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概况

江苏省,简称苏,位于中国东部沿海的中部,江淮下游,黄海之滨。介于东经116°18′—121°57′,北纬30°45′—35°20′之间。江苏省际陆地边界线3383公里,总面积为10.26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1.06%,人均国土面积在全国各省区中最少。江苏现设13个省辖市,省会南京。江苏常住人口78659903人,居全国第5位。京杭大运河沟通南北,长江横贯东西,将省境分为苏南与苏北两大块。境内山水平原错落,河流湖泊纵横。湖光碧波浩瀚,山色青翠欲滴。江苏历史上名人辈出,灿若繁星。名胜古迹遍布大江南北,古典园林更是举世闻名。全省气候温和,土壤肥沃,物产丰饶,素有"鱼米之乡"的美誉。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1992年起全省GDP连续20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对照本省制订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四大类18项25条指标,全省总体上达到省定全面小康指标。
地 理
【位 置】 江苏省地处中国大陆东部沿海地区中部,长江、淮河下游,东濒黄海,北接山东,西连安徽,东南与上海、浙江接壤,是长江三角洲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地跨北纬30°45′~35°08′,东经116°21′~121°56′,面积10.26万平方千米。
【地 貌】 江苏地势平坦,平原辽阔,河湖众多,水网密布。平原面积约占全省总面积的68.9%,主要由苏北黄淮平原和长江三角洲平原组成,其高程绝大部分在50米以下。水面约占全省总面积的16.8%,低山、丘陵岗地约占全省总面积的14.3%,南北错落分布。全省最高峰——连云港云台山玉女峰的最高点高程为624.4米。
【水 系】 江苏地处江淮沂沭泗下游,全省列入省湖泊保护名录的重要湖泊137个,太湖、洪泽湖居全国五大淡水湖第三、四位。列入省骨干河道名录的重要河道727条,长江横穿东西,运河纵贯南北。
长江水系境内面积1.91万平方千米,可分为石臼湖固城湖、秦淮河、滁河和江北等区域性水系。长江南岸茅山山脉以东、宜溧山地以北为相对独立的太湖水系。石臼湖固城湖水系,境内有石臼湖、固城湖,由天生桥河连接秦淮河水系,由胥河连接太湖水系;秦淮河水系,上游有句容河、溧水河两源,秦淮河干流至东山又分为秦淮新河和外秦淮河两支分别入江;滁河是长江下游北岸的一条支流,境内有驷马山河、马汊河等分流入江。太湖水系境内面积1.94万平方千米,以太湖为中心,湖西南河水系、洮滆水系等主要向东注入太湖;武澄锡虞、阳澄淀泖、浦南等区域性水系主要经内部河网和望虞河北排入江、太浦河东排黄浦江入海;江南运河穿越腹地。
淮河水系以仪六丘陵经江都、328国道

