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知方与杜亚泉的读者思想研究

沈知方与杜亚泉的读者思想研究
沈知方与杜亚泉的读者思想研究

沈知方与杜亚泉的读者思想研究

摘要

在中国近代出版史上,沈知方和杜亚泉都是不得不提的人物。无论是商务印书馆、《东方杂志》还是世界书局,它们都对中国近代文化的传播和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选取了沈知方和杜亚泉这两个代表人物,希望通过对他们编辑实践活动的梳理,结合其所生活的时代背景,试图对他们的读者思想做一个剖析。

关键词:沈知方杜亚泉读者思想

第一章绪论

“近代以来,西力东侵,中西碰撞,中国社会处于动荡与转型之间。期间,以民营出版为主体的近代出版业在中西方文化冲突、会通和融合中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从而承担起构建和发展近代新文化的重要使命。”尤其是在新旧文化交锋最为激烈的上海,先后诞生了一大批诸如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世界书局等对近代中国卓有影响了出版社,当时坊间即有“商中世大开”的排名和说法。据王云五在《十五年来的中国出版事业》中的统计,1927——1936年全国共计出新书4.3万种,其中商务、中华和世界三家民营出版社就占总数的65.2%,民营出版业的蓬勃发展可见一斑。在这个民营出版业迅速发

展的年代,社会上涌现了许多诸如张元济、陆费逵、沈知方、杜亚泉等优秀的编辑出版大家,他们学识渊博、心怀天下,对中国近代文化的传播和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他们的编辑观念、读者思想和运营手法至今仍为业界所津津乐道。本文选取了其中的沈知方和杜亚泉两个人物以作比较,希望能够研究、探寻他们在读者思想方面的独到之处,向前辈取经。

第二章编辑出版活动的概述

(一)沈知方的编辑出版生涯

在众多的民国出版家当中,沈知方被称为的“洋场出书业经营怪才”,其独特的经营策略、与众不同的眼光和大刀阔斧的作风,使得世界书局在激烈的竞争当中脱颖而出,在鼎盛时期甚至达到了与商务、中华并驾齐驱的规模和影响。

沈知方(1882-1939),世界书局创始人、藏书家。原名芝芳,别署粹芬阁主人,浙江绍兴人。祖上是藏书世界,他曾自述“家本世儒;有声士林;先世鸣野山房所藏,在嘉道间已流誉东南;而霞西公三昆季,藏书之富,尤冠吾越。”不过这个殷实的藏书之家到了沈知方父亲这一代早已衰落,仅有薄田数亩,沈父以摆书摊为生。

沈知方十三岁时即被父亲送到绍兴奎照楼当学徒,他很精明能干,抱有雄心壮志.1899年,赤手空拳的沈知方来到上海,进入广益书局。因才识聪颖,长于交际,颇为商务印书馆经理夏瑞芳所赏识,

翌年即被聘入商务印书馆做跑街。1901年,沈知方改入乐群书局,聘请杨千里等人为编辑,开始编纂、出版教科书,后因与商务印书馆的版权纠纷败诉,沈知方只得罢手不干,重回商务印书馆任干事,后担任业务顾问,列席商务的业务会,直至1911年。据说沈知方生性豪放不羁,在任职商务期间常常不能按时上班,同事时有闲言,股东亦多有不满,夏瑞芳却对其多番袒护,他对同事们说:“我不是不知道他有点懒散,但他的才气宏阔,我们非留用他不可,假使一旦让他离去,将来必定是商务劲敌。”后来夏瑞芳的预言不幸而言中。1912年1月,沈知方与陆费逵等共同创立了中华书局,并顺应革命时势,陆续出版了《新编中华教科书》等小学课本44种,中学和师范课本27种,一时倾销全国。当时,由于辛亥革命爆发,清政府覆灭,商务已印好的《大清国民读本》无法发行,中华书局抓住这个关键时机,一举独占教科书市场,奠定了中华书局日后蓬勃发展的基础,也使得商务为此蒙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1917年,沈知方抽回在中华书局的投资,和奎照楼书坊的同事一起在上海合办广文书局。同时,以世界书局或中国第一书局的名义,请大东书局代为发行。由于沈知方经营有法,事业渐有起色,书局营业逐年增加。1921年7月,在得到钱庄经理陈芝生、书商魏炳荣等人的入股后,沈知方脱离中华书局自行创办了世界书局股份有限公司,自任总经理,后陆续盘进广智书局、俄商西伯利亚印书馆、东亚书局等企业,资本进一步扩大。1925年,吸收了上海公共租界会审公堂法官孙美梅和大丝商沈莲芳的资本后,世界书局

开始在广州分局印发《三民主义读本》、《不平等条约问答》等政治宣传读本,用政治投机为自己谋取暴利。通过上述的经营活动,世界书局的营业盛极一时,并开始大张旗鼓地筹措中小学教科书出版,成为当时全国三大民营书局之一。1927年后,沈知方聘请徐蔚南编辑《ABC丛书》、《生活丛书》,请陶行知主编《工人课本》和《农民课本》,从此书局业务逐步扩大发展,遂创办“世界商业储蓄银行”,自任董事兼行长。此外,沈知方还在书局内设立读书储蓄所,以吸收职工存款来扩充资金。1937年,因时局动荡加之经营不善,世界书局为李石曾所夺。1937年8月,上海地区的抗日战争爆发,因拒绝与日伪合作,日伪于同年11月在世界书局发行所制造了定时炸弹爆炸事件,导致书局职员一死一伤。1939年,沈知方病重之时立下遗嘱:“近遭国难,不为利诱,不为威胁”,命其后人不得与日伪妥协,表现出令人敬佩的民族气节。同年9月11日,沈知方在郁郁中病逝于上海,终未能实现东山再起的梦想。

(二)杜亚泉的编辑出版生涯

杜亚泉的一生是既富有传奇色彩又具有当时知识分子代表性的一生。

杜亚泉(1873-1933),近代著名科普出版家、翻译家。原名炜孙,字秋帆,号亚泉,笔名伧父、高劳,旧会稽县伧塘乡(今属上虞)人。

从小,杜亚泉的父亲就十分重视培养他读书,盼望他走“学

而优则仕”的道路。后来,杜亚泉受中日甲午战争的影响,思想上渐渐产生了“以讲求实学而济世救民的转变”,故开始转向学习算学、格致等科学知识。1898年,杜亚泉应蔡元培之聘任绍兴中西学堂数学教员。1900年到上海设立亚泉学馆,培养科技人才,同时创办了中国最早的科学刊物——《亚泉杂志》半月刊。杜亚泉笃信,只有科学技术普及了,才会激发民众对科学的兴趣,才会实现科学救国的理想。杜亚泉深知,要强国必先普及科学,而普及科学的根本途径在于办教育。因此,他从1902年开始,就在办刊物的同时,致力于科学书籍和教科书的编著出版。普通学书室一创立,他就延聘翻译和精通西学自然科学方面的人才,陆续编译了诸如《普通数学》、《普通化学》、《普通质学》、《普通矿物学》、《普通植物学》、《普通动物学》、《普通生物学》、《普通英文典》、等中等学堂教科用书。1903年,杜亚泉返绍兴与人创立越郡公学。翌年秋,由于普通学书室经营困难、难以支撑,应旧友张元济、夏瑞芳之约,杜亚泉入商务印书馆任编译所理化部主任,开始了他在商务二十九年的编辑生涯。

在商务期间,杜亚泉编辑了大量的理科类教科书,这其中有很多是他自己编译或校订的。影响较大的有《中学生理学教科书》、《动物学教科书》、《中学植物学教科书》、《矿物学》、《实验化学教科书》、《物理学新教科书》、《动物学大辞典》、《植物学大辞典》、《化学工艺宝鉴》等。据王云五回忆,杜亚泉为商务印书馆编著的自然科学方面的书多大百数十种;胡愈之更是称:“商务印书馆初期所出理科

