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的殖民扩张与掠夺》【公开课教案】

《欧洲的殖民扩张与掠夺》【公开课教案】
《欧洲的殖民扩张与掠夺》【公开课教案】

《欧洲的殖民扩张与掠夺》参考教案

一、教材分析

1、课标要求:列举荷兰、英国野蛮抢夺殖民地和建立海外市场的史实,认识殖民扩张与掠夺是资本主义列强建立世界市场的主要途径。

2、教材地位和作用:新航路的开辟拉开了西欧殖民扩张的序幕,殖民者的扩张与掠夺使世界由孤立走向整体,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经济体系逐渐形成,同时,作为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来源,也为欧洲资本主义向更高层次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可见,本课既是上一课《新航路的开辟》的延续,也为下一课《改变世界的工业革命》做好了铺垫。

二、学情分析

学生已学习了政治文明历程,为经济成长历程的学习准备了较好的学习条件,但是我校学生基础差,学习不是非常自觉,还需要注意教师的积极引导和组织。在授课过程中要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葡萄牙、西班牙殖民扩张的区域和手段;掌握荷兰崛起的条件、区域及其手段;掌握英国崛起的四种方式。

过程与方法:通过问题探究的方法对殖民扩张的影响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用辩证法的观点认识历史事物;通过文字、视频资料的利用,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血腥的殖民扩张,使学生树立反对殖民主义、反对霸权主义的意识及对和平的热爱;通过中西方的比较,使学生进一步体会“落后就要挨打”,从而增强学生的历史使命感。

四、教法与学法:

在教学中,采用“情景创设—问题提出—探究学习”的教学模式,(真正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在思考、讨论中学到知识,加强对历史的感悟能力;)运用多种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对这段历史的感性认识。

五、重点与难点:

重点:荷兰、英国殖民扩张的主要方式、影响、评价。

难点:辨证分析殖民扩张与掠夺的影响。

六、教学过程

导入设计:多媒体出示图片《阿凡达》海报。

设计意图:联系现实,利用学生熟悉的影视导入新课,可以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能充分利用学生所积累的相关知识服务于本节课的学习。

导语:请看,这是哪部电影的海报?

(预期效果:学生回答——《阿凡达》)

教师讲述:这是美国大片、好莱坞巨制《阿凡达》,影片讲述了未来世界的一场星球大战,起因是:人类发现潘多拉星球有一种非常名贵的矿石,想要采集,于是对潘多拉星球进行大规模扩张、掠夺。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历史,去观看一场真实版的《阿凡达》——《欧洲殖民者的扩张与掠夺》。(多媒体课件出示课题第8课欧洲的殖民扩张与掠夺)

讲授新课

一、殖民开始:葡萄牙、西班牙的殖民扩张

(教师讲述:新航路开辟拉开了西欧殖民者扩张的序幕,最先登上这个舞台的是:西班牙和葡萄牙。)

创设情景一:多媒体显示一组世界地图。

设计意图:利用地图,可以增强直观性,并培养学生利用地理知识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培养文科综合能力。

问题1:哪位同学能结合地图,给大家介绍葡萄牙、西班牙的殖民区域和路线?

(预期效果:学生回答——葡萄牙先后在西非和东非海岸建立了许多据点,夺取亚洲南部沿海一些据点和岛屿,包括中国澳门,控制东西交通咽喉马六甲。西班牙夺取了中南美洲的大片土地。)

教师过渡:葡萄牙、西班牙沿着各自所开辟的新航线,分别建立起以亚洲、非洲为主的东方殖民帝国和以美洲为主的西方殖民帝国。16世纪两国成为最早的海洋霸主。

问题2:葡萄牙、西班牙殖民活动的方式是什么呢?

(预期效果:学生回答——葡萄牙采取暴力掠夺和敲诈勒索的殖民方式;西班牙实行奴隶制生产、建立大种植园和大庄园、屠杀土著居民、开采金银矿等方式。)

教师总结、过渡:殖民扩张与掠夺,使大批财富流入西班牙、葡萄牙,但可惜的是财富并没有在这里转化成资本,而是通过购买奢侈品,又大量转流到欧洲其他国家,推动了这些国家,如荷兰、英国、法国的壮大。17世纪上半叶,荷兰取代葡萄牙、西班牙成为世界头号贸易强国。一个只有两个半北京大小的西欧国家,究竟是凭借什么条件,利用什么崛起的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看段视频,去探寻“小国”成就“大业”之谜。

二、小国大业:荷兰的兴衰

创设情景一:多媒体播放视频《大国崛起——小国大业》剪辑片段。

设计意图:利用视频,激发兴趣。并结合教材内容,培养学生概括、归纳历史问题的能力。问题1:荷兰崛起的条件?结合视频和教材内容得出结论。

(预期效果:学生回答——荷兰有着优越的地理位置;捕鱼的传统造就了荷兰海上贸易的发达;新航路开辟后,欧洲的商路和贸易中心转移到大西洋沿岸,为荷兰提供了机遇;荷兰造船业发达;荷兰人的冒险精神。)教师总结。

问题2:荷兰对外殖民扩张的方式?结合视频和教材内容得出结论。

(预期效果:学生回答——组建大型商业公司。)

(教师过渡:荷兰对外贸易的范围,除了附近的西北欧地区,还包括对亚洲的远洋贸易,甚至囊括了对新大陆的贸易。这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发展。)

问题3:组建大型商业公司,体现了荷兰殖民活动的什么特点?

(预期效果:学生回答——带有明显的商品贸易的痕迹。)

教师过渡:这些商业公司实际上是荷兰政府的代理人,代表政府组织海外的殖民扩张活动,这些商业公司进行海上贸易的同时,还从事其他罪恶的勾当。我们来了解一下。

创设情景二:多媒体出示文字材料(这段文字是关于荷兰的殖民侵略行为)

东印度公司成立后的首要目标是夺取葡萄牙人的摩鹿加群岛。总部下达的命令是:“如果用条约不行,就用武力。”凭借暴力和欺诈,东印度公司强占了摩鹿加群岛和爪哇。荷兰殖民者侵占中国台湾期间,巧取豪夺,横征暴敛,强占大量土地,逼迫农民成为农奴,交纳很重的赋税,他们甚至每年从高山族手里走5万张鹿皮。荷兰殖民者还同葡萄牙、西班牙一样进行罪恶的奴隶贸易。

问题4:通过材料,大家发现荷兰的殖民活动又有什么特点?

(预期效果:学生回答——荷兰的殖民活动,带有明显的商业印记,但依然凭借野蛮而残酷的暴行。)

设计意图:利用史料,培养学生论从史出、以史佐证的能力。同时培养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教师过渡:通过商品贸易和暴力掠夺等手段,凭借优越的地理位置和技术等条件,17世纪

荷兰已成为头号贸易强国,辉煌一时,但最终没能阻止住一个日不落帝国的冉冉升起。三、日不落帝国:英国的崛起

创设情景一:关于英国的崛起,我给大家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这里有四组图片,请大家叙述一下英国崛起的过程。

给大家1分钟时间,根据你所搜集的资料和教材相关内容,整理思路,组织语言。

(预期效果:学生回答---英国,通过海盗掠夺、争霸战争、殖民地商业活动和掠夺、奴隶贸易等方式,在18世纪下半叶崛起。)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资料、教材内容,培养学生对教材知识灵活运用和拓展的能力。

下面教师设计几个探究问题:

设计意图: 指导学生采用自主探究突破难点,通过合作探究“倾听、交流、协作”,容易实现“分享”与“共赢”;使学生的思维在碰撞中升华和拓展。

问题1:自主探究——比较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四个国家殖民方式的异同。

(预期效果:学生回答——相同点:都是用暴力行为。不同点:荷兰、英国殖民活动带有商品贸易的印记。)

问题2:合作探究——如何评价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的早期殖民扩张?

