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心理健康标准

小学生心理健康标准
小学生心理健康标准

《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一、心理健康概述

(一)什么是健康和心理健康

什么是健康?

1、健康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是一个随着时代的推移,在社会和文化因素影响下不断演变的概念。即使在今天,对于健康还很难做出明确的界定。我们引用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HO)宪章中所提出的健康的定义:健康是“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方面的一种完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体弱而已”。

2、健康用中医理论来说就是“身体上的健,心理上的康。”

什么是心理健康呢?

在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上,心理健康被定义为“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的状态”这个定义强调,如果一个人与其他人比较,符合同年龄阶段大多数人的心理发展水平,那么这个人的心理就是健康的,反之就是不健康的。但是,由于国内外学者各自对心理健康的兴趣和出发点不同,其定义也是各不相同,因此,迄今为止,对心理健康也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

(二)心理健康问题的普遍性

调查发现,各国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都是普遍存在的,只不过在数量、类型上有所差别。近几年,我们经常可以从各种新闻媒体上看到或听到,少数小学生因心理行为问题而导致“离家出走”、“拒绝上学”、“自杀”、“暴力行为”、“违法犯罪”等报道,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普遍引起了社会,特别是学校教育的重视。

二、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心理是否健康,不能像躯体健康那样,具有比较客观的标准。人的心理怎样才算健康,用什么标准加以测量,因其复杂性,其标准也比较难以确定。对此,至今尚无肯定的答案。

下面提供国内外的两个标准供大家参考:

1、著名的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和麦特曼提出的心理健康十个标准:

(1)有充分的安全感;

(2)充分了解自己,并能对自己的能力作出恰当的估计;

(3)生活目标、理想切合实际;

(4)与现实环境保持良好的接触;

(5)能保持个性的完整与和谐;

(6)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

(7)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8)具有适度的情绪控制和表达;

(9)在不违背集体利益的前提下,有限度地发展个性;

(10)在不违背道德规范的情况下,适当地满足个人的基本需要。

2、我国学者陈家磷提出的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六大标准:

(1)能正确认识现实并对之做出有效的适应,思想高尚,有理想、讲道德、守纪律;

(2)热爱学习和工作,能在学习和工作中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和才能,并取得一定的成效;

(3)乐于同人交往,人际关系十分融洽;

(4)情绪乐观稳定,善于避免忧愁、焦虑等消极情绪;

(5)有自知之明,能严格要求自己,自尊自制;

(6)具有正常的行为方式,包括行为方式应与年龄特点相一致,行为方式应与其社会

角色相一致,反应强度应与刺激强度相一致等。

尽管在措词和侧重点上,国内外学者有所不同,但基本思想是一致的,即正常的认知水平,稳定愉快的情绪,同客观现实保持积极平衡的意志行为与良好的个性特征。

3、我们认为可以把以下八个方面作为衡量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1)认知功能正常,能客观地看待问题;

(2)情绪反应适当,有适度的受挫力;

心理健康的学生有健全的情绪生活,有从事各种活动的兴趣、信心,热爱生活,积极向上并能较好地控制、调节自己的情感,不使自己经常陷于情感上的困扰。

(3)意志品质健全,有适度的耐受力;

(4)行为适度,有控制自我行为的能力;

心理健康的学生行为协调,反应适度。能以一定的社会行为规范约束自己的行为,使个人行为符合社会规范的要求,一旦发现自己的需要、行为与社会要求相冲突,即能放弃或修正自己的行动。

(5)人际关系和谐,能友好与人相处;

(6)社会适应良好,能及时调整好自我状态;

心理健康的学生就是能面对现实、把握现实,并使自己的需要切合社会实际,能根据客观环境的发展和变化,不断调整自己对现实的期待和态度,作出相应的适应性变化,始终与不断变化的生活取得协调一致。在适应中体现自己的良好心理状况。体现自己行为的正确与协调,体现自己的意志与承受力。为社会作出积极的贡献。

(7)自我观正确,能正确认识自我;

(8)个性结构完整,能克服不良行为。

心理健康的学生具有完整的人格,为人诚实正直,襟怀坦白,富有同情心。并能保持个性的独立性,保持认识、情感、意志行动的协调一致。

上述内容是相互联系的,一个人心理不健康,不一定表现在所有方面,而是往往在一、两个方面表现出严重失调,另外,儿童、青少年身心正处于成长阶段。上述内容是作为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一般要求,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在要求上应有层次上的区别。我们认为,一个学生其心理是否健康,主要是看他的思想精神状况和行为表现状况与大多数的同龄人是否一致,也就是其言行举止与年龄是否相符,不能搞简单的“对号入座”。如果一个人的言行举止偏离了自己所属的年龄段,往往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 气氛和谐,方法灵活 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的年龄小,感知、思维等方面的水平以及知识经验都非常有限。故而,在教学内容上,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力争做到深浅适度,精讲巧练,符合儿童的智力发展水平以及已有的经验。语文教学,关键在于一个“活”字,作为小学语文教师,要容忍、宽容学生在学习过 程中的偏执,真准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热爱、尊重、理解、相信每一个学生,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要以表扬鼓励为主,要善于倾听不同的声音,适 时地选择一个既合本意,又易于为学生接受的实事求是的表达,打动学生的心弦,引起他们的共鸣,使得课堂成为平等、和谐、围炉夜话般的温馨境地,在轻松和谐 的气氛中,让学生想说就说,敢于表述不同意见,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 从小学生 的心理发展上来看,他们在感知过程中,还不能自觉地调节和支配自己的感知,不善于对物体实行综合分析,目的性不明确,无意性和情绪性明显;在注意上,小学 生是无意注意占优势,注意力不稳定,不持久,容易被一些新异刺激所吸引,此阶段,他们的有意注意也在发展,但还达不到完善的水准。这就要求老师在教学方法 上,应该精心设置,有意注意、无意注意交替出现,教学中可采用直观形象的教具、学具,也能够使用现代教育技术,例如多媒体电脑等,

