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人教版高二必修四教学案:第四单元_第十一课_寻觅社会的真谛_word版有答案

第十一课???寻觅社会的真谛

目题(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是什么?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①各种各样的社会意识都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②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2)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①它有时会落后于社会存在,有时又会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

②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地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2.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观点是什么?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

观点。

[思维纠偏](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

1.先进的社会意识先于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

辨析: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先进的社会意识不一定先于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

2.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推动作用。(×)

辨析:社会意识有科学与非科学之分,只有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推动作用。

3.符合规律的社会意识能够直接转化为物质力量。(×)

辨析:社会意识必须通过社会实践才能转化为物质力量。

1.图示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2.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作用;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方法论

要树立实践第一的思想,在分析社会现象时,要尊重社会实际,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同时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重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反对机械唯物主义、历史唯心主义

3.反对两种错误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在社会历史领域的体现。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中,社会存在的决定作用是第一位的,社会意识的反作用是第二位的。历史唯物主义既反对抹杀社会意识反作用的形而上学机械论,又反对将这种反作用夸大的历史唯心主义。

[典例应用]

(江苏高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颁布后,人们认识到,观念变革是改革的先导,教育改革的第一步应该是转变观念。这一认识的依据是()

A.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B.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C.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推动作用

D.社会历史是由社会发展规律决定的

[解析]本题考查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意在考查考生的分析理解能力。由题中“观念变革是改革的先导”“教育改革的第一步应该是转变观念”可以看出其依据是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选A。B不符合题意。正确的社会意识才对社会发展起推动作用,C错误。D强调社会规律的决定作用,也与题意不符。

[答案] A

从领域和侧重点上把握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的运用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是哲学基本问题在社会历史领域中的体现,因此材料必须是关于社会方面的,不能是自然界的。当材料强调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精神层面上出现一些变化,这是在强调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若强调精神层面的变化超前或滞后于社会发展、或精神层面的变化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则需运用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目题(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1.社会形态的决定因素是什么?

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面貌,生产方式的变革决定着社会形态的更替。在生产方式中,生产力是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

2.如何理解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

(1)地位: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基本矛盾。

(2)表现:

[融会贯通]

①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②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基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当它不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

(3)意义: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在任何社会中都起作用的普遍规律。

[思维纠偏](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

1.(海南高考)生产工具决定人类社会的性质和面貌,生产方式决定于人的生存和发展需要。(×) 辨析: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的性质和面貌。

2.(浙江高考)生产关系是社会进步的决定性因素。(×)

辨析:生产力是社会进步的决定性因素。

3.(浙江高考)适合上层建筑的经济基础推动生产力发展。(×)

辨析: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才能促进生产力的

发展。

4.上层建筑适合自己的经济基础,就对社会发展起促进作用。(×)

辨析:判断上层建筑是否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不仅要看上层建筑是否适合经济基础状况,还要看它是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还是为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

1.图解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关系及矛盾运动

2.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应注意的三个重点

(1)社会基本矛盾与社会主要矛盾不同。社会基本矛盾是指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社会主要矛盾是在某一社会历史阶段,对社会发展起着领导和决定作用的矛盾。

(2)不能认为上层建筑一定促进经济基础的发展,也不能认为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一定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只有当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才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辨别生产关系的变革与上层建筑的变革。

(3)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辩证关系原理,分别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哲学依据。

[特别提醒]

例证法辨别生产关系的变革与上层建筑的变革

所有制结构调整、分配制度改革、土地制度改革等属于生产关系的变革;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法律法规的完善、思想观念的解放等则属于上层建筑的变革。

[典例应用]

(福建高考)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基本矛盾。下列选项能正确反映社会基本矛盾运行规律的是()

①充分发挥私营经济和外资经济的重要作用

②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

③加快科学技术的发展,全面提高劳动者的素质

④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建设为人民服务的政府

A.③→②→④B.②→①→③

C.④→③→①D.①→④→②

[解析]本题考查社会基本矛盾运行规律,题眼是“能正确反映社会矛盾运行规律”。科学技术的发展、劳动者素质的提高是生产力水平提高的表现,完善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是调整生产关系使之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表现,坚持党的领导则是上层建筑的范畴,故A项排序符合题意。其他三项排序不能正确反映社会基本矛盾运行规律。

[答案] A

目题(三)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1.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什么?

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

2.人类社会是如何实现发展的?

(1)社会发展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在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解决中实现的。

(2)阶级社会: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主要是通过阶级斗争实现的,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3)社会主义社会: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不是通过阶级斗争的方式解决的,可以通过社会主义的自我发

展、自我完善加以解决。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思维纠偏](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

1.(江苏高考)改革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辨析: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动力。

2.(全国卷)人们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决定人类社会历史发展。(×)

辨析: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1.图示社会历史发展总趋势

2.图示社会存在、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的关系

[典例应用]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必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回答下题。

(全国卷Ⅰ)从唯物史观看,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

①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上层建筑改革的必然要求②不断解决社会基本矛盾、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

③对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的认识由自发到自觉转变的标志

④我国上层建筑对于经济基础由不适应走向适应的标志

A.②④B.①③

C.①②D.③④

[解析]本题要求从唯物史观的角度,分析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必要性。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发展的必然要求,①符合题意;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有利于促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适应,从而解决社会基本矛盾,推动和谐社会的构建,②当选;我们不能说过去的上层建筑不适应经济基础,以

后就一定能够适应经济基础,排除④;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对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认识的深化和发展,但并不能说过去的认识是自发的,排除③。

[答案] C

知识点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1.民谚“南人不梦驼,北人不梦象”说明了()

A.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B.意识反作用于存在

C.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D.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变化

解析:选A民谚“南人不梦驼,北人不梦象”体现了客观对主观的决定作用、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的决定作用等哲理,故选A项。B、C两项与题意无关;D项表述有误,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我国之所以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是因为()

A.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B.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C.社会历史是由人们的思想意识决定的

D.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解析:选D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积极作用,D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实践的观点,B不符合题意;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C表述错误;A不符合材料的意思。该题选D。

3.有观点认为,中国人在饭桌上一定要让人喝酒、一定要让人喝醉的劝酒文化传统绝非是礼仪性的,而是有非常明确的实际功能即服从性测试和诚意测试。但随着社会发展、人际关系趋于正常,其实用价值降低,这种文化也就逐渐淡出主流社会。这说明()

①社会观念的变迁决定着社会意识的内容

②人际关系的具体形式有一定的社会背景

③社会形态的转变受到社会观念巨大影响

④社会意识不会与社会发展状况完全一致

A.①③B.②④

C.②③D.①④

解析:选B本题考查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社会发展、人际关系趋于正常会使劝酒文化淡出主流社会,这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体现,②当选;“逐渐”表明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与社会存在的变化并非一定同步,④当选,答案为B;社会观念属于社会意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①错误;材料并未表明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③不当选。

知识点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4.要实施“中国制造2025”,必须坚持创新驱动和绿色发展,必须坚持和完善科技要素参与分配的制度。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看,其依据在于()

A.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B.上层建筑要适合经济基础的状况

C.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消除社会基本矛盾

D.生产关系要适合生产力的状况

解析:选D完善分配制度属于生产关系而不是上层建筑的变革,B不符合题意;同时体现了生产关系要适合生产力的发展状况,D正确;A不符合题意;C表述错误。该题选D。

5.我国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基础,决定了必须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表明()

A.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B.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

C.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D.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反作用

解析:选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属于上层建筑,故“我国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基础,决定了必须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表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C符合题意;舍去其他三项。

