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图表整理

伤寒论图表整理
伤寒论图表整理

桂枝汤证

桂枝加厚朴杏中风表虚证桂枝加葛根汤

1 2子汤

桂枝汤兼证 3 桂枝加附子汤 4桂

枝去芍药汤

经 5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

6桂枝新加汤

伤寒表实证本麻黄汤证

麻黄汤兼证 1葛根汤 2大青龙汤

小青龙汤 3证证

表郁轻证: 1桂枝麻黄各半汤 2桂枝二麻黄一汤 3 桂枝二越婢一汤

蓄水证:五苓散腑

抵当丸 3 1证蓄血证:桃核承气汤 2抵当汤

枝子豉汤太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热

证白虎加人参汤

葛根芩连汤

桂枝甘草龙牡汤桂枝甘草汤 1 变 2

心阳虚: 3桂枝去芍加蜀漆龙牡救逆汤 4桂枝加桂

1苓桂术甘汤 2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

虚阳虚兼水气 3桂枝去桂加苓术汤

脾虚: 1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 2小建中汤

3桂枝人参汤

阳证肾阳虚: 1干姜附子汤 2茯苓四逆汤 3真武汤

1甘草干姜汤 2芍药甘草汤阴阳两虚 3芍药甘草附子汤 4炙甘草汤证结热实结胸 1 大陷胸汤 2大陷胸丸

胸 3小陷胸汤

寒实结胸:三物白散

脏结证

热痞: 1 大黄黄连泻心汤 2附子泻心汤

痞寒热错杂: 1半夏泻心汤 2生姜泻心汤 3甘草泻心汤旋覆代赭汤痰气痞证:

五苓散证水痞:

痞证误治后下利:赤石脂禹余粮汤

黄连汤上寒下热:

火逆证

本证:小柴胡汤

少柴胡桂枝汤

兼大柴胡汤

阳变柴胡加芒硝汤

证柴胡加龙牡汤

热 1 栀子豉汤 2 白虎汤

本证 3白虎加人参汤 4猪苓汤

阳承气汤:大承气汤小承气汤

实润导法: 1麻子仁丸 2蜜煎方猪胆证证寒证:吴茱萸汤

虚证:

麻黄连翘赤栀子柏皮汤湿热发黄 1 2 茵陈蒿汤 3小豆汤

发明寒湿发黄

变黄被火发黄

证合病发黄:小柴胡汤

血衄血证下血证

证蓄血证:抵当汤

1 四逆汤 2白通汤寒热 1乌梅丸 2麻黄升麻汤

寒 3 通脉四逆汤本错杂 3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

4白通加猪胆汁汤厥阴 1当归四逆汤

2吴茱萸汤

本化 5附子汤 6真武汤厥证寒证 3当归四逆家吴茱萸汤

证 7吴茱萸汤 8桃花汤厥阴热证:白头翁汤

重轻证:热厥正气虚陷

9.

证:白虎汤

黄连阿胶汤厥寒厥:四逆汤少热

瓜蒂散痰逆:猪苓汤证逆化水厥阴麻黄细辛附子汤茯苓甘草汤兼表证

阴兼麻黄附子甘草汤阳虚阴盛四逆汤

变少阴急下证:大承气汤(三急下)呕邪传少阳证:小柴胡汤

证阳郁四逆:四逆散痈脓致呕证:热移膀胱证哕误治胃寒证

伤血动津哕而腹满

咽 1猪肤汤 2 甘草汤 3桔梗汤实热下利:1小承气汤 2栀子豉汤

痛 4苦酒汤 5 半夏汤 6 半夏散下虚寒阳虚阴盛:通脉四逆汤

利下利:虚寒下利兼表温里四逆汤

攻表:桂枝汤

本证:四逆辈

太阴兼表证:桂枝汤太

兼太阴腹痛证:桂枝加芍药汤

阴变桂枝加大黄汤

证太阴发黄证:

1理中汤 2四逆汤

霍乱 3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

4四逆加人参汤 5桂枝汤

阴 1枳实栀子汤

阳 2小柴胡汤 3理中汤

易 4牡蛎泽泻散 5竹叶石膏汤

中医基础理论图表解(整理版)

绪论 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中医学理论体系,是包括理、法、方、药在內的一个整体,是关于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的科学知识体系。它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以精气、阴阳、五行学说为哲学基础和思维方法,以脏腑经络及精气血津液为生理病理学基础,.以辨证论治为治疗特点的独待的医学理论论体系。 (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图绪-1) 中医学发源于先秦,其理论体系形成于战国到秦汉时期。 「X化基81—一以巾华^眯^^文化为依 4础 托一&学墨48 ―长期医疗实践巾!^学铀识的^取 1~哲,享3 -古代糟气,阴阳,五行学说的鋈响 「'健夼内径》一是"3瑰存量早的-^医学^著,费定了中医卞31 抡募础 一1**1 一一对^络,命门:、一:!^,的论述,在《内^,31*11丄冉^发II 一1 &寒条病14》一创1#广轷^^统的辨"论治瑾论^系 ^ I神农本#1?^^^最^的^物,专丼,:^巾药^理论(! 定了緣幽

1、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基础 中医学理论体系是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上,通过对长期的医疗知识的积累和理论总结,在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和指导下而形成的: (1)社会文化基础:医学的起源是人类文化发展的结果。中华民族从春秋战国到秦汉这一历史时期,社会的急剧变革,生产水平的提高,哲学、农学、天文、物候、植物、矿物、冶炼等各学科都有发展,并形成诸子百家的学术争鸣局面,这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奠定了有利的社会文化基础。 中国历史悠久,文化博大精深。中医学对人的生命活动,人体的组织结构与功能,疾病的病因与病理,以及疾病的预防与治疗等的认识,都受到中华民族文化的深刻影响。 (2)医药知识的积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中华民族的祖先,在长期的生产斗争、生活实践和医疗实践中,不断地和疾病做斗争,逐歩积累了原始的医药知识,掌握了诊治疾病的方法,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奠定了丰富的医学基础。 医学知识的大量积累,客观上需要整理、总结.使之系统化、理论化,加之社会文化的发展为此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有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与指导,在众多医学家的共同努力下,著成了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巨著一《黄帝内经》。

方剂学方解(图表)

