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生物-第一章第一节《生物的特征》【教案】

七年级上册生物-第一章第一节《生物的特征》【教案】
七年级上册生物-第一章第一节《生物的特征》【教案】

《生物的特征》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生物,能区分生物与非生物。

2.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基本特征。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生物的基本特征。

难点:植物的营养、呼吸、排出废物。

三、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课件

学生准备:

五、板书设计:

第一节生物的特征

一、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二、生物能进行呼吸

三、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

四、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五、生物能生长和繁殖

六、生物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

七、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一章单元 练习题

第一章单元练习 姓名班级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 1.下列动物中,属于无脊椎动物的是() A.蝗虫 B.蜥蜴 C.蛙 D.蝙蝠 2.蘑菇属于() A.细菌 B.真菌 C.病毒 D.非生物 3.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 A.细胞 B.组织 C.器官 D.系统 4.下列现象中,不属于生物生命现象的是() A.生物的生长B.生物的遗传和变异C.生物的消化和吸收D,生物的组成和分类 5.下列物体中,不属于生物的是 () A.人 B.蘑菇 C.青蛙 D.电脑病毒 6.我们周围常见的杨树等绿色开花植物是() A.藻类植物 B.苔藓植物 C.蕨类植物 D.种子植物 7.向日葵向太阳生长,是生物表现的哪种生命现象() A.生长 B.生殖 C.遗传 D.对刺激的反应 8.含羞草的部分小叶受到震动后会合拢下垂,这是() A、生物的生长 B、生物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 C、生物进行呼吸 D、生物的发育 9.下列属于生命现象的是() A.火山爆发 B.开水沸腾 C.雨后春笋 D.潮起潮落 10.生物体的结构是有层次的,其中最小的结构层次是() A.细胞 B.组织 C.器官 D.系统 11.下列生物不具有细胞结构的是() A.衣藻 B.酵母菌 C.狂犬病病毒D.大肠杆菌 12.下列属于生物共同特征的是() A.都能自由运动 B.都能繁殖 C.都具有反射话动 D.都生活在水中 13.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该诗句描述的生命现象主要体现的生物特征是() A.生物能够由小长大 B.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C.生物能够繁殖后代 D.生物能够适应环境 14.下列有关生物共同特征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B.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C.生物能生长和繁殖 D.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15、鼠妇的生活环境是 ( ) A.水中 B.干燥的陆生环境 C.潮湿的陆生环境 D.土壤里 16、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 ( ) A.相互影响,毫无作用 B.相互影响,毫无影响 C.毫无关系 D.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17、光合作用的原料二氧化碳和水属于 ( ) A.生物因素 B.非生物因素 18.在大自然,生物在生存发展中不断适应环境。下列哪项属于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 ) A.森林可保持水土 B.旗形树的树冠像一面旗帜 C.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D.蚯蚓疏松土壤 19.俗语说“鱼儿离不开水”。对此最恰当的解释是 ( ) A.生物影响环境 B.生物适应环境 C.生物改变环境 D.生物依赖环境 20.苹果树不宜在热带栽种,柑橘树不宜在北方地区栽种,起制约作用的主要生态因素是( ) A.阳光 B.温度 C.水 D.空气 21.生物既能适应环境,又能影响环境。下列各项能说明生物影响环境的是( ) A.夏天大雨过后,蚯蚓常常会爬出地面 B.树林底下好乘凉 C.鸟类迁徙 D.沙漠中的仙人掌,叶退化成刺 22.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这是宋代诗人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中的诗句,它主要描述哪一种非生物因素对鸭生活的影响?( ) A.阳光 B.江水 C.温度 D.空气 23.2008年奥运帆船比赛地—青岛,是一座美丽的海滨城市,有着丰富的藻类植物资源,海湾浅水处长绿藻,稍深处长褐藻,再深处长红藻。藻类植物的这种分布主要受哪种因素的影响? ( ) A. 阳光 B. 温度 C. 气体 D. 盐度 24.小明在校园里浇花时发现了几只鼠妇,如图所示。他和同学们对鼠妇的生活环境发生了兴趣,便一起去寻找探索,记录各处发现鼠妇的

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案

教案 学科:生物 班级:七年级(上) 教师 2017—2018年第一学期

《致同学们》 一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对生物课的兴趣,为以后的生物教学打下基础。 2、学生初步了解生物课的教学流程,以适应以后的教学。 二重点和难点: 激发学生对生物课的兴趣。 三课前准备: 动物彩图,病例资料,书本彩图,课件 教学过程: 同学们,我们今天上什么课啊?(生物课)这是同学们上初中后新开的课程之一,相信你们都对这新的科目很好奇。你们喜欢生物吗?生物无处不在,首先,告诉我,在你们的理解中,生物包括哪些方面呢?(动物,植物,菌类)我们先来看一些图片。(出示生物发展史)我们生活的家园地球的历史已经有46亿年了,但我们人类的历史只有一小段,那么在我们人类出现之前的那段时期地球上有些什么生物呢?而这些动物现在还存在吗?首先我们来看一下。(简单介绍)这些动物现在我们还能看到吗?为什么呢?大家想一下。那生物除了动物之外还有其他吗?像我们漂亮的校园里面都种满了各种各样的树,为什么有的树能长成几十米高,有的却长在地上当地毯来观赏呢?除了动物,植物,还有一些我们看不见的生物在我们身边。大家说一下?刚才我们所说的动物,植物,微生物那都是一些生命的现象,我们书本上《致同学们》那一页中说到,生物学除了研究这些不同生命的现象之外,还要研究生命活动规律。我们生命活动的规律有哪些呢?像我们常说多喝牛奶会长高,这就是因为牛奶中含有钙,钙是我们骨骼中重要的组成成分。我们生物学是农学,医学,林学,环境科学等等学科的基础,书本上也举了好多生物学用在其他方面的例子,我们看看图3中的幼儿预防接种,同学们都有接过种吧?我们为什么要接种呢?接进去我们体内的其实也是一种病毒,只是它的毒性很小,对我们人体无害,但是注入这种病毒之后我们人体就会产生相应的抵抗能力,以后遇到毒性大的病毒也不怕了。(还有书本上的其他例子逐步介绍。) (学生提出问题再讨论解决) 我们生物课是一门新课程,很多同学对生物课的课堂要求不是很明白,现在我提出几点要求,希望同学们认真遵守: 课前十分钟预习,课堂积极发言 课外作业按时单独完成 课堂上的实验课,讨论课可互相讨论问题,但要保持课堂纪律 实验课,探究课布置的准备工作要做好 教学反思:

