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生理基础课程期末复习

动物生理基础课程期末复习
动物生理基础课程期末复习

动物生理基础课程期末复习(三)

湖南广播电视大学理工部杜芬

2008年11月25日

《动物生理基础》期末复习辅导

各位老师、同学们:大家好!

今天我们给大家对《动物生理基础》这门课程进行辅导。

动物生理基础课程: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为教育部“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高等专科动物生产类专业重要基础课。它的后续课程为动物遗传育种,家畜繁殖基础等。

动物生理学是生物学的一个分支,动物生理基础主要介绍动物生理学的基础知识,主要研究动物体正常机能活动及其活动规律。主要讲授血液及循环、内脏(包括呼吸、消化、泌尿和生殖)新陈代谢、肌肉运动、神经、内分泌和家禽生理特征等内容。

动物生理基础作为一门实验性学科,它的发展与其他自然科学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相互促进。其他学科的发展以及新的技术不断被应用于生理学实验,使生理学的研究日益深入,知识不断得到更新。

动物生理基础的主教材是文字教材,它是进行教学的基础。这门课程我们为大家准备了录像教材为14学时,主要是配合文字教材,充分利用其声、像优势,用于明确教学目的,强化教学内容,指明重点,讲解难点,给出学习思路和方法。所以希望老师们在辅导学生时充分利用我们的录象教材,针对教学中的重点难点以及学生自学基础上出现的问题解答。同时要求我们的辅导教师指导学生做我们大纲规定的实验。因为,这些实验可以验证我们所学的理论知识。

好下面我们来给大家介绍这门课程的重点、难点。

第一章动物生理学基础

第一节生命的基本特征

在这一节的学习中,要求大家了解生命的基本特征是新陈代谢、兴奋性和生殖。

一、新陈代谢

新陈代谢是指动物体与其周围环境之间的物质交换和能量交换,体内的物质转化和能量转化过程。新陈代谢是生命的最基本特征,动物的新陈代谢一旦停止,生命也将停止。

二、兴奋性

兴奋性是指一切活的组织细胞,当其周围环境条件迅速改变时,有产生动作电位并发生反应的能力或特性。这种能引起动物或组织出现反应的各种内外环境因素称为刺激。

活组织在接受刺激发生反应时,其表现形式有两种:一种是由相对静止状态转变为显著活动状态,或由较弱的活动状态变为较强的活动状态,称为兴奋;另一种是由显著活动状态变为相对静止状态,或由较强的活动状态变为较弱的活动状态,称为抑制。

三、生殖

生殖是指动物体生长发育到一定阶段,能够产生和自己相似的子代个体,这种功能称为生殖。任何动物体的寿命都是有限的,一切生物都是通过生殖来延续种系的。

第二节细胞的基本功能

在这一节的学习中,大家应掌握细胞膜的基本功能、细胞的兴奋性,重点掌握细胞膜的物质转运方式。

一、细胞膜的基本功能

1、维持细胞的完整性

2、跨膜物质转运功能

3、跨膜信息传递功能

二、细胞膜的物质转运方式

1、被动转运

物质从高浓度一侧,通过细胞膜转运到低浓度一侧,顺浓度梯度为被动转运。

(1)单纯扩散

一小部分溶于脂质的低分子物质,可以透过细胞膜从高浓度处向低浓度处移动。

(2)异化弥散

非脂溶性物质或一些亲水性物质,通过细胞膜从高浓度处向低浓度处移动。需要细胞膜中的特殊蛋白质协助。

2、主动转运

细胞膜通过消耗本身的能量,将物质的分子或离子由膜的低浓度一侧向高浓度一侧转运的过程。

3、入胞和出胞作用

入胞是细胞外的物质团块或液滴通过细胞膜的活动进入细胞内的过程。出胞是指细胞内的大分子团块从细胞排出的过程。

三、细胞的兴奋性

第三节机体机能活动的调节

一、神经调节

机体在刺激的作用下,通过神经系统的反射活动,调节各器官活动的机能。特点:迅速、准确、作用范围局限、持续时间短。

二、体液调节

机体某些细胞分泌的特殊化学物质,借助血液循环或淋巴循环达到特定的靶细胞,调节其活动的过程。特点:缓慢、持久、作用范围广泛、准确性较差。

三、器官、组织、细胞的自身调节

第二章血液

这一章要求大家了解体液及分区、血液的组成及理化特性、血浆的主要成分及机能、血细胞的数量和形态、血液凝固过程,掌握血沉、比容等基本概念,掌握血细胞的生理作用了解,掌握血清与血浆的概念,掌握机体内环境的概念,重点掌握血浆蛋白的生理作用、重点掌握主要的抗凝和促凝措施。

第一节体液与内环境

一、体液及其分布

体液:动物体含有大量的水分及溶解在水中的物质,总称为体液。体液占动物体重的60-70%。

体液细胞内液占40%

细胞外液管外液(组织液)占15%

管内液(血液等)占5%

二、内环境

细胞外液称为机体的内环境,内环境相对恒定是动物正常生活的保证。

第二节血液的组成

血液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血浆中含有血浆蛋白、脂类、无机盐等。

比容:100毫升血液中被离心压紧的红细胞占的容积,也叫压积。

单位时间内红细胞下沉的距离称为血沉。

第三节血浆

一、血浆主要成分及功能

(一)血浆蛋白

1、白蛋白(清蛋白)

2、球蛋白

3、纤维蛋白原

二、血浆的理化特性

(一)血浆渗透压

血浆的渗透压为770KPa,与0.9%的氯化钠溶液或5%的葡萄糖溶液等渗。血浆渗透压分为晶体渗透压和胶体渗透压,胶体渗透压只占3.3KPa,对维持血管内外的水平衡起重要作用。

(二)血浆的酸碱性

血液为弱碱性液体,pH在7.35-7.45之间。

第四节血细胞

一、红细胞

红细胞的主要机能是运输氧和二氧化碳。

二、白细胞

白细胞的主要机能是防御保护功能,抵抗外来微生物对机体的损害。

1、嗜中性白细胞。

2、嗜酸性和嗜碱性粒细胞。

3、单核细胞生成后,在血液中生活2-3天,进入疏松结缔组织进一步发育,成为巨噬细胞。

单核-巨噬细胞在激活时可释放多种细胞因子,在特异性免疫应答的诱导和调节中起关键作用。

4、淋巴细胞参与细胞免疫的为T淋巴细胞,参与体液免疫的为B淋巴细胞。

三、血小板

哺乳动物的血小板是无色透明的小体,禽类称为凝血细胞,卵圆形,有细胞核。血小板

的主要功能是参与凝血和止血过程。红骨髓的巨核细胞发育成熟后,胞浆破碎脱落形成血小板。血小板破坏的主要地点在脾脏、肝脏。

第五节血液凝固

一、血液凝固过程

1、因子Ⅹ激活为Ⅹa,又分为内源性和外源性。

2、凝血酶原(Ⅱ)激活为凝血酶(Ⅱa)。

3、纤维蛋白原变为纤维蛋白,形成血凝块。

(一)血液中的抗凝血因素

1、血管内皮细胞光滑,血液不停流动。

2、血浆中存在抗凝血物质,抗凝血酶Ⅲ和肝素。

(二)纤维蛋白的溶解纤溶酶原激活为纤溶酶,使纤维蛋白水解为纤维蛋白降解产物。

二、促进和延缓血液凝固

(一)促凝

1、与粗糙面接触

2、提高创面温度

3、维生素K

(二)抗凝

1、除去血浆中的钙离子

2、低温

3、光滑容器

4、肝素

5、双香豆素

第六节血型和输血

一、血型

血型即红细胞膜上特异抗原的类型。

(一) ABO血型系统

凡红细胞膜只含A型凝集原,血清中只含抗B凝集素的,为A型血,凡红细胞膜只含B 型凝集原,血清中只含抗A凝集素的,为B型血,凡红细胞膜含A、B凝集原,血清中不含凝集素的,为AB型血,凡红细胞膜不含凝集原,血清中含抗A、抗B凝集素的,为O型血。

