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探究题1

实验探究题1
实验探究题1

1、根据下图所示实验装置图回答问题:

(1)仪器a 的名称为___________________ 。

(2)若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应选用的发生装置是(填序号,下同)___________________ ,该化学反应的文字表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若用D 装置收集氧气其选择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验满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若收集较纯的氧气最好选________________装置,待氧气收集满后,停止反应的操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已知:

①将氯化铵固体和氢氧化钠固体混合均匀加热,可以制得氨气;氨气极易溶于水,比空气轻;②将亚硫酸固体与1:1的硫酸溶液混合,即可制得二氧化硫气体;二氧化硫易溶于水,比空气重。制取氨气的发生装置是__________________,收集装置是___________;制取二氧化硫气体的发生装置是_________收集装置是______________。

2

、小明参观某盐场,带回来一些盐田中盐堆旁的水样进行研究。请回答下列问题:

(1

)小明观察到自己带回的水样有些浑浊,要除去水样中的不溶物,应采用的方法是

盐田 盐堆旁的水样

A B C D E

____________。操作时应选择的仪器是玻璃棒、(填下图序号)____________,此操作中玻璃棒的作用是____________。

(2)小明想从操作(1)后的澄清溶液中得到食盐晶体,操作时应选择的仪器是(填上图序号)____________。

(3)小明未作实验就判断自己带回来的水样是氯化钠的饱和溶液。他的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___

3、小刚和小丽两位同学用下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验证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氢氧化钙都能发生反应。

(1)小刚关闭K ,通入二氧化碳 ,A 、B 中均无明显变化。B 中盛放______________溶液。 (2)小刚打开K ,继续通入二氧化碳。B 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

此步实验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丽认为:通常状况下,1体积的水约能溶解1体积二氧化碳,因此上述实验不足以证明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发生了反应。

(3)小丽用洗涤干净的上述装置重新实验,分别量取

50 mL 上述溶液放入A 、B 中,关闭

a .

b .

c .

d .

e .

f .

g .

h .

i .

K,通入约500 mL二氧化碳,A、B中均无明显变化。此实验可以说明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发生了反应,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实验室用下图装置进行CO与CO2的分离和对比实验。其中甲瓶盛足量的NaOH溶液,乙瓶盛有澄清石灰水,分液漏斗(丙)盛稀硫酸。

(1)关闭B,打开A时,甲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当乙中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时,则证明CO2已被完全吸收,且CO也已收集满。(2)关闭A,按乙瓶起始的状态再更换另一个广口瓶,当观察到乙中出现浑浊现象时,说明已进行的实验操作是__________________,甲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过一段时间,乙中的浑浊现象消失,成为无色溶液,其原因是生成了能溶于水的碳酸氢钙[Ca(HCO3)2],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通过海水晾晒可得粗盐。粗盐除NaCl外,还含有MgCl2、CaCl2以及泥沙等杂质。为了有效将粗盐提纯,实验的各步操作流程如下图所示。

资料:部分物质的溶解性

根据以上信息回答:

(1)在完成操作Ⅰ之前,必须加入的X物质是_________。

(2)操作Ⅰ和操作Ⅱ的名称是_________;操作Ⅱ后的沉淀物中含有的物质是__________________。

(3)在实验过程中加入过量的NaOH溶液,其实验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判断加入的盐酸“适量”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实验所得精盐的质量大于粗盐中NaCl的质量,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原煤在氧气中不完全燃烧会生成CO、CO2、水蒸汽等混合气体。同学们在实验室欲用下图所示的装置检验生成的CO和CO2气体,准备了如下图所示的装置(其他仪器用品略)。

(1) 装置A的作用是______。

(2) 装置C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

(3) 上述装置组合后还有明显不足之处,你认为不足之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为达到实验目的,将上述装置组合后进行实验,其接口顺序为:混合气体→__________________。(填“a~h”接口序号,装置可重复使用,需要有检查气体是否除尽的装置)

7、小红发现切开的苹果会很快变色,于是在老师的指导下,探究氧气是否参与了苹果变色

的过程。小红提出假设:氧气参与了苹果变色的过程。老师指导小红要进行对比..实验,小红设计并完成了如下2个实验。

(1)实验1:探究使苹果变色的气体成分。

实验步骤:①准备如下图所示的实验装置,A 为用排水集气法收集的1瓶__________气,B 为1瓶空气,C 瓶中为空气,3个集气瓶容积均为250 mL ;

②在C 瓶中做红磷燃烧的实验,待冷却至室温后打开弹簧夹,至水不再进入集气瓶中,测量进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约为50 mL ,剩余气体的主要成分为_____;

③将大小相同的苹果块依次迅速放入集气瓶A .B 和C 中,记录苹果的变色时间。

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2:探究苹果变色消耗的气体体积。

小红为了探查集气瓶A .B 中消耗气体的体积,她采取的实验步骤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后小红记录了进入集气瓶内水的体积,由此计算出A 瓶中苹果消耗气体的体积,请你在表格中填写B 瓶苹果消耗气体的体积。

A

B

C

空气 空气

(3)实验反思:实验过程中有一些因素会导致测量的结果不够准确,写出其中一种因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氢氧化钠与酸、二氧化碳反应没有明显现象。小军和小晴两位同学想用实验证明氢氧化钠能与盐酸、二氧化碳反应,他们做了以下探究过程。

【查阅资料】通常状况下,1体积水能溶解1体积二氧化碳。

【设计实验】小军设计了两个实验进行验证,请你帮他完成下列实验报告。

小军选用NaOH和Ca(OH)2两种溶液分别放入上边装置中的广口瓶中,关闭K,通入二氧化碳。A

变化。

【反思交流】小晴认为:小军设计的上述两个实验都有缺陷,不足以证明氢氧化钠能与盐酸和二氧化碳反应。请你分析:

(1)小军的第一个实验的缺陷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应改为_________________。

(2)小晴用上述小军第二个实验的装置和药品,验证氢氧化钠可以与二氧化碳反应,她的设计方案是:分别量取40mL NaOH和Ca(OH)2溶液放入A、B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此实验可以说明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发生了反应。

【实验结论】通过小晴的实验,证明了氢氧化钠可以与盐酸和二氧化碳反应。

10、小红为大家做了一个“燃纸成铁”的趣味实验。将一张滤纸(组成元素为C、H、O)用FeCl3浓溶液润湿,在酒精灯上烘干后点燃,滤纸变黑、红热,最终生成黑褐色物质。小红告诉大家:黑褐色物质中含有铁单质。

【提出问题】黑褐色物质中真的含有铁单质吗?