绪言 一、“方剂”与“方剂学”的概念 1、方剂,是在治法的指导之下,选择合适的药物,酌定用量,按照方剂的组成原则配伍而成。 2、方剂学,是研究并阐明治法与方剂的理论及其运用的一门学科。 一、方剂与治法 1、方剂与治法的关系: (1)治法来源于方剂; (2)治法是指导遣药组方的原则; (3)方剂是体现和完成治法的主要手段。 2、常用的治法:清代程钟龄《医学心悟》将常用治法概括为“八法”,即汗、和、下、消、吐、清、温、补。体现各法的代表方剂如下: (1)汗法——解表剂 (2)和法——和解剂 (3)下法——泻下剂 (4)消法——行气、活血祛瘀、祛湿、祛痰、消导化积、驱虫剂等 (5)吐法——涌吐剂 (6)清法——清热剂 (7)温法——温里剂 (8)补法——补益剂 三、方剂的组成 1、组成原则:君、臣、佐、使。 (1)君药: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在方剂中不可缺少。 (2)臣药:协助君药加强治疗作用的药物,或针对兼病或兼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3)佐药:①佐助药,即配合君、臣药以加强治疗作用,或直接治疗次要症状的药物;②佐制药,即用以消除或减弱君、臣药的毒性,或制约其峻烈之性的药物;③反佐药,即病重邪甚可能拒药时,配用与君药药性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 (4)使药:①引经药;②调和药。 2、组成变化: (1)药味加减的变化 (2)药量加减的变化 (3)剂型更换的变化 各论 1解表剂 凡以解表药为主组成,具有发汗、解肌、透疹等作用,治疗表证的方剂,统称解表剂,分为辛温解表、辛凉解表、扶正解表三类。 使用解表剂时应注意:①不宜久煎;②温覆;③微汗为佳;④表里同病者,或先表后里,或表里双解;⑤若表邪入里,麻疹已透,疮疡已溃,虚证水肿,或吐泻失水者,禁用。 1.1辛温解表 麻黄汤[方解]麻黄——发汗解表,宣肺平喘。麻、桂相伍,(君) 桂枝——助麻黄发汗散邪,温经止痛。有峻汗之功。(臣) 杏仁——降利肺气,合麻黄一宣一降以增平喘之力。(佐) 甘草——调和药性,缓麻、桂峻烈之性。(佐使) [使用注意]本方为辛温开表发汗之峻剂,非表实无汗者禁用。 桂枝汤[方解]桂枝——解肌散寒。散中寓收(君)

伤寒论季节辩证方法

伤寒论症候群对应之西医病名 药性寒热须对应各季寒热春以凉药夏以寒药秋以温药冬以热药 立春雨水惊蛰真武系 春分清明谷雨柴胡系 立夏小满芒种黄芩汤 夏至小暑大暑栀豉系 立秋处暑白露桂枝系 秋分寒露霜降葛根系 立冬小雪大雪麻黄系 冬至小寒大寒四逆汤系 发热头痛鼻塞 立春雨水惊蛰真武汤(炮附子合茯苓治凌汛) 春分清明谷雨小柴胡汤 (此季忽冷忽热宜柴胡) 立夏小满芒种黄芩汤(此季已温不宜柴胡) 夏至小暑大暑栀子豉汤(内外皆热宜寒药) 立秋处暑白露桂枝汤(天凉身热汗出畏风鼻塞,桂枝用肉桂) 秋分寒露霜降有汗桂枝加葛根汤无汗葛根汤 立冬小雪大雪麻黄汤治发热(汗眼已闭需发汗)(熬好后沉淀去麻黄沫) 冬至小寒大寒通脉四逆汤加葱(内外皆寒,不宜发汗宜生附子大热温阳) 咳嗽 立春雨水惊蛰真武汤加细辛干姜五味子 春分清明谷雨小柴胡汤去参姜枣加干姜五味子

立夏小满芒种黄芩加半夏汤 夏至小暑大暑栀子豉甘草汤 立秋处暑白露桂枝汤加厚朴杏仁 秋分寒露霜降葛根加半夏汤(熬好后淀去沫) 立冬小雪大雪咽肿痛内热射干麻黄汤畏寒咳嗽小青龙汤麻黄去木质茎冬至小寒大寒通脉四逆汤加桔梗 呕吐 立春雨水惊蛰真武汤去附子加生姜 春分清明谷雨小柴胡汤(四逆散春季流脑休克真热假寒) 立夏小满芒种黄芩加生姜半夏汤 夏至小暑大暑栀子生姜豉汤 立秋处暑白露桂枝汤脉缓冷汗休克新加汤 秋分寒露霜降葛根加半夏汤 立冬小雪大雪小青龙汤 冬至小寒大寒通脉四逆汤加生姜 腹痛 立春雨水惊蛰腹痛真武汤,腹泻去芍药加干姜 春分清明谷雨小柴胡汤去黄芩加芍药,上腹痛硬大柴胡汤 立夏小满芒种黄芩汤 夏至小暑大暑腹泻栀子干姜汤腹痛胀便秘栀子厚朴汤 立秋处暑白露腹痛桂枝汤,高热腹痛腹泻桂枝加人参汤,肠伤寒理中汤秋分寒露霜降腹痛葛根汤,痢疾葛根芩连汤,血痢白头翁汤

《伤寒论》中四逆汤证的研讨

《伤寒论》中四逆汤证的研讨 ——作者:陈瑞春 《伤寒论》是一部以辨证论治为核心的经典著作,它的特点是以六经为纲,详析八纲八法。其中虽无八纲八法之名,而确有八纲八法之实。四逆汤就是温法之一,兹就其理法方药等略述于后。 一、主证 四逆汤是少阴病寒化证的主方,其主证有四肢厥逆、无热恶寒、神疲困倦、下利清谷,脉沉微细(舌色淡红或紫而青滞)或无苔而中心淡黑,或舌质娇嫩而胖大等。这都是少阴阳气虚馁、寒邪直中或由表入里所致。阳气不能温煦四末,则阴阳之气不相顺接而四肢厥逆。少阴病虽有反发热,乃是伤寒的两感证。而本证阳气不支,阴寒内盛,所以只恶寒而不发热。如果发热的话就不能与四逆证同语。由于阳气不能充养头脑,神志困倦而欲寐,次其人似睡非睡,呼唤即醒,醒而旋即又睡,并非实热充斥不识人的昏睡。少阴主水火两藏,其病非火病即水病;水从寒化则为寒证,火从热化则为热证,但其间必因寒入少阴,火败水盛才能导致为本证,当其火败水盛,水邪趋于肠胃则下利,阳气不运则完谷不化,阳气无力鼓动血脉,则脉沉而微细;沉为在里,微主气虚,细主血虚,虚人感邪,阳不足与之争,反为邪围,凡此诸证,皆属少阴阳虚阴盛所致。这种阳虚阴盛的四逆证,采用峻温回阳的四逆汤以救其逆,自是理所当然。四逆汤是姜、附、草三者组成:附于大辛大热,气味雄厚,通行十二经脉无处不到;干姜性味辛温,固守中州;伍炙草之甘,以缓姜、附之急而补益中土,药味虽简,配伍谨严,两用辛温,一走一守,又甘又缓,兵将俱备,何有不败之寇,追溯其源,实即《内经》“寒者热之”、“治寒以热”的具体运用,故为救逆的首方。 二、病机 《伤寒论》用四逆汤者,遍及太阳、阳明、太阴、少阴、厥阴诸篇。有因寒邪直中,有因表邪人里,有因伤阳气致阴寒甚者。虽然寒邪的来路不一,邪之所伤的深浅有别,而寒者热之的治法则是一致的。太阳“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救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桂枝汤”。徐灵胎说:·此误下之证,邪在外们引之入阴,故便清谷,阳气不脱而危,虽然表证未除,而救里为急……”说明表里同病,里证急于表证者应先救里,俟里和而后表解。因为,如果先治可缓的表证,忽视泄利下脱的危候,宾主倒置则治必有失。须知先表后里的定法中别有治法,所以在后一条又说“病发热头痛,脉反沉,若不差,身体疼痛,当救其里,四逆汤方”。同样是表里同病本条发热头痛表证可知,然独一里脉,治法则应权宜,虽然只此“脉反沉”,但可知寒邪人里伤阳之甚;所谓正虚之处便是藏邪之地,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此虽表里同病,亦不可拘泥先表后里的定法,应细觅其治法,方不致误。至于阳明篇“脉浮而迟,表热里寒,下利清谷者,四逆汤主之”,柯韵伯说:“脉浮为在表,迟为在脏,浮中见迟是浮为表虚,迟为脏寒,未经妄下而利清谷,是表为热,里真寒矣。”本篇独此一条弃寒就温的治法,个人认为,其童重在辨证求因,和临证的鉴别,虽未明原因如何,但从条文的前后连贯得知(前条为汗多面渴的猪苓汤禁例,后条为里虚的胃中虚冷),本条是先病伏寒,或是苦寒过甚,诛伐无过的缘故,也是表里同病里寒偏重的变局,如果表热里寒的话,则当温清并用,始得寒热俱除。所以以上三条只能是四逆汤例证的旁支,而其主题还应从太阴、少阴、厥阴着眼,如自利不渴者,属太阴当温之,宜服四逆。又如少阴病脉沉者,急温之,宜四逆汤。以及少阴病胸中有寒实,不当吐而当温之宜四逆汤。厥阴篇的“大汗出,若大下利,热不去内拘急……又下利厥逆而恶寒,四逆汤主之”;霍乱篇“吐利汗出,发热恶寒,四肢拘急,手足厥冷者,四逆汤主之”;“既吐且利,小便复利,而大汗出,下利清谷,内寒外热,脉微欲绝者,四逆汤主

