淀粉样肾损害

淀粉样肾损害
淀粉样肾损害

概述

淀粉样变性病(amyloidosis)是一种系统性疾病,为淀粉样物质沉积于全身不同脏器所致,沉积于肾脏者称肾淀粉样变性病(renal amyloidosis)。肾脏是淀粉样变性病最常见的受累器官之一,大量蛋白尿和肾病综合征是其主要临床表现,晚期肾功能可迅速恶化导致终末期肾衰竭,预后差。肾淀粉样变性病并不少见,有临床研究显示,老年患者(>60岁)中临床上初步推测为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经肾活检和详尽的其他检查,10%~20%被明确诊断为肾淀粉样变性病。它是老年非糖尿病继发性肾病综合征中常见的病因之一。

病因及发病机制

形成淀粉样物质的病因多样,其发病机制也不尽相同。

淀粉样蛋白是一类特殊蛋白,其结构成分呈多样性,目前已知至少有25种。

不同结构成分具有不同的理化特性和不同的亲组织性,由可溶性蛋白转变为不溶性并聚合形成纤维样物质沉积于细胞外基质,从而形成不同组织和器官的淀粉样变性病。常见并与肾脏受累较为密切的淀粉样变蛋白包括以下四种。

1.AL蛋白主要见于常见的原发性淀粉样变性病,部分与多发性骨髓瘤并发。

AL蛋白来自免疫球蛋白轻链氨基端可变区,可为λ或κ轻链,但以λ轻链居多。推测可能为浆细胞产生异常轻链片段或者轻链被巨噬细胞不正常裂解所致。

2.AA蛋白主要见于继发性淀粉样变性病,常见于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类风湿

性关节炎)、慢性感染和炎症(如慢性化脓性感染、肉芽肿性感染特别是结核、炎症性肠病)。AA蛋白的前体为一种急性时相反应物——血清淀粉样蛋白A(SAA),

虽微量存在于正常人血清,但在感染或炎症反应时可增加100~1 000倍。源于白细胞的丝氨酸蛋白酶可裂解SAA形成AA蛋白,持续沉积于组织则形成继发性淀粉样变性病。

此外,家族性地中海热等遗传性疾病也可因特定基因突变造成AA淀粉样变。

3.Aβ2M蛋白其蛋白前体为β2微球蛋白,临床上称之为血透相关性淀粉样变

性病。Aβ2M蛋白为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修饰的β2微球蛋白。Aβ2M蛋白可沉积于患者的关节、肌肉、内脏和滑膜等多种组织中,常呈现腕管综合征,见于长期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

4.家族性淀粉样变性病又称家族遗传性淀粉样变性病。根据临床主要受累器官

分为神经病变型、肾脏病变型和心肌病变型。其相应的淀粉样蛋白为其前体突变所致,如纤维蛋白原A-α链、溶菌酶和载脂蛋白A-Ⅱ等。

病理

肾淀粉样变性病肾脏体积通常增大,但也可正常大小,后期可缩小。

光镜:早期肾小球系膜区呈无细胞性增宽,进而逐步发展为GBM增厚、血管腔闭塞,形成无结构的淀粉样物质团块。沉积物刚果红染色成砖红色,偏振光下呈苹果绿色双折光。小动脉壁为淀粉样蛋白常见的沉积部位,肾间质、偶尔肾小管基底膜也可有淀粉样物质沉积。

免疫荧光:常规的免疫球蛋白和补体成分有时可呈非特异性阳性,一般无特殊诊断价值。临床上常用抗AA蛋白、抗κ或λ轻链、抗Aβ2微球蛋白抗血清来协助诊断相应的淀粉样变性病。

电镜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可见特征性细纤维丝样结构,直径为8~10nm,僵硬无分支、呈紊乱无规律排列。常见于肾小球系膜区、GBM、小血管壁和肾间质。

在病变早期,有时难以用刚果红染色证实,电镜超微观察则成为最重要的病理学诊断依据。

临床表现

多发于50岁以上,男性多见。淀粉样蛋白可沉积在不同的器官从而引起不同的临床表现。肾淀粉样变性病既可有肾脏受累的表现,也有肾外表现。

1.肾脏受累表现肾淀粉样变性病的临床表现一般可分为四个阶段:临床前期、

蛋白尿、肾病综合征和肾衰竭。

蛋白尿是该病常见的早期临床表现,25%~40%表现为肾病综合征。部分病例轻度蛋白尿可持续数年,少数可达10余年。患者一旦出现肾病综合征则发展迅速,平均存活时间仅为19个月,预后差。部分肾病综合征患者可合并肾静脉血栓,可加速肾功能恶化、偶可导致急性肾衰竭。部分患者可有镜下血尿,出现明显血尿者应排除膀胱和输尿管的淀粉样变性病。

该病患者高血压发生率较低,有时甚至表现为体位性低血压。推测与淀粉样病变所致周围神经病变和/或自主神经病变有关。

2.肾外表现

(1)AL型淀粉样变性病:常累及多系统。心脏受累可引起限制性心肌病;胃肠道受累可引起胃肠动力学异常,也可发生消化道出血;约1/4患者肝大;部分病人出现巨舌;周围神经受累多为感觉性多发性神经病,自主神经病变可引起体位性低血压和排汗障碍;皮肤受累可表现为淤血(斑)和皮下结节。

(2)AA型淀粉样变性病:胃肠道受累仅次于肾脏,表现为腹泻、便秘和消化不良。

(3)血透相关性淀粉样变性病:主要见于长期维持性血透患者,尤其是透析时间长达5~10年的患者。透析龄达10年、15年约有65%、100%%的患者发生该合并症。患者主要临床表现包括腕管综合征和淀粉样关节炎,肾脏受累少见、程度轻。

诊断与鉴别诊断

肾脏是淀粉样变性病最常见和易早期受累的器官。老年患者表现为大量蛋白尿甚至肾病综合征,特别是合并心脏和胃肠道受累者,或者既往有慢性感染或炎症性疾病者均应考虑到肾淀粉样变性病,必要时应进行肾活检证实。

肾脏病理学检查是诊断淀粉样变性病最可靠的手段之一。检出的阳性率可达85%~95%,在已知组织活检中阳性率最高。肾淀粉样变性病的诊断依据为光镜下肾小球内嗜伊红的均质无结构的团块状沉积,刚果红染色阳色;电镜下在肾小球系膜区、GBM和血管壁等部位可见8~10nm不分支、杂乱排列的细纤维丝样物质。

区别AA型和AL型淀粉样变性病除根据病史和临床表现外,肾组织免疫荧光或免疫组化可资区别。同样,鉴别不同成分的淀粉样变性病,也可应用不同成分的相应抗体予以鉴定。此外,AL型淀粉样变性病属浆细胞病,应用血/尿免疫固定电泳其单克隆轻链的检出阳性率可高达约80%%。

该病需与轻链沉积病、纤维样肾小球病、冷球蛋白血症、血栓性微血管病、恶性高血压、移植性肾小球病、免疫触须样肾小球病等相鉴别,肾淀粉样变性病刚果红染色阳性,而余者均阴性是重要的鉴别依据。此外,纤维丝的直径、形状、分布部位、范围和各自的临床及实验室检查特点等均有助于鉴别。

