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实验报告

针灸实验报告
针灸实验报告

昆明卫生职业学院《针灸治疗学》实验实训报告

篇二:实验针灸学重点总结

1、实验针灸学: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方法,主要开展针灸理论、针灸作用规律、针灸作用机制和针灸应用技术等相关研究的一门新兴学科;是针灸学科一个新的分支;也是研究针灸神经生物学机制的重要基础。

2、得气:是指针刺穴位后产生的经气感应。

3、循经感传现象:是指以针刺、低频脉冲电等方法刺激穴位时,人体出现酸、麻、重、胀等特殊感觉,从被刺激的穴位开始,沿着经脉循行路线传导。

4、经穴-脏腑相关:反映了经脉穴位与脏腑之间的一种双向关系,即脏腑生理或病理改变可通过多种形式反映到体表的相应穴位上;刺激体表穴位又可对相应脏腑的生理功能和病理改变起到一定的调节作用。

5、牵涉痛:是指当某一内脏器官有病变时,患者除感觉患病器官的局部不适或疼痛外,尚可在远离该器官的体表某部皮肤或深部组织发生痛觉过敏。

海氏带:当一些内脏器官患病时,往往在相关部位的皮肤出现痛觉过敏,这种痛觉过敏的皮肤部位即称为海氏带或痛觉过敏带。

6、穴位功能特异性:是指穴位与非穴位、不同穴位之间在主治和功能作用上所存在的差异。

7、针灸作用的时间效应:对穴位进行针灸刺激时,针灸效应的发生、发展呈现一个渐进的时间过程,分为潜伏期、上升期、高峰期和下降期。

时效曲线:用直角坐标图表示针效与时间的关系。

8、针麻诱导期:在实施针麻手术之前,对选定的穴位预先进行一段时间针刺刺激,至镇痛效果达到可以手术这段时间。(一般在25~40min左右)

9、针刺耐受:是指由于长时间针刺或反复多次针刺后,针刺镇痛效应降低的一种现象。

10、针刺后效应:停止针刺后继续存在的针刺效应

11、疼痛:是一种与组织损伤或潜在损伤相关的不愉快的主观感觉和情感体验,它包含痛感觉和痛反应两个成分。

痛阈(或痛反应阈):是指从刺激开始到引起疼痛感觉或运动反应的最小刺激量。耐痛阈:是指能耐受疼痛的最大刺激量

12、针刺麻醉:是指用针刺止痛方法来预防手术中的疼痛及减轻生理功能紊乱,在患者清醒状态下施行手术的一种麻醉方法。

13、吞噬能力:指100个白细胞中吞噬细菌的白细胞所占的比例。

吞噬指数:指100个白细胞中,能够吞噬细菌的白细胞所吞噬细菌的平均个数。

针灸作用:针灸的镇痛作用、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的调控作用和对失调的脏腑器官功能的调整作用。

第一章针灸作用的基础研究

第一节:

1、穴位功能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感受刺激、反应病症

2、穴位感受器的特点:(后面要加具体的内容)

1穴位可以感受多种形式的刺激,2穴位对不同形式的刺激有不同的适应性,3穴位对不同形式刺激的感觉阈不同

3、穴位病理反应的表现形式:感觉异常、组织形态改变、生物物理特性改变

5、得气机制:针感的形成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脊髓通路、脑内通路几个环节。手下感的实质:穴区肌肉轻微的紧张性收缩。

手下感机制:针刺信息由外周传入神经通路进入中枢,经中枢整合调制后,一方面形成针感,另一方面通过脊髓?-传出系统随躯体神经到达相应支配区穴位下的肌梭,引起梭内肌收缩和肌电发放,以及局部肌纤维收缩,后者经针柄传于施针者指下,从而形成沉紧的手下感

1、循经感传的基本特征:1循经扩布,2趋向病所,3宽度和深度不均,4感觉性质多样,5慢速传导,6双向循行和回流现象,7可以阻滞,8影响脏腑功能活动

2、常见的经络现象及其特点:

常见的经络现象

(1)生理现象——循经感传现象

(2)病理现象——循经性感觉障碍和可见的经络现象:①循经性感觉障碍;②可见的经络现象:循经性皮肤病、循经性皮肤血管神经性反应

特点:(1)循经感传现象基本特征:1)循经扩布;2)趋向病所;3)宽度和深度不均;4)感觉性质多样;5)慢速传导;6)双向循行和回流现象;7)可以阻滞:①机械压迫②局部降温③局部注射普鲁卡因和生理盐水,亦称张力阻滞④皮肤触觉刺激⑤外加磁场刺激第三节:

3、牵涉痛特征:

①牵涉痛出现的部位,多发生在与病变器官同一神经节段的皮节区或肌节区。

②牵涉痛一般均为可逆,当去除内脏病变后,其牵涉痛也随之消失。

③皮肤过敏带不仅对接触、压迫、牵引等出现感觉过敏,而且皮下组织硬度也发生变化,有时用手可以触到有结节和条索状物等,有的还可见皮肤变厚的现象。

④皮肤过敏带的毛细血管出现循环障碍,如发生痉挛等,从而引起局部缺血。

5、神经节段性分布与穴位主治功能的关系

1)躯干部经穴主治功能与神经节段的关系

分析任脉、督脉、胃经、膀胱经、肾经和脾经位于颈部、上胸部、下胸部和腰骶部经穴的主治病症,可发现其有明显的神经节段性。从神经解剖学分析,人体躯干部穴区所属神经节段与其主治内脏所属神经节段具有相当的一致性

7、远距离取穴可以用“中枢汇聚理论”解释。

8、胃耳反射:传入神经—迷走神经;传出神经—交感神经节后纤维;中枢神经—下丘脑后外侧区

第二章针灸作用的基本特点与影响因素

1、针灸作用的基本特点:1整体性,2良性、双向性,3功能性、早期性

2、针灸作用的影响因素:1个体差异,2穴位功能特异性,3得气,4针法灸法的刺激参数,5时间因素

3、穴位功能特异性的表现(举例):p76

5、艾灸的刺激参数及临床意义:p86①灸温:温度幅值、温度升降速度、温度作用面积

②艾灸壮数、③每壮的持续时间和间隔时间、④灸量、⑤灸时、⑥灸质

第三章

1、疼痛特点:①痛觉不是一个独立的单一感觉。(而是和其他感觉糅合在一起组成一种复合感觉。)②痛觉伴有强烈的情绪色彩,构成相当复杂的心理活动。③疼痛还具有“经验”的属性。④能引起痛觉的刺激多为伤害性刺激。

疼痛分类:(根据疼痛的性质):①刺痛:又称快痛、第一痛。其特点是痛觉清晰、尖锐,定位明确,迅速发生又迅速消失,引起较弱的情绪变化,常伴有受刺激的肢体出现保护性反射。

