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勒美育理论及其现实意义

席勒美育理论及其现实意义
席勒美育理论及其现实意义

席勒美育书简观后感

要:席勒的《美育书简》是“审美现代性”创生的划时代文献。它从人本主义的立场出发,深刻批判了启蒙理性的弊端,提出恢复感性的合法性,解除理性对感性的粗暴专制,并在此基础上阐述了具有现代性意义的美和美育。宏扬人的感性本质、对现代人性分裂和异化的揭示和批判、赋予美和美育鲜明的现世性和此岸性、把美和审美作为人的生存范畴来理解,构成了席勒美育理论现代性的基本特征。 关键词:席勒《美育书简》审美现代性感性美育 正文:这学期拜读了席勒的《美育书简》,个人感觉虽然读了一遍,但对其中的思想并没有完全通透,所以就自己读懂的部分做一些探讨。 当时的作者出于一种“上层腐朽,下层粗野”的社会现实中,他认为当时的人是不完整的的分裂的人。这种分裂的人身上存在着两种冲动,即形式冲动和理性冲动。前者的对象是生活,它占有、享受,被官能所控制,是被动的,处于这种状态的人是自然人;后者的对象是形象,它要的是秩序和法则,受思想和意志的支配,是主动的,处于这种状态是理性人。但二者各有强制性,不能直接结合,故要是二者结合,人从自然人走向理性人,中间必须要有一座桥梁,这便是审美教育。审美教育能使人恢复健康、赋予人美的心灵、充当人性的教师,它尤其能唤起人身上的第三种冲动——游戏冲动。这种冲动是自由的同义语,它使得感性与理性、物质与形式等对立都结合起来,从而克服人的分裂状态。作者在书中通过二十七封信阐述了他的美学观。 我想就《美育书简》里的核心内容做一下简单的探讨。 问题的提出 席勒美学虽然是从康德哲学出发的,但席勒对于康德哲学存在许多异议。 他不满康德把现象界与物自体割裂的不可知论,决定克服康德对美的概念的主观性,为美建立一个客观基础。 国家的变革与人格的完善 席勒在这里把国家比作了活得钟表机构,要使这一机构得以运转并且持续下去,要寻找到一种支柱。人的自然性格中的自私,残暴只能破坏社会,而道德性格中也并不存在这种支柱,它是有待形成的,是由自然性格中分离出的专横与道德性格中分离出的自由相关联,而产生出的第三种性格,这样衍生出的第三种性格,与自然和道德性格相关。只有这第三种性格在一个民族中占据优势,才能完成对国家的改造。因为,只有这种性格才能保障道德原则的持久。 在人格方面,席勒认为,片面的道德评价会抹杀理性与自然地差别。他强调,教育必须保护每个人独特个性和人格,把国家看做一个整体,每个人则为个体,不是要每个人去适应国家,而是要让国家的政策或手段更好的亲近个体,因此必须爱护独特个性与人格。 他还指出,我们要把自然当作自己的朋友,因为你在尊重自然的同时,保护了自然,也就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自然地专横,达到了一种和谐的发展。正如国家与人民,国家只有尊重个体,满足个体自由合理的发展,这样的民族,可以使每个人的性格得以更加的完整,同时国家也可以长久稳定的发展。 对时代劣根性的批判

席勒美育思想之现实性思考

2007年第4期 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季刊) No.4.2007 J OURNAL OF GU I Y ANG UN I VERSI T Y (总第8期)Social Sc ience(Quarterly)(G enera lNo.8)席勒美育思想之现实性思考 刘继平 (1.贵阳学院,贵州 贵阳 550005;2.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 摘 要:从理论与现实两个角度批判地分析了席勒美育思想,论述了其美育思想于理论上的可行性。但由于其教育者和教育方式都是理想化的,而现实社会又复杂多变,人的本性难移,所以在现实生活中,席勒的美育思想只能是令人神往的海市蜃楼。 关键词:席勒;美育思想;人性;游戏;乌托邦 中图分类号:G40-0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6133(2007)04-0028-04 A R ealistic Consi deration of Schiller s Conception of A esthetic Education LIU Ji p i n g (1.G u i yang U niversity,G uiyang G uizhou,550005,Ch i na; 2.Co llege of Ch i nese L anguage and L iterature,H ua z hong N orma lU n i ve rsity,W uhan H ube,i430079,Chi na) Abstrac t:T h i s text analyzes Sch ill er,s concep tion o f aesthe ti c educati on fro m theo re ti ca l and realistic ang l es and ex p l ores its theo re tica l feasi b ility.H owever,due t o idea liza ti on o f educa ti onists and educa ti on approaches,the comp l ex ity o f actual soc i e t y and stability of hu m an na t ure,Schiller s Concepti on of A est hetic Educa tion is on l y a castl e i n Spa i n cau s i ng people to crave for,w hich can never be rea lized in rea l life. K ey word s:Sch ill er;thought o f aest hetic educa ti on;hu m an nature;ga m e;U top ia 席勒的人性论美育思想 席勒认为美是一种形式的形式,是活的形象,是一种形而上的自由。其美学思想作为德国古典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从康德过渡到马克思和黑格尔美学起了桥梁作用,其主要美学思想体现在 审美教育书简 一书中。当时的德国正处在四分五裂之中,经济萧条,文化落后,统治者穷奢极欲,席勒深切体验到封建专制的残暴,对之进行了激烈的批判,主张实行共和主义的自由。1789年的法国大革命爆发,但作者并不赞同暴力革命。他希望从古希腊人那里找到完美的人性,通过审美来解决现实社会中人的感性与理性、现实与理想、诗意与庸俗的尖锐对立,解决人性的异化、理性对感性的压抑等问题,他说: 希腊人的本性把艺术的一切魅力和智慧的全部尊严结合在一起,不像我们的本性成了文化的牺牲品 他们既有丰满的形式,又有丰富的内容;既能从事哲学思考,又能创作艺术;既温柔又充满力量。在他们的身上,我们看到了想象的青年性和理性的成年性结合成的一种完美的人性。 [1]P48-49 在席勒看来,这种完美人性的全面发展,惟一的通道是通过艺术和审美教育: 经过教养的鉴赏力通常是同知性的明晰、情感的活跃、自由的思想以及行为的庄重联结在一起的,而缺乏教养的人则与此相 收稿日期:2007-08-15 作者简介:刘继平(1969-),男,湖南邵阳人,贵阳学院教师,现为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2006级文艺学专业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美学、文学理论教学和行政工作。