化抽象为形象,协助学生理解。我们还能够推出课本剧,让学生对课文 实行创造、加工并演出,合适的篇目让学生自编、自导、自演、自评, 从而全方位地投入到了语文实践中。通过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获取 了知识。 树立榜样,陶冶性情 小学语文教材中,选入了大量文质兼美的优秀篇章。同时也塑造 了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有勤奋学习,刻苦钻研,为人类社会的进步作 出贡献的科学家;有为保卫祖 国,忠贞不屈,抛头颅,洒热血的民族英雄、钢铁战士;有心地善良,乐于助人,勤勤恳恳的农民;有热爱学习,人小志大的红领巾;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人民 总理等等,古今中外,无所不包。这是一条极其精美、丰富的人物画廊,老师应该让学生在理解这些人物高尚灵魂的同时,引导学生把这 些人物形象作为榜样,树立 在心中。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他们或是具体、明确,或是间接、潜移默化地教育了学生,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心灵得到了净化,情操得到了陶冶,形成了 健全的人格。 例如,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我们能够先让学生观看电影《周恩来》,让学生通过影片初步感知周总理的伟大人格。在学习课 文的过程中,老师引导学生体会文章字里行间所蕴含的人民对总 理的真挚情谊,并启发学生理解人民为什么如此尊敬和爱戴周总理。课后能够让学生搜集相关总理生

小学生心理健康知识【最全】

小学生心理健康知识 1、世界精神卫生日是哪一天? “世界精神卫生日”是由世界精神病学协会在1992年发起的,时间是每年的10月10日。 2、有人说身体健康不算真正的健康,对么? 对。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成立时,在宪章中就把健康定义为:“健康乃是一种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都臻完美的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的状态。”科学研究已发现,在许多疾病的发生、发展和演变过程中,心理因素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这类疾病被统称为心身疾病。因此,现代医学模式已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心理因素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 3、什么是心理健康? 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在成立宪章中对健康下的定义是:“不但没有身体的缺陷和疾病,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可见,心理健康是完整健康概念的组成部分,人们不仅应关心自己的躯体健康,还应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以及自己与社会相融合的程度。 4、心理健康的一般标准是什么? 世界心理卫生联合会将心理健康定义为:(1)身体、智力、情绪十分协调;(2)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彼此能谦让;(3)有幸福感;(4)在工作和职业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

力,过着有效率的生活。 5、心理健康水平一般分为哪三个等级? 心理健康又称为精神健康,它是一种持续的心理健康状态。心理健康的水平大致分为一般常态心理、轻度失调心理、严重病态心理三个等级。一般常态心理者表现为经常有愉悦的心理体验,适应能力强,善于与别人相处,能较好地完成同龄人发展水平应做的活动,具有调节情绪的能力。生活中大多数人属于一般常态心理者。轻度失调心理者表现出不具有同龄人所应有的愉快,与他人相处略感困难,生活自理有些吃力。若主动调节或通过心理辅导专业人员的帮助,就会消除或缓解心理问题,逐步恢复常态。严重病态心理表现为严重的心理适应失调,不能维持正常的生活、工作。如果不能及时治疗就有可能恶化,成为精神病患者。精神病是严重的心理疾病。 6、正常人会出现哪些异常心理现象? 精神正常并不意味着没有一点问题,关键是这些症状的产生背景、持续时间、严重程度以及对个体和环境的不良影响如何。正常人也可能出现短暂的异常现象,时间短、程度轻,尚不能贴上神经病的标签。 (1)疲劳感:通常有相应的原因,持续时间较短,不伴有明显的睡眠和情绪改变,经过良好的休息和适当的娱乐即可消除。

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内容

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小学生心理健康 的内容 心理健康是衡量一个人是否真正健康的重要内容。一个心理健康的小学生,一般是心境良好,愉快、乐观、开朗、满意等积极情绪状态占主导,但同时又能随事物对象的变化而产生合理的情绪变化。那么,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什么呢?一起来看看。 1.正常的智力。 智力发育正常与否是衡量小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准之一。正常的智力是小学生学习、生活和成长所必需的最基本的心理条件。如果一个小学生的智力明显低于同龄人的水平,则属于智力发育不正常,一般认为智商在90;110之间为中等,在110;120之间为偏上,在120;130之间为聪明,在130以上者为天才。相反,当智商在80;90之间为偏下,在80以下为弱智。通常我们会把智商在90以上者都看成是正常。 2.稳定的情绪。 一个心理健康的小学生,一般是心境良好,愉快、乐观、开朗、满意等积极情绪状态占主导,但同时又能随事物对象的变化而产生合理的情绪变化。所谓合理的情绪变化是指,当有了喜事时感到愉快,遇到不幸的事时产生悲哀的情绪。此外,还能依场合的不同,适当地控制自己的情绪。

3.适度的反应。 人的行为反应是存在差异的,有的反应敏捷,有的反应迟缓。但是,这种差异有一定的限度,超过一定的限度就不正常了。反应敏捷并非反应过敏,反应迟缓不等于无反应。对事物的反应强度应视事物的作用的大小而定。反应异常敏感或异常迟钝都属不健康的表现。对外界事物毫无反应,这是患了严重的心理疾病;对重大刺激无动于衷,反应微弱也是不正常的现象;而对任何事物都反应强烈,一点小事就大惊小怪,心惊肉跳,稍有意外就惶惶不可终日,偶遇挫折就无法忍受等,都是心理反应不良的表现。 4.和谐的人际关系。 具备健康心理的小学生,善于理解、尊重、信任和帮助他人,以真诚、谦让的态度发展和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乐于与人交往。相反,远离亲友、集体,独来独往,可能意味着开始出现人际关系的失调。与集体总是格格不入,没有友伴,很少与人往来,是人际关系不良的表现。 5.心理与行为符合年龄的特征。 不同的年龄阶段有不同的心理和行为特征。心理健康的小学生,应具有与自己年龄特征相符的心理和行为。如果心理和行为经常偏离自己所属的年龄特征,如老气横秋、老态龙钟或天真撒娇,一会儿哭一会儿笑,都是不正常的。 6.能够适应学习生活。 一个心理健康的小学生通常喜欢上学,觉得学习是一件令人愉快