(二)动物的血型

动物也有复杂的血型系统,如猪有15个血型系统,但是目前对动物血清中存在的红细胞血型抗体了解不多,而且动物血清抗体的免疫效价也较低,同种个体之间初次输血一般不会引起严重后果,若再次输血则必须作交叉配血实验。

第三章循环生理

了解心动周期中心脏的压力变化、心音、心电图、心输出量的影响因素,了解各类血管的特点、静脉血流的特点、组织液的生成和回流及淋巴液的生成,掌握心动周期、心输出

量的概念、掌握微循环的通路,重点掌握心肌细胞的生理特性、动脉血压的概念及影响因素、心血管活动的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

第一节心脏的泵血机能

一、心动周期及各种变化

(一)心动周期

心脏每收缩和舒张一次,称为一个心动周期。

(二)心动周期中心脏的各种活动

1、心脏压力变化和瓣膜活动

(1)心房收缩期

(2)心室收缩期

(3)心室舒张期

2、心音用听诊器在动物胸壁的一定区域内,可以听到伴随心搏动而出现的声音,为心音。

3、心电图将心电图测量电极放置在动物体表的一定部位记录出来的心脏电变化曲线为心电图。典型的心电图由P波、 QRS波群和T波组成。

1、P波

左右心房的去极化过程。

2、QRS波群

左右心室的去极化过程的电位变化。

3、T波

心室复极化过程的电位变化。

二、心肌的生理特性

兴奋性、自动节律性、传导性、收缩性

(一)兴奋性

心肌细胞接受刺激产生动作电位,并起反应的能力称为兴奋性。

(二)自动节律性

心肌细胞能自动的、按一定节律发生兴奋的能力,称为自动节律性。

以窦房结为起博点的心脏节律称为窦性节律。

(三)传导性

心肌一处发生兴奋后,由于兴奋部位和邻近安静部位有电位差,产生局部电流,刺激安静部位,为传导性。

(四)收缩性

心房、心室细胞接受阈刺激产生收缩反应的能力为心肌收缩力。

三、心输出量及其影响因素

1、心输出量的概念

每一个心动周期中,从一侧心室射出的血量为每搏输出量。心输出量=每搏输出量×心率。

2、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

(1)静脉回流量

(2)心肌收缩力量

(3)心率

第二节血管的生理活动

一、各类血管的功能特点

1、主动脉和大、中动脉。

2、小动脉和微动脉。

3、毛细血管。

4、静脉。

二、血液在血管系统中的流动

血压是指血液在血管内流动时对单位面积血管壁所产生的侧压力。

三、动脉血压与动脉脉搏

(一)动脉血压

心脏收缩时,动脉血压升高,最高值为收缩压,心脏舒张时血压降低,最低值为舒张压。

(二)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

1、心脏的动力作用。

2、外周阻力。

3、主动脉与大动脉的弹性作用。

4、循环血量与血管容量。

5、血液的粘滞性

(三)动脉脉搏

四、微循环

(一)微循环及通路

1、直捷通路

微动脉——通血毛细血管——微静脉

2、迂回通路

微动脉——毛细血管前括约肌——真毛细血管网——微静脉

3、动—静脉短路

微动脉——动静脉吻合枝——微静脉

(二)组织液和淋巴液

1、组织液的生成

毛细血管血压、组织液静水压、血浆胶体渗透压、组织胶体渗透压。

有效滤过压=(毛细血管血压+组织胶体渗透压)-(组织液静水压+血浆胶体渗透压)

2、影响组织液生成的因素

(1)毛细血管血压

(2)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

(3)血浆胶体渗透压

3、淋巴液的生成

(1)调节血浆与细胞之间的液体平衡

(2)回收组织液中的蛋白质

第三节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本节重点掌握心血管活动的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

一、心血管活动的神经调节

(一)心脏的神经支配及作用

1、心交感神经及作用

交感神经节后纤维末梢释放的递质是去甲肾上腺素,与心肌细胞膜上- 受体结合,使心率加快,收缩加强。

2、心迷走神经及作用

心迷走神经的节后纤维释放的递质是乙酰胆碱,与心肌细胞膜上的M型受体结合,使心率减慢,收缩力量下降。

3、血管的神经支配

绝大多数血管平滑肌受神经支配,可分为缩血管神经和舒血管神经。

(二)心血管中枢

将与控制心血管活动有关的神经元集中的部位称为心血管中枢。

1、延髓心血管中枢

包括缩血管中枢、心加速中枢、心抑制中枢。

2、高级中枢

脑干、丘脑下部、大脑皮层。

(三)心血管反射

1、压力感受反射

2、化学感受反射

缺氧、二氧化碳增多可刺激化学感受器,使呼吸加快,间接引起心率加快,心输出量增加,血压升高。

二、心血管活动的体液调节

1、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

由肾上腺髓质分泌。去甲肾上腺素主要与血管平滑肌的α受体结合,使血管收缩,外周阻力加大,血压升高。肾上腺素主要作用于心肌细胞膜上的β受体,使心肌收缩加强,心输出量增加,动脉血压升高。

2、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

肾素可使血浆中的血管紧张素原水解,成为血管紧张素Ⅰ,在肺循环中水解成为血管紧张素Ⅱ,在血浆或组织中转变成血管紧张素Ⅲ。

血管紧张素Ⅱ的作用最强,作用于交感神经,使交感缩血管紧张加强。使全身小动脉收缩,血压升高。刺激肾上腺皮质分泌醛固酮,促进钠和水的重吸收。使血压升高。

3、血管升压素(加压-抗利尿激素)

由下丘脑视上核和室旁核合成,由垂体后叶释放。它可促进水的重吸收,又叫抗利尿激素,还可作用于血管平滑肌,使其收缩,血压升高。

微生物学教程 周德庆第三版 期末复习资料

1.曲颈瓶实验巴斯德否认了自然发生学说 2.微生物发展的五个时期:史前期(朦胧阶段);初创期(形态描述阶段),列文虎克---微生物的先驱者;奠基期(生理水平研究阶段),巴斯德---微生物学奠基人(显微镜的发现),科赫--细菌学奠基人;发展期(生化水平研究阶段)布赫纳---生物化学奠基人;成熟期(分子生物学水平研究阶段) 3.巴斯德的成果:①彻底否定了自然发生说②证实发酵由微生物引起③发明了狂犬病毒减毒疫④苗制备方法⑤发明巴氏消毒法 4.微生物有哪五大共性?其中最基本的是哪一个?为什么?①.体积小,面积大;②.吸收多,转化快;③.生长旺,繁殖快;④.适应强,易变异;⑤.分布广,种类多。其中,体积小面积大最基本,因为一个小体积大面积系统,必然有一个巨大的营养物质吸收面、代谢废物的排泄面和环境信息的交换面,并由此而产生其余 4 个共性 5.细菌的三个形态杆菌,球菌,螺旋菌 6.细菌的一般构造: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区。特殊构造:鞭毛,菌毛,性菌毛,糖被(微荚膜,荚膜),芽孢 7.细菌的细胞壁的功能:①固定细胞外形和提高机械强度,保护细胞免受外力的损伤;②为细胞生长、分裂和鞭毛运动所必需;③阻拦酶蛋白或抗生素等有害物质进入细胞;④赋予细菌特有的抗原性和致病性(如内毒素),并与细菌对抗生素和噬菌体的敏感性密切相关。 8.肽聚糖由肽和聚糖,肽聚糖单体构成,①、四肽尾,由四个氨基酸分子按L 型与D型交替方式连接而成,接在N-乙酰胞壁酸上。②、双糖单位:N-乙酰葡糖胺和N-乙酰胞壁酸通过β-1,4糖苷键连接,溶菌酶水解此键。③、肽桥:甘氨酸五肽,肽桥变化甚多,由此形成了“肽聚糖的多样性”) 9.磷壁酸是革兰氏阳性菌的特有成分,(主要成分是甘油磷酸或核糖醇磷酸),是噬菌体的特异性吸附受体; 10.外膜是革兰氏阴性菌的特有结构(位于壁的最外层,成分:脂多糖LPS(类脂A:是革兰氏阴性菌致病物质内毒素的物质基础,是许多噬菌体在细胞表面的吸附受体;核心多糖;O-特异侧链);磷脂和若干外膜蛋 11.假肽聚糖的β-1,3-糖苷键被水解。 12.缺壁细胞:实验室中形成:自发缺壁突变:L型细菌 人工方法去壁:彻底除尽(原生质体) 部分去除(球状体) 自然界长期进化中形成:支原体 13.试述革兰氏染色的机制 程序染液 G+ G- 初染结晶紫紫色紫色 媒染碘液蓝紫色蓝紫色 脱色乙醇95% 蓝紫色无色 水洗 H2O 蓝紫色无色 复染番红蓝紫色红色 14.PHB:聚羟基丁酸酯,细胞内含物之一,具有贮藏能量,碳源及降低细胞内渗透压作用。 15.鞭毛分为L环,P环,S-M环,C环。 16.何谓“拴菌”试验?他的创新思维在何处?

