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海洋大学本科生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学分认定实施细则

上海海洋大学本科生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学分认定实施细则
上海海洋大学本科生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学分认定实施细则

上海海洋大学本科生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学分认定实施细则

为进一步加强和规范我校本科生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学分认定工作的有序开展,鼓励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现根据《上海海洋大学本科生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学分认定办法》(以下简称“办法”),结合学校实际情况,特制定本细则。

一、认定范围和标准

备注:

1.学科竞赛可认定范围参照学校当年学科竞赛立项发文清单。其中国家级A类赛事一般为教育部、共青团中央主办;国家级B类赛事为教指委主办;国家级C类赛事为全国性学术团体、行业部门、行业(系统)或有关全国性企业主办。

2.对于未在认定范围的赛事,由学生个人提出申请、学院组成评议小组审议并提出给予学分、成绩认定建议、报学校创新创业领导小组审批。

3.第8项,公开发表学术论文、作品数,获准专利(著作权),认定第一作者且须署名上海海洋大学为第一单位。收录论文或作品单位须为国内外正式出版物。

二、认定规则

1.我校2014级起普通全日制本科学生,参加各类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并达到

认定要求

,均可进行我校本科生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学分认定。

2.全学程内每生每门课程成绩只记录一次(同一课程有多种认定结论时按就高计),按百分制记载纳入绩点计算。

3.学生所获得超计划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学分,根据《上海海洋大学本科生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学分认定办法》替代部分等量不及格课程的学分数。

4.学院根据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学分认定办法和实施细则,结合学科专业特点,制定相应的认定方案和管理细则,报教务处审批备案。

5.学院成立由分管教学工作的副院长任组长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学分认定工作小组,确定小组成员和工作职责,负责本学院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学分的审核、认定、公示、材料归档等具体工作。

三、认定程序

1.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学分每学期认定一次(6月、12月),由教务处下达认定通知。

2.学生本人根据通知填写《上海海洋大学本科生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学分认定申请表》,并附相应证明材料原件和复印件,报各学院审核认定。

3.学院根据学生提交的申请表、证明材料及相关部门提供的名单审核认定学分。

●创新创业训练类

①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学院根据学生提交的申请表、证明材料(创新活动证明书)等进行审核认定。

②骆肇荛科创基金等校内其他科创项目:学院根据学生提交的申请表、指导教师意见及项目所属学院提供的相关清单进行审核认定。

●学科竞赛类:学院根据学生提交的申请表、竞赛获奖证书等进行审核认定。

●创业实践类:学院根据学生提交的申请表和证明材料(营业执照等)进行审核认定。

●科研训练类A:

优秀本科生进实验室项目,学院根据研究生院提供的结题并考核合格名单审核认定。

●科研训练类B:学院根据学生提交的申请表、证明材料(论文发表期刊、收录通知、专利软件证书、国际学术会议邀请函等)进行审核认定。

●科研训练C:学院根据学生提交的申请表、参与项目材料和指导教师意见审核认定。

4.教务处和学院对学生认定学分情况进行公示,公示无异议结束后,学院将《上海海洋大学本科生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学分认定汇总表》报教务处,教务处审定后将认定学分和成绩录入教学管理系统。

5.学院对学生提交的申请表、证明材料、认定结果等材料按照试卷相关管理规定留存入档。对于在申请认定过程中弄虚作假的学生,一经查实,按相关规定处理。

6.学校定期抽检学院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学分认定归档材料。

四、其他

对于未在认定范围的赛事和其他科研训练类项目,由学生个人申请,学院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学分认定工作小组组织审议和认定,报学校创新创业领导小组审批。

本细则自发布之日起实施,由教务处负责解释。

教务处

2017年11月30日 . .

一、创新创业教育研究背景与意义.doc

一、创新创业教育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当今社会是一个以知识、信息和技术为基础、以创新创业为动力的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的兴起不仅仅要求新型的生产方式、要求人要适应新型的生产方式,还要求适应时代的新的教育。 2011年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要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急切要求我们将自主创新摆在突显的地位,使其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内驱动力,加快推进科技进步,努力提高创新能力,同时加快调整经济结构,增强科学技术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功绩。 “十二五”规划纲要中,国家已经明确提出把“创新驱动”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线。由于人口红利消失、老龄化社会渐近、资源枯竭等原因,资源驱动经济已经面临增长的极限,经济发展方式迫切要求从“资源驱动”阶段向“创新驱动”阶段转变。“资源驱动”重视的是劳动力、生产原材料、资金等要素,而“创新驱动”重视的是全体受教育者的创造力、创新精神与能力。实质就由从原来的对物质资源耗损增加的依赖向对先进的科学技术、全面提升劳动人员素质及创新管理现状依赖的转变。这一切的变化,离不开高等教育对知识创新和创新型人才的培育和造就,尤其更离不开高水准、高质量的研究型大学对国家整体自主创新的能力提高、理论创新与文化引领上所给予的巨大撑持。

