缓控释肥,作物同步营养研究项目

缓控释肥,作物同步营养研究项目
缓控释肥,作物同步营养研究项目

缓控释肥-作物同步营养研究项目2013年度总结会议

4月2日,“缓控释肥-作物同步营养研究项目2013年度总结会议”在集团召开,中国农科院、山东省农科院、山东省土肥站等单位专家与会指导,浙江大学、山东农业大学、内蒙古农业大学、吉林省农科院等负责实施及承担课题任务的单位专家以及集团研究院、战略投资中心、市场中心、生产技术中心相关人员出席会议。会议由集团副总裁、工程中心副主任陈宏坤主持。

会议现场

陈总主持项目总结会

总结会上,各课题承担单位从各个方面针对2013年度项目进展情况进行了详尽的介绍,与会专家一一作了点评并对研究取得成果给予了肯定,认为总体上来看,研究已初步探明了作物吸收、缓控释肥养分释放、土壤供肥特性等方面的规律,根据不同区域特点总结出了作物的需肥特性,对出现的问题做出了给予了合理的解释,对集团提高、优化缓控释肥各项性能指标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浙江大学吴良欢教授汇报水稻试验情况

山农大陈宝成教授汇报水稻试验情况

李家康教授作项目点评

缓控释肥-作物同步营养研究是国家缓控释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要的研究任务,自2012年始,“中心”与浙江大学、山东农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内蒙古农业大学、吉林农科院、德州农科院等科研单位合作开展缓控释肥-作物同步营养研究。实施2年来,项目

从肥料养分释放、土壤养分供应和作物养分吸收的动态变化方面,研究水稻、小麦、玉米、马铃薯、棉花等大宗农作物与缓控释肥的同步营养机理,并结合地域气候特点,建立作物的需肥规律、土壤供肥规律及作物专用缓控释肥养分释放特征数据库,为缓控释肥工艺技术创新和经济高效施用提供科学依据。

集团副总裁、工程中心副主任陈宏坤表示,“中心”将认真深入分析各个试验结果,并根据分析结论进一步改善生产工艺,调整肥料配方,最大程度上实现肥料养分释放与作物吸收曲线相吻合,为提高农业生产收益、减少资源浪费、促进土壤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的产品和施用技术,为农业科技的创新升级做出更大贡献。

《植物营养与施肥》之欧阳光明创编

《植物营养与施肥》(8031)考试大纲 欧阳光明(2021.03.07) 一、课程性质及其设置的目的和要求 (一)课程的性质、地位与任务 土是万物之母,土壤是地球上物质循环和生态平衡的基础。肥是土壤之质,是土壤最本质的特性和基本属性,是保证土嚷持续利用的物质基础。土壤和肥料都是重要的自然资源和基本的农业生产资料,是人类、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等一切生灵赖以维持生命活动的能量来源,更是农业生产链环中物质和能量循环的枢纽。土壤学是研究土壤物质组成、转化、移动规律,及其与环境因子和植物生长关系的科学,肥料学是研究植物营养原理、肥料的性质与合理使用,以及配方施肥的原理与方法的科学。土壤肥料学是农学、园艺、茶学、植物保护、土地资源管理、林学、城镇经济等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本课程的基本任务是:认识土壤的性质,掌握植物营养原理和肥料的性质,在合理开发和利用土壤资源、充分发挥土壤潜在功能的基础上合理施肥,既保证各类怍物的优质、高产,又保持与提高土壤肥力、防止土壤功能退化,维持环境的生态平衡。 (二)课程的基本要求 要求掌握土壤的形成、组成、理化性质,及其对植物供应和协调养分条件与环境条件的能力,熟练掌握我国中、南部主要土壤的性质,以及常用肥料的成分、性质、在土壤中的转化特点与施用技术、植物营养原理、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的化学肥料,以及有机肥料和复合肥料的性质与合理使用、配方施肥的原理和方法,为合理开发、管理土壤资源,恰当安排作物布局,因土种植、因土施肥,为学习者,从事自己的专业奠定土肥方面的基础。 (三)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关系 “土壤肥料学”涉及到地学、生物学、化学、物理学、数学、农学、植物学、环境科学和生态学等多门类学科。因此,土壤肥料学的前续课程主要有化学、物理学、植物学、植物生理生化、气象学和地质学等,后续课程有栽培学、耕作学、生态学、花卉学、园林树木学、土地管理学、土地资源学、土地利用规划、土地法学、育种学、昆虫学等。土壤肥料学是高等农林院校种植类各专业的必修专业基础课。 二、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

作物营养诊断方法

作物营养诊断方法>植株形态诊断 植株形态诊断植株化学分析诊断土壤分析诊断施肥诊断 缺素症的观察步骤作物营养缺乏症状检索表主要农作物营养缺乏症状蔬菜的主 要缺素症状 一、缺素症的观察步骤 1.对比正常植株,首先观察症状出现的部位:症状主要发生在下部老叶,或在新叶或顶芽? 2.观察叶片颜色:叶片是否失绿变褐变黄?叶色是否均一,叶肉和叶脉的颜色是否一致?叶 上有无斑点或条纹?斑点或条纹是什么颜色? 3.观察叶片形态:叶片是否完整?是否卷曲或皱缩?叶尖、叶缘或整个叶片是否焦枯? 4.症状发展过程:症状最先出现在叶尖、叶基部、叶缘或是主叶脉两侧?症状以后又怎样发 展? 5.观察顶尖是否扭曲、焦枯或死亡? 返回顶部 二、作物营养缺乏症状检索表

返回顶部三、主要农作物营养缺乏症状 植株形态诊断>主要农作物营养缺乏症状 主要农作物营养缺乏症状

返回顶部 四、蔬菜的主要缺素症状 1.蔬菜缺氮症状蔬菜缺氮时叶绿素含量减少,植株生长发育不良,生长缓慢,从老叶开始失绿,渐渐发黄,并逐步向上发展直至整株作物失绿而变为黄绿色;蛋白质合成受阻,导致组胞小而壁厚,植株矮小瘦弱,花蕾容易脱落,果实小而少,产量低,品质差。 番茄缺氮时果实小,色淡; 黄瓜果实色浅白绿,靠果柄前一段很细,果实端部靠花蒂一段突然膨大成畸形果,辣椒、茄子果实少而小。 大白菜缺氮时,叶片从下向上渐渐发黄,株形小;包菜缺氮时,发棵慢,下部叶子渐渐发红。 2.蔬菜缺磷症状缺磷的症状是植株生长迟缓、矮小、直立、叶色呈暗绿,花蕾少。 番茄缺磷茎叶呈紫红色,叶片小,株形矮小似发僵,果实少,易开裂。 黄瓜缺磷时叶色深绿,发育不良,果实畸形呈镰刀形,色深。

