放大镜的两种方法:目、镜、物三者,目不动,镜动或物动。 2、师:选择一小块面积,运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图片、屏幕、织物等看谁会有新的发现~将新发现用文字或图片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3、交流新发现后,师归纳:放大镜把物体的图像放大,让我们看清了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 三、放大镜的特点 1、师:放大镜顾名思义是能“放大”,那么它能放大的秘密在哪里呢,(镜片具有“凸”、“透”的特点)老师给大家准备的物品中有没有像放大镜那样能放大物体呢,请同学们找一找。 2、学生尝试利用平面镜、玻璃、水、水槽、集气瓶、烧瓶等物体来放大物体的像。(发现圆柱形及球形的装满水的容器及水滴都具有放大的作用) 3、师:放大镜的镜片和能起放大作用的器具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中间凸起,透明的)所以放大镜也叫“凸透”镜。放大镜的凸起程度越大,放大的倍数也越大,由此推断球形的透明物放大倍数最大。 四、小结 1、师:对于熟悉的放大镜,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发现或收获吗,(放大镜也叫凸透镜,凸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运用放大镜细心地观察物体,还能看到很多有意思的细节) 2、课外你可以尝试着用一些简易的材料自己制作一面放大镜,或者用你的放大镜去仔细观察身边的物品,看看还会有什么新的发现。 板书设计: 放大镜 构造:镜架、镜片(凸透——“凸透”镜) 作用:“放大”物体的图像、放大细节 用途: 教学反思 2、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 教学目标: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知识点

科学六年级下册知识点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 1、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边缘较薄。 2、放大镜的镜片和能起放大作用的器具有的共同特点是中间凸起,透明的,所以放大镜也叫“凸透”镜。 3、放大镜的凸起程度越大,放大的倍数也越大,由此推断球形的透明物放大倍数最大。 4、能通过放大镜观察到更多关于昆虫的细节,如:蝇的复眼;蟋蟀的耳朵在足的内侧;蝴蝶翅膀上布满的彩色小鳞片是扁平的细毛。 5、像食盐、白糖、味精那样,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物质叫做晶体。 6、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可以使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 7、显微镜的发明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大飞跃,把人类带入了一个微观世界。显微镜是人类认识微小世界的重要观察工具。 8、列文虎克发现微生物。 9、洋葱表皮是由细胞构成的,生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 10、正确使用显微镜的方法:安放—对光—上片—调焦—观察。 11、一切生物体都是由细胞组成的,细胞是生物最基本的结构单位,也是生物最基本的功能单位。细胞学说的建立被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 12、细胞的形态是多种多样的,它们具有不同的功能。 13、在水中生活着很多形态各异的微生物。如草履虫、变形虫等。 14、微生物通常都有特殊的构造和功能,以适应周围的环境。 15、微生物具有生物的特征,如:对环境有一定的需求、对外界的刺激有反应、能繁殖等。 16、罗伯特?胡克最早在显微镜下发现了生物的细胞结构,而列文?虎克用他自制的显微镜发现了曾经不为人知的奇妙的微生物世界, 17、人类观察工具的改进:肉眼能看清昆虫等较小的动物 放大镜能看清小于毫米的肉眼看不清的东西 光学显微镜能看清细胞和微生物 电子显微镜能看清能看到更小的组成物质的原子、分子 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 1、世界是物质构成的,物质是变化的,物质的变化有相同和不同之处。 2、物质的变化可以划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它们的区别在于是不是产生了新的物质。 3、在变化中能产生新的物质的变化我们称为化学变化,不能产生新物质的我们称为物理变化,一些物质在变化的过程中,会既发生化学变化又发生物理变化。如蜡烛燃烧、白糖加热时融化变色 4、米饭在口腔里与唾液作用会发生化学变化:淀粉→麦芽糖 淀粉与碘酒会发生化学变化,生成的新物质是蓝紫色的,利用这一特性可以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5、小苏打和白醋的混合,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新的物质——二氧化碳气体,这