②灼痛:又称慢痛、延缓痛、第二痛。其特点是痛觉缓慢形成,持续时间较长,定位较差,呈烧灼感,使人不易忍受,常伴有情绪反应、心血管和呼吸系统的变化。③酸痛、胀痛、绞痛:其特点是痛觉难以描述,定位差,难以确定痛源部位。伴有内脏反应和躯体反应,以及较强的情绪反应。

2、常用体外致痛物质(七种):k+、h+、组织胺、乙酰胆碱、5—ht、缓激肽、sp

3、闸门控制学说的中心思想(p111):刺激皮肤发生的传入神经冲动进入脊髓后,被引进三个系统:闸门控制系统,中枢控制系统,作用系统。这三个系统协同作用才能产生痛感觉和痛反应。

4、针刺镇痛的一般规律:

⑴针刺镇痛作用的性质:具有以下特点:①针刺既能镇急性痛,又能镇慢性痛;②针刺既能抑制体表痛,又能减轻乃至消除深部痛和牵涉痛;③针刺既能抑制痛感觉,又能减低疼痛的情绪反应;④针刺既能减低痛觉分辨率,又能提高报痛标准。

⑵针刺镇痛作用的强度:在适宜的针刺刺激条件下,针刺可使正常人痛阈和耐痛阈提高,达到65%~180%。

⑶针刺镇痛的空间作用范围:针刺具有全身性的镇痛作用,但穴位与针刺镇痛部位之间有相对的特异性。

⑷针刺镇痛作用的时程:在人体从针刺开始至痛阈或耐痛阈升高至最大值一般需

20~40min,继续运针或通电刺激可使镇痛作用持续保持在较高水平上,停针后其痛阈呈指数曲线形式回复,半衰期为16min左右。

⑸针刺镇痛作用的影响因素:针刺镇痛作用主要受到个体差异、时间因素、刺激参数等的影响。

5、针麻特点:①使用安全,适用范围广。②患者处于清醒状态,便于与医生配合。③生理干扰少,利于术后恢复。④简便、经济、便于推广。

作用:①辅助镇痛作用,②镇静作用,③抗内脏牵拉反应作用,④抗创伤性休克作用,⑤抗手术感染作用,⑥保护重要脏器功能的作用,⑦促进创伤修复的作用。

★缺陷/局限性(针麻“三关”):镇痛不全、不能完全抑制内脏反应、肌肉松弛不够。

6、针刺镇痛的作用原理:一、针刺镇痛的外周机制:1、针感感受器的兴奋,2、针刺信号的外周传入纤维(针刺传入主要由躯体感觉神经中的ⅱ类、ⅲ类纤维传导。)3、同神经电针镇痛的外周机制。二、针刺镇痛的中枢机制:(论述题)

第四章针灸的免疫调节作用

1、举例针灸对免疫功能的调节作用(肿瘤免疫、白细胞、巨噬细胞免疫等):

⑴针灸对白细胞的调节作用:针灸可以调节外周血白细胞的数量和吞噬功能。

①针灸对白细胞数量的调节:例如针灸正常人的足三里、合谷、内关,可使血中白细胞总数上升,并以中性粒细胞比例增加为主,而淋巴细胞比例下降。

②对白细胞吞噬功能的影响:针刺足三里或合谷穴,均能提高白细胞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吞噬能力。

⑵针灸可以增加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例如针刺老年大鼠双侧足三里和关元穴,能使老年大鼠肝内巨噬细胞在数量上增多,体积上增大,吞噬功能增强。

⑶针灸对肿瘤细胞免疫的调节作用:例如电针荷瘤大鼠足三里、合谷和三阴交,可以提高cd4+细胞数量和cd4+/cd8+比值下降

3、针灸的抗炎作用(三个方面)(论述题):(1)对渗出的影响:针灸可抑制炎症过程中血管通透性的增高,减少炎症渗出物;减轻炎症灶白细胞浸润;改善炎症局部微循环和淋巴循环,促进炎性渗出物的吸收,减轻炎性水肿。(2)对变性的影响:针灸可控制和缩水炎症灶坏死面积,延缓和防止坏死的发生,从而减轻炎症的变性病变。(3)对增生的影响:针灸可促进细胞的修复再生和瘢痕化进程;在促进肉芽组织形成的同时抑制其过度增生。

第五章针灸对各器官系统功能的调节(论述题)

1、针灸治疗脑血管病的作用机制:①改善脑微循环,增加脑血流量,②改善血液流变学异常,③改善脑电活动,④抑制免疫炎性反应,促进内皮细胞的修复,⑤保护受损神经元(a、

降低自由基水平,b、拮抗兴奋性氨基酸神经毒作用,c、抑制神经细胞的凋亡,d、抑制钙超载)

2、针灸治疗糖尿病的作用机制:①影响血糖水平(双向调节)、②影响血脂水平(降低)、③改善胰岛素抵抗、④调节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功能、⑤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影响:(a、改善微循环及血液流变学异常,b、改善神经病变)

3、针灸治疗冠心病的作用机制:针刺内关穴可以改善急性心肌缺血①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改善心脏泵血功能,②改善血液流变学及微循环状态,③调节心电活动,改善心电图指标,④对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影响,⑤调节血管活性物质。

4、针灸治疗支气管哮喘的作用机制:①改善肺功能,②对多种炎症免疫细胞及细胞因子的影响,③调节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④调整免疫功能

第六章科研方法

1、医学研究的分类: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开发研究

2、医学研究的基本程序:①提出问题,确定选题,建立假说;②查阅文献资料,撰写文献综述;③科研设计;④观察实验与验证;⑤整理资料,实验结果的分析;⑥撰写论文与发表。

3、选题的原则:科学性、先进性、创新性、适用性、可行性、效能性。

基本程序(了解):1提出问题、2查阅文献、3建立假说、4确立选题、5选题的说明

5、实验设计的三要素:研究对象、处理因素、实验效应

四原则:对照原则、随机原则、重复原则、盲法原则篇三:实验针灸学实验

第二章实验针灸学实验

实验一动物实验基本操作实验方案

【实验目的】

掌握动物实验的基本操作技术和方法。

【实验对象】

~健康家兔。

【实验材料】

兔台、动物秤,手术刀、手术剪、止血钳、注射器、镊子、玻璃分针。

【实验步骤】

1.称重:用动物秤称重,以千克(kg)计算。

2.麻醉:以20%氨基甲酸乙酯按5ml/kg的标准,于耳缘静脉注射,实行全身麻

醉。应注意:

(1)在实验中,常选用耳外缘皮下静脉进行注射,拔去耳背外缘部分的毛,用手指轻弹血管,使静脉扩张。

(2)术者用一手的食指和中指夹住静脉近心端耳部,使静脉充盈,另一人用拇指和无名指固定兔耳的远端,并把住头部,避免家兔躁动。

(3)术者手持注射器,尽量在血管的远侧端,与血管的角度呈15度左右,将针头刺入静脉。然后用一手的拇指和食指、中指将针头夹持固定在耳上,另一手缓缓推动注射器筒芯,将药物注入静脉。