伤寒论大纲图表-大汉医承团队整理

桂枝汤 1 兼经输不利证 桂枝加葛根汤 2 兼肺失宣降证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3 兼阳虚漏汗证 桂枝加附子汤 4 兼胸阳不振证 桂枝去芍药汤 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 经 5 兼气营两虚证 桂枝新加汤 证 麻黄汤 1 兼经输不利证 葛根汤 本 2兼邪迫阳明证 葛根汤 葛根加半夏汤 证 3兼里热烦燥证 大青龙汤 4兼里有水气证 小青龙汤 1桂枝麻黄各半汤 2桂枝二麻黄一汤 3桂枝二越婢一汤 腑 水 证 1 五苓散 2茯苓甘草汤 证 血 证 1桃核承气汤 2抵当汤 3抵当丸 1栀子豉汤 2栀子厚朴汤 3栀子干姜汤 热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证 白虎加人参汤 利 证 1葛根黄芩连汤 2黄芩汤 3黄芩加半夏生姜汤 阳 虚 1桂枝甘草汤 2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3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救逆汤 虚 4桂枝加桂汤 5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 虚 1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 2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 3小建中汤 证 4 旋覆代赭汤 5桂枝人参汤 6桂枝去桂加伏苓白术汤 阳 虚 1干姜附子汤 2茯苓四逆汤 3真武汤 变 1甘草干姜汤 2芍药甘草汤 3芍药甘草附子汤 4炙甘草汤 证结 1 大陷胸汤 2大陷胸丸 3小陷胸汤 胸 三物小白散 脏结证 痞 1 大黄黄连泻心汤 2附子泻心汤 痞 1半夏泻心汤 2生姜泻心汤 3甘草泻心汤 旋覆代赭汤 证 痞 五苓散 痞证误治后下利 赤石脂禹余粮汤 黄连汤 类悬 饮 证 十枣汤 似胸膈痰实证 瓜蒂散 证风湿痹证风 湿 表 阳 虚 证 1 风湿表里阳气俱虚证 甘草附子汤 经 郁热胸膈证 栀子豉汤 证 胃热津气两伤证 1白虎汤 本 阴虚水热互结证 猪苓汤 证 燥坚实证 调胃承气汤 腑 痞满实证 小承气汤 证 痞满燥坚实证 大承气汤 (腑实) 脾 约 证 麻子仁丸 阳 津竭便硬证 兼 阳明病,脉迟,汗出多,微恶寒者,表未解也,可发汗,宜桂枝汤。 明 证 阳明病,脉浮,无汗而喘者,发汗则愈,宜麻黄汤。

方剂学重点方剂表格整理.doc

1. 解表剂 辛温解表 麻黄汤★外感风寒发汗解表,宣恶寒发热,无汗而麻黄(君)、甘草、桂枝、杏仁麻黄杏甘桂。甘麻桂杏?《伤寒论》表实证肺平喘喘,脉浮紧麻黄心肝贵。干妈贵姓? 桂枝汤★外感风寒解肌发表,调发热,恶风,汗出,桂枝、芍药、炙甘草、生姜、大桂枝汤,三勺。 《伤寒论》表虚证和营卫脉浮缓枣桂枝汤,三芍。 九味羌活汤★外感风寒发汗祛湿,兼恶寒发热头痛无汗羌活、防风、苍术、细辛、川芎、防芷芩芎草地苍, 《此事难知》湿邪,兼有清里热肢体酸楚疼痛口苦白芷、生地、黄芩、甘草细飲九味羌活汤。 里热证微渴防止秦琼草地藏, 细飲九味羌活汤。 香苏散★外感风寒,疏散风寒,理恶寒发热,头重无香附子、紫苏叶、陈皮、炙甘草 《太平惠民和剂气郁不舒气和中汗,胸闷,苔白腻, 局方》证脉浮 小青龙汤★风寒客表,解表散寒,温恶寒发热,无汗,喘麻黄、桂枝、芍药、细辛、干姜、小青龙麻辛甘味子,干姜芍《伤寒论》水饮内停肺化饮咳,痰多而稀,舌苔炙甘草、半夏、五味子桂夏 ( 求饶 ) 证薄白,脉浮小青龙骂心肝味子,干姜嫂 跪下 ( 求饶 ) 。 止嗽散★风邪犯肺宣肺利气,疏咳嗽咽痒,微有恶风紫苑、百部、桔梗、荆芥、白前、陈梗芥前百菀 ( 买) 止嗽草。《医学心语》证风止咳发热,舌苔薄白甘草、陈皮( 百草苑陈桔芥前 ) 陈更借钱百万 ( 买 ) 止嗽草。辛凉解表 银翘散★温病初起辛凉透表,清发热,微恶风寒,咽金银花、连翘、苦桔梗、薄荷、银翘荷牛,桔豉穗叶草根。《温病条辨》热解毒痛,口渴,脉浮数竹叶、生甘草、荆芥穗、淡豆豉、银翘河牛,急吃穗叶草根。 牛蒡子 桑菊饮★风温初起疏风清热,宣咳嗽,发热不甚,微桑叶、菊花、杏仁、连翘、薄荷、桑菊杏桔连甘草荷芦根( 都《温病条辨》肺止咳渴,脉浮数桔梗、甘草、苇根除掉 ) 。 桑菊杏姐连甘草和芦根( 都 除掉 ) 。 麻黄杏仁甘草石外感风邪,辛凉宣泻,清发热,喘急,苔薄黄,麻黄、石膏、杏仁、甘草、麻杏石甘,清肺平喘。 膏汤邪热壅肺肺平喘脉数麻杏石甘,清肺平喘。 《伤寒论》证 柴葛解肌汤★感冒风寒 , 解肌清热恶寒渐轻,身热增盛柴胡葛根甘草黄芩羌活白柴葛、石芩三桔芍羌芷。《伤寒六书》郁而化热者,头痛无汗,目疼芷芍药桔梗生姜大枣柴哥、石琴三姐烧枪支。 证鼻干,心烦不眠,嗌注: 三指生姜、大枣、甘草。 干耳聋,眼眶痛,舌 苔薄黄,脉微洪 升麻葛根汤★麻疹初起解肌透疹麻疹不出,发而不升麻葛根芍药甘草升麻葛根草药汤。 《闫氏小儿方论》透,身热恶风,头痛升麻葛根草药汤。