最新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 科学六年级下册教材目录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 1 放大镜 2 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 3 放大镜下的晶体 4 怎样放得更大 5 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一) 6 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二) 7 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三) 8 微小世界和我们 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 1 我们身边的物质 2 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 3 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 4 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 5 铁生锈了 6 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 7 控制铁生锈的速度 8 物质变化与我们 第三单元宇宙 1 地球的卫星——月球 2 月相变化 3 我们来造“环形山” 4 日食和月食 5 太阳系 6 在星空中(一) 7 在星空中(二) 8 探索宇宙 第四单元环境和我们 1 一天的垃圾 2 垃圾的处理 3 减少丢弃及重新使用 4 分类和回收利用 5 一天的生活用水 6 污水和污水处理 7 考察家乡的自然水域 8 环境问题和我们的行动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 1、放大镜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 过程与方法

2、比较用肉眼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的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 2、增强用放大镜观察身边世界的兴趣。 3、认识到从肉眼观察到发明放大镜是人类的一大进步。 【教学重点】能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细微部分 【教学难点】放大镜是“凸”“透”镜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器材:放大镜(最好每个学生都能有一个放大镜,如果只能提供给学生一种放大镜,尽量放大倍数大一点)科学书或报纸上的照片、计算机或电视机屏幕。柱形、球形的透明器皿、塑料薄膜、铁丝、普通玻璃片、平面镜片、水。 教师演示: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图片或课件(如放大镜镜片的结构等)。 【教学过程】 一、为什么要用放大镜观察 1、导入:师出示放大镜:“看,这是什么?”(生:放大镜)放大镜大家很熟悉,能否替放大镜来介绍一下自己——《我是放大镜》。可以从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三个方面展开。 2、小组讨论交流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 3、展示交流 放大镜的构造——镜架、镜片(如果学生能说出凸透镜也可以) 放大镜的作用——放大物体的像(可能学生会说“把物体放大”,提醒学生物体并未变大) 放大镜的用途——我们用放大镜观察校园里的生物、实验中在老师指导下观察花、昆虫等。它是视力不佳者的助视器,还适用于电子产品检验、线路板检验、集邮者欣赏鉴定邮票、珠宝商鉴定珠宝、公安人员用它观察指纹毛发纤维等、农技人员用它观察花蕊进行人工授粉等、制作微型工艺品的工匠工作时使用…… 4、让学生尽量充分地例举使用领域,交流后填写第2页的网状图。 二、放大镜下的新发现 1、师:谁给大家演示一下放大镜的正确使用方法? 请学生演示放大镜的使用方法。根据学生的演示师讲解正确使用放大镜的两种方法:目、镜、物三者,目不动,镜动或物动。 2、师:选择一小块面积,运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图片、屏幕、织物等看谁会有新的发现!将新发现用文字或图片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3、交流新发现后,师归纳:放大镜把物体的图像放大,让我们看清了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 三、放大镜的特点 1、师:放大镜顾名思义是能“放大”,那么它能放大的秘密在哪里呢?(镜片具有“凸”、“透”的特点)老师给大家准备的物品中有没有像放大镜那样能放大物体呢?请同学们找一找。 2、学生尝试利用平面镜、玻璃、水、水槽、集气瓶、烧瓶等物体来放大物体的像。(发现圆柱形及球形的装满水的容器及水滴都具有放大的作用) 3、师:放大镜的镜片和能起放大作用的器具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中间凸起,透明的)所以放大镜也叫“凸透”镜。放大镜的凸起程度越大,放大的倍数也越大,由此推断球形的透明物放大倍数最大。 四、小结 1、师:对于熟悉的放大镜,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发现或收获吗?(放大镜也叫凸透镜,凸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运用放大镜细心地观察物体,还能看到很多有意思的细节) 2、课外你可以尝试着用一些简易的材料自己制作一面放大镜,或者用你的放大镜去仔细观察身边的物品,看看还会有什么新的发现。 过程与方法:使用放大镜观察身体结构的细部和活动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复习资料全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 一、放大镜(放大镜是人们常用的观察工具之一。) 1、放大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 细节。 2、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厚(凸起)、边缘薄。只要具有放大镜片透明、中间较厚的结构(比如加满水后的烧杯、烧瓶等),就具有同样的放大功能。 3、放大镜的镜片和能起放大作用的器具有的共同特点是中间凸起,透明的,所以放大镜也叫“凸透”镜(凸透——“凸透”镜)。 4、放大镜的构造:镜架、镜片。 5、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和镜片的直径没有关系,和镜片的凸度有关。 放大镜的凸起程度越大,放大的倍数也越大。由此推断球形的透明物放大 倍数最大。 二、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 1、使用放大镜能够观察到许多用肉眼观察不到的细节。如通过 放大镜能观察到更多关于昆虫的细节:蝇的复眼;蟋蟀的耳朵在足的内 侧;蝴蝶翅膀上布满的彩色小鳞片是扁平的细毛。 2、科学研究表明昆虫头上的触角就是它们的“鼻子”,能分辨各种 气味,比人的鼻子灵敏得多。 三、放大镜下的晶体 1、像食盐、白糖、味精那样,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物质叫做晶 体。 2、生活中常见的晶体有食盐、白糖、碱面、味精、长石、云母、石英、黄铜矿、雪花、水晶、维生素C等 四、怎样放得更大

