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人类学

文化人类学
文化人类学

【第一章人类学与文化人类学】

一、人类学定义

人类学:是一门外来的学科,英文为anthropology。这一词源来源于希腊文,是人(anthropos)和学问(logia)两个字的组合。意思是研究人类本身的学问。

(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从语源上讲,人类学是研究人的科学。这门学科试图依据人类的生物特征和文化特征,综合地研究人,并且特别强调人类的差异性及种族和文化的概念。

(美国百科全书):人类学是从生物和文化两个角度来研究人类的一门科学。人类学中牵涉到把人类作为一种动物的那部分,称为体质人类学;牵涉到有生活在社会中的人所创造的生活方式的那部分,称为文化人类学。没有哪个人类学家个人都能够精通这两大分支学科。不过,完整的人是所有人类学研究的焦点。

(世界百科词汇):人类学,是以人类共有的本性为背景,研究人的文化差异和生物差异的一门科学。大多数人类学家研究人类的社会生活和文化。有些人类学家从很专的体质角度,研究人类进化的生命现象。

(新时代大百科全书):在美国和英联邦国家,人类学是研究人和人的行为的学问。虽然它构成知识的许多分支,其中有许多学科已经独立发展。现在人类学朝着两个宽广的方向发展:体质人类学,或对人本身的研究;文化人类学,对人的行为的研究。这些领域还可划分的更细。在世界的另一些地方,尤其是欧洲大陆‘人类学’这个术语通常是指体质人类学,文化人类学得内容则化为别的学科范围。

(苏联百科辞典)认为人类学是研究人类起源和进化、人种的形成和人体结构的正常变异的科学。19世纪中叶形成独立科学。主要有人体形态学、人类起源学、人种学。

★人类学的研究对象和分支学科:人类学、体质人类学、文化人类学、考古人类学、语言人类学、文化人类学1、体质人类学:人类学分支学科,涉及人类进化、人种分类和人类体质变异等领域的比较研究,主要技术包括测量及观察等手段。根据所探讨的问题和所采用的研究方法的不同,传统上体质人类学再被细分成灵长目学、古人类学、种族人类学、人种测量学等分支学科。

灵长目学主要通过比较人与其他灵长类动物在身体构造和行为上的异同来探讨人类在自然界的位置。

古人类学通过考古发掘出来的古代人类骨骼、古人类及与之近似的动物化石来研究人类的起源和进化、演变过程。

种族人类学:主要研究种族分类、种族的起源和演变、种族体征差异的意义。

不同种族的人体测量学主要对人类各种群的体质进行测量,对各种族的肤色、发型、头型和体质进行分类和比较研究。

随着科学研究的深入发展,体质人类学不断同有关学科相结合,又产生了诸如优生学、营养人类学、医药人类学、分子人类学等边缘分支学科。

2、考古人类学:考古人类学是利用人类遗留下来的遗物、遗迹来研究远古人类文化的一门学问。其分为史前考古学和历史考古学两个分支。史前考古学除了利用一些遗物,如石器,灰烬,陶器,骨器等来揣测史前人类的生活方式外,也对一些生活方式与远古人类社会颇有类似特点的当今原始人群进行研究。历史考古学家则从不完整的残留资料中,获取每一个重要的线索,试图了解和解析当时社会中人们普遍的日常生活。

3、语言人类学:①描述语言学:探讨语言的结构以及它的各个部分之间是如何协同地发展出一个连贯的沟通系统的。②历史语言学:探讨语言的演化过程和分布状况。③社会语言学:研究语言与社会因子之间的关系,这些社会因子包括年龄、性别、族群本质及社会阶级等。④语言和文化:主要探讨语言如何影响我们的思维,或我们的信仰与价值观优势如何影响我们的言语表达方式。

4、社会文化人类学:是以近现代社会中人们的物质创造、社会制度、行为方式、认知状况及团体生活等为研究对象。社会文化人类学中最大的分支是民族学,这是一个已系统与比较的方法来研究现存文化的型态及其发展过程的学问。另一个分支则是收集各民族的文化资料,详细描述和记叙各个社会的文化及其过程,称之为民族志。

【文化人类学的学科观】

文化人类学:许多人类学家认为文化人类学的研究主要涉及三个层次:①人与自然:物质文化②人与社会:组织、结构、制度、习俗、语言③人与自身:知识、思想、信仰、观念、人生态度和价值观念

文化人类学的学科观:

1、文化整体观:首先是指人类学家在研究一种人类行为是,必须研究与该行为有关的其他方面的行为,即多角度,多方位的研究人类经验的众多方面。另一方面是指文化人类学家在比较各民族文化时,注意的是不同民族的生活生活方式如何形成的,又是如何传递给下一代的。在对不同民族的行为模式的比较研究中,人类学家认识到每一个民族的文化都各自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

2、文化相对观:

①民族中心主义:以为本民族的文化是最优秀的,以本民族文化的标准来衡量其他文化的观念。

②文化相对观:20世纪20年代起美国人类学家博尔斯开始到他的学生赫斯科维茨,逐渐发展出一套文化相对论的思想。认为文化时特定社会中人们行为、习惯和思维模式的总和,每个民族都有其世代相传的价值观。由于每种文化都是一个独立的体系,不同的文化传统和价值体系是无法比较的,每一种文化都只能按其自身的标准和价值观念来进行判断。一切文化都有它存在的理由而无从分辨孰优孰劣,对异文化要充分尊重,不能以自己的文化标准来判断和评价。

3、文化普同观:人类学家认为自人类产生以来,人类心理的基本状况是大体相同的,所有的人完全平等的。文化时为满足人类的需求而产生的,文化内外环境相似的民族会产生相似的文化反应,不同的环境尽管产生的文化会有差异,但由于人类心理基本状况大体相同,因此在文化的不同部分也同样具有所有文化的共同特色。同时正式因为人类心智和心理的相同,各个不同的文化才可以相互交流、传播、学习,各个文化之间的要素才可以相互借用,吸纳甚至融合。

4、文化适应观

①适应:个人或人群为了维持生存,必须想出一些方法去面对不同的环境状况的过程,也指在这种过程下的最终产物,即某些特定的行为及社会制度或具体的社会结构。

②当某个群体的成员们为了克服一些基本的环境问题是,会有意识或无意识的去运用一些基本的方法,这被称为适应策略。

③人类在开发环境时所采用的适应策略主要是根据文化的三个层面:技术、社会组织、价值观和信仰

5、文化整合观:文化整合指的是构成文化的诸要素在大多数情况下相互适应与和谐的状况。

【文化人类学的主要研究方法】:(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学科)

1、田野调查法:也称为田野工作,是一种对一个社会及其生活方式亲身从事长期性的调查和体会工作。

①田野调查的缺点:文化人类学家进行天也研究或调查时的精确性常受到田野环境因素以及人类学家个人喜好及理论偏见的影响。

②参与观察:也称为居住体验法,指的是田野调查中主要依靠调查者参与当地人的生产生活活动,对他们的各种文化现象和社会问题进行直接观察,或调查者居住于当地社会之中,对当地人的实际生活进行体验的一种方法。

③深度访谈:也称为访问法,这种方法能够提供大量详实的材料,能够解释受访者的思想感情以及他们对客观世界的看法,并能核实参与观察所获得的资料,了解一个群体的一般情况及有关信仰等方面的特殊情况。可分为正式访谈(结构性访谈)与非正式访谈(非结构性访谈)

2、背景分析法:也称为社区关系研究法,田野调查的直接成果就是产生民族志报告,但是文化人类学家的目的并不仅仅是记录和描述自己所研究社区的文化现象,还要在民族志报告中用背景构架来解释这些文化现象的来龙去脉。如马林若夫斯基在太平洋特洛布里恩德岛的田野调查。

3、跨文化比较法:也称为交叉文化研究法,泛文化研究法或比较文化研究等。指的是从世界各地不同的民族报告中抽样,把抽样的资料做统计分析,籍以说明或验证假说,探究人类行为的共同性及文化的差异性,并从中发现某种规律或通则。

①历时态研究:对单一社会或特定区域内某种课题或者较大范围内社会实例作历史的纵向研究。

②共时态研究:是对某一社会或特定区域作横切面的分析研究,一般只考察某一特定时间内社会文化的特点和社会生活的表现,并对它与其他相类的社会文化进行比较。共时态研究就是跨文化比较,

4、主位与客位研究法:①主位:指被调查者自己对本事物的看法、分类和解释。

②客位:指调查者等外来者对该事物的看法、分类和解释。

5、大传统与小传统研究:是美国人类学家罗伯特·雷德菲尔德(Robert Redfield)在1956年出版的《农民社会与文化》中提出的一种二元分析的框架,用来说明在复杂社会中存在的两个不同文化层次的传统。

①大传统:是指以城市为中心,社会中少数上层人士、知识分子所代表的文化

②小传统:是指在农村中多数农民所代表的文化。雷德菲尔德注重于强调二者之间的差异性,把二者置于对立面,认为小传统处于被动地位,在文明的发展中,农村不可避免要被城市同化。

③欧洲学者用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对这一概念进行修正。认为大传统通过学校等正规途径传播,处于封闭状态,不对大众开放,从而成为精英的文化;小传统非正式传播,向所有人开放。从而导致小传统有精英的参与,而大众则没有参与大传统。因此小传统由于精英的介入而受到大传统的影响,而小传统对大传统的影响则微乎其微。

★学习文化人类学的意义:以人类学的视角去透析文化的内涵,从中发现文化的生成、发展、演变的规律与特征。文化人类学强调的是以整体观的态度去看待文化,解释文化。因而在全球化与现代化的冲击下,怎样去应对我会的变迁或涵化,是人类学家们的重要工作

【文化与文化变迁】

1、什么是文化

爱德华.博内特.泰勒在1871年撰文,把文化定义为“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惯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获得的任何其他才能和习性的复合体”。

20世纪50年代北美学者克罗伯和克拉克洪从文献中搜集160个关于文化的定义

现在的文化定义倾向于更明确地区分现实的行为和构成行为原因的抽象的价值、信念以及世界观。也就是说文化不是可观察的行为,而是共享的理想、价值和信念,人们用他们来解释经验,生成行为,而且文化也反映在人们的行为之中。(哈维兰)

一个特定的社会中代代相传的一种共享的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包括技术,价值观念,信仰以及规范。(Raymond Scupin)

2、文化的特性:文化是适应性的;文化是变迁的;文化是共享的;文化是一套共享的理想、价值和行为准则;文化是习得的;所有文化都是习得的而不是生物学遗传的,着名人类学家拉尔夫.林顿把这称为“社会遗传”。人们与文化一起成长,因而学会自己的文化,文化借以从一代人传递到下一代的过程被称为濡化;文化以符号为基础。

人类学家莱斯利.怀特认为,所有人类行为都源自符号的使用,他表达了所有人类学家共享的观点。文化的最重要的符号方面是语言;文化是整合的

为了比较和分析起见,人类学家习惯上把文化分解成许多看起来分离的各个部分,虽然这种区分是武断的。因为文化是系统,所以,始终如一地考察文化某一方面的人类学家,发现也有必要考察文化的其他方面。就如在任何系统中,为了发挥作用,文化的各个方面必定合理的整合在一起。

3、文化要素:①精神要素:主要是指哲学和其他具体科学、宗教、艺术、伦理道德以及价值观念等精神文化内容。②语言和符号:语言和符号都具有表意性,在人类的交往活动中二者都起着沟通的作用。

③规范体系:规范是人们行为的准则。④社会关系和社会组织⑤物质产品

4、文化的功能

文化:如果不能成功地处理基本的问题,就不可能持续存在下去。文化必须为生活所必须的物品和服务的生产及分配提供保证。必须通过其成员的繁衍,为生物的延续提供保障。它必须使新成员濡化,这样他们才能成为有用的成人。它必须维持成员之间的秩序,以及他们与外人的秩序。它必须激发成员持续生存下去并参加持续生存所必须的各种活动。在改变条件下要保持适宜,必须能够变化。

5、文化变迁

①文化变迁:现存的社会秩序,包括它的组织、信仰和知识,以及工具和消费者的目的,或多或少地翻身迅速改变的过程。(马林诺夫斯基)

②变迁的原因:变迁的发生是对诸如环境危机、外敌入侵或在文化内行为和价值观的改变的反应。

创新;传播;进化;涵化;文化的恢复和重新解释;革命和改良。

:①创新:指的是在文化质的方面出现了不同于以往任何形式的新思想、新行为和新事物的总称。包

②发现:指的是由观察原已存在但先前没被注意到的事实。③发明:指的是人们运用获得知

:①文化传播指的是一个文化发明创造出来的文化要素乃至文化的结构、体系想文化之外的地域扩散

是由社会内部发展而引起的变迁,如生产技术由低级发展到高级,社会组织由简单发展到复杂的过

①涵化:指的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文化相互接触,经过长时间,两者相互采借,适应,彼此都发生了