植物营养诊断与施肥复习题

植物诊断施肥与营养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根外营养:植物叶片(包括一部分茎)吸收养料并营养本身的现象。意义:只能作为根系营养的一种补充,而不能代替。 2根外追肥:对于微量营养元素的叶面施肥是一个很重要微量元素施肥方式。 3植物营养期;植物通过根系由土壤吸收养分的整个时期。 4植物营养阶段性:生长初期吸收的数量和强度都较低,随着生长期的推移,对营养物质的吸收逐渐增加,到成熟阶段又趋于减少。 5植物营养的临界期:是指营养元素过多或过少或营养元素间的不平衡,对于植物生长发育有着明显不良的那段时间。(P的营养临界期在幼苗期,N在幼苗阶段,比P稍晚)6影响植物吸收养分的外界因素:1光照2温度3水分4通气5土壤溶液的ph 6养分浓度7离子间的相互作用(注:在酸性反应

中植物吸收的阴离子多余阳离子;而在碱性反应中又恰恰相反) 7同等重要率:必要营养元素在植物体内不论数量多少都是同等重要的。 8不可替代率:任何一种营养元素的特殊功能都不能被其他元素代替。 9最小养分率:是土壤缺少某种营养元素时,其他养分含量虽然较多,植物仍然不能良好的生长,而且植物的生物量在一定限度内随这个元素的增减而相对变化。 10吸收:营养物质由介质进入植物体内的过程,即养分离子向根部运动的迁移过程和养分离子由根部进入植物体内的吸收过程。 11截获:根系在土壤里伸展的过程吸收直接接触到的养分。 12 质留:因植物蒸腾作用引起的土壤养分随土壤水分流动的运动速度较快但是要求水分和离子浓度够大。 13植物营养最大效率:在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还有一个时期,植物对养分的要求,不论是在绝对的数量上,还是吸收速率上,都是最高的,此时施肥所起的作用最大增效率显

植物营养与肥料本科

西昌学院成人本科《植物营养与肥料》辅导 1.植物必需营养元素:对于植物生长具有必需性、不可替代性和作用直接性的化学元素为植物必需营养元素。 2. 生理酸性肥料:化学肥料进入土壤后,如植物吸收肥料中的阳离子比阴离子快时,土壤溶液中就有阴离子过剩, 生成相应酸性物质,久而久之就会引起土壤酸化。这类肥料称为生理酸性肥料。 3. 化学诊断:分析植物、土壤的元素含量,与预先拟订的含量标准比较,或就正常与异常标本进行直接的比较而作 出丰缺判断。 4. 分期效应:指某一个生育阶段中,水稻所吸收的单位重量养分(如氮、磷、钾)所能增加的稻谷产量,以PE(partial effeciency)表示。 5. 过磷酸钙的退化作用:过磷酸钙吸湿后会引起肥料中一些成分发生化学变化,导致水溶性的磷酸一钙转变为难 溶性的磷酸铁、磷酸铝,从而降低过磷酸钙有效成分的含量。 6、下列哪种元素不属于高等植物所必需的17种营养元素。(钴) 7、番茄缺钾会得(筋腐果)。 8、下面哪种病症不是由于缺钙造成的。(苹果缩果病) 9、通过测定与呼吸有关的(过氧化物酶)的活性,可以作为钾营养状况的诊断指标。 10、(叶柄(叶鞘) )常成为组织速测的十分适合的样本。 11、植物缺硼会造成下列何种病症。(油菜的“花而不实”) 12、蚕豆缺(铜)时,花的颜色由深红褐色变为白色 13、镍是(脲酶)的金属辅基。 14、苹果锰营养过剩时会造成(粗皮病)。 15、下列哪种方法不能用于水稻植株氮水平的穗肥诊断。(测定NH4—N含量) 16、(氮、磷、钾)素有“肥料三要素”之称。 17、水稻缺钾因其症状发生时期、斑点形式以及易发土壤条件都有些不同,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即(褐斑型、胡麻 斑型、赤枯型)。 18、植株缺锌会造成下列哪些病症:(玉米白苗病、小叶病)。 19、营养诊断的一般方法有(形态诊断、化学诊断、施肥诊断、酶学诊断)。 20、小麦在缺乏下列哪几种元素时会出现“不稔症”。(硼、铜) 21、植物缺氮的主要外部症状是什么?答:植物缺氮有以下的外部症状:(1)作物缺氮的显著特征是植株下部叶 片首先褪绿黄化,然后逐渐向上部叶片扩展,失绿均一。(2)禾本科作物表现为分蘖少,茎秆细长;双子叶作物则表现为分枝少。后期若继续缺氮,禾本科作物则表现为穗短小,穗粒数少,籽粒不饱满,并易出现早衰而导致产量下降。(3)花少,果稀,生育期缩短,产量低,品质差。 22、作物缺钾的一般症状有哪些?缺钾的植株为什么会出现褐色坏死组织?答:作物缺钾的一般症状有:植株生 长缓慢、矮化;植株下部老叶上出现失绿,然后变褐,焦枯;有些作物叶片呈青铜色,向下卷曲,叶表叶肉突起,叶脉下陷;根系生长不良,色泽黄褐;种子、果实小,产量低,品质差;早衰。 植株出现褐色坏死组织是因为植株供钾不足会使植物组织中原有的蛋白质分解,导致胺中毒,即在局部组织中出现大量异常的含氮化合物,如腐胺、鲱精胺。 23、硅元素对水稻的生长发育有哪些促进作用?答:(1)硅促进碳水化合物的合成和运转;(2)提高根系活力, 减轻土壤中有害物的危害;(3)使土壤有效磷增加,促进水稻对磷的吸收;(4)增加防御病虫害的能力。 24、叶菜类蔬菜营养吸收特点?答:(1)在氮、磷、钾养分吸收中,主要以氮、钾为主,两者比例约为1:1。与 果菜类相比,氮的需要量明显增加。(2)叶菜类蔬菜多数属浅根型作物,根系入土较浅,抗旱、抗涝能力都比较低。(3)叶菜养分吸收速度的高峰是在生育的前期,结球叶菜吸收高峰是在结球初期,生育后期的养分吸收量与果菜相比,相对要少些。因此,叶菜类蔬菜前期的营养非常重要,对其产量和品质的影响较大。 25、缺锌、缺锰、缺铁和缺镁的主要症状都是叶脉间失绿,如何来辨识?答:辨别微量元素缺乏症状有三个着 眼点,就是叶片大小、失绿的部位相反差强弱,分析如下:(1)叶片大小和形状:缺锌的叶片小而窄,在枝条的顶端向上直立呈簇生状。缺乏其他微量元素时,叶片大小正常,没有小叶出现。(2)失绿的部位:缺锌、缺锰和缺镁的叶片,只有叶脉间失绿,叶脉本身和叶脉附近部位仍然保持绿色。而缺铁叶片,只有叶脉本身保持绿色,叶脉间和叶脉附近全部失绿,因而叶脉形成了细的网状。严重缺铁时,较细的侧脉也会失绿。缺镁的叶片,有时在叶尖和叶基部仍然保持绿色,这是与缺乏微量元素显著不同的。(3)反差:缺锌、缺镁时,失绿部分呈浅绿、黄绿以至于灰绿,中脉或叶脉附近仍保持原有的绿色。绿色部分与失绿部分相比较时,颜色深浅相差很大,这种情况叫作反差很强。缺铁时叶片几乎成灰白色,反差更强。而缺锰时反差很小,是深绿或浅绿色的差异,有时要迎着阳光仔细观察才能发现,与缺乏其他元素显著不同。