知识点三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6.李克强会见世界银行行长金墉时表示:中国经济拥有巨大的韧性、潜力和回旋余地,通过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等重点领域改革激发市场活力,我们有条件、有能力妥善应对各种风险挑战。从哲学上看,总理的自信是因为()

①社会历史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②改革能消除经济发展中的各种矛盾③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④改革能实现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A.①②B.③④

C.①③D.②④

解析:选B总理的自信是因为看到了事物发展的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③正确;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④符合题意;①不是总理自信的原因;消除各种矛盾说法错误,②不选。该题选B。

7.2016年1月2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座谈会议时说,中国人并不缺少创新思维,但创新动力不能被阻挡,这就要靠不断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等改革来清障搭台。坚持简政放权的根本原因是()

①是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规律的要求

②是解决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的需要

③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发展的根本途径

④可以厘清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激发市场活力

A.①②B.②③

C.①③D.①④

解析:选B本题考查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辩证否定观。政府简政放权是调整上层建筑使之适合经济基础状况,原因在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②当选;简政放权是政府的自我革命,即是自我否定,③当选,答案为B;①④与题目中心不符。

8.建设和谐社会,需要法治,更需要文明,需要将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依法治国”是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一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阶段和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时期,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做出了新的战略部署。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关于加强法治建设的专门决定,是指导新形势下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纲领性文件,必将有力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必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的法治保障,具有划时代意义。

结合材料,运用社会发展规律的知识说明为什么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解析:审题时注意知识范围是社会发展规律。可以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社会基本规律及改革的角度来组织答案。

答案:(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我国面对新形势新任务,顺应时代要求做出的重大决策,必将有力促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的法治保障。

(2)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坚持依法治国,推进政治体制改革,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的要求,是社会公正的有力保障。

(3)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有利于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目题(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1.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是什么?

唯物史观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发展的基本观点出发,强调社会历史首先是物质生产发展的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历史。

2.人民群众的地位体现在哪些方面?

(1)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①人民群众的生产活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②从事物质资料生产、推动物质生产发展的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2)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①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实践是一切精神财富形成和发展的源泉。

②人民群众的实践为精神财富的创造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

③人民群众还直接创造了丰硕的社会精神财富。

(3)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①人民群众在任何时期都是社会变革的主力军。

②在阶级社会中,生产关系的变革,社会制度的更迭,都是通过人民群众的革命实现的。

③人民群众通过推动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创造和改变社会关系,从而不断推动社会历史进步和发展。

[思维纠偏](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

1.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知识分子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辨析:知识分子就是人民群众的一部分,人民群众既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又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推动了社会历史的全面进步。

2.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主力军,是创造社会历史的源泉。(×)

辨析:生产实践活动是创造社会历史的源泉。

3.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决定社会历史的性质。(×)

辨析: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历史的性质和面貌。

1.准确把握人民群众的范围

(1)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既包括普通个人,也包括杰出人物。

(2)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历史时期,人民群众具有不同的内涵,但不论怎样变化,劳动群众都是人民群众的主体部分。

(3)我国现阶段人民群众的范围。在我国现阶段,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都属于人民群众的范围。

2.正确认识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

(1)在创造物质财富的过程中,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一切物质财富归根到底都是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共同产物。

(2)精神财富也不只是脑力劳动者创造的,这是因为劳动群众创造物质财富的生产实践是人们从事其他实践活动的基础,是创造精神财富的物质前提,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是一切精神财富产生的源泉,而且劳动群众还直接创造了丰硕的精神财富。

[典例应用]

荷锄是农民,登台是演员,忙时青纱帐里寻不见,闲时几日散去万千兵——中国“魔术之乡”河南宝丰县在抓好农业生产的同时,大力发展以魔术为代表的农村特色文化产业,全县有5.5万人从事魔术表演,年创收达10亿元,当地群众也因此走上了致富路。这说明()

①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直接创造了丰硕的精神财富②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社

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③人民群众是物质生产的承担者,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④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推动者,决定着社会生产关系的变革

A.①②B.③④

C.①③D.②④

[解析]河南宝丰县农民注意抓好农业生产,体现了人民群众是物质生产的承担者,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③符合题意;同时又大力发展以魔术为代表的农村特色文化产业,体现了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直接创造了丰硕的精神财富,①符合题意。故选C。②④表述错误。

[答案] C

全面理解社会发展的动力

精神动力

真正的哲学,我国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

成果;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

生产动力生产活动

根本动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直接动力

在阶级社会中,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在

社会主义社会,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主体动力人民群众

目题(二)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1.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分别有哪些?

(1)群众观点: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

(2)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2.为什么要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1)理论依据: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2)地位: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夺取民主革命胜利的重要保证,也是取得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并成功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

[思维纠偏](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

1.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就要以群众的意见为政府决策的唯一来源。(×)

辨析: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政府决策要重视、听取群众意见,但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2.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这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一切依靠群众。(×)

[融会贯通]

辨析: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这是对群众生活的改善,体现的是一切为了群众。

1.群众路线与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关系

(1)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就是将群众的意见集中起来又到群众中去宣传解释,使之坚持下去,付之于行动,并在群众行动中检验这些意见是否正确。

(2)从群众中集中起来,再到群众中坚持下去。这样如此无限循环,一次比一次更正确、更生动、更丰富。这就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3)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和领导方法,与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一致的。

2.群众观点与群众路线的关系

党的群众观点是党制定群众路线的理论依据、前提和基础;党的群众路线是党的群众观点的具体要求和体现。没有坚定的群众观点,就不能在工作中贯彻群众路线;反之,只有为人民群众服务的热情,而没有群众路线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也不可能把工作做好。

[典例应用]

从唯物史观看,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①是顺应群众期盼,实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根本途径

②是进行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教育的重要形式

③是贯彻党的群众路线、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重要举措

④以宣传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观点为根本目的

A.①③B.①④

C.②③D.②④

[解析]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有利于宣传和贯彻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有利于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因此②③符合题意;①夸大了该活动的地位和作用;④观点错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才是开展该活动的根本

目的。

[答案] C

知识点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1.有人曾说:“地上死一个人,天上就多一颗星星,人死后会升到天空,变成星星给走夜道的人照亮

儿。于是,每一个活过的人,都能给后人的路途上添些光亮,也许是一颗巨星,也许是一把火炬,也许只是一支含泪的烛光……”这告诉我们()

①人都是历史的创造者和社会历史的主体②历史是无数个人不断创造的结果③个人对社会发展有着或大或小的作用④人民群众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与动力

A.①③B.②④

C.①④D.②③

解析:选D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①不选。题干“每一个活过的人,都能给后人的路途上添些光亮”,说明历史是无数个人不断创造的结果,个人对社会发展有着或大或小的作用,②③符合题意。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④本身说法不对。该题选D。

2.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应该放在其所处时代和社会的历史条件下去分析,不能把历史顺境中的成功简单归功于个人,也不能把历史逆境中的挫折简单归咎于个人。不能用今天的时代条件、发展水平、认识水平去衡量和要求前人,不能苛求前人干出只有后人才能干出的业绩来。这表明()

①实践是具有社会历史性的活动②顺境中成功必然导致逆境中挫折③事物之间都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

④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

A.①②B.③④

C.②③D.①④

解析:选D题中材料“对历史人物的评价……简单归咎于个人”,既体现了实践活动的社会性,也说明了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题中材料“不能用今天的时代条件……干出的业绩来”,体现了社会实践具有历史性。由此可见,①④符合题意,可以入选;②中的说法过于绝对,是错误的;事物的联系是有条件的,故③表述错误。因此,答案是D项。