西蒙的“有限理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西蒙的“有限理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下文为大家整理带来的西蒙的“有限理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希望内容对您有帮助,感谢您得阅读。 西蒙的“有限理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西蒙的“有限理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摘要:文章介绍了西蒙的“有限理性”的理论意义,探 讨了其在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处理、市场经济活动等方面的实践价值。? 关键词:西蒙;有限理性;意义;实践价值? “有限理性”理论是由1978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美国赫伯特·亚·西蒙教授针对理性决策而创立的决策过程分析理论。以“理性有限论”为基础的“满意决策理论”是西蒙对经济学的主要贡献,也是他毕生从多学科角度进行理论和经验探索的主题。西蒙教授对管理决 策理论所作的贡献是管理决策理论发展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人们往往称西蒙开创发展起来的决策理论为现代决策理论。他的有限理性理论奠定了现代管理理论的基础,他的经典著作《管理行为——管理组织的决策过程的研究》被瑞典皇家科学院誉为“划时代”的作品,有限理性理论因其在现代决策理论中的基础地位,一直是决策科学理论研究的热点。理性决策源于“经济人”理论,与理性决策相比,有限理性决策更

具现实性和动态性,对实际管理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满意决策论”、“适度利润”等概念的普遍运用,关于信息经济学和企业行为理论的研究,无不表明西蒙“有限理性”的影响和意义。本文试就“有限理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进行探讨。? 1 “有限理性”的理论意义? “有限理性”理论的要点在于:“理性就是用评价后果的某个价值体系去选择令人满意的备选择行为方案”,而理性决策所要求的那种理性在现实中是不可能存在的。因为人的决策行动不仅受到外部因素(如时间、信息、技术等)的限制,同时也受到作为信息收集者和问题解决者自身条件的限制,因而他主张用“满意”代替最佳。? 西蒙认为现实生活中人作为管理者或决策者的人是介于完全理性与非理性之间的“有限理性 ”的“管理人”。“管理人”的价值取向和目标往往是多元的,不仅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制约,而且处于变动之中乃至彼此矛盾状态;“管理人”的知识、信息、经验和能力都是有限的 ,他不可能也不企望达到绝对的最优解,而只以找到满意解为满足。西蒙认为,相比“经济人”而言,“管理人”有两点根本转变:①经济人寻求最优方案;而管理人则寻求满意 方案,即符合决策目标的方案。②经济人同真实世界的一切复杂事物打交道,而管理人只同他头脑中所感知到的世界打交道,而把那些与决策无关紧要的因素置之不顾。西蒙指出

论文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模板

论文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模板 选题意义一般作为开题报告里面的第一块内容,是阐述你所研究的这个选题有没有研究价值或者说讨论价值的。 写开题报告的目的,其实就是要请导师来评判我们这个选题有没有研究价值、这个研究方法有没有可能奏效、这个论证逻辑有没有明显缺陷.。 写意义的时候根据你的选题来决定形式,可以分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你也可以不细分,把目的和意义和在一起写,总之突出你观点的新颖和重要性即可。 个人建议你从以下两点来叙述,不过要根据自己的选题来写,切不可生搬硬套: 1. 你的选题是前人没有研究过的,也就是说研究领域中一个新颖有意义的课题,被前人所忽略的。 2. 前人有研究过,或者说阐述过但是没有阐述论证的足够全面,你加以丰满,或者驳斥前人的观点。

总之,论文选题的意义一定要叙述得清晰并且是有一定新意的。 其次,注意自己所使用的理论,你是用什么理论证明你的观点。 也要叙述清楚,否则难以有说服力。 在做文献综述和国内外研究水平的评价等等也要有翔实的根据。这样才能衬托出你的选题的意义所在。 一、论文题目:试论企业管理中的个性化激励 二、选题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到来,越来越多的企业卷入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间的竞争本质上是“人”的竞争。人是企业的灵魂,是一切企业竞争力的原动力,是一切企业利润的源泉。如何激励企业中员工,从而发挥其自身的潜力,是企业管理者必须面对的问题和掌握的技能。现在有不少企业管理者已经开始重视对企业员工的激励工作,建立起一套激励体系,并已经取得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不少未解决的问题。如:由于所有制差别、行业差别、员工身份差异,尤其是文化的差距所产生的影响。应该如何针对上述差异,采用个性化的激励手段进行有效激励,是激励工作中的难题,仍待研究解决。因此,研究探讨企业管理中的个性化激励问题是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领域的研究成果及现状

延安精神的时代价值与现实意义(89分)

延安精神的时代价值与现实意义(89 分)1. 本讲认为,()实际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闻道”。( 3.0 分) A. 理论自信 B. 文化自信 C. 道路自信 D. 制度自信 我的答案: C √答对 2. 本讲提到,()是最基本、最持久、最根本的自信。( 3.0 分) A. 道路自信 B. 理论自信 C. 制度自信 D. 文化自信 3. ()是中国共产党和其他政党区别的最根本标志。( 3.0 分) A. 谦虚谨慎精神 B. 批评与自我批评精神 C. 实事求是精神