肥料基本知识

肥料科普知识 2007年11月 目录 第一篇作物营养物质 1.作物需要哪些营养物质? 2.这些营养物质的主要作用是什么? 3.作物对营养有什么特殊的喜好? 4.营养元素发挥作用的原理是什么? 5.微生物肥料的特点和作用? 第二篇施肥基本原理 6.专家提出目前我国平衡施肥的原则是什么? 7.什么叫作物的营养临界期?它与施肥有什么关系? 8.什么叫肥料的最大效率期?施肥最关键的时期是什么时候? 9.确定合理的施肥方法 10.根据作物,肥料施在不同深度 第三篇主要作物施肥技术小麦的需肥量和需肥规律是什么? 1.玉米的需肥量和需肥规律是什么? 2.水稻的需肥量和需肥规律是什么? 3.棉花的需肥量和需肥规律是什么? 4.花生的需肥量和需肥规律是什么? 5.果树的需肥量和需肥规律是什么? 6.油菜的需肥量和需肥规律是什么? 7.黄瓜的需肥量和需肥规律是什么? 8.冬瓜的需肥量和需肥规律是什么? 9.南瓜的需肥量和需肥规律是什么? 10.叶菜类的需肥量和需肥规律是什么? 11.茄果类的需肥量和需肥规律是什么? 12.西红柿的需肥量和需肥规律是什么? 13.茄子的需肥量和需肥规律是什么? 14.辣椒的需肥量和需肥规律是什么? 15.大葱的需肥量和需肥规律是什么? 16.大蒜的需肥量和需肥规律是什么? 17.薯类的需肥量和需肥规律是什么?

第一篇作物营养物质 一、作物需要哪些营养物质? 作物从种子发芽到最后成熟的整个生长发育过程中,除了需要阳光、空气、水分、温度等条件外,还需要多种营养元素,目前确定的有16种化学元素是植物生长必需的,他们是碳、氢、氧、氮、磷、钾、钙、镁、硫、铁、硼、锰、钼、锌、铜、氯。 根据作物对他们需要量的多少,可分为: 大量元素:碳、氢、氧、氮、磷、钾; 中量元素:钙、镁、硫; 微量元素:铁、硼、锰、钼、锌、铜、氯。 二、这些营养物质的主要作用是什么? 氮的作用:是蛋白质的重要构成成分。是一切生命的基本物 质。 磷的作用:是组成细胞核的主要成分。促进幼芽和根系发育,增强吸收水分的能力,提高抗旱性,磷对种子的形成至关重 要。 钾的作用:钾含量多,蔗糖、淀粉、微生素含量也多,所以 钾对作物的产量和品质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提高作物 的抗寒、抗旱、抗倒伏、抗病虫害能力。 钙的作用:提高果品贮存期,改善根系生长,刺激微生物活 性。 镁的作用:促进光合作用,改善果实、蔬菜的品质。 硫的作用:刺激根和种子的生长,影响淀粉的形成。 微量元素:尽管植物对微量元素的需求并不多,但它与大量 元素和中量元素一样,对植物营养同等重要。 三、作物对元素有什么特殊的喜好? 对氮需求多的作物——大麦、玉米、水稻等。 对磷需求多的作物——豆科作物>油莱>小麦>棉花>玉 米、高粱、谷子>水稻。 对钾需求多的作物——豆科作物、玉米、薯类、西瓜、棉花、麻类、烟草、果树等。

缓释肥与控释肥的区别

缓释肥与控释肥的区别 缓释肥料是指能延缓或控制养分释放速度的新型肥料。相对于速效肥,有以下一些优点: 1.在水中的溶解度小,营养元素在土壤中释放缓慢,减少了营养元素的损失。 2.肥效长期、稳定,能源源不断地供给植物在整个生产期对养分的需求。 3.由于肥料释放缓慢,一次大量施用不会导致土壤盐分过高而“烧苗”。 4.减少了施肥的数量和次数,节约成本。 广义上的缓释肥料包括了缓释肥与控释肥两大类型。 缓释肥:通过化学的和生物的因素使肥料中的养分释放速率变慢。主要为缓效氮肥,也叫长效氮肥,一般在水中的溶解度很小。施入土壤后,在化学和生物因素的作用下,肥料逐渐分解,氮素缓慢释放,满足作物整个生长期对氮的需求。 控释肥:通过外表包膜的方式把水溶性肥料包在膜内使养分缓慢释放。当包膜的肥料颗粒接触潮湿土壤时,土壤中的水分透过包膜渗透进入内部,使部分肥料溶解。 这部分水溶养分又透过包膜上的微孔缓慢而不断向外扩散。 肥料释放的速度取决于土壤的温度以及膜的厚度,温度越高,肥料的溶解速度及穿越膜的速度越快;膜越薄,渗透越快。 根据成膜物质不同,分为非有机物包膜肥料、有机聚合物包膜肥料、热性树脂包膜肥料,其中有机聚合物包膜肥料是目前研究最多,效果最好的控释肥。 缓释肥和控释肥都是比速效肥具有更长肥效的肥料,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缓释肥与控释肥之间没有严格的区别。但从控制养分释放速率的机制和效果来看,缓释肥和控释肥是区别的。 缓释肥在释放时受土壤pH值、微生物活动、土壤中水分含量、土壤类型及灌溉水量等许多外界因素的影响,肥料释放不均匀,养分释放速度和作物的营养需求不一定完全同步;同时大部分为单体肥,以氮肥为主。 而控释肥多为N-P-K复合肥或再加上微量元素的全营养肥,施入土壤后,它的释放速度只受土壤温度的影响。但土壤温度对植物生长速度的影响也很大,在比较大的温度范围内,土壤温度升高,控释肥的释放速度加快,同时植物的生长速度加快,对肥料的需求也增加。 因此,控释肥释放养分的速度与植物对养分的需求速度比较符合,从而能满足作物在不同的生长阶段对养分的需求。