1、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可以使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 2、荷兰生物学家列文虎克制成世界上最早的可放大近300倍的显微 镜,发现了微生物 3、显微镜的发明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大飞跃,把人类带入了一个微观 世界。显微镜是人类认识微小世界的重要观察工具。 五、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一) 1、正确使用显微镜的 方法:安放—对光—上 片—调焦—观察。 2、细胞的形态是多 种多样的,它们具有不 同的功能。 六、用显微镜观察身 边的生命世界(二) 1、罗伯特·胡克 最早在显微镜下发现了生 物的细胞结构,而列 文·虎克用他自制的显 微镜发现了曾经不为人知的奇妙的微生物世界, 2、洋葱表皮是由细胞构成的。生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 3、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胡克最早在显微镜下发现了生物的细胞结构。 4、生物细胞的形态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生物的细胞是不同的,生 物不同器官的细胞也是不同的。 5、一切生物体都是由细胞组成的,细胞是生物最基本的结构单 位,也是生物最基本的功能单位。

新版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

新版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计划 一、学生情况分析 通过几年的科学学习,大多数学生对科学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对科学本质有一定的了解,科学素养得到相当的培养,已经具备了初步的探究能力,他们对周围世界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乐于动手,善于操作。不过两极分化很明显。优等生表现出对科学浓厚、持久的兴趣,科学素养发展态势良好;后进生对科学有种担忧敢,随着年级的升高,课程难度值增加,学习态度不够认真,加上对科学学科的认识不足,认为本学科不重要,轻视,造成科学素养发展态势一般。 我所任教的两个班中,六(1)班认真,好奇心强,且思维活跃,科学的探究欲强,但其中部分学生的自我意识过强,倾听习惯有待培养。六(2)班,总体上课堂纪律好,但思维有些局限,发言不如一班积极,表现欲望差,两极分化比较明显。应特别注意培养,形成良好的氛围。让学生在探究中学到科学知识,培养探究能力,提升科学素养。 二、教材内容分析 本册内容由“微小世界”“物质的变化”“宇宙”和“环境和我们”四个单元组成。 “微小世界”单元,将引领学生经历从肉眼观察到放大镜观察,再到显微镜观察的过程,让学生观察丰富多彩的昆虫、晶体、细胞及微生物,使他们既了解人类观察工具的发展历程,又对人类探索微观世界的部分成果进行梳理,扩大视野,提高认识。 “物质的变化”单元,学生将通过一系列的研究,观察和认识物质变化是常见的自然现象,物质的变化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两种类型。在研究化学变化的过程中,学生将根据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认识到化学变化的本质是产生新物质,从而将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区别开来。 “宇宙”单元,学生将在感知的基础上,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处理,建立有关环形山、太阳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知识点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知识点 第一单元 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四周较薄)(凸起)。只要具有放大镜片透明、中间较厚的结构(比如加满水后的烧杯、烧瓶等),就具有同样的(放大)功能。 4、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和(镜片的直径)没有关系,和(镜片的凸度)有关。放大镜的(凸起程度越大,放大的倍数也越大)。 5、使用工具能够观察到许多用(肉眼)观察不到的(细节)。如通过(放大镜)能观察到更多关于昆虫的细节:蝇的(复眼);蟋蟀的耳朵在(足的内侧);蝴蝶翅膀上布满的彩色小鳞片是(扁平的细毛)。 6、科学研究表明昆虫头上的(触角)就是它们的(“鼻子”),能分辨各种气味,比人的鼻子灵敏得多。 7、(一些固体物质)的内部有一定的结构,如果构成这些物质的微粒按一定的空间次序排列,形成了(有规则的几何外形),这就是(晶体),如食盐、白糖、味精、碱面等。 8、至少两个以上的(凸透镜)组合起来可以使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 9、(显微镜)的发明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大飞跃,把人类带入了一个(微观世界)。显微镜是人类认识(微小世界)的重要观察工具。 10、荷兰生物学家(列文虎克)制成世界上最早的可放大近300倍的(显微镜),发现了(微生物)。 11、洋葱表皮是由(细胞)构成的。(生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 12、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胡克)最早在显微镜下发现了生物的(细胞)结构。 13、生物细胞的(形态)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生物)的细胞是不同的,生物(不同器官)的细胞也是不同的。 14、(细胞)是生物最基本的(结构单位),也是生物最基本的(功能单位)。 15、(细胞学说的建立)被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教科版修订版六年级下册教材目录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 1 放大镜 2 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 3 放大镜下的晶体 4 怎样放得更大 5 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一) 6 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二) 7 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三) 8 微小世界和我们 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 1 我们身边的物质 2 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 3 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 4 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 5 铁生锈了 6 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 7 控制铁生锈的速度