伤寒论六经辩证系统图解

伤寒论六经辩证系统图解 伤寒六经辩证法,无论在辩证方面或治疗方面,都有着极完整的系统性和系列性。所谓系统性,就是数百个伤寒的具体证候,以病位的、病性的同一性组成六个病理阶段,即六经。六经又以同一的病因组成一个伤寒整体,即伤寒病理发展变化的全过程。伤寒六经病理阶段过程中的若干具体证候之间纵的病理关系,形成了六经辩证的系统性。所谓系列性,即数百个伤寒具体证候,以病理趋势的特殊性相区别,以病因的同一性而组成一个伤寒证候的系列,又以同一的病性而组成阴性证系列与阳性证系列,又以病位病性的同一性形成六经证系列性。六经各证候之间的横的病理关系形成六经辩证法的系列性。从其系列性说,伤寒过程依据器官功能盛衰分化为阴阳两类证候。阴证类与阳证类又依据表、里、气机病位而分化为六经。六经各经中又依据不同的病理趋势分为若干具体的证候。从伤寒一病分六经,六经又各分为若干具体证候,都是以病因、病位、病性相联系,又以病位、病性相区分,形成一个辩证系统。辩证之目的为治疗。由于伤寒病为一种生物病原体所引起的病理过程,因而以“因势利导”为治疗的主导思想。从这一治疗思想出发,对伤寒阳性过程以祛邪为治疗原则,对伤寒阴性过程以扶正为治疗原则。在三阳病中,由于不同的病位有不同的功能特性而有不同的祛邪法;在三阴病中,也因不同病位有不同的功能特性而有不同的扶正法。如太阳为阳性表病而用汗法祛邪;阳明为阳性胃肠病而用吐法、清法、下法祛邪;少阳为阳性气机病而用和法;少阴病为阴性表病因而用助阳温经之扶正法;太阴病为阴性胃肠病而用助阳温里法扶正。祛邪法分汗、吐、清、下、和诸法;扶正分助阳温经、助阳温里、回阳救逆诸法。如此形成一个伤寒辩证治疗系统。略如下列图表:

漫谈领悟中医辨证思维

漫谈领悟中医辨证思维 一中医文化属性 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中医学蕴含着千百年融合而成的文化积淀和文化因子,具有十分鲜明的文化特征,可归纳以下几方面: 1、中医哲学观重视整体思辨、恒动观念,并崇尚顺应自然; 2、从发生学角度看中医理论、概念、术语等产生与形成,具有医学实践非医学实践的双重来源,并存在多元化解释的倾向; 3、中医具体诊疗措施多依赖直觉体悟、个体经验,强调平衡,追求实用; 4、中医学发展方面有着较明显的崇古遵经倾向; 5、与儒、佛、道、易关系密切。 中医学的本质是以生命科学为核心,以东方哲学为指导,与人文科学相融合,与其他自然科学相渗透之独特的医学体系。中国东方哲学思想源远流长,自先秦诸子百家开始,经两汉经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清代实学到如今马克思主义及西方新兴的种种科学哲学都曾对中医学产生过影响,并将历史性的影响下去而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匡调元《人体新系猜想》)。离开了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中国传统哲学及其特有的思维方式就无法理解中医,更谈不上正确运用和发挥光大。中国古代哲学的核心就是中医的辨证思维,也是中医诊疗决策的基本方法,包含三大内容: 1、以阴阳五行学说为纲的抽象思维; 2、以取象比类的直觉认识和推演为特征的形象思维; 3、在实践基础上厚积薄发而形成的“灵感”思维。 都说“秀才学医,笼中捉鸡”,指的就是“秀才”本身已经具备了中国这一套传统的文化修养(儒、佛、道、易)和思维方式(阴阳五行)。说到学好中医治病,其实最关键就是在于彻底领悟这一套思维模式。“治病必求于本”,这个本就是阴阳五行所反映的生命规律。 二阴阳学说 阴阳学说是是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具有朴素的唯物论合自发的辨证法思想。 要学习和研究中医学,就要先从它所包含的哲学思想-阴阳学说入手。 阴阳的哲学思想源于中国古代的《周易》,它认为万事万物都有阴阳两个对立面,古代人们以阴阳来认识自然和解释自然界。从最朴素最直观讲,指的是日光的向背,即向日者为阳,背日者为阴。最后引申扩展,把一切事物或现象本身所存在的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均用阴阳加以概括。中医学为了解释人体生病的最基本问题便引入了阴阳学说。就像开篇《中国中医》歌词所讲的“中医有阴阳,阴阳有平衡,平衡失调生病疾”一样。这是接下来五行六气变化的基础。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包括阴阳对立、阴阳互根、阴阳消长和阴阳转化四个方面。阴阳二气在运动中处于相互感应相互作用的过程之中。天地阴阳之间的相互作用乃是万物生成和变化的肇始。天之阳气下降,地之阴气上升,阴阳二气交感,化生出万物,并形成雨雾,雷电,雨露,阳光,空气,和谁相互交感,生命体方得以产生。在阳光雨露的沐浴滋润下,生物得以发育成长。在人类,男女构精,新的生命个体得以诞生,代代相传,人类得以繁衍。阴阳的交感统一和平衡是生命活动产生的基本条件。 谈到人体的阴阳平衡问题,火神派掌门人卢崇汉教授的“扶阳”理论认为,人体的的这个阴阳平衡不是阴和阳的等分量的平衡,而是始终处在“阳主阴从”的动态平衡。清代