作物营养与科学施肥

作物营养与科学施肥 (一)作物营养与肥料 根据作物对其需要量多少和它们在作物干物质中所占比率大小分为大量元素、微量元素、超微量元素和生理元素等四大类型。 (1)作物必需的营养元素:直到目前所知,作物所必需的营养元素有16种:即碳(C)、氢(H)、氧(O)、氮(N)、磷(P)、钾(K)、钙(Ca)、镁、(Mg)、硫(S)、铁(Fe)等十种元素,因作物需要量多,且各自在作物干物质中占到百分之几十到千分之几,故称之为大量营养元素;锰(Mm)、硼(B)、铜(Cu)、锌(Zn)、钼(Mo)、氯(Cl)等六种元素,作物需要量较少,且各自在作物干物质中仅占千分之几到十万分之几,故称之为微量营养元素;而碘(I)、镭(Ra)、铀(U)等,在作物体内含量比微量元素还少,称之为超微量元素;还有水稻基叶与子实表面富含的硅(Si),对增强作物抗性有一定意义,具有一定的生理作用,故称之为生理元素。 人们常称氮、磷、钾为肥料“三要素”。这是因为:其一,作物需要量多,而一般土壤中含的、能为作物利用的数量相对较少;其二,作物以根茬形式归还给土壤的相对数量以它们为最少(不足其吸收总量的10%);其三,这三种元素在供需之间又很不协调,作物的生长状况和产量常受它们所左右,需经常用施肥的形式补充给土壤以供作物吸收利用。 (2)作物重要的营养时期:作物除种子营养阶段和后期根部停止吸收养分的阶段外,其它生育阶段都要通过根系从土壤中吸收养分。由作物根系从土壤中吸收养分的整个时期,称为作物营养期。其中有两个时期极为重要,一是营养临界期;

二是营养最大效率期。在这两个时期,如能及时满足作物的养分需要,就能显著提高产量。 ①作物营养临界期:作物在生长,发育的某一时期,对某种养分的绝对数量需要虽不多,但要求很迫切,不可缺少,一旦缺乏,作物的生长发育就明显受到抑制,产量随之受到严重影响。此时所造成的损失,即使以后再补施该种养分,也很难弥补上,这个时期称为作物营养临界期。 从多数作物来看,磷的营养临界期一般出现在作物苗期,如水稻、小麦在3叶期,油菜在3—5叶期。因为苗期是幼苗从种子营养转向土壤营养的时期,这时种子贮藏的磷将近用完,急需从土壤中获得,而此时幼苗的根系很不发达,吸收能力较差,加上一般土壤中有效磷含量不高,所以作物苗期对磷的需要非常迫切,故容易出现缺磷现象。氮素营养也是如此,一般在苗期,只是比磷的临界期稍后一些,一般是在作物营养生长转向生殖生长时期。但不同作物有不同,如冬小麦、玉米在分蘖期和幼穗分化期,水稻在三叶期和幼穗分化期。由于钾在作物体内流动性大,可再利用,故作物没有明显的钾营养临界期。 ②作物营养最大效率期:作物吸收养分的数量大,速度快,增产作用最显著的时期,叫做作物营养最大效率期。这个时期常出现在作物生长旺盛期(如水稻孕穗期)。由于作物生长量大,需肥量多,及时施肥,不仅肥料利用率高,而且作物生长好,肥料效力也就大。 但是,作物对养分的吸收是连续进行的,前一阶段的营养状况,必将影响下一阶段的作物生长和施肥效果。因此,基肥务必施足,为作物各个生育期持续提供养分。同时,也要施用种肥和适时追肥,以满足作物营养关键时期的养分需要。 2、肥料的作用和性质:施于土壤或作物地上部分,能够培肥土壤,改善作物

作物营养诊断施肥实习报告 (2)