动物生理学期末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专科

《动物生理学》复习题 一、填空题 1、醛固酮的主要作用是 __ _____,它的分泌受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 系统和血_______↓、血_______↑的调节。 2、当交感神经兴奋时,心率,支气管平滑肌,瞳孔。 3、血浆中有许多缓冲对以维持其pH的稳定,其中最重要一对是。 4、血浆胶体渗透压主要由组成, 血浆晶体渗透压主要由 组成。哺乳动物的血浆的渗透压大约与葡萄糖或氯化钠溶液相等。 5、皮肤散热的方式有、、 和 。 6、胰岛素的作用是使血糖水平,胰高血糖素的作用是使血糖水 平,调节这两种激素分泌的最重要的因素是。7、肾小球滤过压等于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和 代数和。 8、血液是由液体成分的和悬浮其中的所组成。 9、肾上腺皮质产生、和三类激素。 肾上腺髓质产生和二种激素。 10、血浆蛋白中_____________是构成血浆胶体渗透压的主要成分, _____________是机体防御机能的重要组成部分,_____ _________则参与血液凝固 11、机体在安静时的主要产热器官是___ ___,运动或使役时的主要 产热器官是____ ____,促进机体产热的最主要的激素是。 12、经典突触的结构包括_________ __、_________ __ 和_________ ___。 13、通过消化液中消化酶实现的消化活动称为___ _____消化。

14、胃肠共有的运动形式是,小肠特有的运动形式 是。营养物质消化和吸收最主要的部位是。 二、选择题 1、维持机体稳态的重要调节过程是() A.神经调节 B.体液调节 C.负反馈调节 D.自身调节 2、红细胞的比容是指红细胞() A. 与血浆容积之比 B. 在血液中所占的重量百分比 C. 与血管容积之比 D. 在血液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 3、微循环最重要的生理意义是() A.物质交换 B.维持血容量 C.促进散热 D.保存体温 在血液中运输的主要形式是() 4、CO 2 A.物理溶解 B. 形成碳酸氢盐 C. 形成氨基甲酸血红蛋白 D.与血浆蛋白结合 5、胃蛋白酶原转变为胃蛋白酶的激活物是() A. Cl- B. Na+ C. HCl D. 内因子 6、关于胆汁的生理作用,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 胆盐、胆固醇、卵磷脂都可乳化脂肪 B. 胆汁酸可与脂肪酸结合,促进脂肪酸的吸收 C. 胆汁可促进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 D. 胆汁的消化酶可促进脂肪的消化 7.原尿和终尿最主要的区别在于终尿中不含() A. 葡萄糖 B. Nacl C. Kcl D. 白蛋白 8. 下列哪些物质是合成甲状腺素的必需原料() A. 碘 B. 铁 C. 镁 D. 钠 9、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 A.反射 B.反应 C.适应 D.反馈 10、条件反射的特征是() A.种族遗传 B.先天获得 C.反射弧固定 D.个体在后天生活中形成

动物学期末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高起本

《动物学》复习题 一、填空题 1、最早出现分节现象是门,而且是同律分节,到 门,动物身体开始异律分节;蜘蛛分节不明显,身体分和两部分。 2、多细胞动物中,门的身体是辐射对称,从门开始,动物的身体出现了两侧对称。 3、在动物界,最高等的是门,在脊椎动物中,最高等的是 纲。 4、典型的两栖纲动物,身体分:、、和 四部分。 5、昆虫的身体分为三部分,头部是动物的感觉和中心,胸部是其中心,腹部是代谢和中心。 6、完整的鸟类繁殖环节包括占区、、求偶、、、和七个组成部分。 7、真正的双胚层后生动物是腔肠动物门,最原始的三胚层动物是门,最早出现真体腔的是门,最原始的后口动物是门,最原始的羊膜动物是纲。 8、棘皮动物的运动能力差,有的根本不能移动,如,该门的主要特征是:、、和。 9、原生动物在环境恶变时能分泌一层胶状物质,形成保护性的外壳, 即。 10、鱼类的鳞片有三种,分别是:、和等。 11、海绵动物又称;腔肠动物又 称; 有胎盘类是指;软体动物又 称。 原索动物是指和亚门的

动物。 12、扁形动物的主要进步特征 有、、。 13、在现存动物中,会飞行的动物存在于三个类群中,一是节肢动物的 纲;二是脊椎动物的纲和纲。 14、爬行纲动物有三种体型,分别是:、 和。 15、鱼类的脊椎分化为两种类型:和;两栖类的脊椎在鱼类基础上又增加了两种类型: 和。 16、哺乳动物的体型发生很大变异,以适应多种栖息环境,例如,马属于 型,猿猴属于型,海豚属于型,鼹鼠属于 型。 17、半索动物有三大特征,即具有雏形的背神经管、 和。因而,半索动物在动物进化史上拥有独特的地位。18、在整个动物界,只有两个纲的动物是恒温动物,即 和。 二、选择题 1、对于人类养殖食用的河蟹(大闸蟹),下列描述不正确的是。() A.十足目 B.甲壳亚门 C.软甲纲 D.厚甲纲 2、常见动物的血液多是红色的,下列动物中血液是蓝色的是。() A.马蹄蟹 B. 梭子蟹 C.蝗虫 D.对虾 3、鸟类栖息环境多样,下列鸟中,属于走禽的是。() A.海雕 B. 鸵鸟 C.啄木鸟 D. 丹顶鹤 4、楔齿蜥是喙头目的爬行动物,现存物种仅分布于。() A.澳大利亚 B. 印度尼西亚 C.巴西 D.新西兰 5、很多水生脊椎动物在河海间洄游完成摄食和生殖,但例外。() A.盲鳗 B. 七鳃鳗 C.大麻哈鱼 D.鳗鲡 6、双循环是脊椎动物的循环方式,下列不是双循环的是。()