治疗

在支持治疗和对症治疗的基础上,肾淀粉样变性病患者的特殊治疗包括药物治疗和自体干细胞移植。终末期肾衰竭患者需接受肾脏替代疗法。

(一)药物治疗

1.原发性肾淀粉样变性病应用烷化剂等抗肿瘤药物抑制单克隆浆细胞株过度

增殖和轻链的产生是目前治疗原发性AL型淀粉样变性病的主要方法。应用美法仑[melphalan,0.15mg/(kg·d)]和泼尼松[0.8mg/(kg·d)]×7天,每6周1次(持续2年)是最常用的治疗方案。但仅约28%的患者对治疗有反应,表现为血或尿单克隆轻链消失或减少≥50%,或尿蛋白减少≥50%,肾功能维持稳定或有改善。

2.继发性肾淀粉样变性病主要针对原发病治疗,有效控制感染和炎症,常可使

继发性淀粉样变停止发展或好转,减少尿蛋白,延缓肾功能恶化。

3.家族性地中海热(AA型淀粉样变性病)应用秋水仙碱(1~2mg/d)有较

肯定的疗效。其可阻止蛋白尿产生,甚至偶尔可逆转肾病综合征和阻止肾功能恶化。

4.血透相关性淀粉样变性病选用生物相容性较好的高通量膜有助于增加β2微

球蛋白的清除。

(二)自体干细胞移植

大剂量美法仑联合自体干细胞移植主要用于治疗AL型淀粉样变性病。该疗法血液和器官的反应率可达62%和44%,其平均生存时间达到42个月,5年和10年生存率分别达到36%和15%,显示出良好的治疗前景。随着严格入选标准的制定,该治疗方法的生存率和安全性必将进一步改善。

(三)肾脏替代治疗

血液透析和腹膜透析是肾淀粉样变性病终末期肾衰竭患者维持生命和提高生活质量的有效措施,但较同龄非糖尿病的其他终末期肾衰竭患者的存活率低约20%。

血液透析应特别注意心脏合并症(充血性心力衰竭、室性心律失常等)和低血压,前者可能与淀粉样变性病累及心脏有关,常为致死原因;后者除神经系统调节紊乱外,也可能与病变累及肾上腺相关,血液透析中低血压发生率甚高,部分作者建议肾上腺受累所致低血压者应加用肾上腺皮质激素。腹膜透析对血流动力学影响少,理论上可增加轻链蛋白的排出,似有一定优越性,然而至今尚无循证医学证据。

预后

肾淀粉样变性病因目前尚无特殊有效的治疗方法,预后不良。原发性AL型淀粉样变性病患者平均存活时间少于2年,而多发性骨髓瘤相关者平均存活时间仅为5个月;心脏受累所致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猝死是原发性AL型淀粉样变性病患者主要死亡原因。继发性AA型淀粉样变性病患者存活时间一般长于前者,但血肌酐升高和血浆白蛋白的下降是预后不良的重要指标,其主要的死亡原因是肾衰竭及其透析相关合并症,而非心脏合并症。

虽然原发性AL型淀粉样变性病的药物化疗效果不够令人满意;但自体干细胞移植疗法给患者带来了新的治疗前景。

浅谈对中药毒性的认识

教师:李佳川专业:制药工程班级:1001 姓名:徐作军 学号:2

浅析对中药毒性的认识 摘要:中药的有毒与无毒都是药性的组成部分。是药三分“毒”,如果辨证失误,对有毒性的中药剂量掌握不准,就可导致患者中“毒”,中药的“毒”是古人最早认识的药物特性(偏性),然而中药药物毒性反应的危害已经成为当今社会更加关注的共同问题,中药里的“毒”主要是中药药物里面重金属超标。 关键词:中药,毒性,中药毒性的认识,中药的不良反应。 一中药 中药即中医用药,为中国传统中医特有药物。中药按加工工艺分为中成药、中药材。中药主要起源于中国,除了植物药以外,动物药如蛇胆,熊胆,五步蛇,鹿茸,鹿角等;介壳类如珍珠,海蛤壳;矿物类如龙骨,磁石等都是用来治病的中药。少数中药源于外国,如西洋参。 二对中药毒性的认识 正确认识中药毒性,是安全用药的重要保证。有毒中药大多效强功捷,临床用之得当,则可立起沉疴;若用之失当,则可引起中毒。 1.毒性分级根据中毒表现的严重程度,可将有毒中药分成三级,即大毒、有毒及小毒。 (1)大毒:中毒症状严重,常引起主要脏器严重损害,甚至造成死亡者,这类归为“大毒”。如生草乌、生川乌、马钱子、雷公藤、巴豆等。 (2)有毒:当用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久,出现严重中毒症状,并引起重要脏器损害,甚至造成死亡者,归为“有毒”。如附子、蜈蚣、白花蛇、雄黄等。 (3)小毒:中毒症状轻微,一般不损害组织器官,不造成死亡者,归为“小毒”。

如吴茱萸、细辛、苦杏仁等; 2 根据重要的不良反应来分,又分为:急性毒性反应,慢性毒性反应或长期毒性反应,过敏反应,致畸、致突变及致癌作用。 (1)急性毒性反应 1) 对中枢神经系统的毒性反应常见的中毒症状为唇舌和肢体发麻、头痛、眩晕、烦躁不安、抽搐、惊厥、瞳孔缩小或放大等。可以发生的的中药有:马钱子、川乌、雪上一枝蒿、细辛、乌头等。 2)对心血管的毒性反应症状有:心悸、胸闷、心律失常、血压升高或下降等,这类要主要有:川乌、草乌、雪上一枝蒿、万年青等 3) 对呼吸系统的毒性反应常见的中毒症状有:呼吸困难、咳嗽咳血、呼吸衰竭、甚至死亡等.可以导致的中药有:”杏仁、白果、枇杷仁等。 4)对消化系统的毒性反应如恶心、呕吐、食欲不振、腹痛等。中药有苍耳子、黄药子、雷公藤等. 5)对泌尿系统的毒性反应如腰痛、浮肿、尿频、尿少、尿毒症、肾功能衰竭等,中药有:关木通、青木香、广防己等。 6)对血管系统的不良反应以及对生殖系统的毒性反应。 (2)慢性中毒反应由于长时间用药累积后逐渐发生的毒性反应。 (3)过敏反应过敏体质者对某些具有免疫原性的中药容易发生的过敏反应。(4)致畸、致突变及致癌作用有些中药能干扰胚胎的正常发育引起畸胎,有些能引起细胞突变和癌变,如雷公藤、槟榔、雄黄、砒霜、土贝母等。 3.中毒原因 (1)剂量过大:超过常规剂量或超大量服用是引起中毒的重要原因之一,如一次大

