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瘟、猪丹毒、猪肺疫的鉴别诊断

猪瘟、猪丹毒、猪肺疫的鉴别诊断
猪瘟、猪丹毒、猪肺疫的鉴别诊断

猪丹毒是由猪丹毒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或慢性传染病。

本病主要发生于猪。不同年龄的猪都能感染,但以3-12个月龄的“架子猪”发病率最高。除猪以外,也可以感染其他家畜、家禽以及一些鸟类及鱼。人也可以感染发病,俗称为“类丹毒”病,从事畜牧、兽医、饲养、屠宰、食品加工、饲料加工、渔业等工作人员发生较多的职业性疾病。猪丹毒杆菌一般通过损伤的皮肤或粘膜侵入人体中引起发病。也可通过食肉感染,如食用带有猪丹毒杆菌而未经彻底灭菌的腊味、香肠、火腿、盐腌肉和未熟透的大块肉,烹调中生熟肉交叉感染等。因此,猪丹毒也是人畜共患的疾病。

一、活猪的检疫鉴别

本病在临床上分为三种:急性病例呈败血变化;亚急性病例在皮肤上呈现疹块;慢性病例呈疣性心内膜炎和多发性关节炎。

急性败血型病例:

个别病例不表现任何症状而突然死亡,多数病例的症状为体温升高达42-43度。稽留、虚弱、不愿走动、有时呕吐、结膜充血,粪便干硬呈粟状,附有黏液,后期出现下痢。严重的呼吸增快,黏膜发绀。部分病猪皮肤发生潮红,继而发紫,以耳、颈、背等部位较多见,指压褪色,指去复原,病程为3-4天,不死转为疹块型和慢性型。

哺乳仔猪、刚断乳的小猪,一般突然发病,表现神经症状、抽搐、倒地而死,病情多数不超过1天。

亚急性疹块型:其特征是皮肤表现出疹块。病初少食,口渴,便秘,有时恶心呕吐,体温升高至41度以上,通常发病后2-3天在胸、腹、背、肩、四肢等部位的皮肤发生疹块,呈方块形,菱形,偶呈圆形,稍突于皮肤表面。初期疹块充血,指压褪色,后期瘀血,紫蓝色,压之不褪。疹块发生后,体温开始下降,病势减轻。若病势严重的或久治不愈的,则有部分或大部分皮肤坏死,久而变成革样痂皮。注意这些疹块容易被黑毛猪的颜色所掩盖,检疫时须用手触摸体表,注意有否隆起的区域。

慢性型:一般由上述两型转变而来,病猪消瘦,贫血衰弱,四肢关节,特别是腕关节、跗关节因发炎肿胀,故步态强拘,跛行或卧地不起;伴发心内膜炎时,听诊心脏有杂音,心律不齐,迫使运动则心跳加速,呼吸急促;后期部分病猪可能出现四肢脬肿。另外,有的病猪皮肤成片坏死,变为黑色而脱落。整个耳壳或尾部,甚至蹄壳也可因坏死而脱落。

检疫中对本病的提示警惕症状:

1、急性型:体温高达42度以上,呈稽留热,在耳、腹及腿内侧的皮肤出现红斑,红斑的大小和形状不一,指压褪色,指去复原。

2、亚急性型:在颈、肩、胸、腹、背及四肢等处皮肤出现疹块,疹块比周围正常皮肤略隆起,有明显的界限,大小不等,多呈方形、棱形、不规则形、圆形;疹块的色泽最初为苍白色,以后变为鲜红或紫色或边缘白色,触摸时比正常皮肤硬些。

3、慢性型:四肢关节,特别是腕关节、跗关节常发生浆液性纤维性关节炎;发生疣状心内膜炎时。听诊有心脏杂音,有的皮肤成片坏死而脱落,也有整个耳壳或尾巴全部脱落的。

二、宰后对本病的检疫鉴别

1、急性型

其特征是除具有一般败血症的病理变化外,同时皮肤还出现丹毒性红斑,各天然孔黏膜瘀血,鼻、唇、耳及腿内侧等处皮肤和可视黏膜呈不同程度的紫红色,全身淋巴结发红肿大,切面多汁,呈浆液性出血性炎症;肝充血;心内膜小点状出血;肺充血,水肿;脾脏充血显著肿大,呈樱红色。被膜紧张,边缘钝圆,质地柔软,切面隆起,特别在脾头和脾尾的切面,脾白髓和小梁结构模糊,用刀背可刮下多量脾髓,变换切面角度,在明暗交替的瞬间,可发现比原有脾切面颜色为深的呈暗红色或紫红色,边缘较整齐的小圆圈,其中心脾白髓,称为“白髓周围红晕”.消化道有卡他性或出血性炎症,胃底及幽门部尤其重要,黏膜发生弥漫性出血,十二指肠及空肠前部发生出血性炎症。眼观肾肿大、柔软,在表面和切面常见针尖大或粟粒大的出血点。整个肾呈弥漫性暗红色,俗称“大红肾”.

2、疹块型皮肤的疹块与生前无明显变化。

3、慢性型

关节炎,关节肿大,有多量浆液性纤维性渗出液,黏稠或带红色。心内膜炎,在二尖瓣膜上有溃疡性或椰菜花样疣状赘生物。

1、猪瘟与猪丹毒的区别

检疫检验中对该病的警示性病变:胃和十二指肠急性出血性卡他性炎;全身淋巴结肿胀,呈弥漫性紫红色肾浊肿,暗红色伴发点状出血;脾肿大,樱红色,切面脾白髓周围有颜色深于随的圆形红晕,皮肤出现典型疹块,疣性心内膜炎,多发性关节炎。

三、检疫检验中猪丹毒与相似传染病的鉴别

疹块型与慢性型根据病变特点与其他传染病的区别不难,但急性败血型就要注意与其他传染病相区别。

1、猪瘟与猪丹毒的区别

类别败血型猪丹毒猪瘟

皮肤红斑充血红斑、指压褪色全身皮肤发红出血斑点、指压不褪色淋巴结充血肿大,呈紫红色伴发斑点状出血被膜及小梁沿线出血,切面呈大理石样花纹,肾脏呈暗红色,肿大散发点状出血呈贫血状态,密发点状出血。脾脏肿大,樱红色不见梗死切,面在脾白髓周围可见红晕脾脏肿大不明显,常见边缘有暗红色出血性梗死病灶。胃十二指溃疡表现急性出血性卡他性炎病变主要在大肠,肠型猪瘟,大肠有轮层状溃疡。

2、猪丹毒与猪巴氏杆菌病的区别

猪丹毒不呈现巴氏杆菌病时的纤维素性胸膜炎,巴氏杆菌病时脾通常不肿大。

3、猪丹毒与局限性炭疽的区别:猪丹毒缺乏炭疽时特征性咽喉炎性水肿和颌下淋巴结、肠膜淋巴结的出血性坏死。丹毒与败血型炭疽区别是脾脏肿大,但脾髓不软化。

四、猪丹毒肉尸及内脏的处理

1、肉尸和内脏有明显病变者,其肉尸、内脏和血液作工业用或销毁。

2、有轻微病变的肉尸及内脏高温处理后出场,血液作工业用或销毁,猪皮消毒后利用,脂肪炼制后食用。

3、规定高温处理的肉尸和内脏,应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超过24小时者,应延长处理时间半小时,内脏作工业用或销毁。

