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海厦针灸115课笔记

倪海厦针灸115课笔记
倪海厦针灸115课笔记

倪海厦人纪-针灸02课笔记

第一篇

一、针灸的使用时机

1.不针的情况:气血大虚、重病、刚失很多血、完全无元气、行完房事后、运动后、大汗后、喝酒后、体力不够。

2.针可以用在所有的病上,从感冒到癌症都可以。

3.艾性向下找水:

因为艾的特性,向下找水,找到水后烟向上升。烟往上,但实际上药力是往下。

4.灸的情况:针力不及处、气血大虚时,寒症用灸多。

5.灸单不灸双:艾为纯阳,取阳数(3、5、7、9)。不知道灸哪里,不论什么病,灸膏肓穴灸百壮,无所不疗。

6.几种灸法:

a)隔姜灸:可用于毒物咬伤、破伤风。(带状疱疹可用,灸头、尾红疱;或用干棉花拉网,

凡士林沾住后火烧。再吃干蝎粉8粒)

用新鲜的姜切一厚片,用牙签在上面戳几个洞,把艾绒捏成金字塔状,放在生姜上面,

为“一壮”。灸到温热,不用很烫。

b)隔盐灸

将盐(提练过的盐、精盐不能能用,要用海盐或青盐)炒熟,变凉后放在神阙穴。该法

用在寒热利。

c)隔蒜灸:久咳,在舌头上灸(蒜辛白入肺,舌为心表,灸后心脏力量加强)。

d)米粒灸

穴道上涂凡士林,把米粒大小的艾绒放在上面,用香点,该法用于鼻窦炎、鸡眼。

7.艾灸原则:不痛灸到痛,痛灸到不痛。

8.中医治病原则:病进时,由四肢末梢往身上走;病退时,由身上往四肢走。

9.不灸情况:热症、感冒发烧、流汗多的地方(手掌)、津液多的地方、眼睛、阴部、痔疮。

10.针灸禁忌歌诀:“针而勿灸,灸而勿针,”。“针灸并施,徒施患者炮烙刑”。

11.《针灸大成》依据:左病右治,右病左治。即“对称治疗”。

倪海厦人纪-针灸03课笔记

二、针灸的急救法

1.当有人发病,昏迷过去时:

a)第一先针“人中”;

b)若仍未醒,第二“十宣”放血,即十只手指头的指尖放血;

c)若仍未醒,第三“足十宣”,即脚十个趾头尖放血;

d)若仍未醒,第四涌泉穴;

e)若还未醒,百会放血。百会穴一般是放血用,不下针。当病人整个脸都呈现红色时,就

是刚中风,就在百会穴放血。

三、火罐的使用

1.火罐可以吸脓,淤血。在活血化瘀的时候,比如膝盖扭伤,在痛点放血,看颜色,由黑变淡,就起罐。被竹子刺到或海胆刺到,都可以抽出来。

2.不能拔火罐地方:乳中、多汗处。头部也不用火罐。

3.外科急性扭伤的时候,受伤的时候马上在扭到的地方上火罐。

4.痔疮,用放血针,刺完后,用火罐吸。

第二篇

四、穴位丈量方法

1.一般用同身寸,把中指头弯起来,有两个横纹头,上面两个点之间定义为一寸,即同身寸。

2.三个指头(食指、中指、无名指)并在一起为两寸。

3.四个指头(除了大拇指)并在一起为三寸。

4.每个人的寸都是不同的。同身寸大部分用在四肢、经络之间。而腹部跟胸部,另有独立的丈量方式,以后再讲。

五、针刺的深浅探讨

1.下针有深浅,一般受季节影响,春夏浅,秋冬深。

2.中医认为,肺主皮毛,脾主肉,心主血,肾主骨。一般下针的时候,如果病在皮毛,针就下在皮毛;如果病在肌肉,下在肌肉;如果病在血脉,就扎在脉的旁边;病在肾脏,下针在骨头旁边。

3.过去有一句话,叫“腹深似井,背薄似饼”。腹部上扎针的时候,可深针,背上扎针,不可以深针,否则会扎到内脏。还有胖瘦下针深浅不一样。

六、一般针刺入穴方法

1.穴位在肌肉之间,肌肉和骨之间,肌肉和筋之间,筋和筋之间,筋和骨之间。

倪海厦人纪-针灸04课笔记

七、成人与幼儿的不同入穴方式

1.成人与幼儿不同,成人要留针,幼儿(14岁以下)不留针(叫单刺)。

2.留针,留二十分钟。留针之后会做补泻。中风的病人,留一、两个小时都没关系。

3.起针的时候,中指按住,食指和拇指捏住针,慢慢的拔出来;出毛孔的时候,稍停一下,停个三、四秒,再慢慢出来,这样一滴血都没有。

4.小孩发烧感冒、拉肚子,下针效果很快,用单刺。单刺就是针进去捻一捻就出来,不留针。

5.下针时,正确姿势采用卧姿,躺着,最好不要站着或坐着,容易晕针。

6.因病人姿势不良产生的晕针,采用上面的急救方式,躺平,将扣子打开,空气流通,晕针不会死人。中医认为“药不瞑眩疾弗缪”,晕针产生瞑眩的话,实际上效果好。

八、现代常用的针号概念

1.常用的针,3215,32是针号,数目字越大,越细,15是一寸半,多用32,28号有瘀肿时用。

2.一寸半的针用得最多,常用在肌肉、四肢、身上都可以扎。

3.手上常用一寸针。

4.3230,32号三寸针用来透穴,有些地方会用到透穴,效果好。

5.针灸做得好立竿见影,做得不好,就没感觉,但也不会坏事。

九、黄帝时代九针型式

1.若针断在里面,两指同时一下压旁边的肉,针就出来了。

第三篇十二经纳天干地支与十二正经井荣俞原经合

一、十二经纳天干歌

1.甲胆乙肝丙小肠,丁心戊胃己脾乡,庚属大肠辛属肺,壬属膀胱癸肾脏,三焦亦向壬中寄,心包同归入癸水。

二、十二经纳地支歌

1.肺寅大卯胃辰宫,脾巳心午小未中,申胱酉肾心包戌,亥焦子胆丑肝通。

2.五行的属性,木火土金水。

甲乙是木,丙丁是火,脾胃是土,庚辛属金,壬癸属水。

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

木代表肝,心脏是火,脾脏是土,肺脏是金,肾脏是水。

3.脏就是藏,五个脏,就是收藏,是里,即所谓的阴。

4.腑是消化系统,是表,即所谓的阳。

5.阴木是肝,阳木是胆;阴火是心脏,阳火是小肠;阴土是脾,阳土是胃;阴金是肺,阳金是大肠;阴水是肾脏,阳水是膀胱。

6.举例心脏跟小肠是表里,这种关系叫表里关系。

倪海厦人纪-针灸05课笔记

一、地支歌:

1.肺开寅时凌晨三点到五点;大肠开卯时五点到七点;胃开辰时七点到九点;脾脏开巳时九点到十一点;心开午时十一点到下午一点;小肠开未时一点到三点;膀胱开申时三点到五点;肾脏开酉时五点到七点;心包经开戌时七点到九点;三焦经开亥时九点到十一点;胆开子时晚上十一点到一点;肝开丑时凌晨一点到三点。

2.在阴阳五行木火土金水中,又可分成青赤黄白黑。

3.中医健康的定义跟西医不同,中医分三个阶段,当你是正常的人,一得到症状的时候,身体马上就知道。西医却还不知道,等到病了,经过太阳、少阳、阳明、太阴、少阴、厥阴六个阶段,进入病西医才查到。

4.按照地支歌,掌握时机,可以帮我们诊断、治疗和验证。

二、十二正经之井荣俞原经合穴

1.正经有十二条,包括六阳经、六阴经。

2.奇经有八条,奇经八脉包括任脉、督脉、冲脉、带脉、阳蹻、阴蹻、阳维、阴维。

3.正经十二条,所有的阳经及所有的阴经,都会介绍到井荣俞经合,这个俞是运输的意思。

4.井荣俞经合都是手不过肘,足不过膝。

5.阴经,有五行的排行,叫木火土金水,任何的阴经,井穴是木,荣穴是火。

6.每一条阳经都有井荣俞经合,属性是金水木火土。

7.阴经和阳经的每一条经上面都有一个络,叫络穴。两条经不交接,平行,光这样不行,需要连接起来,连接点就叫络穴,每条经都有它的络穴。阳经比阴经多一个,就是原穴。

三、病在脏取井穴

1.井穴都在手指头或脚趾头的末梢。井主心下满。动脉血管堵塞,针厉兑,1寸针。

2.病在脏(脾脏、肝脏、肾脏等)取井穴就是病在越深的地方,就在指头末梢,井穴上下针。

四、病变于色取荣穴(记;脸色荣光焕发,所以色取荣)

1.青色为肝,红色主的是心,脾主黄色,肺是白色,肾是黑色。

2.当有颜色的病出现,取穴道用荣穴。

五、病在时间取俞穴(记:和时间较劲儿一定输)

1.按照时间发病的,根据地支歌判断,取俞穴。

2.按时间发病取荣穴也可,较疼。

倪海厦人纪-针灸06课笔记

一、病变于音者取经穴。

1.病变于音者,声音变了,就用经穴来治疗。感冒变音。

二、病起于饮食取合穴,所入为合,在肘、膝附近。

1.只要七八分饱就好,因为这样不断训练你的胃气。有胃气生。

2.饮食不节,暴饮暴食,还有胀满的病大部分选用合穴来治疗。

三、五脏不平衡时用原穴

1. 原穴是安五脏的,五脏不平衡时用的。

2. 阳经都有原穴,在腕踝关节附近,阴经以输为原。

四、与四季的关系

1.脏主冬,井穴主冬天。冬刺井。井荣俞经合,都在手肘以下或膝盖以下。

2.长夏是指春夏交接一个月,夏秋交接一个月,秋冬交接一个月,冬春交接一个月,也就是节气转换或季节的交换的时间。

3.若出问题时是夏天,取俞穴。声音主长夏。

4.味道(味觉、嗅觉)口里金属味等问题治在合穴,味主秋。

5.看得到的都是阴的,阴是有形的。力量有多大,无形的就是阳。春夏运动养阳;秋冬收敛养阴。

五、五行

1.阴阳五行有相生相克。正常人是相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2.器官有问题是相克的,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克就是越来越坏的意思。

3.肝病先强脾(木克土);肺病先强肝(金克木);肾病先顾心脏(水克火);肾是胃之关。

第四篇十二经络与奇经八脉简介

一、任脉与督脉

1.找穴道要从任、督二脉为基准。

2.任脉是所有阴(有形的)汇积的地方。任,女子妊也,女人怀孕全靠任脉。

3.督脉是诸阳之会,全身的动能、能量都在督脉上面。无论如何不要让别人碰你的脊椎骨。

4.督脉走后面,诸阳之会,脊椎骨上面(脊髓),任督二脉交会在鼻子人中。讲话时任督二脉是开的。舌头顶到上颚时,任督二脉是通的。

5.任脉有三八二十四个穴道,任脉三八起会阴。

6.男人会阴穴,把睾丸翻起来,在肛门和睾丸中间;女人的在阴道和肛门中间。道家打坐时,把会阴往上提。

7.溺水急救时,人工呼吸都不起作用时,让病人采用趴着的姿势,小腿跪着,用三寸长针,针会阴时要对着心脏方向下针,针后水喷出。

8.一般采用对侧治疗,也可称对称治疗,记住法则很重要。会阴痛针百会。

倪海厦人纪-针灸07课笔记

一、任脉经穴

1.任脉循行路线:任脉者,起于中极之下,以上毛际,循腹里,上关元,至咽喉,上颐循面入目。

2.任脉穴位歌:任脉穴行二十四,会阴潜伏两阴间,曲骨之前中级在,关元石门气海边,阴交神阙水分处,下脘建里中脘前,上脘巨阙连鸠尾,中庭膻中玉堂里,紫宫华盖运璇玑,天突廉泉承浆止。

