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量共线、定比分点公式及数量积(补课)

向量共线、定比分点公式及数量积(补课)
向量共线、定比分点公式及数量积(补课)

向量共线、定比分点公式及数量积(补课)

-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

向量共线、定比分点公式及数量积

一、 平面向量共线定理、定比分点 1. 平面向量共线定理

设),(11y x a =,),(22y x b =( b 0),则b a //?01221=-y x y x 注:不能写成b a //?2

2

11x y x y =

,因21x x 、为有可能为0. 2.定必分点公式

已知),(111y x P ,),(222y x P ,),(y x P ,若21PP P P λ= 则OP =

λ+111OP +λ

12OP 坐标公式???

????λ+λ+=λ

+λ+=1121

21y y y x x x ,(λ≠-1),即,1(21

λ+λ+=x x P )121λ+λ+y y 注意:点P 为21P P 所成的比为λ,用数学符号表达即为P P 1=λ2PP .当λ >0时,P 为

内分点;λ <0时,P 为外分点.

二、平面向量的数量积

1.平面向量数量积(内积)的定义:已知两个非零向量a 与b ,它们的夹角是θ,则数量 |a ||b |cos? 叫a 与b 的数量积,记作a b ,即a b = |a ||b |cos?,(0)θπ≤≤并规定0与任何向量的数量积为0

2.平面向量的数量积的几何意义:数量积a b 等于a 的长度与b 在a 方向上投影 |b |c os?的乘

积. b 在a 方向上的投影:OP a

b a b ?=θ=cos

3.两个向量的数量积的性质:设a 、b 为两个非零向量

(1)-|a ||b |≤|a b | ≤ |a ||b |,当a 与b 同向时,a b = |a ||b |;当a 与

b 反向时,a b = -|a ||b |;

(2)a b

a b = 0(两向量垂直的判定);

(3)cos? =||||b a b a ?,|a |cos? =||b b a ?,|b |cos? =||a b

a ?(投影式).

4.平面向量数量积的运算律

y P 2 P P 1

a

b θ

θ

a

b

o P

o

(1)交换律:a b =b a (2) 数乘结合律:(λa ) b =λ(a b ) = a (λb ) (3)分配律:(b a + )

c = a c + b c

5.平面向量数量积的坐标表示

(1)已知两个向量),(11y x a =,),(22y x b =,则a b 2121y y x x +=. (2)设),(y x a =,则22||y x a +=. (3)平面内两点间的距离公式

如果表示向量a 的有向线段的起点和终点的坐标分别为),(11y x 、

),(22y x ,

那么221221)()(||y y x x a -+-=.

(4)向量垂直的判定 :两个非零向量),(11y x a =),(22y x b =

b a ⊥?02121=+y y x x .

(5)两向量夹角的余弦 cos =

|

|||b a b

a ??2

2

222

1

2

12121y x y x y y x x +++=

(πθ≤≤0) 平面向量共线定理、定比分点

1、 a =(1,1),b =(-1,1),c =(4,2),则c =( )

A .3a +b

B .3a -b

C .-a +3b

D .a +3

2、下列各组向量可以作为该平面一组基底的是( )

A .)2,1(=a 与)1,2(=b

B .)2,1(-=a 与=b 0

C .)2,1(=a 与)4,2(--=b

D .)1,0(=a 与)1,0(-=b 3、已知)3,2(-A ,)2,3(-=AB ,则点B 和线段AB 的中点M 坐标分别为( )

A .)5,5(-

B ,)0,0(M B .)5,5(-B ,??

? ??-4,2

7M

C .()1,1B ,)0,0(M

D .()1,1B ,??

? ??-4,2

7M

4、已知向量a =(1,1),b =(2,x ),若a +b 与4 b -2 a 平行,则实数x 的值是 ( )

A .-2

B .0

C .1

D .2

5、在ABC ?中,=AB b ,=c ,若点D 满足DC BD 2=,则=( )

A .c b 3

13

2+ B .b c 3235- C .c b 3132- D .c b 3

231+

6、已知向量a 与向量b 不共线,实数y x,满足)2(y x -a +4b =5a +()y x 2-b , 则=+y x ________ ;

7、已知ABC ?三顶点)4,5(),3,2(),2,1(C B A -,则其重心坐标为_____________; 8、如右图所示,在ABC ?中,已知A(2,3),B(6,-4),G(4,-1)是中线AD 上一点,且AG =GD 2,则点C 的坐标为____________.

9、已知)2,3(),2,1(-==b a ,当k 为何值时,k b a +与b a 3-平行,此时它们方向如何

10、(1) 已知点)4,3(),2,1(--B A ,点P 在直线AB 上,且BP AP 3

1=,求点P 的坐

标;

(2)已知点)8,6(),4,2(--B A ,点P 在直线AB 上,且PB AP 3

1=,求点P 的坐标.

平面向量的数量积

1、已知等边ABC ?的边长为6,则BC AB ?与()

CA BC AB ?+的值分别为( )

A .18-和36

B .18-和36-

C .18和36-

D .18-和36 2、已知2=b ,6-=?b a ,则a 在向量b 方向上的投影为( ) A .3- B .12- C .3 D .无法确定

3、已知向量a =(x ,y), b =( -1,2 ),且a +b =(1,3),则a 等于( )

A . 2

B . 3 C. 5 D. 10

4、已知向量等于则垂直与若a ,b a ),n ,(b ),n ,(a 11-==( ) A .1

B .2

C .2

D .4

5、已知),(b ),,(a 1623-==,而)b a ()b a (λ-⊥+λ,则λ等于( )

A .1或2

B .2或-1

2

C . 2

D .以上都不对

6、若平面向量b 与向量a =(1,-2)的夹角是180, 且 b 3=则b 等于( ).

A. (3,6)-

B. (3,6)-

C. (6,3)-

D. (6,3)-

7、已知2,2,1-=?==b a b a ,则a 与b 的夹角为_________; 8、已知)4,3(=a ,且10=?b a ,求b 在a 的投影_________.

9、已知3||,4||==b a ,的夹角为与b a 4

π

,求||b 2a +,||4b -3a .

10、已知,|b |,|a |12==a 与b 的夹角为3

π

,若向量+a 2k b 与b a +垂直, 求k .