教科书及科学书籍,大半出于先生手笔。”

1911年-1920年间,杜亚泉担任《东方杂志》主编,开始实行大刀阔斧的改革,使得《东方杂志》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了很大的进步。胡愈之在《追悼杜亚泉先生》一文中说道:“先生主编《东方》后,改为大本,增加插图。并从东西文杂志报章,撷取材料,凡世界最新政治经济社会变象、学术思想潮流,无不在《东方》译述介绍。而对于国际时事,论述更力求详备。……为当时任何定期刊物所不及。”同时,杜亚泉还翻译了大量通过日文转译的西方国家的专著、评论和各种重大事件的报道。例如《东西洋社会根本之差异》、《美国之新国民主义》、《墨西哥革命成功之伟人》、《日本明治时代之进步》、《欧美社会党之消息》、《妇女参政权运动小史》等。据章锡琛回忆,他还经常在《东方杂志》上介绍摩尔、欧文、傅立叶、圣西门等的空想社会主义,把克鲁泡特金的《互助论》和叔本华的《处世哲学》等全部译出,分期刊登。

1924年,杜亚泉在离开《东方杂志》后,于上海自费创办了新中华学院,培养从事科学、实业人才。1932年1月28日,日寇侵犯上海,商务印书馆被炮火焚毁,杜亚泉寓所同时遭灾。杜亚泉避战火回乡后,利用“商务”发给的遣散费4000余元,悉数购买参考书籍,花费一年的时间完成了70余万字的《小学自然科词书》的编撰。该书收录小学自然科学教材所必须的词汇2000余条,包括天文、气象、物理、化学、矿物、医学、动物、植物、化工、农业、建筑、食品等23类,对于补充小学自然科教师的科

学知识,可谓十分详尽。1933年底,由于操劳过度,加之无钱医治,杜亚泉因患肋膜炎病逝于家乡。

第三章读者思想的比较

编辑出版是一种文化行为,但同时也是一种商业行为。出版物能否顺利地进入读者的视野,并引起读者的关注,进而被读者认可,从市场中获利,这不仅仅取决于出版物的质量,更要依靠对于读者心理和读者需求的把握。从沈知方和杜亚泉两人的实践当中我们不难看到,商务和世界的成功与其杰出的读者思想是分不开的。

(一)顺应时代潮流,以满足读者需求为导向

时代在变化,读者的需求也在变化。当时的上海,市民和小商人阶级壮大,现代化和商业化的发展使一般市民在紧张、快速的城市生活之余,急切想寻找一种较为轻松感兴趣的文化消费形式。

沈知方在世界书局的创立初期就意识到:通俗小说拥有广泛的读者群,极具商业价值。1920年代初、中期,正是鸳鸯蝴蝶派作品大行其道的当口,世界书局或是将旧小说加以整理,用新式标点排印后廉价发售;或是许以高额稿酬,将张恨水、不肖生(向恺然)等受读者欢迎的作家作品“买断”,很是出版了一些影响面大、行销范围广的通俗性畅销书。诸如《春明外史》、《金粉世家》、《江湖奇侠传》、《福尔摩斯探案全集》等,经过竭力宣传,畅销

多年。另外,沈知方采用书刊互动的出版策略,在出书的同时又出版相关杂志。李涵秋和张云石主编的《快活》,严独鹤和施济群主编的《红杂志》,严独鹤和赵苕狂主编的《红玫瑰》,江红蕉主编的《家庭杂志》,施济群、程小青主编的《侦探世界》,均在世界书局的强大宣传攻势下,一时风行海内外。世界书局也因此成为当时最为主要的鸳鸯蝴蝶派出版阵地,获得了不少经济利益。与商务和中华推出的文化精品书籍相比,世界书局争锋相对地出版了不少普及性和消遣性的读物,客观上满足了更多普通民众的文化需求,可以说是走出了属于自己的独特道路,这也恰恰起到了一种文化上的平衡作用。

大革命前后,沈知方揣摩时局走势,编辑、印刷文白对照的作文、尺牍等书,供人学习模仿,同时收集赶制许多革命宣传小册子,在当时都受到欢迎,为书局发展吸收了大量资金,在商业上也饱尝了革命胜利的果实。

(二)创办期刊大响知名度

当时是,时局纷争不断,各种思想观念传入中国,有识之士皆忙于寻求适合中国国情的强国之道。新思想的传入,使得各种期刊杂志应运而生,并迅速成为了文化碰撞和争论的前沿阵地。作为一名编辑出版事业的从业人员,先锋杂志的创办和先进思想的提出无疑是引得民众关注和业界口碑的重要途径。

在执掌《东方杂志》期间,杜亚泉扩大篇幅,活跃版面,增加

撰述文章,对国内外形势、国家政治经济、社会问题、学术思潮等,无不作详明迅速的编载,并发表评论文章。同时,增设“科学杂俎”等栏目以传播科学知识,增设“谈屑”等栏目以针砭时弊,《东方杂志》从而面貌一新,成为当时中国销量最大、最有影响的大型综合性期刊。

同样地,世界书局自成立至1924年进军教科书之前,出版重心都在文学期刊的出版上,出版了许多诸如《快活》、《红杂志》和《红玫瑰》等具有影响力的刊物,在当时深为广大市民所喜爱。

(三)塑造品牌形象。

众所周知,一个企业的价值与它的品牌形象是息息相关的。沈知方深知靠通俗小说发家的世界书局在读者心中建立的始终都是较为低端的形象。为了挽回这个劣势,自1920年起世界书局即有意识地大量编译出版文学论著和外国名著,同时在整理古籍丛书方面也加紧步伐,整理推出了《国学名著丛刊》,赢得了业界的好评。

(四)注重读者的接受心理

编辑编出一本书,要通过读者阅读才算是完成了他的目的。这就要求编者对读者的接受心理有一定的把握。以确保他所编译出来的作品能够顺利到达读者的手上。

首先是在定价上,杜亚泉考虑到读者都是普通大众,定价都非常便宜。按照他的想法,书的定价不高有利于推广,也能够让老百姓乐

于接受。同样的道理,在图书的出版上,沈知方十分重视对成本的控制。特别是在教科书的编排上,世界书局的编辑排版人员都很注重对页数的控制,以便于印刷装订。例如三十二开本,则页数最后是十六、二十、二十四、三十二、四十、四十八、五十六、六十四等页,这样能够有效避免编印过程中出现的奇零单页。这种做法既能保证质量,又可以节省成本,进而使得出版物在价格上有优势。

其次是内容,为了使科学传播走向大众,贴近民生,深入民心,杜亚泉注重以通俗的语言,向百姓讲解一些科技常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方法,以激发民众对科技的兴趣。在《化学新教科书》的编辑过程中,杜亚泉更侧重于编,而不是原封不动地照译。譬如:在砂、砒、硼等属名上,原本用来指称某一具体物质或某些物质的中国传统名词,在这里成为指称范围更广的属名。杜亚泉如是命名,也是希望中国读者有亲切感,从而使这些陌生的名词为中国人所理解。

第四章小结

尽管有着时代和历史的局限性,但是从杜亚泉和沈知方的编辑出版活动和读者思想中,我们已经可以看到现代出版的雏形。无论在什么年代,作为一名编辑出版工作的学生或从业人员,读者的需求、读者的理念都是我们要慎重去把握的。行业前辈这种观念上的示范借鉴,将具有超越时间的永恒意义。

参考文献

书籍:

1.高克力著:调适的智慧:杜亚泉思想研究,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版。

2.许纪霖, 田建业编:杜亚泉文存,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版。

3.汪家熔:鞠躬尽瘁寻常事——杜亚泉和商务印书馆与<文学初阶>,上海:商务印书馆,1918年版。

4.洪九来著:宽容与理性:《东方杂志》的公共舆论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版。

5.张静庐辑注.中国现代出版史料,上海:中华书局

6.宋远放主编.中国出版史料(现代部分),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年.