(4)如果注射阻力较大或出现局部肿胀,说明针头没有刺入静脉,应立即拔出针头,在原注射点的近心端重新刺入。

(5)在进行静脉注射时,首先需将注射器内的空气驱尽,以免将空气注入静脉形成气栓。

(6)此外,注射速度应尽量缓慢而均匀,以免扰乱循环和呼吸系统的功能而致家兔死亡。

3.手术:

(1)将麻醉后的家兔仰卧固定于手术台上。

(2)于颈部正中,上腹部及大腿内侧剪毛。

(3)在颈部沿正中线切开皮肤5~7cm ,用止血钳于正中线分开肌肉,暴露气管,在气管两侧可见到与气管平行的左右颈总动脉,伴颈总动脉而行有神经束,其中包含迷走神经、交感神经及减压神经。(粗细:迷走神经—交感神经—减压神经)

要点:①分离颈神经时用左手托起颈部,使颈部组织充分暴露。②用止血钳、玻璃分针轻轻剥离组织,然后用四根线分别将颈总动脉、迷走神经、交感神经、减压神经作以标记。

(4)于剑突下3~4cm纵行切口,剥离空肠。

(5)于下肢股内侧纵行切口,剥离股动脉,坐骨神经。

(6)观察子宫(雌兔)。

4.处死:于耳缘静脉注射空气,造成气体栓塞致死。

【思考题】

1.在麻醉动物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2.家兔耳缘静脉注射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实验二针刺(灸)“素髎”穴对失血性休克家兔血压的调整作用

【实验目的】

本实验旨在通过观察针刺(灸)“素髎”穴对失血性休克家兔血压的调整作用,进而理解“素髎”穴用于急救的部分机理,并掌握动物血压测量的实验方法。

【实验对象】

3.0~健康家兔1只,雌雄不拘。

【实验材料】

digitallab生物医学信号采集处理系统、血压换能器、动脉插管、静脉套管、动脉夹、常用手术器械1套、20ml和5ml注射器、5号注射针头、艾条、兔台、量筒

(100ml)、烧杯(500ml)、三通管、生理盐水、20%氨基甲酸乙酯、5%枸椽酸钠、纱布、棉球、缝线。

【实验步骤】

1.调整生理记录仪及血压换能器至正常工作状态。动脉插管通过一段胶管(不宜过

长)与血压换能器相联,换能器另一开口与三通管联结牢固。经三通管向血压换能

器压力仓及胶管和动脉插管中注人5%枸椽酸钠,勿使其中有气泡。

2.取家兔1只称重,用20%氨基甲酸乙酯溶液,按5ml/kg剂量于腹腔注射麻醉。

将家兔仰卧固定于兔台上,颈部及腹股沟部剪毛备皮。

3.分离出一侧颈总动脉,长约~,穿入双股缝线,先于远心端结扎,用动脉夹夹住动

脉的近心端,用眼科剪在动脉中部剪开一小口,用注射器注入少许5%枸椽酸钠,

插入动脉插管,结扎固定。

4.切开腹股沟处皮肤,切口~,分开肌肉,在股静脉下方找出较细、颜色淡红的股动

脉,分离出股动脉~,穿双股结扎线,结扎其远心端,用动脉夹夹住其近心端,在

其上用眼科剪剪一小口,注射入少许5%枸椽酸钠,插入动脉插管,结扎固定,以

备放血。

5.为防止实验过程中凝血,在耳缘静脉注入5%枸椽酸钠适量(1ml/kg)。约3分

钟后,打开颈部动脉夹,记录一段正常血压为对照值。兔正常血压通常在

(100mmhg)左右。

6.待血压稳定后,迅速于股动脉处放血,使血压下降至(50mmhg)左右,立即停止

放血,并量出其放血量,放血量约为体重的2%左右。

7.待血压稳定在某一较低水平后,针刺(灸)“素髎”穴,观察并记录血压的变化。

8.停针刺(灸)后观察血压变化情况15~20分钟。

9.比较针刺(灸)后血压变化程度及持续时间,写出实验报告。

【注意事项】

1.注射麻醉药时,前1/2量可较快注入,待动物较安静后,后1/2剂量应缓慢注

入。同时注意兔的呼吸情况,出现异常情况立即停止注射。

2.在分离颈总动脉时,小心勿损伤其附近的神经(迷走神经、交感神经及减压神

经),勿损伤通向甲状腺的血管。

3.注意动脉插管与颈动脉的位置,勿使其扭转而影响血压测量。

4.气候较冷时,要有手术灯照射动物以保温。

【实验结果】

【思考题】

1.若欲验证针刺(灸)对失血性休克家兔血压的调整作用需注意哪些实验环节?

2.请设计一个验证穴位功能相对特异性和补泻手法效应差异性的针灸升压抗休克实

验。

实验三针刺对家兔心肌缺血性心电图的影响

【实验目的】

熟悉动物心电图描记方法,学会一种心肌缺血动物模型的复制,验证针刺“内关”穴对家兔心肌缺血的治疗作用。

【实验对象】

3.0~健康家兔2只,雌雄不拘。

【实验材料】

digitallab生物医学信号采集处理系统、20%氨基甲酸乙酯,毫针,g—6805电针,兔台,手术器械一套。

【实验方法】

1.两只家兔一只作实验兔,一只对照,分别称重。

2.将两只家兔以20%氨基甲酸已酯5ml/kg于腹腔麻醉后仰卧固定于兔台上。

3.于家兔胸骨处剪毛。

4.将黑色检测电极联于右下肢、白色检测电极联于左上肢、红色检测电极联于胸骨柄

左侧1cm处。

5.将检测电极与微机连接,记录心电图(程序:开机→输入信号→选择通道3→心电图→

描记心电图,增益选择、显速、参数设置视实验情况而定)。

6.将实验家兔电针“内关”处理20分钟,于耳缘静脉注射垂体后叶素(/kg),于注

射后1’、3’、5’、10’各记录数据一次,对照兔除不做针刺外,其他处理与实验

兔相同。

7.比较二者心电图变化之异同。

【思考题】

1.垂体后叶素导致心肌缺血的特点是什么?

2.为什么“内关”穴可治疗心肌缺血?