11、已知1||,3||==b a ,b a 与的夹角为

6

π

,求b -a b a 与+的夹角的余弦值.

12、已知向量4||,3||==b a ,且4)2()(≥-?+b a b a ,求a 与b 夹角θ的取值范围.

13、ABC ?中,c AC b BC a AB ===,,,4||,2||,3||===c b a ,求d c c b b a ?+?+?

14、已知向量)2,3(),2,1(-==b a ,向量=c k b a +,b a d 3-=

(1)当k 为何值时,有d c ⊥;(2)若的夹角为钝角时与 d c ,求k 的取值范围.

3平面向量的坐标表示及线段的定比分点公式

5.3平面向量的坐标表示及线段的定比分点公式 要点透视: 1.要清楚向量的坐标与表示该向量的有向线段的起点、终点的具体位置无关,只与其相对位置有关. 2.遇到共线向量与平行有关问题,一般应考虑运用向量平行的充要条件. 3.线段的定比分点公式,要注意求定比分点A 的值,以便顺利求出分点坐标. 活题解析: 例1.(2002年天津卷)平面直角坐标系中, O 是坐标原点,已知两点A (3, 1),B (-1,3),若点C 满足OC OA OB αβ=+ ,其中α,β∈R ,且α+β=1,则点C 的轨迹方程是( ) A .3x +2y -11=0 B .(x -1)2+(y -2)2=25 C .2x -y =0 D .x +2 y -5=0 要点精析:I 设OC =(x ,y ),OA =(3,1),OB =(-1,3), α· OA =(3α,α),βOB =(-β,3β),又αOA +βOB =(3α-β,α+3β), ∴ (x ,y )=(3α-β,α+3β),∴ 33x y αβαβ=-??=+? , 又α+β=1,因此得x +2y =5,所以选D . 思维延伸:本题主要考查向量法和坐标法的相互关系及转换方法. 例2.(2003年江苏卷)已知常数a >0,向量c =(0,a ),i =(1,0),经过原点O 以c +λi 为方向向量的直线与经过定点A (0,a )以i -2λc 为方向向量的直线相交于点P ,其中λ∈R ,试问是否存在两个定点E ,F ,使得|PE |+|PF |为定值?若存在,求出E ,F 的坐标;若不存在,说明理由. 要点精析:本题考查平面向量的概念和计算、求轨迹的方法、椭圆的方程和性质、利用方程判定曲线的性质、曲线与方程的关系等解析几何的基本思想和综合解题能力. 解:根据题没条件,首先求出点P 满足的方程,据此再判断是否存在两定点,使得P 到两定点的距离之和为定值. 因为i =(1,0),c =(0,a ), 所以c +λi =(λ,a ),i -2λc =(1,-2λa ). 因此直线OP 和AP 的方程分别为λy =ax 和y -a =-2λax , 消去参数λ,得点P (x ,y )的坐标满足y (y -a )=-2a 2x 2, 整理得222 ()211()82 a y x a -+= ① 因为a >0,所以得 (1)当a =2 2时,方程①表示圆,故不存在合乎题意的定点E 和F ; (2)当0

向量公式大全

向量公式大全 『ps.加粗字母表示向量』1.向量加法 羈AB+BC=AC a+b=(x+x',y+y') a+0=0+a=a 运算律: 交换律:a+b=b+a 结合律:(a+b)+c=a+(b+c) 2.向量减法 罿AB-AC=CB 即“共同起点,指向被减”

如果a、b是互为相反的向量,那么a=-b,b=-a,a+b=0. 0的反向量为0 a=(x,y) b=(x',y') 则a-b=(x-x',y-y'). 3.数乘向量 实数λ和向量a的乘积是一个向量,记作λa,且∣λa∣=∣λ∣?∣a∣ 当λ>0时,λa与a同方向 当λ<0时,λa与a反方向 当λ=0时,λa=0,方向任意 当a=0时,对于任意实数λ,都有λa=0 『ps.按定义知,如果λa=0,那么λ=0或a=0』实数λ

向量a的系数,乘数向量λa的几何意义就是将表示向量a的有向线段伸长或压缩 当∣λ∣>1时,表示向量a的有向线段在原方向(λ>0)或反方向(λ<0)上伸长为原来的∣λ∣倍 当∣λ∣<1时,表示向量a的有向线段在原方向(λ>0)或反方向(λ<0)上缩短为原来的∣λ∣倍 数乘运算律: 结合律:(λa)?b=λ(a?b)=(a?λb) 向量对于数的分配律(第一分配律):(λ+μ)a=λa+μa. 数对于向量的分配律(第二分配律):λ(a+b)=λa+λb. 数乘向量的消去律:①如果实数λ≠0且λa=λb,那么a=b②如果a≠0且λa=μa,那么λ=μ 4.向量的数量积

定义:已知两个非零向量a,b作OA=a,OB=b,则∠AOB称作a和b的夹角,记作〈a,b〉并规定0≤〈a,b〉≤π 两个向量的数量积(内积、点积)是一个数量,记作a?b若a、b不共线,则a?b=|a|?|b|?c os〈a,b〉若a、b共线,则a?b=+-∣a∣∣b∣ 向量的数量积的坐标表示:a?b=x?x'+y?y' 向量数量积运算律 a?b=b?a(交换律) (λa)?b=λ(a?b)(关于数乘法的结合律) (a+b)?c=a?c+b?c(分配律) 向量的数量积的性质 a?a=|a|2 a⊥b〈=〉a?b=0