8 物质变化与我们 第三单元宇宙 1 地球的卫星——月球 2 月相变化 3 我们来造“环形山” 4 日食和月食 5 太阳系 6 在星空中(一) 7 在星空中(二) 8 探索宇宙 第四单元环境和我们 1 一天的垃圾 2 垃圾的处理 3 减少丢弃及重KCG高温齿轮泵新使用 4 分类和回收利用 5 一天的生活用水 6 污水和污水处理 7 考察家乡的自然水域 8 环境问题和我们的行动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 1、放大镜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 过程与方法 1、正确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2、比较用肉眼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的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 2、增强用放大镜观察身边世界的兴趣。 3、认识到从肉眼观察到发明放大镜是人类的一大进步。 【教学重点】能正确ZYB系列渣油泵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细微部分【教学难点】放大镜是“凸”“透”镜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器材:放大镜(最好每个学生都能有一个放大镜,如果只能提供给学生一种放大镜,尽量放大倍数大一点)科学书或报纸上的照片、计算机或电视机屏幕。柱形、球形的透明器皿、塑料薄膜、铁丝、普通玻璃片、平面镜片、水。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知识点.doc

精品文档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 第一课放大镜: 一、科学概念: 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 二、本课知识点: 1、人的最高视力只能看清楚(1/5毫米)大小的微小物体。放大镜是(凸透镜) ,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 ,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用放大镜观察电视机和计算机的屏幕会看到一个个小点由(红)、(绿)、(蓝)三色组成。 3、人类最早使用的透镜是用(透明水晶)琢磨而成。英国主教格罗斯泰斯特最早提出(放大装置)的应用 ,他的学生(培根)设计并制造出了能增进视力的眼镜。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厚边缘薄)。只要具有放大镜片透明、中间较厚的结构(比如加满水后的烧杯、烧瓶、水滴等) ,就具有同样的(放大)功能。人们为什么把放大镜又叫凸透镜?因为(放大镜中央凸起且又是透明的)。 4、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和(镜片的直径)没有关系 ,和(镜片的凸度)有关。放大镜的(镜片中央凸得越厉害 ,放大倍数越高)。 5、放大镜放大倍数越大视野越小。 本课练习: 一、判断 1.一个放大镜的放大倍数是固定的。…(√) 2.在我们的感觉器官中,眼睛获得的信息更丰富。……(√) 3.放大镜的凸度越大,放大物体图象的倍数就越大。(√) 4.放大镜的镜面越大,放大物体图象的倍数就越大。……(×) 5. 凡是和放大镜的镜片具有相同特点的器物,都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 二、选择 1.人的最高视力只能看清 A 大小的微小物体。 A 五分之一毫米 B 五分之一厘米 C 五分之一分米 2.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和镜片的 A 有关系。 A凸度B材料C面积D透明程度 4.电视机、电脑的屏幕是由许多的 A 色点构成的。 A红、绿、蓝 B 红、黄、蓝 C 五颜六色 5.下列器物中,不能起到放大物体图象作用的是 C 。 A 水晶球B透明塑料球C平板玻璃片D盛有清水的烧杯 6.在硬币上滴上小水滴,小水滴下的文字或图案的图象会 A 。 A 被放大 B 被缩小C没有变化 7、用放大镜观察自己的指纹 ,为了使图像大一些 ,正确做法:(B) A 、眼睛和手指不动 ,让放大镜离手指稍近些 B、眼睛和手指不动 ,让放大镜离手指稍远些