【探究过程】

(1) 小红先从反应物分析,因为_____________所以反应后可能生成铁单质。

(2) 为获得实验证据,小红做了实验1。

实验1:将黑褐色物质放入稀盐酸中,发现有连续微小气泡产生。若黑褐色物质中含有铁单质,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小明提出疑问:由反应物的组成分析,能与稀盐酸反应产生气泡的物质不一定是铁单

质,还可能是_____________。小红通过查阅资料得知,在高温条件下不可能生成此类物质。

(4) 小明仍有疑问:实验1中产生的气泡也可能是滤纸碳化后吸附的空气。为此,小红又

做了实验2:_____________观察到有微小气泡产生但很快停止。证明实验1中的连续气泡确实是由铁单质与稀盐酸反应产生的。

(5) 为进一步证明黑褐色物质中有铁单质,小红又做了实验3。

实验3:将黑褐色物质放入_____________溶液中,观察到_____________。

【得出结论】通过以上实验探究,证明黑褐色物质中确实含有铁单质。

【实验反思】小红所做实验1和实验2用了对比实验,这种实验的要求是_____________。 11、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以下所示装置是化学小组同学设计的实验。

(1) 研究铁生锈的条件

如图1所示装置,通过该实验证明铁钉生锈是铁与______________作用的结果。 (2) 研究燃烧的条件

装置如图2所示,通过对比______________的现象,说明可燃物燃烧要与氧气接触。 (3) 研究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的反应

在两个气密性良好且充满二氧化碳的500mL 矿泉水瓶中,分别注入等体积的水、氢氧化钠浓溶液,充分振荡,出现图3所示现象。此实验可以说明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发生了反应,理由是___________;为进一步证明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发生了反应,同学又补充了实验:用注射器向乙瓶中注入足量的稀盐酸,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

12、膨松剂是一种食品添加剂。它在面包制作过程中发生反应产生气体,使面包变得松软。膨松剂反应产生气体的量作为检验膨松剂品质的一项重要指标。已知某膨松剂含碳酸氢钠、碳酸氢铵(NH 4HCO 3)中的一种或两种,化学兴趣小组对该膨松剂进行如下探究: 【查阅资料】①3

23222NaHCO Na CO H O CO ++↑△

;43

322NH HCO NH H O CO ↑++↑△

②浓硫酸常用于吸收水蒸气和氨气。③

碱石灰是固体氢氧化钠和氧化钙的混合物,不与氨气

图1 图

2 甲瓶

乙瓶

反应。

实验I:探究膨松剂的成分按右图所示连接好装置(夹持仪器略去,下同)。

(1) 实验记录

(2) 得出结论:该膨松剂的成分为______________。

实验II:探究膨松剂受热产生气体的量。

(1) 测定二氧化碳的质量:如下图所示装置(气密性良好,各装置中的试剂为足量)。

膨松剂

将8g膨松剂装入装置B中,通过测定实验前后装置______________(填字母序号)的质量,其质量差即为样品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的质量。加热前,先对已连接好的装置A、B和C通一段时间的空气,再连接上装置D、E;加热过程中,装置C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停止加热后,应继续通入空气一段时间,以保证产生的气体被装置充分吸收。

(2) 测定氨气的质量:调整上图装置的连接顺序为______________。另取8g膨松剂装入

装置B中,通过测定实验前后装置C的质量,其质量差即为样品产生的氨气的质量。

【解释与结论】同学们进一步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后,认为该膨松剂质量良好。

【反思与评价】实验II中,若没有装置E,造成测定结果可能会______________(填“偏大”、“不变”或“偏小”)。

13、同学们利用如下装置验证CO2能与NaOH反应。(装置气密性良好)

(1)打开K1、K3,关闭K2,当D中出现____________的现象时,可确定C中收集满CO2 (2)C中收集满CO2后,关闭K1,打开K2,将注射器中5mL浓NaOH溶液推入C中,观察到D中液体流入C中,说明CO2与NaOH发生了反应。

①小明发现此装置有明显不足,认为应该在(填装置字母序号)之间增加洗气瓶E,其作用是。

②改进装置后,小红认为要想证明CO2与NaOH发生反应,还应利用上述装置补充一个对比实验,实验方案是。

14、“海水晒盐”所获得的粗盐中,除含有泥沙等难溶性杂质外,还含有氯化镁、氯化钙等可

溶性杂质,某化学小组为得到较纯净的食盐,进行了下列实验探究活动,请参与他们的探究活动。

[提出问题]如何获得较纯的食盐晶体?

[查阅资料]20℃时,部分物质的溶解性情况如右表所示:

[实验方案]按如下方案进行提纯粗盐。

[解释与结论]

(1)实验操作X 的名称是_________;沉淀D 是__________。 (2)为达到除去难溶性杂质的实验步骤是_________。(填序号)

(3)实验步骤③的主要目的是___________(用化学方程式回答);判断氢氧化钠溶液已过量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

(4)在进行实验步骤⑤的蒸发时,为防止液体飞溅和获得相对更纯的食盐晶体需要进行的操作是__________________。 [反思与评价]

(5

)有同学认为该实验方案并不完善,其理由及需补充的实验操作是______________。

溶液B 沉淀

操作X

过量氢氧化钠溶液 食盐晶体

15、某学习小组对在实验中吸收过二氧化碳气体的碱石灰成分进行了研究。

【查阅资料】①碱石灰是CaO与NaOH的固体混合物,通常用于吸收二氧化碳及干燥气体。②碱性的Na2CO3溶液可以与中性的CaCl2溶液发生复分解反应。

【提出猜想】该碱石灰的主要成分可能含有___________、Ca(OH)2、CaCO3、NaOH和___________。

【设计方案、收集证据】

(1) 甲同学在烧杯中放入少量的碱石灰样品,加入足量蒸馏水充分搅拌,静置有白色沉淀,

甲同学认为样品中一定含有CaCO3,乙同学认为他的结论不准确,原因是: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化学方程式)。

(2) 乙同学进一步设计实验并进行验证,过程如下:

【解释与评价】

(1)乙同学进一步设计了下列实验装置,通过称量B装置的质量变化来确定样品的成分及

质量(气密性良好,每步均完全反应,操作无误)。多次实验发现测定结果有时偏大有时偏小偏差,试分析其主要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老师的指导下乙同学完善了实验装置,并重新进行了实验,步骤如下:

①检查装置气密性,将5.06g干燥的样品放入锥形瓶中;

②打开活塞b,从导管a处缓缓鼓入一定量的空气,关闭活塞b;

③称量盛有氢氧化钠浓溶液的D瓶质量;

④向锥形瓶中逐滴加入稀硫酸至不再产生气泡;

⑤打开活塞b,从导管a处缓缓鼓入一定量的空气;

⑥称量D瓶质量,增重2.2g。

通过分析及计算可知:5.06g样品中各成分及质量____________________。16、化学活动日,小冉和老师共同完成以下酸和碱反应的探究实验。

(1) 请依据上图完成实验:

(2) 小冉选取BaCl2、酚酞、紫色石蕊溶液设计实验,分别探究上述酸、碱反应后烧杯中

的硫酸是否过量,请你根据下表判断正确的实验方案及分析方案错误的原因:

①以上设计的三个方案中,有一个正确的方案是:方案_________。

②请分析另外两个方案错误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用如右图所示装置分别进行两个实验(已知:氯化钙溶液呈中性)。

(1) 打开止水夹,向I中液体加入一种黑色固体、II中液体加入一种白色固体。I和II中

均有气泡出现,且II中液体内出现燃烧现象。

①写出燃烧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请说明II中出现燃烧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

(2) 打开止水夹,向I中液体加入一小块固体。I和II中均有气泡出现,且II中液体出现

浑浊现象。关闭止水夹,发现II中液面上升,溶液由浑浊变澄清。

①请说明溶液由浑浊变澄清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

②若实验后II中澄清液中的溶质由一种或两种物质组成,为检验其成分,应该进行的实验操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化学小组同学在课外读物中看到:“加热时,过氧化钠(Na2O2)能与木炭发

生化学反应”。他们决定探究Na2O2与木炭反应的产物。

【提出猜想】木炭与Na2O2反应可能生成4种物质:CO、CO2、Na2O和Na2CO3。【查阅资料】

②碱性的碳酸钠溶液与中性的CaCl2溶液能发生复分解反应。

②氧化钠(Na2O)是白色固体,与H2O反应生成NaOH。

③氯化钯(PdCl2)溶液能检验CO的存在,向溶液中通入CO,产生黑色沉淀。

【实验过程】同学们在老师的指导下设计了如下图所示装置(部分夹持仪器已略去)。

(1)实验记录

(2)实验反思

①实验操作④中若不通入N2,可能造成的结果是______________。

②检验第4种物质是否存在的实验方案:取出少量反应后固体于试管中,__________,

第4种物质存在。

③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反应后物质中有碳酸钠_____。

19、资料表明:在不同温度下,CO可将Fe2O3还原为Fe、Fe3O4中的一种或两种。为探究温度对该反应产物的影响,进行如下实验。

【查阅资料】

I.Fe3O4与盐酸反应,得到FeCl2和FeCl3的混合溶液

II.用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的FeCl2和FeCl3溶液进行如下实验,为方案设计提供参考