定比、定比分点公式

8.1(3)定比、定比分点公式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是8.1的第三节课,是学习向量坐标表示及运算、向量的模与平行之后的又一个新的知识点.它既是对前两节内容复习与巩固,又是对向量知识的进一步深化与拓展,如式子 12PP PP λ=u u u r u u u r 中的λ由实 数推广到定比.同时,经历定比分点公式的推导过程,让学生领悟定比分点的多元化表示方法. 本节的教学重点是定比分点公式的形成、深化、拓展与应用.难点是定比λ的理解、确定及定比分点公式中分点、始点、终点坐标位置的识别. 根据本节特点,教师采取启发、提问为主的教学方法;学生则进行自主学习.即课前进行主动预习,课中进行讨论与交流,课后进行探索研究. 二、教学目标设计 1理解定比的概念,掌握定比分点公式; 2通过定比分点公式的推导过程,巩固向量的运算方法; 感悟定比分点的几种表达方式; 3通过本节的学习,提升发现能力、推理能力,渗透数形结合 思想. 三、教学重点及难点 定比的概念,定比分点公式的推导和应用. 四、教学流程设计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 情景引入 观察思考,引入新课 问题1:设)1,2(A ,)1,2(--B ,)2,4(C 三点共线,可知BA u u u r ∥AC u u u r ,即存 在实数λ,使BA u u u r = λAC u u u r ,那么实数λ= . 而若 BC CA λ=u u u r u u u r ,则λ= . [说明](1)本问题由共线三点坐标求实数λ,它既是对前一节向量平行的复习与巩固,同时又为定比λ的产生作好铺垫(2)通过本题可以看出使两向量平行的实数λ的取值可正可负. 问题2:设1P (1,1),2P (4,4), λ=1.当12PP PP λ=u u u r u u u r 时, 你能求出点P 的坐标吗?(引出课题) [说明]问题2是由共线三点中的两点坐标和定比λ的值求第三点坐

平面向量数量积

第三节平面向量数量积及应用重点: 1.理解平面向量数量积的含义及其物理意义.了解平面向量的数量积与向量投影的关系. 2.掌握数量积的坐标表达式,会进行平面向量数量积的运算. 3.能运用数量积表示两个向量的夹角,会用数量积判断两个平面向量的垂直关系. 4.会用向量方法解决某些简单的平面几何问题.会用向量方法解决简单的力学问题与其他一些实际问题. 难点: 1.掌握数量积的坐标表达式,会进行平面向量数量积的运算. 2 .会用向量方法解决某些简单的平面几何问题.会用向量方法解决简单的力学问题与其他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1.平面向量的数量积 (1)定义:已知两个非零向量a与b,它们的夹角为θ,则数量|a||b|cos__θ叫作a与b的数量积(或内积),记作a·b,即a·b=|a||b|cos__θ,规定零向量与任一向量的数量积为0,即0·a =0. (2)几何意义:数量积a·b等于a的长度|a|与b在a的方向上的投影|b|cosθ的乘积. 2.平面向量数量积的性质及其坐标表示 设向量a=(x1,y1),b=(x2,y2),θ为向量a,b的夹角. (1)数量积:a·b=|a||b|cos θ=x1x2+y1y2. (2)模:|a|=a·a=x21+y21.学-科网 (3)夹角:cos θ=a·b |a||b|= x1x2+y1y2 x21+y21·x22+y22 . (4)两非零向量a⊥b的充要条件:a·b=0?x1x2+y1y2=0. (5)|a·b|≤|a||b|(当且仅当a∥b时等号成立)?|x1x2+y1y2|≤ x21+y21·x22+y22. 3.平面向量数量积的运算律 (1)a·b=b·a(交换律). (2)λa·b=λ(a·b)=a·(λb)(结合律). (3)(a+b)·c=a·c+b·c(分配律).

3平面向量的坐标表示及线段的定比分点公式

5. 3平面向量的坐标表示及线段的定比分点公式要点透视: 1?要清楚向量的坐标与表示该向量的有向线段的起点、终点的具体位置无关,只与其相对位置有关. 2?遇到共线向量与平行有关问题,一般应考虑运用向量平行的充要条件. 3?线段的定比分点公式,要注意求定比分点A的值,以便顺利求出分点坐 标. 活题解析: 例1. (2002年天津卷)平面直角坐标系中, O是坐标原点,已知两点A(3, 1),B( — 1, 3),若点 C 满足 OC =aOA+POB,其中 a 氏 R 且 a+3=1,则点 C的 轨迹方程是() 2 2 A. 3x+ 2y— 11 = 0 B. (x— 1) + (y—2)=25 C. 2x— y= 0 T D士+ 2 y— 5=0^ 要点精析:I 设OC =(x, y),OA = (3, 1),OB =(— 1,3), T T T T a OA=(3 a a, 3OB =( — 3, 3 3,又 aOA+ 3OB =(3 a— 3, a+3 3, I X =3*^ — P 二(x, y)= (3a— 3 a+ 33,;$ n , [y =a +3卩 又a+ 3= 1,因此得x+ 2y= 5,所以选D . 思维延伸:本题主要考查向量法和坐标法的相互关系及转换方法. I I 例2. (2003年江苏卷)已知常数a>0,向量c=(0, a),i = (1, 0),经过原点 O以 c+Xi为方向向量的直线与经过定点 A(0, a)以i — 2Xc为方向向量的直线相交于 点P,其中疋R,试问是否存在两个定点E, F,使得|PE| + |PF|为定值?若存在, 求出E, F的坐标;若不存在,说明理由. 要点精析:本题考查平面向量的概念和计算、求轨迹的方法、椭圆的方程和性质、利用方程判定曲线的性质、曲线与方程的关系等解析几何的基本思想和综合解题能力. 解:根据题没条件,首先求出点P满足的方程,据此再判断是否存在两定点,使得P到两定点的距离之和为定值. 因为1=(° 0), c = (0, a), 所以 c + xi =( X, a), i — 2 入c = (1, — 2 Xa). 因此直线OP和AP的方程分别为?y=ax和y— a= — 2 Xx,