3.八纲是阴阳、表里、虚实、寒热。

4.经络直走的通通为经,经与经之间的联系称为络,所有的阴经总会回到任脉,任脉本身没有井、荣、俞、经、合。

5.任脉有独立的寸法,肚脐叫神阙,把神阙和曲骨分成四段(4点,实际上5段),每一段为

一寸,从曲骨开始,分别是中极穴、关元穴、石门穴、阴交穴、神阙穴。神阙穴下一寸半为气海穴。

6.气血的流注是后升前降,背后是督脉,前降是任脉。

7.中医有所谓的近取穴,不管虚实寒热都可以治。

8.曲骨穴一般不灸,可针,治疗白带、小便、膀胱、尿道、发炎。采用平补平泻手法,针左转右转,转多少就回多少,病人有“酸、麻、胀”这三种感觉,就是气至(下针周围看到一圈粉红色,就是气,没有红色,气虚,若扎下去红圈一大圈,身体很好。)

二、膀胱之募穴—中极穴

1.中极穴又是膀胱的募穴,正在膀胱的上方,募就是开口的地方。治疗法则中有俞募治疗法。

2.任何膀胱的问题,都可以在中极穴上治疗。可灸可针,下针差不多一寸,深浅依据肚子大小,留针二十分钟,小孩不留针。

3.小便频数、失精绝子,月经痛、胎盘不下,膀胱扭曲后小便排不出,可用中极,膀胱募穴。

4.过动是热症,过静是寒症。寒症用灸。隐隐作痛是寒,一直很痛是热。

5.我们辩证论治,不一定要了解病名,按症状开处方下穴道,不要被病名吓到。

三、小肠之募穴—关元穴

1.肚脐下三寸,曲骨上二寸,是关元穴,关元穴是小肠的募穴。

2.小肠是第二个心脏。小肠由关元穴来管。

倪海厦人纪-针灸08课笔记

1.平常保养身体男女都可灸关元。月经痛灸关元、中极,灸几次,双脚一热,血块就去掉了。

2.小肠热往脚走,所以热是往下,气要沉到脚。心脏是管动脉,小肠管静脉。全身动静脉一样长。血液系统分,从四肢回流小肠管。经常做腹式呼吸,让小肠的热不断增加。

3.血管会破裂,表示里面有寒(灸关元可去里寒),类似冬天水结冰,水管破裂。心和小肠是表里,心脏病急救在关元上。心律不齐、心脏快停了,针关元。动脉血管堵塞时,先下关元。

4.不孕不育灸关元。怀孕时不要动它,会落胎。

5.下纪是关元,足三阴任脉会,第二个心脏。上纪是巨阙,心募巨阙穴。

6.子宫、腹部有血块,月经不顺一定会肌肤甲错,小腿蛇皮样掉白屑,体内瘀血,多在左少腹。

四、三焦之募穴—石门穴

1.三焦是指身上脏腑之间的油网。

2.石门妇人禁针灸,犯之绝子。在石门穴和关元穴中间,叫绝育穴。

3.小肠病治关元,膀胱病治中极,三焦病治石门。

4.三焦两募穴之—阴交穴,三焦是油网遍部全身,阴交也是三焦的募穴,奔豚在石门下针、阴交下针都可以。

5.奔豕,食谷不化、阴囊缩,水肿、水气行皮肤,用石门。小肠消化不好水会排出。

6.气海,又称,丹田,脐下一寸半,男人生气之源。里有寒灸可去。

7.“阴汗湿痒”即阴部有很多汗津液会痒,灸阴交穴。

倪海厦人纪-针灸09课笔记

一、神阙穴

1.神阙穴禁针,传说针下去后不能大便。隔盐灸。中风、肠炎、肠鸣、下利不止都可灸神阙穴。

二、水分穴

1.心蔽骨与神阙穴正中间是中脘,神阙上一寸是水分,此寸不同于同身寸,称为上腹寸。

2.中脘下面是建里(中脘与下脘中间)、下腕(中脘与神阙中间)、水分(下脘与神阙中间)。

3.水分是治水肿的穴道。混杂食物中的水会走到小肠,进入大肠后,只剩残渣和水。小肠很热,水在大肠时又被气化,回到肺,肺跟大肠相表里,水上来后,就是嘴巴的津液。

4.喝下去的水气化后进入全身,或汗或小便。如果小肠温度不够,水和大便混,造成肠鸣、腹泻、水肿。用针灸把小肠的温度热回来,病才会好,所以要去管心脏。水分是小肠的上口,灸比针好。

5.中医的“消渴”,有三种。上消:口渴,渴饮百杯不能止渴,喝一杯水小便就是一杯水;中消:肚子饿,会不断的吃;下消:阳不举。

6.水分“主水病,腹坚如鼓”,腹胀大,可以灸水分。可治流鼻血。十四岁以下流鼻血不用治。超过十四岁流鼻血要去治。会流鼻血的小孩不发高烧。

三、下脘穴

1.下脘在神阙与中脘的中间。胃的下口,小肠的上口,为太阴任脉之会。胃的下口常常容易发炎, 下脘穴痛。

2.痛根本来自压力而不是发炎。痛时把压力纾解掉。

四、胃之募穴——中脘

1.胃病用此穴。针灸都可以,灸的效果非常好。

2.心蔽骨与神阙的正中间。手太阳少阳足阳明任脉之会(三阳会任脉),胃的募穴。

3.身上有八会穴(指脏、腑、气、血、筋、脉、骨、髓等精气所会聚的腧穴。)腑会中脘、脏

会章门、筋会阳陵泉、气会膻中、骨会大杼、血会膈俞、髓会绝骨、脉会太渊。有一个治病法则,

叫会郄治疗法。

4.十二经络,每一条都有郄穴。腑,包含胆,消化系统,小肠、胃、大肠、膀胱、子宫、胞户。

5.所有腑的病通通在中脘上治。特殊治症:印堂痛,胃有问题产生的头痛、妊娠恶心想吐,针

或灸。肠胃方面的病都可在中脘治,因为腑会中脘。中医的脾是把西医的胰脏包含在里面。

五、心之募穴——巨阙穴

1.心蔽骨与中脘中间是巨阙。巨阙跟中脘的中间是上脘。

2.上脘是络穴。以中脘为主,上下左右各一寸,成梅花型的灸法为梅花灸,统治一切胃病。吐

血时不要灸,因为吐血时增加温度时,血会增加。上脘、下脘、建里是辅助中脘的穴道。

3.巨阙是心脏的募穴,巨阙和关元,都可以治疗心脏病。

4.补泻手法:最基本的补泻手法有“提豆许”。针扎到巨阙上面,要泻。一开始先捻针,左转

右转气到了(酸胀的感觉),往前(即向下)推一点点,推像绿豆那么大就是泻。往上拉一点,这就

是补。(前推为泻,上提为补)一开始针不要下太深。

5.孕妇气往上冲,昏迷,针下巨阙,补合谷,泻三阴交。

6.人心下有隔膜,前齐鸠尾后齐十一椎(脊中穴,后肘位)。肺与心脏中间有横膈膜。心脏有

问题时会有穿心痛,心痛彻背,背痛彻心,痛为痰饮引起,去痰(巨阙、关元、背后第十一椎)。

7.隔膜还可以隔绝肠内沼气。两金(肺和大肠)压挤肝脏,金来疏木。肝脏的血跟大肠相通的。

六、鸠尾穴

1.巨阙上一寸,未到心蔽骨为鸠尾。不可重击(内出血)危险的穴道。禁灸,可以针。

2.“膏之源出于鸠尾”。

倪海厦人纪-针灸10课笔记

一、膻中穴与天突穴

1.天突,喉咙那儿有个洞,针天突,不是直接进去,会扎到气管(中医称气管叫重楼,有十二根,叫十二重楼。不要直针,下一寸就到了,不然一刺就剌到肺)。

2.天突与鸩尾正中间是玉堂,玉堂下来一寸半才是膻中穴,膻中下一寸半凹洞,是中庭;玉堂

再往上去,和天突中间的穴道是华盖,华盖和玉堂中间是紫宫,华盖和天突穴的中间是璇玑。

3.腑会中脘,气会膻中。膻中穴,足太阴少阴手太阳少阳之会。气会膻中,气病治此,呼吸短促,气喘在这里治,但禁针,要用灸的。

4.膻中治:肺痈吐脓,呕吐涎沫,妇人乳汁变少。因为气会膻中,气是阳,强心、强肺气,效

果都很好。所谓肺痈一种是里面化脓,浓稠的脓;一种是咳出来白色泡沫,完全是白色泡沫,是肺癌。

5.气病,都可以在膻中上治。

6.心脏三针:病人躺平后,下针巨阙、关元、天突,尤其是在治疗心痛彻背,背痛彻心,或心

肌梗塞。巨阙、关元、天突一个是心脏的募穴,一个是小肠的募穴,天突是气脉经过,这个气很强。然后背后第十椎下下一针。这是最常用的治疗心脏病的穴道。

7.天突,在喉咙旁边,甲状腺肿,喉咙肿痛等,都可用近取穴天突来治疗。

二、廉泉穴

1.躺在病床上,中风,舌强不语,手握拳,用大拇指指尖顶到下巴处,指尖到处是穴。

2.针下去要对着舌根,不是直针下,也不会伤到食道,这个穴要下一寸、一寸半就够了,治疗

舌强不语。没有用灸的。廉泉是阴维任脉之会,治舌头的病。

三、承浆穴

1.嘴唇下面凹进去有一个点,就是承浆穴。中风的人,如果吃饭流涎,就要下承浆。舌强不语

是廉泉。面部中风,下针承浆。下针时嘴巴张开来。承浆穴用针、灸都可以,承浆可治牙痛。

2.牙齿痛拿个蔗糖放进嘴巴,蔗糖是碱性的,止痛,因为所有的病毒无法在碱性的环境下生存。而放一般的糖进去,是提炼过的,酸性,更痛。承浆是任脉的最后一个穴道。

三、督脉经穴篇

1.督脉是诸阳气之会。阳气在流行完全身之后.会回到督脉。阳气就像河流,最后会流到督脉。

2.督脉跟任脉一样,无井荣俞经合。任督二脉之功,先将四门关闭,耳、目、口、鼻先闭起来。

一、长强穴(主治痔疮)

1.督脉第一个穴道是长强穴,是足少阴、少阳之会,是痔疮的根本。找穴位,躺在床上,在尾

椎骨的下方,肛门与尾椎骨的中间。长强穴下针时,采斜刺,无谓补泻,引气到就好了,下针一寸。

2.痔分两种:内痔(先血后便 )、外痔(先便后血 )。长强穴,不管内、外痔都可以治疗。

3.外痔时,肿得很大,用三棱针来刺它放血,放血时要戴橡皮手套,可用火罐把痔疮吸住,把

脓血抽出来,把痛去掉,痛就是瘀血累积才会有痛。

二、腰俞穴

1.脊椎骨在尾椎上是成三角形的,在尾椎骨上,在脊椎交接的地方,第二十一椎,督脉第二个穴道

叫腰俞。腰俞可治月经不来、不顺(不一定要在腰俞治,有其他穴好用,很少用)。

倪海厦人纪-针灸11课笔记

一、命门穴与阳关穴

1.在找阳关前,先找命门。命门是第十四椎,肚脐正对,从命门下两椎就是阳关。命门穴和阳关穴,一个是第十四椎、一个是第十六椎。阳关穴很少用到。阳关穴针灸都可以,可以治腰痛。

2.命门穴针和灸都可以,剧烈的头痛,中医讲的角弓反张就是脑膜炎,在命门上都可以治疗。

3.命门穴是生命之门。练功夫的人把关元和命门观想成一条线,吸气时,这条线往下沉到会阴,吐气时这条线往上升,升到顶的时候,再吐最后一口气,再提肛门(榖道)。

4.平常小便要到饱满扣不住了才去。小便大力地排出,成为反射动作,养成习惯每天运动下焦。

二、悬枢穴

1.悬枢在第十三椎下。在讲督脉时都是指第几椎下,在触诊摸背后的时候,会摸到凸的。这个凸的

才是椎下。下针要在软骨下,凸起来的才是椎下。悬枢可以治腰痛等。三焦经会经过。

三、脊中(11椎脾俞)与筋缩穴(9椎肝俞)