多媒体展示马克思对早期殖民扩张的评价

马克思说:“美洲金银产地的发展,土著居民的被剿灭、被奴役和被埋葬于矿井,对东印度开始进行的征服和掠夺,非洲变成商业性地猎取黑人的场所:这一切标志着资本主义生产时代的曙光。”“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

教师:根据这个问题,我在网络上开了一个名为《你如何评价早期殖民扩张》的帖子,1楼跟帖为:是列强赤裸裸的抢劫。接下来,请同学们现场跟帖。

(预期效果:学生跟帖——是殖民地半殖民人们的血与泪;是资本主义列强的扩张与掠夺;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密切了世界各地的联系;是痛苦与笑脸的结合等等。)

教师:对于殖民地而言,早期殖民扩张是残酷的,是对殖民地的掠夺与破坏,造成了亚非拉的落后与迟滞甚至倒退;对资本主义国家而言,早期殖民扩张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加快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对整个世界来讲,早期殖民扩张密切了世界各地的联系,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发展。

问题3:合作探究——西方四国的早期殖民扩张及其崛起,对于中华民族的崛起与发展有何启迪?

(预期效果:学生回答——我们要大力发展经济,因为“弱国无外交”,落后就要挨打;我们要坚持改革开放,拓展国际市场;我们要大力发展科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我们要抓住机遇,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我们要和平崛起,反对殖民扩张和掠夺;等等。)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探究思考,真正做到以史为鉴。

课堂小结(结合板书)

本节课,我们从新航路开辟说起,讲述了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的早期殖民扩张,这个过程我们看到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的开拓进取,看到了暴力、血腥甚至灭绝人性。以史为鉴,我们中国走出了有中国特色的和平崛起的道路。

过去的500年,大国崛起充满了暴力与血腥;今天的大国崛起,我们努力的实现和平;未来500年,大国的崛起又会是什么样子的呢?

《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参考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特点及影响。

2、了解罗斯福新政的历史背景、主要内容、性质、特点和影响。

3、了解凯恩斯主义产生的背景、内容和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罗斯福新政的改革措施,探讨其对促进社会生产力恢复以及在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机制形成中的作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大危机爆发原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虽然历次危机爆发的形式不同,但其根源都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罗斯福新政并不能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教学重难点:

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成因;罗斯福新政。

教学方法:

讲解法,师生互动

教学用品:多媒体

课型:新授课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大屏幕展示:民谣

梅隆拉起警笛,胡佛敲起钟,华尔街发出信号,美国朝地狱里冲

这首民谣反映了美国发生了什么重大的事情?(学生回答:经济危机)

老师:“这场经济危机是怎样发生的,又是如何解决的呢?”从而导入新课。

一、经济大危机(大萧条)

1、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

(出示几则材料,学生朗读,并分析这些材料反映的问题。由学生课下讨论,概括危机,爆发的原因,最后老师分析总结)

(注意分析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

2、爆发的标志——“黑色星期四”

(大屏幕展示一幅漫画,并要求学生填空,从而找出危机爆发的标志)

(向学生说明:危机爆发的这一天是1929年10月24日,星期四,这天成千上万的美国人几乎失去了他们终生的积蓄,到这天交易结束时,已经有11位著名的金融家自杀,“黑色星期四”名副其实,从而激发起学生的兴趣)

3、经济危机的特点

(出示表格,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表格分析经济危机都有哪些特点?——持续时间长,破坏性大,范围广。其中范围广:从美国波及到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原因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

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这一点特别向学生说明)

4、经济危机的影响

(学生从课本中总结,教师点拨,出示投影)

(1)对美国:(因为危机首先是从美国爆发的,所以先分析对美国的影响,再引申为对世界的影响)

(2)对世界:(先向学生点明经济危机使资本主义的经济遭到空前严重的破坏,出现经济大萧条,然后再由学生看书,总结出其他两个方面的影响,放映有关图片,并出示填空由学生完成,加深学生的记忆)

二、罗斯福新政

(虚拟一刻大胆假设:针对经济危机爆发的严重后果,假设你是美国的国家首脑,面临这种状况,你又如何来解决呢?由学生自由讨论,实施教学探究。讨论完后,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向学生讲解为什么美国没有建立起法西斯专政:A、美国没有经历过封建社会,封建专制制度的影响小;B、美国建立后不久就制定了1787年宪法,其中“三权分立”的政治制度能有效的防止独裁;C美国经济的强大性:一站后,美国经济强大,有能力对经济进行干预)

1、新政实施的背景(学生看书回答后,教师点拨:“新政”的含义:反对自由放任政策,主张国家干预经济)

2、新政的内容

(学生看书,思考罗斯福新政首先开始于哪个部门,其中心措施又是什么?)

(1)整顿财政金融

(2)调整工业生产

(3)调节农业生产

(4)实行社会救济和以工代赈

(详细讲解内容的时候,给学生点明各项措施的目的和作用)

三、凯恩斯主义

1、背景

2、主要内容

政府必须放弃自由放任主义,干预经济和社会生活,发挥其重要作用,成为“看得见的手”。(思考:凯恩斯主义与罗斯福新政措施的关系)

3、影响及评价

(1)积极影响:

(2)局限性:

《不确定现象》教学设计

《不确定现象》教学设计 张小龙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四年级上册第96-97页例1、例2和例3,第97页课堂活动,练习二十三第1、2题。 【教学目标】 1.能在活动中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可能的,有些则是不可能的。 2.在具体的情景中能用“一定”、“可能”、“不可能”等术语来判断生活中的确定现象和不确定现象。 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猜想、分析、判断、推理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在具体的活动情景中体验生活中的确定现象和不确定现象。 【教学难点】 能用比较规范的数学语言对确定现象和不确定现象进行分析描述。 【教具学具准备】 硬币、装乒乓球的盒子等。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1.教师:这几天,阳光明媚,冬日的暖阳驱散了初冬的寒气,大家高不高兴?教师想问问同学们,你觉得明天还会是晴天吗? 2.学生猜:可能是晴天,也可能是阴天,问:能确定吗?(不能确定,都

有可能。) 3.教师小结:在生活中,有的现象不能事先确定。这样的现象我们把它叫做不确定现象,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 (板书课题)——不确定现象,学生齐读。 二、探究新知 1、研究不确定现象。(每两个学生准备一枚硬币。老师每组发一张记录单) (1)教师:接下来老师和大家一起玩。请看,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什么?(硬币)我们知道,硬币有几个面?(两个)我们这儿规定:有字的一面是正面,另一面这是反面。下面,我们就来玩一个抛硬币游戏,怎么样?不过,在玩之前老师要提一个要求。请看大屏幕,老师请一个同学读一读活动要求(学生朗读)活动要求: 1. 抛之前猜一猜硬币落地后是正面向上还是反面向上? 2. 两人一组进行抛硬币活动,每人抛五次,注意观察硬币落地后有几种结果并记录在表格里。 3. 活动后想一想怎么用语言准确地描述硬币落地后出现的结果。 (2)学生分组进行抛硬币活动。 (3)学生汇报:你们组抛的硬币几次正面向上,几次反面向上呢?。 同学们,从刚才抛硬币的活动中,你们发现硬币落地后出现了几种结果呀?老师也想来抛一抛,你觉得老师抛这枚硬币是正面向上呢还是反面向上?不能确定该用什么词语来描述呢?(可能) (4)教师引导学生用规范语言描述:同学们的这些意思,在数学上我们一般用“可能……也可能……” (板书:可能……也可能……)这个词语来描述