定比分点的向量公式及应用

定比分点的向量公式及应用 浙江省永康市古山中学(321307) 吴汝龙 定比分点的向量公式:在平面上任取一点O ,设OP =1,OP =2,若21PP P λ=,则b a OP λ λ λ+++= 111。 特别地,当1=λ时,即P 为线段21P P 的中点,则有b a OP 2 1 21+= 。 用定比分点的向量公式,可使有些问题的解决更简洁。下面举几例说明。 一、求定比λ的值: 例1:已知A (1,2),B (1,3-)及直线l :54-=x y ,直线AB 与l 相交于P 点,求P 点分AB 的比λ。 解:设),(y x P ,则由λ=,得 )11,131()1,3(1)1,2(11),(λ λ λλλλλ+-++=-+++= y x , 又∵P 点在直线l 上, ∴51)31(411-++=+-λ λλλ, ∴31=λ。 例2:如图所示,在ABC ?中,D 为边BC 上的点,且k =,E 为AD 上的一点,且l =,延长BE 交AC 于F ,求F 分有向线段所成的比λ。 解:∵λ=,∴λλλ+++= 111, 又EA l DE =,∴BA l l BD l BE +++=111, 而BC k k DC k BD +==1, ∴BA l l BC k l k BE ++++= 1)1)(1(, ∵B 、E 、F 共线,∴设BF t BE =,而BA t BC t BF t λ λλ+++=11 ∴ BA t BC t BA l l BC k l k λ λλ+++=++++111)1)(1( F E D C B A

∴???????+=+++=+l l t k l k t 11) 1)(1(1λλλ,解得k k l )1(+=λ。 二、求直线上点的坐标 例3:已知点)1,1(--A ,)5,2(B ,点C 为直线AB 上一点,且5-=,求C 点的坐标。 分析:先求出C 点分的λ的值,再利用定比分点的向量公式求出点C 的坐标。 解:∵5-=,∴5==CB λ, 利用定比分点的坐标公式有 )4,2 3 ()5,2(65)1,1(616561=+--=+=OB OA OC 。 ∴C 点的坐标为)4,2 3 (。 例4:已知)3,2(A ,)5,1(-B ,且AB AC 3 1 =,3=,求点C ,D 的坐标。 分析:由题设,运用定比分点的向量公式,可以求得点C ,D 的坐标。 解:设),(11y x C ,),(22y x D , ∵AB AC 31 = ,∴2 11== λ, ∴根据定比分点的向量公式有OB OA OC 2 11111 λλλ+++= , ∴)311 ,1()5,1(31)3,2(32)5,1(2 1121 )3,2(2111),(11=-?+?=-?++?+=y x 同理由AB AD 3=得2 3 2- == λ, ∴根据定比分点的向量公式有OB OA OC 2 11111 λλλ+++= , ∴)9,7()5,1(3)3,2(2)5,1(2 3123 )3,2(2311 ),(22-=-?+?-=-?+- +?-=y x

定比、定比分点公式

(3)定比、定比分点公式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是的第三节课,是学习向量坐标表示及运算、向量的模与平行之后的又一个新的知识点.它既是对前两节内容复习与巩固,又是对向量知识的进一步深化与拓展,如式子 12PP PP λ=中的λ由实数推广到定比.同时,经历定比分点公式的推导过程,让学生领悟定比分点的多元化表示方法. 本节的教学重点是定比分点公式的形成、深化、拓展与应用.难点是定比λ的理解、确定及定比分点公式中分点、始点、终点坐标位置的识别. 根据本节特点,教师采取启发、提问为主的教学方法;学生则进行自主学习.即课前进行主动预习,课中进行讨论与交流,课后进行探索研究. 二、教学目标设计 1理解定比的概念,掌握定比分点公式; 2通过定比分点公式的推导过程,巩固向量的运算方法; 感悟定比分点的几种表达方式; 3通过本节的学习,提升发现能力、推理能力,渗透数形结合 思想. 三、教学重点及难点 定比的概念,定比分点公式的推导和应用. 四、教学流程设计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 情景引入 观察思考,引入新课 问题1:设)1,2(A ,)1,2(--B ,)2,4(C 三点共线,可知BA ∥AC ,即存在实数λ,使BA = λAC ??,那么实数λ= . 而若?BC CA λ=,则λ= . [说明](1)本问题由共线三点坐标求实数λ,它既是对前一节向量平行的复习与巩固,同时又为定比λ的产生作好铺垫(2)通过本题可以看出使两向量平行的实数λ的取值可正可负. 问题2:设1P (1,1),2P (4,4), λ=1.当12PP PP λ=时,你能求出点P 的坐标吗(引出课题) [说明]问题2是由共线三点中的两点坐标和定比λ的值求第三点坐标,本题给出的点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这样便于学生利用数形结合思想猜出结果,尝试成功的快乐. 二、学习新课 1.定比分点公式

(重点)平面向量数量积公式的应用(可编辑修改word版)

F D C A a B 1 O - A 1 b B 平面向量数量积公式的应用 向量的数量积是我们学习向量中的一种新的运算,它是两个向量之间的乘法关系,它们的积是数量,因此,数量积公式充分把向量与数结合在一起,为我们解题提供了一种新的思维方式。下面谈谈数量积公式在解题中的应用。 一、解决平面几何问题: 1. 长度问题 例 1:设 AC 是平行四边形 ABCD 的长对角线,从 C 引 AB 、AD 的垂线 CE 、CF ,垂足分别为 E 、F ,如图所示,求证: AB ? AE + AD ? AF = AC 2 。 B E 2. 垂直问题 例 2:如图所示,四边形 ADCB 是正方形,P 是对角线 DB 上一点,PFCE 是矩形,证明: PA ⊥ EF 。 3. 夹角问题 例 3:求等腰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上的中线所成的钝角。 二、解决三角问题: 1. 证明一些公式: 例 4: 对 于 任 意 实 数 , Y , 求 证 : cos(+ ) = cos cos - sin sin 。 X y A B P E D O F C x y A E O C D B x

2. 证明三角恒等式: 例 5:已知 、 为锐角, 且 3sin 2 + 2 s in 2 = 1 , A 5 3sin 2- 2 s in 2= 0 ,求证:+ 2= 。 2 A 6 A 4 A 7 e A 3 A 1 A 2 3. 求三角函数值: 2 例 6:求值: cos 7 + cos 4+ c os 6。 7 7 4. 解与三角形有关的问题: 例 7:在锐角△ABC 中,已知cos A + cos B - cos( A + B ) = 3 ,求角 C 的值。 2 三、证明等式: 一般来说,等式的证明都要进行恒等运算,但应用向量的有关知识和运算,并且简单明了。 例 8:设(x 2 + y 2 )(a 2 + b 2 ) = (ax + by )2 ( ab ≠ 0 ),求证: x = y a b

立体几何(向量法)—找点难(定比分点公式)