3.一位科学家说:“我们今天生活的世界,与其说是自然世界,还不如说是人造或人为的世界。在我们的周围,几乎每样东西都刻有人的技能的痕迹。”这主要是因为()

A.任何人都在为改造客观世界而努力

B.人具有主观能动性,能有意识、有目的地改造世界

C.人民群众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

D.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是有条件的,要受客观规律的制约

解析:选C几乎每样东西都刻有人的技能的痕迹,体现了人民群众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C 正确;A表述错误;B、D不符合题意。该题选C。

知识点二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4.我党的卓越领导人万里,为了农民走上吃得饱、穿得暖的“阳关道”,甘愿冒着犯政治错误的风险,倾听农民的心声,遇事和农民商量,支持农民首创的“包产到户”做法,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从万里身上,

可以看到他()

①坚持实践这一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观点

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

③承认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④坚持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A.①③B.①④

C.②④D.②③

解析:选C审题时注意关键词“从万里身上”,体现了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②④正确;①③说法正确但不符合材料的意思。该题选C。

5.右图漫画蕴涵的哲理是()

A.在砥砺自我中不断进取是成功的关键

B.成功者要充分重视人民群众的作用

C.只有站在高处才能看清未来的方向

D.人生价值的实现离不开劳动和奉献

解析:选B漫画中山增加了你的高度,蕴含了成功者要重视人民群众的作用,B正确;A、C、D与漫画的寓意不符合。该题选B。

6.实践证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广大人民群众自己的事业,只有依靠广大人民群众才能实现。党员干部必须心装人民疾苦,坚持民之所忧、我之所思,民之所思、我之所行。这体现了()

①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②个人的作用是微不足道的

③认识来源于实践④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

A.①②③B.①③④

C.①②④D.②③④

解析:选B②错在没有正确认识个人与人民群众的关系。

7.习近平指出,各级党委和政府要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坚持人民利益至上,始终把安全生产放在首要位置,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上述讲话的哲学依据是()

①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中起决定作用,要把握重点②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

③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要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④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促进作用

A.①②B.①③

C.③④D.②④

解析:选B本题考查主要矛盾、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等知识。把安全生产放在首要位置,体现了①;

坚持人民利益至上,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体现了③,故选B。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②说法错误;价值观有正误之分,正确的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有指导作用,④说法错误。该题选B。

8.人民群众在监督生产过程的环境污染控制、参与生活垃圾分类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早在本世纪初,广东省人大代表开始就环境生态问题对政府职能部门进行依法监督,这被称为“广东现象”。广东省政府提出建设“绿色广东”的口号,人民群众环保意识大为增强,积极参与绿色广东、生态广东的建设,全省建成污水处理厂88座,日处理能力达到669万吨,居全国第一,同年广东单位GDP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双双达标。

结合材料,从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角度谈谈你对建设生态文明的看法。

解析:本题的知识范围是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回答此题时考虑到四个方面,即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物质财富的创造者、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和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同时还要分别结合材料分析。

答案:(1)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全民动员对于建设生态文明具有重要意义。

(2)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这表现为人民群众参与环境和生态保护,在生产和消费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

(3)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这表现为人民群众环保意识大为加强,人民群众和人大代表依法对排污企业和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进行监督,促进了政府重视生态环境。

(4)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广东积极实践科学发展观,全民动员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必将为绿色广东建设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思想政治课教学案例

思想政治课教学案例 题目:<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教学案例 作者:兵强 单位:谯城区大寺中学 指导教师:传义田书玖 形式:教学案例

教学设计 一、设计理念 根据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新课程改革精神,要求改变以往教学过于强调知识传授和应试而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的不良倾向,强调课程改革要从单纯传授知识转变为体现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注重学习的过程,让学生在活动中主动的获取知识。使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转变为知识的主动探索者、知识的建构主体。从而,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以达到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因此,在本课教学中,我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积极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参与性和创造性,让每位学生都能从教学过程中受到知识情感和价值观方面的熏,学会交流与合作。 二、教材分析 “树立正确的消费面观”,有两目容。 第一目“消费心理面面观”,重点析四种主要的消费心理引发的消费。对每一种消费心理,教材的分析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介

绍每种消费心理的表现,二是对它进行科学的评价。这两方面是学生学习的重点。 第二目“做理智的消费者”,主要对学生进行正面的教育。教材引入理性消费要浅行的若干原则。主要有四点。 一是“量入为出,适度消费”。首先,要保证消费与自己的经济承受能力相适应。消费者要把当前和未来的收入综合考虑,作出合乎自身状况的消费计划。另外,过分抑制消费并不可取,说明适度消费的重要性。 二是“避免盲从,理性消费”。教材首先教育学生在消费中要有自己的主见,不盲从。其次,针对学生容易凭一时冲动而购物,教育学生尽量避免情绪化消费。还有一重要的思想教育点,即避免重物质消费、忽视精神消费的倾向,使消费结构合理化。 三是“保护环境,绿色消费”。其核心问题是实现人与环境的和谐、做到可持续消费。通过“5R”教育学生从自身做起,树立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观念。 四是“勤俭节约,艰苦奋斗”。这是重要的教育点。教材教育学生,勤俭节约、艰

高中政治教学案例 (精选范文)

高中政治导学案例——《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高中政治导学案例---李月奎 (一)导入(2分钟) 教材分析 本框是高一《政治生活》第三单元第七课内容,本课内容由三目构成,第一目:雪域高原的历史性跨越,第二目: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第三目:巩固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我们该做什么,能做什么。本课内容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重要载体。《政治生活》第三单元《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通过对三项政治制度的分析让学生感受到我国政治文明的建设和发展程度,本课时内容《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平等、团结、共同繁荣》是学生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前提,学好本课时内容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民族区域自治这一基本的政治制度并在实践中能够自觉地落实到行动中 学情分析 这届高一的学生有强烈的自主学习探究的欲望,有很好的合作意识,他们有着丰富的生活经验,对社会中发生的重大问题比较敏感并且比较感兴趣,。但是政治生活模块部分知识离学生的现实生活有点远,高一的学生政治生活的知识还比较欠缺,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的能力有待提高。在学习过程中有些理论问题较难解释他们所接触的实践问题,很多学生往往产生困惑。因此本课在教学设计中尽可能做到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联系当前发生的社会热点问题来设计和展开课堂教学,将生活主题和学科知识较好地结合。 (二)自学与讨论结合(15分钟)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识记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族人民共同缔造了伟大的祖国。 2、理解我国新型的民族关系,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及相互关系。 (二)能力目标 1、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原则,坚持了从实际出发,适合我国国情。让学生尝试用历史的、辨证的眼光观察、评价问题,提高学生的比较、鉴别能力。 2、引导学生利用已有历史、地理知识,深入学习本课。培养学生善于将不同学科知识综合起来,不断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尊重不同民族风俗习惯,与不同民族团结友爱、和睦相处的观念。 (三)议(6分钟)

浅谈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的评价-最新教育文档(最新整理)

浅谈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的评价 评价的目的是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全面发展。所以,每一位教学工作者都应关注并参与教学评价的改革与探讨,尽快形成一套系统完整的适应素质教育的评价体系,使评价能正确地反映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并能使之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 一、思想政治课的评价应建立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 学生的多方面的素质主要是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并不是天生带来的,而是一个渐进的、发展的、积累的过程。所以,思想政治课的评价应建立在发展的观点上,用一个动态的评价体系来评价学生政治素质是否有所提高,到底相对以前提高了多少。这个方面具体表现在下面几个指标上: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是否有不怕困难的探索精神,意志水平是否有所进步,对作业的完成情况和态度。教师评价时力求客观,切忌不对每一位学生认真考查,想当然地乱写、乱评。教师客观地评价学生能激起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二、理论联系实际,用政治常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评价