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一单元第一章第一节生物的特征讲解

第一节生物的特征 一、教学目标: 1、学会科学观察的一般方法,通过观察、比较和分析,了解生物的基本特征。 2、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教学活动,逐渐培养学生观察、口头表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教学活动中注意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精神。使学生成为既能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又能虚心倾听别人的意见的人。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引导学生观察生命活动的现象,并得出生物的基本特征是本节教学的重点。 2、一些生物的特殊生理现象的分析和归类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三、课前准备: 生物的图片、有关生物与非生物的图片、教学课件。 四、教学设计: (一)新课讲授:引入:展示图片,让学生仔细观察图片中出现的生物与非生物。 引导学生根据书上提供的图片和文字资料和已有的生物学知识,说明生物的特征。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抽题讨论(如果学生人多可两组一题)小组选出组长、记录员、发言人。小组研究讨论结束后,可研究讨论其他组的题。待各组完成后,各组派代表向全班汇报,最后可以安排本小组同学补充发言,而后其他小组同学再发言补充(教师除了组织学生的活动,可以作为学生中的一员参与他们的讨论和研究)。 总结:除了书本上列出的生物的特征外,还有其他别的生物特征吗?(根据生物的特征说)补充:1、生物体具有共同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2、生物体能进行新陈代谢;3、生物体能遗传变异;4、生物能适应环境和影响环境等。 (二)课堂作业:书上练习 P6 (1)分析图片弹钢琴的机器人、慢慢生长着的钟乳石为什么不是生物?(2)珊瑚和珊瑚虫都是生物吗?详细说明。 (三)板书设计 第一章认识生物 第一节生物的特征 一、生物的特征(区别于非生物的特征): 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2、生物能进行呼吸; 3、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尿液,汗液和呼出的气体等。]; 4、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5、生物能生长和繁殖; 6、除病毒外,生物都由细胞构成。

初一生物上册第一章知识点归纳

初一生物上册第一章知识点归纳 初一生物上册第一章知识点归纳 1、显微镜的结构及各结构功能。 结构:目镜、物镜、镜筒、镜臂、粗准焦螺旋、细准焦螺旋、压片夹、反光镜、镜座。 作用:放大调整物像 2、显微镜使用过程(每个过程应注意的方法) ①取镜和安放:一手握镜臂,一手托镜座,把显微镜放在距离试验台边缘10cm处。 ②对光:转动转换器,使低倍物镜正对通光孔。光线较强时用平面镜,光线较弱时用凹面镜。 ③安放装片:把制作的玻片标本放在载物台上,并用压片夹压住,让标本正对通光孔中心。 ④调焦: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下降至接近玻片标本为止,注意物镜不要碰到标本(此时一定要看着物镜)。左眼向物镜内观察,同时逆向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上升直到看清物像为止。在 略微转动细准焦螺旋使物像更清晰。 在观察方式上,一般是先用肉眼、再用放大镜、最后用显微镜; 在观察方位上,一般采取先整体后局部,向宏观后微观,从外到内,从左到右等顺序 4、量筒测量时的方法。 ①在量筒内倒适量的水(以浸没待测固体为准)读出体积V1

②用细线栓好固体慢慢放入到量筒内,读出这时水和待测固体的总体积V2 ③用V2—V1,得到待测固体的体积 植物标本:①采集②压制或浸泡③成品 动物标本:①捕捉、杀死、放入三角包②插针③固定在展翅板上④保存(成品) 6、探究实验的六个步骤 提出问题→做出假设→设计实验→完成实验→得出结论→表达、交流 7、探究实验的`设计要求? 在科学探究过程中,要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探究的结果经过反复的实验论证,证明无误后,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总结:本章节主要讲述了显微镜的结构功能特点以及使用方法。

新人教版初一生物上册教案(全)

