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电视概论电子版

广播电视概论电子版
广播电视概论电子版

授课内容:第一章广播电视的诞生和发展

教学目的:1、使学生们了解广播、电视的诞生与发展

重点、难点:1、广播、电视发展过程中的特点。

教学方法:运用对比、案例的方法。

教学过程:

广播的诞生:

一、电磁学理论

1、迈克尔·法拉第与电磁感应定律

1831年,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揭示了电与磁的联系。

2、麦克斯韦与电磁学

1855年到1864年,麦克斯韦证明电磁波传播的速度与真空中的光速是相同的,光是频率介于某一范围之内的电磁波,为无线电技术奠定了理论基石。

3、海因里希·赫兹

1886年到1889年间,赫兹进行了一系列实验,证明电流可以通过电波载空中传递,证明了麦克斯韦电磁学理论的正确性。

二、无线电通讯技术

1、古格列莫·马可尼

1990年,马可尼试验成功了再加拿大的纽芬兰与英国的昆沃尔之间横跨

大西洋3000公里的越洋无线电通讯。

2、亚历山大·斯捷潘诺维奇·波波夫

1889年,开始重复赫兹的实验,于1894年研制成一台无线电发报机。 1906年,美国物理学家费森登发明无线电广播,使无线电进入千家万户。

三、无线电传声实验

1、雷金纳德·费森登

1900年提出:交流发电机所产生的电磁波能够传递人的声音和音乐。2、李·德福雷斯特

发明了三级真空电子管,不仅可以用来检测无线电波,还可以增强和生成无线电波。

四、收音机的发明与推广

1919年,美国无线电公司成立。

五、正式的广播电台出现

KDKA是第一个获得美国商务部颁发营业执照并批准呼号的电台。

电视的诞生:

一、光电效应:电视传播的理论基础

1865年,英国工程师约瑟夫·梅在测定电缆性能时发现了硒,把光的变化变成电信号传送出去成为可能。

二、机械电视

1、世界上第一个机械电视扫描装置:尼普科夫盘

2、贝尔德与机械电视系统

三、电子电视

法恩斯沃斯把光信号转换为电信号的放大管、阴极射线管、电子扫描管等。

四、杜蒙:让电视机进入家庭

1937年,杜蒙开始批量制造电视接收机,并成功推向市场。

广播的发展

一、广播时代的到来

1924年,美国已有超过1400家广播电台,收音机约300万台。1922年,8月1日,WEAF播出了广播史上的第一条商业广告。1927年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1927年----《广播法案》。

二、广播的黄金时代

20世纪30、40年代,广播进入发展的黄金时期。

1、罗斯福的“炉边谈话”

2、火星人的入侵:广播使美国陷入恐慌

3、“这里是伦敦”:默罗在二战中的广播报道

三、广播的衰落和重生

原因:电视在二战结束后不久就成为了广播的强劲对手。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广播在变革中逐渐摸索出新的发展方向,这就

是“专门化”和“本地化”。

电视的发展:

一、电视技术的发展

1、从黑白到彩色

1940年,美国无线电公司(RCA)首先制成彩色电视。

NTSC制、SECAM制和PALH制均可采用。

2、有线电视

3、卫星电视

80年代以后进入卫星直播,即DBS阶段。

4、采录设备的改进

5、数字技术

二、电视新闻

1、1953年。BBC直播英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加冕礼。

2、1960年,美国总统辩论第一次进行电视转播。

3、1969年,阿波罗号登月

4、1986年,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失事

作业:1、谈谈“专门化”和“本地化”身边的例子。

后记:

授课内容:第二章电视新闻节目

教学目的:使学生们掌握消息类新闻节目的特点。

重点、难点:如何写消息类新闻节目及不同消息的应用

教学方法:运用案例法,并应用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提问学生广播、电视发展历程。

二、消息类新闻节目特点:

1、快时效性是其重要的衡量指标。

实现时效的方法:

(1)第一时间的快速反应。“何事”是最核心的,记者的首要任务就是要把这个核心信息报道出去。

(2)编排手段

(3)技术手段包括:直播:要求记者尽量选择靠近新闻现场的地方进行出镜报道,还可以引入其它媒体关于此事

的直接报道信号,同步解说。

口播报道:由于技术限制无法获得图像信号或来不及取

得信号,可由主持人或播音员进行口播报道。

飞字幕:最新消息或消息最新进展可以采取飞字幕的形

式,先把消息的核心内容抢先报道出去。

(4)报道手段要善于变结论式报道为进程序报道。

3、短短小精悍是电视消息的一个重要特点。“短消息”时间在1分30

秒;“长消息”时间在1分30秒至4分钟之间。

短消息需要在几个方面下功夫:(1)集中主题

(2)巧选角度受众感兴趣的信息有:A 反映事件核心进程的信息。

B 富于故事性的信息。

C 有视听冲击力的信息。

(3)精练语言体现在:A 开门见山,忌写套话。

B 文字精练,多用短句。

4、活首先表现在形式上,可以灵活采用多种报道形式。常见的形式有:

(1)导语+图像新闻

由播音员或主持人口播导语,消息的主体部分则是配上解说的图像新闻。

(2)图像新闻

这种形式多出现在成组的简讯集纳中,去掉导语可以在单位时间内报道更多条信息。这种简讯式的消息每条都不长,多在20到30秒左右。

(3)口播新闻

在没有画面的情况下,口播新闻是报道消息的常用方式,特别是一些来自文字媒体的消息,往往只能以口播的方式报道,如电视报道中经常采用的“新华社消息:…”。

(5)主持人+现场记者(或新闻人物)

在报道中加入了很多个性化和人性化的因素,更容易感染观众。

电视消息应当注意精选图像(画面语言)和声音(包括现场环

境声和人物同期声),以增强现场感和信息的权威性。

1971年,佩维奥提出双通道编码理论。他认为:记忆由两个既

相互分离又相互联系的信息信息编码系统组成,一个用于处理

语言信息,另一个用于处理视觉信息。两个系统之间的相互联

系使得二者之间能够相互提示,更加有利于人们识别环境。该

理论认为,在人类获取知识方面,图像有着独特的作用:

三新闻专题

就某一新闻题材所做的充分报道,这种报道比较详尽而且有深度。

电视新闻专题可分为三大类:

(一)综述式主要功能为:1、梳理(时间、主题) 2、分析(社会背景、历史背景) 3、预测

(二)调查式要把握好两个因素:1、选好调查的对象 2、注意调查的严谨 3、展示调查过程的生动

(三)专访式可分为人物专访、时态性专访和观念性专访

四新闻评论

(一)源于报刊的评论形式

1、本台评论和本台评论员文章

2、编前话与编后话

(二)电视评论的特殊形式

1、谈话体评论:一般以主持人(或记者)主持,嘉宾或现场观众参与,在演播室或其它固定的场景,围绕某一新闻事件或公众关心的话题,通过访谈、讨论等面对面直接交流的方式进行。

2、主持人评论:由主持人参与策划、写作、播出的全过程,并以与观众直接交谈的方式出现,融叙事件与哲理性、个性化与人格化于一体的评论形式。

3、电视述评:它综合运用画面、音响、屏幕文字和解说、论述性语言以表情达意、叙事分析,是表现手段最为丰富的述评,也是最能体现电视传播特点、发挥电视传播优势的电视评论形式。

作业:举例说明:电视消息如何体现报道时效的“快”

后记:

授课内容:第三章广播电视新闻

教学目的:1、了解广播新闻的特点。

2、记者在广播报道中应具备的能力。

3、掌握广播新闻的不同报道形式。

4、了解广播的新闻报道形式。

重点、难点:1、如何突出广播消息特点。

2、现场报道的技巧。

3、口播新闻与节目主持人的区别。

教学方法:运用对比、观察、演示、讲解相结合的方法。

教学过程:

导入

1、广播的发展轨迹

2、“音乐+新闻+谈话”是广播最基本也是最具生命力的节目形态。

3、“收缩节目战线,实行节目整体的低成本战略”是广播不得不走

的道路。

一、广播消息最突出的特点是“短”。

(一)、精练的导语精练包括两个层面的意思,一是短,二是富于表现

力。

1、突出主题

2、抓住事件核心

3、短而有味道,要用精简的文字营造生动的意境。

对广播导语的要求:

1、摒弃概念化的语言,从听众关心的角度切入。

2、借用俗语,使新闻活起来。

3、提出问题,给人以悬念。

导语就是把新闻事实中最核心的部分用最闪光的语言呈现给受众。

(二)、集中的主题

1、“小题大做”,以小见大

所谓“小题大做”,就是把微观活动放在全国宏观的大背景下,进行分析、对比并形成能反映规律或本质的深度报道来,以小见大。

2、“大题小做”,具体而微

所谓“大题小做”,就是把一个大题目的内涵浓缩在一个小的点上进行表现,使抽象的主题有一个具体生动的载体。

(三)、典型的素材

1、选取能反映宏观的微观素材

广播新闻写作的要领就在于,取材于微观。从微观之点上取材,

从宏观之点着笔,才有针对性。

2、巧用新闻背景材料

广播新闻选材还要注意背景材料的选择和运用。

二、现场报道

现场报道是广播记者在新闻现场采访、边解说、边录音制作的,以现场感和时效性见长。

直播节目在广播中日渐普遍,直播节目的时效性使得现场报道这一形式越来越显示出它特有的活力,它以广播特有的“绘声绘色”及时生动地传递着“此时此刻”所发生的某些事件,给听众如临其境,确闻其声之感。

(一)、最大限度地利用声音优势

广播的长处是声音,广播中现场的根本要求也是声音,报道中听众最感兴趣的还是声音。而广播现场报道首先要强调的是能传达现场情境的声音。

(二)、最大限度地发挥快速的特点

广播的长处是快。

其次,记者还必须有较好的组织语言的能力,能在纷繁的素材中以最快的速度去粗取精,决断取舍,并用最精炼的语言驾驭时间。(三)、最大限度地营造现场形象

现场报道要善于营造“形象”,让听众用耳朵来“看”现场。

也就是要利用语言、音响调动听众的想象力,使听众感受到现场。

首先,现场报道要有层次。

报道首先是给听众一个记者的“近景画面”,向听众交待现场

报道的时间、地点及记者本人;接下来记者给出了一个“全景画面”。

其次,现场报道要掌握好音响,让每一组“画面”又不同的音响。

记者在做现场报道时,要对报道内容进行现场音响策划。如进行现

场描述时应该在现场的什么位置,采访时应该在什么位置,让听众

通过音响结合记者描述感觉到“画面”在变动,从而产生强烈的现

场感受。

最后,记者解说要与“画面”协调一致,记者解说的情绪、语

气要与现场相吻合。

三、录音报道:是一种具有广播特点的新闻报道形式,是把新闻事实的音响,经过选择录制而成的报道。

录音报道的音响部分可分为两大类:一是人物讲话;一类新闻事件的实况音响。还有文字解说。

在录音报道中,音响要尽早出现,从一开始就出现新闻音响往往能起到先声夺人的作用。

但是,对音响的使用切忌程序化。

音响的质量也是一个必须重视的问题。

最后,录音报道还要注意音响与文字解说的配合,在录音报道中,音响是主体,凡是音响能直接表现的就不用文字,凡是音响已

经表达清楚的,文字就不要重复。但是,也决不能忽视文字对

音响三补充、说明和串联作用。

四、记者口播新闻

口播新闻由播音员、主持人逐渐向编辑、记者发展,它以更快的速度、更生动的语言报道新闻事实,给广播新闻报道带来了活力。

记者口播新闻的运用应注意三个问题。

(一)、真正体现对时效的追求:

讲究时效是所有新闻的特征,记者口播新闻则是提高新闻时效的有效手段。但是记者口播新闻的时效性没有充分体现出来,主要原因是:

1、记者口播的文字新闻传到编辑部后,往往要等编辑部编辑,审定

后才能安排录制,很难发挥其快速灵活的优势。

2、其次,没有把播音员播出的新闻与记者口播的新闻严格区别开

来。

3、最后,有的记者口播新闻缺乏动态感,没有把新闻现场的氛围与

口播结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因此,应当尽快建立“采编播”一条龙的运作机制,设立记者口播新闻的“快速通道”,让记者口播新闻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安排在新闻

节目播出。

(二)、发挥记者口播新闻的特点

记者口播不同于节目主持的播报,主要差别在:

1、播音员播报新闻,在语言上讲究字正腔圆,抑扬顿挫,从发声,

运气,吐字到声音的虚实、腔调的把握,好比“美声唱法”,比较规范,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播音腔”。

2、节目主持人的声音不同之处在于“讲”而不是“播”。所谓“讲”,

就是面对听众的情绪和需求,可以随时变化声音的语气及节奏,使听众产生一种亲近感。

3、对记者来说,对口播新闻的身份要有个正确的定位,记者是记录

新闻的当事人,记者口播新闻既不能“播”也不能“讲”,而是侧重于“说”。“说”应该是记者口播新闻听觉形象的落脚点。记者口播新闻要“说”得平实,大方自然。“说”得明白,在文字、语法和结构上要符合“说”的特点。

(三)、记者口播要从新闻现场动态切入

把新闻现场动态和记者口播有机结合起来要注意以下几个条件:(1)要有明确的新闻时效,不能以“近年来”等模糊语言替代;(2)要有记者的所见、所闻,不能单一地进行概括式的叙说;(3)要注意反映新闻现场的人或物;

(4)要播报记者所在的区域。记者所在的区域、方位离新闻现

场越近越好。

作业:1、举例分析广播消息如何做到“短”。

2、广播现场报道的现场感如何体现。

后记:

授课内容:第四章新闻的价值

教学目的:1、让学生了解新闻价值的构成。

2、掌握绝对新闻价值和其相对性。

重点、难点:绝对新闻价值与相对新闻价值关系。

教学方法:详细讲解,和学生互动,加强学生对本课内容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新闻价值的构成

新闻信息的三个层次

新闻信息由六大要素构成

五个W(当/哪里/谁/什么/为什么)和一个H(如何):

时间-------when 地点--------where 人物---------who

事件-------what 原因--------- why 过程---------how

绝对价值与相对价值关系:

其一,透过新闻事实本身所传达出来的原生信息考察其作为“新闻”所具有三基本价值,这是一种绝对价值。

其二,将单一的新闻事件放到整体的传播环境中去考察,衡量其在整个传播环境中所具有的价值,这是一种相对价值。

绝对价值是相对价值的基础,相对价值是绝对价值的最终体现,二者的互动构成新闻在实际传播所体现的价值。

三、绝对新闻价值

判断绝对新闻价值标准:

(一)时效性:时效性表示新闻事实发生时间与传播时间的接近程度。“事实发生的时刻与新闻见报(广播)的时刻之间的差距称作时距,时距越小,新闻价值越大。

(二)重要性:是指新闻事实变动的影响,意义和重要程度。事件的重要性首先体现在它与受众、与社会生活的关系中,涉及范围越广,影响程度越深就越重要。

(三)趣味性

1、求同心理

2、求异心理

二、新闻价值相对性的构成

对新闻的相对价值产生修正的因素主要有三个方面:受众、目的、语境。

(一)受众

传播学的“使用与满足”理论认为:受众是利用电视和其它大众传媒来满足个体需求的。可以根据观众的心理特征吧其收视行为分为以下五类:

(1)习惯型(2)理智型(3)冲动型(4)认同型(5)不定型1、受众与重要性

对于受众而言,重要性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1)地域。地域是影响受众对一条新闻重要程度认识的重要因素。一般来说,受众对发生在本地(或本国)的新闻会给予特别的重视。(2)利益关系。新闻所传达的信息是否与自己有利益关系、这种利益关系是深还是浅,这是受众在判断新闻重要性是经常会考虑的,

尽管这种考虑在很多时候只是一种下意识的行为。

(3)需求的层次。一条新闻是否重要和有多么重要,和受众是否需要和有多么需要它有密切关系。

马斯洛提出需求的5个层次:

(1)生理需求(2)安全需求(3)社交需求(4)尊重需求

(5)自我实现需求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对于我们理解电视受众的收视动机提供了依据。受众由于不同层次的需求而引发的收视动机主要有:

(1)求实动机(2)求名动机(3)求美动机(4)求新动机(5)求方便动机(6)好胜动机(7)满足嗜好动机(8)从众收视

动机

2、受众与趣味性

高中以上学历者更倾向于因为喜欢节目类型而收看电视,学历越高者比率越大。随着年龄增长,受访者愈加关注情节是否符合自己的胃口,而对形势是否新颖愈不在意。

(二)目的

新闻传播的目的主要有两个方面:

(1)告知:报道新闻,提供信息;

(2)说服:发表言论,强化或改变受众的态度。

1、目的与时效性:对于以告知为目的的新闻,时效的要求会更强一些,

第一时间把信息传递给受众是对这类新闻的基本要求;而以说明为目的的新闻,要求更多的是论理的严密和说服的技巧,时效上的“快”

并不是重要的。

2、目的与趣味性:对于以告知为目的的新闻,人们感兴趣的是你提供

的事实信息是否丰富、图像是否好看、情节是否吸引人;而对于以说明为目的的新闻,人们更希望看到的是媒介对事实信息的理解,是否提出对事件的图的认识。

(三)语境

“语境”的第一层含义是:受众在怎样的转态下接收你的节目

“语境”的第一层含义是:你的节目传播的外部环境怎样这里的外部环境既包括竞争环境,也包括社会环境,以及传播制度与传播政策。

1、语境与时效

2、语境与重要性

作业:1、复习本课所讲过内容。

2、预习下一课。

后记:

授课内容:第五章采访与拍摄

教学目的:1、掌握日常采访的基本过程。

2、了解画面拍摄和剪辑的基本技巧。

重点、难点:抓住新闻的细节和背景,准确有效的表达电视新闻

教学方法:详细讲解,和学生互动,加强学生对本课内容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提问学生新闻绝对价值的特点。

二、日常采访的策划

采访的流程(GGSR)

1、选题:是记者采访活动的目标

2、信息获取的过程是记者采访的过程

3、经过加工处理形成报道。

(一)选题的确定

一般而言,记者的信息网包括三个层次:核心层、外围层、游离层。

1、核心层

这是记者日常获取选题线索的主要信息来源。构成这个核心层的主要有:

(1)编辑部

(2)对口领域

(3)例行的信息发布渠道

2、外围层

(1)记者的耳闻木睹

(2)受众反馈

(3)已报道的信息

当代广播电视概论(考试笔记)

当代广播电视概论(考试笔记) 名词解释 一、“大新闻”架构 所谓“大新闻”架构,即以新闻为骨架,包括整点、半点新闻、深度报导和新闻评论专栏、大板块中的新闻话题、交通信息、经济信息,以及有关新闻和社会事务的谈话节目及其它服务性新闻,互相补充,共同满足受众的信息需求的广播电视节目结构形式。 “大新闻”架构的传播优势在于:第一,它可以满足整点半点新闻量多面广而深度不够的弱点;第二、可以满足各群体受众的不同新闻需求;第三、可以进一步形成和发展新闻在广播电视节目链中的骨架作用。 二、收视率、绝对收视(收听)率和相对收视(收听率)率 收视(收听)率,是指在某个时段收看(收听)某个节目的目标受众人数占总目标人数的比重,用百分比表示。它是国际通用的量化方法,用于衡量节目播出效果。收视(收听)率又可以分为绝对收视(收听)率和相对收视(收听)率两种不同的计算方法。绝对收视(收听)率=(节目收听(收视)人数/该节目覆盖地域的受众人口总数)X100% ;相对收视(收听)率=(节目收视(收听)人数/节目覆盖地域内该时段接受广播(电视)的人数)X100%。 三、珠江模式 1986年,广东创办了珠江经济广播电台,迈出了创建经济台、系列台的第一步。珠江台以“板块节目”为特点,采用主持人直播和“热线电话”的方式,密切了与听众的联系,实现了听众的直接参与,展示了“大众型、信息型、服务型、娱乐型”的崭新面目,赢得了听众。珠江经济台的开播是我国广播在“节目主持人”“大板块节目”等改革探索的基础上对一个台的体制、系列台的建设、广播的发展总体方向上的全新探索。它取得的成果和经验被成为“珠江模式”。 四、信息污染 在电子网络环境下信息激增,同时出现了信息污染,它包括两种情况,一种是由于信息过剩,大量无用信息进入传播市场,扰乱了正常的信息传播秩序,受众无所适从;另一种是大量有损社会风气、毒害人们心灵、破坏国家安全、妨害民族团结的信息进入市场,给社会造成危害和混乱。 五、有线电视、卫星电视 1、有线电视:有线电视,亦译为电缆电视,是通过电缆或光缆组成的分配系统,将节目信号直接传送给用户的一种电视传播方式。它是集节目组织、节目传递及分配于一体的区域型网络。它有四个特点:第一,高质量的图像接受;第二、传输频道增多,节目内容丰富;

陆晔《当代广播电视概论》笔记和典型题详解-我国广播电视的法规与原则(上)【圣才出品】

第十三章我国广播电视的法规与原则(上) 13.1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重点难点归纳】 一、社会框架中的广播电视行政管理 1.广播电视经营管理 广播电视的经营管理,是广播电视学与管理科学的结合,即运用广播电视组织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通过适当的计划、组织、人员分配、指导、控制及内部协调,使广播电视组织的资源系统发挥最高效能,以达成大众传播的组织目标。 2.社会结构中的广播电视事业 (1)对广播电视事业管理的研究,应该涵盖社会、经济、技术、伦理道德、政治和法

律等宏观层面的管理秩序。 (2)广播电视事业并非游离于整个社会结构体系之外,而是与其所指向的受众一起同属于更大的社会结构之中。 3.广播电视管理体系的特点 (1)我国广播电视事业管理体制 ①党委政治领导 这主要是指党委宣传部门对广播电视事业政治思想方面的领导,通过党的政策文件领导广播电视媒介实现思想宣传及舆论导向的作用。 ②政府依法管理 我国广播电视事业管理的最高行政部门是国务院广播电影电视总局,负责广播电视媒体的传播活动的领导与管理;地方各级政府的广播电视行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广播电视媒体的管理工作。 ③行业规范协调 通过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中国广播电视学会等相关行业组织对广播电视行业进行软性管理。 ④单位自我约束 广播电台、电视台通过制定内部道德自律的规范来加强广播电视从业人员(主要是其中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水平。 (2)广播电视事业宏观管理体制的特点 ①宏观性和权威性 管理体制主要进行行业宏观规划和调控,制定管理原则,主导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方向,在整个广播电视事业的管理体系中起主导作用。

当代广播电视概论考试笔记

当代广播电视概论考试 笔记 Pleasure Group Office【T985AB-B866SYT-B182C-BS682T-STT18】

当代广播电视概论(考试笔记) 名词解释 一、“大新闻”架构 所谓“大新闻”架构,即以新闻为骨架,包括整点、半点新闻、深度报导和新闻评论专栏、大板块中的新闻话题、交通信息、经济信息,以及有关新闻和社会事务的谈话节目及其它服务性新闻,互相补充,共同满足受众的信息需求的广播电视节目结构形式。 “大新闻”架构的传播优势在于:第一,它可以满足整点半点新闻量多面广而深度不够的弱点;第二、可以满足各群体受众的不同新闻需求;第三、可以进一步形成和发展新闻在广播电视节目链中的骨架作用。 二、收视率、绝对收视(收听)率和相对收视(收听率)率 收视(收听)率,是指在某个时段收看(收听)某个节目的目标受众人数占总目标人数的比重,用百分比表示。它是国际通用的量化方法,用于衡量节目播出效果。收视(收听)率又可以分为绝对收视(收听)率和相对收视(收听)率两种不同的计算方法。绝对收视(收听)率=(节目收听(收视)人数/该节目覆盖地域的受众人口总数)X100% ;相对收视(收听)率=(节目收视(收听)人数/节目覆盖地域内该时段接受广播(电视)的人数)X100%。 三、珠江模式 1986年,广东创办了珠江经济广播电台,迈出了创建经济台、系列台的第一步。珠江台以“板块节目”为特点,采用主持人直播和“热线电话”的方式,密切了与听众的联系,实现了听众的直接参与,展示了“大众型、信息型、服务型、娱乐型”的崭新面目,赢得了听众。珠江经济台的开播是我国广播在“节目主持人”“大板块节目”等改革探索的