②涵化的结果:接受:一个社会把外来文化的某一部分,或全部予以接纳;适应:指的把接受过来的外

拒斥。

是指随着被涵化的民族的觉醒,他们希望找回已丧失的固有文化,②文化的重新解释:是指接受一方对新引进的文化特质和文化丛在形式、功能和意义上的改变,以适应

①革命:指的是国家本质上的改变,包括政府功能、经济生产和分配原则、社会阶级关系,

②改良:只是推翻现存政府官员的统治而不像改变政府的本质。

6、文化、社会和个人

文化评价

种族中心主义文化相对主义

在对我们感兴趣的文化有充分理解之前,我们要避免不成熟的判断。正如戴维.梅伯里-莱维斯所说:你免不了做判断,只不过推迟作判断而已,旨在以后作明智的判断。

人类学家沃尔特.戈德施密特:特定的文化怎么能满足由它指导其行为的那些人的物质和心理需要?具体的指标在于它的人口的营养状态、一般身体和精神健康方面、暴力的发生、犯罪和违法行为、人口结构、稳定和家庭生活的安宁以及群体与其资源环境基础的关系。

文化基本上是确保一群人生活持久幸福的维持体系,因此只要它以其成员发现的合理实现方式确保一个社会的生存,它就可以被称为成功的。

【第三章人类文化的起源】

人类和其他灵长类动物:通过调适的演化

调适:是指有机体获得对于可利用环境的有利调整,也指这个过程的结果,即使他们适合于特殊环境状况的有机体的各种品质,他们一般就在这些环境中存在。

早期的这种调适在一定程度上可能是预适应性的,也就是说缺乏有目的性的准备,而只是具备适应一种生活方式的各种特性,这些特性纯粹是出于偶然却适合于不同的生活方式。

解剖学的调适

【第四章语言和交流】

1、语言的性质

语言学:是人类学家、心理学家和其他科学家对于语言各方面的现代科学研究。

音系学:研究语言的声音模式,旨在引申出支配语音组合方式的规则。

形态学:关心语言中声音组合的最小意义单位--词素。词素可由单词构成或者有单词的一些成分组成。语法和句法:句法涉及一些原则,短语和句子根据这些原则构成。语言的完整形式结构构成语言的语法,它由关于语言的词素和句法的所有观察资料组成。

语言:是用符号交流各种信息的系统。所谓的符号是指文化传统已经指定其代表的某种东西意义的任何声音或姿势。而不是我们称之为信号的具有自然或自明意义的声音或姿势。比如眼泪是哭的信号。

人类文化最终依赖比任何其他动物远为复杂的交流系统,这是因为为了控制完全参与他或她的社会所必要的知识和行为规则,这是一个每个个体必须从其他个体学会的绝对量。

语言是传递信息的手段,也是与他人分享文化和个人经验的手段,语言使我们能够把我们关心的事、信仰和知觉转变成他人可以理解和解释的符号。

人类为口语付出的代价是窒息致死风险的增加,这是因喉和会厌较低位置而引起。

2、姿势--呼叫系统

(1)身势学:美国的伯德.惠斯戴尔在《情绪研究的身势学水平》一文中首先创用了“身势学”的概念。身势学所研究的就是人的一举一动,就是肢体语言,非发声类语言。

伯德.惠斯戴尔估计,在两个人互动的场合中,有65%的“社会含义”是通过非语言的方式传送的。

艾伯特-梅热比甚至提出了这样一个公式:相互理解=语调(38%)+表情(55%)+语言(7%)

★根据身势在人际沟通中的不同作用,可以划分为如下四类:

①象徵性身势。这身势具有可以用语言表达的意思,是用来表达思想的。在听者听不见讲话者说话的情况下,交际经常通过身势而不通过言语来进行,这如同运用词汇一样,人们有意识地运用象徵性身势。例如地勤人员用来引导滑行飞机进入指定位置的身势,等等

②说明身势。这种身势伴随语言,用来对语言表达的思想进行补充和润色。如脖子下缩,双臂抱紧,说『我快要冻死了』。当讲到『把敌人彻底消灭』这句话时,以身势表示强调这个意思。这些伴随语言的动作就是说明身势。

③感情身势。这种身势可能是有意识的,也有可能是伪装出来的不真实情感。例如,年轻的新娘打开礼物时表示惊讶,虽然她早就知道里面包的是甚麽东西。但在一般情况下,感情身势表露的大多是我们当时真实感情的反映。感情身势可以伴随语言,也可以不伴随言语而单独出现。

④调整性身势。讲话者伴随言语做出点头、摇头等动作,告诉听者何时保持安静,注意倾听,或何时可以插话,谈谈反应。听者方面的调整性身势则表示请讲话者论证、重复、继续、加快、讲得更生动些,或允许听者插话等等。人们往往并非清楚地意识到在运用这种身势,例如很多人都无意识地边点头边发

出『嗯、嗯』的声音。

★坐姿:心理学家对一个人坐姿的分析,称为测验心理学。纽约一家医学中心的心理卫生专家经测验认为,坐姿能显露一个人的个性。

★步姿:从一个人的步姿可以了解他快乐或悲痛,野心勃勃或懒散,以及是否受人欢迎。

★谈话姿势:人们往往根据说话的时间、地点、谈话对象的不同,而选择谈话姿势中的一种。如果一下子说出究竟具有甚麽样性格的人易於表现出哪种姿势,这似乎难以概括。但是,有时人们会重覆某种特定的动作或做出某种特定的姿势,这种习惯性的姿势动作,就与性格发生了一定的联系。

★站立姿势:要想抓住姿势的总特徵,最容易的办法就是从站立的姿势入手。换句话说,最容易表现姿势特徵的是人处於站立时的姿势。

站立姿势有正(背)面与侧面之分。比较而言,正面姿势所反应的特徵,是人们通过学习和对自身经验的总结、累积,而形成的姿势特徵:而侧面姿势,一般被认为是仍保留着出生时的原始姿势倾向和特徵。所以,正面姿势是人们在适应后天的生活环境而形成的,它所反映的是人们的未来和现在的状况,同时也表现出一个人克服困难的能力。而侧面姿势则表现出原始的感情,幼年、少年时期的心理活动,以及与生活有关的心理活动。鉴於侧面姿势会泄露人内心的心理状况,因此,我们在观察一个人的站立姿势时,要学会注意从他的侧面姿势去了解他的心理状态。

(2)辅助语言:包括声音的音调、音量、节奏、变音转调、停顿、沉默等。由于说话者的声调不同,同一句话的语义就可能迥然相异。如此,在人们的沟通中,他们怎么说事实上比他们说些什么更为重要。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往往能够单凭声调可靠地判断说话者的性别、年龄、精力、热情程度以及来自哪一地区,甚至我们也能够据此判断一个人的社会地位、情绪状态、心境以及说话者的攻击性强度如何。

在人们的沟通过程中,通过分析互动者的辅助语言也可以了解他们的社会地位之差别。

3、文化环境中的语言

语言不只是按照各种规则把声音组合起来产生有意义的话语。语言是由人们来说的,人们都是社会成员,每个社会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个人使用语言的方式往往会发生变化,社会各变项如阶级、种族和说话者的身份不同也会影响其语言的用法。人们选择词语和句子一边传达意义,在一种文化中有意义的东西,在另一种文化中可能没有意义。我们的语言用法影响我们文化的其他部分,文化的其他部分也影响我们的语言。

语言与思维:美国人类学家爱德华.萨皮尔和他的学生本杰明.李 .沃尔夫认为语言并不只是把我们的观念和需求转化成为声音的编码过程,它是一种塑造的力量。语言通过提供常用的表达惯例,预先安排人们以某种方式看世界,因而引导人们的思维和行为。

另外一种观点认为语言反映而不是决定实在,在这种观点看来,语言反映文化实在,在后者发生改变是,语言同样也发生改变。

语言学家发现虽然语言一般来说是可变的和可以适应的,但是已经确立的术语倾向于使其自身永存下去,他们反映并展现社会结构,共同观念和群众及人民关系的事情。一个民族的语言不会妨碍他们以新的和新奇的方式思维。如果这种新的思维方式导致在共同的认识和所关心的事情上的重大变化,那么语言都会有相应的变化。

语言和亲属称谓:亲属称谓可以使我们了解家庭史怎么构成的,什么亲属关系被视为特别重要的,有时也可以从中了解对于亲属关系的什么态度可能占优势。

①语言和性别:语言在无数方面体现除了男女传统上的不平等。女性说的或者设计女性的此女有时隐约、有时明显地暗指较低的地位。

②社会方言:社会方言是在较大群体内的一群人的语言,这群人中所有人可能说或多或少相同的语言。社会语言学家感兴趣的是,方言的差异是否反映文化的差异。

4、语言的起源:关于语言起源的一种理论是,早期原人---借助也由类人猿和猴子展现的发展中的潜能---由于他们两足直立行走,使手得以解放,他们用姿势作为手段,开始在社会环境中进行交流并贯彻各种意图。随着直立人走出热带地区,为了在寒冷气候的季节中生存,有了对未来需求做计划的需要,这就需要必要的语法和句法,以便交流关于在时间和空间上分离的时间的信息。在那时,古代智人出现了,古代智人着重于准确控制口腔和喉咙的运动,这或许导致口语的产生。

【第五章人的成长】

1、自我与行为环境:①自我②文化时被创造出来的,是习得的,所以社会必须以某种方式确保文化适当的从一代传递到下一代。

③濡化,是指社会文化从一代传到下一代的过程,通过这个过程个人称为社会的成员。

④濡化是从自我意识的发展开始的,自我意识是吧自己识别为客体,对自己做出反应、评估或评价自己的能力。

⑤自我意识使人们能对自己的行为采取负责的态度,学会如何对他人做出反应,并承担各种角色。自我意识的一个重要的方面是使积极的价值与自我相联系。

⑥自我意识不是一下子获得的,在北美一般大约到2岁时才达到自我与非自我的明确区分。

行为环境:要使自我意识开始发生作用,涉及个人行为环境的一些必要条件必须得到满足。

个人首先必须了解的是客体世界而不是自我。这种环境是按照符合他或她文化价值的方式感知到的。其次,空间和时间定向感也是必需的。最后不断成长的个人需要规范的取向,或者需要对构成行为环境的价值、理想和标准的理解力。

2人格:人格是濡化的产物,它指个人思维、感觉和行为的独特方式。

大部分人类学家相信,儿童的早期经历塑造了成人人格。人类学家的主要目的是要形成检验这种理论的客观研究。例如,对与性别相关的人格特征的跨文化研究证明,不管在男女之间存在什么样的以生物学为根据的人格差异,它们也绝对是可塑的。社会的经济有助于构成儿童养育的方式,这反过来影响成年人的人格。

3、文化与精神障碍:

精神障碍的文化相对观:在一个特定的文化架构内,人们精神健全度是由这个人是否拥有一个连贯性的整合体系来决定的。一个人的整合与其文化架构相吻合,他的行为就是正常的,相反就是不正常的或是变态的。

精神障碍的文化相对性观点,实质上意味着不同的文化导致不同的精神病类型。

4、文化与认知:(认知发展阶段的文化人类学探索)

认知:指的是与知识获取有关的过程或知识获取行为,包括知觉和判断,是与情感、意志相对的认识、理解、想象的活动或机能。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的个体认知发展的阶段理论,以大量的实验研究为基础,把个体的认知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感觉运动时期(出生到2岁),前运动时期(2岁到7岁),具体运动时期(7岁到11岁),形式运动时期(11岁以后)

经过跨文化比较研究发现感觉运动时期个体的认知活动基本上没有什么文化差异。但从第二阶段到第三阶段的转化上有很大的变化。

★文化与感知觉:最早发现不同民族存在感知觉差异的是马林诺夫斯基的老师、英国文化人类学与心理学家里弗斯。在本世纪初的一次前往新几内亚沿海的托列斯海峡的考察中,里弗斯发现,居往在该地区的默里岛民和英国人相比,较容易出现“横竖错觉”,但不易出现“缪勒一莱依尔错觉”。他的发现首次提出,生活在不同文化中的民族可能会有不同的视错觉经验。

人们的知觉活动是深受文化因素影响的。

5、民族性格:民族性格与某种文化相对应,该文化中的成员具有某些共同的相对稳定的心理与行为特征。民族性格研究历史:里弗斯《文化冲突与种族接触》1927年、本尼迪克特《文化的类型》 1934、米德《三个原始部落的性别与气质》1935、林顿的基本人格类型在其着作《人的研究》1936/《人格的社会背景》1945/两本书中有详细探讨

卡丁纳:基本人格结构概念,认为基本人格结构就是生活于某一特定社会中的每个人都共有的适应工具。民族性格研究趋势:注重民族性格的变动情况、注重国民性与经济发展乃至整个社会现代化的研究

中国民族性研究:费孝通《乡土中国》、许烺光《祖荫下:中国的文化和人格》《美国人与中国人:两种生活方式的比较》、李亦园《中国人的性格》

【第六章食物获取】

人类的生存环境;食物采集;食物生产;工业化

1、人类的生存环境

环境区域和人类的生活类型

普雷斯顿. 詹姆斯把地球表面分为八种主要自然地带的地理分类:

