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初期几部典型中学历史教科书综述_刘兵

民国初期几部典型中学历史教科书综述_刘兵
民国初期几部典型中学历史教科书综述_刘兵

农业网络信息

AGRICULTURE NETWORK INFORMATION

·信息教育·

2011年第10期

作者简介:刘兵(1974-),男,本科,中教一级,研究方向:教学历史教学。

收稿日期:2011-10-08

民国初期几部典型中学历史教科书综述

刘兵

(郑州市第二十四中学,河南郑州450007)

要:结合民国初期颁布的“壬戌学制”,探究几部典型中学历史教科书的内容与特色,归纳出民国初期中学历史教

科书特点,以期对今天中学历史教育的发展与创新提供启示。关键词:民国初期;中学历史教科书;历史教育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码:1672-6251(2011)10-0109-03

A Review of Several Typical High School History Textbooks in the Early Republic of China

LIU Bing

(Twenty-fourth Middle School of Zhengzhou,Hunan Zhengzhou 450007)

Abstract:In world,any country and people have attached great importance to historical https://www.360docs.net/doc/ea12525740.html,bined with the"Ren Xu educational system"promulgated in the early years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the content and characteristic of several typical middle school history textbook was studied and summed up in order to provide inspiration for the development and innovation of current middle school history education.

Key words:in the early Republic of China;history textbook of middle school;history education

1壬戌学制

1922年北京政府颁布施行新学制———

“学校系统改革案”,又称1922年学制或新学制,1922年为阴历壬戌年,又称“壬戌学制”。此学制在中国近代史上执行的时间较长,对中国教育事业产生了的深远影响。在一定意义上也促使中学历史教育逐渐走上正规。壬戌学制制定包括以下7项标准:①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②发挥平民教育的作用;③提倡个性化的发展;④教育发展与国民经济发展的综合实力;⑤重视社会生活教育;⑥提倡教育普及发展;⑦结合实际情况,各个地区发展教育适当灵活。壬戌学制能够从青少年学生身心发展的基本状况出发,规定中学6学年,初级中学3年,高级中学3年。中学阶段是壬戌学制改革的核心,学习年限从四年提高为六年期限,使中学教育更加合理化,此年限一直延续今天。因此,壬戌学制适应了当时社会的发展,突出了教育实用性,也触动学科教育方向转变,历史学科重视能力培养,教育内容增加更多的实用知识,使人才培养能够符合现实社会的发展需要。1922年学制也促使中学

历史教科书的更新。此前的中学历史教科书皆为文言文,之后在中小学学生中强化“普及国语”,提倡白话文。1920年,吕思勉编的《自修适用白话本国史》由商务印书馆出版,成为中学使用的第一部白话文中国历史课本。随后,商务印书馆出版了在当时影响最大的《新学制高中本国史》(吕思勉)和《新学制高

中西洋史》

(陈衡哲)二书。

2陈衡哲与《西洋史》

陈衡哲(1890-1976年),江苏武进人。1924年1

月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陈衡哲按照新学制的标准,为高级中学的学生而著述的《西洋史》教科书。

(1)

《西洋史》内容。

《西洋史》按照世界社会

经济发展和社会组织的变化分为上古史、中古史及近世史,共上下两册。即上册包括上古史(第一编):先史时代、埃及古文化、西亚古文化、希腊历史的背景、希腊古文化、罗马古文化;中古史(第二编):蛮族入寇时代、封建时代、近代列国的成立、中古文化的回顾。下册包括近世史(第三编):文艺复兴、列国新形热、宗教革命前的欧洲、宗教革命附宗教改

革、地理上的大发见及殖民地的竞争、列强政局的开始、法国革命、一八四八年后的欧洲、欧洲与世界。

(2)《西洋史》的特色。陈衡哲的《西洋史》教科书是一部鲜明特色、个性突出的历史教科书,具有以下特点:①史料取舍得宜。关于女性权利。女子能够参与政权是妇女运动取得胜利的最明显的标帜。陈衡哲将知识、能力、人格与妇女的自身解放紧密联系起来,参与政权是妇女问题最终解决的根本途径。②独特论断。当时民国时期的中学历史教科书中的外国史史料,一般来自于欧美人或日本的历史著作,缺失第一手材料,仅可以搜集、挖掘历史材料,不可以凭空编造历史材料。然而陈衡哲凭着史德、史识和史才,把大量的枯燥历史材料烘托出时代的精神,在夹叙夹议中自然流动出来,特色鲜明。胡适认为陈衡哲女士的《西洋史》是一部带有创作的野心的著作。③可读性强。《西洋史》下册第三章,叙述欧洲中古社会的宗教束缚的情景,认为欧洲宗教如天罗地网一样,任你拼命折腾,休想逃出宗教控制的势力范围。在陈衡哲的《西洋史》教科书中随处随地都可以看到常用古代优美诗文名句描述西洋各国历史过程的事物。类似精彩的描述在该书大量存在,具有极强的可读性。

3吕思勉与《白话本国史》

吕思勉(1884─1957),字诚之。江苏常州市人。1923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吕思勉编写的《白话本国史》,即《自修适用白话本国史》,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使用白话文编写的中国通史。

(1)《白话本国史》内容。该书分4册,约60万字。上起远古时代,下至作者写作之年(1922)。该书依照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组织的变化分为五个不同的时期,即上古史(周以前)、中古史(秦朝统一到唐朝全盛)、近古史(唐朝安史之乱至南宋)、近世史(元朝至清朝中叶)和最近世史(西力东渐以后)。这种依照进化论的观点划分历史阶段的做法明显区别于以往的史书,对人们和史学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既有政治史事又有社会经济、文化现象,而且还叙述了东南亚中西亚各国、各民族与中国的关系,具有世界史的眼光。可以说,该书是从远古时代写到了民国初年,是一本完全意义上的通史。顾颉刚认为:《白话本国史》四册,书中虽略有可议的地方,但在今日尚不失为一部极好的著作。该书为中国通史的编撰开创了一个新纪元。

(2)《白话本国史》的特色。其特色体现为:①“通贯各时代,周赡各领域”。吕思勉仅凭个人力量独立完成,囊括了古代、近代和现代三大阶段的中国通史,书中的历史分期能够充分体现出吕思勉的历史通感。②进化史观。该书宣扬了进化史观,将整个世界看成是一个不断运动和变化实体。吕思勉运用进化史观对中国历史阶段进行划分。从史实出发、突出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大事件的历史分期,是当时中国史研究中的创新性见解,对以后的通史研究和通史教学产生了重大的影响。③侧重从经济、宗教、民族、文化、教育等方面叙述与分析历史发展的原因和过程。该书收集了丰富的“常人常事”材料,系统地叙述了中国历史上的婚姻家庭、风俗习惯、衣食住行、自然风情的源流和演变。该书从观点到内容的许多方面都有创新,比较系统地反映了新史学思潮在中国通史编撰方面的运用。④第一部用白话文写成的中国通史。吕思勉首次使用白话文来撰写通史,该书成为最早使用白话文撰写的新式中国通史。该书基本上是用较为浅显的白话写成的,受到了广泛的欢迎,成为学生学习中国历史的便捷门径,对于历史知识的普及有着很重要的意义。