4、病愈的丹毒猪,皮肤上仅显灰黑痕迹。

猪丹毒的诊断与防治

摘要 猪丹毒是由猪丹毒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传染病,以急性败血症、亚急性皮肤疹块、慢性疣状心内膜炎、皮肤坏死和多发性非化脓性关节炎为特征。该病能感染各年龄阶段的猪,但主要侵害育成猪和架子猪。猪丹毒在我国各地普遍流行,给养猪业造成了较大的经济损失。随着各地养猪的规模化和技术化,加之实施以免疫预防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猪丹毒的防治水平不断提高,猪丹毒得到了有效控制。但由于近年来有的猪场忽略了猪丹毒等细菌性疾病的免疫预防,致使猪丹毒又有了流行的趋势。免疫接种和使用青霉素是防治猪丹毒的最有效、最简便最低廉的措施。 关键字:猪丹毒,特征,防治 目录 1.病原 (4) 1.1 分类、形态和特征 (4) 1.2 培养特性 (4) 1.3 血清型及其致病性 (5) 2.流行病学 (5) 2.1 传染源 (5) 2.2 传播途径 (5) 2.3 易感动物 (5) 2.4 流行特点 (5) 3.临床症状 (5) 3.1 特急性型 (5) 3.2 急性败血性 (6) 3.3 亚急性疹块型 (6) 3.4 慢性型 (6) 3.5 隐形型 (6) 4.病理变化 (7) 4.1 特急性型 (7) 4.2 急性型 (7) 4.3 亚急性型 (7) 4.4 慢性型 (7) 4.5 隐形型 (7) 5 诊断 (7) 5.1 典型临床特征 (7) 5.2 实验室诊断 (8) 5.3 鉴别诊断 (9) 6 防治 (9) 6.1 急性败血型治疗方法 (9) 6.2 亚急性型猪丹毒治疗 (10) 6.3 慢性型猪丹毒治疗 (10) 6.4 隐形型 (10) 6.5 预防 (11) 7 防治体会 (11)

参考文献 (11) 猪丹毒的诊断与防治 猪丹毒(swine erysipelas)是由猪丹毒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传染病,俗称“打火印”,是猪传染病中重要而古老的病种之一。该病主要侵害架子猪,特征性病理变化为急性型的败血症全身变化、亚急性型的特征性疹块变化以及慢性型的关节炎、心内膜炎和皮肤坏死等[1]。该病是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至今世界各国尚未彻底净化该病,常给养猪业带来重大的经济损失,呈世界性分布,对人类健康也易构成威胁[2]。1878 年,首次发现猪丹毒病。该病在我国最早发现于四川,1946 年以后,其他各省相继有所报道,是威胁我国养猪业的一种重要传染病[3]。 1.病原 1.1 分类、形态和特征 猪丹毒的病原为丹毒丝菌属红斑丹毒丝菌,习惯上又称之为猪丹毒杆菌,是一种革兰氏阳性无芽胞小杆菌,,是一种革兰氏阳性菌,具有明显的形成长丝的倾向,不运动,不产生芽孢,无荚膜。本菌为平直或微弯纤细小杆菌,大小为0.2~0.4微米×0.8~2.5微米。在病料内的细菌,单在、成对或成丛排列,在白细胞内一般成丛存在,在陈旧的肉汤培养物内和慢性病猪的心内膜疣状物中,多呈长丝状,有时很细。本菌对盐腌、火熏、干燥、腐败和日光等自然环境的抵抗力较强本菌的耐酸性较强,猪胃内的酸度不能杀死它,因此可经胃而进入肠道。革兰氏染色呈阳性,在老龄培养物中菌体着色能力较差。 一般化学消毒药对丹毒杆菌有较强的杀伤力,如3 %来苏儿、1 %-2%苛性钠、5 %石灰乳、1 %漂白粉、3 %克辽林5-15 min均可把该菌杀死。该菌耐酸性较强,猪胃内的酸度不能杀死杆菌,因此,该菌可通过胃而进入肠道。猪丹毒杆菌在体外对磺胺类药物无敏感性,抗菌素中对青霉素极为敏感。 1.2 培养特性 该菌为微需氧或兼性厌氧菌,在普通培养基上即能生长,pH值在6.7-9.2范围内均可生长,最适pH值为7.2-7.6,生长温度为5-42℃,最适温度为30-37℃。普通琼脂培养基和普通肉汤中生长不良,如加入0.2 %-0.5 %(W/V)葡萄糖或5%-10%的血液或血清,并在10%的CO2中培养,则生长旺盛。猪丹毒杆菌在血液或血清琼脂平板上培养的菌落形态,根据来源不同,有光滑型(S)、粗糙型(R)和介于两者之间的中间型(I)3 种类型,三者间在一定条件下可发生互变。急性病猪分离的菌落为S型,培养24h其菌落纤细、针尖大呈露珠样、透明、表面光滑、边缘整齐、有微蓝色光,直径小于1mm;在鲜血琼脂培养基上呈α溶血环,菌体短细,毒力很强,在肉汤内培养轻度均匀浑浊,无菌膜,有少量沉淀。粗糙型菌落(R型)一般多见于久经培养或慢性病猪和带菌猪的分离物中,菌株毒力很低,菌落较大,表面粗糙,边缘不整,土黄色,呈长丝状;在肉汤中培养时,明显浑浊,有多量沉淀。中间型菌落(I 型)呈金黄色,毒力介于光滑型和粗糙型之间。明胶穿刺时,细菌沿穿刺线向四周发育,呈试管刷状生长,明胶不液化,为丹毒杆菌的特征。在麦康凯琼脂上一般不生长。 猪丹毒杆菌可发酵葡萄糖、果糖和乳糖,产酸不产气,一般不发酵甘油、山梨醇、甘露醇、鼠李糖、蔗糖、松田糖、棉实糖、淀粉、菊糖等。该菌能产生H2S,不产生靛基质和接触酶,不分解尿素,在石蕊牛乳中无变化,MR试验及VP试验阴性。 1.3 血清型及其致病性 至今已发现1a、1b、2-24和N型共26个血清型,大约80 %以上的猪源性分离株属1型(1a 和1b)和2型。不同血清型猪丹毒杆菌对流行病学、免疫防制、实验室诊断均有重要意义。其致病力及免疫原性与菌型有一定关系,1型菌的致病力较强,2型菌的免疫原性较好,而弱毒株的血清型最为复杂。败血型猪丹毒病例分离的菌株,95%以上为1a型;皮肤疹块型病例和慢性关节炎病例分离的菌株80%以上是1a型和2型[4]。引起猪急性经过或全身发疹

猪丹毒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毕业论文 浅谈猪丹毒诊断及其治疗 ***** 专业:动物防疫与食品检验 主考学校:甘肃农业大学 准考证号:442112100029 指导教师姓名职称:

22013年6月14日 浅谈猪丹毒诊断及其治疗 D Diagnosis and treat ment of swine erysipelass a n d t r e a t m e n o f s w i n e e r y s i p e l a s ***** TanwenJun

目录 摘要 (4) 关键词 (4) 猪丹毒病原体 (4) 流行病学 (5) 1传播特性 (5) 2流行特点 (5) 临床症状 (6) 1急性败血型 (6) 2亚急性疹块型 (6) 3慢性型 (6) 病理变化 (7) 诊断 (7) 1病理变化诊断 (7) 2实验室诊断 (8) 3血清学试验 (8) 4鉴别诊断 (8) 治疗方法 (8) 1西药治疗 (8) 2中药治疗 (9) 预防措施 (9) 1病前措施 (9) 2发病后的措施 (10) 附录 (10) 参考文献 (12) 后记(致谢) (13)