D.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

4. ()代表延安精神的核心。(3.0 分) A. 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B.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革命精神 C. 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D. 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我的答案: B √答对 5. 根据本讲,()是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也是延安精神的科学精神、 实效精神。( 3.0 分) A. 谦虚谨慎 B. 联系群众 C. 实事求是 D. 批评与自我批评 我的答案: C √答对 6. ()是中国革命精神之结晶,是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之集大成。( A. 长征精神 B. 延安精神 C. 红船精神 D. 井冈山精神理性精神、3.0 分)

7. 根据本讲,()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精神。( 3.0 分) A. 延安整风精神 B. 抗大精神 C. 南泥湾精神 D. 愚公移山精神 8. 本讲提到,()是延安精神最显著的、最根本的精神。( 3.0 分) A. 为人民服务 B. 理论联系实际 C. 批评与自我批评 D. 艰苦奋斗 我的答案: D √答对 9. 根据本讲,()就是对真理自信,对科学自信。( 3.0 分) A. 文化自信 B. 道路自信 C. 理论自信 D. 制度自信

从席勒_美育书简_看审美自由_纪念席勒诞辰250周年

2009年第6期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N o .6 2009(总第94期) J OURNAL OF F UZ HOU UNI VERSI TY (Ph il osophy and Soci al Sciences) Ser i a lNo .94 收稿日期:2009-08-10 作者简介:赖爱清,女,福建南平人,福州大学工艺美术学院讲师,硕士。 从席勒5美育书简6看审美自由 )))纪念席勒诞辰250周年 赖爱清 (福州大学厦门工艺美术学院,福建厦门 361002) 摘 要:克服异化,追求自由是美学的永恒主题,席勒在5美育书简6里主张通过/游戏0把感性冲动和理性冲动结 合,通过/活的形象0抵达美的自由,通过审美教育弥合人性分裂,实现人性的和谐与自由。席勒的人本主义美育思想在提倡/以人为本0、/和谐社会0、/人的全面自由发展0的今天有很强的借鉴意义,席勒洞察到的人性异化现象在当代依然存在,我们应该大力普及席勒的美育思想,提倡审美生存。 关键词:美;美育;自由;异化 中图分类号:B83-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321(2009)06-0084-05 人的本真状态应该是人性的自由,但人的现实状态却常常是人性的异化和分裂。卢梭说,人生而自由,却无往而不在枷锁中;庄子追寻天地大美,逍遥游于万物之间,却置身穷闾厄巷,困窘织 履。如何克服分裂和异化,返回人性的和谐自由,是中外美学永恒的主题。天才的席勒早在两百多年前的5美育书简6里,就深入探讨了这个难题。席勒试图以艺术和审美洗涤人类灵魂,为我们找到人性和谐的自由。今年的11月10日是席勒诞辰250周年的日子,在缅怀伟人的同时,重新审视他的美育思想、并为今天的审美教育提供借鉴,具有新的时代意义。 席勒的美学思想主要体现在5美育书简6(又译5审美教育书简6)中,他提出了美学的核心命题:/美是自由的形式0。/自由是一种理性的观念,而美的特性与自由在现象上是同一的,使事物表现出自由的那种客观属性赋予事物以美。0[1] 席勒同时还提出美感就是/自由的快感0。席勒毕生都在寻找通向自由的道路,歌德说:/贯穿席勒全部作品的是自由这个理想。0海涅也说:/席勒为伟大的革命思想而写作,他摧毁了精神上的巴士 底狱,建造着自由的庙堂。0席勒反抗专制暴政的思想和追求自由的献身精神,贯穿他全部的作品。席勒给自由一种新的解释:自由不是政治权力的自由行使,而是精神的解放和完美人格的形成。 诗人兼哲学家的职责,促使席勒走上了寻求人性统一,实现人类自由的漫漫长路。席勒的所有作品和美学理论,都是针对现实提出自己的看法,只不过他的看法和主张是改良主义的,他认为达到自由的途径不是政治经济的革命而是审美教育,至少是须先有审美教育,才有政治经济改革的条件,这就是5美育书简6的主题思想。 18世纪的德国,政治上四分五裂,经济上也远远落后于英国法国,正如恩格斯所说:/这个时代在政治和社会方面是可耻的,但在德国文学方面却是伟大的。1750年左右,德国所有的伟大思想家)))诗人歌德和席勒,哲学家康德和费希特都诞生了,这个时代的每一部杰作都渗透了反抗当时整个德国社会的叛逆的精神。0[2] 席勒用他的诗歌和戏剧热情呼唤自由民主的到来,曾因此被新生的法兰西共和国授予荣誉公民,但法国大革命后雅各宾专政以及路易十六被送上断头台等一系 # 84#

席勒的美学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席勒的美学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作为十八世纪与歌德齐名的一名文化巨人,席勒满腔热情地追求着人类的自由解放事业,坚持不懈地在艺术实践、艺术理论和哲学美学等各个领域进行自由之途的探索。因此,他的美学思想一开始就与现实中的国家政治状况联系在一起,具有强烈的现实指向意义。 他的审美教育思想不但确立了美育的独立地位,更将美与人性紧密地结合在一起,通过美育来弥合由于社会分工和社会化大生产所导致的人性的分裂状态,突出了人性在个体现实生存以及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意义。同时,席勒对人的感性的重视和对个体在现实世界的和谐生存状态的关注,使得他的思想不仅在美学史上具有转折性的价值,在政治学、社会学方面也具有不可或缺的意义。 本文分四章对席勒的美学思想及其现实意义进行梳理与阐释。第一章梳理了席勒美学思想产生的思想文化背景和理论来源。 席勒美学思想是在西方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西方从古希腊开始的美学思想就形成了两种不同的思维倾向,一种偏重理性的作用,重视逻辑思维推理,另一种则强调感性的作用,突出对感性经验的偏向。这两种理论倾向一直存在于美学思想的发展过程中,各自极端发展并呈现出互相交融的特点,共同构成西方美学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两大主要传统。 席勒就是在西方美学思想的这种背景下,批判地吸收已有的美学思想成果和同时代的康德等人的理论精髓形成自己独特的美学思想。因此,席勒的美学思想既体现出西方美学思想的承接性,使西方美学的发展具有更加严密的内在逻辑性,他的思想又成为德国古典美学这根链条上的关键一环。 同时,西方人性论思想也是他美学思想的重要源泉,卢梭和康德是他人性思