1.脊中在第十一椎下,只能针,不可灸。第十一椎下是脾脏,主要是治黄疸、便血。因为它在脾的正后方。

2.第九椎是筋缩。背后两个肩胛骨尖端画条线,交错过去的就是第七椎。病人是以趴到且手肘垂直上举的方式。往下摸,突起就是第八椎,再下突起就是第九椎。

3.肝主筋,全身的筋是肝脏在管。这个穴道正在肝的后方。抽筋等都可从筋缩下针。督脉的穴道除了治病以外,还可帮助诊断。筋缩用针和灸都可以。像治癫痫狂。

四、癫、痫、狂之眼诊法

1.癫、痫、狂,这三个是不一样的,在诊断上要看眼睛。第一种,可以看到血丝在眼珠的上面,如鸡的脚,这三个血丝贯穿到眼珠,容易治。第二种,眼珠上下都有血丝,比较难治。第三种是血丝在下面,不治,就是无法治。左眼右眼都一样。

2.癫症、痫症、狂症,一般来说,只要精神上有问题,百分之九十九都有便秘。去燥粪后有很多种治疗方法。这个在筋缩可以治疗,任何的抽筋,吐白沫,发狂奔走都可以治。

五、至阳(7椎膈俞)、灵台(6椎督俞)、神道(5椎心俞)、身柱(3椎肺俞)

1.第七椎下是至阳穴。在第七椎、第九椎中间,是经外奇穴,叫消渴穴(8椎)。有糖尿病的

人可以在这治疗,治到压它时不痛就是好了,可下针,也可以灸,也可以用来诊断糖尿病好了没有。

2.至阳穴也是近取穴,治腰脊痛。腰脊痛分很多种,在十四椎为分野,脐下痛都是带脉。脐上痛,是阳维脉。在督脉上面选至阳,下面选阳关。按照近取穴的原则。

3.第六椎下是灵台穴,可以帮助我们诊断。

4.第七椎下至阳是血会的地方。病人血癌时,在第七椎都会有压痛点。灵台有压痛点,代表得到过多的营养,实际就是西医讲的白血球增加。灵台穴有压痛,就是标准的血癌。反过来,治到没有压痛,血癌就好了。一般疗程四周,没有人动过的情况下,小朋友两周。灵台禁针。

5.神道在第五椎下。任何心脏病在神道穴上都会有压痛点。怎么知道病好了,压的时候不痛了,就是好了。神道主要用来诊断,很少下针,多针旁边膀胱经。

6.第四椎没有穴道,第三椎叫身柱。脊椎骨受伤产生的瘫痪,如果是第三椎裂掉,完全没办法治。只要第三椎骨还好,都还有办法救回来。小孩子没事就灸身柱,长高身壮,不容易感冒。

7.临床上,平常感冒的孩子,隔姜灸身柱后,五壮七壮九壮都可以。小孩就没感冒了。不喜欢看到人、火,是阴症,可以灸第三椎身柱及第九椎至阳。

六、大椎与陶道穴

1.在第一胸椎之上,这个穴道是大椎。第一椎之下是陶道。

2.大椎穴,是头椎和胸椎的区分点,背对,手按骨头,头椎是会转动的,但胸椎不动。所以在动骨和不动骨之间就是大椎穴。

3.陶道穴是大椎的助手,大椎穴是真正的大穴。病人在发烧感冒时,用三棱针放血,挤一点血出来烧就退。因为它是手三阳、足三阳、督脉之会,在退烧时可以用大椎穴。

七、哑门与风府穴

1.用度骨法来找穴道,度骨法是用骨头来丈量。发根低忠臣。先找风府穴,在我们的后脑,可以摸到脑骨,在脑骨下方正中间半寸,是风府穴。风府下半寸,就是哑门穴。

2.哑门下针时候,针尖对着舌根的方向。下到已经到脊椎骨旁,已经碰到头椎。到位的时候,病人舌头会吐出来。哑门专治声音都发不出来。

3.病人中风舌强,正面的时候下廉泉,背面就下哑门。哑门跟风府下针手法都一样,对着舌跟下。哑门是督脉阳维之会。哑门跟风府都不灸,灸哑门的话,一灸就哑了。

4.风府是足太阳督脉阳维之会,也不能灸。风府就是风之府,风很容易进去的地方。所以,是中风的穴道、头项僵痛的穴道,都是近取穴。风府是中风的大穴。

5.后脑有个枕骨,有点突出的一块骨头,突骨的上方跟下方各有一个穴道:脑户和强间,很少用,可针,不灸,都会让喉咙失声。

倪海厦人纪-针灸12课笔记

一、后顶与百会穴

1.从头顶往下看,两个耳朵耳尖连成一线,与头顶中心相交,再往后五分的地方有个凹洞,凹洞可以摸到,就是百会。所有阳经都会在百会。

2.从百会往下一寸半,就是后顶,后顶跟前顶都是百会的辅助穴,以百会为主,用来治疗头痛。

3.看头旋时,凡顺时针转的,顺为同性,同性别,即若第一胎是女儿,下一胎也是女儿;如果是逆转就是异性。

4.百会穴百病皆治,完全想不到办法时,就治百会。因为百会是诸阳之会。阴经只到脖子,不到头,所以“头”部,人称六阳之首。癫痫也可以治。中风时,百会是大穴,必取的穴道。

二、前顶、顖会与上星穴

1.从百会往前一寸半就是前顶。下针时,百会前、后、左、右各一寸半,都是加强百会的效果。

2.下头针时,都是要病人躺着,下在头骨和头骨之间,采斜刺的角度下去,不是直的下去,针百会时一般是在百会前五分采用斜刺到百会。

3.百会往前一寸半是前顶,前顶再往前一寸半就是顖会。顖会再往前一寸半就是上星,上星跟神庭只差五分,平常这些穴道我们很少用。

4.治鼻窦炎、治鼻子发炎时,在上星用米粒灸,把头发分开来夹住,找上星穴,督脉穴道都有个凹洞,在上星上放点凡士林,艾绒一点放上去,香一点,一下就烧完,做七壮,九壮,十一壮。灸

的时候,会麻麻的一条直接到鼻子,效果不错。灸到头上有个疤,可外用伤口药膏。

5.神庭穴一般不针,灸。脑部或头部的穴道,大部分都是治精神病,近取穴。

三、素髎、兑端、龈交穴

1.鼻头正中间是素髎。与女人会阴穴是相对的。很少针,通常点刺放血治酒糟鼻,鼻子很红,

近取穴,作用就是鼻窦炎,鼻息肉。

2.水沟,就是人中。针,主治渴饮水无度,癫痫、胡说八道、早起面肿。无水沟无子。

3.兑端,在嘴唇的地方,上唇上面正中间。近取穴,平时很少用。

4.龈交,在门牙肉正中间。扎针时嘴巴拉开来,近取穴治牙痛,牙周病。捻捻针就出针,出针

见血,不留针。不要灸。督脉最后一个穴道,治疗牙龈肿、腐烂,牙周病,放血。

5.中医放血的观念,旧的血去了,新的血就来,新的血会带来新的白血球。

四、手太阴肺经

十二正经,第一条经是手太阴肺经。下面先介绍肺的功能。

一、相傅之官:肺

1.肺是“相傅之官,治节出焉”。所有身上的规矩节度是肺脏在管。

2.肺藏魄,气之本。真正气的定义,就是热气、蒸气。气可以表现在很多地方,比如头发出油

就是有气才会出油。肺主皮毛,也就是皮肤毛孔是肺在管。

3.中医治皮肤病,在肺上面治疗。皮肤好不好也可以看肺好不好。肺开窍在鼻。所谓开窍在鼻,鼻在呼吸,毛孔也在呼吸,通通是肺在管。

倪海厦人纪-针灸13课笔记

一、相傅之官:肺

1.眉毛肺脏在管。眉毛掉,魄不守,忧虑。肺主忧,忧太过,伤肺。咳嗽时担心,就不会好。

2.五行木火土金水,木主肝,肝生怒;火主心,心主喜;土主脾,脾主思;金主肺,肺主忧;

水主肾,肾主恐。这个是相生的,可以有一点点怒喜思忧恐,不能太过,要用情志化解。化解用相克。忧伤肺,用喜能胜忧,开心,咳嗽好。

3.肺在五音,主商声。五音,五音阶中宫、商、角、徵、羽与人的五脏(脾、肺、肝、心、肾)

和五志(思、忧、怒、喜、恐)对应:“肝属木,在音为角,在志为怒;心属火,在音为徵,在志为喜;脾属土,在音为宫,在志为思;肺属金,在音为商,在志为忧;肾属水,在音为羽,在志为恐。”---记忆顺序:角、徵、宫、商、羽(必记的这个顺序,对应木火土金水)

二、五脏逼毒法

1.呬的发音要领:牙齿咬合,舌抵两牙缝之间,嘴唇留个口,嘴向两边拉开,开一点口。

2.配合动作,直立,两手交叉上台,脚尖着地,手往上升时,肋骨会往上升,一上升就压到肺脏,然后发出呬,发到没气时,把谷道(即肛门)提起来,最后发一个无声的气。

3.刚开始时脚是踏平的,到最后要提的时候脚才踮起。

4.阴经之井荣俞经合:木火土金水

5.肺经十一个穴道,起于中府,终于少商。阴经,从手肘和膝盖以下,从井穴开始的,井荣俞

经合,相对于木火土金水。

6.肺的气血流注时辰是寅时早上3点到5点,肺气是从左向右走。3点在左边,随着时间流动,5点在右边。因此可以随着发病的时间点确定病灶的大致位置。肝是从右向左1点到3点。

7.秋季,摸脉气,肺气会在皮毛上,正常。轻松可以摸到叫浮脉。正常肺脉是浮脉。

8.人参非大剂不补,少则凝滞。

9.过食瓜果,会造成清微的下利,静息二日。

三、肺法象天幕

1.正常人要头面身体冷,手脚是热的。肺脏法象天,整个天幕像肺脏,皮肤像天幕把人体所有

器官包起来。肺主皮毛,天是冷的,所以皮肤、毛孔、头上都是冷的,这是正常的,但手脚要是热的。

四、中府穴至经渠

1.肺经首穴中府,“中府云门天府诀,侠白尺泽孔最存,列缺经渠太渊涉,鱼际少商如韭叶。”