干燥沙漠、热带丛林区、地中海灌木林区、中纬度混合林区、草原区、北方森林区、极地区、山地区。自然环境与人类生活形态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尤其是在人类历史的初级阶段,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有着十分强大的制约作用。处在某种环境中的人们的生活类型基本上就是取决于这种环境中的气候,植

被,资源状况等条件。即使在发的农业阶段,人类也很难摆脱靠天吃饭的命运,只有到了工业文明以后,人类才减少了对自然的依赖。

生态系统与人类行为:

生态系统是一些生物的组合,这些生物按照使他们的组合永久存在的方式彼此相互作用并同时与他们的周围环境相互影响。

任何一个生态系统都可以分为两个组成部分,一为无生命成分---非生物,一为有生命的部分--生物。

组成有生命部分的生物根据他们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可以分为三种类型:生产者,利用光能把周围环境中的无机物养分制造成为有机物的绿色植物。消费者,直接以绿色植物喂食物,或者通过食物链接间接以绿色食物为生的所有动物。分解者,腐烂、分解或吧有机废物破坏并使养分回到周围环境中去的细菌和真菌。

人类也是生态系统中一个组成部分,但人类与其他生物不同的是人类在生态系统中处于某种特殊的位置----处于主宰地位。

虽然人类在自然秩序中占据着独一无二的地位,但是同样受制于束缚其他任何物质的完全相同的法则,即物质和能源流动确定法则。

环境负荷力:指的是某种环境在特定技术水平下所承担的人口总量。某种环境中的人口总量的确定受生态学中林德曼定律的制约----百分之是递减律。环境的负荷力并不仅仅指的是可供食物的总量的多少,还包括食物总资源的营养质量,如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

2、食物采集

食物采集:是指依靠自然存在的资源如野生动物和植物而获取的生产技术。人类在地球已存在了400万年左右,其中的99%的时间里,都是靠采集食物为生。

狩猎与采集社会的一般特点:小规模的社会群体、群队组合的灵活性、以性别为基础的社会分工、没有恒久稳定的领导者、食物共享、社会控制系统的随意性。

3、食物生产

(1)园艺式农业:

①园艺式农业又叫做初级农业,粗放农业等,指的是用比较简单的工具和方法,在小块的庭院班的地块里,对一切作物进行栽培。几千年前通行全世界,现在在赤道附近被一些民族采用。

②园艺农业的耕作方式及其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刀耕火种。过去有观点认为危害生态平衡,现在人类学得研究认为园艺农业对他们的生态系统其实只有很小的干预和影响,并不足以对生态平衡造成破坏。

③园艺农业社会的特点:永久性定居、人口密度增加、社会结构更为复杂、更为复杂的社会规范

④园艺式农业的社区内部及社区之间的关系:社区内部关系更加密切,团聚、社区之间既有友善的沟通也有相互敌视的冲突和战争

(2)畜牧业

①集约农业:也叫做精耕农业或深耕农业,是一种比园艺农业发达的多得农业类型,以牵引畜力,犁铧和人工灌溉等手段进行大规模耕作。

②集约农业的特点:耕作方式、耕作技术比园艺农业复杂、集约农业生产者比园艺农业生产者投入了更大的精力,付出了更多的艰辛,也获得了更多的回报,集约农业机打提高了更低的产量,为更密集的人口生产提供了保证、集约农业对生态系统产生了更大的影响。

③集约农业的社会后果:文明出现,城市,国家政权,人口密度,贫富分化,贸易,手工业,宗教组织。

④畜牧业在不适合农耕的草原,山地、沙漠等环境中,人们从事的动物的驯养就是畜牧业,也叫游牧业。

⑤畜牧业的产生:畜牧业是伴随集约农业或在集约农业产生之后出现的。

⑥畜牧业社会的一般特点:畜牧业社会保持着高度的迁徙性。畜牧业社会与其他社会保持着广泛的联系。

4、工业化

①工业化:从能源的获取和利用的角度来看,工业化就是人均能源获取量的巨幅增长和机械化,以及生产单位的专业化。

②工业化的社会后果:人口激增;财富剧增;联系加强

③农业的工业化:机械化;商业化;城市化;农村正在消失,农业社区越来越具有城市社会的特点。

5、资源的控制

①资源控制的人类学观点:任何社会都控制对土地和其他贵重资源的配置。在非工业社会,个人对土地所有权是罕见的。一般来说,土地是由诸如世系群或队群等亲属群体控制的。这种体制给予土地使用的

灵活性,因为队群及其领土的规模可以按特定地区的可用资源加以调整。人们的技术,他们所使用的工具以及相关的知识与他们的生存方式相关。

②生产体系:生产动机——劳动分工——生产组织

③物品及服务的交换:互惠系统——再分配——市场交换

【第七章社会分层】

1、社会分层

①平等社会:是指无论个体还是群体,在经济资源和权利上都处在平等地位上。一般来说狩猎采集社会是典型的平等社会。如非洲中部的俾格米人。平等社会的平等性质,主要取决于他们的生产力水平。人类学把不同社会群体在获得声望地位的机会上存在着不平等,而在经济资源和权利的获得机会上是平等的社会称之为阶层社会。在阶层社会中,声望的不平等通常反映在首领这个位置上。这个位置一般只有某个特定群体的特定成员才能够继承。

②阶级社会:人类学所说的阶级社会是指社会中的个体与群体,不仅在声望地位的获得上不平等,而且在经济资源和权利方面都存在着不平等的社会。文化人类学将阶级社会分为封闭的阶级体制和开放的阶级体制

2、封闭的阶级体制--等级制

①等级制:又叫世袭制,在等级社会中,一个人的社会地位完全是由出生决定的。成员资格是相当固定的,无论是法律还是习俗都严禁社会成员的向上流动。婚配也只能限制在自己的等级制内,后代自幼就属于他们父母等级中的成员。所以等级制就是一种完全封闭的阶级体系。等级制度一种典型是种姓制度,另外一种典型是奴隶制度。

②印度种姓制度:又称瓦尔纳制度是在后期吠陀时代形成的。它是古代世界最典型、最森严的等级制度。四个等级在地位、权利、职业、义务等方面有严格的规定:第一等级婆罗门主要是僧侣贵族,拥有解释宗教经典和祭神的特权,第二等级刹帝利是军事贵族和行政贵族。他们拥有征收各种赋税的特权。第三等级吠舍是雅利安人自由平民阶层。他们从事农、牧、渔、猎等,政治上没有特权,必须以布施和纳税的形式来供养前两个等级。第四等级首陀罗绝大多数是被征服的土着居民,属于非雅利安人,他们从事农、牧、渔、猎等业以及当时被认为低贱的职业。

3、开放的阶级体制

①开放的阶级体制中,成员资格主要是依据职业以及经济地位来确定的。职业和经济地位是能够通过个人的后天努力获得,所以,等级制与开放阶级体制的最根本的差别就在于地位的先赋性与获致新的不同。

②在开放的阶级体制中,社会为个人提升自己的社会地位提供的各种途径,一旦实现了由低级往高级的社会流动,社会对其社会地位是充分认可的。

③从理论上说,开放的阶级体制使每个人都有向上流动的可能和机会,但实际上要实现这种流动并不是十分容易。

4、现代社会的阶层分化

①中国社会的分层状况:中国社会传统上是一个农业社会,农村居民占了绝大多数。1952年农村人口占全社会的84%。1958开始实行限制农村人口向城镇迁移的户籍制度,致使长期以来农业劳动人口直到改革前的1978年仍占总数的82%。阶层分化非常缓慢,阶层结构相对简单。

②改革开放后分层发生变化:阶层分化越来越趋向于表现为职业的分化;户籍身份的限制开始被突破;本位有所变化;档案身份已被突破;取代传统的先天身份指标;产权的排他作用更为突出。

③社会分层现状分析:5大社会等级10大社会阶层

★五大社会等级:①社会上层:高层领导、大企业经理人、高级专业人员及大私营企业主;②中上层:中低领导者、大企业中层管理者、中小企业经理人、中级专业技术人员及中等企业主;③中中层:初级专业技术人员、小企业主、办事人员、个体工商户;④中下层:个体劳动者、一般商业服务人员、工人、农民;⑤底层:生活处于贫困状态并缺乏就业保障的工人、农民和无业、失业、半失业者。

【婚姻与家庭】

1、婚姻

(1)人类学的婚姻观:人类婚姻的共性:a、总是赋予男女双方以性生活的权利,婚内性行为是得到社会的认可和支持的。b、一般来说,婚姻的结合都存在着物品与服务的交换关系。c、多数社会中,婚姻当事人都希望这种结合能够长久的持续下去。文化人类学所理解的婚姻就是一个男人(或数个男人)与一个女人(或数个女人)之间的结合。这种结合关系使每一方都对对方享有性和经济的权利,并赋予这

种关系中产生的子女以社会身份。

(2)婚姻的原因:以性别为基础进行劳动分工的需要。避免性竞争的需要、人类婴儿长期依赖复杂的期的需要

(3)婚姻中的经济

聘金:就是新郎或新郎的亲属送给新娘亲属的钱和物品。这种聘金表明新郎有权与新娘结婚,并对它将来生的孩子想有做父亲的权利。聘金会使婚姻更加稳定。

新娘劳役:要求作为新郎的男子在婚前或者婚后为新娘家劳动一定的时间。

礼物交换:将要联姻的家庭之间进行大致等价的礼物交换。

嫁妆:是新娘家向新娘本人、新郎家里送的物品或货币。多数情况下,嫁妆是归新娘所有的。

婚姻中经济因素总是使新娘的亲属得到补偿,这是因为把经济补偿转移到新娘的亲属家是为了弥补他们失去女儿劳务后的损失。

(4)婚姻规则

外婚制:配偶的选择必须从自己所属的亲属群体或社区之外的人中来确定。

内婚制:婚姻规则规定人们必须在某个群体内部寻找配偶。

堂表婚:堂表是有着血缘关系的同一辈分的人们之间的关系概况,具体可以分为交表和平表。交表就是异性同胞的子女,姑表和舅表兄弟姐妹都属交表。通行同胞的孩子构成了平表,包括堂兄弟姐妹以及姨表兄弟姐妹。

续嫁夫兄弟婚和续娶妻姐妹婚、单偶婚、多偶婚和群婚

(5)婚姻限制 ----乱伦禁忌

乱伦禁忌是对母与子、父与女以及亲兄弟姐妹之间的性关系或婚姻关系的严格禁止。

乱伦禁忌的原因:

①近亲繁殖理论:认为近亲繁殖会导致后代体质差、智力低下、甚至有致命的疾病。

②童年期亲密理论:爱德华.韦斯特马克用童年期亲密理论来解释乱伦禁忌的问题。认为从通暖气就生活在一起,彼此透彻熟知的男女之间缺少性的吸引力。

③家庭破裂理论:马林诺夫斯基和佛洛依德认为,家庭内部异性之间的性要求是非常强烈的,但是如果放任家庭内部的性竞争,势必导致家庭中固有角色的中断,家庭将失去团结和谐的气氛。

④广泛联姻论:认为超出核心家庭的小圈子与更大的群体建立合作关系对于社会的生存是非常必要的。乱伦禁忌存进了家庭群体之间的合作,把不同家庭联合成为一个群体,进而形成一个更大的社会群体。

2、家庭:

扩大家庭:又叫同宗家庭,是由血缘纽带联系在一起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单偶家庭或多偶家庭组成的亲属群体。

婚后居处模式:从父居(从夫居)和从母居(从妻居)、两可居、从舅居、新居制

3、文化与性

性观念:雌雄同体的性起源观性崇拜观念;性罪恶观念

4、亲属与继嗣

继嗣法则:父系继嗣;母系继嗣;双重继嗣;两可继嗣;双边继嗣

5、亲属关系:亲属关系是指那些与我们有血缘关系的人。但亲属关系不仅仅包含血缘关系,那些没有血缘关系的人也会成为与我们有亲属关系的人。亲属关系与婚姻、家庭一样,虽然都有其生物性的基础,但本质上却是社会文化性的。不同的社会有不同的确认亲属关系的规则。亲属关系就是社会文化中依据血缘、姻缘以及其他多种途径确定的个体与其他人的一种社会联系。

血亲:与自己有直接或间接血缘关系的亲属、姻亲:就是由婚姻契约造成的有条件的法律关系虚拟亲属:就是通过血缘或婚姻联系之外的途径构成的亲属关系。

亲属称谓就是文化中用来表明亲属关系的一套称呼系统。

6、亲属称谓与社会行为

①人们对由亲属划分所形成的不同群体的行为方式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对于不同称谓的人,我们可能会做出不同的反应。②亲属称谓是语言系统的一部分,语言与思维过程是紧密联系的,语言的表述形式表达了思维者的思维倾向,进而影响着思维者的行为。