想的直接来源。席勒从人性入手开始对时代的问题进行分析,人性问题贯穿在他美学思想的始终,而这为后世思想家提供了的新的思考维度。 第二章阐述了席勒美学思想产生的德国现实社会状况。现实是席勒美学思想的出发点,这是我们研究席勒美学思想的前提。 席勒美学思想的形成与德国当时的社会现实状况以及自己的生活经历有着直接的关系。18世纪的德国,政治分裂,诸侯国林立,无法实现国家的统一;经济衰败,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缓慢;新兴资产阶级力量不足,政治上处于无权的地位,同时也与其它阶层都存在矛盾。 虽然德国的先进知识分子受到了启蒙运动思想的深刻影响,但是德国无法在政治和社会纬度产生法国大革命式的革命运动。席勒从自身的生活经历出发,以古希腊人的完满生存状态为摹本,看到了同时代人“碎片”化的生存状态,推动了异化理论的发展,也开启了美学现代性批判的先河。 在法国大革命之后,席勒进行哲学和美学研究,试图从另外一条道路来实现政治自由,通过人的感觉方式的整体改变来实现人的审美化生存。第三章从人性的角度来阐述席勒美学思想的内涵,指出人性的完满是席勒美学思想的核心。 席勒吸收康德和费希特的哲学思想,对人的天性进行抽象的分析,从人本身来指出游戏产生的机理,将游戏与人的天性联系起来,将游戏根植于人性深处,在西方游戏说的基础上提出了一套完整的游戏理论,并指出了游戏的从低到高的发展过程,即物质的严肃-物质的游戏-审美的游戏。席勒用审美来克服人性的“碎片”化,他从游戏与人性的联系上分析出活的形象诞生的过程,强调了人在美的形成过程中的主动地位,席勒对技艺的强调更凸现了对人的能动性的重视。 针对现实中人的“碎片”化现象,席勒指出通过审美教育,用振奋性的美和溶

探索和分析蔡元培的美育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探索和分析蔡元培的美育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美育是美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有着一定的审美实践性,通过深刻理解美育思想,不仅能够提高人们的审美意识,提高审美能力,而且还能促进人们的全面发展。蔡元培的美育思想实质就是批判继承了中国传统的美育文化,又汲取了西方现代文明的美学,丰富并且完整的美育思想对我国的教育和思想都有着深远持久的影响。蔡元培先生的美育思想现代意义,就是培养健全的人格以及开展素质教育。本文就对蔡元培的美育思想以及现代意义进行简单的分析和阐述。 一、蔡元培美育思想 蔡元培美育思想的形成是批判继承中国传统文化,汲取了西方现代美学,通过两者有机结合,形成了蔡元培的美育思想,对我国的教育事业有着重要的意义。美育是一种教育理念,美育思想应该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才能有效提高人们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进而能够促进人们的全面发展。 (一)美育思想的功能 1.美育思想能够有效塑造健全的人格,不仅要求人们在智力中有着一定的教养,而且还要在道德思想上有着丰富的情感。美育的出发点就是针对人性的残缺,简单的来说,就是理智过分压抑了感性,形成了丰富多彩的个性特征。通过美育思想能够有效恢复个体的多样性,从而维护了人格的完整,进而塑造了健全的人格。 2.美育思想能够有效促进社会的进步和科学的发展。西方国家发展进步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科学与美育,不仅要进行科学教育,还要进行美育教育,把美育思想看做是促进社会进步和科学发展的一种动力。要把美的内涵渗透到科学中去,用审美的眼光对待科学,从而能够激发出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进而促进了科学的发展。通过进行美育思想的教育,不仅提高了人们的审美意识,而且还提高了人们的审美能力和道德素养,从而促进了人们的全面发展,进而促进了社会的进步。 (二)美育的实践 蔡元培美育思想的实践非常注重美育生活化,利用生活中的各个方面进行美育,能够有效保证把美育落实到实践中。蔡元培美育思想的实践不是简单的对个人,而且面向整个社会群体,把美育分为三个方面: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以及社会教育。他也提出了关于美育实践三个方面的具体要求以及实施方法,从而能够增强美育实践的意义。 二、蔡元培的美育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一)美育对教育的意义 蔡元培美育思想的形成就是中西美育思想的结晶,通过不断地倡导美育,不仅能够有效培养健全的人格,而且还能促进社会的进步。蔡元培先生的美育思想是通过教育来实现的,以培养人们全面发展为宗旨,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把美育贯穿到教育全过程中。蔡元培提出德智体美四种并重的思想,通过这四种协调配合,能够有效促进人格的全面发展。蔡元培非常重视科学教育,将科学与美学相互结合,对我国素质教育的开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选题目的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选题目的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长期以来,无动力集装箱吊具由于结构简单、使用方便、价位低、摘钩互换迅速等特点,被广泛配置在大型货场通用门式起重机上,用于集装箱的装卸作业。但随着近年来集装箱运输量不断增大,此类吊具的缺点逐渐暴露出来。 首先,无动力集装箱吊具占用起升高度较高,而大部分货场受场地的限制要求堆码箱层数增多,普通门吊(加吊具)起升高度不够,难以满足需求。其次,由于该吊具不能实习伸缩功能,在对位及通过门吊支腿时不便,以不适应火场提高装卸效率的要求。随着集装箱运输的发展,现场急需一种作业效率高,能伸缩对位,便于通过门吊支腿的新型集装箱吊具。伸缩式集装箱吊具通过钓具长度的自动改变,可以适应不同规格的集装箱的起吊作业。吊具长度的条街范围一般在20英尺至40英尺之间,便于起吊20英尺和40英尺的国际标准集装箱。伸缩式吊具虽然自重较大,由于它长度调节方便,操作灵活,通用性强,圣餐效率高,因而使用广泛。 二、本课题在国外的研究状况及发展趋势 1.国外研究状况: 吊具方面的研究已开展许久并取得许多卓有成效的改进。 比如在缩短时间方面,双调式集装箱吊具发展前景广阔。其中Bmmma公司已退出了AS-T6型,清醒BS-T4型,BS-T6型和智能型等对系列的双吊式吊具,特别是在吊具框架转角的圆弧花以及装卸作业中货物重心的调整功能方面作出的改进,使得双吊式吊具得以拥有更广泛的应用范围。 在吊具进行准确定位方面现今一个重要方向就是吊具减摇装置,它起初作为司机的辅助装置,是用来协助一般的司机能像一个熟练的司机一样完成工作。据试验,当小车行走速度达180m/min以上,如无减摇装置,在小车制动停止后,吊具及其集装箱的摇摆幅度可达2M,要半分钟左右才能停止。随着岸边集装箱起重机大型化,这样的辅助装置就显的更加重要了,甚至熟练的司机也需要这样的辅助装置,以使岸边集装箱起重机达到应有的高生产率。可逆起重机公司对欧洲三个港口和美国两个港口进行了研究,包括起重机的整个工作循环,重点为起升运行和小车及吊具运行情况。 2.国内研究状况: 国内现在生产的吊具增加吊具减摇功能,同时在制动、转向、液压系统、电气系统等方面也都作了改进。经过20余年的发展,集装箱吊具生产技术逐渐成熟。其总体设计、金属结构设计、部件造型以及液压系统和电气控制系统设计接近了国外产品的技术水平。 存在问题: (1)企业设计水平低: (2)生产集装箱吊具业规模小: (3)产品可靠性差、故障率偏高: (4)技术服务不到位,水平不高。 3.发展趋势: (1)轻型化。 (2)高强度耐磨材料的采用。 (3)开发出更高可靠性的液压与电气元器件。 三、研究重点 随着我国制造业和物流业迅猛发展,门式起重机在港口、码头、货场起着不