《致同学们》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对生物课的兴趣,为以后的生物教学打下基础。 2、学生初步了解生物课的教学流程,以适应以后的教学。 重点和难点:激发学生对生物课的兴趣。 用具:动物彩图,病例资料,书本彩图,课件 教学过程: 好,同学们,我们今天上什么课啊?(生物课)这是同学们上初中后新开的课程之一,相信你们都对这新的科目很好奇。你们喜欢生物吗?生物无处不在,首先,告诉我,在你们的理解中,生物包括哪些方面呢?(动物,植物,菌类)我们先来看一些图片。(出示生物发展史)我们生活的家园地球的历史已经有46亿年了,但我们人类的历史只有一小段,那么在我们人类出现之前的那段时期地球上有些什么生物呢?而这些动物现在还存在吗?首先我们来看一下。(简单介绍)这些动物现在我们还能看到吗?为什么呢?大家想一下。那生物除了动物之外还有其他吗?像我们漂亮的校园里面都种满了各种各样的树,为什么有的树能长成几十米高,有的却长在地上当地毯来观赏呢?除了动物,植物,还有一些我们看不见的生物在我们身边。大家说一下?刚才我们所说的动物,植物,微生物那都是一些生命的现象,我们书本上《致同学们》那一页中说到,生物学除了研究这些不同生命的现象之外,还要研究生命活动规律。我们生命活动的规律有哪些呢?像我们常说多喝牛奶会长高,这就是因为牛奶中含有钙,钙是我们骨骼中重要的组成成分。我们生物学是农学,医学,林学,环境科学等等学科的基础,书本上也举了好多生物学用在其他方面的例子,我们看看图3中的幼儿预防接种,同学们都有接过种吧?我们为什么要接种呢?接进去我们体内的其实也是一种病毒,只是它的毒性很小,对我们人体无害,但是注入这种病毒之后我们人体就会产生相应的抵抗能力,以后遇到毒性大的病毒也不怕了。(还有书本上的其他例子逐步介绍。)(学生提出问题再讨论解决) 我们生物课是一门新课程,很多同学对生物课的课堂要求不是很明白,现在我提出几点要求,希望同学们认真遵守: 课前十分钟预习,课堂积极发言(占总分10%) 课外作业按时单独完成(占总分10%) 课堂上的实验课,讨论课可互相讨论问题,但要保持课堂纪律 实验课,探究课布置的准备工作要做好 第一章认识生物 第一节生物的特征 教学目标: 1.学会科学观察的一般方法,通过观察、比较和分析,了解生物的基本特征。 2.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教学活动,逐渐培养学生观察、口头表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教学活动中注意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精神。使学生成为既能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又能虚心倾听别人的意见的人。 教学重点和难点: 1.引导学生观察生命活动的现象,并得出生物的基本特征是本节教学的重点。 2.一些生物的特殊生理现象的分析和归类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课前准备: 1.生物的录像。 2.有关生物与非生物的图片。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案(全册)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案(全册) 1、培养学生对生物课的兴趣,为以后的生物教学打下基础。 2、学生初步了解生物课的教学流程,以适应以后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激发学生对生物课的兴趣。用具: 动物彩图,病例资料,书本彩图,课件教学过程:好,同学们,我们今天上什么课啊?(生物课)这是同学们上初中后新开的课程之一,相信你们都对这新的科目很好奇。你们喜欢生物吗?生物无处不在,首先,告诉我,在你们的理解中,生物包括哪些方面呢?(动物,植物,菌类)我们先来看一些图片。(出示生物发展史)我们生活的家园地球的历史已经有46亿年了,但我们人类的历史只有一小段,那么在我们人类出现之前的那段时期地球上有些什么生物呢?而这些动物现在还存在吗?首先我们来看一下。(简单介绍)这些动物现在我们还能看到吗?为什么呢?大家想一下。那生物除了动物之外还有其他吗?像我们漂亮的校园里面都种满了各种各样的树,为什么有的树能长成几米高,有的却长在地上当地毯来观赏呢?除了动物,植物,还有一些我们看不见的生物在我们身边。大家说一下?刚才我们所说的动物,植物,微生物那都是一些生命的现象,我们书本上《致同学们》那一页中说到,生物学除了研究这些不同生命的现象之外,还要研究生命活动规律。我们生命活动的规律有哪些呢?像

我们常说多喝牛奶会长高,这就是因为牛奶中含有钙,钙是我们骨骼中重要的组成成分。我们生物学是农学,医学,林学,环境科学等等学科的基础,书本上也举了好多生物学用在其他方面的例子,我们看看图3中的幼儿预防接种,同学们都有接过种吧?我们为什么要接种呢?接进去我们体内的其实也是一种病毒,只是它的毒性很小,对我们人体无害,但是注入这种病毒之后我们人体就会产生相应的抵抗能力,以后遇到毒性大的病毒也不怕了。(还有书本上的其他例子逐步介绍。)(学生提出问题再讨论解决)我们生物课是一门新课程,很多同学对生物课的课堂要求不是很明白,现在我提出几点要求,希望同学们认真遵守:课前分钟预习,课堂积极发言(占总分10%)课外作业按时单独完成(占总分10%)课堂上的实验课,讨论课可互相讨论问题,但要保持课堂纪律实验课,探究课布置的准备工作要做好教学后记:课堂上学生气氛还算活跃,对很多新的生物学知识都很好奇,要注意调节学生的积极性,因为生物课大多安排在下午,下午的时间学生精神状态不是很好,多举些有趣的事例来激发他们的兴趣。教学反思: 个别班学生气氛很沉闷,因为对书本上,老师介绍的热门话题不感兴趣,他们没有接触过,要注意调动不同班级的积极性,对不同学生实施不同的教学方法。第一章 第一节生物的特征教案教学目标:

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上册全部教案(完整版)

