疟原虫耐药性的出现使得许多传统的抗疟药物如奎宁

疟原虫耐药性的出现使得许多传统的抗疟药物如奎宁

疟原虫耐药性的出现使得许多传统的抗疟药物如奎宁、氯喹。

药物靶点的确认是发现和设计优良药物的基础,分子对接和生物信息学相关的理论方法可以用于靶点的发现,并且不乏成功的实例。、甲氟喹等已失去有效性。

,而疟原虫体内的SERCA型钙离子调节酶(pfATP6)普遍被认为是青蒿素抗疟作用的靶点。对于半胱氨酸蛋白酶(Falcipain-2,FP2)、翻译控制肿瘤相关蛋白(TCTP)和组氨酸蛋白2(HRP2)则没有足够可靠的证据说明它们是青蒿素类衍生物的抗疟靶蛋白。

这种黏附作用主要是由一种被称为恶性疟原虫红细胞膜蛋白1(PfEMP1)的分子介导的,该分子能与宿主体内20多种受体分子结合,是恶性疟原虫关键的致病因子。

PfEMP1蛋白是由恶性疟原虫var基因家族编码的产物,该基因系变异基因家族,在恶性疟原虫3D7株基因组中含有约60个var基因,

var基因转录的类型与恶性疟原虫的致病力(毒力)密切相关。

结核杆菌大约4000个基因。疟原虫大约一万多个。

靶向巨噬细胞表达抗菌肽PR39基因抗细胞内结核菌有较强的能力

抗原肽有抗菌广谱,强效,不易形成耐药等我有优点。

疟原虫镜检技术操作规范

疟原虫镜检技术操作规范 疟原虫镜检是诊断疟疾、确定虫种及发现传染源的重要手段和方法,具有严格的操作程序和技术要求,为了统一方法、规范程序、提高血检质量,特制定本操作规范 一、血片制作 (一)所需器材 载玻片玻片3张(1张作载玻片,1张作推片,1张作采血后滴于玻片备血用) 采血针采用一次性采血针。 玻片盒存放50或100片玻片的木质或塑料盒。 皮肤消毒液棉签或酒精棉球75%的酒精、安尔碘、碘伏等皮肤表面消毒剂。 记号笔用于玻片上书写血检病人基本信息。 (二)操作步骤 1、载玻片基本信息登记取1张载玻片,首先用目测法将载玻片从右(磨砂处为右)到左等分成6格,接着用记号笔在第1、2格即(磨砂处)写下血检病人基本信息:编号、姓名、制片日期结果(镜检结束后补写)。载玻片上信息应与血检登记表中的项目对应。如图1

2、采血采血部位为手指末端或耳垂,婴儿可从拇趾或足跟取血。用消毒剂消毒取血部位皮肤后,以一次性采血针迅速刺入取血部位1~2mm深,约挤出1-2滴血,滴于玻片上(以备涂制厚薄血膜用)。 3、涂制血膜 厚血膜:用推片的一角,取血一小滴(约4微升),置于平置的载玻片上,由里向外一个方向旋转约4圈,涂成直径0.8~1厘米大小圆形厚血膜。厚血膜的厚度以一个油镜视野内可见到5~10个白细胞为宜。 薄血膜:以推片一端的中部取血一小滴(约1微升),使血滴与载玻片接触,血液沿推片边缘向两侧展开,将推片与载玻片保持25-30度,均匀而迅速适当地用力向前推成舌形薄血膜。薄血膜厚度应以红细胞之间互相接触而不相互重叠为佳,(直观透过玻片能清晰看到报纸上的字)。 二、固定 (一)所需器材1、甲醇2、器具玻璃棒、吸管 (二)操作步骤薄血膜固定薄血膜晾干后,用玻璃棒沾取或用吸管吸取少量甲醇平铺于薄血膜上,起固定薄血膜作用,(注意不能固定厚血膜)。 三、染色 〈一〉吉氏染染色法 (一)所需器材

神经性皮炎疾病研究报告

神经性皮炎疾病研究报告 疾病别名:慢性单纯苔藓 所属部位:皮肤 就诊科室:皮肤性病 病症体征:瘙痒,皮肤干燥,鳞屑,丘疹,肚脐痒,失眠,剧痒 疾病介绍: 神经性皮炎(NEURODERMATITIS)是一种局限性皮肤神经功能障碍性皮 肤病,又叫慢性单纯苔藓,中医学称之为牛皮藓,摄领疮,因其好发于颈部, 状如牛领之皮,厚而且坚而得名,如《外科正宗》说:牛皮癣,如牛领之皮, 顽硬须坚,抓之如朽木,临床特点为皮肤苔藓化,肥厚粗糙,瘙痒剧烈,病程 缓慢,反复发作,常数年不愈,愈后易复发 症状体征: 发病初期,仅有患部间歇性瘙痒,夜间尤甚,常致失眠,经搔抓皮肤出现淡 褐色圆形或多角形丘疹,表面光滑或覆有糖皮样鳞屑,密集成群,随病情发展,丘疹渐融合成片,形成英武的苔藓样变。此时病变皮肤干燥、增厚、皮纹加深,互相交错,皮嵴突起,呈菱形或多角形,境界清楚。本病我见于青壮年男性。 化验检查: 病理检查:表皮角化过度,棘层肥厚,表皮突延长,可伴有轻度海绵形成。 真皮部毛细血管增生,血管周围有淋巴细胞浸润。或可见真皮纤维母细胞增生,呈纤维化。 鉴别诊断: 根据临床好部位和典型苔藓样变损害,无水疱,阵发发剧痒,慢性经过等特点,一般可作出诊断。但须与下列疾病相鉴别:㈠慢性湿疹:详见肛门湿疹节。㈡瘙痒病:多见于老年人,常与季节有关,皮损为继发性。㈢扁平苔藓:好发 于腕部屈面,前臂、小腿伸侧、躯干等处、皮疹较大,圆形或多角形,扁平丘疹,中央稍圆,颜色暗红,淡紫或正常皮色,表面有蜡样光泽,组织病理学有 特殊改变。㈣银屑病:皮损基底呈淡红色或暗红色浸润,上被银白色鳞屑,剥 离鳞屑后,基底有薄膜现象及点状出血,全身其他部位常见有银屑病损害。㈤ 原发性皮肤淀粉样变:好发于小腿伸侧面,皮损为高粱料至绿豆大之圆形或半