【实验过程】

甲、乙两组同学分别用酒精灯和酒精喷灯作为热源进行CO还原Fe2O3的实验,检验得到的黑色固体的成分,实验记录如下。

【实验反思】

(1)结合此次探究活动,你认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填序号)。

a.温度会影响反应的产物

b.试剂A用于检验FeCl3溶液

c.进行CO还原Fe2O3的实验时,一定要进行尾气处理

d.得到的黑色固体的质量一定小于参加反应的Fe2O3的质量

(2)有人认为乙组的实验结论有欠缺,你是否认同此观点,其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初中生物实验探究题专题

初中生物实验探究题专题 评卷人得分 一?实验探究题(共40小题) 1?农业生产中为了获得高产,就要设法提高作物的光合作用强度?为此,某兴趣小组开展了 探究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环境因素”实验研究. 【实验原理】植物光合作用的强度可以通过检测氧气的释放速率来测定;产生的氧气滞留在叶片,会使叶片在液体中上浮. 【实验器材】长势相似的绿萝叶片、不同浓度NaHCQ溶液(可分解释放CC2)、注射器、打孔器、如图所示的实验台(不同高度放有三组烧杯)等. 【实验步骤】 ①用打孔器在绿萝叶片上取大小相同的小圆叶片若干,用注射器排出叶片细胞间隙的气体,使叶片在蒸馏水中都能下沉; ②在每组的三个烧杯中分别加入体积相同、浓度不同的NaHCO溶液(不考虑溶 液密度差异),然后用镊子将小圆叶片放入烧杯中,每个烧杯10片; ③点亮LED灯带,记录每个烧杯中8个叶片上浮到水面所需的时间?时间越长,表示光合作用强度越弱. 根据上述实验步骤可知,本实验中设置的自变量有二氧化碳浓度和 __________________ . 【实验结果】叶片上浮的平均时间记录如表. (单位:秒) 组别NaHCO相对浓度 50100150 低光强组968801720 中光强组883632498 高光强组767476355 【实验结论】. 【评价反思】①本实验的重要改进是用LED冷光源代替传统的白炽灯,这一改进 对该探究的主要意义是 ②实验中每个烧杯放10个小圆叶片,而统计时只选取前8个小圆叶片上浮的平

均时间,这样做的目的是____________ LLD灯? 2?小科同学发现一个生活现象,道路两旁的红叶石楠春天长出红色的嫩叶,到了夏天,这些红色的叶片变成了绿色,小科猜想可能跟夏天的温度高或光照强有关?于是,小科决定探究光照能否影响叶片变绿?他借鉴光合作用需要光照 的实验?设计如下实验方案: 组别甲组乙组 实验材料同种红叶石楠多株同种红叶石楠多株 环境条件阴暗、低温光照充足,适宜温度 处理方法装甲、乙两组植物栽种在各自实验环境中一段时间 (1)交流评价:学习小组同学对该实验方案讨论后认为,因为实验选材和环境条件设置没有控制好变量,该方案并不能探究光照能否影响叶片变绿”请你对该实验方案进行改进: ①对实验材料选择的改进是__________ ②甲组的环境条件应重新设置为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预期:假如光照对叶片变绿确实有影响,预期的实验现象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食物在胃里是如何消化的? (1)历史上,针对动物的胃是只能研磨食物进行物理消化,还是能同时进行化 学消化的问题有过争议.若穆、斯帕兰扎尼等科学家进行了实验:将一块肉装在由金属丝制成的小笼里,然后让鹰吞食这个小笼,过一段时间,将小笼从鹰体内取出.如果胃在进行物理消化同时,也能进行化学消化,科学家应该观察到的现象是. (2)为了研究胃内能进行化学消化的液体是一直存在的,还是在进食后的消化过程中产生的,有人设计了以下两个实验: 实验甲:取一群人早餐前后的胃内容物,进行成分分析. 实验乙:取某人中餐前后的胃内容物,进行成分分析.

初中生物实验探究题的解题思路与技巧

浅谈初中生物实验探究题的解题思路与技巧 [摘要] :把握实验探究题的解题思路与技巧,首先要弄清实验的原理、实验中材料的使用、实验中的变量、现象及预测实验结果等。 [关键词]: 注重设计重视过程解题技巧 会考实验题的创新设计,正在由验证性实验向探究性实验的方向突破和发展,已然成为今后一段时间内实验命题的方向和热点。那么,如何才能答好生物实验设计题,取得优秀的分数呢?这就必须了解一份完整的实验方案的设计,掌握实验设计的基本思路和技巧,在生物实验能力测试中就能够做到有据可依,有法可循,总体考虑,综合分析,达到事半功倍,获得高分的效果。本文结合自己近几年的教学实践,谈谈生物实验设计题的基本解题思路与技巧。 1 什么是实验设计 所谓实验设计,就是要求学生设计实验原理,选择实验器材,安排实验步骤,设计数据处理的方法及分析实验的现象等。但在生物综合能力测试中由于受时间和卷面的限制,实验设计能力考查无法面面俱到,或者是考查实验步骤的设计、续写或修改,或者是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或者是实验数据的加工和实验结果的分析,或者是考查实验结果的预期与讨论,或者是实验装置的检验或改进等等。 2 实验设计的基本内容 设计一个较完整的实验方案一般应包括:①明确实验目的→②确定实验变量→③分析实验原理→④提出实验假设→⑤落实实验用品→⑥设计实验步骤→⑦ 预测实验结果→⑧得出实验结论 2.1实验设计的基本解题思路 2.1.1明确实验目的,分清实验类型 明确实验目的就是要弄清“做什么”的问题,即探究或者是验证什么生物学现象或原理。明确实验目的才能明确运用哪一原理进行实验设计,才能明白实验设计中哪一因素是实验变量。例如“设计实验验证呼吸时二氧化碳体积分数的变化”。此实验原理或实验思路与七年级上册教材“植物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的实验原理相同,因此采用教材中相似的实验设计思想:先准备两个盛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或锥形瓶,然后将含有二氧化碳的气体投入盛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或锥形瓶中。再如“口腔内的化学变化”,探讨的问题是温度与酶活性之间的关系,那么在实验设计中,“温度”这一因素应是实验变量。 实验设计一般有两种类型:验证性实验设计和探究性实验设计。验证性实验具有明确的结果,通过实验加以验证;而探究性实验的现象和结果是未知的或不确定的,应针对多种可能分别加以考虑和分析,得到相关的结论。如二005年湖南怀化“探究光照对菜豆发芽的影响”;2007年浙江湖州“唾液淀粉酶催化效率与时间关系”就属于探究性实验设计。 2.1.2找出两类变量,确定对照类型 一找出两类变量

(暑假一日一练)2020(通用版)中考化学重难点易错点复习讲练专题突破实验基本操作与科学探究(含解析)