“十三五”规划纲要强调,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十三五”时期,将启动一批新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建设一批高水平的国家科学中心和技术创新中心,培育一批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领军企业。持续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另外,纲要指出,加快建设质量强国、制造强国。到2020年,力争在基础研究、应用研发和战略前沿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达到 2.5%,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0%,迈进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行列。 当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然而同率先迈入创新驱动的国家相比,我国大学生在创新创业上普遍存在着创新精神不够、创新能力偏低、创业意愿不足、实战能力较弱、生存型多社会型少、资源型多知识型少等问题。处于新旧经济发展方式换的历史结点上,高等学校应不断提升对创新创业教育认识,树立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将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和能力培养作为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基本内容之一,进而形成适应本土创新驱动,并能促进人的实际发展的创新创业教育理论与实践体系,使更多大学生成为具有创新精神的知识劳动者、面向知识要素的创业者和通过创新创业活动实现自我全面发展的人。教育必须承担起它应有的历史责任,通过开展面向全体学生的公共创新创业教育,来大规模地复制和再生产创新创业精神与能力。

提升专业技术人员创新创业能力教程文件

提升专业技术人员创新创业能力 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是教育部16号文件提出的高职院校培养学生的最新标准,是示范校建设单位必须完成的最新任务。本文就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给出了全新的解释,并且根据作者的经验提出了若干切实可行的可操作建议。 [关键词]: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高职教育;示范校建设《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要求在整合资源、深化改革、创新机制的基础上,在全国1147所高职院校中重点建设高水平的100所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而“大力提升这些学校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能力,促进它们在深化改革、创新体制和机制中起到示范作用,带动全国职业院校办出特色,提高水平”是示范校建设的核心,这是贯彻党中央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战略决策,在教育领域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具有什么特征的人才是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如何培养和评价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是必须解决的问题。一、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理解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是一个综合概念,一方面强调的高技能,高技能型人才作为近年来出现的一个概念,是相对于初、中级技能人才和一定历史时期而言的,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科学技术的发展,其外延与内涵会逐渐发展。另一方面强调的是高素质;高素质是一个衡量综合能力概念,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各地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同而综合处理程序化之外事件能力。在

我国现阶段,人们常把决策管理层劳动者称为“白领”,把操作执行层劳动者称为“蓝领”,高技能型人才则是介于决策管理层和操作执行层之间的技能水平较高的人才,俗称“银领”。一般认为,高技能人才是在生产、运输和服务等领域岗位一线的从业者中,具备精湛专业技能,关键环节发挥作用,能够解决生产操作难题的人员。主要包括技能劳动者中取得高级技工、技师和高级技师职业资格及相应职级的人员,可分为技术技能型、复合技能型、知识技能型三类人员。主要分布在一、二、三产业中技能含量较高的岗位上(《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中第三至第六大类)。高技能人才应具备以下5个方面的能力:有必要的理论知识;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有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并能够解决生产实际操作难题;有创新能力;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因此,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素质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是职业技能,它是高技能人才所应具备的最基本素质。包括:掌握基本的职业技能操作方法和操作规范,并达到上岗所要求的熟练程度(一般以取得职业资格证书为准);树立基本的职业意识,形成与职业或岗位相对应的较完备、合理的专业知识结构等。其衡量尺度一般遵从国家制定的相关职业标准。具备这一层次的素质,可保证高技能型人才在既定的工作岗位上胜任工作,也使毕业生在社会为其提供相应岗位时能顺利就业。第二是职场应变能力。职场应变能力就是指高技能型人

大学创新创业工作方案 (实用完整版)

XX大学创新创业工作方案 (2019-2021) 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入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贯彻《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9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国务院关于推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双创”升级版的意见》(国发〔2018〕32号)、《云南省教育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等文件精神,协同推进我校创新创业工作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建设,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强化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积极响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国家发展战略,坚持创新引领创业、创业带动就业,以推进素质教育和全面发展为主题,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为重点,以完善条件和制度保障为支撑,以大赛为抓手和导向,推进教学、科研、实践协同育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育人为本,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树立先进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明确创新创业教育主体责任意识,促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机融合,完善“专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增强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大批创新创业人才。 (二)坚持问题导向,优化创新创业教育机制。 查找自身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深层次问题,全面剖析薄弱环节。打破常规,突破障碍,补齐短板,着力于制度创新、载体创新、方法创新和服务创新,探索完善创新创业教育体制机制,建立有效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和创新创业帮扶指导机制,提升学生创业数量和质量,提高学校对社会经济发展的贡献度。 (三)坚持协同推进,培育学校创新创业文化。 将创新创业教育有效纳入学校改革发展规划、人才培养体系和教育教学评估指标,营造统一领导、齐抓共管、开放合作、全员参与的局面,造就创新创业教育文化育人机制,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普及和深化发展,形成创新创业教育和支持学生创新创业的良好生态环境。 三、工作目标 2019年起全面启动深化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完善学校创新创业工作的体制机制,形成具有学校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打造以提升创新创业能力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和教学管理体系。 到2020年,打造适宜学生创新产品和创业项目孵化的

