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球蛋白Fc段受体Ig根据其重链抗原性的差异分为IgMIgGIgA...

免疫球蛋白Fc段受体Ig根据其重链抗原性的差异分为IgMIgGIgA...
免疫球蛋白Fc段受体Ig根据其重链抗原性的差异分为IgMIgGIgA...

三、免疫球蛋白Fc段受体

Ig根据其重链抗原性的差异分为IgM、IgG、IgA、IgD和IgE五类。各类Ig的不同功能主要与其结构有关。机体内许多细胞表面具有不同类Ig Fc的受体,通过Fc受体与Ig Fc的结合,参与Ig介导的生理功能或病理损伤过程。目前已鉴定明确属于CD抗原的Fc受体有FcγR、FcαR和FcεR。

(一) FcγR(CD64、CD32、

1. FcγR的结构和分布 FcγR可分为FcγRⅠ、FcγRⅡ和FcγRⅢ三类,它们的结构和分布有所不同。

(1) FcγRⅠ(CD64):70kDa穿膜糖蛋白,属Ig超家族成员,胞膜外区有3个C2结构,基因染色体定位于1q23~24。识别CD64的代表性McAb有McAb22、McAb32.2、197和10.1等。 FcγRⅠ是高亲合力受体,Kd10-8~10-9M,主要与人的单体IgG1、IgG3以及小鼠IgG2a和IgG3结合。与人IgG4结合的亲合力明显降低,与IgG2则无结合能力。FcγRⅠ主要分布于单核细胞、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等,但表达水平各不相同。FcγRⅠ位点数:15000~40000/每个单核细胞,>50000/巨噬细胞,<1000/新鲜中性粒细胞。IFN-γ可刺激单核细胞、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表达FγRⅠ水平增加5~10倍,G-CSF也有这种促进作用。

(2) FcγRⅡ(CD32):40kDa穿膜糖蛋白,属于Ig超家族成员,胞膜外区有2个C2结构,基因染色体定位于1q23~24。识别CD32的代表性McAb有CIkM5、IV·3、KuFc79和41H16等。 FcγRⅡ与单体人IgG1,IgG3、IgG4结合为低亲合力,Kd5×10-7M。FcγRⅡ 表达于除红细胞外的其它血细胞,分子数目:20000~40000/每个细胞。根据DNA序列和功能不同,FcγRⅡ 可分为三种形式,不同形

式FcγRⅡ的差别主要在于胞浆区的结构不同。

(3)FcγRⅢ(CD16):50~70kDa糖蛋白,属Ig超家族成员, 有2个C2结构,基因染色体位于1q23~24。识别CD16代表性的McAb有HUNK2、Leu11、3G8、Gran1和B73.1等。FcγRⅢ结合人IgG1、IgG3,为低亲和力受体。FcγRⅢ有FcγRⅢA 和FcγRⅢB两种异型:①FcγⅢA,穿膜结构,主要分布于巨噬细胞、NK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巨噬细胞表达高水平FcγRⅢA,而单核细胞表达水平较低。FcγⅢA与二硫键连接的CD3ζ或FcεRⅠγ链双体相关,巨噬细胞上FcγRⅢ A 与CD3复合体γ链相关,NK/LGL上FcγRⅢA则与ζ链相关。 TGF-β促进培养的单核细胞表达FcγRⅢA。②FcγRⅢB,通过GPI“锚”在中性粒细胞表面, 每个人中性粒细胞表达10万~20万,血液中可溶性的FcγRⅢ主要来自这种形式, 中性粒细胞激活剂短时间处理后可明显降低FcγRⅢ B的表达水平,可能与通过激活内源性蛋白酶切除GPI连接分子有关。

图1-8 FcγR、FcαR和FcεR结构示意图

2. FcγR的功能 FcγR的功能主要是通过髓样细胞和NK细胞来发挥的。 (1) 单核-巨噬细胞:FcγRⅠ、Ⅱ和Ⅲ均可介导人单核细胞ADCC来杀伤肿瘤等靶细胞,这种ADCC效应为Mg2+依赖,并需LFA-1等粘附分子参与。 IFN-γ可促进单核细胞FcγRⅠ介导的杀伤作用。单核椡淌上赴赏ü鼺cγRⅠ、Ⅱ、Ⅲ发挥调理吞噬和清除免疫复合物的作用。

(2) 中性粒细胞:新鲜分离的中性粒细胞不能通过FcγR溶解靶细胞, 但在IFN-γ刺激下可通过FcγRⅠ和FcγRⅡ介导杀伤作用,对于FcγRⅠ,IFN-γ

主要是诱导其表达水平升高,而对FcγRⅡ表达水平并未见改变,可能是通过对

杀伤机理的调节。GM-CSF也能通过FcγRⅡ明显增强中性粒细胞的杀伤水平。GPI 连接的FcγRⅢB并不能介导中性粒细胞杀伤肿瘤的作用。活化中性粒细胞通过FcγRⅠ、Ⅱ发挥调理吞噬和清除免疫复合物的作用。

(3)嗜酸性粒细胞:未刺激的嗜酸性粒细胞没有杀伤作用,GM-CSF、 TNF和IL-5等是嗜酸性粒细胞发挥ADCC效应的有效激活剂,在杀伤寄生虫和抗肿瘤中有重要作用。GM-CSF对嗜酸性粒细胞的激活作用主要是通过FcγRⅡ介导的。

(4) NK细胞:通过FcγRⅢA介导ADCC杀伤肿瘤细胞等靶细胞,IL-2和IFN-γ可明显提高NK细胞的杀伤活性,但并不明显改变FcγRⅢA的表达水平。

(二) FcαR(CD89)

FcαR(CD89)为分子量60kDa穿膜糖蛋白,胞膜外区206氨基酸,穿膜区19氨基酸,胞浆区为41氨基酸,属Ig超家族成员,胞膜外有2个C2功能区,为中亲和力受体,主要表达于单核细胞、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等,介导吞噬、ADCC以及炎症介质的释放。中性粒细胞表面FcαR可结合血清型和分泌型IgA1和IgA2,亲和力约为Kd 5×10-7M。热或化学物质凝集的IgA可刺激中性粒细胞脱颗粒。

(三) FcεR(FcεRⅠ、FcεRⅡ)

1. FcεR的结构和分布 FcεR可分为FcεRⅠ和FcεRⅡ两类,其结构、分布及介导的生物学作用有所不同。

(1) FcεRⅠ:为高亲和力受体,Kd10-9~10-10M,由α、β、γ-γ四条链组成。其中α链含222个氨基酸残基,分子量为25kDa,胞膜外区属Ig超家族结

构,2个C2区,与FcγRⅡ和FcγRⅢ高度同源,胞膜外区与IgECε2/Cε3结合;穿膜区20左右氨基酸中含有与FcγRⅢ A相同的8个氨基酸残基;胞浆区的31个氨基酸结构较为独特。β链含243个氨基酸残基, 分子量为33kDa,有四个穿膜部分,N端和C端都位于胞浆内,β链可能把α链和γ-γ链连在一起。两条γ链由二硫键连接组成同源二聚体,每条链62个氨基酸,分子量为8kDa,胞膜外区只有5个氨基酸残基,γ链与CD35高度同源,γ链与FcεRⅡ表达的稳定性和信号的转导有关。 NK细胞表面FcγRⅢA(CD16)可能与CD3ζ或FcεRⅠγ链相连,提示FcεRⅠ γ链与CD3复合物中ζ的结构和功能的相似性。FcεRⅠ主要分布于嗜碱性粒细胞和肥大细胞。