4何炳松与《新时代外国史教科书》

何炳松(1890一1946年),字柏垂,浙江金华人。何炳松首创历史教授法学科(1925年),他认为讲授历史从个人的传记入手,从社会的全体入手。即将历史课程从家庭开始,再研究自己的学校,再研究学校所在的地方。先了解伦理,然后明白学校合群的生活,再去考察本地方的风土人情。这样使学生逐渐明白古今状况的异同。何炳松所编写的第一部中学历史教科书《新时代外国史教科书》(1929)在当时环境下普及较广。《新时代外国史教科书》突出特色体现为:(1)扬弃以中国为中心的历史观。柯炳松主张不可再抱“内诸夏而外夷狄”的建议,对中国以外的亚洲各民族关于文化的贡献应该重视。该书对日本、朝鲜、南洋、蒙古人、突厥人等的叙述较当时西洋人编写的历史详细得多,并有些篇目是独创的。

(2)运用综合的研究原则。何炳松认为综合的研究是指要研究人类社会文化的演进轨迹,应该运用综合研究人类的文化。即应当着眼于从整体上去剖析和把握人类的历史文化的变迁,包括人类过去活动的全部过程。何炳松对历史教科书编纂的综合研究原则,不仅从理论上进行了概括和阐述,而且这一原则也体

—————————————————————————————————————————————————————————————

现在他编纂历史教科书的一系列实践活动中。

(3)材料选取得宜。该书取材方面能够简明而且切实。即选择重要历史人物、事件,能够结合中国实际,适当选择历史材料。该书取材重视周围历史掌故、名胜古迹、一些直观的实物,利用精炼的语言描述,容易使教科书形象生动活泼,有声有色。

(4)重视直观式教学。何炳松在历史教授法中强调历史教师应该能够利用本地方各种历史的遗迹,去帮助学生明白其他各地方的历史。首先就是历史的模型。可以代表古物的形状,便于应用;其次就是历史的图画,再次为地图及图表等。何炳松在《新时代外国史教科书》中,提倡直观教学,对于该书的插图非常重视。插图作为一种直观教学素材,可以使教学形象生动、帮助学生理解记忆历史知识。该书插图设计非常丰富,该书上册就有图画、地图、图表322幅之多。何炳松在编写教科书时,十分注意图画和文字相结合,体现直观教学原则、“活现”历史。今天教科

书中插图占教科书篇幅比重较大,直观教学逐渐得到

重视。

5民国初期中学历史教科书特点

(1)重视史学理论。一些中学历史教科书的绪论

或前言会从历史的概念、意义、史料分类等入手谈及基本的史学史和史学理论知识,还涉及中学历史教科书中史料取舍与剪裁、编排的统一标准。何炳松在《复兴高级中学教科书外国史》的《序言》中强调撰写外国史或世界史要格外注意“欧洲中心论”的陷阱。中学历史教科书应把最基本的史学史和史学理论知识作为的开篇讲授,一方面显示编著者对取材、方法、立意的基本认识;另一方面使学生了解一些基本的史学史和史学理论的知识,便于对教科书的理解。从内容上考察,历史教科书除传统史学所关注的政治史、军事史外,还注意将社会史、经济史、文化史、学术史整合到教材中。例如,陈衡哲在《西洋史》《例言》中注重各种客观历史发展的背景、因果关系

及相互影响。其《西洋史》的重心在于希腊文化、罗马文化、文艺复兴及近代欧洲文化,侧重从文化变迁的角度理解历史。

(2)以史为鉴,突出时代性。民国初期的内忧外患,战乱连绵不绝。编著者满怀历史责任感,以史抨击时政,以史激发奋进,学术思潮活跃,学术思想开放,学术成果丰硕。此期教科书中,编著者亲临现实社会环境,接触到许多忧国忧民的事迹,满怀热忱,最大限度地再现紧扣时代客观事实,发挥历史经世致用、以史为鉴的社会功能。例如,吕思勉在《白话本国史》中称汉唐中国征服异族,宋至清中国反而多被异族征服与统治,究其原因就是军人惹事。寓意指20世纪20年代的军阀混战。此时期中学历史教科书充满着忧国忧民、拯救民族于危难之中的爱国主义激情。

(3)活灵活现,形象生动。求真是历史学的根本。此期教科书本着求真的原则,尽最大努力使历史教育的内容活灵活现,吸引学生学习。例如,陈衡哲以自己的语言、自己的研究来撰写外国史。关于中世纪和近代的区别,作者把“中古”比作“戴着面罩,关在小屋子里”的僧侣。读起来浮想联翩、朗朗上口,学生容易理解与掌握。

(4)教科书与历史课程标准有机衔接。教科书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历史课程预设的成败。由于历史过程本身具有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这决定着历史教科书的发展过程就是依据历史课程标准的再创造过程。

参考文献

[1]区陈衡哲.西洋史(上册)[M].上海:商务印书馆,1926,1-408.[2]吕思勉.白话本国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1-784.[3]何炳松.新时代外国史教科书[M].上海:商务印书馆,1929,1-305[4]张国义,徐敏.试论民国时期中学历史教科书的特点及启示[J].

历史教学(中学版),2007,(8),19-21.

更正启事

《农业网络信息》2011年第9期第103页刊登的“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四川创新团队管理平台的设计与应用”一文,应文章作者曹艳的要求作如下更正:

1.由于作者的疏忽,基金项目名称有误,现更正为: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四川创新团队信息与管理平台;

2.补充通信作者及简介:李晓,研究员,项目主持人,产业技术信息处理及评价体系研究岗位专家,研究方向:农业信

息与农村经济。

如何阅读历史教材

如何阅读历史教材 读书之前,大家应该对“书”有一个大概的了解。拿高中历史教材来说,从形式上讲,它大致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①目录和大事年表。目录是各章节知识的总纲,大事年表是简明的大事记,这是全册课本的总体知识框架,应从宏观上把握。②每章开头的“引言”。“引言”主要说明本章内容的历史背景和本阶段的时代特征和本章内容的特点。③正文内容(大字)和阅读内容(小字)。正文部分是课文的主体,是考试命题的依据,属于必须掌握的内容。阅读部分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况:或是对正文内容的补充,或是正文上下段内容的过渡,或是正文的展开性叙述等等,应有不同的要求。④原始资料。应联系课文内容加以分析,可培养思维问题的能力。⑤表格、图画。要弄清其与正文的关系,安排这图表的用意和作用等。⑥思考题和练习题。思考题是高层次的练习,练习题是基本的作业。⑦学术争鸣。旨在提高思辨能力,要求大家能大胆质疑,养成求知的好习惯。 就历史知识而言,历史知识可以分为历史背景、历史经过、历史影响等。历史背景又可分为动机、条件和原因。原因又分为历史原因和现实原因,内因和外因,必然性原因和偶然性原因,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根本原因和一般原因,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等。 历史经过一般包括时间、地点、人物、政党、团体、阶层、阶级、事件、现象、着作、制度等。 历史影响包括结果、性质、功绩、经验、教训、意义等等。 历史知识还可分为历史概念、历史结论、历史特征、历史线索等。其中最为基本的也是最为重要的是历史概念。 历史概念是以历史理论为指导,对历史现象进行抽象概括而成,是基本史实的拓展和深化,它反映着历史事物、历史现象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规律。由于历史知识是由众多有联系的历史概念所组成,因此,形成并掌握历史概念,也就成了掌握历史知识的关键。 另外,大家还要学会自学历史课本。一般来说,自学历史课本应包括以下几个程序: 一、逐段写出小标题。知道各个自然段主要说的是什么问题,能用简明的语言加以概括,粗知教材梗概。 二、全面写出教材要点提纲。逐段找出知识点和层次结构,进行适当加工,形成提纲。 三、找出教材的内在联系。就是要搞清历史的发展是怎样一环套着一环,搞清它的发展线索,形成一个系统结构。