动物生物学总复习

动物生物学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原口动物、假体腔、同律分节、胚胎逆转、皮肌囊、消化循环腔、中间寄主、马氏管、颞窝、鳃耙、脊索、咽式呼吸、次生腭、新脑皮、双重呼吸、愈合荐骨、呼吸运动、吸收、肺通气、突触、静息电位、流体静力骨骼 二、填空 1、收缩受意志支配,被称作随意肌的是_____ 2、原口动物都是以______________法形成中胚层和体腔;而后口动物则是以________________法形成中胚层和体腔. 3、文昌鱼胚胎发育过程中,每一个体腔囊分为上下两部分,上面为___________,下面为__________。 4、文昌鱼的卵裂方式为______。 5、动物皮肤的真皮及衍生物由___________胚层分化形成。 6、草履虫是研究动物生物学的好材料,其体内大核的功能是____________。 7、疟原虫在蚊体内进行的生殖方式是__________________。 8、原生动物群体和多细胞动物不同表现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9、刺丝泡的生理机能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_ 10、海绵的体壁由两层细胞所构成,分别称为__________和_________。 11、海绵动物是侧生动物胚胎学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 12、海绵动物体内为一层特有领细胞,功能是_______________ 13、在腔肠动物的生活史中,水螅型个体和水母型个体交替出现,其中水母型个体以____________生殖的方式产生水螅型个体。 14、腔肠动物是多细胞动物进化中最为原始的一类,是真正的______________动物的开始。 15、海葵属于珊瑚纲,消化循环腔构造复杂,有由外胚层内陷形成的__________ 16、腔肠动物组织分化的原始性表现在______________ 17、腔肠动物的水螅型适应____________生活。 18、扁形动物生殖系统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 19、涡虫营自由生活,体壁表皮细胞具有______________。 20、扁形动物体壁内实质组织来源于中胚层,作用是______________。 21、原肾型排泄系统来源于______________胚层。 22、绦虫通过_____获取宿主消化道内的营养。 23、轮虫在环境条件良好时营______________生殖。 24、完全消化道从______动物开始出现。 25、蛔虫的肌细胞是一种在结构上比较特殊的细胞,它可分化为_______,_______ 26、从横切面看,蛔虫的消化道与体壁之间有一空腔,此腔为______ 27、环节动物体节与体节间,体内以相分隔,体表相应地形成_________,为体节的分界。 28、环节动物蛭纲动物,营生活.头部不明显,体前端和后端各具和。 29、典型的后肾管为一条迂回盘曲的管子,一端开口于前一体节的体腔,称,具有带纤毛的漏斗;另端开口于本体节的体表,为 30、软体动物头足类运动快速。外套膜为袋状,其开口处与足特化成的漏斗构成______________,可控制外套膜孔的开闭。 31、河蚌的中枢神经系由___________________及彼此之间的神经索组成. 32、软体动物的身体柔软,由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三部分组成,背侧的皮肤褶向下延伸成为_________ 33、软体动物围心腔腺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 34、大多软体动物的次生体腔极度退化,仅残留,_________和_________的内腔;

动物生理学期末复习资料、试题

细胞膜的跨膜物质转运功能 单纯扩散、易化扩散、主动转运、继发性主动转运、出胞与入胞式物质转运 易化扩散 非脂溶性或脂溶性小的物质, 在膜结构中某些特殊蛋白质的帮助下, 从膜的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转运的方式。①特点: 顺浓度差, 不耗能;对通过膜的物质具有选择性;②分类: 载体介导和通道介导。(载体介导:高度的结构特异性、有饱和现象、有竞争抑制现象) 刺激与兴奋 凡能引起机体的活动状态发生变化的任何环境变化因子都称作刺激,由刺激引起的机体活动状态的改变都称为反应。最初,活组织或细胞对刺激发生反应(尽管形式不同)都称为兴奋,活组织或细胞对刺激发生反应的特性称为兴奋性。 引起兴奋的条件: ①刺激强度 阈强度(阈值):当刺激作用时间和强度时间变化率都不变时,引起组织兴奋所需的最小刺激强度。 阈刺激:阈强度时的刺激。 基强度:无论作用时间多长,引起组织兴奋的最小刺激强度。 时值:两倍于基强度时的作用时间。 兴奋后兴奋性的变化 绝对不应期:无论多大刺激都不产生兴奋,兴奋性为0。 相对不应期: 阈刺激大于条件刺激,兴奋性逐渐上升,但低于原有水平。 超常期:阈刺激低于条件刺激,兴奋性高于原有水平。持续12ms 低常期: 阈刺激大于条件刺激,兴奋性低于原有水平。持续70ms 阈下刺激通常不能引起组织产生兴奋,但两个或多个阈下刺激可能引起兴奋,称为阈下总和。

电紧张:直流电通电过程中以及断电后短时期内,组织的兴奋性发生的变化。通电过程中,阴极部位组织的兴奋性增高,称阴极电紧张;阳极部位降低。断电后相反。 静息电位与动作电位 ㈠概念 细胞在静息状态下膜两侧的电位差称静息电位(RP),通常膜内为负。 细胞兴奋时产生的扩布性的可逆膜电位变化称动作电位(AP)。 膜内电位由RP上升的过程称为去极化,后期膜内为正,膜外为负的时相称反极化。AP由最高点恢复到RP水平的过程称复极化,低于RP水平的过程称超极化。 ㈡特点: 全或无:在同一C上,AP一旦出现,其锋电位的形状、幅度、持续时间都是恒定的,不随刺激的变化而变化。 非衰减性传导:AP一旦产生,就以一定的速度向整个细胞传导,其锋电位不随传导距离而发生改变。 ㈢静息电位与动作电位的形成机制(①膜内外离子分布差异;②膜对离子的通透性为PK :

动物学期末考试整理

原生动物门 食物泡(Food vacuole ): 食物进入原生动物体内后被细胞质形成的膜包围形成,食物泡随原生质流动,并经消化酶消化,消化后的营养物质从食物泡进入内质,不能吸收的食物残渣由体表或胞肛排出体外。胞肛(Cytopyge): 又称肛点,是不能消化的食物残渣从体表固定位置排出体外的胞器。 胞口: 原生动物门纤毛虫纲的多数动物用以取食的细胞器的一个结构,位于胞咽之前。 胞咽: 原生动物门纤毛虫纲的多数动物用以取食的细胞器的一个结构,位于胞口之后。 表膜(pellicle): 又称皮膜,是原生动物身体表面一层很薄的原生质膜,使身体保持了一定形状。表膜的弹性又可使身体适应改变形状。 大核: 纤毛虫类都具大核和小核两种类型的细胞核,大核负责纤毛虫的正常代谢、细胞分化控制等。大核可以通过DNA 的复制成为多倍体核。 小核: 是纤毛虫类两种类型的细胞核的一种。一般较小,呈球形,数目不定,小核负责基因的交换重组并由它产生大核,小核均为二倍体,因此又称为生殖核。 伸缩泡(contracrtile vacuole ): 是原生动物体内水分调节细胞器,兼有排泄功能。不同种类的原生动物伸缩泡的结构不尽相同,纤毛虫的伸缩泡最复杂,每个伸缩泡有6-10 个收集管,收集管周围有很多网状小管,收集内质中的多余水分及部分代谢产物,最终由伸缩泡与外界相通的小孔排出体外。 收集管(collecting canals): 纤毛虫体内与伸缩泡相通的,周期性地将内质网收集的水分集中注入伸缩泡的结构。 外质(ectoplasm): 原生动物的细胞质靠近表膜的一层,光镜下外质透明清晰,较致密。在变形虫中可以看到外质与内质相互转化。外质可以分化出一些特殊的结构,如腰鞭毛虫的刺丝囊(nematocyst),丝孢子虫的极囊(polar capsule),纤毛虫的刺丝泡(trichocyst)等。 内质(endoplasm): 原生动物的细胞质不靠近表膜的部分,光镜下不透明,含有油滴、淀粉、副淀粉等颗粒,内质中含有各种细胞器:色素体(chromatophore )、食物泡(food vacuola)、眼点(stigma)、伸缩泡(contractile vacuole)、线粒体(mitochondrion)、高尔基体(Golgi apparatus)等。 溶胶质(plasmasol)、凝胶质(plasmagel) :原生动物门肉足虫纲动物的内质可分为固态的凝胶质和液态的溶胶质。在运动时虫体后端的凝胶质因蛋白质的收缩产生压力,使溶胶质向前流动同时伸出伪足。溶胶质流到前方后压力减小,溶胶质又由前向后回流,再成为凝胶质。这样凝胶质与溶胶质的不断交换形成变形运动。 植物性营养(holophytic nutrition): 原生动物门植鞭毛类体内含有色素体,可以利用光能将二氧化碳和水合成糖类,制成自身生长的营养物质,这种营养方式称为植物性营养。 动物性营养(holozoic nutrition) : 原生动物通过伪足吞噬或通过胞口、胞咽将细菌、有机质颗粒等食物取食进细胞质内形成食物泡,经消化酶的作用吸收消化后的营养,不能消化的食物残渣则由胞肛排出体外,这种营