小学生心理健康小知识

小学生心理健康小知识 1、了解自己,接纳自己、肯定自己。 2、对自己的生活负责。 3、拥有一个伟大的梦想,设立明确的生活目标。 4、学会自我控制,克服诱惑,活在现实当中。 5、学会舒缓舒解愤怒、低落、忧郁、厌倦的情绪。 6、对自己要时常鼓励增强自信心。 7、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8、注意锻炼身体,展现朝气活力。 9、学会思考,养成积极进取的学习生活态度。 10、净化自己的心灵,追求平和的心境。 小学生心理健康知识有哪些日常生活中,小学生因为年龄较小,其心理健康往往被人群所忽视。其实,小学生心理健康对于小学生的学习和成长都有很重要的作用。那么,小学生心理健康知识有哪些呢,本文将就这一问题为大家详细讲解下。 (1)智力发展水平:虽然智力发展优秀者并不一定拥有健康的心理,但如果智力发展水平低下,那将毫无心理健康可言。因此,一个心理健康的小学生,其智力发展应属于正常。相反,若智力水平低下,是算不上心理健康的。 (2)学习适应性:一个心理健康的小学生通常喜欢上学,觉得学习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感到轻松;对于学习内容往往抱有浓厚的兴趣,乐于克服学习上遇到的困难;学习效率高。 (3)自我认知的客观化程度:心理健康的小学生能顺利地从以自我为中心向去自我中心阶段转变;能将自己同客观现实联系起来,主要从周围环境中寻找评价自己的参照点,对自己的认识开始表现出客观性。 (4)行为习惯:心理健康的小学生一般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对外部刺激的行为反应适中,不过度敏感,也不迟钝;他们不会因鸡毛蒜皮的事情而大发脾气,也很少出现让人觉得莫名其妙的举动,其行为表现同他们的年龄特征相吻合。以上就是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知识的详细讲解,了解到小学生心理健康对小学生日常成长的重要性后。家长和老师就要在日常生活中多关注小学生心理健康,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心理素质,从而促进孩子在良好的心理环境中健康成长。 儿童心理健康标准 人的心理是否健康,有许多标准,但目前尚无统一测量标准。根据我国青春期儿童的心理活动特点,他们达到心理健康应具备以下七个方面的心理品质。 一、智力发育正常智力是个体观察、领悟、想象、思维、推理等多种心理能力的综合体现。智力随年龄增加而提高。正常发育的智力指个体智力发展水平与其实际年龄相称,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之一。智商(IQ)在80 分以上属智力正常,智商低于70 分属智力落后,智力发展落后于实际年龄属心理发育异常,常伴有适应能力低下,是儿童学习困难的主要原因之一。少数儿童具有超常智力或特殊才能,其智商在120 分以上,这部分儿童如果心理发展不平衡,也可能伴有适应能力缺陷。 二、稳定的情绪心理健康的青少年,在乐观、满意等积极情绪体验方面占优势。尽管也会有悲哀、困惑、失败、挫折等消极情绪出现,但不会持续长久,他

小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标准

小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标准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中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 法和手段 ,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 活动,是 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落实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培养跨世纪高质量人才 的重要环 节。[1] 目 录 1 基本内容 1 基本内容 一、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性质、功能和形式 (一)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性质 借鉴近年来有关此类课程的论证,并依据我国的学校教育现状,笔者认为,心理 健康教育 课程可以理解为团体心理辅导与学校教育特殊情景相结合的产物,应兼具科普、 团体辅导 和活动课的特点。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来命名,包括了以上三个方面的特点,同时也 明确了团体心理辅导的理念、方法和技能与学校教育这一特殊情景相结合的性质,平衡了 辅导与教育之间的关系。 (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功能 按照国家教育部的规定,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

充分开发 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心理健康教育 的具体目标是:使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 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科 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调节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自 我教育能力。在学校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直接而且高效率地实现上述目标的主要途径 。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从心理发展的角度,全方位关注儿童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为学生的人格 发展起到导向和辅助的作用。其功能可以总括为三个方面:一是针对轻度的心理障碍进行 团体干预的功能,目标是心理障碍的缓解或消除;二是预防心理问题产生、维护心理健康 的功能,目标是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三是提升心理健康的水平、充分发挥潜能的功能, 目标是使每个学生的心理处于最佳状态。 (三)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形式 1. 科普性质的讲座 科普性质的讲座主要是指面向全体学生,以系列讲座的形式普及心理学常识,从心理学的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讲座

库车县第二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知识讲座 小学生时期是人的行为、性格和智力迅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这一阶段,由于身心变化比较快,加之文化知识及社会经验的不足,小学生很容易产生不健康的心理,导致心理问题或心理疾病。排除小学生认识、情感、意志等方面的障碍,锻炼他们的意志品质,优化他们知、情、意、行等方面的素质,使他们形成良好的品格和健康心理,这是小学教育教学义不容辞的责任。今天我们要谈谈对小学生心理不健康的主要表现、成因及教师在防治小学生心理不健康的对策。 一、小学生心理缺陷的主要表现 1、敏感:青少年自我意识强烈,自尊要求迫切,而且心理承受能力低。因此,当他们意识到某种威胁自尊的因素存在时,就会产生强烈不安、焦虑和恐惧,当自尊心受到伤害时,就会生气、愤怒,常常神经过敏,多疑。 2、叛逆:由于小学生正处于成长过渡期,其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日益增强,迫切希望摆脱家长和老师的监护,反对成人把自己当成小孩子,同时,为了表现自己的与众不同,易对任何事情持批判的态度。 3、嫉妒:这是对他人的优势地位在心中产生不愉快的情感。当别人比自己强(如学习、相貌、人缘等),表现出不悦、自残、怨恨、愤怒甚至带有破坏性的负面感情。 4、失落:小学生抱有许多的幻想,希望将其变为现实,他们会付出种种努力甚至刻意的追求。当这种需求持续得不到满足或部分满足,就