浅谈猪丹毒诊断及其治疗 ***** 摘要:猪丹毒是由猪丹毒杆菌引起的猪的一种急性、败血性、热性传染病,其临床特征主要表现是败血症症状、发高热、皮肤上出现紫红色疹块、纤维素性关节炎和疣状心内膜炎等。本病常为散发性或地方流行性传染,有时也发生暴发性流行。该病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对养猪业危害很大,是威胁养猪业的一种重要传染病,而且也是一种人兽共患病。为了使养猪户更多地了解该病,加强防范意识,本文就猪丹毒的临床症状、诊断、防治措施方面等进行了较全面的阐述。 关键词:猪丹毒症状诊断治疗 1.猪丹毒的病原体 猪丹毒的病原为红斑丹毒丝菌,是一种革兰氏染色阳性(紫色)丹毒丝菌,俗称猪丹毒杆菌,它不形成芽孢和荚膜,无运动性,呈单个、成对或成堆存在,在白细胞内一般成丛存在。对酸的抵抗力很强,耐胃酸。 本菌为微需氧和兼性厌氧菌,在普遍培养基上可以生长,培养温度为37℃,pH7.2~7.5。在普遍琼脂平板上生长较差,长成半透明极小的圆形菌落,如添加血液或血清时则生长较好;在血液琼脂平板上生长呈圆形、光滑、灰白色、透明、边缘整齐、针尖大露珠样的小菌落;在鲜血琼脂培养基上,菌落周围形成狭窄绿色溶血圈;在肉汤培养中,呈均匀的微浑浊,不形成菌膜和菌环,底部有少量沉淀,振摇后,沉淀物上升呈絮片状;在明胶穿刺培养时,沿穿刺线横向放射状生长,表现为特征性的试管刷状,是区别于李斯特氏菌的一个特征。在固体培养基上培养24h后,用显微镜反光观察,有光滑S型,菌落小呈蓝绿色,荧光强,毒力强,从急性病例分离的菌株大多为S型;粗糙R型,菌落呈土黄色,无荧光,毒力弱,从慢性病猪、带菌猪分离的菌株为R型;中间I型,呈金黄色,荧光弱,毒力介于上两型之间。 根据菌体抗原不同,将猪丹毒丝菌分为25个血清型,我国主要是1a和2型。猪丹毒杆菌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很强。在阴暗的地方可以生存1个月以上,在室

非洲猪瘟常见问题

非洲猪瘟常见问题 【关于非洲猪瘟】 問 1.非洲猪瘟会对人类造成影响吗? 答 1.非洲猪瘟并非人畜共患病,只传猪,不传人。 問 2.病毒有机会变种然后传人吗? 答 2.专家指出,这病毒在过去一个世纪都未曾出现变异而引致跨物种传播。 問 3.市民进食了受感染猪肉的后果? 答 3.非洲猪瘟并不传人。猪肉彻底煮熟后可放心食用。 問 4.政府有甚么措施确保鲜猪肉的食用安全? 答 4.所有本地或入口的活猪在供应市场前,都必须在屠房通过严格的宰前及宰后检验以确认猪只适宜供人食用,方可供 应市场。 另外,所有入口的活猪均附有有效的动物卫生证明书,确 保活猪来源可靠及健康状况良好。市民切勿购买来历不明 的猪肉,及必须彻底煮熟猪肉才可进食。 問 5.受感染猪只会否流出市面? 答 5.食物环境卫生署(食环署)会在边境管制站检查入口猪只的动物卫生证书及健康状况。 所有本地或入口的活猪在供应市场前,都必须在屠房通过 严格的宰前及宰后检验以确认猪只适宜供人食用,并在需 要时(例如怀疑猪只受到感染)抽取样本进行测试,经确定 没有猪只感染后才会屠宰和供应市场。

【应对策略】 問 6.既然非洲猪瘟不传人,为甚么还要做应对工作? 答 6.非洲猪瘟在猪只之间传染性十分高,可以在短时间内造成大量猪只死亡,现时并无疫苗预防,因此对养猪业构成的 风险甚高。 政府须及早部署应对工作,目的有三: 一、保障本地养猪业,防范疫病传入本地养猪场; 二、保障本港活猪供应稳定,尽量减低内地疫情对供港活 猪数量的影响;及 三、防范疫病传播到其他地方。 問 7.政府在过去数月采取了甚么预防措施? 答 7.自2018年8月初内地出现首宗个案后,特区政府已密切监察疫情,并作出戒备和及早落实相应措施。重点如下: ●渔农自然护理署(渔护署)与各猪农保持沟通和加强巡 查所有本地猪场,要求并确保他们实施良好的生物安 全措施; ●要求猪场加强清洁和消毒进出猪场的车辆和人员; ●加强清洁和消毒进出屠房的车辆和人员,包括在上水 屠房兴建消毒池; ●暂停从内地输入种猪; ●修改养猪场牌照条例,于2019年1月12日起全面禁 止贮存或使用厨余、餐余或其他含有或曾与猪肉及猪 肉产品接触的食物残余喂饲猪只; ●制订非洲猪瘟的监测方案,对怀疑感染非洲猪瘟的猪 只抽取样本进行测试; ●提供资助及贷款协助农友采购加强生物保安的设施 等;及 ●食环署与香港海关合作,堵截非法入口生肉。 問 8.政府如何加强堵截和打击非法携带生肉入境? 答 8.食环署已与香港海关加强打击非法携带生肉入境。2018年1月至11月,食环署就非法携带生肉入境作出294宗检 控,亦发出125封警告信。食环署对首次携带生肉入境及

丹毒的中西医诊疗规范

丹毒相当于西医的急性网状淋巴管炎。生于下肢者称流火;生于头面者,称抱头火煤油灯新生儿多生于臀部,称赤游丹。 【中医辩证分型】 多因多因血分有热,外受湿热火毒之邪,相互搏结所引起,发病与风热、湿热、火毒关系密切,而尤以火毒为先,临床以发病迅速,色如涂丹为主证,故本病属阳证。实证、热证。发于头面者挟有风热,辩为风热毒蕴;发于下肢者,挟有湿热,辩为湿热毒蕴;发于新生儿,则辩为蜰毒蕴热。 【西医诊断要点】 1、全身症状:起病急骤,病人常有头痛、畏寒、发热、恶心呕吐等前驱闭关。 2、局部闭关:好发于颜面及下肢,表现为水肿性红斑,颜色鲜红,中间较淡,边缘清楚, 并略隆起。手指轻压可使红色消退,但在压力除去后,红色即很快恢复。红肿向四周迅速蔓延,中央的红色消退,脱屑,颜色转为棕黄。病情严重者在红斑中间出现大疱或血疱,很少化脓。少数患者可出现皮肤片状坏死,以幼儿及年老体弱者容易发生。局部有烧灼样痛,附近淋巴结肿大、疼痛。 3、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白细胞总数升高,中性白细胞增多; (2)血沉可增快; (3)病理切片真皮高度水肿,血管淋巴管扩张,真皮中有广泛中性多形核白细胞浸润,可深达皮下组织。 4、鉴别诊断: (1)类丹毒:常见于手部,与职业有关;范围小,来势慢;无明显全身症状。 (2)接触性皮炎:有接触原发性刺激物致敏史;病变多局限于接触部位;皮损以肿胀,水疱,丘疹为主,自觉刺痒,无触痛;无明显全身症状。 (3)急性蜂窝织炎:皮肤紫红,肿形隆起,边缘炎症较轻,界限不清,稍发硬而坚实,按之有凹陷。 (4)药物性皮炎:发病前有服药史;变可见面部红肿,两目合缝,但边界不清;无恶寒发等全身症状。 【治疗】 (一)中医治疗 1分证论治: (1)发于头面部,皮肤火焮红灼热,肿胀疼痛,或有水疱,眼胞肿胀难睁;兼见恶寒发热;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 治法:清热解毒,疏风消肿。 方药:普济消毒饮加减,大力子5g、马勃3g、黄芩10g、黄连10g、连翘15g、板蓝根15g、薄荷3g、僵蚕5g、桔梗6g、柴胡6g、甘草6g。 (2)湿热毒蕴证:发于下肢皮肤红赤肿胀,灼热疼痛,或有水疱、斑,甚至皮肤坏死,反复发作,可形成大脚见伴发热。口渴少饮,,便结或便溏臭秽,小便黄,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利湿,活血解毒。 方药:五神汤合萆薢渗湿汤加减,银花15g、萆薢12g、牛膝10g、地丁草15G、当归10g、赤芍10g、生地10g、丹皮10g、生薏仁20g、车前子15g(包煎)、黄柏10g、泽泻10g、桃仁10g。 (4)胎毒蕴热:发于新生儿,局部红肿灼热,可呈游走性,伴有壮热烦躁,舌质红,苔黄。