血疟原虫检检查标准操作规程

血疟原虫(MP)厚血片检查法(手工法)标准操作规程1. 实验原理 应用瑞氏染色法对制备好的厚血片进行染色后在显微镜下查找疟原虫。 2. 标本采集 2.1标本采集前病人准备:间日疟及三日疟患者应在发作后数小时至10余小时采血;恶性疟患者,应在发作后20h左右采血。 2.2标本种类:全血或末梢血 2.3标本要求:厚血片的溶血要及时。 3. 标本储存:厚血片的放置期限在夏季不超过48h,冬季不超过62h。 4. 标本运输:室温运输。 5. 标本拒收标准:细菌污染。 6. 操作步骤 6.1 在洁净玻片上,滴患者血液2滴。 6.2 用推片角将血液由内向外转涂成直径约1cm、厚薄均匀的血膜,在室温中自然干燥。 6.3 在干燥的血膜上滴加蒸馏水数滴,完全覆盖血膜,溶血数分钟。脱去血红蛋白的血膜呈浅灰色,倾去溶血液。 6.4 不必待干,进行瑞氏染色。 6.5 干后镜检。 7. 结果判断与分析:在油镜下观察20个视野或以上才能报告“未检出疟原虫”;发现虫体后还应在薄血片上进行分类鉴别。 8. 临床意义:本实验有利于提高疟原虫的阳性检出率。 9. 操作性能:快速简便、阳性检出率高、利于人群普查初筛 10. 方法局限性 10.1 易受溶血不完全的影响。 10.2 经验缺乏者易受其他杂物的影响。 10.3 存在主观判断的失误 10.4 不易鉴别出疟原虫的种类。 11. 参考文献

中国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政司编.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二版).1997,85-86 12. 注意事项 12.1 染色后,水洗时不要先倒去染液,应让清水流进染液,使沉渣冲走。 12.2 注意区别易与疟原虫混淆的其他杂物。

第十章生物碱类.doc剖析

第十章生物碱类药物的分析 一选择题 (一)单选题 相同知识点:生物碱的结构与性质 1.既可溶于酸又可溶于碱的药物是()。 阿托品 B.奎尼丁 C.吗啡 D.可待因 E.山莨菪碱 答案:C 2.属于喹啉类生物碱的药物是()。 A.阿托品 B.奎尼丁 C.吗啡 D.可待因 E.山莨菪碱答案:B 3.磷酸可待因与盐酸吗啡一样,同属()。 A.托烷类生物碱 B.异喹啉类生物碱 C.喹啉类生物碱 D.黄嘌呤类生物碱 E.苯烃胺类 答案:B 4.磷酸可待因分子中不含酚羟基,仅有叔胺基团,具有()。 A.两性 B.强酸性 C.强碱性 D.弱酸性 E.弱碱性 答案:C 相同知识点:各类生物碱的鉴别试验 5.绿奎宁反应主要用于鉴别()。 A.硫酸阿托品 B.硫酸奎尼丁 C.硫酸链霉素 D.盐酸麻黄碱 E.吗啡答案:B 6.能用紫脲酸铵反应鉴别的药物是()。 A.咖啡因 B.奎尼丁 C.吗啡 D.可待因 E.山莨菪碱答案:A 7.能用维他立反应鉴别的药物是()。 A.麻黄碱 B.奎尼丁 C.奎宁 D.阿托品 E.可待因 答案:D 8.在弱酸性溶液中,加过量溴水,再加过量氨水,呈翠绿色反应的是()。A.紫脲酸铵反应 B.绿奎宁反应 C.双缩脲反应 D.维他立反应 E.吲哚生物碱 答案:B 9.能区别盐酸吗啡和磷酸可待因的反应是()。 A.铁氰化钾反应 B.双缩脲反应 C.维他立反应 D.紫脲酸铵反应 E.茜素氟蓝-硝酸亚铈反 答案:A 10. 生物碱的鉴别反应中麻黄碱等芳香环侧链氨基醇的特征反应是()。

A.发烟硝酸反应,呈黄色 B.药物酸性水溶液加稍过量溴呈绿色 C.甲醛-硫酸试液呈紫堇色 D.钼硫酸试液呈紫色-蓝色-棕绿色 E.硫酸铜、氢氧化钠蓝紫色 答案: E 11.阿托品.山莨菪碱等托烷类生物碱,特征反应()。 A.发烟硝酸反应,呈黄色 B.药物酸性水溶液加稍过量溴呈绿色 C.甲醛硫酸试液显紫堇色 D.钼硫酸试液显紫色-蓝色-棕紫色 E.铁氰化钾三氯化铁蓝色 答案: A 12. 绿奎宁反应所用试剂为()。 A.溴水或氯水 B.氨溶液 C.甲醛溶液 D.溴甲酚绿溶液 E.二甲基黄指示液 答案:A 13. 托烷类杂环药物的特征反应为()。 A.氧化反应 B.绿奎宁反应 C.与钼硫酸试液的反应 D.Vitali反应 E.紫脲酸铵反应 答案:D 14. 供试品与硝酸共热,得黄色产物,放冷后加醇制氢氧化钾少许,即显深紫色.此反应可鉴别的药物是()。 A.盐酸麻黄碱 B.硫酸阿托品 C.盐酸吗啡 D.硫酸奎宁 E.吗啡 答案:B 15.在弱酸性溶液中,加溴试液和氨试液即显翠绿色的反应是()。 A.硫色素反应 B.麦芽酚反应 C.绿奎宁反应 D.羟肟酸铁反应 E.坂口反应 答案:C 16.下列不属于吗啡生物碱的鉴别反应为()。 A.还原反应 B.紫脲酸铵反应 C.沉淀反应 D.Frohde E.Marquis反应 答案:B 17.生物碱的鉴别反应中麻黄碱等芳香环侧链氨基醇的特征反应是()。 A.烟硝酸反应,显黄色 B.药物酸性水溶液加稍过量溴水呈绿色 C.甲醛-硫酸试液呈紫堇色 D.铜硫酸试液显紫色-蓝色-棕绿色 E.双缩脲反应呈蓝色 答案:E