学生学习的目的是应用,创造性地应用。用所掌握的理论去解决实际问题是教学评价的中心环节之一。在思想政治课一堂课后,如果单一地运用课后练习的方法测试并评价学生掌握多少书本知识,而忽视能力的培养是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的。评价过程应与能力的培养紧密结合起来,这样才能体现素质教育的真正内涵。即在教学前,教师根据教材的内容,综合地出一两个与教材有密切关系的,并且是实际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让学生解答,答后收而不批收,在上完本章或本节内容后,把学生的作业返回到他们的手中,让他们进行自我批改,以测试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否提高。考查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周期长,范围广,形式多样,不宜通过定时交卷而测试,所以关键在教师如何把握。教师在把握中应把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相结合进行考评。 三、评价的方式应多样化 课堂评价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这是教学工作者的共识。政治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可以通过考试、课题活动、写小论文、小组活动、自我评价、日常观察等多种形式进行评价。评价机制力求灵活、科学、系 统、合理,能综合地评价每一位学生的近期状况,以促进学生发展。比如在政治课课后测试中,通过练习测试学生对基础知

(整理)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经验交流发言材料

把“学生为主体”落到实处 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经验交流发言材料 尊敬的各位专家,各位老师,大家上午好。 如果说五年来我校的新课改取得一点成绩的话,我认为主要是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不断的学习和反思、二是不断的实践,推进课堂改革。下面,我就从这两个方面就我校的做法向各位专家和老师进行汇报。 第一个方面,不断的学习和反思——珍惜各种学习机会 (一)教研室提供的学习机会。去过二中的老师都觉得历城二中地理位置比较偏远,去一次是比较麻烦的,当然,我们到市区来一次也是比较麻烦的,但只要是市教研室组织的各类活动,我们都积极参加,当然,在此,也要感谢刘老师能给我们提供那么多的学习机会,比如说,从04年开始的新课改岗前培训、不定期的课改研讨课和展示课,在二中举行的市优质课比赛及比赛后的优质课城乡交流活动、今天的新课改经验交流活动等等,从中,我们都收获了很多东西。 (二)中国教育协会提供的学习机会。大家都知道,我们二中是没有课时费的,加班费也是非常少,我们校长把这一块资金换成了隐性福利,就是每年拿出20万元与国内顶尖教育机构——中国教育学会合作,邀请魏书生、任小艾、吴昌顺、王金战、疯狂英语创始人李阳等近百位专家、学者到校讲学、听评课,前一段时间刘老师给我们大家发了一篇高三复习课可以这样上的邮件,博文中提到的南京金陵中学的王鼎宏老师曾在2006年先后两次来我校,作报告和讲课。这样的学习极大的开拓了我校教师的视野,对课堂教育改革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三)学校提供的学习机会。我校拨出专款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校本教研活动,比如说有校级研讨课、级部研讨课,级部先导课、青年教师规范课、同课异构课等课堂教学研究形式;有师徒结对子的“青蓝工程”,目

高中思想政治必修《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教学案例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关注新课标】 [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内容为《文化生活》(人教版)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的第二框。本框内容包括三目,第一目“独树一帜、独领风骚”,主要是通过介绍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的特点来说明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第一个表现:独树一帜、独领风骚;第二目“一方水土、一方文化”,主要说明不同区域有不同的文化即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第二个表现:一方水土、一方文化;第三目“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这是讲个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它们都是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从而引出能够吸收各民族文化中优秀成分的包容性,这正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原因。最后落脚点是中华文化的伟大力量,让同学有一个情感

上的升华。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曾长期处于世界前列。 理解不同区域的文化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 理解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 理解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感受中华文化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 2、能力目标 提炼、解读“一方水土一方文化”“中华之骄傲民族之瑰宝”等有效信息的能力。 培养整合教学资源、综合分析产生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原因的能力。 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特别是联系生活中、身边的事例来说明“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增强对中华文化、社会主义祖国和自己家乡的热爱之情。 增强对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

【教学重点】 中华文化的包容性。中华文化的力量。 【教学难点】 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教学设计理念] 针对学生的学情以及本课的实际内容,本课采取“情境——质疑”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所谓“情境——质疑”教学模式,即:创设出与教材理论相关事实情境,从感性直观的事例中设置悬念,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引导学生看书思考,讨论质疑,总结归纳出正确的答案。其基本程序如下: 教师:创设情境——设计问题——启发提示——指导归纳、拓展思路 主程序:展示情景——提出问题——探讨问题——归纳延伸、实际运用 学生:感知情境——思考问题——讨论质疑——整理观点、举一反[教学方法] 情景教学法、合作学习法、自主探究法等 [教学准备]

教学案例:高中政治课堂案例教学

高中政治课堂案例教学 1.教师备课 1.1按课程标准备好要点 备课要把握好课程标准,课程标准不仅是教材编写的依据,也是教学的依据。教材只是教育教学的一种资料参考,所以可根据课标要求进行有效处理,去其糟粕,取其精华,难易结合,繁简相适,这样可以让学生循序渐进的掌握并熟悉相关要点。 1.2按课程标准备好案例 作为当代高中生,两耳不闻天下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方式显然已经不适合了,学习任何一门学科的目的都是为了学以致用,运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才是硬道理。所以要按照课程知识点标准,备好社会生活现象、时事政治等相关案例,以理论联系实际运用知识涵盖点进行讨论分析,起到促进和强化学习一门学科的作用。所谓,知国事、知时事,政治知识可以分析时事,理论可以指导处理生活中的现实问题这才是目的,所以,准备案例的标准在于把握好知识的涉及点。 1.3了解学生,深化教学 在备课的具体工作中,学生才是核心环节,求学需要方法,授道更需要技巧,“因材施教”是中国传统教育的典范盛举。因此,备课除了受纳的准备,更要了

解学生的情况,把学生的经验、视野作为课堂资源,整合进行教学活动,使课堂收益更高效,只是吸纳更精进。 2.课堂上的师生互动是关键 教学是指“以课程内容为中介的师生双方教和学的共同活动”,是“学校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一直以来传统的教学忽略了师生在互动过程中对知识的建构,硬性的灌输使学生一直处于被动的客体地位,学生是发展的未来,而不是知识的“容器”,如果把未来变成“容器”,那么学生学习和探究的热情还从何而来,创新能力和水平就更不可能有所突破了。正如,一个人的思想始终属于单一的思想,而一个人的思想加上一个人的思想那就是无穷个思想。设计出符合学生实际的讨论方式,这才是富有成效的教学利器,才会成为取得高质量教育教学的前提和基础。首先,教师角色意识的转变是思想的保障,师生的角色意识决定了师生的课堂行为,进而决定了课堂中师生的交流模式。传道、授业、解惑固然重要,教学相长更是现在教学中提倡的一种教学方式。互动中教师的角色应该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合作者,学生的角色是探究者、对话者和构建者。教师要从过去仅作为知识传授者这一核心角色中解放出来,这样学生才能从被动的说教灌输中走出来,从而走进创新的海洋。其次,注重讨论问题的方法和发言模式,传统的以班级为单位的集体性讨论,会使一些思想活跃的学生掩盖了沉默少言学生的发言,所以以少汇编更能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让每一位学生成为主动的主体比成为被动的客体更有实效。 3.对于案例教学的分析