JT叔叔《伤寒论慢慢教》少阴篇讲记

《伤寒论慢慢教》少阴篇讲记 在上〈少阴篇〉之前,我们先来看一下第三卷的〈伤寒例〉中一些比较整体提纲的条文。 在这之前,要跟同学们讲一下〈少阴篇〉的调性。研究经方的人中有一些流派,是很不赞成“把张仲景说的六经传变跟人体经络的十二经放在一起讲”的。当然,有人是非常赞成“要把张仲景说的六经传变跟人体经络的十二经放在一起讲”。像刘渡舟先生,就大声疾呼“经络理论要跟六经病结合在一起”。我觉得他讲得很有道理:一个人后脑勺僵要用葛根剂,脖子侧边僵要用柴胡剂,这就是经络!不同的方剂会走不同的经络。所以哪里不舒服,哪根脚趾、哪根手指头,都用不同的药方,这也证明了《伤寒论》里面方子跟经络是相关的。 但是,相对刘渡舟这样的论点,胡希恕教授就不喜欢把《伤寒论》跟经络理论放到一起,他比较喜欢“这个证用这个方,不要想太多乱七八糟的”。胡希恕抨击“伤寒论跟经络结合起来的思考”的时候,就会拿少阴病当做一个论证。 因为张仲景的〈少阴篇〉,其实是一个很杂的篇章。〈少阴篇〉里有一些〈太阴篇〉恶化过来的病……基本上,张仲景的三阴病的世界,少阴是个暧昧地带,因为跟其它两阴都是糊掉的。就好像张仲景的〈太阳篇〉,有没有用到少阴药?有啊,真武汤。有没有用到阳明药?有啊,白虎汤、调胃承气都用了。有没有用到柴胡汤?也有,对吧?〈太阳篇〉几乎每一经都挂过去了。 同样的,三阴经的世界里,〈少阴〉就是一个“很糊”的篇章,太阴病恶化了要死了也放在这里。就像“理中、四逆辈”,理中汤证再严重一点,人更虚更寒一点,变成四逆汤证,就放到少阴来了,但其实你要放〈太阴〉也没什么不可以啊。那至于少阴病里头有一些血分寒的病、阴阳格拒,或是手足厥逆的病,其实那些病,你要放〈厥阴〉行不行?也行。 ──所以胡希恕教授会觉得:分出清清楚楚的六条经,对实质的治病没意义。 所以,先跟同学讲一下,少阴病的状况就是这样子,它本身在分类上,有些部分没有分得那么清清楚楚。这是一点;危险误区:少阴与温病的暧昧接轨地带;另外一点,少阴有一 一个人肾阳虚之后,水气就转不上来,水气一转不上来,心阴就会虚,心阴虚,这个人就会发烦躁、失眠,甚至是会产生很多的“发炎”症状。平常肾水上得来,自体中的类固醇很够,心火烧不坏你。肾水上不来的时候,心就给你乱烧,“心肾不交”的分裂本身,已经有点厥阴病的调子开始出来了。你要说是少阴还是厥阴,这都很难说。这个心火乱烧也有可能烧到小肠发炎哦,剧烈腹痛,大便是带血的,黄连阿胶汤就是在治带血的热毒痢。另外,肾水上不来──本来说少阴经不通,扁桃腺就会死掉──那如果水再上不来,上焦燥热,死掉的扁桃腺就好像有人帮它搧风点火一样,烂得还更凶。 所以说〈少阴篇〉乍看之下,以病机来讲,是以阳虚(免疫机能低落)为基础的病,以症状来讲,却会有这里发炎那里发炎的可能。当出现这里发炎那里发炎的状况时,后代的人处理的时候,通常就把它当成温病。而这,是一件极为麻烦的事情。少阴跟温病这种不清不楚的事情呢……其实在《黄帝内经》就已经是不清不楚了。《内经》有“冬伤于寒,春必病温”的说法,而形成“冬不藏精,春必病温”这样的概念:冬天的时候,不好好休息,在那里性滥交,第二年你的免疫机能会很烂,细菌乱感染……那,这个到底要算是“少阴病”还是“温病”?──一直有这个模糊跟暧昧的地方。 当然,以现代临床的实际状况来讲,已经可以很清楚地说:扁桃腺发炎,一律用温病学派常用的寒凉药,是不应该的。因为扁桃腺发炎,往往第一件需要做的事情是“通少阴经”,要用附子剂。如果你不用附子剂,你扁桃腺就活不回来。不过,我们台湾一般的业界,遇到

整理中医经方家倪海厦地感冒治症药方简易图表

1感冒症治对照1.1判断表

注1:小青龙汤症但表症(恶寒发热头痛)不明显→射干麻黄汤1.2常见问题与说明 首先感谢倪海厦恩师无私的教导。 1)服用科学中药的剂量,及方法为何? a.每日三次,早中晚餐饭前,空腹,温开水送服 b.若病情较重,可于睡前加服一次。 1岁以下幼儿,每次剂量0.3~0.5公克;

1~3岁,每次剂量0.5~1.5公克; 3~6岁,每次剂量1.5~2公克; 6~10岁,每次剂量3公克; 10~14岁,每次剂量4公克; 14岁以上成人每次剂量5公克。 此剂量仅供参考,请依体格及医师建议,酌量加减。 若服用水药,实际使用量请依合格中医师处方。小孩服用量依照与成人体重之比例。如60公斤成人需喝一碗,30公斤小孩则喝半碗。 2)服用多久,仍然无效时应该停服? 若对证,多半24小时以内,病情改善,如连续服用2日仍然无效时,应该转方或停服,并到诊所就医,避免延误病情。 3)服药后,退烧,不再恶寒身痛(表解),但有后遗症,如咳嗽不愈,声哑怎么办? a.若是咳嗽不愈,表示此人平时即多有痰饮体质。 ---如(寒性)白痰,则用“苓甘姜味辛夏仁汤”。 ---如(热性)黄痰,则用“千金苇茎汤”。《芦根、冬瓜子、桃仁、苡仁》 b.如(津亏)声哑,或干咳无痰,表示此人平时多晚睡,贪食炸烤食物,或服抗生素,伤到津液,则用麦门冬汤。 4)病症看起来像似表寒桂枝汤证(有汗,恶寒,口不渴) 。又有鼻流黄涕看似有热证的麻杏甘石汤证该如 何选方?

恭喜,您已进入合方运用的殿堂。请用桂枝汤加麻杏甘石汤但总剂量不变。 5)月经期间感冒喉痛,可否用小柴胡汤合葛根汤? 正确答案,但小柴胡汤量要大一些。 浸泡胆巴或硫磺熏制(氧化硫)的中药,与防腐剂一样,都会严重损伤肝肾,请务必慎选药材。 严重之喉痛,如扁桃腺化脓,可再加桔梗,玄参,石膏 服用感冒药忌食:生冷、粘滑、肉面、五辛(辛辣)、酒、酪、臭恶等物。 2阳明证 如果你的病进入阳明的时候, 有阳明经热和腑热两种情形发生。经热就是全身发热, 阳明无寒症, 全是热症。这时候有两种, 一种是便秘, 一种是没有便秘。只有发热, 没有便秘, 就用白虎汤。 再者阳明有腑症, 如果便秘, 第一种叫大黄甘草汤, 大黄甘草汤是在胃的下方有屯积东西的时候, 便秘, 肚子痛, 病人呈现的症状是朝食暮吐, 早上吃进的烧饼油条, 到了傍晚吐出来还是烧饼油条, 就代表说这个东西堵在胃里面, 这时候大黄甘草两味药就可以治好。 如果是堵在十二指肠的时候, 我们就用调胃承气汤, 就是炙甘草, 大黄, 芒硝, 堵在十二指肠, 病人会便秘, 恶心, 排气很多, 肚子中间的地方会痛。 再来是小承气(厚朴, 枳实, 大黄), 是堵在小肠, 我现在讲的病人小便都是黄的, 因为堵在小肠, 大肠里面没有东西, 所以不断的放屁, 只有放屁, 没有大便出来, 就用小承气把小肠清干净。 进入大承气, 就是堵在大肠里面, 此时会连屁都不放出一个, 因为大肠里面都是大便, 就用厚朴, 枳实, 大黄, 再加上芒硝, 就便成了大承气。芒硝能够攻坚, 把干燥的大便都打散排出来。