立体几何(向量法)—找点难(定比分点公式) 例1(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天津数学(理)试题(含答案))如图, 四棱柱 ABCD -A 1B 1C 1D 1中, 侧棱A 1A ⊥底面ABCD , AB (Ⅰ) 证明B 1C 1⊥CE ; (Ⅱ) 求二面角B 1-CE -C 1的正弦值. (Ⅲ) 设点M 在线段C 1E 上, 且直线AM 与平面ADD 1A 1所成角的正弦值为6 , 求线段AM 的长. 【答案】解:方法一:如图,以点A 为原点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依题意得A (0,0,0),B (0,0,2),C (1,0,1),B 1(0,2,2),C 1(1,2,1),E (0,1,0). (1)证明:易得B 1C 1→=(1,0,-1),CE →=(-1,1,-1),于是B 1C 1→·CE → =0,所以B 1C 1⊥CE . (2)B 1C → =(1,-2,-1), 设平面B 1CE 的法向量=(x ,y ,z ),

则?????·B 1C →=0,m · CE →=0,即?????x -2y -z =0,-x +y -z =0,消去x ,得y +2z =0,不妨令z =1,可得一个法向量 为=(-3,-2,1). 由(1),B 1C 1⊥CE ,又CC 1⊥B 1C 1,可得B 1C 1⊥平面CEC 1,故B 1C 1→ =(1,0,-1)为平面CEC 1 的一个法向量. 于是cos 〈,B 1C 1→〉=m ·B 1C 1→ |m |·|B 1C 1→|=-414×2=-2 77,从而sin 〈,B 1C 1→ 〉=217. 所以二面角B 1-CE -C 1的正弦值为217. (3)AE →=(0,1,0),EC 1→=(1,1,1).设EM →=λEC 1→=(λ,λ,λ),0≤λ≤1,有AM →=AE →+EM →=(λ,λ+1,λ).可取AB → =(0,0,2)为平面ADD 1A 1的一个法向量. 设θ为直线AM 与平面ADD 1A 1所成的角,则 sin θ=|cos 〈AM →,AB → 〉|=|AM →·AB →||AM →|·|AB →|= 2λ λ2+(λ+1)2+λ2×2=λ3λ2+2λ+1. 于是 λ3λ2+2λ+1=26 ,解得λ=1 3(负值舍去),所以AM = 2. 方法二:(1)证明:因为侧棱CC 1⊥平面A 1B 1C 1D 1, B 1 C 1?平面A 1B 1C 1 D 1,所以CC 1⊥B 1C 1.经计算可得B 1 E =5,B 1C 1=2,EC 1=3,从而 B 1E 2=B 1 C 21+EC 21,所以在△B 1EC 1中,B 1C 1⊥C 1E .又CC 1,C 1E ? 平面CC 1E ,CC 1∩C 1E =C 1,所以B 1C 1⊥平面CC 1E ,又CE ?平面CC 1E ,故B 1C 1⊥CE . (2)过B 1 作B 1G ⊥CE 于点G ,联结C 1G .由(1),B 1C 1⊥CE .故CE ⊥平面B 1C 1G ,得CE ⊥C 1G ,

向量公式大全83635

向量公式 设a=(x,y),b=(x',y')。 1、向量的加法 向量的加法满足平行四边形法则和三角形法则。 AB+BC=AC。 a+b=(x+x',y+y')。 a+0=0+a=a。 向量加法的运算律: 交换律:a+b=b+a; 结合律:(a+b)+c=a+(b+c)。 2、向量的减法 如果a、b是互为相反的向量,那么a=-b,b=-a,a+b=0. 0的反向量为0 AB-AC=CB. 即“共同起点,指向被减” a=(x,y) b=(x',y') 则 a-b=(x-x',y-y'). 4、数乘向量 实数λ和向量a的乘积是一个向量,记作λa,且∣λa∣=∣λ∣?∣a∣。 当λ>0时,λa与a同方向; 当λ<0时,λa与a反方向; 当λ=0时,λa=0,方向任意。 当a=0时,对于任意实数λ,都有λa=0。 注:按定义知,如果λa=0,那么λ=0或a=0。 实数λ叫做向量a的系数,乘数向量λa的几何意义就是将表示向量a的有向线段伸长或压缩。 当∣λ∣>1时,表示向量a的有向线段在原方向(λ>0)或反方向(λ<0)上伸长为原来的∣λ∣倍; 当∣λ∣<1时,表示向量a的有向线段在原方向(λ>0)或反方向(λ<0)上缩短为原来的∣λ∣倍。 数与向量的乘法满足下面的运算律 结合律:(λa)?b=λ(a?b)=(a?λb)。 向量对于数的分配律(第一分配律):(λ+μ)a=λa+μa. 数对于向量的分配律(第二分配律):λ(a+b)=λa+λb. 数乘向量的消去律:①如果实数λ≠0且λa=λb,那么a=b。②如果a≠0且λa=μa,那么λ=μ。 3、向量的的数量积 定义:已知两个非零向量a,b。作OA=a,OB=b,则角AOB称作向量a和向量b

线段的定比分点公式的应用(精品绝对好)

线段的定比分点公式的应用 一、难点知识剖析 (一)、在运用线段的定比分点坐标公式时,要注意(x 1,y 1)是起点的坐标,(x 2,y 2)是终点的坐标,(x ,y)表示分点的坐标,在每个等式中涉及到四个不同的量,它们分别表示三个坐标和定比λ,只要知道其中任意三个量,便可求第四个量. (二)、如何确定定比分点坐标公式中的λ 1、由坐标确定:分点坐标 终点坐标起点坐标 分点坐标--=--=--= y y y y x x x x 2121λ 2、由12 PP PP λ= 确定:先求||||21PP =λ2 1PP =λP 1与2PP 的方向决定λ的符号. 例:设点P 1(),11y x ,),(222y x P ,点P 是直线 21P P 上任意一点,且满足 1 2PP PP λ= ,求点P 的坐标. (三)、特殊情况的分析 1、λ=0时,分点P 与起点P 1重合 2、λ=1时,分点P 为线段P 1P 2的中点 3、λ不可能等于-1(若λ=-1,则P 1、P 2重合,与P 1P 2为线段矛盾) ∴λ∈(-∞,-1)∪(-1,+∞) 4、无论λ取何实数(当然λ≠-1)分点P 不可能与终点P 2重合 二、例题讲解 例1、已知点A 分有向线段的比为2,求下列定比λ:(1)A 分的比;(2)B 分的比;(3)C 分的比.