7.王建辉.文化的商务——王云五专题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

8.中华书局编.回忆中华书局,.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

9.商务印书馆编.商务印书馆九十五年,北京:商务印书馆

10.陈于德.沈知方与世界书局.1995年

11.宋元放.上海出版志,上海:上海社科院出版社,2000年

书籍序言:

王元化:杜亚泉:民间社会独立才能防止专制集权(为《杜亚泉文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一书所作的序言)

学位论文:

1.刘晓嘉:杜亚泉编辑思想研究,华中师范大学2009届硕士学位论文。

2.阎乃胜:杜亚泉与中国近代科学教育,华东师范大学2011届博士学位论文。

3.隆新文:杜亚泉伦理思想研究,东南大学伦理学系2006届硕士论文。

5.彭丽蓉:世界书局文学出版情况研究,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4年。

期刊论文

1.李静:杜亚泉与东方杂志,青海社会科学2007年04期。

2.李学桃:由热情而理性:1911-1912年间杜亚泉对辛亥革命的态度及认识,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3.周良发:辜鸿铭、杜亚泉、梁漱溟中西文化观比较,长安大学学报(社会

科学版)2011年01期。

4.滕峰丽:章士钊、杜亚泉“新旧调和论”之比较,中州学刊2006年03期。

5.陈镱文、姚远:杜亚泉对我国早期科技编辑和科技期刊发展的贡献,西北

大学学报。

6.高峻:中国最早的自然科技期刊——<亚泉杂志>,出版史料2003年02期。

7.熊吕茂、杨松林:论杜亚泉的文化调和思想,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7年

03期。

8.阎乃胜:杜亚泉科学教育研究综述,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年 05期。

9.张子高、杨根:介绍有关中国近代化学史的一项参考资料——<亚泉杂志>,化学通报1965年01期。

10.张春燕:理性价值的彰显——杜亚泉文化思想探析,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3年04期。

11.世界书局出版信息.世界季刊,1928年第1卷第1期。

12.从世界书局想到大世界.时时周报,1931年第2卷第26期。

13.吕蓓蕾.洋场书业经营怪才沈知方,2001年第5期。

14.邓咏秋.才气宏阔的出版家沈知方,编辑学刊.2003年第6期。

15.王建辉.沈知方:冒险和投机兼备的出版家,出版广角.2001年

16.吴永贵.中华书局的成功经营之道,编辑学刊.2002年

17.周秋丽.民国三大书局的教科书之争,中国编辑.2003年

18.朱联保,.关于世界书局的回忆,出版史料,1987年第2期。

《读者文摘》读后感800字 《读者文摘》读后感800字 “生活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生活不是没有感动,而是缺少能够感动的心灵。很多的感动,或许缘于瞬间的小事,而正是那么多的小事,让我们的心中充满感动。”是啊,如果说我们的生活是一片毫无波澜的湖水,那么《读者文摘》便是这片湖水里泛起的点点涟漪,它用真挚的情感串起我们的心,亲情,友情,爱情,都在这一刻化成一叶叶小舟,驶向那片名叫“感动”的彼岸。 这本书给我带来了从未有过的读书经历。曾经,为那一篇篇美丽而真实的爱情童话深深震撼;曾经,为那一股股感动人心的亲情力量止不住地流泪;曾经,为那一段段感性哲学的小故事思考人生……情感的交织,智慧的碰撞,人性的对比,就像一个个满满的包裹,充实着我的人生。在《飓风中的两个瞬间》文章中,我看到了一位伟大而又平凡的人在面对飓风时,选择牺牲自己换取其他8个人的生命,正如小说人物福尔摩斯所说:“为了公众的利益,我会毫不犹豫的接受死亡。”而作者最后的点睛之笔更是全文的亮点,每场灾难都是对人类的严峻考验,就在这些考验中,我们往往会看到最光芒四射、最铿锵峻拔的魅力人性。在《一杯温开水》中,我感受到了,一杯白开水都会蕴含着一份感动,蕴含着一份爱,它启示了我,其实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细小的事物,也许它看上去普普通通,其貌不扬,但是在某一个特定的时间和空间里,它会成为一份盛满感动的小礼盒,让打开它的你流下幸福的眼泪。在《爱情的出口》中,我以一个特殊的视角见证了一段平凡却感人至深的凄美爱情,还记得那句话“因为有爱情,这世上,就不会再有一个人的出口。”久久徘徊在我的耳畔,也许我没有经历过轰轰烈烈的爱情,但我明白了爱情并不是想象中的甜美可人,一段真正的感情需要悉心的呵护,更需要能够承担那份责任的决心。 在这本书里,我读到的不仅仅是一个个感人小故事,最大的收获便是懂得了许多待人处事的态度与情感,明白了感动是需要去寻找,需要自己去感触的,它一直都在你我的身边。去留心身边的那些人,那些事,也许我们就不会再抱怨命运的不公,取而待之的将会是会心而又灿烂的微笑,每当阴霾笼罩之时,不要低头埋怨,抬起头仔细寻找,也许你就能找到那缕照亮心灵的希望之光。也许,这本书并没有世界名著那么出名,那么深沉,那么伟大,但是它用朴实的文字和真挚的情感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微观的感动世界。如果说世界名著是正餐,每日必须,那么这本书就是甜点,它会在我们酒足饭饱之时再送上一份来自内心深处的甜。 《读者文摘》读后感800字 读过新一期>中一篇叫做>的文章,我为妳写了下面的感触: > 假如没有遇到妳,那年我一定不会要求得到公司西南地区主管的位置,也就没了来成都近百次的奇迹经历…当然,公司也不可能再有人对成飞的项目那么执著,也就不会有在90年代中国生产的战斗机上装载美国电子系统出口的历史…; 假如没有遇到妳,我可能不会坚持留在国内工作,也许都已放弃了我的中国籍,变成为今