③亲属称谓反映的是一种社会关系,不同称谓的人之间的社会距离的远近是不同的。

④我们需要注意,亲属称谓与行为之间的关系也不是完全固定的,也就是说亲属称谓并不能完全预见社

7、继嗣法则

继嗣:就是社会公认的某个个体与其前辈亲属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可通过父母双方来追溯。继嗣包含着两方面的含义,一是血统,也就是个体的血亲系统;而是继承,即个体的地位、权利、财产等得继承。继嗣不是一个纯生物学的概念,而首先是一种社会文化的认定。继嗣法则就是根据已知的或假设的或推测的共同祖先把个人与特定的亲属群联系在一起的法则。

单系继嗣:父系继嗣、母系继嗣;非单系继嗣:两可继嗣、双边继嗣

①父系继嗣:是一种十分普遍的单系继嗣形式。在父系继嗣中,只通过男性把个人与两性亲属联系起来,所以的孩子都是他们的父亲的血统群的成员。虽然女儿也是父亲的血统群体的成员,但是只要儿子才能成员身份传给下一代子女。所以按照父系继嗣法则,一根人如果没有儿子就意味着继嗣的中断。父系继嗣法意味着父系意识不同的社会中妇女角色地位是不同的。妇女社会地位高低与是否实行父系继嗣之间并不存在简单的对等关系。

②母系继嗣:是另外一种单系继嗣形式。在母系继嗣中,只有通过女性把个人和两性亲属联系起来,所以不管是儿子还是女儿都被看成是母亲亲属群的成员。母系继嗣要求只有女儿才能将其血统传给她的孩子。母系继嗣中女性地位和权力的问题,被父系继嗣的情况要复杂。一般真正的权力还是在男性的手中。

③双重继嗣:也叫双重单系继嗣,是单系继嗣的一种特殊形式,即父系继嗣和母系继嗣同时并存,个人从父亲那里继承的可能是土地,名位,从母亲那里继承的可能是动产和仪式性特权等。

④两可继嗣:是非单系继嗣的一种形式,指的是个人既可通过父方也可通过母方追溯与其前辈关系的一种继嗣法则。在这样的继嗣制度中,一个人要做父系继嗣群或母系继嗣群的成员,可以根据个人的情况任意选择。

⑤双边继嗣:也叫做对称继嗣,即个体同时通过父方和母方追溯与其前辈的关系。在双边继嗣的社会中,没有直系继嗣群,也就是没有相信是来源于一个共同祖先的亲属群。所以这种社会被称作双边社会。在这种继嗣制度下,一个人的父方亲属和母方亲属是同等重要的或者同等不重要的。

★继嗣群

单系继嗣群:有着共祖意识(男性祖先或女性祖先)的亲属群体就是人类学上所说的单系继嗣群。

单系继嗣群类型: 1.世系群:有血缘关系的亲属组成的继嗣群体,其成员能够通过已知环节从一个共同的祖先那里追溯其血统。2.氏族:是其成员相信自己出自某位男祖先或女祖先的血统,但是他们却不能够追溯出与该祖先的实际家系联系的继嗣群。3.联族和半偶族:也叫胞族,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很可能有亲属关系的氏族组成的单系继嗣群体。

单系继嗣群的功能:经济功能、政治功能、宗教功能、婚姻调解功能

继嗣群的演化:战争或冲突促进了继嗣群的形成和发展。

【政治组织与社会控制】

1、政治组织的类型

人类学根据社会中出现的最高政治整合体的层次以及政治权威结构的性质来划分政治组织类型。

队群:是在政治上独立的小规模的游动群体,是一种最简单的同时也是最古老的政治组织形式。是农业社会之前几乎所有社会的特征。在这样的社会中,队群是最大的政治单位。

特点:队群的食物获取技术一般是处在狩猎与采集阶段,因此队群总是随着季节的变换和猎物的迁徙从一个地方流动到另一个地方。队群社会的人口密度比较低,因此,队群的规模一般都很小。对群内部没有形式化的层序结构,即队群社会是平等的社会。队群内的政治决策一般都是非正式的。队群社会通常有规则禁止在队群内通婚。

部落:是一种分散的或多中心权力的政治组织。是文化上很独特的、用血缘作为政治界限的集体。

特点:有一片相连的土地,有共同的经济生活,有共同的语言或方言,并且形成了具有内部一致性的文化,部落都有自己的名称,部落的名称具有标志作用,既可以对外以与其他部落相区别,也可以对内培养认同感。部落主要是出现在畜牧业和粗放农业社会。部落社会的人口目的要比队群大。部落是由一个以上的小型自主单位组成。部落社会没有永久性的多地域的政治权威。领导权力也是非正规的。

部落内部的组织形式:亲属群体包括氏族和分支世系群、年龄群体系、社团组织

2、政治组织的类型

酋长领地:又叫酋长国,是一种具有常设的中央机构并且以酋长为核心来协调经济、社会和宗教活动的政治组织。是一种具有正式结构的政治组织,把多个政治社区整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具有集权性质的

酋长领地主要从事农业和畜牧业,专门化程度很高。

酋长作为一个专门的政治职位与部落的首领不同,不仅有分配食物的权力,而且还有分配劳动的权力。酋长领地是阶层社会,有声望有权威的职位并不是向所有的人开放。但在生存必需的资源方面,酋长领地的社会成员一般是都能平等得到。

国家:是一种集权化、阶级化的政治组织,也是人类社会到目前为止发展的最完备的政治组织。国家就是在其领土内包含许多社区,拥有征税、征召人员服劳役或兵役、颁布并执行法律等权力,设有集权政府,享有自主权的政治单位。

作为一种集权化的政治组织,国家社会都有一个复杂的中央集权的政治结构,在这个结构中包含具有立法、行政和司法功能的一系列永久性的机构和一大批事务官员。

国家的政治机构与密集的大人口量相联系,它的成员不再是以亲属关系为基础组织起来,而是按照其他的原则如区域关系等组织起来的。

国家社会中,中央政府在武力的使用上有合法的垄断权。这种垄断权表现在国家能够发展正规化、专业化的社会控制机构上。

国家社会是一种有阶级分层的社会。处在不同社会阶层的成员在获取政治、经济以及文化资源方面的权利和机会是不同的。土地、资本等生产要素大多数情况下由少数统治阶级控制,这些统治阶级通过对重要资源的垄断来控制社会成员。在国家社会中权力往往与财富结合在一起。对财富和权力控制的不平衡是国家社会的突出特征。

3、社会集团间的关系:

社会集团之间的和平关系

社会集团间的暴力冲突:争夺领土或生存空间是引发战争的经常性原因。宗教、政治主张也会引起战争。

4、社会控制

社会控制:就是社会组织通过各种力量,使社会成员遵从社会规范、维持社会秩序的过程。

内在控制:或自我控制是社会通过各种方式的影响,使其成员在内心中建立起来的控制机制。内在控制的本质在于社会的各种规范被社会成员内化成了自觉的行为标准,这种内化过

主要依靠的是个体的社会化和继续社会化。内在控制发生作用的最重要的领域是道德和宗教。

外在控制:每个社会都要设立一些社会控制的机构或通过其他的方式,使社会成员服从社会的压力。

社会舆论:是公众对某一问题的普遍的态度或意见。

社会裁定:是社会或它的大部分成员对某种行为方式作出的反应,因而一种行为方式可能受到赞许,也可能受到责难。(拉德克里夫--布朗)

社会孤立和排斥:没人理睬或被驱逐出社会群体。

神判:借助超自然的社会控制手段来对纠纷进行是非裁决的一种方式,通常让受指控者经受危险或痛苦的检验,以确定其有罪还是无罪。

法律: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则的总和。

波斯皮西尔认为法律具有以下四个属性:法律判决是受权力支持的、法律判决中应具有普遍的适应、法律判决决定了诉讼一方的权利与另一方的责任、法律判决决定了制裁的性质与程度

违法或犯罪:对违法犯罪的惩罚

尽管在许多社会中并没有由法典规定下来的反映统治阶级意志的成文法,但是任何社会都有一整套制约其成员行为的规范系统,当这些规范对成员的行为有着明确的要求,并且对与违法者能够实施相应的制裁时,它们对于这个社会来说就是具有法律性质的规范系统了。

【文化与超自然力量】

1、人类学对宗教的研究

宗教:是一系列有组织的、对超自然力量的信仰和相关的仪式,人们借助他们来解释和控制若非如此人类就无法控制的宇宙的各个方面。

没有一个已知文化,包括现代工业社会的文化,在控制现存或未来状况和环境方面达到完全的确定性,因此,宗教就是所有已知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2、宗教实践

超自然存在和力量:宗教的标志之一就是信仰超自然存在和力量,人们通过祈祷、献祭和其他仪式向超自然力量祈求帮助。①男女诸神:一个宗教有多个神,就被称为多神教,其中每一位神掌管宇宙的某一

特殊部分。人们承认男神还是女神,或者二者都承认,与男性与女性在日常生活中的相互关系有关。②祖先之灵:对祖先之灵的信仰是基于这样的一种观念,人是有身体和灵魂组成的。人死的时候,灵魂脱离了肉体,并继续参与人间的事务。在那些以继嗣为基础,并以祖先为取向的群体中,对祖先之灵的信仰特别常见。③泛灵信仰:泛灵信仰是对除了祖先之灵以外的灵魂的信仰,相信是这些灵魂激活了自然界的一切。这些灵魂比男神和女神更接近人类,并且更加关注人类的活动。泛灵信仰在那些把自己视为自然一部分而非高于自然的民族中是常见的。④泛生信仰:泛生信仰与泛灵信仰可能在同一种文化中存在。泛生信仰是指向成功结果的力或力量,这种力量可以体现在任何物体之中。

对超自然存在和力量的信仰得以维持,首先,借助于被解释为力量显现的东西。第二,这种信仰之所以存在,因为超自然存在具有人们熟悉的属性。最后神话起到了使宗教信仰和实践合理化的作用。

⑤宗教专业人士:所有人类社会都有专业人士---男女神职人员和萨满---来引导宗教实践,并介入超自然界。

男女神职人员:萨满:萨满是善于借助异常意识状态来接触和操纵超自然存在和力量的个体。他们所做的事有利于释放社会个体之间的紧张状况。萨满为社会提供关注的焦点,有助于维持社会控制。萨满教对萨满的好处是使其获得声望,有时还使其拥有财富以及在艺术方面为其提供表现自我的途径。

⑥仪式和庆典:宗教仪式是凡人联系超自然力量的途径,是活动中的宗教。仪式不仅是强化群体纽带和缓解紧张的一种方式,而且也是庆祝许多重要事件的方式,仪式还可以减少很多危机对社会的分裂作用,使之对于个人来说更易于接受。生命礼仪阿诺尔德.范.根纳普认为生命仪式帮助个人度过生命中的重要关头,比如出生、青春期、结婚、为人父母、踏入更高阶层、职业专业化以及死亡。强化仪式是标志群体生活而非个体生活危机时刻的仪式。它能够把人们团结起来,减少对危机的恐惧,并促发集体行动。强化仪式还可能包括寻求吉利条件的一年一度的庆典-----在诸如播种和收获等重要活动前后举行。

3、宗教、巫术和巫技

①巫术:人们可以借助某种规定的方式使超自然力量以某种方式起作用。弗雷泽区分了两种巫术原则:同类相生和接触巫术。

②巫技的功能:作为一种有效的方法,巫技的作用是能够为自己的不幸找到解释而又不用自己承担任何责任。甚至恶巫技也能在社会控制领域起积极作用。它可以在不破坏更大群体规范的情况下,为敌对和挫败情绪提供一条发泄途径。

4、宗教的功能:首先通过提供正确和错误的观念,它约束范围广泛的行为。为可接受的行为设定标准,有助于现存社会秩序永久延续。将作决定的负担和责任从个人身上转到神的身上。在卫视社会团结方面其很大的作用。宗教还为教育服务。仪式性的庆典能够增进对传统知识的学习,因此有助于确保无文字的文化延续。

【艺术】

1、对艺术的人类学研究

艺术是为了解释、表现和享受生活而对人类想象力的创造性运用。

艺术源自人类独特的能力,用符号赋予物理世界以超功利目的的形态和意义。

人类学家关注的是一种反映文化价值和人类关怀的艺术。

2、口头艺术

(1)口头传统:是指文化中非书面的故事、信仰和习俗。口头艺术包括叙事、戏剧、诗歌、咒语、谚语、谜语和文字游戏。其中,人们研究最多的是叙事,主要包括神话、传奇和传说。

(2)神话:基本上是宗教性叙事,解释世界怎么变成现在这样的。通过描述一个有序的宇宙,神话发挥着为有秩序的行为设定准则的功能。

(3)传奇:是当作真的来讲述的故事,它们常常叙述英雄的壮举、人民的运动和当地习俗的确立。(4)史诗:是以诗歌或散文形式出现的长篇传奇,一般存在于没有文字,但有国家政治组织形式的社会中。它们的作用是传播和保存一种文化的法律和政治惯例。在有文字的社会中,历史在某种程度上代替了史诗发挥这些功能。人类学家对传奇感兴趣,是因为他们提示了,在一种文化中,模范的伦理行为是什么。