八纲辩证之表里辨证

八纲辩证之表里辨证 八纲,即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八个辨证的纲领。八钢辨证,是指医生将诊法所获得的各种临床资料,根据病位的深浅、正邪盛衰、疾病性质和病症类别八个纲领进行分析、归纳、综合,总结八种类型症候的辨证方法。 八钢基本证候,即表证与里证、寒证与热证、虚证与实证、阴证与阳证,是四对既相互对立又相互联系的证候。今天为大家介绍八纲辨证之表里辨证。表里是辨别病位内外和病势深浅的两个纲领。表里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表里是相对的,从病位来说,躯壳与脏腑相对而言,躯壳为表,脏腑为里;脏与腑相对而言,腑属表,脏属里;经络与脏腑相对而言,经络属表,脏腑属里;经络中三阳经与三阴经相对而言,三阳经属表,三阴经属里;皮肤与筋骨相对而言,皮肤属表,筋骨属里等。从病势深浅来看,病邪入里一层为深为里,病邪出表一层为浅为表。狭义的表里,认为身体的皮毛、肌腠相对为外为表;脏腑、骨髓、气血相对为内为里。所以从广义的表里来说,病位的内外和病势深浅,都不可作绝对地理解;但狭义的表里则有所特指。从表里两纲的具体内容而论,更侧重狭义的表里概念。因此,从某种角度上说,外有病属表,病较轻浅;内有病属里,病较深重。从病势上看,外感病中病邪由表入里,是病渐增重,为病进;病势由

里出表,是病势减轻,为病退。任何疾病的辨证都应分辨病位的表里。内伤杂病的证候一般属于里证范畴,因此对于内伤杂病的证候应以分辨具体脏腑等病位为主。而对于外感病来说,分辨表里其意义则尤为重要。这是因为外感病往往具有由表入里、由轻而重、由浅而深的传变发展过程。所以,表里辨证是对外感病发展阶段性的最基本的认识,它可说明病情的轻重浅深及病机变化的趋势,从而掌握疾病的演变规律,取得诊疗的主动权。从某种意义上说,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都可理解为是表里、浅深、轻重层次划分的辨证分类方法。表证表证是外感邪气经皮毛、口鼻而入,侵入机体的皮毛、肌腠,正气(卫气)抗邪所表现的轻浅证候。临床表现 主要症状有恶寒(或恶风)发热,头身疼痛,舌淡红,苔薄白,脉浮。或兼见鼻塞、流清涕、喷嚏、咽喉痒痛、微咳等症。证候分析 外感邪气客于皮毛、肌腠,阻遏卫气的正常宣发,郁而发热。卫气受遏,失其“温分肉,肥腠理”的功能,肌表得不到正常的温煦,则出现恶风寒的症状。外邪郁滞经络,气血流行不畅,以致头身疼痛。邪未入里,舌象尚无明显变化,故见舌淡红,苔薄白。外邪袭表,正气奋起抗邪,脉气鼓动于外,故脉浮。肺外合皮毛,鼻为肺窍,邪气从皮毛、口鼻而入,内应于肺,肺失宣降,则出现鼻塞流涕、喷嚏、咽喉不适或

伤寒论六经辩证系统图解

伤寒论六经辩证系统图解 伤寒六经辩证法,无论在辩证方面或治疗方面,都有着极完整的系统性和系列性。所谓系统性,就是数百个伤寒的具体证候,以病位的、病性的同一性组成六个病理阶段,即六经。六经又以同一的病因组成一个伤寒整体,即伤寒病理发展变化的全过程。伤寒六经病理阶段过程中的若干具体证候之间纵的病理关系,形成了六经辩证的系统性。所谓系列性,即数百个伤寒具体证候,以病理趋势的特殊性相区别,以病因的同一性而组成一个伤寒证候的系列,又以同一的病性而组成阴性证系列与阳性证系列,又以病位病性的同一性形成六经证系列性。六经各证候之间的横的病理关系形成六经辩证法的系列性。从其系列性说,伤寒过程依据器官功能盛衰分化为阴阳两类证候。阴证类与阳证类又依据表、里、气机病位而分化为六经。六经各经中又依据不同的病理趋势分为若干具体的证候。从伤寒一病分六经,六经又各分为若干具体证候,都是以病因、病位、病性相联系,又以病位、病性相区分,形成一个辩证系统。辩证之目的为治疗。由于伤寒病为一种生物病原体所引起的病理过程,因而以“因势利导”为治疗的主导思想。从这一治疗思想出发,对伤寒阳性过程以祛邪为治疗原则,对伤寒阴性过程以扶正为治疗原则。在三阳病中,由于不同的病位有不同的功能特性而有不同的祛邪法;在三阴病中,也因不同病位有不同的功能特性而有不同的扶正法。如太阳为阳性表病而用汗法祛邪;阳明为阳性胃肠病而用吐法、清法、下法祛邪;少阳为阳性气机病而用和法;少阴病为阴性表病因而用助阳温经之扶正法;太阴病为阴性胃肠病而用助阳温里法扶正。祛邪法分汗、吐、清、下、和诸法;扶正分助阳温经、助阳温里、回阳救逆诸法。如此 形成一个伤寒辩证治疗系统。略如下列图表:?????上述是伤寒六经系统与治疗法则。以下为六经辩证治疗系统的各经证治。?(一)太阳经证治系统?在太阳病理阶段,由于是表病位的阳性过程,体表组织在抗御反应中表 现着功能亢进与代谢增高,体表组织因其功能特性而通过排汗的代谢机能以祛除病理物质,所以有发热自汗出与发热汗不出两种向外趋之势态。仲景根据太阳这种外趋之病势而因势利导用汗法祛邪。但汗法据自汗病势用解肌法,以桂枝汤为主方;据无汗病势用发汗法,以麻黄汤为主方。自汗病势之各具体证候因有太阳自汗病势的同一性,又各有其特殊性质,所以皆用桂枝汤加减法治疗。无汗病势之各具体证候也因有着太阳无汗病势的同一性及各自的特殊性质,也皆以麻黄汤加减方治疗。桂枝汤加减方共十五个都以桂枝为主体,都以脉浮、发热恶寒、自汗为病理依据。麻黄汤加减方包括葛根汤、大青龙汤、小青龙汤等四个,都以麻黄为主体,都以脉浮、发热恶寒、无汗为病理依据。这样组成一个伤寒太阳辩证治疗系统。但在太阳病理过程中,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而造成这样那样的并发或继发证。这些并发或继发证因为不是伤寒病因引起的,所以属杂病的范畴。如蓄血、水逆、热喘、水饮、虚烦、悸气、结胸、心下痞、胀满、停饮、滑脱等证。太阳阶段的辩证治疗系统略如下表:??(二)阳明经证治系统 ?在阳明病理阶段,由于肠胃的生理特性(如胃的呕吐和肠的排便亦为保护和防御反应),在抗御过程中,表现为上越、里热、下夺三种趋势。仲景据上越趋势而用吐法,以涌吐而祛除病理物质;据里热之势而用清法,以通肠来祛除里热;据下夺之势而用下法,以排便来祛除病理物质。上越、里热、下夺以胃家实为共性,上越以愠愠欲吐,里热以汗出而渴,下夺以不大便为各自病理特性。吐清下三法皆祛邪法,以邪之所在不同,因其所趋之势而祛除之。在阳明阶段中亦有并发或继发证,例如黄疸、热入血室、

