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考试说明题型示例

《2019年高考政治全国卷考试大纲的说明》题型示例

(一)选择题

1.2012年,某县农民种植的土豆产量增大,但市场没有相应的扩充,农民不得不低价销售,收入不增反降。下图的①②③④中,能够反映这种“丰产不丰收”经济现象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参考答案]B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目前72小时的气象预报可以和25年前36小时的气象预报一样可靠。但由于受天气状况原始数据、计算手段、分析能力等条件的限制,气象预报难以避免误差。在这个意义上,气象预报仍然是一门不精确的科学。回答2~3题。

2.随着气象预报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能够做出更精确和更长期的气象预报,其哲学依据是:

①大气运动尽管复杂,但有规律并可以被认识

②大气运动的偶然性逐渐向有规律的必然性转化

③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人们认识这些规律的能力不断提高

④科学技术的发展已使人们完全掌握了大气运动的规律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①④

[参考答案]B

3.“气象预报仍然是一门不精确的科学”,这一论断给我们的启示是,自然现象的无限复杂性决定了:

①人的认识永远不能达到真理②人的真理性认识包含谬误的成分

③人的真理性认识具有相对性④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参考答案]D

4.为推进司法体制改革,2014年12月,上海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上海市人民检察院第三分院正式成立,负责管辖审理跨行政区划的民事、行政和资源诉讼案件。建立跨行政区划的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旨在:

①健全司法机关内部监督制约机制②排除地方对司法活动的干扰

③提升司法公信力④推动审判权和执行权相分离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参考答案]C

5.卤水豆腐是历史悠久的中国传统食品。卤水是制作卤水豆腐必需的稳定剂和凝固剂,其主要成分氯化镁是有毒的,但用卤水点制的豆腐不仅无毒,而且味道鲜美、营养丰富。这表明:

①事物的特性是不变的,其功能是不断变化的②事物的不同特性是由人的不同需要确定的

③事物的特性是人们建立新联系的依据④事物在不同的联系中会有不同的特性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参考答案]D

(二)非选择题

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第一百零四条规定,有关公职人员在“就职时必须依法宣誓拥护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效忠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

2016年10约12日,在香港特别行政区第六界立法会新当选议员的宣誓仪式上,个别候任议员在宣誓时擅自篡改誓词是否有效以及是否应该重新安排宣誓的争议,并由此影响立法会的正常运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的规定,2016年11月7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关于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第一百零四条的解释》,就相关公职人员“就职时必须依法宣誓”作如下解释:宣誓是该条所列公职人员的法定条件和必经程序;宣誓必须符合法定的形式和内容要求;宣誓必须在法律规定的监誓人面前进行。

结合材料,说明为什么必须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对香港基本法第一百零四条作出解释以及这一解释的重要意义。(12分)

考试中心的答案分析

【参考答案】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全国人大常委会是全国人大的常设机关;根据宪法和香港基本法的规定,全国人大常委会有解释基本法的权力。

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和根本利益,遏制“港独”;维护宪法和香港基本法的尊严;维护“一国两制”方针和香港法治秩序。

【权威分析】

本题考点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职权,考查考生运用这一知识分析人大释法的重要性,意在捍卫国家主权、国家安全,提高考生的国家意识、宪法意识。

本题首先要求考生运用课本知识,认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全国人大常委会是全国人大的常设机关,行使宪法规定的职权,全国人大常委会对香港基本法第一百零四条作出解释,是职责所在,符合宪法和香港基本法的规定,既是行使权力,也是履行责任。

本题作答的重点是说明人大释法的“重要意义”,要求考生运用课本知识和结合材料,分析“港独”言行严重违反国家宪法、香港基本法,严重违反“一国两制”方针政策,严重损害国家的统一、领土完整和国家安全。正是如此,人大释法是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和根本利益,遏制“港独”;维护宪法和香港基本法的尊严;维护“一国两制”方针和香港法治秩序。人大释法非常适时、非常必要、意义重大。本题的问题设计符合新课标课程改革与教学要求,注重引导考生关心国家重大时事政治,运用主干知识分析问题能力的培养,凸显对国家意识、宪法意识的认知和维护国家主权和国家安全,符合试题立意和考核目标的要求,充分体现了育人导向。

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玉米收储制度的改革,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场硬仗。

为保障玉米的生产和供给,我国长期实行保护价(对农产品规定最低价)收购种植农户玉米的临时收储政策。2012年以来,国际玉米价格大幅下跌,国内玉米价格远高于国际价格,造成了国内玉米库存高企和正常流通受阻。2016年,国家发改委按照“市场定价、价补分离”的原则对我国玉米主产区东北三省一区的玉米收储制度进行改革,将玉米临时收储政策调整为“市场化收购”加“生产(种植)补贴”的新机制,2016年国内玉米市场价格比上一年出现下跌。新机制运行扭转了近些年玉米价格不断提高、库存不断增多、补贴和亏损不断增加的局面。

