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生如何转化

差生如何转化
差生如何转化

《差生群体不良行为习惯转化途径的探索》

试验论文

第三中学语文教研组:康昌江

(一)差生群体不良行为习惯的表现及成因分析

1、不良卫生习惯

行为举止不“庄”,有的表现为衣冠不整,斜披倒挂,不分场合,有的则衣物乱扔乱放,东西杂乱无章。有的乱吃零食,不爱护环境卫生。随地吐痰,无所顾忌,果皮纸屑遍地乱扔;有的对校门外一些不卫生的小摊小贩所卖的食物也不加选择地买来吃,包装袋、剩余食品随地扔,严重影响校园卫生。

2、不良违纪违规行为

①说谎。正如法国作家蒙田在《散文集论说谎者》中所说:“说谎是一种丑陋的恶行。”学生说谎并非个别,而是带有一定的普遍性。他们为不完成作业撒谎,为骗取家长的钱撒谎,总之,为自己的错误寻找籍口。

②旷课逃学。他们或因作业不完成,或因电子游戏厅诱惑,或因偷取家长的钱而离家出走,不遵守学校的学习秩序,耽误、荒废学业。这是一种较严重的不良行为。作为一种不良行为,这只是学生心理不健康的外在表现,其深层的原因是学生对学习、学校生活及其环境的厌烦和恐惧。这些学生多数学习成绩差,学习态度不端正,求知意识淡漠,对他们来说上课是受罪,做作业就头疼,处同学没有情趣,见老师非憎即畏,见家长也如芒刺背,浑身不自在。这样的学生除了把学习看做痛苦和负担外,其心理压力重,而旷课逃学则可以躲避一时,心理轻松一阵儿。

③打架斗殴。打架斗殴是一种具有攻击性的的不良行为,往往会造成流血事件,

社会影响较为恶劣。打架斗殴的学生不爱学习,知识贫乏,对真善美与假恶丑的认识多处于浅薄朦昧状态,出了问题强调客观多,找主观原因少,明辨是非能力低。

打架斗殴的原因有多种,或是为了哥们儿义气而两肋插刀,或是因闹纠纷图报复而摩拳擦掌,或是因好勇斗狠称霸班级而拳脚相加,或是因反抗欺侮而奋起抗争……,这些学生一般都易冲动,头脑简单,好用武力,缺乏法律意识,男生多于女生,他们是学校和家庭的重点教育对象。

④损坏公共财物及公共设施行为

损坏公共财物及公共设施的行为是一种违反社会公德的不良行为。这种类型的不良行为原因多种多样,或是打闹损坏公共财物,或是因为不良习惯而破坏公共设施,或是由于发泄不满而损坏公共财物。这种类型的行为非常普遍地存在于学校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几乎随处可见。又与青少年爱动、爱闹的特性相关,从而带有明显的年龄阶段特征。学生对公共财物的损坏最为严重的是初中学生,而男生的破坏力明显高于女生。

⑤不文明礼貌行为习惯

A说脏话。说脏话是心理卫生不健康的一种表现,是人类语言交际中的一种粗俗恶劣的行径,对他人构成人格伤害及心理攻击。脏话本身污秽、卑陋,甚至含有流氓习性,对被攻击者的心灵具有腐蚀和扭曲功能,能够造成较为严重的心理创伤。说脏话有各种各样的原因,有的是受环境的影响,有的因情绪长期受压抑,有的因有猥亵他人倾向等等。说脏话是缺乏教养、愚昧粗俗不开化的表现,给他人造成恶劣的影响,损害自己的形象。一旦说脏话,就使得自己的行为感染了流氓无赖习气,与我们所倡导的社会道德风范相悖,造成人际关系紧张,甚至做出违法行为。