民国史研究的重大成果与发展空间

民国史研究的重大成果与发展空间 历经几代学者30 余年的艰辛努力,以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众多著名民国史研究专家为主体,并有其他相关高校与研究机构学者共同参与撰著的大型《中华民国史》,终于在2011 年辛亥革命百年纪念之际全部出版了,这是中国近代史学界值得庆贺的一大学术盛事。该著总计12卷,16 册,洋洋近800 万言,是迄今为止字数最多、分量最重的中华民国史著作,加上同时出版的《中华民国史人物传》( 全8 册) 和《中华民国史大事记》( 全12 册) ,合计字数多达2100 万,无疑是中华民国史研究领域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学术成果。 皇皇12 卷本《中华民国史》从1981 年出版第1 卷,到2011 年12 卷全部一次性出齐,整整历时30 年。前后各卷的重点研究内容以及学术观点的演变,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近30 年来中国大陆近代史学界研究民国史的发展与深化历程。 上世纪80 年代初期的中国近代史研究,在改革开放后中国历史学的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产生了显著的积极影响,值得充分肯定。但无庸讳言,当时的研究视野较为单一,主要是在“革命史”框架内展开的历史述事,档案史料的引用不够丰富,尤其是海外史料的运用较少,学术观点也存在某些偏颇之处。当时的民国史研究,同样也无可避免地存在着类似的缺陷,这是那个时代造成的历史结果,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中国大陆近30 年来的民国史研究,已在许多方面获得了迅速发展,其中不少内容透过《中华民国史》即可显而易见。例如国共关系史是民国史研究中不能不涉及的重要内容,以往虽然论著较多,但基本上都是千篇一律,众口一词,不仅缺乏学术深度,而且评价不够全面客观,明显受到意识形态的响。近10 余年间民国史研究中的这种现象开始有所改变,对中共党史和国民党史的探讨均日益细化,评价也日趋公允。《中华民国史》对于国共关系的考察和评价,也是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尽可能广泛利用各种新资料,结合学界研究的新见解,在此基础上又有所创新和发展。正如汪朝光先生所言: 该著对抗战时期的国共关系,一方面充分肯定两党合作的重要意义,肯定两党面对强敌入侵、民族危亡的紧急时刻,能够毅然抛弃前嫌而携手合作,由此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各自的重要贡献,尤其是肯定了国民党在抗战时期实施的许多内外政策对于坚持抗战的意义,并肯定了国民党军队在正面抗日战场发挥的重要作用; 另一方面又指出国民党在国共合作时期还是放不下垄断政治的私心与架子,对共产党还是有疑虑有担心,从而对共产党的发展有限制甚至有武力遏制,这又不利于两党合作共同抗日的大局。类似的新认识,显然更加客观平实,也更符合历史实际。 对于蒋介石的研究和评价,近些年来大陆史学界也充分利用新史料进行了新探讨,提出了若干新见解。该著充分吸收和借鉴了这些新成果,对蒋介石做出的评价较诸以往也更为全面和客观,既肯定其当肯定之处,也否定其当否定之所为,从而改变了过往单一否定蒋介石复杂言行的片面趋向,显示了民国史研究日趋全面平实的新特点。 上述大陆民国史研究中的这些变化,已经引起了海外以及台湾学术界的关注。香港《星岛日报》发表的《百年辛亥革命两岸寻历史共识》一文中,援引了台湾中研院近史所所长黄克武研究员所说的如下一段话: 《中华民国史》不乏具有重大转变的历史解释,如对蒋介石在中国近代历史的贡献比较肯定,特别是蒋介石在对日抗战时于国家建构上的成就,而非全盘否定。同时,开始肯定对日抗战的正面战场是国民党军队打的,“这对两岸历史和解作了一个

中学历史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 教学大

中学历史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 一、课程教学目的 中学历史课程改革正紧锣密鼓地开展,新课程改革在课程标准的研制、教材的编写、教学方法的改进、教学评价机制的完善等方面提出了全新的理念。 新形势下,中学历史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课程必须积极投身到历史课程改革之中,对中学历史课程标准和历史教材发展的前沿动态理论分析与相应的实践探究作出全新的定位,通过理论分析与实践探究准确认识中学历史课程标准与教材的对应关系从而更为有效地分析中学 历史课程标准,认识教材、利用教材、开发教材,培养学以致用、具有独立科研与实际工作能力的中学历史教学研究型应用型优秀教师。 二、课程教学任务 中学历史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课程主要内容包括:中学历史课程标准研究、中学历史教材研究、中学历史课程标准与教材的优化组合、中学历史教材与教学的优化组合、中学历史教材资源的利用与开发等课堂教学内容和实训教学。 三、教学内容结构 本课程课堂教学共有36课时,分为五章。 课堂教学结构大纲: 第一章中学历史课程标准研究(6学时) 第一节中学历史课程性质与价值、改革背景

第二节中学历史课程基本理念与设计思路 第三节中学历史课程标准案例分析——“过程与方法”目标研究第四节中学历史课程标准研究前沿动态 第二章中学历史教材研究(8学时) 1 / 5 第一节中学历史教科书的性质与编写依据 第二节中学历史教科书内容选择与呈现方式 第三节中学历史教科书案例分析——“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第四节中学历史教科书教学评价 第五节中学历史教科书研究前沿动态 第三章中学历史课程标准与教材的优化组合(7学时) 第一节中学历史课标与历史教材内容选择 第二节中学历史课标与历史教材结构编排 第三节中学历史教科书实施建议 第四节高中历史教科书课例分析——“伟大的抗日战争” 第四章中学历史教材与教学的优化组合(7学时) 第一节中学历史教科书与教学内容选择 第二节中学历史教科书与教学流程实施 第三节高中历史教材备课研究——“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 第四节xx历史教材联系与教学衔接 第五章中学历史教材资源的利用与开发(8学时)