2.穴位先找云门,锁骨下方有个凹洞。云门穴下一寸半,隔一个肋骨,中府穴,是肺经首穴。

3.平常下针,中府如果直刺,容易扎到肺。云门是肺募穴,靠肺很近。

4.扁鹊针灸手法是一针透两穴。由中府透下去,针是倒着往上刺,不是直刺,从中府刺到云门,不要碰到肋骨,一针透两穴,治疗久咳、气喘。

倪海厦人纪-针灸14课笔记

一、中府穴至经渠

1.补泻手法中,顺着经走是补,逆着经走为泻。虚则补之,实则泻之。

2.分虚实,实有东西,虚没有东西,实拒按,虚喜按。如肩膀痛,按着舒服,就是喜按,就是虚。不要碰(因为痛)就是实。

3.顺着经气走,中府、云门,顺气扎针叫补,逆气扎就是泻。中府云门,两个穴道一起用。

4.天府穴在手臂内侧,手臂肌肉与尺泽的正中间。治流鼻血,左鼻右治,右鼻左治,对称治疗。

5.侠白在天府下一寸。天府、侠白取一。但有一种针法叫随寸针。天府下去血没有止,再针侠白,像加强效果。不管流鼻血原因都可以用这两个穴道。

6.尺泽穴位置,手肘上大筋的外侧,手弯曲处。肺经合穴,属性是水,子穴。实症下针,虚症

不下。治疗内科病、神经痛。

7.刚开始的初病为实症,久病为虚症,少于一周为新,超过一周为久。

8.孔最,从尺泽下三寸,压下去在两个肌肉中间,肺经郄穴。郄穴一般是发炎的时候用。

9.孔最专治痔疮。按压孔最有压痛点,可确定痔疮。阿是穴用于诊断时,确定位置。

10.平常咳嗽带血,咳血表示有炎症,很热,舌苔黄,口渴,用孔最穴。

11.列缺,找法是把两手拇指交叉起来,食指尖处。还有一种找法,高骨之下是经渠,经渠后五

分是列缺,经渠前靠近手横纹是太渊。

12.列缺主任脉。喉咙痛时针列缺。喉咙到阴部都可以在列缺上治。实热症手掌过热泻之;虚症,小便频尿,补之。

13.直行为经,旁出者谓之络,列缺是手太阴肺经的络穴。从手太阴肺经络穴络到手阳明大肠经。

14.针列缺经渠时,要用指甲拨开动脉,下到穴道后,针下得很好,针会点头(点头针)。

15.太渊又叫脉之会,脉会太渊,气会膻中。列缺、经渠、太渊,这三个穴是并列的。秋天时去摸,脉浮是正常的。太渊经渠列缺,分别对应寸关尺。

16.寸关尺摸脉不见,从列缺到阳溪见者,这是反关脉。经脉气不够,而络脉气很强,这叫反关脉。有反关脉,非富即贵,这是象。

17.经渠穴,高骨之下,经穴,属性为金,穴道跟经属性相同,叫本穴。本穴上可补可泻。

18.太渊穴是肺经母穴,脉会太渊,俞穴。太渊属土,肺经母穴,子穴是尺泽,本穴经渠。

19.每个经络都有子穴、母穴,阴经是木火土金水,阳经是金水木火土。

倪海厦人纪-针灸15课笔记

1.心律不整可以在太渊穴治疗。穴道刚好在筋和血管中间。

2.太渊是母穴,肺虚症可以在这治。久咳为虚,在太渊下针。

3.按照气血流注的方向,太渊穴对着大拇指方向为补,对着身体方向为泻。平补平泻也可以,因为穴性是母穴,扎到即为补。久咳为虚症,都在太渊穴下针。

二、鱼际穴和少商穴

1.鱼际穴在骨头和肌肉中间,下针方向向下,鱼际穴是荣穴,属火,可以治疗乳痈就是乳癌。

2.最后一个穴道是井穴,少商穴,在指甲旁。少商穴平常点刺放血治咽喉痛。

3.井穴一定在指头旁边。所以井荣俞经合,从指头到手肘,少商穴主要治症治扁桃腺发炎。小孩子扁桃腺发炎时在少商放血。小孩子发烧在少商穴、大椎穴放血退烧。

4.当有时症(按时间发的病)发生,扎俞穴。也可扎鱼际,因为是荣穴,两者都有效。

手阳明大肠经

1.手阳明大肠经,遇到阳经时,五腧穴属性变成金(井)水(荣)木(俞)火(经)土(合)。

2.“大肠者,传导之官,变化出焉又云白肠”。大肠经是上午五点到七点,卯时气血流注到大肠。

3.养生的时候,揉丹田,揉腹部时顺时针方向揉可以帮助排便。肺主毛皮,手掌轻碰,气就开始动了。

一、商阳穴

1.商阳,大肠经的井穴,跟经络属性相同,都是金。肺跟大肠是表里,一阴金,一阳金。

2.中医认为吸气是肾脏在管,吐气是肺脏。吸气困难是病在肾脏,吐气困难是病在肺脏。

3.商阳穴和少商穴都是井穴,少商、商阳、大椎穴点刺放血,几乎所有烧都能去掉。扁桃腺也可以治。

二、二间与三间穴

1.大肠经的荣穴,叫二间穴。二间穴是大肠经的子穴,大肠有实症时泻它。

2.抬手有三个动作,没办法前抬就是大肠经;手不能梳头,就是三焦经;手不能往后摆,是小肠经。根据抬手动作,在三条经上治疗。实症是痛是拒按。

3.从二间穴跳过来进入手掌有个关节缝,是三间穴。三间透劳宫,手掌中心是劳宫,三间穴下

到劳宫穴主治风湿关节炎的肿痛。

三、合谷穴

1.虎口最高点是合谷。阳经有原穴,阴经没有原穴。合谷是阳经的原穴,原穴没有井荣俞经合属性。

2.原络治疗法,就是取病经的原穴,“络”就是指表经或里经的络穴。

四、虚实症之诊治

1.实症就是痛,差不多一周之内。超过一周以上,会实带虚,就是痛多酸少。再久一点变成虚中带实,酸多痛少。如果纯虚症,不痛只有酸。

2.实症用子穴去泻它。实中带虚,先泻后补。虚中带实,先补后泻。纯虚症,用补。有酸有痛,除了子穴、母穴,还可以扎原穴,扎病经。

3.大肠经又酸又痛就用原穴,对原穴下针,再下表经或里经的络穴,肺经的络是列缺,就是原络治疗法则。

倪海厦针灸课笔记

针灸02(任脉经穴篇)听课笔记 (2010-01-27 10:31:16) 转载 标签: 杂谈 分类:国学学习 任脉经穴篇 任脉:24个穴道——起于会阴穴、曲骨穴(腹下部耻骨联合上缘上方凹陷处)、中极穴、关元穴、石门穴、气海穴、阴交穴、神阙穴(肚脐)、水分穴、下脘穴、建里穴、中脘穴、上脘穴、巨阙穴、鸠尾穴、中庭穴、膻中穴、玉堂穴、紫宫穴、华盖穴、璇玑穴、天突穴、廉泉穴、承浆穴。 神阙穴:位置在肚脐,禁针(传说下针不能大便),常用隔盐灸,中风,肠道问题。 中脘穴(胸骨下端和肚脐连接线中点即为此穴):胃的募穴,胃的病、恶心呕吐都针灸中脘穴,下针一寸即可。 下脘穴(中脘穴与神阙穴的中点):太阴任脉之会,治疗溃疡。 建里穴(中脘穴与下脘穴的中点)。 水分穴(下脘穴与神阙穴的中点):治疗水肿的穴道,针灸均可, 喝的水到胃里(水分穴)被汽化,变成汗或小便,吃得食物的水才有办法进入小肠。 糖尿病(中医称消渴)——上消:喝饮百杯不解渴;中消:吃百碗饭不能解饥;下消:阳不举。 小儿14岁以下,流鼻血是正常(会流鼻血的小孩不会高烧,流鼻血是释放压力的现象),大人流鼻血需要治疗。 痛的观念:根本来自压力不是发炎。 会郗治疗法:八会穴:是指脏、腑、气、血、筋、脉、骨、髓等精气所会聚的腧穴。——腑(消化系统: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会中脘、藏(心、肝,脾、肺、肾)会章门、筋会阳陵泉、髓会绝骨、骨会大杼、血会膈俞、脉会太渊、气会膻中。 上脘穴(巨阙穴与中脘的中点)。 巨阙穴(胸骨下端与中脘的中点):心之募穴,治疗心病,下针一寸即可。 梅花灸:以中脘穴为中心,上下左右各一寸的位置加中脘穴用生姜进行灸称为梅花灸——治疗一切胃病,有出血现象不灸。 补泄手法:扎针留豆许,气到往下推一点为补,往上提一点为泄。 鸠尾穴:不能灸但是能针。 气管:中医称重楼。 玉堂穴:鸠尾穴与天突穴中点 膻中穴(玉堂穴下一寸半):气会膻中,呼吸等疾病、乳汁变少、咳嗽等治疗,强肺气。 华盖穴:玉堂穴与天突穴的中点。 紫宫穴:华盖穴与玉堂穴的中点。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针灸学》预习笔记:手阳明大肠经和足阳明胃经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针灸学》预习笔记:手阳明大肠经和足阳明胃经 一、手阳明大肠经 (一)经脉循行 大肠手阳明之脉,起于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谷两骨之间,上入两筋之中,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外前廉,上肩,出骨之前廉,上出于柱骨之会上,下入缺盆,络肺,下膈,属大肠。 其支者:从缺盆上颈,贯颊,入下齿中;还出夹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夹鼻孔。 与脏腑器官联系:大肠、肺;下齿、口、鼻、膈。 (二)主治概要: 头面五官疾患、热病、皮肤病、肠胃病、神志病等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症。 歌决:L I二十手大肠,起于商阳止迎香,头面眼鼻口齿喉,皮肤神热与胃肠。 (三)本经腧穴 1、商阳 (Shāngyáng,LI1)(大肠经井穴) [定位] 食指末节桡侧,指甲根角旁0。1寸。 [取法] 伸食指,依定位取穴“商阳食指外侧取” [主治]①齿痛、咽喉肿痛等头面五官疾患;②热病、昏迷等热证、急症;③甲沟炎、手指麻木。 [操作]浅刺0。1寸或点刺出血。

2、三间 (大肠经输穴) [定位] 微握拳,在食指桡侧,第2掌指关节后凹陷处。 [取法]微握拳,依定位取穴。“三间握拳节后当” [主治]①齿痛,咽喉肿痛等五官疾患;②腹胀,肠鸣等肠腑病证; ③嗜睡(《甲乙经》“多卧善唾,胸满肠鸣,三间主之”);④手背肿痛、手指握固。 [操作] 直刺 0.3~0.5寸。 3、合谷 (大肠经原穴) [定位]在手背,第1、2掌骨间,当第2掌骨桡侧的中点处。 [取法]1。以一手的拇指指间关节横纹,放在另一手拇、食指之间的指蹼缘上,当拇指尖下是穴。2。拇食二指合拢,肌肉隆起最高处是穴。“合谷虎口歧骨间” [主治]①头痛、目赤肿痛、齿痛、鼻衄、口眼歪斜、耳聋等头面五官病;“面口合谷收”②发热恶寒等外感病证,热病无汗或多汗; ③经闭、滞产等妇产科病;④上肢半身不遂。 [知识拓展]镇痛要穴针刺合谷可使全身皮肤痛阈不同程度提高,40~50 min达最高点。 [操作] 直刺0。5~1寸,针刺时手呈半握拳状。 若治疗癫狂、痉证:向劳宫方向透刺1。5~2。0寸;若治疗手指功能障碍:向三间方向透刺; 治疗难产:针尖呈60°向腕关节方向针刺,进针约 0。8~1寸,捻转补法。

倪海厦人纪

倪海厦人纪 一三一: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少腹上冲心者,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 对皮肤表面上的脓头,可以用火罐拔掉,有的脓头在肌肉很深的地方, 在过去的脓疡科,把针烧红了以后,刺进皮肤裹面,直接刺到脓头裹面,来发它的脓疡,北派的医生用白朮和附子,就是「朮附汤」,金匮里面还有一个「阳和汤」,都是能够让内部的脓疡发表发出来,不管是癌症、骨头烂掉的,都能让里面的浊物清出来,浮到皮肤表面上,应该要这样做才对。 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医生用烧针来烫,让病人发汗,其实病人原本有伤寒,譬如有寒证,要从里面发出来比较好,用药去攻比较好,结果医生用烧针,例如温针,艾草放在针上面烧,一烧,寒一遇到热,寒就往里面走,而不是往外走;临床上看,发奔豚的时候,都是在右边的「天枢」开始发,其实奔豚是大肠里面本来有燥屎,干燥的大便在里面,平常不知道,有的时候大便鞕,或大便像羊屎一样,没注意它,实际临床上,此类病人都是惊发的,病人本身很胆小一扎针的时候本来就很怕了,又担心艾草掉下来会烫到,一直在惊,实际上奔豚证就是惊发,奔豚气从腹部一直上来,像手臂一样粗,一直冲上来,看起来像心脏病,痛