一、指导老师;肖海华吕世华吴德勇 二、实习目的 此次资阳作物营养诊断与施肥实习之行主要目的是:通过亲身观察、接触、体验,熟悉常见作物的一些普遍缺素症,分析其缺素原因、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掌握作物营养失调的诊断流程和基本方法,增强感性认识,从中进一步了解、巩固与深化已经学过的理论和方法将并将其与实践更好的融汇贯通,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实习时间 2011年11月14日、秋初冬时节 三、实习地点 资阳市雁江区雁江镇响水村 四、实习环境的概况 资阳市雁江区位于华夏系四川沉降带之川中褶带内,龙女寺半球状构造和威远辐射构造之间,西高东低。按大的地貌形态全市可分为低山、丘陵、河流冲积坝三种地貌类型。其中以丘陵为主,大约占总面积的百分之九十以上。地形主要为龙女半球环状构造的影响带,其特点是:结构简单、地层平缓。出露岩层按其新老秩序有:第四系全新统地层、侏罗系蓬莱镇组地层、侏罗系遂宁组地层、侏罗系沙溪庙组地层,土质多为石灰性紫色土构成。该土主要由亚热带地区石灰性紫色砂页岩母质(以白垩纪紫色砂岩和紫色砂砾岩的风化坡、残积物为主,主要分布在西南部河谷两侧的低丘及盆地底部,穿插在红壤亚类向黄红壤亚类过渡的地段)发育而来。全剖面呈均一的紫色或紫红色,层次不明显。在频繁的风化作用和侵蚀作用下形成的,其过程特点是:物理风化强烈、化学风化微弱、石灰开始淋溶。紫色土土层浅薄,通常不到50厘米,超过1米者甚少。一般含碳酸钙,呈微碱性、PH在7.2-8.2之间。石灰性紫色土的发育度轻矿质养分磷、钾、铁等含量丰富但由于有机质含量低、土壤酸度高、因而有效性较低,且养分流失严重,氮素利用率不高,所以出现了大多数作物的大面积缺素症。 该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资阳四季分明,终年碧翠,一般海拔高度600-1000 米,年平均气温17℃,年平均降雨1100毫米,年日照时数1300小时,年平均无霜期长达300天。全年云雾多而日照少,空气湿度大而昼夜温差小;平均风速小,大风日数少。适合油菜、水稻、玉米、花生等各类作物的生长,但由于土壤中存在部分必需营养元素的缺失、且当地村民对施肥的不均衡和提高养份有效率方法的不理解,因此许多作物表现出有明显的缺素症。 五、实习内容 Fe元素的缺乏:由于铁在植株体内活性小、移动性很差,不易被重复利用。 (由于土壤PH高,有机质含量低,其有效程度仅为4-5PPM,该区域除单子叶植物较轻外几乎所有的作物表现出严重缺铁现象) 铁的作用:铁是许多酶的组成元素,有较强的固氮作用,直接影响叶绿素合成和叶绿素含量,是促进作物糖类物质合成和蛋白质合成的重要元素。 柑橘的缺铁:柑橘缺铁时,幼嫩新梢叶先发黄,叶脉仍然保持绿色,脉纹清晰可见。随着缺铁程度的加深,叶片除主脉绿色外,其他部位均褪色变为黄色或白色,严重时,仅主脉基部保持绿色,其余全部变黄,叶面失去光泽,叶片皱缩,边缘变褐并破裂,提前脱落。同一博树上的老叶则仍保持绿色。(但局部区域有相邻果树表现出缺铁与不缺铁的显著差异,其原因主要在于:两棵果树之品种、基因·、适应性··间的差异、土壤母质的不同、微域环境造成的影响) 竹子缺铁:表现出竹子顶端叶片黄化、叶脉间断失绿,下部叶片保持绿色,严重时会出现严重时心叶不出,植株生长不良,萎缩,甚至枯死。

缓控释肥资料

缓控释肥专题 一、什么是缓控释肥 缓释肥料是“以各种调控机制使其养分最初释放延缓,延长植物对其有效养分吸收利用的有效期,使其养分按照设定的释放率和释放期缓慢或控制释放的肥料”。引自《缓控释肥料》化工行业标准。 缓控释肥与传统肥料相比具有以下优点:(1)缓控释肥可以根据作物的养分吸收规律基本同步释放养分,肥料利用率显著提高;(2)减少了施肥的数量和次数,节约劳动力和成本;(3)养分有效控制,缓慢释放,不会因局部肥料浓度过高对作物根系造成伤害,使用安全;(4)缓控释肥一次施用无须追肥,可避免因为气候等不可抗拒因素造成无法追肥的状况,提高了保障力;(5)缓控释肥养分释放符合作物的吸收规律,作物生长更加健壮,抗逆性提高,农产品品质得到明显改善;(6)缓控释肥可大大提高肥料利用率,有效避免氮的挥发、磷和钾的流失和固定,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因此,推广缓控释肥对经济发展、节能减排、环境保护等都有着重要意义。 金正大缓控释肥: 金正大缓控释肥是以全树脂包膜,或硫磺加树脂包膜的延迟释放型肥料。肥料施入土壤后开始养分释放量很少,达到设定的天数和积温后,养分快速释放,可使养分释放和作物吸收的速率基本一致,同时,与普通化肥比较,不易烧种、烧苗,更为安全,可以一次性施肥。 从“2011年全国缓控释肥示范推广工作会议”传来好消息,今年我国首次将缓控释肥纳入为农业主推技术,同时全国农业技术推广

服务中心将缓控释肥示范推广扩大到23个省。此举意味着我国缓控释肥产业在“十二五”期间将提速,缓控释肥产业发展将由此驶入快车道,真正迎来跨越式发展的新时期。 十一五期间,我国缓控释肥技术不仅纳入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而且农业主管部门更是积极推动缓控释肥的推广应用。自2008年以来,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连续发文,要求各地结合测土配方施肥工作,全面开展缓控释肥的示范推广工作。目前,示范推广范围已从2008年的5个省、6种作物、37个县扩大至2011年的23个省、25种作物、72个县。 大量试验研究表明:缓控释肥可提高肥料利用率10~30%,以平均提高氮肥利用率22.8%计算(表1-1),2010年可减少化肥需求量722万吨,2030年可减少化肥需求量921万吨,缓控释肥使用后可大幅度降低肥料使用量(表1-2)。因此,缓控释肥是提高肥料利用率的重要保证,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有效途径。 表1-1 等量缓控释肥与普通速效肥料增产率及氮素利用率增加量对比 地点作物增产率氮素利用率增加量(百 黑龙江庆安水稻10.5 17.0 浙江萧山水稻16.0 16.2 河南驻马店玉米16.2 25.3 吉林公主岭玉米11.2 18.6 黑龙江呼兰玉米11.9 17.6 河南驻马店小麦12.0 26.2 河南遂平小麦13.9 28.5

《作物营养与施肥》教学大纲

《作物营养与施肥》教学大纲 第一部分大纲说明 课程编号: 开课学期:5 本课程课内总学时数:36 本课程实验课时数:9 学分:2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作物营养与施肥》课程是根据石河子大学农学专业本科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的规定为农学类各专业开设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获得作物营养与作物营养诊断的基本知识,掌握基本理论与操作技能,对学生从事农业教学、科研、推广奠定知识基础。 二、教学对象 本教学大纲适用于农业资源与环境、农学专业本科学生。 三、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要求学生掌握施肥的基本原理、基本理论与基本技术,掌握养分平衡法、肥料效应函数法施肥理论和技术,施肥技术、轮作施肥技术、保护地施肥技术、计算机施肥专家系统的基本理论和应用、农化服务与施肥、大田作物营养与施肥、蔬菜营养与施肥、果树营养与施肥、保护地栽培作物营养与施肥等知识。 四、课程教学要求的层次 课程按“了解”、“掌握”、“重点掌握”三个层次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要求。 考核难度及题量的梯度对应于教学要求的三个层次。 未作具体教学要求的内容不作考核要求。 第二部分学时分配与教学要求 一、学时分配