专题突破实验基本操作与科学探究 一、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 1. 药品的取用 (1)药品取用原则 ①三不原则;②节约原则;③处理原则。 (2)药品取用方法 药品种类仪器方法 固体块状镊子“一横二放三慢竖” 粉末状药匙(或纸槽)“一斜二送三直立” 液体定量量筒按规定量用量筒取 不定量无较多量:直接倾倒 较少量:用胶头滴管吸取 粉末状固体的取用液体的倾倒用滴管滴加液体 两种情况给液体加热给固体加热 图示 注意问题 (1)试管外壁应该干燥。(防止试管炸裂) (2)给试管加热应先预热,然后对准药品部位集中加热。(防止受热不均而使 试管破裂) (3)给固体加热时,试管口应略向下倾斜(防止冷凝水回流到试管底部,使 试管炸裂)。 (4)给液体加热时,试管口应向上倾斜,跟桌面大约成45°角,且试管内液 体不能超过容积的 3 1 ,试管口不能对着人。 (5)加热后的试管不要立即用冷水冲洗。 (6)加热时不要使试管接触灯芯,要用外焰加热。 3. 玻璃仪器的洗涤 (1)洗涤的顺序:倒弃废物→水洗→刷洗→水洗 (2)洗净标准:仪器内壁附着的水既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 4. 仪器的连接:

方法:先把玻璃管口用水湿润,再旋转着与其它仪器连接。 5. 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方法:连接好仪器,把导管的一端放入水中,用手握住试管,若导管口有气泡冒出,说明装置气密性良好。 二、实验探究举例 探究步骤现象和结论 点燃前 白色圆柱状固体、较软(用小刀可切)、不溶于水(将蜡放入水中),密度比水 小(浮在水面上)。 燃着时 (1)点燃时产生淡黄色火焰,并伴随黑烟产生; (2)火焰分焰心(温度最低)、内焰、外焰(温度最高); (3)罩在火焰上方的干燥烧杯内壁有水雾生成,说明有水生成; 罩在火焰上方的用澄清石灰水润湿的烧杯内壁有白色浑浊现象,说明有二 氧化碳生成。 熄灭后 熄灭的瞬间有一缕白烟从烛芯飘出,用火柴点燃白烟,火焰顺着白烟将蜡烛重 新点燃(白烟是石蜡的固体小颗粒)。 操作步骤现象结论 (1)将燃着的小木条分 别插入空气和呼出气体 中 燃着的木条在呼出的气体中立即熄灭; 燃着的木条在空气中继续燃烧。 呼出的气体中氧气的 含量比空气中的低 (2)向一瓶空气和一瓶 呼出气体中,各滴入几滴 澄清石灰水,振荡 盛空气的集气瓶内石灰水不变浑浊; 盛呼出气体的集气瓶内的石灰水变浑 浊。 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 碳的含量比空气中的 高 (3)取一块干燥的玻璃 片对着呼气,并与放在空 气中的另一块干燥的玻 璃片对比 对着呼气的玻璃片上出现水雾; 空气中的玻璃片上没有水雾。 呼出的气体中的水蒸 气含量比空气中的高例题1(安徽模拟)下列装置不作改变就无法检查气密性的是()

中考物理实验探究题专项练习

中考物理实验探究题专项练习 中考物理实验探究题专项练习主要从复习目标、知识储备、典型例题、操作步骤及精选的探究题习题专练,希望本篇的资料可以帮助大家的复习, 【复习目标】 1、熟练掌握科学探究的各要素。 2、能够熟练掌握课本设计的各个探究实验。 3、能够对提出的生活中的现象和问题 【知识储备】 一个完整的实验探究包括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在实验探究过程可只包含一个或多个要素。 【典型例题】 【一】对提出问题能力考查 基本要求: ● 能从日常生活、自然现象或实验观察中发现与物理学有关的问题。 ● 能书面或口头表述这些问题。 例题:某生在河边玩耍,看见两女士在散步,一位穿高跟鞋,另一位穿平跟鞋,尽管看起来她们体重相当,但她们留在河边湿地上的脚印深浅有明显差异,高跟鞋后跟的印痕窄而深,平跟鞋的宽而浅。请同学们经思考后提出一个相关问题?

力对物体的破坏作用和受力面积有什么关系? 解题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二】对猜想与假设的能力考查 基本要求: ●能根据经验和已有知识对问题的成因提出猜想。 ●能对探究的方向和可能出现的实验结果进行推测与假设。 例题.用手将一块木板慢慢压向水中,当物体浸入水中的部分越多时,你的手感受到向上的力越大。请你根据以上实验提出一个假设或猜想。 液体对物体的浮力跟浸入液体的深度有关 练习:对影响液体蒸发快慢因素的研究中,学生发现衣服展开、晾在通风、向阳的地方干的快这一事实,情根据以上事实提出你的猜想 猜想:液体温度高、表面积大、表面空气流速大,液体蒸发的快。【三】对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能力考查 基本要求: ●能明确探究的目的和已有条件,会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的过程。 ●能选择正确的科学探究的方法及所需要的器材。 ●能考虑影响问题的主要因素,有控制变量的初步意识 例题:设计影响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因素实验方案时,通过推理得

一日一练探究实验题

某校生物兴趣小组,针对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设计了如下探究实验:(9分) 请分析回答: 实验一:(提示:①实验假设1号瓶能够产生氧气;②实验开始时,两瓶塞玻璃弯管中水面高度相同。) (1)设置2号瓶的目的是___________ 。 (2)用灯光日夜不停地照射瓶子,你可以观察到1号瓶将会出现哪些变化?(2分)(至少答出2个方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两天后,1号瓶产生气体汇集在瓶的上部,这时应小心地拿掉瓶塞,并迅速将一根带有余烬卫生香放到瓶口处,若观察到卫生香,说明产生了氧气,假设成立。否则假设不成立。 实验二: (4)1号瓶用一玻璃片将瓶口盖严,2天后,将燃烧的蜡烛放入瓶内,蜡烛立即熄灭,这一实验证明了植物的呼吸作用吸收了瓶内的___________ 。 (5)2天后,用手挤压2号瓶的塑料袋,让袋内的气体进入试管,将出现的结果是石灰水变___________ ,该实验说明了植物的呼吸作用产生___________ 。 ⑹实验一与实验二相比,需要的外界条件不同,完成实验一必需的外界条件是 ___________ ;完成实验二必需的外界条件是___________ 。

阅读材料,分析回答: 西安八中陈重光同学家因为饲喂观赏小鸟而养着黄粉虫。黄粉虫原是粮仓中的害虫,发育过程类似于菜粉蝶。黄粉虫幼虫营养价值极高。 陈重光是一个善观察、爱动脑、勤动手的同学。她在饲养中发现,铺在养虫盒子里的泡沫塑料上有细小的噬咬痕迹。是黄粉虫在吃塑料吗?于是,她把黄粉虫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只喂麦麸和菜叶,试验组加喂塑料餐盒片。结果虫子确实在吃塑料盒。 她又对试验组黄粉虫的粪便做了静电、燃烧、浸水等实验,发现其粪便不产生静电吸附、不可燃烧、不漂浮,并产生腐败臭味。经过一年多时间的试验,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她的这一发现在2004年全国第18届科技创新大赛中获得二等奖。 ⑴你认为黄粉虫的发育过程属于。 ⑵在陈重光“人造生态系统”的成分中,黄粉虫应属于。 请写出陈重光“人造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 ⑶“陈重光实验”的“假设”和“控制变量”分别是什么? 。 ⑷根据陈重光的试验结果,请你写出相关的结论: 。 ⑸陈重光的试验结果,能为我们解决哪些现实社会中的问题提供启示? 。

2019中考化学实验探究必备训练题(附)