实验四针刺对实验性肺水肿家兔呼吸状态的影响

【实验目的】

本实验在于了解哮喘动物模型制作方法及针刺对其呼吸状态的影响。

【实验对象】

3.0~健康家兔1只,雌雄不拘。

【实验材料】

digitallab生物医学信号采集处理系统、兔台、手术器械1套、气管套管、5ml和

1ml注射器、20%氨基甲酸乙酯、50%葡萄糖注射液、生理盐水、15mm毫针、缝线、棉球、纱布。

【实验步骤】

1.家兔称重后,按5ml/kg由耳缘静脉注入20%氨基甲酸乙酯麻醉家兔。

2.将家兔仰卧位固定于兔台上,并在颈部、剑突下剪毛备用。

3.作气管切开后插入气管插管;剑突下切皮,连接膈肌放电测量装置(注意:连结膈

肌的针灸针互相不能接触)。

4.由呼吸和膈肌放电测量装置记录家兔呼吸运动正常值。

5.由气管沿管壁缓慢注入50%葡萄糖注射液/kg,分别记录注入葡萄糖后即刻,5分

钟,10分钟时呼吸波形,观察其呼吸频率、幅度的变化;膈肌放电情况变化。

6.针刺家兔的足三里穴,加电针5分钟后出针。分别记录行针时,取针后5分钟,

10分钟的呼吸波形。

7.再次按半量注入50%葡萄糖注射液,记录数据变化。针刺家兔的合谷穴,持续运针

5

分钟后出针。分别记录行针时,取针后5分钟,10分钟的呼吸波形。

8.对比二穴对哮喘模型的治疗效果。

【注意事项】

实验过程中呼吸波形如接近正常状态时,可向气管内补注50%葡萄糖注射液。

实验五针刺不同穴位对小白鼠耐缺氧时间的影响

【实验目的】

针刺对能量代谢有明显影响。本实验在于观察针刺对健康小白鼠耐缺氧时间的影响以及不同穴位是否存在功能相对特异性。

【实验对象】

20克左右小白鼠9只,雌雄不拘。

【实验材料】

50ml广口瓶9只、15mm毫针6支、秒表9只、钠石灰、胶布若干。

【实验步骤】

1.小白鼠禁食12h。

2.在广口瓶内分别装入钠石灰2g,盖上盖子备用。

3.9只小白鼠随机分为a、b、c三组,做好标记。

4.实验时,分别将每只小白鼠用胶布固定在木制实验板上,a组小白鼠针刺双侧足三

里穴,b组小白鼠针刺双侧环跳穴,手法以捻转为主,平补平泻,行针5分钟后拔

针。c组为对照组,除不给予针刺外,余同针刺组。

5.将上述处理后的每只小白鼠分别装入盛有钠石灰的广口瓶内,迅速盖紧盖子,立即

用秒表开始计时。

6.随时观察瓶内小白鼠情况,发现小白鼠呼吸停止,立即按下秒表,记录死亡时间。

7.从小白鼠开始装入瓶内至呼吸停止为小白鼠耐缺氧时间,比较各组小白鼠耐缺氧时

间有无差异。或将全班同学的实验结果按上述实验分组后分别整理,以对小白鼠耐

缺氧时间进行统计学的显著性检验。

【注意事项】

1.小白鼠装入瓶内后,瓶盖要塞紧,必要时用蜡烛熔化封住瓶塞四周,防止漏气。

2.钠石灰要新鲜干燥。

3.每只小白鼠体重尽量相近,差异保持在±1g范围内。

【思考题】

针刺对小白鼠耐缺氧时间影响的可能机制是什么?

实验六针刺对家兔奥狄括约肌肌电的影响

胆石症是常见急腹症之一,发病率较高。针刺“日月”、“期门”穴有明显的治疗作用,能促进胆汁分泌,调节胆囊、胆管运动和奥狄括约肌活动。本实验以奥狄括约肌肌电活动为指标,观察针刺对其调整作用。

1.掌握奥狄括约肌肌电的记录方法。

2.观察针刺“日月”、“期门”穴对家兔奥狄括约肌肌电的调整作用并进行比较。

【实验对象】

3.0~健康家兔1只,雌雄不拘。

【实验材料】

digitallab生物医学信号采集处理系统、兔台、30号1寸毫针、手术器械1套、20%氨基甲酸乙酯溶液、浓盐酸、液体石蜡。

【实验步骤】

1.家兔禁食18~20小时。

2.兔称重,麻醉(20%氨基甲酸乙酯溶液5ml/kg)后,仰卧位固定于兔台上,颈

部、上腹部剪毛备用。

3.做气管插管手术,接人工呼吸机。

4.在剑突下正中做8cm切口,暴露奥狄括约肌。用直径200μm铜漆包线2根,两端

分别用细砂纸刮去漆膜约lcm长,端面用剪刀剪成斜面,横向穿过奥狄括约肌表

面的浆膜层,反转后套人预先套在铜线上的塑料管内,向下推动塑料管接触组织,

弯曲铜线以防止脱落。周围用消毒干棉球封盖,并滴加适量的37℃~38℃石蜡

油。术后30~40分钟开始实验。肌电信号输人生物信号处理系统记录,定标电压

1omm/1mv,纸速1mm/s,时标为10秒。

5.标记正常奥狄括约肌肌电活动。

6.针刺“日月”、“期门”穴(手法运针,平补平泻,每秒捻转1次)5分钟,观察肌

电活动变化。

【注意事项】

1.导电极铜丝一定要处理好,两电极越近越好。地线置于切口皮下。

2.注意防止动物挣扎导致电极脱落,一旦电极脱落,要重新安放电极,重新实验。

3.如果奥狄括约肌损伤可影响实验结果。

【思考题】

1.正常家兔奥狄括约肌肌电有何特点?

2.针刺“日月”、“期门”穴后家兔奥狄括约肌肌电发生哪些改变,为什么?

实验七针刺对家兔小肠蠕动的调整作用

【实验目的】

观察针刺“足三里”对家兔小肠蠕动的调整作用。

3.0~健康成年家兔1只,雌雄不拘。

【实验材料】

digitallab生物医学信号采集处理系统、张力换能器、25mm毫针4支、万能支架、竹夹、双凹夹、兔台、手术器械1套、喇叭型玻璃管、20%氨基甲酸乙酯。

【实验步骤】

1.取家兔1只,称重,耳缘静脉注射20%氨基甲酸乙酯(5ml/kg),仰卧固定于兔

台。

2.于剑突下2cm处向下切开皮肤肌肉3~4cm,暴露腹腔即可见小肠。选取蠕动状态

好的一段小肠按下法固定。

(1)在此段小肠的两端(相距2cm左右)穿线,在两端中间,用小号手术带线缝合针穿过空肠浆膜及肠壁,留线一段。

(2)取喇叭管先把小肠一端丝线穿管缘孔结扎,再把小肠另一端丝线穿管缘孔结扎。同时将穿起空肠肠壁的留线悬于管中央,上接张力换能器。

(3)将喇叭管用木夹固定于万能支架上,调整好位置,使线垂直并避免碰在喇叭管壁上,保持一定紧张度。

(4)用纱布覆盖局部,同时用侧灯照射以保持体温。

3.打开记录仪,记录正常肠蠕动曲线。待记录曲线较稳定后,进行下步实验。

4.针刺双侧“足三里”穴,直刺~ mm。加电针,强度以下肢微动为度,留针10篇

四:实验指导书--减少版(实验针灸学)

《实验针灸学》实验指导书

(供针灸学院针推专业五年制学生使用)