致肾损害中草药药性分析

致肾损害中草药药性分析 中草药引起的肾损害 崇尚自然,回归自然是当今的一种时尚,传统的中医中药学也越来越受到世人的瞩目。以原生药为主的中草药,在医学领域被广泛地用来治疗或辅助治疗多种疾病,并取得良好的疗效。但随着中草药在医学领域的不断应用,有关中草药引起肾损害的报道日趋增多,已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广泛注意。水能载舟,也能覆舟,是对中药双重作用的很好概括。民间和有关媒介宣传对中药的用药安全及其产生的不良反应存在着片面的理解和错误的认识,如“中药药性平和,无毒副作用”、“纯中药制剂,绝无副作用”、“中药有病治病,无病健身”等。因此,进一步了解和认识中草药的肾毒性,掌握其防治措施很有必要。 一、中草药引起肾损害的现状 有关中草药及其制剂所致的肾损害的报道有逐年增加之势,其中雷公藤、斑蝥、鱼胆、苍耳子、木通、山豆根、山慈菇、泽泻、蜈蚣、钩吻及含汞的中成药(如安宫牛黄丸,朱砂安神丸等)引起的肾损害报道最多。据1982~1996年178篇583例中西药物致肾损害的文献报道,中草药引起的肾损害有47例,占8.06%,位居致肾损害药物的第三位。根据1960~1993年间公开发表在123种期刊上780篇共3009例中药不良反应的报道,有关中成药、中药注射剂、中草药引起泌尿系统的不良反应分别占9.9%、1.6%、5.1%。该统计资料中,服用雷公藤发生不良反应有184例,其中肾损害发生率达25.5%,死亡率14.7%;斑蝥发生不良反应有38例,肾损害发生率为34.2%,死亡率也高达34.2%。另有19篇有关雷公藤中毒317例的文献报道,中毒死亡人数高达90例,占35%,其中78例死于急性肾功能衰竭,占86.7%。还有文献报道雷公藤中毒214例,肾损害占总例数54.2%,44例因急性肾损害致死,死亡率37.6%。关于鱼胆中毒的报道也逐年增多,有人统计了1995年以来28篇鱼胆中毒281例的报道,肾损害发生率达98.2%(276/281例),急性肾功能衰竭发生率高达89.3%(251/281例)。近年在国际上也发生了几起中草药致肾损害事件,如比利时的一家开业10多年的中药减肥中心,在1991年3月~1994年2月的中药减肥人群中出现了46例肾衰竭病例,程度严重需作透析,其中有18例甚至做了肾移植术,在欧洲及世界引起了很大的震动。据报道,该减肥中心至1991年3月为止的既往15年的治疗过程中,未发生过类似病例。1990年5月,医生在原来的方案中加入了汉防己(SteDhania tetrandra)和厚朴(Magnolia officinalis)两种中草药。问题似乎从那时开始,截止至1994年2月,接受减肥治疗的数百人中已有76人发病,临床表现为较早出现严重贫血,无高血压或血压仅轻度升高,尿液检查有小管性蛋白尿,尿沉渣无异常,其突出表现为肾功能急剧恶化,血肌酐在3个月左右升高1倍,多在短期内发生肾功能衰竭。33名肾穿刺活检及4名肾—输尿管切除活检结果显示,突出的病理表现为广泛的少细胞性的间质纤维化及肾小管萎缩。76名病人中,除其中1人的治疗方案不含厚朴外,其余均含厚朴和汉防己。基于以上事实,他们认为,厚朴和汉防己可能会引起慢性间质性肾炎。这些教训告诉我们,应重视中草药引起的肾损害。 二、对有关文献中提及的具有肾毒性的64味中药,从毒性分级(按药典记载的毒性分级)、性味、毒性成分、中毒量(致死量)等四个方面进行分析(详见附录4)。从附录4中可知,在致肾损害的中草药中,四分之三的中草药具有程度不一的毒性,这当引起临床的重视,应合理使用有毒中草药。对于毒性药物的认识,文献多有出人,尤其是小毒药物,此云有毒,彼云无毒,使人无法适从。如鱼胆,《本草纲目》、《名医别录》、《中药大辞典》均称无毒,但近年临床服鱼胆引起中毒的报道甚多,故应认为鱼胆有毒。性味方面辛味药占36味,苦味药占39味,可见辛、苦味是致肾损害中草药的最主要药味。辛味多含挥发性成分,苦味对胃肠道有刺激作用,经肾脏排泄对肾脏也有一定的刺激性。对肾脏有损害的成分,有的是有效的药理成分,有的是无效作用的毒性成分。如极毒的斑蝥、钩吻、砒石(霜)、红升丹等多为外用药,内服禁用或忌用,所含的斑蝥素、钩吻碱、硫化砷、氧化汞既是有效药理成分,也是导致肾损害的成分。望江南子、苍耳子、相思子、巴豆等种仁所含的毒蛋白,则多是无效的毒理成分,可经炮制去除。中药的中毒量大小不等,中毒途径各异。有些经典中药书籍记载为无毒的中草药,超量使用也屡有引起肾损害甚至死亡的报道。如木通,《本草纲目》云:“木通无毒”。但现代研究发现木通有肾毒性作用。60年代后屡有中毒报道,且有多起中毒死亡病例。故应指出木通有毒,尤其是肾毒性。因而用于肾脏病治疗时,应予足够重视。除附录4中列出的致肾损害的中药外,昆明山海棠、蜂毒、蜂蜜、六轴子、油桐子、臭梧桐、胖大海、天麻、黄独、土荆芥、金樱根、土贝母、海马、蛇胆、麻黄等也均有导致肾损害的报道,部分有中毒死亡的报道。 此外,引起过敏反应的常见中药有150种左右,如地龙、金银花、五味子、三七、冰片、一枝黄花、大青叶、板蓝根、丹参、穿心莲、云南白药、附子、苦参、鱼腥草、六神丸等。中药过敏所致的休克近年来有增多的趋势,休克的发生与剂型有一定的关系:针剂>口服>外用。过敏性休克占过敏反应的12%左右。 三、常见肾毒性较强中药 1、雷公藤 又称水莽草、黄药、黄藤根、菜虫药、断肠草等。含多种生物碱和双萜类三环氧化物及细胞毒类烷化剂,毒性大。用于杀菜虫,虽临

药物性肾损害

药物性肾损害是指肾脏对治疗剂量药物的不良反应和因药物过量或不合理应用而出现的毒性反应,是由包括中草药在内的不同药物所致、具有不同临床特征和不同病理类型的一组疾病。 西医学 名: 药物性肾损害 所属科 室: 内科 - 肾内科 发病部 位: 肾脏 主要症 状: 蛋白尿、血尿 主要病因: 药物不良反应 多发群体: 所有人群 传染性: 无传染性 是否进入医保: 是 疾病简介 药物性肾损害是指由药物所致的各种肾脏损害的一类疾病。肾脏是药 药物性肾损害 物代谢和排泄的重要器官,药物引起的肾损害日趋增多,主要表现为肾毒性反应及过敏反应。故临床医师应提高对药物性肾毒性作用的认识,以降低药物性肾损害的发生率。约20%~34%的急性肾功能衰竭患者与应用肾毒性药物有关,由于目前因药种类繁多,加之药物滥用问题严重,药物引起的急慢性肾功能衰竭日益增多。据国外报道,在住院病人中约2%~5%发生药源性急性肾功能不全,监护室病人中甚至可高达15%在老年人中,发生率更高。 发病原因

肾脏易发生药源性损害的原因肾脏对药物毒性反应特别敏感,其原因 药物性肾损害 主要有: 1、肾脏血流量特别丰富:肾脏血流量特别丰富:占心输出量的20%~25%。按单位面积计算是各器官血流量最大的一个,因而大量的药物可进入肾脏。 2、肾内毛细血管的表面积大:肾内毛细血管的表面积大:易发生抗原-抗体复合物的沉积。 3、排泄物浓度高:排泄物浓度:作用于肾小管表面的排泄物浓度高,这是由于对血流浓缩系统的作用所致。此外近端小管对多种药物有分泌和重吸收作用也增加了药物与肾小管上皮细胞的作用机会。 4、肾小管的代谢率高:肾小管的代谢率高:在其分泌和重吸收过程中药物常集中于肾小管表面或细 药物性肾损害