(5)故事:是虚构的、世俗的和非历史性的叙事,他们既有教育意义又有娱乐功能。人类学对故事的关注部分集中于这种事实,即他们的分布为文化接触或文化隔绝提供了证据。

3、音乐艺术

在具体的文化环境中对音乐的研究,发展成了一个专门化的领域:民族音乐学。几乎任何地方的人类音

乐都是通过音阶而得到认识。音阶体系及其变化构成了音乐中调性。调性决定旋律与和声的可能性与界限。节奏是音乐中的一个组织性因素。

音乐的社会功能在歌曲中非常明显。和故事一样,歌曲也可以表达一个群体的关怀,只不过歌曲由于调性、节奏和曲式的封闭系统加强的限制,而更加具有形式主义的特点。

音乐还可以作为一个社会或族群体确立自己独特身份的一种强有力的手段。

同时,音乐还可以用来推进特别的政治、经济和社会议程,或者为任何一个其他目的服务。

4、绘画艺术:作为一种象征性的表现形式,绘画艺术可以是具象的,严格模仿自然存在的形式,也可以是抽象的,从自然存在形式中吸取一些元素,但只表现其基本的模式或格局。实际上,这些类别只是代表一个连续变化体的两极。

研究艺术课采用三种研究方式。美学的方式关注事物怎样得到描绘,叙事的研究方式关注什么事物得到描绘,阐释的研究方式能够揭示民族艺术的意义。阐释的研究方式需要借用丰富的民族志和其他各种可靠的资料。

【文化人类学的理论流派】

1、古典进化论、传播论和历史特殊论

(1)古典进化论:

①古典进化论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用科学方法研究人类文化的理论流派。古典进化论标志着文化人类学正式登上科学史的舞台。古典进化论产生的直接的思想根源是诞生于19世纪中期并影响了整个学术界和思想界的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

②主要代表人物:有英国的人类学家泰勒代表作《原始文化》和美国人类学家摩尔根代表作《古代社会》

③主要观点:一、人类心理的一致性决定了文化发展的单一性。二、各族文化都遵循同样的路线向前进化,当前不同发展程度的各种文化代表了在这条进化路线上的不同阶段。三、整个世界是依据自然法则运行的。因此社会科学的解释和自然科学的解释是一致的,都是把事件包含在宇宙的自然、经验法则下来解释。(2)传播论:传播论认为,进化论只关心人类文化在时间上的演化过程,却忽略了文化在地里空间上的分布。传播论者认为,人类的创造能力或独立发明的能力是有限的,人类文化之所以有共性,原因并在于像进化论者所说的“人类心理的一致性”而是由于文化的传播所致。认为,世界上原来只有几个地方或只有一个地方曾经独立发明了各项事物,因而成为了文化中心。各项文化特质都是从这些中心想四面扩散,从而导致了文化的接触,引起文化的变迁,全部人类文化的历史就是文化传播、借用的历史。

代表学派德奥历史传播学派英国极端传播学派。

(3)历史特殊论:在20世纪初西方文化人类学界出现了一个以弗朗兹. 博厄斯为代表的历史特殊论学派。博厄斯认为19世纪的学者们还没有获得足够的资料,因此还不能提出许多有用的概括性的意见。文化人类学要通过“研究社会生活现象的总和”来构拟人类文化和文明史。这种“文化史”不是指世界各国的一般历史,而是各民族的具体历史。每个文化集团都有自己独一无二的历史,有其自身的特点和发展规律,所以企图从各民族独特的历史中得出普遍的、抽象的理论或发展规律的进化论的观点是不可靠的。

沿着历史特殊论的观点继续发展,博厄斯提出了着名的文化相对论。博厄斯人类各民族文化的价值是平等的,不能用高低等级来加以划分。

2、心理学派和功能主义

(1)心理学派:出现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受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影响,人类学家开始对形成成年人典型人格的一个重要因素----婴幼儿的文化背景发生兴趣,并进而发展成为文化与人格的研究。主要代表人物:玛格丽特.米德、露丝.本尼迪克特

(2)功能主义:20世纪20年代布朗的《安达曼岛民》和马林诺夫斯基的《西太平洋的航海者》的出版标志着功能主义学派的产生。功能主义将每一种文化都作为在功能上相互联系的系统,并力图找出整体人类社会的功能的一般法则。功能主义人类学不拒绝历史,但它们首先要思考的是每一种文化现象对与社会成员以及作为整体的社会的功能和作用。

3、新进化论、结构主义人类学

二战后基于对以往人类学研究的反思形成了二战结束到50年代后期的一系列文化人类学的理论,主要有新进化论和结构主义。

新进化论主要代表人物有美国的怀特、斯图尔德、萨林斯、塞维斯等。

怀特 1951年出版《文化的进化》认为文化进化的标志是人类获取能量的增长。认为文化的每一系重大进步都与新能源的发现和利用有关。怀特强调技术发展是整个文化进化的基础。

结构主义人类学:产生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主要的代表人物是法国着名的人类学家列维.斯特劳斯。其

认为一切社会活动和社会生活都深藏在一种内喜爱的支配表面的结构。人类学的任务就是寻找这种内在结构。

4、象征人类学与解释人类学

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以后,主要代表人物有格尔兹。格尔兹认为文化是当地人背后由人类学家阅读的文本,它是一个象征体系,通过它我们可以解释文化诸要素之间的内在关系。人的行为是具体的象征性行为,是文本的符号。人类学家要寻求的就是象征性行为的意义。

文化人类学

文化人类学 专业: 姓名: 学号:

人类学是所有科学中最具解放性的。它不仅纠正种族和文化优越性的谬论,而且致力于研究任何地方、任何时代的所有民族。它对人的本质的阐明超过哲人的所有反思或实验科学家的所有研究。 ——美国哲学家格拉斯·德·拉古纳文化人类学是从文化的角度研究人类种种行为的学科,它研究人类文化的起源、发展、变迁的过程、世界上各民族各地区文化的差异,试图探索人类文化的性质及演变规律。广义的文化人类学包括考古学、语言学和民族学,狭义的文化人类学即指民族学。民族学是在民族志基础上进行文化比较研究的学科。文化人类学家所做的最具成就的工作是对人类的婚姻家庭、亲属关系、宗教巫术、原始艺术等方面的研究。在英国学术界倾向于将这部分内容称为社会人类学,有时又统称为社会文化人类学。人类学主要分为:体质人类学考古学语言学文化人类学或民族学。 文化人类学主要研究内容是文化和人,其主要的代表理论为:古典进化论、传播论、功能主义、历史主义、文化与人格、结构功能主义、结构主义、新进化论等等。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一些西方学者怀着对种族主义、文化殖民主义的厌恶和对落后国家文化的理解与尊重,建立了“文化相对主义(cultural relativism)”,其中以美国人类学之父弗朗兹·博厄斯为个中翘楚。文化相对主义理论的核心人物是梅尔赫尔斯科维茨,他认为“文化相对主义的核心是尊重差别并要求相互尊重的一种社会训练,它强调多种生活方式的价值,这种强调以寻求理解与和谐共处为目的,而不去批判甚至摧毁那些与自己原有文化不相吻合的东西。”简单点说就是承认并尊重不同的文化,并在平等的基础上交流。博厄斯认为,19世纪要发现文化进化规律的企图和把文化发展的阶段模式化的企图,都是建立在不充分的经验、证据之上的;而每一种文化都有自己长期形成的独特历史,其形态并无高低之分,“蒙昧时代”、“野蛮时代”和“文明时代”这些术语只是反映出某些人的“种族中心论”观点,这些人以为他们的生活方式比其他人更正确。他还认为,任何一个民族或者部落都有自己的逻辑、社会思想、世界观和道德观,人们不应该用自己的一套标准来衡量其他民族的文化——衡量文化没有普遍绝对的评判标准。继博厄斯之后,许多文化人类学家都从文化和个性发展的角度阐发了文化相对主义观点。例如,露丝在《文化模式》一书中指出,各种文化同样都是有效的,现代文化和原始文化都是同样的实现人类潜力的方法,不能认为现代文化比原始文化更为先进高级,不同的文化并无优劣高低之分。而行为的是非标准也是相对的,被一种文化当作异常或病态的行为在另一特定文化体系内却具有特定价值。 对于文化相对主义的“本性”,赫斯科维奇曾有一段精辟的描述:“文化相对主义的核心是尊重差别并要求相互尊重的一种社会训练。它强调多种生活方式的价值,这种强调以寻求理解与和谐共处为目的,而不去评判甚至摧毁那些不与自己原有文化相吻合的东西。” 尽管文化相对主义突破了西方中心论的模式,肯定了异质文化的多元存在,有利于比较文学在向比较文化学拓展时,正确对待不同民族的文化。但其观点中也潜藏着一个悖论:如果所有的文化系统都满足于自身的价值标准,必然推导出自己是世界上唯一最优秀的文化,于是会固守自己的文化方式,盲目排斥甚至压制其它文化,结果导致文化孤立主义。而且,文化相对主义无视基本的事实,看不到历史上所有文化的发展都是同纵横交错的各方面因素的作用,包括异已文化

人类学入门书目

个初步的人类学书目(入门部分·一) 转引自人类学学习交流网站 https://www.360docs.net/doc/eb12471438.html,/www/bbs/ 编者按:以下是中国的(中文的)人类学、民族学专业的基本入门读物。其他专业的学生或者社会上对人类学民族学感兴趣的朋友,想轮廓性地了解人类学民族学(基本理论、学科框架、研究方法、概要历史),以下是一些最基本的读物或参考书目。这些书目以中国大陆作者所著和来源于中国材料方面的出版物为主,略选少量外国的及港台的。(加 * 号的为推荐) 概论部分: 庄孔韶主编:《人类学通论》*。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2 林耀华主编《民族学通论》(修订本)*。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7。杨堃著《民族学概论》。北京:民族出版社,1984 梁钊韬等编著《中国民族学概论》。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5 (美)基辛(Keesing,M.R.) 著;北晨译《当代文化人类学概要》,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1986 (美)哈维兰著;王铭铭等译《当代人类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美)墨非(Murbhy,Robert F.) 著,王卓君、吕辿基译 《文化与社会人类学引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 ------------------------------------------------------- 理论与方法: 夏建中编著《文化人类学理论学派》*。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 黄淑娉、龚佩华著《文化人类学理论方法研究》。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宋蜀华、白振声主编,《民族学理论与方法》*。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 庄锡昌,孙志民编著《文化人类学的理论构架》。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 (日)绫部恒雄编;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社会文化室译 《文化人类学的十五种理论》*。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8。 (英)拉德克利夫-布朗(A.R.Radcliffe-Brown) 著;夏建中译 《社会人类学方法》。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8;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 田野调查概论: 汪宁生著《文化人类学调查》*。北京:文物出版社, 2002 ------------------------------------------------------- 学科史: 王建民等著《中国民族学史》(上、下卷)*。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1997、1998。 林耀华、庄孔韶著“中国的民族学:回顾与展望”。长春:《社会科学战线》1984年第六期。 (美)顾定国(Gregory Eliyu Guldin)著,胡鸿保、周燕译 《中国人类学逸史:从马林诺斯基到莫斯科到毛泽东》,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 散论(或文集):

教育人类学讲义整理

《教育人类学引论》 第一节课 一、人类学对教育学有什么贡献? 1.对研究方法的忽视:叙事研究的方法对你的论文有什么独特的贡献: ①方法和你的选题有什么对接?②你的选题有该法(理论)与不用又有什么不同? ③你的论题最适合用何种方法、何种理论? 2.人类学对教育学的贡献: (1)打破我族中心主义,获得一种宽阔的文化视野和人类意识,进而强化研究者和实践者的自我意识; 可以有民族情怀,但是不能有民族中心主义;视野和眼光的全球性——从西方看中国、从周边看中国;中国无哲学,但是有思想,中国的语言文字不适合表达哲学,在这方面印度就好于中国,表达哲学的文字需要严谨、逻辑、严密;孟子:见幼童落井而起恻隐之心,但是有人便反驳:见幼童落井,汝之子,汝友之子,汝仇家之子,救孰?冯友兰,中国哲学浑然天成。 (2)打破坐在摇椅上玄想人类的历史; 人种志研究、民族志研究、田野研究、将先前的由业余学者或其他人的研究进行实证化。 (3)引发问题意识,提供对问题的解答; 人的本质与教育的关系(陆有铨说没有什么本质,反对本质主义,人不可能两次踏进同一个课堂);人类进化与教育的关系;人的体质与教育的关系;文化与教育的关系 (4)改变提问方式,提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途径; 成尚荣:尊重与倾听;①从旁观者转为具有主体色彩的我②将教育问题由“人的教育”转为“人的认识”问题,只有在充分认识人的本质的情况下,教育才能真正展开和充分实现,会读人、能读人;③教育问题存在的理论基础,使教育人生活的表层进入到人的存在深层,使教育和人类存在、世界存在、宇宙存在联系起来。 (5)提供了表达思想的语言方式,重心下移,开放、互动生成,学生立场;习惯用一种学科、一个人物、一个理论来阐述你的问题。 《孩子的宇宙、最后20年、作为文化批评的人类学——一个人文学科实验时代》