《药对论》总结

《药对论》总结 概括:用药要分清药性的四气五味,辛、甘、酸、苦、咸、淡,辛者能散能行,苦着能降能泻,甘者能收能敛,咸者能润能下,能软坚,用药需审质之轻重,质之轻者能升能浮,可以上入心肺,质之重者能沉能降,可以下行肝肾,中空者发表,内实者攻里,为枝者达四肢,为皮者达皮毛,为心为肝者内行脏腑,枯燥者如气分,润泽这入血分,酸碱无升,辛甘无降,寒无浮热无沉。 药物分为上中下三种: 上药为君药,主养命以应天,无毒,多服久服不伤人 中药味臣药,主养性以应人,无毒有毒 下药味佐使,主治病以应地,多毒,不可久服。 药对的组成方式: 相须配对;相使配对;相畏配对;相杀配对;相反配对;寒热配对;辛甘配对;辛苦配对;辛酸配对;酸甘配对;气血配对;升降配对;动静配对;补泻配对;调和配对;引经配对;刚柔配对;润燥配对。 药对的基本作用: 协同作用;相辅作用;兼治作用;他变作用;相制作用;调节作用;引经作用;其他作用。 常见的要对组成有: 第一章:解表类 一.祛风散寒: 麻黄-桂枝;荆芥-防风;紫苏-香附;葱白-淡豆豉;麻黄-细辛;麻黄-葱白;白芷-白僵蚕;紫苏叶-生姜;麻黄-葛根;川芎-桂枝;防风-白芷;川芎-细辛;白芷-葛根;川芎-白芷;紫苏-藿香;羌活-麻黄;防风-羌活;麻黄-生姜;桂枝-生姜;独活-细辛;柴胡-桂枝;麻黄-人参;桂枝-石膏;麻黄-附子;辛夷-细辛;苍耳子-辛夷。 二.疏风清热: 柴胡-葛根;桑叶-菊花;薄荷-蝉蜕;升麻-葛根;白芷-黄芩;蔓荆子-白蒺藜;蝉蜕-菊花;菊花-薄荷;防风-菊花;桑叶-杏仁;桑叶-石膏;柴胡-大豆卷;蝉蜕-胖大海;牛蒡子-甘草;蝉蜕-凤凰衣; 白芷-石膏;细辛-生地;木贼草-苍术;桑叶-桑枝。 第二章:祛寒类 一.温脏腑: 附子-干姜;附子-肉桂;高良姜-干姜;干姜-甘草;白术-干姜;吴茱萸-党参;附子-白术;高良姜-荜澄茄;花椒-附子;高良姜-五灵脂;花椒-肉豆蔻;吴茱萸-五味子;补骨脂-小茴香。 二.温经络: 桂枝-附子;当归-桂枝;细辛-附子;艾草-香附;吴茱萸-当归;小茴香-胡芦巴;白芍-生姜。 第三章:清热类 一.清热泄火: 石膏-知母;知母-黄连;麻黄-石膏;黄岑-芍药;黄连-黄岑;黄连-龙胆草;栀子-豆豉;黄连-吴茱萸;黄柏-薤白;石膏-茅根;山栀-姜汁;山栀-姜黄;黄芩-桑白皮;黄连-大蒜;黄芩-栀子;黄连-枳壳;草决明-石决明;人参-黄连;龙胆草-大黄;石膏-熟地;石膏-代赭石;石膏-半夏;石膏-甘草; 石膏-人参;石膏-粳米;川芎-石膏;石膏-竹叶;石膏-升麻;细辛-石膏;大黄-黄连;黄连-广木香; 龙胆草-石决明;知母-黄岑;麻黄-黄芩;黄岑-麦门东;黄岑-天门冬;竹茹-黄连;生地-木通;黄连-细辛;栀子-黄柏;黄连-黄柏;黄连-乌梅;苏叶-黄连。 二.清热凉血:

(完整word版)整理中医经方家倪海厦的感冒治症药方简易图表

1感冒症治对照 1.1 判断表 注1:小青龙汤症但表症(恶寒发热头痛)不明显→射干麻黄汤 1.2 常见问题与说明 首先感谢倪海厦恩师无私的教导。

1)服用科学中药的剂量,及方法为何? a.每日三次,早中晚餐饭前,空腹,温开水送服 b.若病情较重,可于睡前加服一次。 1岁以下幼儿,每次剂量0.3~0.5公克; 1~3岁,每次剂量0.5~1.5公克; 3~6岁,每次剂量1.5~2公克; 6~10岁,每次剂量3公克; 10~14岁,每次剂量4公克; 14岁以上成人每次剂量5公克。 此剂量仅供参考,请依体格及医师建议,酌量加减。 若服用水药,实际使用量请依合格中医师处方。小孩服用量依照与成人体重之比例。如60公斤成人需喝一碗,30公斤小孩则喝半碗。 2)服用多久,仍然无效时应该停服? 若对证,多半24小时以内,病情改善,如连续服用2日仍然无效时,应该转方或停服,并到诊所就医,避免延误病情。 3)服药后,退烧,不再恶寒身痛(表解),但有后遗症,如咳嗽不愈,声哑怎么办? a.若是咳嗽不愈,表示此人平时即多有痰饮体质。 ---如(寒性)白痰,则用“苓甘姜味辛夏仁汤”。 ---如(热性)黄痰,则用“千金苇茎汤”。《芦根、冬瓜子、桃仁、苡仁》 b.如(津亏)声哑,或干咳无痰,表示此人平时多晚睡,贪食炸烤食物,或服抗生素,伤到津液,则用麦门冬汤。 4)病症看起来像似表寒桂枝汤证(有汗,恶寒,口不渴) 。又有鼻流黄涕看似有热证的麻杏甘石汤证该如 何选方? 恭喜,您已进入合方运用的殿堂。请用桂枝汤加麻杏甘石汤但总剂量不变。 5)月经期间感冒喉痛,可否用小柴胡汤合葛根汤? 正确答案,但小柴胡汤量要大一些。 浸泡胆巴或硫磺熏制(氧化硫)的中药,与防腐剂一样,都会严重损伤肝肾,请务必慎选药材。 严重之喉痛,如扁桃腺化脓,可再加桔梗,玄参,石膏 服用感冒药忌食:生冷、粘滑、肉面、五辛(辛辣)、酒、酪、臭恶等物。 2阳明证 如果你的病进入阳明的时候, 有阳明经热和腑热两种情形发生。经热就是全身发热, 阳明无寒症, 全是热症。这时候有两种, 一种是便秘, 一种是没有便秘。只有发热, 没有便秘, 就用白虎汤。 再者阳明有腑症, 如果便秘, 第一种叫大黄甘草汤, 大黄甘草汤是在胃的下方有屯积东西的时候, 便秘, 肚子痛, 病人呈现的症状是朝食暮吐, 早上吃进的烧饼油条, 到了傍晚吐出来还是烧饼油条, 就代表说这个东西堵在胃里面, 这时候大黄甘草两味药就可以治好。 如果是堵在十二指肠的时候, 我们就用调胃承气汤, 就是炙甘草, 大黄, 芒硝, 堵在十二指肠, 病人会便秘, 恶心, 排气很多, 肚子中间的地方会痛。