北京市顺义区西辛小学刘学红 一、问题的发现与描述 (一)一封封没有发出的信 一天,在四年级老师的办公桌上我发现了许多没贴邮票的信封,出于好奇打开一看发现里面真的有信。哦,原来是老师在教学生写信和写信封呢!既然写好了为什么不真的发出去?学生在信中写了什么,会不会真的有要紧事要告诉收信人?但我想如果学生知道他们的心血、心声就这样随意地被搁置在这里,下一次再有这样的学习任务时,他们还能像这次一样去认真对待吗? (二)一种难写的习作 开学初我在新接的四年级班里做了一份问卷,其中有这样一道题:你认为哪类文章写起来困难?全班36份有效问卷,13人认为写景文章困难,百分比最高。数据验证了我平时的观察结果,学生们看到过那么多美丽的景物,为什么还认为写景文章难?张志公先生对此有过明确的阐述:“北京的老师时常出‘北海’之类的题目,这当然可以。不过,为什么要写北海?写给谁看?还是不大管。我认为,不管不好。 学生熟悉北海,却对着《北海》发愣,就是因为写作既无对象,又无目的,叫他从何处说起? 其结果,学生只能憋出一些话来说说”。张志公先生所说的“写作的对象和目的”就是所谓的“读者意识”,就是作者在写作过程中自觉地把读者的定位、阅读需要、阅读期待等因素纳入自己思维活动之中的心理过程,教师有了读者意识自然也就不会把学生写给收件人的信搁置在自己的办公桌上了。 以上例子告诉我们:在当下的习作教学中,读者意识的缺失已成为不容忽视的问题。 二、读者意识缺失的现状 通常,学生的习作写完之后,除了教师几乎没有第二个读者。而即使是教师,读完以后也很难通过几句评语反映出真实多样的感受;教师费尽心思整出的评语也引不起学生的关注,造成了读者意识的缺失。张承明《中外语文教育比较研究》一书中指出:“我国作文教学从不规定读者对象。这种做法不仅抹杀了语言的交际作用,严重制约了学生真正意义上语言能力的形成和发展 ”学生在用语言文字表达自己思想时,从来不考虑要针对不同读者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和语言。这样一来,作为交际工具的语言失去了其交际性,这对学生语言能力发展的负面影响是巨大的。 训练文体单一,不重视实用性文章的写作,把习作训练当作必须完成的“作业”和“任务”来对待,使习作变成了脱离社会需要的任务,学生不知道写文章是为了什么,根本体会不到写文章的意义与价值。如果按写作的逻辑顺序,应该是为什么写、写什么、怎么写,而当前的习作教学却明显少了“为什么写”这一程序。“为什么写”的问题,实际涉及两个方面:一是写给谁看,二是写了有什么用,想解决什么问题。这也就是写作的目的问题。 作文写好交给老师后,学生得过几天才可得到教师这个唯一“读者”的意见。在第一个案例中,如果教师指导学生真的把信寄了出去,或许还能得到收信人的回信,寄信人再写再发,这样的交流互动、循环往复必定会有良好的效果。 三、读者意识功能的探讨 在中国的语文教育史上,夏丐尊、朱自清等曾力导“读者意识”写作观。夏丐尊在《文章作法》中认为“所谓好的文章就是使读者容易领略、感动、乐于阅读的文字。诸君执笔为文的时候,第一,不要忘记有读者;第二,须努力地求适合读者的心情,要使读者在你的文字中得到兴趣或愉快,不要使读者得到厌倦。”英国的语文教学大纲第二阶段学习大纲中要求:“指导学生练习为不同的读者群而写作,如老师、同学、学校或社区中其他的孩子和成年人,

读者美文摘抄大全_读者文摘经典美文 ----WORD文档,下载后可编辑修改----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范本,欢迎您借鉴参考阅读和下载,侵删 C 您的努力学习是为了更美好的未来! 〈〈读者》美文摘抄1 假如生活冷落了你,那就行动起来,为 此奋斗一番吧!这样做绝对值的,只要你点起---- 1.方向之灯:制定目标,写在之上,并订出达到它的时间。为实现你的愿望去做,去创造,去奉献...... 2.交往之灯:结交比你更懂行的人。把它们作为你努力的榜样,不断调整,改进白己的工作。 3.梦想之灯:成功这不过是爬起来比倒下去多一次,你只要怀有 一个梦想,便没有办不到的事。 4.进取之灯:回顾并更新你的目标。不断向新的高峰攀登。 〈〈读者》美文摘抄2 雨果论面具:被人揭下面具是一种失败, 白己揭下面具却是一种胜利。 我们习惯于把发现白己渺小支出作为一种谦逊的美德。其实善于寻找白己的伟大之处是弥足珍贵的人生态度。 为白己活着的人,低劣;为别人意见活着的人,渺小;为别人幸福活着的人,高尚。--托尔斯泰 从不随便牵手,更不随便放手

当你爱上一个人的时候,爱到八分绝对刚刚好。所有的期待和希望 都只有七八分,剩下两三分爱白己。如果你还爱得更深,很可能给对方 造成沉重的压力,让彼此喘不过气来,完全丧失了爱情的乐趣。 记住:喝酒不要超过六分醉,吃饭不要吃过七分饱,爱一个人不要超过八分。 爱一个人要了解也要开解;要道歉也要道谢;要认错也要改错;要体贴也要体谅;是接受不是忍受;是宽容不是纵容;是倾诉不是凡事交待;是为对方默默祈求而不是向对方诸多要求。可以浪漫,但不要浪费。不要随便牵手,更不要随便放手。 要平凡,但不平庸;要大胆,但不大意;要敢说,但不空说;要多思,但不乱思;要大干,但不蛮干;要谦让,但不迁就;要虚心,但不 虚荣;要勇敢,但不蛮横。 人类最丑陋之处,集中体现在,他们绞尽脑汁的议案是白己的丑陋。 智者的回答: 最困难的事是什么?u识白己难,认识白己的不足更难。 最贵重的财务是什么?一切都在我身上,还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么? 快乐的工作是什么%争钱的工作。 永远的道德是什么?我们不愿把我们的道德和他们的财富交换,因 为道德是永远的,而财富每天都在更换主人。道德是永远的,财富是暂 时的。靠作恶致富的人,内心是空虚的,而且富裕也不会长久。 理想的家居是什么?既没有什么奢侈品,也不缺什么必需品。奢侈 品是给别人看得,必需品是给白己用的。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eb18221902.html, 作者、读者与文本 作者:董映雪 来源:《青年文学家》2018年第36期 摘; 要:诠释学在文学理论中占重要地位,是解读读者、作品、作家关系的重要钥匙。本篇通过对诠释的三个主体——作者、读者与文本进行方向探究与角色归属,辨析其在诠释中的交互作用,认为作者为文本创作阶段与文本交互关系中的主体,而文本诠释阶段则为读者与文本联系,于詮释理论主体作基础探究。 关键词:诠释;诠释主体;作者意图;读者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36-0-01 诠释(interpretation)也被部分地称作解释,基本定义是读者对文本作出的解读。作者写作文本,文本具有延展性内涵,读者解读文本,此三者是研究诠释理论的三主体,任何关于诠释的理论探讨、研究都必然围绕至少一者展开。 作者在文本诠释中的角色存在诸多探讨。艾柯将之分为三类:“经验作者”、“标准作者”、“阈限作者”[1],而综而言之,作者是对文本进行创造的人,其生活经历、写作方式、情感目的等多种因素都显然或潜在地现于文本。“作者已死”在文本解读中并不合理,尽管解构主义与新批评一直试图在文本诠释中彻底摆脱作者存在,然而这无法实现。以例证,如果直接让一位读者解读《长恨歌》却不告知作者,其是否对作者所处时代、感情目的与写作经验产生需要?这时告知他:不必知道作者是谁,随便一人,也许是泰戈尔。必将对读者诠释造成阻碍。对诠释应摆脱作者条框、拥有读者思想的要求不应以彻底抹掉作者既定存在实现,而可认为作者与文本分具独立性。在进行文本诠释时毋须对作者作靡细理解,也不须站在作者独特位置以观文本,但其参考必存。 文本创作阶段作者是文本交互关系中的主体,在文本诠释阶段,其退居后方,读者成为与文本关系中的绝对主角。此时读者又该作何理解,还需分析几个著名读者理论以观。 米歇尔·立法德尔“超级读者”理论认为其代表检验概念,“超级读者允许对隐含文本信息中的语义潜能和实际潜能作出积极的经验性的和可以证实的说明,它能够对文学作品的语言做出反应,并经验到文学作品的意义”[2]。即读者与其是文本意义建构者,不若是文学作品既有意义的发现者、检验者。打个比方,文本意义是珍宝的话,读者不再是塑形匠人,而是提灯于矿藏中寻觅并检验成色的人。这显然忽视了其主动创造性与能动作用,虽谓“超级”却难免边缘化了。伊泽尔“隐含读者”是文本自身设置的能对文本进行圆满解读的存在,读者不再是个体,不再具时间性、历史性、个人独特思维等特征化。“他是一个思维的产物,决不与任何实际读者