(完整word版)中华医学会疟疾诊疗规范

疟疾 【概述】 疟疾是经按蚊叮咬或输入带疟原虫者的血液而感染疟原虫所引起的虫媒传 染病。寄生于人体的疟原虫共有四种,即间日疟原虫,三日疟原虫,恶性疟原 虫和卵形疟原虫。在我国主要是间日疟原虫和恶性疟原虫;其他二种少见,近 年偶见国外输入的一些病例。不同的疟原虫分别引起间日疟、三日疟、恶性疟 及卵圆疟。本病主要表现为周期性规律发作,全身发冷、发热、多汗,长期多 次发作后,可引起贫血和脾肿大。 【诊断依据】 1. 流行病学 现居流行区 或从非流行区进入流行区居住、工 作、旅行等。 2. 临床表现 (一)潜伏期本病的潜伏期一般在2周左右,但各种疟原虫所引起的疾病各有 不同,恶性疟最短(8-15天)),间日疟和卵形疟次之(12-20天),三日疟最长(18-40天) (二)普通型疟疾 其临床发作包括发冷、寒战,继之发热,可达39-40℃,持续2-6小时后出汗而体温迅速下降。间日疟与卵形疟患者间隔1天发热1次,三日疟则间隔2天发 热1次,恶性疟疾发热不规则,每日均有发热。随着发作次数的增多,患者肝脾逐渐肿大,而以脾肿大尤为明显,同时贫血也逐渐加重。 (三)重型或凶险型疟疾 疟疾患者出现以下一种或一种以上临床表现时,可诊断为重型疟疾: 1.脑型疟主要症状有昏迷、头痛、全身性抽搐、烦躁、谵妄等,病死率可达 10%-30%。 2.休克成人的收缩压低于70mmHg,儿童低于50mmHg,并伴有冷而黏湿的皮肤, 皮肤与中心体温相差>10℃。 3.急性肾衰竭多见于感染严重的患者,红细胞疟原虫感染率常在10%以上。患 者出现尿少,24小时尿量成人<400ml或儿童<12ml/Kg,继而无尿,且在补充液体后仍无改善,血清肌酐>265umol/L,尿素氮也明显升高。 4.血红蛋白尿(黑热尿)大多因患者红细胞缺乏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使用 奎宁、伯氨喹或氨基比林等药物后发生血管内溶血,引起血红蛋白尿及急性肾衰竭。 5.肺水肿或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出现呼吸加速、气短、呼吸困难、青紫, 咳血性泡沫痰等,双肺散在水泡音。对部分患者来说液体输入过量、高原虫血症、肾衰竭及妊娠是其发生的重要因素。 6.黄疸及肝功能障碍轻度黄疸在重型疟疾患者中常见,抗疟药治疗后即可恢 复。但重度黄疸,血清胆红素增高以直接胆红素为主,并有血清ALT水平明显升高,肝脏明显肿大且有压痛,表面肝脏明显受损,多见于重度感染者。 少数患者可出现肝肾综合征。 7.重度贫血疟疾患者血中疟原虫数超过1000/ul时,出现正细胞贫血,血细 胞比容<15%或血红蛋白<50g/L

蛋白质组学技术与药物作用新靶点研究进展

蛋白质组学技术与药物作用新靶点研究进展 [关键词]:蛋白质组学,新药发现,药物作用靶点,研究进展 药物开发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包括以下步骤:样品制备、新化学实体的发现、靶的探测与验证、先导物选择、小分子筛选和优化以及临床前、临床试验研究等。其中药物作用靶点的探测与验证是新药发现阶段中的重点和难点,成为制约新药开发速度的瓶颈。基因组学研究表明,人体中全部药靶蛋白为1万~2万种,而在过去100年中发现的靶点,仅约有500种。因此,自1994年Wilkins等提出蛋白质组(pro- teome)和蛋白质组学(proteormcs)概念后,就迅速引起广大研究者和制药公司的兴趣和投资。近几年来,蛋白质组学技术和研究思路都有了令人鼓舞的进展,新技术的出现和发展,如多维色质联用(multidimensional liquid chromatography and tan- dem mass spectrometry, MudLC-MS/MS)、表面增强激光解吸离子化-蛋白质芯片系统(surface enhanced laser desorption ion- ization-proteinchip, SELDI-ProteinChip)、同位素亲和标签(iso- tope-coded affinity tags, ICAT)、胶上差示电泳(differential in- gel electrophoresis, DIGE)等技术,弥补了普通双向电泳上样量和检测极限的局限,自动化、特异性和重复性都得到了加强。 蛋白质组学是研究疾病发生过程中蛋白质变化、生化代谢途径改变和鉴定的有力工具。在药物开发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疾病检测、药物靶点发现、药物代谢转化、药物不良反应研究等方面。通过比较正常体与病变体、给药前后蛋白质谱的变化,蛋白质组学技术可提供疾病发生、药物作用和药物不良反应的分子机制信息。通过蛋白质组学鉴定的特异生物标记可作为排查药物的功效、抗性和优选。因此,蛋白质组学在药物研究开发中的各个方面得到了细化,如化学蛋白质组学(chemical proteomics),拓扑蛋白质组学(topological proteomics),临床蛋白质组学(clinical proteomics),毒性蛋白质组学(toxicoproteomics)和药物蛋白质组学(phamiaco- proteormcs),这些“亚蛋白质组学”技术的发展,与基因组学结合,将对药物靶标验正和药物开发引起重大变革。笔者就蛋白质组学及相关技术在药物作用靶 点的探测和验证方面的应用作一概述。 1药靶的探测 与药物作用相关的靶或蛋白质主要有3类:①疾病相关(特异性)蛋白质;②生物标记分子;③信号传导分子。蛋白质组学探测药物作用相关靶点的基本策略是蛋白质 组的比较,即健康与病变组织、细胞或体液(如血清、脊髓液、尿液和气管呼出物等)的蛋白质表达谱差异和表达量变化。蛋白质组学已成功用于肿瘤、糖尿病、艾滋病、关节炎等多种疾病相关蛋白或标记蛋白的检测,成为疾病诊断、监测、治疗的有力工具。例如丹麦人类基因组研究中心Julio Celis实验室从膀胱鳞片状细胞癌(SCC)患者的尿液中分离鉴定了一个生物标记—牛皮癣素(psoriasin),免疫组织化学分析表明该蛋白质在正常人的泌尿系统中不存在,因而成为临床检测膀胱鳞片状细胞癌的标记蛋白。 给药前后蛋白质组比较,是比较蛋白质组学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是探测新靶蛋白,深入了解药物作用机制,评价药物不良反应,更合理地设计药物的一个新途径。Chen等利用这个方法,找到了抗MCF-7人乳腺癌药物阿霉素的一个作用靶—Hsp27。 类似的方法也用于探测信号传导途径中 的药物作用靶。信号级联放大系统中信号的传递一般与蛋白质磷酸化/去磷酸化密切 相关。通过合适的预分离技术,如亚细胞蛋白质组制备或用免疫色谱分离磷酸化的亚 蛋白质组,得到与信号传导途径相关的蛋白质组以及在细胞中的定位信息,然后通过双向电泳技术分析蛋白质修饰和表达变化。利用这个方法,Stancato等在人原淋巴细胞

