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兴工业化国家

新兴工业化国家
新兴工业化国家

新兴工业化国家(Newly Industrialized Countries,简称NICs),是指经济发展程度介于发达国家以及发展中国家之间,又称“半发达国家”、“半工业化国家”,这一定名是在70年代末期的《经济合作发展组织报告书》里提出的。总的说来所谓新兴工业化国家是指具有一定基础的发展中国家在较短的历史时期内克服了社会经济的落后性并在进程中一定程度上接近于发达国家水平的国家和地区。例如亚洲的韩国、台湾、香港和新加坡;拉丁美洲的巴西和墨西哥;欧洲的葡萄牙、西班牙、希腊和南斯拉夫等。

一些新兴工业化国家的发展道路

拉美借贷拉动模式:依赖借贷

拉美国家独立较早,有很强的城市传统,是全世界发展中国家水平非常突出的地区。由于拉美在工业化进程中普遍采取依赖借贷的货币、金融政策及发展战略,导致到上世纪80年代发生了严重的。进入90年代,拉美国家实行经济结构调整,普遍推行的经济模式。在前期,经济发展是比较迅速的,但不久这种经济模式的负面作用也逐渐暴露出来了。到了90年代的后期,拉美经济发展比较缓慢。当然,债务危机还与其严重的产业结构与产值结构相脱节有关。可以说,过分依靠国际力量,超过本国经济发展承受能力的经济政策,虽然促进了城市化发展,但其背后的负面作用很大,也制约了发展的潜力。

韩国

积极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鼓励,增高企业消化、吸收和创新的能力。战后30多年,韩国引进国外技术3000多项,所花资金占同期的55%,对的达%。

台湾

注重更新传统技术。对于在国民经济中占很大比重的农业和传统工业实行。大规模推广水稻、甘蔗、玉米、大豆、水果的优良品种,发展农产品加工技术,农产品综合利用技术等收复明显效果,农业机械、遥感、核能、计算机、生物调节剂等现代技术越来越多地进入农业,大大提高了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新加坡

优化,由资源密集、劳动密集向资本密集与技术密集产业发展。1965-1973年改变过去主要依靠的,建立起劳动密集型的轻工、纺织工业,1974-1978年大力发展重化学工业。1979-1989年向技术密集型方向发展。出口产品中资源密集型产业的产品所占比例从1965年的%下降到1982年的%。

香港

出口导向型发展模式:以出口为主导发展加工业

多元化外向型发展模式:各主要经济部门走向国际化

?一、新兴工业国(地区)形成及其基本经济特征

?(一)新兴工业国(地区)的形成

?20世纪80年代初期被认为是新兴工业化经济的代表首推巴西、阿根廷、墨西哥三个新兴工业国。

?20世纪80年代之后新兴工业国和地区——韩国、新加坡、香港和台湾,还有马来西亚、泰国、印尼、菲律宾等。

?(二)新兴工业国(地区)基本经济特征

?1、经济增长时间长、速度快。

?拉美20世纪30年代—80年代,以8—10%高速增长;

?90年代经济进入适度增长期%,仍高于世界平均增长率2%。

?亚洲“四小”20世纪90年代,经济以6—8%速度增长。

?2、出口贸易增长迅猛,经济对外贸依赖程度高。

?如亚洲“四小”经济增长对外贸依赖程度高达100%。

?3、工业化程度较高,产业不断升级。

?如拉美新兴工业国地域广大,资源丰富,属资源开发型的

?产业贸易结构。原来向石油倾斜的产业结构,实现了商品出口多样化、高级化。

?4、广泛参与国际经济活动,对西方国家以来程度减轻。

?二、新兴工业国(地区)发展模式与金融危机

?(一)新兴工业国(地区)发展模式(“拉美模式”)为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提供了样板,然而:

?墨西哥1982年、1994年发生两次严重金融危机;

?东南亚1997年、1998年出现了面积大、时间长、影响最大的金融危机。

?(二)对“发展模式”的再认识

?1、金融危机内部原因

?(1)政府对经济干预太多

?如亚洲“四小”政府主导型经济样板,当经济全球化浪潮来临时,政府未能及时调整策略。?(2)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速度,忽视经济效益与质量的提高。

?如政府补贴鼓励企业投资,但资金却大量进入房地产、股票市场,形成泡沫经济。?(3)强调产品升级,放弃本国(地区)比较优势。

?如放弃了劳动力、资金密集型优势,转向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印尼航空航天科研集中,吸收投入,并未创造效应。

?(4)汇率制度缺陷

?如实行“盯住美元”汇率制度,形成僵化的管理方式,应该多币种。

?(5)过早实现金融自由化。

?如放松黄金外汇管制(允许民间进口黄金)、利率自由化。

?2、外部原因

?(1)出口能力下挫,经常项目赤字严重,国际收支失衡。

?(2)国际间产业结构梯度转移,使东南亚国家产业面临需求的短边约束。

?这是因为:

?A:发达国家,技术领先,新兴产业占领发达的市场,当产品在发达国家为成熟期,再向发展中国家出口,此时,新产品产品需求>产品供给,替代品少,具有一定的卖方垄断优势,技术成为市场竞争的主要方面。

?B:另一方面,该产品技术不断扩散,全世界生产这种产品能力大大提高,新产业主要的竞争优势转向“成本因素”。

?C:发展中国家,劳动力成本低,吸引发达国家跨国公司把该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生产,除满足当地市场需求外

?还对其他国家出口,但该产业市场已经饱和,发展中国家生产该产品已不具有技术垄断优势,极易被其他产品替代。

?这就是产业结构梯度转移。

?D、跨国公司在发展中国家投资主要是利用当地较低的成本优势,以发展中国家为生产基地,向其他国家出口相对成熟的产品。

?E、随着东南亚各国(地区)经济增长,其劳动力成本相应提高,跨国公司通过“撤资”转移投资场所,导致资本外逃。

?F、资本外逃,会引发本币汇率下跌,若为了维持盯住汇率制度,政府必须大量抛售外汇,国际储备迅速减少。

?G、国际投机家兴风作浪,会降低政府对汇市的干预力度,直至政府最后不得不放弃盯住汇率制,使本币大幅度下跌,发生货币危机,导致人们信心下降,形成银行挤兑,若银行呆、坏帐严重,流动性不足,引发银行危机,全面爆发金融危机。