动物生物学试题库2

动物生物学试题库 一、名词解释 1.动物生物学 2.组织 3.上皮组织 4.结缔组织 5.器官 6.系统 7.高尔基体 8.溶酶体 9.伸缩泡10.逆转现象11.包囊12.刺细胞13.消化循环腔14.世代交替现象15.完全卵裂16囊胚17.体腔囊法18.皮肤肌肉囊19.合胞体20.蜕皮现象21.同律分节22.后肾管23.真体腔24流体静力骨骼25刚毛26.疣足27.内脏团28.外套膜29.齿舌30.闭管式循环31.外骨骼32.马氏管33.混合体腔34.双名法 二、填空题 1. 真核细胞的细胞核由核膜、————、染色质|、————组成。 2.核糖体又称核糖核蛋白体,它是由rRNA和————组成的实心小粒,核糖体的功能是————。 3. 细胞周期是指细胞从一次分裂开始到————开始所经历的全部过程。细胞周期包括一个有丝分裂期和一个————。 4.上皮组织的特点是细胞排列————,细胞间质————。 5.囊胚是一个外面是一层细胞,里面是空的空心的球体.外面那层细胞叫————.而中空的腔叫————。 6.动物的表皮来源于————层,真皮来源于————层。 7.眼虫的鞭毛的作用是————,伸缩泡的主要功能是————。 8.多孔动物由2层细胞组成,外层叫皮层,内层叫————,该动物体表有许多的————。 9.腔肠动物不仅有细胞内消化,还有————消化,其消化腔又称————腔。 10.绦虫靠————获得营养物质,吸虫的体壁是————体。 11.蛔虫的体壁由角质层、表皮层————层组成,角质层是————层细胞分泌形成的。 12.蚯蚓身体是————分节,生殖带位于第————节。 13.环毛蚯蚓的运动器官是————,生殖雌雄————。 14.软体动物的贝壳是————分泌形成的,珍珠是珍珠囊分泌————素形成的。 15.节肢动物不仅————分节,而且————也分节。 16.节肢动物的血液循环为————式,蝗虫的眼睛由3个单眼和2个———组成。 21.细胞分为原核细胞和————细胞,核仁的主要功能是以DNA为模板,合成————。 22.细胞分裂间期包括G1期、————期、————期。 23.覆盖在体表的上皮称为“表皮”,主要功能是————,覆盖在家兔小肠内表面的上皮,称为“消化上皮”,作用————。 24.血组织包括血液和————,血液包括血细胞和————。 25.动物的肝脏、胰脏来源于————层,动物的肌肉来源于————层。 26.变形虫体内的物质可分为溶胶物质、————物质,变形虫体内伸缩泡的作用是————。 27.多孔动物具有细胞内消化功能,————细胞外消化功能,骨针位于多孔动物的————层内。 28. 水螅由内外胚层细胞分泌形成了一个较薄、透明胶状物的————层,其体腔由胚胎发育中的————腔形成的。 29.从————动物开始出现中胚层,涡虫的消化系统为————消化系统。 30.绦虫靠————获得营养物质,吸虫的体壁是————体。 31.蛔虫的体腔是————,蛔虫的消化道是————消化道。 32.蚯蚓的体腔是————体腔,其血液循环是————式。 33. 软体动物具4对神经节,它们分别是————、足神经节、侧神经节、————。 34.节肢动物具发达的————肌,其骨胳是外————。 35.蝗虫的口器是————式,呼吸用————呼吸。 41.结缔组织的特点是细胞种类——,细胞间质——。

普通动物学期末复习资料题库

鳍 普通动物学(脊椎动物部分) 知识要点 第三部分 脊椎动物 一、 索动物门的特征: (一)主要特征:具有脊索、背神经管、咽鳃裂。 1. 脊索: 组织结构:由富含液泡的细胞构成,不分节,外包以结缔组织的棒 状物; 位置:位于消化管的背面,神经管的腹面,且纵贯头尾; 来源:起源于中胚层; 发展:脊椎动物亚门仅存在于胚胎或幼体中,以后被脊柱所取代; 其他类群中则终生存在。 2. 背神经管: 结构:为神经组织构成的管状结构; 位置:位于脊索背面; 来源:由外胚层内陷而成; 发展:高等种类分化为脑和脊髓; 3. 咽鳃裂: 位置:位于消化管前段(咽部)的两侧壁上; 结构:左右成对排列的裂缝,它直接或间接的与外界相通,鳃裂壁 上富有毛细血管; 来源:它来源于外胚层和内胚层; 发展:水生动物的鳃裂终生存在,而陆生动物只见于胚胎时期或幼 体,随后完全消失。 (二)一般特征:肛后尾、心脏位于消化管腹面,多为闭管式循 环。 (三)与高等无脊椎动物共有的特征:身体分节,两侧对称,后 口,三胚层。 二、 脊索动物的起源: 尾索动物 现代无头类 原始无头类 头索动物 无 颌类 原始有头类 有 颌类 四、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 圆口纲 鱼纲 两栖纲 爬行纲 鸟纲 哺乳纲 无颌类 鳍足类 无羊膜类 变温动物 有颌类 兽足类 有羊膜类 恒温动物 五、 椎动物亚门的主要特征: 1. 出现了明显的头部;(称有头类) 2. 脊索为脊柱所取代。前端发展为头骨,后端发展为由脊 椎构成的脊柱; 3. 背神经管前端分化为脑(具有大脑、间脑、中脑、小脑 和延髓),后端分化为脊髓; 4. 原生水生种类鳃呼吸,陆生及次生水生种类肺呼吸; 5. 除圆口类外,具有上下颌; 6. 循环系统渐趋完善,有能收缩的心脏(从2腔 3腔 4腔),闭管式循环; 7. 肾管为肾脏所代替; 8. 除圆口类外,具有成对的附肢。 六、 圆口纲 (一)圆口纲的主要特征: 1. 口为吸附式,没有上下颌,故称无颌类; 2. 脊索终生存在,没有脊椎,只有神经弧的雏形; 3. 只有奇鳍,没有偶鳍; 4. 只有一个鼻孔,位于头部中线上; 5. 具有独特的呼吸器官鳃囊; 6. 内耳中只有1或2个半规管。 (二)圆口纲的分类: 1.七鳃鳗目:具有口漏斗和角质齿,鳃囊七对,以口漏斗吸附在鱼体表营半寄生生活。如日本七鳃鳗。 2.盲鳗目:口位于最前端,无口漏斗,具有4对口缘触须,鳃孔1-16对,常从鱼鳃钻入体内营体内寄生,如盲鳗、粘盲鳗。 七、 鱼纲: (一)适应水生生活的特征: 1. 体多呈纺锤型,并常覆盖有保护性的鳞片; 2. 终生生活在水中,鳃呼吸; 3. 以鳍运动,不仅有奇鳍还有偶鳍。 (二)较圆口类进步的特征: 1.始具上下颌,进入颌口类行列; 1. 始具成对的附肢,即一对胸鳍和一对腹鳍; 2. 始具一对鼻孔和内耳中的三个半规管。 (三)鱼类形态结构特征; 1.外形: 纺锤形:头尾轴长,背腹轴次之,左右轴最短;如鲤鱼。 侧扁形:头尾轴较短,左右轴最短,背腹轴最长;如蝴蝶鱼。 平扁形:背腹轴最短,左右轴特长,营底栖生活,如刺鳐; 棍棒形:头尾轴延长,左右轴,背腹轴均很短,整体呈棒状,如黄鳝、鳗鲡。 其他:河豚形,海马形,翻车鱼形,箱形。 身体分头、躯干、尾三部分,鳃盖后缘至肛门之间为躯干。 奇鳍:背鳍、臀鳍――保持平衡,辅助运动;尾鳍――控制方向,推动鱼体前进。 偶鳍:胸鳍、腹鳍各一对――维持平衡,调节方向。 尾:分原形尾、歪形尾、正形尾。 2.皮肤:被鳞片和单细胞粘液腺。 盾鳞:由真皮和表皮联合形成,为软骨鱼类特有,发育上与牙齿同源; 鳞片 硬鳞:由真皮演化而来,呈斜方形,为原始硬骨鱼所有,如鲟鱼,雀鳝; 骨鳞:由真皮演化而来,略呈圆形,分圆鳞和栉鳍,为大多数硬骨鱼类所有。 3.骨骼: 头骨:分脑颅和咽颅,骨化不完全; 脊柱 椎体为双凹椎体(鱼类特有),分体椎(附有肋骨)、尾椎(特具血管弧); 附肢骨:分奇鳍骨(有鳍担骨、鳍条)和偶鳍骨(有鳍担骨、鳍条及带骨――肩带和腰带,带骨未与脊椎发生联系) 4.肌肉:分化程度不高,分节明显,由肌节构成,有的特化 形成发电器(电鳐、电鳗)。但非洲电鲇发电器由真皮腺转化而成。 5.消化: (1)消化腺:无唾液腺,有胃腺、肠腺。硬骨鱼肝胰合并为肝胰脏,软骨鱼则有成形的胰脏。 (2)消化道;口(分上位、下位、端位,与食性有关)、口咽腔(分布有齿、咽喉齿,形态与食性有关)、食道、胃、肠(长度及分化与食性有关)、泄殖腔。 6.呼吸――鳃呼吸 多具五个鳃裂。软骨鱼类直接开口于体外,鳃隔发达;硬骨鱼在鳃裂外有鳃盖。 鳃由鳃弓、鳃隔、鳃丝组成,鳃弓内侧着生鳃耙(其形态与食性有关)。 鳔:在大多数鱼类无呼吸功能,仅具调节比重的作用;鳔内气体由其内层的一部分微血管组成的红腺分泌,而由后背面的卵圆窗吸入血液;底栖及快速游泳种类则无。在肺鱼有呼吸功能。