动物疾病处方牛羊

动物疾病处方牛羊 牛羊食盐中毒 由于食人过多的食盐引起。表现口渴、呕吐、腹痛、腹泻,视觉障碍,共济失调。治宜镇静解痉,保护胃肠赫膜。 【处方】 (1)25肠硫酸镁注射液12oml 10%葡萄糖酸钙注射液500ml 用法:一次静脉注射。 说明:也可用澳化钙、澳化钾镇静。重症配合强心补液。 (2)麻油75Oml 用法:一次胃管投服。 牛羊亚硝酸盐中毒 由饲料青贮不当产生了亚硝酸盐后饲喂引起。以呼吸促迫,结膜发给,角弓反张,流涎及血液凝固不良为特征。治宜特效解毒和对症治疗。 【处方1】 1%亚甲蓝(美蓝)注射液40ml 用法:配成1%溶液一次静脉注射。按1kg体重1一2mg用药。必要时2h后重复用药1次。 【处方2】 甲苯胺蓝2g 用法:配成5%溶液静脉、肌肉或腹腔注射,按Ikg体重5mg用药。 注:配合使用维生素C和高渗葡萄糖可提高疗效。特别是无美蓝时,重用维生素C及高渗糖也可达治疗目的。 牛羊麻疹 由于体内外因素刺激引起的过敏性疾病。以体表出现圆形或扁平疹块,发展快消失也快为特征。治宜消除病因,脱敏与局部处理。 【处方1】

(1)10%苯海拉明注射液4ml 0.1%盐酸肾上腺素注射液4ml 用法:一次分别肌肉注射。 说明:也可用异丙嗦注射液代替苯海拉明注射液。 (2)5%碘配25oml 用法:患部涂擦。 【处方2】 (l)0.25%一0.5%普鲁卡因注射液100一15oml 5%氯化钙注射液100ml 25%维生素C注射液20ml 用法:牛一次分别静脉注射,羊用1/5量。 (2)止痒酒精2ooml 用法:患部涂擦。 说明:止痒酒精配方:薄荷1g、石炭酸2ml、水杨酸2g、甘油5ml、70%酒精加至IOOml。【处方3】 金银花50g蒲公英50g生地40g 连翘40g黄答30g山桅30g 蝉蜕50g苦参40g防风30g 用法:共为末,开水冲,一次服。 【处方4】 金银花50g苦参50g白鲜皮100g 用法:水煎取汁,候温一次灌服。 牛羊骨软病 主要由于磷缺乏引起的成畜疾病。以消化紊乱,异嗜癖,跋行,骨质疏松及骨变形为特征。治宜补磷,促进钙、磷吸收。

疟原虫形态图谱

原虫形态 期间日疟原虫恶性疟原虫三日疟原虫 环状体胞质淡蓝色,环状,约为 红细胞直径的1/3;核1 个偶有2个;红细胞内 通常寄生1个原虫 环纤细,约为红细胞走 私的1/5,核1-2个,红细 胞内常寄生2个或多个 原虫,虫体位于红细胞 边缘. 与间日疟原虫相似 大滋养 体 核1个,胞质有伪足伸 出,空泡明显,形状不规 则;疟色素棕黄色,细小 杆状分散于胞质内 一般不出现在外周血, 集中于内脏毛细血管, 体小,圆形胞质深蓝,疟 色素黑褐色,块状. 核黄素1个,胞质深蓝, 圆形或带状,疟色素棕 褐色,颗粒状 成熟裂 殖体 虫体充满红细胞,裂殖 子12-24个通常16个, 排列不规则,疟色素集 中成堆 外周血不易见. 裂殖子8-36个,排列不 规则,疟色素集中成一 团 裂殖子较大,6-12个,多 为8个,排列为菊花状, 疟色素集中在中央. 雌配子 体 虫体圆形,胞质深蓝色, 核小,致密,深红色,偏向 一侧,疟色素分散 新月形,两端尖,胞质深 蓝色,核致密深红色位 于中央,疟色素黑褐色 分布核周围 与间日疟相似,虫体较 小 雄配子 体 虫体圆形,胞质蓝,略带 红色,核大疏松,淡红色, 位于中央,疟色素分散 腊肠形,两端印圆,胞质 蓝而略带红色,核疏松 淡红色,位于中央,疟色 素黄棕色分布核周围 与间日疟相似,虫体较 小 被寄生 的红细 胞变化 除环状体外,其余各期 均胀大,色变淡,并有鲜 红色细小数多的薛色 点 正常或略缩小,可有几 颗粗大,紫红色茂氏点 正常或略缩小,颜色无 改变,偶见淡紫色纤细 的西氏点 恶性疟原虫雄配子