(2) FcεRⅡ(CD23):低亲和力受体,分子量45kDa,单链穿膜糖蛋白,Ⅱ型跨膜蛋白,属C型植物血凝素家族成员。CD23含有321个氨基酸,N端在胞膜内,1~23位氨基酸组成胞浆尾,24~43位氨基酸为疏水跨膜区,靠C端胞膜外区由277个氨基酸组成,有一个糖基化点,82、102、125、150位氨基酸残基为蛋白水解酶敏感位点,凝集素同源区位于C端163Cys至282Cys之间,该同源区共含6个Cys。88至116位氨基酸之间有一个亮氨酸拉链结构,参与CD23分子同源二聚体的形成。CD23分子靠胞膜外C端被裂解的不同片段14kDa、25kDa和33~37kDa片段均称为IgE结合因子(IgE-binding factor IgE-BF)。FcεRⅡ 可在蛋白水解酶裂解后形成可溶性CD23分子(sCD23)即IgE-BF。CD23mRNA有

FcεRⅡam RNA和FcεRⅡbmRNA两种,它们所翻译的CD23分子仅在胞浆区有7个氨基酸残基的差别(图1-9)。FcεRⅡa仅B细胞表达,并易降解为

sCD23;FcεRⅡb表达于B细胞、T细胞、嗜酸性粒细胞、血小板、单核细胞、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郎罕氏细胞、含有EBV基因组的鼻咽癌细胞、髓样细胞系如U937等,主要以膜分子形式存在,IgECε3与FcεRⅡ结合有关。IL-4可诱导正常B细胞、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转录FcεRⅡbmRNA,促进CD23的合成与表达,EBV核蛋白EBNA2对CD23表达及sCD23的释放也有促进作用。而IFN-γ、TGF-β、PGE2、糖皮质激素等对B细胞表达CD23和释放sCD23则起抑制作用。

2. FcεR的功能

(1) FcεRⅠ:嗜碱性粒细胞和肥大细胞具有高亲和力FcεRⅠ,每个细胞表面约有10万个,当相应变应原与嗜碱性粒细胞、肥大细胞表面IgE/FcεRⅠ复合物结合后通过交联使磷酸肌醇水解,胞浆Ca2+浓度增加,使细胞脱颗粒,合成和释放组织胺、LT、PAF等多种介质,介导Ⅰ型速发型超敏反应。

图1-9 CD23分子结构模式图

(2) FcεRⅡ:FcεRⅡ为B细胞分化激活抗原, 变态反应性疾病患者PBMC中CD23密度明显增加,血清IgE-BP(sCD23)升高。sCD23具有B细胞生长因子(B cell growth factor,BCGF)活性,故又称B细胞来源的B细胞生长因子(B-BCGF)。sCD23的这种生长因子作用可能是作为配体与受体CD21(CR2)结合后介导

的,CD23分子通过可结合碳水化合物的凝集素同源区与CD21糖链结合。此

外,sCD23通过亮氨酸拉链结构,引起B细胞膜CD21分子交联,促进B细胞生长。sCD23对膜CD23有正反馈作用,促进B细胞的分化和IgE的产生,并与IL-4有协同作用,此外,FcεRⅡ还可介导IgE依赖的ADCC和吞噬作用。CD23与B淋

巴细胞的转化及恶变有关,EBV转化B细胞后只有B细胞表达CD23才能建立永生化的细胞系,可能与EBV核蛋白的EBNA2有关,EBNA2结合于FcεRⅡa基因起始部位-275~-89的一个189bp DNA片段结合,反式作用于FcεRⅡa基因启动子,并诱导B细胞高表达CD21,sCD23引起膜CD21分子交联,形成一种自分泌生长机制。

慢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B-CLL)患者B细胞表达CD23增加,患者血清中sCD23

水平明显升高。关于IgM受体、IgD受体也有报道,前者主要表达于B细胞,后者表达于成熟B细胞。这两种Ig Fc受体尚未归入CD的编号,故在本节从略。此外与多聚IgA和IgM跨膜转运至胞外分泌液中有关的多聚Ig受体(Poly-IgR),是通过与多聚Ig中的J链结合而介导转运功能的,Poly IgR属免疫球蛋白超家族成员

抗原或抗体的检测

抗原或抗体的检测

————————————————————————————————作者: ————————————————————————————————日期:

抗原或抗体的检测 一、检测的原理 借助抗原和抗体在体外特异结合后出现的各种现象,对样品中的抗原或抗体进行定性、定量、定位的检测。 1.抗原与抗体的亲和力(affinity)抗原抗体的结合就像酶与底物的结合,激素与其受体的结合一样不是化学的反应,而是非共价键的可逆的结合。抗原决定簇和抗体分子可变区互补构型,造成两分子间有较强的亲和力。空间构型互补程度不同,抗原和抗体分子之间结合力强弱也不同。互补程度高,则亲和力强。此外,反应温度、酸碱度和离子浓度对抗原和抗体分子上各基因的解离性和电荷特性也有重要的影响,抗体与抗原决定簇之间的结合力大小可用亲合力来表示。高亲合力的抗体与抗原的结合力强,即使抗原浓度很低时也有较多的抗体结合抗原形成免疫复合物。 2.抗原或抗体外检测原理根据抗原抗体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的性状与活性特点,对标本中的抗原或抗体进行定性、定位或定量的检测。定性和定位检测比较简单,即用已知的抗体和待检样品混合,经过一段时间,若有免疫复合物形成的现象发生,就说明待检样品中有相应的抗原存在。若无预期的现象发生,则说明样品中无相应的抗原存在。同理也可用已知的抗原检测样品中是否有相应抗体。 对抗原或抗体进行定量检测时,以反应中加入抗原和抗体的浓度与形成免疫复物的浓度呈函数关系。 (1)根据免疫复合物产生的多少来推算样品中抗原(或抗体)的含量:在一定的反应条件下,加入的已知抗体(或抗原)的浓度一定,反应产生的免疫复合物多少与待检样品中含有相应抗原(或抗体)量成正比。也就是抗体浓度一定时,免疫复合物越多则样品中的抗原量也越多。可用实验性标准曲线推算出样品中抗原(或抗体)的含量。如免疫单向扩散试验、免疫比浊试验和酶联免疫检测等都属于这类方法。 (2)抗原或抗体效价滴定的原理:当抗原抗体复合物形成多少不能反应抗原抗体反应强弱时,就不能以检测反应强度来对抗原或抗体进行定量。在实际工作中,把浓度低的反应成分(抗原或抗体)的浓度固定,把浓度高的另一种反应成分作一系列稀释。例如用人血清作抗原免疫3只家兔,比较3只家兔产生抗体的多少,即滴定3只兔血清抗体效价,可用双向琼脂扩散法来滴定,例如将抗体浓度固定,将抗原作不同的稀释度,分别将抗原或抗体滴入琼脂的相应小孔中,观察免疫兔血清与不同稀释度的抗原出现明显沉淀浅的抗原稀释度(如甲兔的抗体效价为1/2000,而丙免的是1/8000则可比较出后者比前者产生抗体的效价要高)。也就是表示效价的稀释度越高,样品中所含待检成分越多。因人血清(抗原)和抗体(免疫兔血清)相比,浓度高,故应稀释抗原。 二、抗原或抗体检测的实用意义 1.抗体检测的意义检测抗体可用于评价人和动物免疫功能的指标。抗体用于临床治疗或实验研究时也需做纯度分析和定量测定。临床上检测病人的抗病原生物的抗体、抗过敏原的抗体、抗HLA抗原的抗体、血型抗体及各种自身抗体,对有关疾病的诊断有重要意义。 2.抗原检测的意义可做为抗原进行检测的物质可分为以下四类: (1)各种微生物及其大分子产物:用于传染病诊断、微生物的分类及鉴定以及对菌苗、疫苗的研究。 (2)生物体内各种大分子物质:包括各种血清蛋白(如各类免疫球蛋白、补体的各种成分)、可溶性血型物质、多肽类激素、细胞因子及癌胚抗原等均可做为抗原进行检测。在对这些成分的生物学作用的研究以及各种疾病的诊断有重要意义。 (3)人和动物细胞的表面分子:包括细胞表面各种分化抗原(如CD抗原)、同种异型