科教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计划

科教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计划 一.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1.通过过去的科学学习,大多数学生对科学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已经具备了初步的探 究能力,他们对周围世界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乐于动手,善于操作。 2.不足之处:上学期由于活动材料限制的原因,有一部分教学内容只是匆忙的走过场, 有些探究活动甚至根本就没有开展,导致学生的知识面受到限制,影响了学生的科学素养的 形成。还有,学生在活动的时候常常耗时低效,不能很好地利用宝贵的课堂时间。 二.教材分析: 本册内容由“微小世界”“物质的变化”“宇宙”和“环境和我们”四个单元组成。 “微小世界”单元,将引领学生经历从肉眼观察到放大镜观察,再到显微镜观察的过程,让学生观察丰富多彩的昆虫.晶体.细胞及微生物,使他们既了解人类观察工具的发展历程,又对人类探索微观世界的部分成果进行梳理,扩大视野,提高认识。 “物质的变化”单元,学生将通过一系列的研究,观察和认识到物质变化是常见的自 然现象,物质的变化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两种类型。在研究化学变化的过程中,学生将 根据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认识到化学变化的本质是产生新物质,从而将化学变化与物理变 化区别开来。 “宇宙”单元,学生将在感知的基础上,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处理,建立有关环形山.太阳系.星座.星系等模型,对月相.环形山.日食.月食.星座.星系等有初步的认识。希望他 们能认识到宇宙是一个庞大的.运动变化着的系统,不同宇宙空间分布着不同的天体。人类 通过不断的探索,将发现越来越多的宇宙奥秘。 “环境和我们”单元,从垃圾和水两个主题出发,学生将探究垃圾的来源.成分和处 理方法;将探究水污染的成因,了解污水处理的方法等,从而对人类生活带来的环境问题有 一定的了解,真切地认识到环境问题是人类面临的重大社会问题,并且能够从身边的点滴小 事做起,开展环境保护行动。 通过以上不同视角对周围世界的探究,学生将会对小学阶段所学的物质世界.生命世界.地球与宇宙等内容有一个概括性的认识:世界是变化着的,多样的;世界是物质构成的,人无时不刻不在与之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我们应当保护地球环境。 在本册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探究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也将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各单元知识点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各单元知识点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 一放大镜 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 节). 2、(放大镜)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大).显现人的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使我们获得更多的(信 息).(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的构造:镜片、镜架(包括镜框和镜柄).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边 缘薄).只要具有放大镜片透明、中间较厚的结构(比如加满水后的烧杯、烧瓶等).就具有同样的(放大)功能. 4、透过放大镜看到的(面积或区域)叫做透镜的(视野). 5、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和(镜片的直径)没有关系.和(镜片的凸度)有关.放大镜的(凸起程度越大. 放大的倍数也越大.视野越少).(球形透明体)放大倍数是最大的. 6、放大镜正确使用方法有(移动放大镜)和(移动被观察的物体). 7、早在(一千多年前)人们就发明了放大镜.人类最早使用的凸透镜就是用(透明水晶)琢磨而成.在 13世纪.英国一位主教格罗斯泰斯特最早提出放大装置的应用.他的学生(培根)根据他的建议.设计并制造出了能增进视力的(眼镜). 8、人的视力最高可以看清楚1/5毫米大小的微小物体. 9、放大镜的镜片和能起放大作用的器具有的共同特点是中间凸起.透明的.所以放大镜也叫凸透镜. 10、举例说明哪些工作需要经常用到放大镜? 答:(1)公安人员观察现场找到的纤维和指纹等;(2)农业科技人员用来观察植物的花或种子. 用它观察花蕊进行人工授粉;(3)珠宝商鉴定珠宝;(4)精密仪器修理工;(5)电子产品检验. 线路板检查用到放大镜. 二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 1、使用工具能够观察到许多用(肉眼)观察不到的(细节).如通过(放大镜)能观察到更多关于昆 虫的细节:蝇的(复眼);蟋蟀的耳朵在(足的内侧);蝴蝶翅膀上布满的彩色小鳞片是(扁平 的细毛). 2、科学研究表明昆虫头上的(触角)就是它们的(“鼻子”).能分辨各种气味.比人的鼻子灵敏得多. 触角具有嗅觉、听觉和触觉的功能.在放大镜下观察可以发现不同昆虫的触角的形状(不同). 3、苍蝇落在坚直光滑的玻璃上.不但不滑落.而且还能在上面爬行.这和它(脚的构造)有关. 4、蚜虫喜欢吸食嫩枝上的(汁液).蚜虫的大小如(针眼).蚜虫的天敌是(草蛉).草蛉吸食蚜虫的 体液. 三放大镜下的晶体 1、(一些固体物质)的内部有一定的结构.如果构成这些物质的微粒按一定的空间次序排列.形成了 (有规则的几何外形).这就是(晶体).如食盐、白糖等. 2、许多岩石是由(矿物晶体)集合而成.如花岗岩由(长石)(云母)(石英)等矿物的晶体组成. 3、自然界中的大部分固体物质都是(晶体)或由(晶体)组成.(玻璃、松香、琥珀、珍珠等不是晶 体).晶体形状(多种多样)有的是(立方体).有的像(金字塔).有的像(一簇簇的针)等.但 都很有规则.有的晶体较大.肉眼可见.有的较小.要在放大镜或显微镜下才能看见. 4、制造晶体的方法有(减少水分)和(降低温度)两种. 5、雪花晶体的形状是(六边形). 6、你能举出生活中常见的一些晶体吗? 答:食盐、白糖、碱面、味精.花岗岩中的长石、云母、石英等. 四怎样放得更大 1、在17世纪.人们发现把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明显提高了放大能力.这是因为一个凸透镜把另一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汇总