民国史研究的又一部力作

民国史研究的又一部力作 摘要:《吴鼎昌与贵州》是何长凤先生近年来以贵州为中心的关于民国时期历 史研究的又一部力作。该著内容丰富,博大精深,集知识性、史料性、学术性为 一体,具有多方面的特点。该著的出版与发行,为贵州乃至全国史学界如何深入 挖掘地方史料的当代价值提供了十分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民国史;吴鼎昌;史料;长效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史学界思想的大解放,史学研究的成果层出不穷。其中,特别是在民国时期近现代地方史研究领域,各地史学工作者充分发挥占有地方史 料的优势,出版了系列有关地方史研究的成果。我们以四川省为例,四川史学工 作者就先后编著出版了《四川近代史》、《四川现代史》等有关四川地方史研究 的成果。而地处西南的贵州省史学界,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就编著出版了《贵州当代史》,让人们对当代贵州的历史有一个较为完整的认识与了解。时光 流入到21世纪的初期,贵州省史学界更是编著出版了大型的有关贵州历史的丛书——《贵州通史》。《贵州通史》的编辑出版,让人们不仅能够了解到贵州的 古代史,同时对贵州的近现代史有了一个更为完整的认识与了解。 贵州自古以来,在世世代代贵州各族人民的辛勤劳动与努力下,创造了极其 丰富的贵州史。这一现状,为贵州乃至全国史学界的专家与学者们提供了广阔的 研究天地。贵州师范大学历史学教授何长凤先生虽然退休多年,但其一直以来退 而不休,笔耕不辍,以研究民国时期贵州地方史为乐趣,从而在贵州地方史研究 领域出版了多部学术专著。对此,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由其与其 他史家联合主编的《贵州当代史》。近年来,何先生先后编著出版了《贵阳文通 书局》、《抗战时期贵州企业股份有限公司》等有关民国时期贵州地方史的学术 专著。这些专著出版之后,曾引起史学界与出版界的强烈反响,专家们一致认为,何先生的研究填补了民国时期贵州地方史研究领域中的一些空白,为推动民国时 期贵州地方史的研究作出了宝贵贡献。此后,何先生仍不停歇,依旧致力于民国 时期贵州地方史的研究工作。最终,何先生所著《吴鼎昌与贵州》于2010年11 月又一次由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的出版,可谓民国时期贵州地方史研究的 又一部力作,同时也是有关吴鼎昌生平研究的重要补充。那么,该书到底有什么 特点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一、史料剖析的全面性 洋洋洒洒二十五万余字的《吴鼎昌与贵州》的出版发行,让我们进一步了解 吴鼎昌的生平事迹,让我们进一步了解民国时期贵州那段特殊的历史,提供了不 可多得的全新的视野。此前,有关吴鼎昌与贵州的历史研究类成果其实并不多见。就笔者掌握的情况来看,主要有何先生所著的《抗战时期吴鼎昌创办贵州企业公 司的思想与实践》(发表于《贵州社会科学》2000年第4期)、莫子纲所著《吴 鼎昌与抗战时期的贵州禁政(1938-1944年)》(发表于《抗日战争研究》2006 年第4期)。这些研究成果,主要是从某一个方面对吴鼎昌与贵州进行研究。在 史料的把握上,难免存在片面性,不利于读者全方位、多角度地来认识与了解吴 鼎昌对贵州省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发展所作出的贡献。而《吴鼎昌与贵州》相比之下,在史料的剖析与把握上显然具有全面性。其内容囊括政治、经济、文 化教育等诸方面。读后让读者对吴鼎昌在贵州的政绩有了一个更为清晰的认识与 了解。 二、人物分析的鲜活性

明清史研究综述只是分享

断代史清史研究的过去、现状与问题* 2008-11-11冯尔康《明清史》2008年第3期点击: 698 断代史清史研究的过去、现状与问题* 断代史清史研究的过去、现状与问题* 冯尔康 《明清史》2008年第3期 摘要:当前的清史研究改变了其在断代史研究中的后进面貌,且有后来居上的可能。清史研究资料之丰富为其他断代史所不可企及,需要充分地、高水准地利用。清史研究仍须努力摒除意识形态的干扰,以便走得好一些。正在进行的《清史》编纂工程,其参与者需有“诚惶诚恐”的写作态度,力求避免浮躁世风的不良影响;满汉民族矛盾贯穿有清一代,纂修《清史》似宜给予特别关注,而不能刻意回避。 关键词:断代史/清史/意识形态/满汉关系 我对清史研究的过去、现状及当前纂修《清史》值得注意的问题,近年来已撰写过《清史研究与政治》[1]和《简述清史的研究及史料》[2]两文,如今再次进行简单地回顾,主要谈五点感想,不知当否,敬请清史研究同仁指教。 一、在断代史研究中清史研究改变了后进面貌,且有后来居上的可能 清朝灭亡至今不到百年,在此以前,有清朝官修的专题式本朝史,这当然是属于传统的史学编纂类史书,而不是近代意义的史学著述;到了清朝末年,出现了体制外的民间对清史的局部研讨,而真正近代意义的清史研究,是在清朝灭亡之后。这种研究的起步,比起其他断代史,来得晚一些,特别是原始资料的整理方面,不同于清代以前的历代历史——史料整理早已断断续续地进行了,所以清史的研究,无疑处于后进状态。我在20世纪50年代读大学本科时,喜爱隋唐史,获知隋唐史研究有陈寅恪、岑仲勉和唐长孺等大家,且陈氏、岑氏著述流传广,容易找到。及至五六十年代之际上研究生班,攻读中国古代史之明清史方向,发现明史方面有傅衣凌、吴晗、黄云眉、

(完整word版)中学历史教学法 于友西(教材整理)

中学历史教学法(教材整理) 第一章绪论 1、简述中学历史教学法研究的对象。 答:中学历史教学法的研究对象是中学历史教学的全过程: 1.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目的; 2.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内容; 3.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原则; 4.研究中学生在历史教学中的学习心理和科学的学习方法; 5.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模式; 6.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2、学习中学历史教学法的目的 ①为了培养合格中学历史教师的需要 ②为了提高中学历史教学的需要 ③为了中学历史教师自我提高适合时代要求的需要 3、学习历史教学法的意义有哪些P12 (一)帮助学生最有效地掌握这一学科的基本内容的真谛,尽快地胜任自己的工作 (二)能帮助学习者自觉地意识到该向别人学什么,从而缩短自己成熟的过程。 4、学习历史教学法的基本要求P13 ①要有一个正确的态度,要重视这门课程的学习 ②在学习中要十分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反复地联系 ③要下大力气学习制作和使用直观教具的方法 ④要多观摩、多揣摩 ⑤要本着“诗外学诗”的精神随时学习、永远学习 第二章历史课程论 1、影响历史课程编制的因素P24 影响学校课程编制的因素: ①社会对学校教育的要求。具体反应在国家教育方针,教育指导思想教育制度和学校 教育培养目标上 ②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对教育的影响。取决于科学技术的现有水平,并在一定程度 上反应出这种发展水平 ③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不同年龄段的学习需要和认知可能性不同,设置 课程也不同 ④民族传统文化对学校课程的影响。 ⑥教育学理论对学校课程的影响。教育观念或对教育作用认识的差异,产生了不同的 学校课程类型 ⑦学校实际管理与操作对课程编制的影响

历史活动课教案

历史活动课教案 【篇一:新课标人教版初中历史《活动课一寻找历史》 教学设计】 新课标人教版初中历史《活动课一寻找历史》教学设计 活动目标: 1、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历史就在我们身边,从而关注 身边的历史。 2、逐渐形成历史的方法,并在其过程中不断创新、不断探索。 @ 3、增强学生对历史的体验和感悟。 4、培养学生组织、管理、代表参与交流的能力。 5、为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和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搭建一个长期性的平台、创办一个长期性的园地。 活动过程: 1、广泛收集资料、整理资料: ①《我家的历史》。让学生展开家庭调查,可写“我”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我”有小学生活等内容;或请家长帮助,制作一份家庭亲属世系表,写出从高祖、父母到“我”这一辈的全部男女亲属的姓名,并标出性别的称谓。 ②《我所知道的名胜古迹》。让学生收集曾经参观过的名胜古迹的有着介绍资料、照片和门票等,制成一份图片说明。或用一张8开

