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9课《文字演变》导学案(无答案) 华东师大版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9课《文字演变》导学案(无答案) 华东师大版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9课《文字演变》导学案(无答案) 华东师大版

第19课《文字演变》

【教师寄语】:不要学花儿只把春天等待,要学燕子把春天衔来。

【学习目标】

1、通过对甲骨文、金文等的学习,明白甲骨文、金文的含义,学会辨认甲骨文和金文的字体,知道汉字的演变,了解今天的汉字与甲骨文的渊源关系。

2、掌握甲骨文的含义、文字结构及其意义。

【学习要点】

学习重点:要求知道甲骨文和金文等字体的区别,了解汉字的演变。

学习难点:如何理解甲骨文和汉字的渊源关系。

【学法指导】自主探究法、讨论法、讲述法

【自主学习】

1、关于文字的起源,我国流传着“上古”、“造字”等传说。

2、我国的文字是由逐渐演变而来的。

3、保存在甲骨文用以的文字,称为“甲骨文”。

4、在《说文解字》所说到的构字法中,其中四种方法象形、、

5、甲骨文之后,先后出现的文字书法形式有金文、、、楷书、草书和。

6、是我们祖先智慧的创造和结晶,还是联接和维系中华民资的根。

【达标测评】

1、我国最古老的记事方法是:()

A、上古结绳记事

B、仓颉造字纪事

C、甲骨文记事

D、金文记事

2、距今五六千年的半坡、姜寨、大汶口遗址出土的陶器上的刻画符号()A、是我国最早的文字

B、是我国最早的结绳结绳记事画面

C、是我国文字的雏形

D、是我国最早的甲骨文

3、被誉为“中华第一鼎”的“司母戊鼎”正式更名为“后母戊鼎”。该鼎内部的文字应该是()

A. 甲骨文

B. 金文

C. 小篆

D. 隶书

4、文字是一种文化的载体,文字的出现是社会进入文明阶段的重要标志之一。没有文字,就无法全面了解过去的文化和文明。”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在下列各项中属于我国最早的文字是()

A. 甲骨文

B. 小篆

C. 行书

D. 金文

5、下列有关甲骨文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保存在商代甲骨上的文字

B.已经历了相当长的演变过程

C.是一种比较成熟的上古文字

D.甲骨文已经齐备了许慎在《说文解字》里总结的六种汉字结构方法

6、请你在以下有关汉字的评价中,选出正确的项 ( )

①汉字历经千年不衰,形声表意②电脑时代汉字因为输入慢而将走向拼音化③汉字在演变过程中,虽然字形发生了变化,但它们的基本结构仍是相通的④汉字不仅是一种传情达意的工具,还是联结中华民族的根。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合作探究】

殷墟,又名殷虚,商王朝后期都城遗址。郭沫若先生在《访安阳殷墟》一诗中赞叹道:“中原文化殷创始,观此胜于读古书”。位于河南省安阳市西北郊洹河两岸,面积约24平方公里。据文献记载,自盘庚迁都于此至纣王(帝辛)亡国,整个商代后期以此为都,共经 8代12王、254年。年代约当公元前14世纪末至前11世纪。

1

最新华东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 共155页)

最新华东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共155页) 6.1从实际问题到方程 知识技能:通过对多个实际问题的分析,使学生体会到一元一次方程作为实际问题的 数学模型的作用。 过程方法: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交流,探究,教师指导 情感态度:会判断一个数是不是某个方程的解。 重点:会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决一些简单的应用题。 难 教学流程 复习提问: 小学里已经学过列方程解简单的应用题,让我们回顾一 下,如何列方程解应用题? 例如:一本笔记本1.2元。小红有6元钱,那么她最多能买 到几本这样的笔记本呢? 我们再来看下面一个例子: 问题1: 某校初中一年级328名师生乘车外出春游,已有2辆校车 可以乘坐64人,还需租用44座的客车多少辆? 问题2: 在课外活动中,张老师发现同学们的年龄大多是13岁,就问 同学:“我今年45岁,几年以后你们的年龄是我年龄的三分之 一?” 教学内容

1.教科书第3页练习 1、 2 。 2.补充练习:检验下列各括号内的数是不是它前面方程的解。 (1)x -3(x+2)=6+x (x =3,x =-4) (2)2y(y -1)=3 (y =-1,y = 2) (3)5(x -1)(x -2)=0 (x =0,x =1,x =2) 1、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怎样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方法, 2、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谈谈你的学习体会。 教科书第3页,习题6.1第1、3题。 6.2解一元一次方程 知识技能:将简单的方程变形以求出未知数的值。 过程方法: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交流,探究,教师指导 情感态度教法学法设计 方程的变形规则是什么? 1、方程俩边都加上(或都减去)同一个数或同一个整式,方程的解不变。 2、方程俩边都乘以(或都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数,方程的解不变。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20课知识点

第19课江南地区的开发 [知识要点] 1.西晋的兴亡 266年司马炎篡夺皇位,建立晋朝,定都洛阳,史称 “西晋” 280年西晋灭吴,结束了分裂局面 316年西晋灭亡(匈奴人所灭) 317年司马睿建东晋,定都建康 420年大将刘裕自立为帝,东晋灭亡 2.少数民族的内迁 东汉末年,内迁少数民族有匈奴、鲜卑、羯、氐、羌五个。 作用:促进了北方的民族大融合 3.淝水之战(前秦----东晋) (1)时间:383年。 (2)结果:东晋大败前秦。 (3)意义: 是一次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 (4)成语: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投鞭断流。 (5)影响:前秦统治瓦解,北方地区重新陷入割据混战状态。 4.江南地区的开发 原因: (1)江南地区雨量充沛、气候较热、土地肥沃、具有发展农业的优越条件。