B辱骂他人。辱骂他人是一种粗俗不文明的行为。这一行为一般是通过辱骂他人的方式来发泄心中某种不满情绪或变态心理,以此获得情绪上或心理上的某种平衡,辱骂他人的行为尽管对人的肉体不造成伤害,但是,却可能造成对他人的精神创伤。辱骂他人者也会由自身粗俗的言语方式,给他人留下恶劣的印象。中学生辱骂他人的原因多种多样,或是因纠纷而破口大骂,或是因嫉妒而指桑骂槐,或是因欲望不能满足而骂爹骂娘等,辱骂他人者多数缺乏家庭教养,从小就有骂人的习惯,文明公德意识淡漠,不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是否符合社会规范。

C不尊重老师、家长。尊敬师长孝顺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中国人素来讲究忠、孝,尊师重道是一种良好的社会风尚,不尊重师长是青少年对待老师家长的态度问题。

青少年认识偏差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光环效应,它是导致个人偏见的心理因素,学生对老师进行认识判断时主要依据个人好恶而定并且以此类推老师的其他方面。一种是刻板印象,学生因为对老师的某些言行不满意,便对老师产生一种长期的、固定的、不好的看法。青少年往往由于生活阅历有限、认识能力较低,而不能全面地处理好与老师之间的关系。

一些不尊重家长、老师的孩子往往由于父母的溺爱所致,他们认为父母这样对待自己是理所当然的,而家长则无限制地满足孩子的任何要求。有些家长自身素质较差,经常与他人争吵,在家也时常打骂子女,破坏了父母在子女心目中的形象,以至于被自己的孩子瞧不起,得不到应有的尊重。

不尊重师长会导致师生关系紧张,家庭关系不和,从而严重地影响青少年的身心健康。

⑥法制观念差,法律意识淡薄。

A抢劫。抢劫是非法占有为目的,以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强行劫取公私财物的行为。

大多数青少年学生中的“刮兔”,他们知道是在做坏事,而不明白这是一种犯罪行为,更不明白自己抢了同学的东西怎么会突然成为抢劫犯。要帮助同学们认清一般违法行为与抢劫罪,认清不同行为应承担的不同法律后果,认清这些行为给社会、家庭以及自己造成的危害。

B聚众斗殴。聚众斗殴是指为了不正当目的,纠集多人结伙斗殴,破坏公共秩序的行为。打架现象在中学生中普遍存在,打群架就是一种聚众斗殴行为,情节严重的就会犯聚众斗殴罪。中学生自制力相对较差,往往为一点鸡毛蒜皮的小事就动手打架。

(二)差生群体不良行为习惯转化途径的探索

1、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学生随地吐痰、吃零食、不讲卫生等不良行为习惯的产生,同家庭教育以及学生所处特定阶段的心理因素都有很大关系。我们矫正的途径与方法是:

(1)分析导致这种行为的原因,然后对症下药,引导学生养成讲卫生、有秩序的良好生活习惯。

(2)父母、老师等应该身体力行,言传身教,注意清洁卫生,并教育学生讲卫生、爱清洁,不能随地乱吐乱扔。

(3)对于爱吃零食的学生,要求其父母限制零食的量,不要过分依顺孩子的要求。

(4)学校和班级建立严格的监督、检查制度,设置流动红旗,评选卫生先进班级。

2、养成遵规守纪的行为习惯。通过对课题的研究我们矫正的途径与方法是:

(1)家长、老师都应该对学生建立起信心,不损害学生的自尊心。

(2)老师和家长要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同学之间的友谊和互相帮助,不要将哥们义气当成交友的规范,严厉禁止中学生建立小帮派、小团体,避免江湖义气对青少年的影响。

(3)教育学生要理智控制自己的情绪,要培养学生解决纠纷的能力,学会宽以待人,理解他人,用和平友好的方式解决问题。

事例之一:我校原99级学生王某,平时爱和社会上有不良行为习惯的人交往,上课扰乱课堂纪律,不听班主任教育,后发展到99年10月9日去某中学打架,受到学校记大过处分。该生受处分后学习更不思上进,学校德育工作组多次采用谈心式教育,并配合班主任、家长进行教育,该生在学习、纪律、生活等方面都发生很大的变化,学习认真,遵守纪律,并积极承担班级工作,后以优异成绩考入西昌市一中高中。