部编本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73《让家更美好》教案

7.3 让家更美好 【教学设计思路】 课标分析 七年级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自我意识、独立意识的增强,学生与父母产生意见不一或产生矛盾是一种普遍现象,因此,帮助学生学会与父母沟通、学习处理与父母关系的具体方法,不仅是密切亲子关系,也是正确理解自身在家庭中的社会角色的需要。虽然在家庭生活中形成新型的平等关系,其主要责任在父母,但在法制意识、民主意识日益深入家庭的今天,也不可忽视学生在其中的作用。另外,帮助学生以平等的态度、平和的方式与父母沟通,对于家庭文明和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都是有积极作用的。 但是,有些同学在学校里和同学、老师的关系相处得不错,在家里和父母却缺少共同的语言。父母对他的言行看不惯,他对父母的管教也听不进,甚至和父母顶撞,争得不欢而散。有的虽然不敢当面顶撞父母,但也是“话不投机半句多”,因此十分冷淡。这种不和谐的家庭关系,不仅给这些同学精神上带来很多苦恼,而且使他们的学习、生活受到了影响。 教材分析 《让家更美好》所依据的课程标准的相应部分是“我与他人和集体”中的“交往与沟通”。具体对应的内容标准是:“体会父母为抚养自己付出的辛劳,孝敬父母和长辈。学会与父母平等沟通,调适‘逆反’心理。增强与家人共创共享家庭美德的意识和能力。” 本课通过对传统家庭与现代家庭的比较,引导学生认识现代家庭的特点,即家庭变得越来越小,家庭氛围越来越平等、民主,进而引导学生学会与家人进行有效的交流与沟通,共创学习型家庭。通过活动引导学生认同“家和万事兴”的观念,树立共建共享家庭美德的意识,提升共建共享家庭美德的能力,共创和谐美德之家。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正处在半幼稚、半成熟、半依赖、半独立的心理发展阶段,作为家庭中的一员,学生应该具备相应的构建和谐家庭的素养和能力。初中学生更多地停留在以长期在家庭生活中形成的习惯来处理家庭关系,或者直接采取对抗的消极处理方式,他们一般很少理性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并去思考如何解决问题。因此,这个阶段也成为培养学生这方面能力的关键期和敏感期。引导学生知道家庭美德有哪些,检索自己具备哪些美德;学会在家庭生活中调控自己的情绪,调整自己的心态,有话好好说;等等。这些能力对于学生而言不可或缺,意义重大。 学法指导 为了有效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课堂上引导学生讲体会、谈感受、说感悟;在课外,帮助学生查阅资料、制订方案、落实行动。激发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热情,创设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情境,让学生在热烈的教学氛围中受到感染,并将课堂上培养起来的情感化作课堂外的实际行动。 教学准备

人教部编版小学语文公开课创新教案《纸船和风筝》优秀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小学语文公开课创新教案《纸船和风筝》优秀教学设计 创新教案 《纸船和风筝》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设想】 初读课文,提出要求,学生根据提示要求,自学生字新词,读准生字新词读音,读通课文,扫除语言障碍,为第二课时的学习打下基础。【教学过程】 一、实物导入新课。 出示纸船和风筝。它们之间到底有什么联系?齐读课题(相机指导:“筝”单独出现时读一声,和“风”交朋友时读轻声。) 二、初读课文,识读生字。 1.出示“自学指导”,学生自由读文。 2.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1)课文共有几个自然段?(11个。) (2)检查识字情况。(多种方式认读,评价正音,适时补充多音字“扎”。)(3)检查生字词。 A.用“加一加”的方法问答“扎、抓”。 B.指名用换一换的方法识记“漂”。 C.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抓、扎”,找出这两个字的共同点:都有提手旁,与手有关,举出几个提手旁的字。 D.老师猜字谜:“才转身就被弓箭射中。”(张)

小结:识字方法多种多样,只要是最方便自己记忆的,就是最好的。(4)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词语“风筝”“松鼠”“抓住”“愿意”等词语。 3.学生再次读文,比比谁先把课文读流利。 三、品读感悟。 1.(1)学习第1自然段: ①文中的主人公是谁?松鼠和小熊的家到底在哪儿?指名回答。 ②松鼠和小熊离得这么远却成了好朋友,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2)同桌合作初读2-6自然段 ①“纸船是谁送给谁的?风筝呢?”指导学生把句子说完整。 ②齐读:纸船漂哇漂,漂到了小熊家门口。风筝乘着风,飘哇飘,飘到了松鼠家门口。 A.比较:“漂”和“飘”。引导学生说出两个字的偏旁不同,意思不同;对应练习两个字的句子,补充多音字“漂”并口头组词。 B.去掉句中的“漂哇漂”和“飘哇飘”,与原句进行对比读,引导学生体会句子的生动形象性。 C.引导加动作读句子。 2.精读第 3.第5自然段 (1)指名朗读课文第3自然段,说说小熊为什么乐坏了? (2)小熊也想送给好朋友礼物!想送什么呢?齐读:他想了想,就扎了一只风筝。风筝乘着风,飘哇飘,飘到了松鼠家门口。 (3)松鼠也收到了礼物,它是什么表现? 齐读:松鼠一把抓住风筝的线一看,也乐坏了。风筝上挂着一个草莓,

浓浓爱国情,莘莘学子意──《难忘的一课》语文教学实录

浓浓爱国情,莘莘学子意──《难忘的一 课》语文教学实录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文本解读】 浓浓的爱国情意在本课多次出现的“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几个字上表露无遗。文本看似浅显,但其实内蕴的那股发自内心的爱国情意如果无法得到彰显,那么,整堂课的教学必然走向失败。本课的教学不仅有了优秀的课堂设计,而且教师的激情显然每时每刻都在牵动着学生的心,引领着学生真正走进了一个爱国的殿堂。 【教学实录】 一、课前“知识快餐”,介绍背景 (著名爱国将领和抗日民族英雄吉鸿昌在美国考察期间,有一次,他和一名使馆人员去邮局往国内寄东西。邮局职员看了邮单后故意问:“你是哪国人?”吉鸿昌理直气壮地回答道:“我是中国人!”那职员冷笑道:“地球上已找不到中国了。”吉鸿昌异常愤怒,同行的使者却低声劝道:“吉先生,你为何要说自己是中国人呢?你可以说自己是日本人,这样就能受到礼

遇。”吉鸿昌怒不可遏,大声斥道:“你觉得中国人丢脸吗?我却觉得当中国人很光荣。”回到寓所,吉鸿昌越想越气,当即找到一块半尺来长的硬纸板,亲自用毛笔在上面用英文写了5个大字:“我是中国人!”无论是外出,还是出席宴会,他都把它佩戴在胸前。)师:看完了这个故事,我想,一定有很多同学,深有感触地对自己说道:“一定要做个豪迈的中国人”吧?但大家可曾思索过,在这个故事的背后,所折射出来的是一个多么可悲的时代啊!身在异国他乡的中国人,竟到了连自己的国籍都不能堂堂正正说出口的境地了!我们永远不能忘记上海外滩公园“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牌子、不能忘记“圆明园”那场空难性的烈火与洗劫,更不能忘记日本侵略者惨无人道的南京大屠杀……这种种的种种,让无数的百姓颠沛流离,妻离子散,家破人亡!当时,在我们的台湾,那里也正经历着一次空前的大劫难。 (出示关于台湾被日本人侵占后的背景资料。) 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发生了一个又一个激动人心、感人肺腑的故事。《难忘的一课》便是其中的一朵小浪花。 (读题。) 情感的积淀是上好一节成功公开课的坚实基础,