(2)北方人南迁,为江南的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 (3)江南地区战乱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 成就:(1)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 (2)大量荒地被开垦为良田。 (3)田里开始使用绿肥,牛耕和粪肥也得到推广。 (4)小麦的种植推广到江南。 影响:为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奠定了基础。 [难点解析] 1.想一想,为什么西晋的统一只有很短的时间? 主要有三个方面内容:第一,西晋的统治集团非常腐朽,奢侈腐化的风气非常盛行,在位皇帝智力低下;第二,西晋统治集团内部发生争夺皇位的内乱,彻底地破坏了西晋的统治秩序,也耗竭了西晋的国力;第三,内迁的少数民族受到西晋统治阶级的压迫,民族之间存在着矛盾,少数民族利用西晋内乱机会起兵反晋,推翻了西晋的统治。 2.苻坚拥有八十万兵力,却不能统一江南,这究竟是为什么? 从前秦方面来看,前秦的军队成份复杂,当时民族融合的程度不深,其它民族不满前秦氐族的统治,希望秦军失败,以摆脱氏族贵族的统治.秦军中的汉人更希望东晋的汉族军队打胜仗.此外,前秦军队指挥不当,战线过长也是失败的原因。 从东晋方面看,广大将士在保卫江南,恢复中原思想的激励下,士气高昂,将领足智多谋,指挥得当,也是取胜的重要条件。 3.《宋书》里描写的南朝的江南与司马迁描述的江南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不同?

华东师大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期末复习总结题

华东师大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期末复习题 1、目前所知,我国境内生存年代最早的是距今年的人。 2、遗留化石残骸最多的是生活在北京周口店的距今的人。 3、在从猿到人的进化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 4、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是。 5、生活在长江流域的原始农耕居民是。 6、生活在黄河流域的原始农耕居民是。 7、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和粮食作物的国家。 8、建造干栏式房屋的原始居民是。 9、半坡原始居民建造的是的房屋。 10、被尊奉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的是。 11、传说黄帝之后,我国黄河流域杰出的部落联盟首领先后还有、、。 12、历史上把尧舜禹时期以原始民主方式推荐首领的办法或制度,叫做。 13、“三过家门而不入”,用“疏”的办法治理洪水的是。 14、禹死后,禹的儿子夺取政权,建立夏朝,从此,制代替了“禅让制”,“家天下”代替了“公天下”。 15、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是。 16、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出土文字证实的王朝是。 17、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朝代,史称“上古三代”的是、、。 18、夏、商、周三朝的建立者分别是、、。 19、夏、商、周三朝的暴君分别是、、。 20、商朝灭亡后,建立了周朝,定都镐,史称“”。 21、商朝时,商王盘庚将都城迁到,史称“”,从此国力日益强盛。 22、为了巩固统治,周天子把土地和平民分给亲属、功臣等,封他们为诸侯。这种制度叫。 23、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将都城迁到洛邑。平王东迁后的周朝称为“”。 24、东周分为和两个时期。 25、我国奴隶社会的瓦解时期是。 26、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是。 27、春秋时期著名的霸主有、、等。 28、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是。 29、战国初期,晋国一分为三,变成、、三国,史称“三家分晋”,这也是山西被称为“三晋大地”的缘由。 30、战国七雄指的是、、、、、、七个国家。 31、既是“春秋五霸”又是“战国七雄”之一的国家是。 32、秦国通过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33、商鞅变法对后世影响最为深远的是。 34、秦国蜀郡太守在岷江中游修筑的,是闻名世界的防洪灌溉工程。 35、公元前260年,秦、赵之间发生空前激烈的之战,赵军大败。从此,东方六国再也无力抵御秦国的进攻了。 36、公元前221年,陆续灭掉六国,结束了长期以来分立混战局面,建立了统一的秦王朝,定都。 37、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38、秦中央政府设、、三个官职,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地方上推行,其长官都由皇帝直接任免。 39、新创并首先使用“皇帝”这一称号的是。 40、为了巩固国家的统一,秦始皇对、、以及等实行统一规范。 41、秦统一全国以后,规定通行全国的货币是。 42、秦朝为抗御匈奴而采取的措施是。 43、秦始皇统一文字时,作为全国通用的字体是。 44、秦长城的西起东至。 45、秦始皇“焚书坑儒”的主要目的是。 46、秦朝覆灭的根本原因是。 47、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的领导者是、,地点是。 48、公元前202年,建立汉朝,定都,历史上称为“西汉”。 49、汉初统治者吸取秦亡教训,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文景之治”时期在位皇帝是、。 50、西汉王朝在经济上的头等大事是、。 51、汉武帝采取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建议,使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 52、公元前118年,汉武帝下令废半两钱,改铸,这是我国货币制度史上的重要改革。 53、中国古代的最高学府是。 54、公元前119年,大将、在漠北大败匈奴,匈奴无力再与西汉对抗。