七年级人教版生物上册全部教案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实验课程的第一课,本节教材符合课标的要求,在教材编排上,文字优美,行云流水;安插了先进的科学知识以及许多精美的图片,并就先进的生物科学技术提出了很多问题,设置悬念,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生物学的积极性。 教学目标: 本节的教学目标侧重放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上(80%),体现思维和表达的能力目标占15%,知识目标占5%。 课时准备: 1.了解初一新生的基本情况。 2.收集关于生物方面尖端先进的科学技术方面的资料,图片、光盘,如DNA侦破技术,人工智能,基因芯片以及目前受社会关注的与生物学有关的问题方面的图片、光盘。 3.磁带(如《校园的早晨》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放一首优美的钢琴曲(或其它如《校园的早晨》磁带)使学生进入情境,感受到课堂氛围的和谐、轻松、愉快、缩短师生间的感情距离,尽量体现师生间的民主平等关系。 让学生在优美的音乐中阅读全文。 二、分组:选定小组长(组织教学:制定课堂纪律规则及评价条例)进行小组讨论,再作记录,小组讨论内容。 1.学校的垃圾问题(特别是食品包装袋、快餐盒等)用哪些方法解 决,哪种方法最好?分析原因。 2.学校伙食房周围树干与其它区域的树干比较,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3.校园内麻雀数量比前几年有所增加,为什么? 4.今年暑期发生的洪涝灾害说明了什么问题? 5.关注自我:有的同学长得健康结实,而有的同学长得瘦弱,你知道原因吗?你能简单回答你是怎样由小到大的吗?你希望自己在原有的基础上长得列健壮吗?更聪明吗? 6.你是从什么途径了解克隆和转基因的?你了解哪些。

三、全班分小组交流、讨论 四、教师作补充,修正和总结,并对同学们的表现作出积极性的评价。 因为是第一节课,学生第一次分组完成不同的讨论项目,然后进行表达和交流,所以无论对和错,应首先给予充分的鼓励,通过交流,辨清正误,这样可以使学生保持积极的思考,积极发言的高昂激情,否则,参与的积极性容易受到打击,以致影响以后的教学。 五、师生共同朗诵课文《致同学们》的第一、二段欣赏这两段话,提高文学修养,讨论:生活离得开生物吗? 六、教师启发,通过平常看报、看电视、看书、听广播或在网上查询的资料,谁能说说除了我们刚才讨论的问题以外,你还知道关于生物学的其它方面知识吗?(最后教师补充) 七、结束语: 同学们,21世纪是生物学的世纪,作为一个21世纪的现代公民,是否应该了解这方面的知识呢?是否应该具备获取知识的方法和能力呢?自主、合作、探究已成为新时代的学习方式。生命的世界真精彩,生物的世界真奇妙,让我们一起努力共同破译生命的密码吧!

部编版(完整版)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 期末试卷及答案

部编版(完整版)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期末试卷及答案 一、选择题 1.《礼记》上说“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这句话告诉我们的道理是() A.要尊重老师与学业,与老师建立良好关系 B.师生之间发生矛盾要求同存异,主动关心 C.在平等相待中,我们可以和老师成为朋友 D.老师都是我们精神成长的指导者与引路人 2.进入中学时代,小华开始了住宿生活,每天自己洗衣服,自己整理床铺,自己购买日常用品,面对无数的第一次,想起从小在父母身边养尊处优,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却不带一丝感恩之情,内心深感愧疚。这表明 A.随着身心的不断发展,我们开始探寻生命的奥秘 B.随着自我意识的逐步觉醒,我们开始主动认识自己 C.随着理解能力的提高,我们对世界的认识越发具体而深入 D.随着生活体验的日渐丰富,我们开始自觉磨砺意志和品格 3.李克强强调:“无论工作多忙,都要抽出时间读书。如果不读书,就难以有思想火花闪烁,也难以了解人类文明进程。”这是因为() ①学习是成才的阶梯 ②通过阅读可以得到一切美好的东西 ③学习可以提高道德修养,增长才干 ④不断学习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 A.①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 4.当今社会,终生学习已经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我们要确立终生学习的观念,以适应现代社会不断发展变化的新要求。下列说法能体现这一思想的是 ①活到老,学到老②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③吾生有崖,而知无崖④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 5.生命有时尽,但生命又可以接续,你是如何理解生命有接续的呢 ①个人生命是短暂的,但一代又一代的个体生命实现了生命的接续 ②生命仅仅是指人身体的生命 ③生命的接续就是身体上接续祖先的生命 ④生命的接续,使得每个人的生命不仅是‘我’的生命,还是‘我们’的生命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①④ 6.“世间最美好的东西,莫过于有几个头脑和心地都正直的朋友。”下列选项中体现这一观点的是() A.李某和刘某因玩电脑游戏旷课,在老师进行调查了解时她们互相隐瞒真相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一单元第一章第一节《 认识生物》教案

第一章认识生物 第一节生物的特征 一、教学目标 ①观察生物和非生物,比较它们的区别。 ②学生能够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③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表达能力。 ④增强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更加热爱生活,珍爱生命。 二、难点和重点 重点:①学生能够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②增强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 难点: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课前准备 教师:①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准备实物、图片。 ②教师准备与课程相关的挂图。 学生:①学生观察生活环境,区分生物与非生物。 四、教学设计 1.什么是生物? 观察绚丽多彩的大自然挂图,说出其中的生物与非生物。或实地考察大自然。(适合班额小的农村学校,班额大,需要分小组进行。)提出问题:

“请举出画面中的物体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注意鼓励中差生参与) 展示挂图,启发学生找出图中的生物与非生物(无条件进行多媒体教学的学校可用此法) 教师组织好学生,让其在大自然中认真区分生物与非生物。 生物的特征: 实物对比,通过分析小鸟具有的一些生物特征后,学生拿出自己所带的生物与小鸟对比,说出这些生物具有的与小鸟相同的特征,互相补充,得出生物所具有的共同特征。 观察书中插图,说出各种生物正在进行的生命活动,然后学生分小组,以自身为例讨论人是否也具有书中描述的生物特征,选出代表,举例说明,各组间可针对不同观点进行辩论,使大家认识到生物的共同特征。 集思广益,调动思维潜力,学生观察某些生物图片或多媒体课件,结合平时了解的生物知识,协作互补,从记忆中搜索信息,说出生物的其他特征。例如,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生物有一定的寿命等。 启发学生用对比法比较出生物的共同特征,同时可向学生解释不同生物进行各种生命活动的方式有所不同(如动植物繁殖的方式不同)。 指导学生认真观察挂图,阅读课文。提出问题:“想想你具有哪些生物特征?”对于一些不易观察到的生物特征,教师可提示学生,

初一生物上册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初一生物上册第一章知识点总结每一门功课都有它自身的规律,有它自身的特点,生物当然也不例外。下面是有关初一生物上册第一章知识点的内容,供你学习参考! 1、显微镜的结构及各结构功能。 结构:目镜、物镜、镜筒、镜臂、粗准焦螺旋、细准焦螺旋、压片夹、反光镜、镜座。 作用:放大调整物像 2、显微镜使用过程(每个过程应注意的方法) ①取镜和安放:一手握镜臂,一手托镜座,把显微镜放在距离试验台边缘10cm处。 ②对光:转动转换器,使低倍物镜正对通光孔。光线较强时用平面镜,光线较弱时用凹面镜。 ③安放装片:把制作的玻片标本放在载物台上,并用压片夹压住,让标本正对通光孔中心。 ④调焦: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下降至接近玻片标本为止,注意物镜不要碰到标本(此时一定要看着物镜)。左眼向物镜内观察,同时逆向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上升直到看清物像为止。在略微转动细准焦螺旋使物像更清晰。 3、什么是观察,观察的顺序? 观察是我们了解、掌握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等第一手材料的基本方法,也是探究生命问题的第一步。

在观察方式上,一般是先用肉眼、再用放大镜、最后用显微镜;在观察方位上,一般采取先整体后局部,向宏观后微观,从外到内,从左到右等顺序 4、量筒测量时的方法。 ①在量筒内倒适量的水(以浸没待测固体为准)读出体积V1 ②用细线栓好固体慢慢放入到量筒内,读出这时水和待测固体的总体积V2 ③用V2V1,得到待测固体的体积 5、动植物标本的采集和制作 植物标本:①采集②压制或浸泡③成品 动物标本:①捕捉、杀死、放入三角包②插针③固定在展翅板上④保存(成品) 6、探究实验的六个步骤 提出问题做出假设设计实验完成实验得出结论表达、交流7、探究实验的设计要求? 在科学探究过程中,要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探究的结果经过反复的实验论证,证明无误后,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总结:本章节主要讲述了显微镜的结构功能特点以及使用方法。 初一生物上册第一章知识点就分享到这里,希望以上内容对您有所帮助!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案1: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途径 教学目标 1.说出大量根毛对植物吸水的意义。 2.说明水分在植物体内的运输途径。初步了解茎的结构和各部分的作用。 3.运用有关绿色植物吸收水和运输水的器官特点的知识,解释生活和生产中的相关现象。 重点和难点 1.描述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运输途径,解释生活生产中的相关现象。 2.从生物圈水循环的高度认识大量根毛吸水的意义。 方案一:学生四人一组,结合已有的经验和知识进行猜想、归纳,小组间进行表达和交流,整体感知本节内容。 方案二:学生观看水分进入植物体的CAI课牛(或自制投影片),描述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大体途径,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整体感知。