得受不了,但又不会死,心脏本身好好的,因为人一受惊发。肠子必会筋挛起来,大便的燥气因而跑到肠壁外面的三焦油网里面去了,进入三焦油网渗入血管里面,大便的废气如果跑到脑里面,就会捻衣摸床、谵语、发狂奔走。如果透过血管跑回肝脏,由肝脏就会影响到心脏跑到血管里面,顺沿着血脉流回心脏,流回心脏以后,就会有发奔豚的现象,因为血里面不受气,大肠的燥气流到心脏去了,就发奔豚,所以张仲景看这人原本没有便秘,肠胃功能可能比较差一点,处方开桂枝加桂汤,本身用桂枝汤和解营卫,因为是肠子的问题,肠子的浊气从静脉血管跑到心脏里面去了,桂枝加桂汤,这桂就是肉桂,平常肉桂加五分八分一点点就够了,加肉桂让心脏喷射力量很强,浊气一进到心脏以后,马上从动脉喷走,硬把浊气逼回肠子里去,然后桂枝汤去和解营卫,让肠胃蠕动很好,同时因为他还有伤寒表证;临床上,看到发奔豚的时候,知道是大肠气在发,要把肠气逼回到血管里面去, 加桂汤。所以第一个处理奔豚的汤方就是桂枝加桂汤。另一种奔豚的症状,是本来有宿便的人,受到惊吓以后,燥屎的沼气透过肝脏与大肠的血管进入肝脏,所以肝脏送给心脏的血中就会有沼气,心脏就想把沼气往外推,于是就动悸的很厉害,就发奔豚。 方中行曰:「奔豚」肾之积名也。「肾从少腹上冲心」,「奔豚」证发作之状也;盖人之素有肾积者,因针穴处寒得入之,其积

针灸学治疗各论笔记整理

第三部分 .3 针灸临床治疗 一、头面躯体痛证 1、头痛 ②阳明经痛:头维印堂阳白阿是穴合谷内庭 ③太阳经痛:天柱后项阿是穴后溪申脉 ④少阳经痛:风池太阳率谷阿是穴外关足临泣 ⑤厥阴经痛:百会四神聪阿是穴太冲内关 记忆要点:局部取穴(根据头痛位置的不同)+阿是穴+远端同名经选穴(例如阳明头痛:手阳明合谷+足阳明内庭) 有明显的规律不需要背诵,理解即可。 2、面痛: 治法:疏通经络,祛风止痛。以手、足阳明经穴为主。 主穴:四白、下关、地仓、合谷、内庭,太冲 记忆要点:局部取穴(四白下关地仓)+合谷太冲(开四关,二穴分属于手阳明,足厥阴)+内庭(足阳明荥穴,疏通阳明经气血,这个穴位后面大量的用到,主要就是泄阳明热) 口诀:四下地,冲谷庭(四这个人下地干活,喜欢冲一杯“谷庭”茶) 3、落枕: 主穴:天柱阿是穴外劳宫 记忆要点:天柱阿是穴(局部取穴,疏通颈部气血)+外劳宫(经验穴,又名落枕穴) 口诀:阿!天外飞仙(武侠片里会有的台词) 4、漏肩风: 选经:阿是穴,手三阳经 主穴:肩前肩髃肩髎肩贞阿是穴曲池阳陵泉 记忆要点:肩髃肩髎肩贞(分属于手阳明,少阳,太阳)+肩前(奇穴)局部取穴+曲池,阳陵泉(行气活血止痛,曲池主要有泻热的作用,筋会阳陵泉所以筋脉气血不通经常用到这个穴位) 口诀:四肩是阳曲(四个肩膀上都是阳曲,我们本地的一种酒的名字,阳曲,曲也有酒的意思) 5、腰痛 主穴:阿是穴委中大肠俞肾俞 记忆要点:肾俞(腰为肾之府,肾腧可以益肾壮腰)+大肠腧阿是穴(局部取穴)+委中(腰背委中求) 口诀:委是肾肠(我是肾大肠) 6、痹证:行血膈、痛关肾、着三陵、热大曲 选经:局部穴为主 主穴:阿是穴局部经穴 配穴:行痹:膈俞血海(风邪偏胜,治血先治风,血行风直灭) 痛痹:肾俞腰阳关 着痹:阴陵泉足三里(阴陵泉去湿邪的要穴位后面都有用到) 热痹:大椎曲池(这二个穴位都是泻热的) 7,坐骨神经痛 主穴:足太阳:腰夹脊阿是穴佚边殷门委中承山昆仑 足少阳:腰夹脊阿是穴环跳阳陵泉悬钟丘墟 记忆要点:腰夹脊(治疗腰腿疼痛的要穴)+足太阳足少阳循经取穴(足少阳选穴中筋会阳陵泉,髓会悬钟,原穴丘墟) 8.面瘫 主穴:阳白颧髎颊车地仓翳风合谷 记忆要点:阳白颧髎颊车地仓翳风(局部选穴,面部穴位)+合谷(面口合谷收) 口诀:地风谷,髎阳车(地风谷里面有一辆拉鸟羊的车)

倪海厦人纪针灸第62-73课笔记(横排打印版)

倪海厦人纪-针灸62课笔记 一、头部与脑瘤治症 1.全头痛,整个头都痛,头顶痛,撞到头顶或百会处。近取穴,百会穴,还痛,扎涌泉。 2.偏头痛,一般偏头痛在胆经上面,首先下对侧的合谷,同侧直接太阳透率谷。 3.偏头痛又有恶心、呕吐,扎中脘、内关、足三里、公孙。 4.耳朵后面痛,只有三焦经经过耳朵后面,初痛下天井,久痛下中渚穴。 5.印堂、额头痛,扎中脘,中脘是很有名治前额痛的穴道。 6.眉棱骨头(眉毛下方的骨头)痛,扎奇穴,在对侧的阴陵泉下一寸的肾关穴。 7.脑后面头痛,或者颈项,在天应穴下针。近取穴同侧天柱。初痛,在背后膀胱经上,扎束骨穴;久痛针委中,膀胱经母穴。 8.有一种是脑瘤症状是全身抖动、颤动,眼睛往上吊。处方:等量的全蝎、蜈蚣烤干打成粉,放在胶囊里,息风止痉。下针百会跟涌泉,消导,百会百会是六阳交会的地方,管整个脑,是导、标竿,涌泉再下一针,引它下来。 9.诊断脑部有脑痿缩,老人痴呆症,脑部长东西(里面长肿瘤),在绝骨穴(又名悬钟)会找到压痛点,这是脑部有问题。 10.脑痿缩是虚症,脑里面长东西是实症,绝骨穴都会压痛。差异:实症,第十四椎命门穴会有压痛点,代表脑里面长东西,或在第十三椎外开三寸半的痞根穴也可以找到压痛点。 二、治眼证及睛中法 1.眼睛红肿,赤红肿痛,表湿热,攒竹、丝竹空、耳尖、太阳用三棱针放血,挤一两滴。 2.眼睛很干涩,肝开窍在眼,要让眼睛更好,可扎肝俞,肝募穴期门,太冲,虚实都可。 三、治鼻病:鼻息肉鼻炎 1.治疗息肉,先扎合谷可消炎止痛,然后近取穴迎香透针内迎香。 2.鼻子不通可用通天穴。 3.鼻窦炎、鼻子化脓、浓涕、鼻塞、喷嚏,可灸上星,涂上凡士林,用米粒灸。 4.鼻子不通,扎胆经风池也很好。扎风池的时候,冲对侧颧髎下针。 5.肺开窍在鼻,鼻子问题要从肺上治。肺主皮毛,初症,风池是风进入的地方,扎肺俞,肺募穴中府,俞募治疗,也可。 6.鼻子问题,先下合谷、迎香;还有一点,再下通天,还有再烧上星。可以慢慢加上去扎穴道,最快的先下,好了就不要下了,还不行,再往下找穴。 7.一般的流鼻血,下合谷、天府穴。如果一直流鼻血,要考虑是否是癌症。治疗的方式,压脊椎有压痛点,用俞募治疗。 8.久病治在太渊穴,俞穴等于阴经的原穴,阳经大肠经的络穴是偏历,下太渊及偏历。 四、治耳症:耳鸣化脓 1.肾主耳,有三个穴道,最上耳门,中间听宫,下面听会。三个穴道,采轮刺法,这三个穴道由胆经、三焦经、小肠经在管。 2.久鸣是虚,补肾,针肾俞、志室、京门,脏会章门。下复溜穴,采斜刺及迎随法,对身体方向刺,补用青龙摆尾。 3.实症,下然谷及外关穴。 4.耳朵化脓,脓水流出,麝香矾石散。矾石是燥剂,麝香无孔不入,麝香二矾石四十五。 5.小孩子耳朵为什么会有脓水,是因为初生小孩,没有把小孩倒过来,中医会把小孩倒过来打屁股,小孩一哭,耳朵、鼻子、嘴巴里面的羊水就跑出来了。 倪海厦人纪-针灸63课笔记 五、面部中风与起因 1.一般的中风,不是脸部中风瘫痪,嘴角流涎,针地仓。 2.面部中风,可闭眼的一侧是健侧,不闭眼一侧是患侧。 3.治疗时,两边一起下,先健侧,后患侧。先扎对侧合谷,用三寸针下地仓透颊车,左右捻针,平补平泻。可以再针太阳经瞳子髎,扎完健侧再扎患侧 4.等脸正了以后,还要结尾,针人中、承浆,有固定作用。 5.面部中风起因,大汗后脸对着冷气吹。 六、治舌症与扁桃腺炎 1.久咳的时候,可以放一片生姜灸,最好是大蒜或隔姜灸。 2.木舌症,大舌头,舌头没法翻,讲话不标准,将舌头翻起,两旁很多青筋,金津和玉液放血,舌头就软了。舌头中风,舌强不语也可以这么放血。 3.舌癌时舌头肿大,看上去是黄色。黄色主三焦,三焦是黄色的油膜,心主舌,在心和三焦上取穴。 4.下针心包经、心经,大陵、神门、通里、内关。原穴络穴,郗穴都可下针。 5.舌头正好在任脉的尾端,可下列缺,心募巨阙、少海穴(管阴蹻,阴蹻络到喉咙)。碰到积块,痞块,一律采消导的方式。 6.所有的癌症,几乎都是血症,治疗癌症,活血化瘀是基本原则。 7.扁桃腺肿,采天应放血,近取穴扎天突,下针列缺、照海。 8.扁桃腺是人体的防卫系统,因为有扁桃腺,高烧烧不上去。 9.治疗喉癌,下针列缺、照海,手上的少商、商阳放血。 七、甲状腺治症 1.甲状腺,又叫瘿瘤,大脖子,症状包括心悸、潮热、手抖、冒冷汗、眼睛凸。多吃海带海藻。远取穴少海穴。近取穴用人迎、照海、列缺、天突。