?H、金融危机根本原因是国民经济比例关系失调,发生投资过热、经济过热,导致进口过多,贸易赤字,过多依赖外资的流入,形成泡沫经济。泡沫崩溃,经济就陷入严重困境。?此外,还与汇率机制、资本市场开放、国际游资冲击等有关。

?三、新兴工业国(地区)金融危机的启示

?(一)经济发展需要稳步进行,不能一味追求经济增长速度。

?(二)经济增长要建立在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基础上。

?(三)金融开放度要与国内(地区内)金融体制相适应。

四、新兴工业国(地区)经济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新兴工业国(地区)经济在当代世界经济中的地位

1、在传统国际贸易格局中的地位和作用得到明显改善

参与国际分工,制成品占世界制成品出口比重近10%,由垂直型转向水平型。?2、国际竞争力日益增强

?如亚洲“四小”出口产品结构发生变化,由原来的中、低附加值产品出口额占50%以上,现在出口电子元件、计算机等产品引人注目。

?(二)新兴工业国(地区)在世界经济中的作用

?1、新兴工业国(地区)亚洲“四小”已成为世界资本市场的重要来源,通过它们国际金融中心进行资金融通,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广大发展中国家资本不足的压力,为扭转长期单纯依赖发达国家资金市场的局面作出了贡献。

?2、新兴工业国(地区)亚洲“四小”生产国际化有了很大发展,通过扩大对外直接投资,促进了广大发展中国家产业

结构的调整以及国际分工的发展,增强了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合作及自力更生的

国家产业创新中心建设工作指引

附件 国家产业创新中心建设工作指引(试行)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中发〔2015〕8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国务院关于强化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进一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深入发展的意见》(国发〔2017〕37号)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创新管理优化服务培育壮大经济发展新动能加快新旧动能接续转换的意见》(国办发〔2017〕4号)等的决策部署,采取企业主导、院校协作、多元投资、军民融合、成果分享的新模式,在战略性领域建立若干国家产业创新中心,培育壮大经济发展新动能,支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特制定本指引。 第二条国家产业创新中心是整合联合行业内的创新资源、构建高效协作创新网络的重要载体,是特定战略性领域颠覆性技术创新、先进适用产业技术开发与推广应用、系统性技术解决方案研发供给、高成长型科技企业投资孵化的重要平台,是推动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培育壮大经济发展新动能的重要力量。 1

第三条国家产业创新中心的主要任务是: (一)推动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和政策链深度融合,打造“政产学研资”紧密合作的创新生态; (二)深化与国内外创新主体合作,整合联合国家和地方创新平台,构建长期稳定的协同创新网络; (三)开展实验室技术熟化、产业前沿技术研发和竞争前商品试制,创制产业技术标准,推动产业技术变革; (四)开展知识产权集中运营,整合利用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等的专利技术,综合集成为系统解决方案; (五)推动技术创新成果转移转化,扩散新技术、新模式,培育新业态、新产业,促进区域产业集群发展、创新发展; (六)深化创新体制机制改革,先行先试成果转化、人才激励、科技金融等改革举措; (七)开展军民科技协同创新,推动军民融合产业前沿技术、共性技术联合攻关,促进科技成果双向转移转化。 第四条国家根据战略性领域创新发展的需要,结合地方产业转型和集聚发展的需求,引导和支持社会力量组建若干国家产业创新中心,并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发挥其引领带动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迈向中高端水平的重要作用。 国家发展改革委负责制定并发布国家产业创新中心有关政策文件,研究领域布局,指导建设和评估工作。 各地方发展改革委、中央管理企业是国家产业创新中心建设管 2

世界工业化发展的趋势及中国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定位

收稿日期: 2006-03-01 作者简介:任保平(1968—),男,陕西凤县人,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为南京大学理论经济学博士后。 钞小静(1982—),女,陕西佳县人,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西方经济学硕士研究生。 2006年5月 第33卷第3期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ShanxiNormalUniversity(SocialScience Edition) May, 2006 Vo.l 33 No. 3 世界工业化发展的趋势及中国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定位 任保平,钞小静 (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西安710069) 摘要:由于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阶段不同,各国工业化道路也各有其特点。目前在新工业革命的推动下,发达国家正在由旧工业经济时代向新工业经济时代转变。在这一转变过程中,世

界工业化发展出现了信息化、全球化、市场化、生态化的趋势。从中国工业化的现状出发,总结世界各国工业化和中国传统工业化发展中的经验教训,针对世界工业化发展的新趋势及其对中国工业化发展的挑战,努力做好中国新型工业化的战略定位十分重要。 关键词:工业化道路;世界工业化道路;新型工业化道路 中图分类号: F403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1-5957(2006)03-0018-07 新型工业化是在中国工业化任务还没有完成,而又遇到以信息化为主要内容的新工业革命挑战的背景下而提出的。新型工业化的“新”主要有两层含义:一是相对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来说是新的;二是相对于中国的传统工业化来说是新的。因此,要深刻把握新型工业化的实质,并找出中国新型工业化的实现路径,就必须总结世界各国工业化道路的特点,分析当前世界工业化发展的新趋势及其对中国工业化发展的挑战,并在此基础上作好中国新型工业化的战略定位。 一、世界各国的工业化道路及其特点 由于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阶段不同,各国工业化战略的演变各有其特点。作为工业化发端者的西方发达国家、作为后工