动物生物学

动物生物学 无颌类:指没有上、下颌的脊椎动物,现存的类群只有圆口纲。 颌口类(有颌类):指有上、下颌的脊椎动物,包括鱼纲、两栖纲、爬行纲、鸟纲和哺乳纲。 羊膜动物:指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具备羊膜的脊椎动物,包括爬行纲、鸟纲和哺乳纲。 脊索:是位于消化道和神经管之间的一条棒状结构,内部由泡状细胞组成,外围以纤维组织和弹性组织组成脊索鞘,坚韧而有弹性。 鳍式:鳍的组成和鳍条数目的记载方式。 鳞式:用来表示鳞片排列方式的公式 侧线鳞数=侧线上鳞数(侧线至背鳍前端的横列鳞)/侧线下鳞数(侧线至臀鳍起点基部的横列鳞)镰状突:硬骨鱼类调节视距的特有结构,一端中附着于盲点,另一端附在晶体腹面的晶体伸缩肌上,伸缩移动晶状体调节视距。(在鱼类眼球中用于替代睫状体的镰状突起。) 韦伯氏器:鲤形目鱼类鳔与内耳之间依靠由舟骨、间插骨、三脚骨等骨构成的器官器,具有特殊感觉功能次生腭:由前颌骨、上颌骨、腭骨、翼骨联合形成后延的腭,使内鼻孔后移,呼吸道与口腔分开。 潘氏孔:鳄类的心脏完全分为四室,但在左、右体动脉基部有一小孔称潘氏孔。 早成雏:在孵化时发育较充分,有绒羽,眼已睁开,脚有力,体羽干燥后即可随亲鸟觅食,如多数地栖性鸟类和游禽。 羊膜卵:卵外被有坚韧的外壳(卵膜) 愈合荐骨:是鸟类特有的结构。它是由少数胸椎、腰椎、荐椎以及一部分尾椎愈合而成,而且它又与宽大的骨盆(坐骨、耻骨)相愈合,使鸟类在地面步行时获得支持体重的坚实支架。 胎儿暂时性肺、肝、小肠、肾的功能,并能产生激素。 口咽式呼吸:因无胸廓,呼吸动作主要依靠口腔底部的颤动升降来完成,并由口腔黏膜进行气体交换. 双重呼吸:鸟类特有呼吸方式,气囊存在,使鸟类无论在吸气或呼气,通过d-p-v系统均在平行支气管内发生气体交换。 d-p-v系统(d-p-v system):鸟类的肺为缺乏弹性的海绵实体,内分中支气管→背(d)、腹支气管(v),借平行支气(p)管连接,气体流向为d-p-v,呼吸单位为平行支气管,因此无论吸气、呼气、平行支气管均发生气体交换,而称为双重呼吸。 胸腹式呼吸:通过外肋间肌的收缩,提起肋骨扩展胸腔,吸入空气进肺,当内肋间肌收缩时,可牵引肋骨后降,胸腔缩小,空气从肺呼出。来进行肺部的气体交换。 反刍:食草动物食团经瘤胃发酵分解,粗糙物上浮刺激瘤胃前庭和食道沟造成逆呕反射,粗糙食物返回到口腔被再度咀嚼,咀嚼后的食物再经瘤胃与网胃的底部到皱胃.这种过程可反复进行,直至食物充分分解为止。 滑行学说:肌纤维的收缩是细肌丝向粗肌丝滑行的结果。即由Z线发出的细肌丝向暗带中央移动,结果相邻的各Z线都相互靠近,肌小节长度变短,出现了整个肌细胞和整个肌肉的收缩。 反射弧:从接受刺激到发出反应的全部神经传导通路。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部分。 反射:在CNS参与下,机体对刺激发生的适应性反应。 激素: 是由内分泌腺分泌的,经体液运输的,传递信息的,高效能的化学物质。 免疫:动物体识别自己、排斥外来的和内在的、非本身的抗原性异物,以维持机体相对稳定的一种生理机能。作用对象是非己的抗原物质。

动物生物学试题库

《动物生物学》试题库 杨明建 第一章:动物的细胞和组织 1 名词解释 (1)细胞学说:1838——1839年,德国动物学家Schwann、植物学家Schleiden几乎同时分别对动植物研究后,提出了细胞学说:一切植物和动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的基本单位。 (2)细胞周期:细胞由一次分裂结束到下一次分裂结束为止,称为细胞周期。 (3)细胞分化:一种类型的细胞在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生物化学特性方面稳定地转变成另一类型细胞的过程。(细胞之间产生稳定差异的过程) (4)器官(organs):不同的组织共同完成一定的生理功能,并在一起形成了一定形态特征和结构的功能单位(如眼、耳、胃、肠、心脏等)。 (5)系统(system):当若干种器官一起共同完成生命的一项功能时,即构成了动物的系统。动物的个体具有多个执行不同功能的系统,如消化系统、循环系统、神经系统、呼吸系统、排泄系统、肌肉系统、骨骼系统、生殖系统等。动物不同系统的协调活动,实现了动物的全部生命活动。 2 简答题: (1)简述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区别? 答: 原核细胞真核细胞细胞壁蛋白质、磷脂、脂多糖、粘肽等 细胞膜两个致密层及中间透明区

细胞质核糖核酸和蛋白质,无高尔基体、细胞器的结构:有线粒体、线粒体和内质网等细胞器(极少例外)叶绿体、内质网、高尔基体、 溶酶体、微管、微丝等。 细胞核脱氧核糖核酸纤丝组成,无核膜,无核仁有明显的核仁和核膜 第二章:动物的早期胚胎发育 1 名词解释 (1)顶体反应(acrosomal reaction):精子与卵子在输卵管壶腹部相遇后尚不能立即结合,精子的顶体外膜与头部的细胞膜首先融合,继之破裂,形成许多小孔,释放顶体酶,以溶解卵子外围的胶状层和卵黄膜,这一过程称之为顶体反应。 (2)卵子的激活:未受精的卵,RNA转录、蛋白质合成等细胞活动几乎处于静止状态,精子一旦与卵子接触,卵子本身就开始发生一系深刻的变化,这就是卵子的激活。 (3)卵裂(cleavage):受精卵经过多次分裂,形成很多分裂球的过程,称为卵裂。(4)原肠胚:囊胚期之后,胚胎开始形成原肠腔——将来的消化腔,同时将会形成消化道内壁及相关器官(如肝脏等)。原肠期的胚胎叫原肠胚。 (5)原口动物:胚孔以后成为成体的口——扁形动物、纽形动物、线虫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等。 (6)后口动物:胚孔成为成体的肛门(或者封闭),成体的口是在胚孔相当距离之外重新形成的——棘皮动物、半索动物、所有的脊索动物。 (7)三胚层无体腔动物:如扁形动物、妞形动物和鄂胃动物没有体腔。体壁与消化道之间充满了中胚层起源的细胞及细胞间质构成的实质。实质在体内负责物质的贮存及进行缓慢的物质运输。 (8)三胚层假体腔动物:腹毛动物、轮形动物、动吻动物、线虫动物、线形动物、棘头动