读者意识写好议论文的必由之路 所谓“读者意识”,是指写作者在写作时自觉地与读者的需要、接受水平、接受心理、审美兴趣等方面进行交流的思维活动,是一种交流意识。有读者意识的写作者,会在写作过程中,给自己的文章设定一个“假想的读者”,并且与之对话,整个写作过程其实就是写作者与这个不见面的假想读者对话的过程。 要写好议论文,一定要培养读者意识。朱自清先生认为,学生害怕写作文,对作文缺乏热情,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缺乏读者意识造成的。因为在不少同学看来,作文都是写给阅卷老师看的,面对这个让同学们畏惧的唯一读者,大家基本上没有什么表达欲望,多半以应付交差的态度来对待写作。写应用文要有读者意识,相信大家都会觉得有道理,但是要说写议论文也要有读者意识,而且这个读者意识很重要,恐怕有人不一定赞同。其实不管是写哪一种体裁的文章,都不能没有读者意识。 培养读者意识,对于同学们写好议论文,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读者意识有助于激发写作动机和写作热情 自由写作一般有明确、真实的读者,并且读者是多样化

的。例如要写一篇读后感,向班上同学推荐自己所读的《水浒传》,那么读者就是自己班上的同学;如果要写一封建议信,建议市长关注母亲河的治理,那么读者就是市长。考场作文与自由写作不同,考场作文的实际读者只有阅卷老师,而且这个阅卷老师往往是正襟危坐、很难与之见面的,我们又怎么可能去了解他并和他对话呢?写作本质上是一种表达自我生命的交流活动,考场作文也不例外。没有特定的读者,我们的文章写给谁看呢?要达到什么目的呢?茫然不知为谁为何而写,自然会使写作者缺乏写作的动机和写作热情。因此我们有必要去设定一个特定的“假想的读者”,再根据写作材料和写作目的去揣摩这个读者的具体情况。 请看2011年湖南卷高考作文题: 某位知名歌唱演员在接受中央电视台采访时谈到自己的变化:过去她出场面对观众说的第一句话是“大家好,我来了!”而现在她说的是“谢谢大家,你们来了!” 也许类似的变化曾经发生在你的身上或身边,也许你对此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请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或议论文。 如果你打算写“不要以自我为中心”这个立意,不妨先设想一下,你打算写给谁看?怎样的读者最需要你写这篇文章?经过思考,你就可以找到答案,这篇文章最好写给那些一贯以自我为中心、不会考虑他人利益和感受的人看。如果

读者受众分析: 读者受众分析: ?读者特征分析 福建地区男女读者数量相当,读者年龄多集中在18-20岁和21-45岁两个区间内,他 们的比例分别达到41%和49%。事业单位/公务员和公司职员的人数最多,所占比例分别达 到18.7%和16.6%,其次是工商人员和公司管理者,分别为14.7%和11.7%。其中约48.51%的人都受过高等教育,而且收入越多,学历越高的人,越喜欢阅读报纸。 ?报纸费用支出分析 从总体上看,约有63.37%的读者在报纸上的年消费在100元以下,每年花费在200元以上的读者群体所占的比例仅为8.79%,随着读者文化水平的提高,他们每月在报纸上的 消费呈上升趋势,特别是随着读者收入水平的提高,读者在报纸上花费的上升趋势表现则 更为明显,可能是由于工作繁忙的原因,读者们对电视的喜爱程度有所下降,报纸和杂志 这种纸质媒体在读者心目中仍然是最优选择。?忠实读者比例 根据初步调查了解,目前读者对《海峡都市报》的忠实度比较高。就相对福州市场而言,海都报占所有阅读人群的43.5%,东南快报占20.6%,福州晚报和福州日报占27.1%, 其他报纸如消费导报、法制报等占总阅读人数的7.2%。读者每周读报4-7次,海都报几乎成为他们每天必读的报纸。在阅读报纸时间方面,有50.74%的读者阅读时间在20分钟以上,约34.65%的读者阅读时间在10-20分钟,只有约12.38%的读者阅读时间在10分钟 以下,说明绝大部分读者是抱着很认真的态度阅读海都晚报的。 ?传阅率分析 福建地区主要媒体的传阅率:通过对福州地区消费群体的调查,[初步显示:《海峡 都市报》的传阅率高居榜首,达到近3人/份。 海峡都市报的读者中,满足拥有购买能力和购买决策权的读者,主要集中在23岁到 59之间,在大专、大学本科的读者中,海峡都市报分别占有42.07%和51.59%,同时覆盖42.31%的硕士、双学士、博士等高学历人群,表现出良好的读者教育构成。 专业技术人员、教师、医生等拥有稳定收入的读者中,有42.97%是海峡都市报的读者,福州晚报和日报纸31.25%,列第二位,以下依次为东南快报时报、消费导报和福建法制报等。 福建日报和福州晚报拥有42.34%的机关、事业单位干部读者为最多,有37.10%的此 类读者选择海峡都市报,15.28%的读者选择东南快报,以下依次为消费导报和福建法制报。

如何培养写作的读者意识 写作的“读者意识” 最近做一些国外材料翻译时,不止一次在不同材料的教学标准或教学目标中,看到一条相似内容:让学生在写作时注意写作目的与对象。这让我印象深刻,因为,在自己中小学写作经历中,几乎很少考虑写作目的与对象。并非完全不考虑,确切而言,写作目的大多是完成任务和通过考试,写作对象自然只是老师而已。显然,考试和老师,不是写作的唯一目的与对象。 今天课堂上,我们看了课堂实录,是华东师范大学郑桂华教授给七年级学生上的一堂作文课。作文题目是《我们的学校》,一个几乎每个人都写过的题目。我们都预想郑老师一定会展开关于题目的“头脑风暴”,果不其然,老师让学生们先列出了要写的内容。但接下来的课堂发展却是意料之外的,郑老师渐渐引导学生思考:如果作文是写给未来要到学校读书的一年级学生和已经毕业的老校友看,写作内容会发生什么改变呢?随着课堂推进,郑老师提出了“读者意识”这个概念。通过循序渐进引导,学生明白了,针对不同的对象,写作内容是不同的,即便是相同内容,写作的出发点也会不同,这就是“读者意识”。 我将这个“读者意识”和之前看到的“写作目的与对象”联系起来,感到异曲同工。 对于“读者意识”,还想了解更多,搜索后在网上看到了一篇报道“写作文要有读者意识,寻找隐形读者”[①],主要报道了杭州建兰中学语文老师洪熙对九年级学生上的一堂作文课。报道中,洪老师给出了“读者意识”的四个要点:

(1)当你动笔之前,你要问自己的第一个问题是:谁将读这篇文章?(2)读者希望阅读到的内容与他们的需要一致吗?(3)文章是否能唤起读者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想象力?(4)提醒读者回忆他们的经历,使用一种能使读者觉得“整篇文章是为我而写”的写作风格。看了之后,我又有了一层理解:“读者意识”不光光是要写针对性的内容,还要有意识地、主动地去发现“潜在读者”。 通过以上三个材料,目前,我对运用于写作中的“读者意识”是这样理解的:学生在写作前,应具备发掘所写内容的“潜在读者”的意识,即预设文章阅读的对象,并且,在作文的体裁、内容、语言、态度等各个方面,都要努考虑预设对象的需求,努力调动读者的经历与感情。在小学写作教学中,尤其是高段的写作,可以逐渐培养学生的“读者意识”,创设写作情景、提高作文交际性、倡导作文交流、使用评价量表,都将是不错的的策略。