猪丹毒的预防及治疗方法

猪丹毒的预防及治疗方法 ?点击次数:701 ?日期:2013-10-25 11:17 ?编辑:admin ?来源:华夏养猪网 ?评论 猪丹毒是猪丹毒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传染病,多呈地方性流行和散发,不同年龄的猪均可发生,但多见于3-12月龄猪,病程2-4天,大猪病死率40%-90%,往往损失严重,目前集约化养猪场比较少见,但仍有发生。 一、病原简介 猪丹毒杆菌属于革兰氏阳性菌,可分为三种类型:即S型(多是急性型)、R型(慢性或老龄培养物)和I型(中间型)。本菌对自然环境的抵抗力较强,一般的消毒药就能杀死。 本菌的耐酸性较强,猪胃内的酸度不能杀死它,因此可经胃进入肠道,引起发病。 二、主要症状 1、急性型:以突然爆发、急性经过和高死亡率为特征,个别猪只不表现任何症状即突 然死亡。病猪主要表现有:高烧不退,精神不振、不食或呕吐、结膜充血、粪便干硬且附有粘液,有的后期腹泻。发病1-2天后,皮肤上出现红斑,其大小和形状不一,以耳、颈、背、腿外侧较多见; 2、亚急性型:其主要特征是皮肤疹块。病初食欲减退、精神不振、不愿走动,体温41℃ 以上,在胸、腹、背、肩及四肢外侧出现界线分明的大小不等的红色疹块,压之褪色,逐渐转成紫红色以后结痂似龟壳样,俗称“鬼打印”或“火打印”。 3、慢性型:以慢性疣状心内膜炎及皮肤坏死与多发性非化脓性关节炎为主要特征,病 猪食欲无明显变化、体温正常、全身衰弱、生长发育不良。其特征是背部、肩部、耳朵、蹄部和尾部形成局灶性坏死病变,主要表现为局部皮肤肿胀、隆起、坏死、结痂或形成黑色干硬的皮革样病灶。 三、防控措施

(一)预防 1、疫苗接种:在高发区域及高发季节时,在肉猪断奶后接种猪丹毒弱毒冻干苗或灭活苗,间隔一个月再接种一次。 2、加强饮水消毒和管理,防止病从口入,特别是使用自然水和浅表水的养殖户,以及喀斯特地貌的区域也要注意水源的消毒,包括冲栏用水。 3、注意饲料的清洁和卫生,确保饲料无丹毒污染,平时尽量不用湿料。 4、加强舍内卫生的清理,减少冲栏,做好防暑降温工作,避免出现高温高湿。 5、加强猪舍周边杂草及杂物的清理以及消毒,做好灭蝇灭蚊工作,减少吸血昆虫的传播。 6、注意病猪和病死猪的处理,防止传播病原。 7、高危地区适当增加青霉素类药物的保健。 8、提高警惕,平时仔细巡栏,及时发现及时处理。 9、对猪场的种猪或养户中大猪突然出现发烧、减料等症状的,可直接肌注青霉素400万单位/头做治疗性诊断。 (二)治疗 本病首选治疗药物为青霉素,药效快。如果发病猪为急性型,应采用短效青霉素大剂量注射,400-600万单位/头(即3-4支/头),每日注射两次,持续四天。如非急性发病,可采用注射长效青霉素,两天一次,连续三次,猪群可全群用0.1%-0.12%阿莫西林饮水或拌料。四环素对本病也有一定的效果,0.05%的剂量拌料可用于预防保健。

中小学学校关于非洲猪瘟防控工作的方案+非洲猪瘟防控工作领导小组

关于非洲猪瘟防控工作的方案 自2018年8月14日以来,全国各地多发非洲猪瘟。非洲猪瘟是由非洲猪瘟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将其列为法定报告的动物疫病,中国将其列为一类动物疫病。非洲猪瘟对人不致病,不是人畜共患病。但猪感染后,发病率和病死率可高达100%。为进一步做实非洲猪瘟防控工作,切实保障师生食品卫生安全,特制定本方案。 一、工作原则 统一指挥,分级管理,整体联动,落实到位。 二、工作要求 (一)加强领导,高度重视 学校成立领导小组,强化工作职责,加强对防非洲猪瘟工作研究,完善各项应急预案的制定和各项措施的落实。 组长:xx 副组长:xx 组员:各班主任 (二)营造氛围,加强宣传 充分利用校内各种渠道进行防非洲猪瘟知识的宣传教育,组织、指导全校师生防非洲猪瘟知识的普及教育,广泛

开展防非洲猪瘟知识竞赛,不断提高广大师生防非洲猪瘟的意识和基本技能。 (三)地毯搜索,全面排查 在全校师生基本具备一定的防非洲猪瘟知识后,展开全面排查,不放过一边一角。 三、工作步骤 据悉只要是通过正规途径购买的猪肉,都可放心食用。非洲猪瘟病毒在猪肉烹煮处理的过程中较易失活,该病毒在60摄氏度的情况下,10分钟就会被灭活。日常烹饪过程中只要把猪肉煮熟煮透(包括最中间部位温度至少达到 60 ℃以上),病毒很快就会丧失活性并失去感染力。 (一)预防措施 1、通过正规途径购买猪肉。 2、高温杀菌,温度100摄氏度,保持十分钟以上。 3、制定学校食堂餐厨剩余物处置管理制度。 (二)防控管理 1、杜绝用未经高温消毒处理的泔水、食物残羹直接饲喂生猪。多项研究表明,食用被病毒污染的泔水是非洲猪瘟传播的重要途径之一。1957年和2007年分别发生于葡萄牙和格鲁吉亚的非洲猪瘟疫情,均由国际航班或者轮船产生的废弃泔水,直接饲喂生猪而引起。

[丹毒原因]丹毒的原因有哪些

[丹毒原因]丹毒的原因有哪些 丹毒的原因有哪些 1、多由皮肤或黏膜的破损处而侵入,也可由血行感染,故鼻部炎症、抠鼻、掏耳、足癣等因素常成为丹毒的诱因。 2、丹毒的病原菌为a族b型溶血性链球菌,偶有c型或c 型链球菌所致。 3、其他如营养不良、过分酗酒、丙种球蛋白缺陷及肾性水肿等皆可为丹毒的促发因素。 4、病原茵可潜伏于淋巴管内引起复发。 5、由于素体血分有热,外受火毒,热毒蕴,郁阻肌肤而发;或由于皮肤粘膜破伤(如鼻腔粘膜、耳道皮肤或头皮破伤,皮肤擦伤,脚湿气糜烂,毒虫咬伤,臁疮等),毒邪乘隙侵入而成。凡发于头面部者,挟有风热;发于胸腹腰胯部者,挟有肝火;发于下肢者,挟有湿热;发于新生儿者,多由胎热火毒所致。 丹毒如何鉴别诊断? 本病须与接触性皮炎,蜂窝组织炎,多形日光疹,血管神经性水肿等病鉴别。 1.接触性皮炎有接触史,局部红肿,边界不清楚,痒,皮疹有丘疹,水疱,大疱,糜烂,渗液,结痂等,白细胞计数不增多。 2.蜂窝组织炎发病部位较深,是皮下组织发炎,患处有触痛并略微红肿,境界不明显,炎症迅速扩展和加重,以中央炎症明