恶性疟原虫滋养体 间日疟裂殖体和孢子体 间日疟滋养体 卵圆疟滋养体 三日疟裂殖体和配子体 三日疟滋养体

药品保管养护知识

药品保管养护知识 原料药主要用于配制各种制剂,它是一切制剂的基础,其中呈固态者为固体原料药,呈液态者称为液体原料药。 由于大部分原料药用于配制各种制剂,因此做好它们的保管养护工作具有更广泛的意义。 一般原料药都应当密闭保存,在保管中要注意清洁卫生和包装完好,严防灰尘等异物的污染。 对于易受外界因素如光线、空气、湿气、温度、霉菌等影响的药品,或具有特殊性质的药品,除应密闭保持外,还要根据药品的不同特性考虑不同的保养方法。现分别列举如下:(1)凡吸潮能发生变化的药品,贮存时应注意防潮。如阿司匹林、碳酸氢钠能吸潮水解; 葡萄糖吸潮易发霉;溴化钠、醋酸钾易吸湿潮解;甘油能吸收水分而被稀释;药用炭受潮后吸附力降低等。这类药品要求包装密封,于干燥处保持。 (2)含有结晶水的药品,如硫酸镁、硼砂、咖啡因等均易风化。贮藏时应注意包装严密,不要放在过于干燥或通风的地方。硫酸钠除有风化性外,当温度较高时,即使在密封的情况下,还会发生溶化现象,所以还要在凉处保持。 (3)遇光易变质的药品,在保管养护中均应注意避光。如磺胺类、甘汞、硝酸银、氨基比林、氨基盐酸普鲁卡因、苯酚等遇光易变色,甚至毒性增加。这类药品都应放置避光容器内,密闭暗处保持。 (4)有挥发性的药品,如薄荷脑、樟脑以及挥发油类等,温度过高可加速挥发而减量。 这类药品在保管时,应密封于凉处保存。 (5)具有特殊臭味的药品,应与其它药品分开存放,尤其要与吸附力强的药品分开存放,以防串味。如碘仿、樟脑、薄荷脑等有特殊气味,应与矽碳银、药用炭、淀粉、葡萄糖、乳糖、氢氧化铝等药品分开存放。 (6)露置空气中易吸收二氧化碳的药品,如氧化锌、氧化镁、茶碱和磺胺类钠盐等,保管时要注意密封,以避免与空气接触。 (7)抗菌素类药品,绝大部分都有效期规定,干燥品一般在室温下尚稳定,但吸潮受热后极易分解失效。这类药品保管时应在干燥处保存,并注意期限,掌握〝先产先出,近期先出〞。 (8)生化制品,如胃蛋白酶、甲状腺粉等,大多含有蛋白质或多肽,易受温度、光线、水分和微生物等的影响,而引起腐败、霉变、生虫、有效成分破坏或发生异臭。这类药品在保管中须注意密封,在凉爽处避光保持;有“效期”规定的,应掌握“先产先出,近期先出”。 (9)危险药品,保养和运输应严格按照有关部门的规定和制度办理。易燃烧爆炸的药品(如乙醚等)应储存在危险品仓库或与一般库房远离的专库,在凉暗处注意防火保管;强氧化剂(如高锰酸钾等)遇甘油、糖等还原剂经摩擦撞击能引起燃烧爆炸,在储藏运输中应与还原剂远离;毒害药品应专柜加锁保管;腐蚀性药品应放置专门货区、专门货架进行保管。 (10)特殊管理药品:麻醉药品、一类精神药品必须设置专用仓库或专柜指定专人双人双锁保管,仓库需有安全设施,如报警器、监控器等;毒性药必须储存于设有必要安全设施的单独仓库或专柜,指定专人双人双锁保管。 应指出,药品的性质和影响其质量的因素往往是多方面的,在保养中应全面综合考虑,不能单纯注意某方面,而忽视其它方面。如强蛋白银、弱蛋白银除对光敏感外,还有引湿性,保管中既要避光又要防潮;又如碘仿在常温下能挥发。遇光又易变质,所以要在凉处避光保

寄生虫讲稿(经典编辑)

寄生虫 1、单宿主寄生虫(也称为土源性寄生虫),如蛔虫、钩虫等。 多宿主寄生虫(也称生物源性寄生虫),如绦虫、吸虫等。 2、专一宿主寄生虫。例如马的尖尾线虫只寄生于马属动物,鸡球虫只感染鸡等。既能寄生于动物,也能寄生于人的寄生虫——人兽共患寄生虫,如日本血吸虫、弓形虫、旋毛虫等。 3、如猪带绦虫(成虫)寄生于人的小肠内,所以人是猪带绦虫的终末宿主;猫是弓形虫的终未宿主。 4、猪是猪带绦虫的中间宿主;猪、羊等动物是弓形虫的中间宿主。 8、补充宿主(第二中间宿主):双腔吸虫在发育过程中依次需要在蜗牛和蚂蚁体内发育,其补充宿主就是蚂蚁。 9、贮藏宿主(转续宿主) 宿主体内有寄生虫虫卵或幼虫存在,虽不发育繁殖,但保持着对易感动物的感染力,这种宿主称为贮藏宿主或转续宿主。如鸡异刺线虫的虫卵被蚯蚓吞食后在蚯蚓体内不发育但保持感染性,鸡吞食含有异刺线虫的蚯蚓可感染异刺线虫,蚯蚓是鸡异刺线虫的贮藏宿主。 10、保虫宿主 某些惯常寄生于某种宿主的寄生虫,有时也可寄生于其他一些宿主,但寄生不普遍多量,无明显危害,通常把这种不惯常被寄生的宿主称为保虫宿主。如耕

牛是日本血吸虫的保虫宿主。这种宿主在流行病学上起一定作用。 11、带虫宿主(带虫者) 宿主被寄生虫感染后,处于隐性感染状态,临床上不表现症状,体内仍存留有一定数量的虫体,并对同种寄生虫再感染具有一定的免疫力,这种宿主即为带虫宿主。 12、传播媒介 通常是指在脊椎动物宿主间传播寄生虫病的一类动物,多指吸血的节肢动物。例如,蚊子在人之间传播疟原虫,蜱在牛之间传播梨形虫等。 13、寄生虫生活史 寄生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一个完整循环过程,称为寄生虫的生活史或发育史。 不需中间宿主的发育史,又称为直接发育型;需要中间宿主的发育史,又称为间接发育型。 二、简答 1、寄生虫的分类 寄生虫分类的最基本单位是种。种、属、科、目、纲、门、界。 2、寄生虫对宿主的危害(寄生虫的致病作用): 1)掠夺宿主营养 消化道寄生虫(如蛔虫、绦虫)多数以宿主体内的消化或半消化的食物营养为食;

疟原虫镜检操作规程

疟原虫镜检操作规程 1.标本采集 1.1标本采集前病人的准备:间日疟及三日疟患者应在发作后数小时至10余小时采血;恶性疟患者,应在发作后20小时左右采血。1.2标本种类:全血或末梢血。 1.3标本要求:厚血片溶血要及时。 2.标本运送:室温运送。 3.标本拒收标准:被细菌污染。 4.操作步骤 4.1 薄血片法: 4.1.1在洁净玻片上,滴血液标本1滴,以常法推制成薄片。 4.1.2 血膜完全干燥后即可用瑞氏法染色,干后用油镜镜检。 4.2厚血片法: 4.2.1在洁净玻片上,滴血液标本2滴。 4.2.2用推片将血液由内向外转涂成直径约1cm、厚薄均匀的血膜,在室温中自然干燥。 4.2.3 在干燥的血膜上滴加蒸馏水数滴,完全覆盖血膜,溶血约5分钟后倾去溶血液。 4.2.4 不必待干,进行瑞氏染色,干后镜检。 5.结果判断 在油镜下观察,薄片须至少100个视野,厚血片至少20个视野,才能报告“未见疟原虫”;发现虫体后还应在薄血片上进行分类鉴别。