vm |’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知识清单1 一、微小世界 1.①放大镜的作用:不仅能放大物体的图像,而且能看到物体的许 多细节。②放大镜的特点:放大镜是透明的、中间厚、边缘薄,所以又叫凸透镜。凡是具有与放大镜同样特点的器物都具有放大的功能,而且厚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 2.昆虫奇特的身体构造:昆虫的眼睛是复眼,蟋蟀的耳朵在足的内 侧,昆虫的鼻子就是它们头上的触角,蝴蝶翅膀上的小鳞片其实是扁平的细毛。 3.①晶体:像食盐、白糖那样有规则几何体外形的固体叫晶体。② 晶体的形状:多种多样,有的是立方体,有的像金字塔,有的像一簇簇针。(玻璃、松香、琥珀、珍珠不是晶体) 4.①显微镜放得更大的原因:是一个凸透镜把另一个凸透镜成的像 进一步放大了。②计算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把目镜放大的倍数乘以物镜放大的倍数。③微生物的发现:荷兰生物学家列文虎克制成了世界上最早的能放大近300倍的金属结构的显微镜,并用它发现了微生物。④显微镜发明的意义: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大飞跃,把人类带入了一个崭新的微观世界。 5.①细胞的发现:1663年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胡克发现了细胞。②洋 葱表皮装片的制作步骤:取皮—--安放—--固定—--上色。③显