静注人免疫球蛋白ph4

静注人免疫球蛋白ph4 具有抗体活性的动物蛋白,是由淋巴细胞(B细胞)产生的一种糖蛋白。主要存在于血浆中,也见于其他体液、组织和一些分泌液中。人血浆内的免疫球蛋白大多数存在于丙种球蛋白(γ-球蛋白)中。可分为五类,即免疫球蛋白G(IgG)、免疫球蛋白A(IgA)、免疫球蛋白M(IgM)、免疫球蛋白D(IgD)和免疫球蛋白E(IgE),IgG,IgA和IgM还有亚类。IgG,IgD,IgE均为单体,分泌液中IgA(SIgA)是双体,IgM 是五聚体。其中IgG是最主要的免疫球蛋白,约占人血浆丙种球蛋白的70%,分子量约15万,含糖2~3%。尽管免疫球蛋白千变万化,但都有类似的结构。抗体分子是由两对长短不同的多肽链所组成,四条链通过链间二硫键构成Y型基本结构(H2L2)。IgG分子由4条肽链组成。其中分子量为2.5万(23kD)的肽链,称轻链(L链),分子量为5万的肽链(50~60kD),称重链(H链)。轻链与重链之间通过二硫键(—S—S—)相连接。 H和L链上都有可变区,同类重链和同型轻链的近N端约110个氨基酸序列的变化很大,其他部分的氨基酸序列相对恒定,据此可将轻链和重链区分为可变区(V)和恒定区(C)。VH和VI。各有3个区域的氨基酸组成和排列顺序高度变化,称为高变区(HVR)或互补决定区(CDR),分别为CDRl、CDR2和CDR3。CDR以外区域的氨基酸组成和排列顺序相对不易变化,称为骨架区(FR)。VH和VI。各有113和107个氨基酸残基,组成4个FR(分别为FRl、FR2、FR3和FR4)和3个CDRs。VH和VI-中的各氨基酸可编号,一些保守的氨基酸都有其固定的编号位置,将不同序列和已编号的序列进行对比以后,在某个位置上多出来氨基酸编号为A、B、C等,如27A、27B、27C、106A等。VH和VL的3个CDR共同组成Ig的抗原结合部位,识别及结合抗原,并决定抗体识别的特异性。 免疫球蛋白轻、重链可变区氨基酸顺序的编号 重链和轻链的C区分别称为CH和CL,不同型别(x或入)CI。的长度基本一致.但不同类别IgCH的长度不一,有的包括CHl~CH3,有的为CHl~CH4。同一种属生物体内针对不同抗原的同一类别Ig的C 区氨基酸组成和排列顺序比较恒定,其抗原性是相同的,但V区各有不同。C区与抗体的效应功能相关,可激活补体,介导穿过胎盘和黏膜屏障,结合细胞表面的Fc受体从而介导调理作用、ADCC作用和I型超敏反应。 在Ig分子伸出的两臂和主干之间(CHl与CH2之间)还有个可弯曲的区域,称为铰链区。该区含有丰富的脯氨酸,因此易伸展弯曲,能改变两个结合抗原的Y形臂之间的距离,两臂之间的角度可自0到90变化,这样有利于两臂同时结合两个不同的抗原表位。虽然IgD、IgG、IgA有绞链区,而IgM和IgE没有,但这并不说明它们完全不能弯曲,实际上还有相对的弯曲性。各类抗体的铰链区的长度及氨基酸的顺序也有不同;人IgD的可伸展的距离最大,IgG4和两种IgA的弯曲度则有限。 所有的抗体是Ig,但Ig并不都是抗体。Ig的两个重要特征是特异性和多样性。它们是机体受抗原(如病原体)刺激后产生的,其主要作用是与抗原起免疫反应,生成抗原-抗体复合物,从而阻断病原体对机体的危害,使病原体失去致病作用。另一方面,免疫球蛋白有时也有致病作用。临床上的过敏症状如花粉引起的支气管痉挛,青霉素导致全身过敏反应,皮肤荨麻疹(俗称风疹块)等都是由免疫球蛋白制剂能增强人体抗病毒的能力,可作药用。如注射人血清或人胎盘中提取的丙种球蛋白制剂可防治麻疹、传染性肝炎等传染病。Ig是一个多藣有分子:(1)可结合抗原;(2)可作为抗原诱发抗体的产生;(3)可激发一系列如补体激活、吞吐噬调理、信号传导等次级反应。各种特异性Ig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疾病的预防、治疗和诊断。例如,IgM是体液免疫应答首先产生的Ig。SIgA是机体黏膜防御感染的重要因素。IgE是同速发型过敏反应发生有关的Ig。IgD以膜结合形式存在于B细胞,在B细胞分化发育中起重调节有作用。 [编辑本段]注射免疫球蛋白不是万能的 首先,丙种球蛋白注入人体后产生的免疫力是被动给予的,不是自身主动产生的,一般2周就被排泄,之后体内丙种球蛋白的含量又恢复到原来水平,要长期保持体内所含丙种球蛋白的高水平,就必须每隔2周注射1次。 其次,应用丙种球蛋白有一定的适应症,因为该药随所含抗体量的不同而预防效果各异。普通的丙种球蛋白主要用于预防麻疹、甲肝、流行性腮腺炎等,想用丙种球蛋白来预防各种疾病是不可能的。

抗原、抗体基本概念

一、抗原、抗体的概念及抗原抗体的关系 (一)抗原(Antigen) 凡能刺激机体产生抗体,并能与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称为抗原。物质所具有的这种特性称为抗原性(Antigenicity)。 (二)抗体 是机体受抗原刺激后,在体液中出现的一种能与相应抗原发生反应的球蛋白,称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 Ig)。含有免疫球蛋白的血清称免疫血清。 (三)抗原与抗体的关系 抗原是引起机体产生免疫反应的主要外因,决定免疫反应的特异性,机体与抗原物质的斗争过程中为加速循环和排除抗原而产生的抗体、致敏淋巴细胞等物质,是机体排除异体物质的保护性反应。没有抗原的刺激,机体不能产生抗体;没有抗原物质,也无法检测抗体的存在;利用抗体可以检测抗原物质。 二、抗原的性质及种类 (一)抗原的性质 1.异种异体物质机体能对进入体内的异种、异体的大分子物质产生抗体,该物质与机体的种类关系愈远,其抗原性就愈强,机体的免疫反应也更强。例如鸭血清蛋白对鸡的免疫原性较弱,而对家兔则能引起较强的免疫反应。 同种异体物质也可具有抗原性,同种不同个体之间,同一类型的细胞和组织,其抗原性也有差异,例如人的红细胞有ABO血型抗原及Rh型抗原。人类白细胞和其它组织的细胞膜上也具有组织相容性复合物的抗原物质(Man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 MHC)。 自身抗原:机体对本身所具有的物质不产生免疫反应。但在某些条件下,使机体某种物质、细胞或组织成分具有抗原性时,也可导致机体产生免疫反应。此具有抗原性的自身物质称自身抗原(Autoantigen),所产生的抗体称为自身抗体(Autoantibody)。如自身组织变性,机体组织或细胞在各种理化因素作用下,引起化学组成的分子排列和构型改变,形成新的抗原决定簇,例如服用安替比林、匹拉米洞等药所致白细胞减少,就是由于所服用药物改变了白细胞的一部分表面化学结构,形成新的抗原决定簇,激活免疫活性细胞产生白细胞抗体(自身抗体),导致白细胞减少症。在外伤、感染和炎症时,可能使隐蔽性抗原如精子、甲状腺球蛋白等释放,引起机体产生免疫反应。 并非异物都是抗原,例如砂尘和一些非生物性高分子聚合物,仅能激发细胞吞噬反应而不能使机体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 2.大分子胶体凡具有抗原性的物质,分子愈大,抗原性愈强(如细菌、蛋白质)。一般认为抗原分子量愈大,其表面积相应较大,接触免疫细胞机会增多,在体内停留时间较长,不易排除,因而对机体刺激作用也强。一般具有免疫原性的物质,其分子量常在10000以上。对于蛋白质组成的抗原,其分子量小于5000~10000免疫原性很弱或完全没有。但某些低分子量多肽、如胰岛素(分子量5734),升血糖激素(分子量3800),血管紧张素(分子量1031),对某些实验动物还是具有一定的免疫原性。分子量小的物质团聚成的多聚体或吸附于其它胶体(载体)表面,形成大分子表面结构时,如和蛋白质结合,即具有大分子胶体特性,可使小分子物质获得或增强抗原性,如细菌的多糖成分、青霉素等化学药物。 3.抗原的特异性各种抗原物质的化学组成虽然很复杂,但能刺激机体产生抗体并与抗体反应相结合的化学组成,仅仅是抗原物质表面的一些具有活性的化学基因-化学结构及空间构型,称为抗原物质决定簇(基)(Antigenic determinant)。各种抗原物质各有其特异的抗原决定簇,但不同的抗原物质常含有共同的抗原成分,称为类属抗原。在分类上相近的种类之间的同一类蛋白质抗原,可表现出类属抗原关系。多种物质结构的相似性,决定这些物质抗原上的类属关系,而分子结构的差异性,决定各种物质的抗原特异性。 抗原的特异性是临床诊断、预防、治疗的基础。各种特异诊断抗体的制备依靠特异性抗原物质的获得;在不易获得特异性抗原的条件下,可利用类属抗原代替。但在鉴别抗原时,应注意区分类属抗原,以免误诊。 一般认为,环状构型要比直线排列的分子免疫原性强,聚合状态的比单体强。具有大分子量的异物,无论具有何种构型,基本上具有免疫原性。但明胶和核酸免疫原性很弱或无。 免疫原的抗原决定簇是否暴露,抗原决定簇之间的距离是否适当,对于免疫原性强弱亦有很大影响。凡暴露的抗原决定簇的数目多,间距大,免疫原性也就较强。能与抗体分子结合的抗原决定簇的总数,称为抗原的结合价。简单的半抗原一般只能与一个抗体分子结合,是单价抗原。根据抗原分子大小推算,有100个氨基酸的多肽,约有14~20个不重叠的抗原决定簇,即有14~20个抗原结合价。 (二)抗原的种类