《美育书简》在美学中的价值和意义

《美育书简》在美学中的价值和意义 《审美教育书简》基本上囊括了席勒关于美和艺术的全部文献,包括了 26 封信,我们以前就叫它《美育书简》。 谈美和艺术从哪儿切入去谈?席勒很聪明,他选择了从审美切入。讲审美就必然要落到人身上。传统形而上学谈论美,就直接从美和艺术起步,结果往往与人本身有一定距离。席勒的 26 封信的核心则是思考人,人的现状如何。所以读这本书不必急于从里边找到对美、对艺术的定义,可以说这本书就不是直接回答这个问题的。 那么该如何定位这本书在美学中的价值和意义呢?我引用别的学者的话,叫做“人类历史上第一部‘美育宣言书’”.尽管席勒之前人们很早就谈及过这个美育问题,例如毕达哥拉斯,但是把“美育”作为一个明确概念提出,这是第一次。这个概念带给我们一个新思路,即,从人入手去理解美和艺术。席勒是历史上最早认识到人的危机的一个思考者。他谈这个问题的时候就面对着当时人的现代性危机问题,怎么解决这个问题?他给出的路径是:走艺术的道路。 要知道席勒所在的 18 世纪,大多数思想家都考虑过人的问题,考虑什么样的人是理想的人、幸福的人、自由的人。我把他们的思想归为两类,一类是强调感性自然的,另一类强调理性自律的。人身上永远都带有浅层次的感性层面的东西,但理性的发展才使得文明得以形成。说白了,文明就是禁忌,禁忌越多,文明程度越高;禁忌越合理,这个文明就越好。但文明终究是理性范畴,文明发展太快了,就出现人的危机问题。 席勒是最早提及人的危机的,他的观点倾向于把上面所说的两类观点进行统一、调和。他谈国家权利理性,与这个对应的是人的生活感性层面的自然。如果谈两者都单方面地强调自己那一极,结果都会造成人性的异化。席勒思考问题是针对着当时的现实问题。他的最终理想落实到审美的国度,我们称之为审美乌托邦。可见,他没有最终否定国家的理性的管理作用。 他倡导的仍是古希腊人身上的那种理性和感性的统一,强调一个整体的人。古希腊人自身就既是艺术家又是思想家(那样的希腊人有一大批,就不列举了),理性和感性二者兼备才使人进入一个理想的境界。 席勒在权力理性和感性状态之间想要找到一个中介,使人进入这个状态,使感性和理性、内容和形式都达到统一。