文化人类学入门

一、进入19世纪后,人类学进一步从体质、文化、考古和语言诸方面对人类进行广泛综合的研究。(欧洲大陆对人类学狭义的解释) 文化人类学(社会人类学)与体质人类学、考古学人类学、语言学人类学并列为人类学的四大学科之一。 体质人类学:是从生物的角度对人类进行研究的学科,它包括人类的起源、发展、种族差异、人体与生态的关系及现存灵长类的身体和行为等内容。 文化人类学:是从文化的角度研究人类所的种种行为的学科,它研究人类文化的起源、发展变迁的过程、世界上各民族各地区文化的差异,试图探索人类文化的性质及演变规律。 广义的文化人类学包括考古学、语言学和民族学。狭义的文化人类学即指民族学。 考古学:是研究人类过去物质遗存的学科,它关心古代的人工制品、遗迹及与人类有关和自然环境,试图复原人类无语言学历史文化的原貌。(史前考古学考古人类学) 语言学:是研究人类语言系统的性质、结构及发展规律的学科,人类学的语言学更将语言视为人类文化的一个项目,从语义出发研究语言的社会文化功能。 人类学的起源 1.起源于古希腊、罗马。 美国社会学家A.哈登、R. 纳罗尔等认为:古代文化人类学的奠基者应当包括亚里士多德、柏拉图、孔子等这些“机敏的思想家”。 2.起源于大15世纪的地理大发现。 3.起源于1859年出版的达尔文《物种起源》,进化论思想开始风靡全球。 此后,文化人类学经过泰勒的《原始文化》和摩尔根的《古代社会》逐步走向成熟 综合说法: 地理大发现以前是文化人类学的启蒙时期(或称萌芽时期); 地理大发现以后进入形成时期; 以《物种起源》和《历史中的人》的出版为标志进入成熟时期。 成熟时期学派分立,主要的代表有:古典进化论学派、传播论学派、历史特殊主义学派、法国社会学学派(即年鉴学派)、英国功能主义学派、文化与人格学派、新进化论学派、结构主义学派、象征人类学学派、解释人类学学派等。 三.文化相对主义的理论要点及代表人物?请对此观点简单作一评价? 文化相对主义的观点: 1文化没有高低优劣之分,文化之间的差异是相对的,因此不能站在本民族的文化立场上,用本民族文化的价值观念去评价其他民族的文化。要判断或解释他人的的行为就因该依照他群的文化逻辑或文化模式,并以此为标准。 梅尔赫尔斯科维茨,他认为“文化相对主义的核心是尊重差别并要求相互尊重的一种社会训练,它强调多种生活方式的价值,这种强调以寻求理解与和谐共处为目的,而不去批判甚至摧毁那些与自己原有文化不相吻合的东西。” 弗朗兹博厄斯(美国人类学之父)认为,19世纪要发现文化进化规律的企图和把文化发展的阶段模式化的企图,都是建立在不充分的经验、证据之上的;而每一种文化都有自己长期形成的独特历史,其形态并无高低之分,“蒙昧时代”、“野蛮时代”和“文明时代”这些术语只是反映出某些人的“种族中心论”观点,这些人以为他们的生活方式比其他人更正确。

文化人类学复习要点

题型: 名词解释5个,每题4分,共20分。 简答题5个,每题6分,共30分。 论述题3个,共50分。 第一章导论 1、为什么要学习文化人类学? 2、田野工作的特征。 3、人类学的领域。 4、人类学与社会学的比较。 5、文化人类学的学科观。 6、文化人类学的调查方法。 7、什么是田野工作?什么是主位法,客位法。 第二章文化和文化变迁 1、什么是文化,什么是文化变迁?文化变迁的原因,文化变迁的途径或表现,文化变迁的类型。 2、什么是涵化。 第三章种族、民族与族群 1、种族的概念 2、种族主义及其表现 3、种族产生的原因。 4、种族的社会建构。 3、民族的特征 4、族群的要素有哪些。 第六章生态人类学 1、生态人类学的定义,意义。 2、文化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第七章经济人类学 1、什么是经济人类学。 2、经济人类学的问题意识。 3、经济类型与交换类型。 4、经济人类学的形式论与实质论。 5、夸富宴。“夸富宴”(potlatch)的词义是“散尽”(give-away)的意思。慷慨的馈赠是获取尊敬的动机。一个人举办一次夸富宴很显然会带给他一定的声望,这种声望是与慷慨的程度成正比的。“千金散尽”的夸富宴行为是一种“妄想自大狂人格”的结果。在一个缺乏统治阶级的社会中,夸富宴的制度确保了物品的生产和分配的持续。 “夸富宴”由美国人类学家博厄斯(Franz Boas)最初给以细致的描述,后来经由本尼迪克特(Ruth Benedict)再度解释的夸克特人的夸富宴仪式,一般都被后来的人类学家看成是一种再分配的经济制度。 夸求图印第安人(Kuakiutl Indians)的夸富宴(potlatch)。夸求图印第安人居住于英

文化人类学概论课后思考题

文化人类学概论课后思考题 第一章人文研究 一、填表题 请填写以下人类学体系表格空白部分 二、填空题 1.人类学者在田野工作后,最终调整知识和思路,进而完成的文化撰写的文本形式就是。 2.体质人类学研究人类的和。它的作用在这里主要是加深人 文学者对于文化的生物学基础的理解。 3.1958年,发表《物种起源》,系统阐述了生物进化理论。从而 直接影响了进化论人类学的产生。进化论代表人物泰勒著要关注的是原始宗教,并提出了泛灵论,也叫做。 4.1870年,在经典民族志作品《易洛魁联盟》的基础上,出版了 名著,系统地提出了家庭进化的理论,后来,他又在他一生最为重要的著作中全 面的发展了社会进化的思想,并对原始社会进行分期,大致分了、、三 个时代,并将作为每个阶段的具体标志。 三、选择题 1.衡量文化没有普遍绝对的评判标准,因为任何一个文化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各族文化没有优劣、高低之分,这是理论的观点。 A.文化相对论 B.文化中心论 .文化普同论 D.种族主义C. 2.恩格斯曾经指出:是“从人和人种的形态学和生理学过渡到历史的桥 梁”。 A.人类学 B.社会学 C.民族学 D.考古学 3.体质人类学包括(多选) A.人体形态学社会生物学 B.生物进化论古人类学 C.考古人类学 四、名词解释 1.文化

2.进化学派 3.传播论 4.文化圈、文化层、文化亲缘关系的两个标准 5.社会决定论 6.历史特殊论 7.濡化 8.文化模式、国民性 9.功能论 & 新功能论 10.社会冲突论 11.普同论、文化相对性、适应、整体性、跨文化比较 五、简答与问答 1.人类学学科在广义和狭义上有哪些分支。 2.如何理解人类学的进化论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其与哲学思潮的关系? 3.简述摩尔根将原始社会划分的几大阶段。 4.新功能论“新”在何处? 5.文化功能论与结构功能论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叙述文化人类文学理论发展的脉络 6. 7.费孝通、林耀华等人类学前辈如何借鉴西方功能主义理论研究中国社会? 8.试从中国人类学的历史发展说明中国人类学的本土特点。 9.是论述人类学与社会学、民族学、民俗学、考古学等其他相关学科的关系。 10.思考学习人类学有什么作用或者意义。 11.说明跨文化比较的方法及其前提条件 12.如何认识整体性的文化研究 13.如何认识文化相对主义 14.阐述你所知道的人类学的认识论主题 第二章田野民族志与人类学研究(3课时) 一、填空题 1.在其他社会科学家看来,人类学中的质性研究主要在于探讨文化现象、形成民族志、和研究的学术传统。 2.在一书中已经提出了田野工作的具 体方法,并认为通过这些方法和一定程序有望获得可靠而有效的民族志资料。 3.从事田野民族志研究的人类学家的选题一般有两种选择,即: 和。 二、选择题 有目的的对当地的日常活动、生活礼仪、人际交往等进行细致的观察,这是哪种方法?

旅游人类学

旅游前沿问题第六讲报告 ——旅游人类学 主讲人:孙九霞教授一、文献综述——旅游人类学理论 旅游人类学是人类学的一个新兴分支学科,孙九霞老师从人类学与旅游的关系切入,旅游作为人类的一种在时代经济背景下产生的普遍行为,引起的学者的注意。非西方世界旅游人类学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起步相对较晚,在我国,虽然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有学者注意到旅游与民族文化的关系,但是真正意义上的旅游人类学研究,却迟至20世纪90年代末才出现。虽然在目前的旅游人类学研究当中,涌现出较多的应用性研究,但在作者来看,应用性研究其实只是旅游人类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而不应该也不可能看作是全部内容。 迄今为止的旅游人类学的众多研究中,虽然研究的题材、范围、和对象极为广泛,但就其理论的渊源关系而论,则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即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以及由根纳普、特纳等人创立的人类学仪式理论以及马康耐的“舞台真实”理论。 二、讲座内容回顾 1.关于人类学 1)概述 孙九霞在讲座的开始先概况的介绍了人类学这一门学科,人类学顾名思义就是研究人类的本质的学科。人类学(anthropology )是从生物和文化的角度对人类进行全面研究的学科群。 人类学是以人作为直接研究对象,并以其为基础和综合理解为目的的学科。如果把人作为动物的人和文化人来区分的话,那就不可能全面地去理解人。人类学是以综合研究人体和文化(生活状态),阐明人体和文化的关联为目的的。综上所述人类学大致可区分为:主要研究形态、遗传、生理等人体的人体人类学,亦称自然人类学;以风俗、文化史、语言等文化为研究对象的文化人类学,以及专门研究史前时期的人体和文化的史前人类学。 2)内部分野 如上所述,人类学是一个很广泛的学科,广义的人类学由四个组成部分:体质人类学(生物人类学)、考古人类学、语言人类学以及文化人类学。 体质人类学(生物人类学):在考古学家与体质人类学家合作下展开对灵长

文化人类学论文:文化人类学与社会工作的异同

文化人类学论文:文化人类学与社会工作的异同 摘要:文化人类学与社会工作的关系密切,它们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社科群。系统研究二者关系对于更好的把握这两门学科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文化人类学;社会工作;差异;共通 中图分类号:c912.4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 1002-2589 (2011) 14-0065-03 人类学(anthropology)是研究人类的体质和社会文化的学科。这个名称是由希腊语中表示"人"的"anthropos"和表示"知识"、"学问"的"logos"合成的,意思是"研究人类的学问"。人类学根据其研究的领域分两大部分:体质人类学和文化人类学。涉及到人类的来源、形成、演变、人种等人体方面的部分称为体质人类学。"文化人类学"是相对于"体质人类学"而言的,是研究人所创造的一切文化现象。"它研究人类所创造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起源、特点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对不同人类群体文化的相似性和相异性作出解释,应用人类学的理论方法研究和解决现代人类社会有关的实际问题"。 社会工作是由social work翻译而来,源于西方,"是指一种有关促进个人与社会福利的措施,乃至包括各种教育、卫生、保险及其他公益事业"。西方有关社会工作一词

的使用,住往是与社会服务、社会福利、公共福利相通的。作为一种助人的活动,其目的是帮助那些在社会生活中遇到各种困难和问题的人,创造和谐的成长环境,以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文化人类学是以人类的文化为主要研究对象,而人类总是拥有文化并永远生存于社会之中;人、社会、文化融为一体。因此,文化人类学和社会工作经常面临相同的课题。并且学者们常把文化人类学称为社会人类学,或把社会人类学视为文化人类学的一个分支。社会工作在文化人类学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具体观察到的人的行为来研究现代社会中的人及文化。"人类学研究的目的却永远是描述全部的人的行为和解释各种文化之间的异同。"因此,它不仅对世界上处在不同社会阶段的人类的行为进行研究,而且也分析研究当代社会中人的行为和社会文化现象的内在原因。在这一点上社会工作与文化人类学接轨。当然二者的紧密联系并不能掩盖它们本身的特色与独到之处,尽管二者都密切关注并研究,但研究视角却不尽相同,比如社会文化人类学一般侧重研究文化传统及其内容,而社会工作侧重研究行为和社会的相互作用。基于此,有必要对二者进行全面把握,既看到二者在产生背景、研究对象和范围及研究方法方面的差异,又不能忽视二者的共同之处。