高中思想政治教学设计

高中思想政治教学设计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高中思想政治教学设计 第一章神奇的货币 第一节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一、教材分析 1、教学重点: 货币的本质、货币的基本职能 2、教学难点:外汇、汇率;物物交换的困难;货币在商品交换过程的作用 3、本节地位:“神奇的货币”是思想政治必修1《经济生活》的起始课,因为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离不开货币,现代社会“巧妇难过无”币”之生活”。货币既是生活所离不开的,也是经济学中重要的基本概念。这一节“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从历史的角度,阐述了货币的起源,解剖了货币的本质,解释了货币的职能。 二、教学准备 多媒体技术 三、教学目标 (三维目标) 1、知识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识记货币的本质和基本职能,价格、纸币、常用的信用工具、外汇和汇率的含义。

(2)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物物交换的困难和货币产生的必然性。 (3)通过教学使学生能初步运用所学知识,联系现实生活中人们对货币的看法,说明应当如何正确对待金钱。 (4)运用初步掌握的信用工具的知识,联系实际谈谈信用工具在现代经济生活中的作用。 2、技能目标: (1)培养学生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运用基本原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 (2)从一个具体材料入手,简要概括在商品交换的长期发展过程中货币出现的必然性及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使学生在大量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分析总结出对货币含义的理性认识。 (3)通过简要说明纸币的含义和作用,使学生懂得制造假币是违法行为,并了解爱护和正确使用人民币的相关知识,提高鉴别假钞的能力。(4)通过演绎信用卡、支票等几种信用工具的使用,使学生感受到现代经济生活中学会正确使用信用工具的好处和便利,增强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累相关知识和能力的意识。 3、情感目标:

高中政治教学案例分析 (2)

高中政治教学案例分析 国家新一轮课程改革已经启动四年了。在新课改背景下,高中思想政治课教材、教学设计、学生的学习方式等都发生了较大变化。而课程改革的核心是要从根本上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倡自主、实践、探索、合作等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面对新课程新教材,作为一名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应该如何转变观念,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应该如何提高驾驭教材的能力,在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孛中真正体现新课程的理念并付诸实践?需要我们积极探索,开拓创新。下面,结合对几个课堂教学案例的分析,谈一谈我校高中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中如何贯彻新课改理念的认识和体验,以期收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案例分析一:树立正确的消费观(高中思想政治?必修1) (一)案例: 教学流程:消费心理——心理篇;做理智的消费者——评析篇;中学生消费心理调查——实践篇 教学过程 消费心理——心理篇 导入:消费心理测试: 师:假如你将来工作之后需要购买手机,你会选择用什么样的: A、无所谓,用什么样的都可以 B、外观精美,款式独特,与众不同的 C、只挑贵的,可以拿来攀比的 D、功能齐全,质量有保证,价格适宜的 测试结果:A 从众心理 B 求异心理 C 攀比心理 D 求实心理 消费心理调查:统计学生选择的结果(略) 下面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在学案上面迅速归纳出四种消费心理的:特点、评价(利弊两方面)、态度,时间为两分钟。 投影:展示学生填写表格的内容(略) 如何去对待?(略) 做理智的消费者——评析篇

师:“月光族”大家听说过吗?(略) 探究活动:消费理财 师:假如你是“月光族”的理财顾问,你应如何建议他们进行科学合理消费?1、量入为出,适度消费(略) 问题一:贷款消费就是超前消费。 2、避免盲从,理性消费(略) 3、勤俭节约,艰苦奋斗 现在国家提倡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那是因为在实际消费中浪费资源的现象屡见不鲜,请看这下列图片:大家看见过这样的画面吗?是发生在哪里的呢? 生:(略) 师,对,这就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情,有的同学也许还曾经经历过,下面老师想和大家做一道计算题,如果每人每月浪费500克粮食,全国13亿人,一年会浪费多少吨粮食? 生:65万吨。 数据展示:我国13亿人口,占全世界人口的1/4。如果每人每天浪费1元,一年全国就浪费了4745亿元;如果每人每月浪费500克粮食,一年全国就浪费了65万吨粮食;如果每人每月浪费1吨水,一年全国就浪费了156亿吨水! 问题二: 师:(1)上面的图片和材料启示我们在消费过程中应践行什么样的原则? 生(略)。 师(2)我们为什么要提倡勤俭节约,艰苦奋斗? 生:从个人:国家:社会三个角度分析(略) 4、保护环境,绿色消费 师:近年来,党和国家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就是要求经济发展要与人口、环境资源相协调。它对我们的消费提出了哪些要求呢? 生(略)。 问题三: 师:什么是绿色消费?其核心是什么?包括哪些内容?(是什么) 热点分析:国务办公厅08年1月8日发出《关于限制生产销售使用塑料购物袋的通知》,做出了回应:自2008年6月1日起,在所有超市、商场、集贸市场等商品零售场所实行塑料购物袋有偿使用制度,一律不得免费提供塑料购物袋。生:(略)。 师:为什么我国要实施塑料购物袋有偿使用制度? (为什么) 生:(略)。 师:怎样才能做到保护环境,绿色消费(怎么做) 生:从国家、企业、个人三个方面回答。 国家:法律规范、政策引导、市场监管 企业:执行国家标准、保护消费者利益、社会责任感、废弃产品的处理、循环经济 消费者:绿色消费意识、节约消费、循环利用 板书设计:学生进行板书设计(略) 课堂小结:(略) 中学生消费心理调查——实践篇: 师:深入社会(校园),联系实际,写一篇2000字左右的调查报告:中学生消费

高中政治趣味教学案例-生活与哲学

高中政治趣味教学案例-生活与哲学 “一材两用”趣味教学案例六则 社会生活中的一些故事、寓言、童话包含着深刻的经济学道理和哲学道理,把它们运用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能把深奥的道理通俗化,而且能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一、分粥 有七个人曾经住在一起,每天分一大桶粥。要命的是,这一大桶粥天天都不够分。刚开始,他们抓阄决定谁来分粥,每天轮一个。结果一周下来,他们只有一天是能吃饱的,就是自己分粥的那一天。后来,他们决定推选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让他给大家分粥。开始有人就挖空心思地去讨好、贿赂分粥的人,搞得整个小团体乌烟瘴气。然后,大家又组成三人分粥委员会及四人评选委员会,还是互相攻击、扯皮,当粥吃到嘴里时已成凉的了。最后,又想出来一个方法:轮流分粥,但分粥的人要等其他人都挑完后,端剩下的最后一碗。为了不让分粥人吃到最少的,大家都尽量分得平均些。这样以来,大家快快乐乐、和和气气,日子越过越好。 从经济学角度分析:不同的分配制度,就会有不同的社会风气。分配制度要体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我国现阶段实行的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即有利于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又能兼顾社会公平,有利于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 从哲学角度分析:唯物辩证法认为,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在事物总体数量不变的情况下,由于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结构和排列次序上发生变化也能引起质变。这要求我们要注意优化结构,理顺体制。"轮流分粥,但分粥人要等其他人都挑完后,自己才能端剩下的一碗"是理顺的体制,是量变。"快快乐乐、和和气气,日子越过越好"是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二、吃蛋原理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户人家养了一只母鸡,这只母鸡每天下一个蛋。对于这户人家来说,可有三种消费方案:一是坚持一天吃一个蛋一一收支平衡。二是把鸡杀了吃掉一一透支。三是坚持在一段时期少吃鸡蛋,省出10个,孵成小鸡。如果成活8只,有4只母鸡,4只公鸡,过上些日子,这家人一天可吃5个蛋,遇上特殊的日子,还可以杀只公鸡改善一下生活。如果主人这样坚持下去,那么消费水平便会不断提高,积累也会越来越多。 从经济学角度分析:上述例子在经济学中被称作"吃蛋原理",这一原理反映了积累和消费的关系。积累和消费是对立统一的。积累主要是扩大再生产,消费主要是满足个人、家庭和公共