的素描纸,分别贴上各个名胜古迹的图片、照片和门票,并写上简单的图片说明。 ③《我所喜欢的历史人物》。让学生收集一位自己最喜爱或最熟悉的历史人物的故事,整理成文字,并用一张8开的素描纸,画出历史人物的肖像。 [ ④《我读过的历史书籍》。让学生列出读过的历史书籍,并写出内容简介;或让学生把书带到课堂上来,准备向同学们介绍和推荐。 ⑤《我看过的历史电视剧和电影》。让学生列出看过的有着历史电视剧和电影的名称,尽可能找到相关的剧照,并写出故事梗概。 2、每个小组推荐1、2名代表讲述。若有不完善者,可由其他同学补充。 3、本着“以活动促发展”的现代教育理念,由师生共同评选出本节课的优胜组。活动小结: 通过本节课活动,学生纷纷呈现了自己的学习成果,培养了学生的成就感。由于学生动脑想了,动手找了,动眼看了,动口讲了,从而亲身体会和感受了历史的真正存在,发现历史就在我们身边,历史和我们今天的生活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昨天的一切就是今天的历史,今天的一切即是明天的历史。 【篇二:历史活动课教学设计的奇思异想】 历史活动课教学设计的奇思异想 } ——《公元纪年法》活动课教学设计 凯里市大风洞正钰中学王焕龙 一、活动内容

浓墨重彩沧桑厚重——民国文献的价值及馆藏现状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浓墨重彩沧桑厚重——民国文献的价值及馆藏现状 作者:张丁, 王兆辉, Zhang Ding, Wang Zhaohui 作者单位:重庆图书馆,重庆,400037 刊名: 图书与情报 英文刊名:LIBRARY AND INFORMATION 年,卷(期):2011(2) 参考文献(5条) 1.薛其林民国时期学术的主要特色与成就 2004 2.重庆晨报抗战历史档案文献寻访:重庆赴台购回65箱抗战文献 2009 3.张宪文民国历史档案的研究与利用[期刊论文]-民国档案 2000(01) 4.馆藏纸质文献酸性和保存现状的调查与分析课题组馆藏纸质文献酸性和保存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2005 5.中国科学院上海历史所筹委会;复旦大学历史研究所(民国)大事史料长编 2008 本文读者也读过(10条) 1.阮素雯.RUAN Su-wen试论民国文献损毁的原因[期刊论文]-山西档案2010(6) 2.张丁.王兆辉试论民国文献的数字化建议[期刊论文]-数字与缩微影像2011(1) 3.王玉晶.WANG Yu-jing试论民国文献的保护和修复工作[期刊论文]-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9,19(36) 4.邓雪梅.DENG Xue-mei贵州省图书馆民国文献保护现状及对策[期刊论文]-贵州教育学院学报2009,25(5) 5.孙琴民国文献数字化建设现状分析研究[期刊论文]-山东图书馆季刊2008(1) 6.翟桂荣.ZHAI Gui-rong河南大学图书馆民国文献资源建设的现状、问题与对策[期刊论文]-图书馆论坛2008,28(5) 7.万华英民国文献数字化建设——以重庆图书馆为例[期刊论文]-四川图书馆学报2008(4) 8.张素梅民国文献保护之探研[会议论文]-2006 9.郑春汛民国文献的价值与保护对策研究[期刊论文]-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8(4) 10.何先进.刘莉.何玉花对馆藏民国书刊文献数字化的探讨[期刊论文]-数字与缩微影像2009(2) 本文链接:https://www.360docs.net/doc/ea12525740.html,/Periodical_tsyqb201102034.aspx

高中历史各地区使用的教材版本

高中历史各地区使用的教材版本 省份 山东人教版 临沂、聊城、莱芜、威海人民版 济宁市岳麓版选考方案济南、青岛、淄博、潍坊、日照、菏泽、 1、" 2、3,泰安、枣庄、东营、烟台、德州、滨州广东广州、珠海、梅州、汕尾、东莞、江门、 阳江、(肇庆)、潮州、云浮 宁夏 石嘴山市、银川市、吴忠市、中卫市、固 原市。两个县级市: 灵武市、青铜峡市 海南海口、文昌、万宁、定安、屯昌、澄迈、 临高、儋州、三亚、五指、琼中、保亭、 陵水、白沙、乐东、昌江、农垦 江苏苏州、无锡、常州、南通、泰州、淮安、 南京、宿迁、泰州 安徽盐城、扬州、镇江、连 云港、徐州琼海、东方 珠海、湛江、三选一深圳、汕头、韶关、河源、惠州、佛山、

1、"2,必考茂名、清远、揭阳、中山 1—4,四选一1—6,六选二,每个8分 1、" 4、 5、"6,四选二 1、"2,必考宁德、福州、厦门、漳 州、龙岩、南平、三明 浙江必修人民、选修人教: 杭州、宁波、温州、台州、绍兴、嘉兴、湖 州、衢州、丽水、舟山、金华 辽宁沈阳、大连、鞍山、抚顺、本溪、丹东、锦州、营口、阜新、辽阳、盘锦、铁岭、1—4,四选朝阳、葫芦岛 天津和平区、河东区、河西区、南开区、河北 区、红桥区、塘沽区、汉沽区、大港区、 东丽区、西青区、津南区、北辰区、武清 区、宝坻区 黑龙江哈尔滨、齐齐哈尔、佳木斯、牡丹江、鹤岗、绥化、黑河、大兴安岭、伊春、大庆、鸡西、双鸭山 吉林长春、白山、吉林、白城、松原、通化、 辽源、延边、四平 北京北京1—4,四选一1—4,四选一

1、" 2、4,必考湖南长沙、湘潭、株洲、衡阳、邵阳、岳阳、 常德、张家界、益阳、永州、怀化、娄底、 湘西州 陕西渭南、商洛、杨凌延安、榆林、安康、汉 中、铜川、咸阳、宝鸡 河南郑州、信阳、平顶山、漯河、安阳、驻马 店、许昌、三门峡、南阳、洛阳、焦作 山西 阳泉、朔州、临汾、吕梁、运城、大同、晋城、忻州、长治、晋中商丘濮阳 西安 1、"3,二选一1—4,四选一 1、"4,二选一 1、" 2、3,一选修 3、"4,必考IA( 3、"4必考)IB( 1、"6,二选一)莆田、泉州 1、" 2、4,三选一合肥、芜湖、蚌埠、淮南、马鞍山、淮北、

初中历史课外活动课创新案例

初中历史课外活动课创新案例: 《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六十七周年》 一、教案设计背景 爱国主义教育必须从学生的身边,以他们能够接受的方式进行。虽然在小学、初一学过历史,但他们的感知都来源于书本文字,可能很难感受到近代史上我们国家所受到的屈辱;可能无法感悟到历史的沉默,但是其实我们也可以从其他各个方面对他们进行一定的爱国教育,从他们身边所看到所能感受的历史讲起,让他们有一些感悟。恰好本校门前有一座革命烈士纪念碑,为此我就利用历史纪念碑专门设计一节爱国主义教育的专题课。 二、教案对象分析 教案对象:农村中学初二级学生 学习心理特点: 兴趣:对历史普遍感兴趣,但有很大的不稳定性,对历史现象好奇心强。 记忆:对刺激记忆手段多的知识记忆深刻。 思维:逐渐从儿童期向青春期转变,自我探索意识增强;逐渐众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有发展抽象思维能力要求,但仍偏重形象思维,对片面、零碎的史实尚缺乏一定的概括能力。情感:有朴素的爱憎感,可塑性较大。 三、教案内容分析 学校所在的村子位于太行山革命老区,这个革命烈士纪念碑是为了纪念林州市任村镇盘阳村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牺牲的一些先烈们,为了国家,为了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民,为了我们能够有一个独立自主的国家,他们付出了一切,甚至最宝贵的生命,正是由于他们抗争,才有我们的今天。这段历史蕴含着极其丰富的思想教育素材,主要表现在如下:中华民族的血泪和屈辱主要集中在这一历史时期,它是激发学生民族自尊心、社会责任感的最好素材,而且有一个真实的纪念碑摆在他们的面前,更让他们感受到历史的沉重。 无数仁人志士不畏强暴,以天下为先,舍身救国的事迹能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学会做人。 四、教案目标设计 根据新课标三维目标要求,制定如下教案目标: ()知识和能力 帮助学生了解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历史; 了解太行山区军民为民族独立和人民的解放曾进行过英勇的可歌可泣的斗争。 使学生掌握一些正确的历史观,能够用一种较为全面的观点看待历史,既要看到在历史上由于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沉重的苦难,也要看到,我们怀念历史,缅怀先烈,并不是要“以牙还牙”,而是要牢记历史的教训,使侵略战争的历史不再重演,做到“以史为鉴,面向未来”。世界需要和平,人类需要和平,中国人民和日本的人民作为一衣带水的近邻,我们共同的未来呼唤和平。 ()情感态度价值观 增强学生的爱国热情; 让学生树立起“落后就要挨打”、“斗争才能赢得胜利”的爱国思想; ()过程与方法 依据建构主义理论,把研究性学习的方法引入课堂。创设情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拓展问题。 五、实施过程