福建中医药大学针灸学院

实验针刺对失血性休克家兔血压的调整作用

(一)选定原则

休克是临床比较危急的问题,针灸急救时作用如何?为了观察针灸对休克调整作用,选择了此实验。(二)实验目的与要求

练习动物手术操作技术,学会动物休克的造模方法,验证针刺对血压的调整作用。

(三)每组人数

6-8人

(四)主要仪器设备及配套数

生物机能检测系统、家兔、兔台、颈动脉切开器械一套、眼科镊一把、眼科剪1把、注射器(10毫升、5毫升、2毫升各1支)、颈动脉夹、颈动脉插管、气管插管、针灸针、干棉球、纱布4块、生理盐水、20%乌拉坦、肝素等、垃圾袋、绳子(五)实验步骤

1、动物抓取、称重:把家兔双儿置于右手手心,右手其余手指抓住耳后皮厚处,左手脱住家兔臀部,把家兔提起,放于婴儿称上称重。

2、动物麻醉:用生理盐水棉球轻擦耳缘静脉处皮肤,用注射器抽取乌拉坦,按照

25mg/kg的剂量给动物麻醉。以动物的角膜反射、呼吸深度、腹壁肌肉的紧张度为观察指标,用棉絮查看动物的角膜反射、止血钳挟持四肢肌肉,待动物安静,呼吸平稳,角膜反射迟钝,麻醉成功。

3、动物固定(家兔):仰卧位把家兔四肢及牙齿都固定在动物实验台上。

4、气管插管:用剪毛剪剪去实验需要部位的兔毛,毛放入装有水的弯盘中。成员互相配合,两人分别用止血钳挟住颈部两侧的皮肤,用手术刀切开皮肤。若有血,用棉球、止血钳等止血。再颈部切开的基础上,逐层分离局部的组织,暴露气管长度约3-4cm,其下放置10cm长的丝线备用,气管倒“t”切口,插入气管插管,然后用丝线固定。

5、动脉插管:用手在颈部寻找颈总动脉,手感知到搏动处慢慢用止血钳剥离局部的组织,充分暴露视野,分离出颈总动脉约3-4cm,远心端结扎,近心端用动脉夹挟住,丝线放于动脉下备用。准备就绪,在远心端(第一次失败后,再

在切口的前方切开实验)用眼科剪剪一小口,用手术刀柄放置于动脉下方,手持动脉插管将其插入。

6、剪去切开腹股沟处皮肤毛,组员配合皮肤切口,逐层分离,找到搏动的股动脉,动脉插管(方法如颈总动脉),以备放血。

7、在三通管中注入肝素,打开动脉夹,向颈动脉插管中注入肝素,关闭动脉夹,把动脉插管和三通管连接,调整实验所需程序,记录正常血压约(100mmhg)后,在股动脉放血,血压降至(50mmhg),停止放血,并记录数值。

8、针刺“水沟”穴,留针15分钟,观察并记录血压变化。

9、停针后观察血压变化情况15-20分钟,比较针刺后血压变化程度及持续时间。

10、动物处死:耳缘静脉注射空气处死动物。(六)注意事项

1、麻醉动物时,速度缓慢,严格控制剂量,待麻醉成功后再实验。

2、动脉插管时要仔细认真,以免造成家兔失血性休克。。

实验针刺对小鼠耐缺氧的影响

(一)选定原则

小鼠实验是走向工作岗位经常做的实验。针刺可以改善缺氧情况。为了了解针刺对缺氧的改善情况而选择本实验(二)实验目的与要求

熟练动物抓取,验证针刺对小鼠耐缺氧的影响。(三)每组人数

6-8人

(四)主要仪器设备及配套数

广口瓶、钠石灰、小鼠、秒表、垃圾袋、针灸针、胶布、图钉(五)实验步骤

1、小鼠禁食12小时:实验前通知动物房小鼠禁食12小时

2、在每个广口瓶装入2g 钠石灰,密封备用。

3、小鼠抓取,称重:左手拇、食指提住小鼠后颈部皮肤,鼠体置于左手心中,

将鼠尾巴用无名指和小指压在手掌上,用天平称重,两组小鼠的体重接近、性别相同。

4、小鼠随机分组2组,每组6只。

5、把小鼠用胶布和图钉固定在兔台上,一组针刺10分钟,另组除针刺外,其余操作同针刺组。

6、经过处理后,两组小鼠分别装入广口瓶,盖紧盖子,按下秒表,记录两组各自小鼠从塞入至死亡的时间。

7、比较两组的差异。(六)注意事项

1、除针刺外,两组操作均相同。

2、钠石灰要新鲜干燥。

实验针刺“内关”穴对家兔实验性心律失常疗效的观察

(一)选定原则

心律失常是临床多种病的并发症。针灸对心律失常疗效确切,为了观察针刺对家兔实验性心律失常的具体效果而选择此实验。(二)实验目的与要求

熟练动物抓取,观察针刺“内关”穴对家兔心律失常的调节作用。(三)每组人数

6-8人

(四)主要仪器设备及配套数

生物机能检测系统、家兔、兔台、婴儿称、注射器(10毫升、5毫升、2毫升各1支)、针灸针、干棉球、纱布4块、生理盐水、20%乌拉坦、秒表、%乌头碱生理盐水溶液、垃圾袋、绳子(五)实验步骤

1、动物抓取、称重:把家兔双儿置于右手手心,右手其余手指抓住耳后皮厚处,左手脱住家兔臀部,把家兔提起,放于婴儿称上称重。

2、动物固定(家兔):仰卧位把家兔四肢及牙齿都固定在动物实验台上。

3、410-(310)生物机能系统调制备用状态,动物四肢末端局部去毛,把测试夹夹在四肢末端,测定正常心电图,并保存。

4、家兔耳缘静脉注射%乌头碱生理盐水溶液(1ml/kg),注射速度每分

(转载于:针灸实验报告)

钟1ml,测定心电图,并记录出现心律失常的时间。

5、6组中,3组针刺家兔双侧“内关”穴5分钟,平补平泻,观察心电图的变化,记录家兔恢复窦性心律的时间,计算出现心律失常到恢复窦性心律的时间;另3组针刺臀部非经非穴点,余操作均相同。

6、家兔处死。

7、统计结果并进行分析,并写出实验报告。(六)注意事项

1、不可用麻醉剂麻醉动物。

2、注射乌头碱时速度要均匀。

实验针刺对小白鼠胃肠蠕动的调整作用

(一)选定原则

针刺对小白鼠胃肠蠕动具有调整作用,通过本实验观察针刺对小白鼠胃肠蠕动功能的影响。(二)实验目的与要求

观察针刺对小白鼠胃肠蠕动功能的影响。(三)每组人数

6人/组

(四)主要仪器设备及配套数

小白鼠、淀粉、炭末、烧杯、天平、灌胃针头、注射器、小镊子、眼科剪、33cm直尺、图钉、毫针数支、胶布、蒸馏水、垃圾袋(五)、实验步骤:

1、小白鼠实验前交待动物房禁食12h。

2、实验前先取淀粉、炭末、水适量,在酒精灯上烧成糊状备用。

3、将小白鼠尾端用胶布编号。

4、用注射器抽取淀粉炭末糊约2ml,给12只小白鼠用淀粉炭末糊灌胃后,将四肢末端用胶布固定,胶布留少许,用图钉穿过胶布,仰卧位将小鼠固定于兔台上。随机分成针刺组、对照组,每组6只。