高中政治教学案例分析

高中政治教学案例分析 叙永县教研室吴红卫 国家新一轮课程改革已经启动四年了。在新课改背景下,高中思想政治课教材、教学设计、学生的学习方式等都发生了较大变化。而课程改革的核心是要从根本上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倡自主、实践、探索、合作等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面对新课程新教材,作为一名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应该如何转变观念,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应该如何提高驾驭教材的能力,在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孛中真正体现新课程的理念并付诸实践?需要我们积极探索,开拓创新。下面,结合对几个课堂教学案例的分析,谈一谈我县高中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中如何贯彻新课改理念的认识和体验,以期收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案例分析一:树立正确的消费观(高中思想政治必修1) (一)案例: 教学流程:消费心理——心理篇; 做理智的消费者——评析篇; 中学生消费心理调查——实践篇 教学过程 消费心理——心理篇 导入:消费心理测试: 师:假如你将来工作之后需要购买手机,你会选择用什么样的: A、无所谓,用什么样的都可以 B、外观精美,款式独特,与众不同的 C、只挑贵的,可以拿来攀比的 D、功能齐全,质量有保证,价格适宜的

测试结果:A、从众心理 B 、求异心理 C、攀比心理 D、求实心理 消费心理调查:统计学生选择的结果(略) 下面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在学案上面迅速归纳出四种消费心理的特点、评价(利弊两方面)、态度(时间为两分钟。 投影:展示学生填写表格的内容(略) 师:点评(略) 师:下面我们一同来分析这四种消费心理的特点、我们对它们的评价如何?以及如何去对待?(略) 做理智的消费者——评析篇 师:“月光族”大家听说过吗?(略) 探究活动:消费理财

思想政治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高级中学)

《思想政治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高级中学) 一、考试目标 1.思想政治学科知识与能力。掌握思想政治学科的基础知识,具有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综合运用思想政治学科知识的能力。 2.思想政治课程理论知识与能力。了解思想政治课程理论的基本知识,明确思想政治课程的性质和特点,把握思想政治课程的基本理念和目标;理解《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规定的课程内容目标、提示与建议,领会其蕴涵的课程设计思想与方法,具有思想政治课程设计与实施能力。 3.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理论知识与能力。掌握思想政治教学基本理论知识;理解《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规定的教学建议,领会其蕴涵的教学设计与实施理念,具有思想政治教学设计与实施的能力。 4.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评价理论知识与能力。掌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评价的基本理论知识;理解《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规定的评价建议,把握其教育教学评价的基本要求与标准,具有实施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评价的基本能力。 二、考试内容模块与要求 高中思想政治教师教学知识与能力考试内容主要包括:思想政治学科知识与能力、课程理论知识与能力、教育教学理论知识与能力和教育教学评价理论知识与能力。 (一)学科知识 1.掌握与高中思想政治必修课程密切相关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学科基础知识,包括经济学、政治学、哲学、文化学、法学、伦理学等课程的主要内容。 2.运用学科知识和思想政治课程理念解读、分析、评价思想政治教材,解决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实践中的相关问题。 3.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与方法以及有关学科知识观察、分析和说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现象和社会生活的相关热点问题,具有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理论知识 1.了解思想政治课程理论的基本知识,明确思想政治课程的性质、特点和功能,掌握思想政治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及其课程设计思想。 2.掌握《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所规定的课程内容、课程形态、课程结构以及课程实施要求。 3.了解《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各模块目标定位和教材的基本内容、体例结构及其呈现方式,能够正确地解读和处理教材。 4.运用思想政治课程理论知识和《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蕴

人教新课标高中思想政治必修一《经济生活教学案例一则》教学设计

经济生活教学案例一则 ──政治课一次探究问题学习中的发现 1.问题的发现 在一次预习作业中,我布置了一道新课标实验教材必修1第三课的探究问题。题目给 出了两段材料。 材料一:西方一位经济学家曾以蜜蜂作比喻,说在蜜蜂的“社会”里,奢侈之风盛行时,各行各业都兴旺;当节俭之风代替奢侈之风后,“社会”反而衰落了。由此他得出结论 ──个人的奢侈会推动社会的繁荣。 材料二:我国有句古语,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 问题:你怎样看待这两种消费观念?试加以分析。 结合书上的内容,本来我想学生们会回答“量入为出,适度消费,不要过度消费,也不要过度节俭。”但没想到,学生回答上来的答案和教参上的答案大相径庭。有的说:的确,奢侈可以带动消费,促进社会发展。有的说:奢侈一定会产生罪恶吗?我看不一定,所以我国的古语说得不对。答案各有不同,同学们都写出了自己的理由,反而回答“适度消费”的 极少。 我一方面为同学们积极动脑而感到高兴,同时也对如此众多的答案一时有些无所适从。 同学们说的理由对吗?为什么这么说?他们是怎么分析的?怎么会有这样的观点呢? 我将一些认为有价值的答案摘录了下来,准备在课堂上讨论这道题。 2.问题的解决 课上我将这道探究题提出,把这道题的问题分成两部分,首先问这两段材料说明了什么观点,并且要求学生尽量用最精炼的语言概括观点。 同学们很快有了答案。学生甲说:“第一段说奢侈有好处,有利于社会的进步;第二段说奢侈不好,会产生恶,节俭才是良好的品德。” 我见大家都看懂了这两段材料,于是我问:“那你们觉得这两段话哪个对?”同学们纷纷讨论,发表意见。有的说,“第一段对,奢侈好。”有的说,“第二段对,奢侈不好,节俭好。”……我见大家的意见不统一,便对同学们说:“请说出你的判断,并说明理由。” 学生乙说:“两段话都太偏激了,过度的奢侈和过度的节俭都不好。过于奢侈会使人太安逸、懒惰,过于节俭不利于促进消费和推动社会生产的发展,所以要适度消费才好。”

高中政治教学案例反思(1)

高中政治教学案例反思 -----浅谈培养学生兴趣的几种途径 爱因斯坦以前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也认为最好的学习动机是学生对所学知识本身的内在兴趣。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是学好功课的重要前提。《思想政治》教学是一项表面枯燥单调,内涵却极其丰富的工作,如何调动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活跃课堂,就成了课堂教学一项至关重要的任务。作为一名年轻的政治老师,我结合自身工作实践,就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谈以下几点体会。 老师:可敬、可亲 在课堂教学中,老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他始终处在教学活动的中心位置。只有老师可亲可敬,才能强有力地吸引学生,积极有效地影响学生,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否则,如果老师态度冷漠,知识浅薄,既不可亲,又不可敬,那么,学生必然心灰意冷,对学习推动兴趣。所以,老师上课必须做到可亲可敬。 首先,老师要可亲。上课要对学生充满激情,要精神饱满,面带微笑,亲切自然,不可冷冰冰,板起面孔。学会关心学生,随时注意观察把握学生的接受水平,反应情况,为学生释疑解难,不可不顾学生,一味讲课。课堂提问,老师要循循善诱;多肯定,耐心协助他们把问题弄通弄懂;最大限度地少用处罚。课堂上,老师切忌以冷嘲热讽的方式对待学生,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课堂上,学生注意力分散,影响课堂纪律,老师应尽量采取暗示方式,如提问,适当提升语速或语调,使学生自觉理解错误,改正错误,不可粗声暴气,动辄当众训斥,这样,只会导致师生关系恶化,学生失去对课程的兴趣。要尊重学生,信任学生,让学生有活敢说,有疑敢问,要做到真理面前人人平等,允许和鼓励学生和老师争论、探讨问题。如针对高三毕业班课堂气氛不活跃,师生关系不融洽,我采取了一个小计谋。某天上课,我准备了一盒泡泡糖,并带入教室,同学们目瞪口呆地望着我,我说,谁答对了一个问题奖一粒糖,谁向我提了一个问题奖五粒糖,谁发现了我的错误奖十粒糖,顿时教室里一阵哗然。事实上,那堂课很成功,学生的积极性很快就调动起来,形成了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 其次,要可敬。老师上课教学基本功要扎实。要口齿清楚,语言准确、简炼、生动、形象,仪态大方,表情手势得当。字迹工整。要有比较渊博的知识,如政治教学中相关的天文、地理、社会生活、时事热点等。要讲求教学的方法艺术,教学要目的明确,重点突出,启发得当,举例典型,形式新颖。此外,老师还应