2.《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教学设计

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 教学过程: 导入:(上课,同学们好,请坐)今年2月12日,美国航天局(NASA)发了一条朋友圈,将中国送上了热搜榜,这是一条什么样的朋友圈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展示新闻图片),这是今年年初NASA拍摄的地球照片,地球比二十年前变得更绿了,而这是中国和印度的功劳!中国的植被增加量占到世界植被增加量的25%,很多外国的网友小伙伴们也对中国竖起了大拇指!今天中国作为新兴国家,我们在全力进行工业化建设的同时没有忘记保护我们的家园,前事不忘,后事之师,那么在工业化开始的19世纪,当时的工业化国家发生了什么变化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寻这些变化! 工业革命时期,英国农业实现机械化生产,农产品产量大幅度提高,再加上医疗保健事业的发展,死亡率下降,因此人口迅速增长。我们通过一张图表来了解一下当时的人口增长情况。 图表见教材P24 师:图表展示了英、法、德、美四个国家的人口增长状况,为什么要选取这四个国家? (生:这四个国家都参与了两次工业革命,工业化程度比较高,人口增长幅度明显。) 师:图表选用了5个时间节点,截取了4个时间区间来看每个时期的人口增长情况,首先第一个时间点选择了1801年,为什么要选1801年开始呢?(生:)工业革命最早什么时候开始的呢?(生:1765年在英国开始,而其他国家当时还没有开始工业革命)师:而且我们看工业革命成果需要在一段时间区间里才能看到成果,所以从1801年开始。第二个时间点选择了1851年,为什么选择这个时间呢?(生:四个国家开始陆续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工业化成果开始显现)第三个时间点1881年呢?(生:第二次工业革命已经在各国同时开始了),那么1901年呢?(生:第二次工业革命正在进行中,科学研究与工业成产密切结合,生产力大幅提高),最后结束的时间点为什么选在1911年呢?(生:第二次工业革命基本完成了。)非常好,我们了解了这张图表的基本信息。 问题:同学们以老牌工业化国家英国和新兴工业国家美国这两个国家为例,分为两组,结合两次工业革命,从各个国家人口增长的趋势及原因来探讨人口增长速度与工业增长速度之间的关系。 请两个小组分别展示一下你们的讨论结果: (生——英国组:英国人口增长趋势是整体增长,速度先快后慢。工业革命首先爆发在英国,英国的工业化水平是最高的,经济发展快导致人口增长幅度大,

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考核管理办法

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考核评估办法(暂行)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快建设制造强国,促进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以下简称创新中心)健康发展,规范开展创新中心考核评估(以下简称考评)工作,根据《关于完善制造业创新体系推进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的指导意见》(工信部科〔2016〕273号)、《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升级为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条件》(工信厅科〔2017〕64号),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考评对象是已运行满一年的创新中心。考评分为年度考核与定期评估,年度考核每年进行一次,定期评估一般三年进行一次,评估当年不进行考核。 第三条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司会同有关司局负责考评工作的组织实施,包括:确定参评创新中心名单、选择和委托第三方机构开展评估工作、确定专家组人员、对考评结果的处理等。 第四条第三方机构应具备组织实施考评工作的条件,能够按照本办法客观公正地开展工作。其主要职责是:拟定考评实施方案,组织专家开展考评,提交考评报告。 第五条考评专家组(以下简称专家组)由熟悉创新中 心工作的技术、管理、财务等领域的专家组成 第二章考评内容 第六条创新中心考评内容主要包括建设和运行情况。

第七条建设情况主要考评创新中心按照建设方案提出的建设目标,主要包括中试孵化、测试验证、行业支撑服务等方面建设的情况。 第八条运行情况的考评内容主要包括6个方面,分别是:创新中心的研发力量、共性技术突破、产学研协同、突出市场导向、成果转移转化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情况。 第九条创新资源重点考评创新中心研发队伍建设和研发资金投入情况。主要是: (一)创新中心拥有固定研发队伍和本领域行业技术领军专家的情况,以及从事研发和相关技术创新活动的科技人员占企业职工总数的比例; (二)创新中心研发资金投入的情况,以及年度研发费用总额占成本费用支出总额的比例。 第十条核心定位重点考评创新中心面向行业关键共性技术取得突破的情况。主要是: (一)创新中心按照建设方案中明确的技术目标取得关键共性技术突破情况,以及新增专利申请数量; (二)创新中心围绕行业共性技术需求,自主或合作开展技术创新活动、承担所在领域的国家级项目的情况。 第十一条协同化重点考评创新中心汇聚本领域创新资 源的情况。主要是: (一)创新中心聚集本领域各类创新主体的情况,包括用户在

全球工业化模式

全球工业化模式(资料) 英美模式 市场经济基础上的内生型模式 世界各国由于经济发展的背景和起始条件不同,因此工业化特点各不相同,并形成了几种具有代表性的模式。综观世界各国工业化的道路可以发现,英国、美国以市场机制为基础的内生型工业可以归结为一种模式;其后,有德国、日本模式,特点是以较完善的市场机制为前提,通过强有力的政府干预和军事力量实现工业化;此外,新兴工业化国家和东亚模式的工业化道路自成体系,具有明显的特点。 虽然英国和美国的工业化进程在时间上并不一致(英国是在19世纪上半叶以工业革命为开端掀起工业化浪潮,美国则在19世纪末开始工业化),但是,两者的工业化的动力机制具有类似性,都是依靠市场方式自发推进工业发展,是在经济系统内生地实现技术进步、产业结构转变的。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化国家,“自由放任”一直指引着英国的工业化进程。可以将英国的工业化路径总结为:“自由放任”(自由竞争和自由贸易)———市场经济完善,出口扩大———部门利润率变化(以毛纺工业为代表的工业利益大于传统农业部门利益)———生产结构转变的需求———圈地运动(土地 产权和农业经营方式、生产组织的变化;为工业提供原料和廉价劳动力)———资本积累———工业革命(技术革新)———以纺织为先导的工业部门的扩张———工业化向其他行业的进一步扩散———经济结构的变化———实现工业化。美国的工业化可以看作是英国工业化模式的延伸。不过,美国作为稍后工业化的国家,在吸收英国的市场经验基础上,政府强有力的指导政策也具有一定作用。更重要的是,美国的工业化不但建立在市场基础上,而且是以工厂体制和生产组织的内部创新为起点和动力的,形成了“股份有限公司”、“通用制”等适合企业发展的大型生产组织,从而在较短时间内聚集资源,实现社会化大生产,以机器工业代替了手工劳动的生产方式,从而完成了工业化。 德日模式 在不利的国内外环境下,通过政府主导的赶超政策实现工业化 德国、日本的工业化道路被认为具有类似性,都是在强调一系列政策重点的基础上,通过政府主导型模式推进工业化。 1871年德国统一后,仅仅用了30年时间,就完成了工业化,并成为工业强国,居欧洲之首,世界第二,重要原因就是德国政府在工业化和经济发展中起了巨大作用。为实现国家经济发展,德国在社会军事组织基础上建立了强有力的政府官僚体系,成为实现产业保护、统一市场、投资科技的有效组织基础。在英、美已经实现工业化的压力下,德国通过强有力政府干预、通过适当的保护政策很快实现了经济赶超。 日本的工业化也是在政府强制基础上实现的。明治维新后,政府一方面通过大力引进西方先进科技,加速本国工业发展,实行出口导向型政策促进本国工业的发展,另一方面,注重发展教育科技,并在政府干预下迅速改革