《不确定现象》教学设计.doc

《不确定现象》教学设计 河南省陕县的四实验学校傅延玉【教学内容】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不确定现象》的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通过“猜测—实践—验证”的摸棋子游戏,体验生活中确定和不确定现象,并能用“一定”“不可能”和“可能”正确地描述这些现象。2、能列举出简单的不确定事件可能出现的所有结果,知道其不同结果出现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并领悟到可能性大小与其可能出现的不同结果所占数量多少的密切关系。(二)能力目标:用严谨的数学语言口头表达能力,观察、推理能力,运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简单问题的能力。(三)情感目标:让学生经历探索的过程,在活动交流中培养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教学重点】领悟可能性大小与其可能出现的不同结果所占数量多少的密切关系,体验、描述生活中的确定和不确定事件。【教学难点】领悟到可能性大小与其可能出现的不同结果所占数量多少的密切关系【教具准备】课件、盒子、棋子、转盘、小黑板等。【教学分析】1、教材分析本节课是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不确定现象》的第一课时。新《课标》在小学第一学段安排的“概率”学习内容主要有:初步体会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对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进行简单的实验。本节课学生是在对事情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有了一定认识的基础上,来进一步学习事情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2、学生状况分析:三年级的学生,正处在抽象逻辑思维初步形成的阶段,他们的抽象思维需要在感性材料的支持下才能进行,直观演示或游戏切入较容易被他们所接受。我校地理位置特殊,一半以上学生是农村外来人员的子女。学生整体认知水平较差。因此,我根据这些特点,设计了教学活动。【教学过程】一、开门见山突出主题谈话引入。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做游戏吗?今天我们大家一起来做个游戏好吗?不过我们做游戏是有目的的,我们要通过做游戏来学习一个新的知识《不确定现象》,不知你有没有信心学好?下面我们来看一下这节课的学习目标。(出示目标)二、例1的教学。1、活动一师:现在老师这里有个盒子,看看我往盒子里放的棋子(全是黑色的),猜一猜老师摸出的棋子会是什么颜色的? 生:黑色。(师摸)师:为什么我每次都能摸到黑棋子呢?

7.3 让家更美好 教案

7.3 让家更美好 【教材分析】 《让家更美好》是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第七课第三框的内容。本课题是《道德与法治》教材中新增设的部分,其旨在引导学生了解现代家庭特点的同时增强与家人共创和谐家庭的意识和能力,促使学生主动为家庭建设出力,进而享受美好的家庭生活。美好的家庭生活为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提供保障,也给学生一生的幸福生活奠定基础。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构建美好家庭也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学情分析】 初中学生逐渐进入青春期,在家庭生活中渴望得到爱,得到理解、信任和尊重。但对父母、家人爱的表达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不认同,不理解他们的关爱之情,不能体谅和理解他们的苦衷。另外,初中学生家庭责任意识比较淡漠,较少关心父母和家人,对与家人共同营造温馨的家庭氛围、共建共享家庭美德缺乏责任意识。随着他们社会生活的不断扩大,培养其与父母、家人之间的沟通和交往能力,既是学生现实生活中必须面对的实际问题,又有助于提高他们的社会适应性。初一学生有一定的家庭生活经验积累,在感性认知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抽象思维能力,这也为本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奠定基础。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体验营造和谐家庭氛围的重要性,增强构建和谐家庭的责任意识,树立家庭主人翁责任感,树立共建共享家庭美德意识。 2.能力目标 运用创建和谐家庭的方法和技能,提高代际间的交流和互动的能力;传承中华家庭文化传统美德,增强孝亲敬长的行动力;提高与家人共建共享家庭美德的能力。 3.知识目标 了解现代家庭的特点;理解构建和谐家庭的重要性;掌握创建和谐家庭的方法和技能。 【教学重难点】 重点:和谐家庭我出力。 难点:和谐家庭我出力。 【教学方法】 主要采用对话教学、探究学习方法。

部编版《纸船和风筝》优秀教学设计

部编版《纸船和风筝》优秀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认本课11个生字,会写本课8个生字。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分析字形,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阅读中体会松鼠和小熊的友谊。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感受故事中不同角色的感情,延伸到学生的自身情感上,引导学生珍惜朋友之间的友情。 [教学重难点]理解课文内容,学会怎样交朋友和维护友谊。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启发导入 1.师:小朋友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两件礼物。(出示纸船)瞧,这是什么?(纸船) 2.师:另一件礼物藏在这里!(课件出示风筝)“风筝”的“筝”读轻 3.师:关于纸船和风筝还有一个美好的故事呢!我们赶快到课文中去看看吧!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 2 3 4.出示生字卡片,认读生字。(让学生自由举手读,接龙读,齐读。) 5.让学生自由举手分段读课文,巩固生字读音。 三、再读课文,感知内容 1.让学生自由举手朗读课文,把 2.说一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第二课时 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 1.师:小朋友们,松鼠和小熊是怎样成为好朋友的?他们吵架之后,

2.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二、学习理解课文 1.师:通过初读课文,你们知道纸船和风筝分别是谁的吗?(纸船是松鼠的,风筝是小熊的。) 2.师:松鼠和小熊是好朋友,他们是怎样成为好朋友的?(通过纸船和风筝,他们互相致意,互相祝福,成为了好朋友。) 3.师:他们是怎样互相祝福的?请你读一读课文中的相 4.师:松鼠和小熊拿到对方的礼物,看到上面的字后有什么反应?(乐 坏了)如果你就是小熊或松鼠,第一次拿起纸船或风筝时,你会怎么想? 5.师:你能把这种高兴的心情读出来吗?(指名读) 6.师:可是有一天,因为一点小事,他们吵了一架,然后纸船和风筝还存在吗?你从哪儿看出来的? (山顶上再也看不到飘荡的风筝,小溪里再也看不到漂流的纸船了。) (1)你能把这句话读一读吗?(让学生自由举手读) (2)读到这句话,你有什么感受?(惋惜、难过) 7.师:你们难过,那小熊和松鼠怎样呢?( 你从哪儿看出他们都很难过?和同桌交流交流,体会他们当时的心情。 8.师:后来松鼠和小熊怎么样了呢?他们和好了吗?(和好了)你从哪儿看出来的? (过了几天,松鼠再也受不了啦。他在一只折好的纸船上写了一句话:“如果你愿意和好,就放一只风筝吧!”他把这只纸船放进了小溪。) (1)读到这句话,你有什么感受?(佩服松鼠,他敢于率先伸出友谊之手,主动与朋友和解。) (2)如果你是松鼠,你会主动放这只纸船吗? 9.师:请你猜猜,小熊放风筝了吗? (傍晚,松鼠看见一只美丽的风筝朝他飞来。) (1)松鼠看到风筝心情怎样?(高兴得哭了) (2)高兴应该笑,怎么会哭呢?(松鼠被小熊的行为感动了,喜极而泣。) (3)于是松鼠做了什么?(他连忙爬上屋顶,取下纸船,把一只只纸船放到了小溪里。)

难忘的一课(公开课教学设计)