产生了挫折,多表现在学习、吃穿、玩高档的玩具等方面。这容易给中小学生带来紧、恐惧、忧郁和失望。 5、自卑:它是一种印过多的自我否定而产生的自惭形秽的情绪体验。对自己缺乏信心,感到在各方面都不如人,有低人一等的感觉。在人际交往中对自己的能力过低评价,心理承受能力脆弱。谨小慎微,行为萎缩,瞻前顾后等。 6、孤独:通过调查发现有些学生常常觉得自己是茫茫大海上的一叶孤舟,性格孤僻,不愿意与人交往,却抱怨别人不理解自己,不接纳自己。心理学把这种心理状态称为闭锁心理,由此产生的一种感到与世隔绝,孤独寂寞的情绪体验称为孤独感。 二、小学生心理障碍的主要成因 小学生出现这些心理问题,既有自身成长的因素,也有外部环境的因素,是“因”和“外因”综合作用的结果,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1、身心成长的失衡。小学生时期身体发育急剧变化,他们阅历浅,知识和经验不足,认识力、理解力、思维力和亲情力都远远落后于成年人。这种生理发育与心理发展的不平衡使小学生出现许多困惑、烦恼和躁动不安,产生心理问题。 2、家庭教育的误区。过度溺爱和期望值过高,使家庭教育普遍存在忽视品德发展、人格教育、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等社会性教育的倾向。家长只重视孩子的考试、升学,却不注重孩子的品德发展、交往能力、个性培养以及社会行为规的培养等。家长的高期望值与孩子自身需求不

小学生心理健康的调查报告正式版

For the things that have been done in a certain period, the general inspection of the system is also a specific general analysis to find out the shortcomings and deficiencies 小学生心理健康的调查报 告正式版

小学生心理健康的调查报告正式版 下载提示:此报告资料适用于某一时期已经做过的事情,进行一次全面系统的总检查、总评价,同时也是一次具体的总分析、总研究,找出成绩、缺点和不足,并找出可提升点和教训记录成文,为以后遇到同类事项提供借鉴的经验。文档可以直接使用,也可根据实际需要修订后使用。 学生的身体和心理能否健康发展,关系到未来国民素质的提高和国家民族的兴衰。加强对小学生的心理指导,预防心理疾病的产生,是不可忽视的问题。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这个群体的健康与否,预示着国家的发展是否处于一个良性状态,同时,小学生处于身心发展阶段,有很大的可塑性,加强小学生的心理指导,可以尽可能的减少未来的心理疾病人数,对我们建设现代化强国,改善人口结构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最新定义是“健康,不但是没有身

体缺陷和疾病,还要由完整的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①国家教育部的一位负责同志也强调:未成年人的身体和心理能否健康发展,关系到国民素质的提高和国家、民族的前途。保护和教育未成年人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教育系统更是责无旁贷。②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成年人口中,有心理疾病的有一千多万人,对心理疾病的治疗,已引起我国相关部门的重视。加强对小学生的心理指导,是预防和治疗心理疾病重要一环。要做好这项工作,认真进行小学生的心理情况调查,对我们分析、了解情况,对我们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都是必不可少的。我校在大的环境背景下高度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状

开学小学生心理健康知识

园西小学2016年第一学期 开学小学生心理健康知识 心理健康是人的健康不可分割的重要方面,那么什么是人的心理健康呢?我们认为人的心理健康包括以下七个方面: 1.智力正常(智力正常是人正常生活最基本的心理条件,是心理健康的首要标准。) 2.情绪健康(心理健康者能经常保持愉快、开朗、自信、满足的心情,善于从生活中寻求乐趣,对生活充满希望。更重要的是情绪稳定性好。) 3.意志健全(目的明确合理,自觉性高;善于分析情况,意志果断;意志坚韧,有毅力,心理承受能力强;自制力好,既有实现目标的坚定性,又能克制干扰目标实现的愿望、动机、情绪和行为,不放纵任性。) 4.行为协调(行为协调是指人的思想与行为统一协调,行为反应的水平与刺激程度相互协调。心理健康的人行为有条不紊,做事情按部就班,行为反应与刺激的程度和性质相配。而心理不健康的在行为上表现前后矛盾,思维混乱,语言支离破碎,做事有头无尾,行为反应变化无常,为一点小事可以大发脾气,或是对强烈的刺激反应淡漠,思想与行为不相协调。) 5.人间关系适应(其表现:一是乐于与人交往,既有稳定而广泛的人际关系,又有知己的朋友;二是在交往中保持独立而完整的人格,

有自知之明,不卑不亢;三是能客观评价别人,以人之长补己之短,宽以待人,友好相处,乐于助人;四是交往中积极态度多于消极态度。)6.反应适度(能动的适应和改造环境,保持人格的完整和健康。)7.心理特点符合年龄(一个人的心理行为经常严重的偏离自己的年龄特征,一般都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 心理健康的标准又是什么呢? 1.乐于学习。 2.能与老师、同学和他人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与人为善,团结互助。 3.情绪基本稳定,心情轻松愉快。 4.意志健全,树立自信。 不良的心理行为表现: 1.注意异常。常见的有注意增强,如过分注意他人的一举一动,过分注意自身健康、产生各种不必要的想法等,从而导致出现神经性强迫症,做任何事总是担心做不好,不断地重复检查再检查,产生不必要的心理活动和行为表现;而另一种则表现为,注意力不够集中,达不到其应该达到的心理年龄,例如,无法把注意力集中到每一节课当中,容易被外面的事物所吸引,容易感到疲劳、力不从心、心烦意乱等的身心体验,从而无法进行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出现厌学、逃学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标准

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标准 (1)智力发展水平:智力发展正常。 (2)情绪稳定性:是指心境良好,愉快、乐观、开朗、满意等积极情绪状态占主导,但同时又能随事物对象的变化而产生合理的情绪表达。还能适当控制自己的情绪。 (3)学习适应性:喜欢上学,觉得学习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感到轻松;对学习 内容往往抱有浓厚的兴趣,乐于克服学习上遇到的困难;学习效率高。 (4)自我认知的客观化程度:能从以自我为中心向去自我中心阶段转变;能将自 己同客观现实联系起来,主动从周围环境中寻找评价自己的参照点,对自己的认识开始表现出客观性。 (5)社会适应性:具有独立生活的能力;自己的日常生活事务能由自己来料理, 能适应不同环境下的社会生活,乐于与同学、老师交往,让自己融人集体生活中,自觉用社会规范来约束自己,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社会的要求,而不是以自我为中心,把自己孤立起来,与周围的人群格格不入。 (6)行为习惯: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对外部刺激的行为反应适中,不过度敏感, 也不迟钝;他们不会因鸡毛蒜皮的事情而大发脾气,也很少出现让人觉得莫名其妙的举动,其行为表现同他们的年龄特征相吻合。 十条标准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和米特尔曼提出的心理健康的十条标准[1]被公认为是“最经典的标准”: (1)充分的安全感 (2)充分了解自己,并对自己的能力作适当的估价 (3)生活的目标切合实际 (4)与现实的环境保持接触 (5)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 (6)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