(完整版)华东师大版七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

华东师大版七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为了顺利完成七年级下册数学教学任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积极落实《数学新课程标准》的改革观。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结合学生的知识水平与能力进行解释与应用,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知识理解的同时,强化基本计算能力和归纳的能力。培养其探索精神和创新思维。同时提高知识应用的能力,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较大的提升。 二、班情分析 本学期带七年级两个班,共100人,其中男51人,女生49人。通过上学期的教学,学生的计算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实践探究能力得到了发展与培养,对图形及图形间数量关系有初步的认识,逻辑思维与逻辑推理能力得到了发展与培养,学生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变,抽象思维得到了较好的发展,但部分学生没有达到应有的水平,学生课外自主拓展知识的能力几乎没有,很少有学生具有课外阅读相关数学书籍的习惯,没有形成对数学学习的浓厚兴趣,不能自行拓展与加深自己的知识面; 通过教育与训练培养,绝大部分学生能够认真对待每次作业并及时纠正作业中的错误,课堂上能专心致志的进行学习与思考,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激发和进一步的发展,课堂整体表现较为活跃,积极开动脑筋,乐于合作学习和善于分享交流在学习中的发现与体会,喜欢动手实践。本学期将继续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亲身参与活动,进行探索与发现,以自身的体验获取知识与技能;努力实现基础性与现代性的统一,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体现现代信息社会的发展要求,通过各种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概念,操作运算,扩展思路。 三、教学内容及重难点: 第六章:一元一次方程:本章主要学习一元一次方程及其解的概念和解法与应用。 本章重点: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及实际应用。 本章难点:列一元一次方程组解决实际问题。 第七章:二元一次方程组:本章主要学习二元一次议程(组)及其解的概念和解法与应用。 本章重点: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及实际应用。 本章难点:列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实际问题。 第八章:不等式与不等式组:本章主要内容是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及简单应用。 本章重点:不等式的基本性质与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与简单应用。 本章难点:不等式基本性质的理解与应用、列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第九章:多边形:本章主要学习与三角形有关的线段、角及多边形的内角和等内容。 本章重点:三角形有关线段、角及多边形的内角和的性质与应用。 本章难点:正确理解三角形的高、中线及角平分线的性质并能作图,及三角形内角和的证明与多边形内角和的探究。 第十章:轴对称图形是通过观察与操作,让学生感知确认最为简单的变换——轴对称中隐含着的数学不变量关系,同时辅以数学说理,给学生一定的理性训练与图形 变换的思想。 本章重点:轴对称中隐含着的数学不变量关系,同时辅以数学说理 本章难点:数学说理。 第十一章:机会的均等和不等。简要地介绍了统计数据分析问题时所采用的一种重要的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学案: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一、学习目标 1.了解前秦和淝水之战的相关内容。 2.比较系统地了解南北朝时期我国民族大融合的基本史实,包括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史实,为学生进一步了解我国古代历史上民族融合的进程和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过程奠定基础 二、自主预习 1.强大后的前秦,疆域东濒大海,南抵,西至,北大沙漠,与南方的东晋形成对峙的局面。 2.4世纪后期,游牧在阴山地区的鲜卑族拓跋部迅速崛起,建立。年,北魏统一北方,结束了十六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 3.十六国北朝政权的统治者,与汉族士人合作,沿袭中原地区原有的统治方式,实行。 4.北魏孝文帝改革后,更成为北方主要的通用语言。 三、合作探究 1.淝水之战前,苻坚踌躇满志,拥兵80万,而东晋仅8万,这十比一的兵力,应该是一边倒,但前秦却兵败如山倒,没能统一江南,这是为什么呢? 2.如何评价孝文帝? 四、随堂演练 1. 导致前秦政权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状态的以少胜多的战役是

() A.长平之战 B.官渡之战 C.赤壁之战 D.淝水之战 2.北朝是由下列哪个少数民族所建() A.氐族 B.鲜卑族 C.契丹族 D.匈奴族 3.“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下列皇帝曾迁都洛阳的是() A.盘庚 B.汉武帝 C.北魏孝文帝 D.秦始皇 4.《爱我中华》歌词唱道:“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北魏时,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大融合,其主要措施是() A.实行三长制 B.严惩贪污受贿 C.实行均田制 D.迁都洛阳、学汉语、通汉婚、改汉姓 5.北魏孝文帝改革与秦国商鞅变法获得成功的主要原因是() A.符合当时统治阶级的利益 B.顺应当时历史发展的趋势 C.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 D.得到最高统治者的支持 五、课后反思 【答案】 二、自主预习 1.汉水龟兹 2.北魏 439 3.君主专制制度 4.汉语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7课《北方民族大融合》学案(无答案)华东师大版

学练提纲15 《北方民族大融合》 一、学习目标 1.把握南北朝时期政权的更替、时期特征。 2.把握孝文帝改革的原因、措施和作用。 3.把握民族大融合的特点、意义。 二、学练提纲 阅读课本完成下列题目,能独立完成的先独立完成,遇到疑难问题可小组讨论解决 (一)想一想 1.鲜卑族的孝文帝为什么要实行“自上而下”的“胡汉融合”的改革? 2.孝文帝为什么一定要迁都洛阳?为什么要精心安排这种“计谋”? 3.课本P93页欣赏与思考 (二)试一试 1.你能依照课本北魏统一后北方政局演变示意图,简要说说这一时期南北方政局的更迭情况吗?并概括一下这一时期北方政局的特征。

2.阅读课文“孝文帝改革”内容,试制作“孝文帝改革表”。 背景 内容 作用 3.阅读“民族大融合”的内容,试概括民族大融合的特点与作用? (三)练一练(1-13为必作,14、15为选作) 1、北朝是由下列哪个少数民族所建( ) A、氐族 B、鲜卑族 C、契丹族 D、匈奴族 2、下列哪一历史现象与北魏孝文帝改革互为因果关系( ) A、统一黄河流域 B、北方民族大融合 C、完成封建化 D、阶级矛盾缓和 3、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目的是( ) ①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 ②加强对中原的控制 ③从事农业生产 ④加强对黄河流域的管理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 D、②③ 4、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根本目的是( ) A、接受汉族先进文化 B、巩固对黄河流域的统治 C、加速北方封建化进程 D、恢复北方的农业生产 5、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获得成功的主要原因是( ) A、代表广大人民的利益 B、得到最高统治者支持 C、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 D、符合封建者根本利益