(1)结合材料,运用经济知识分析国内玉米价格下降对玉米市场可能产生的影响。(8分)

(2)玉米价格的下降,影响了一些玉米种植户的收入。政府和种植户可采取哪些应对措施?(6分)

【参考答案】

(1)玉米种植面积下降,供给减少;下游企业生产成本降低,需求扩张;消化库存,促进玉米供需平衡;缩小国内外玉米价差,减轻玉米及替代产品的进口压力。

(2)政府完善补贴政策;种植户根据市场需求优化种植结构;采用先进生产技术和管理,降低生产成本。

考试中心的答案分析

【权威分析】

(1)本题的考点是价格和价格变动的影响。本题着重考查考生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材料选取我国玉米收储制度的改革状况,突出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问题,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该题涉及的保护价政策是一项支持价格的政策,对于考生有一定的难度,考生需根据价格的有关知识,从材料中提取“保护价是对农产品规定最低收购价格”,分析推断出保护价高于市场价格。同时结合材料中提到的由于国际玉米价格大幅下跌,致使国内玉米价格远高于国际价格,明白国内玉米库存过剩、国内外玉米价格倒挂等问题产生的内在逻辑。新机制是“市场化收购”加“生产(种植)补贴”,从中可以得出保护价取消,国内玉米价格由市场决定,因此国内的玉米价格下降。此举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之前产生的问题。基于此,进一步分析国内玉米价格下降对玉米市场可能产生的影响就相对容易。首先,国内玉米价格下降,会影响到供给,玉米种植面积下降,供给减少;从需求方面分析,由于国内玉米价格下降,下游企业生产成本降低,需求扩张,从而消化库存,促进玉米供求平衡;最后,再结合之前存在的问题,分析得出可以缩小国内外玉米价差,减轻玉米及替代品的进口压力。

(2)本小题为问题解决类设问,考查考生针对具体问题提出解决方法的能力。玉米收储制度改革后,引发玉米价格下降,影响了一些玉米种植户的收入。面对改革中出现的问题,一方面政府从自身职能出发,可以完善相关的政策措施,平衡各方面的利益。可以通过增加直接补贴的办法给予玉米种植户一定程度的弥补。另一方面,种植户也要改变过去有保护价托底收购玉米而不愁卖情况下的一些做法,如玉米品种只重产量不重质量、粗放种植不讲效率等。只有政府和种植户共同采取积极应对措施,这一改革举措才能产生预期的成效。

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材料二

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国家实施了全面推行

营改增等内容的降税减负政策,至2017年底累计减

税超过2万亿元。2018年3月,国务院政府工作报

告明确提出、要进一步为企业降税减负,全年要再

减税8000亿元。

近两年,国家在为企业降税减负的同时,财政收

入继续稳定增长、2016年时政收入比上年增长

4.8%,2017年比上年增长7.49%(同口径)

(1)简要说明材料一包含的经济信息。(4分)

(2)结合材料,分析企业税负降低与财政收入增长之间的经济联系。(10分)

考试中心的答案分析

【参考答案】(1)近5年财政收入与税收收入均逐年增长;税收收入占财政收的绝大比重。

(2)降低税负,能增加企业所得,扩大生产规模;能激发企业活力促进转型升级,提高生产效率;能激励

创新创业,扶持小微企业发展最终能够扩大税收来源和规模,增加财政收入

【权威分析】(1)本题的考点:公共财政收入与税收收入的关系,主要考查学生结合书本知识理解指标关联和读图的能力。根据书本知识,财政收入可以分为税收收入、利润收入、债务收入以及其他收入。其中,税收是国家筹集财政收入最普遍的形式,是财政收入最重要的来源。从图中可以看出,2013~2017年间,全国公共财政收入和税收收入是同向增长的,并且税收收入占据国家财政收入的绝大比重。

(2)本题进一步的考点:企业税负减少了,但国家财政收入依然增长,并且税收收入仍然占据财政收入的绝大比重。这是如何实现的?