动物学期末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初生颌:软骨鱼的颌弓形成上下颌,由一对位于上方的腭方软骨和一对位于下方的麦氏软骨组成,是脊椎动物最早出现的原始颌。(软骨鱼类,如鲨鱼) 2、附肢骨骼:鱼类骨骼系统的一部分,包括鳍骨和悬挂鳍骨的带骨。(鱼类,如鲤鱼) 3、淋巴液:大部分组织液由毛细血管微静脉一侧重新吸收回毛细血管,小部分进入毛细淋巴管,这部分液体即为淋巴液。(哺乳动物,如人) 4、逆行变态:柄海鞘经过变态,失去了一些重要的构造,形体变得更为简单,柄海鞘成体的形态结构与典型的脊索动物有很大差异,这种变态称为逆行变态。(柄海鞘) 5、澳洲界:澳洲大陆、新西兰、塔斯马尼亚以及周围的岛屿,为最古老的动物区系。(如澳洲鸵鸟) 6、候鸟:在春秋两季,沿着固定路线往返于繁殖区和越冬区之间的鸟,分为夏候鸟和冬候鸟。夏候鸟夏季繁殖,秋季往南飞,如燕子;冬候鸟冬季越冬,春季北去繁殖,如大雁。 7、交感神经:植物性神经的一部分。由中枢部、交感干、神经节、神经和神经丛组成。(鱼纲及以后均有) 8、顶眼:位于颅顶中央,具有晶状体、视网膜和神经,可透过头骨的颅顶孔和皮肤的顶间鳞感知光线变化。(爬行纲的楔齿蜥) 9、古北界:面积最大的一个动物地理区系,包括欧洲、喜马拉雅山脉以北的亚洲、阿拉伯北部以及撒哈拉沙漠以北的非洲。(如大鲵) 10、咽颅:7对弧形软骨,位于消化管前段,起保护支持咽部作用,包括颌弓、舌弓和鳃弓。(鱼纲,如鲫鱼) 11、双平椎体:哺乳类的脊椎骨借宽大的椎体相连接,形成双平椎体。 12、原尿:肾小球使血液中的小分子蛋白质和分子量较小的葡萄糖等透过肾小球进入肾小囊,而阻止大分子蛋白质通过。进入肾小囊的尿称为原尿。(哺乳动物,如人类) 13、侧线:头部及体两侧由皮肤内陷形成的沟状或管状构造,有分支穿过鳞片,通外界,管内有粘液、水流感受细胞(具纤毛)。(鱼纲,如鲤鱼) 14、胎盘:由胚胎的尿囊膜和绒毛膜突起形成绒毛与母体子宫内膜结合形成。哺乳动物的胎儿借助这种特殊的结构与母体联系并取得营养。(哺乳动物,如人类) 15、羊膜卵:外包有卵膜,卵壳为石灰质硬壳或不透水的韧性纤维质厚膜,能防止卵的变形、损伤和水分蒸发。卵壳具有通气性,其内卵黄供胚胎营养。(爬行动物,如鳄鱼;鸟类,如麻雀) 16、双重呼吸:由于气囊和气管与肺相通,吸气和呼气都在肺内进行气体交换,共两次。(鸟类,如麻雀) 17、门静脉:两端均为毛细血管,管腔内无瓣膜的静脉。(两栖纲,如蟾蜍) 18、咽交叉:当完成吞咽动作时,先由舌将食物后推至咽,食物刺激软腭而引起一系列反射:软腭上升,咽后壁向前封闭咽与鼻道的通路;舌骨后推,喉头上升,使会厌紧盖喉,封闭咽与喉的通路。此时呼吸暂停,食物经咽部进入食管。因而呼吸通路和消化通路形成咽交叉。(哺乳动物,如人)19、直立猿人:已成为真正的人类,出现于距今30~180万年前。更进步,具文化,使用骨器、石器工具和火,群居,使用兽皮包裹身体。(如北京猿人) 20、不完全双循环:心脏由两心房一心室构成,体循环回心脏的静脉血和肺循环回心脏的动脉血进入心室后,没有完全分开,由心室发出的血液是混合血的循环。(两栖纲,如青蛙成体;爬行纲除鳄类,如蛇) 21、自然保护区:对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区、有特殊意义的自然遗迹等保护对象所在的陆地、陆地水体或者海域,依法划出一定面积予以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区域。(如卧龙自然保护区) 二、器官 1、犁鼻器:两栖类,如青蛙;爬行类,如鳄鱼。 2、肾小囊:鱼纲及以后均有。 3、晚成雏:猛禽、攀禽及雀形目鸟类等。 4、韦伯氏器:鱼类鲤形目。

2019年生理学期末考试

2019年生理学期末考试 所有答案请作答到“答题卡”,否则无效! 二、选择题(单选,1分/题,共计40分) 1、机体内环境是指 ( ) A.体液 B.细胞内液 C.细胞外液 D.血液 2、人体内最重要的调节机制是 ( ) A.神经调节 B.体液调节 C.自身调节 D.正反馈作用 3、二氧化碳进入红细胞属于 ( ) A、载体扩散 B、单纯扩散 C、入胞作用 D、通道扩散 4、细胞内液中的主要阳离子是 ( ) A、Na+ B、Ca2+ C、K+ D、Fe2+ 5、毛细血管产生自发性出血现象主要是由于() A.白细胞减少 B.血小板减少 C.凝血因子减少 D.纤维蛋白原减少 6、血清中只含有抗A凝集素的血型是() A.B型 B.AB型 C.A型 D.O型 7、正常人的血浆渗透压约为313mosm/L,静脉注入0.9%NaCL溶液,血浆渗透压() A.升高 B.下降 C.红细胞皱缩 D.不变 8、某一体重60kg的健康成年人,其血液量约为() A.约为4500ml B.约为3500ml C.约为5500ml D.约为2500ml 9、导致血压立即下降,机体各生命活动受影响的一次急性失血量,是超过人体总血量的() A.10% B.20% C.30% D.40% 10.巨幼红细胞性贫血是由于缺少() A.铁 B.蛋白质 C.维生素B 12和叶酸 D.促红细胞生成素 11.肾性贫血是() A.缺乏铁质 B.缺乏维生素B 12 C.缺乏叶酸 D.促红细胞生成素减少 12.输血的原则是() A.A,B型不能互输 B.输同型血经交叉配血试验主,次侧均不能凝集为首选 C.紧急情况下O型可少量缓慢输给其他血型 D.AB型必要时可少量缓慢接受其他血型 E.以上都对 13、骨髓受到X线损害时的贫血是() A. 缺铁性贫血 B. 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C. 再生障碍性贫血 D. 肾性贫血 E. 脾性贫血 14、血液中多种凝血因子的合成均在() A. 肝脏 B. 小肠 C. 血细胞 D. 骨髓 E. 心肌 15、输血时最不易找到合适给血者的血型是() A. Rh阴性O型 B. Rh阳性O型 C. Rh阳性 AB型 D. Rh阴性 AB型 16、肝硬化病人容易发生凝血障碍,主要是由于() A. 某些凝血因子缺乏 B. 维生素K缺乏 C. 凝血因子不能被激活 D. 血小板减少 17、心室内压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心室射血 B、心室肌舒缩 C、心室充盈 D、瓣膜开放 18、正常机体内,影响外周阻力的主要因素是() A、小动脉和微动脉的口径 B、血液粘滞性 C、微静脉的口径 D、血管长度 19、影响正常人舒张压的主要因素是() A、博出量 B、大动脉的弹性 C、循环血量 D、外周阻力 20、影响正常人收缩压的主要因素是() A、循环血量 B、博出量 C、心率 D、外周阻力 21、颈动脉窦压力感受器敏感的人,适当压迫颈动脉可以产生() A、血压下降 B、心交感神经传出冲动减少 C、心迷走中枢紧张性增加 D、以上都对 22、去甲肾上腺素对心血管系统的最主要生理作用是() A、使心输出量增加 B、使外周阻力增大 C、使血管容量增大 D、使心肌收缩力增强 23、血液进出心腔按一定方向流动取决于() A、重力作用 B、心室肌收缩 C、心房、心室依次收缩 D、压力差与瓣膜开启状态 24、交换血管是指() A、大动脉 B、小动脉及微静脉 C、毛细血管 D、静脉 25、心脏射血时,大动脉内所呈现的最高压力称() A、收缩压 B、舒张压 C、脉搏压 D、平均动脉压 26、心血管活动的基本中枢在() A、脊髓 B、延髓 C、下丘脑 D、大脑皮层 27、大量输液对心肌负荷的影响是() A、增加心肌前负荷 B、增加心肌后负荷 C、降低心肌前负荷 D、对心肌负荷无影响 28、严重肾病时,尿蛋白增多引起水肿的原因是() A、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加 B、有效滤过压增加 C、血浆胶体渗透压显著下降 D、淋巴回流减少 29、右心衰竭时组织液生成增加而致水肿,主要原因是() A、毛细血管血压增高 B、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 C、组织液静水压降低 D、组织液胶体渗透压增高 30、血浆蛋白减少时引起组织水肿的原因是() A、淋巴回流减少 B、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加 C、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 D、有效滤过压增大 31、肺通气的原动力是() A.肺本身的舒缩活动 B.肺内压于大气压之差 C.肺内压的变化 D.呼吸肌的舒缩活动 32、某人的潮气量500ml,呼吸频率为14次/分,肺泡通气量为() A.3000ml B.5000ml C.4000ml D.5500ml 33、产生和维持正常呼吸节律的中枢位于() A.脊髓和延髓 B.延髓和脑桥 C.脑桥和间脑 D.脑桥和下丘脑 34.呼吸中枢的正常兴奋性依赖于() A.高浓度的CO 2 B.正常浓度的CO 2 C.缺氧 D.H+的浓度 35.机体缺氧时最早受损害的是() A.心肌 B.肾脏 C.肝脏 D.脑 36、胃排空速度由快到慢的物质依次是() A.糖、脂肪、蛋白质 B.脂肪、糖、蛋白质 C.糖、蛋白质、脂肪 D.蛋白质、脂肪、糖 37.营养物质的主要吸收部位是() A.口腔 B.胃 C.十二指肠和空肠 D.回肠 38.滥用广谱抗生素可造成那两种维生素缺乏() A.维生素B族和维生素A B.维生素B族和维生素C C.维生素B族和维生素D D.维生素B族和维生素K 39.胃蛋白酶原转变为胃蛋白酶的激活物是() A.Cl- B.HCl C.Na+ D.K+ 40.排便反射的初级中枢位于() A.脊髓胸段 B.脊髓腰骶段 C.延髓 D.脑桥及中脑 二、名词解释(5分/题,共计20分) 1、肺泡通气量: 2、排泄: 3、反射: 4、肾糖阈: 三、问答题(20分/题,共计40分) 1、气胸有什么危害?