研究论文: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现状述评

134267 高等教育论文 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现状述评 我国高校自从1999年实施扩招政策以来,在校大学生规模扩大,这也直接导致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从2003年起逐年增加,使得大学生就业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企业需要人才,却苦于找不到合适的人,高校培养的毕业生不能与用人单位无缝对接,出现了就业鸿沟。要让毕业生顺利融入社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不只是就业一种途径,还要鼓励有能力、有胆识的同学去创业,这样不仅可以解决创业学生自己的就业问题,还能带动一批同学就业。为了鼓励学生进行创新和创业,高校在培养学生过程中必须进行系统化的相关教育。当前有关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很多,对近几年的研究文献进行总结和梳理,为后续高校创新创业研究奠定基础。 一、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 创新的本质含义有两层,一是创造出原来不存在的新东西,二是在现有基础上进行更新和改造。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思维、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为目标的教育。

高校创新教育就是为了挖掘大学生的探索能力、创造性地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而进行的一系列教育活动。创业,顾名思义就是创立企业,而高校创业教育的目标是启发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冒险精神,培养学生创业所需的综合能力,其终极目标还是为了让学生毕业后能顺利融入社会。 创新和创业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创新是高质量创业的前提,创业是将创新成果转化应用的途径。创业是形式,创新为实质,二者相辅相成。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应该在创新的基础上进行高质量的创业,将新产品、新技术、新的商业模式推向市场。 二、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文献大数据 (一)文献发表数量及趋势 在中国知网检索条件“主题”中输入“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进行模糊检索,可以搜索出近年来发表的相关文献,发表的时间及数量如图1所示,进行模糊检索是为了分析相关文献的总体发表趋势。我国高校1999年实施扩招政策,到2003年,首批扩招的大学生毕业就面临严峻的就业问题。2003年相关主题的文献数量是50篇,高等教育工作者开始关注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有关“高校创新创业

创新与创业课程方案

《创新与创业》课程方案 一、课程依据 1.推进创业教育是职业教育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的具体体现。 党的十七大报告第一次把教育放在“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内容中,并向全党同志明确指出:“就业是民生之本”、“要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职业教育是以“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就是与民生息息相关的教育,职业教育工作者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就要体现以职业教育来促进积极的就业政策的落实。十七大报告同样提出,未来的教育如何提升创新人才的培养水平,在职业教育领域体现创新人才培养水平的主要标志是创业能力。如果说就业是职业教育的主要价值取向,那么职业教育在就业价值上的超越就是创业。 2.全面开展创业教育是职业学校必须履行的重任。 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里提出:“职业院校和培训机构要为就业再就业服务;开展各种形式的职业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工作能力、职业转换能力以及创业能力”,“要推进职业教育办学思想的转变,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加强职业指导和创业教育,建立和完善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和创业服务体系”。 3.大力开展创业教育是当代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为越来越多的人自主创业提供空间和条件,也有越来越多的青年人把创办企业、成为企业家作为人生的奋斗目标。自主创业是人自身发展过程中的一次质的飞跃,这种飞跃是在向自然、向社会的挑战、向自我挑战的过程中实现的。创业的过程,既是自我锤炼的过程,也是人的社会价值实现的过程。应该看到,在社会上不少青年人表现出很大的创业热情、社会又存在着较大的创业空间的同时,但他们缺少创业的知识和技能。因此,如果学生们在校园里在学习掌握某一专业技能的同时,又同时能学到创业的

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分析

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分析 【摘要】伴随着社会发展和时代的进步,切实做好 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是众多高校当务之急,不仅可以有效地减缓当前大学生在社会上的就业压力,还可以为社会输送一批真正高端创新型人才。现如今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的内容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诸如创新素质能力的培养以及创新创业的相关实践活动等。高等院校应当在理论教学和实践方面入手,结合这种新型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机制,建立健全新型的该课程教学体系,为国家培育新型创新型人才。接下来本文将从培育方法策略入手展开分析论述。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 前言: 社会高速发展,随着高等院校持续扩招和高等教育的逐步普及,诸多社会问题就伴随着大学生的数量的增加而出现,例如毕业生就业问题就是当下社会面临的重要问题,而要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鼓励促进大学生创业并且给予一定优惠政策就是一个有效途径。而光鼓励并不能很好的解决该问题,各个高校应当在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上下功夫,将理论性教学和实践教学在一定程度上有机融合,构建完备的创新创业能力培育体系,这样才能有效地充实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后

备力量,为国家输送创新型人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贡献。 一、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的必要性分析 就目前各大高校有关创新创业课程的设计安排来说,大多数以必修或者选修的模式归结到课程体系中,另外也不乏校内学生自主创建的有关创业创新的协会或者组织等,这些协会组织通常通过举办比赛等相关活动来培养在校学生的 创新创业能力。再者,校外也有关专门的培训机构,设置了专门针对性的培训课程教育。经过许多年的探索发现,国内已经初步形成了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并且有了一定的规模,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了较好的平台。但是国内高校在这方面做得还不够好,有诸多不足之处,就像高校在这方面的教育主要还是集中在实际操作和技能的培训上,注重动手能力的培养,却是忽视了当今社会相对重视的职业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教育,这是许多高校在专业理论与技能培养和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之间权衡的脱节之处,导致了诸多大学生只空有一套理论却不能实践运用的现状。近年来虽有些高校在实践环节也开始重视起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但是究其根本还是远远不够的,不没能取得较大的突破。高校一般都是通过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或者设置实践教学等来强化该能力的,并且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依旧还是实验、实习等老一套方法,课程时间设计也就在一两个学期,然而对于这种创新创业能力的培