抗原与抗体

抗原与抗体 1、抗原的概念: 抗原是指能够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并能与免疫应答产物抗体和致敏淋巴细胞在体外结合,发生免疫效应(特异性反应)的物质。 抗原的基本能力是免疫原性和反应原性。 免疫原性又称为抗原性,是指能够刺激机体形成特异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的能力。 反应原性是指能与由它刺激所产生的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发生特异性反应。具备免疫原性和反应原性两种能力的物质称为完全抗原,如病原体、异种动物血清等。 抗原的基本性质具有异物性、大分子性和特异性。 异物性是指进入机体组织内的抗原物质,必须与该机体组织细胞的成分不相同。 大分子性是指构成抗原的物质通过是相对分子质量大于10000的大分子物质,分子量越大,抗原性越强。 特异性是指一种抗原只能与相应的抗体或效应T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 2、抗体的概念: 抗体(antibody)指机体的免疫系统在抗原刺激下,由B淋巴细胞或记忆细胞增殖分化成的浆细胞所产生的、可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 3、抗体与抗原的关系: 从体液免疫讲,一部分抗原与靶细胞接触,暴露出抗原决定族,靶细胞向B 细胞呈递抗原,B细胞产生抗体作用于抗原;另一部分直接与B细胞接触,使B 细胞产生抗体作用于抗原。B细胞产生抗体的同时,分化出记忆细胞,当同一抗原再次侵染时,记忆细胞直接产生抗体作用于抗原。 4、抗体的分类: 抗体按功能可将其分为IgM、IgG、IgA、IgE、IgD五类。 IgM抗体是免疫应答中首先分泌的抗体。它们在与抗原结合后启动补体的级联反应。它们还把入侵者相互连接起来,聚成一堆便于巨噬细胞的吞噬; IgG抗体激活补体,中和多种毒素。IgG持续的时间长,是唯一能在母亲妊

组织胺人免疫球蛋白简介

组织胺人免疫球蛋白简介 目前全球有22%~25%的人患有过敏性疾病,随着环境压力,精神压力的增加,估计到2010年患病率将达到40%·。依此推算,我国到2010年将有4—5亿人可能患上如:过敏性皮肤病,过敏性鼻炎及过敏性哮喘等过敏性疾病,已引起医 学界的高度重视。 引起过敏反应的抗原物质常见的有2000—3000种,医学文献记载接近2万种,它们通过吸入,食人,注射或接触等 方式使机体产生过敏现象,由于精神紧张,工作压力增加等 生理变化也可产生自身组织抗原引起过敏反应。 在过敏发生过程中,过敏介质起着直接的作用,组织胺 即是重要的过敏活性药物介质,当机体接触特异性抗原物质(过敏原)后,体内即发生体液或细胞免疫,组织胺从肥大细 胞等细胞内被激发释放,并作用于靶器官表面受体,引起平 滑肌收缩,毛细血管扩张和通透性改变,血压下降,休克等 组织损伤和病变,即速发型超敏反应。正常人体含一定量的 组织胺酶,对过敏反应中释放的组织胺具有破坏作用,但对 于部分缺乏组织胺酶的人即可引发过敏症状。 传统的治疗方法多采取:1.组织胺拮抗剂(如:扑尔敏,息斯敏,异丙嗪等);2.过敏反应介质阻滞剂;3.钙剂;4.免疫抑制剂(如:强的松,地塞米松等)。以上治疗方法单一的效果并不理想,且具有一定的副作用。 组织胺人免疫球蛋白是由经病毒灭活处理的人免疫球蛋白,磷酸组织胺复合而成,能刺激机体产生抗组织胺抗体, 属于变态反应病的特异性免疫生物制剂,当体内组织胺分泌 增加时,能与之结合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从而消除内源性 组织胺的致病作用,有效地预防和治疗过敏性疾病。 卫生部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从1974年开始研制,并进行了大量的临床观察。通过临床论证,对14种过敏性皮肤病和变态反应性疾病有显著疗效,总有效率77.78%,具体病种有:荨麻疹,急性荨麻疹,白色皮肤划痕,多型红斑,环形 红斑,痒疹,湿疹,神经性皮炎,过敏性瘙痒疹,离位性皮炎,难治性多发性粉刺,离位性皮炎,过敏性鼻炎,过敏性 哮喘,哮喘性支气管炎等。 使用方法:本品仅供皮下注射,严禁静脉输注,临用时将 用量 不良反应 禁忌 注意事项: 20~25℃灭菌注射用水2ml注入本品瓶内,充分 溶解后皮下注射。 每次使用一瓶,每个疗程注射3~5次,通常成人 每次间隔4—7天,儿童每次间隔6~10天,观察 一个月,若效果不显著时,可按上述用法重复1—