显,有显着的指压性水肿,以后变软,溃破化脓,排除脓汁及坏死组织。 3.多形日光疹是发生在面部及暴露部位的多形发疹,其损害有红斑,毛细血管扩张,水肿性红斑,斑丘疹,丘疱疹及水疱或苔癣化等多形皮疹。 4.血管神经性水肿为一种暂时性,局限性,无痛性的皮下或粘膜下水肿,多发生在组织疏松而易肿胀的部位,如眼睑,口唇,耳垂,外生殖器,喉头等处。 5.癣菌疹发于小腿部的癣菌疹,常呈红斑样,水肿不明显,足癣症状减轻或治愈后症状即随之消失。 6类丹毒有接触家畜,鱼类或屠宰工作中受伤史,损害多发生于手部为紫红色,不化脓,不易发生水疱,往往没有明显的全身症状,猪丹毒杆菌培养及接种试验阳性。 丹毒如何预防? 应积极寻找可导致致病菌进入的皮肤病变如湿疹的搔抓、破损或外伤,一旦发现这些皮肤病变应积极治疗。最常见、易被忽视而未予治疗的易感因素是足癣,可成为细菌进入皮肤的门户。嘱患者勿挖鼻。

猪丹毒的鉴别诊断与防治措施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eb14031664.html, 猪丹毒的鉴别诊断与防治措施 作者:王桂花 来源:《现代畜牧科技》2015年第06期 摘要:猪丹毒病可以通过流行病学研究、临床症状分析、解剖等措施来进行诊断,该病发生季节性较为明显,临床上分急性、亚急性和慢性三类。剖检时,急性期猪表皮有弥漫性充血,慢性期猪关节部位的病变明显。通过对猪丹毒病的皮肤表现和肢体、关节特点来和猪瘟、猪肺疫、败血性猪链球菌病和猪流感进行区分鉴别,提供针对性的防治工作,青霉素对该疾病的治疗效果比较理想。 关键词:猪丹毒;鉴别诊断;防治 1 流行情况 约有1/3~1/2健康猪的扁桃体和淋巴样组织内含有猪丹毒杆菌,该病变可以经过排泄物、分泌物进行传播。猪丹毒病的发病季节性明显,7~9月份是高发季节,集中于夏秋两季,如 果该地区属于常年气温稳定,无较大变化,那么猪丹毒病的发病不表现出季节性。猪丹毒病的病原体是红斑丹毒丝菌,也叫做猪丹毒杆菌,属于革兰氏染色阳性菌。 2 临床症状 猪丹毒病的临床潜伏期是3~7天。急性期发病的猪发病快速,部分猪在无症状情况下就会死亡。通常猪发病后,运动减少,呕吐,体温超过42℃,如果病猪能够存活,在1周内体 温会逐渐下降,恢复正常,眼结膜充血,存在便秘、腹泻等症状。发病2天内会出现指压褪色的红斑,一般3天内就会死亡,死亡率极高,超过了80%。 亚急性症状的猪会有食欲不振、精神萎靡、行动迟缓,3天左右会在胸颈部和四肢出现疹块,颜色由红逐渐变黑,形状各异。疹块会突出,形成界限,一般2周内都能够恢复。 慢性是急性和亚急性症状的归转。病猪有心内膜炎、关节炎、皮肤坏死等表现,皮肤坏死表明亚急性猪丹毒的一种归转,耳、尾、背会出现大面积的坏死症状,形成干性坏疽,存在脓性物,新生的皮肤颜色比较浅。 3 剖检变化 急性期病死的猪表皮会有弥漫性出血,在口鼻、耳、腹、大腿等部位表现的更加严重;内脏存在充血和水肿的情况,心外膜存在斑点性出血,可在胃、十二指肠、空肠黏膜等部位发现出血点。

非洲猪瘟防控方法

精心整理西安市坤昱生物制品连锁有限责任公司 关于非洲猪瘟的预防控制应急方案 西安市坤昱生物制品连锁有限责任公司2018年承担西咸新区沣东、沣西动物强制免疫疫苗的实施工作,同时也承担辖区应急疫情的预防处置等工作;近期非洲猪瘟在我国多个省区相继发现,上级管理部门多次召开会议,拟定措施;坤昱公司作

猪场启动非洲猪瘟紧急防控方案势在必行!众所周知,疫病的传播需要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动物,三者缺一不可,所以我们要做的就是:消灭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做好生物安全防控!为此,公司拟定了紧急预防控制方案 1、分区管理降低传播风险

猪场爆发疾病大多数是以人员、物资或车辆为媒介进行传播,猪场实行分区管理,可有效减少猪场各区域之间交差污染的机率。建立一套强大的后勤保障系统,通过对猪场的人员、物资、设备、运输、维护等全方位的管理、支持和服务,以避免猪场过多与外界接触而带来的疾病传播风险。 2、做好生物安全防控措施 ⑷死猪处理结束后,要及时清洗、消毒死猪转运工具及经过的路线 。

3、严格把控进苗过程 1、引苗时,车辆尽量避开其他运猪车辆;装猪前认真检查车辆清洗情况,保证清洗至眼观无粪便、无泥沙、无猪毛的标准,合格后方可实施消毒、进场装猪。 2、运载猪苗的车辆在到达养户场前,要对其前脸、底盘、轮胎进行喷洒消毒。 3、卸猪苗时,严禁其他养户及闲杂人员参与。 4、 1 2 3 5 1 2 3 4 6 7 1 2、肥猪销售装车前,认真检查车辆清洗情况,保证清洗至眼观无粪便、无泥沙、无猪毛的标准,合格后方可实施消毒、进场装猪。 3、出猪结束后,养户要及时冲洗干净猪舍、过道、工具等生产物资,并用消毒药对其进行严格消毒。 西安市坤昱生物制品连锁有限责任公司

猪丹毒防治,猪丹毒用什么药最好

猪丹毒临床症状 一般将猪丹毒分为急性败血型、亚急性疹块型和慢性型。 急性败血型:此型最为常见,以突然暴发、急性经过和高的病死率为特征。在流行初期有一头或数头猪不表现任何症状而突然死亡,其他猪相继发病。病猪体温达到42~43℃,稽留不退,体弱,不愿走动,躺卧地上,不食,有时呕吐。结膜充血,眼睛清亮。粪便干硬呈栗状,附有粘液。小猪后期有的发生下痢。严重的呼吸增快,粘膜发绀。部分病猪皮肤发生潮红继而发紫,以耳、颈、背等部较为多见。病程短促,可以突然死亡。有些病猪经3~4天体温降至正常以下而死。病死率80%左右,不死者转为疹块型或慢性型。哺乳仔猪和刚断乳的小猪发生猪丹毒时,一般突然发病,表现神经症状,抽搐,倒地而死,病程多不超过1天。 推荐;治疗时每吨饲料中添加猪益肽2kg,连用5-7天,病发症状基本消失。 预防时每吨饲料中添加猪益肽1kg,连用3-5天,也可长期添加。让猪自身免疫力和抗病能力提高5倍-10倍, 特点:从高免猪血清抗体中分离,冻干,包被得到的特异性血清冻干粉,其具有抗细菌,抗病毒和抗外毒素等多种活性,并具有调理,凝集和沉淀病原体,以及中和病毒的作用.能有解机体发热、炎症和疼痛。该药作用迅速,30分钟内可减轻疼痛 亚急性疹块型:此型症状比急性型较轻,其特征是皮肤表面出现疹块,俗称“打火印”。病初精神不振,食欲下降,口渴,便秘。体温升高至41℃以上。通常于发病后2~3天后在胸、腹、背、肩、四肢等部的皮肤发生疹块,呈方块形、菱形或圆形,稍突起于皮肤表面,大小约一至数厘米,从几个到几十个不等。初期疹块充血,指压褪色;后期淤血,紫蓝色,压之不褪。疹块发生后,体温开始下降,病势减轻,经数日以至旬余,病猪自行康复。