23《难忘的一课》教案 兴华小学张双爱 教学目标: 1.读通课文,了解主要内容。 2.结合背景资料和文中的描写,体会说“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这句话时的心理感受,并用几句话表达出来。 3.结合文章内容,体会作者难忘的情感。评论 学情分析: 《难忘的一课》是一篇略读课文。五年级学生对语言有比较高的感悟能力,能体会到字里行间作者表达的感情。但是,对台湾的那一段历史不太了解。 重点难点: 体会“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这句话所表达的情感,体会作者难忘的情感。 一、激情导入: 1、同学们,你们还记得曾经学过的有关台湾的课文吗?对台湾你有哪些了解? 在谈话中,让学生谈出有关台湾的美丽风光以及台湾人民盼望回到祖国怀抱的热烈愿望,为下文的学习做好感情铺垫。 2、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一篇课文正是发生在台湾一所乡村小学的故事。曾有一位船员,他在这所普通的乡村小学上了一堂令他终生难忘的一堂语文课。(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 1、请同学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 高雄真挚崇高火热闽南语诸葛亮光复 /2、出示主要内容填空 课文主要写了()以后,()在(),见到()的动人情景,以及在学校礼堂里参观()的深切感受,表达了台湾人民()的深厚感情和()的民族精神。 三、精读课文,在台湾光复的背景下理解情感 1、同学们,课文中有一句话出现了三次,是哪句话?(“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 2、这三次分别在哪里出现?请拿起笔在书中用线画出来。 3、学生汇报 (1)ppt出示: (2)齐读

(3)这三句话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 (第一次是台湾老师认真、吃力地写“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第二次是我和孩子们跟着老师一起一遍一遍地读“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第三次是我握着老师的手激动地回答“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 4、研读第一次 让我们先把目光聚焦在第一次。 (1)①台湾教师是怎样写的?(一笔一画) “一笔一画”是什么样子呢?找同学来表演一笔一画 同样是一笔一画,有什么区别吗:? ②从一笔一画中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2)为什么写的吃力?请用课文中语言回答。(因为台湾“光复”不久,不少教师也是重新学习祖国文字的。)理解光复。(出示台湾光复资料)ppt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1894年日本侵略朝鲜并向中国挑衅引发“中日甲午战争”,由于清朝政府腐败无能而遭到失败,于1895年被迫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马关条约》,台湾被割让给了日本,被日本侵占整整统治了五十年!在受日本帝国主义统治时期,他们采取军事占领、民族压迫、经济掠夺、奴化教育等种种措施奴役人民群众,让中国人民蒙受了巨大的耻辱,直到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台湾才被归还中国。 (3)被日本统治的50年,日本人为什么不准许台湾人讲国语? (4)日本人的阴谋诡计能够得逞吗?你从哪里感受到的? (不能,因为台湾人民爱自己的祖国,热爱祖国的文字;从“老师和孩子们都显得那么严肃认真,那么富有感情。好像每个字、每个音,都发自他们火热和真挚的心。”感受到的)(5)50年啦!才重回祖国怀抱的激动!都凝注在笔端(反复朗读) 怎么读好这句话?(不对,他们初学国语,国语不太熟练,怎会读得如此流畅?读得好,就是这样,吃力地,生疏地,但非常认真的!) 师引读:50年没说这样的话了——。 女生齐读“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 师引读: 50年了,终于可以堂堂正正地说中国话了。 男生齐读“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 师引读:50年的耻辱,现在终于能这样痛快地说出来了。 全体生读“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 师引读:50年,风雨飘摇的50年啊,台湾的人民过着的是怎样的日子啊,如今终于光复解放了,心情怎能不激动?再读。 全体生读“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 5、研读第二次 (1)请同学们说说第二次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想想孩子们为什么一点儿也不觉得意外?

不确定现象教学设计.docx

《不确定现象》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西师版四年级上册102、103页 课时: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况,初步体验和了解生活中的一些确定现象和不确定现象。 2.学会用“一定”、“不可能”、“可能”等词语描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3.培养学生猜想、分析、判断、推理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 本课主要是对不确定及确定现象的初步认识,所以总体是要求一些初步的接触 和了解。四年级的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有了一些体验,已具备一定的生活经验和 认知基础,通过游戏活动和事实举例能够引导学生进一步明确对确定、不确定 现象的把握和运用,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正确判断生活中的确定和不确定现象。 难点:能对事件可能发生的结果进行推理。 四、教学准备 教具:多媒体、硬币 五、教学过程 (一)提问引入 通过引导学生回答年龄变化和天气变化的问题,让学生初步明确人的年龄每过 一年就会增长一岁这一现象是确定的,而明天的天气会是怎样这一现象是不确 定的。 (二)探究新知 1.研究课本例1,初步感知 提问:现在班上决定选一部分同学参加演讲,将采用抽签的方式决定演讲顺序,大家猜一猜谁会抽到第一个呢?会是男生还是女生? 生答:可能是···,也可能是··· 再问:一定会抽到男生或者一定会抽到女生吗?有几种可能? 生答:不一定,有两种可能。

小结:像这样,结果不止一种,并且是不确定的,我们称之为“不确定现象“。 2、探究课本例2,深入理解 师:大家平时都喜欢玩游戏,今天就让我们在课堂上一起来玩一个抛硬币的游戏。接下来要请6个同学上台,两人为一组,每组连抛硬币3次,一人抛,一 人记录下抛出的结果即硬币正反面朝上的次数。 师:现在请举手的同学上台进行游戏并做好记录。(学生上台操作) 小结:从同学们抛硬币的情况来看,每次落地后要么是正面朝上,要么是反面 朝上,所以在数学上我们把像这样的可能出现的结果不止一种,而使人们事先 不能确定的现象叫做“不确定现象“,通常用”可能···也可能···“来 描述。 3.分组讨论例3,自主探究 (1)教师提出几个问题:有一些彩球分别装在两个盒子里,小虎面前的盒子里全是红球,小猫面前的盒子里全是白球,现在他俩分别要从面前的盒子里摸出 一个球。他们分别都会摸到什么颜色的球?结果确定吗? (2)学生根据教师所提问题进行分组讨论,然后说出自己的结论。 (3)教师进行分析总结:当出现的结果只有一种时,表明结果是确定的、一定会发生的,叫做“确定现象“,通常用”一定“、”不可能“来描述。 六、巩固练习 1.完成103页说一说(请学生说出自己的看法)。 2.动手完成103页试一试的连线(请学生回答结果)。 学生答完后,教师进行及时的点评并加以提示和分析。 七、全课总结 提问: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大家都有哪些收获? 回答:1.明白了什么是确定现象,什么是不确定现象。 2.明白了确定现象的结果只有一种,而不确定现象的结果不止一种。 3.学会了判断和推理确定、不确定现象的结果。 最后由教师进行点评总结。 八、教学板书 不确定现象 1.不确定现象:可能出现的结果不止一种,而使人们事先不能确定的现象叫做“不确定现象“。

第章体验不确定现象教学设计教案

七年级数学(下)第 第11章体验不确定现象章 11.1 可能还是确定 第1课时不可能发生、可能发生和必然发生 知识技能目标 1 ?分清不确定的现象和确定的现象; 2. 认识“可能发生”、“不可能发生”与“必然发生”的意义,会结合实例加以区分. 过程性目标 1 .在实际情境中让学生体会各种事件的含义,初步获得对概率基础知识的认识,形成解决这类实际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 2 .经历对基本概念的辨析,学会与他人合作、讨论, 让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得到发展. 重点:让学生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能对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作出描 述。 难点:对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作出描述。 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 先让我们两人一组做一个“掷骰子”的游戏. 游戏用具:每组准备一个普通的正方体骰子,它有六个面,每一面的点数分别是从1到6 这6个数字中的一个.骰子质地要均匀,以便使每个数字被掷得的机会均等.游戏中要求一个同学掷骰子,另一个同学做记录,用“正”字法把每个点数出现的频数记录下来,填入下表.掷完20次后,两人交换角色. 两位同学的试验数据都记录在表1中: 表1:掷骰子40次骰子上每个数出现的频数频率表 二.探究归纳 1. 不可能发生 请同学们观察表1,“点数7”出现的次数为 ____________ ,如果再多掷几次,“掷得的点数是7” 这件事会不会发生?