一、创新创业教育研究背景与意义word版本

一、创新创业教育研 究背景与意义

一、创新创业教育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当今社会是一个以知识、信息和技术为基础、以创新创业为动力的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的兴起不仅仅要求新型的生产方式、要求人要适应新型的生产方式,还要求适应时代的新的教育。 2011年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要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急切要求我们将自主创新摆在突显的地位,使其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内驱动力,加快推进科技进步,努力提高创新能力,同时加快调整经济结构,增强科学技术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功绩。 “十二五”规划纲要中,国家已经明确提出把“创新驱动”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线。由于人口红利消失、老龄化社会渐近、资源枯竭等原因,资源驱动经济已经面临增长的极限,经济发展方式迫切要求从“资源驱动”阶段向“创新驱动”阶段转变。“资源驱动”重视的是劳动力、生产原材料、资金等要素,而“创新驱动”重视的是全体受教育者的创造力、创新精神与能力。实质就由从原来的对物质资源耗损增加的依赖向对先进的科学技术、全面提升劳动人员素质及创新管理现状依赖的转变。这一切的变化,离不开高等教育对知识创新和创新型人才的培育和造就,尤其更离不开高水准、高质量的研究型大学对国家整体自主创新的能力提高、理论创新与文化引领上所给予的巨大撑持。

“十三五”规划纲要强调,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十三五”时期,将启动一批新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建设一批高水平的国家科学中心和技术创新中心,培育一批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领军企业。持续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另外,纲要指出,加快建设质量强国、制造强国。到2020年,力争在基础研究、应用研发和战略前沿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达到2.5%,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0%,迈进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行列。 当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然而同率先迈入创新驱动的国家相比,我国大学生在创新创业上普遍存在着创新精神不够、创新能力偏低、创业意愿不足、实战能力较弱、生存型多社会型少、资源型多知识型少等问题。处于新旧经济发展方式换的历史结点上,高等学校应不断提升对创新创业教育认识,树立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将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和能力培养作为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基本内容之一,进而形成适应本土创新驱动,并能促进人的实际发展的创新创业教育理论与实践体系,使更多大学生成为具有创新精神的知识劳动者、面向知识要素的创业者和通过创新创业活动实现自我全面发展的人。教育必须承担起它应有的历史责任,通过开展面向全体学生的公共创新创业教育,来大规模地复制和再生产创新创业精神与能力。

如何提升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如何提升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近日我作为参赛选手参加了浙江省第九届大学生机械设计竞赛,赛后更是深切体会到了创新的魅力。 在新的形势下加强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培养是高校人才培养的战略性问题,关系到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是否具有创新创业能力、是否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是否能够承担起振兴民族大业的重要课题。全面开展切实有效地创新创业教育.使更多的大学生把自主创业作为实现人生价值的优先选择,进一步加强对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以主动适应复杂多变的周边环境,积极应对未来世界的严峻调整,越来越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面临的重要任务。 说到创新创业问题,哈佛商学院教授斯蒂文先生总结得非常好,他说:创业是不拘泥于资源约束的前提下把握机会,整合资源。课堂教学和课外培养双环节都是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和实践必不可少的环节。要想培养具有创新和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时期的大学生,必须从教育、学习、生活等各个方面潜移默化的培养,结合自身我认为可通过以下途径来提升我们的创新创业能力。 一、以项目和社团为载体,增强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 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是形成和推动创业行为的内驱力。是产生创业行为的前提和基础。首先要教育和引导大学生增强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凭借知识、智慧和胆识去开创能发挥个人所长的事业。要使广大学生认识到,要适应新时代的要求.就必须强化自身的创新意识和

创业精神。要通过宣扬大学生中涌现出的自主创业先进典型。引导大学生增强创新、创业的信心和勇气,鼓励和扶植更多具备自主创业条件的大学生脱颖而出。为此,要引导和鼓励学生创造性地投身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和社会公益活动中。通过开展创业教育讲座,以及各种竞赛、活动等方式,形成了以专业为依托,以项目和社团为组织形式的“创业教育”实践群体来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以社团为载体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体作用,组织开展创业沙龙、创业技能技巧大赛等活动。发挥学生自我服务、自我教育功能的形式,培养学生创业能力。作为元培人,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学校也在各方面都为我们展示了舞台,各种竞赛以及科技主题月都实实在在的层层推动了课外科技学术活动和学生创业活动的广泛开展。让我们在兴趣特长与专业之间找到了恰当的结合点,感受创业,培养创业意识。创业园——我们的梦想基地。 二、加强创业实践活动环节,以校内外创业基地为栽体,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 组织学生参加科研和各种专业竞赛活动大学生通过参加各种专业竞赛和科研活动。课外科技作品竞赛和创业计划竞赛创业计划大赛,对于增强创新意识,锻炼和提高观察力、思维力、想象力和动手操作能力都是十分有益的。只有在大学生当中造成浓厚的科技创新氛围,才能使更多的创新人才破土而出。实践最能锻炼和培养一个人的才能,只有在实践中多看、多思、多问、多记、反复检验,反复调查,不断总结,吸取教训,才能从实践中摸索出真知。以校内外创业基地