疟原虫胶体金法简易操作步骤 原理 基于双抗体夹心法工作原理,检测时,滴加5μL全血样本于试剂卡加样孔处,随之滴加4滴裂解液,裂解后的样本在毛细管效应下向上层析。如样本中含有恶性疟原虫特异性乳酸脱氢酶(pflDH)和疟原虫乳酸脱氢酶(panLDH),将于胶体金标记物panLDH单克隆抗体反应形成复合物,在层析作用下前移,被预先固定在硝酸纤维膜上检测区的pflDH/panLDH单克隆抗体捕获,在检测区内形成1条/2条红色反应线,此时为阳性结果,如样本中无pflDH/panLDH抗原,在检测区内无红色反应线,此时为阴性反应。 步骤 1.无菌采集患者EDTA-2K抗凝静脉血2ml。 1.沿锡箔袋切口,撕开锡箔纸,取出疟原虫抗原检测卡,用铅笔或水写笔编号 并做好登记。 2.吸取5μL全血样本垂直滴加于加样孔A区,同时滴加4滴裂解液于加样孔B 区。 3.15分钟内观察显示结果,超过30分钟无临床意义。 结果

疟原虫镜检技术培训手册-1

目录 第一章疟原虫生活史 一、概述 二、人体内发育 三、蚊体内的发育 第二章疟原虫镜下形态 一、薄血膜中疟原虫形态 二、厚血膜中疟原虫形态 第三章显微镜使用及维护 一、显微镜的构造 二、显微镜使用 三、使用注意事项 四、显微镜的维护保养 第四章血片制作与染色 一、血片制作 二、血膜的染色 第五章疟原虫镜检技术 一、血液 二、血液中各种正常细胞形态 三、薄血膜镜检 四、厚血膜镜检 五、杂质与疟原虫的鉴别 六、疟原虫计数 附录:疟原虫图谱

第一章疟原虫生活史 一、概述 疟原虫是疟疾的病原体。疟原虫为单细胞真核生物,属原生动物亚界顶端复合物门、孢子纲、真球虫目、疟原虫科、疟原虫属。人体疟原虫有4种:间日疟原虫(Plasmodium vivax)、恶性疟原虫(P.falciparum)、三日疟原虫(P.malariae)和卵形疟原虫(P.ovale),依次引起间日疟、恶性疟、三日疟和卵形疟。在我国间日疟较常见,恶性疟次之,但对人体危害较间日疟严重,三日疟偶尔发现,卵形疟已无病例报告。4种人体疟原虫的生物学特征见表1-1。 疟原虫的发育和繁殖,必须通过脊椎动物与昆虫媒介两个宿主,人体疟原虫的宿主是人和按蚊。疟原虫在人体分别寄生于肝实质细胞和血液中的红细胞内,在蚊体内则寄生于蚊胃,最后积聚于唾腺。4种人体疟原虫的生活史基本相同,包括在人体内的红细胞外期和红细胞内期以及在蚊体内的配子生殖和孢子增殖两个阶段。 二、人体内发育 疟原虫在人体内的发育分成肝细胞内的发育和红细胞内的发育两个阶段。(一)红细胞外期 按蚊吸人血时,按蚊唾腺中的子孢子随唾液进入人体的末梢血液中,在30分钟内,随血流进入肝脏,在肝实质细胞内发育,进行裂体增殖,此时期称红细胞外期(简称红外期)或肝细胞期(简称肝期),此时期的疟原虫称肝期裂殖体。成熟肝期裂殖体直径为45~60 m,内含数以万计的肝期裂殖子。肝期裂殖体成熟致使肝细胞破裂,肝期裂殖子释入血液。不同种疟原虫的此期所需时间不同,从6~12天不等。 间日疟原虫的红外期裂体增殖较为复杂。目前认为间日疟原虫的子孢子在遗传学上具有两种不同的类型,即速发型子孢子和迟发型子孢子。速发型子孢子侵入肝细胞后,遂开始红外期裂体增殖,释放出肝期裂殖子侵入红细胞,经裂体增殖引起临床发作。迟发型子孢子侵入肝细胞后暂不继续发育,处于休眠状态(休眠体),经过一段休眠期后,再发育成为成熟的红外期裂殖体,释放出肝期裂殖子侵入红细胞引起复发。恶性疟原虫和三日疟原虫无迟发型子孢子,因而恶性疟和三日疟也无复发现象 (二)红细胞内期

青蒿素历史来源应用简介

青蒿素的介绍: 青蒿素(artemisinin)类药物包括双氢青蒿素(dihydroartemisinin)、青蒿琥酯(artesunate)、蒿甲醚(artemether)、蒿乙醚(arteether)等,具有抗疟、抗血吸虫、抗心律失常和肿瘤细胞毒性等作用[1],其结构上存在过氧桥基团,在溶液中不稳定,且在极性溶剂中的溶解度低,影响了青蒿素类药物的生物利用度[2]。环糊精(cyclodextrin,CD)中最常见α-,β-和γ-环糊精,能包结多种化合物[3,4],可起到提高药物稳定性、改善药物水溶性、增强药物利用率及使药物缓释等作用[5-7],是改善青蒿素类药物溶解性、稳定性、生物利用度的可行方法[8]。青蒿素类药物的CD包结物研究多集中于包结物的制备与表征实验[9-10]。分子模拟为直观认识包结物从分子机制角度提供了强有力手段。CD包结作用的分子模拟方法包括分子力学和分子动力学模拟[11-12]、借助于蛋白质对接程序进行分子匹配对接[13]、利用第一性原理程序计算包结物某些性质[14-15]。理论计算研究CD包结物多集中在计算模拟水溶液中的结合自由能等[16青蒿素 - 简介 化学名:(3R,5aS,6R,8aS,9R,12S,12aR)-八氢-3,6,9-三甲基-3,12-氧桥-12H-吡喃并[4,3-j]-1,2-苯并二塞平-10(3H)-酮 青蒿素晶体 中文别名:黄花蒿素、黄蒿素 英文名称:Artemisinin 英文别名:Arteannuin、Artemisinine、Qinghaosu CasNo:63968-64-9