观察所有小组表1 中,“点数7”出现的次数总是0.骰子上没有7,所以再多掷几次,“掷得的点数是7”这件事都不会出现的. 师生交流:“掷得的点数是7”这件事是不可能发生的.“不可能”发生就是指每次都完全没有机会发生,或者说,发生的机会是0. 2. 必然发生 在刚才的游戏中,还有什么事是不可能发生的?掷得的点数大于6 或掷得的点数是8 掷得的点数小于7 这件事会不会发生?发生几次?这件事一定会发生,每次都发生.师生交流:每次都一定发生,不可能不发生,或者说,发生的机会是100%,我们称之为“必然”发生. 3. 可能发生 在刚才的游戏中,什么事是必然发生的?掷得的点数小于7、掷得的点数是整数等等.掷得的点数是2 这件事会不会发生?是必然发生?还是不可能发生?这件事有时发生,有时不发生,不是必然发生,也不是不可能发生.师生交流:我们可以在数轴上表示机会的大小: 可能发生是指有时会发生,有时不会发生,或者发生的机会介于0和100%之间. 在刚才的游戏中,还有什么事是可能发生的?能否讲讲它发生的机会在6 万次中约有几万次? 掷得的点数是1 (它发生的机会在6 万次中约有1 万次) 掷得的点数是奇数(它发生的机会在6 万次中约有3 万次)等等.师生交流:“必然发生”、“不可能发生” 都是确定的现象,而“可能发生”是不确定的现象.在生活中遇到的事件中,是确定的现象多呢?还是不确定的现象多?请你各举一例说 明.(让学生自由回答) 问题1:生活中哪些事情一定会发生,哪些事情一定不会发生,哪些事情可能会发生? 在老师的组织下,每组派代表举出实例,老师把答案写在黑板上,让大家进行判断,由此我们可以把这许多问题进行分类。有的同学把这些事件分为三类:(一)一定会。(二)

2让我们的家更美好优秀教案人教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下册

第2课让我们的家更美好第一课时

第2课让我们的家更美好 第二课时 课题 2让我们的家更美好 第二课时 单元 第一单元 学科 道德与法治 年级 五年级 学习 目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增强家庭责任意识和民主意识。 4、能力目标:能够为家人排忧解难。 3、知识目标:学会细心观察、主动询问、帮助家人排忧解难,了解家庭民主生活会、共同 承担家庭责任。 重点 学会细心观察、主动询问、帮助家人排忧解难,共同承担家庭责任。 13、我的努力方向:通过比较,你获得了哪些启示?想想今后还可在哪些方面有提高? 14、总结:自立自强,方能悦亲。 15、视频:小欢喜 16、小小观察员: (1)得知方圆失业,方一凡是怎么做的? (2)方一凡想要放弃依靠为家里减轻负担,但是方圆会怎么做呢? (3)从方一凡和方圆的做法中,你感悟到了什么? 17、小提示:有时家庭发生变化,全家人都需要一段事件来事应,家庭成员的相互理 解与帮助会让大家更容易适应这些变化。 18、小小分享会:你的家庭也经历过一些变化吗?你和你的家人是怎么应对的? 19、试一试:当家庭面临以下变化时,你会怎么做? (1)爷爷奶奶搬来与你同住。 (2)妈妈失业了。 (3)姥姥生病住院需要照顾。 课堂小结 家庭生活中可能会出现一些事情,如父母在工作中遇到了难题,长辈突然生病,家里 收入减少了……面对这些事情,理解、体谅家庭的辛苦,主动承担自己的责任,为家 人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或者是医生关心的问候、一句贴心的劝慰、一杯暖心的热水, 都是对家人最好的支持,都是在为家庭做贡献! 板书

见会被采纳吗? 13、视频:家庭民主生活会。 14、说一说:你家也有家庭民主生活会吗?设立民主生活会有什么好处? 15、阅读:我的家庭故事。 课堂小结在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和谐、民主的方式营造我们的家园。家里的事,同商议、共承担,不仅能让我们承担起小主人的责任,也能让家庭生活会更和谐、更美满! 板书

难忘的一课

《教材理解》 所谓“难忘”,指印象深刻,难以忘怀。本文叙写的是一位船员在一所普通的乡村小学,和孩子们上了一堂语文课,为什么令他终身难忘?联系课文内容可知,这一课有着特定的时间(抗日战争胜利后)、特定的地点(台湾高雄市郊外)、特定的内容(学习祖国的语言文字)、特定的感受(充满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思)。因此,“难忘”是解开本文的关键。 本文采用了双线并行的结构方式: 一是以方位转换来展开故事:先写“我”在高雄郊外见到一所乡村小学,接着写“我”来到教室窗外,随后写“我”走进教室,再就是参观小礼堂看中国历代伟人像。市郊小学→教室外→教室内→小礼堂,由远及近,由外到内,序次井然。 二是以“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贯穿全篇,这句话前后三次出现,实际上成为抒情脉络,一层进一层地叩击读者心扉。 上面两条线其实不能视为“并行”,方位转换是便于展开故事,同一句话前后三次出现才是文章主线,也是“难忘”的根本原因-- 这句话第一次出现是“我”看见一位年轻的台湾教师在教学生学习“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抗战胜利了,日本军国主义统治垮台了,所以能教学祖国的语言文字,特地选用这一句,充分体现了师生们诚挚的爱国之情。 第二次出现“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这句话,是“我”走进教室,跟着师生们一起诵读。“我”是一个普通船员,长期漂泊异国他乡,胸中郁结着怀念祖国的情思。现在,在教室外听到师生诵读这句话,走进教室仍在学习这句话,仿佛一股热流涌进心中,情不自禁地跟着师生诵读起来,传达了“我”和师生们的共同心声,有着一样的爱国之情。 第三次则是“我”在学校的礼堂里,看到中国伟人的画像后,紧紧握住那位台湾教师的手,激动地重复了“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这句话。因为台湾“光复”了,中国的伟人画像得以张挂出来,这是中华民族的骄傲,而过去是难得一见的,此时此地,此境此情,自然无法抑制,终于迸发出来,爱国之情溢于言表了。 “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这句话三次出现,开始是偶然听到,中间是交融一体,后来是喷涌而出,它犹如一根红线贯串全文,织进了“我”和台湾师生强烈的民族精神,织进了深厚的爱国情思,这一课所以“难忘”,正是难忘在这里。 因此,抓住“难忘”,紧扣三次出现的同一句话,就提纲挈领、百毛皆顺,可以水到渠成地加深理解了。重点优化 《难忘的一课》(第十册)是一篇讲读课文。不少教师在教学这篇课文时,紧紧抓住贯穿全文的关键句“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指导学生阅读,并获得了成功。但我想。假如学生凭着自己的直觉思维,对课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且愿意带着课题走进课文呢如果学生真的有了这种需要,我们不防就此一试,即从课题入手,就学生的阅读过程而构建教学过程。 先分析课题:中心词“一课”――言事;题眼“难忘”――传情。由课题可知,课文集叙事抒情于一体。再从教与学方面来分析:教者看到课题会推测,文章叙述了什么事抒发什么情学生读了课题,至少会产生如下猜想:这“一课”讲了哪些事为什么这“一课”令作者终生难忘综上所述,依据文情和学情,可以形成这样一条教学思路:紧扣课题,构建三个板块,指导学生阅读。 [点评:阅读教学从何处入手并不十分重要,重要的是要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走进文章中去,有利于学生快速有效地开展阅读实践活动。上文提出的“指导学生阅读”,其用心也在于此。] 一、感知难忘事 1.检查预习后提问:故事发生在什么时什么地方作者经历了什么事 2.让学生速读课文,分别找出“上课”和“下课”的有关段落,并想想这两部分各讲了什么事(学习祖国文字和参观小礼堂) 3.让学生再读这些段落,然后讲讲这两件事。 [点评:第一个板块的教学,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重在让学生“感知”难忘的事情。环节2的教学,渗透