课内总学时30,实验学时6,2学分。 序号内容课内学时 1 绪论1 2 施肥的基本原理3 3 施肥的基本原则1 4 养分平衡法2 5 肥料效应函数法4 6 作物营养诊断5 7 常规施肥技术2 8 轮作施肥技术2 9 保护地施肥技术2 10 计算机施肥专家系统的建立与应用4 11 农化服务与施肥1 12 大田作物营养与施肥1 13 蔬菜作物营养与施肥1 14 果树营养与施肥1 合计36 二、教材 1、主教材为《作物施肥原理与技术》。谭金芳主编,张自立、邱慧珍副主编,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实验教材是《土壤农化实验指导书》,土壤农化教研室编写,石河子大学教材科编印 辅助教材《作物营养与施肥》,浙江大学主编,农业出版社。 第三部分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 第一章绪论 教学内容: 一、施肥的作用、施肥科学的发展概况 二、施肥科学的体系、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教学要求:

缓释、控释肥的研究应用现状及进展

缓释/控释肥的研究应用现状及进展 摘要:本文简要阐述我国氮、磷、钾肥高消费、低利用率的现状以及造成的一些相关问题,引出缓控释肥这种新型的肥料,并对缓控释肥的分类进行了介绍和总结,重点论述了应用缓控释肥的优点及国内缓控释肥的产业化发展前景和方向。 关键词:缓释肥;控释肥;优点;前景和方向 中国是农业大国,同时也是当今世界最大的化肥生产国和消费国。化学肥料是农业生产中最大的物质投入,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的统计资料表明,在提高单产中,化肥对增产所起的作用占40%一60%[1]。但是生产实践表明,由于化学肥料本身性质和土壤环境条件及农业措施等综合影响,化学肥料利用率很低。中国因肥料养分利用率低所造成的养分资源浪费是十分惊人的。据统计中国每年生产、施用的氮肥量(以纯氮计,下同)约为2千万t,其肥料的当季利用率只有30%-50%,累计利用率为45%-60%,因氮肥利用率低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折合人民币达239.4亿元[2]。如何提高化学肥料的利用率、减小因施肥不当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可持续发展高效农业已成为世界各国共同关注的问题。自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缓释和控释肥(slow and controlled release fertilizers,简称SRFS和CRFS)的研制和应用为解决这个问题提出了新的思路。缓释肥和控释肥的研制已经成为世界肥料研究的热点。 一、缓释/控释肥定义和分类 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UNIDO)委托国际肥料发展中心(IFDC)编写的《肥料手

册》1980年版(1984年由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译为中文版),第21章为控制释放肥料。内容包括: (1) 控制释放磷肥。主要有磷矿粉、煅烧磷酸铝矿、碱性炉渣、脱氟磷肥、熔融钙镁磷肥、雷诺尼亚磷肥、骨粉、磷酸二钙、磷酸铵镁、偏磷酸钙和偏磷酸钾。 (2) 控制释放氮肥。主要有:1.微溶物质:脲甲醛(UF)、异丁叉二脲(IBDU)、丁烯叉二脲(CDU)、草酰胺、磷酸铵镁(Mag Amp);2.水溶性缓释肥:脒基硫脲(GUS)、脒基磷脲(GUP);3.包涂层的可溶物质:包硫尿素(SCU)、聚合物包膜肥料;4.硝化抑制剂。 (3)控制释放钾肥。主要有聚磷酸钾、聚磷酸钙钾、包硫氯化钾。 上述《肥料手册》1998年版取消了控制释放这一章,但列出了缓释肥料、控释肥料定义如下。 (1) 缓释肥料(Slow—Release Fertilizer,SRF)定义:一种肥料所含的养分是以化合的或以某种物理状态存在,以使其养分对植物的有效性延长(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的定义)。 (2) 控制释放肥料(Controlled—Release Fertilizer,CRF)定义:肥料中的一个种或多种养分在土壤溶液中具有微溶性,以使它们在作物整个生长期均有效。理想的这种肥料应是养分释放速率与作物对养分的需求完全一致。微溶性可以是肥料本身特性或通过包裹、包膜(Coating)可溶性粒子而获得。 由上述定义可知,缓释、控释肥有两大类: (1)微溶性化合物,如《化肥手册》1980年版所描述的肥料本身特性所具有的微溶性氮、磷、钾肥;

肥料基础知识

肥料基础知识 朝阳市土壤肥料工作站陈利 肥料是一种对大多数人来说既熟悉又陌生的产品,因为随着植物营养与肥料科学的不断发展,现代科技赋予了肥料这类产品以更多的内涵。比如:高浓缩植物营养液的应用,缓释和控释肥料的使用等等。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而耕地后备资源又相对不足的国家,农业增产依赖于单产的提高,肥料的施用对作物单产的提高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肥料的来源与分类 (一)肥料的来源 肥料的来源一般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人们为了满足农作物生长发育所需,专门生产的化学物质。虽然原料来源有不同,制造加工的方法各异,但原料都属于人类生存环境中的资源,例如,人们从大气中取氮气,用高温、高压、催化的化学方法产生合成氨作为氮素肥料。从开采的岩层矿物中,用高温或化学溶解方法生产含磷、钾等元素或微量元素的肥料。一般统称为化学肥料或商品肥料。另一类是人类生活与生产过程中自然产生的物质,往往被称之为废弃物。按现代科学的观点来认识,这些也是资源,是一种被人类利用,但没有能充分利用的物质资源。这类物质每时每刻都在产生,且随人类社会现代化程度的提高而不断增多。这类物质包含有作物生长发育所需的,能直接被利用或暂不能直接被利用的营养成分,同时也可能含有对生物有害的成分。人们对待这类物质的态度,将关系到保护人类生态环境,子孙后代存亡的大问题。人们应清楚地认识这一点,用积极的态度对待它。一方面应设法选用生产过程中清洁工艺,尽可能减少这类物质的产生;另一方面应重视它,利用它。既然它含有植物生长发育所需的成分,就应以施肥方式使之回归大自然,纳入良性循环。这是一种极好的办法,但做到这一点必须对其性质、成分做较详细了解,对症下药,采取良策。按这类物质的性质可分为两大类:即生物性废弃物与工业性废弃物,其各自的特点有所不同。 (1)生物性废弃物—主要有粪便、垃圾、秸秆、残茬,甚至包括一部分农副产品加工的下脚料。 (2)工业性废弃物—主要是工矿企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三废:即废气、废水和废渣。 生物性废弃物往往只含有少量对生物有害成分,易于利用,一般统称为有机肥料。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生物性废弃物,常被称为农家肥料。 (二)肥料的分类 肥料的种类繁多,分类的方法也没有严格规范和统一的分类与命名。现将长期习惯的分类方法与命名做简要介绍。 (1)按肥料来源与组分的主要性质可分为:化学肥料、有机肥料、生物肥料和绿肥。 (2)按所含营养元素成分,可分为:氮肥、磷肥、钾肥、镁肥、硼肥、锌肥和钼肥等。有时将这些肥料按植物需要量分为大量营养元素和微量营养元素肥料。 (3)按营养成分种类多少,可分为:单质肥料、复合肥料或复(混)合肥料。 (4)按肥料状态分,则有固体肥料(包括粒状和粉状肥料)与液体肥料。 (5)按肥料中养分的有效性或供应速率,可划分为:速效肥料、缓效肥料、长效肥料和控释肥料。 (6)按肥料中养分的形态或溶解性,可分为氨态氮肥、硝态氮肥、酰胺态氮肥等,或水溶性肥料、弱酸溶性肥料和难溶性肥料。 (7)按积攒方法分,则有堆肥、沤肥和沼气发酵肥等。 二、各类肥料的基本特性 (一)化学肥料的基本特性