方案三:学生迅速浏览课本,概括出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整体感知。引导学生猜想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途径,对本节内容进行整体感知。 1.根适于吸水的特点 方案一:生物课外小组的同学讲述参与老师培养长出根毛的幼苗的过程,对所观察到的现象进行思考并分析原因。然后学生阅读课本P111《观察与思考》,确认根适于吸水的特点。 方案二:学生根据老师的指导,结合平日的观察,大胆猜想根适于吸水的特点,然后通过观察老师发放的已长出根毛的幼根,四人一组讨论归纳确认猜想的正确性。 方案三:学生直接观察老师发放的已长出根毛的幼根,结合已有的知识,四人一组进行讨论,小组间进行表达和交流,共同确认根适于吸水的特点。 方案四:学生直接阅读课本上的《观察与思考》四人一组讨论思考题,通过小组间的表达和交流,共同确认根适于吸水的特点。教师指导课外小组的学生发言,指导学生通过《观察与思考》,确认根适于吸水的特点。 2.从生物圈水循环的角度来理解根适于吸水的意义。 方案一:学生四人一组进行讨论后,暂不下结论,让问题留在头脑中随知识扩展不断完善。 方案二:学生四人小组进行讨论后,小组间进行表达和交流,理解根吸水实际上等于参与了生物圈中的水循环。教师引导学生随着知识增多从生物圈水循环的角度来理解根吸水的意义。教师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思考。二、水分运输的途径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生物 期末试卷及答案-百度文库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生物期末试卷及答案-百度文库 一、选择题 1.小伟在自己的博客中写道,进入初中,功课从“寥寥无几”到“五花八门”,老师从“大包大揽”到“大幅放权”,同学从“街坊邻居”到“五湖四海”……这表明: A.初中课程变难,学习是唯一任务B.认识许多同学,交朋友才是目的 C.初中完全独立,不需要父母帮助D.初中生活变化,我们站在新起点 2.中国篮球巨星姚明被美国主流媒体称为“真正的巨人”,姚明在球场上可谓星光四射,但如果让他练体操或举重,结果可想而知。这启示我们 ①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 ②只要拥有梦想,就一定能功成名就 ③要善于挖掘自己的潜能,不断完善自己 ④发挥自己的优势,才能展示自己的风采 A.②③④B.①②④C.①②③D.①③④ 3.中学时代是人生发展的一个新阶段,因为中学生活 ①意味着新的机会和可能 ②意味着新的目标和挑战 ③为我们的发展提供了多种机会 ④让我们可以远离父母的唠唠叨,学会独立生活 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 4.著名音乐家胡赫曾对贝多芬说:“你不应该成为第二个莫扎特,你应该成为一个贝多芬。”这句话() A.告诫贝多芬一定要模仿莫扎特 B.告诫贝多芬生命是短暂的 C.说明了莫扎特在音乐方面没有什么成就 D.说明了生命是独特的,每个人有不同的人生道路,每个人的生命都不可替代 5.孟子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意思是说,只有家庭关系和睦,才会有社会关系的和谐、顺畅。要实现和谐家庭,需要 ①勤俭持家,形成良好家风 ②家庭成员间要和睦相处 ③要共同分担家务,共同协作 ④要以良好的心态面对家庭发展中的变化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6.妈妈是我的好朋友,有时候,我在外面受了气,她就安慰我,逗我开心,我有不会做的作业,她总是耐心给我讲解,直到我听懂了她才放心;爸爸是我的好伙伴,他常常陪我下棋、打羽毛球、做游戏。我有一个幸福的家!这段初中生的话语说明了 A.现代家庭的氛围越来越平等、民主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一章知识点归纳汇总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一章知识点归纳汇总 第一章知识点归纳 1、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 2、生物圈是生物共有的家园。 3、“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若用生物圈的概念来衡量:部分符合生物圈的范围。 4、生物圈在海平面以下约11000米和海平面以上约10000米之间,包括大气圈的下层、整个水圈和岩石圈的上层,这里有维持生命的空气、水、阳光等条件。 5、生物的家族中有植物、动物、真菌、细菌、病毒等。 6、物种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核心,物种多样性的实质是遗传(基因)多样性。生物学家已经发现、命名并记录了200多万种生物,基中70%以上是动物,约22%是植物和真菌。 7、在生物圈中,物种数量最多的一类生物是昆虫。 8、遗传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内在形式,遗传多样性决定物种多样性。 9、生态系统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外在形式。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生态系统包括陆地、湿地和海洋生态系统。 10、生态系统:在一定的地域内,生物与环境形成的统一整体叫生态系统。一片森林、一个池塘、一块草地、一块农田都可称为一个生态系统。 11、生物多样性包括物种多样性,遗传(基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12、菊花是我国广为栽培的观赏花卉,共有两万多个品种,这充分体现了生物多样性中的遗传(基因)多样性。 13、南沙群岛是我国传统渔场。这里的珊瑚礁里生活着许多品种的珊瑚虫, 这种生物多样性的实质是 ...遗传(基因)多样性。 14、微山湖是我国北方最大的淡水湖,湖内有鱼类78种,鸟类205种,湖 中还有维管植物239种,这些数字主要体现了物种多样性 .....或生物种类的多样性 ........。 15、世界上没有指纹完全一样的两个人,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中的遗传 ..(基 因)多样性 ...。 16、表格中的资料信息直接反映了生物多样性中的生物种类的多样性 .. ........或物种