非洲猪瘟基础知识

非洲猪瘟基础知识 国家生猪产业技术体系 非洲猪瘟(African swine fever, ASF)是由非洲猪瘟病毒(ASF virus, ASFV)引起猪的一种高度传染性疾病,临床上以急性、热性、出血性、高发病率和高死亡率为特征。非洲猪瘟的传入和疫情的出现,对我国养猪生产已构成严重威胁,高度重视非洲猪瘟的防控对于保障生猪产业的健康发展极其重要。本文内容涉及非洲猪瘟的危害与流行现状、病原学、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诊断及防控策略,供体系同行们参考。 一、非洲猪瘟的危害 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将非洲猪瘟列为法定报告动物疫病,我国将其列为一类动物疫病。该病对养猪业的危害极大,体现在:(1)非洲猪瘟病毒对家猪呈现高致死性,感染猪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可达100%,造成养猪生产的巨大经济损失;(2)严重影响生猪产业相关的国际贸易。发生和存在非洲猪瘟疫情国家的种猪、公猪精液、猪肉及其制品等的出口贸易受到严格限制和禁止。与生猪产业相关的其他行业也会相继受到影响;(3)非洲猪瘟病毒在组织和环境中的抵抗能力强,且目前尚无防控非洲猪瘟的有效疫苗。扑杀发病猪、感染猪以及与其接触的猪群,并进行无害化处置,这是控制非洲猪瘟最有效的措施。 非洲猪瘟病毒仅感染家猪、野猪以及钝缘蜱,不感染人。非洲猪瘟不是人畜共患病,对人类健康无影响。 二、非洲猪瘟的流行现状

1921年非洲猪瘟首次在肯尼亚报道,随后在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国家广泛流行和持续存在。非洲的野猪和钝缘蜱成为非洲猪瘟病毒的自然贮藏宿主。20世纪中叶开始,非洲猪瘟相继传入欧洲的葡萄牙、西班牙、法国、意大利、比利时、荷兰,以及加勒比海地区的海地和南美洲的巴西等国家。葡萄牙和西班牙已分别于1993年和1995年根除了非洲猪瘟,发生于比利时、荷兰、海地和巴西的有限疫情也成功得到根除。 2007年,非洲猪瘟传入格鲁吉亚,进而传入俄罗斯,并快速蔓延。随后相继扩散到与之交界和接壤的多个地区和国家,造成大量家猪和野猪发病死亡,并因疫情扑杀大批猪只,经济损失极其惨重。迄今,俄罗斯的非洲猪瘟疫情依然不断,并持续出现。 目前,非洲猪瘟在非洲地区和意大利的撒丁岛呈地方性流行,俄罗斯的疫情依然严重,罗马尼亚、波兰等东欧国家也有疫情报道。近年来,向OIE报告非洲猪瘟疫情的国家包括俄罗斯、罗马尼亚、波兰、匈牙利、捷克、乌克兰、拉脱维亚、立陶宛、爱沙尼亚、摩尔多瓦、科特迪瓦、南非、肯尼亚、尼日利亚、赞比亚等。 我国之前将非洲猪瘟列为严加防范的外来动物疫病。近期,我国确诊了三起非洲猪瘟疫情,兽医行政部门和动物疫病防控部门及时采取了有效的疫情扑灭措施。 三、非洲猪瘟的病原学 非洲猪瘟(ASF)的病原是非洲猪瘟病毒(ASFV),病毒主要的靶细胞是单核细胞和肺泡巨噬细胞。软蜱(钝缘蜱)是该病毒主要的传播媒介和贮藏宿主。ASFV主要以家猪/猪、家猪/软蜱/野猪、家猪/软蜱三种方式循环传播。ASFV是非洲猪瘟病毒科(Asfarviridae)、非洲猪瘟病毒属(Asfivirus)的唯一成员。病毒粒子直径约为200 nm,呈正20面体结构,由多层同心圆结构组成,由内到外依次是类核(nucleoid)、核壳(core shell)、内膜(inner envelope)、衣壳(capsid)和外囊膜(external envelope)。ASFV基因组为线性双链DNA分子,约为170~193 kb。基因组的两端通过部分碱基配

丹毒相关知识整理

丹毒 一.概念 丹毒(erysipelas)是皮肤淋巴管网的急性炎症感染,为乙型溶血性链球菌侵袭所致。 二.病因 丹毒的病原菌为A族B型溶血性链球菌,偶有C型链球菌所致。多由皮肤或粘膜的破损处而侵入,也可由血行感染,病人常现有皮肤或粘膜的某种病损,如皮肤损伤、足癣、口腔溃疡、鼻窦炎等,发病后淋巴管网分布区域的皮肤出现炎症反应,常累及引流区淋巴结,病变蔓延较快,常有全身反应,但很少有组织坏死或化脓。其他如营养不良、过分酗酒、丙种球蛋白缺陷及肾性水肿等皆可为丹毒的促发因素。 三.临床表现 起病急,潜伏期2~5天。前驱症状有突然发热、寒战、不适和恶心。数小时到1天后出现红斑,并进行性扩大,界限清楚。患处皮温高、紧张,并出现硬结和非凹陷性水肿,受累部位有触痛、灼痛,常见近卫淋巴结肿大,伴或不伴淋巴结炎。也可出现脓疱、水疱或小面积的出血性坏死。好发于小腿、颜面部,亦可见于其他部位,婴儿多见于腹部。具体表现为片状皮肤红疹、微隆起、色鲜红、中间稍淡、境界较清楚。局部有烧灼样疼痛,病变范围向外周扩展时,中央红肿消退而转变为棕黄。有的可起水疱,附近淋巴结常肿大、有触痛,但皮肤和淋巴结少见化脓破溃。病情加重时全身性脓毒症加重。此外,丹毒经治疗好转后,可因病变复发而导致淋巴管阻塞、淋巴淤滞。下肢丹毒反复发作导致淋巴水肿,在含高蛋白淋巴液刺激下局部皮肤粗厚,肢体肿胀,甚至发展成“象皮肿”。婴儿及老年体弱者可继发肾炎及败血症,皮损消退后可遗留色素沉着。 复发性丹毒是一种慢性丹毒。是在原发损害部位上,每隔几天、几周或几月甚至几年再发一次。再发的症状较一般丹毒为轻,每次发作时,患部稍微红肿、病人轻度发热和周身不适,往往在数日以后自然痊愈。复发性丹毒的好发部位是下肢,其次为面部,反复发作后,患处组织往往肥厚成为慢性淋巴水肿。 四.实验室检查 伤口破损处的拭子革兰染色和细菌培养;血抗链和血白细胞;下肢丹毒应行足趾间皮屑真菌学检查;面部丹毒应行鼻旁窦放射线检查。 组织病理其病理特征是强烈水肿,血管扩张,血管附近有很多嗜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及链球菌。淋巴管内壁的内皮细胞肿大。 五.鉴别诊断 本病须与接触性皮炎、蜂窝组织炎、多形日光疹、血管神经性水肿等病鉴别。 (1)接触性皮炎有接触史。局部红肿、边界不清楚、痒。皮疹有丘疹、水疱、大疱、糜烂、渗液、结痂等。白细胞计数不增多。