新型工业化定义与概述

新型工业化,就是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就是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工业化道路。与传统的工业化相比,新型工业化有三个突出的特点: 第一,以信息化带动的、能够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工业化。发达国家都是在工业化之后推行信息化的,中国是一个后发展的国家,这些年信息化发展很快,我们完全可以在工业化的过程中推进信息化,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从而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顺应新形势,新型工业化以科技进步和创新为动力,注重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以质优价廉的商品争取更大的市场份额。 第二,能够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工业化。在发达国家实现工业化特别是在快速发展的时期,大多数是以消耗能源、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可以说“先发展、后治理”,代价是很大的。所以,我们在实现工业化的过程中特别强调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强调处理好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新型工业化道路,依托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科技革命,为在加快发展中降低资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从而大大增强我国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和经济后劲。 第三,能够充分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优势的工业化。在发达国家实现工业化的过程中注重机械化和自动化,与此同时出现了一些失业问题。中国的国情是人口多,劳动力成本比较低,我们就是要在工业化的进程中充分考虑到这个国情,处理好资本技术密集型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关系,处理好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的关系,处理好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关系。既充分利用工业化来提升劳动生产率,又着眼于扩大就业,发挥我国人力资源的优势 新型工业化的特点 1. 以信息化带动的、能够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工业化。 2.能够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工业化。 3.能够充分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优势的工业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这一新概念,反映了我党工业化理论的新发展。这是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出发,应对加入世贸组织和全球竞争而提出的适时方针。按国家计委有关负责人的解释,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点一是可持续发展,二是注重信息化的作用。应该说,这是中国在工业化过程中发挥后发优势的现实选择:即要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四川省产业创新中心申报指南(2020—2022年)

四川省产业创新中心申报指南(2020—2022年)按照省委、省政府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决策部署,立足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我省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基础,依据《四川省产业创新中心建设工作指引》(川发改全创〔2019〕548号,以下简称《指引》),制定四川省产业创新中心申报指南。 一、总体要求 组建省产业创新中心应把握以下重点要求:一是注重关键共性技术研发。面向行业发展需求,开展材料、设备、工艺、检测等关键技术攻关,解决单个企业、高校、院所解决不了的突出问题,为行业发展提供共性技术支撑。二是建立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机制。强化企业主体地位,以资本为纽带,建立联合开发、优势互补、成果共享、风险分担的技术创新机制,实现股权多元化。三是突出产业培育壮大。打通“研发——工程化——产业化”创新链条,扩散新技术、推出新产品、孵化新企业、培育新业态,促进区域产业集群发展、创新发展。 二、重点领域 四川省16个重点产业(集成电路与新型显示、新一代网络技术、大数据、软件与信息服务、航空与燃机、智能装备、轨道交通、新能源与智能汽车、农产品精深加工、优质白酒、精制川茶、医药健康、新材料、清洁能源、绿色化工、节能环保)和数字经济,以及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产品和服务指导目录》(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告2017年第1号)明确的产业领域。 三、申报条件 拟组建的省产业创新中心应符合以下基本条件: (一)牵头组建单位。由在行业中具有显著创新优势、较大影响力、较强投资实力和快速产业化的创新型领军单位牵头组建,充分整合行业创新资源,为产

业创新中心建设提供充足的技术、人才、资金支持及其他条件保障,构建行业高效协作创新网络。 (二)建设目标。催生一批具有重大产业变革前景的颠覆性技术,促进产业向中高端发展;创制一批核心技术知识产权和标准,支撑保障产业创新发展;培育一批高成长性创新型企业,推进相关产业规模在3—5年内实现较大规模增长;聚集一批具有世界水平的行业专家和研究团队,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壮大一批千亿级产业,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三)基础条件。具有高水平的行业领军人才和一定规模的创新团队,拥有较完善的关键共性技术研究开发、工程化试验条件,拥有待工程化的关键核心技术成果积累。从事研发和相关技术创新活动的科技人员不少于150人,研究开发费用总额占同期销售收入总额的比例不低于5%,近5年取得的相关产业领域核心自主知识产权不少于50项。注册资本金到位且有一定规模(不低于1亿元人民币),能保障产业创新中心建设和运行需求。牵头组建单位及其控股单位在产业创新中心运行实体中持股比例不超过50%(不含)。 (四)产业链条。强化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充分整合产业链上中下游企业和相关高校、院所等单位,在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工程化试验、产业化应用等关键环节分别整合至少1家行业骨干企业。 (五)运行机制。省产业创新中心应在四川省内完成工商注册,以法人实体运行,建立符合行业创新特点的人才激励机制、成果共享机制、协同创新机制等,具备技术研发与产品开发、成果转化与商业化、创业投资与企业孵化、知识产权管理与运营等相关功能。 四、申报方式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册世界历史《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优秀教案(含反思)

第6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 1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人口增长和大众教育 教学难点:城市化以及出现的社会问题 2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日前,中国气象局发布2018年《中国气候变化蓝皮书》。《蓝皮书》指出,气候系统的综合观测和多项关键指标表明:全球变暖趋势仍在持续。2017年,全球表面平均温度比1981年至2010年平均值(14.3℃)高出0.46℃,比工业化前水平(1850年至1900年平均值)高出约1.1℃,成为有完整气象观测记录以来的第二暖年份,也是有完整气象观测记录以来最暖的非厄尔尼诺年份。 究竟是什么导致了全球气候变暖呢?人类工业文明时代带来哪些社会问题?我们应该如何处理工业化建设与人类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工业化带来人口增长和大众教育的兴起 1.阅读教材和图文史料,分析工业革命与人口增长的关系。 2.阅读教材和图文史料,分析工业革命与劳动力结构的关系。 1841—1877年英国产业结构和劳动力结构变化 教师引导分析:由于工业革命的推动,引起英国劳动力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变化。和1841年相比,1877年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占比下降到14%,从事服务业的人口占比下降到31%,而从事工业生产的人口占比上升到55%。