(7)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8)适度的情绪表达与控制 (9)在不违背群体的意愿下,能有限度地发挥个性。 (10)在不违背社会的准则下,能努力使个人的基本需要得到适当满足。 根据我国青春期儿童的心理活动特点,他们达到心理健康应具备以下六个心理品质: 一、智力发育正常,即个体智力发展水平与其实际年龄相称。 二、稳定的情绪。尽管会有悲哀、困惑、失败、挫折等,但不会持续长久。 三、能正确认识自己,清楚自己存在的价值,有自己的理想,对未来充满信心。 四、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尊重理解他人,学习他人长处,友善、宽容地与人相处。 五、稳定、协调的个性,能对自己个性倾向和个性心理特征进行有效控制和调节。 六、热爱生活,能充分发挥自己各方面的潜力,不因挫折和失败而对生活失去信心。

2020年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小知识范文合集

1.小学生的心里缺陷主要表现在 敏感:青少年多是自尊心较强,且心理承受能力又低。因此,当他们意识到某种威胁自尊的因素存在时,就会产生强烈不安、焦虑和恐惧,当自尊心受到伤害时,就会生气、愤怒,常常神经过敏,多疑。总是觉得别人又在说自己的坏话、或是在指责自己了。从而无形中增加了自己的心理负担,导致神经过敏。 叛逆:由于小学生正处于成长过渡期,其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日益增强,迫切希望摆脱家长和老师的监护,反对成人把自己当成小孩子,同时,为了表现自己的与众不同,易对任何事情持批判的态度。以自己为中心,父母不让做的事一定做,让做、能做的事却不做,从而产生逆反心理。 嫉妒:这是对他人的优势地位在心中产生不愉快的情感。当别人比自己强(如学习、相貌、人缘等),表现出不悦、自残、怨恨、愤怒甚至带有破坏性的负面感情。见不得别人比自己好,觉得自己才是的。 失落:小学生抱有许多的幻想,希望将其变为现实,他们会付出种种努力甚至刻意的追求。当这种需求持续得不到满足或部分满足,就产生了挫折。特别是自己表现好却得不到老师的夸奖,便会产生强烈的失落感。 自卑:胆小、不敢表现自我、对自己缺乏信心,感到在各方面都不如人,有低人一等的感觉。在人际交往中对自己的能力过低评价,心理承受能力脆弱。谨小慎微,行为萎缩,瞻前顾后等。 孤独:通过调查发现,有些学生常常觉得自己是茫茫大海上的一叶孤舟,性格孤僻,不愿意与人交往,却抱怨别人不理解自己,不接纳自己。心理学把这种心理状态称为闭锁心理,由此产生的一种感到与世隔绝,孤独寂寞的情绪体验称为孤独感。 2.小学生心理障碍的主要成因 小学生出现这些心理问题,既有自身成长的因素,也有外部环境的因素,是“内因”和“外因”综合作用的结果,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身心成长的失衡:小学生时期身体发育急剧变化,他们阅历浅,知识和经验不足,认识力、理解力、思维力和亲情力都远远落后于成年人。这种生理发育与心理发展的不平衡使小学生出现许多困惑、烦恼和躁动不安,产生心理问题。 家庭教育的误区:过度溺爱和期望值过高,使家庭教育普遍存在忽视品德发展、人格教育、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等社会性教育的倾向。家长只重视孩子的考试、升学,却不注重孩子的品德发展、交往能力、个性培养以及社会行为规范的培养等。家长的高期望值与孩子

中小学心理健康课程标准

中小学心理健康课程标准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中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落实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培养跨世纪高质量人才的重要环节。[1] 一、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性质、功能和形式 (一)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性质 借鉴近年来有关此类课程的论证,并依据我国的学校教育现状,笔者认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可以理解为团体心理辅导与学校教育特殊情景相结合的产物,应兼具科普、团体辅导和活动课的特点。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来命名,包括了以上三个方面的特点,同时也明确了团体心理辅导的理念、方法和技能与学校教育这一特殊情景相结合的性质,平衡了辅导与教育之间的关系。(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功能 按照国家教育部的规定,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目标是:使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调节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自我教

育能力。在学校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直接而且高效率地实现上述目标的主要途径。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从心理发展的角度,全方位关注儿童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为学生的人格发展起到导向和辅助的作用。其功能可以总括为三个方面:一是针对轻度的心理障碍进行团体干预的功能,目标是心理障碍的缓解或消除;二是预防心理问题产生、维护心理健康的功能,目标是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三是提升心理健康的水平、充分发挥潜能的功能,目标是使每个学生的心理处于最佳状态。 (三)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形式 1. 科普性质的讲座 科普性质的讲座主要是指面向全体学生,以系列讲座的形式普及心理学常识,从心理学的规律可以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的角度讲授有关知识。例如,有关心理健康的意义和心理保健的常识、不同年龄的心理健康的标准、情绪的功能和情绪的自我调控的意义、人际交往的意义和规律、自我意识的意义、记忆的规律和方法、思维的规律和解决问题的策略等问题。这部分内容的讲授应淡化心理学的概念,切入学生的经验系统,注重心理学原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它所发挥的功能是预防心理问题的发生和提高生活质量。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记录1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记录 活动主题:《如何克服马虎》 时间:2014、6、25 参加人员:全体师生 主讲人: 陈成 主要内容: 一、听觉集中训练法: 二、视觉想象训练: 三、怎样克服“走神儿”的毛病。 1、自我提示法: 2、记录法: 3、自我奖惩法: 四、如何克服心理障碍: 1、学会建立理性的价值观念 (1)了解人的基本心理需求及期望。 (2)增加对价值的察觉:理解价值如何影响人的抉择和行为。 (3)学习多侧面、多角度地看待学习和生活。 2.学会建立良好的自我观念 (1)增进自我体察:自我观察并认知有哪些心理需求和感受;学习描述自我感受;认识思想、感受与反应之间的关系。 (2)学会自我接纳:以己为荣;认知自己的优、缺点。 (3)建立积极的自我概念:发展自信心和自身能力,成为独立的、信任自己的人;提高与周围人交往的自信心;坚持自我努力,体验成功的喜悦。