广播电视概论考试题

广播电视概论考试题 一、名词解释 1、电视制式:电视制式是指一个国家在播放电视节目时采用的特定制度和技术标准。在电视信号的传递过程中,将彩色的三基色红绿蓝分解与组合为电信号时,一些国家各自采用了不相同的方式,这便导致了彩色电视制式的不同。目前,世界上用于广播的彩色电视制式有三种:NTSC制、帕尔制、塞康制。 2、广播电视数字化浪潮:广播电视的数字化就是在节目制作、传输、接受着三个重要环节用数字字节信号取代模拟信号在这三个环节中流动。采用数字技术后,家庭电视机不仅能看到几百套电视频道,看到DVD般清晰的电视图像,听到数字广播节目,享受到电影院的音响效果,还可以获得如电视政务、电子商务、即使天气预报、股票信息等大量的资讯信息和服务。 3、文化创意产业:文化创意产业是指依靠创意者智慧、技能和天赋,借助于高科技对文化资源进行创造与提升,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和运用,生产出高附加值产品,具有创造财富和就业潜力的产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文化创意产业包含文化产品、文化服务与智能产权三项内容。 4、文化的维模原理:文化的维模原理是指文化圈对外来文化起到一种选择和自我保护的作用,当所传播的文化有利于原有文化模式的维护时,便让容易被接受,并作为一种新的营养补充到文化机体中;而如果外来的文化对原有的文化模式具有危害或破坏性作用时,便会竭力阻止。 5、文化优势扩散原理:是指先进发达文明程度较高或在某些方面具有一定相对优越性的文化其核心是创意,容易得到传播和扩散。也就说优势文化具有较强的传播力;反之亦然。广播电视的发展,必须依托于先进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传播。 6、广播电视语言:凡是在广播电视上运用的,能够表达出思想或感情,并使接受者获得信息的一切手段、方式方法,如口头语言、屏幕文字、各色音响等,都属于我们所说的广播电视的语言系统,正是由于这些语言元素的存在,准确地表达了广播电视的信息,使广播电视成为现代文化的一个集散地。 7、声画对位:声画对位指电视节目中画面与声音队列,他们按照各自不同的规律,独自表现不同事物的信息,却有有机地围绕和表现同一内容。是利用声音和画面不同步所产生的信息差距充分调动人们视听两个感知通道的“注意力”,引起声画信息叠加联想,加大感知深度,产生一加一声加画大于二声画的传播效果。 8、界面人物:是指经常在广播电视节目中出现,以自己的声音或图像直接与受众见面的传播者,通过其报道、播讲、解说和串联等工作,实现媒介和受众的沟通和交流。其中主要是指播音员、主持人以及代表媒介经常出外从事采访报道的记者。 9、一体化采访:一体化采访是指记者将幕后采访与录音、镜前采访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在同一时段内即完成幕后采访的任务,又完成录音、镜前采访的任务。一体化采访是一种快捷、高效的采访方式,它适应于一般性的动态新闻,尤其突发性事件新闻的采访。 10、分期式采访:分期式采访是指将记者前期采访和录音采访、镜前采访分阶段进行,先进行前期采访,在掌握了新闻的基本情况后,再拟定报道计划和录音、拍摄提纲,进行录音、镜前采访。这一采访方式适合于非事件性新闻及新闻专题报道。他的优点是:报到时间上较为宽裕,能对新闻的各个要素进行全面、深入的了解,因而有利于新闻向深度开掘。 11、蒙太奇:在各类影视摄制中,根据主题的需要、情节的铺陈、观众注意力和关心的程

当代广播电视概论第二版复习

1、按照传播信号来分:广播Broadcast{声音广播Radio,电视广播Television} 2、按照传输方式来分:(1)无线广播/开路广播(2)有线广播/闭路广播 广播的发展 ●1920年11月2日,美国匹茨堡威斯汀豪斯公司建立的KDKA电台正式广播。这是美 国第一个正式申请商业执照的广播电台。一般认为,这是无线电广播事业的开端。 ●广播与第二次世界大战 ●中国的广播发展 电视的发展 ●1、电视的诞生。1936年英国广播公司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座电视台,11月2日起定 时向公众播出黑白电视节目,被认为是世界电视事业诞生的标志。 ●2、彩色电视。1954年美国正式播出彩色电视,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开办彩色电视的 国家。 ● 3、卫星电视。1962年7月美国发射了“电星一号”通信卫星,进行了同西欧的越洋 电视传播。 ●4、有线电视 ●5、数字电视 中国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第一座人民广播电台是1940年12月30日开播的延安新华广播 电台。 ●1958年5月1日,我国大陆上建立的第一座电视台——北京电视台开始试验播出电 视节目 第一节广播电视的主要技术标准和管理体制 一、彩色电视的制式 1、NTSC制 1953年起用于美国,采用美国全国电视系统委员会(National Television Systems Committee)的英文缩写命名。这种制式电视机成本较低,兼容性比较好,缺点是色彩不稳定。美国、加拿大、日本等国采用。 2、帕尔( PAL )制 这种制式的电视机性能最好,收看效果好,但是成本比较高。英国、澳大利亚、德国、中国等国采用。 3、塞康(SECAM)制 这种制式较NTSC制效果好,但不及PAL制,缺点是成本比较高,而且兼容性 不好。法国、俄罗斯等国家采用。 第二节广播电视的特征 ●时效性强 ●受众广泛 ●内容、表现手段丰富 ●接受的随意性 ●接受的顺序性 ●转瞬即逝 第一节广播电视的板块式节目 ●板块式广播电视节目指具有基本固定的播出时段和周期,节目内容融新闻、信息、 服务、文化娱乐等节目类型为一体,多采用主持人串联形式播出的大时段节目,也

广播电视概论知识重点总结

1、主持人:具有采、编、播、控等多种业务能力,在一个相对固定的节目,作为主持者和播出者。集编辑,记者,播音员于一身。在广播或电视中,出场为听众,观众主持固定节目的人。 2、彩色电视制:美国最先,法国在美国恩NTSC制的基础上研制的塞康SECAM 制,德国在美国的基础上研制的帕尔PAL制,我国就用的PAL制。 3、地球村的概念是麦克卢汉提出的。 4、广播事业的诞生与发展最根本的动因是社会的需要。可以理解为广播电视人的不断需求。内因是内在核心本身行业发展运营是推动力,外因是技术。 5、1920年11月2日,美国匹兹堡西屋电气公司开办的商业电台在总统大选日正式开播,呼号为KDKA. 6、美国的CBS,NBC,ABC三大广播网;全球第一个全天播放新闻的是CNN;, 7、30年代一系列重大事件成就了广播电台在社会生活中的影响力,罗斯福总统的炉边谈话。 8、收视率调查有美国的尼尔森媒介调查公司,央视的索伏瑞调查公司。 9、中国人自办的第一座广播电台是哈尔滨人刘翰在1926年10月创办的哈尔滨广播无线电台,呼号XOH民营广播;1927年我国上海新新公司创办我国第一家私营广播电台。 10、抗战相持阶段,1939年2月6日在重庆建成中央短波广播电台,1940年更名为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英文名为中国之声VOC;1940年第一座人民广播电台是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建成,呼号XNCR,后更名为陕北新华广播电台,1949年3月更名北平新华广播电台,同年12月5日定名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11、20世纪80年代北徐南李,即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空中之友>>主持人徐曼和广东人民广播电台<<大众信箱>>主持人李一萍;1983年确定了¨四级办广播,四级办电视,四级混合覆盖"的对内广播网发展方针,这是主领方针。12、我国第一座电视台是1958年5月1日开始试播的北京的北京电视台,它是中央电视台的前身,于9月2日正式开播;1978年元旦,新闻联播正式创立,标志着广播网的初步形成;1980年7月中央电视台<<观察与思考>>开办,是央视第一个新闻评论性专栏节目;1996年5月17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栏目问世,这是当时国内最长的调查性深度报道和栏目;<<望长城>>纪录片,1993年,上海纪录片编辑室问世,这是我国第一个以纪录片来命名的电视节目。 13、深入报道是一种报道方式,并不是新闻体裁; 14、广播语言的三大元素音乐(渲染气氛),音响(营造真实环境),人声语言。 15、广播电视人声语言的要求有口语化,规范化(语音规范,词汇规范,语法规范),优美化。 16、景别有远景(场面),全景,中景,近景,特写(表现情绪)。 17、电视画面的特性与功能有电视画面是连续运动的;电视画面具有现场感;电视画面具有客观性,电视画面具有主观性,电视画面具有表意不确定性(纪实和形象传播)。 18、蒙太奇:它原是一个建筑业的一个术语,它又称镜头语言,即在影视作品的创作中将一个一个的镜头,根据一定的逻辑关系组接在一起,通过形象之间的相辅相成或相反相成的关系,相互作用,产生连贯,对比,呼应,联想,悬念等效果,形成一个含义相对完整的表意整体。