人免疫球蛋白轻链

人免疫球蛋白轻链kappa抗体(κ-IgLC)酶联免疫分析试剂盒使用说明书 本试剂盒仅供研究使用 特异性:本试剂盒可检测人κ-IgLC,且与其他相关抗体无交叉反应。 有效期:6个月 预期应用:ELISA法定量测定人血清、血浆或其它相关生物液体中κ-IgLC含量。 说明 1.试剂盒保存:-20℃(较长时间不用时);2-8℃(频繁使用时)。 2.浓洗涤液低温保存会有盐析出,稀释时可在水浴中加温助溶。 3.中、英文说明书可能会有不一致之处,请以英文说明书为准。 4.刚开启的酶联板孔中可能会含有少许水样物质,此为正常现象,不会对实验结果造成任何影响。 实验原理 用纯化的人κ-IgLC包被酶标板,制成固相载体。向微孔中加入标准品或待测样品以及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兔抗人κ-IgLCE进行反应,经过彻底洗涤后用底物TMB显色。TMB在过氧化物酶的催化下转化成蓝色,并在酸的作用下转化成最终的黄色。颜色的深浅和样品中κ-IgLC呈负相关。用酶标仪在450nm波长下测定吸光度(OD值),计算样品中抗体的含量。 试剂盒组成及试剂配制 1.酶联板(Assay plate):一块(96孔)。 2.样品稀释液(Sample Diluent):1×20ml/瓶。 3.标准品2瓶。 4.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兔抗人免疫球蛋白E稀释液 (HRP-rabbit anti-human IgE Diluent):1×10ml/瓶。 5.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兔抗人免疫球蛋白E (HRP-rabbit anti-human IgE):1×60μl/瓶(1:100)。 6.底物溶液(TMB Substrate):1×10ml/瓶。 7.浓洗涤液(Wash Buffer):1×20ml/瓶,使用时每瓶用蒸馏水稀释25倍。 8.终止液(Stop Solution):1×10ml/瓶(2N H2SO4)。 需要而未提供的试剂和器材 1.标准规格酶标仪 2.高速离心机 3.电热恒温培养箱 4.干净的试管和Eppendof管 5.系列可调节移液器及吸头,一次检测样品较多时,最好用多通道移液器 6.蒸馏水,容量瓶等 标本的采集及保存 1.血清:全血标本请于室温放置2小时或室温过夜后于1000x g离心20分钟,取上清即可检测,或将标本放于-20℃或-80℃保存,但应避免反复冻融。 2.血浆:可用EDTA或肝素作为抗凝剂,标本采集后30分钟内于2-8°C1000x g离心15分钟,或将标本放于-20℃或-80℃保存,但应避免反复冻融。 注:标本溶血会影响最后检测结果,因此溶血标本不宜进行此项检测。 标本的稀释原则: 首先通过文献检索的方式了解待测样本的大致含量,确定适当的稀释倍数。只有稀释至标准曲线的范围内,检测的结果才是准确的。稀释的过程中,应做好详细的记录。最后计算浓度时,稀释了“N”倍,标本的浓度应再乘以“N”。 标准品的稀释原则:2瓶,每瓶临用前以样品稀释液稀释至1ml,盖好后静置10分钟以上,然后反复颠倒/

浅析静注人免疫球蛋白在新生儿中的应用

浅析静注人免疫球蛋白在新生儿中的应用 静注人免疫球蛋白(IVIG)属于免疫球蛋白G(IgG)制品,是一种具有调理中和作用的抗病毒、抗细菌的特异性抗体,静注后能够迅速提高机体血液中IgG的水平,适用于治疗原发性免疫球的蛋白缺陷症、继发性免疫球蛋白缺陷病和自身免疫性的疾病。本文对我院住院新生儿在临床上应用IVIG的状况实行分析,并运用现有的循证医学证据对其应用合理性实行评价,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及方法 1.1 资料与方法对我院20xx年1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期间住院新生儿应用IVIG情况实行回顾性的分析,并对患儿的人口、相关病程、使用IVIG的信息与出院的诊断开展记录。通过对患儿出院诊断实行分析,应与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批准的适应证相一致(具体为:(1)原发性免疫球蛋白缺乏症,如X联锁低免疫球蛋白血症,常见变异性免疫缺陷病,免疫球蛋白G亚型缺陷病等;(2)继发性免疫球蛋白缺陷病,如重症感染,新生儿败血症等;(3)自身免疫性疾病,如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川崎病),作为核准应用的适应证,而其他的当作超说明书应用的适应证。 1.2 评价指标根据有关应用IVIG指南的标准对适应证的获益情况的分级进行评价,并分别实行积分,随后再将平均分计算。按照平均的得分来将获益等级确定,平均分值为3分代表肯定获益,3分以下并等于2分代表很有可能获益;2分以下等于1分代表可能获益;1分

以下等于0分代表不可能获益;没有办法计分代表无法评价。 2 结果 2.1 出生1~28天新生儿应用IVIG的情况我院20xx年1月1日至20xx年12月31日期间共有27例住院的患儿实行IVIG治疗,年龄1d~28d,其中有18例为男性患儿,9例为女性患儿。 2.2 新生儿应用IVIG治疗疾病的诊断、获益得分与获益评价在这一年内,我院住院的患儿中有11例核准应用了IVIG,出院诊断或者具体疾病与所占核准应用的比例是:(1)2例川崎病;(2)1例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3)2例原发性的免疫缺陷疾病;(4)6例重症感染,新生儿败血症。超说明书使用有16例,其涉及到了多个专业学科,包含了神经学、免疫学、血液学等。对照相关的使用指南,并且根据评价获益等级标准发现,应用超说明书适应证当中,18.75%为肯定获益,18.75%为很有可能获益,31.256%为可能获益,18.75%为不可能获益,有12.50%为无法实行评价。 3 讨论 IVIG最初应用于原发性免疫缺乏症的代替治疗,近年来,IVIG适用范围逐渐扩大,IVIG适应证不断扩展,甚至超过药品说明书的适用范围。有研究显示,目前IVIG的适用范围疾病超过一百五十种,其在临床上的应用还扩展到了免疫学、血液学与神经病学的领域。目前有研究显示IVIG可作为一线治疗的方案应用于免疫性的神经疾病,IVIG用于重症肌无力的效果也较好,但其余适应证的临床效果研究较少,安全性有待探讨。IVIG应用范围逐渐扩大的原因是因为IgG

抗原、抗体、免疫标记介绍

抗原、抗体、免疫标记介绍 免疫测定(immunoassay,IA)是应用免疫学技术测定标本的方法。在临床检验中主要通过抗原抗体反应检测体液中的抗体或抗原性物质。 1.1 抗原 抗原是能在机体中引起特异性免疫应答的物质。抗原进入机体后,可刺激机体产生抗体和引起细胞免疫。在免疫测定中,抗原是指能与抗体结合的物质。能在机体中引起抗体产生的抗原多为分子量大于5000的蛋白质。小分子化合物在与大分子蛋白质结合后能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的,称为半抗原(hapten)。例如某些激素、药物等。抗原的反应性取决于抗原决定簇(antigenic determinant),或称为表位(epitope)。一个抗原分子可带有不同的决定簇。 1.2 抗体 1.2.1 抗体的结构 抗体是能与抗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Ig)。Ig分五类,即IgG、IgA、IgM、IgD和IgE。与免疫测定有关的Ig主要为IgG和IgM。Ig由两个轻链(L)和两个重链(H)的单体组成。Ig的轻链是相同的,有κ(kappa)和λ(Lambda)两种型别。五类Ig的重链结构不同,这决定了它们的抗原性也不同。IgG和IgM 的重链分别称为γ(gamma)链和μ(mu)链。IgG的结构见图。 IgG可被木瓜蛋白酶分解为三个区段,其中两个相同的区段称抗原结合片段(Fab)。每个Fab都保存结合抗原的能力,但只有一个抗原结合位点,是单价的,与抗原结合后不出现凝集或沉淀。另一区段称Fc 段,无抗体活性,但具有IgG特有的抗原性。 IgG可被胃蛋白酶分解为两个片段,一个Fab双体,称F(ab'')2,能和两个相同的抗原结合;另一片段类似Fc,随后被分解成小分子多肽,无生物活性。 IgM是由五个单体组成的五聚体,含10个重链和10个轻链,具有10个抗原结合价,由于空间位置的影响,只表现为五个抗原结合价。IgM分子量约为900000,IgG分子量约为150000。 机体被微生物感染后,先产生IgM抗体,然后产生IgG抗体。经过一段时间,IgM抗体量逐渐减少而消失,而IgG抗体可长期存在,在疾病痊愈后可持续数年之久。 IgM抗体一般为保护性抗体,具有免疫性。因此IgM抗体的测定,对某些传染病如甲型肝炎有较高的临床诊断价值。