(4)增强自我监控:敢于自我肯定,善于自我激励;对他人对自己的认识态度反应适度;能反省自己的不足,并以积极的态度处之。 3.学会建立和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 (1)了解人的交往心理需求。 (2)熟悉与人沟通的技巧:学会运用同情心;学习非语言沟通技巧:眼神接触、表情、体姿、声调、手势。学习语言沟通技巧: (3)学会处理人际冲突:学习如何作不失理智的争辩;学会互惠互利的协商技巧。 (4)学习与人合作:懂得合作的重要性;知道何时挺身出来带头,何时追随别人;学会正确地分析和对待自己的情绪变化。 4.学会提高调控情绪的能力 5.学会增强耐挫能力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记录 活动主题:《相信自己、增强自信心》 时间:2014、4、8 参加人员:全体师生 主讲人: 陈卓 主要内容: 一、心理健康的标准 1.乐于学习。 2.能与老师、同学和他人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与人为善,团结互助。 3.情绪基本稳定,心情轻松愉快。 4.意志健全,树立自信。 二、培养自信心的几点建议: 1.不要总是怀疑自己的能力,相信自己可以成功。不要害怕失败,一次失败不代表总是失败,成功总是在不断的实践中获得的。 2.每天清晨醒来时,在心理对自己说几遍“我相信自己,我能够做好我想要做的事情”。 3.发自内心的表达自己的意见、情感和情绪; 4.培养自己有主见,自己做决定及处理某件事情; 5.了解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发挥自己的优点,找到自己的缺点加 以改正。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知识讲座92161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知识讲座 各位同学: 你们好!作为小学生的我们,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烦恼如:学习、生活等方面,给我们的心理带来了很大的压 力,因此心理与学习生活息息相关的。今天我们有进行一次心理健康的教育。 一、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什么呢? 1、乐于学习。 2、能与老师、同学和他人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与人 为善,团结互助。 3、情绪基本稳定,心情轻松愉快。 4、意志健全,树立自信。 二、不良的心理行为表现1、注意异常。常见的有注意增强, 如过分注意他人的一举一动,过分注意自身健康、产生 各种不必要的想法等,从而导致出现神经性强迫症,做任何事总是担心做不好,不断地重复检查再检查,产生不必要的心理活动和行为表现;而另一种则表现为,注 意力不够集中,达不到其应该达到的心理年龄,例如,无法把注意力集中到每一节课当中,容易被外面的事物所吸引,容易感到疲劳、力不从心、心烦意乱等的身心体验,从而无法进行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出现厌学、逃学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保持良好的读书环境。在学习时应选择安静的地 方,使自己与外界的干扰性刺激隔离; (2)使学习活动简单化。在学习时,除了带必要的书本及文具外,不携带使用权自己分心的东西。 (3)课桌上的东西尽量减少。课堂上或学习过程中,尽量少摆东西在课桌上,这样可以减少分心,保持高度的集中; (4)进行必要的体育锻炼。必要的体育锻炼,有助于克服注意力不集中的缺点,并能使人对外界的各种刺激的适应能有所提高。 2、情绪反应异常。人情绪的变化,常常和我们的生活经历有关,在学习和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各种让我们开

心或不开心的事情。当我们出现情绪低落时,即不开心的时候,不防采用以下方法来调节我们的情绪: (1)换一种想法。我们在学习和生活过程中,遇到困难时,常常会心灰意冷,觉得前途渺茫。此时如果换一种想法,想到吃一点苦,受一点挫折对自己是有好处的,我因为这一次的失败而有了更大的收获。或者想,自己还年轻,还可以从头开始,时间可以使用权自己增加阅历,经历给自己带来经验。暗示自己,“车到山前必有路”,“胜败乃兵家常事”等等。 (2)掌握放松技术。在自己不高兴时,可以应用自己已经掌握的放松技术,来缓解内心的痛苦,并使自己有一个强壮的身体。 (3)合理发泄。当心情不好时,可以通过合理的方式来发泄自己的情绪,缓解内心的不平衡。例如打球、跑步、爬山、找个没人的地方大哭一场或向自己最好的朋友倾诉,将不开心的事说出来等,这样心理会好受一些。但切记不可选择伤害自己或他人方式。 3、学习困难。学习困难,对我们小学生来说,是经常遇到的问题,有时我们会感到力不从心,从而丧失信心,灰心丧气,一蹶不振。而真正是天生的学习困难的人是很少的。其实,在学习中,谁都会遇到不同的困难,真正是天才的,在我们这个世界上是很少的,许多有成就的人,都是靠自己的努力而获得的。所以,当我们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时,不能灰心丧气,要克服学习中的一切困难和压力,勇敢面对,也可以向同学和老师请教。只要能吃苦就一定能够取得较好的成绩。 4、人际关系紧张。是指与好朋友(或者同学)之间、与教师之间、与家人之间等,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前提条件是相互的尊重。要关心他人的需要,体会及体谅他人的处境,乐于奉献,甘于付出,帮助朋友解除忧虑,创造良好而和谐的交际氛围,才会获得良好的人际关系。在交往中要热情直率,心胸开阔,对未来及前途充满信心,凡事拿得起放得下,当机立断,顾全大局,不过多地计较个人得失,相互谅解,平易近人;要诚实可靠,而不能虚伪,如果为了个人的利益而背信弃义,就不会赢得他人的信赖;同时,要通情达理,乐观向上,要时时处处理解别人,宽容别人,在别人痛苦的时候,给人以宽慰,保持乐观向上的态度。 5、考试焦虑。(针对六年级毕业班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我们时常会产生紧张心理,特别对我们小学即将毕业的学生来说,我们常常会因为面对考试而感到紧张、焦