华东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下册期末试卷

华东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下期末考试卷 一、细心填一填(本大题共10小题,13空,每空2分,共26分) 1.已知,则x=________. 2.已知x=1是方程2ax -3=a (2-3x )的解,则a=_________. 3.已知关于x 的方程4x+2m=3x+1和方程3x+2m=6x+1的解相同,则m 的值为__________. 4.在ΔABC 中,若已知∠A=60?,再添加一个条件________________, 就能使ΔABC 是等边三角形(题中横线上只需写出一个条件即可). 5.如图,ΔABC 的边AC 的垂直平分线交边AB 于点E ,若ΔABC 与ΔBCE 的周长分别为22和14,则AC 的长为___________. 6.(1)等腰三角形的顶角是110?,则它的另外两个内角的度数分别为_______________; (2)已知等腰三角形一边的长是3,另有一边的长是7,则这个三角形的周长是________. 7.八边形的内角和为_________,外角和为_________. 8.一个盒子里面放着搅匀了的4个红球、3个白球和2个黄球,这些小球除颜色不同外,其余均完全相同. 给出下列事件:①随机地从盒子中取出一个小球,是黄色的;②随机地从盒子中取出6个球,则其中一定有红色的球. 其中的“随机事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必然事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写序号即可) 9.某校初一(2)班的甲、乙、丙三位同学去A 、B 两超市,对他们近几年的销售情况进行调查,调查后进行了如下的交流: 甲说:A 超市销售额5月份比4月份增加12%; 乙说:B 超市销售额5月份比4月份增加10%; 丙说:A 、B 两超市4月份的销售额共为120万元,5月份的销售额共为150万元. 假如A 、B 两超市4月份的销售额分别为x (万元)和y (万元),那么根据他们的对话, 13 2 2x =-A C B E 第5题

(完整word版)华师大版七年级下册科学纯知识点(最新)

第一章水 1.海水占地球上全部水量的96.5%。海洋中平均每1000克海水中含有盐类物质35克。所以海水不能喝,也不能灌溉庄稼。 2.地球上的水按其状态分为:固态水、液态水和气态水。水按存在空间分为陆地水、海洋水、大气水和生物水。 3.陆地水占地球全部水量的3.5%,其中淡水占地球全部水量的2.5%, 4.地球上最大的淡水资源是冰川水和地下水。人们容易利用的淡水是江河水、淡水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占全球淡水资源的0.3%。 5.在植物中含水量最大的在水生植物,最少的是干旱环境中的苔藓植物。 6.人体的含水量占人体体重的60%左右。所以我们每天必须补充2—2.5L水。 7.标准大气压下,在冰的熔化过程中:当冰低于0℃时,冰吸收热量,温度升高,当温度升高到0℃时,冰开始熔化,在这个过程中,它吸收热量,温度不变,此时它的状态是固液并存。直到完全熔化时,,温度又继续上升。冰的熔点和水的凝固点都是0℃。 8. 物质由固态变成气态的现象叫做汽化。汽化的两种方式:蒸发,沸腾。 9.影响蒸发快慢的三个因素:液体表面空气流动快慢,液体温度高低,液体表面积大小。 10.蒸发时要吸收热量,使周围物体的温度降低。 11.蒸发和沸腾的区别:①蒸发只在液体表面进行,沸腾在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进行,②蒸发可以在任何温度下进行,沸腾必须在一定温度才能进行。而且在沸腾的过程中,物质还必须继续吸热。但是温度不变。 12.液化:物质由气体变成液体的过程。使气体液化的方法:降低温度、压缩体积。 13.升华:物质由固体直接变成气体的过程,凝华:物质由气体变成固体的过程。 14.以上吸热的有熔化、汽化、升华,以上放热的有凝固、液化、凝华。 开水壶嘴冒白气属于液化;冰衣服变干属于升华;湿衣服变干属于升华;樟脑丸消失属于升华;雾的形成属于液化,露水的形成属于液化;雾凇的形成属于凝华;霜的形成属于凝华;酒精挥发属于汽化。 15.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是:晶体有熔点,而非晶体没有熔点。 16.在水循环的过程中,水的总量保持不变,它使水成为可再生的资源。 17. 由一种或一种以上的物质分散到另一种液体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水是良好的溶剂,在水中可以溶解各种固态、液态,气态的物质。天然水是溶液。 18. 一般来说取用块状的固体药品用镊子,粉末状的用药匙,也可以用纸槽。 19.不同物 质在水中的溶解度是不同,同一物质在不同的溶剂中的溶解度也不同。 19.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是不同,同一物质在不同的溶剂中的溶解度也不同。

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9课《江南地区的开发》精品学案

新课标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9课《江南地区的开发》 精品学案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自三国末年至南朝历史发展的大概脉络:包括西晋的兴亡、少数民族的内迁、东晋和十六国的简单概念、前秦和淝水之战、南朝的简单概念。更重要的是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这一时期我国江南地区经济开发的状况。 通过本课的学习,综合认识头绪纷繁和较长时段的历史过程,把握其发展线索的能力有所提高。初步认识我国历史上存在的主要经济区域,并运用这种认识思考相关的社会经济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淝水之战史实的学习,感受不畏强暴,勇于抗击强敌的精神,并进一步认识到各民族之间团结的重要性。通过关于江南开发史实的学习,认识不同地区之间的交流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认识劳动人民对于社会物质文明发展的重大贡献。 重点和难点: 本课教学内容所含时段相对较长,涉及到的历史事件或历史过程也相应较多。因此,有必要先搞清楚本课教材内容的逻辑结构。本课的内容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是从3世纪中叶到6世纪后期三百多年历史的简要脉络;一是各个时期内重要的历史事件和历史过程。 简要脉络大约由三个时期构成:第一个时期是西晋兴亡,讲述的主要事件是司马氏代魏和西晋的皇族纷争,连带简述了少数民族的内迁。第二个时期是东晋十六国的对峙,在简略说明朝代的兴替之外,