关于举办2018年高校创新创业教学研讨会的通知

关于举办2018年高校创新创业教学研讨会的通知 各学院(部)、各单位: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教高〔2018〕2号)等文件的精神,提升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能力,助力高校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特举办2018年高校创新创业教学研讨会。现将具体事宜通知如下: 一、参会对象 1.本校对创新创业教学感兴趣的老师; 2.本校愿意尝试新的教学方法的各专业教师。 二、会议内容 1.探讨国际前沿创新创业教学问题; 2.创新创业教学师资创新思维方式; 3.探索创新创业教学课程设计思路和评估方式; 4.了解国际前沿专创融合创新创业教学方法和内容 5.分享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经验。

附:分享嘉宾简介 1.Alison Price Enterprise Evolution UK(创展英国)首席顾问,欧盟双创教育高级顾问,Enterprise Educators UK (EEUK)政策部主任,参与编写《欧盟创新能力标准框架》和《英国高等教育质量监管署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指南》。Alison师从世界著名创业教育大师 Allan Gibb教授,共同著有“A Compendium of Pedagogies for Teaching Entrepreneurship”,提炼总结了44种教学方法,引领开发了英国国际创新创业教育讲师培训项目(International Entrepreneurship Educators Programme, IEEP)。Alison 专注于继续教育和高等教育的课程改革,特别是双创教育与专业相融合。 2.李建兴台湾义守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博导兼管理硕博士班EMBA PMBA 执行长、财金系主任兼所长。高雄市投资与创新管理学会理事长、南台湾财金学术联盟执行长,国务院十二五重点项目- 两岸金融研究中心第一届智库委员会委员 (2014.10.30 荣获政协副主席陈元颁证)。近五年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SSCI发表十余篇论文,研究项目有包括金融科技发展与台湾银行业的因应策略( 台湾银行公会委托) 、上市公司重大信息揭露( 台湾证券交易所委托)、垦丁国家公园收费机制与财务创新等20多件。他的实务专长﹕富有人士的企业与家族传承( 犹太人富过三代的规划策略) 、企业产销人发财辅导、企业跨国投资评估、天使与创投基金。 3.孙洪义香港城市大学系统工程及工程管理系任职终身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孙洪义博士多年来致力于创新创业教育领域的研究和考学,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3333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大纲和PIPE教学方法,并开发配套的教材和慕课。该教育模式曾荣获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创新创业教育分会2010年度征文一等奖;中国高等教育学会2010-2012年度创新创业教育研究一等奖,Emerald创业教育2010年创业教育国际会议最佳实践和政策论文奖等奖项,香港城市大学2012年度杰出教学奖和2017年专业发展奖,2018年IEOM全球工程教育奖等。孙博士在香港城市大学为本科生开设《创新创业基础》,为研

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研究报告

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研究 创新创业教育是时代的主题,知识的生产、创新的根本靠人才,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教育,如何提高作为人才主力军一一大学生的创业创新能力,真正培养出与时代潮流相适应的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进而提高整个民族的创新水平,成了教育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更是高等教育发展战略的核心。在教育过程中,避免陷入误区,真正找到确实可行的办法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创新创业教育是新时代大学生教育的主题,其实质是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所谓素质教育,是提高学生全面素质的一项教育活动,使学生德、智、体、美等方面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在双创的国家战略中,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对于实现这一战略,既有其参与的必要性,也有其参与的重要性和优势。国家人事部预测“十三五”期间,每年需要在城镇安排的就业人数大约2500万,其中约1000万是登记失业人数,1500万左右则是以高校的毕业生为主体的青年就业人员和军队转业人员。仅2015年的数据显示:全国高校毕业生数量为749万,达到了1500万的半数之多。不难看出,一方面,大学生确实是就业群体中比重最大的部分,显然会对社会形成巨大的就业压力;另一方面,大学生因其素质高、