读席勒和蔡元培的美育思想所感

读席勒和蔡元培的美育思想所感 我是70年代末出生的,从幼儿园到初中,我们都有音乐课,也有图画课,但要我回忆,只记得在图画课上画过几张画,在音乐课上学唱过几首歌,而初中音乐老师更主要的任务,似乎是从班级里选出声线乐感稍好的同学加入学校合唱队出去比赛。我的很多同龄人,至今还看不懂五线谱甚至简谱,而我自己直到现在,连基本的欣赏绘画的水平都不具备。到了美术馆也是瞎看而已。这就是那个年代的美育的真实写照吧。 记得念小学的时候,正是儿童乐器潮兴起的年代,部分稍有条件的家长,不吝时间和金钱,供孩子参加乐器学习班。当年最流行的是小提琴。自觉练琴的日子其实很快就随着三分钟热度的退却而结束了,我迫于父母和课堂的压力坚持着每天练琴一小时左右。就这样,一学就是六七年。尽管现在有很多人批评“逼迫”孩子学乐器或其他技能是急功近利等等,但,撇开不可避免的或多或少的功利心,当我回过头去看,懂一种乐器,是我的骄傲,的确使我的身心得到了熏陶,远离了低俗趣味。因此,我无比感激父母节衣缩食地培养我。他们没有给我买过几件漂亮衣裳,却把有限的钱花在了这些“看不见”的地方。 成年后成为了教师以至母亲,我一直只是把音乐、美术等各种艺术看作陶冶性情、培养高雅志趣的一个手段。直到最近接触了席勒和蔡元培的审美教育方面的著作,才对“美育”有了深一层的了解和领悟。 什么是美育?席勒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提出“美育”概念,并将其与人的情感与自由紧密相连,被称为“美育之父”。他所著的《美育书简》,是资本主义现代发展过程中有关人性批判与人性建设的一部重要典籍,标志着美学逐步由书斋走向生活。而中国美育学科的奠基人之一蔡元培曾说:“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他还说:“美育之目的,在陶冶活泼敏锐之性灵,养成高尚纯洁之人格。”1 席勒生活在18、19世纪之交的德国。当时,正值资产阶级大革命时期,整个社会正面临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急剧转变。一方面,席勒认为现代化是历史的必然,“非此方式人类就不能取得进步”2;另一方面,他又空前尖锐地批判了所谓现代性所导致的人性分裂和艺术低俗的弊端。“永远束缚在整体中一个孤零零的断片上,人也就把自己变成一个断片了。耳朵里听到的永远是由他推动的机器轮盘的那种单调乏味的嘈杂声,人也就无法发展他生存的和谐,他不是把人性刻到他的自然(本性)中去,而是把自己仅仅变成他的职业和科学事业的一个标志。”3这句话使我想起了伦敦奥运赛场上引起轩然大波的一幕:伦敦奥运会羽毛球女子双打小组赛最后一轮比赛,中国选手于洋/王晓理VS郑庆恩/金荷娜、韩国的河贞恩/金旼贞VS印尼波利/娇哈利在比赛中涉嫌故意放水,对此国际羽联于8月1日宣布对涉事者进行处罚:这8名运动员全部被取消奥运会资格。消息一出,国内舆论沸腾了。有的批评她们缺乏奥林匹克精神,有的批判“唯金牌论”,有的批判赛制的商业化,有的批判举国办体育的体制……在众多的批评声中,有一个角度引人注目——“异化论”:实力超群的运动员,心甘情愿沦为棋子,如僵尸般在赛场上践踏着竞争的法则和自我的尊严。他们自觉地或者被迫地自我异化,让她们在比赛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否定自己独立1蔡元培:《蔡元培教育文选》,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年,第195页。 2【德】席勒:《美育书简》,徐恒醇译;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4年版,第53页。 3同上书,第51页。

以德治国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以德治国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郑海洋 江泽民同志今年初在全国宣传部长会议的讲话中,把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作为我们党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加以强调,这在我们党的历史上是第一次,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首先,强调以德治国,是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理论和执政党执政理论的创新,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我们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目的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公民的素质,推动社会文明进步。而公民素质的提高,社会文明的进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江泽民同志把属于精神文明的道德建设作为治国方略来论述,无疑在理论上是升华和创新。作为执政党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都是不可或缺的。一方面,执政党必须依法治国,才能避免因“人治”而出现的随意性,才能保证国家的长治久安。另一方面,执政党又必须以德治国,才能避免因“法治”调整不了的社会关系出现无序、混乱,才能保证社会生活有秩序地进行。从某种意义上说,以德治国又是依法治国的前提。因为,以德治国,主要依靠教育的手段、社会的舆论、依靠人的良知来引导和约束人的行为动机,而这种对人的行为动机的引导和约束,正是法治强调人们“守法”,强调人的行为“合法”的前提。因此说,江泽民同志强调以德治国,并把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相结合作为治国方略加以论述,是对执政党执政理论的升华和创新。 其次,强调以德治国,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党风、政风、民风的建设,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 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需要完备的法制来规范和保障。同时,市场经济也是“德治经济”,需要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道德规范并为公众所认同。在我国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渡的时期,曾经由于思想道德建设不到位,而在经济领域出现了许多不道德的现象。这就充分说明了市场经济不仅需要法律来维护,而且需要社会主义道德来维系。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利益主体的多元化和利益矛盾日趋尖锐化,又给我们党提出了如何正确解决各种利益矛盾,如何正确处理公平与效率问题,这不仅需要法治、需要政策来解决,而且更需要德治来引导和解决。至于高尚的道德对于良好的党风、政风、民风的形成更是具有决定的意义,因为,党风问题归根到底是党员的世界观、政治品德问题;政风与政府公务员的职业道德息息相关;而全社会公民的社会公德、家庭美德的养成则是良好民风的基础。可见,把道德建设、以德治国作为我们党治国的基本方略,对于党风、政风、民风的建设具有现实意义。