总结: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工人阶级队伍不断壮大,劳动力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越来越多的人放弃农业生产,专门从事工业和商业。 3.阅读教材,说说大众教育的兴起与影响。 目标导学二:城市化 1.阅读教材,了解城市化兴起的主要原因。 提示:工业革命开始后,随着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农村人口不断流向城市,城市越来越大。 2.读教材和材料,了解城市化兴起带来的变化特征(以中国为例)。 提示:中国改革进程:“工业化超前,城市化滞后”是一个显著特征,工业化是主导,城市化是附属。但是,从工业化到城市化的拐点在2013年已经发生,集聚的模式已经开始发生变化。以前是工业化主导、城市化为辅,以后应该是城市化为主、工业化为辅,逐步进行产业升级。 归纳总结:工业化初期,城市通常缺乏统一的规划。城市的环境很差。19世纪中期以后,城市的环境开始得到改善,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在发生着变化。 目标导学三:工业化过程中出现的社会问题 1.阅读教材和图文史料,说说工业化过程中的社会矛盾。 材料展示:在工业革命条件下,广大工人每天在恶劣的环境中长时间从事高强度的劳动,获得的收入却难以糊口,他们对不公平的社会现状越来越不满。 设问:材料主要反映了什么问题? 提示:在工业革命条件下,工人阶级工作环境恶劣,工人生活日益困苦,贫富差距在扩大。 总结:工业革命后,产生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两大对立阶级,他们之间矛盾不断激化,工人阶级开始了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 2.读教材和材料,说说工业革命出现的环境问题。 材料展示:近100多年来,全世界已发生数十起环境污染造成的严重公害事件,如英国伦敦曾多次发生的煤烟型烟雾事件,美国洛杉矶的光化学烟雾事件,日本水俣湾的慢性甲基汞中毒(水俣病)和神通川流域的慢性镉中毒等。近年来发生的严重环境污染事件还有:1984年12月3日印度博帕尔(Bhopal)市农药厂异氰酸甲酯毒气泄露事件造成严重环境污染,有数万人中毒,数千人死亡,并使当地的生态环境遭受严重

新兴工业化国家

新兴工业化国家

新兴工业化国家(Newly Industrialized Countries,简称NICs),是指经济发展程度介于发达国 家以及发展中国家之间,又称“半发达国家”、“半工业化国家”,这一定名是在70年代末期的《经济合作发展组织报告书》里提出的。总的说来所谓新兴工业化国家是指具有一定资本主义基础 的发展中国家在较短的历史时期内克服了社会经济的落后性并在工业化进程中一定程度上接近 于发达国家水平的国家和地区。例如亚洲的韩国、台湾、香港和新加坡;拉丁美洲的巴西和墨西哥;欧洲的葡萄牙、西班牙、希腊和南斯拉夫等。 一些新兴工业化国家的发展道路 拉美借贷拉动模式:依赖借贷 拉美殖民地国家独立较早,有很强的城市传统,是全世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水平非常突出的地区。由于拉美在工业化进程中普遍采取依赖借贷的货币、金融政策及发展战略,导致到上世纪80年代发生了严重的债务危机。进入90年代,拉美国家实行经济结构调整,普遍推行新自由主义的经济模式。在前期,经济发展是比较迅速的,但不久这种经济模式的负面作用也逐渐暴露出来了。到了90年代的后期,拉美经济发展比较缓慢。当然,债务危机还与其严重的产业结构与产值结构相脱节有关。可以说,过分依靠国际力量,超过本国经济发展承受能力的经济政策,虽

然促进了城市化发展,但其背后的负面作用很大,也制约了发展的潜力。 韩国 积极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鼓励企业技术进步,增高企业消化、吸收和创新的能力。战后30多年,韩国引进国外技术3000多项,所花资金占同期外国直接投资的55%,引进技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13.65%。 台湾 注重更新传统技术。对于在国民经济中占很大比重的农业和传统工业实行技术改造。大规模推广水稻、甘蔗、玉米、大豆、水果的优良品种,发展农产品加工技术,农产品综合利用技术等收复明显效果,农业机械、遥感、核能、计算机、生物调节剂等现代技术越来越多地进入农业,大大提高了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新加坡 优化产业结构,由资源密集、劳动密集向资本密集与技术密集产业发展。1965-1973年改变过去主要依靠转口贸易的经济结构,建立起劳动密集型的轻工、纺织工业,1974-1978年大力发展重化学工业。1979-1989年向技术密集型方向发展。出口产品中资源密集型产业的产品所占比例从1965年的87.4%下降到1982年的59.9%。 香港 出口导向型发展模式:以出口为主导发展加工业 多元化外向型发展模式:各主要经济部门走向国际化

2019-2020学年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6课 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练习)【附答案】

第6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 一、选择题 1.19世纪后半期,工业化国家人口数量激增的共同原因是( ) ①经济的繁荣 ②医学技术的进步 ③大量移民的涌入 ④环境的污染 A.①② B.②④ C.②③ D.①③ 【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后半期,工业革命已经完成。工业革命促进了经济的繁荣,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医学进步降低了人口的死亡率,提高了出生存活率。故①②是19世纪后半期,工业化国家人口数量激增的共同原因。故A符合题意;大量移民涌入是美国人口增加的原因,环境的污染不利于工业化国家人口数量激增,故③④不符合题意,排除含有③或④的选项BCD,故选A。 2.(2019?太原二模)在一节历史活动课上,同学们通过比较第一、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的主要发明,总结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如下特点,其中正确的是() ①从轻工业开始,扩展到其他领域 ②美国和德国的成果突出 ③科学研究与工业生产紧密结合 ④技术和发明超出了一国范围 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 【答案】D 【解析】①从轻工业开始,扩展到其他领域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特点,第二次工业革命轻工业和重工业基本是同时开始进行的,据此可排除ABC三个选项。故选:D。 3.为了适应工业化发展的需要,欧洲国家开始推广大众教育。最早建立国家教育体系的国家有() ①英国 ②法国 ③美国 ④德国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 【答案】D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工业革命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人口的迅速增长,工人阶级队伍不断壮大,越来越多的妇女走出家庭,成为工业劳动者,为社会地位的提高创造了条件。19世纪中期以后,为了适应工业化发展的需要,欧洲国家开始推广大众化教育。法国和德国最早建立起国家教育体系。教育的普及,提高了欧美各国的大众文化水平,促进了社会发展。②④符合题意,故D选项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故选D。