对十六国政权仅仅涉及一度统一北方的前秦,而着重讲述淝水之战。第三个时期是南朝,突出了江南经济的开发问题。

“淝水之战”和“江南地区的开发”是本课的重点内容,“江南地区的开发”还是本课的难点。 关于“淝水之战”的处理,应该突出趣味性,想象战争波澜壮阔、瞬息万变的场面,领会战争指挥者的斗智斗勇,还可以充分利用地图建立关于战役的空间概念。同时,还应领会东晋将士在强敌压境、众寡悬殊的形势下,不畏强暴、奋勇抗争的精神;探讨前秦失败的原因,认识到前秦军内部的民族矛盾是导致其失败的主要因素,进而懂得民族团结对于稳定政治的重大意义。 “江南地区的开发”是本课的核心内容,应该引导学生充分加以学习和掌握。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搞清楚江南开发的条件和原因、主要表现和重点区域、深远影响等问题。江南开发问题之所以成为教学的难点,主要是因为这部分内容高度概括了这个时期的历史发展过程和现象,而不是讲述具体的历史事件,趣味性不强,不太适应初一学生的认知特点。可以结合课文中提供的一些古籍记载的资料,将江南开发前后的社会经济生活特点进行比较,加以阐释,尽可能能有直观的印象。 学法指导: 1.本课虽然头绪较多,但是着重要掌握的问题也非常突出,可以指导学生集中精力掌握好“淝水之战”和“江南地区的开发”这两个问题。对于

完整word版华东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下册导学案全册

米易县第二初级中学校导学案学科:数学(华东师大版)年级:七年级(下) 学生姓名:班级:学号: 第1页共48页第6章一元一次6.1从实际问题到方程 学习目的 1.通过对多个实际问题的分析,使学生体会到一元一次方程作为实际问题的数学模型的作用。 2.使学生会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决一些简单的应用题。 3.会判断一个数是不是某个方程的解。 学习重点、难点 1.重点:会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决一些简单的应用题。 2.难点:弄清题意,找出“相等关系”。 学习过程 一、复习与预习 小学里已经学过列方程解简单的应用题,让我们回顾一下,如何列方程解应用题? 例如:一本笔记本1.2元。小红有6元钱,那么她最多能买到几本这样的笔记本呢? 解:设小红能买到工本笔记本,那么根据题意,得 1.2x=6 因为1.2×5=6,所以小红能买到5本笔记本。 二、新知: 我们再来看下面一个例子: 问题1:某校初中一年级416名师生乘车外出春游,已有2辆校车可以乘坐64人,还需租用44座的客车多少辆? 问: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 有哪些方法? 算术法: 列方程解应用题: 设需要租用x辆客车,那么这些客车共可乘44x人,加上乘坐校车的 64人,就是全体师生416人,可得(1)。 解这个方程,就能得到所求的结果。 问:你会解这个方程吗?试试看? 问题2:在课外活动中,张老师发现同学们的年龄大多是13岁,就问同学:“我今年45岁,几年以后你们的年龄是我年龄的三分之一?” 小敏同学很快说出了答案。“三年”。他是这样算的: 1年后,老师46岁,同学们的年龄是14岁,不是老师的三分之一。 2年后,老师47岁,同学们的年龄是15岁,也不是老师的三分之一。 3年后,老师48岁,同学们的年龄是16岁,恰好是老师的三分之一。 你能否用方程的方法来解呢? 通过分析,列出方程:(2) 问:你会解这个方程吗?你能否从小敏同学的解法中得到启发?

华东师大版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全册

1 华东师大版 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全册) 6.1 从实际问题到方程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 1.掌握如何设未知数。 2.掌握如何找等式来列方程。 3.了解尝试、代人法寻找方程的解。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本节的教学,应该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认识到数学的价值。【重点难点】 重点:1、确定所有的已知量和确定“谁”是未知数x ;2、列方程。难点:1、找出问题中的相等关系。2、使用数学符号来表示相等关系。【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指导学生活动 1、开场白 1、进入学习状态 2、进行教学 2、配合教师学习 3、总结,布置预习和练习 3、记录相关内容和任务一、谁能解决这个问题: 2 3 四、试一试,找出方程的解。 五、本课小结 本节主要是学习分析问题列方程的三个步骤: 1、确定未知量; 2、找相等关系; 3、列方程。 还学习了通过尝试、代入寻找方程的解。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思想和方法,要记住如何尝试以及如何代入。

(2)看题目问什么,就设什么为未知数x 。 (3)找出相等关系。 (4)根据相等关系列出方程。 (5)试着求出方程的解。 华师七下6.2.1 方程的简单变形 【教学内容】 本小节的内容在教材第4-7页。主要内容为:通过对方程变形的分析,探索求解简单方程的规律,学会通过变形求解简单方程。 4 【教学目标】 了解方程的基本变形:移项和化简未知数的系数为1. 了解未知数的基本变形在解方程中的作用。知识与能力 1.了解方程可以进行的基本变形,知道通过变形可以求出方程的解。 2.了解移项的定义,注意移项要变号。 3.了解未知数系数化为1的方法。 4.知道方程的解的形式是“x=a”,学会通过变形求解简单方程。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本节的教学,应该达到使学生体会数学的价值的目的。【重点难点】 重点:1、方程的简单变形;2,简单变形的简单应用。 难点:1、移项和简单变形的关系。2、移项要变号,为什么要变号。3、简单变形和方程的解的关系。【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指导学生活动 1、课堂教学试验 1、观察试验,分析结果 2、讲解移项知识 2、学习 3、讲解未知数系数化1 3、学习 4、布置练习 4、练习 5 6 五、本课小结

华东师大版七年级下第一次月考试题(数学)