化学式:C15H22O5 分子量:282.33 物理性状:无色针状晶体,味苦。在丙酮、醋酸乙酯、氯仿、苯及冰醋酸中易溶,在乙醇和甲醇、乙醚中可溶解,微溶于冷石油醚,在水中几乎不溶。熔点156-157℃,旋光度+69(c =0.5,CHCl3)。 化学性质:极易被硫酸亚铁还原,易于三苯磷反应。常规状态下较为稳定,但遇强碱则很快溶解,其酯环打开的同时发生重排和分解。[1] 作用及用途:药理学研究表明青蒿素对疟原虫红期有直接杀灭作用,对组织期无效,对实验动物性很低,在机体吸收快,分布广,排泄快。主要用于间日疟、恶性疟的症状控制,以及耐氯喹虫株的治疗,也可用以治疗凶险型恶性疟,如脑型、黄疸型等。亦可用以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与盘状红斑狼疮。 中国于1969年开始抗疟药研究。历经380多次鼠疟筛选,1971年10月取得中药青蒿素筛选的成功。1972年从中药青蒿素中分离得到抗疟有效单体,命名为青蒿素,对鼠疟、猴疟的原虫抑制率达到100%。 1973年经临床研究取得与实验室一致的结果,抗疟新药青蒿素由此诞生。[2] 1981年10月在召开的由世界卫生组织主办的“青蒿素”国际会议上,中国《青蒿素的化学研究》的发言,引起与会代表极大的兴趣,并认为“这一新的发现更重要的意义是在于将为进一步设计合成新药指出方向”。 1986年,青蒿素获得新一类新药证书,双氢青蒿素也获一类新药证书。这些成果分别获得国家发明奖和全国十大科技成就奖。 2011年9月23日,青蒿素的研究者屠呦呦获得美国纽约拉斯克奖,这是中国科学家首次获得这一国际医学大奖。[3] 2011年11月15日,中国中医科学院在京举行“2011年科技工作大会”。会上授予屠呦呦中国中医科学院杰出贡献奖,奖励青蒿素研究团队100万元人民币。[4]

第八章杂环类的药物分析_药物分析

第八章杂环类药物的分析 一、最佳选择题(从A、B、C、D、E五个备选答案中选择一个最佳答案) 1.下列鉴别反应中,属乎吡啶环开环反应的是( )。 A.甲醛—硫酸反应.B.硫色素反应C.芳伯氨基反应 D.硫酸荧光反应E.戊烯二醛反应 2.下列鉴别反应中属于针对酰肼基团的鉴别反应是()。 A.硫酸-亚硝酸钠反应B.甲醛-硫酸反应C.缩合反应 D.二硝基氯苯反应E.戊烯二醛反应 3.关于杂环类药物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杂环类药物通常指含有碳原子及支链上含有杂原子的药物 B.杂环类应当含有环状结构,除碳原子外,通常含有氮、氧、硫等杂原子 C.尼可刹米、异烟肼母体中含有吡啶环,属于典型的吡啶类杂环药物 D.按照环中杂原子的不同,杂环可以划分为不同的大类,如呋喃类、吡唑酮类等 E.生物碱、维生素等因为母体中含有杂原子,也可以归为杂环类 4.关于异烟肼与硝酸银反应,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 A.生产可溶于稀硫酸的白色沉淀,并生产氨气,在管壁上产生银镜 B.生产可溶于稀盐酸的白色沉淀,并生产氨气,在管壁上产生银镜 C.生产可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并生产氨气,在管壁上产生银镜 D.生产可溶于稀硝酸的黑色沉淀,并生产氨气,在管壁上产生银镜 E.生产可溶于稀硫酸的黑色沉淀,并生产氨气,在管壁上产生银镜 5.戊烯二醛反应的历程是( )。 A.溴化氰加到吡啶环上,氮原子由3价变为5价,形成戊烯二醛,吡啶环水解,与芳香第一胺缩合,生成有色的戊烯二醛衍生物 B.吡啶环水解,溴化氰加到吡啶环上,氮原子由3价变为5价,形成戊烯二醛,与芳香第一胺缩合,生成有色的戊烯二醛衍生物 C.溴化氰加到吡啶环上,形成戊烯二醛,氮原子由3价变为5价,吡啶环水解,与芳香第一胺缩合,生成有色的戊烯二醛衍生物

疟原虫检测 血涂片镜检法

疟原虫检测血涂片镜检法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血涂片镜检法检测疟原虫的技术规范。 本标准适用于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医疗机构对疟原虫的显微镜检测。 2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2.1 疟原虫Plasmodium spp 疟原虫是一类单细胞、寄生性的真核动物,是疟疾(malaria)的病原体。寄生于人体的疟原虫主要有恶性疟原虫(Plasmodium falciparum)、间日疟原虫(Plasmodium vivax)、三日疟原虫(Plasmodium malariae)和卵形疟原虫(Plasmodium ovale)等。 2.2 血涂片 blood films 将血液涂制于载玻片上制成的涂片。供显微镜疟原虫检查用的血涂片包括厚血膜涂片和薄血膜涂片两种。 3 仪器和器材 3.1 生物显微镜(100×油浸物镜、5×或10×目镜)。 3.2 计数器。 3.3 载玻片(无划痕无油污的洁净载玻片)。 3.4 推片。 3.5 血片染色架。 3.6 血片干燥架。 3.7 玻片盒。 3.8 染色盘和染色缸。 4 试剂和材料

4.1 吉氏染色原液。 4.2 pH7.2磷酸盐缓冲液(PBS)。 4.3 甲醇(分析纯)。 4.4 香柏油或专用浸油(折射率≥1.5)。 4.5 二甲苯(分析纯)。 4.6 75%酒精。 4.7 一次性采血针。 4.8 一次性手套。 5 检测步骤 5.1 血涂片的制作 5.1.1 采血部位及取血方法 经75%乙醇消毒采血部位,待干后,用一次性采血针在耳垂或指端扎刺取血,婴儿可从拇趾或足跟扎刺取血。取1张已消毒推片,用拇指和食指夹持推片侧缘中部,用推片左下角刮取血液4μL~5μL用于制作厚血膜,再用该端中部刮取血液1μL~1.5μL用于制作薄血膜。 5.1.2 厚血膜制作 取1张载玻片,将推片左下角的血滴涂于载玻片的中央偏左,由里向外划圈涂成直径0.8cm~1.0cm 的圆形厚血膜,厚度以1个油镜视野内可见到5个~10个白细胞为宜。 5.1.3 薄血膜制作 用干棉球抹净推片左下角上的血渍,然后将推片下缘平抵载玻片的中线,当血液在载玻片与推片之间向两侧扩展至约2cm宽时,使2张玻片保持25°~35°,从右向左迅速向前推成舌状薄血膜。每张载玻片上1个厚血膜和1个薄血膜(参见附录A)。 5.1.4 编号 血膜制好后水平放置,充分干燥后,用铅笔在玻片一侧毛玻璃上或在薄血膜上编号。 5.2 固定与溶血 5.2.1 薄血膜固定 将薄血膜一端朝下呈45°,用棉签蘸取甲醇溶液,均匀轻抹于薄血膜表面,避免碰触厚血膜。 5.2.2 厚血膜溶血 在干燥的厚血膜上滴加蒸馏水数滴,完全覆盖血膜,溶血数分钟,待血膜呈浅灰色,倾去溶血液。厚血膜制作后1d内染色无需溶血,超过1d的应溶血。 5.3 吉氏染色