第6课 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

第6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 知识与能力了解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如人口增长、大众教育的兴起、城市化等;认识城市化和工业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分析原因,提升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和相关史料,加深对工业革命引起深层变化的认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既要认识到工业化给人类社会带来经济繁荣的一面,也要认识到工业化带来的弊端,树立全面科学发展的观点和环保意识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人口增长和大众教育教学难点:城市化以及出现的社会问题 2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日前,中国气象局发布2018年《中国气候变化蓝皮书》。《蓝皮书》指出,气候系统的综合观测和多项关键指标表明:全球变暖趋势仍在持续。2017年,全球表面平均温度比1981年至2010年平均值(14.3℃)高出0.46℃,比工业化前水平(1850年至1900年平均值)高出约1.1℃,成为有完整气象观测记录以来的第二暖年份,也是有完整气象观测记录以来最暖的非厄尔尼诺年份。 究竟是什么导致了全球气候变暖呢?人类工业文明时代带来哪些社会问题?我们应该如何处理工业化建设与人类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工业化带来人口增长和大众教育的兴起 1.阅读教材和图文史料,分析工业革命与人口增长的关系。 2.阅读教材和图文史料,分析工业革命与劳动力结构的关系。 1841—1877年英国产业结构和劳动力结构变化 教师引导分析:由于工业革命的推动,引起英国劳动力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变化。和1841年相比,1877年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占比下降到14%,从事服务业的人口占比下降到31%,而从事工业生产的人口占比上升到55%。 总结: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工人阶级队伍不断壮大,劳动力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越来越多的人放弃农业生产,专门从事工业和商业。 3.阅读教材,说说大众教育的兴起与影响。 目标导学二:城市化 1.阅读教材,了解城市化兴起的主要原因。 提示:工业革命开始后,随着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农村人口不断流向城市,城市越来越大。 2.读教材和材料,了解城市化兴起带来的变化特征(以中国为例)。

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程实施指南(2020年)

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程实施指南(年) 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程实施指南 (年) 为深入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贯彻落实《中国制造》,组织实施好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程,加快完善制造业创新体系,全面提升制造业创新能力,特制订本指南。 一背景 (一)全球制造业发生深刻变革 制造业是技术创新最活跃的领域。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愈行愈近、蓄势待发,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等重要领域和前沿方向的革命性突破不断涌现,交叉融合。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带来制造模式、生产方式、产业形态和产业分工格局不断变革。全球制造业创新体系也随之转变:创新载体从单个企业向跨领域多主体协同创新网络转变,创新流程从线性链式向协同并行转变,创新模式由单一技术创新向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相结合转变。以具有跨界、融合、协同特征的新型创新载体为核心的全球制造业创新生态系统正在形成。 为顺应全球制造业创新体系和创新模式的一系列变革,发达国家着眼于全面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抢占未来竞争制高点,加快建设新型制造业创新载体。如,美国积极构建制造业创新网络,英国加紧建设“产业技术创新中心”,都是力图弥补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之间的断层,促进实验室技术向实际产品转移转化。这些计划强调构建以新型创新载体为关键节点的协同创新网络,积极构建制造业创新生态系统。我们要深刻洞察这一变革趋势,将创新中心建设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上,否则就有可能再次拉大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在未来竞争中处于被动地位。 (二)我国制造业站上新的历史起点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我国已经建成了门类齐全、独立完整的制造业体系,积累了较强的产品和技术基础,已成为全球第一制造业大国,制造业创新也取得了积极进展。但传统的制造业创新体系已难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亟需实现三个深刻的转变:一是打造新型创新链,实现由引进技术为主向自主创新的转变。技术引进是后发国家在工业化中前期实现追赶发展的主要途径。国际经验表明,进入工业化后期之后,必须扬弃这种发展模式,构建满足产业内生发展需求的技术供给体系。我国制造业要在未来全球竞争中抢占制高点,依靠过去的技术引进模式难以实现。这就要求我们顺应全球产业变革的趋势,加紧打造制造业高水平新型创新载体,丰富和拓展技术创新链,弥补创新链各环节之间的脱节与断层,形成技

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与地区经验

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与地区经验 摘要:新兴工业化国家,在较短的历史时期内克服了社会经济的落后性并在工业化进程中一定程度上接近于发达国家水平的国家和地区。以亚洲四小龙新加坡、韩国、台湾、香港为代表的新兴工业国家和地区取得举世瞩目的最高经济增长率和现代化发展速度。实践证明, 像韩国、台湾新加坡等以出口主导型发展政策的国家(地区) 比起那些实行出口替代型政策的国家或地区, 在经济上取得了更大的成功。我国作为转型时期的发展中国家,应从中得到启示。 关键词:出口导向对外贸易战略经济发展产业调整 一、亚洲新兴工业国家和地区的发展 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共同经济特点是缺乏天然资源, 是以加工出口工业作为其国民经济的基础。自六十年代起, 这四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战略或先或后地转向出口主导型。当时美国沉在加紧进行侵越战争, 军需品供应需要就近加工和采购; 日本则致力于重化工业的发展, 把部分轻纺工业转移到国外, 这就为这些国家和地区发展轻型消费品出口工业提供了有利的机会。二十多年来, 它们一直按照利用宝贵的、低廉的人力资源, 大力引迸外资、积极实施出口工业的战略来发展经济, 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随着经济的发展, 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对外贸易也稳步地迅速增长, 对外贸易的发展速度大大地超过了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新加坡的对外贸易总额1970 年比1955 年增长了近一倍, 1980年又比1970年增长了近十倍, 香港的对外贸易总额1970年比1955年增一长了近四倍, 1980年又比1970年增长了约七倍。台湾与韩国的对外贸易增长速度远远超过新加坡和香港, 自七十年代中期起,其对外贸易规模已基本上与新加坡和香港相当。以1970 年与195 5 年相比, 台湾与韩国的对外贸易总额分别增长了八倍与七倍,198O 年又比197O年分别增长了十二倍多与十三倍多。 新加坡、香港、台湾和韩国经过六、七十年代的经济高速增长, 已经发展成为众所周知的所谓“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这些国家和地区在六十年代已经开始经济“起飞” , 但它们在七十年代期间的经济高速发展却更加引人注目。七十年代世界各先进国,家经历了“石油危机”的冲击。经济发展速度普遍下降, 而这些国家和地区却仍能保持较高的经济增长率水平。1970 年至1978年期间, 韩国经济的年平均增长率为11.11%,台湾9.7%,香港9.5% ,新加坡8.3 %。同一时期, 日本的年平均经济增长率却只有5.5% ,其他各先进国家也均只停滞在2一3 %的水平上。这些国家和地区的经济高速增长与对外贸易的扩展是分不开的, 对外贸易的扩大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二、出口导向型外贸政策与经济增长 2.1新加坡的对外贸易与经济发展 2.11新加坡的经济发展