论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现实意义

论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现实意义 15120315 张倩金融3班 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的最伟大的两个发现之一,是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基石和核心,是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的基本理论根据,是无产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的思想武器,剩余价值理论也是社会主义有空想变为科学的重要标志。列宁高度评价说:“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基石。” 毋庸置疑,剩余价值理论对历史的贡献是巨大的。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历经三次科学技术革命,机器大工业发展到了自动化阶段。机器代替大量工人,甚至出现了“无人工厂”,有些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抓住这一现象,便鼓吹“机器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公然宣称技术和科学“成为独立的剩余价值源泉”,马克思的剩余价值学说已不适用于现代资本主义了。 通过对政治经济学原理的学习,我们知道这显然是错误的。但在简单的是非判断之后,我们还需要用切实的现实意义来证明马克思剩余价值论的价值,我们更应该思考: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现实意义究竟是什么! 尽管当代的发展与当时已有加大不同,结合新的实际情况,深化和发展剩余价值理论,依然具有适用性,因为它不仅揭示了剥削的秘密,而且对指导如何消灭剥削,如何更多地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在当代有重要的理论研究价值。 第一,它明确了价值和剩余价值的源泉,即工人的劳动。这能为

提高价值和剩余价值的生产提供正确方向。 人力资本的物质投入和财富特别是科技成果的产出虽然有正相关性和相互交叉性,但毕竟是两个过程。对不同的人投入相同的物质资料,他们的不同劳动表现还是会使产出有极大的差别;具有同样人力资本即创造科技成果能力的人,一个人积极工作,另一个什么事都不作,他们的产出也会有很大差别。 自动化生产使用的高科技机器设备的本质仍是机器,而且不能全部代替人的劳动。生产工人的构成不断发生变化,劳动内涵也发生了变化,脑力劳动比重不断加大,劳动的复杂程度和难度日益提高,这种劳动才是创造更大价值和剩余价值的原因。因此,撇开对劳动者创造性劳动的研究,就剩余价值论有关剩余价值生产的这些论述表明,技术进步、知识、剩余劳动力、人力资本、企业家创新等等,最终都要在广大劳动者的劳动中才能发挥出推动经济发展的实际作用。 要充分调动工人的积极性,才能更好地发挥其价值与潜力,这也就势必要改变资产家与工人之间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 第二,剩余价值理论科学论证了竞争规律的作用, 并明确指出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就是在资本家追逐超额剩余价值的竞争中实现的, 竞争与信用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两大杠杆。一般而言, 竞争规律是商品经济的普遍规律, 而不是资本主义经济所特有的范畴, 而且竞争规律会伴随着传统商品经济向现代市场经济的转化而不断发展。尽管在不同的社会经济形态下, 竞争的目的、性质、范围与手段有很大差别, 但作为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却是共同的。

论歌德席勒美学思想1012537

论歌德席勒美学思想 姓名:刘蕙质 学号:1012553

德国古典美学-----歌德、席勒的美学思想 中文摘要:通过对歌德思想和席勒美学思想的阐述及对比,折射出德国古典美学的重要地位,及对现实美学的影响以至对西方美学发展的影响。通过对德国古典美学的解释又衬托出歌德、席勒的经典美学,必然的内在联系成为美学上的一篇美丽的旋律。 关键词:歌德,席勒,美学思想,德国古典美学,西方美学 英文摘要: Goethe and Schiller by ideological and aesthetic ideas expounded co ntrast, reflects the important position of the German classical aesthe tics and aesthetic impact as well as the reality of Western aesthetic development. Through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German classical ae sthetics and bring out the Goethe, Schiller…s classic aesthetic, the aesthetic is bound to become the inherent beauty of a melody. 关键词: Goethe,Schiller,aesthetic,German classical aesthetic,the Western aestheti c 德国古典美学的发展是一个漫长而又系统的过程。德国古典美学从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由康德为始,到黑格尔之间形成的一股强大的唯心主义美学。它全面地总结以往的美学历史经验,是马克思主义以前规模最大、最有严谨科学形态的美学思想体系。将辩证法和历史观全面引引用到实践中。当时的德国政经落后,但社会上依然是上升的资产阶级和没落的封建贵族之间的矛盾。德国古典美学是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他们主要目标是要把感性和理性结合起来寻求自由。在此基础上,以康德、席勒、谢林、歌德、等为代表的德国古典美学,总结了当时美学的成就,并围绕当时社会生活和文学艺术中所提出来的新问