整理中医经方家倪海厦的感冒治症药方简易图表

1感冒症治对照1.1 判断表 发烧肠胃型感冒上吐下泻五苓散 泻肚子(且恶臭) 葛根苓莲汤 有汗咳嗽口渴/黄痰/黄鼻涕麻杏甘石汤 怕冷/口不渴/白痰/白鼻涕桂枝汤+厚朴+杏仁无咳嗽怕冷/口渴桂枝汤+葛根 怕冷/口不渴桂枝汤 口渴欲饮冷/怕热白虎汤 无汗咳嗽怕冷/口渴/黄痰/黄鼻涕大青龙汤 怕冷/口不渴/白痰/白鼻涕小青龙汤 无咳嗽怕冷/口渴葛根汤 怕冷/口不渴麻黄汤 怕冷/口不渴/四肢冰冷/疲累麻黄附子细辛汤 经期小柴胡汤,咳嗽加厚朴杏仁、喉咙痛加葛根 忽冷/忽热/恶心小柴胡汤 咳嗽(可兼有发烧) 有汗口渴/黄痰麻杏甘石汤 怕冷/口不渴/白痰桂枝汤+厚朴+杏仁无汗怕冷/口渴/黄痰大青龙汤 怕冷/口不渴/白痰小青龙汤 怕冷/口不渴/四肢冰冷/疲累麻黄附子细辛汤 喉咙痛(可兼有发烧) 有汗咳嗽/黄痰/黄鼻涕麻杏甘石汤 怕冷/不咳嗽桂枝汤+葛根 无汗怕冷/咳嗽/黄痰/黄鼻涕大青龙汤 怕冷/不咳嗽葛根汤 怕冷/口不渴/四肢冰冷/疲累麻黄附子细辛汤 鼻塞(可兼有发烧)严重则另加【辛夷+苍朮+石菖蒲】有汗口渴/黄鼻涕麻杏甘石汤 怕冷/口不渴/白鼻涕桂枝汤 无汗怕冷/口渴/黄鼻涕大青龙汤 怕冷/口不渴/白鼻涕小青龙汤 怕冷/口不渴/四肢冰冷/疲累麻黄附子细辛汤 头、身痛 (可兼有发烧) 有汗怕冷/口渴桂枝汤+葛根 怕冷/不口渴桂枝汤 无汗怕冷/口渴葛根汤 怕冷/不口渴麻黄汤 怕冷/口不渴/四肢冰冷/疲累麻黄附子细辛汤 注1:小青龙汤症但表症(恶寒发热头痛)不明显→射干麻黄汤 1.2 常见问题与说明 首先感谢倪海厦恩师无私的教导。

1)服用科学中药的剂量,及方法为何? a.每日三次,早中晚餐饭前,空腹,温开水送服 b.若病情较重,可于睡前加服一次。 1岁以下幼儿,每次剂量0.3~0.5公克; 1~3岁,每次剂量0.5~1.5公克; 3~6岁,每次剂量 1.5~2公克; 6~10岁,每次剂量3公克; 10~14岁,每次剂量4公克; 14岁以上成人每次剂量5公克。 此剂量仅供参考,请依体格及医师建议,酌量加减。 若服用水药,实际使用量请依合格中医师处方。小孩服用量依照与成人体重之比例。如60公斤成人需喝一碗,30公斤小孩则喝半碗。 2)服用多久,仍然无效时应该停服? 若对证,多半24小时以内,病情改善,如连续服用2日仍然无效时,应该转方或停服,并到诊所就医, 避免延误病情。 3)服药后,退烧,不再恶寒身痛(表解),但有后遗症,如咳嗽不愈,声哑怎么办? a.若是咳嗽不愈,表示此人平时即多有痰饮体质。 ---如(寒性)白痰,则用“苓甘姜味辛夏仁汤”。 ---如(热性)黄痰,则用“千金苇茎汤”。《芦根、冬瓜子、桃仁、苡仁》 b.如(津亏)声哑,或干咳无痰,表示此人平时多晚睡,贪食炸烤食物,或服抗生素,伤到津液,则用麦门 冬汤。 4)病症看起来像似表寒桂枝汤证(有汗,恶寒,口不渴) 。又有鼻流黄涕看似有热证的麻杏甘石汤证该如 何选方? 恭喜,您已进入合方运用的殿堂。请用桂枝汤加麻杏甘石汤但总剂量不变。 5)月经期间感冒喉痛,可否用小柴胡汤合葛根汤? 正确答案,但小柴胡汤量要大一些。 浸泡胆巴或硫磺熏制(氧化硫)的中药,与防腐剂一样,都会严重损伤肝肾,请务必慎选药材。 严重之喉痛,如扁桃腺化脓,可再加桔梗,玄参,石膏 服用感冒药忌食:生冷、粘滑、肉面、五辛(辛辣)、酒、酪、臭恶等物。 2阳明证 如果你的病进入阳明的时候, 有阳明经热和腑热两种情形发生。经热就是全身发热, 阳明无寒症, 全是热症。这时候有两种, 一种是便秘, 一种是没有便秘。只有发热, 没有便秘, 就用白虎汤。 再者阳明有腑症, 如果便秘, 第一种叫大黄甘草汤, 大黄甘草汤是在胃的下方有屯积东西的时候, 便秘, 肚子痛, 病人呈现的症状是朝食暮吐, 早上吃进的烧饼油条, 到了傍晚吐出来还是烧饼油条, 就代表说这个东西堵在胃里面, 这时候大黄甘草两味药就可以治好。 如果是堵在十二指肠的时候, 我们就用调胃承气汤, 就是炙甘草, 大黄, 芒硝, 堵在十二指肠, 病人会便秘, 恶心, 排气很多, 肚子中间的地方会痛。

伤寒论主要症治归纳标准表格.doc

翕翕发热12 邪在肌表头痛发热13 调和营卫桂枝汤营卫不和时发热自汗出54 发热汗出95 寒邪束表头痛发热35 发汗解表麻黄汤无汗发热46 表邪怫郁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23 解肌发汗桂枝麻黄各半汤 表邪未解形似疟、一日再发25 解肌疏邪桂枝二麻黄一汤 表邪未解 发热恶寒、热多寒少27 解表清热桂枝二越婢一汤郁热在里 卫阳受遏 翕翕发热、无汗、心下微满痛28 和里化饮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朮汤发热 内停水饮 表症 40 风寒束表发热而咳 解表化饮小青龙汤心下有水发热不渴41 风寒束表热汗烦躁38 解表发越大青龙汤 邪郁肌表身热恶风99 解肌清热小柴胡汤 表邪未解发热微恶寒146 解表散邪柴胡桂枝汤 阳虚感寒反发热、脉沉者301 温阳解表麻黄细辛附子汤 表邪未解 中风发热74 发热汗出244 化湿解表五苓散水湿不化 头痛发热386 表邪未解 头痛发热、心下因鞕134 泻结和表大陷胸汤邪热结胸 热入血室续得寒热,发作有时144 清热化瘀 小柴胡汤热郁表里呕而发热379 清热散邪 表邪入里 伤寒发热,汗出不解,心中痞鞕165 泻热解表大柴胡汤结滞中脘 热郁胸中烦热,胸中窒77 清热解郁 栀子豉汤余热不清阳明病下之,其外有热228 清宣余热 热郁胸膈身热不去,微烦者80 清热除烦栀子干姜汤 发热 发热汗出者? 里证236 活瘀清热利湿茵陈蒿汤 此为瘀热在里,身必发黄 湿热瘀蒸 伤寒身黄发热261 消热利湿栀子柏皮汤血瘀在里发热七八日?有瘀血257 化瘀清热抵当汤 水热内蓄若脉浮发热?小便不利者223 滋阴清热利水猪苓汤 热瘀下焦伤寒有热,少腹满126 下血退热抵当丸 胃热炽盛主里俱热?欲饮水数升者168 清热生津 白虎加人参汤此表有热176 辛寒清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