分析:本题直接用公式计算不太方便,若画出图表就一目了然. 解答:因为A分的比为2,所以A在BC之间,且|BA|=2|AC|(如图所示) 例2、已知P分所成的比为λ,O为平面上任意一点,. 求证:线段定比分点向量公式 证明:∵P分所成比为λ, 例3、已知三点A(x1,y1),B(x2,y2),C(x3,y3),D点内分的比为,E在BC上,且使△BDE的面积是△ABC面积的一半,求向量的坐标.(提示:三角形面积等于两边与其夹角正弦乘积的一半) 分析:要求的坐标,就要求D点的坐标,也要求E点的坐标.由于E点在线段BC上,且已知B、C两点的坐标,因此我们只要能确定E分有向线段的比,应用定比分点公式就能求出E点的坐标,将E点坐标减去D点的坐标就可得到向量. 解答:如图所示,

定比、定比分点公式讲解学习

定比、定比分点公式

8.1(3)定比、定比分点公式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是8.1的第三节课,是学习向量坐标表示及运算、向量的模与平行之后的又一个新的知识点.它既是对前两节内容复习与巩固,又是对向量知识的进一步深化与拓展,如式子 12PP PP λ=u u u r u u u r 中的λ由实数推广到定比.同时,经历定比分点公式的推导过程,让学生领悟定比分点的多元化表示方法. 本节的教学重点是定比分点公式的形成、深化、拓展与应用.难点是定比λ的理解、确定及定比分点公式中分点、始点、终点坐标位置的识别. 根据本节特点,教师采取启发、提问为主的教学方法;学生则进行自主学习.即课前进行主动预习,课中进行讨论与交流,课后进行探索研究. 二、教学目标设计 1理解定比的概念,掌握定比分点公式; 2通过定比分点公式的推导过程,巩固向量的运算方法; 感悟定比分点的几种表达方式; 3通过本节的学习,提升发现能力、推理能力,渗透数形结 合思想. 三、教学重点及难点 定比的概念,定比分点公式的推导和应用. 四、教学流程设计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 情景引入 观察思考,引入新课 问题1:设)1,2(A ,)1,2(--B ,)2,4(C 三点共线,可知BA u u u r ∥AC u u u r ,即存在实数λ,使BA u u u r = λAC u u u r ,那么实数λ= . 而若 BC CA λ=u u u r u u u r ,则λ= . [说明](1)本问题由共线三点坐标求实数λ,它既是对前一节向量平行的复习与巩固,同时又为定比λ的产生作好铺垫(2)通过本题可以看出使两向量平行的实数λ的取值可正可负. 问题2:设1P (1,1),2P (4,4), λ=1.当12PP PP λ=u u u r u u u r 时,你能求出点 P 的坐标吗?(引出课题) [说明]问题2是由共线三点中的两点坐标和定比λ的值求第三点坐标,本题给出的点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这样便于学生利用数形结合思想猜出结果,尝试成功的快乐. 二、学习新课

平面向量数量积运算专题(附标准答案)

平面向量数量积运算 题型一 平面向量数量积的基本运算 例1 (1)(2014·天津)已知菱形ABCD 的边长为2,∠BAD =120°,点E ,F 分别在边BC ,DC 上,BC =3BE ,DC =λDF .若AE →·AF →=1,则λ的值为________. (2)已知圆O 的半径为1,P A ,PB 为该圆的两条切线,A ,B 为切点,那么P A →·PB →的最小值为( ) A.-4+ 2 B.-3+ 2 C.-4+2 2 D.-3+2 2 变式训练1 (2015·湖北)已知向量OA →⊥AB →,|OA →|=3,则OA →·OB →=________. 题型二 利用平面向量数量积求两向量夹角 例2 (1)(2015·重庆)若非零向量a ,b 满足|a |=22 3 |b |,且(a -b )⊥(3a +2b ),则a 与b 的夹角为( ) A.π4 B.π2 C.3π4 D.π (2)若平面向量a 与平面向量b 的夹角等于π 3,|a |=2,|b |=3,则2a -b 与a +2b 的夹角的余弦 值等于( )

A.126 B.-126 C.112 D.-1 12 变式训练2 (2014·课标全国Ⅰ)已知A ,B ,C 为圆O 上的三点,若AO →=12(AB →+AC →),则AB → 与 AC → 的夹角为________. 题型三 利用数量积求向量的模 例3 (1)已知平面向量a 和b ,|a |=1,|b |=2,且a 与b 的夹角为120°,则|2a +b |等于( ) A.2 B.4 C.2 5 D.6 (2)已知直角梯形ABCD 中,AD ∥BC ,∠ADC =90°,AD =2,BC =1,P 是腰DC 上的动点,则|P A →+3PB → |的最小值为________. 变式训练3 (2015·浙江)已知e 1,e 2是平面单位向量,且e 1·e 2=1 2.若平面向量b 满足b ·e 1=b ·e 2 =1,则|b |=________.

向量公式大全

向量公式 设a= (x, y), b=(x' , y')。 1、向量的加法 向量的加法满足平行四边形法则和三角形法则 AB+BC=AC a+b=(x+x' ,y+y')。 a+0=0+a=a。 向量加法的运算律: 交换律:a+b=b+a 结合律:(a+b)+c=a+(b+c)。 2、向量的减法 如果a、b是互为相反的向量,那么a=-b,b=-a,a+b=0. 0的反向量为0 AB-AC=CB.即“共同起点,指向被减” a=(x,y) b=(x',y')则a-b=(x-x',y-y'). 4、数乘向量 实数入和向量a的乘积是一个向量,记作入a,且I入a l =1X1 ? I a l。 当入〉0时,入a与a同方向; 当XV 0时,入a与a反方向; 当入=0时,X a=0,方向任意。 当a=0时,对于任意实数X,都有X a=0。 注:按定义知,如果X a=0,那么X =0或a=0。 实数X叫做向量a的系数,乘数向量X a的几何意义就是将表示向量a的有向线段伸长或压缩。 当IXI> 1时,表示向量a的有向线段在原方向(X> 0)或反方向(XV 0)上伸长为原来的IXI倍; 当IXI V 1时,表示向量a的有向线段在原方向(X> 0)或反方向(XV 0)上缩 短为原来的IXI倍。 数与向量的乘法满足下面的运算律 结合律:(X a)?b= X (a ?b)=(a ?X b)。 向量对于数的分配律(第一分配律):(X +卩)a= X a+卩a. 数对于向量的分配律(第二分配律):X (a+b)= X a+X b. 数乘向量的消去律:① 如果实数入工0且X a=X b,那么a=b。②如果a^0 .且X a=(1 a,那么X =卩。 3、向量的的数量积