广播电视概论 整理

一、名词解释 1.广播电视系统:通过无线点播、线缆系统向广大地域或一定区域一定区域有规律地传输 含有节目内容的视频、音频信号,上述机构、传输的内容以及传播过程本身。 2.彩色电视制式:即彩色电视图像扫描、传输与接收的技术制式,具体是根据发送、接收 端对红、绿、蓝三基色信号的不同编码、解码方式构成不同的彩色电视标准。 3.电视真人秀:主要指普通人而非扮演者根据电视制作机构预先设定的游戏规则,参与到 一个竞技类的活动当中并根据规则完成这个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参与者没有剧本约束,完全是按照自己的个性、需求和目标自由发挥和表现,电视治国机构则将整个过程拍摄下来,制作成节目播出。 4.板块式广播电视节目:指具有基本固定播出时段及周期,节目内容融新闻=信息、服务、 文化娱乐等多种节目类型为一体,多采用主持人串联形式播出的大时段节目,也称为“杂志型节目”。 5.(1)内容集约模式:指将多数受众在某一时段希望获得的信息和普遍有兴趣的内容集 中统一编排的板块式节目编排模式。 (2)对象集约模式:指按照节目的目标受众群的特殊需要来集中编排内容的板块式节目编排模式。 (3)混合模式:一般以时段为标志,以多方面的内容来满足多方面的受众的需求,是介于内容集约模式和对象集约模式之间的一种板块式节目编排的结构模式。 (4)广播电视频率/频道专业化:指的是广播电视机构以频率和频道为单位进行内容划 分,以满足特定的市场和受众需要。 6.广播电视新闻:作为通过某些特定的电子技术公开传播的正在或新近变动的事实的信 息,则是广播电视的特性导入新闻定义的结果。 7.广播电视的经营管理:是广播电视学与管理科学的结合,即运用广播电视组织的人力、 物力、财力等资源,通过适当的计划、组织、人员分配、指导、控制及内部协调,使广播电视组织的资源系统发挥最高效能,以达成大众传播的组织目标。 8.视听率(Rating):指某一时段内收看(收听)某一节目的人数占电视观众(广播听众) 总人数的百分比。 9.欣赏指数(Appreciation Index AI):是测量观众对电视节目喜好与评价的一项指标,测 量出受众对广播电视节目质量的满意程度。 10.有线电视(Cable Television CATV):也译为电缆电视,是通过电缆光光缆组成的分配系 统,将节目信号直接传送给用户的一种电视传播方式;它是集节目组织、节目传递及分配于一体的区域型网络。

广播电视概论重点

一填空题。 1文字分镜是在剧本的基础上进行大致的分镜,要求(“简单、明了、准确”),。 2细节包括哪两个方面:(情节细节),(动作细节) 3用(最简练、最归纳、最有代表性)的方法来刻画角色造型。 4角色设计需要在组合关系中获得形象的(节奏变化与和谐)。 5(内容形式)和(画面形式)需要设计风格相协调,这样沟通营造出来的作品,才是为主题服务的。 6在镜头剪辑蒙太奇中很重要的原则是(轴线原则)。 7 1926年1月26日,英国科学家(约翰洛吉贝尔德)举行第一次电视公开示范表演,映出了一个办公室勤杂工的活动影像。由于他的的贡献,英国人自豪地称他为“电视之父”。同样被美国人誉为电视之父的是(法恩斯沃思)。 8 1980年,美国(国际卫视)的成立,对其传统的三大网,即NBC, (ABC ) 和CBS 构成了巨大冲击。 9目前各国的彩色电视主要采用(nastc制式、PAL制式、SECAM制式; 10 声音与画面的组合方式有三种(声画统一、声画并行和声画对立) 12“剧本,剧本,一剧之本”最早提出的是清初()。 13世界各国广播电视制度大体有三种类型(私营商业制、公共服务制、公共国有制.. 14世界上第一座公认的广播电台是(KDKA电台),第一座公认的电视台是由(,英国广播公司BBC)于1936年建立的。 16(悉德.菲尔德)在《电影剧本写作基础》中说:“所以的戏剧就是一个冲突。” 17电视节目制作的基本方法有(ENG,即“电子新闻采集”(Electronic News Gathering),(EFP,即电子现场制作(Electronic Field Production)。),(ESP,亦即“电子演播室制作”(Electronic studio Production)。),().。 18内容形式从故事框架上来讲,分两种形式(情景剧和非情景剧)。 19广播电视节目的编导包括(前期创作),(拍摄采访),(后期制作)。 20以接受的方式为标准,可以将广播电视的受众划分为(网络),(纸媒),(手机),(广播)。 二判断题。 1电影是细节的艺术。动画片是细节的艺术 2角色设计与场景设计是不可以同步进行的。角色设计与场景设计可以是同步进行的 3角色造型设计越复杂就好。简练、归纳 4画面分镜头是对未来动画片基础画面蓝图逐步深入和完善的过程。 5情节的内部节奏与镜头衔接的外部节奏是相辅相成的。 三名词解释。 1文字分镜 文字分镜的要求:文字分镜是在剧本的基础上进行大致的分镜,要求“简单、明了、准确”。~是画面分镜创作的依据,~不用像画面分镜一样将镜头组织得很细腻,考虑到每个镜头间的组织关系或设计镜头的具体位置和运动。“突出主题、突出人物”是~的首要任务 二文字分镜的基本格式:A场地B内容 C镜头描述 2性格刻画 性格刻画:动画片的角色设计往往是非常类型化的.”类型化”指具备典型的性格和外型.动画片的角色设计就像故事片的选演员.角色的形象设计就是需要造型是设计出一

广播电视概论期末复习(自己总结)