(4)学校为了严肃校纪,对屡次违纪违规的学生本着教育从严,处理从宽原则给予必要的教育处理,家长应配合学校,抓住机会做思想工作,让子女下定决心,有一个新的开始。从98年到2002年上半年,我校思想教育转化小组对严重违纪违规学生的教育处理情况:

2001----2002学年度教育学生298人次处分学生5人次

2002---2003学年度教育学生128人次处分学生6人次

2003---2004学年度教育学生112人次处分学生4人次

2004----2005学年度上期教育学生23人次处分学生2人次

当然,处罚只是手段,教育转化才是目的,经过处分的学生,学校、教师更要抓紧思想教育工作,尽力转化他们。

3、养成爱护公共财物和公共设施的行为习惯。由于中学生损坏公共财物及公共设施行为具有普遍性和阶段性,为了遏制和防范这种不良行为在学生中发生,做到人人养成爱护公共财产及公共设施的习惯,我们有针对性地提出几种矫正的方法,以期减少这种不良行为的发生。

(1)老师、家长经常告诫学生和子女爱护公共财产,从小培养爱护公共设施的良好意识,将公共财物看成自家财物一样,去爱护和管理公共财物。

(2)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打闹追逐行为造成的破坏性后果,玩时要选择适地点,要处处当心自己的行为是否具有破坏性,是否违反社会公德。

(3)对于有破坏性倾向的学生,老师同学应该给予他们关心和理解,消除他们与老师、同学及学校的敌对情绪,从根本上消除他们破坏公共财物的心理原因。

4、养成文明礼貌的行为习惯。说脏话、辱骂他人和不尊重师长的行为玷污了社会文明,应当引起老师、家长的重视,采取相应的措施是:

(1)中学生应该将语言美看成是“美”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追求外貌美的同时,还要追求心灵美、语言美。

(2)身教重于言教,父母首先应以身作则,开朗乐观、诚实谦虚,尊敬他人,子女必然受到有利的影响。

(3)帮助学生树立社会公德意识,学会尊重他人,包括师长、同学、父母等,只有在充分尊重他人的基础上,才不会污言秽语伤害他人。

(4)学生需建立对老师全面的尊敬和信赖,同时也应理解师长,尤其要谅解师长在工作、生活中的小小失误,允许师长有纠正失误的时间和机会。

5、养成遵守纪律,依法办事的行为习惯。学校教育是教育事业的主体工程,在人的一生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1)古人云:“百行以德为首,”“毋以恶小而为之,毋以善小而不为。”通过对

学生“习以为常”的不良行为习惯的矫正,提醒学生和家长重视,不良行为对学生的危害很深、很大、很隐蔽,违法犯罪都是由说谎、骂人、打群架等不良行为逐渐滋生发展的。

(2)注重普法宣传和学习。组织学生反复学习《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未成年人保护法》,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请法制副校长作《预防青少年犯罪》的专题讲座,指出中学生犯罪----由“不良行为到违法行为再到犯罪”的基本轨迹,这是中学德育工作中常抓不懈的主题。

事例之二:原我校学生陈某,进初中时因父母到昆明打工,长期无人管教,所以同社会上有恶习的人混在一起,天天背着书包进出电子游戏室,逃学,打群架,破坏公物,不尊敬老师,欺负小同学,因有以上不良行为学校给予记大过处分。受处分后,在班主任、科任老师、班委的帮助下不良行为习惯逐步得到纠正,后撤消处分。但转变不久因家里无人管教问题没有得到解决,社会上有恶习的人又来引诱,使他又变得不思学习、不思上进,打架斗殴,又被学校给予开除学籍留校察看的处分。在这种情况下,班集体、班主任没有放弃对他的帮助教育,经常到他家里去关心他,组织学习小组帮助他,同时在班上组织了帮助2000级4班残疾同学王俊的活动,他和本班四位同学每天负责接送王俊同学上学回家,风雨无阻,直到他毕业。在帮助别人的同时,陈某也帮助了自己,彻底改掉这些不良行为习惯,转化效果显著,又一次撤消处分恢复学籍,在参加毕业会考中政治获得100分的满分,以总分584分的成绩考理想的大学。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