不确定现象优秀教案

不确定现象 教学内容:教材第96-97页例1、例2、例3及相应练习。 教学目标: 1、结合活动情景,让学生初步体会有的事件发生是确定的,有的则不是确定的。 2、能用“一定”、“可能”、“不可能”等词语描述随机事件发生是确定的还是不确定的。 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猜想、分析、判断、推理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体验生活中的不确定现象和确定现象。 难点:用比较规范的数学语言描述生活中的确定和不确定现象。 教学具准备:硬币、编号纸片、盒子、乒乓球等。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1、教师:现在告诉同学们一个消息,我们班最近几天要转来一位新同学,请同学们猜一猜,是男同学还是女同学? 2、学生猜:可能是男同学,也可能是女同学。不能确定,都有可能。 3、教师小结:生活中,有些事情在发生前我们可以确定它的结果,有的事情则不能确定它的结果。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这类事件。 二、合作探索: (一)学习例1(教材例2) 例1 抛硬币,猜结果 1、同学们你们知道哪些比赛场地是通过猜硬币来决定的吗?我们来玩抛硬币的游戏好吗?教师示范抛硬币,学生猜:硬币落地后,是正面向上还是反面向上? 2、学生验证。

3、汇报、交流:硬币落地后,可能是正面向上,也可能是反面向上。 4、教师小结:在刚才老师和同学的实验活动中,硬币落地后哪一面向上,结果是事先无法确定的,我们把这种事件叫做不确定现象。常用“可能……,也可能……”这样的方式来描述。 板书:不确定现象结果事先不知“可能……,也可能……” 5、学生说一说。 (二)学习例2(教材例1) 1、同学们,下周将举行主持人演讲比赛,一共有4名同学参加。他们是……。为了公平、公正,我们将通过抽签来决定他们的演讲顺序。猜一猜:这4人谁第1个演讲? 2、学生猜测。 3、验证。说一说。 4、教师小结:例1中“硬币落地后是哪一面向上事先不知道”,例2中“谁抽到第1个演讲事先也不知道”,这些现象都是不确定现象。常用“可能……,也可能……”这样的方式来描述。 5、学生说说。 6、学生互相交流。小结:不确定现象的结果至少有两种情况。 7、课堂活动。 (1)猜硬币(2)游戏:石头、剪刀、布 (3)说说:四年级四班同学星期一第一个到校的是谁? (三)、学习例3 1、例3、摸彩球: 说说小虎和小猫摸彩球的结果。 2、小结:象小虎和小猫摸彩球,我们事先就知道事情的结果,我们把这种事先就知道结果的现象,叫做确定现象。常用“一定”、“不可能”来描述。 板书:确定现象结果事先可知“一定”、“不可能” 3、说一说:我们的身边还有哪些现象是确定现象,用上“一定”、“不可能”来描述。 4、试一试:连线。

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让家更美好》教学设计

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让家更美好》教学设计 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让家更美好》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教材《让家更美好》一框为最新2016人教版七年级(上)道德与法治第三单元第七课第三框内容。主要学习“现代家庭的变化”“和谐家庭建设方法”等方面的知识。在教材体系中,本框是继前面二个单元“成长的节拍”“友谊的天空”,以及第三单元“师长情谊”已学知识的续化,对后面一个单元“生命的思考”起承前启后的作用,重要地位显而易见。 【学生分析】 学生学习本课内容,在对家庭有了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思索。学生已知“家的意味”“爱在家人间”等概念与理由作为认知起点,以及生活在家庭的已有认知、经验作为基点,学习起来是饶有兴趣的。但是,家庭各异,身处的家庭环境不同,学习中不免存在个体差异等情况,需要为师者灵活处理。 【思想依据】 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根据新课程,凸显新理念,重视传统家庭与现代家庭的比对,采取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组织学生交流、探究各自家庭情况,增强对“千家万户”不同家庭的相互了解。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教学,让学生达成爱家庭,爱父母的真情实感,为家庭和睦幸福作出力所能及的行动。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能以积极心态面对家庭发展中的实际问题,学会沟通技巧,发挥作为家庭成员小小“黏合剂”的作用。

知识目标:了解现代家庭结构、规模、观念等方面的变化,知晓新的沟通方式,以及平等、民主的家庭氛围是何如的等知识。懂得“家和万事兴”的道理,为和谐家庭出力。 【重点难点】 重点:和谐家庭我出力。这是本课的终极目标。 难点:如何充当家庭小小“黏合剂”。(协调能力) 【教学过程】 一、温习旧课 “家的意味”——生命的居所;中国人的“家”(中国特色)。“爱在家人间”——亲情体味;碰撞“爱”花;沟通、传递爱。 怎样让家更美好?(为导入第三框的学习作铺垫) 二、情景导入(问题生成) 播放歌曲《家和万事兴》,导入新课。在温馨的“课堂家庭”中,激发起对本框的求知欲。 三、自学预习(能力培养) 1.现代家庭的结构、规模、观念等方面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传统家庭模式,你知多少?(常常为三代或四代同堂的大家庭。现在一般多为核心家庭和主干家庭。) 3.现代家庭的家庭氛围应该是怎样的?我们作为学生应做些什么?(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萌生“和睦相处是家庭美满幸福的重要条件”这一意识,初悟这好家庭是离不开家庭成员之间相互理解、信任、体谅和包容的。) 4.祖辈、父辈、子辈之间有着不同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这些差异可能带来什么情况?我们应以怎样的心态面对家庭发展中的问题? 四、合作探究(新知获取)

五年级语文上册难忘的一课公开课教案和板书设计

五年级语文上册难忘的一课公开课教案 和板书设计 五年级语文上册难忘的一课公开课教案和板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2个生字。 2、感情朗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感受台湾人民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和强烈的民族精神,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出示地图 祖国的板块上,有个美丽而独特的地方,台湾省找到位置了吗? 引入交流:想了解台湾吗??老师介绍台湾的富饶美丽、特殊地理、久远历史、当前局势、 导入课文:日本侵略者曾在中国犯下了滔天罪行,不仅在中国大陆横行霸道八年,制造了震惊中外的南京大屠杀等无数大血案,而且侵占并血腥统治了台湾整整50年。我们今天要读的课文就是在台湾刚刚光复时发生的一个小故事。 板书课题:23难忘的一课 2、结合文前提示和相关资料自主研读课文。