人教版高中数学定比分点公式的向量形式及应用

定比分点公式的向量形式及应用 众所周知,向量法是解决平面几何问题的重要方法之一,而定比分点公式是解析几何中应用非常广泛的重要公式之一;本文介绍定比分点公式的向量形式及其在解决平面几何问题中的应用;供大家参考. 1 定理及其推论 定理 设点P 分21P P 的比为λ(即21PP P P λ=,1-≠λ),Q 为平面上的任意一点,则21 111QP QP QP λ λ λ+++= .(定比分点公式的向量形式) 证明: ∵21PP P P λ=,∴)(21QP QP QP QP -=-λ 即21)1(QP QP QP λλ+=+,即21 111QP QP QP λ λ λ+++= . 推论1设点P 为OAB ?的边AB 上的点,且 ,,n PB m AP ==则OB n m m OA n m n OP +++=. 推论2设点P 为OAB ?的边AB 的中点,则)(2 1 OB OA OP +=. 推论3 OAB ?中,点P 在直线AB 上的充要条件是:存在实数t ,使 OB t OA t OP )1(-+=成立 证明:(充分性)∵OB t OA t OP )1(-+=, ∴)(OB OA t OB OP -=-,即BA t BP =, 故P B A ,,三点共线,即点P 在直线AB 上. (必要性)(1)当点P 不与B 重合时,可设P 分AB 的比为λ,则由定理可知 OB OA OP λλλ+++= 111,取λ +=11 t 得OB t OA t OP )1(-+=.

(2) 当点P 与B 重合时,可取0=t ,显然有OB t OA t OP )1(-+=成立. 推论4在直角坐标平面中,设()111,y x P ,()222,y x P ,()y x P ,,且点P 分21P P 的比为λ(其中1-≠λ),则λλ++= 121x x x ,λ λ++=12 1y y y (定比分点公式) 证明:取Q 为原点()0,0O ,由定理可得()()),(1,11 ,2211y x y x y x λ λλ+++=, 即λλ++=121x x x ,λ λ++=12 1y y y 2 应用举例 (1)证明比例线段关系 例1 如图,在ABC ?中,E D ,是BC 边的三等分点,D 在B 和E 这之间, F 是AC 的中点, G 是AB 的中点,设 H 是线段DF 与EG 的交点,求比值HG EH :. 分析:要求比值HG EH :的大小,只须得到向量与向量之间的线性关系,由平面向量基本定理可知,可选择一组合适的基底, 则向量EH 、向量都可用这组基底的线性组合表示之,一旦表示成功,则结论也唾手可得了. 证明:设=, =,连结CG 、CH ,由于EC BE 2=, 由推论1可知:=+= 3132)(3 132-+ CG CB -=31)(2131CA CB CB +-==b a 2 161-- 即2 1 61+=;∵D 、H 、F 三点共线,∴t t )1(-+= ))(1(t t --+=== --+)3121)(1(3a b t a t b t a t 2 1312-+-, ∵与EH 是共线向量,∴0312212161=-?--? t t ,即5 3 =t , E

平面向量数量积运算的解题方法与策略

平面向量数量积运算的解题方法与策略 平面向量数量积运算一直是高考热点内容,它在处理线段长度、垂直等问题的方式方法上尤为有突出的表现,而正确理解数量积的定义和几何意义是求解的关键,同时平面向量数量积的运算结果是实数而不是向量,因此要注意数量积运算和实数运算律的差异,本文仅举数例谈谈求解向量数量积运算的方法和策略。 1.利用数量积运算公式求解 在数量积运算律中,有两个形似实数的完全平方和(差)公式在解题中的应用较为广泛,即(a +b ) 2 =a 2+2a 2b +b 2,(a -b )2=a 2-2a 2b +b 2 上述两公式以及(a +b )(a -b )=a 2 -b 2 这一类似于实数平方差的公式在解题过程中 可以直接应用. 例1 已知|a |=2,|b |=5,a 2b =-3,求|a +b |,|a -b |. 解析:∵|a +b |2=(a +b )2=a 2+2a 2b +b 2=22+23(-3)+52 =23 ∴|a +b |=23,∵(|a -b |)2 =(a -b )2 =a 2 -2a 2b +b 2 =22 -23(-3) 352 =35, ∴|a -b |=35. 例2 已知|a |=8,|b |=10,|a +b |=16,求a 与b 的夹角θ(精确到1°). 解析:∵(|a +b |)2=(a +b )2=a 2+2a 2b +b 2=|a |2 +2|a |2|b |co sθ+|b | 2 ∴162=82+238310cosθ+102 , ∴cosθ= 40 23 ,∴θ≈55° 例3 已知a =(3,4),b =(4,3),求x ,y 的值使(xa +yb )⊥a ,且|xa +yb |=1. 分析:这里两个条件互相制约,注意体现方程组思想. 解:由a =(3,4),b =(4,3),有xa +yb =(3x +4y ,4x +3y ) 又(xa +yb )⊥a ?(xa +yb )2a =0?3(3x +4y )+4(4x +3y )=0 即25x +24y =0 ① 又|xa +yb |=1?|xa +yb |2=1?(3x +4y )2+(4x +3y )2 =1 整理得:25x 2+48xy +25y 2=1即x (25x +24y )+24xy +25y 2 =1 ② 由①②有24xy +25y 2 =1 ③ 将①变形代入③可得:y =± 7 5 再代回①得:??? ????=-=???????-==7535 24753524y x y x 和