2019中考化学实验探究必备训练题 1.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在验证“碱使酚酞试液变红”的实验时,发现一个意外现象:将酚酞试液滴人某NaOH溶液中,溶液变成了红色,可是过一会儿红色却消失了。 【提出问题】是什么原因导致滴有酚酞的NaOH溶液由红色褪为无色? 【猜想与假设】他们分别对这种意外现象作如下猜想: 甲同学:可能是酚酞与O2发生了反应; 乙同学:可能是NaOH溶液与空气中的CO2发生了反应; 丙同学:可能与NaOH溶液浓度大小有关; 你认为可能还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关(写一条即可)。 【设计实验】三位同学分别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 (1)甲同学设计了如下实验,请你填写下表。 实验步骤设计这一步骤的目的实验现象实验结论 1.将NaOH溶液加热煮沸 溶液变红,过一会 儿红色消失 甲同学猜想 ___________(填 “正确”或不正 确”)2.向冷却后的溶液中滴人酚酞,并滴 一些植物油在其上方 2与NaOH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甲同学认为乙同学的实验不够严谨,理由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丙同学使用了色度传感器测溶液的颜色。他在a、b、c三个比色皿中分别加入等量5%、10%、20%的NaOH1溶液,然后各滴加2滴酚酞试液。溶液颜色的变化曲线如图[说明:溶液无色时色度值(透过率)为100%]。请你观察右图回答问题。①写出两条规律性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推测5%的NaOH溶液滴加2滴酚酞试液后褪为无色的时间约为( ) A.小于30s B.30-90s C.90-140s D.140-180s E.180-280s F.大于280s 【答案】滴入酚酞溶液的多少、滴入酚酞溶液的浓度大小以及氢氧化钠溶液中含有的杂质等. (1) 实验步骤设计这一步骤的目的实验现象实验结论 1.将NaOH溶液加热煮沸除去溶液中的氧气 溶液变红,过一会儿红色 消失 甲同学猜想不 正确 2.向冷却后的溶液中滴入酚酞,并滴一些植 物油在其上方 隔绝氧气 2232

2017年中考物理实验探究题专题解析

2017年中考物理实验探究题专题解析

中考物理实验探究题专题解析 一、实验探究内容及考查点 1.课本实验探究(带※为中考的重点,带※※为中考的必考点) 考查内容考查知识点 平均速度的测量刻度尺的使用;停表的读数;平均速度公式的运用 音调和频率、响度与振幅的关系音调与频率的关系;响度与振幅的关系 改变频率和振幅的方法(振动物体的长度和拨动的力度) 光的反射光的反射的内容 ※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等大蜡烛的意图(便于比较物体和像的大小) 透明玻璃板的原因(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图纸信息的处理(测量各点到平面镜的距离;连接对应点观察连线与平面镜的关系)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凸透镜成像特点及应用;对焦点、焦距、物距、像距理解 实像和虚像的区分(是否呈现在光屏上) 蜡烛、凸透镜和光屏的位置和高低(中间放置凸透镜;三者中心在同一高度) ※晶体的熔化和凝固晶体熔化和凝固图像和条件(温度不变,需要继续吸热/放热)熔点和凝固点 ※水的沸腾水沸腾的图像和条件(温度不变,需要继续吸热) 沸点和气压的关系(气压高,沸点高) ※物体质量和密度的测量密度的计算 天平的使用(放、移、调、称、读的要点) 量筒的使用 质量和体积测量顺序的处理(注意测量时液体的残留) 重力与质量的关 系 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滑动摩擦力的影响因素滑动摩擦力的影响因素;控制变量法的运用 匀速拉动物块运动(便于读数、拉力等于摩擦力) 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一定律;控制变量法;实验加理论推导的实验思路二力平衡的条件二力平衡的条件;控制变量法 ※压力作用效果的影响因素压力作用效果的影响因素 压力作用效果的呈现(观察物体的凹陷程度) 液体压强的特点压强计的使用(观察U形管两边液面的高度差) 控制变量法;液体压强的特点 浮力的影响因素浮力的影响因素;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浮力的求解 ※阿基米德原理阿基米德原理的内容;测力计的读数 浮力的求解(两次测力计的示数差) 实验的步骤(称小桶重力;空中称物重;水中称读数;称小桶和水的重力) 杠杆的平衡条件杠杆的平衡条件 力臂的读取(杠杆水平时读杠杆上的刻度) ※滑轮组的机械效率机械效率的理解 有用功和总功的求解(有用功——重力做的功;总功——拉力做的功)拉力与物体重力的关系(F=(G+G 动 )/n;n——动滑轮上绳子的段数)匀速拉动绳子(便于读出拉力的示数)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实验探究题专练 含答案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实验探究题专练 含答案 1.在做“观察水的沸腾”的实验时,甲、乙、丙三组同学分别从A 、B 两套装置中选一套来完成实验: A B C (1)甲组同学发现所测水的沸点高于100℃,他们选择的是________(选填“A ”或“B ”)装置. (2)乙、丙两组同学虽然选用的实验装置相同,但水开始沸腾的时刻不同,他们绘制的沸腾图像如图C 所示,乙组a 、丙组b 两种图像不同的原因是乙组同学所用水的质量比丙组的________。 (3)某品牌家用电饭锅的设计是:当锅内的温度达到103℃时,就会自动“跳闸”。通常我们用这样的电饭锅烧水(未干前),它 ________(选填“会”或“不会”)自动“跳闸”。 2.在做“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的实验时,常用一块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如图所示,将一支点燃的蜡烛放在玻璃板前,另选一支完全相同未点燃的蜡烛B 放在玻璃板后进行观察.在此探究活动中: (1)用玻璃板来代替平面镜,是为了确定_______的位置; (2)选择A 、B 两支完全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像与_______大小关系; (3)移去玻璃板后面的蜡烛B ,并在其位置上放一光屏,则光屏上将__________(选填“有”“没有”)蜡烛的像,因为平面镜成的是______ (选填“实”“虚”)像。 3. 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小明用了9个红色的发光二极管按“F ”字样镶嵌排列在白色的板上代替蜡烛作光源,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 (1)将光源、凸透镜、光屏依次放在光具座上。调节光源凸透镜和光屏的高度,使它们的中心大致在同一 ,其目的是使像成在________。 (2)为了确定凸透镜的焦距,小明将凸透镜正对太阳光,再把光屏放在另一侧,改变凸透镜与光屏的距离,直到光屏上出现一个________(选填“亮点”或“亮环”)为止,测得它与凸透镜中心的距离为10cm ,确定出焦距f= ________cm (选填“5”或“10”)。 (3)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的零刻度线上,小明将光源移至光具座30cm 处后,再移动光屏,至到如图甲所示位置,光屏上恰好成清晰的像,此时像应是图乙中的________(选填序号);如果她将光源再远离凸透镜一些,这时光屏应向________(选填“左”或“右”)移动,以获得清晰的实像。 甲 乙 4.在“测量小石块的密度”的探究课上,某实验小组进行了如下实验探究活动。 t 1 t 2 t/mi T/℃ a b

初中化学实验探究题专题训练(整理)