肾病综合征执业医师考试历年真题

1.zy2006-3-004.肾病综合征最重要的诊断依据是 A.24小时尿蛋白>3.5g,血浆白蛋白<30g/L B.血浆白蛋白<30g/L,血胆固醇及甘油三脂升高 C.24小时尿蛋白>3.5g,双下肢凹陷性浮肿 D.24小时尿蛋白>3.5g,血胆固醇及甘油三脂升高 E.血胆固醇及甘油三脂升高,双下肢凹陷性浮肿 2.zy2003-1-323;zl2003-1-093肾病综合征最基本的表现是 A.尿蛋白定量>3.5g/24小时 B.尿颗粒管型 C.血浆白蛋白<35g /L D.高度浮肿 E.高脂血症 3.zy1999-2-049.下列哪项检查对诊断肾病综合征最重要 A.24小时尿蛋白>3.5g B.血浆白蛋白<30g/L C.双下肢凹陷性浮肿 D.大量血尿E.血胆固醇及甘油三酯升高 4.zl1999-2-064.诊断肾病综合征必备的条件是 A.尿蛋白定量>3.5g/24 h B.明显浮肿C.中等程度高血压 D.高脂血症E.肾功能损害 5.zy2006-3-008.不属于原发性肾病综合征常见的病理类型是 A.微小病变病B.系膜增生性肾炎C.毛细血管内增生性肾炎 D.膜性肾病E.局灶性节段性肾小球硬化 6.zy2000-2-49.在我国成年人中引起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最常见的病理类型是 A.微小病变病B.系膜增生性肾炎C.系膜毛细血管性肾炎 D.膜性肾病E.局灶性节段性肾小球硬化 7.zy2008-3-003老年人继发性肾病综合征常见的疾病是 A.乙肝病毒相关性肾炎B.狼疮性紫癜肾炎C.过敏性紫癜肾炎D.轻链沉积病E.糖尿病肾病 8.zl2003-1-007 能引起肾病综合征的疾病是 A.隐匿性肾炎 B.间质性肾炎 C.急性肾盂肾炎 D.慢性肾盂肾炎 E.狼疮性肾炎 9.zy2008-2-101.女,68岁,双下肢及颜面水肿1周,尿蛋白8.8g/24h,肾活 检病理诊断为膜性肾病,对其主要治疗应是. A.强的松足量足疗程治疗B.强的松联合环磷酰胺治疗 C.硫唑嘌呤治疗D.静脉输注白蛋白 E.口服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10.zy2007-4-138. 男,16岁,水肿,蛋白尿,肾穿示微小病变肾病,给予强的 松45mg/d,6周后蛋白尿由4g/24h,降至2.4g。水肿减轻,此时治疗措施为A.将激素加至60g B.加环磷酰胺C.加环孢霉素A D.加ACEI E.维持现状 11.xl2007-2-076.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者,若病理类型为微小病变型,首选的治 疗药物是 A.糖皮质激素B.环磷酰胺C.环孢素A D.霉酚酸酯E.苯丁酸氮芥 12.zy2007-2-136 若肾活检示:肾小球系膜轻度增生,系膜区可见免疫复合物沉 积,最可能的诊断为

合理用药预防中药肾毒性

合理用药预防中药肾毒性 发表时间:2013-04-28T10:35:12.687Z 来源:《医药前沿》2013年第8期供稿作者:孙晓玲[导读] 中药是我国医学上的宝贵财富,以其独有的治疗优势以及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而受到人们的欢迎。 孙晓玲(苏州雷允上国药连锁总店有限公司江苏苏州 215002) 【摘要】我国中药由于历史的原因品种比较混乱,有不少中药出现同物异名或者同名异物的现象,由于其品种不同因此其毒性也不同,有些中药对于肾功能疾病具有积极的治疗作用,而有些则会引发肾功能障碍,且人体一个复杂的有机体,体质不同,对于中药的耐受能力也不同,因此,全面了解不同中药对人体的影响十分关键。本文将对中药肾毒性产生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合理用药预防肾毒性的有效方法。【关键词】黄芪马铃兜肾毒性影响 【中图分类号】R28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3)08-0315-02 1.前言 中药是我国医学上的宝贵财富,以其独有的治疗优势以及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而受到人们的欢迎。特别是现代,中药及其制剂更是融入了人们的生活。然而,过分迷信中药的现象也是时有发生,有些人认为中药是纯天然的物质没有毒性没有副作用,其实这是对中药认识的一个误区。是药三分毒,中药也同样。当前,临床上由于中药及其制剂而产生的不良反应的报道出现上升的趋势,特别是对肾脏的影响,主要表现为肾毒性反应及过敏反应。有相关研究表明,近几年来,在急性肾衰的病人中,有大约25%是因为中药影响而导致的,它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 2.对肾毒性具有影响作用的中药 植物类主要有:益母草、雷公藤、草乌、等含有生物碱类;朱砂莲、马兜铃、关木通、寻风骨、等含马兜铃酸类;巴豆等含蛋白类;土荆芥等含挥发油类;芦荟等含蒽酰苷类;苍耳子等含其他苷类。 动物类主要有:斑蝥、蜈蚣、蜂毒、红娘子、鱼胆、全蝎、水蛭、麝香等也具有肾毒性。 矿物类主要有:红帆、砒霜、雄黄、砒石等含砷类;轻粉、朱砂、红粉、升汞等含汞类等。 中成药:含上述中药成分的中成药或者复方剂,若使用不当也可导致肾毒性,如雷公藤总苷片、云南白药、安神补脑丸、葛根素注射液、茴香桔梗丸、牛黄解毒片、安神补脑丸、蛔虫散、蚂蚁丸、六神丸、牛黄清心丸人参再造丸、大活络丸等 3.中药导致肾毒性的原因分析 我国中药由于历史的原因品种比较混乱,有不少中药出现同物异名或者同名异物的现象,由于其品种不同因此其毒性也不同。近年来,相关研究表明,关木通所含的马兜铃酸具有肾毒性,如果对其进行过量食用会引起肾血管收缩、肝酶上升导致肾功能衰竭,关木通的药用标准已于2003年被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所取消。 对中药使用剂量不当:根据相关中药致肾损害的报道看出,一是大部分患者是因为大剂量或者超大剂量食用中药而导致的。2000年版《中国药典》规定,关木通及广防己的日用量应分别为3—6g和4.5—9g,若依据马兜铃酸含量为0.1%计,完全被吸收的仅有3—9mg也就是0.05—0.15mg/kg,与相关实验研究报道的使用3—5mg/kg马兜铃酸的量对比,相差约为50倍。另一方面是中药使用疗程过长也可引起蓄积中毒或者慢性损害,如长时间使用龙胆泻肝丸可导致慢性肾衰竭。然而也有相关研究表明,关木通依照合理科学的药典剂量进行服用时没有显著毒性的,复方配伍以及炮制也能够减小其毒性。 特异体质:人体是一个十分复杂的有机体,其个体体质与其先天禀赋和后天生活环境、条件有关,先天禀赋、后天环境和条件不同,个体体质的差异则比较大,因此对于中药的耐受能力也不同,从而对药物的有毒与否造成影响,某些患者服用中药出现的肾毒性通常与药理毒性以及用法没有关系,完全是由于个人身体体质所致,如胖大海本无毒,而有些患者由于咽喉疼痛而泡服胖大海后导致血尿。 不科学的中西药联用:中药与西药相互作用较复杂,如有不慎,容易出现药害,如含有酸性成分较强的中药与磺胺类西药同服会加重尿结晶的析出,甚至导致血尿。又如含有机酸成分成分的中草药,如木瓜、川芎、山楂、乌梅、女贞子、山茱萸、陈皮、阿司匹林、利血平等与酸性药物联用时,由于磺胺类药物的溶解性减小,尿液酸化,从而对胺类药物的肾毒性具有增加的作用,导致血尿或者结晶尿,减少利血平和阿司匹林的排泄,从而增加肾脏的毒性和不良反应。 4.中药肾毒性的预防措施 (1)增强药品的管理,采取措施对从药者的素质进行提高。要严格执行药品分类管理办法以及药品管理法。从药者应坚持质量第一,把好药品质量关,严格依法执业,将已知的具有肾毒性的药物归类为处方药管理,患者购买时都必须凭借医生开具的处方购买,并在医师的相关指导下使用,坚决杜绝药师调配违规。如发现有患者服用药品出现不良反应,应依照《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的要求及时向上级报告。 (2)科学理性对待中药,提升患者的依从性。对中药进行科学理性的对待指的是,对中药的毒性及不良反应进行“宣传”,从而对患者的依从性进行提高。纠正患者的用药方式以及过分迷信偏方、求医心切、不遵医嘱的现象,避免由于长期过量使用中药而引起蓄积毒性反应。广大医护人员以及药剂师应引导病人科学理性的对待中药,耐性做好解释的工作,为人们当好用药参谋。 虽然中药是我国宝贵的瑰宝,某种情况下采用中药对肾脏病进行治疗也获得了很好的效果,然而是药三分毒,部分中药确实存在一定程度的肾毒性,需对其进行全面认识,合理使用。不论是患者还是医生都应对中药的肾毒性引起高度重视,杜绝盲目滥用中药。 参考文献 [1]宗向红,刘育红.合理用药防止中药肾毒性[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0,11(04):432-435 [2]邬占慧.浅谈中药不良反应的表现、原因及预防[J].中国医药指南,2011,17(02):452-457 [3]邹爱英.中药导致肾损害研究概况[J].天津药学.2010,20(06):721-725