动物生物学复习题汇总

动物生物学复习题汇总 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

《动物生物学》习题库 …………………………………………………………………………… 第一章绪论 一、试题: 1.名词解释。 动物生物学:动物生物学是以生物学观点和生物技术进行动物生命规律研究的一门科学。 2.填空。 动物生物学发展的四个阶段是:描述性动物现阶段、实验动物学阶段、分子动物现阶段、现代动物现阶段。 3.选择。 下列哪项不属于动物生物学研究的发展阶段( C ) A描述性生物学阶段 B实验动物学阶段 C细胞生物学阶段 D现代生物学阶段 4.何谓动物生物学其性质和任务是什么(问答) 定义:动物生物学是以生物学观点和生物技术进行动物生命规律研究的一门科学, 性质:是生物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是自然科学的基础科学之一。 任务:它研究的动物生命系统涵盖基因、细胞、器官、个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等多个层次;涉及的研究方向包括动物生命活动的各个领域,如形态、解剖、生理、分类、发育、地理、行为、进化、遗传及资源保护等。

5.动物生物学学科的发展有何新趋势(论述) 近半个世纪以来的发展趋势表现为:分子生物学、信息科学、计算机科学等新兴学科的推动及其生命科学的相互渗透,宏观和微观生物学的相互交叉,使生命科学产生了许多分支新学科,如分子系统学、分子生态学、分子系统地理学等。转基因技术、克隆技术、遥感技术等新技术的出现和应用,为农业和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物种保护和生物灾害防控提供了强有力的手段。 第二章动物生物学基本原理 1.名词解释。 1).真体腔: 即次生体腔,中胚层之间形成的腔。这种体腔在肠壁和体壁上都有肌肉层和体腔膜,无论在系统发展或个体发育上看,比原体腔出现的迟,所以称为次生体腔。 2).假体腔: 又称原体腔,是由胚胎发育时期的囊胚腔遗留的空腔成为成体的体腔,位于线虫等动无体壁与消化管之间,无中胚层形成的体腔膜覆盖,仅有体壁中胚层而无肠壁中胚层。 3).组织: 细胞分化形成组织,一般而言个体发育来源相同、形态相似、机能相关的细胞群和有关的细胞间质结合起来,共同组成执行一定功能的组织。 4).器官: 是有几种不同类型的组织联合形成的,具有一定形态特征和生理机能的结构。 5).系统: 是由机能上密切联系的若干个器官共同联合起来完成一定的生理机能即成为系统。

生物科学专业动物学(总复习)笔记

09级生物科学专业动物学(上)总复习 主要掌握的内容 一、知识点 (一)名词 1、辐射对称、通过身体的中轴(有口面到反口面),可以有许多个切面把身体分为两个相等的部份,具有这样体型的动物适于漂流生活。 两辐射对称、即通过身体的中轴,只有两个切面可以把身体分为相等的两部份,如海葵,具有这样体形的动物适应固定生活。 两侧对称、即通过动物体的中央轴,只有一个对称面(或说切面)将动物体分成左右相等的两部分,因此两侧对称也称为左右对称。 2、真体腔、外围由中胚层形成的体腔膜所包围 假体腔、(原体腔,初生体腔)囊胚腔持续到成体而形成的 体腔混合体腔、真体腔和囊外的原体腔合并,形成混合体腔。 3、消化循环腔、消化腔同时具有运输营养物质的循环系统的功能。因此又称为消化循环腔 完全的消化系统、具有口跟肛门的完全消化管。 4、同律分节、动物体除了体前端与末端少数体节外,其他体节基本上是相似 异律分节、不同的体节形态结构明显差别, 5、完全变态、昆虫在个体发育中,经过卵、幼虫、蛹和成虫等4个时期地叫完全变态。 表变态、初孵幼体已具备成虫的特征,胚后发育仅是个体增大,性器官成熟等,成虫期仍能脱皮 渐变态、一生只经过卵期、幼期(若虫)和成虫期3个发育阶段 半变态、一生只经过卵期、幼期(稚虫)和成虫期3个发育阶段 6、不完全卵裂、受精卵细胞在不含卵黄的部位进行分裂 完全卵裂整个受精卵细胞都进行分裂。 7、闭管式循环、指动物的血管以微血管网相连,血液始终在血管内流动,不流入组织间的空隙中,以这种方式形成循环系统称为闭管式的循环系统。 开管式循环、血液不完全封闭在的血管中流动,而是要经过组织间的血窦。 8、疣足、是体壁凸出的扁平片状突起双层结构。 刚毛、上皮内陷形成刚毛囊,囊底部一个大的形成细胞分泌几丁质物质,形成刚毛 9、网状神经系统、动物界里最简单最原始的神经系统。 梯式(式)神经系统、形成“脑”及从“脑”向后分出若干纵神经索 链状(索式)神经系统脑——围咽神经索——咽下神经节——腹神经索——身体 10、原肾(管)、由焰细胞和管细胞组成。只有一端开口的盲管,通常有很多分支,遍布生物体内各处,收集废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