至如泰运河一线与长江流域分界,北以废黄河与沂沭泗水系分界,境内面积3.82万平方千米,可分为洪泽湖周边及以上、白马湖、高宝湖、渠北、里下河等区域性水系。淮河上中游来水入洪泽湖,经调蓄由淮河入江水道借江归海,经淮河入海水道、苏北灌溉总渠、废黄河等排泄入海。里下河区域由射阳河、黄沙港、新洋港、斗龙港等主要河道独立入海。
沂沭泗水系,境内面积2.59万平方千米,可分为沂河(新沂河)、沭河(新沭河)、中运河等干河水系,以及南四湖湖西、骆马湖以上中运河两岸、沂北(含沭北)、沂南、废黄河等区域性水系。上游来水由沂河、沭河、邳苍分洪道、中运河等主要河道及南四湖、骆马湖、石梁河水库调蓄后,由新沂河、新沭河排泄入海。
【气 候】 江苏地处亚热带向暖温带过度区,气候温和,雨量适中,四季气候分明,以淮河、苏北灌溉总渠一线为界,以北属暖温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以南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
2012年全省平均气温15.2℃,较常年同期偏低0.1℃。年内气温起伏大,春季、夏季气温偏高,秋季、冬季气温偏低。全省年降水量较常年同期略偏少,时空分布不均,苏南南部和江淮东北部地区偏多,其他地区偏少。全省大部分地区年日照时数略偏少。
气 温 全省各站平均气温13.6(赣榆)~17.0℃(苏州),呈南高北低分布。与常年同期相比,淮北大部、江淮中东部和苏南南部部分地区略偏低,其他地区略偏高。极端最高气温39.8℃,6月13日出现在沛县。极端最低气温-11.1℃,1月23日出现在灌云。
冬季(2011年12月~2012年2月)全省各站平均气温为0.3(赣榆)~4.8℃(苏州),全省平均气温2.9℃,较常年同期偏低0.7℃。与常年同期相比,全省均偏低0.0~1.2℃。
春季(3~5月)全省各站平均气温13.5(赣榆)~16.6℃(高淳),全省平均气温15.3℃,较常年同期偏高0.9℃。与常年同期相比,全省各地区均较常年同期偏高,连云港地区偏高0.0~0.6℃,其他地区偏高0.6~1.4℃。
夏季(6~8月)全省各站平均气温25.6(西连岛)~28.4℃(镇江),全省平均气温26.9℃,较常年同期偏高0.7℃。与常年同期相比,全省大部分地区偏高0.2~1.0℃,苏州、溧水、沭阳等地偏高1.2℃,镇江偏高2.2℃。
秋季(9~11月)全省各站平均气温14.4(邳州)~18.4℃(苏州),全省平均气温16.4℃,较常年同期偏低0.5℃。与常年同期相比,全省大部分地区偏低0~1.0℃,个别地区偏低1.0℃以上。
降水量 全省各站降水量为509.4(沛县)~1440.0毫米(高淳),全省平均降水

量为994.5毫米,较常年同期(1025.3毫米)偏少近1成。与常年同期相比,苏南南部、江淮东北部和泰州地区偏多1~4成,其他地区偏少1~3成。
冬季(2011年12月~2012年2月)全省各站降水量23.8(丰县)~202.3毫米(东山),全省平均降水量为85.8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少2.6成。与常年同期相比,除苏南南部地区略偏多外,其他地区偏少,盐城大部及宿迁偏少5成以上。
春季(3~5月)全省降水量61.8(丰县)~422.6毫米(宜兴),全省平均降水量为187.5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少1成左右。与常年同期相比,苏南南部地区偏多2~5成,淮北及江苏西部地区偏少2~5成,其他地区持平略偏少。
夏季(6~8月)全省各站降水量286.0(沛县)~973.5毫米(响水),全省平均降水量为492.5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少1成,降水主要集中在沿淮西部、连云港及苏南中部地区。与常年同期相比,淮北地区除徐州偏少1~3成外,其他地区偏多2~8成;淮河以南地区除常州、无锡地区偏多1~4成外,其他普遍偏少1~4成。
秋季(9~11月)全省各站降水量88.6(丰县)~262.4毫米(宜兴),全省平均降水量为186.8毫米,与常年同期持平。与常年同期相比,苏南南部、沿淮及淮北大部分地区偏多2~8成,其他地区与常年持平或偏少1~3成。
日 照 2012年全省各站日照时数为1690(仪征)~2352.3小时(赣榆),与常年同期相比,除苏南南部地区略偏多外,其他大部分地区较常年偏少1~3成。
冬季(2011年12月~2012年2月)全省各站日照时数为283.8(苏州)~522.8小时(新沂),分布为北多南少。与常年同期相比,西北部地区偏少1~2成,东南部地区偏少2~3成。
春季(3~5月)全省各站日照时数298(泰兴)~660小时(徐州),大部分地区较常年同期偏少,沿淮、沿江一带偏少2~6成,其他地区持平。
夏季(6~8月)全省各站日照时数为307.2(丹阳)~773.1小时(赣榆),分布为南北多中间少。与常年同期相比,除赣榆偏多2成外,其他地区正常或偏少1~5成。
秋季(9~11月)全省各站日照时数为462.9(泗洪)~616.6小时(丰县),日照大部分地区正常略偏多,沿江苏南地区460~550小时,其他地区470~616小时。与常年同期相比,除灌云、洪泽、大丰、昆山偏少1成外,其他地区均正常或偏多1成左右。
历 史