这是一个相对开放的考题。学生可以从如何扩大税收来源(税源)和税前利润(税基)两方面作答。扩大税收来源的方法,主要从如何增加企业数量、扩大企业规模的角度思考,如扶持小微企业、鼓励创新创业等。通过降低企业税负,企业的收入将会增加,可以投入更多的资金到再生产活动,有利于经营规模扩大。扩大税基的方法,主要从企业如何从内部挖掘潜力的角度思考。通过降低企业税负,企业的收入将会增加,可以投入更多的资金到创新活动,有利于激发企业活力,向研发、营销、物流等高附加值的服务端发展,促企业结构转型升级,从而达到提高企业劳动生产率、增加税前利润的目的。

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们要保护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记录片《记住乡愁》于2015年元旦在央视首播。该片选取100多个传统村落,围绕中华美德的千百年传承,一集一村落,一村一传奇。采取纪实手法讲述一个个生动感人的故事:有坚守精忠报国、宁死不屈民族气节的,有传承诚信为本,诚实待人村风的,有秉持积善成德、助人为乐精神的,有倡导邻里和睦、守望相助的,有崇尚尊重生命、敬畏自然的.....

《记住乡愁》的播出引发社会强烈反响。古建筑学者将其誉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立体的教科书,现成的博物馆”,历史学者认为《记住乡愁》呈现了一副生动的乡村历史画卷,民俗学者从节目中看到了一个个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化石”,社会学者强调汲取传统乡村社会治理的智慧和经验......

(1)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记住乡愁,传承中华传统美德,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对此加以说明。

考试中心的答案分析

【参考答案】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承接,中华传统美德是传统文化的精华,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乡愁反映了人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眷恋之情,体现了当代人对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的愿望和期盼;记住乡愁、传承中华传统美德,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重要载体和丰厚的历史文化养料。

【权威分析】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党的十八大提出来的重大文化战略,是关乎我国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铸魂工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植根于中华文化的土壤,宣传发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路径。本题以中央电视台播出并引起热烈反响的纪录片《记住乡愁》及其引起的社会反响为案例,着重考查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联系的理解,以及解读、筛选、提炼材料信息的能力,运用所学文化和哲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知识迁移的能力和自主探究的能力。

本小题是文化题,审题时要注意三点。其一,本题要回答的问题是记住乡愁、传承中华传统美德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答题时应涉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传统美德、记住乡愁三个方面。其二,本题具有高度的政治性、思想性和现实性,用来分析问题的知识点不能直接从教材中找到,但有关内容又是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明确要求学生必须

学习和掌握的。其三,答题时除了教材中的知识点外,还要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关系的论述。

答题时,要梳理提炼教材中有关中华传统文化、中华传统美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有关论述,同时结合习近平总书记的以下论述: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精髓,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整合习近平总书记的论述、教材中的有关内容,并与乡愁的内涵的简明阐释加以结合,就形成本题的答案要点。

(2)运用认识论的相关知识并结合材料,分析不同学者从《记住乡愁》中获得不同感受的原因。

考试中心的答案分析

【参考答案】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认识受到主体状况、客体状况以及认识条件的制约。不同学者在知识背景、兴趣爱好、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方面存在差异,纪录片涉及传统村落的自然环境、人文景观、村规民约、民风民俗、社会管理等多方面的内容,导致不同学者感受的差异性。

【权威分析】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党的十八大提出来的重大文化战略,是关乎我国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铸魂工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植根于中华文化的土壤,宣传发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路径。本题以中央电视台播出并引起热烈反响的纪录片《记住乡愁》及其引起的社会反响为案例,着重考查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联系的理解,以及解读、筛选、提炼材料信息的能力,运用所学文化和哲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知识迁移的能力和自主探究的能力。

(2)本小题是哲学题,答题时注意三点。一是准确把握问题的内涵。要回答的问题是不同学者从《记住乡愁》中获得不同感受的原因,这是要说明不同的认识主体对同一个认识对象的认识产生差异的原因,与认识的反复性的原因有所区别。二是确定要运用的认识论原理。不仅要讲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更重要的是要讲清楚这种反映受到主体、客体及认识条件的制约。三是具体分析不同主体对同一认识对象的认识存在差异的原因:首先是主体的立场、知识、能力、经验等方面存在差异,这是基本原因;其次是认识对象本身存在多方面的内容,这是不同主体的认识存在差异的客观条件。认识对象方面的原因是需要根据材料总结概括的,因而有一定难度。

(3)在城镇化快速发展的今天,请就如何记住乡愁提出两条建议。

考试中心的答案分析

【参考答案】

在保持原有村落形态的基础上改善居民生活条件;(2分)加强中华传统美德教育与传承,使其转化为当代中国人的道德观念。(2分)

5.(2014?39)3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被授予“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的钱学森认为,他的人生受益于中学教育。他常常深情地回忆自己的中学生活:

化学教师特别重视化学实验和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化学实验室随时开放,学生进出自由,我那时做了许多实验。生物教师常带领学生去野外采集标本,教学生解剖蜻蜓、蚯蚓和青蛙,我用在野外抓到的蛇制作了标本。学校组织各种课外小组,开设无机化学、诗词、音乐、伦理学等选修课。师生常常一起讨论数学、物理、化学等问题,大家都畅所欲言,无拘无束。大家都不怕考试,没有人为考试而开夜车,更没有人死背书。有一位数学教师在给学生的测验评分时独出心裁,出5道题,学生都答对了,但解法平淡,只给80分;如果答对4到,但解法有新意,就给100分,还另加奖励。民主、开拓、创新的学校文化深深地感染着每一个学生。