小学生心理健康知识汇总

小学生心理健康知识 小学生时期是人的行为、性格和智力迅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这一阶段,由于身心变化比较快,加之文化知识及社会经验的不足,小学生很容易产生不健康的心理,导致心理问题或心理疾病。排除小学生认识、情感、意志等方面的障碍,锻炼他们的意志品质,优化他们知、情、意、行等方面的素质,使他们形成良好的品格和健康心理,这是小学教育教学义不容辞的责任。根据多年的教育教学经验,笔者简要谈谈对小学生心理不健康的主要表现、成因及教师在防治小学生心理不健康的对策。 一、小学生心理缺陷的主要表现 1、敏感: 青少年自我意识强烈,自尊要求迫切,而且心理承受能力低。因此,当他们意识到某种威胁自尊的因素存在时,就会产生强烈不安、焦虑和恐惧,当自尊心受到伤害时,就会生气、愤怒,常常神经过敏,多疑。 2、叛逆: 由于小学生正处于成长过渡期,其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日益增强,迫切希望摆脱家长和老师的监护,反对成人把自己当成小孩子,同时,为了表现自己的与众不同,易对任何事情持批判的态度。 3、嫉妒: 这是对他人的优势地位在心中产生不愉快的情感。当别人比自己强(如学习、相貌、人缘等),表现出不悦、自残、怨恨、愤怒甚至带有破坏性的负面感情。 4、失落: 小学生抱有许多的幻想,希望将其变为现实,他们会付出种种努力甚至刻意的追求。当这种需求持续得不到满足或部分满足,就产生了挫折,多表现在学习、吃穿、玩高档的玩具等方面。这容易给中小学生带来紧张、恐惧、忧郁和失望。 5、自卑: 它是一种印过多的自我否定而产生的自惭形秽的情绪体验。对自己缺乏信心,感到在各方面都不如人,有低人一等的感觉。在人际交往中对自己的能力过低评价,心理承受能力脆弱。谨小慎微,行为萎缩,瞻前顾后等。 6、孤独: 通过调查发现有些学生常常觉得自己是茫茫大海上的一叶孤舟,性格孤僻,不愿意与人交往,却抱怨别人不理解自己,不接纳自己。心理学把这种心理状态称为闭锁心理,由此产生的一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规范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规范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规范 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中小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建设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环节。根据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以及省、市有关文件精神,为进一步指导和规范我县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现制定本实施规范。 一、指导思想 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育人为本,注重学生心理和谐健康,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根据中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把握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心理发展任务,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理论和方法技能,培养中小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其身心全面和谐发展。 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目标 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他们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充分开发他们的心理潜能,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可持续发展,为他们健康成长和幸福生活奠定基础。使学生学会学习和生活,正确认识自我,提高自主自助和自我教育能力,增强调控情绪、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对

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科学有效的心理辅导,及时给予必要的危机干预,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 三、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规范要求 组织管理 县教育局德育工作办公室负责管理和指导全县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负责组织全县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培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教研活动和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研究,组织参加各级各类的心理健康教育评比活动。 各乡镇、校要加强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领导和管理,健全管理机构,明确职责分工。乡镇教育管理中心要有人员具体负责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各学校由分管德育工作的副校长负责,建立由教务处、政教处、团委等部门人员参加的3~5人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学校政教处负责本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管理、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培训、比赛、科研等工作,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要纳入学校工作计划和课程安排,定期召开专题工作会议。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必须纳入学校工作计划,给予必要的关心与支持,并定期对计划进行评估,根据具体的实施情况对计划进行修正,使之更贴近学校的实际以及学生的心理发展需求。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案(6篇)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案(共6篇) (一)做家务的能手 教学目的: 使学生懂得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是一种美德;从小培养爱劳动的好习惯;减轻父母的负担,增强劳动观念。 教学重点: 养成爱劳动的习惯;掌握劳动的技巧。 教学难点: 经常做家务。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言 同学们这节心理健康教育课,我们共同探讨如何当爸爸妈妈的小帮手。 二、质疑 1.你们在家里做家务吗经常做吗 2.能够做哪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 举例说明 三、表演 具体内容:星期天,小华在家里帮助妈妈擦玻璃,费了很大的劲,才把整个房间的玻璃都擦完了,心里特别高兴,可是妈妈看见了,却责怪她说:“玻璃擦得不干净,不让你做的事,就别做,只要把学习搞好就行了”。 讨论:(1)小华和妈妈的做法对吗 (2)不对的地方应怎么做 四、小品 具体内容:奶奶正在打扫卫生,小刚放学回来了,就喊:“奶奶我渴了,快给我拿饮料。”奶奶赶紧说:“好好好,我马上给你拿去”。 讨论:小刚的做法对吗他错在哪里,他该怎么做 五、幻灯出示判断 1.小明帮助爸爸抱柴。() 2.五芳和小朋友玩,奶奶让她去打酱油,她不去。() 3.妈妈不在家,小红自己做饭。() 4.刘丽高兴时,就帮妈妈做家务,不高兴时,就不做。() 5.宋佳在班级爱劳动,在家就不干了。() 六、通过刚才的学习,同学们有什么感受? 七、竞赛

1.整理书包比赛; 2.以小组为单位,选学生参加做菜比赛; 一组:做糖拌柿子; 二组:黄瓜凉菜; 三组:炒鸡蛋。 八、总结 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都懂得在家里应该帮助爸爸妈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从小养成爱劳动的好习惯。 板书设计: 做家务的能手 主动、经常做家务 (二)不要明日复明日 教学目的: 通过本节教学,使学生认识拖拉作风的危害,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作风。 教学重点: 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作风。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言 同学们,你们喜欢故事吗好,下面教师给大学讲一个有趣的故事,故事的名字叫《寒号鸟》。 二、教师讲故事(音乐配音) 听完故事,大家想一想,寒号鸟最后的结果怎样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这个故事听了之后,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三、情境表演 1.舞台一分为二,一半是教室,一半是学生冬冬的家。冬冬坐在中间,左边可够到教室里的课桌,右边可够到家里的书桌。 2.一学生用手举一日历,分别用大挂历形式展示,星期一、……;一学生扮演冬冬的同学,轮流找冬冬去玩,日历从星期一开始展示。 同学们,今天的课外作业是第一课的练习题。 (冬冬从教室的书桌里取出一本练习册,放在家里的书桌上。) 同学甲:冬冬咱们出去打球吧! 冬冬:我的作业还没做呢!(想了一会儿,好吧,放在家里的书桌上)跟同学甲下场,然后回到舞台中间。 日历翻到星期二