四种传播媒介的优缺点 1、印刷媒介:优点:(1)读者拥有主动权。(2)媒介可以有效的保存,信息不易丢失, 印刷媒介具有便携性和易存性。(3)印刷媒介更能适应分众化的趋势,不同的印刷媒介往往具有针对性而拥有特定的读者群,适应专业化和专门化受众的特殊需要,印刷媒介更能适应分众化的趋势。不足: (1)时效性不强,制作周期长(2)使用印刷媒介需要识字能力,因而受文化程度的制约,文盲和文化程度低的人无法或不能充分使用。2、广播媒介:优点:(1)跨时空性。(2)即时性。(3)较强的亲和力。(4)他可以真 实而逼真的记录、复制和控制人类的声音,使稍纵即逝、过耳不留的声音可以留存,也可以用或大或小的声音传播。(5)声音传比一听就懂,易于沟通,因而也就较能适应各种文化程度的受众。(6)多功能性。不足:过耳不留,稍纵即逝,无法重复,不容细想,受众较为被动。 3、电视媒介:优点: (1)声像并茂,视听兼容。(2)电视媒介的覆盖范围广,公众的接触面 高。(3)画面传播,一看就懂。(4)形象生动,优美感人。缺点:不变重复,影响逻辑思维,已造成负面效果。 4、网络媒介(新媒体): 优点: 1.互动性强,受众可主动的参与到网络活动中。2.媒体个性 化突出3.受众选择性增多4.表现形式多样5.信息发布实时。缺点:(1)信息的选择困难。信息量巨大,甄别困难,不确定信息多。(2)对虚假信息和不利信息的处理非常棘手。(3)安全危机时刻出现。 媒介发展方向 1、互联网将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数字视频新媒体拥有广阔发展前景和空间。传统媒体向新媒体拓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就是包括网络视频、数字电视、手机电视、户外显示屏在内的各种视频媒体。未来,视频新媒体的发展将催生更多的内容提供方式和信息服务形式变革,带动整个传媒业的全媒体发展进程。 3、媒介融合由浅入深,从“物理变化”趋向“化学变化”。注重多种传播手段并列应用的全媒体新闻将发展为多种媒体有机结合的融合新闻;各种媒体机构的简单叠加、组合将发展为真正的有利于融合媒介运作的新型机构组织;全媒体记者将与细分专业记者分工合作;媒介机构也将在新的市场格局中寻找自身新的定位和业务模式,构建适应全媒体需要的产品体系和传播平台。 4、随着全媒体进程的不断发展,在融合的同时,各种媒介形态、终端及其生产也更加专业、细分。一方面表现在媒介形态的分化。单一的印刷报纸已经分化成了印刷报纸、手机报纸、数字报纸等多种产品形态,广播电视分化成网络电视、手机电视等更丰富的产品形态。此外,媒体终端的多样化也带来了传播网络的分化,如手机媒体、电子阅读器、网络电视、数字电视等分别依赖不同的传输网络。另一方面是媒介生产流程的专业化细分。在媒介融合时代,由于生产复杂度的提高,更有可能导致产业流程的专业分工和再造,出现信息的包装及平台提供者走向专业化的趋向。现在,在数字报纸、电子杂志、手机媒体领域,专业化的趋向已经显现。 新媒体对广播电视产生的影响 1、新媒体的开拓创新给广播电视带来压力。 2、新媒体与广播电视争夺受众优势明显。 3、新媒体抢夺广播电视广告市场加剧。 4、新媒体相比广播电视更能吸引投资商。 5、新媒体多方挤压迫使广播电视改革应对。 新媒体环境下,广播电视媒体的转型 1.发扬广播媒体的传统优势。

广播电视概论考试题

简答题 1.简述现场直播是对受众知情权的尊重 答:近年来,随着新闻改革的不断推进,媒体发生了很大变化,不仅在传播的内容上越来越广泛,而且在传播的手段上也有了新的提升,特别是网络、手机报等新兴媒体的出现,更使新闻传播的方式方法得到了极大的丰富。但是,从另一面看,新闻宣传在局部范围内也出现了偏离方向、脱离群众的倾向。所以这也群众的知情权受到损害。因而,现场直播作为一种尊重受众知情权的有效的形式,受到了新闻媒体的重视。 现场直播是指在现场把新闻事实的图像、声音及记者报道、采访等转换为广播或电视信号直接发射的即时播出方式 知情权”是指公民、法人及其他组织依法所享有的对于国家机关、公共机构或者其他公民、法人、非法人组织要求公开信息的权利,以及在法律不禁止的范围内不受妨害地获得各类信息的自由。 首先,满足了观众的参与性。这种参与性也可以说是互动性。在所有节目中现场直播是最能体现传收双方互动的形式之一。电视现场直播气氛浓烈,真实感强,最容易引起观众的参与意识。现在谈话节目、游戏节目、竞赛节目火爆,既是观众踊跃参与的成果,也体现观众对电视节目参与的热情。其次,具有强烈的现场感。在现场直播中,除了进行视频的转播外,还有记者在现场的报道,记者把在现场通过五官体验到的感觉传达给观众,使观众也能获得在现场一样的感觉。在这个过程中,观众会依据以往的经验进行联想和想象,把自己所有的经验积累进行提取和综合,形成身临其境的感受。由于现场直播的真实感比较强,因此与其他媒体和其他播出方式相比,观众更倾向于通过现场直播来修正自己以往的经验和知识,甚至对社会的刻板印象。然后,满足了观众的好奇心理,激发了集体想象力和集体情绪。现场直播的内容一般比较重大,观众注意程度高,收看人数众多,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种集体行为,有某种集体凝聚力。最后,满足了受众迅速获得信息的需要。而现场直播传递信息的快速、准确,成为这种人群获取信息的重要手段。。 切实把尊重与满足群众的知情权放在首位,及时报道群众欲知、应知而未知的重大情况、重要活动及其它新闻信息,把实际情况和事实真相向群众讲清楚、说明白,同时,生动、多样地阐述党的意图和主张,从而让百姓明事实之巨细,解问题之深浅,辨传言之真假,知事态之缓急。汶川大地震、青海玉树地震以及甘肃舟曲泥石流灾害的宣传报道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启示:谣言止于公开、阳光化解疑惑。在灾害发生后的第一时间,各大媒体快速反应,将真实、具体的信息及时传递给公众,或全程直播、或多側面展示,有效地消除了各种“杂音”、“噪音”,国家也显现出了空前的团结和强大。 2.从张越和张绍刚看电视谈话节目主持人的基本素养 答:在我国,电视谈话类节目因为其低成本和深度,广受业界重视与观众欢迎。但是在目前庞大的主持人队伍中,谈话类节目主持人不少,优秀人才却一直属于“稀缺商品”;在很大程度上,能否成功地主持一档谈话节目已经成为衡量一位主持人“含金量”多少的重要指标,同时也是对一个主持人综合素质的全面考察。 《半边天:张越访谈》是中央电视台收视率最高的节目之一,她本人是观众最喜欢的主持人之一,她还获得了播音界最高荣誉“金话筒”奖。然而,张越不像其他主持人那样有着甜美的笑容、苗条的身材,受过严格的播音训练,可她非常受欢迎。首先,亲切、平和、机智,以及与众多女主持人相比更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对平民生活的热切关注,是张越成功的重要原因。看她主持的节目,她的

当代广播电视概论

当代广播电视概论 一、名词解释: 1、广播电视:一般认为,通过无线电波、线缆系统向广大地区或 一定区域有规律地传输含有节目内容的视频、音频信号,上述机构、传输的内容以及传播过程本身,可统称为广播系统。(笔记:是大众媒介及其技术发展到较高水平的产物。) 2、涵化理论:美国格伯纳提出,研究者探究电视塑造的世界和真 实的现实世界的差异,考察电视对于个人的长期的“涵化”效果,研究发现电视节目编排的整体模式是公众对社会现实达成共识的重要来源,电视培养了人们的共同观念,可以使人们以电视屏幕上呈现的社会情状、价值观和思维体系来看待真实的现实世界,是当今社会文化主流的首要渠道。“涵化理论”研究表明,电视暴力内容不仅对青少年的行为产生影响,而且电视内容也会影响到人的态度、价值、思想方式等内心世界。 3、新闻:新近发生的或预计将来要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4、民生新闻:不再是传统意义上自上而下进行单向灌输和指导的 工具,而成为发出民间声音的通道,鼓励民众通过它进行意见的表达,发扬民主的作用。它的本质特征是:民生内容,平民视角,民主的价值取向。 5、深度报道:在新闻业界被认为是“以今日之事态,核对昨日之 背景,揭示明日之意义”。深度报道与新闻业作为独立社会力量的存在息息相关,也与大众媒介的商业化和市场化密不可分。