猪丹毒治疗方案

猪丹毒 1、病因 猪丹毒是由猪丹毒杆菌所引起的传染病。急性猪丹毒的特征为败血症和突然死亡。亚急性猪丹毒患猪的皮肤则可能出现红色疹块。 2、流行病学 猪丹毒杆菌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猪丹毒杆菌常由消化道侵入,随之繁殖于扁桃腺,继而造成病菌侵进血液循环。严重的菌血症迅速变成全身性败血症和突然死亡。稍后,病菌可滞留在皮肤,关节或心脏瓣膜,转变成亚急性及慢性型。 患猪主要为3月龄至上市龄猪群。有时候,后备年轻母猪亦感染。 3、临床症状与皮肤病变特征 其特征是一只或数只猪突然死亡。患猪体温升至42℃以上,高热稽留。急性猪丹毒的怀孕母猪常发生流产。感染后2-3天皮肤呈凸起的红色区域,此红斑大小形状不一。病好转时红斑可消失,病恶化时则融合成片。 亚急性疹块型:其特征是皮肤表现出疹块。通常发病后2—3天在胸、腹、背、肩、四肢等部位的皮肤发生疹块,呈方块形,菱形,偶呈圆形,稍突于皮肤表面。初期疹块充血,指压褪色,后期瘀血,紫蓝色,压之不褪。 慢性型以跛行和皮肤坏死为特征。发病初期为关节疼痛和发热,随后变成肿胀和僵硬。 急性病例不表现任何症状而突然死亡。部分初期病猪皮肤发生潮红,继而发紫,以耳、颈、背等部位较多见,指压褪色,指去复原,病程为3~4天,不死转为疹块型和慢性型。 猪丹毒的典型病变是皮肤红斑与疹块。慢性猪丹毒患畜的几个关节可见非化脓性关节炎。其他内部器官有时出现梗塞,特别是心瓣膜炎症时。 4、防治 基本原则发生后应立即使用药物控制,晚期治疗效果不理想。 1 对发病猪立即使用注射给药

芪泰素15毫升+比肟求1支 打120斤猪连用3天 2 对发病猪场全群混饲给药 优舒克1000g+黄芪多糖500克拌料1吨 连续使用1~2周。

猪丹毒的症状

猪丹毒是由猪丹毒丝菌引起的猪的一种急性传染病。 临床特征是:急性型呈败血症症状;亚急性型在皮肤上出现紫红色疹块;慢性型为非化浓性关节炎和疣状心内膜炎。诊断要点 (1)流行性特点本病虽然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在北方地区以夏季炎热、多雨季节流行最盛,而在南方地区则在冬春季节流行。常为散发性或地方流行传染,有时爆发流行。以4-6月龄的架子猪发病最多;在流行初期猪群中,往往突然死亡1-2头健壮大猪,以后出现较多的发病或死亡病猪;如能及时用青霉素治疗,常能得到显著疗效,终止此病的流行。 (2)临诊特征 急性型:比较常见,精神不振、体温42~43℃不退,以突然爆发,死亡率高。发病初期个别猪无症状突然死亡,食欲下降,结膜充血,粪便干硬,附有粘液,小猪后期下痢。耳、颈、背等部位皮肤潮红、发紫。临死前腋下、股内、腹内有大小形状不一的红斑,指压退色。常于3~4天死亡。发病后死亡率达80%~90%。 亚急性型(荨麻疹型):皮肤出现疹块,颜色紫红色,在胸部、颈部、腹部、背部、四肢等处出现,俗称“打火印”。手指压退色。疹块突出皮肤2~3毫米,可于几天后消退干枯,干枯后形成棕色痂皮,同时伴有口渴、便秘、呕吐、体温高症状。需要注意的是,也有不少病猪在发病过程中,症状恶化而转变为急性型而死。病程约1~2周。 慢性型:由急性型或亚急性型转变而来,也有原发性,常见关节炎,关节肿大、变形、疼痛、跛行、僵直。溃疡性或椰菜样疣状赘生性心内膜炎。心律不齐、呼吸困难、贫血。病程数周至数月。剖检病变 <1>急性型的死猪以败血症的全身变化和肾、脾肿大为特征;淋巴结肿大,切面多汁,或有出血。肾浴血肿大,呈似大紫肾,包膜散在弥漫暗灰色不规则斑纹,被膜易剥离,呈花斑肾。脾充血肿大,紫红色;切面外翻隆起,脆软的髓质易于刮下。胃底及,幽门部粘膜弥漫性出血和小点出血尤其严重。 <2>慢性型的死猪,可见左心二尖瓣有菜花样赘生物,或有关节炎。 防治方法 (1)做好预防注射,详见本册免疫与疫苗部分。 (2)及时用青霉素按公斤体重1.5-3万单位,每天2-3次肌注,连用3-5天。绝大多数病例的疗效良好,极少数不见效,可选用氧哌嗪青霉素,若与庆大霉素、丁胺卡那霉素合用,疗效更好。 (3)在非疫区搞好猪场的卫生、消毒等工作,可免受猪丹毒丝菌感染。 治疗方法

猪丹毒治疗方法

猪丹毒是由猪丹毒杆菌引起的猪的一种急性热性传染病。病程多为急性败血型或亚急性的疹块型,转为慢性的多发生关节炎、心内膜炎。主要侵害架子猪。 一、猪丹毒症状图片 如有更多问题,欢迎点击下方(右侧)咨询技术老师解决问题! 一、流行病学: 本病主要发生于猪,其它动物、人也可感染,称为类丹毒,良性经过。一年四季均可发生,炎热多雨季节多发。病猪、带菌猪是本病的传染源。主要经消化道,损伤皮肤,吸血昆虫传播。 二、临床症状:潜伏期短的1天,长的7天。 急性型:常见,精神不振、体温42—43℃不退,以突然爆发,死亡

高。不食、呕吐,结膜充血,粪便干硬,附有粘液,小猪后期下痢。耳、颈、背皮肤潮红、发紫。临死前腋下、股内、腹内有不规则鲜红色斑块,指压退色后而融合一起。常于3—4天死亡。 慢性型:由急性型或亚急性型转变而来,也有原发性,常见关节炎,关节肿大、变形、疼痛、跛行、僵直。溃疡性或椰菜样疣状赘生性心内膜炎。心律不齐、呼吸困难、贫血。病程数周至数月。 如有更多问题,欢迎点击下方(右侧)咨询技术老师解决问题! 三、病理变化 急性型猪丹毒肠粘膜发生炎性水肿,胃底、幽门部严重,小肠、十二指肠、回肠粘膜上有小出血点,体表皮肤出现红斑,淋巴结肿大、充血,脾肿大呈樱桃红色或紫红色,质松软,包膜紧张,边缘纯圆,切面外翻,脾小梁和滤胞的结构模糊。肾脏表面、切面可见针尖状出血点,肿大。心包积水,心肌炎症变化,肝充血,红棕色。肺充血肿大。 疹块型:以皮肤疹块为特殊变化。 慢性型:溃疡性心内膜炎,增生,二尖瓣上有灰白色菜花赘生物,瓣膜变厚,肺充血,肾梗塞,关节肿大,变形。 四、猪丹毒诊断 可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及尸体检查进行综合诊断,猪丹毒病应注意与其他疾病特别是与猪瘟、猪肺疫、猪流行性感冒、猪弓形虫病、