高效课堂下的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ea3631364.html, 高效课堂下的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 作者:张雁岭 来源:《新时代教师》2012年第12期 高效课堂,是指教育教学效率或效果能够有相当高的目标达成的课堂,具体而言是指在有效课堂的基础上、完成教学任务和达成教学目标的效率较高、效果较好并且取得教育教学的较高影响力和社会效益的课堂。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思想政治课堂的高效是一门艺术,充满挑战,呼唤智慧。如何实施高效的课堂教学策略,设计自己个性化的教学,创造独特的教学风格是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应该努力追求的! 1.更新思想,是高中思想政治高效教学的前提 对政治老师而言,固有的、传统的教学行为习惯依然存在,“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仍然很有市场,这与素质教育的要求以及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是背道而驰的。要打造政治“高效课堂”,必须摒弃这些制约因素。教学方式要灵活多变,提倡学生讨论,多采用互动式教学,甚至可以让学生去讲课,真正做到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另外,还要分层次教学,教师不能光顾着一些学习程度好学生,更应该倾斜那些学习暂时落后的学生。 2.精心备课,是高中思想政治高效教学的基础 高效教学的理念,最终要落实到课堂上,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摒弃他们对政治课或隐或显的情感及精神上的漠然,使教学活动成为师生互动的过程。 2.1 按课程标准,备好教材,研究教材。 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来源,更是学生学习的一种重要的资源,也是师生沟通的桥梁。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也是教材的研究者,教材的价值在于生成性。研究教材要从知识性和人文性两个方面来考虑。知识性包括原理、观点内含的知识和课外延伸的知识。人文性是从培养学生信息素养来讲的,备教材应领会新课程的主要思想;研究政治教学的新课标,从整体上了解教材的特点、把握书本的体系结构,分析新课标,通过钻研新课程标准,掌握教材基本内容和教学要求,统观全局,抓住主线。研究教材还必须确定教学目标,知道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2.2 按课程标准,备好时政热点。

教师资格证《思想政治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高级中学)考试大纲

教师资格证《思想政治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高级中学) 一、考试目标 1.思想政治学科知识与能力。掌握思想政治学科的基础知识,具有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综合运用思想政治学科知识的能力。 2.思想政治课程理论知识与能力。了解思想政治课程理论的基本知识,明确思想政治课程的性质和特点,把握思想政治课程的基本理念和目标;理解《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规定的课程内容目标、提示与建议,领会其蕴涵的课程设计思想与方法,具有思想政治课程设计与实施能力。 3.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理论知识与能力。掌握思想政治教学基本理论知识;理解《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规定的教学建议,领会其蕴涵的教学设计与实施理念,具有思想政治教学设计与实施的能力。 4.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评价理论知识与能力。掌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评价的基本理论知识;理解《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规定的评价建议,把握其教育教学评价的基本要求与标准,具有实施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评价的基本能力。 二、考试内容模块与要求 高中思想政治教师教学知识与能力考试内容主要包括:思想政治学科知识与能力、课程理论知识与能力、教育教学理论知识与能力和教育教学评价理论知识与能力。 (一)学科知识 1.掌握与高中思想政治必修课程密切相关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学科基础知识,包括经济学、政治学、哲学、文化学、法学、伦理学等课程的主要内容。 2.运用学科知识和思想政治课程理念解读、分析、评价思想政治教材,解决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实践中的相关问题。 3.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与方法以及有关学科知识观察、分析和说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现象和社会生活的相关热点问题,具有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理论知识 1.了解思想政治课程理论的基本知识,明确思想政治课程的性质、特点和功能,掌握思想政治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及其课程设计思想。 2.掌握《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所规定的课程内容、课程形态、课程结构以及课程实施要求。 3.了解《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各模块目标定位和教材的基本内容、体例结构及其呈现方式,能够正确地解读和处理教材。 4.运用思想政治课程理论知识和《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蕴

高中思想政治教学工作计划

高中思想政治教学工作计划 高中思想政治教学工作计划 关于高中思想政治教学计划大全 篇一:高一思想政治教学计划 总体教学目标 高一思想政治课教学活动,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标准,深入学习教学大纲及考纲,做到教学要有针对性,积极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调动学生积极性为出发点,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全面落实素质教育为目标,积极推进课程改革和课堂教学改革,确保完成本学期的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以其使教学质量有明显提高。 教学的进度高一年级思想政治的总体教学任务为必修1,根据学习行政历的规定,本学期高一政治教学周21周,其中教学时间19周,复习两周的工作计划,分解细化教学进度为:9月份完成教学计划13课;10月份完成积极哦啊小计划46课;期中考试完成后,11月份完成78课;12月份完成911课;元月份复习进行期终考试。 教学设想及措施 高一思想政治课教学以课程标准为依据,教学中首先要注重细节,每课每个单元的重点、难点、易混点的梳理工作,对重点难点、易混点讲解清晰,备课要充分,讲练要结合,多启发,多诱导,使学生能学以致用,能用学习的理论解决时政问题;其次要加强思

想政治教育工作。加强育人工作,是思想政治课的基本任务,要用基本理论解决心理问题,为学校的德育工作开辟第二课堂,为此,在教学过程中,采取以下措施 备好每堂课。 备课是上课的重要前提,只有熟知、真知教材的框架结构,领会教材编写意图,才能上好课,讲好课。 积极参加教研活动,参加互听课活动。 教研活动和互听课活动是借鉴学习他人长处弥补自己不足的 最有效的方法,只有坚持才能修正自己。 积极学习本专业的教研理论,阅读最新的时政新闻,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 给人一碗水,自己就应有一桶水,只有博览群书,才能提高自己的理论素养,才能给学生解答、释疑,才能真正做到学深为师。另一方面,政治课的时政性和时效性很强,所以,每天要阅读、收听、收看大量的时政新闻,用新鲜的时政知识辅佐理论,用理论解决时政问题,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益上下功夫。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良好的教学方法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益的最佳途径,在教学过程中,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方法,采用启发法、情境法、漫谈法等多种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 改善师生关系,化解学生厌学情绪。