6、真人秀:又叫真实电视。有学者概括为“是对自愿参与者在规 定情景中,为了预先给定的目的,按照特定的规则所进行的竞 争行为的记录和加工”,认为自愿参与、规定情境、给定目的、特定规则、竞争、记录和加工这些元素构成了真人秀节目的共 同特点。真人秀可分为七个基本元素:即人物、悬念、竞争、 游戏规则、时空情境、现场记录和艺术加工。 7、广播剧:是“供广播电台播送的戏剧作品。运用对白、独白、 唱词等手法,以及充分运用音乐伴奏、音响效果以加强气氛, 并穿插必要的解说词,以帮助听众了解剧中的情境和人物的动 作状态。” 8、广播电视的经营管理:是广播电视学与管理科学的结合,即运 用广播电视组织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通过适当的计划。 组织、人员分配、指导、控制及内部协调,使广播电视组织的 资源系统发挥最高效能,以达成大众传播的组织目标。 9、受众:大众传播媒介所面对发言的无名个体与群体,也就是包 括报刊读者、广播听众、电视观众等在内的大众传播媒介的内 容接受者,还包括广大的互联网用户即网民。 10、视听率:指某一时段内收看某一节目的人数占电视观众总人数 的百分比。 二、填空: 1、人类传播史的五次革命:语言的形成与使用、文字的创制与运 用、印刷术的发明、无线电技术运用于传播、计算机技术的应

《广播电视概论》备考复习资料

☆考试背诵版☆《广播电视概论》备考资料 一、填空题(10x2'=20分) 1.无线电广播诞生日——1906年12月25日,费森顿 世界上第一座广播电台——1920年11月2日,美国匹兹堡KDKA电台 世界上第一座电视台——1936年11月2日,英国BBC 2.我国第一座私营广播电台——1923年,大来洋行ECO 我国第一座公营广播电台——1927年,交通部天津无线电台 我国第一座电视台——1958年5月1日,北京电视台 3.我国第一条电视广告——1979年1月28日,上海电视台播出“参桂养荣酒” 我国第一个恢复广告的电台——1979年3月5日,上海人民广播电台 《 4.世界上第一部广播剧——1924年1月15日,英国广播公司播出《危险》 我国第一部广播剧——1933年4月,上海一私营电台播出《中国与回忆》 世界上第一部电视剧——1930年,英国播出的《嘴上叼花的人》 我国第一部电视剧——1958年6月15日,北京电视台播出《一口菜饼子》 5、广播电视主要包括:科技特性和社会特性两方面 6、广播电视的社会功能:宣传功能、舆论功能、新闻功能、教育功能、娱乐功能、服务功能。7.广播电视的节目要素主要包括:声音和画面 8.声音的三要素:语言、音乐、音响 9.画面的功能:纪实传播、形象传播、直接传播 10.广播电视节目的分类: ~ 四分法:新闻性节目、教育性节目、文艺性节目、服务类节目。 六分法:①新闻类节目②言论类节目③知识类节目 ④教育类节目⑤文艺类节目⑥服务类节目 11.广播电视节目样式:单一式、专题式、栏目式、综合式、板块式、杂志式。 12.广播电视新闻的特点:时效性强、信息量大、传真性强、特殊的传播规律(直线律、顺序律、完整律) 13.广播新闻节目的体裁:语言新闻、录音报道、实况广播、广播对话。 14.电视新闻节目类型:消息类新闻节目、专题类新闻节目、言论类新闻节目。 15.广播电视评论的特性:①新闻性②政论性③社会性 16.教育性节目的类型:社会性教育节目和教学性教育节目 17.文艺性节目的特性:兼容性、渗透性、综合性、连续性。 | 18.广播电视节目制作人员的类别:①策划、制片、编辑、导演、导播 ②撰稿③技术人员④媒介人员 19、策划的五要素:策划者、策划依据、策划方法、策划对象、策划效果测定和评估。 20、策划七大原则:喉舌原则、信息原则、系统原则、综合性原则、可行性原则、效益原则、集体原则。 21.现场摄录(新闻摄录)有三种手段:挑选、等待、抢录。 22.受众结构可以分为四类:基本受众、参照受众、特约受众、潜在受众。 二、名词解释(6x5'=30分) 1、广播电视——是运用电磁工具把信息信号同时供给特定地区大批受众的一种大众传播媒介。 2、播音语言——是专职播音员语言,用以传播新闻内容的声音语言。贯穿于各个新闻

当代广播电视概论笔记 (自己整理)

精心整理 当代广播电视概论笔记 电视纪录片 1、概念(真实时间、真实地点发生的真人、真事) 简言之,即以纪实手法摄制的、表现真实内容的电视节目类型。 2、三个必备条件:真实非虚构有艺术感染力拍摄、布局安排上有一定的逻辑关系 3、基本特征:真实性纪实性利用先进的技术,最大限度地保持原始生活素材的完整性 4、题材:现实性题材历史性题材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题材 三位世界级纪录片大师的创作风格 1、罗伯特弗拉哈迪 加拿大人纪录片创始人。以写实手法来表现偏远、荒蛮民族的原始生活状态。代表作《北方的纳努克》 2、前苏联人吉加维尔托夫 前苏联人,新闻纪录片的创始人,他的创作观念是:抓住现实的片段将其有意思地结合起来。 3、约翰格里尔逊 20世纪20至40年代英国着名的纪录片导演,其创作信条是:“我们首先是宣传员,其次才是影片摄制者”; 3、世界纪录片创作风格模式的演变 1、格里尔逊式 2、“真实电影”式 3、访问谈话式 4、个人追述式 4、自然风格电视纪录片的基本特点

1、观点含蓄,回避结论; 2、重过程,谈话结果; 3、作者直接出面,强调即兴采访、捕捉第一感觉; 4、声画并重,视同期声为艺术生命; 5、注重一定章节以致整个节目的情节化、故事化; 6、最大限度地压缩解说词和音乐 5、中国纪录片的创作方法较为单一 1、主观表现压倒一切; 2、题材选择变窄; 3、画面构图、用光过分讲究,声画分类; 4、编导摆布、组织拍摄盛行。 6、《望长城》在纪实手法上也有开拓性的创新 1、声画合一,恢复电视画面的本来面目; 2、有意识地采用先进的电子传播技术,较完整地保持生活片段的自然流程,将纪实推向新的高度; 3、注重主客观结合,以“情节”来结构纪录片,从而提高审美品格; 4、用节目主持人调动观众的参与感; 5、用航摄、水下摄影、显微摄像等技术,给观众提供平常难以见到的视域和视点,扩展和延伸人的视野。 7、我国电视纪录片的发展趋势 1、产生一定数量的电视纪录片精品; 2、建立完整的电视纪录片创作理论体系; 3、设立专门播出电视纪录片的频道;

当代广播电视概论笔记自己整理

当代广播电视概论笔记 电视纪录片 1、概念(真实时间、真实地点发生的真人、真事) 简言之,即以纪实手法摄制的、表现真实内容的电视节目类型。 2、三个必备条件:真实非虚构有艺术感染力拍摄、布局安排上有一定的逻辑关系 3、基本特征:真实性纪实性利用先进的技术,最大限度地保持原始生活素材的完整性 4、题材:现实性题材历史性题材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题材 三位世界级纪录片大师的创作风格 1、罗伯特弗拉哈迪 加拿大人纪录片创始人。以写实手法来表现偏远、荒蛮民族的原始生活状态。代表作《北方的纳努克》 2、前苏联人吉加维尔托夫 前苏联人,新闻纪录片的创始人,他的创作观念是:抓住现实的片段将其有意思地结合起来。 3、约翰格里尔逊 20世纪20至40年代英国着名的纪录片导演,其创作信条是:“我们首先是宣传员,其次才是影片摄制者”; 3、世界纪录片创作风格模式的演变 1、格里尔逊式 2、“真实电影”式 3、访问谈话式 4、个人追述式 4、自然风格电视纪录片的基本特点 1、观点含蓄,回避结论; 2、重过程,谈话结果; 3、作者直接出面,强调即兴采访、捕捉第一感觉; 4、声画并重,视同期声为艺术生命; 5、注重一定章节以致整个节目的情节化、故事化; 6、最大限度地压缩解说词和音乐 5、中国纪录片的创作方法较为单一 1、主观表现压倒一切; 2、题材选择变窄; 3、画面构图、用光过分讲究,声画分类; 4、编导摆布、组织拍摄盛行。 6、《望长城》在纪实手法上也有开拓性的创新 1、声画合一,恢复电视画面的本来面目; 2、有意识地采用先进的电子传播技术,较完整地保持生活片段的自然流程,将纪实推向新的高度; 3、注重主客观结合,以“情节”来结构纪录片,从而提高审美品格; 4、用节目主持人调动观众的参与感; 5、用航摄、水下摄影、显微摄像等技术,给观众提供平常难以见到的视域和视点,扩展和延伸人的视野。 7、我国电视纪录片的发展趋势 1、产生一定数量的电视纪录片精品; 2、建立完整的电视纪录片创作理论体系; 3、设立专门播出电视纪录片的频道; 4、电视纪录片的成熟与国家的经济实力相联系。