新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生物的特征教案

新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生物的特征教案; 第一节生物的特征;. (1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科学观察的一般方法,通过观察、比较和分析,了解生物的基本特征。 2.通过组织学生观察,逐渐培养学生口头表达、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1.能够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2.增强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难点: 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引入:展示盆栽植物和一个小机器人,说明它们的根本不同在哪里? 盆栽植物是生物。说明生物与非生物是有区别的。生物具有区别非生物的本质特征。 引导学生根据书上提供的图片和文字资料和已有的生物学知识,说明生物的特征。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抽题讨论(如果学生人多可两组一题)小组选出组长、记录员、发言人。小组研究讨论结束后,可研究讨论其他组的题。待各组完成后,各组派代表向全班汇报,最后可以安排本小组同学补充发言,而后其他小组同学再发言补充(教师除了组织学生的活动,可以作为学生中的一员参与他们的讨论和研究)。 下面是讨论的大致内容: 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物质 (1)植物可以通过光合作用自己制造有机物,并为动物提供了食物; (2)寄生植物获取别的生物体中的有机物。如猪笼草、菟丝子、食人树等; (3)动物从自然环境中获取现成的有机物。如猫抓鼠吃;青蛙抓虫吃;狗吃肉;羊吃草等; (4)细菌、真菌等分解枯枝落叶朽木动物的尸体粪便等有机物。任何生物的生存都需要营养物质。 2.生物需要呼吸 (1)植物的光合作用需要的能量来自呼吸作用提供,植物的各项生理活动所需要的能量都是由呼吸作用提供的。 (2)人从出生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不能停止的是呼吸。成人呼吸频率16-18/每分钟。 (3)鱼生活在水中需要大量滤水从水中摄取氧气。 3.生物体都能繁殖后代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生物 期末试题及答案解答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生物期末试题及答案解答 一、选择题 1.小伟在自己的博客中写道,进入初中,功课从“寥寥无几”到“五花八门”,老师从“大包大揽”到“大幅放权”,同学从“街坊邻居”到“五湖四海”……这表明: A.初中课程变难,学习是唯一任务B.认识许多同学,交朋友才是目的 C.初中完全独立,不需要父母帮助D.初中生活变化,我们站在新起点 2.当人们问球王贝利哪一个进球最精彩的时候,他回答“下一个”。这是对自己能力的信心,也是对已有成绩的超越。“做最好的自己”成为球王的座右铭。下面说法错误的是A.“做更好的自己”需要扬长避短 B.“做更好的自己”需要主动改正缺点 C.“做更好的自己”还需要不断激发自己的潜能 D.“做更好的自己”就要放弃学习 3.当今社会,终生学习已经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我们要确立终生学习的观念,以适应现代社会不断发展变化的新要求。下列说法能体现这一思想的是 ①活到老,学到老②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③吾生有崖,而知无崖④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 4.2019年,潮州某校举行逃生演练、紧急疏散等活动。对此,小明很不以为然:又没发生地震,用得着那样瞎练吗?下列说法,最能说服小明的是 A.人的生命是顽强的,也是脆弱的,关爱生命从小事做起 B.人的生命独特性突出表现在与其他生命相比最具有智慧 C.无论遇到多大挫折,永不放弃生的希望 D.通过逃生演练、紧急疏散活动可以实现生命的价值 5.中学时代是人生发展的一个新阶段,因为中学生活 ①意味着新的机会和可能 ②意味着新的目标和挑战 ③为我们的发展提供了多种机会 ④让我们可以远离父母的唠唠叨,学会独立生活 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 6.2018年10月30日,当代著名武侠小说作家金庸先生逝世。有人说:“金庸去世,再无江湖。”但也有人说:“感谢金庸,为我们留下一个江湖。”这表明 A.生命终逝,要顺从一切自然规律 B.生命是短暂的,我们要及时纵情享乐 C.只有人的生命才会有其独特价值 D.生命虽已逝,精神财富却在不断传承 7.在学校生活中,学生常常会遇到自己被老师错怪、冤枉的情况。在这样的情境下,我们正确的对待方式是 ①告诉自己一定要冷静,努力克制,避免冲动 ②请同学或者班干部代自己向老师解释清楚

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一章知识点归纳整理

第一章知识点归纳 1、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 2、生物圈是生物共有的家园。 3、“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若用生物圈的概念来衡量:部分符合生物圈的范围。 4、生物圈在海平面以下约11000米和海平面以上约10000米之间,包括大气圈的下层、整个水圈和岩石圈的上层,这里有维持生命的空气、水、阳光等条件。 5、生物的家族中有植物、动物、真菌、细菌、病毒等。 6、物种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核心,物种多样性的实质是遗传(基因)多样性。生物学家已经发现、命名并记录了200多万种生物,基中70%以上是动物,约22%是植物和真菌。 7、在生物圈中,物种数量最多的一类生物是昆虫。 8、遗传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内在形式,遗传多样性决定物种多样性。 9、生态系统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外在形式。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生态系统包括陆地、湿地和海洋生态系统。 10、生态系统:在一定的地域内,生物与环境形成的统一整体叫生态系统。一片森林、一个池塘、一块草地、一块农田都可称为一个生态系统。 11、生物多样性包括物种多样性,遗传(基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12、菊花是我国广为栽培的观赏花卉,共有两万多个品种,这充分体现了生物多样性中的遗传(基因)多样性。 13、南沙群岛是我国传统渔场。这里的珊瑚礁里生活着许多品种的珊瑚虫,这种生物多样性的实质是 ...遗传(基因)多样性。 14、微山湖是我国北方最大的淡水湖,湖内有鱼类78种,鸟类205种,湖 中还有维管植物239种,这些数字主要体现了物种多样性 ........。 .....或生物种类的多样性 15、世界上没有指纹完全一样的两个人,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中的遗传 ..(基 因)多样性 ...。 16、表格中的资料信息直接反映了生物多样性中的生物种类的多样性 .. ........或物种多样性 。 .... 系统 ..。 18、素有“地球之肺 ......。 ....”之称的生态系统是森林生态系统 ....”和“绿色水库 19、具有净化水质、蓄洪抗旱作用,被人们誉为“地球之肾 ....”的生态系统是 湿地生态系统 ......。 20、地球环境中最具有生物多样性的地区是热带雨林 ....。 21、生物与非生物最本质的区别:是否有生命 .....。 22、生物的特征: 1

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上册全部教案(完整版)