【历史源流】 江苏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1993年发现的南京汤山直立猿人化石表明,早在50万年前就有古人类在此活动。而在此之前,考古工作者于1954年在泗洪双沟镇东下草湾发现的人类化石,距今约4~5万年,属于旧石器时代晚

期,古人类学界称之为下草湾人,又叫泗洪新人。
距今8000多年的泗洪顺山集遗址是江苏境内已发现的最早的新石器时代遗址,是中国同时期比较发达的早期农业文明发源地之一。距今六七千年前后,大江南北进入新石器时代兴盛阶段,据初步调查,江苏及相邻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约有上千处。其中淮安青莲岗文化、高邮龙虬庄文化、海安青墩文化、苏州草鞋山文化、南京北阴阳营文化、常州圩墩文化等。草鞋山遗址发现的6000年前马家浜文化水稻田遗迹,是全国发现的最早有灌溉系统的古稻田。其出土的炭化稻,连同常州圩墩、高邮龙虬庄、昆山少卿山、溧阳神墩等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的炭化稻,据研究属于人工栽培稻,为中国稻作农业的起源、栽培稻起源的研究提供了实物依据。在草鞋山遗址下文化层发现的3块炭化纺织品残片,经鉴定距今五六千年,是中国现已发现最古老的纺织品实物。太湖周边地区出土的良渚文化玉器,数量众多,雕刻精美,是江苏新石器文化的又一座里程碑。这些生活在江淮之间的新石器遗址的主人,后来成为东夷、淮夷的先民;生活在江南地区的新石器遗址的主人,后来成了百越和吴的先民。
商代末年,泰伯、仲雍兄弟从陕西周原迁居江南,建立勾吴国,徐国也在周初从山东曲阜迁都泗洪。异域文化与土著文化的融合,加速了江苏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崛起。徐国的偃王一度被东方各方国、部落拥为领袖。到春秋时期,吴国青铜器的冶炼及锻造业已相当闻名。吴王阖闾筑邗沟北上争霸,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秦朝末年,下相(今属江苏宿迁)项羽在江东(今苏南)起兵反秦,沛丰邑(今江苏丰县)刘邦也在家乡起兵响应。秦国灭亡后,经过五六年的楚汉相争,刘邦最终统一天下,建立汉朝。刘邦之侄刘濞被封为吴王后,定都广陵(今扬州),统辖东南3郡53城,利用“东有海盐之饶,章山之铜,三江五湖之利”的有利条件,大规模铸钱,“煮海为盐”,国力强盛,富可敌国。
东吴、东晋和南朝的宋、齐、梁、陈,先后在今南京建都立国,江苏地区成为中国南方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当时,北方战乱频繁,南方相对安定,大量北方难民纷纷南迁,带来黄河流域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经营经验,有力促进了江苏经济社会的发展。隋唐时期,由于大运河的开凿,带动沿河经济带的形成。唐代“安史之乱”后,全国经济重心南移,形成“军国大计,仰于东南”的局面。扬州成为全国最繁华的工商业城市。
两宋时期,太湖地区兴治的圩田已形成由人力控制的排灌体系,江苏地