2020届河北省衡水密卷新高考原创冲刺模拟试卷(十五)生物

2020届河北省衡水密卷新高考原创冲刺模拟试卷(十五) 生物 ★祝考试顺利★ 注意事项: 1、考试范围:高考范围。 2、试题卷启封下发后,如果试题卷有缺页、漏印、重印、损坏或者个别字句印刷模糊不清等情况,应当立马报告监考老师,否则一切后果自负。 3、答题卡启封下发后,如果发现答题卡上出现字迹模糊、行列歪斜或缺印等现象,应当马上报告监考老师,否则一切后果自负。 4、答题前,请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的相应位置,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试卷类型A后的方框涂黑。 5、选择题的作答:每个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选择题答题区域的答案一律无效。 6、主观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的答案一律无效。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7、保持答题卡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不得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等。 8、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答题卡、草稿纸一并依序排列上交。 第Ⅰ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有关物质和细胞的说法正确的是() A. 细胞器是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 B. 含磷的细胞器不包括中心体和核糖 体 C. 青霉菌含有两种核酸,发菜含有一种核酸 D. 健那绿染液是作用于活细胞的染料 2.下列有关生物实验中实验材料、试剂的使用及实验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A. 用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检测酒精时,颜色变化为由蓝变绿再变黄 B. 制备细胞膜前,向猪血细胞中加适量蒸馏水稀释制成细胞稀释液 C. 用健那绿给黑藻细胞染色观察蓝绿色的线粒体 D. 用苏丹Ⅲ给花生子叶切片染色,用显微镜可以观察到橘黄色的脂肪颗粒 3.下图甲、乙依次为蛋白质、核酸的单体结构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活性污泥镜检操作流程以及维护保养步骤

活性污泥的镜检、SV30操作流程以及维护保养步骤 步骤: 1、打开显微镜进行预热20分钟,期间将连接生物显微镜的电脑客户端打开 2、制作盖玻片标本: (1)首先,取好氧生化池内的活性污泥约1L,使用玻璃棒搅拌均匀后,用1L或100 ml的量筒进行污泥沉降实验,时间30分钟,期间注意观察前5—10分钟的沉降速率以及30分钟的沉降比,在此过程中就沉降过程的固液分界情况、上清液的浑浊度进行描述; (2)取用95%的酒精消毒的盖玻片,用水流冲干,擦净后待用; (3)用1ml的吸量管深入量杯中部吸取少量搅拌均匀的活性污泥,滴在事先擦拭干净的载玻片上,然后利用载玻片将其分散开来;并将周围逸散出来的混合液擦拭掉,以备镜检使用。 3、将制作好的盖玻片标本放置于生物显微镜的镜台上,进行光线、亮度等 的调整; 4、微生物的观察 1)首先,利用低倍显微镜进行视野的调整,待显微镜视野中出现微生物的图像 后,将要观察的镜头置于显微镜的指针下,转换高倍镜进行观察; 2)然后,按照“先整体后部分”的原则,进行微生物的观察。对微生物的整体情 况进行观察,包括:微生物的种类(菌胶团细菌、放线菌/丝状菌、真菌、藻类、原生动物、微型后生动物等)、菌胶团的结构、颜色及数量;丝状菌数量以及丝状菌占整体的比例;原生动物的数量、种类以及活性;微型后生动物等 3)由于原生动物的形态相对于细菌而言,个体较大;数量、种类较容易观察, 常常用来作为指示生物,表征污水的运行效果,要仔细关注原生动物的变化。 4)为了方便作为基础微生物图谱来清晰的显示微生物情况,每次利用电脑客户 端对当日的微生物观察情况进行拍照,作为记录; 5、结果记录 6、观察结束,关闭电脑客户端;关闭显微镜开关,将盖玻片清洗干净,浸 泡在酒精内,待下次使用;并将烧杯用保鲜袋封口,避免酒精挥发

基因诊断方法

第二十一章基因诊断与基因治疗 基因诊断与基因治疗能够在比较短的时间从理论设想变为现实,主要是由于分子生物学的理论及技术方法,特别是重组DNA技术的迅速发展,使人们可以在实验室构建各种载体、克隆及分析目标基因。所以对疾病能够深入至分子水平的研究,并已取得了重大的进展。因此在20世纪70年代末诞生了基因诊断(gene diagnosis);随后于1990年美国实施了第一个基因治疗(gene therapy)的临床试验方案。可见,基因诊断和基因治疗是现代分子生物学的理论和技术与医学相结合的范例。 第一节基因诊断 一.基因诊断的含义 传统对疾病的诊断主要是以疾病的表型改变为依据,如患者的症状、血尿各项指标的变化,或物理检查的异常结果,然而表型的改变在许多情况下不是特异的,而且是在疾病发生的一定时间后才出现,因此常不能及时作出明确的诊断。现知各种表型的改变是由基因异常造成的,也就是说基因的改变是引起疾病的根本原因。基因诊断是指采用分子生物学的技术方法来分析受检者的某一特定基因的结构(DNA水平)或功能(RNA水平)是否异常,以此来对相应的疾病进行诊断。基因诊断有时也称为分子诊断或DNA诊断(DNA diagnosis)。基因诊断是病因的诊断,既特异又灵敏,可以揭示尚未出现症状时与疾病相关的基因状态,从而可以对表型正常的携带者及某种疾病的易感者作出诊断和预测,特别对确定有遗传疾病家族史的个体或产前的胎儿是否携带致病基因的检测具有指导意义。 二.基因诊断的原理及方法 (一)基因诊断的原理 疾病的发生不仅与基因结构的变异有关,而且与其表达功能异常有关。基因诊断的基本原理就是检测相关基因的结构及其表达功能特别是RNA产物是否正常。由于DNA的突变、缺失、插入、倒位和基因融合等均可造成相关基因结构变异,因此,可以直接检测上述的变化或利用连锁方法进行分析,这就是DNA诊断。 对表达产物mRNA质和量变化的分析为RNA诊断(RNA diagnosis)。 (二)基因诊断的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