陆晔《当代广播电视概论》笔记和典型题详解(1-5章)【圣才出品】

第一章广播电视发明与技术基础 1.1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重点难点归纳】 一、广播电视与人类传播史的革命 (1)广播系统的内涵 通过无线电波、线缆系统(包括电缆、光纤及将来可能发展的其他传输介质)向广大地区或一定区域有规律地传输含有节目内容的视频、音频信号,上述机构、传输的内容以及传播过程本身,可统称为广播系统(broadcast)。 (2)广播的分类 ①按照传播信号区分,只传送音频信号的,称为声音广播或电台广播,简称广播(radio);

而同时传送音频(声音)及视频(图像)信号的,则称电视广播,简称电视(television)。 ②按照传输方式分,通过无线电微波开放式传送的,称无线广播或开路广播;通过电缆或导线封闭式传播的,则称有线广播或闭路广播;其中通过人造地球卫星作为转发站传送信号的,则称卫星广播电视;通过因特网传送的,称为网上广播(online broadcasting或webcasting)。 ③按照覆盖范围,可分为地方广播、全国广播和国际广播。 ④按照技术标准则分为模拟广播和数字广播。 1.人类传播史的五次“革命” (1)语言的形成与使用是人类传播史上的第一次革命。 语言的形成大大丰富了传播的内容,与简单的手势、简单音节等传播符号相比,语言更适合表达更为丰富、精确、复杂的内容,人类的语言形成与使用因此被认为是人类传播史上的第一次革命。 (2)文字的创制与运用是人类传播史上的第二次革命。 ①文字传播极大地克服了口语信息传播的时间、空间限制,使人类有了文明史、历史记载,使人类社会扩大统一,迅速发展进步,人类的经验能在更大的范围内传播沿用。 ②相较于语言,文字也便于长久保留,如过去只能保存在记忆中的知识与口头文学作品等。 ③用文字进行传递的信息比用口头语言传递的发放更为精确、传递范围也更广。 (3)印刷术的发明是人类传播史上的第三次革命。 (4)无线电传播的发明与应用是人类传播史上的第四次革命。 (5)计算机技术的应用是人类传播史上的第五次革命,也是一次仍在进行着的革命。 ①传媒技术的革新呈现出以下的特点:

广播电视概论试题集 Microsoft Word 文档

导论思考题: ?1. 1979年我国电台、电视台的数量分别是99和38座。到1997年,电台。电视台的数量达到了最高峰,分别是1363和923座,但是到1999年反而分别下降到了352 和290座。2008 分别为267和283这种起落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1979年我国电台、电视台的数量分别是99和38座。到1997年,电台。电视台的数量达到了最高峰,分别是1363和923座,但是到1999年反而分别下降到了352 和290座。2008 分别为267和283座。这种起落的直接原因是什么?根本原因是什么? 1.我国自改革开放时,广播电视事业规模小,分别只有99和38座。 ?2.自改革开放后,广播电视迅速发展。直接原因是四级办广播电视:1983年第十一次全国广播电视工作会议,制定中央、省、市(地)、县…四级办广播,四级办电视,四级混合覆盖?的事业建设方针。 ?目的:加速发展广播电视,满足人民群众越来越大的需求。 ?结果:全国广播电视台的数量大幅增长。分别达到是1363和923座 ?但高速发展也产生了极大的副作用:重复建设严重,资源浪费严重,过滥过散,节目资源不足,盗版严重,影响我国加入WTO的进程。 ?3.为纠正以上负面影响,国家出台了.三级办广播电视的新方针:1999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信息产业部和广播电视总局有关文件,要求停止四级办广播电视,即取消县级广播电视台编制,取而代之的市实行中央、省、市(地)三级办广播电视的方针。全国广播电视台数量大幅减少,留存下来的广播电视台平均实力大大加强,影响力更大,增强了抵御国际传媒冲击的能力。。 第1章思考题 ?1. 广播发明过程中三次主要技术进步的发明人分别是谁?他们的主要贡献是什么??2.苏联发展广播事业的主要动因是什么? ?3. 电视诞生及其关键技术发明是什么? ?1.21、中国境内最早的广播电台是在怎样的条件下创办的? ?2、国民党统治时期的中国广播事业发展情况如何? ?3、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中国的广播事业发展是何种情形? ?4、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广播事业经过了怎样的发展道路? ?5、中国电视诞生之初的发事业发展情况如何? 1、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中国的广播事业在发展上有何特点? 2、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中国的电视在新闻报道方面有何新的作法? 3、“文革”对当时中国广播电视发展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4、中国广播电视在“文革”结束以后经历了怎样的发展阶段? 5、中国的对外广播经历了怎样的发展阶段? ?1.怎样看待广播电视的影响力? ?2.列举广播电视负面影响的实例并说明对广播电视的负面影响人们应当采取什么措施??3.为什么说广播电视是改造社会的全新文化力量? ? 第四节广播电视的概况

当代广播电视概论

当代广播电视概论

当代广播电视概论 第一章广播电视的发展与现状 世界: 1、“无线电之父”——美国发明家李·德福雷斯特。 2、“电视之父”英国科学家约翰贝尔德在1925年利用尼普柯发明的机械扫描盘成功完成传送和接受画面的实验。 3、1936年11月2日,英国广播公司播送电视节目,这一天被称为世界电视开端。 中国: 4、1958年9月2日北京电视台开播,播出方式为直播,1978年改为中央电视台。 5、1973年5月1日北京电视台用第八频道向北京地区试播彩色电视节目。1978年真实播出两套彩色电视节目。 什么是广播电视:通过无线电波或导线向广大区域或一定区域传送声像节目的大众传媒。 广电作为电子传媒的特征:(优势)对象广泛、

时效性强、丰富直观、接受随意、(弱点)顺序接受、转瞬即逝 第二章广播电视传播观念与传播功能的新发展 新闻的本质是信息,新闻的魅力主要是信息本身的力量。新闻是信息,但并非所有的信息都是新闻。新闻信息量指的是一条新闻的信息含量,既其量与质相统一的有效信息量。 广播电视信息传播的特点:时效性强、覆盖面广、受众层次分布广泛、传播接受方便、传播“搭车”效果好、传播容量大。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广电传播的信息观与时效观: 首先,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大量信息;其次,广电要适应和满足受众对信息的需求;再次,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闻业竞争在很大程度上是信息和时效的竞争;最后,从实践看,新闻节目数量多、节奏快、信息量大、深度加强构成改革开放以来广电改革的主旋律。

新闻直播:不经过事先录音录像将事件现场情况、演播室播讲或表演同步播出的传播形式。*滚动播出:广电新闻首播后以正点为单位增加新闻播出次数、在后续播出时视新闻重要程度增减删改,并随事件变化发展增删信息。 大新闻构架:以新闻为骨架。包括整点、半点新闻、深度报道和新闻评论专栏、大板块中的新闻话题、交通信息、经济信息,以及有关新闻和社会事务的谈话节目及其他服务性新闻,相互补充,共同满足受众对新闻的要求。 信息误导:指虚假信息、过时信息、无效信息传入社会造成人们判断失误、决策失误,进而造成生产和生活上的损失。 信息污染:由于信息过剩大量无用信息涌入社会扰乱正常的信息传播秩序;由于大量有损社会风气,毒害人心,破坏安定,妨碍民族团结的信息进入信息市场,给社会造成危害。 *现代社会分群化及广电窄播化趋势: 受众兴趣趋于多元化、受众更关注自己的利益、受众权利意识增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