网络环境下的高中政治课堂教学案例分析

网络环境下的高中政治课堂教学案例分析 莆田四中政治组郑炜燕 在我国的中小学开展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的研究与实践已有相当长的时间了。如今,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已经相当普遍,但基于网络环境下的学科教学还是停留在实验阶段,未能象多媒体技术一样在实际教学中得到推广和运用。在网络环境下开展高中政治课堂教学到底能否行得通?优点何在?推广这一教学模式还存在哪些困难和问题?带着这些疑问,本人在所在学校进行了一次利用网络教室开展政治课教学的尝试,并形成了一点点体会,提出来,与大家一起商榷。 本人首先通过访谈调查的方式对所任教的两个教学班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进行了比较,选择了具有较好的信息技术基础,平时课堂表现较为活跃的高二(27)班(文科班)进行了教学实验。这一批学生在高一年级时在学校开设的信息技术课上掌握了初步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和一些常用软件的使用方法。教学实验的课题为高二哲学常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选择这一课题主要考虑到这与当今中学生价值观多元化的现实问题紧密相关。 为了能在达到本课题教学目标要求的同时充分发挥网络功能,体现新课程理念,我决定采用网络探究学习模式进行课堂教学。 一、教学实验活动预期的课堂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学会利用网络来查找资源,主要是掌握搜索引擎的使用方法。 2、使学生初步学会在网络环境下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合作精神。 3、让学生体验学习过程,通过活动自己归纳出衡量价值观的最高标准和具体标准。 4、帮助学生运用网络环境作合作探究,自行(或与他人合作)研究当今社会特别是中学生中形形色色的价值观,并能根据已有知道进行合理的评价,运用计算机技术,制作一个演示文稿或网页,与他人进行交流。 二、课堂教学实验前的准备 (一)学生方面的准备 1、告知学生本课题相关的任务。安排在网络教室的座位、对学生进行教学分组等。 2、选择几位熟悉幻灯片或网站制作的同学,在小组合作中起技术骨干

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方法导入

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方法导入 发表时间:2012-01-11T09:22:56.380Z 来源:《现代教育教研》2011年第12期供稿作者:王秋艳[导读] 完美人格、完善其身,培养人类美好、和谐的心灵和高尚的情操,使人全面、和谐、自由地发展,是美育的最终目的。王秋艳(武安市第一中学河北武安056300) 【摘要】思想政治课真的如此僵冷、如此毫无美感可言吗?不。思想政治课集自然规律之恒远、人文内涵之丰韵、思想领域之深遂于一身,她有益于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人文历史修养的提高,思维广度深度的开拓,其自身有着或平面或立体或多维或相互交叉的难以一语概之的美。 【关键词】高中政治课;课堂教学;方法导入 在思想政治课中如何挖掘、如何向学生传递课文内容中蕴藏的自然之美、人文之美、思维之美,笔者认为当从课堂导入中渗透美育思想。 1.抛砖引玉,明理启智,创设课堂导入的思想美 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柏拉图说:美的东西是由美本身使它成为美的,这个‘美本身’是什么呢?就是‘单一的理念’、美的思想来引导和支撑。高二哲学第七课的课题是:《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在导入这一课时,我为同学们讲了一个故事,大意是:一天,上海街上一辆公共汽车突然熄火,驾驶员请求乘客们下车推一把帮助发动,请求来请求去,下来推车的是一群去春游的小学生,大人一个也没有下车。小学生们鼓足吃奶的劲儿竟然推动了这辆挤满大人的车,而当他们上车一看,他们原先的座位早已被大人们抢走了。在讲完这处故事后,我插入了这么一段话:“孩子们推车,我想,要感谢他们的老师,感谢安徒生和诸多美丽童话的构建者;也要感谢他们的父母,随着经济的发展、物质世界的丰富,这些父母自己有可能已成不了不肯推车的大人,但他们心底还会埋藏着一个有关善的梦影,并把这份美与善洒播到孩子们的心中。”这保故事,这段文字,在当时给同学们一个极大的震撼,让他们意识到这个物质社会所正在一点点流失的善良与美好,使他们心底升起一个声音:我要保留孩子的纯真,为这个社会送去一些真情与爱心。而这个声音,正是对课题的一个最佳的诠释: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这个声音也支撑着所有信善信美的人对一个社会进步的理想与信念。 2.巧用诗辞、陶冶情操,创设课堂导入的人格美 完美人格、完善其身,培养人类美好、和谐的心灵和高尚的情操,使人全面、和谐、自由地发展,是美育的最终目的。美育能用美的各种形式,使人在潜移默化中陶冶性情,进入高尚的美的境界,从而实现对美好人格的建构。在政治课导入环节中,巧用诗辞、典故,对学生完美人格的建构往往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人是社会的产物,作为国家的公民,如何正确处理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两者之间的关系是每个人都应该思考的问题。在讲授“国家利益和个利益的关系”这一知识点时,我以一句众所周知、寓深远的诗为导入,那就是范促淹在《岳阳楼记》中的点睛之笔: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它对于学生高尚人格的塑造,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使学生充分地意识到正确处理国家和个人利益的关系,就必须为维护国家利益而不惜牺牲个人的利益。 3.锦心绣口,含英咀华,创设课堂导入的语言美 俗话说:言为心声。自有人类始,语言就为人与人之间爱的洒播、美的传递起着至关重要的桥梁作用。作为以“舌耕为业”的教师,语言技能是教师能否上好一堂课的关键。人言:“听一堂好课,就像欣赏一幅名画,心动神移流连忘返。”在授课过程中,若能语之透彻、语之准确、语之优美;言之有理、言之有情、言之有味,通过教师情趣盎然的描述、精辟独到的分析、入木三分的概括、恰到好处的点拨,把学生带理瑰丽的知识殿堂,使教学语言如同一门艺术一样为我们带来美的感受和美的期待,那么这就为一堂好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讲解“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这一热点专题时,我用这样一段话作为导入:“同在一片蓝天下长大,森林小溪大草原围着我的家。你在大洋洲,我在亚细亚,我们共同生长在同一片阳光下。熊猫大象长颈鹿我们是一家,鱼儿水中游,鸟儿空中飞;快乐的布谷在歌唱,美丽的孔雀展翅开屏。共同的天,共同的地,圆圆的地球是我们美丽的家园。”这是一首歌词的内容改编过来的一段文字,丰富的情感、徐缓的语速、优美的文字、快乐的心情、动人心弦的意境,使学生沐浴在美的遐想之中,并通过想象产生一种责任感:我要保护这个地球,我们美丽的家园。由此,导入这个关于生太环境保护的热点专题显得如此合情合理,易于为学生所接受并感兴趣。 4.穿插影音、营造氛围,创设课堂导入的意境美 形象性是美育的特征之一,这一特性主要是在授课过程中,通过一定的媒介手段,营造直观、生动的意境来实现的。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21世纪,媒介手段日益丰富,如音乐、京福、广告、多媒体等等。在讲课过程中,穿插这些形式多样、直观生动的媒介手段,引入学生喜闻乐见的一此内容,从而为知识的讲解增添了深刻性、形象性、直观性和美感倍增的生动性,也无形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 5.兼收并蓄,帝征博引,创设课堂导入的融合美 艺术是美最直接的代言。有一种艺术形式,叫综合艺术。这种艺术形式将时间艺术与空间艺术、视觉艺术与表现艺术、造型艺术与表演艺术的特点融汇到一起,将各种艺术与表现元素统一到一起,从而为观众创造了一种新的审美价值。在政治课教学中,其知识的涵盖面就如一门综合艺术,蕴含古今中外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思维等领域的深刻精髓;涉及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历史等学科的独到之处,其对方方面面的融合有着难以方传的独特之美。 正如中国古代四大美女各有沉鱼落雁之貌、闭月羞花之容一样,在中学基础教育课程中,各门学科均有其或外显或内蕴的动人心弦之美:语文的情感美、数学的曲线美、生物的形态美、历史的厚重美……政治学科而言,美的形式并非单一的:情感美、思想美、人格美、语言美、意境美……如果所有的政治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在课堂导入中能够渗透美育思想,多方位多角度地挖掘美的思想、巧用美的语言、塑造美的人格、创设美的意境、从而达到美的融合,我相信,政治课应该是最生动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