微镜使用的方法和步骤:摆放----对光----上片----调焦----观察。④通过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装片发现:放大倍数越大,看得越清楚,但看到的范围越小。洋葱表皮上的一个个小房间似的结构是洋葱的细胞。 6.①细胞学说:所有的生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细胞学说的建立被 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②细胞的作用:细胞具有携氧传导、运动免疫、感光分化、保护光合等作用。细胞也是生物最基本得功能单位:生物的呼吸、消化、排泄、生长、发育、繁殖、遗传等生命活动都是通过细胞进行的。 7.①水中主要的微生物有:变形虫、草履虫、鼓藻、船形硅藻等。 ②微生物的特征:微生物也是生物,具有其他生物一样的共同特 征。 8.①观察工具的发展:肉眼----放大镜----显微镜----电子显微镜 ----扫描隧道显微镜。②人类探索微小世界的成果:征服病菌,克隆牛羊,生产胰岛素,研制成功杂交水稻,处理垃圾和污水,帮助我们生产面包、醋等食物。 二、物质变化 1.①物质:我们能直接或间接观察到的实际存在的东西都是物质。②物质变化: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物质是不断变化的。有些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形状、大小,有些变化产生了新物质。 2.①物理变化:只改变形状、大小等,没有产生新物质的变化叫物理变化。②化学变化:产生了新物质的变化叫化学变化。③白糖加热

2018科教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复习资料

2018科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期末复习资料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 1、放大镜是(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通过放大镜看到的视野(变小)。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边缘薄)。只要具有放大镜片透明、中间较厚的结构(比如加满水后的烧杯、烧瓶)等,就具有同样的(放大)功能。 4、放大镜使用方法有(移动放大镜)和(移动被观察的物体)。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和(镜片的直径大小)没有关系,和(镜片的凸度)有关。放大镜的(凸度越大放大倍数也越大)。 5、在13世纪,英国(培根)设计并制造出了能增进视力的(眼镜)。 6、苍蝇落在坚直光滑的玻璃上,不滑落,而且还能在上面爬行,这和它(脚的构造)有关。 7、通过(放大镜)能观察到苍蝇的(复眼)、蟋蟀的“耳朵”在(足的内侧)、蝴蝶的翅膀上布满彩色小鳞片是(扁平的细毛) 8、昆虫的“嗅觉”很灵敏,据说是因为它们的(触角),触角就是它们的(“鼻子”)。 9、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可以使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显微镜)的发明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大飞跃,把人类带入了一个(微观世界)。 10、食盐、白糖、碱面、味精的颗粒都是(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人们把这样的固体物质叫做(晶体)。许多岩石是由(矿物晶体)集合而成。 12、自然界中的大部分固体物质都是(晶体)或由(晶体)组成。晶体形状(多种多样),但都很有规则。有的晶体较大,(肉眼可见),有的较小,要在放大镜或显微镜下才能看见。 13、生物学家(列文虎克)制成了世界上最早(显微镜),发现了(微生物)。为了看到更小的物体,人们又研制出(电子显微镜)和(扫描隧道显微镜)。电子显微镜可把物体放大到(200万倍)。光学显微镜的两个镜片都是(凸透镜)15、显微镜主要由(目镜)(调节旋钮)(物镜)(载物台)(反光镜)等组成。 17、(细胞)是生物最基本的(结构单位),也是生物最基本的(功能单位),(细胞学说)的建立被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 18、生命体细胞具有(消化)(呼吸)(排泄)(生长)(发育)(繁殖)(遗传)等功能。 19、我们还可以利用(干草)培养微小生物。 20、我们知道的微生物有(草履虫)(变形虫)(眼虫)(喇叭虫)(鼓藻)(船形硅藻)等。微生物通常都有特殊的(构造和功能),以适应周围的环境。21、通过观察我们知道电视机的屏幕其实是由(红)(蓝)(绿)三种颜色的小点组成。 24、人类探索(微小世界)的成果:(1)利用显微镜发现细菌、病毒、抵抗疾病(2)克隆生物(3)利用微生物酿酒、发面、制作酱油、醋、酸奶等(4)利用微生物处理垃圾和污水。 36、水稻之父是袁隆平。 37、人类研究微小世界的最新成果是克隆羊。 40、利用微生物的作用,可以制作酒、醋、泡菜、腐乳、酸奶等风味独特的食品。 44、罗伯特?胡克最早在显微镜下发现了生物的细胞结构,而列文虎克用他自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