定比分点公式的三大应用

定比分点公式的应用 线段的定比分点坐标公式:设P 1(x 1,y 1),P 2(x 2,y 2)是平面内两个定点,点P 0 (x 0,y 0)分有向线段12PP u u u u r 所成的比为λ,则 有 ??? ???? ++=++=λλλλ112 10210y y y x x x (λ≠-1) 而 01012020 x x y y x x y y λ--==-- 特别地,当点P 0为内分点或者与点P 1重合时,恒有λ≥0,当点P 为外分点时,恒有λ<0(λ≠-1)。 定比分点公式揭示了直线上点的位置与数量变化之间的转化关系。灵活应用这个公式,可使解题过程简洁明快,充分展现思维的独创性。下面举例说明它在解题中的应用。 一、用于求解数值的范围 例2.已知,0,1,a b c c <<≠-a+bc x=且1+c 求证:[,]x a b ?。 证明:设(),(),()A a B b P x 是数轴上的三点,P u u r 是AB 的定比分点,则定比 P ∴u u r 是AB 的外分点,则 [,]x a b ?。 二、用于解决不等式问题 例1.已知1,1a b <<,求证: 11a b ab +<+。 证明:设(1),(1),()1a b A B P ab +-+是数轴上的三点,P λu u r 分AB 的比是,则 1,10,a b P λ<<∴>Q 是u u r AB 的内分点, 1a b ab +∴ +在-1与1之间,即 11a b ab +<+。 定比分点公式的类比推理 从定比分点公式的结构形式来看,它与平面几何中的平行于梯形、三角形底边的截线问题,立体几何中的平行于柱、锥、台底面的截面问题以及数列中的通项公式、

平面向量的所有公式

平面向量的所有公式 设a=(x,y),b=(x',y')。 1、向量的加法 向量的加法满足平行四边形法则和三角形法则。 AB+BC=AC。 a+b=(x+x',y+y')。 a+0=0+a=a。 向量加法的运算律: 交换律:a+b=b+a; 结合律:(a+b)+c=a+(b+c)。 2、向量的减法 如果a、b是互为相反的向量,那么a=-b,b=-a,a+b=0. 0的反向量为0 AB-AC=CB. 即“共同起点,指向被减” a=(x,y) b=(x',y') 则a-b=(x-x',y-y'). 3、数乘向量 实数λ和向量a的乘积是一个向量,记作λa,且∣λa∣=∣λ∣?∣a∣。 当λ>0时,λa与a同方向; 当λ<0时,λa与a反方向; 当λ=0时,λa=0,方向任意。 当a=0时,对于任意实数λ,都有λa=0。 注:按定义知,如果λa=0,那么λ=0或a=0。 实数λ叫做向量a的系数,乘数向量λa的几何意义就是将表示向量a的有向线段伸长或压缩。 当∣λ∣>1时,表示向量a的有向线段在原方向(λ>0)或反方向(λ<0)上伸长为原来的∣λ∣倍; 当∣λ∣<1时,表示向量a的有向线段在原方向(λ>0)或反方向(λ<0)上缩短为原来的∣λ∣倍。 数与向量的乘法满足下面的运算律 结合律:(λa)?b=λ(a?b)=(a?λb)。 向量对于数的分配律(第一分配律):(λ+μ)a=λa+μa. 数对于向量的分配律(第二分配律):λ(a+b)=λa+λb. 数乘向量的消去律:①如果实数λ≠0且λa=λb,那么a=b。②如果a≠0且λa=μa,那么λ=μ。 4、向量的的数量积 定义:已知两个非零向量a,b。作OA=a,OB=b,则角AOB称作向量a和向量b的夹角,记作〈a,b〉并规定0≤〈a,b〉≤π 定义:两个向量的数量积(内积、点积)是一个数量,记作a?b。若a、b不共线,则a?b=|a|?|b|?cos 〈a,b〉;若a、b共线,则a?b=+-∣a∣∣b∣。 向量的数量积的坐标表示:a?b=x?x'+y?y'。 向量的数量积的运算律 a?b=b?a(交换律); (λa)?b=λ(a?b)(关于数乘法的结合律); (a+b)?c=a?c+b?c(分配律); 向量的数量积的性质 a?a=|a|的平方。 a⊥b 〈=〉a?b=0。 |a?b|≤|a|?|b|。 向量的数量积与实数运算的主要不同点 1、向量的数量积不满足结合律,即:(a?b)?c≠a?(b?c);例如:(a?b)^2≠a^2?b^2。 2、向量的数量积不满足消去律,即:由a?b=a?c (a≠0),推不出b=c。

定比分点公式的三大应用

定比分点公式的应用 线段的定比分点坐标公式:设P 1(x 1,y 1),P 2(x 2,y 2)是平面内两个定点,点P 0(x 0,y 0)分有向线段12PP 所成的比为λ,则 有??? ???? +=++=λλλ12 10210y y y x x x (λ≠-1)而01012020 x x y y x x y y λ--==-- λ<0(λ≠-1)。 可使解例2.已知P ∴是例1.已知证明:设1,a b

分成上、下两部分之比为λ(λ≠-1),则EF 的长l= λ λ++12 1l l (λ≥0)。 特别地,(1)当l 1=l 2时,条件为一平行四边形,结论仍成立; (2)当l 1=0时,条件为一三角形,结论仍成立; (3)当λ=1时,即可得到梯形的中位线公式。 证明:设BA 的延长线与CD 的延长线交于O ,由三角形相似可得 由(1)(2)可得λ λ++= 12 1l l l 。 。 h 和h ,依照公式2的推导方法,不难证明出以下两公式: 命题2’:设棱台的上、下底面积分别为S 1、S 2,平行于底面的截面的面积为S 0,若此截面将棱台的侧面分成的上、下两部分的面积之比为λ,则有λ λ++= 1)()()(2 22120S S S 命题2”:设棱台的上、下底面积分别是S 1、S 2,平行于底面的面积为S 0.若此截面将棱台分成的上、下两部分的体积比为λ,则有λ λ++=1)()()(3 2313 0S S S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