读者文摘读者里的文章三篇 文摘,检索刊物中描写文献内容特点( 文献提要 )的条目(也包括题录部份),是1种文献著录的结果。第1文档网为大家整理的相干的读者文摘读者里的文章供大家参考选择。读者文摘读者里的文章篇1生命的意义 ●[美] 罗杰·冯·伊区 生命犹如甜甜圈。刚出炉时味道新鲜可口,但过1段时间后,便僵硬难吃;其中间的圈洞意味着生命神秘的1面,但如果欠缺这神秘的圈洞,甜甜圈就不成为甜甜圈了。 生命犹如吃葡萄柚1般。首先,你必须剥开柚皮,然后试咬几口,以便适应柚子的风味;当你开始享受柚子时,柚子汁却可能喷得你睁不开眼睛。 生命犹如香蕉1般。开始时是生涩的,然后随着时间而变黄变软。有些人希望自己只是香蕉,另外一些人则希望自己成为上等的香蕉。你必须谨慎谨慎,不要被香蕉皮滑倒;另外,你必须努力剥去香蕉皮,才能享受香蕉的美味。 生命犹如烹饪1般,1切味道全取决于你的作料与烹饪技能。你可依照食谱烹饪技能进行烹饪,也无妨自由创造。 生命犹如少了原图的拼图游戏1般,你没法猜想出将拼出甚么图形。有时,你乃至没法确知是不是具有所需的1切拼块。 生命犹如搭乘电梯1般。许多人上上下下,而有些人保持安稳。有时,你找到了电梯通道,但令你心烦的是,电梯停停开开。 生命犹如玩扑克牌。有时你坐庄,有时他人坐庄,这其中包括着许多牌技与运气。你下赌注,核对牌局,虚张声势,乃至提高筹

马。在输赢当中,你获得许多教训,有时,你拿的牌不好却赢了,有时你拿副好牌却反而输了。但不管如何,你必须延续不断地洗牌。 读者文摘读者里的文章篇2浇铸1种新的人性 ●[英]D·H·劳伦斯○国庆译 为了生存,我们需要同心协力,将人类所有的认知融会贯通为1个整体: 我们必须努力将各种各样的知识糅合在1起;必须将各种各样的语言会聚成1种巨大而清新的交响;必须将各种各样的人性投入熔炉以浇铸出1种新的人性。 请记住,我们的需要并不是是任何私人的需要——并不是是我们当中任何1个个人的需要。我们需要的不是荣誉,不是自我的满足;我们需要的是1种万众1心的巨大驱动力。有了它,我们就可以造就1个伟大的人类,就可以造就1个包括着个人自由在内的自由的民族。??1个人没法造就出1个崭新的民族,这要靠我们大家。为了到达这1目标,我们理应携手并肩,同心协力。想到有这样1个美好的目标,我是多么快乐。到了那时,将有更多的人会用自己的双手去挣脱桎梏,直至砸碑所有的锁链。 在1项伟大的事业中,我们每个人都是自己的天使。但是,当我们没有团结在1起,以为仅凭自己孤家寡人就能够闯出1番伟大的事业时,我们就不再是天使,而是野兽了。 读者文摘读者里的文章篇3生命如花 ●西北平原 每一个人的心中都有1株妙法莲花。 这是禅家语。禅家总是站在理性的高处,以超出红尘的洒脱来参悟人生和自省生命的。那末,凡俗中人呢?

【高考作文备考】解密高分议论文,为什么写作者要有“读者意识” 朱自清先生认为,学生害怕写作文,对作文缺乏热情,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缺乏读者意识造成的。所谓“读者意识”,是指写作者在写作时自觉地与读者的需要、接受水平、接受心理、审美兴趣等方面进行交流的思维活动,是一种交流意识。有读者意识的写作者,会在写作过程中,给自己的文章设定一个“假想的读者”,并且与之对话,整个写作过程其实就是写作者与这个不见面的假想读者对话的过程。 要写好议论文,一定要培养读者意识。因为在不少同学看来,作文都是写给阅卷老师看的,面对这个让同学们畏惧的唯一读者,大家基本上没有什么表达欲望,多半以应付交差的态度来对待写作。写应用文要有读者意识,相信大家都会觉得有道理,但是要说写议论文也要有读者意识,而且这个读者意识很重要,恐怕有人不一定赞同。其实不管是写哪一种体裁的文章,都不能没有读者意识。 培养读者意识,对于同学们写好议论文,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读者意识有助于激发写作动机和写作热情 自由写作一般有明确、真实的读者,并且读者是多样化的。例如要写一篇读后感,向班上同学推荐自己所读的《水浒传》,那么读者就是自己班上的同学;如果要写一封建议信,建议市长关注母亲河的治理,那么读者就是市长。考场作文与自由写作不同,考场作文的实际读者只有阅卷老师,而且这个阅卷老师往往是正襟危坐、很难与之见面的,我们又怎么可能去了解他并和他对话呢?写作本质上是一种表达自我生命的交流活动,考场作文也不例外。没有特定的读者,我们的文章写给谁看呢?要达到什么目的呢?茫然不知为谁为何而写,自然会使写作者缺乏写作的动机和写作热情。因此我们有必要去设定一个特定的“假想的读者”,再根据写作材料和写作目的去揣摩这个读者的具体情况。 请看湖南卷高考作文题: 某位知名歌唱演员在接受中央电视台采访时谈到自己的变化:过去她出场面对观众说的第一句话是“大家好,我来了!”而现在她说的是“谢谢大家,你们来了!” 也许类似的变化曾经发生在你的身上或身边,也许你对此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请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或议论文。 如果你打算写“不要以自我为中心”这个立意,不妨先设想一下,你打算写给谁看?怎样的读者最需要你写这篇文章?经过思考,你就可以找到答案,这篇文章最好写给那些一贯以自我为中心、不会考虑他人利益和感受的人看。如果把这篇文章写好了,能让那些读者读后产生共鸣,并且接受你的意见,从此就不再以自我为中心,那就善莫大焉。有了特定的读者,我们就知道是为谁而写,写了要达到什么目的,写得好能有价值和意义。读者的阅读需要、兴趣是作者进行写作的动力之一。写作心理学认为,写作者的写作动机是直接推动一个人进行写作活动的内部动力。读者的反馈影响着作者后续的写作热情和写作行为的方向和强度。因此,强化读者意识能激发写作者的写作动机和写作热情,变被动写作为主动写作。

2001年第5期No.5.2001 杭州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Jou r nal o f Hangzhou Teache rs College(Hum an itie s an d Social Scien ce s) 2001年9月Sep.2001 收稿日期:2001-06-20 作者简介:成立(1936-),男,江苏南通人,杭州师范学院人文学院中文系教授,从事文艺学与美学研究。 转引自菲特 为谁写作!, 文艺理论译丛!第2辑。 读者研究与阅读类型 成 立 (杭州师范学院人文学院,浙江杭州310012) 摘要:重视读者及文学阅读规律的研究,是当代文学理论的重要趋向。?假想的读者#的不同等级,体现了文学活动主客体之间不同的虚拟性关系。在这一方面,西方学者已经作有大量而深入的研究,对这方面研究作概况性介绍,并对主要学派的代表性观点作出梳理和点评,对我们当前的阅读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假想的读者;误读现象;阅读类型 中图分类号:I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146(2001)05-0022-05 20世纪的文学发展从深层和浅层两方面将读者研究提到日程上来。从纯文学的深层赏析方面看,现代文学比传统文学更讲究文学语言的魅力,强调读者的参与性,以光怪陆离的隐喻、象征、时空转换等技巧,发掘现代人微妙复杂的内心世界,千方百计诱发读者的兴味。从通俗文学的浅层鉴赏方面看,20世纪的传播媒介革命大大加速文学商品化和大众化进程,读者在文学活动中的地位空前提高。重视读者,重视文学解读过程,重视接受心理和阅读规律的研究,成为当代文学理论的主导倾向。 一 英国意识流作家伍尔芙谈到现代作者对读者既盼望又疏远的心理:?每个人都蔑视读者,每个人都盼望读者,每个人未曾得到读者;每个人都以一连串的生硬而晦涩难懂的东西、一连串的情感,越来越强烈地加到读者头上。#[1](P102)然而,不管宣扬?自我表现#的作家如何蔑视读者的传统鉴赏模式,在他们内心深处仍然强烈地盼望知音读者的共鸣。作者进入创作过程,心目中始终伴随虚拟的读者的身影,作为他倾吐心曲的对象。这个 特定的虚拟的读者由作家设定的作品的召唤结构产生,随着作品的形象与主题的展现而不断充实、丰满。正如萨特所说:?作者是通过对世界的某个方面的选择来确定他的读者;反过来,作者正是通过对读者的造反来决定他的主题的。因此,所有精神产品本身都包含着它们所确定的读者的形象。# 1950年,美国学者沃克?吉布森发表 作者?说话者?读者和冒牌读者!一文,对文学作品虚拟的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作出深入分析,首次提出?假想的读者#这个概念。1972年,伊瑟尔发表 隐含的读者!一书,以审美反应理论为基础,以17世纪以来欧洲具有代表性的叙事作品为根据,对作品中虚拟的?隐含的读者#的性质、功能与作用进行了独到的探索,为小说叙事理论的发展作出了贡献。据伊瑟尔的看法,?隐含的读者#既体现了本文潜在意义的预先构成的作用,又体现了读者通过阅读过程对这种潜在性的实现。借助?隐含的读者#,作者能在作品与读者之间架起一座由潜能转为现实的心灵沟通的桥梁。70年代由于?读者%反应#批评流派的流行,出现文学理论的新趋向。欧美学者对作者心目中虚拟的读者进行了更细微的分析。菲什提出?有意向的读者#,里法泰