(1)齐读课题:从课题你们读出什么?“这一课”到底怎样的“难忘”? (2)读出主见:用自己最想用的方式与策略读书。注意读准3个生字。 (3)互助研读:学生在充分自读基础上同坐研读讨论。 3、说说课文主要内容和谈谈初读课文体会。 4、质疑交流:主要提出读中疑惑不解的问题。如,作为一个教师,为什么连自己祖国的文字都不会写?这么简单几个字,作者为什么坐进教室跟着读? “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到底表达了他们什么样的感情? 二、切入关键句子,体验“难忘”之情。 谈话导入:刚才同学们质疑水平非常高。有一个句子贯穿全文,在文中出现了几次?你们会写会读这句话吗? 1、一生演板写句子——体会老师板书的吃力。 要求:请你像台湾教师一样来写这9个字。应该怎样写?学生反复朗读文中句子体验:“一笔一画”、“认真”、“吃力”。为什么会这样?(结合第11自然段,由学生借用资料说背景,老师点拨——当时日本侵略者在台湾实行血腥的统治,不准台湾人民说国语,要台湾人民当忘国奴)面对这个情景,你们有什么话要说? 2、一生尝试读句子——体会师生朗读的认真。

不确定现象

不确定现象(一)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96页例1、例2,第97页例3及课堂活动,练习二十三第1、4题。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的活动情境,让学生初步体验有些事件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 2.在具体的活动情境中能用“一定”“可能”“不可能”等词语描述随机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还是不确定的。 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猜想、分析、判断、推理以及语言表达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在具体的活动情境中体验生活中的确定现象和不确定现象。 2.能用比较规范的数学语言描述生活中的确定现象和不确定现象。 【教学具准备】 分为8个小组(活动时,全组集中到组长那里开展活动)。硬币、登记表(交给组长保管), 装有彩球的盒子。(一个盒子中全放黄球,一个盒子中全放白球)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学习例1 (1)同学们,这4个同学要参加演讲比赛。我们将抽签决定他们演讲的顺序。请4个同学上来代表他们抽签,谁能猜一猜这4位同学谁是第1个演讲的?(学生猜测) (2)猜测:一定是XX同学吗(不一定)那一定是XX同学吗? (也不一定)我们能确定第1个演讲的一定是谁吗?(不能)谁来说说为什么?(因为抽签的结果,可能是……也可能是……) (3)小结:生活中有些事情的结果是无法确定的,这就是今天我们要一起探究的一种现象——不确定现象。板书课题:不确定现象。 二、自主探索,学习例2 (1)猜测。同学们你们喜欢玩游戏吗?下面我们来玩抛硬币的游戏。老师先来玩 一玩。,把硬币抛起来,请学生猜一猜:硬币落地后,是正面向上呢,还是反面向上? (2)验证。学生小组,进行抛硬币活动。每一小组抛6次硬币,各小组长记录小 组实验结果。先猜想,再看抛的结果。体会事先的猜想和实验的结果,有时是相同的, 有时是不同的。并将结果记录在表中。 (3)汇报实验结果。教师记录。 (4)交流:观察统计情况,你发现了什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引导学生用“硬币落地后可能是正面向上,也可能是反面向上”来准确描述这一现象) 在数学上我们一般用“可能……也可能……”(板书:可能……也可能……)这个词语来描述这种不确定现象。(板书:不确定) (5)总结。谁抽到第1个演讲不能事先确定”,硬币落地后是哪一面向上也不能事先确定”,像这种有两种或两种以上可能的结果就是不确定现象。 (6)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不确定现象,请你用“可能……,也可能……”来描述。例如:明天可能下雨,这次考试我可能得一百分…… 三、摸球比赛,学习例3 今天老师还准备了一些乒乓球,我想请表现好的两个孩子来进行摸球比赛? 1.规则。两名选手在盒子中摸球5次,谁摸出来的黄球多,哪个选手就获胜。同学 们, 你们认为哪个同学会获得胜利? 2.摸球比赛。请两位参赛选手先猜拳决定选择摸哪个盒子的彩球。摸出1个黄球就在黑板上的统计表中做上记号,最后进行统计。 3.交流讨论。教师宣布获胜选手。你们有什么想法吗?(点名回答:我想他的盒子中全是黄球。) (1)认识“一定”“不可能”。 ①你又没看见,你怎么知道的?(学生:我猜的。) ②那么你为什么这样猜呢?(学生:因为他连续5次都摸到黄球,有点可疑。) ③我也觉得有点可疑,到底是不是这样呢?你们想看看吗?(学生:想。) 教师把盒子打开,里面装的全是黄球。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 7.3 让家更美好 教案设计

7.3《让家更美好》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现代家庭的结构、规模、观念等较过去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家庭氛围越来越平等、民主。 2.懂得“家和万事兴”的道理,学会与父母进行有效交流和沟通,化解家庭矛盾和冲突,构建和谐家庭。 能力目标 1.学会换位思考,提高与父母交往的能力。 2.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关爱家庭成员的情感,学会化解家庭矛盾和冲突。 2.用具体的行动关爱自己的家庭。 重难点突破 重、难点:和谐家庭我出力。 突破方法:结合“探究与分享”(P85)板块,开展制作、传递“家庭美德快递卡”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和理解“家和万事兴”的道理,懂得家庭成员之间和睦相处是美满幸福的重要条件,构建和谐家庭离不开包括我们子女在内的每一位家庭成员的共同努力。这样既能突破本课的教学重、难点,又能增强学生的家庭责任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设置,启动思维 问题式导入: 【设计意图】从学生身边的问题人手,提出问题,一环扣一环,一步紧一步,降低了知识的起点,缩短了教材内容与学生之间的距离。 过程:同学们,家,不仅是我们身心的寄居之所,也是我们心灵的港湾。现代家庭的结构、规模、观念跟过去相比有哪些不同呢?现代家庭生活的重要内容又是什么呢?古人云:家和万事兴。我们怎样构建和谐、幸福的家庭呢?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走进今天的知识殿堂。教师板书,揭示课题。

二、自主探究,信息搜索 【设计意图】利用身边的课程资源考查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从学生的经验出发,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对知识的理解。 过程: 1.要求学生对课前搜集的资料进行整理、提炼。 2.结合“运用你的经验”(P83)板块,通过自主学习,完成相关内容。 如: (1)关心世界和国家大事,收听收看新闻。 (2)柜里有藏书、桌上有报纸、墙上有名家书画作品。 (3)探讨社会和人生,各抒己见,敢于争论问题。 (4)每个成员有自己的业余爱好,善于自我设计。 (5)对话风趣、简洁,爱好文娱体育活动。 (6)穿着美观,吃喝精细。 (7)备有家庭食谱,钻研烹调技术。 (8)对取得荣誉的成员表示祝贺,以热烈的气氛过生日。 3.同桌之间进行交流,教师纠偏。 4.选取1 — 2名同学向大家作介绍。 三、全员互动、交流共享 【设计意图】探究活动是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过程中完成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能会提出很多对家的不同看法,教师要尊重学生的观点,对他们的积极动脑给予赞赏性的评价,并引导学生对家产生正确的认识。在此探究中,教师鼓励学生参与讨论、辨析,既有利于培养学生进行缜密思维的能力,同时又丰富了学生对家的情感。 探究问题:现代家庭的结构、规模、观念较过去相比,有哪#变化?现代家庭生活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过程: 1.浏览教材(P83 — 84)正文。 2.结合“相关链接”(P84)板块,了解中国家庭的演变。 3.完成“探究与分享”(P84)板块中提出的问题。 (我和家人经常使用的沟通方式:打电话、发短信、发微信……我更喜欢用发微信的方式和家人沟通,因为方便、快捷又省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