《人文社会科学基础》复习题2及参考答案

成人专科《人文社会科学基础(A)》 一、名词解释 1.人类学:人类学在英语中由两个希腊语词“人”和“科学”组合而成,意为“研 究人的科学”。 2. 语言学:是一门研究人类语言的内部结构、功能和发展,揭示语言本质及存在 和发展规律的学科。它经历了传统语言学、历史比较语言学和现代语言学三个阶段。 3. 国家干预主义:西方经济学发展两大经济思潮之一,它的理论源头是16世纪 到17世纪的重商主义。当时人们认为流通领域特别是对外贸易乃社会财富的源泉,强调在国家支持下发展对外贸易。 4. 定量研究:就是对事物的量的方面的分析和研究。 5. 比较教育学:是一门带有综合性教育理论学科。它的基本特征是:“跨文化比 较”,立足当代,进行跨国度、跨民族、跨科学的综合研究。 6. 全球问题:指的是与整个世界全体人类密切相关的重大问题。 二、填空题 1.历史学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具体过程及规律的反映和阐释,始终追求实现三大基本概念。这三大基本概念是:全面、真实、必然。 2. 在文艺学领域中,文艺理论探讨文艺的性质、原理和批评标准等,文艺史探索文艺的演变发展,文艺批评则是对具体作家作品的评价。 3.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创立了结构主义语言学。他认为语言是符号系统;作为符号,语言的物质性声音叫作“能指”,语言的表意性思想)叫作“所指”,它们的关系如一张纸的反面和正面。 4.美国语言学家乔姆斯基对语言的拓展开始于他对“语言行为”和“语言能力”的区分;前者研究语言是什么样子,后者回答语言为什

么是这个样子。 5.中国第一部系统的汉语语法著作是《马氏文通》,它的作者是马建忠。 6. 人们把客观世界划分为互相联系又相互对立独立的两部分:以人为中心的人类社会和以自然为中心的自然界。由此,人们对世界认识也就相应分化为两种独立的科学,即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7.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同是以人为中心的科学,同是人类的自我认识。 8.关于人的存在和发展,关于人类的历史和未来,需要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协同研究。 9.人文社会科学时代性主要表现在:研究对象的时代性,研究主体的时代性,以及人文社会科学理论的时代背景因素。 10.人文社会科学在阶级社会中一般具有某种阶级性。 11.一般人所说的文明,是指人类社会进步和开化的程度,它包括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从人类文明建设的角度来看,思想建设与文化建设一起构成了精神文明建设的两项基本内容。 12.有人指出,狭义的文化包括了三个基本层次:第一层次是指各种思想、意识、观念等;第二个层次是指表现第一层次内容的物质载体;第三层次是指各种制度、风俗。 13.现代咨询是以周密调查和严格的严格的科学分析为依据的。14.由于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表现出相当的复杂性与模糊性,所以定性研究显得极为重要。定性研究的失当,往往会导致定量分析的失效。

人类学概论章节要点整理

人类学概论章节要点 第一章人类学要义 第一节何为人类学 第二节人类学的领域 第三节认识论与方法论主题 章节要点: 人类学有如下概念要点: 人类学是研究人性与文化的学科,具有兼容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学科的跨学科特征。人类学是关于不同文化的他者及他者性的学科,是以文化概念为中心,参与观察为主要方法,采取经验性的田野工作进行研究的领域。人类学是人类学者和田野调查点当地人进行的有关文化涵的知识性交流实践,并就文化撰写的结果——民族志素材进行分析、诠释或建构而著书立说(含口传记录和影视作品)。当我们承认存在着超越文化和语言界限的客观现实,以及总会有共同的可供研究的分析单元与要素的前提下,发现人类行为的共性及差异,以及发现某种通则或进行理论概括的跨文化比较法才能得以实现。 在人类学的诸分支学科中,跨越时空的生物——文化连续性与中断是人类学视野下体质与考古研究的共同旨趣。在此基础上,引起对人类自身进化和多样性的科学分析与文化诠释。由于不同文化中的语言和言语规则不尽相同,因此,话语分析和交际民族志在关注同一族群部的交际的时候,同样注重跨文化互动中的语言文化差异及其意义。而当代的文化研究,因日益凸显政治的、经济的、区域的、国家的、信息的,以及全球化的巨大的系统侵入,不断影响传统人类学旧日的研究领地,为此传统乡土社会和外在力量移入之间的联动过程尤为引人注目,成为今日人类学不可逾越的考查要点之一。 人类学在形成自身学科的过程中,积累了一些特有的学科认识论主题。例如对人类普同性的认识是建立在对各个地理区域社会与文化的相似性与差别的基础之上;不同文化具有相对性和平等性,并不意味着放弃批评或赞成某一群人的所思所为,而是将其文化行为放入具体的历史、环境和社会中加以评估和看待。人类对环境的适应,不只是修正自己的社会文化系统,同时也是修正自然环境以适应自己的生存需要。人类群体的适应还包括教育、创新、发明等方式调整成员的行为习惯,以使社会得到持续的发展。人类学主把人类社会的过去、现在和将来视为一个动态的整体,从过程的、功能的、综合的(人的生物——文化系统)、认识论的和方法论的出发点考察人类社会,以下不断认识田野工作中的较小的社区和更大的人类社会之总体。上述人类的普同性、文化相对性、适应和整体性等,也和田野工作、参与观察以及民族志一样成了人类学的几个重要学科标记。

(完整版)文化人类学理论试题1

民族学2005级文化人类学理论考试试卷 学号:姓名:成绩: 一、填空题(共10分,2分/题) 1、。在民族学的早期专著中,《原始婚姻》一书尽管作出地结论并不可靠,但是在当时地时代影响很大。该书的作者是。 2、在同一阶段内文化为适应生境而提高其适应度的进化,结果创造出千姿百态的异种文化,这种进化属于进化。 3、苗族血缘认定、通婚界限的界定、财产继承、祖灵归属都以苗族父子连名制命名法为基础,请问以上相关文化因子结成的功能关系属于关系。 4、借鉴索绪尔的结构语言学中“语言”、“音位”、“言语”概念,提出文化也是一种语言,它也可分为两层:表露在外具体社会文化现象相当于言语;现象背后潜藏的无意识结构相当于语言。 5、自然条件对文化的影响力在透过社会时,要经过该社会的 三重加工。在经过此三重加工时,因不同民族自身的特点不同,就会出现不同的文化。这就是相同的地表条件,不同的民族会有不同的文化的根本原因。 二、名词解释(共20分,每题5分) 1、鲍亚士学派 2、原始文化 3、文化 4、索绪尔 三、简答题(共30分,10分/题;4道题中任选3题) 1、摩尔根认为人类的家庭是如何发展进化的? 2、怀特如何描述民族文化的发展与进化? 3、为何往往落后民族反而超前,成了后起之秀? 4、民族与种族有哪些区别? 四、论述题(共40分,从两个题中任选一个完成) 1、结构功能主义其基本理论是什么?你认为这一理论有何利敝得失? 2、为什么说地理决定论是错误的?

民族学2005级文化人类学理论考试试卷 学号:姓名:成绩: 一、填空题(共10分,2分/题) 1、。在民族学的早期专著中,《原始婚姻》一书尽管作出地结论并不可靠,但是 2、在同一阶段内文化为适应生境而提高其适应度的进化,结果创造出千姿百态 3、苗族血缘认定、通婚界限的界定、财产继承、祖灵归属都以苗族父子连名制 4借鉴索绪尔的结构语言学中“语言”、“音位”、“言语”概念,提出文化也是一种语言,它也可分为两层:表露在外具体社会文化现象相当于言语;现象背后潜藏的无意识结构相当于语言。 5 不同的文化。这就是相同的地表条件,不同的民族会有不同的文化的根本原因。 二、名词解释(共20分,每题5分) 1、鲍亚士学派(补) 鲍亚士学派的理论基点为文化独立论,即文化是一个独立完整,不依赖地理、经济、社会而存在的自然实体。正因为文化是具体的,不同民族的文化之间 无法简单评论,所以必须一个一个地去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该学派还提 出了文化平行发展论和“辐合论”。文化平行发展理论提出各民族文化不相连贯,只是相对独立的演进;“辐合论”说明表面相似的文化现象,其来源 可以截然不同。因此该学派重资料,轻推导,力图使资料搜集严密完整化, 使文化的内涵丰富化和多元化 该学派对民族学发展做出的贡献是多方面的,最显著的有文化相对主义、 文化区域论、文化模式和综合决定论。文化相对主义立足于文化具体观的系统认识,是反种族和民族歧视的利器,动摇了欧洲中心论民族学体系。文化区域论反对文化中心的形而上学推理。文化模式是文化分类研究的一种有益尝试,表明了民族分类研究的可能性,是当代文化谱系和族际关系研究的出发点。

人文社会科学基础试题及答案精选版

人文社会科学基础试题 及答案 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

《人文社会科学基础》试题及答案 2005年04月11日 小学教育专业人文社会科学基础(A) 试题 一、填空题(每小题1分,共计10分) 1.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在20世纪上半叶以分化发展为主导倾向,在20世纪下半叶逐步走向了整体联动。 2.人文社会科学的时代性主要表现在:研究对象的时代性、研究主体的时代性和人文社会科学理论的时代背景因素。 3.现代西方哲学中的人本主义思潮1900年由哲学家胡塞尔创立的“现象学”而掀开新的一页,引发了后来的存在主义哲学。 4,19世纪中叶,德国历史学家兰克受实证主义哲学思想影响,倡导以纯“客观主义”态度和“科学方法”研究历史,被尊为“近代史之父”。 5.20世纪对纯客观主义的史学传统发动猛攻的首推意大利历史哲学家克罗齐。他提出:一切真正的历史都是当代史。 6.中国第一部系统的汉语语法着作是马建忠借鉴拉丁语法通析汉语语法结构于1989年出版的《马氏文通》。 7.美国和英国人类学奠基人摩尔根和泰勒在各自的着作《古代社会》和《原始文化》中,以空前丰富、翔实的资料,阐述人类的历史变迁分为蒙昧、野蛮、文明三个时期,被称为——早期人类学的进化论派。 8.现代西方新自然法学派的代表人物罗尔斯于1971年出版的哎《正义论》一书,被称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伦理学、政治学、法学领域中最主要的理论着作。 9。赫尔巴特于1806年出版了《普通教育学》,较多的教育史学者将此作为独立的教育学体系初步形成的标志。

10·教育法学是法学与教育学合作产生的交叉学科。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计15分) 1.人文科学、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计15分) 人文科学通常被说成是“人文学”,是指关于人的本身的学说或者理论体系,是对人的存在、本质、价值和发展问题以及人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精神属性进行研究的学问。 2.全球问题全球问题指的是与整个世界全体人类密切相关的重大问题,譬如人口增长、资源危机,环境污染、裁减军备等等问题,它们是当代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热点。 3.实证主义思潮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产生的同时,一些哲学家强调哲学应当以实证自然科学为基础,以描述经验事实为限,以取得实际效用为目标,要求排除抽象的思辨,追求实证知识的可靠性、确切性。由此开创了与非理性主义相对应的实证主义思潮。 4.经济自由主义经济自由主义是与国家干预主义并列的现代西方经济学中的两大经济思潮之一。它发端于17世纪中叶到19世纪的古典政治经济学,认为在经济生活中占统治地位的是市场经济这只“看不见的手”;要增加一个国家的财富,最好的经济政策就是给私人经济活动以完全的自由。 5.语言学语言学是一门研究人类语言的内部结构、功能和发展,揭示语言本质及其存在和发展规律的学科 三、单项选择题(在下列每小题的4个选项中只有1个是正确的,请选出并将题号填入括弧之中。每小题1分,共计20分) 1.科学是内在的整体,它被分解为单独的部份主要是由于( A ) A.人类认识能力的局限 B.事物的本质 C.社会的需要 D.科学自身的需要 2.我国把马克思主义列为人文社会科学体系中的( A ) A.综合性的主干学科 B。边缘学科