专业化程度高,具有创新创业的内在潜能,通过大学生群体的双创行为,既可以缓解国家就业的压力,也可以为国家的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提供动力。仅以2015年7月的数据就可以看到,全国大学生创业及参与创业的有42.3万人,比2014年增加6.8%。目前处于知识经济时代,创新创业决定了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综合国力和竞争力,因此为了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力和世界格局中的地位,建立起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国家创新创业体系,全面提高民族的创新创业能力显得尤其重要。当代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对他们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突出当代大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真正培养出与时代潮流相适应的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进而提高整个民族的创新水平势在必行。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是建立在素质教育和学生个性发展基础上,高等学校采取的各种教育手段,以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素质,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最终使学生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创新创业型人才的教育活动。但在创新创业教育实施的过程中,容易存在以下问题: 一、没有厘清创新与创业之间的关系 调查发现,有些高校,领导讲起创新创业教育理论来,往往是头头是道。理论全搬照抄别校的,有的甚至把国外理论翻译过来,作为自己的创新创业教育理论。殊不知,任何理论都需要丰富的实践来检验和支撑;没有生动的实践,再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 在当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政策热潮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也为高校改革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提出了更高层次的战略需求。为此,在探析目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现状,指出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尝试提出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引入一种新的培养模式——基于问题的学习(PBL)模式。 标签:创新创业教育;创新创业人才;PBL doi:10.19311/https://www.360docs.net/doc/e915828579.html,ki.1672-3198.2016.11.092 1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现状 我国创新创业教育最早可追溯到1991年,我国在这一年开始在部分省市的学校试点开展创业教育,但这项试点工作未能推广和坚持下去。我国大范围内创新创业教育的兴起是随着一系列创业竞赛活动的开展而逐步推开的。自1999年举办第一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以来,我国创新创业教育经过十多年的改革探索和实践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据教育部统计数据显示,到2015年12月,全国已有约2000所的高校开设了创新创业类教育课程和建立了各类大学生创新创业场地,共计有600余万人次参与到各类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中去。以首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为例,由各省市举办的初赛到举办的全国赛直接带动了全国1800余所高校的20余万名大学生参赛,目前大学校园的正在形成一种全新的创新创业热潮。与此同时,很多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培养模式和方案方面进行了诸多改革和探索,形成了一些模式。一是围绕学生综合素质能力提高为目标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该模式将学生的专业知识学习放在突出位置,并通过各种项目载体,拓展学生综合素质能力,将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放在大学大学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展开。二是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技能模式。该模式通过建立创新创业学院、大学生创业园、创业孵化基地等专门机构开展创业教育,并且聘请具有实战经验的社会创业精英们进行授课,教授学生创业技能,并在创业资金、企业管理、法律等多方面提供创业咨询服务;三是创新教育引导创业教育模式。该模式将创新教育作为创业教育的前提和基础,注重将学生基本素质的培养贯穿在知识讲授的全过程,要求学生在参与各类科研学术竞赛中,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具备基本的创新能力后再推动创业能力培养。就现状而言,目前我国创新创业教育已经迎来了社会经济发展形势和政府政策支持最好的时代,但同时我国创新创业教育还存在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匮乏、课程重创业管理轻创业基础、创业教育方法缺乏系统性等多方面的问题。结合我国的国情以及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笔者认为,培养发展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是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关键之一,故本文提出将基于问题的学习-PBL(Problem- Based Learning)模式应用到创新创业教育当中去,以促使我国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形成和完善。 2基于问题的学习(PBL)模式的内涵

2020年创新创业能力提升专题课程考试答案(100分)

创新创业能力提升专题课程(必修)考试考试答卷 考试题目:共20题 | 考试时间:60分钟 试卷满分100分得分100分 1. 【单选题】下列有关团队决策弊端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5 分】 A. 决策绩效清晰 B. 有可能被本人或小集团所左右 C. 决策内容容易泄密 D. 实共同参与的各个部门可能更多地关心个人目标、部门利益 正确答案:A 提交答案:A 2. 【单选题】一般来讲,团队沟通的最佳规模是()。【5 分】 A. 2人 B. 2-3人 C. 4-6人 D. 10人以上 正确答案:C 提交答案:C 3. 【单选题】马云在中关村走街串巷的例子说明()【5 分】 A. 要有投资的意识 B. 创新要有勇气和坚定的习惯 C. 中关村是致富的摇篮 D. 马云的运气很好 正确答案:B 提交答案:B 4. 【单选题】激励是能够让人们朝着某一特定的方向或目标而行动的倾向,激励的出发点是()。【5 分】 A. 满足组织目标的实现

B. 满足组织成员个人的各种需要 C. 企业价值最大化 D. 企业利润最大化 正确答案:B 提交答案:B 5. 【单选题】下列有关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增长的形态表现,说法不正确的是()。【5 分】 A. 经济实际增长的增量规模非常小 B. 增长动力主要是要素驱动加创新驱动,增长动力更为多元 C. 发展前景更加稳定 D. 市场活力将进一步释放 正确答案:A 提交答案:A 6. 【单选题】()曾讲:管理从生产经营活动分离出来是一个社会进步。【5 分】 A. 列宁 B. 毛泽东 C. 恩格斯 D. 马克思 正确答案:D 提交答案:D 7. 【单选题】比亚迪在哪方面实现了引领潮流()【5 分】 A. 汽车发动机技术 B. 模具制造技术和电池技术 C. 汽车内饰 D. 电子产品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研究