民国史研究的_倒放电影_倾向

社会科学研究 1999?4 民国史研究的 “倒放电影”倾向 罗志田 〔摘要〕 “倒放电影”这一研究方式的优点在于结局已知,研究者容易发现 一些当时当事人未能注意的事物之重要性;但其副作用则是有意无意中会以后起的 观念和价值尺度去评说和判断昔人,结果常常得出超越于时代的判断。既存的民国 史研究就有这样的倾向,导致不够“进步”的人与事常受忽视,乏人研究。其实不 进步的一面形象模糊,会直接影响到进步力量的清晰和魅力。若能更多地关注过去 研究中“失语”面相并予以“发言权”,民国史的图像会更具“全息性”。 中外过去对近代中国史的研究,有意无意中多受19世纪末以来趋新大势的影响,基本只给新派一边以发言权,而很少予旧派以申述的机会,使旧派基本处于程度不同的“失语”(Voiceless)状态。在政治史领域,无形中似更受到近代西方“优胜劣败”这一进化史观的影响(或许也有中国传统的“胜者王侯败者贼”观念的潜在影响),比较注意研究和论证历史发展中取得胜利的一方(或是接近取胜一方)的人与事,而对失败的一方,则或视而不见,或简单一笔带过。有人曾说:“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的”;综观中外许多既存研究所再现的史实,有时真让人产生“历史是由胜利者创造的”的印象。 在史学研究的对象和题目的选择上,这一倾向直接导致不够“新”或“进步”的人与事常常没有什么人研究,同一人物也是其“进步”的一面或其一生中“进步”的一段更能引起研究者的注视。尽管表述的方式有不同,“先进必然战胜落后”是近代以来不断重复的一个重要观念。今日西方后现代史家已提出“进步”本身就是个有倾向性的“现代”概念,因而不一定客观(有趣的是后现代史家基本不认为史学可以“客观”)。这个问题不是简单说得清楚的,本文也暂不置论史学研究是否应注重表彰进步力量。但有一点是肯定的:不进步的对立面的形象模糊及不值一顾,实际上已直接影响到进步力量的清晰和魅力。 对于史学研究来说,这种过分关注“进步”人事的取向有时可能造成(未必是有意的)先验的思路,即人物或政治力量的“进步”常有可能转换为其行为或策略的“正确”,结果是研究的结论(或者至少带倾向性的观点)常常产生于研究开始之前。比如,我们常常见到辛亥

南亚次大陆历史研究综述

南亚次大陆历史研究综述 我国对南亚史的研究大部分集中在印度的东北部地区,并且对印度宗教、史诗研究方面投入了许多精力,出版了众多学术刊物,并定期编印学术资料,为以后的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随着研究队伍的壮大,研究范围也更加广泛,遍及政治、经济、文化、历史、教育、国际关系等领域,并发表了一批较有影响的研究成果,组建了相关研究机构,使南亚史成为我国世界史学界的一门重点学科。 南亚史研究的成果 云南省社科院南亚研究所与北京、上海、四川的相关机构被誉为中国“南亚研究四大基地”,其中云南省社科院因为与南亚交接的地理位置,自然研究成果要比其他地区多而独特。十多年来,这些学者们积极地与南亚的相关机构和专家学者开展广泛的学术交流、合作研究,取得了丰硕的学术成果。迄今为止,先后完成各类科研项目100余个,出版《中国·南亚书系》等著作30余本,在南亚研究等报刊上发表文章500余篇。 我国在南亚研究领域相关文献的收藏数量也非常可观。截止2014年底,北京大学图书馆总、分馆文献资源累积量约1100余万册(件),其中总馆收藏近800余万册,包括普通图书263万种、534万册,除去古籍、期刊、地方志、地图等,剩余中文藏书218万册。我国

在南亚研究领域相关文献的收藏数量也非常可观。截止2014年底,北京大学图书馆总、分馆文献资源累积量约1100余万册(件),其中总馆收藏近800余万册,包括普通图书263万种、534万册。研究书目主要有季羡林:《季羡林全集:印度历史与文化》,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刘建等著;《印度文明》,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尚会鹏著:《印度文化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尼赫鲁著:《印度的发现》,世界知识社,1956,(印)R. C. 马宗达等合著;《高级印度史》,商务印书馆,1986,林承节;《印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赫尔曼·库尔克迪特玛尔·罗特蒙特著,王立新等译;《印度史》,中国青年出版社,2008 ,涂厚善编著;《古代印度河流域的文化》,商务印书馆1982,D.D 高善必著王树英译;《印度古代文化与文明史纲》,商务印书馆,1998,林承节著;《印度古代史纲》,光明日报出版社,2000,林承节著;《印度近现代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林承节著;《殖民统治时期的印度史》;甘地《印度自治》,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任鸣皋等编;《论甘地》上海社科出版社1987,林承节;《独立后的印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美)温蒂·朵呢吉·奥弗莱厄蒂;《印度梦幻世界》,陕西人民出版社,1992,朱明忠尚会鹏;《印度教:宗教与社会》,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马克斯·韦伯;《印度的宗教:印度教与佛教》,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王树英;《印度教与文化》,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黄宝生译,《薄伽梵歌》吕澂著;《印度佛学源流略讲》,尚会鹏;《圣雄甘地宗