制造业创新中心升级条件

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升级为国家制造业 创新中心条件 为贯彻实施《中国制造2025》,稳步有序、高标准统筹推进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和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按照《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程实施指南(2016-2020年)》(以下简称《指南》)和《关于完善制造业创新体系推进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的指导意见》有关要求,对拟升级为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的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以下简称创新中心)提出如下条件: 一、创新中心建设领域应符合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领域总体布局要求。 二、创新中心应面向制造业创新发展的重大需求,突出协同创新取向,符合《指南》有关要求。 三、创新中心应以重点领域关键共性技术的研发供给、转移扩散和首次商业化为目标。 四、创新中心组建应符合的条件: (一)创新中心应是企业法人形态,采取“公司+联盟”等模式运行。 (二)创新中心的依托公司应是面向行业,由本领域骨干企业及产业链上下游单位以资本为纽带组成的独立企业

法人,股东中应包括若干家在本领域排名前十的企业。 (三)创新中心的联盟应汇聚全国范围内,包括用户在内的企业、科研院所、高校等各类创新主体,并覆盖50%以上本领域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中心、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国家级创新平台。 五、创新中心应建立高效、协同的运行机制。 (一)创新中心依托公司应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有责权明晰的董事会和经营管理团队,实现企业化运行。 (二)创新中心应充分发挥各类主体作用,通过内部管理制度建设,明确各类主体的责权利,形成产学研用协同的创新机制。 六、创新中心应具备自我可持续发展能力。 (一)创新中心的股东投资应满足基本运行需要,建设运营过程中,应按市场化运行,并已与社会资本有密切合作。 (二)创新中心应通过技术成果转化、企业孵化、企业委托研发、检测检验和为行业提供公共服务等方式获得稳定收入。 七、创新中心应拥有代表本领域先进水平的研发力量。 (一)创新中心内设专家委员会负责研判行业发展重大问题并筛选确定研究方向,专家委员会应由行业领军专家担任主任。 (二)创新中心依托公司应有固定的研发队伍,从事研

新兴工业化国家

新兴工业化国家(Newly Industrialized Countries,简称NICs),是指经济发展程度介于发达国家以及发展中国家之间,又称“半发达国家”、“半工业化国家”,这一定名是在70年代末期的《经济合作发展组织报告书》里提出的。总的说来所谓新兴工业化国家是指具有一定资本主义基础的发展中国家在较短的历史时期内克服了社会经济的落后性并在工业化进程中一定程度上接近于发达国家水平的国家和地区。例如亚洲的韩国、台湾、香港和新加坡;拉丁美洲的巴西和墨西哥;欧洲的葡萄牙、西班牙、希腊和南斯拉夫等。 一些新兴工业化国家的发展道路 拉美借贷拉动模式:依赖借贷 拉美殖民地国家独立较早,有很强的城市传统,是全世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水平非常突出的地区。由于拉美在工业化进程中普遍采取依赖借贷的货币、金融政策及发展战略,导致到上世纪80年代发生了严重的债务危机。进入90年代,拉美国家实行经济结构调整,普遍推行新自由主义的经济模式。在前期,经济发展是比较迅速的,但不久这种经济模式的负面作用也逐渐暴露出来了。到了90年代的后期,拉美经济发展比较缓慢。当然,债务危机还与其严重的产业结构与产值结构相脱节有关。可以说,过分依靠国际力量,超过本国经济发展承受能力的经济政策,虽然促进了城市化发展,但其背后的负面作用很大,也制约了发展的潜力。 韩国 积极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鼓励企业技术进步,增高企业消化、吸收和创新的能力。战后30多年,韩国引进国外技术3000多项,所花资金占同期外国直接投资的55%,引进技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13.65%。 台湾 注重更新传统技术。对于在国民经济中占很大比重的农业和传统工业实行技术改造。大规模推广水稻、甘蔗、玉米、大豆、水果的优良品种,发展农产品加工技术,农产品综合利用技术等收复明显效果,农业机械、遥感、核能、计算机、生物调节剂等现代技术越来越多地进入农业,大大提高了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新加坡 优化产业结构,由资源密集、劳动密集向资本密集与技术密集产业发展。1965-1973年改变过去主要依靠转口贸易的经济结构,建立起劳动密集型的轻工、纺织工业,1974-1978年大力

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程实施指南(2016-2020年)

附件1 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程实施指南 (2016-2020年) 为深入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组织实施好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程,加快完善制造业创新体系,全面提升制造业创新能力,特制订本指南。 一、背景 (一)全球制造业发生深刻变革 制造业是技术创新最活跃的领域。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愈行愈近、蓄势待发,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等重要领域和前沿方向的革命性突破不断涌现,交叉融合。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带来制造模式、生产方式、产业形态和产业分工格局不断变革。全球制造业创新体系也随之转变:创新载体从单个企业向跨领域多主体协同创新网络转变,创新流程从线性链式向协同并行转变,创新模式由单一技术创新向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相结合转变。以具有跨界、融合、协同特征的新型创新载体为核心的全球制造业创新生态系统正在形成。 为顺应全球制造业创新体系和创新模式的一系列变革,发达国家着眼于全面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抢占未来竞争