2014年春期城区一中第一学月月考 七年级数学试题 一、选择题(每题3分, 共21分) 1.下列方程中是一元一次方程的是( ) A. 012=-x B. 12=x C. 12=+y x D. 2 13=-x 2、下列各对数中,满足方程组? ??=+=-2 3 25y x y x 的是 ( ) A.???==02y x B.???==11y x C.???==63y x D.? ??-==13y x 3、如果单项式2x 2 y 2 2+n 与-3y n -2x 2 是同类项那么n 等于( ). A 、0 B 、-1 C 、1 D 、 2 4、若关于x 的方程2x – 4= 3m 和x +2=m 有相同的解,则m 的值是( ) A 、 10 B 、– 8 C 、– 10 D 、 8 5、下面是从小明同学作业本摘抄的内容,请你找出其中正确的是( ) A.方程 16 1 10312=+-+x x ,去分母,得2(2x +1)-(10x +1)=1. B.方程8x -2x =-12,6x =-12=x =-2. C.方程2(x +3)-5(1-x)=3(x -1),去括号,得2x +3-5-5x =3x -3. D.方程9x =-4,系数化为1,得9 4- =x . 6、某同学在解方程3x -1=□x+2时,把□处的数字看错了,解得x =-1,则 该同学把□看成了( ) A.3 B. 31 C.6 D.6 1- 7、某牧场,放养的鸵鸟和奶牛一共70只, 已知鸵鸟和奶牛的腿数之和为196条, 则鸵鸟的头数比奶牛多……………………………………( ) A.20只 B.14只 C.15只 D.13只 二 填空题(每题3分 共30分) 8、如果________;-8x 3,853==+那么x 9、某数的3倍比它的一半大2,若设某数为y ,则列方程为____. 10、二元一次方程x-3y=12,当x=0时,y=____ __ __. 11、已知2x -3y =6,用含x 的代数式表示y =_____________. 12、二元一次方程2x+y=7的正整数解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华东师大版七年级上下册历史复习提纲(全册)

华东师大版七年级历史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 第1课中国的远古人类 1 杂的﹑高级的生物,人类是由一种古猿进化而来的; 明白的道理:科学的发现是以事实为依据,以奉献为代价的。 2、世界上的四大文明古国: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古中国。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是—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在云南省元谋县发现) 3、北京人:时间:距今约70——20万年,是遗留人类化石残骸最多的人类。P4-6 地点: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发现的。北京人特征;a、北京人能直立行走b、使用粗糙的打制石器,c、使用天然火,d、过着群居的生活 f、北京人上肢的进化比头部快,因为手直接从事劳动。 第2课原始农耕文化 一、北方农耕文化 P8-9 时间:约距今8000年前后地点:黄河中下游地区代表:西安半坡遗址 条件:气候温暖、土地肥沃,适宜粟、黍等旱地作物的生长 标志:这一地区的原始先民学会了喂养家畜和种植庄稼,开始步入原始农耕文化特点:已使用磨制石器,种植粟、白菜、芥菜,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住半地穴式房子;制彩陶;饲养猪、狗等家畜,打猎捕 二、南方农耕文化 P10-11 时间:距今约七千年地点:长江中下游地区代表: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 条件:土地肥沃、气候湿润,适宜水稻的种植 特点:已使用磨制石器,种植水稻,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国家。住干栏式房子,挖水井,饲养猪、狗、水牛等家畜;会制造陶器。 三、新石器时代:南、北方先民已会制作磨制石器和陶器。考古学上称使用磨制石器的时代为“新石器时代”。 四、原始聚落 1、原因:农耕文明以后,早期人类慢慢的向适宜耕作的山前、低地迁移。随着谋生方式的变化,他们告别原先居住的洞穴,搭建住所,形成原始聚落。 2、概况:a、当时北方气候干燥,人们居住的一般是半地穴式的房屋。b、南方地势低洼,气候潮湿炎热,房屋多采用干栏式建筑。

华师大版七年级科学下册新知识点

第一章水 1〉地球上的水 1)水是地球上最常见的天然物质,它覆盖了以上的地球表面,地球可以说是个,地球上的水哺育了人类和其他一切生物,为人类的文明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水是一种最宝贵的自然资源。 2)海洋水占地球上全部水量的;陆地水占总水量的;还有少量的大气水等。 3)水存在于、、以及内。 4)水一般以、、三种形态存在于大自然中。 5)水的分类---------不同的物质按照不同的目的进行不同的分类。 (1)按物理性质可分为:、、。(2)按化学性质可分为:和。 (3)按对生命的作用可分为:和。(4)按存在空间可分为:、和。 6)海水占了地球上全部水量的 96.5% 。海水是咸的,是因为海水中含有大量的物质。海洋中平均每1000g海水中含盐类物质 g。所以海水不能喝,也不能灌溉庄稼。目前最常用的海水淡化的方法是法提取淡水。海洋中的鱼因为鱼鳃中有一种,具有把盐分排出体外的功能。海洋中的植物在汲取水分的时候,

也具有排除盐分的功能。所以我们在吃海洋生物的时候并不感到咸味。 7)陆地水占了地球上所有水量的,其中大约是咸水,咸水主要存在于大陆内部的一些湖泊中,如我国的,亚欧大陆的里海,中东地区的死海,只有剩余的才是陆地上宝贵的淡水。 8)人类较易利用的淡水只占淡水总量的,它主要包括、、。 9)大气中的水数量不多但这部分水却会成云致雨、形成复杂的天气现象。你根据哪些现象说明大气中有水。 10)地球上有丰富的水,为什么我们还要提倡节约用水?( 11)淡水资源中数量最多的是 13)水是植物体的重要组成成分,我们从哪些生活实际可以体验到植物体中有水?。 15)不同植物的含水量不同,水生植物比陆生植物含水量,生命活动旺盛不分比不旺盛部分含水量,如根尖、嫩梢、幼苗的含水量可达。16)水母的含水量高达,人体中含水量约占体重的,但不同组织和器官的含水量不同,如肌肉中含水,血液中含水,骨中含水。一般成年人每天排尿约,通过呼吸和排汗散失水分约,我们每天至少应饮水。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