20世纪90年代以来民国教育史研究综述_霍冉

华中人文论丛 第2卷第1期Huazho ng H umanit y Fo rum2011年6月 20世纪90年代以来民国教育史研究综述 霍 冉 (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湖北武汉430079) 摘要 教育史是民国史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进入民国后,中国的教育开始呈现出不同于晚清时期的繁荣景象,无论是学校教育,社会教育,还是与教育发展密切相关的教育思想,都在民国时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本文致力于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民国教育史研究成果的梳理和分析,以求系统的了解学术界对这个问题的研究状况,从而明确今后努力的方向。 关键词 民国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综述 教育史是民国史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对民国教育史的研究一直是民国史研究的一个重要分支,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学术界出现了一大批有关民国教育史的论文和专著。对这一时期民国教育史研究现状的考察,有助于我们系统的了解当前学术界对这个问题的研究状况,从而明确我们今后应该努力的方向。本文试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民国教育史的研究状况作一概述,又因教育史的研究包括多个方面,本篇文章将重点论述民国时期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留学教育和教育思想的研究状况,以期对民国教育史方面的研究有所裨益。 一、学校教育 学校是教育的载体,教育的发展也主要从学校教育的发展表现出来。这一时期,对学校教育的研究的论著相对来说比较集中,学校教育包括很多方面,学者们关注的角度各有不同,其研究的焦点主要集中大学方面。 余子侠在其 抗战时期高校内迁及其历史意义 一文中,论述了抗战时期高校内迁及其历史意义。认为抗战时期的高校内迁虽然给中国的教育文化事业带来了不可避免的损失,但也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例如保证教育现代化的正常进行,为落后地区传播了新的文明等等。 徐国利则通过对抗日战争时期高校内迁的时间、阶段和数量,高校内迁的路线和方向的论述,力求对有关高校内迁的几个问题做一个清楚的说明。 许小青则关注到南京国民政府初期进行的大学区试验,认为大学区制的设计者本是从学术独立化的角度提出大学区制,但在实际的操作中却陷入政治纷扰之中,同时亦集中反映出这一时期中央与地方在教育资源分配中的矛盾冲突,尤其是国民政府在建设 首都最高学府 中 心有余而力不足 的窘境。 潘国琪对抗战时期国民党统治区的教育政策进行研究,认为这些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确保了学校制度的连续性,但同时也是加强国民党思想控制的重要手段。 除了以上类型的文章对大学教育进行总体上的把握之外,研究者们还关注到对各个大学本身的研究,伊秀芬在其 抗日战争时期的河南大学 一文中,论述了抗日战争时期的河南大学,介绍了其辗转办学的艰辛历程、其在抗日战争时期的生存和发展、以及其在抗战时期的办学特色,认为在抗日战争时期,河南大学的师生员工克服了战争带来的种种困难,为河南教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杨绍军在其 西南联大与云南现代高等教育 一文中认为,西南联大在昆明驻足8年,对云南现代高等教育的贡献是巨大的。不仅对处于艰难时势中的云南大学提供了巨大的支持,而且还促使云南师范大学的诞生。 王奇生则关注到了国民党与大学的关系,他认为,大学校园既是国共较量的重要舞台,也是国民党内不同派系角逐的场所。也正是由于不同党派知识精英在西南联大的共存和共处,才建构起这座极具包容性的 民主堡垒 。 徐秀丽在其 1940年代后期的国立高校治理 以清华、北大为例 中充分肯定了1940年代后期的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校务管理中教授地位的重要性。教授 治校 ,教授不仅 参与 校务,而且 决定 校务。这是一种比较完整意义上的教授治校制度。 在学校教育中,职业教育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吴玉琦在其 我国近现代职业教育的历 271

中国历史教科书从传统到近代的转变研究

中国历史教科书从传统到近代的转变研究 发表时间:2016-05-26T14:03:29.113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16年5月总第191期作者:李玲伟[导读] 山西省吕梁学院作为承担历史教育载体的历史教科书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山西省吕梁学院山西吕梁033000 摘要:教科书是实施教育的主要载体,是承担教学内容的主要依据,是实现教学目的的重要工具。中国历来有重视历史教育的传统,但“历史教科书”并非自古有之,它是中国教育近代化的结果。所以,作为承担历史教育载体的历史教科书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本节主要叙述中国历史教科书从传统到近代的转变进程。 关键词:历史教科书教育教学学校教育一、传统的历史著作编纂 在中国历史上,史书的主要作用是“资鉴”,因此,各朝统治者十分重视史书的编写。在漫长的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出现了很多史学著作:诸如《尚书》、《春秋》、《资治通鉴》、《史通》、《通鉴纪事本末》等。这些史书多为通史或断代史,多采用编年体、纪事体、纪事本末体等编纂体例。司马迁的《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该书以本纪、列传人物为纲、时间为纬记叙历史事件。这种编纂体例就是纪传体。纪事本末体指以历史事件为主体,完整地叙述一个历史事件始末的体裁形式。纪事本末体克服了编年体记事分散和纪传体记事重复的缺点,为史书的编写开辟了一条新的编纂体例。 后来,随着中国封建专制主义的不断加强,作为只要使用教材的“四书五经”、《五经正义》、《四书集注》等实行严格的专制一统,成为思想的禁锢,严重束缚社会的进步和个人的发展。这表明中国使用的蕴含历史内容的教材,严重滞后于社会的发展。在这种形势下,中国的史书编纂不得不迈出近代化的脚步。但是,中国传统史书编纂体例中的合理成分还是为近代中国历史教科书的编纂提供借鉴。 二、近代化教会学校的历史教科书 在中国历史教科书的近代化过程中,曾有一个“教会教科书”时期——即来华传教士编译出版大量教科书以供教会学校使用的时期。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同英国、美国、法国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允许在通商口岸修建教堂和外国传教士来华传教。外国传教士来华传教后,编译大量教科书到中国以供开办的教会学校使用,这些教科书我们称之为“教会教科书”。教会教科书为中国历史教科书的近代化有重要影响。鸦片战争以后,在武力和不平等条约的保护下,外国传教士涌入中国,在通商口岸修建教堂,开设教会。教会势力秉承列强的侵略意志,企图用基督教来改变中国人传统的信仰,最终实现从精神上征服中国的目标。于是,传教士在中国广泛开办教会学校,以传播西学和宗教的名义来迷惑中国民众,试图将中国民众培养成侵略者所需要的虔诚信徒。开办教会学校是需要教材的,但是中国传统教材中的儒家经典教义与教会学校的宗旨有着极大冲突,这种现状迫使传教士必须解决教会学校的教科书问题,也为教会教科书的出现提供了现实需求。 1877年以前已经有传教士开始翻译教科书,但他们的译书活动缺乏统一指导,多是分散的,这使得翻译教科书的活动并未取得明显进展,翻译的教科书数量不多,质量也差。为了满足日益增多的教会学校对教科书的需求,1877年在华传教士在上海举行第一次“在华基督教传教士大会“并专门成立了一个为教会学校编译、出版教科书的组织学校教科书委员会。“学校教科书委员会”的主要任务就是为各教会学校统一编译、出版教科书。教会教科书的大量编译、出版打破了儒家经典对教科书的垄断。为了更好地发挥教会学校的作用,1890年的第二次在华基督教传教士大会将“学校教科书委员会”改组为“中华教育会”,并设立执行委员会、出版委员会等4个专门委员会。 教会教科书是站在基督教的立场上编写的,负责教会教科书编译出版的韦廉臣曾指出,“所编之书应合乎科学原则,但要利用每一个机会引导读者注意上帝、罪恶、挽救等伟大真理。”这是其宗教性的一面,但不可忽视的是在华传教士的译书活动促进了中国历史教科书编纂的近代化,他们编写的历史教科书为中国历史教科书的编纂提供了新的范本。教会学校编译、出版的各科教科书在一定程度也缓解了近代中国新式学堂教科书不足的问题。 三、近代化新教育体制改革下的历史教科书 两次鸦片战争中清政府的失败,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国家部分主权的丧失,使一部分封建士大夫从“天朝上国”的迷梦中惊醒。当时国内的太平天国运动也沉重打击着清政府的统治,在内忧外患的双重威胁下,清政府决定迈出“御侮自救”的步伐。设置历史课程的目的是了解中国历朝历代兴亡发展的历史,培养人们自强、忠爱的品质,了解世界历史变迁,理解国家兴亡之道,振奋学生、国人的志气。因此,国内各学堂对历史教科书有着极大的需求。一时间,汉译外文史书铺天盖地的涌入国内。其中,以日文史书为最多。当时输入的日本人编写地史书就有那珂通世的《支那通史》、桑原骘藏的《东洋史要》、田口卯吉的《支那开化小史》等。这些史书多为近代日本中国学家编写,间接地反映了近代日本中国学对中国历史教科书编纂产生的影响;也标识着在与教会教科书争夺中国历史教科书市场方面,近代日本中国学家所编写的史书占据着优势地位。这种翻译国外教科书解决国内教科书危机的现实使中国的爱国知识分子深受刺激,并激励着他们开始探索如何自编历史教科书。参考文献 [1]邬国义《梁启超新史学思想探源》,《社会科学》,2006年第2期。 [2]解学诗《从史学博士白鸟库吉到右翼狂人大川周明——满铁的“满鲜”历史地理调查和“满蒙狂”煽动》,《社会科学战线》,2003年第3期。