5、针刺组,针刺小鼠双侧足三里、上巨虚穴,捻转为主,持续10min后拔针,对照组不刺激。

中医针灸学概论

中医针灸学概论 针灸治疗学是阐述针灸治疗疾病一般规律的一门学科,是中医基本理论和经络、腧穴、刺炎等基础知识的综合运用。其内容颇为广泛,总体可分为概论、各论及专论三个部分。概论主要阐述针灸治疗作用、针灸治疗原则、针灸辨证论治纲要和针灸配穴处方(包括特走穴的临床应用),各论详细介绍临床各科常见病证的辨证论治的具体方法,专论则介绍子午流注针法、灵龟八法、针刺麻醉和针灸治疗作用的现代研究。 第一节针灸治疗作用 在正常的生理情况下,机体处于经络疏通、气血畅达、脏腑协调、阴阳平衡的状态。而在病理s情况下,则经络里滞、气血不畅、脏腑失调、阴阳失衡。针灸治病就是通过针刺或艾灸脑穴,以疏通经络气血,调节脏腑阴阳,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一疏通经络 疏通经络是针灸治病最主要、最直接的作用。中医理论中“不通则痛”,即指经络闭阻不通而引发的多种病证。经络闭阻不通,气血运行不畅,甚至气滞血瘀,从而引发肢体或脏腑的肿胀、疼痛。气血不能正常运行到相应肢体、脏腑,又会引起肢体的麻木、按软、拘挛或者脏腑功能活动失去平衡。凡此,均应“以微针通其经脉,调其血气”。以针灸之法疏通经络,《内经》称之为“解结”。如《灵枢·刺节真邪》篇说:“用针者,必先察其经络之实虚……一经上实下虚而不通者,此必有横络盛加于大经,令之不通,视而泻之,此所谓解结也。”解结就是疏通经脉,使脉道通畅,气血畅行。 由于引起经脉不通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故《内经》中又针对不同原因,提出了不同的疏通经络的方法,即“针所不为,灸之所直”。《干金方》中说:“凡病皆由血气室滞不得宣通,针以开导之,灸议温暖之。”可见,同样是经络闭阻不通,实热引起者直用针刺,虚寒引起者直行灸疗。对于感受风寒湿邪引起的受患经脉部位酸楚冷痛、痉挛抽痛或跌仆损伤而致的肢体红肿疼痛,针刺可起到祛风除湿、活血化瘀、通经活络而止痛的作用。对于气血不行、经脉失养引起的肢体麻木不仁、酸软无力、瘫痪失用,灸疗可以起到益气养血、温经通络而补虚的作用。 二、扶正祛邪 扶正祛邪是针灸治病的根本法则和手段。《内经》云:“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疾病的发生、发展及其转归过程,就是正气和邪气相互斗争的过程。疾病的发生,是正气处于相对劣势,邪气处于相对优势。既病之后,机体仍会不断产生相应抗病能力,继续与病邪抗争。若正能胜邪,则邪退病愈;若正不敌邪,则病趋恶化。 针灸治病,不外乎扶正与祛邪两个方面。扶正就是扶助正气,增强抗病能力,正气得复又有利于抗邪。祛邪就是祛除病邪,减轻疾病症状,消除致病因素,病邪得除又减轻对正气的损伤。 针灸治病的过程,就是不断发挥扶正祛邪的作用。凡邪盛正气未衰老(新病),治宜祛邪一为主,邪去五户芬。正虚邪不盛者(久病),治宜扶正为主,正复邪自除。若正已虚而邪未衰,单纯扶正则难免助邪,一味祛邪,又更伤正气,故治宜攻补兼施。若以正虚为主者,扶正为上,”兼以祛邪,或先补后攻。若以邪实为主者,法邪为上,兼以扶正,或先攻后补。

谈针灸的辨证论治

内容摘要: 摘要: 针灸疗法仅用经络辨证来指导临床是片面的,必须运用中医理论体系,以脏腑辨证为基础,结合经络辨证及其他辨证方法对疾病进行分析归纳,采取相应的针灸治疗方法,扩大针灸疗法的应用范围,提高针灸的临床疗效。 摘要: 针灸疗法仅用经络辨证来指导临床是片面的,必须运用中医理论体系,以脏腑辨证为基础,结合经络辨证及其他辨证方法对疾病进行分析归纳,采取相应的针灸治疗方法,扩大针灸疗法的应用范围,提高针灸的临床疗效。 关键词: 针灸;辨证论治;定性;定位 1 辨证 由于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实践基础的不同,临床上存在着众多的辨证方法。目前常用的有病因辨证、气血津液辨证、八纲辨证、脏腑辨证、经络辨证等八种〔1〕。辨证包括定性和定位两个方面。 1.1 定性 现代科学的飞速发展,为中医辨证论治提供了先进的手段和方法,但传统的中医辨证论治对于临床诊治依然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研究病因病机时必须全面掌握症状与体征,了解可能致病的客观因素,对病证的性质进行判断,即:“审证求因”。 (1)外感六淫(含内生五邪)引起的主要症状与体征: 风:怕风、出汗、痒(咽喉痒、皮肤痒)、游走性疼痛、皮疹、面目浮肿、眩晕、震颤、抽搐、口眼歪斜、半身不遂、突然昏倒、脉浮缓或弦。寒:恶寒或畏寒、战栗、无汗、固定性疼痛、面色苍白、手足冰冷、口不渴、喜热饮和热敷、咯稀薄白痰、口泛清水、大便稀薄、舌苔白、脉迟或紧等。 湿:头重如裹、肢节酸困、倦怠无力、胸腹痞闷、恶心呕吐、食欲不振、口淡乏味、口不渴或渴不欲饮、腹泻、尿少、浮肿、咯痰多、白带多、淋浊、湿疹、疮疡流水、舌苔白腻、舌体胖大、脉滑或濡等。燥:干咳无力或痰中带血、鼻干、咽干、唇燥、口渴、心烦、大便干结、尿少、皮肤干裂、舌质干红、舌苔少或剥脱、脉细数等。 火(热):发热、面赤、口苦、口臭、口渴、心烦、喜冷饮和冷敷、咯粘稠黄痰、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谵妄、发狂、舌质红、舌苔黄、脉细数等。暑:参见湿和火(热)部分。(2)脏腑功能失调引起的主要症状与体征: 气滞:疼痛、闷胀。气滞疼痛的特点为时轻时重、多呈窜痛、部位不固定、往往是胀重于痛、可在温暖之后暂时减轻、并常与精神因素有关。 血瘀:疼痛、肿块、出血、瘀斑。血瘀疼痛的特点为疼痛剧烈、多呈刺痛、部位固定拒按、夜间加重。出血呈暗紫色、有血块、面色晦暗、口唇色紫、皮肤干燥无光泽、舌质暗紫或有瘀斑、脉涩等。痰饮:主要有恶心呕吐、心悸、眩晕、背冷、胸部痞闷、胁肋胀痛、腹泻、关节痛、皮肤麻木、皮下肿块、癫、狂等。 (3)正气不足引起的主要症状与体征: 血虚:面色苍白或萎黄、唇舌指甲淡、头发枯落、头晕眼花、手足发麻、舌质淡、脉细无力。阴虚:形体消瘦、口燥咽干、手足心热、午间潮热、颧红盗汗、舌质干红、脉细数。气虚:面色苍白、少气懒言、语气低微、倦怠无力、自汗、活动时诸症加重、身体喜按、舌质淡嫩有齿痕、脉虚无力。阳虚:阳虚是气虚的进一步发展,除有气虚的症状与体征外,尚有面色滞暗,形寒肢冷,严重时则大汗淋漓、昏迷不醒、四肢厥逆、脉微欲绝。 1.2 定位 中医学认为,疾病的传变与定位都离不开人体脏腑经络及其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精、