读者美文摘抄 本文是关于范文的读者美文摘抄,感谢您的阅读! 读者美文摘抄 1、做个无品牌一族:穿着—简单、大方、含蓄、不狂野、不夸张、不暧昧。居家—简单、舒适、便捷、简单就是美。旅游—宁静、归真、减压。 2、石油大王洛克菲勒给儿子的信:一雇主只将加薪与升迁的机会,留给那些格外努力,格外忠心,格外热心,花更多的时间做事的雇员。我们劳苦的最高报酬,比在于我们所获得的,而在于我们因此成为了什么,使工作热情得以持续下去的东西,要比只知敛财的欲望更为高尚。他们是在从事一项迷人的事业。 3、人到世上来,全当是赴了一次宴,吃饱了,喝足了,舒舒服服的回家了,这是很自然的,有什么不好呢? 4、在他80岁生日时,我送给他一封信,信中特别说了几句表示孝心的话。我说我们全家人都希望他身体健康,心情愉快,能够在欢乐中安度晚年。总之,我希望他永远快乐。在信的最后,我建议他和我母亲不要再干活了,应当完全放松自己,好好歇息。我认为,父亲操劳了一辈子,现在他们终于有了舒适的家和丰厚的退休金,几乎有了他们想要的一切,应该学学如何享受生活了。 5、事业—自信、激情、从容。爱情—简单、低调、浪漫、从一而终。它就是NONO族的生存状况,简约、独立、理性。分别对应着他们的生后状态,人格状态和思维状态。他们把时间、精力、智商用于追求更高的价值。 6、生活是一望无际的大海,人便是大海上的一叶小舟.大海没有风平浪静的时候,所以,人也总是有快乐也有忧愁.当无名的烦恼袭来,失意与彷徨燃烧着每一根神经.但是,朋友,别忘了守住一颗宁静的心,痛苦将不再有. 7、“在奋斗中求成功这方面,我认为最有意义的,不是那些获得成就的伟大时刻,而是那些小小的胜利,或是那些遇到挫折,僵局甚至失败的时刻。我想,假如人人都轻而易举地成功了,那么我们就不是人生的参与者,而是生活的旁观者了。要记住,重要的是追求,而不是到达。” 8、笑对人生的残局:其实人生就是一盘棋,而与你对弈的是命运,即使命运在棋盘上占尽了优势,即使你只剩下一炮的残局,你也不要推盘认输,而要笑着面对,坚持与命运对弈下去。因为人生往往就在坚持中转轨,没准就能打他个

编辑与读者、作者 编辑的定位 编辑工作的主要内容,是组稿、编稿、发稿。那么,稿子来自何处?来自作者;发稿出书后给谁看?读者。这是一般的常识。从这个常识我们可以得出结论:编辑在作者和读者之间充当着中介的角色——将作者的创作,通过出版的手段,以最恰当的方式,传播给读者。这就是编辑的定位。 可是,这样一种简单的常识,并非每个编辑都明白的。比如,近年来,出版界盛行“策划”,策划大师满天飞。有一位出版社的资深编辑,策划了一套“感悟生活丛书”,约请了10个名作家,一个写饮食,一个写居住,一个写旅游,一个写交朋友,一个写教育孩子……同样的字数,同样的风格。凭他在出版界的经历和人缘儿,这套书组织成功了,作家们加班加点地完成了任务,出版社如期出版。书上市后,经过策划者的宣传炒作,还真造成了很大影响,销售见好,一版5000本一个月就发完了,于是又加印8000本。没想到三个月不到,这套书滞销了,加印的8000本只发出去2000本。一年下来,库存6000本,加上退货,有7000多本。算细账,如果不加印第二次,销5000本,起码不会赔本,还不算失败。问题是,编者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作者又是名家,这套书为什么这样短命? 很显然,在这套书中,真正的原创者,不是那些名作家,而是编辑,即所谓的“策划人”。名作家在这里不过是编辑的“雇工”,他们的作品往往是一种拼凑物,人工痕迹太浓,所以,很难有真正意义的好作品。 我并不反对编辑有这样的策划能力,有许多书只能这样操作,如大型辞书;还有一些好书就是这样策划出来的。问题是,这些年来,过于强调“策划”,实际已混淆了编辑、作者、读者之间的定位。并且,由于策划风的盛行,影响得作者队伍也十分浮躁,而编者、作者的浮躁,又必然影响读者,造成整个文化的浮躁。 我认为,编辑最重要的素质,是其“发现”的能力,发现好的作者,发现好的选题,而非“策划”的能力。社会上好作者、好书稿很多,就看你能否发现。在这里,编辑不是指挥原创者,而是通过自己开掘、掌握的作者资源、作者信息,发现原创者发自内心情感和思想自然而然创作出或正在创作的作品,在此基础上,再进入“策划”的领域,如怎样使这些作品的表达方式更适合市场,怎样设计装帧,用哪种开本、哪种纸,怎样定价,以及怎样宣传营销等等。很显然,这些策划既是为作者的作品着想,更是为读者着想。 举几个例子: 《风雨中的雕像》利用杂志信息 李辉著。本书以凝重的笔触,记述了11位富有代表性的文化名人在“文革”中的遭遇,如邓拓、吴晗、田