作物施肥原理与技术知识点

绪论 1.施肥的效应:合理施肥产生的良好效应,不合理施肥引起的不良效应。 2.合理施肥产生的良好效应:①施肥的增产效应;②施肥能改良土壤和提高土壤肥力;③施肥能改善农产品品质; ④施肥能增强植物净化空气的作用;⑤施肥能有效地减轻农业灾害。 3.不合理施肥引起的不良效应:肥料施用量的增加及由此带来的养分巨大挥发损失、流失,有害元素在土壤的积 累会导致土壤质量下降;引起水体富营养化以及地下水污染;同时引起大气污染,还可以导致农产品污染以及减 产,这些都将严重危害着人类的健康。 4.施肥科学研究容:①作物营养与施肥理论研究;②施肥效应研究;③施肥技术研究。 5.施肥科学的研究方法:①调查研究;②统计研究;③试验研究;④化学分析研究。 6.试验研究包括田间试验和盆栽试验。盆栽试验包括土培法、砂培法、水培以及灭菌培养法等。 第一章施肥的基本原理 1.养分归还学说(theory of nutrition returns)比希①随着作物的每次收获,必然要从土壤中带走一定量的养分, 随着收获次数的增加,土壤养分含量会越来越少。②若不及时地归还作物从土壤中失去的养分,不仅土壤肥力逐 渐下降,而且产量也会越来越低。③为了保持元素平衡和提高产量应向土壤施入肥料。 2.最小养分学说(law of the minimun nutrition)比希①土壤中相对含量最少的养分制约着作物产量的高低。②最 小养分会随条件的改变而改变。③只有补施最小养分,才能提高产量。 3.报酬递减率(law of diminishing returns):从一定面积土地所得到的报酬随着向该土地投入的劳动和投资数量的 增加而增加,但达到一定限度后,随着投入的单位劳动和资本的增加而报酬的增加速度却逐渐递减。 4.因子综合作用律的基本容:作物高产是影响作物生长发育的各种因子,如空气、温度、光照、养分、水分、品 种以及耕作条件等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必然有一个起主导作用的限制因子,产量也在一定的程度上受该种限 制因子的制约,产量常随这一因子克服而提高,只有各因子在最适状态产量才会最高。 第二章施肥的基本原则 1.施肥的目的:①为了营养作物,提高产量和改善品质;②为了改良和培肥土壤;③减少生态环境污染。 2.培肥地力的可持续原则:①培肥地力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②施肥是培肥地力的有效途径:Ⅰ、有机肥在 培肥地力中的作用。Ⅱ增强土壤生物活性,促进土壤养分的有效化,提高土壤有效养分的含量。 3.有机肥的作用:①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协调土壤水、肥、气、热矛盾。②增强土壤生物活性,促进土壤养分 的有效化,提高土壤有效养分含量。③增强土壤保肥、供肥的能力。 4.协调营养平衡原则:①施肥是调控作物作物营养平衡的有效措施;②施肥是修复土壤营养平衡失调的基本手段。 5.元素类型:大量:C、N、O、H、P、K 中量:Ca、Mg、S 微量:Fe、Mn、Zn、Cu、B、Mo、Cl 有益:Co、Ni、Se、Na、Si 6.施肥与作物产量:把每千克肥料养分所增加的作物经济产量千克数称为肥料的生产系数(production index,PI) 7.施肥与产量和品质的关系:①随着施肥量的增加,最佳产品品质出现在达到最高产量之前;②随着施肥量的增 加,最佳产品品质出现在最高产量出现之后;③随着施肥量的增加,最佳产品品质和最高产量同步出现。 8.肥料利用率(utilization rate),也称肥料利用率(utilization coefficient)或肥料回收率(recovery rate)是指当季作物对肥料中某一种养分元素吸收利用的数量占施用该养分元素总量的百分数。 9.不合理施肥导致生态环境的污染:①施肥引起的大气污染;②施肥引起的水体富营养化;③施肥引起的地下水 污染;④施肥引起食品污染。 第三章养分平衡法 1.养分平衡施肥法(nutrition balance and fertilizer recommendation)是根据作物计划产量需肥量与土壤供肥量之 差估算施肥量的方法,以“养分归还学说”为理论依据。 2.地力差减法是根据作物目标产量与基础产量之差,求得实际目标产量所需肥料量的一种方法。 3.几个参数的确定:①基础产量;②目标产量;③形成100Kg经济产量所需养分量;④肥料利用率;⑤肥料中有 效养分含量。