制高点,加快建设新型制造业创新载体。如,美国积极构建制造业创新网络,英国加紧建设“产业技术创新中心”,都是力图弥补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之间的断层,促进实验室技术向实际产品转移转化。这些计划强调构建以新型创新载体为关键节点的协同创新网络,积极构建制造业创新生态系统。我们要深刻洞察这一变革趋势,将创新中心建设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上,否则就有可能再次拉大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在未来竞争中处于被动地位。 (二)我国制造业站上新的历史起点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我国已经建成了门类齐全、独立完整的制造业体系,积累了较强的产品和技术基础,已成为全球第一制造业大国,制造业创新也取得了积极进展。但传统的制造业创新体系已难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亟需实现三个深刻的转变:一是打造新型创新链,实现由引进技术为主向自主创新的转变。技术引进是后发国家在工业化中前期实现追赶发展的主要途径。国际经验表明,进入工业化后期之后,必须扬弃这种发展模式,构建满足产业内生发展需求的技术供给体系。我国制造业要在未来全球竞争中抢占制高点,依靠过去的技术引进模式难以实现。这就要求我们顺应全球产业变革的趋势,加紧打造制造业高水平新型创新载体,丰富和拓展技术创新链,弥补创新链各环节之间的脱节与断层,形成技术自主创新的机制,解决制造业核心技术

我国新型工业化的特征和实现路径

我国新型工业化的特征和实现路径 【摘要】新型工业化是我国应对国际发展形势和国内发展结构变化的必然选择,十八大对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提出了明确要求,本文就我国新型工业化的发展历程和理论内涵进行了分析,并就实现路径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新型工业化中国特色 国际金融危机之后,工业发展面临新的形势。从国际看,欧美发达国家“再工业化”进程加快,高端制造业不断回流;新兴经济体利用资源要素成本优势,吸引传统制造业向本地转移,对我国工业发展形成双重挤压。从国内看,消费需求不足,要素成本上升,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工业下行趋势明显。加速新型工业化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点方向,是提升区域综合经济实力的重要支撑,是率先实现全面小康的必由之路。 一、工业化是缩小发展差距的必然选择 所谓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之间的差别,从已有实践来看主要原因是工业化发展程度的不同。自第一次产业革命之后的数百年来,世界经济的发展实际上就是工业化进程不断推进的过程。发达地区经过了工业化的快速发展阶段,已经进入或正在向后工业化阶段迈进,而随着对工业化的“觉醒”,欠发达地区也逐步踏上了工业化发展的征程,欠发达地区在加快工业化的生动实践中逐渐证实,农业、服务业由于商品经济落后和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等要素的供给制约,无论在规模上还是质量上都无力承担地区经济发展的重任,必须通过工业化来逐一解决发展中所遇到的诸多矛盾。而放弃工业化发展道路必将使欠发达地区与发达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差距持续拉大,导致自身内生增长能力的萎缩与竞争力的不断削弱,最终陷入“贫困-低水平工业化-落后-更加贫困”的恶性循环。 新中国成立六十年来,在承接发达国家产业转移的过程中,经济取得飞速发展,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成了工业化大国。但与此同时也产生了不少问题,如环境污染、资源耗竭等。外部环境的变化也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压力,连续两次金融危机的爆发,内需不足,严重依赖外资、外需,政府投资带动经济,这些都将成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严重障碍。 十多年来,我国很多地区先后都在实践新型工业化这一战略举措,大部分经济发达地区在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中已取得了突出成效,然而由于自身工业基础的薄弱,人力资源的匮乏,落后的社会经济条件等原因,要真正推行新型工业化道路依然任重而道远。 二、我国工业化进程 我国的工业化是从19世纪60年代清朝晚期洋务运动开始,但是到新中国成立时,我国仍然是农业为主的国家,工业十分弱小。新中国成立后,经过三年的

世界工业化发展的趋势及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定位

世界工业化发展的趋势及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定 位 Document serial number【UU89WT-UU98YT-UU8CB-UUUT-UUT108】

收稿日期:2006-03-01作者简介:任保平(1968—),男,陕西凤县人,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为南京大学理论经济学博士 后。 钞小静(1982—),女,陕西佳县人,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西方经济学硕士研究生。 2006年5月 第33卷第3期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ShanxiNormalUniversity(SocialScience Edition) May, 2006 33 No. 3 世界工业化发展的趋势及中国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定位 任保平,钞小静 (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西安710069) 摘要:由于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阶段不同,各国工业化道路也各有其特点。目前在新工业革命的推动下,发达国家正在由旧工业经济时代向新工业经济时代转变。在这一转变过程中,世界工业化发展出现了信息化、全球化、市场化、生态化的趋势。从中国工业化的现状出发,总结世界各国工业化和中国传统工业化发展中的经验教训,针对世界工业化发展

的新趋势及其对中国工业化发展的挑战,努力做好中国新型工业化的战略定位十分重要。 关键词:工业化道路;世界工业化道路;新型工业化道路 中图分类号: F40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1- 5957(2006)03-0018-07 新型工业化是在中国工业化任务还没有完成,而又遇到以信息化为主要内容的新工业革命挑战的背景下而提出的。新型工业化的“新” 主要有两层含义:一是相对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来说是新的;二是相 对于中国的传统工业化来说是新的。因此,要深刻把握新型工业化的实质,并找出中国新型工业化的实现路径,就必须总结世界各国工业化道路的特点,分析当前世界工业化发展的新趋势及其对中国工业化发展的挑战,并 在此基础上作好中国新型工业化的战略定位。 一、世界各国的工业化道路及其特点 由于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阶段不同,各国工业化战略的演变各有其特点。作为工业化发端者的西方发达国家、作为后工业化国家的发展 中国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采取了各不相同的工业化战略和路径。 (一)西方发达国家的工业化道路及其特点。 世界工业化是从西方发达国家发端的,而发达国家的工业化是由西欧开始的。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进行工业革命的国家,其工业革命是自发产生和进行的,属于原发型的工业化国家,其工业化开始的标志是机器制造 业的出现和机械化生产的普及。由于英国实行工业化的时候,世界其他国家尚未完成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过渡,国内外市场需求主要是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