特异性免疫球蛋白种类和用途

特异性免疫球蛋白种类和用途 杨向有(山西康宝生物制品股份有限公司山西长治046011) 特异性免疫球蛋白是用具有高效价的特异性抗体血浆为原料制备的免疫球蛋白制剂,对健康献血浆员进行免疫注射,即注射疫苗使献血浆员产生抗体,用单采血浆术获得含有特异性抗体的血浆。经低温乙醇蛋白分离法制备并经低pH放孵病毒灭活处理的特异性免疫球蛋白制剂,分为肌肉注射和静脉注射两种。特异性免疫球蛋白由于其内含高效价的特异性抗体,防治专一疾病比标准免疫球蛋白疗效好。下面是特异性免疫球蛋白已开发和正在开发的种类: 1、〔人〕百日咳免疫球蛋白pertussis immune globulin 用于预防和治疗百日咳 2、水痘带状疱疹免疫球蛋白varicella-zoster immune globulin (VZIG) 用于接触水痘并有免疫缺陷或免疫抑制者,以预防与缓解水痘,以及其母在围产期患水痘的新生儿 3、〔人〕牛痘免疫球蛋白vaccinia immune globulin (VIG) 用于防治牛痘和天花 4、破伤风免疫球蛋白tetanus immune globulin 用于預防和治疗破伤风 5 狂犬病免疫球蛋白rabies immune globulin

与狂犬病疫苗联合应用于已知或怀疑患狂犬病动物咬伤或抓伤的病例 6免疫球蛋白immune globulin 主要用于临床器移植的免疫排斥预防及治疗,骨髓移植的移植物抗宿主要应预防,以及再生障碍性贫血等病的治疗用于易感接触者被动免疫,对抗传染性肝炎、脊髓灰质炎、风疹、麻疹及水痘,并用来治疗γ-球蛋白缺乏。 7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epatitis B immune globulin 用于接触HBSAg阳性物质后,进行接触后预防,也用于HBSAg阳性母亲的婴儿 8组织胺人免疫球蛋白 用于病毒性感染,预防麻疹和传染性肝炎 9抗人淋巴细胞免疫球蛋白 主要用于临床器官移植的免疫排斥预防及治疗,骨髓移植的移植物抗宿主要应预防,以及再生障碍性贫血等病的治疗10人巨细胞病毒免疫球蛋白HCMV-IgG 临床应用HCMV2IgG用于阻断母婴垂直传播治疗婴儿先天性HCMV 感染,有一定疗效。 11、乙型脑炎特异性免疫球蛋白( human encephalitis B immunoglobu—lin,HEIG 有效提高人体的免疫水平和改善环境有利于控制乙脑的发生。

过敏原特异性免疫球蛋白E检测与微生物免疫调节

过敏原特异性IgE检测与免疫调节微生物疗法 IgE主要由呼吸道、消化道黏膜固有层淋巴组织中的B细胞合成,正常人血清中的含量极低,发生过敏反应后,与正常人相比血清IgE明显升高,当IgE与肥大细胞结合则引起一系列的生化反应,释放出组胺、白三烯、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等炎性介质,这些炎性介质可引起明显痒感、流涕等腺体高分泌增加,炎性介质会使肺的气管平滑肌收缩引起呼吸道狭窄甚至呼吸困难。 在过敏性疾病发病过程中,由IgE介导的主要表现在:1、使血管扩张、渗出增加(出现急慢性荨麻疹、过敏性紫癜等);2、使腺体分泌增加(引起气管内炎性分泌物增加,一些小儿呼吸道过敏后因气道内炎性分泌物增加,人们俗说有痰,痰液反复刺激咽部是引起小儿慢性咳嗽以及诱发上呼吸道反复感染的主要原因);3、平滑肌痉挛。 过敏原特异性IgE检测的目的:分析临床常见吸入性过敏原和重要食物过敏原的种类。 过敏原特异性IgE检测的方法:用ImmunoCAP过敏原检测系统所做的过敏原特异性IgE (specific IgE,sIgE)检测结果,统计每种过敏原的检测量、阳性检出量和阳性率,并对过敏原阳性检出量进行排序分析,血清特异性IgE是确诊过敏性疾病的唯一临床指标,当人体免疫细胞调控能力不足或接触到过敏原如尘螨、花粉或食物等后,使TH2型免疫反应过度活化,导致TH2型免疫细胞激素分泌量过高,就会帮助B细胞制造较多的过敏抗体IgE,因而出现过敏症状。 过敏原特异性IgE检测结果:其中吸入性过敏原介导的过敏性疾病IgE阳性高达76%;食物过敏原介导的过敏性疾病IgE阳性高达22%。常见吸入性过敏原18种分别是:户尘螨、粉尘螨、蒿属花粉、链格孢、白蜡花粉、柏树花粉、豚草花粉、桦树花粉、蟑螂、梧桐花粉、苍耳花粉、屋尘、多主枝孢、狗皮屑、猫皮屑、鹅毛草花粉和烟曲霉等。 重要食物过敏原包括:鸡蛋、牛奶、花粉、大豆、虾、蟹、谷物、坚果和水果等。 过敏原特异性诊断分体内法和体外法,皮肤试验属于体内法,血清特异性IgE检测属于体外法。 结论:不同的过敏性疾病与过敏原IgE检测的阳性率有很大关系,因果关系明显的过敏性疾病检测IgE阳性率高,如季节性过敏性鼻炎,湿疹等,蒿属花粉过敏sIgE检测的阳性率高达64.4%. 有些过敏性疾病的过敏原比较隐匿,加之皮肤试验的假阳性较多,很难通过临床资料确定,特别是食物过敏。 目前特异性IgE免疫疗法是惟一可能通过免疫调节机制改变过敏性鼻炎(季节性过敏性鼻炎)免疫自然进程的方式,过敏其实是人体对环境中无害的物质产生的异常免疫反应,而非一般的细菌或病毒,尤其这些过敏都属于黏膜发炎的反应,因此,只要补充肠道抗过敏益生菌(台敏乐益生菌)改善肠道内的益菌生态,提高游走全身黏膜性突出细胞的能力,就可以达到调节全身免疫功能的效果,缓解过敏症状;台敏乐抗过敏益生菌富含多种新型抗过敏的乳酸菌

抗原、抗体基本概念

抗原、抗体基本概念

————————————————————————————————作者: ————————————————————————————————日期:

一、抗原、抗体的概念及抗原抗体的关系 (一)抗原(Antigen) 凡能刺激机体产生抗体,并能与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称为抗原。物质所具有的这种特性称为抗原性(A ntigenicity)。 (二)抗体 是机体受抗原刺激后,在体液中出现的一种能与相应抗原发生反应的球蛋白,称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Ig)。含有免疫球蛋白的血清称免疫血清。 (三)抗原与抗体的关系 抗原是引起机体产生免疫反应的主要外因,决定免疫反应的特异性,机体与抗原物质的斗争过程中为加速循环和排除抗原而产生的抗体、致敏淋巴细胞等物质,是机体排除异体物质的保护性反应。没有抗原的刺激,机体不能产生抗体;没有抗原物质,也无法检测抗体的存在;利用抗体可以检测抗原物质。 二、抗原的性质及种类 (一)抗原的性质 1.异种异体物质机体能对进入体内的异种、异体的大分子物质产生抗体,该物质与机体的种类关系愈远,其抗原性就愈强,机体的免疫反应也更强。例如鸭血清蛋白对鸡的免疫原性较弱,而对家兔则能引起较强的免疫反应。 同种异体物质也可具有抗原性,同种不同个体之间,同一类型的细胞和组织,其抗原性也有差异,例如人的红细胞有ABO血型抗原及Rh型抗原。人类白细胞和其它组织的细胞膜上也具有组织相容性复合物的抗原物质(Man Histocompatibilitycomplex,MHC)。 自身抗原:机体对本身所具有的物质不产生免疫反应。但在某些条件下,使机体某种物质、细胞或组织成分具有抗原性时,也可导致机体产生免疫反应。此具有抗原性的自身物质称自身抗原(Autoantigen) ,所产生的抗体称为自身抗体(Autoantibody)。如自身组织变性,机体组织或细胞在各种理化因素作用下,引起化学组成的分子排列和构型改变,形成新的抗原决定簇,例如服用安替比林、匹拉米洞等药所致白细胞减少,就是由于所服用药物改变了白细胞的一部分表面化学结构,形成新的抗原决定簇,激活免疫活性细胞产生白细胞抗体(自身抗体),导致白细胞减少症。在外伤、感染和炎症时,可能使隐蔽性抗原如精子、甲状腺球蛋白等释放,引起机体产生免疫反应。 并非异物都是抗原,例如砂尘和一些非生物性高分子聚合物,仅能激发细胞吞噬反应而不能使机体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 2.大分子胶体凡具有抗原性的物质,分子愈大,抗原性愈强(如细菌、蛋白质)。一般认为抗原分子量愈大,其表面积相应较大,接触免疫细胞机会增多,在体内停留时间较长,不易排除,因而对机体刺激作用也强。一般具有免疫原性的物质,其分子量常在10000以上。对于蛋白质组成的抗原,其分子量小于5000~10000免疫原性很弱或完全没有。但某些低分子量多肽、如胰岛素(分子量5734),升血糖激素(分子量3800),血管紧张素(分子量1031),对某些实验动物还是具有一定的免疫原性。分子量小的物质团聚成的多聚体或吸附于其它胶体(载体)表面,形成大分子表面结构时,如和蛋白质结合,即具有大分子胶体特性,可使小分子物质获得或增强抗原性,如细菌的多糖成分、青霉素等化学药物。 3.抗原的特异性各种抗原物质的化学组成虽然很复杂,但能刺激机体产生抗体并与抗体反应相结合的化学组成,仅仅是抗原物质表面的一些具有活性的化学基因-化学结构及空间构型,称为抗原物质决定簇(基)(Antigenic determinant)。各种抗原物质各有其特异的抗原决定簇,但不同的抗原物质常含有共同的抗原成分,称为类属抗原。在分类上相近的种类之间的同一类蛋白质抗原,可表现出类属抗原关系。多种物质结构的相似性,决定这些物质抗原上的类属关系,而分子结构的差异性,决定各种物质的抗原特异性。 抗原的特异性是临床诊断、预防、治疗的基础。各种特异诊断抗体的制备依靠特异性抗原物质的获得;在不易获得特异性抗原的条件下,可利用类属抗原代替。但在鉴别抗原时,应注意区分类属抗原,以免误诊。 一般认为,环状构型要比直线排列的分子免疫原性强,聚合状态的比单体强。具有大分子量的异物,无论具有何种构型,基本上具有免疫原性。但明胶和核酸免疫原性很弱或无。 免疫原的抗原决定簇是否暴露,抗原决定簇之间的距离是否适当,对于免疫原性强弱亦有很大影响。凡暴露的抗原决定簇的数目多,间距大,免疫原性也就较强。能与抗体分子结合的抗原决定簇的总数,称为抗原的结合价。简单的半抗原一般只能与一个抗体分子结合,是单价抗原。根据抗原分子大小推算,有100个氨基酸的多肽,约有14~20个不重叠的抗原决定簇,即有14~20个抗原结合价。 (二)抗原的种类

最新抗体的抗原性

1 引用抗体的抗原性 2 2010-01-18 11:57:16| 分类:默认分类| 标签:|字号大中小订阅 3 4 引用 5 刀剑如梦的抗体的抗原性 6 第三节抗体的抗原性 7 8 9 一、同种型 10 同种型(isotype)是指同一种系所有正常个体都具有的Ig分子的抗原11 特异性标记。即同种型抗原存在种属差异,在异种体内可诱导产生相应的抗体。 12 同种型的抗原性主要存在于Ig的C区内,包括CH和CL,同种型包括Ig的H链13 的类、亚类和L链的型和亚型抗原。 14

15 1、Ig的类和亚类(classes and subclasses) 16 (1)类:决定Ig不同类的抗原性差异存在于H链的恒定区(CH)。根据17 CH抗原性的差异,即氨基酸组成、排列、空间构型、二硫键数目等的不同,将18 H链分为μ、γ、α、δ和ε链五类,与L链组成完整的Ig分子,分别为IgM、19 IgG、IgA、IgD和IgE。 20 21 (2)亚类:同一类Ig中,H链结构并非完全相同,其氨基酸的组成和序列22 的差异也必然反映出其抗原性的不同;亚类主要决定于铰链区氨基酸组成和二23 硫键数目的差异。人类IgG有4个亚类:IgG1、IgG2、IgG3和IgG4;IgM有2 24 个亚类:IgM1和IgM2;IgA也有2个亚类:IgA1和IgA2。 25

26 2、免疫球蛋白的型和亚型(types and subtypes) 27 (1)型:决定Ig型的抗原性差异决定于L链的恒定区(CL)的氨基酸组28 成、排列和空间构型的不同,分为κ和λ两型。 29 (2)亚型:按λ轻链恒定区(C2)个别氨基酸的差异又可分为λ1,2,3,4 30 四个亚型。 31 32 33 二、同种异型 34 同种异型(allotype)是指同一种属不同个体间的Ig分子抗原性的不同,35 在同种异体间免疫可诱导免疫反应。

抗原抗体知识

抗原抗体知识 抗原 (antigen, Ag) ¨ 抗原的概念:凡是在机体内引起体液免疫和 (或 ) 细胞免疫反应的物质,称为抗原。抗原具有两个方面的特性: –免疫原性:引起机体产生抗体和 (或 ) 致敏淋细胞的特性; –免疫反应性:抗原能与相应的抗体及致敏淋巴细胞发生特异的结合或反应的特性。 ¨ 根据抗原是否显示免疫原性分为: –完全抗原:分子量较大,一般在 10kDa 以上,并具有较复杂的化学组成。? 免疫原性最强的是蛋白质抗原, 多糖次之; 脂类和核酸必需和蛋白质及多糖形成复合物才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 –半抗原:又称为不完全抗原,分子量较小。例如:某些短肽、多糖、类脂和药物等。 ? 半抗原必需与载体结合,才能获得免疫原性。 载体 ¨ 通常是具有高度免疫原性的大分子物质, 具有将免疫原性传递给偶联的半抗原能力。 –常用的载体有钥孔血蓝蛋白 (keyhole limpet hemocyanin, KLH) 、牛血清白蛋白 (bovine serum albumin, BSA)、卵白蛋白 (Ovalbumin, OVA) 等。 –用戊二醛或碳化二亚胺作为交联剂通过功能基团 -NH2、 -COOH 等将半抗原结合到载体上。结合比例为 5kDa 结合 5~25个分子的小肽。 (三)抗体 (antibody, Ab) 1、抗体的概念: ¨ 机体受到抗原刺激后, 由浆细胞合成并分泌出一类具有与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球蛋白,被称为抗体。 –抗体主要存在于血清内; –抗体都是免疫球蛋白,但免疫球蛋白并不一定都是抗体。 –免疫球蛋白根据重链的结构及抗原特异性不同分为五种,既 IgG 、 IgD 、IgE 、 IgA 、 IgM 。 2、免疫组化实验中常用的抗体:单克隆抗体和多克隆抗体。