中草药与肾毒性

中草药与肾毒性 背景 ?据 WHO 数据,传统医学作为主要治疗或者辅助治疗,用于全世界 75%-80% 的人口,大部分在发展中国家,传统医学包括中医,中草药作为中医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几千年来用于多种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其替代治疗已风靡世界。数据显示,中草药已出口至日本、韩国、印度、德国、荷兰及其他欧洲国家和美国在内的 175 个国家和地区,估计 2012 年总市值 831 亿美元,比前一年增长 20%。鉴于中草药无需食品药品管理局批准,故潜在危害需要全球提高重视。 ?中草药主要由天然化合物和复杂的有效成分组成,会导致不同程度的副作用,但经常被医生和患者认为无害而忽视。中草药所致的肾损伤发病率很难评估,由于药物的副作用通常是自愿上报,而中草药的副作用报道很少,数据的缺失给人安全的错觉,特别是肾毒性方面。本文将综述中草药的肾毒性。 中草药与肾毒性相关 ?大量的基础研究关注于中草药相关肾毒性,发现主要的肾毒性成分是马兜铃酸和生物碱化合物。马兜铃酸是一类致癌、致突变和肾毒性的植物化学物质,它们主要来源于马兜铃属植物;肾毒性生物碱来源于雷公藤;另外中草药可能含有蒽醌,类黄酮和具有肾毒性的糖苷。 与中草药相关的肾毒性表现

?AKI:中草药的肾毒性大多来自患者报告,许多中草药相关 AKI 病理未明确,最常见原因是急性肾小管坏死及急性间质性肾炎。1994 年有学者报道了 2 例因金松双黄酮导致的 AKI,是一种从大红豆杉中提取的黄酮类化合物,曾用于治疗糖尿病,患者肾活检提示急性间质性肾炎伴急性肾小管坏死;2006 年报道了一例口服热水浸泡柏木后出现 AKI、急性肝衰竭、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及血小板减少症,因富含黄酮类化合物,肾活检显示为急性肾小管坏死、间质性肾炎及血红蛋白管型。另有报道穿心莲内酯导致的 AKI,主要病理表现是急性肾小管坏死,机制尚不明确。 ?中草药与 CKD:中草药与 CKD 关系最密切的是马兜铃酸,故通常被称作中草药肾病。2008 年 Vanherweghem 及其同事首次描述了 9 名年轻比利时女性进行性慢性间质纤维化及晚期肾功能衰竭,发现均正使用中草药减肥,肾活检显示有 8 人表现为广泛的间质纤维化而肾小球改变轻微,自此以后发现马兜铃酸为可能的致病因子,马兜铃酸肾病患者大多数来自亚洲。过量摄入马兜铃酸是马兜铃酸肾病及巴尔干肾病的主要原因,马兜铃酸肾病典型表现是肾功能快速下降(6 月-2 年),近端肾小管功能障碍,高血压、严重贫血、代谢性酸中毒,超声检查肾脏缩小,尿路上皮恶性肿瘤的风险很高,约为 40%-46%;巴尔干肾病是一种慢性肾小管间质病,表现为异常高频率尿频,可能由于暴露水平低,肾功能减退进程缓慢(10-20 年)。体内及体外试验已经阐明了马兜铃酸肾病的发生机制:(1) 内质网应激和损伤 (2) 氧化应

药物性肾损害

药物性肾损害 药物性肾损害,指肾脏对治疗剂量药物的不良反应和因药物过量或不合理应用而出现的毒性反应,是由包括中草药在内的不同药物所致、具有不同临床特征和不同病理类型的一组疾病。近年来由于各种抗菌药物的广泛应用或滥用药物致使药物引起的急慢性肾衰的报道日渐增多,其中急性肾衰约占34.2%,同时由于部分医师对药物毒副作用认识不足或将药物的中毒症状误认为原发性肾脏病的表现而延误治疗,甚至发展为不可逆转的肾衰。因此,了解药物对肾脏的毒性作用并合理用药,对于最大限度地降低药物性肾损害的发生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一、概述 (一)、药物性肾损害的发病机制 1、直接肾毒性药物通过直接损害机制损伤肾小管。其直接作用与浓度有关,当药物在肾小管内浓度增高至中毒浓度时可直接损伤肾小管上皮细胞。当毒素浓度低时,主要损害小管细胞的功能,在近端小管引起Fanconi综合症;在远端小管可引起浓缩功能及排酸功能丧失。如毒素浓度高,则可导致小管细胞坏死,在近端小管诱发急性肾功能衰竭;在远端小管引起肾性尿崩症或肾小管性酸中毒。 2、免疫反应某些药物及其降解产物与宿主蛋白相互作用,改变了宿主蛋白的结构,使其成为抗原从而诱发免疫反应;此外坏死的肾小管上皮细胞亦可成为抗原,致使自身抗体形成,通过抗原-抗体复合物机制导致肾小管和肾间质的病变。免疫反应性肾损害一般与药物的剂量无关。 3、梗阻性因素某些药物如磺胺、氨甲喋呤等可在尿路中形成结晶堵塞肾小管、肾盂、肾盏或输尿管,因尿路梗阻而引起急性肾功能衰竭。 4、肾脏血流动力学改变某些药物(如二性霉素B、NSAIDS、止痛剂等)可引起肾血管收缩、肾血流量减少下降而致肾损害。 5、药物性肾损害诱发因素原有肾病变,特别是已有肾功能减退、低蛋白血症、血容量不足、严重贫血及老年患者等,均使药物对机体的毒性加大,常诱发肾损害。 (二)、药物性肾损害的肾脏病理改变 各种药物(特别是抗菌药物)对肾脏某些部位有特殊的亲合力,因而不同药物所致肾病变的组织学变化有所不同,其中以肾小管—间质受累最为常见,肾小球和肾血管受累者较少。 1、以肾小管—间质受累为主者 (1)急性肾小管坏死以氨基甙类抗生素引起者最为常见,其次是头孢类抗生素,系由药物对近端肾小管上皮细胞产生直接毒性所致。二性霉素B、羟氨苄青霉素、氨苄青霉素、大剂量青霉素等对远端肾小管上皮细胞的直接毒性亦可导致急性肾小管坏死。主要病理改变表现为近端肾小管上皮变性、坏死、基底膜断裂及间质水肿。重症病变可延及远端肾小管,甚至累及肾小球。 (2)急性过敏性间质性肾炎常由于青霉素族(如半合成青霉素、新青霉素I、II、III、青霉索G、氨苄青霉素等)及头孢菌素类的过敏反应所致。肾间质呈变态反应性炎症病理变化,表现为肾间质高度水肿、有多数嗜酸细胞、淋巴细胞及单核细胞浸润,IgG沿肾小管基底膜呈线样沉积,常伴C3沉积,同时见肾小管上皮细胞变性及坏死。 2、以肾小球受累为主者 非甾体类消炎药、利福平、青霉素、青霉胺所致的肾损害可以肾小球受累为主。病理变化表现为肾小球肾炎。药物不同,病变类型亦可能不同;利福平可引起新月体肾炎,消炎痛、青霉胺或青霉素可引起肾小球轻微病变、局灶增生性肾炎、新月体肾炎或膜性肾病。 (三)、药物性肾损害的临床表现 药物性肾损害在临床上常表现为以下几种综合征。 1、急性肾衰综合征 药物肾毒性所致的急性肾衰综合征多为非少尿型,用药后每日平均尿量常大于1000m1,但血肌酐、尿素氮迅速升高,肌酐清除率下降,尿比重及尿渗量下降,可伴有代谢性酸中毒及电解质紊乱。停药后肾功能渐恢复,肌酐清除率复升,进入多尿期后血肌酐及尿素氮降至正常范围。肾小管上皮细胞的功能及结构恢复正常则需半年至一年之久。重症、病情复杂者及老年患者肾功能损害常难以恢复而逐渐演变为慢性肾功能不全,需依赖透析治疗以维持生命。 2、急性过敏性间质性肾炎综合征 由于药物过敏所致,临床表现为用药后出现:①全身过敏反应,包括药物热、药疹、全身淋巴结肿大及关节酸痛、血嗜酸白细胞计数升高、血IgE升高。②肾脏过敏反应,表现为无菌性白细胞尿,尿沉渣见