非洲猪瘟防控方案

西安市坤昱生物制品连锁有限责任公司关于非洲猪瘟的预防控制应急方案西安市坤昱生物制品连锁有限责任公司2018年承担西咸新区沣东、沣西动物强制免疫疫苗的实施工作,同时也承担辖区应急疫情的预防处置等工作;近期非洲猪瘟在我国多个省区相继发现,上级管理部门多次召开会议,拟定措施;坤昱公司作为辖区的防疫实施主体,公司立即成立应急疫情处理小组,由专为人负责,并设立24小时的专线电话,由专人看守,加强物资的保障和人员的安排; 一、病原特征 非洲猪瘟,动物一类传染病,是一种急性发热、高传染性猪病,发病病程短,死亡率高达100%,临床表现为发热,皮肤发绀,淋巴结,肾,胃肠粘膜明显出血。非洲猪瘟病毒 (ASFV)属于DNA病毒目, 非洲猪瘟病毒科, 非洲猪瘟病毒属成员, 是一种具有20面体结构,具有囊膜的双股线性DNA病毒。非洲猪瘟病毒的主要靶细胞是网状内皮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造成细胞凋亡,影响宿主的免疫系统。非洲猪瘟对人不致病,不是人畜共患传染病,非洲猪瘟病毒不耐高温,高温、碘类消毒剂可以有效杀灭病毒。 二、预防方案 1、控制传染源

根据中国法律和世界卫生组织相关规定,非洲猪瘟属于动物一类传染病,发现高度疑似非洲猪瘟病例,应第一时间向上级部门报告,如采样确诊,立即无条件采取封锁、扑杀、无害化处理、消毒等处置措施,禁止所有生猪及易感动物和产品运入或流出封锁区,控制传染源。2、切断传播途径 除疫点做扑杀消毒措施外,针对疫区和受威胁区域,禁止易感动物猪群调运及相关产品调出,关闭交易市场。养殖场切实做好猪群临床监察,加强消毒,切断传播途径。 防控非洲猪瘟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消毒,所有的养殖场从业者和兽医应该高度重视。非洲猪瘟病毒是囊膜病毒,对万金水口服碘高度敏感,碘和非洲猪瘟病毒囊膜表面的糖蛋白和脂蛋白接结合,即可快速造成病毒失去活性。根据这一特性,养殖场从业人员和兽医,加强消毒时,建议采用高度敏感的含碘消毒液或季铵盐1:50喷雾,主要对清扫工具、器械、雨靴和人员消毒,防止病原通过器械和用具在猪群传播,切断传染源。 3、保护易感猪群 目前全球暂未有针对非洲猪瘟有效的疫苗,世界大部分国家均采取防控结合,预防为主,加强消毒管理,提高猪群自身免疫。

猪瘟与猪丹毒的鉴别诊断要点

68、猪瘟与猪丹毒的鉴别诊断要点 猪瘟猪丹毒 季节不分季节多发于夏秋季节 年龄老幼都发病3~~~6个月 体温40.0~~41.5°C 42~~~43°C 食欲初期减退,渐废绝食欲废绝 皮肤较薄的地方有出血点指压不褪色指压褪色 粪便病初干硬,附有粘液,后期下痢,带血干硬如算盘珠,后期下痢 运动及姿势步态摇摆不稳有时出现神经症状后肢无力,关节发炎而跛行 咽喉有小出血点无 心脏内外膜有出血点内膜上有菜花样赘生物 胃及小肠出血性炎症充血,出血,胃底部大片出血 大肠回肠瓣附近扣状溃疡无 脾脏出血点出血,肿大 肾脏贫血,有小出血点暗红色水肿,有出血点 膀胱出血点无 淋巴结边缘出血,切面大理石状充血,肿胀,切面多汁 药物治疗无效青霉素疗效显著,磺胺类药物也有效69、猪瘟与猪丹毒的鉴别诊断要点 猪瘟猪丹毒 季节不分季节多发于夏秋季节 年龄老幼都发病3~~~6个月 体温40.0~~41.5°C 42~~~43°C 食欲初期减退,渐废绝食欲废绝 皮肤较薄的地方有出血点指压不褪色指压褪色 粪便病初干硬,附有粘液,后期下痢,带血干硬如算盘珠,后期下痢 运动及姿势步态摇摆不稳有时出现神经症状后肢无力,关节发炎而跛行 咽喉有小出血点无 心脏内外膜有出血点内膜上有菜花样赘生物 胃及小肠出血性炎症充血,出血,胃底部大片出血 大肠回肠瓣附近扣状溃疡无 脾脏出血点出血,肿大 肾脏贫血,有小出血点暗红色水肿,有出血点 膀胱出血点无 淋巴结边缘出血,切面大理石状充血,肿胀,切面多汁 药物治疗无效青霉素疗效显著,磺胺类药物也有效70、猪瘟与猪丹毒的鉴别诊断要点 猪瘟猪丹毒 季节不分季节多发于夏秋季节 年龄老幼都发病3~~~6个月 体温40.0~~41.5°C 42~~~43°C 食欲初期减退,渐废绝食欲废绝 皮肤较薄的地方有出血点指压不褪色指压褪色 粪便病初干硬,附有粘液,后期下痢,带血干硬如算盘珠,后期下痢 运动及姿势步态摇摆不稳有时出现神经症状后肢无力,关节发炎而跛行 咽喉有小出血点无 心脏内外膜有出血点内膜上有菜花样赘生物 胃及小肠出血性炎症充血,出血,胃底部大片出血 大肠回肠瓣附近扣状溃疡无 脾脏出血点出血,肿大 肾脏贫血,有小出血点暗红色水肿,有出血点 膀胱出血点无 淋巴结边缘出血,切面大理石状充血,肿胀,切面多汁 药物治疗无效青霉素疗效显著,磺胺类药物也有效71、猪瘟与猪丹毒的鉴别诊断要点 猪瘟猪丹毒 季节不分季节多发于夏秋季节 年龄老幼都发病3~~~6个月 体温40.0~~41.5°C 42~~~43°C 食欲初期减退,渐废绝食欲废绝 皮肤较薄的地方有出血点指压不褪色指压褪色 粪便病初干硬,附有粘液,后期下痢,带血干硬如算盘珠,后期下痢 运动及姿势步态摇摆不稳有时出现神经症状后肢无力,关节发炎而跛行 咽喉有小出血点无 心脏内外膜有出血点内膜上有菜花样赘生物 胃及小肠出血性炎症充血,出血,胃底部大片出血 大肠回肠瓣附近扣状溃疡无 脾脏出血点出血,肿大 肾脏贫血,有小出血点暗红色水肿,有出血点 膀胱出血点无 淋巴结边缘出血,切面大理石状充血,肿胀,切面多汁 药物治疗无效青霉素疗效显著,磺胺类药物也有效72、猪瘟与猪丹毒的鉴别诊断要点 猪瘟猪丹毒 季节不分季节多发于夏秋季节 年龄老幼都发病3~~~6个月 体温40.0~~41.5°C 42~~~43°C 食欲初期减退,渐废绝食欲废绝 皮肤较薄的地方有出血点指压不褪色指压褪色 粪便病初干硬,附有粘液,后期下痢,带血干硬如算盘珠,后期下痢 运动及姿势步态摇摆不稳有时出现神经症状后肢无力,关节发炎而跛行 咽喉有小出血点无 心脏内外膜有出血点内膜上有菜花样赘生物 胃及小肠出血性炎症充血,出血,胃底部大片出血 大肠回肠瓣附近扣状溃疡无 脾脏出血点出血,肿大 肾脏贫血,有小出血点暗红色水肿,有出血点 膀胱出血点无 淋巴结边缘出血,切面大理石状充血,肿胀,切面多汁 药物治疗无效青霉素疗效显著,磺胺类药物也有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