抗原抗体结合的影响因素

转载某理工大学讲义,如果有更新的研究文章更好,呵呵 第一节抗原抗体反应的原理 抗原与抗体能够特异性结合是基于抗原决定簇(表位)与抗体超变区的 沟槽分子表面的结构互性与亲合性而结合的。 一、抗原抗体的结合力 抗原抗体间结合为非共价键结合,有四种分子间引力参与。 (1)静电引力:是抗原抗体分子带有相反电荷的氨基和羧基基团之间相 互吸引的力。又称为库伦引力。这种引力的大小与两电荷间的距离的平方 成反比。两个电荷距离越近,静电引力越强。 (2)范登华引力:是抗原与抗体两个大分子外层轨道上电子之间相互作 用时,因两者电子云中的偶极摆动而产生吸引力。能促使抗原抗体相互结合,这种引力的能量小于静电引力。 (3)氢键结合力:是抗体上亲水基团与相应抗原彼此接近时,相互间可 形成氢键,使抗原抗体相互结合。氢键结合力较范登华引力强。 (4)疏水作用力:是抗原表位与抗体超变区靠近时,相互间正、负极性 消失,亲水层也立即失去,排斥了两者之间的水分子,使抗原抗体进一步 相互吸引,促进其结合。疏水作用力是这些力中最强的,对维系抗原抗体 结合作用最大。 二、抗原抗体的亲合性和亲合力 亲合性是指抗体分子上一个抗原结合点与对应的抗原表位之间相互适 应而存在的引力,它是抗原抗体之间固有的结合力,可用平衡常数K 来表示:K=K1/K2,K 值越大,亲合性越高;亲合性越高,与抗原结合越牢。 抗体的亲合力是指抗体结合部位与抗原表位之间结合的强度, 与抗体结合价直接相关,即所谓多价优势,如IgG 为两价,亲合力为单价 的103倍,IgM 为5~10 价,亲合力为单价的107倍。由于抗原抗体的结合反应是可逆的,若抗体的亲合力高,与抗原分子结合牢固,不易解离;反 之即容易解离。 三、亲水胶体转化为疏水胶体 大多数抗原为蛋白质,抗体是球蛋白,它们溶解在水中皆为胶 体溶液,不会发生自然沉淀。这种亲水胶体的形成机制是因蛋白质含有大 量的氨基和羧基残基,在溶液中这些残基带有电荷,由于静电作用,在蛋 白质分子周围出现了带相反电荷的电子云并形成了水化层,由于电荷的相斥,就避免了蛋白质分子间靠拢、凝集和沉淀。当抗原抗体结合后,使水 化层表面电荷减少或消失,水化层变薄,电子云也消失,蛋白质由亲水胶 体转化为疏水胶体。再加入电解质,如NaCl,则进一步使疏水胶体物相互 靠拢,形成可见的抗原抗体复合物。 第二节抗原抗体反应的特点 一、特异性 抗原抗体的特异性是指抗原分子上的抗原决定簇和抗体分子超变区结 合的特异性,由两者之间查问结构互补决定的。抗体分子VH 区和VL 区上各自具有的三个高变区共同组成抗原结合部位,该部位形成一个与抗原决 定簇互补的槽沟,决定了抗体的特异性。因此,在抗原抗体反应的免疫学 实验中,可以用已知的抗原或抗体来检测相应的抗体或抗原。但较大分子

免疫球蛋白分子的抗原性

免疫球蛋白分子的抗原性 Ig本身具有抗原性,将Ig作为免疫原免疫异种动物、同种异体或在自身体内可引起不同程度的免疫性。根据IgI不同抗原决定簇存在的不同部位以及在异种、同种异体或自体中产生免疫反应的差别,可把Ig的抗原性分为同种型、同种异型和独特型第三种不同抗原决定簇。 (一)同种型 同种型(isotype)是指同一种属内所有个体共有的Ig抗原特异性的标记,要异种体内可诱导产生相应的抗体,换句话说,同种型抗原特异性因种属(specics)而异。同种型的抗原性位于CH和CLH ,同种型主要包括Ig的类、亚类,型和亚型。 1.免疫球蛋的类和亚类(classes and subclasses) (1)类:决定Ig不同类的抗原性差异存在于H链的恒定区(CH)。根据CH抗原性的差异(即氨基酸组成、排列、构型、二硫键等不同)H链可分为μ、γ、α、δ和ε五类,不同H链与L链组成完整Ig的分子别为IgM、IgA、IgD和IgE。在基因水平上,不同类的H链恒定区的是由不同的恒定区基因片段所编码。不同类Ig在理化性质及生物学功能上可有较大差异。 (2)亚类:同一类Ig中由于铰链区氨基酸组成和二硫键数目的差异,可分为不同的亚类,亚类间抗原性的差异要小于不同类之间的差异。目前已发现人的α重链有α1和α2两个亚类,分别与L链组成IgA1和IgA2。γ重链有4个亚类,但命名为IgG1、IgG2a、IgG2b和IgG3。IgM、IgD和IgG,目前尚未发现存在不同的亚类。Ig不同亚类也是由不同的恒定区基因片段编码。 2.免疫球蛋白的型和亚型(types and subtypes) (1)型:决定Ig型的抗原性差异存在于L链的恒定区(CL),根据CL抗原性的差异(氨基酸的组成、排列和构型的不同)分为κ和λ轻链之比约为2:1;而在小鼠,97%轻链为κ型,λ型只占3%左右。 (2)亚型:根据λ轻链恒定区(C2)个别氨基酸的差异又可分λ1、λ2、λ3和λ4四个亚型。λ1和λ2在λ轻链190位氨基酸的分别为亮氨酸和精氨酸,λ3和λ4在第154氨基酸分别为某氨酸和丝氨酸。 (二)同种异型 同种异型(allotype)是指同一种属不同个体间的Ig分子抗原性的不同,在同种异体间免疫可诱导免疫反应。同种异型抗原性的差别往往只有一个或几个氨基酸残基的不同,可能是由于编码Ig的结构基因发生点突变所致,并被稳定地遗传下来,因此Ig同种异型可作为一种遗传标记(genetic markers),这种标记主要分布在CH和CL上。 1.γ链上的同种异型γ1、γ2γ3和λ4重链上均存在有同种异型标记,目前已发现:Glma、x、f、z;G2mn;G3mgl、g5、b0、b1、b3、b4、b5、c3、c5、s、t、u、v;G4m4a、4b。共20种左右。其中G表示λ链,1、2、3或4表示亚类λ1、λ2、λ3和λ4,m代表标记(marker)。 除Glmf和z位于IgG1分子的Cγ1区外,其余的Gm均位于Fc部位。一条γ链可能同时具有一个以上的Gm标志,如白种人常常在γ1H链Cγ1区有G1mz,Fc部位有G1ma。由于人第14号染色体编码四种IgG亚类的C区基因Cγ1、Cγ2、Cγ3和Cγ4是密切连锁的,因此IgGH链各亚类Gm标记可作为间倍体(haplotype)遗传给子代。 2.α链上的同种异型α2H链已发现有A2m1和A2m2两种。A2m1在411、428、458和467位氨酸上分别为苯丙氨酸、天冬氨酸、亮氨酸、缬氨酸;A2m2则分别为苏氨酸、谷氨酸、异亮氨酸和丙氨酸。α1H 链上尚未发现有同种异型存在。 3.ε链上的同种异型目前只发现Em1一种同种异型。 4.κ链上的同种异型旧称为Inv,现分为Km1、2和3。Km1在153位和191位氨基酸上分别为缬氨酸和亮氨酸,Km2分别为丙氨酸和亮氨酸,Km3分别为丙氨和缬氨酸。λ轻链上尚未发现有同种异型。 (三)独特型 独特型(idiotype)为每一种特异性IgV区上的抗原特异性。不同抗体形成细胞克隆所产生的IgV区具有与其客观存在抗体V区不同的抗原性,这是由可变区中成其是超变区的氨基酸组成、排列和构型所决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