《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掌握淝水之战的基本史实;熟记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基本史实。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习和思考本课所叙述的民族大融合进程,培养全面、系统地思考问题的初步能力和追踪历史发展基本线索的初步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在民族问题上的正确观念,认识到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民族融合的前提条件。 【教学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 【教学难点】理解北方民族大融合与北魏孝文帝改革之间的逻辑关系。 【教学方法】讨论法、问题导学法 【课前准备】课件、视频等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展示《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部分歌词: 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只花 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 五十六种语言汇成一句话 爱我中华爱我中华爱我中华 提问:这56个民族中有没有历史上曾经出现的匈奴、鲜卑、羯、氐、羌?(可引导学生查阅“中国民族分布图”)如果没有的话,那么他们去哪呢?今天我们就穿越时空隧道,看看那时民族融合的情况!(板书本节课题) 教师讲解:本课的内容设计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淝水之战”。第二部分为“北魏孝文帝改革”。第三部分为“北方地区的民族融合”。首先看第一部分:淝水之战 (板书)一、淝水之战 教师讲解:317年,皇族司马睿重建晋朝,都城在建康,历史上称为“东晋”。4世纪后期,氐族建立的前秦统一了黄河流域;前秦苻坚重用汉人王猛为丞相,励精图治,前秦迅速强大起来,想统一南方地区。而东晋想收复中原地区,统一全国。南北方之间的决战是发生在383年的“淝水之战”。

华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华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第6章一元一次方程教案 6.1从实际问题到方程 教学目的 1.通过对多个实际问题的分析,使学生体会到一元一次方程作为实际问题的数学模型的作用。 2.使学生会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决一些简单的应用题。 3.会判断一个数是不是某个方程的解。 重点、难点 1.重点:会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决一些简单的应用题。 2.难点:弄清题意,找出“相等关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小学里已经学过列方程解简单的应用题,让我们回顾一下,如何列方程解应用题? 例如:一本笔记本1.2元。小红有6元钱,那么她最多能买到几本这样的笔记本呢? 解:设小红能买到工本笔记本,那么根据题意,得 1.2x=6 因为1.2×5=6,所以小红能买到5本笔记本。 二、新授: 我们再来看下面一个例子: 问题1:某校初中一年级328名师生乘车外出春游,已有1辆校车可以乘坐64人,还需租用44座的客车多少辆? 问: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有哪些方法?

(让学生思考后,回答,教师再作讲评) 算术法:(328-64)÷44=264÷44=6(辆) 列方程解应用题: 设需要租用x 辆客车,那么这些客车共可乘44x 人,加上乘坐校车的64人,就是全体师生328人,可得。 44x+64=328 (1) 解这个方程,就能得到所求的结果。 问:你会解这个方程吗?试试看? (学生可能利用逆运算求解,教师加以肯定,同时指出本章里我们将要学习解方程的另一种方法。) 问题2:在课外活动中,张老师发现同学们的年龄大多是13岁,就问同学:“我今年45岁,几年以后你们的年龄是我年龄的三分之一?” 小敏同学很快说出了答案。“三年”。他是这样算的: 1年后,老师46岁,同学们的年龄是14岁,不是老师的三分之一。 2年后,老师47岁,同学们的年龄是15岁,也不是老师的三分之一。 3年后,老师48岁,同学们的年龄是16岁,恰好是老师的三分之一。 你能否用方程的方法来解呢? 通过分析,列出方程:13+x =3 1(45+x ) (2) 问:你会解这个方程吗?你能否从小敏同学的解法中得到启发? 这个方程不像例l 中的方程(1)那样容易求出它的解,小敏同学的方法启发了我们,可以用尝试,检验的方法找出方程(2)的解。也就是只要将x =1,2,3,4,……代人方程(2)的两边,看哪个数能使两边的值相等,这个数就是这个方程的解。 把x =3代人方程(2),左边=13+3=16,右边=(45+3)=×48=16, 因为左边=右边,所以x =3就是这个方程的解。

完整word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七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总结

七年级数学下期期末复习提纲 第六章 一元一次方程 一、基本概念 (一)方程的变形法则 法则1:方程两边都 或 同一个数或同一个 ,方程的解不变。 例如:在方程7-3x=4左右两边都减去7,得到新方程:-3x+3=4-7。 在方程6x=-2x-6左右两边都加上4x ,得到新方程:8x=-6。 移项:将方程中的某些项改变符号后,从方程的一边移动到另一边,这样的变 形叫做移项,注意移项要变号。 例如:(1)将方程x -5=7移项得:x =7+5 即 x =12 (2)将方程4x =3x -4移项得:4x -3x =-4即 x =-4 法则2:方程两边都除以或 同一个 的数,方程的解不变。 例如: (1)将方程-5x =2两边都除以-5得:x=-5 2 (2)将方程32 x =13 两边都乘以32得:x=9 2 这里的变形通常称为“将未知数的系数化为1”。 注意: (1)如遇未知数的系数为整数,“系数化为1”时,就要除以这个整数;如 遇到未知数的系数为分数,“系数化为1”时,就要乘以这个分数的倒数。 (2)不论上一乘以或除以数时,都要注意结果的符号。 方程的解的概念:能够使方程左右两边都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 求不方程的解的过程,叫做解方程。 (二)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及其解法 1.定义: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含有未知数的式子都是 ,未知数的次