[提要]建立适合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是当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所面临的重要问题。本文立足于高校人才培养目标,探讨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模型的内涵,并结合素质模型框架设计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力图为高校有效地提高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提供思路和范例。 关键词:素质模型;创新创业;课程体系 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的发展战略。大学生是最具创新创业潜力的群体之一。高校培育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教育系统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服务于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大战略举措;是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自我发展能力的重要途径;是落实以创业带动就业,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的重要措施。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在我国高校教育中已形成广泛共识,并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新方向的切入口。 一、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现状 我国的创业教育可追溯到1998年清华大学举办的国内首届创业计划大赛,随后引起政府高度重视,形成了良好的创业教育氛围,但仍处于起步阶段。课程是高校教育教学活动的载体,是实现教育目标的基本途径。创新创业教育中,课程建设亦是一个核心问题,但是,高校在课程建设方面尚未形成系统的创业课程体系,仍存在诸多问题。首先,创业教育课程与专业课程尚未融合。高校没有把创

业能力培养看成是主流教育体系中的一部分,没有将创业教育融合到整个教学体系中,使创业教育与学科教学、与专业教育脱节。其次,创业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学科化、体系化尚未形成。大部分学校开设了相关的创业课程,但仅仅是孤立的课程,与其他课程不衔接。当前,各高校尚无统一、科学的创业教育系列教材和教学目标,创业教学内容因学校、教师等因素有很大差异。许多高校的创业教育教材只是把经济管理、财务会计、法律法规等学科与创办企业的相关理论和创业案例进行简单堆砌。基于此,高校有必要积极探索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模式。 二、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模型构建 素质模型(又称胜任力模型)起源于上世纪七十年代,目前已成为管理界和心理学界研究的前沿问题,随着素质模型理论研究的日益成熟,其他行业和领域也纷纷引入。根据素质洋葱模型,笔者构建出了以创新创业人格特质为中心的地方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三维素质模型框架。(图1)在图1中,创新创业人格特质处于内核位置,对其他显性素质具有动力、定向、支持、强化作用。创新创业人格是一个人的创新创业素质中的调节系统。创新创业人格是多层次、多侧面的,由复杂的心理特征所构成的整体,主要包括意志力、创新、坚韧、责任心、冒险和挫折承受力等。这些特征是相互联系的、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对人的行动进行调节和控制。创新创业认知和态度参与并决定个人创新能力的高低,具有导向作用,最终决定能否给我们带来新的具有社会价值的创新成果。创新创业知

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和提升

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和提升 【摘要】本文分析了高校学科竞赛的发展现状以及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构成要素,总结了学科竞赛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和提升的三个功能效应:锻炼和养成创新性思维、培养和激发主动学习的热情和兴趣、培养团队意识和组织协调能力,最后,提出了关于学科竞赛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学科竞赛创新创业能力大学生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的各个方面。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承担着利用创新能力建设现代化国家的历史责任,而高校,理所当然的承担着培养当代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使命。2011年,教育部在《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中提出:支持在校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训练,提高大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2012年,教育部下发《关于做好“本科教学工程”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要求高校制定切实可行的管理办法和配套政策,将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日常管理工作纳入本科生教学管理体系。在国家一系列相关政策的扶持下,我国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近年来发展迅猛,各种创新教育理念和创新创业教育方法层出不穷,并取得了很大的成果和进步。学科竞赛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和第二课堂的重要阵地,是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重要平台,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越来越受到教育部门和教育从业工作者的重视。 一、高校学科竞赛的发展现状 学科竞赛是面向大学生的群众性科技活动,是在紧密结合课堂教学又高于课堂教学水平的基础上,以竞赛的方式考查学生某学科基本理论知识掌握程度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科竞赛作为高校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精神的有效手段和重要载体,对于推进校风学风建设,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协作精神和实践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潜能具有重要作用。 目前,高校大学生学科竞赛种类繁多,涉及到多种学科,而一些综合性的竞赛活动还需要不同学科知识的交叉。以在高校中广受关注、学生参与度较高、对学生锻炼能力较强为统计准则,按照学科门类不同大学生学科竞赛可以划分为综合类学科竞赛、理工科类专业竞赛和文科类专业竞赛。综合类学科竞赛主要有全国大学生“挑战杯”创业大赛、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等。理工科类专业竞赛主要有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大赛、大学生机电产品创新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大学

浅谈高等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课题研究思路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e915828579.html, 浅谈高等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课题研究思路 作者:胡坤陈春红王少伟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2019年第41期 摘要:高等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改革的研究,对于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和全面提高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引导意义。文章从研究背景、研究现状和趋势、研究内容和思路、实践意义和推广价值等几个方面,对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改革进行思考和分析。 关键词:高等院校;创业教育;研究思路 中图分类号:G646; ; ;文献标志码:A; ;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41-0242-02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教育部颁布“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这是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重大举措,旨在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 一、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改革研究的背景 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服务《中国制造2025》的能力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卓越计划”为高等院校探索多方协同培养人才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明确提出遵循“行业指导、校企合作、分类实施、形式多样”的原则,联合有关部门和单位制定相关的配套支持政策,支持不同类型的高校参与“卓越计划”,高校和企业通过校企合作途径联合培养人才,采取多种方式培养工程师后备人才。进一步推动开放式办学,推进科教结合、产学融合、校企合作的协同育人体制机制改革,仍是现阶段高等院校新工科专业发展与改革的重要方向。 (一)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技术技能积累的现实要求 江苏省由建筑大省向建筑强省转变,建筑行业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建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企业转型升级加快。常州市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等一系列转变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进一步深化合作,推进产学融合。 (二)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对产学融合的现实要求 作为深化創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常州大学自身内涵建设和校企合作发展对实现江苏省建筑业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推动意义。校企科研协同下校方合作能力建设,有利于学校资源梳理、建立专家库、夯实学生基础,从而培养企业急需的综合型人才。学生在企业能干得好、留