浅谈中药不良反应

专科毕业论文 题目:中药的不良反应 年级: 专业: 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 截稿日期:年月日

浅谈中药的不良反应 摘要:目的为了使人们充分认识引起不良反应的原因,提高用药安全合理规范使用中药,减少和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方法在参考大量文献的基础上,总结归纳不良反应的原因。及其类型结论药物的不良反应是客观存在的。只要人们能正确认识,合理严格按照规范使用,其是可以避免和减少的。 关键词:中药不良反应对策预防措施 中医有着千年的历史,是先人们不断探索与实践经过重重的考验积累下来的宝贵遗产。中药也一直活跃在我们的身边,随着其有别于西药制剂的效用,以及其对于特殊病症的特别疗效,发展形势愈来愈好。然而,随着中药使用的范围和频率不断发展,诸如中药本身存在着一些的缺陷,相关的制度不完善,使用不当等原因引起的中药的不良反应现象也在不断地增多之中。本文将归纳不良反应的类型、总结造成不良反应的原因、通过解析和探讨减少中药的不良反应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中药的发展现状及其不良反应的概述 1.1 中药的发展现状 近十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人们对健康的意识逐步的增强,对医疗保健和生命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而近年来全球兴起的“回归热”使得中药的应用更为广泛。然而随着中药使用范围的变广和使用频率的增多,中药的不良反应也日益增多和突显出来。 1.2中药不良反应的类型和表现 中药不良反应是指药物用于人体后,药物或代谢产物作用于机体器官、组织和细胞发生的非治疗反应。 1.2.1神经系统的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头痛,头晕。意识不清、嗜睡等。代表中药有苦参、细辛、川乌、毛冬青等。 1.2.2循环系统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循环衰竭、胸闷、心律失常、传导阻滞,严重者血压下降、休克,甚至心脏骤停而死亡。代表中药为含蟾酥中成药六神丸、梅花点舌丹等。

浅谈中药不良反应及预防

浅谈中药不良反应及预防 李春雨1, 2,项宗尚1,宋紫辉1,蔡永明1,张宗鹏1* 1. 天津药物研究院天津市新药安全评价研究中心,天津 300193 2. 成都中医药大学药学院,四川成都 611137 摘 要:近年来中药的使用人数不断增加,使用范围不断扩大,使中药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呈上升趋势。通过对中药的不良反应发生概况、原因、不良反应临床表现等的分析,阐述中药在应用上所显现出的不良反应问题。认为中药的不良反应不容忽视。 关键词:中药;不良反应;临床表现 中图分类号:R99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 - 6376 (2011)01 - 0067 - 04 Adverse reaction of Chinese materia medica LI Chun-yu1, 2, XIANG Zong-shang1, SONG Zi-hui1, CAI Yong-ming1, ZHANG Zong-peng1 1. Tianjin Center for Drug Safety Evaluation and Research, Tianjin Institute of Pharmaceutical Research, Tianjin 300193, China 2. Chengdu Univers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hengdu 611137, China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the use of Chinese materia medica (CMM) has been increasing and the scope of the use of CMM expanding, so that the upward trend of adverse reaction incidence is going on. Based on the investigation of the side effect overview occurred, the reasons for adverse reactions, and the obserbation in clinical manifestation, the problems of adverse reaction appeared in the application of CMM have been described. As a result, the side effects of CMM could not be ignored. Key words: Chinese materia medica (CMM); adverse reactions; clinical manifestation 中药不良反应是指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用于预防、诊断或治疗人的疾病,改善人的生理功能而给以正常剂量的中药所出现的有害且非预期的反应。通常包括副作用、毒性反应、过敏反应、后遗效应、特异质反应、致癌作用、致畸作用、致突变作用、依赖性等[1-11]。本文结合文献报道对中药不良反应进行了回顾性的分析和探讨。 1中药不良反应发生的概况 随着传统医学的发展,人们对中医药有了新的认识,中药及其制剂的研究、开发和生产迅速增加,中药的临床应用日益广泛,一些中药的不良反应亦日渐增多[12]。国内文献报道1915―2000年国内医学期刊中报告中药引起不良反应的品种460种,共2 788例不良反应,占同期整个药物不良反应品种的39.48%(460/1 165种),统计国内自1915―2005年间有关中药不良反应的报道,累计病例6 061例。WHO国际药物监测合作中心报道,1994年收集到草药不良反应报告计4 960例,1999年底已增加到8 986例。有人统计了2000年国内报道中药不良反应个案的文献有283篇,共937例,涉及中药(包括中西药复方制剂)158种,其中中药(不含注射剂)发生不良反应的品种有135种,共748例,有44例发生休克,23例死亡[13]。其不良反应发生率仅次于西药抗感染药物。易引起不良反应的中药品种有乌头类、丹参类、柴胡类、雷公藤、板蓝根、鱼腥草、牛乳、竹黄、穿心莲、蜂巢制剂、六神丸、牛黄解毒丸、黄连素、藻酸双酯钠、蛇胆川贝散(液)等。2000年4月至2008年6月文献报道2 747例不良反应,死亡132例,占发生不良反应患者的4.8%[14]。 统计资料表明,出现不良反应的大多是一些毒性较大的中药及中成药和近年提取研制的中药注射剂。这就提示,上述这些中药品种(包括中药注射剂)将是今后研究和防治中药不良反应的重点,也 收稿日期:2010-09-17 作者简介:李春雨,主要从事药物安全性评价及毒理学研究。E-mail: wd2526@https://www.360docs.net/doc/eb17329878.html, *通讯作者 张宗鹏 Tel: (022)23006865 E-mail: zhang88965@https://www.360docs.net/doc/eb17329878.html,.