进入新世纪,素质教育理念更加深入人心。围绕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各地进行了新的探索:课程超市、创意集市、探究性学习、名家讲坛、才艺拓展……取得了丰硕成果。在中学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今天,钱学森的中学学习经历可以为我们提供启迪。

(1)结合材料,运用文化创新作用的知识,说明教育创新对培养人才的意义。

考试中心的答案分析

【参考答案】

(1)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和活力的重要保证。文化创新推动实践发展、文化繁荣和创新人才培养。教育创新促进了民主、开拓、创新的学校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民主意识、创新精神,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权威分析】

(1)小题主要考查的知识点是文化创新,考查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既要从一般原理上理解文化对于社会发展、文化繁荣和创新人才培养的意义,又要具体分析和阐明教育创新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内容和有机组成部分,结合材料分析教育创新对于学校文化创新的形成和发展的促进作用,对于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作用。

(2)有人从钱学森的经历中得出结论:“有什么样的教学观念,就有什么样的学生。”你如何评价这种观点?请运用意识作用的原理说明理由。(12分)

考试中心的答案分析

【参考答案】

(2)①答案示例一

该观点具有合理性。意识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指导作用。不同教学观念指导下的教学,对学生成长的作用是不同的。用先进的教学观念指导教学,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基于落后教学观念的教学,往往使学生知识结构不合理,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不强。当然,学生的成长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教学观念不是唯一的因素。

评分量表

②答案示例二

该观点存在片面性。意识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指导作用的发挥是需要条件的。意识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变为现实,教学观念如果不转化为教学实践,就不能发挥作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观念如果不能转化为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动力等就不能达到预期效果。学生的成长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不能把教学观念视为影响学生成长的唯一因素。

评分量表

(说明:考生从上述任一角度作答均可得分。若能够综合上述两种观点进行辩证分析,同样可得相应等级水平的分数。)

(答案须围绕教育创新的主题,符合题目要求,每条2分,满分4分)

【权威分析】

本题围绕教育创新的主题,以“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钱学森关于中学生活的深情回忆和新世纪我国深化中学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探索为素材,提炼设计问题。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和自主学习获取信息的能力,运用所学文化、哲学知识多角度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以及在实践活动、综合探究活动中制定和选择方案的能力等,以期给中学政治课以良好的教学反馈。

(2)小题为开放性试题,主要考查的知识点是哲学中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有什么样的教学观念,就有什么样的学生”的观点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同时也存在局限性。试题要求学生加以评价,并运用相关知识阐述理由,答案示例分别从两个方面加以引导。

一方面,学生可以从意识对于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反作用出发,论证该观点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并结合材料阐明教学观念对于教学实践的指导作用,结合材料进一步分析不同教学观念对学生成长的不同作用,并且要进一步指出教学观念不是影响学生成长的唯一因素。另一方面,学生可以从“意识对于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反作用需要通过实践环节”这一知识,论证该观点存在片面性和局限性,阐明意识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发挥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指导作用,并结合材料论证教学观念转化为教学实践,才能转化为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动力,才能发挥作用,达到预期效果。

如果学生综合两种见解,辩证分析其合理性和片面性,应答达到相应的等级水平,亦可以得该等级水平的分数。

(3)结合材料,就教育创新,拟定两条公益广告词,要求主题鲜明、朗朗上口,每条限15字以内。

考试中心的答案分析

【参考答案】

(3)答案示例:创新托起中国梦;知识改变人生,创新成就梦想。(答案须围绕教育创新的主题,符合题目要求,每条2分,满分4分)

【权威分析】

小题属于角度限定的开放题。答案具有开放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经历,根据对教育创新的理解,结合材料形成自己的思路,并以公益广告词的形式表达出来;答案具有限定性、要求学生必须围绕教育创新的主题,并且在表达形式和字数方面进行限定。

本题设计具有两个比较突出的特点。其一,思路清晰、逻辑紧密,要求学生综合应用文化和哲学相关知识,层层递进回答教育创新对培育人才的意义、观念创新在教育实践中对于人才培养的作用、如何进一步推进教育创新等3个问题,3个问题之间呈现从一般原理到实际应用,从现在面向未来的探索路径,层次清晰。其二,答案开放、鼓励探索,尊重、鼓励学生独立发表意见,有利于营造自由探讨的氛围,力图在开放性试题设计上有一些突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