针灸的辨证论治

针灸辨证论治 一,望闻问切 望神,特别注意患者的情绪 望血络,皮肤粗糙、色素沉着、瘀血阻络等等 问,为四诊之首,很重要,“十问歌”,问诊时不要让病人牵着走,自己要有目的、有清晰的思路。 切脉,可以体会针灸治疗前后的变化。 二,辨证 1,病位,先于辨证之前,决定了针灸的基本方。 2,病位的重要性辨别诊断,自己觉得很有把握但效果不好的,进行病位检查。 三,论治(治则、处方、手法、进针、留针、取针等) 治则:治病求本、於陈者除之、以痛为腧 处方:正反双侧刺,根据辨证加减穴位,特定配穴比如:子午流注、八脉交会穴、八会穴、五腧穴、字母补泻配穴,局部、远端、特效穴等等。比如:腿疼扎阳陵泉,既是局部腿疼取穴又是筋会,也是经验穴;再如呕吐内关,是根据症状选穴是自古以来大家都用的,也是“有是证用是穴”是经验传承。 基本穴、辅助穴没有特殊区别,用则为主,不用则弃。可取可不取的穴宁肯不取,取则有道理,只要效果好,不必拘泥于针和取穴的多少。简而有效更好。

针灸处方要体现情绪调节,取穴时要注意,对疗效有帮助,比如:平衡针,刺神经,是和针经络的感觉是不一样的,有专门刺神经而治疗偏瘫的,要求把神经走向等等记忆的很好。 还有一些针灸的手法,初学者不可妄言。平补平泻提插捻转都是为了得气而服务。在处方中体现出应该用哪种针法?是电针还是温针?还是刺络放血? 在针刺之前注重调神。沟通好,交谈和交代病情需要技巧。环境的安静和医者、病患的静心。如以前在行医过程中曾贴出标语:针灸静地,请勿高声。 要有治疗病的信心,要有居高临下的自信。源于对于病患和病情乃至针具的敬畏之心,是负责和谨慎的表现,就像打仗之前,临敌对阵的状态决定了你的输赢,自己和对手之间就差在毫厘之间、比的就是心理。是针灸之神和大夫之神的高标准的精神境界的要求。患者也要专心体会,如临深渊、如握重权,不排除一些心理暗示和心理疗法,也是调神的一种手段。 在针灸处方当中要有调神的考虑,强调大夫对患者的心神调节,包括穴位、沟通、心理疏导等等。 在扎针是一定要体会针下的感觉,要注意针灸过程当中病情的缓解程度,辨证准确应该针下痛减。 取针的过程要注意,尤其是面部的针,一定要小心谨慎、防止出血,取针后要按压。 进针时注重压手的作用,可以减少痛感、可以找准穴位、可以加

针灸特色之经络辨证

针灸特色之经络辨证 【摘要】:在中医辨证理论中,经络辨证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经络辨证是指应用经络学说理论,综合分析患者的临床体征及症状,以辨明疾病发生的脏、腑、经,从而明确病机、病性、病因的辨证方法。经络辨证有其特定的理论构架与体系,在中医临床的应用也十分广泛,特别对针灸的临床应用,具有重要指导作用。本文现就经络辨证在中医针灸中的应用情况做一综述。 【关键词】:经络辨证针灸 经络学说是我国长期医疗实践中逐步发现和总结出来的, 大量临床事实证明, 沿十四经脉及各穴位加以物理刺激, 能对疾病起一定的调节乃至治疗作用。我国古人将经络学说的机理概括为:“行血气, 营阴阳, 调虚实, 应天道, 决生死”。经络辨证,最早见于《帛书·经脉篇》,是一种基于经络学说,通过分析临床体征、症状,辨明疾病发生的脏、腑、经,从而明确病机、病性、病因的辨证方法。历代医家对经络辨证法的应用都较多,但尚未形成一套明确而系统的论述。经络辨证在中医临床的应用十分广泛,特别对针灸的临床应用,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1辨经脉病证 1.1 “是动病”与“所生病”:在《灵枢》经脉篇中,将各经脉病候划分为了“所生”、“是动”两类,但关于二者的本质,历代医家一直都颇具争议。后来有学者指出“是动病”是位于四肢十二经脉脉口的脉诊病候。在“经络”这一概念出现后,就使用了各经脉脉口穴位名进行经络命名,将脉口的诊脉病候作为相应的经脉病候,称为“是动病”。“所生病”,是指沿经脉循行线路发生的病证,所以其病候为病证所在的经脉,选择本经穴位可治疗相应的病候表现。比如:胸满、烦心、喘喝、上气、咳等症状,都为肺经病证,均可取肺经腧穴进行治疗。 “所生病”、“是动病”可分别根据经脉循行取穴、本经原穴进行治疗,二者在证侯本质、证侯表现方面均有较大差异,尽管都可以选择本经穴位进行治疗,但又各有侧重,临床应用时应注意灵活选用。 1.2 奇经八脉:奇经共包括8条经脉:阳跷、阳维、阴跷、阴维、带、冲、任、督。 在十二经脉中,奇经八脉发挥着一定的补充、联系、加强作用,所以针灸

谈针灸的辨证论治(一)