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 教学目标:1.初步认识生物 2.区别生物和非生物 3.了解生物特征 4.通过学习使学生珍爱生命 教学重点:1.生物和非生物区别 2.生物的特征 教学难点:生物的特征 课时安排:1课时 第一节认识生物 课前准备:教师制作单元页和课本第3至第第6页的图片,学生查找与生物的特征相关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讲授新课 1.什么是生物 师:我们生活在一个异常美丽的星球上,你们知道是什么将我们的环境点缀得如此绚丽多彩吗? 生:花、草、树、山石、河流等等。 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好,我们的环境就是因为有这些花、虫、鸟、兽和它们栖息的环境,才构成了一幅幅美丽的图画。今天我们就来关注一下生物及其生存的环境,进一步了解生物的共同特征。请同学们观看大屏幕单元页的照片和图I-6,I-10。 生:欣赏屏幕上所呈现出的绚丽多彩的大自然。 师:请同学描绘大屏幕中的图像。 师:这些形态各异的物体各自具有不同的形态,但是又都具有共同的特征,它们有的具有生命,有的没有生命。请同学们想一想哪些物体是非生物,为什么? 生:同学1说:“蓝天、白云、房屋、太阳、山石、车辆等是非生物,因为它们没有生命”。同学2补充说:“还有、流水、土地”。 2.生物的特征 师:出示图I-6,I-1,I-10图片中的狮在追辅斑马,植物光合作用,小鸡觅食等等都是生命现象,到底什么是生物呢?生物有哪些共同特征?怎样判断一个物体是否具有生命?请同学们分组讨论。 生:讨论后回答。 学生1回答:“活着的,具有生命的物体是生物。” 学生2回答:“有感情的物体。” 学生3回答:“生物的存活需要养料,要吃东西。” 师:你们列举一下所知道的生物,看看他(它)都需要什么才能存活?

部编人教七年级上册生物知识点总结精编

七年级上册生物复习资料 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植物、动物、细菌、真菌、病毒,这形形色色的生物,以及他们与环境的关系,还有我们人类自己的身体,都是生物学研究的对象。 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 第一章《认识生物》 第一节生物的特征 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2、生物能进行呼吸。 3、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 4、生物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 5、生物能生长和繁殖。 6、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 7、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病毒除外)。 观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基本方法,可以直接用肉眼,也可以借助放大镜、显微镜、望远镜等仪器,或利用照相机、摄像机、录音机等工具,有时还需要测量。科学观察要有明确的目的,观察要全面、细致和实事求是。 第二节《调查周边环境中的生物》 1、调查的步骤:①明确调查目的;②确定调查对象;③制定合理的调查方案;④调查记录;⑤对调查结果进行整理和分析;⑥撰写调查报告。 2、生物的分类 第二章《了解生物圈》 地球上所有的生物与其环境的总和就叫生物圈。 第一节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1、生物的生活环境不仅是指生物的生存空间,还包括存在于它周围的各种影响因素。 环境中影响生物的生活和分布的因素叫做生态因素。生态因素可分为两类: (1)非生物因素:光、水分、温度等。(2)生物因素: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 最常见的是捕食关系,还有竞争关系、合作关系、寄生关系 2、探究的过程:1、提出问题 2、作出假设 3、制定计划 4、实施计划 5、得出结论 6、表达和交流 对照实验: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叫做“对照实验”。 3、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4、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的例子(P.17) 生物对环境的影响:植物的蒸腾作用调节空气湿度、植物的枯叶枯枝腐烂后可调节土壤肥力、动物粪便改良土壤、蚯蚓松土。生物在适应环境的同时,也影响和改变着环境。 第二节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 1、生态系统的概念: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叫生态系统。一片森林,一块农田,一片草原,一个湖泊,等都可以看作一个生态系统。 2、生态系统的组成: 3、植物是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动物是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细菌和真菌是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生态系统中在一般情况下数量最大的应该是生产者。 4、食物链和食物网: 在生态系统中,不同生物之间由于吃与被吃的关系而形成的链状结构叫做食物链。 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往往有很多条食物链,它们彼此交错连接,形成食物网 ①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 ②物链的起始环节是生产者,终点为消费者,且是不被其他动物捕食的动物; ③养级越高,生物数量越少; ④有毒物质沿食物链积累,营养级别越高的生物,体内有毒物质积累的越多。 5、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生物七年级上册知识点第一章知识归纳

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 第一章认识生物 1、生物的共同特征: ①需要营养 ②能呼吸 ③能排泄 ④有应激性(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⑤能生长和繁殖 ⑥有遗传和变异特性 ⑦除病毒外,都有细胞构成 2、生物的生活环境:不仅指生物的生存空间,还包括存在于它周围的各种影响因素。 3、环境因素分: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 4、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水、温度等。 5、生物因素:指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 6、生物因素之间的关系:有捕食、竞争、合作、寄生等。 7、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①环境影响生物。 ②生物适应环境。生物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等方面有与其环境相适应的特点。 ③生物还能影响环境。 8、生态系统: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形成的统一的整体。 9、生态系统组成: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分解者--腐生细菌、真菌等微生物。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和土壤等。 10、食物链: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由于吃与被吃而形成的关系。 例如:草兔子狼 (1)食物链一定是从生产者开始,到范围内不再被捕食的消费者结束。 (2)食物链是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分解者不参与形成食物链 (3)食物链中的箭头表示物质和能量的流动方向 11、食物网: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许多食物链彼此相互交错连结而形成的复杂营养关系。 12、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的流动: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沿食物链越来越少。 13、生态系统中有毒物质的积累:某些有害物质会通过食物链不断积累,营养级别越高的生物,体内积累的有毒物质越多。 14、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自动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15、探究的一般过程: ①提出问题→②作出假设→③制定计划(设计实验)→④实施计划→⑤得出结论→⑥表达交流 16、对照实验: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 17、对照实验设计的关键:唯一变量,其他条件相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