倪海夏《人纪》——针灸篇听课笔记

倪海夏《人紀》——針灸篇聽課筆記 倪師高超的醫術體現在《人紀》中,而倪師高超的醫德體現在“教學”中。國內沒有哪位“大師”的中醫造詣像倪師那麼全面,看看倪師《天紀》《人紀》《地紀》的佈局與名目就清楚了。看來學真正的中醫還是台灣來的正統,大陸已經落後了(感嘆!)。倪師的一大特點是重視中醫的普及教學,“著書立說、開班講課”遍布全球;其前沿陣地就是美國,搞得奧巴馬也來了興趣! 學習中醫講究方法,基礎知識是《人紀》,若為大師者必通《天紀》和《地紀》,即“不知易者無以為大醫”(孫思邈)。《人紀》講的是醫學知識,講哪些醫學知識呢?五本經典即可!並且要按順序看:1、《難經》,即學針灸;2、《神農本草經》;3、《黃帝內經》;4、《傷寒論》;5、《金匱要略》。五本書全是經典,對比國內的中醫教材有天壤之別!大家有興趣不妨去翻翻看;中國人真行,硬把一個好端端的中醫搞得不倫不類,愧對先人啊! 奇怪!近一百多年來,無論是孫中山(倡導禁止中醫)、還是毛澤東(倡導中西醫結合)、還是帄頭百姓,都從骨子裡看不上中醫;倒是黃頭髮藍眼睛的老外對中醫愈加青睞,奮起鑽研。美國知識界稱中醫為科學,稱西醫為科技;上述五部經典被視為解救人類的密碼,這究竟是為什麼?看看倪師的講解就清楚了,真是妙趣橫生啊!從這一點講,倪師倡導讀五部經典實在是功莫大焉! 倪師的《人紀》針灸篇,是我看到的講針灸最透徹、有趣、新穎的教材了。由於尊重知識,不便將原文載出,而只載出“聽課筆記”。懂的人,提綱挈領、時習知識;不懂的人,看也無趣,算是“有教有類”了。 針灸01(第一篇)聽課筆記 針灸的使用時機 以下情況不用針灸(總而言之:體力不夠,元氣很虛):1、病人氣血大虛(沒有元氣);2、剛行完房事;3、激烈運動大汗;4、酒後大醉。 艾——性:藥力向下找水、溫熱、純陽 採用艾草找到水:將艾草收集堆在一起燃燒,方圓五里的距離查看有煙冒出的地方就有水。 隔姜灸(最普遍):將新鮮的生薑切成銅錢大小的片,用牙籤出幾個洞;艾草拿一撮放在手掌心用力搓成條狀,揪一小段(一個單位為壯),將一壯的艾草放在生薑上;用火點燃,病人會感覺溫熱,生薑乾了就換一片。灸單不灸雙(灸三、五、七、九壯,這是陽數)。 刺水泡,從皮側水帄刺入,不留疤痕。 隔鹽灸(用於肚臍:神闕穴):鹽巴:採用海鹽或青鹽,需要炒過使用,讓熱量變溫後使用,將溫熱的鹽放在肚臍裡,將艾草放在鹽上燃燒進行灸,一般治療瀝症。 寒瀝(常使用隔鹽灸)——不消化,吃什麼排出來什麼;熱瀝——排便很臭。 隔蒜灸(用於肺,如咳嗽):採用一整顆就是一個的大蒜,切成片使用。色

针灸学治疗各论笔记整理98295

督脉:阳脉之海 任脉:阴脉之海 冲脉:十二经之海;血海 带脉:约束纵行躯干的诸条经脉 阴维脉:调节六阴经经气 阳维脉:调节六阳经经气 阴阳涩脉:调节肢体运动;司眼睑开合 5、十五络脉:十二经脉、任督二脉、脾之大络。加强表里两经的外部联系,补充十二经脉循行之不足。 任脉的别络名鸠尾,从鸠尾分出后散布于腹部。沟通腹部经气。 督脉的别络名长强,从长强分出,经背部向上散布于头部,左右别走足太阳经。沟通背部经气。脾之大络名大包,从大包分出后散布于胸胁部。沟通全身经气。 6、十二经别:十二经别从肘膝关节附近的正经别出(离);经过躯干深入体腔,与相关的脏腑联系(入);再浅出于体表上行头项部(出);在头项部,阳经经别合于本经的经脉,阴经经别合于其体表的阳经经脉(合)。 7、十二经筋:起始于四肢末端,结聚于关节、骨骼部,走向躯干头面。行于体表,不入内脏。主要作用:约束骨骼、屈伸关节、维持人体正常运动功能。 足三阳经筋走于足趾,循股外上行结于贲(面);足三阴经筋起于足趾,循股内上行结于阴器(腹);手三阳经筋起于手指,循臑外上行结于角(头);手三阴经筋起于手指,循臑内上行结于贲(胸)。 三、经络的作用 ⑴联系脏腑、沟通内外

⑵运行气血、营养全身 ⑶抗御病邪、保卫机体 四、腧穴分类:十四经穴、奇穴、阿是穴 手太阴肺经11穴、 手厥阴心包经9穴、 手少阴心经9穴、 手阳明大肠经20穴、 手少阳三焦经23穴、 手太阳小肠经19穴、 足太阴脾经21穴、 足厥阴肝经14穴、 足少阴肾经27穴、 足阳明胃经45穴、 足少阳胆经44穴、 足太阳膀胱67穴。 头部:手足阳明循行于面额、手足少阳循行于头侧、手足太阳循行于面颊、头顶及头后。 躯干:手三阳循行于肩胛部、手三阴从腋下走出、足三阴循行于腹面部、足三阳行于中、阳明行走于前胸腹、太阳行走于后背、少阳行走于侧面。

[VIP专享]倪海厦针灸学习笔记1

倪海厦针灸学习笔记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53班-石家庄-李绍英申请签到 2016.02.04立春第1课集目录 一、针灸的使用时机与禁忌 1、警告启示 2、针灸的使用时机 3、灸之用法 4、针灸的禁忌 5、火罐的用法 6、穴位的丈量法则 二、针刺方法与九针型式 1、针刺入学方法 2、成人与幼儿的不同 3、常用的针号概念 4、十二经纳天干歌 5、十二经纳地支歌 6、十二经井荣俞经合 三、十二经络与奇经八脉简介 1、十二经络简介 2、任脉与督脉 3、奇经八脉简介 4、膀胱之募穴 5、小肠之募穴 6、三焦募穴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53班-石家庄-李绍英申请签到. 2016年2月5日《针灸大成》第2课学习心得 第一章针灸的使用时机 一、针灸的使用时机 遇到气血大虚、重病、刚刚失血过多、病患完全没有元气的时候,刚行完房事,时机不好、运动过后、大汗后,喝酒后,体力不够,不下针。 针可以用在所有的病上面。 灸就是“久”下加一个“火”字。用灸时就必须用艾绒。艾有一个特性,就是向下,艾会自己找水,找到水以后烟就往上升。 当针力不足的地方,我们就会用到灸,气血大虚时,可用灸的方式处理。 1、隔姜灸,是最普遍的。切一片姜,先戳几个洞,拿艾绒捏成金字塔状,放在生姜上面就是“一壮”。灸时姜片不用换。未烧完的艾丢到水里西灭掉。 灸的时候,灸单数不灸双数,艾为纯阳,取阳数。若灸后起了水泡,就从皮肤旁边用消毒过的针刺一个小洞,把水慢按排出来。 不论是什么病,灸膏肓穴灸百壮,无所不疗。灸到口干舌燥都没有关系。 2、隔盐灸 先将青(海)盐炒熟,(精盐不能用),要等盐变温一点,凉了,在填满神阙穴(肚脐),再

放艾绒上去灸。古病人不管是寒利或热利(只要食物没有消化就是寒,热利味道会很臭),灸神阙就可以了。 3、隔蒜灸 久咳时,要用蒜,放在舌上灸。心和肺最接近,舌为心表,把舌头往外伸,灸后心脏力量加强,咳嗽就会好。 灸的用途非常广,比如被毒蛇咬伤、蝎子、蜘蛛咬伤,任何的毒物咬伤,破伤风都可以用灸。 中医病情判断原则:病退时,就会由身上往四肢走,处方及所用穴道不能改;病进时,就会由四肢往身上走,处方及穴道错了,要想怎样解决它。 病人手指头破伤风红肿,用隔蒜灸在头尾灸两壮,退到劳宫时,病就离开心脏。 还有疱疹、蛇腰、锦蛇。第一种方法是:长这样一圈,在疱疹的头尾隔姜去灸它,反正就是把疱疹包围起来。第二种方法是:用干棉花薄薄的一层,上面涂上凡士林,烧掉即可。全蝎粉去药房买,你可以放到胶囊里面去,可以吃八到十颗。所以疱疹很好治。 一般热症不用灸法。当感冒发烧,病人已经很热了,不要灸。流汗多的地方不灸,手掌汗比较多,也不灸。津液很多的地方不要灸,眼睛不要灸,阴部不灸。病人有痔疮时,已经是热了,也不能灸。 针灸有些禁忌。歌诀:“针而勿灸灸勿针,针经为此常叮咛;庸医针灸一齐施,徒施患者炮烙刑。” 古有名训,针就是针,炙就是灸 《针灸大成》书上所说的:左病右治,右病左治。对称治疗。 4、米粒灸 把一点点的艾绒,捏成像米粒一样大。用凡士林先涂在欲灸的穴道上,将它放在上面灸。用在什么地方呢,如鼻窦炎、鸡眼,我们用香来点,灸三壮、五壮,就看病有多深。 灸的大原则是:痛灸到不痛止,不痛灸到痛止。 最高明的医生,就是把病治好了,又不伤病人的元气。 中医经典魔鬼特训53班-石家庄-李绍英申请签到。 2016年2月6日《针灸大成》第3课学习心得 二、针灸急救 (一)、针灸急救 1、针人中:把人中分三段,取上面三分之一处下针,针要斜刺往上。 2、十宣放血:捉五个手指,一下刺完,五只指头一起挤放血。 3、足十宣放血。 4、涌泉放血。 5、百会放血。当病人整个脸都呈红色时,就是刚中风,就在百会放血。放血时,让病人躺下头靠床沿往下垂。当病人清醒后,再躺好。 三、火罐的使用 1、火罐也是针具。 2、火罐可以吸脓、吸淤血。痔疮、扭伤或刺到都可以用火罐。乳中、多汗、头部不能用火罐。 第二章针灸穴位丈量方法 同身寸:三指并拢是二寸,四指并拢是三寸。看病人的手。大都用在四肢及经络间。

针灸学 名词解释

经络:是指人体内运行气血、联络脏腑、沟通内外、贯穿上下的通路包括经脉和络脉。 奇经八脉:是指别道奇行的经脉,包括督任冲带阴阳维跷脉。 一源三歧:是指奇经八脉中的督脉、任脉、冲脉皆起于胞中,同出于会阴。而分别循行于人体的前后正中线和腹部两侧,故称为“一源三歧”。 血海:由于冲脉可涵蓄调节十二经气血,故称“十二经之海”,又称血海。 十二经别:是十二正经离、入、出、合的别行部分,是正经别行深入体腔的支脉。 十二经筋:是十二经脉之气输布于筋肉骨节的体系,是附属于十二经脉的筋肉系统。其循行分布均起始于四肢末端,结聚于关节、骨骼部,走向躯干头面。 十二皮部:是十二经脉功能活动反映于体表的部位,也是络脉之气散布之所在。 根结:指经气的所起与所归,反映出经气上下两极间的关系。 气街:是经气聚集运行的共同通路。乃头、胸、腹、胫。 四海:是指髓海、血海、气海、水谷之海的总称,为人体气血精髓等精微物质汇聚之所。 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内经》中又称作节、会、气穴、骨空。 十四经穴:是指具有固定的名称和位置,且归属于十四经脉系统的腧穴。该类腧穴具有治疗本经和相应脏腑病证的共同作用,又简称“经穴”。 奇穴:是指即有一定的名称,又有明确的位置,但尚末归入或不便归入十四经脉系统的腧穴。这类腧穴的主治范围比较单纯,多数对某些病证有特殊疗效。又称“经外奇穴”。 阿是穴:是指既无固定名称,亦无固定位置,而是以压痛点或病变局部或其他反应点等作为针灸施术部位的一类腧穴,又称“天应穴”、“不定穴”、“压痛点”。 特定穴:十四经穴中具有特殊性能和治疗作用并有特定称号的腧穴。将特定穴分为五输穴、原穴、络穴、郄穴、下合穴、背俞穴、募穴、八会穴、八脉交会穴和交会穴10类。 五输穴:十二经脉分布在肘、膝关节以下的5个特定腧穴,即井、荥、输、经、合穴,称为五输穴,简称“五输”。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输,所行为经,所入为合。 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输主体重节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逆气而泄。 原穴:是指脏腑原气输注、经过和止于十二经脉四支部的腧穴,称为原穴,又称“十二原”。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为十二经脉维持正常生理功能之根本。多分布在腕踝关节附近。 郄穴: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中的阴阳维跷之经气深聚的部位称为郄穴。郄穴共有16个,除胃经的梁丘穴之外,都分布于四肢肘膝关节以下。 下合穴:六腑之气下合于下肢足三阳经的腧穴,称为下合穴,又称“六腑下合穴”。 背俞穴:脏腑之气输注与背腰部的腧穴,简称“俞穴”。位于背腰部足太阳膀胱经第一侧线上。主治脏之虚证。 募穴:脏腑之气汇聚于胸腹部的腧穴,又称“腹募穴”。主治腑之实证。 八会穴:脏、腑、气、血、筋、脉、骨、髓精气会聚的8个腧穴。 腑会中脘脏章门,髓会绝骨筋阳陵;骨会大杼血膈俞,气膻中兮脉太渊 八脉交会穴:奇经八脉与十二经脉之气相通的8个腧穴。均位于碗踝部上下。 公孙冲脉心胸胃,内关阴维下总同;临泣胆经连带脉,阳维目锐外关逢 后溪督脉内眦颈,申脉阳蹻络亦通;列缺任脉行肺系,阴蹻照海隔喉咙。 骨度折量定位法:是指以体表骨节为主要标志折量全身各部的长度和宽度,定出分寸,用于经穴定位的方法。 拇指同身寸:以患者拇指的指间关节的宽度作为1寸。 横指同身寸:令患者将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并拢,以中指中节横纹为标准,其四指的宽度作为3寸。又名“一夫法”。 得气:古称“气至”,近称“针感”。当针刺入腧穴后,通过使用捻转提插等手法,使针刺部位产生经气感应,谓之得气;医者感到针下有徐和或沉紧的感觉;患者针下出现酸、麻、胀、重等感觉,可沿着一定的部位向一定的方向扩散传导。 行针:毫针进针后,为了使患者产生针刺感应,或进一步调整针感的强弱,以及使针感向某一方向扩散、传