(完整word版)创新创业教育实施方案

创新创业教育实施方案 近些年来,创新创业教育体制的构建成为了我国高校管理工作的重点内容。你想知道创新创业教育实施方案是什么样的吗?接下来就一起分享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创新创业教育实施方案吧! 创新创业教育实施方案一实施创新创业教育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是素质教育的深化和具体化。为进一步深化学校教学改革,充分调动广大师生参与创新创业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全面推动学校创新与创业教育的开展,特制订本实施方案。 一、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 1.通过全面实施创新创业教育,以创新教育为基础,以创业教育为载体,将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结合起来作为一个整体推进,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具备从事创业实践所必须的知识、能力及心理品质,成为高素质创新创业型人才。 .通过全面实施创新创业教育,实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从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向以学生为本的教育转变,从以知识为中心的教育向以能力为本的教育转变,最终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根本转变。 .通过实施以创新创业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和教学管理体系改革,构建创新创业教育管理平台、课程平台和实践平台,

培育创新创业教育的专兼职结合的师资队伍,创造有利于创新创业人才成长的教学与实践条件及环境。 .通过以素质教育为基础,开展面向全体学生的普及型创新创业教育,对具有创新创业意愿与潜质的群体进行专门培养。通过分层次的创新创业教育,促进创新创业成果的涌现和创新创业人才的快速成长。 .通过实施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创新精神与创业技能,使大学生不仅成为求职者,而且成为工作岗位的创造者和职业的创造者,促进学校就业工作的开展,为学生今后的职业生涯创造一 个良好的开端。 二、创新创业教育的组织与领导 1.成立创新创业教育指导委员会,统筹协调学校的创新创业教育 为切实加强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学校成立创新创业教育指导委员会,领导、组织、协调和指导学生的创新创业活动,创新创业教育指导委员会由学校领导牵头,教务处、科研处、学生处、团委、招生就业处、产业处、财务处、二级学院共同参与。创新创业教育指导委员会下设办公室,挂靠教务处,负责具体的日常工作。通过加强组织领导,统筹规划,精心组织,指导实施,把开展创新创业活动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并形成各部门共同配合,全体教职员工和学生积

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最新教育文档

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1、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强化不够 大学生创新创业成功与否,最重要的的条件之一就是需要其首先具备创新创业意识,这种意识决定了当代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自觉性与成功比例。而现实是现代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明显滞后于急需年轻人创新创业的社会现实要求。 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强化不够体现在以下方面:首先是创业主动性差,创业带有“被迫”的因素。因为当前就业压力比较大,“找工作难”成为很多应届毕业的大学生迈向社会生活的一道 艰难屏障,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大学生才将目光投向了创业,在找不到工作的压力下“被迫”选择了自主创业,而不是因为本身热爱创业,并向往创业所带来的成就感和因此得到的理想满足。其次,大学生对创新创业本身的认识不足。部分大学生认为创新创业就是搞搞经营活动或者参加一些社会实践。而创新创业中要涉及到的相关知识掌握不够,单凭一腔热血与各种的异想天开的创业点子,是远远不足以支撑整个创新创业过程的。最后,创业意识强化不够还体现在大学生在校或毕业创业期间产生的内心 矛盾和焦虑现象上。 2、大学教师的创新素质教育指导能力不足 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很关键的一个方面还在于教师对学生

的引导。教育就是有教有学,学生在高校受教育的过程就是接受教师引导的过程。既然创新创业教育当下被视为高校教学改革非常重要的创新点,教育要紧随时代要求的步伐,那么引导学生思维开化的主体―教师,正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中的关键之一。教师队伍创新素质的高低决定着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成果。 从现代高校整体师资力量来看,对传统教育形式得心应手的教师占大多数,而擅长培养学生发挥个性特点和擅长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引导的教师在师资队伍中所占比例还是偏低。整体的大学教育观念至少当下还停留在以传统的教育理念为主导的阶段,老师们多是在应试教育体质中培养出来的,虽然学术水平整体很高,但是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引导能力还远远不够。现在不少高校教师知识结构趋于陈旧,对新鲜事物的理解和掌握能力也不强。甚至很多大学中年纪较长的教师对计算机、智能手机为代表的现代新新事物的掌控力还不及年轻人,这就使许多现代工具不能在其教学和引导学生开发创新的过程中发挥理想的作用。 二、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大学生自身因素的影响 虽然部分当代大学生有创业欲望,但是在自我能力方面还存在问题,使其心存压力,甚至感到前途迷惘。大学生除了迫切需要高校在创新创业的知识培训、实践活动和能力训练方面多给予他们帮助和指导外,还需要认识到自身因素的不足给创新创业带来的问题。下面主要说明在创新创业培养过程中大学生自身因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