缓控释肥料行业标准

《缓控释肥料》行业标准 《缓控释肥料》行业标准经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2007年第22号公告批准,已于2007年10月1日正式实施。 具体标准如下: 缓控释肥料产品应符合表1的要求,同时应符合包装标明值的要求。 表1 缓控释肥料的要求 项目 指标 高浓 度 中浓度 总养分(N+P2O5+K2O)的质量分数/% ≥40.030.0 水溶性磷占有效磷的质量分数/% ≥7050 水分(H2O)的质量分数/% ≤ 2.0 2.5 粒度(1.00mm-4.75mm或3.35mm-5.60mm)/ %,≥90 养分释放期/月=标明值 初期养分释放率/% ≤15 28天累积养分释放率/% ≤75 养分释放期的累积养分释放率/% ≥80 中量元素单一养分的质量分数(以单质计)/%≥ 2.0 微量元素单一养分的质量分数(以单质计) /%≥0.02 1.三元或二元缓控释肥料的单一养分含量不得低于4.0%。 2.以钙镁磷肥等枸溶性磷肥为基础磷肥并在包装袋上注明为“枸溶性磷”的产品、未标明磷含 量的产品、缓控释氮肥以及缓控释钾肥,“水溶性磷占有效磷的质量分数”这一指标不做检验 和判定。 3.三元或二元缓控释肥料的养分释放率用总氮释放率来表征;对于不含氮的二元缓控释肥料,其养分释放率用钾释放率来表征。缓控释磷肥的养分释放率用磷释放率来表征。 4.应以单一数值标注养分释放期,其允许差为15%。如标明值为6个月,累积养分释放率达 到80%的时间允许范围为6个月±27天;如标明值为3个月,累积养分释放率达到80%是的时间 允许范围为3个月±14天。 5.包装容器标明含有钙、镁、硫时检测中量元素指标。 6.包装容器标明含有铜、铁、锰、锌、硼、钼时检测微量元素指标。 7.除上述指标外,其他指标应符合相应的产品标准的规定,如复混肥料(复合肥料)、掺混 肥料中的氯离子含量、尿素中的缩二脲含量等。 部分缓控释肥料的缓控释性能应符合表2的要求,同时应符合包装标明值和相应国家标准的

肥料基础知识

肥料基础知识 什么是肥料? 我们把凡施入土壤或通过其他途径能够为植物提供营养成分,或改良土壤理化性质,为植物提供良好生活环境的物质统称为肥料。 肥料是作物的粮食,是增产的物质基础,我国农谚有“种地不上粪,等于瞎胡混”之说,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化肥在粮食增产中的作用,包括当季肥效和后效,平均增产效果为50%,我国近年来的土壤肥力监测结果表明,肥料对农产品产量的贡献率,全国平均为57.8%。中国以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占世界22%的人口,应该说一半归功于肥料的作用。 目前,我国在肥料施用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重化肥,轻有机肥;重氮肥,轻磷、钾肥,忽视微肥;重产量,轻质量;施用方法陈旧落后。由此带来许多不良的后果:一是地力下降,影响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二是肥料利用率低,浪费严重,污染环境和地下水;三是成本高,效益低,农业收入增加缓慢甚至停滞不前;四是高产低质,直接影响到农产品的销售。面对发展“三高一优”和提倡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新形势,引导广大农村干部、农户更新观念,扭转“三重三轻”等倾向,调整肥料结构,实施测、配、产、供、施一体化,已成为当前肥料工作的重点。 化学肥料是指用化学方法制造或者开采矿石,经过加工制成

的肥料,也称无机肥料,包括氮肥、磷肥、钾肥、微肥、复合肥料等,它们具有以下一些共同的特点:成分单纯,养分含量高;肥效快,肥劲猛;某些肥料有酸碱反应;一般不含有机质,无改土培肥的作用。化学肥料种类较多,性质和施用方法差异较大。 一、氮肥 1.氮肥的种类和性质 氮肥可分为铵态氮肥、硝态氮肥和酰胺态氮肥三大类,包括氨水、碳铵、硫铵、氯化铵(铵态氮肥)、硝酸铵、硝酸钠、硝酸钙(硝态氮肥)和尿素、石灰氮(酰胺态氮肥)等,生产上常用氮肥的种类和性质见表9-1。 2.氮肥在土壤中的转化 氮肥的种类不同,在土壤中的转化特点不同。 硫铵、碳铵和氯化铵中nh4+的转化相同,除被植物吸收外,一部分被土壤胶体吸附,另一部分通过硝化作用将转化为no3-;硫铵和氯化铵中阴离子的转化相似,只是生成物不同,酸性土壤中两都分别生成硫酸和盐酸,增加土壤酸度;石灰性土壤中则分别生成硫酸钙和氯化钙,使土壤孔隙堵塞或造成钙的流失,使土壤板结,结构破坏;二者在水田中的转化亦有所不同,氯化铵的硝化作用明显低于硫铵,且不会像硫铵一样产生水稻黑根,因此在水田中往往氯化铵的肥效高于硫铵;碳铵中的碳酸氢根离子则除了作为植物的碳素营养之外,大部可分解为co2和h2o,因此,碳铵在土壤中无任何残留,对土壤无不良影响。 硝态氮肥如硝酸铵施入土壤后,nh4+和no3-均可被植物吸收,对土壤无不良影响。nh4+除被植物吸收外,还可被胶体吸附,no3-

植物营养学知识点

第一章、植物营养原理 1、影响根系吸收养分的外界环境条件 a温度,在一定温度范围内,温度升高有利于土壤中养分的溶解和迁移,促进根系对养分的吸收 b通气状况,良好的通气状况,可增加土壤中有效养分的数量,减少有害物质的积累 c PH,土壤过酸或过碱都不利于土壤养分的有效化,偏酸性条件有利于根系吸收阴离子,偏碱性 有利于吸收阳离子 d土壤水分,土壤水分适宜有利于养分的溶解和在土壤中偏移,但水分过多时会引起养分的淋失 2、土壤养分迁移的主要方式及影响因素 a截获,质流,扩散。 b影响因素:土壤养分浓度和土壤水分含量。 (1.浓度高时根系接触养分数量多,截获多; (2.浓度梯度大时,扩散到根表的养分多; (3.水分多时水流速度快,浓度高单位容积中养分数量多,质流携带养分多。 3、有益元素:非必需元素中一些特定的元素,对特定植物的生长发育有益,或为某些种类植物所 必需。如豆科植物-钴,人参-哂。 4、大量营养元素:干物重的0.1%以上,包括C、H、O、N、P、K、Ca、Mg、S等九种。 5、微量营养元素:干物重的0.1%一下,包括Fe、B、Mn、Cu、Zn、Mo、Cl(Ni)等七种。 6、确定必须营养元素的三条标准: a必要性:缺少这种元素植物就不能完成其生命周期。 b不可替代性:缺少这种元素后,植物会出现特有的症状,而其他元素均不能替代其作用,只有补充这种元素后症状才会减轻或消失。 c直接性:这种元素是直接参与植物的新陈代谢,对植物起直接的营养作用,而不是改善环境的间接作用。 7、同等重要率:必需营养元素对植物生长的作用是同等重要的,与其在作物中的含量无关。 8、必需营养元素的一般营养功能: a构成植物的结构、贮藏和生活物质; b调节植物的新陈代谢; c其他特殊作用,参与物质的转化与运输、信号传递、渗透调节、生殖、运动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