倪海厦针灸篇演讲稿

校勘序 中华民族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中医更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几千年来一直维护着中华民族的健康。继承和发扬中医,本是我们与生俱来的使命。可是由于种种原因,中医的许多典籍目前在流传上仍有许多问题:或已出版而校对欠佳,或印量稀少而极难购得,甚或已经绝版。 本书基于网络流传的倪海厦先生人纪授课实录的《人纪系列针灸篇》扫描版电子书籍,经由诸多民间的中医爱好者,参阅古籍文献,共同校勘而成。我们在校勘的过程中对某些明显的错误给予了修改,对于无法确定之处,都保持了原样。同时完善了目录,并将竖版改为横版。我们力图提供正确无误的电子版,但限于精力与能力,错误在所难免。此外,校对过程增加部分脚注,脚注不代表本书作者原意,仅供初学者了解来龙去脉。 第一章针灸的使用时机 各位同学!今天是人纪班第一天开始上课,以后你们会慢慢学到很多中医的知识。我把你们统统当作完全没有中医的根基,完全不懂,所以我们从头开始讲。 有关针灸的起源、发源及历史,坊间的书上写了很多,我们不浪费时间讲,我们要讲书上没有的。针灸的使用时机、针灸的禁忌。针灸的使用比中药早了约一千年。从古到今,中医的针灸在施治上有几个大原则。

一、针灸的使用时机 遇到气血大虚、(重病、刚刚失过很多血、病患完全没有元气的时候)这时候我们不下针。另外,刚做完爱,行完房事后,也不针。时机不好、运动过后、大汗后也不针。喝酒后,不针。体力不够,不下针。针可以用在所有的病上面,从感冒到癌症都可以。针灸及中药都是可以独立成为中医的一个部门的。所以,此时我们不谈中药,只谈针灸来治病。而日后我在教各位《伤寒》《金匮》时,大家也一样把针灸忘掉,全用中药来治病。 灸呢?我们叫JIU,就是“久”下加一个“火”字。用灸时就必须用艾绒,为什么要用这个艾草,在古代,部队里没有西医,只有中医,那个时候都是中医。那部队沿路开拔的时候最重要的就是补给,除了食物以外,最重要的是水,没有水的话部队就不能行动。中医如何去找这个水呢?艾草它的生命力很强,再艰难的环境下都可以找得到它。艾有一个特性,就是向下,艾会自己去找水,找到水以后烟就往上升。如果部队要找水,就叫阿兵哥将艾草摊在土里烧,这时叫人到各处去看看,看到地上有烟冒出来的地方,那个地方下面就有水。为什么要灸?当针力不足的地方,我们就会用到灸,气血大虚时,可用灸的方式处理。 隔姜灸 我们有几种灸法,最普遍的就是“隔姜灸”。 我们隔姜灸就是切一片大概五十元大小的生姜,先戳几个洞,我示范给诸位看。拿一些艾绒捏成金字塔状,再将它放在生姜上面,这样一个单位叫“一壮”。在灸的时候,这个生姜片不用换。不要灸五壮,就换五片生姜,烧到温热,不用烧到很烫。感觉温热,不用很烫时就换一壮,在旁边放一个水盆,未烧完的艾就丢到水里熄灭掉。若不放水在里面,碗就会烧破。

针灸学期末复习 重点穴位 位置 主治

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属肺,络大肠,还循胃口。联络喉咙】: 中府(肺之募穴){横平第1肋间,旁开6寸}→ 尺泽(合穴){肘横纹上}吐泻、中暑、小儿惊风急症→ 孔最(郄穴){腕掌侧远端横纹上7寸,尺泽太渊线}→ 列缺(络脉;八脉交会穴:通任脉){腕掌侧远端横纹1.5寸。简便取穴:虎口平直交叉}头项寻列缺→ 太渊(输穴;原穴;八会穴之脉会){桡骨茎突与舟状骨之间}→ 鱼际(荥穴){第1掌骨桡侧中点赤白肉际出}→ 少商(井穴){拇指桡侧,指甲根角侧上方0.1寸}点刺放血:咽喉肿痛,昏迷 手阳明大肠经【属大肠,络肺。入下齿中,夹口、鼻】 商阳(井穴){食指末节桡侧}咽喉肿痛,热病,昏迷。可点刺放血→ 合谷(原穴){第2掌骨桡侧中点。简便取穴:拇指指间关节横纹,另一双拇、食指指蹼缘}面口合谷收。外感病。镇痛要穴。孕妇禁用→ 阳溪(经穴){腕背侧远端横纹桡侧,“鼻烟窝”}→ 偏历(络穴){腕背侧远端横纹上3寸。阳溪曲池连线}→ 手三里{肘横纹下2寸。阳溪曲池连线}→ 曲池(合穴){尺泽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清热要穴,隐疹→ 臂臑{曲池上7寸,三角肌前缘}→ 肩髃{肩峰外侧缘前段与肱骨大结节凹陷之间。简便取穴:屈臂外展,肩峰外侧缘呈现前后两个凹陷,前下方凹陷}→ 扶突{横平喉结,胸锁乳突肌前、后缘中间}一般不用电针,引起迷走神经中枢反应→ 迎香{鼻翼外缘中点旁,鼻唇沟中}胆道蛔虫症 足阳明胃经【属胃,络脾。起于鼻,入上齿,环口夹唇,循喉咙】 承泣{目正视,瞳孔直下}→四白{眶下孔}→地仓{口角旁开0.4}→ 颊车{下颌角前上方一横指,咬紧时咬肌隆起}→ 下关:闭口→头维{入发际线0.5,头正中旁开4.5}→ 人迎{横平喉结,胸锁乳突肌前缘}→ 梁门{脐上4寸,旁开2寸}→

倪海厦人纪疾病疑问解答 笔记

疾病疑问解答: 倪海厦人纪-针灸第74课笔记 1、椎痛:横的痛阳维脉管,扎外关;带脉痛扎临泣。督脉旁开半寸华佗夹脊,足三里、临泣。膀胱经痛简单,用子母补泻,对称治疗。就是椎痛,如第7椎痛,针后溪(管督脉),当椎外开1寸半膀胱经上下针;如该位置对应俞穴,再配合该经穴位的子母穴。 2、吐伤胆倒,b看成d,针日月(胆募,期门外开4寸),胆俞;用母穴、原穴、络穴都可,中脘也可(腑会) 3、梦游:肝藏魂,魂不归肝梦游。十三鬼穴有效。一般治肝,属虚症,气血阴阳不平衡。针肝俞、期门。补肝的时候强肾补土,魂归肝。 4、湿疹:按经络取郄穴。 生在鼠蹊部,如裤子太紧导致的更换。鼠蹊部只有肝经经过,肝经郄穴;筑宾穴(下半身解毒)。中医认为麻痒都是虚症。生在腋下,扎曲池,曲泽,心包经、心经经过。 大片湿疹按区域用梅花针点刺拔罐。可用新鲜艾叶煮水洗止痒。 5、骨质疏松,会在环跳发痛(骨病始于环跳)。无原因的,可针大杼(骨会)、绝骨(骨会)、肾主骨灸肾俞、京门、复溜。多喝骨头汤,补钙要配伍,不能吃纯钙(生结石),需天然。其他维生素一样,要取于自然。 6、日夜颠倒者,气血流注时间以当地为准。上夜班要轮换(长期夜班脸黑,身体不好)。 7、发秃:肝主发生长,肾主色泽(肾其华在发)。恐伤肾,发白。做化疗肝伤掉发。 8、一般治疗都是对称治疗,取对侧。但耳穴判断与治疗取同侧。 9、木舌症:舌硬语不清,在金津、玉液处放血。用纱布包住,抓舌一翻露出两个经外奇穴,刺血。针下列缺照海、廉泉。 10、肺病:眼白地方主肺,相生的都是正色,故黑点、黄点没关系,算正色。青丝、血丝、红点都是有病。眼白青蓝点是有寄生虫。 倪海厦人纪-针灸第75课笔记 1、肾结石点,脚上压痛点大部分在对侧,太溪到交信间的压痛点。有时在同侧,原因可能因病人开过刀,气血会自行绕道。 2、委中放血,脚尖踮起,拿米酒拍拍委中露出青筋,用三棱针放血,放出的毒血会喷出来。 3、关节脱臼,下针大抒、绝骨、肾俞、京门、天应(痛的地方)。膝关节(环跳,膝五针) 4、虚实辨症:新痛为实,久痛为虚,但是对于内科上任何痞块、肿块,无论多久都为实,没长东西为虚,在治疗上有肿瘤身体虚弱的病人时,要虚实结合效果更好,用针泻用灸膏肓、做三里等补元气。

跟诊倪海厦老师心得by方亮医师中医学习笔记

跟诊倪海厦老师心得(by 方亮医师)中医学习笔记 在国外汉唐中医就是神话一样的存在,愈重病,起沉疴,彰显中医疗病的巨大魅力,本文讲述方亮医师跟随倪海厦师的跟诊心得,其传统中医思维下的理法辨证及处方用药,师仲景古法,药简力专,值得医者借鉴学习。怀着恋恋不舍的心情,极不情愿地登上了从佛洲回多伦多的飞机,飞机在高空翱翔,我的心又回到跟诊在老师身边的日子里,数周以来,亲眼看到经方出神入化的治病威力,看到许多濒临死亡的患者被老师信手捻来的几味药救回来的笑脸,也看到一桩桩一件件因激素,化疗和手术摧残饱受痛苦而冤枉丢了性命的案例。肃然惊起,原来中医可以做到如此,暗自庆幸有机会来到桃花岛学到正统的中医。说来汗颜,学医从医至今十多年,书是翻了几本,病人也看了不少,其实心知肚明,辨证之法实在不通,临证治病,仅凭浅薄经验,乱枪打鸟是无上法宝,以所知一切有效之法并用,以求有效,一旦得效,则以为得法,雕虫小技视为至宝,现在想来无地自容。入宝岛,岂能空手而归,就把我一些粗浅的体会说来与大家分享:一、知常达变看老师人纪录影时,经常听到老师说何为正常人,当时觉得这些都是常识,未加重视。到了老师看诊现场才知道正常人定义的重要。西方医学为什么拥有大量先进的高科技设