谈针灸的辨证论治(一) 摘要:针灸疗法仅用经络辨证来指导临床是片面的,必须运用中医理论体系,以脏腑辨证为基础,结合经络辨证及其他辨证方法对疾病进行分析归纳,采取相应的针灸治疗方法,扩大针灸疗法的应用范围,提高针灸的临床疗效。 关键词:针灸;辨证论治;定性;定位 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其症状表现是错综复杂的,作为一种治疗方法,针灸仅仅应用经络辨证指导临床是片面的。临床上应该运用中医理论体系,以脏腑辨证为基础,结合经络辨证及其他辨证方法,对疾病进行分析归纳,以区分其病性(寒热虚实等)、确定其病位(表里),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1辨证 由于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实践基础的不同,临床上存在着众多的辨证方法。目前常用的有病因辨证、气血津液辨证、八纲辨证、脏腑辨证、经络辨证等八种〔1〕。辨证包括定性和定位两个方面。 1.1定性 现代科学的飞速发展,为中医辨证论治提供了先进的手段和方法,但传统的中医辨证论治对于临床诊治依然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研究病因病机时必须全面掌握症状与体征,了解可能致病的客观因素,对病证的性质进行判断,即:“审证求因”。 (1)外感六淫(含内生五邪)引起的主要症状与体征:风:怕风、出汗、痒(咽喉痒、皮肤痒)、游走性疼痛、皮疹、面目浮肿、眩晕、震颤、抽搐、口眼歪斜、半身不遂、突然昏倒、脉浮缓或弦。寒:恶寒或畏寒、战栗、无汗、固定性疼痛、面色苍白、手足冰冷、口不渴、喜热饮和热敷、咯稀薄白痰、口泛清水、大便稀薄、舌苔白、脉迟或紧等。 湿:头重如裹、肢节酸困、倦怠无力、胸腹痞闷、恶心呕吐、食欲不振、口淡乏味、口不渴或渴不欲饮、腹泻、尿少、浮肿、咯痰多、白带多、淋浊、湿疹、疮疡流水、舌苔白腻、舌体胖大、脉滑或濡等。燥:干咳无力或痰中带血、鼻干、咽干、唇燥、口渴、心烦、大便干结、尿少、皮肤干裂、舌质干红、舌苔少或剥脱、脉细数等。 火(热):发热、面赤、口苦、口臭、口渴、心烦、喜冷饮和冷敷、咯粘稠黄痰、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谵妄、发狂、舌质红、舌苔黄、脉细数等。暑:参见湿和火(热)部分。(2)脏腑功能失调引起的主要症状与体征:气滞:疼痛、闷胀。气滞疼痛的特点为时轻时重、多呈窜痛、部位不固定、往往是胀重于痛、可在温暖之后暂时减轻、并常与精神因素有关。 血瘀:疼痛、肿块、出血、瘀斑。血瘀疼痛的特点为疼痛剧烈、多呈刺痛、部位固定拒按、夜间加重。出血呈暗紫色、有血块、面色晦暗、口唇色紫、皮肤干燥无光泽、舌质暗紫或有瘀斑、脉涩等。痰饮:主要有恶心呕吐、心悸、眩晕、背冷、胸部痞闷、胁肋胀痛、腹泻、关节痛、皮肤麻木、皮下肿块、癫、狂等。 (3)正气不足引起的主要症状与体征:血虚:面色苍白或萎黄、唇舌指甲淡、头发枯落、头晕眼花、手足发麻、舌质淡、脉细无力。阴虚:形体消瘦、口燥咽干、手足心热、午间潮热、颧红盗汗、舌质干红、脉细数。气虚:面色苍白、少气懒言、语气低微、倦怠无力、自汗、活动时诸症加重、身体喜按、舌质淡嫩有齿痕、脉虚无力。阳虚:阳虚是气虚的进一步发展,除有气虚的症状与体征外,尚有面色滞暗,形寒肢冷,严重时则大汗淋漓、昏迷不醒、四肢厥逆、脉微欲绝。 1.2定位 中医学认为,疾病的传变与定位都离不开人体脏腑经络及其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精、气、血、津液。一般来说,病邪侵犯躯体病位浅者居表,病邪侵犯脏腑而病位深者居里。(1)病位在表表病,一般是指六淫之邪从皮毛、口鼻侵入人体而引起的外感病初起阶段。此外,各种原因引起的经络病也应归属于表病。表病究竟表现在哪一经络,尚需结合经络辨证,寻找

针灸在癌症康复治疗的常用穴位与辨证施治(内容清晰)

针灸在癌症康复治疗的常用穴位与辨证施治 来源:网络作者:石青胜 (一)抗癌常用穴位及其功效 1、温补阳气常用穴:如关元、气海、神阙(灸)、命门、足三里等。 此组穴位可温补人体阳气,增强防卫机能,抗御癌瘤。近代研究表明,此组穴位,多可激发和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激发巨噬细胞的活力,提高淋巴细胞转化率,从而提高细胞免疫功能,增强机体抗癌能力。 2、补脾益肾常用穴:如足三里、脾俞、胃俞、中脘、三阴交、内关、公孙、肾俞、命门、气海、关元等。 此组穴位滋养先天,补养后天,培元固本,增强机体抗肿瘤的能力,达到阻抑癌瘤发生、发展的治疗目的。近代研究资料表明,以上补脾益肾穴位,可增强机体免疫机制,激活肝、

脾单核吞噬细胞系统,促使造血功能活跃、白细胞总数增加及吞噬功能加强,对抗放、化疗 的毒副反应。 3、养血升白常用穴:如大椎、肾俞、关元、命门、胃俞、脾俞、肝俞、血海、足三里、三阴交、太冲、气海、内关、太溪等。 此组穴位可控脾养血,补肾生髓,对放、化疗所致白细胞减少有一定疗效。近代研究表明,此组穴位能够兴奋骨髓造血系统,促进造血机能的恢复,提升白细胞。 4、气阴双补常用穴:如足三里、三阴交、涌泉、太溪、太冲、气海、肾俞、肝俞等。 此组穴位可益气养阴,生津润燥。适用于放、化疗所致的火毒内攻,阴虚内热和晚期患者阳损及阴.气血虚损等证。 5、软坚化痰常用穴:如丰隆、公孙、行间、阴陵泉、鱼际、间使、合谷、外关、脾俞、肺俞等。

此组穴位的现代研究表明,可疏通淋巴管道,促进淋巴和血液循环,提高巨噬细胞吞噬能力等作用。 6、活血化瘀常用穴:如三阴交、足三里、合谷、太冲、阳陵泉、血海、百会、大椎、脾俞、膈俞等。 此组穴位的现代研究表明,可扩张微血管,增加血流量,促进免疫活性细胞保人瘤体,抑制癌瘤细胞的生长,还能够抑制血小板聚集,促进纤维蛋白溶解,破坏肿瘤周围及癌灶内纤维蛋白凝集,从而阻止癌细胞着床,防止肿瘤的生长和转移。 (二)针灸抗癌的辨证施治 1、气滞血瘀证宜理气活血,化瘀消积,本证常用的针灸穴位有足三里、阳陵泉、脾俞、太溪、三阴交、内关等。 2、痰湿凝聚证宜化痰祛湿,软坚散结,本证常用的针灸穴位有内关、足三里、脾俞、胃俞、中脘、三阴交、合谷、间使等。 3、热毒内炽证宜清热解毒,扶正祛邪,本证常用的针灸穴位有合谷、内关、足三里、阳陵泉、三阴交、百会、神阙(灸)等。运用针刺治疗,每日1次,每次留针10分钟;神阙用艾条灸,每日2次,每次5分钟。 4、气血不足证宜补养气血,本证常用的针灸穴位有足三里、内关、三阴交、阳陵泉等。运用针刺治疗,每日1次,每次留针10-15分钟。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