席勒的美学思想

席勒的美学思想 席勒(1759—1805),德国诗人、剧作家、狂飙突进运动的主要人物之一。1759年11月10日生于内卡河畔的马尔巴赫。父亲是军医,母亲是面包师的女儿。1766年,举家迁往路德维希堡。幼年曾进拉丁语学校。13岁时,被公爵强迫选入军事学校,接触到莎士比亚剧作、狂飙运动文学和启蒙思想家卢梭的作品,深受影响。1780年毕业后,在一个步兵旅当军医。1781年,完成《强盗》的写作,公演后引起强烈反响。1782年9月22日,席勒毅然摆脱公爵束缚,乘机逃出斯图加特,到达曼海姆。其间,完成《阴谋与爱情》。这是席勒青年时代最成功的一部剧作,反映了当时德国统治阶级政治的腐败、生活的侈靡、精神的空虚、宫禁的秽行。恩格斯曾说,它的“主要价值就在于它是德国第一部有政治倾向的戏剧”。1785年4月,席勒接受克尔纳等人的邀请,前往莱比锡。由于深感友情温暖,写成名诗《欢乐颂》。同年秋,迁居德里斯顿,写成中篇小说《失去荣誉的犯罪者》和未完成的《视鬼者》,同时完成《唐·卡洛斯》。这是席勒青年时代最后一个剧本,也是他的文艺创作由狂飙突进时期进入古典时期的一个过渡。1787年7月,席勒应卡尔普夫人之邀前往魏玛,因感需要学习,毅然放下写作。从1788至1795年,研究历史与康德哲学。1789年三月,经歌德介绍到耶拿大学任历史教授。1792年,获法国国民会议颁发的荣誉公民状。1793年9月,席勒回路德维希堡探望父母,结识了出版商科塔,商定出版文艺刊物《季节女神》,后又出版《文艺年鉴》。其间,席勒同歌德结为深交。从1794至1805的10年,两位诗人的结交给德国民族文学的发展以深刻的影响。两人通力协作、相互启发。歌德的已经衰惫的创作精力经席勒的激荡而又旺盛起来,获得“第二次青春”,席勒得到歌德的帮助,逐步从唯心主义的哲学探讨中摆脱出来,面对现实。由于两人的密切合作而产生了一系列重要的作品。席勒最大的一部历史剧《华伦斯坦》于1799年完成。同年12月,席勒举家迁往魏玛。1801年,完成剧本《玛丽亚·斯图加特》和《奥尔良的姑娘》。1803年,完成他最后的一部剧作《威廉·退尔》。这部剧作塑造了一个反抗异族统治和封建统治、进行解放斗争的典型,洋溢着爱国主义激情,具有高度的现实意义。它是席勒的呕心沥血之作,演出时受到群众的热烈欢迎。1805年5月9日,席勒因病逝世。 席勒是德国资产阶级的思想代表,对德国封建专制制度进行了激烈的批判,为冲破封建的枷锁、赢得资产阶级的“民主、自由”而大声疾呼。早在青年时代,他就在《强盗》一剧中发出了“德国应该成为一个共和国”的革命呼声。晚年,他又在《威廉·退尔》中公开地对自由进行召唤,以澎湃的激情唱道:“他们冲锋陷阵,封建之花凋谢,自由高高地举起胜利的大旗。”但作为德国资产阶级的思想代表,他又必然地有其软弱性的一面,对封建制度的批判和对“自由”的呼唤都仅仅是停留在思想理论上而已。归根结底,在政治上他只不过是一个改良主义者。在哲学上,席勒并没有形成自己的完整的理论体系,而是受到康德,歌德,孟德斯鸠、卢梭、温克尔曼、莱辛等各种思想流派的影响。其中,对他影响最大的是康德和歌德。特别是康德,对他的影响更大。所以,人们一般都把席勒看作是康德哲学的信奉者。但席勒并没有完全拘泥于康德的哲学体系,而是努力地摆脱其主观先验的根本局限。正因此,才使席勒的美学与文艺思想没有成为康德理论的翻版而有其独特的意义和地位。 席勒不仅是著名的诗人、剧作家,而且对理论深有兴趣。自1791年开始研究康德哲学后,他就先后写作了一系列有关美学和文艺理论的论著。最具代表性的有《给克尔纳的信》、《美育书简》和《论素朴的诗与感伤的诗》等。《给克尔纳的信》又名《论美》,写于1793年2月。此时,他正在研究康德的《判断力批判》,同时又受到歌德的影响。这就使他对康德将美归结为主观性有些不同的看法,准备把这些看法写成一篇论美的对话。结果,对话没有写出,写出的却是给友人克尔纳的七封信,其中最重要的是1793年2月28日写的题为《论艺术美》的一封。《美育书简》的初稿写于1793年5月至次年7月。他为了报答丹麦亲王奥古斯登堡

2021年论文开题报告中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论文开题报告中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本研究拟解决的问题是如何鼓励员表现出抑制性进谏行为,研究结论可以为组织管理实践提供以下三个方面的建议:第一,员工与直接上级的高质量关系能促进员工的抑制性进谏行为,那么组织管理实践中实施措施来培养员工形成与直接上级的高质量关系非常重要。从更为广泛的角度来讲,则说明工作团队的直接上级对员工抑制性进谏行为的表现有重大影响。因此,从直接上级的角度来看,本研究结论对组织管理实践的启示有三点: 首先,直接上级可以培养与员工的高质量关系(例如Burrisetal.,xx),这能减少员工进谏前的顾虑,激发其表现出更多的抑制性进谏行为.其次,直接上级对进谏者的反馈也值得考量,合适的行为反馈反过来会鼓励员工的抑制性进谏行为,例如领导者即使不采纳意见也要对员工表现出进谏行为给予肯定,反之则会挫伤员工进谏的积极性。最后,组织开展面向领导者的培训课程,让领导者明白团队成员的多样性看法和观点对于团队运作的价值,使领导者养成对员工进谏的接纳态度。 第二,建立高水平的团队认同意义重大。建立员工对团队的认同感是一个长期的不能间断的任务,从员工新加入团队开始到长期在团队工作的整个过程,都要不断强调员工的认同感。尤其是当新员工加入团队时,他们经历的组织社会化(organizational

socialization)过程对于团队认同的塑造是至关重要的(Hogg,xx)。成功的组织社会化过程会让员工第一时间把团队身份纳入到自我概 念中,为员工更深入的认同团队起了锅定作用。在随后长期的团队互动过程中,管理者也不要忘记加强个体对团队的认同感。这时,开展团队集体活动、设置共同的团队目标等可以强化个体的团队认同(Mael & Ashforth, 1992)。 第三,自我审查会妨碍员工抑制性进谏行为的产生,现实组织中管理者应采取措施创造积极开放的氛围来提升员工的心理安全感(Kahn, 1990),减少员工的自我审查。只有当个体感知到所处的工作环境中有着积极的进谏氛围时,才可能经历少的自我审查过程,从而利于进谏行为的发生。为了激发团队内的抑制性进谏行为,工作团队要努力建立支持员工“与众不同”行为的团队氛围。 本研究为抑制性进谏研究的发展提供重要的实证素材,其理论意义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首先,组织内的员工往往对周边工作环境、工作流程或者是团队内的任务分配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心知肚明,虽然私底下他们总是对这种种的问题议论纷纷,但是不论是在公开场合还是在领导者面前,我们都鲜少看到员工进谏的身影(Milliken et al., xx)。员工内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