小学生心理健康标准

小学生心理健康标准 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给健康下的定义是:所谓健康,不仅在于没有疾病,而且在于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良好适应和道德健康。可见,心理健康是衡量一个人是否真正健康的重要内容。那么,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什么呢? 1.正常的智力。 智力发育正常与否是衡量小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准之一。正常的智力是小学生学习、生活和成长所必需的最基本的心理条件。如果一个小学生的智力明显低于同龄人的水平,则属于智力发育不正常。 2.稳定的情绪。 一个心理健康的小学生,一般是心境良好,愉快、乐观、开朗、满意等积极情绪状态占主导,但同时又能随事物对象的变化而产生合理的情绪变化。所谓合理的情绪变化是指,当有了喜事时感到愉快,遇到不幸的事时产生悲哀的情绪。此外,还能依场合的不同,适当地控制自己的情绪。 3.适度的反应。 人的行为反应是存在差异的,有的反应敏捷,有的反应迟缓。但是,这种差异有一定的限度,超过一定的限度就不正常了。反应敏捷并非反应过敏,反应迟缓不等于无反应。对事物的反应强度应视事物的作用的大小而定。反应异常敏感或异常迟钝都属不健康的表现。对外界事物毫无反应,这是患了严重的心理疾病;对重大刺激无动于衷,反应微弱也是不正常的现象;而对任何事物都反应强烈,一点小事就大惊小

怪,心惊肉跳,稍有意外就惶惶不可终日,偶遇挫折就无法忍受等,都是心理反应不良的表现。 4.和谐的人际关系。 具备健康心理的小学生,善于理解、尊重、信任和帮助他人,以真诚、谦让的态度发展和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乐 于与人交往。相反,远离亲友、集体,独来独往,可能意味着开始出现人际关系的失调。与集体总是格格不入,没有伙伴,很少与人往来,是人际关系不良的表现。 5.心理与行为符合年龄的特征。 不同的年龄阶段有不同的心理和行为特征。心理健康的小学生,应具有与自己年龄特征相符的心理和行为。如果心理和行为经常偏离自己所属的年龄特征,如老气横秋、老态龙钟或天真撒娇,一会儿哭一会儿笑,都是不正常的。 6.能够适应学习生活。 一个心理健康的小学生通常喜欢上学,觉得学习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感到轻松;对学习内容往往抱有浓厚的兴趣,乐于克服学习上遇到的困难;学习效率较高。

小学生心理健康小知识

小学生心理健康小知识 小学生时期是人的行为、性格和智力迅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这一阶段,由于身心变化比较快,加之文化知识及社会经验的不足,小学生很容易产生不健康的心理,导致心理问题或心理疾病。排除小学生认识、情感、意志等方面的障碍,锻炼他们的意志品质,优化他们知、情、意、行等方面的素质,使他们形成良好的品格和健康心理,这是小学教育教学义不容辞的责任。根据多年的教育教学经验,笔者简要谈谈对小学生心理不健康的主要表现、成因及教师在防治小学生心理不健康的对策。 一、小学生心理缺陷的主要表现 1、敏感: 青少年自我意识强烈,自尊要求迫切,而且心理承受能力低。因此,当他们意识到某种威胁自尊的因素存在时,就会产生强烈不安、焦虑和恐惧,当自尊心受到伤害时,就会生气、愤怒,常常神经过敏,多疑。 2、叛逆: 由于小学生正处于成长过渡期,其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日益增强,迫切希望摆脱家长和老师的监护,反对成人把自己当成小孩子,同时,为了表现自己的与众不同,易对任何事情持批判的态度。 3、嫉妒: 这是对他人的优势地位在心中产生不愉快的情感。当别人比自己强(如学习、相貌、人缘等),表现出不悦、自残、怨恨、愤怒甚至带有破坏性的负面感情。 4、失落:

小学生抱有许多的幻想,希望将其变为现实,他们会付出种种努力甚至刻意的追求。当这种需求持续得不到满足或部分满足,就产生了挫折,多表现在学习、吃穿、玩高档的玩具等方面。这容易给中小学生带来紧张、恐惧、忧郁和失望。 5、自卑: 它是一种印过多的自我否定而产生的自惭形秽的情绪体验。对自己缺乏信心,感到在各方面都不如人,有低人一等的感觉。在人际交往中对自己的能力过低评价,心理承受能力脆弱。谨小慎微,行为萎缩,瞻前顾后等。 6、孤独: 通过调查发现有些学生常常觉得自己是茫茫大海上的一叶孤舟,性格孤僻,不愿意与人交往,却抱怨别人不理解自己,不接纳自己。心理学把这种心理状态称为闭锁心理,由此产生的一种感到与世隔绝,孤独寂寞的情绪体验称为孤独感。 二、小学生心理障碍的主要成因 小学生出现这些心理问题,既有自身成长的因素,也有外部环境的因素,是“内因”和“外因”综合作用的结果,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1、身心成长的失衡。 小学生时期身体发育急剧变化,他们阅历浅,知识和经验不足,认识力、理解力、思维力和亲情力都远远落后于成年人。这种生理发育与心理发展的不平衡使小学生出现许多困惑、烦恼和躁动不安,产生心理问题。 2、家庭教育的误区。 过度溺爱和期望值过高,使家庭教育普遍存在忽视品德发展、人格教育、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等社会性教育的倾向。家长只重视孩子的考试、升学,却不注重孩子的品德发展、交往能力、个性培养以及社会行为规范的培养等。家长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