区成为全国著名粮仓,南宋时已有“苏常熟,天下足”的民谚广为流传,到元代又进一步口语化为“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宋元之际,松江、苏州一带引进和推广海南岛种植木棉和纺纱织布新技术,促进苏南地区手工业经济繁荣发展。明初建都南京,南京再次成为全国政治、文化中心。明代中叶起,苏南地区出现“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新型生产关系,苏州、南京和浙江的杭州三足鼎立,构成全国丝织业的三大中心。与此同时,苏州东山、西山的洞庭商帮以小博大,巧妙致富,号称“钻天洞庭”。清代,江苏粮、盐产量雄居全国各省之首,田赋和盐税一度分别占全国的十分之三和十分之七。
清末,清政府被迫开放通商口岸,外国商品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进入江苏腹地。江苏人性格坚韧,不甘人后,在帝国主义经济侵略中努力汲取西方的工业文明,由此开启工商业近代化的历史进程,先后涌现出南通大生、无锡荣氏等民族工业集团以及张謇、荣氏兄弟等工商业巨头。
1912年,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建立中华民国。1927年,国民政府定都南京,江苏又一次成为全国的政治中心。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苏北根据地与解放区在中国的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事业中作出了重要贡献。1949年4月2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标志着中国革命取得决定性胜利。
【建置沿革】 夏、商、周三代,江苏分属不同的部落和诸侯国。春秋期间(前770~前476),分属齐、鲁、宋、吴、楚等国。秦代实行郡县制,境内长江以南属会稽郡,以北分属东海郡和泗水郡。西汉初年,郡国并行,全省先后分属楚、荆、吴、广陵、泗水等国,会稽、丹阳、东海、临淮、琅邪、沛等郡。东汉永和五年(140),省境长江以南属扬州,以北属徐州。三国鼎立期间,分属吴、魏二国。西晋建国初,江南复属扬州,江北复属徐州。东晋及南北朝时期,全省大体上以淮河一线为界,以南属南朝,以北属北朝。隋统一全国后,境内分置苏州、常州、蒋州(今南京)、润州(今镇江)、扬州、方州(今六合)、楚州、邳州、泗州、海州和徐州。唐分全国为十道,江苏分属河南道、淮南道及江南东道。五代时期(907~960),淮北的徐州先后属梁、唐、晋、汉、周,江南的苏州属吴越钱氏,其他各州先后属杨吴和南唐。北宋政和元年(1111),分属江南东路、两浙路、淮南东路、京东东路和京东西路。宋室南渡,宋金对峙,金人据有淮北,南宋据有江南和淮南。元代实行行省制,江苏先后分属江淮行省、江浙行省、河南行省。明初定都应天府,先后称

为南京、京师,明成祖迁都北京后,复称南京,大致辖有江苏、安徽两省和上海市。
清初废南京,以南京原辖区域改设江南省。康熙六年(1667),析江南省为江苏、安徽两省,两江总督署驻南京,江苏巡抚衙门驻苏州。这是江苏建省之始,系取江宁、苏州二府的首字而得名,简称“苏”。到清末时,全省辖有8府3直隶州1直隶厅。期间,太平天国曾在咸丰三年至同治三年(1853~1864)间建都南京,称天京,并曾在境内短暂地设置过天京省、天浦省和苏福省。
1927年,国民政府定都南京,析置南京、上海为特别市,直隶国民政府。1949年6月,江苏全境解放,设苏北、苏南行署区及南京市三个省级行政区。1953年1月,三个省级行政区合并,恢复江苏省建制,省会设在南京。1983年,江苏实行市管县体制,设南京、无锡、徐州、常州、苏州、南通、连云港、淮阴(2001年更名淮安)、盐城、扬州、镇江11个市。1996年,增设泰州、宿迁两个市。
行 政 区 划

【行政区划概况】 2012年,调整苏州、泰州等市市区行政区划,并继续实施乡镇行政区划调整工作,全省共撤并24个镇、3个街道办事处,新设立10个街道办事处。至年底,全省共有13个设区市,24个县、23个县级市、55个市辖区,932个乡镇(其中镇836个、乡96个)、349个街道办事处,全省乡镇平均规模为87.79平方千米、6.06万人。
【县(市、区)际调整】 经国务院批准,苏州市撤销沧浪区、平江区、金阊区,以原沧浪、平江、金阊三区行政区域设立苏州市姑苏区,撤销吴江市,以原吴江市行政区域设立苏州市吴江区。泰州市撤销姜堰市,以原姜堰市行政区域设立泰州市姜堰区。
【乡镇行政区划变更】 如皋市石庄镇场东居委会划归长江镇管辖。南京市浦口区乌江镇与桥林街道办事处合并,设立新的桥林街道办事处,街道办事处驻明因路1号。撤销浦口区石桥镇、星甸镇,将原两镇所辖区域合并,设立星甸街道办事处,街道办事处驻原星甸集镇中心街38号;将原星甸镇万隆居委会西至绕镇公路、北至汤泉街道办事处瓦殿村、东至龙华居委会、南至解放桥居委会的区域(新金居委会)及龙山、龙井、龙华3个居委会和大黄村委会划归汤泉街道办事处管理。将六合区瓜埠镇与雄州街道办事处合并,设立新的雄州街道办事处,街道办事处驻雄州东路299号。将六合区新篁镇与横梁街道办事处合并,设立新的横梁街道办事处,街道办事处驻滕营路1号。将六合区玉带镇与长芦街道办事处合并,设立新的长芦街道办事处,街道办事处驻白玉路58号。撤销六合区龙袍镇、东沟镇,将原两镇