初中化学实验探究题专题训练 一、气体的制取、干燥及装置连接 1、某校化学兴趣小组学习了气体的制取和收集后,对相关知识进行总结,请你一起参与,并完成下面题目内容: (1)写出下列仪器名称:a ;b .图3 (2)若用E装置收集氧气,则氧气应从口通入(填“c”或“d”). (3)装置B、C都可用来制取二氧化碳,装置C相对于装置B在操作方面的优势是。也可用加热碳酸氢钠(NaHCO3)固体(产物为碳酸钠、二氧化碳、水)来制取CO2,该反应的化学方程 式,若用此法来制取CO2,应选用的发生装置为,收集装置为. (4)实验室制取氧气有以下主要操作步骤:①加热②把药品装入试管后固定在铁架台上③检查装置的气密性④熄灭酒精灯⑤用排水取气法收集气体⑥从水槽中取出导管。正确的操作顺序是(写序号)。(5)若用F收集CO2,要测量生成的CO2气体的体积,其中在水面上放一层植物油目的是;植物油上方原有的空气对实验结果(填“有”或“无”)明显影响. 2、图3所示装置有多种用途。请回答下列问题: (1)洗气:除去CO2中的水蒸气,装置内应盛的物质是,气体应从装置的端通入。 (2)检验:证明CO中混有CO2,装置内应盛。 (3)贮气:若用排空气法收集H2,气体应从装置的端通入(填“A”或“B”,下同。) 若用排空气法收集O2,气体应从装置的端通入。 若用排水法收集H2,瓶内先装满水,气体从端通入。 若用排水法收集O2,瓶内先装满水,气体从端通入。 3、下图是实验室常用的装置。请据图回答: (1)写出仪器①的名称。收集某气体只能采用E装置,由此推测该气体具有的性质; (2)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装置组合是(填序号),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实验室制得的CO2气体中常含有HCl和水蒸气。为了得到纯净、干燥的CO2气体,除杂装置的导管气流方向连接顺序是(填选项)。A.a→b→c→d B.b→a→c→d C.c→d→a→b D.d→c→b→a 4、实验室用图所示装置制取纯净、干燥的氢气,并进行还原氧化铜的实验。 (1)装置B、C内所盛的液体分别是浓硫酸和氢氧化钠中的一种,则装置B内所盛液体是,装置C的作用是。 (2)为检验氢气还原氧化铜有水生成,装置E中所盛试剂是,反应后装置E中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3)为证实生成的气体中混有氯化氢气体,装置B应改盛溶液。 (4)氢气还原氧化铜的主要操作步骤有:①加热氧化铜②检验氢气纯度③停止加热④通入氢气⑤停止通入氢气。正确的操作顺序(序号)是。

中考化学实验探究题归类及解法

中考化学实验探究题归类及解法 实验探究活动是新课标理念中的一种全新的学习方法,也是中考考查的重点和热点,但不少同学对于实验探究类试题,往往不知如何入手去解答。实验探究题中的许多内容都是平时学习(实验)或生活中司空见惯的,只是命题形式新颖,选择素材陌生度高,但基础知识或原型实验来源于教材的演示实验或学生实验。很多同学做题时联想不到,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学习和生活中要多想多问几个为什么?要注意从化学的视角去观察思考学习和生产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并能根据自己已有的化学知识和经验对问题做出有意义的猜想和假设,并设法用实验去检验验证它。在解答实验探究类试题时要①通读全题划出关键的语句,审清题意,明确要求;②回归教材确定知识点;③细心分析明确设计意图,灵活应用基础知识解决探究题中的问题(关键是分析题中的设计方案和实验装置图)。现从近年来各地中考试题中选取数题,进行简要的归类与评析。 根据探究题的内容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一、气体成分的探究 如人吸入和呼出气体成分探究、酒精和蜡烛等可燃物燃烧后产生气体成分探究、两种物质反应后产生气体成分探究、鱼瞟内气体成分探究等。涉及的知识点有空气、O2、N2、H2、CO、CO2等这些物质的制法及检验,以及它们与氧气、水、碱溶液等反应产生的特有现象。

例1.(07长春)请你阅读下列短文后,回答有关问题。 “二氧化碳本身没有毒性,但当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超过正常含量时,会对人体产生有害影响,所以在人群密集的地方,应该注意通风换气,保持空气新鲜。” (1)根据上述短文,提出一个你想探究的问题:。 (2)对你的问题做出一个比较合理的猜想:。 (3)请自选用品设计实验验证你的猜想,并填写下表。

实验探究题专项练习

实验探究题专项练习 一、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实验: (1)作出的假设是。 (2)该实验中的变量是,在设计实验时,要给鼠妇提供和两种环境,以便形成。 (3)每个实验装置中放入10只鼠妇,每分种统计一次明亮和阴暗土壤中的鼠妇数目,统计10次,计算10次统计数的值,目的是为了__________________。用10只而不是用1只鼠妇做实验是为了_________________,实验结束后应该把鼠妇____________________. (4)得出的结论是。 (5)如果“探究湿度对鼠妇生活的影响”,则实验中的变量是,需要给鼠妇提供和两种环境。 二、【显微镜的使用】 1、放大倍数的计算方法:如果目镜上标有5×,物镜上标有40×,则显微镜观察到的物体被放大的倍数是。 2、物像的移动方向与标本的移动方向关系是,这说明从目镜内看到的物像是像。如果视野的右下方有一物像,我们向______移动玻片标本,物像就会到视野中央。 3、怎样判断污点在目镜上、物镜上、还是在玻片标本上? 先转动目镜,如果污点动,则在目镜上;再移动玻片标本,如果污点动则在标本上;如果两处都不动,则在物镜上。 4、用显微镜观察的材料要求必须是。 5、可调节光线强弱的是() A、遮光器和载物台 B、反光镜和通光孔 C、遮光器和反光镜 D、反光镜和载物台 三、【临时装片的制作步骤】 1、擦→滴→撕→展→盖→染→吸 制作临时装片的步骤一般是() ①染色②撕取实验材料③擦拭载玻片和盖玻片④在载玻片中央滴清水⑤盖 盖玻片⑥将实验材料置于水滴中展开 A、①②③④⑤⑥ B、③②⑥⑤④① C、③④②⑥⑤① D、④②①③⑤⑥ 2.制作洋葱鳞片叶片表皮细胞临时装片时,正确使用盖玻片的方法是() A、将盖玻片迅速盖在载玻片上 B、将盖玻片的一边先接触滴液,另一边慢慢盖上 C、将盖玻片放在载玻片一端,推向中间 D、将盖玻片的一边先接触滴液,另一边快速盖上 3、下列关于制作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临时装片的过程,叙述不正确的是() A、用洁净的纱布将盖玻片和载玻片擦拭干净,然后在载玻片的中央滴一滴清水 B、用镊子在洋葱鳞片叶外侧撕取一小块透明的薄膜 C、用镊子夹起盖玻片使它的一端先接触载玻片上的水滴,然后缓缓放下 D、用稀碘液进行染色 四、用显微镜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 1、下列关于制作和观察人口腔上皮细胞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A、用凉开水漱口 B、在载玻片上滴加生理盐水 C、口腔上皮细胞包括细胞壁、细胞膜和细胞核 D、用碘液进行染色 2、生理盐水的浓度是其目的是 五、【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 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方法步骤 (1)把盆栽天竺葵放到处一昼夜,目的是: (2)用把叶片的一部分从上下两面遮盖起来,然后移到光下照射。使叶片的见光部分和未见光部分形成________ (3)几小时后,摘下叶片,去掉纸片。 (4)把叶片放入盛有的小烧杯中,加热,使叶片含有的叶绿素溶解到酒精中,叶片变成。如此加热的目的是 (5)用清水漂洗叶片,再把叶片放到培养皿里,向叶片滴加。 1