常见的肾毒性药物有哪些

常见的肾毒性药物有哪些? 1、抗生素及其它化学治疗药物: ①常损害类:两性霉素B、新霉素、头抱霉素Ⅱ等; ②较常损害类:庆大霉素、卡那霉素、链霉素、妥布霉素、丁胺卡那霉素、多粘菌素、万古霉素,磺胺药等; ③偶见损害类:新青霉素(Ⅰ、Ⅱ、Ⅲ)、氨等青霉素、羧苄青霉素、金霉素、土霉素、头抱霉素(Ⅳ、Ⅴ、Ⅵ)、利福平、乙胺丁醇等。 2、非类固醇抗炎镇痛药:消炎痛、布洛芬、保泰松、炎痛喜康、阿斯匹林、复方阿斯匹林(APC)、非那西汀、安替比林、氨基比林、扑热息痛及甲氧萘酸等。 3、肿瘤化疗药:顺铂、氨甲蝶吟、光辉霉毒、丝裂霉素-C、亚硝基脲类、5-氟尿嘧啶等。 4、抗癫痛药:三甲双酮、苯妥因钠等。 5、麻醉剂:乙醚、甲氧氟烷等。 6、金属及络合剂:青霉胺、依他酸盐等。 7、各种血管造影剂。 8、其它:环抱霉素A、甲氰咪哌、别嘌吟醇、甘露醇、汞撒利、海洛因、低分子右旋糖酐等。 哪些药物有肝毒性 1.金属类药物如锑、汞、砷等。

2.麻醉镇静药如乙醚、氯仿、吗啡、冬眠灵、巴比妥类安眠药,以及苯妥英钠等 抗癫痫药。 3.解热镇痛药如保太松、复方阿斯匹林、扑热息痛及消炎痛等。 4.抗菌药物如磺胺类、呋喃类、四环素、氯霉素、红霉素、氨苄青霉素、先锋霉素等。 5.抗结核药如异菸肼、对氨基水杨酸钠、利福平等。 6.其他如驱虫药、抗癌药、利尿药(如双氢克尿塞、利尿酸等)。 7.抗精神病药氯丙嗪、甲哌氯丙嗪及其他吩嗪类药物和氯哌啶醇、环类抗抑郁药阿米替林。 8.类固醇类如同化类固醇、避孕类固醇可致胆汁阏积。 9.抗甲状腺药如甲亢平、他巴唑、甲基硫氧嘧啶,硫尿嘧啶可引起肝细胞-毛细 胆管型损害,丙基硫氧嘧啶可致肝细胞损害。 10.中草药也会引起药物性肝炎。 肾毒性临床表现轻重不一,最早症状可为蛋白尿和管型尿,继而可发生氮质血症、肾功能减退,严重时可出现急性肾衰和尿毒症等。肾毒性可为一过性,也可为永久性损伤。可导致肾毒性的常见药物有某些抗菌药、抗肿瘤药、解热镇痛抗炎药、麻醉药、碘化物造影剂、碳酸锂、氨苯蝶啶等。 目录 肾毒性概述 不可自行加大药量和延长用药时间 常见肾毒性西药 中药肾毒性

浅谈中药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的研究进展

浅谈中药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的研究进展 发表时间:2013-05-08T17:08:03.59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3年第7期供稿作者:王晓琳 [导读] 慢性肾小球肾炎(简称慢性肾炎) , 以蛋白尿、血尿、水肿及高血压为其基本临床表现,起病方式各异。王晓琳 (内蒙古扎兰屯市中蒙医院 162650) 【中图分类号】R256.4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3)07-0372-01 【摘要】慢性肾小球肾炎是临床常见病, 西医效果欠佳, 中医采用辨证论治, 单方验方, 穴位注射, 针灸推拿等疗法, 疗效显著, 但研究设计方案多不规范, 无严格的诊断、纳入及排除标准, 仍须深入研究。 【关键词】慢性肾小球肾炎风邪外袭湿浊内蕴辨证分型 慢性肾小球肾炎(简称慢性肾炎) , 以蛋白尿、血尿、水肿及高血压为其基本临床表现,起病方式各异,病情迁延,病变缓慢进展,常伴有不同程度的肾功能损害。从近代有关专家的认识、中医辨证论治、单方验方和其他疗法等方面予以归纳整理, 报告如下。 1 病因机理 乐才文[1]认为慢性肾炎实属本虚标实: 肾虚为本, 首当补益。肾为先天之本, 藏真阴而寓真阳, 宜藏而不宜泄, 所以慢性肾炎的证候特征多以虚为主。其认为病久多耗气伤阴, 主张养阴益气, 常在六味地黄丸的基础上适当加用益气药物; 湿热为标,注重清利,兼顾养阴。杨霓芝[2]认为, 外邪侵袭是本病的主要诱因。外感之邪伤及脏腑, 以致肺、脾、肾功能失调, 导致水液代谢紊乱。如风邪外袭, 肺失通调; 湿毒浸淫,脾气受困; 湿热内盛, 三焦壅滞等。多数患者在患病期间或治疗中常因外感而使本病反复或加重。脏腑虚损是本病的病理基础, 其中以脾肾虚弱致病者较为常见。因饮食失调, 劳倦太过, 伤及脾胃; 或生育不节,房劳过度, 肾精亏耗。脾虚而后天之本不充, 日久及肾, 肾虚温煦滋养失职, 必使脾气匮乏, 两者常相互为患, 不能截然分开。无论外邪伤及脏腑或脏腑本身虚损, 均可致肺、脾、肾三脏功能障碍。 2 辨证论治 于怀庆[3]把本病分为3型。基本方:党参10g,黄芪30g,山药12g,生地黄12g,赤芍12g,薏苡仁20g,金樱子30g,石韦15g, 僵蚕15g,全蝎4g。水湿浸渍型基本方加桂枝8g,泽泻15g, 茯苓皮、木通各10g;脾肾阳虚型基本方加大腹皮10g,制附子、厚朴各8g, 菟丝子15g,仙灵脾20g;肝肾阴虚型基本方加女贞子、旱莲草各30g,麦冬、枸杞子各10g;伴有血尿加藕节炭10g,白茅根20g;血压高者加天麻、夏枯草各15g,钩藤10g。清热利湿法治疗湿热证候者, 方以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化裁;活血化瘀法治疗临床有气滞血瘀证候者,方以黄芪、党参、莪术、益母草、牛膝、当归、川芎、赤芍、丹参为基本方加味; 益肾健脾法治疗脾肾气虚证候者,方以参芪地黄汤加味。 3 单方验方 刘明德[4]治本病用家传验方五肾煎:黄芪30g,蛇床子15g,芡实10g,复盆子20g,山茱萸30g,赤石脂10g、蝎子10g,桂枝6g,牡丹皮30g,西洋参10g(切片),桑寄生10g,鳖甲15g(捣,另包)。随症加减治疗慢性肾炎蛋白尿患者数百例, 临床效果明显。 4 其他疗法 薛红良等[5]运用穴注和口服中药治疗脾肾气虚型慢性肾炎蛋白尿42例。方法: 将辨证为脾肾气虚型慢性肾炎蛋白尿患者随机分组,治疗组辨证取穴,以中药注射液穴注合口服中药汤剂治疗; 对照组口服中药汤剂治疗。结果: 治疗组在降低尿蛋白、提高临床疗效、降低NOS、CIV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辨证取穴以中药注射液穴注合口服中药汤剂治疗可显著提高慢性肾炎蛋白尿的疗效。 5 小结 综上,有关中医药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的临床研究报道很多, 但大都处于疗效观察及经验积累阶段。临床研究设计方案多不规范, 或无阳性对照药, 或一方统治诸证,无严格的诊断标准、纳入标准、排除标准、疗效判定标准等,尚未看到双盲、双模拟刚性药平行对照的多中心临床研究资料,因此对文献资料的价值及分析的资料利用率有待商榷。西医对于慢性肾炎的治疗尚无满意的疗效, 故中医疗法值得大力发展。参考文献 [1] 李玉婷,蔡红凯,陈嘉,等.乐才文治疗慢性肾炎的经验拾零[J].光明中医, 2007, 22(3): 20-21. [2] 马红岩,杨霓芝.治疗慢性肾炎经验介绍[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2008, 15(7): 88- 89. [3] 于怀庆.辨证治疗慢性肾炎蛋白尿40例[J].光明中医2006, 21(2): 31- 32. [4] 刘小芬,刘菊红,刘维涛.刘明德主任医师及其家传验方“五肾煎”[J].现代中医药, 2008, 28(6): 5. [5] 薛红良,卞晓芳,孙正伟.穴注和口服中药治疗慢性肾炎蛋白尿42例临床研究[J].江苏中医药, 2008, 40 (11):84.