所辖区域合并设立龙袍街道办事处,街道办事处驻龙腾路1号。撤销六合区马鞍镇、马集镇,将原两镇所辖区域合并设立马鞍街道办事处,街道办事处驻人民路54号。撤销苏州市娄葑镇,以葑谊、葑塘等36个居委会区域设立苏州市娄葑街道办事处,街道办事处驻通园路28号;以斜塘、联丰等38个居委会区域设立苏州市斜塘街道办事处,街道办事处驻普惠路456号。撤销苏州市唯亭镇,以其原行政区域设立苏州市唯亭街道办事处,街道办事处驻蠡塘路88号。撤销苏州市胜浦镇,以其原行政区域设立苏州市胜浦街道办事处,街道办事处驻中胜路8号。撤销海门市海门镇、德胜镇、三星镇,将原海门镇秀山等14个村委会和解放西路等31个居委会区域与原德胜镇文俊、德新2个村委会及原三星镇陶港、补南、高桥3个村委会区域合并,设立海门街道办事处,办事处驻秀山西路581号;将原海门镇大兴等8个村委会和证大等3个居委会区域与沿江淡水养殖场、种羊场、畜禽良种繁殖场、棉花原种场所在区域合并,设立滨江街道办事处,办事处驻广州路999号;将原三星镇、德胜镇划归海门街道办事处后的其他区域合并,设立新的三星镇,镇政府驻原三星镇宝成路44号。撤销三厂镇、临江镇,以原三厂镇厂西等9个村委会和新东街等3个居委会区域,设立三厂街道办事处,办事处驻中华东路2号;将原三厂镇丁陆等7个村委会及大新街居委会与原临江镇所辖区域合并,设立新的临江镇,镇政府驻原临江镇人民路118号。撤销常乐镇、麒麟镇,将原两镇所辖区域合并,设立新的常乐镇,镇政府驻原常乐镇常青路88号。撤销悦来镇、万年镇、三阳镇,将原三镇所辖区域合并,设立新的悦来镇,镇政府驻原悦来镇复兴街12号。撤销四甲镇、货隆镇,将原两镇所辖区域合并,设立新的四甲镇,镇政府驻原四甲镇人民路438号。撤销余东镇、树勋镇,将原两镇所辖区域合并,设立新的余东镇,镇政府驻原余东镇创业路1号。撤销正余镇、王浩镇,将原两镇所辖区域合并,设立新的正余镇,镇政府驻原正余镇人民路66号。撤销包场镇、东灶港镇、刘浩镇,将原三镇所辖区域合并,设立新的包场镇,镇政府驻原包场镇为民路11号。
【行政区域界线管理】 2012年,完成江苏省与山东省已勘定680千米(除微山湖段)行政区域界线和无锡市与泰州市、常州市与镇江市、苏州市与南通市、连云港市与淮安市、淮安市与宿迁5条市级行政区域界线联检任务,以及16条县(市、区)级行政区域界线联检任务。积极推广设立界桩警示牌工作,全省60%的市级、40%的县(市、区)级界桩设立界桩警示牌,加强

界线界桩管理。年底,对各市、县(市、区)平安边界创建工作进行考核,促进各级平安边界创建工作深入发展。省级平安边界创建工作在民政部组织的年度考核评价中得满分。
【地名管理】 2012年,全省共命名、更名各类地名4430条。根据民政部部署,全面开展地名清理整顿工作,重点抓好清理整顿不规范地名、清理规范地名标志、规范地名使用等三项重点任务。至12月底,全省地名清理整顿阶段性工作基本完成。全省第二次地名普查完善工作基本完成,沿海连云港、盐城、南通等市的国家试点地区通过国家级验收,其他地区通过省级验收。各地调整、收集、整理大量地名信息和地名图,充实完善地名数据库,为日常地名规范管理和地名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奠定基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