备,建立了庞大复杂的医学理论,仍然常常会漏诊、误诊,常常不是过度治疗就是更本不知从何入手,究其原因就是被一大堆细枝末节的信息所蒙蔽,因果颠倒,反而忘了什么才是正常人,忽略了人的本能反应,既然不知何为正常,又怎么知道何为不正常,自然动手即错。大道至简,老师本从于内经的论述制定了正常人的标准,很简单:1、一年四季一日四时额凉手足温(体内能量运行正常,阴阳平衡之象)2、胃口好,饮食能自制(胃气平),食之有味(脾气充)3、睡觉容易入眠、能通宵(心肝血足),汗出正常(心气衡),睡时体表冬暖夏凉(表阳固密)4、大便每日晨起一行(肠道功能好)5、小便淡黄一天5-7次、睡时不小便(肾气旺)6、白天精神好,体力足(肺气足)7、脉一息四、五至和缓有力,春弦夏洪秋浮冬沉,寸脉大于尺脉,男子右脉大于左脉,女子反之(阴平阳秘)。凡此七条,过与不及皆为病象。天下的疾病古往今来,千变万化,现代医学发展不过短短百余年,所立病名足以万计,能治之病却寥寥无几。反观中医之妙,就在于执简奴繁,关键就是老师所说的读图之法,明白了人的正常之象,异常之处也就了了分明了,犹如高明的修车师傅,只用听就大致知道问题所在。反身再看曾经学过的中医四诊十问,恍然大悟,原来道在其中。二、精确诊断,明辩阴阳中医的最高境界唯“阴阳”二字。所有中医诊断法的

针灸学笔记整理00859

针灸学笔记 第一部分 一、针灸发展简史 1、最早的针灸学文献:《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 2、标志着针灸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内经》 3、又称《针经》的是:《灵枢》 4、针灸第一次总结:《内经》;第二次总结:《针灸甲乙经》;第三次总结:《针灸大成》 5、起承前启后作用的是:《针灸甲乙经》 6、最早的彩色经络腧穴图:唐代孙思邈绘制的“明堂三人图” 7、首次把任、督二脉和十二静脉并称十四经:元代滑寿编撰的《十四经发挥》 二、经络系统的组成 1、十二经脉在四肢的分布规律:手足三阳经:阳少太。手三阴经:太厥少。足三阴经:厥太少(内踝上8寸以下);太厥少(内踝上8寸以上) 2、十二经脉循行走向: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胸。 3、十二经脉交接规律:相表里的阴经与阳经在手足末端交接;同名的阳经与阳经在头面部交接;相互衔接的阴经与阴经在胸部交接。 ⑴表里的阴阳经在四肢末端交接: ①手太阴肺经与手阳明大肠经交接于食指端(商阳) ②足阳明胃经与足太阴脾经交接于足大趾内端(隐白) ③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交接于小指端(少冲、少泽) ④足太阳膀胱经与足少阴肾经交接于小趾端(至阴) ⑤手厥阴心包经与手少阳三焦经交接于无名指端(关冲) ⑥足少阳胆经与足厥阴肝经交接于大趾外端(大敦) ⑵同名阳经在头面部交接: ①手足阳明经交接于鼻旁(迎香) ②手足太阳经交接于目内眦(睛明) ③手足少阳经交接于目外眦(瞳子髎) ⑶相互衔接的阴经在胸中交接: ①足太阴脾经与手少阴心经交接于心中 ②足少阴肾经与手厥阴心包经交接于胸中 ③足厥阴肝经与手太阴肺经交接于肺中 4、奇经八脉: 督脉:阳脉之海 任脉:阴脉之海 冲脉:十二经之海;血海 带脉:约束纵行躯干的诸条经脉 阴维脉:调节六阴经经气 阳维脉:调节六阳经经气 阴阳涩脉:调节肢体运动;司眼睑开合 5、十五络脉:十二经脉、任督二脉、脾之大络。加强表里两经的外部联系,补充十二经脉循行之不足。任脉的别络名鸠尾,从鸠尾分出后散布于腹部。沟通腹部经气。 督脉的别络名长强,从长强分出,经背部向上散布于头部,左右别走足太阳经。沟通背部经气。 脾之大络名大包,从大包分出后散布于胸胁部。沟通全身经气。

倪海厦针灸课笔记01开篇(1)

针灸01(第一篇)听课笔记 (2010-01-23 10:29:00) 转载 分类:国学学习 标签: 杂谈 针灸的使用时机 ?以下情况不用针灸(总而言之:体力不够,元气很虚):1、病人气血大 虚(没有元气);2、刚行完房事;3、激烈运动大汗;4、酒后大醉。 ?艾——性:药力向下找水、温热、纯阳 ?采用艾草找到水:将艾草收集堆在一起燃烧,方圆五里的距离查看有烟冒 出的地方就有水。 ?隔姜灸(最普遍):将新鲜的生姜切成铜钱大小的片,用牙签出几个洞;艾草 拿一撮放在手掌心用力搓成条状,揪一小段(一个单位为壮),将一壮的艾草放在生姜上;用火点燃,病人会感觉温热,生姜干了就换一片。灸单不灸双(灸三、五、七、九壮,这是阳数)。 ?刺水泡,从皮侧水平刺入,不留疤痕。 ?隔盐灸(用于肚脐:神阙穴): 盐巴:采用海盐或青盐,需要炒过使用, 让热量变温后使用,将温热的盐放在肚脐里,将艾草放在盐上燃烧进行灸,一般治疗沥症。 ?寒沥(常使用隔盐灸)——不消化,吃什么排出来什么;热沥——排便很 臭。 ?隔蒜灸(用于肺,如咳嗽):采用一整颗就是一个的大蒜,切成片使用。 色白、辛辣入肺,放在舌头上灸,舌为心表,舌往前顶,心力量就加强, 心肺最近,用急治法。

?米粒灸(鼻豆炎、鸡眼):将艾绒揉成米粒大小,用凡士林固定于穴位处用 香点燃进行灸。 ?针灸的原则:病进——病沿着四肢的末梢向躯干、心脏走;病退:病从心 脏、躯干走向四肢的末梢。 带状泡疹:头尾隔姜灸; 古代用蜘蛛网盖住泡疹点之(一周左右愈); 现在可用干绵花代替蜘蛛网,图凡士林固定,点火; 全蝎烤干,放入胶囊里吃,8-9粒。 针灸的禁忌 ?针而不灸,灸勿针,针经为此常叮咛,针灸并施徒试患者炮烙刑。 ?针灸大全:左病右治;右病左治。 ?灸的原则:痛灸到不痛—浓泡瘤,痛到不痛(到了好的皮肤);不痛灸到 痛—脂肪瘤,不痛到痛(到了患处)。 ?热症不灸(感冒、发烧、痔疮),多汗、津液的地方不灸(头、脖、腋下、 手掌、眼睛、阴部)。 针灸02(任脉经穴篇)听课笔记 (2010-01-27 10:31:16) 转载 分类:国学学习 标签: 杂谈 任脉经穴篇 ?任脉:24个穴道——起于会阴穴、曲骨穴(腹下部耻骨联合上缘上方凹陷 处)、中极穴、关元穴、石门穴、气海穴、阴交穴、神阙穴(肚脐)、水分穴、下脘穴、建里穴、中脘穴、上脘穴、巨阙穴、鸠尾穴、中庭穴、膻中穴、玉堂穴、紫宫穴、华盖穴、璇玑穴、天突穴、廉泉穴、承浆穴。

完善针灸学实训教学的几点体会

基金项目:湖北中医学院院级教学课题,[200614]。 作者简介:孔立红(1960-),女,湖北中医学院副教授、博士。 完善 针灸学 实训教学的几点体会 孔立红,孟培燕,周华 (湖北中医学院针灸骨伤学院,湖北武汉430061) 关键词:针灸学;教学改革;实训教学 中图分类号:R 2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87X (2009)02-0069-01 针灸学 的实训教学,重点在于解决学生在掌握针灸学理论 知识的基础上,能较准确地在人体上找准穴位,较熟练地掌握针灸的基本操作方法和针刺的补泻手法。我们在教学改革中体会到,搞好 针灸学 的实训教学,应从如下几方面入手:1 增加模拟临床内容 教师先选择一些内容全面、可信度较高的病例,由学生自己进行辨证分析,拟出治疗原则、穴位处方和操作方法。这样做能引导学生积极思维,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缩短理论与实践的差距,强化动手能力。比如在学完治疗各论教学内容后,一部分学生分别模拟头痛、腰痛、胃痛、不寐等疾病患者,另一部分学生模拟医生对!患者?进行治疗。要求学生从接诊开始,运用中医望、闻、问、切四诊方法,做出诊断;并根据中医经络学理论辨证取穴,最后进行实体操作。由于学生在病案分析操作过程中,亲自体会了针灸临床诊治全过程,所以能较深刻地理解和掌握针灸治疗疾病的一般规律,为以后的临床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若条件许可,可预约适当的病人或患病的学生到实验室,由病人叙述病史,由学生分析后做出诊断并进行辨证取穴,讨论行针手法。最后由带教教师或学生综合大家的意见确定针刺穴位,进行现场治疗。这样,学生就能亲眼目睹针灸的神奇疗效,大大增强学习的兴趣,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2 将!针灸技术?提前讲授 !针灸技术?是 针灸学 的中篇内容,将!中篇?提前讲授的好处有:第一,能让初学者认识针具及掌握亳针的进针、运针和出针等手法,同时学习经络和腧穴知识。这样既可弥补集中学习腧穴时内容难以记忆的困难,又能及时把所学的手法知识应用于实践之中,从而巩固所学腧穴的定位、取穴、主治、操作等知识,同时提高学生对学习枯燥的经络腧穴内容的兴趣;第二,可使学生尽早开始刺灸法操作实践,增加动手机会,从而避免针灸 技术实训课时偏少的不足;第三,学生掌握针灸的技术操作以后,再讲解腧穴的操作要点,就比较容易理解和掌握了。提前教学时,应考虑以下几个因素: (1)提前的时间:将!针灸技术?提前至上篇(针灸理论)中!手三阴三阳?篇章后讲授,是较佳的选择。学生掌握了一定的经络腧穴基础知识,再学习针灸的基本操作技能,有利于其后学习比较抽象枯燥的经络腧穴知识,并能给学生提供较多的实践操作机会。 (2)课堂教学内容:如果把毫针刺法、灸法、拔罐法、三棱针法、皮肤针法、皮内针法、电针法、穴位注射法、耳针头针法等,内容全部提前讲授,就会出现前后内容衔接不紧、难以突出重点等问题。因此我们只把中篇针灸技术中最基本、最常用、必须掌握的亳针刺法、灸法和拔罐法等内容,提前教授。 (3)合理安排实训内容:实训课的内容可根据不同经脉穴位而定,特别是要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些有难度、有危险、不宜操作的穴位进行示范,使每堂实训课的内容不重复且重点突出。如在讲完足阳明胃经后,学生在全面掌握本经的循行和取穴后,以学习针刺下肢和腹部的穴位(如足三里、丰隆、天枢)为主,注意复习前面所学任脉上中极、关元等穴,由教师示范舒张进针法的操作,讲解针刺腹部时的操作要点,重点掌握下肢,特别是腹部的取穴及操作等。 3 合理安排实践和理论考试 针灸学考试应改革以往那种只考理论不考实践的传统方式。我们认为,针灸学的考试应包括理论知识考核与实践基本操作考核两个方面,这样能使学生重视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学习,而不偏重于某一方面。学生在校学习阶段就能基本掌握针灸法的基本知识与手法的操作技术,有利于为以后临床实习奠定牢固的理论与实践操作基础。 我们在教学改革中,增加了实践考试,且实践考试成绩占考 # 69#2009年4月第11卷第2期A pri.l 2009.V o.l 11,N o .2 湖北中医学院学报 Journa l o fH ube iU n i versity o f Chinese M ed i c i ne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