中草药致肾功能损害的致病因素分析与预防措施探讨

中草药致肾功能损害的致病因素分析与预防措施探讨 发表时间:2019-10-12T10:04:29.060Z 来源:《医药前沿》2019年25期作者:邓富丽[导读] 目的:总结分析中草药致肾功能损害的致病因素,并对其预防措施进行探讨。(内江市第一人民医院肾内科四川内江 641000)【摘要】目的:总结分析中草药致肾功能损害的致病因素,并对其预防措施进行探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8年12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126例因服用中草药致肾功能损害的患者的病历资料,总结并分析其主要致病原因,提出针对性的预防措施。结果:研究结果显示,误食或服用民间偏方(占比50.79%)、用药过量(占比19.05%)和慢性蓄积中毒(占比13.49%)是中草药致肾功能损害的主要 致病因素。结论:普通患者对中草药副作用认识上的误区是中草药致肾功能损害的主要原因,据此进行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并规范中草药的临床使用是预防本病的重要措施。 【关键词】中草药;肾功能损害;致病因素;预防措施【中图分类号】R28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9)25-0221-01 随着中草药的广泛使用和临床上对药物致肾损害的研究的深入,某些中草药及中成药对肾脏的损害已经引起国内外医务人员的广泛关注[1]。国外甚至有学者提出了中草药肾病(Chinese herbs nephropathy,CHN)这一概念[2]。但国内文献对中草药致肾功能损害的文献多限于个案报道。为总结分析中草药致肾功能损害的致病因素与预防措施,笔者对我院3年以来的CHN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现将研究资料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8年12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126例因服用中草药致肾功能损害的患者的病历资料,其中男性61例,女性65例,年龄5~82岁,平均52.3岁。所有患者均排除原发性肾病及其他因素所致肾功能损害。 1.2 研究方法 对既往文献报道的可致肾功能损害的中草药及中成药进行分类总结。其中草药类主要包括:雷公藤、草乌、威灵仙、广防己、天仙藤等;动物及昆虫类包括鱼胆、蜈蚣,斑蝥、蜂毒、水蛭、麝香等;矿物质类主要有雄黄、砒霜、朱砂、胆矾等;另外还有部分中成药如三黄片、朱砂安神丸、龙胆泻肝片、养血清脑颗粒、冠心苏合丸等[3],见表1。 结合以上可致肾功能损害的中药品目,对上述126例因服用中草药致肾功能损害的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其服用中草药的种类、剂量和服药时间进行总结记录。 表1 可造成肾损害的常见中药及分类 3.讨论 3.1 致病因素探讨 总结分析显示,误食有毒中药或自行尝试民间偏方是排在第一位的致病因素。其次,用药过量也是常见的病因。如木通的安全用量为6g~9g,益母草安全用量为15g~30g。而临床所见木通、益母草导致肾损害的病例用量多在60g~120g,且多次反复使用[4]。此外,一些中草药虽单次用量并不大,但长期服用亦可引发蓄积中毒,是导致中药性肾损害的常见原因。如含重金属矿物成分的中药(如朱砂、雄黄、胆矾等)在体内的代谢极为缓慢,如果若长期服用,即使小剂量也可因蓄积导致肾损害[5]。 3.2 预防措施探讨 笔者认为普通患者对中草药认识上的误区以及部分临床医生对中草药使用的不规范,是引发中草药致肾功能损害的主要原因。临床上使用具有肾毒性的中草药一定要注意控制剂量和疗程,对本身存在肾功能受损的患者如需长期服用某类中药时,应采取小剂量、间断用药的方式,减少其肾毒性。服药期间每天记录液体出入量,密切监测血压变化(血压监测是早期发现肾肾功能受损的重要检查手段,必要时可每天测量)。同时应定期监测肾功能的各项生化指标,如果发现异常,应根据病情及肾损害的程度减量和停药,防止肾功能进一步受损。

中药治疗的优势与不足

浅谈中药治疗的优势和不足 摘要:在西方舶来药品的强大声势面前,传统中药既没有耀眼的广告宣传,也没有强大的营销策略,但依旧对于相当大的一部分市民保留强有力的影响,除了悠久的历史文化背景,中药到底有什么独特的优点吸引着广大的市民呢?以中药治疗高血压为例相比于西药它的优势何在?它又拥有哪些不足的地方。 关键词:安全;副作用少;治病治本;起效慢 1.西药的不足------ 西医将人体分解为若干部分与组织,分门别类地加以研究,针对其各自具有的不同病症研制药剂与医疗手段;却无法有效地将人体当作一个系统,分析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研究系统(人体)、要素(人体子系统)、环境三者的相互关系和变动规律性,并优化系统的整体功能。因此,在很多情况下,西医才出现“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情况。这是西医弊端的根本原因。由于缺乏系统论的支持,西医无法将人体作为一个整体定量研究,因此许多西药具有无法预测或无法抗拒的副作用。在很多情况下,对某一系统的病症具有疗效的药品却对另一系统具有破坏性作用。因此,在西方药品认证体系中,代价高昂的大规模临床药性试验成为每一种药品获得上市许可的必经之路。但这种为期数年的检测,在受检人种及基因的广泛性上均有局限。随着后工业、后现代主义、自然主义思潮的兴起,人们对自然植物药的兴趣大增,也从主观上使得西药在副作用等方面的问题被放大。 2.中药的优势------- 中医认为人体是一有机整体,相信有一种规律——天人合一——支配着人体的发展。人体各器官遵循这一规律在生理上相互联系,在病理上相互影响。因此,中医的任务是通过望、闻、问、切,全面系统地了解病情,“辨证施治”;从而努力使人体做到天人合一,使各系统不越雷池一步,平衡气血。中药的有效性与健康性,已被并且正在被数以亿万计的病患无数次地证明着。中医药的临床经验与药性检验是仅有二、三百年历史的现代西医,覆盖人群相对较少的其他边缘医学所无法比拟的。此外,中药深入人心还具有以下几点, 一、安全、副作用少:由于中药外治是施于体表,它可以随时观察其适应和耐受情况而决定去留,不会像服药物,如不对症,发生副作用时处理比较复杂,外治只要施治配药得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