苏教版化学一轮精品教学案:评价与探究型实验题

第3讲评价与探究型实验题 热点一有关物质组成的评价与探究型实验题 【例1】已知某白色粉末中含有CuSO4、K2SO4、NH4HCO3、NH4Cl、NaCl五种物质中的两种,且物质的量之比为1∶1。请完成下述探究混合物组成的实验。 限选择的仪器和试剂:烧杯、试管、玻璃棒、量筒、胶头滴管、药匙、酒精灯、火柴、试管夹、镊子;红色石蕊试纸、淀粉碘化钾试纸;1mol·L—1硫酸、1mol·L—1硝酸、1mol·L—1盐酸、1mol·L—1NaOH溶液、Ba(NO3)2溶液、AgNO3溶液、蒸馏水。 a.初步探究 取适量白色粉末于烧杯中,加入蒸馏水搅拌,混合物完全溶解,得到无色透明溶液A。 用胶头滴管取少量溶液A于试管中,再滴加稀硝酸,溶液中有无色气泡产生;继续滴加过量稀硝酸至溶液中不再产生气泡,得到无色透明溶液B。 (1)用________(填实验仪器名称)取白色粉末于烧杯中。 (2)上述实验可以得到的初步结论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CuSO4、NH4Cl的溶液呈酸性,有人认为二者属于酸,你的观点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进一步探究 (4)请设计最简单的实验方案进一步确定该固体混合物的组成。叙述实验操作、预期现象和结论。 实验操作预期现象和结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实验设计与评价试题中,有关检测物质组成的实验设计是最为常见的一类考题。需要注意的是,在离子检测、气化后的成分检测的过程中,要严格掌握离子检测、气体成分检测的先后顺序,防止各成分检验过程中的相互干扰。 解题思路: 1取少量固体试样溶于水错误!检测固体中的阴、阳离子得出实验结论。 2取少量固体试样在氧气流等中反应检测所产生的物质(如气体)得出实验结论。 3取少量固体试样溶于水配成溶液加酸(或碱、盐)溶液使其气化(或沉淀)检测气体的成分(或沉淀性质)得出实验结论。 注意事项:

酸碱盐实验探究题专题

1、某海洋化工集团用氨碱法生产的纯碱产品中含有少量氯化钠杂质,其产品包装袋上 注明:碳酸钠≥96%。为测定工业纯碱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某学生设计了如下图装置: 【实验步骤】 ①准确称取盛有碱石灰的干燥管的质量为158.0g,再准确称取11.0g纯碱样品并全部放 入A中; ②组装全部反应装置并检查气密性,关闭d;由e逐滴加入稀硫酸至不再产生气泡为止; ③打开d,慢慢鼓入空气10min; ④再称干燥管的总质量为162.4g。 【问题分析】 ⑴通过装置B鼓入空气的目的是。 ⑵不设置装置C将使测定结果(填偏大、偏小或不变),原因是。 ⑶该产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是。(结果精确到0.1%) 2、有一实验事实:铁粉与硫酸铜溶液反应,不但有铜生成,而且有较多的气体产生。为确 定气体的成分,进行下列实验探究。 ㈠探究:从物质组成元素角度分析,气体可能是SO2、O2、H2中的一种或几种。 ㈡实验: ⑴甲同学为确定是否含有SO2,他将气体通入酸性高锰酸钾溶液中,溶液颜色未发生变 化,证明该气体中没有SO2 。 ⑵乙同学认为只有O2,则可用是来检验。实验证明乙同学的观点不正确 ...。 ⑶丙同学为判断是否含有O2,同时确定气体成分,通过查阅资料得知: O2+4KI+4HCl=2I2+4KCl+2H2O,I2为碘单质。于是他设计了如下的实验装置: ㈢实验现象与结论:A中观察到,证明无O2;B中观察到铜网表面变红,证明该气体是H2。 ㈣实验反思: ⑷大家认为丙同学在加热之前,应对气体先以确保安全。 ⑸由上述实验可知,硫酸铜溶液显性(填“酸”或“碱”)。

3、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学习了工业“侯氏制碱法”的原理后,知道: NaCl+NH3+CO2+H2O===NaHCO3↓+NH4Cl. 【提出问题】能否在实验室模拟“侯氏制碱法”中制取NaHCO3的过程呢? 【实验验证】如下图是该学习小组进行模拟实验时所用到的部分主要装置。已知浓氨水遇生石灰会产生大量的NH3。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检验A装置气密性的方法是:塞紧带长颈漏斗的橡胶塞,夹紧弹簧夹后,从漏斗注入一定量的水,使漏斗的水面高于试管的水面,停止加水后,若__________,说明装置不漏气。装置完成后,在A中发生的反应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 (2)D是连接在装置A与装置C之间的气体净化装置,进气口是______(填a或b), D 的作用是除去A中挥发的氯化氢气体。 (3)实验时先向饱和NaCl溶液入较多的NH3(溶液显碱性),再通入足量的CO2,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填写序号) ①使CO2更易被吸收②NH3比CO2更易制取③CO2的密度比NH3大 (4 )用的方法将生成的NaHCO3晶体从混合物中分离出来。 【得出结论】利用“侯氏制碱法”在实验室可以制取NaHCO3。 4、某中学科学兴趣小组按照课本实验方法(如图甲),做木炭与氧化铜反应实验时,发现 很难观察到紫红色铜的生成,却往往有暗红色固体出现。他们决定对这个实验进行探究和改进。 【提出问题】暗红色的固体是什么?如何选择合适的条件,使木炭还原氧化铜的实验现象更明显? 【查阅资料】铜有+1和+2两种化合价,通常情况下,氧化合价为-2,碳的化合价为+4或-4。 【猜想与假设】 (1)同学们认为这种暗红色固体可能是一种化合物,并猜测它的化学式为。 (2)同学们还认为,通过改变反应物的状态、质量比,以及反应装置,可以使该实验现象更加明显,减少出现暗红色固体的情况。 【分析与交流】

实验探究练习19道题目(带详细答案)

中考实验探究题 1.某生在实验室发现一没有瓶塞的试剂瓶,里面装有白色固体试剂,瓶上标签已经严重腐蚀,看不清上面的字迹,但可以判断里面所盛试剂由三种元素组成。为确定该白色固体的成分,他取少量该固体配成无色溶液A,然后进行了以下实验: (1)无色试剂B是(填名称),白色沉淀是 (填化学式) (2)若无色溶液D中只含一种溶质NaCl(不考虑前面加入的B试剂),则无色溶液A中一定含有。(填化学式) (3)结合题目所给信息判断:原试剂瓶内所盛白色固体可能是或 2.学习了生态系统的知识后,小华同学成了“生态迷",他对校园内的两个池塘进行了长期观察,发现池塘内有下列生物:草履虫、虾米、鲫鱼、鲤鱼、青蛙、小球藻、睡莲和其它一些不知名的水草。 他采集了较多的黑藻、小球藻、草履虫、河虾和鲫鱼,养在家里的大鱼缸里,鱼缸底部放有从池塘中取来的底泥,以此来进行实验探究。 (1)该鱼缸内的所有生物构成_____________. (2) 请你写出鱼缸中的一条食物链 _______________ ;如果鱼缸中的水受到污染,则所有生物中____________体内的有毒物质可能会最多. (3)虾米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是通过______________过程产生的 (4)如果将鱼缸中的黑藻和小球藻去掉, 下列情况中最不可能发生的是_ _________ A 水中溶解氧含量下降 B水溶液中的PH升高 C 虾米和鲫鱼相继死亡 D 水溶液中厌氧型微生物增加 3.利用下列装置研究CO2含量和光照强度对大豆光合作用的综合影响。实验时使用生长发育状况一致的大豆植株在室温250C下进行。对各组试验装置精确测量的液滴移动数值记录于下表。根据图表分析回答:(提示:缓冲液能吸收多余的CO2)