探索政治史在民国史研究中的位置

探索政治史在民国史研究中的位置 1949年以后的头30年,马克思主义被确定为意识形态,成为指导一切学术研究的理论。马克思主义史学虽然也是新史学的一支,但在对政治史的重视上与传统史学并无大的差别。马克思本人写出的唯一一部可以当作史学著作看待的著作《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就是一部典型的政治史著作。新中国初期的史学在唯物史观指引下,强调历史就是阶级斗争史,着意书写革命,关注重心也还在政治。可以认为,直到1980年代中期,第一波新史学浪潮对于以政治史为重心的传统史学的冲击,效果并不明显。 新史学对政治史的第二波冲击力度相对较大。这波“新史学”浪潮为大陆史学界感知始于1980年代。从世界范围看,这一波新史学浪潮早在1929年法国《年鉴》杂志创刊时便已涌起,只因学术交通不畅,其对中国史学的影响出现了时差而已。1980年代以后大陆学人认知的“新史学”主要是第三期年鉴史学以及“二战”后在美国兴起的新文化史。新文化史关系语言转向(linguisticturn),有其特殊学术理路,姑不具论。年鉴学派在其存在的80余年时间里主张前后殊异。第一、二两期的领军人物布洛赫、布罗代尔等或强调整体史,致力于不同历史元素的整合,忽略属于偶然性的“事件”,或注重长时段、大空间以及“人类”而非具体“人物”的宏观观察,经济及社会史成为言说重心。第三期年鉴史学放弃对于整体史的追求,试图以剥夺人类在历史上的中心位置的方式掀起史学领域里的“哥白尼革命”。这一代年鉴学人以超脱于社会的“心态史”以及不甚讲求因果关联的“系列史”肢解了年

鉴先驱建构的多少偏重系统性的史学躯体,在取得多元化成就的同时,也带来了史学“碎片化”的问题。 尽管如此,在对政治史的态度上,先后几代年鉴学人并无异同。几乎所有年鉴学人都在强调自己特定关怀的同时排斥政治史。“把政治史赶下王位,这是《年鉴》的首要目标,也是新史学最关心的问题之一。”②《年鉴》排斥政治的倾向从政治类文章在其创刊后近50年全部论文中的比例一直不到6%,最低时仅占2.1%可以清楚窥见。这样做固然有学理方面的考虑,③但历史研究的原动力乃是影响历史论说的现实关怀,历史家的论域选择总是与特定的时代需求发生联系。排斥政治的《年鉴》及年鉴学派诞生于1929年这一世界经济危机发生的年份,洵非偶然。尽管强调多元,但对经济与社会的高度关注则成为布洛赫、费弗尔、布罗代尔等两代《年鉴》派代表人物提倡的“新史学”的重要特征。作为历史学家,布罗代尔对经济现象及变化规律的认知让许多权威经济学者望尘莫及,以至于雅克?阿塔利提议将197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他。④很明显,摆脱世界经济危机的需求是促使年鉴学派远离政治的重要原因。 除了经济原因之外,年鉴派学人疏远政治还与西方国家的政制大多已趋向稳定,政治的内涵已发生变化有关。虽然对什么是“政治”会有不同的解释,但建设和管理国家应是政治的基本意蕴。建设关系国家基本制度建构,管理涉及制度运作,两者均与权力分配及与权力相关的利益分割相连接。西方国家政制建构经过两百余年调适,动荡期多暂告结束,这一层面的政治至少在他们看来已不成其为问题。而运

法国大革命史研究综述

法国大革命史研究综述 【摘要】:法国大革命一直在中国史学界争论颇深,本文就对大革命的分期、大革命中各党派的地位作用以及对大革命的经验教训做一个概述。希望能对法国大革命的研究做一个探讨和分析。 【关键词】::法国大革命革命分期地位作用经验教训 法国大革命是世界近代史上的重要历史事件,其影响广泛深远,但是其争论也激烈异常,虽然它不像英国确立君主立宪制的政体,不像美国建立自由民主政治,但它阐释了现代性的最重要主题即自由、平等、民主的思想,而在资产阶级革命的研究中,人们更多的关注了英美,却往往忽视了法国,因此本文就对中国学者对法国大革命的研究做一个综述。 一、大革命分期 关于法国大革命的起祉时间及过程分期,中国学者的最初观点认为大革命开始于1789年7月14日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监狱,结束于1794年7月27日热月政变,但是在1977年以后,更多的学者提出了自己不同的见解。例如关于起祉时间,有人提出应以1787年贵族反叛为开始,也有学者认为应该以1789年5月5日三级会议召开为起点,也有学者认为以1789年6月17日成立国民议会为标志①。但史学界多以1789年7月14日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监狱作为大革命的开始。关于内中分期,传统观点将法国大革命的全过程分为君主立宪派、吉伦特派与雅各宾派三个统治时期。当然王养冲学者的将大革命的全过程分为六个阶段,即:立宪君主国时期、吉伦特共和国时期、雅各宾共和国时期、热月党的执政府共和国时期、督政府共和国时期和拿破仑帝国时期。而这种分法反映了大革命曲折坎坷的全过程,并且为中国多数学者所认同。虽然拿破仑帝国时期破坏了大革命的民主成果,甚至践踏了大革命期间确定的民主、平等的原则,但是拿破仑毕竟继承和完成了大革命的事业,建立了资产阶级的现代国家政体,因此作为大革命的一部分也是有一定依据的。关于大革命的下限,有人认为1799年雾月政变是大革命的终点;但也有从现代化的观点出发,将大革命一直延至1830年的法国七月革命,认为七月革命才是法国大革命的终点。但多数学者同意把大革命终点定在1814年4月6日或1815年6月22日拿破仑两次退位,即法兰西第一帝国结束。因为拿破仑帝国的存在,表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的初步完成并确立了一类影响深远的法典。总之,中国多数学者己经从传统的三个阶段分期法中走了出来,并且把拿破仑统治纳入了法国大革命之中,因为这样的分期不仅可以更加完整系统地反映出法国大革命波澜壮阔和曲折①参见林贤报、程镇芳《略谈法国大革命的分期问题》,《福建师范大学学报》1980年第2期;廖士虎:《关于法国大革命开始的问题》,《西南民族学研学报》1983年第1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