数是,这样的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 例如:方程7-3x=4、6x=-2x-6都是一元一次方程。 而这些方程5x2-3x+1=0、2x+y=l-3y、 1 x-1 =5就不是一元一次方程。 2.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式为:ax+b=0(其中a、b为常数,且a≠0)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式为:ax=b(其中a、b为常数,且a≠0) 3.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 步骤:去分母,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未知数的系数化为1。 注意:(1)方程中有多重括号时,一般应按先去小括号,再去中括号,最后去大括号的方法去括号,每去一层括号合并同类项一次,以简便运算。 (2)“去分母”指去掉方程两边各项系数的分母;去分母时,要求各分母的最小公倍数,去掉分母后,注意添括号。去分母时,不要忘记不等式两边的每一项都乘以最小公倍数(即公分母) (三)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 1.纯数学上的应用:(1)一元一次方程定义的应用;(2)方程解的概念的应用;(3)代数中的应用;(4)公式变形等。 2.实际生活上的应用:(1)调配问题;(2)行程问题;(3)工程问题;(4)利息问题;(5)面积问题等。 3.探索性应用:这类问题与上面的几类问题有联系,但也有区别,有时是一种没有结论的问题,需要你给出结论并解答。 第七章二元一次方程组 一、基本概念 (一)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有关概念 1.二元一次方程的定义:都含有个未知数,并且的次数都是1,

华东师大版七年级下册历史复习总结提纲

华东师大版七年级下册历史复习资料 一、基础知识 1、581年,杨坚(隋文帝)建立隋朝,定都长安;589年,隋灭陈,统一全国结束了长期的分裂割据局面。隋文帝实行了改革在中央设三省六部制。 2、618年,李渊(唐高祖)称帝,建立唐朝,定都长安;隋朝时李春主持修赵州桥,它是我国最古老的石拱桥。 3、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4、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统治时出现“贞观之治”(23年);唐朝中期唐玄宗(李隆基)统治时,经济空前繁荣,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29年)。 5、唐太宗派大臣护送文成公主入藏与吐蕃赞普松赞干布成亲。他们为促进汉藏两族的友好关系做出了重大贡献,在拉萨大昭寺有她的塑像。唐中宗时,把金城公主嫁给尺带珠丹,进一步密切了唐蕃的友好关系。 6、唐朝初年著名僧人玄奘西游天竺取经,为中印文化交流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7、隋唐时期,最杰出的医药学家是孙思邈,其名著《千金方》对我国的医药学发展影响巨大。后人尊称孙思邈为“药王”。 8、唐朝最著名的诗人有李白、杜甫、白居易。李白被称为“诗仙”,他的不朽名作有《蜀道难》和《望庐山瀑布》等;杜甫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名作有《三吏》、《三别》等作品;白居易的著名作品有《长恨歌》和《琵琶行》。 9、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标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是《金刚经》;在隋唐时期开凿的敦煌莫高窟,是石窟艺术的典型代表。 10、唐朝灭亡后的50多年里,中原地区先后出现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朝代,总称五代。 11、1115,女真族首领完颜阿骨打建立金国,定都会宁。1127年,金灭亡北宋;1127年,赵构建立南宋,定都临安。 12、我国古代史上,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第一个全国统一的封建王朝是元朝,第二个是清朝。 13、火药用于制造武器,始于唐朝末年;司南制成于战国时期,指南针制成于唐朝,开始用于航海事业。 14、词是一种新的诗歌形式,兴起了晚唐。宋朝时,词的创作达到高峰,出现了许多著名词人和词作。北宋著名词人苏轼的名作有《念奴娇·赤壁怀古》,宋朝著名的女词人是李清照,南宋词人辛弃疾,他的代表作是《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 15、北宋著名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是我国美术史上的杰作。 16、明朝建立后,明太祖变更统治机构,加强君权,设立了最具特色的厂卫特务机构:锦衣卫、东厂和西厂。另外,明朝科举考试内容限于四书五经,文体严格限于八股文。 17、1405—1433年,郑和率船队先后7次下西洋,到过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意义:郑和下西洋,促进了我国与亚非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比欧洲航海家哥伦布远航美洲、达·伽马远航印度早半个多世纪,是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精品教案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融合》 教材分析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民族交融时期。西晋末年,战乱频繁,中原人口剧减少数民族加快了内迁速度。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在彼此征战中,原有民族格局被打乱,民族间差异逐渐缩小。较晚内迁的鲜卑族,以国家政权力量推行汉化,大大促进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各民族间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形成了民族交融的高潮,促进了中华文化的发展,也使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发展。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了解淝水之战、北魏孝文帝改革、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等基本史实,思考并认识历史发展的必然性。 【过程与方法目标】 分析图片、问题探究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民族统一和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潮流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北魏孝文帝改革、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教学难点】 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学生完成相应预习内容。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中的重要成分,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是推动学生产生寻求知识,从事学习活动的强大心理动因。 马克思在其著作中谈到:“——”,而1500年前,在辽阔的中原大地上,少数民族的内迁,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早已诠释了这一论断。当时,到底发生了什么,谁是征服者,谁是被征服者,文明在其中又发挥了怎样的作用呢?让我们一起进入今天的学习 二、讲授新课 (一)淝水之战 回顾旧知:西晋灭亡后,北方处于一种什么样的情况?北方地区陷入严重的战乱,北方各族先后建立了许多政权,总称为“十六国”。 前秦是如何统一黄河流域的?氐族人建立了前秦政权,4世纪后期,皇帝苻坚重用汉人王猛为相,励精图治,锐意改革,前秦迅速强大起来,消灭了其他割据政权,统一了黄河流域。强大后的前秦与东晋形成了南北对峙的局面。 过渡:前秦势力的壮大和北方地区的统一,使苻坚增长了骄傲自满的情绪。他不听王猛临死时嘱咐他不要伐晋之言,于382年召集大臣廷议伐晋之事,不顾群臣反对开始大举伐晋,并与晋军在淝水展开了一场战争,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淝水之战。 请同学们看课本P86,简述出淝水之战的概况(背景,时间,交战双方,特点,结果,影响)。 背景:前秦(苻坚)意图统一中国。 时间:383年; 交战双方:前秦—东晋。 特点:以少胜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