初三化学专题复习探究性实验题模板

初中化学几类探究题分析 一、C、Fe、Cu、FeO、Fe 2O 3 、CuO等物质性质的探究题 1、对碳的探究,一般考察木炭的颜色,与氧气的反应及它的还原性。 2、对铁的探究,一般考察它与酸的置换反应、与盐溶液的置换反应及亚铁盐溶液的颜色。 3、对铜的探究考察铜的颜色、及与氧气反应后得到的氧化铜的颜色且铜与盐酸、稀硫酸不发生置换反应。 4、对FeO、Fe 2O 3 、CuO等物质的探究主要考察本身的颜色以及与盐酸、稀 硫酸反应而溶解后溶液的颜色。 一般以填写实验报告册的形式给出,根据猜想填写实验步骤、观察到的现象、及由现象得出的结论。 常见的现象: 1、对碳而言与盐酸、稀硫酸不反应常说黑色固体不溶解,它的氧化产物二氧化碳可以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2、对铁而言它比较活泼与盐酸、稀硫酸反应常说黑色固体溶解、有气泡产生,溶液由无色变为浅绿色。FeO与酸反应黑色固体溶解,溶液变为浅绿色。CuO 与酸反应黑色固体溶解,溶液变为蓝色。Fe 2O 3 与酸反应红色固体溶解,溶液变 为黄色。 所以针对不同的猜测,叙述的现象各不相同,但万变不离其宗,即把握好物质的性质的差异,描述正确的现象,得出正确的结论。 举例如下: 第一题:现在许多食品都采用密封包装,但包装袋中的空气、水蒸气仍会使食品氧化、受潮变质,因此一些食品包装袋中需放入一些脱氧剂,以使食品保质期更长一些。甲、乙、丙同学为了探究“脱氧剂”的成分,从某食品厂的月饼包装袋中取出“脱氧剂”一袋,打开封口,将其倒在滤纸上,仔细观察,脱氧剂为灰黑色粉末,还有少量的红色粉末。 提出问题:该脱氧剂中的黑色粉末、红色粉末各是什么?

猜想:甲同学认为:灰黑色粉末可能是氧化铜、红色粉末可能是铜。 乙同学认为:灰黑色粉末可能是铁粉,也可能还有少量的活性炭粉,红色 粉末是氧化铁。 丙同学认为:灰黑色粉末可能是氧化铜、活性炭粉,红色粉末可能是铜。(1)、你认为同学的猜想正确。 (2)、请设计一个实验方案来验证你的猜想是正确的,并填写以下实验报告: 第二题:某校进行化学实验考察时,老师给了同学们一小包黑色粉末,这种黑色粉末可能是氧化铜、木炭粉或者是这两者的混合物,让他们通过实验探究来确定。某同学探究过程如下: (1)〔提出问题〕假设1:黑色粉末是木炭粉; 假设 2:;假设 3:;(2)〔设计实验方案〕:他对实验进行了一下设想和分析: 取少量黑色粉末于烧杯中,并加入过量的稀硫酸。则实验中可能出现的现象与对应结论如下表,请你完成下表。 (3)〔进行实验〕:通过实验及分析,确定该黑色粉末为木炭粉和氧化铜的混合物。

中考物理实验探究题专题解析

2014年中考物理实验探究题专题解析 一、实验探究题的解答技巧 1.阅读题目,弄清题目探究的内容; 2.思考实验所需的器材、研究方法和结论; 3.思考特殊器材的使用方法和作用(一般指测量型器材); 4.电学实验探究题中的故障问题(开路:可能只有电压表有示数;短路:部分器材有示数)。二、典型中考实验探究题分析 1.聂利同学在一个养蜂场看到许多蜜蜂聚集在蜂箱上,双翅没有振动,仍嗡嗡地叫个不停。她对《十万个为什么》中“蜜蜂发声是不断振动双翅产生的”这一结论产生怀疑。蜜蜂的发声部位到底在哪里? 下面是聂利同学的主要探索过程: ①把多只蜜蜂的双翅用胶水粘在木板上,蜜蜂仍然发声。 ②剪去多只蜜蜂的双翅,蜜蜂仍然发声。 ③在蜜蜂的翅根旁发现两粒小“黑点”,蜜蜂发声时,黑点上下鼓动。 ④用大头针刺破多只蜜蜂的小黑点,蜜蜂不发声。 请回答: (1)聂利同学在实验时,采用多只蜜蜂的目的是。 (2)从实验①和②可得出的结论是。 (3)“用大头针刺破多只蜜蜂的小黑点”基于的假设是。 2.石林中学的张江同学自备器材,主动探究“平面 镜成像的规律”,其情形如图所示,他先把一块平板玻璃垂直立在水平桌面上,再 准备A、B两支大小、外形完全一样的蜡烛,然后把点燃的蜡烛A立在玻璃板前, 又把蜡烛B放在玻璃板后面,并移动蜡烛B的位置,使它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 (1)张江同学在做探究实验时用透明玻璃板代替平面镜是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他选择的蜡烛B与蜡烛A的大小、外形完全一样是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果把蜡烛A向镜面移动一段距离,又移动蜡烛B去与蜡烛A的像比较,会发现蜡烛A像 的大小______(选项“变大”、“变小”或“不变”)。 (4)如果在蜡烛A像的位置放一个光屏,光屏上______承接到像(选项“会”或“不会”),这 说明平面镜所成的像是_____像(选填“虚”或“实”)。 3.(1)在“探究光反射的规律”时,小李进行如图所示的实验,让一束光EO贴着纸板射到平面镜上,在纸板上会看到反射光线OF。将纸板沿ON向拥不后折,此时在NOF面上看不到反射光线,如图乙所示,此实验现象说明;在图甲中,如果让光线逆着OF的方向射向镜面,会看到反射光线沿着OE方向射出,这表明。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探究型实验题.docx

M α A O 初中物理学习材料 唐玲出品 八年级下册探究型实验题 1.如右图所示是同学们在老师指导下探究重力方向的实验装置。 (1)将该装置放在水平桌面上后,逐渐改变木板M 与桌面的夹角α, 会观察到悬线OA 的方向 (变化/不变); (2)剪断悬线OA ,观察小球下落的方向是 ; (3)从以上实验现象分析得到的结论是 ,建筑工 人经常使用的 就是该原理的应用。 2.下图是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的过程. (1)根据图①②③④中情景可以判断的是_ __实验事实,_ _ _是实验推论。 (2)每次让小车从斜面同一高度由静止滑下,记下小车最终停在水平面上的位置.可知小车受到的阻力越小,小车运动的路程越_ _ _。其中运动的小车在木板上最终停下来,是因为小车在水平方向上受_ __(平衡力/非平衡力/不受力)。 (3)若用木块代替小车再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还需要添加的器材是长方体木块、钩码和 __。 3.如图所示,A 是木块,B 是长木板,C 是弹簧测力计,另有砝码、棉布、毛巾等物。 (1).小芳在做“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因素”的实验时,应拉动弹簧测力计使木块作__________________运动. (2).在图乙中,D 是一个电动装置,可带动木板匀速运动。该装置相对图甲所示装置更具优势,请指出其中一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双实验小组四位同学想利用上图乙的方案来探究长木板面与课本间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的关系。 ①将一个同学的物理课本代替木块A 放在水平木板上,通过弹簧测力计水平匀速拉动课本,此时弹 簧测力计的示数是2N ,课本与木板面间的摩擦力大小为_______N 。 ②在原来的课本上又放了另一个同学同样的课本,以改变课本与木板间的压力,这种方法:_________(选填“可行”或“不可行”)。 ③通过多次实验,她们得到下表所示的实验数据: 分析表格中数据可以得出结论:当接触面的粗糙程度一定时,_________越大,________就越大。 4.在探究“二力平衡条件”的实验中: (1)甲、乙两组同学分别选择器材后,设计组装的实验装置如图13所示。老师指出乙组同学选择的器材更加合理,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探究力的大小对二力平衡的影响时,利用了定滑轮能够___ _____的特点,并通过调整 ________来改变F 1和F 2的大小。 (3)保持F 1与F 2相等,用手将小车扭转到图中的位置,松手后,小车将无法在此位置平衡。实验中设计这一步骤的目的是为了探究二力平衡时,两个力必须满足哪个条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小伟要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他猜想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可能有: ①接触面所受的压力大小; ②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③接触面积的大小. 接下来小伟通过如图所示实验操作验证他的猜想: 甲 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