人类学史复习提纲

人类学史复习提纲 一、名词解释 1、人类学-是自然史的分支,是研究人类和人类种族的学问"。更简明地说,人类学可以称为"人的科学"。它包括两大部分:第一部分研究自然人,第二部分研究人与人的关系,换句话来说,是研究社会人的科学。 人类学可以划分为广义的和狭义的。广义人类学的观点一般以英、美两国和其他英语国家的学者为代表,他们认为人类学就是研究人类的科学,其研究领域应包括人类的体质、心理、文化、社会、语言、民族、民俗等方方面面,内容十分庞杂。在他们那里,传统上习惯于将人类学划分为两大部分,即研究人类自身体质特征的体质人类学和研究人类社会文化特征的文化人类学。狭义人类学是在欧洲大陆的一些国家,如德国、法国和俄国,人类学一词传统上却仅指体质人类学,日本的一些人类学研究机构也仅限于研究人类的体质。持这种观点的学者,他们从狭义的角度来理解"人类学"这一概念,认为人类学是专门研究人类体质的学问,同时也包括对人类的近亲---灵长类动物的研究。 2、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生于公元前384年,死于公元前322年。他不仅是用"人类学"这个名词的第一个权威,而且在上古时期,对于人的研究在亚里斯多德那里达到了顶点。他奠定了动物学的基础,创立了"生物阶梯"的思想。按照他的这一思想,一系列生物体的地位逐渐升高,呈阶梯状排列。亚里斯多德是绝对没有进化论思想的,但是他提出的生物以阶梯形式排列的原则对于后来18世纪进化论学说的发展却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亚里斯多德在确定人类在自然界中的地位的问题上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在他的著作中存在着许多涉及人与动物之间形态特征差异方面的论点。但是在对人手作用的评价上,他认为人之所以有手是由于智慧所致,从而明显地表现出其唯心主义的世界观。 3、"地方性的知识"-这是美国著名人类学家格尔兹提出的一个概念。他写了一本叫做《地方性知识》的书。这种"地方性知识",以区别于其它知识形态,特别是实证论者假定的"普遍性"知识形态。在格尔兹看来,知识的性质是地方性的、多元的,因为人们生活所凭借的符号系统是特定的、地方化的、分殊性的,借助这些符号系统的作用,意义结构才得以形成、沟通、设定、共享、修正和再生。这个系统的作用,是甄别日常行为的意义和类别,地方性知识力图维持这些特定的意义系统,并根据它去组织行动。 4、体质人类学-是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研究人类的体质变化的一门科学,包括研究过去和现代人体的一切发展和变异 5、赫胥黎-达尔文主义学派的代表人物。其是一位杰出的英国博物学家,他在动物学、比较解剖学、生理学和生物学的许多领域都具有很深的造诣。他通过大量的研究,证实了达尔文关于类人猿接近于人类的正确判断,并且重点探讨了人类在动物界中的位置问题,在实践中发展了达尔文主义。赫胥黎在人类起源认识史上首次提出了"人猿同祖论"的观点,向宗教神学提出勇敢的挑战。 6、新达尔文主义学派-以德国生物学家魏斯曼、奥地利遗传学家孟德尔和美国遗传学家摩尔根等人为代表的学派。该学派的学者提出了种质选择论,强调对遗传变异的选择作用,因而是对达尔文选择原理的一个重要的说明。达尔文主张生物的渐变进化,而新达尔文主义者在广泛的实验中发现了自然界中的另一种进化方式---骤变进化。这一概念的引入,对达尔文进化论是一个重要的补充。另外,该学派还创立了基因论,在一定程度上提示了生物遗传变异的机制,使进化论研究有可能深入到细胞实验的层次。但是,由于新达尔文主义是在个体水平上研究生物进化的,而实际上进化是群体范畴的问题,因此,该学派在解释生物进化时,在总体上不可避免地带有一定的局限性。

对文化人类学的看法

认识社会学之根本——文化人类学 文化人类学(cultural anthropology)是人类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它研究人类各民族创造的文化,以揭示人类文化的本质。使用考古学、人种志、人种学、民俗学、语言学的方法、概念、资料,对全世界不同民族作出描述和分析。这是文化人类学最根本的定义,也是我在学习文化人类学以前对于文化人类学的全部理解。简单来说,在我看来文化人类学就是人类学的一个分支,或者说再大一点也可以算作社会学的一个分支。但是该怎么样理解这门学科、如何去剖析这门学科与社会学内在的联系、学习这门学科能够对我们的社会学学习提供怎样的帮助、以及我们该如何学些这门学科,这些问题我都没有真正思考过。 在上过文化人类学的课程,以及阅读过课程教材和少量的相关书籍以后,我对文化人类学的认识更加深入了。对于文化人类学这门学科,有课属于自己的认识,文化人类学是从“人的文化、文化的人”这个角度来探讨人及其文化发展的脉络、规律,研究人类在文明发展过程中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群体与群体、人与自我之间的互动关系等课题的综合性学科,是一个研究范围极其广泛的学科,用徐杰舜先生的说法,文化人类学就是一个"千手观音",也正因为如此,现在文化人类学的分支学科,越来越多,呈现出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是当今世界的一门显学.既然文化人类学是从"人的文化、文化的人"这个特殊角度来研究文化和人的学科,所以,我认为,弄清楚到底什么是文化、什么是人,对于学习文化人类学的人以及文化人类学工作者来说,无疑都是很重要的,也是相当基础的问题。在文化人类学领域有考古学家、语言学家和民族学家。考古学家通常从过去的文化出发研究物质对象,试图以此解释人类行为;语言学家研究语言,文化借助语言得以维持并代代相传;民族学家研究已观察到、体验到的文化,与他们想要了解其文化的那些人进行讨论。这决定了文化人类学这门学科是一门涵盖了丰富的知识内涵的综合性学科,与我之前认为的文化人类学就是照本宣科的讲授、枯燥无味的学习有着明显的差异,这也奠定了我现在对于文化人类学学习的全新态度。 所有文化历时而变迁,有时因为他们应付的环境已经变化了,有时由于外人的入侵,或者因为文化内部的价值已经改变了。虽然文化必须变革以调适于新的环境,但是变革中未预见到的后果对社会来说有时是灾难性的。人类是社会成立之根本,而文化亦是名族得以延续传承的之保障,将二者合而为一的文化人类学也是一门了解人类社会起源和发展历程的一个基础性的学科,这样的课程的学习,更加倾向于拓展个人的视野,让其能够从更加宽广的视角去看待社会学、学习社会学、研究社会学。社会学本身就是一种多元化的学科,这种学科的学习对于学习者本身的知识积淀,以及其自身思考问题的宽度有很大的关系。这也进一步肯定了文化人类学的学习对于学习社会学的我们而言是十分有必要的。 撇开其与社会学的联系不谈,这门学科的研究给社会带来的巨大好处也是值得肯定的。文化为生活所必需的物品和服务的生产及分配提供保证。它通过其成员的繁衍,为生物的延续提供保证。它使新成员濡化,这样他们才能成为有用的成人。它维持其成员之间的秩序,

文化人类学讲义第二部分

第十章亲族、继嗣制度 第一节什么叫亲族 一、亲族的本质 亲族,在一定意义上又称亲属,是由血缘关系发展成的血亲(血族)及其配偶和由姻缘关系发展成的姻亲(姻族)及其配偶的总和。 亲族的本质是生物性和社会性结合的产物。生物性是亲族关系建立的起点,如父子、母子、兄弟姐妹等。 亲族还受社会因素的制约,比如亲族也包括通过收养和过继等形成的亲族关系。亲族还包括“干亲”、“把亲”。 案例:六亲 二、区分亲族关系的基本原则 美国人类学家克罗伯,区分七组关系的八个原则或者是范畴。 1.行辈原则 2.同辈长幼(年龄)原则 3.直系旁系有别原则 4.被称亲属性别原则 5.称谓人性别原则 6.中介亲属性别原则 7.血亲姻亲区别原则 8.亲属存殁原则 第二节亲族类型和亲等 一、亲属的类型 (一)血亲 1.直系血亲(包括自然直系血亲、拟制直系血亲) 2.旁系血亲(包括自然旁系血亲、拟制旁系血亲) (二)姻亲 姻亲是因婚姻而形成的亲属。其下分为直系姻亲和旁系姻亲两类。 (三)配偶 配偶是一种特殊的亲族类型。配偶基于婚姻而形成,也基于婚姻而存在。 二、亲等 衡量亲属关系亲疏远近的尺度被称为亲等。一般而言,亲等多则关系疏远。从世界范围看,亲等制主要分为两类,即等级亲等制和世代亲等制。 等级亲等制是一种按照世代的远近,参考地位尊卑、男女性别、恩情薄厚等来确定亲等等级的制度。如我国古代的丧服制。 世代亲等制是一种以一世代为一亲等的计算制度。分为罗马法与寺院法。 第三节亲属称谓 一、什么是亲属称谓 亲属称谓,是用来标明亲属关系的一套称呼术语或名称。 亲属称谓的作用和价值:

1.亲属称谓是一种完全确定的、反映亲属间权利和义务的称呼,通过称呼可以确定和确定和维护整个社会的秩序。 2.亲属称谓可以加强非亲属群体间的的团结与合作; 3.亲属关系的使用还可以将不具亲属关系的成员整合进亲属关系的网络之中; 4.亲属称谓能帮助人们理解婚姻家庭形态的演化。 二、亲属称谓制度的分类 亲属称谓制度,又称亲属名称制度,简称亲属制度。它是反映人们的亲属关系以及代表这些亲属关系称谓的一种社会规范。 主要有以下几种分类: (一)夏威夷式 (二)爱斯基摩式 (三)易洛魁式 (四)克罗式 (五)奥马哈式 (六)苏丹式 第四节我国的宗族制度 一、宗族的含义和特征 宗族是一种通常聚居一地,身份关系明确且具有一定经济联系的父系血缘亲属组织。宗族是宗和族的合称,实际上,宗和族具有不同的含义。 族一般指有血缘联系的一群人的集合,这里专指男系同姓同祖成员的集合,由众多的同姓同祖家庭组成,族人包括各个家庭的家长、妻子和子女等。而宗是指族人的主干和统帅,《白虎通·通论》说:“宗,尊也,为先祖主也,为族人尊也。”宗比族的范围要小得多。 在我国古代社会,尤其是商周宗法制度下,宗在族中的地位很高。宗的首脑称宗子,由嫡长子继承,拥有主持祭祀、统管宗内财产、教导族人、掌管婚丧大事、会聚族人等权力,称为宗子权。宗又分大小,小宗尊大宗为宗。如周代,周王自称天子,王位由嫡长子继承,称为天下的正宗、大宗,是同姓贵族的最高家长,也是政治上的共主。天子的其他儿子有的被分封为诸侯,他们对于天子来说为小宗,在本国为大宗,其职位由嫡长子继承。诸侯的庶子有的被分封为卿大夫。大夫对诸侯来说是小宗,在本家又为大宗,其爵位也由他的嫡长子继承。大夫的其他儿子封为士,土对大夫来说是小宗,但在本家是大宗,其爵位仍由其嫡长子继承。这样,天子、诸侯、大夫、士共同组成了井然有序的政治体系。 在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宗法组织的衰落,宗在族内的地位日益下降。族虽仍由众多家庭构成,但已不像宗法制度下那么严密,逐渐成为一个较松散的族人自治联合体。实际上,我国的宗族制度在整个封建社会经历了一系列的历史演变。这种演变同各地特殊的经济和地理环境等因素相联系,并由此造成宗族的不同类型和不同特征。 一般来说,我国的宗族具有以下几个主要特征。 (一)聚族而居 在我国封建社会里,基于儒家“宗族称孝焉,乡党称悌焉”的训条,为了增强宗族的协作,维护政治的、经济的和社会的秩序,多数宗族都采取聚族而居的形式。以族的单位聚居在一起的人称“族人”或“乡党”。 (二)身份关系明确 同一宗族的成员间身份关系通过许多方式划分后,泾渭分明。 其一,是宗族成员有族长和族人之别。宗子是宗族的领袖,有时又称族正、宗长、宗

(完整版)《文化人类学》教学大纲

《文化人类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概述 课程名称(中文):文化人类学 (英文): 课程编号: 课程学分:2 课程总学时:32 课程性质: 二、课程内容简介 文化人类学,就是从物质生产、社会结构、人群组织、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各个方面研究整个人类文化的起源、处长、变迁和金化的进程,并且比较各民族、各部落、各国家、各地区、各社团的文化的相同点和相异点,借以发现文化的普遍性以及个别的文化模式,从而总结出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本课程主要介绍文化人类学的发展历史和理论流派,文化人类学的学科分支及所探讨的基本问题,田野调查等以及文化人类学在中国的发展。 三、教学目标与要求 本课程是社会学专业的专业主干课程。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在于通过教与学,使学生掌握田野调查的研究方法,文化人类学各个理论流派的主要观点以及文化人类学的学科分支及所探讨的基本问题等,要求学生能够运用田野工作和相关的理论思想来分析特定的文化现象。

四、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 第一章导论(3课时) 1.教学目的与要求: 理解文化人类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地位及研究意义,掌握跨文化比较方法;了解文化人类学的产生与发展历史;理解文化人类学的基本认识论与方法论主题,掌握普同性、文化相对性、适应和整体性的概念。 2.教学重点与难点:文化人类学的产生与发展 第一节学科概述:什么是文化人类学,文化人类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意义,跨文化比较研究法;(1课时) 第二节文化人类学的产生与发展;(1课时) 第三节认识论与方法论主题:普同型,文化相对性,适应,整体性。(1课时) 第二章文化人类学的理论发展过程(3课时) 1.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古典进化论、船舶学派、历史特殊论学派、新进化论、法国社会学派、功能主义学派、结构主义学派、象征人类学以及解释人类学各个学派的基本观点及其代表人物的理论思想,理解各个理论流派的联系与区别,掌握摩尔根、泰勒、博尔斯、迪尔凯姆、马林诺夫斯基、布朗、列维-斯特劳斯的观点。 2.教学重点与难点:整体分析理论 第一节历史建构理论:古典进化论(摩尔根、泰勒的理论观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