从读者角度分析,本人从网上摘抄如下文字 (1)首次上市,主要的传播对象是针对那些有猎奇心理的读者,对于这类读者向他们提出一种全新的概念“财商”,并通过海报、主流媒体等制造出一种热销的局面,把他们的好奇心提升到最高状态,促使他们去购买。 (2)接着是针对那些持观望态度的有怀疑心理的读者,他们的心理是矛盾的,既想买又拿不定主意。为此需要打消他们的疑虑,采取专题新闻发布会与专家推荐的方式促销。 (3)第三个层面是针对那些自我控制心理强的读者,这类群体对图书有自己的看法与选择,他们不会轻易受媒体或其他传播方式影响。对于他们来说,首要的问题是必须让他们自己认为读此书是有益的、有价值的,因此采取了书评、书摘等类似的评介活动,让他们了解此书的价值所在。 (4)针对那些从众心理强的读者,这类群体的人数很多,他们往往是看别人是否拥有,是否很多人都拥有。因此借助读者交流、作者访谈、图书排行榜等形式向他们传递图书热销及销售业绩的信息来促使他们行动。 (5)针对持有教育心理的读者,提出理财教育的观念,并通过“对话”栏目等形式进行理论探讨与交流,对现行的大学教育模式的不足与缺陷进行评说,指出要想变得富有,就得接受理财教育。 (6)针对富有上进心理的读者,采取各种研讨会、培训班的形式,来扩大图书的销售,提升图书的品牌形象。 在营销传播里值得重视对作者的包装宣传。据调查,影响读者购书的原因中,作家知名度占36%,作品内容占12%,作品形式占10%。美国图书音像行业的资深顾问在长期研究后发现,一些出版社之所以成功,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是明星的力量,明星的魅力与出版物的融合造就了一批畅销书。越来越多的出版社开始花大力气包装作者,作家明星化的现象屡见不鲜。对作者的包装宣传一般分两种情况,一种是作者本身已经是名人,一种是作者还不是名人。前者显然对宣传更有利。但是这里要注意两点: 一是名人也需要宣传。有人认为已经是名人了就不用再做过多宣传。其实名人一旦淡出被媒体关注的视野,读者对其作品的关注也就大为降低。国外的出版业在对作品进行推介时将读者对作家作品的认知程度作为很重要的参考资料,因此非常注重对作者的宣传,即便是对于某些不爱抛头露面的大腕级作家,出版商们也有高招:连续地做新书广告,每当作者生日、

《读者》里的经典段落 1.《沙发与轮椅》选摘 我明白,阿吉是被极端形象化的“生老病死”这沉重的意蕴所刺激。古人早有“纵有千年铁门槛”“土馒头”这两个符码现代化,无论是换成“豪门宅”“骨灰匣”还是别的什么,都足令人顿悟。我们屁股底下坐的沙发只要觉得舒服,那么它究竟是几十万一套,还是两三千元以下一套,于我们的生命究竟有什么特别的意义?我和阿吉在讨论中达成了共识:珍惜身体与心灵的健康,把生活享受定位在“小康”,而把对时光的敬畏定位在“只要力所能及,别因小善而不为。” 2.《后台朋友》 友情是心灵的休息地,真正的友情只能用心体会,用爱感受。君子之交,其淡如水。执著而求,咫尺千里。 莎士比亚说:“人生如舞台”。 人的一生有前台,也有后台。前台是粉墨登场的所在,费尽心思化好了妆,穿好了衣服,准备好了台词,端起了架势,调匀了呼吸,一步步踱出去,使出浑身解数:该唱的,唱得五音不乱;该说的,说得字正腔圆;该演的,演得淋漓尽致,于是博得满堂彩,名利双收踌躇满志而归。 然而,当他回到后台,脱下戏服,卸下妆彩,露出疲惫发黄的脸部时,后台有没有一个朋友在等他,和他说一句真心话,道一声辛苦了,或默默交换一个眼色,这眼色也许比前堂的满堂彩都要

受用,而且必要! 人有没有这样的朋友,很重要。后台的朋友,是心灵的休息地,在他面前,不必化妆,不必穿戏服,不必做事情,不必端架子,可以说真话,可以说泄气话,可以说没出息的话,可以让他知道你很脆弱、很懦弱、很害怕,每次要走入前台时都很紧张、很厌恶,因为你确知后台朋友只会安慰你,不会耻笑你,不会奚落你。况且,在他面前你早已没有形象可言了,也乐得继续没形象下去。人生有一个地方,有一个人,在这人面前,可以不必有出息,可以不必有形象,可以暴露弱点,可以是全身弱点,这是很大的解放。有此解放,人可以在解放一阵子之后重拾勇气,重披戏服,再次化妆,再次端架子,走到前台去扮演好须扮演的角色,做一个人模人样的人物,博得世俗的赞美。 3. 《有妈妈的地方》 母亲说我小的时候是她的跟屁虫,她走到哪儿我就会跟到哪儿,虽是学步不久,但总能紧跟母亲不丢。每每说起此事,母亲总是特别开心。而今在外求学,陪在母亲身旁已成奢侈。有妈妈的地方就有关爱与依赖,温暖和舒馨。现在每次回家,有妈妈的地方就有我,在那里我总能看见母亲脸上慈爱的笑容。 4.《一方阳光》 小时侯,我们兄弟三人和妈妈围坐方桌,中间点一盏油灯。妈妈补衣纳鞋,我们读书写作业。屋外北风怒吼,屋里温馨安然。正

《读者》杂志营销策略 二、宏观环境分析 (一)经济环境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人们对于信息的需求量越来越大。通过广告宣传的方式,可以迅速将信息传递给消费者。广告是传统媒体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未来也是支持传统媒体转型的重要资金来源。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人们的消费行为和方式也在改变从普通的日常起居餐饮消费慢慢向文化消费转变。杂志期刊自然也是文化消费品中的重要产品,《读者》通过提供优质的容来吸引消费者,可以营造出另一种现代化繁荣发展的局面。 (二)政策与法律环境 国家近些年,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繁荣文化市场,增强文化国际竞争力;不断加大政策对文化繁荣的扶持。政策的鼓舞,让国的文化市场一摆颓废之势,走向“百花齐放”的发展趋势。《读者》也正能搭此顺风车,进一步扩大市场,拓展读者群体。除了政策方面,我国文化法律总数偏少,仅占全部法律的 1.7%,同时我国文化立法层次也较低。文化领域法律很少,大部分为法规和规章,权威性、系统性、针对性不够。近些年,政府逐步加快文化立法,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文化产业发展、网络文化传播等领域立法。这也为《读者》未来的出版发行打下了坚实的法律基础。 (三)社会文化环境 建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是我国近年来文化教育领域的发展宣传口号。学习已经成为个人、组织,以及社

会的迫切需要。多读书,读好书的社会文化氛围已经形成。《读者》作为一本涉及面广,知识丰富的期刊,能够满足不同阶层读者的文化需求,也顺应了社会的阅读潮流。经济发展带来的文化繁荣,不仅局限于巨大的信息需求量,更是带来了多样的文化生活。差异化的文化需求,不断冲击着传统文化市场。更加产业化和市场化的社会需要更加贴近大众,更具有时代性和现实性的文化产品。《读者》正是通过多年精心经营,培养起了忠实的阅读群体。作为高国民度的期刊,《读者》拥有更大的亲和力和感染力,通过阶梯式的文化信息传递方式,力争让文学走进每一位读者的心,以唤起共鸣。可以说,《读者》在未来的文化产品市场也会占有重要的席位 (四)科学技术 新媒体的日趋壮大,不断吞噬着传统媒体在文化市场的“领地”。越来越多的读者更愿意通过手机电脑等方式来获取信息,而不是纸质文稿。对于新媒体是否能够取代传统媒体的话题也成为近些年传媒领域热门研究主题。《读者》作为传统媒体也面临改革转型。通过微信微博等新媒体的容运营;电商营销等线上线下双重销售模式,用新媒体技术营销来重新包装品牌也成为《读者》未来发展的趋势。 三、微观环境分析 (一)产品分析 《读者》始终坚持自己的办刊宗旨,不跟风,坚持“人性至上”和“朴素自然”,始终以弘扬人类优秀文化为己任,从而造就了《读者》产品的特色和品质,成为受众喜爱的一大原因。《读者》在刊物容及形式方面与时俱进,追求高品位、高质量,力求精品,并以其形式和容的丰富性及多样性。封面设计清新,排版大气简约。“文苑”、“人物"、“点滴”等关注人性的栏目成为体现《读者》性质和特点的核心栏目。通过刊登大量优美散文、经典短篇小说、具有思想性的杂文,传播并发掘人性中的真善美,将思想、知识、趣味、情感融为一体,树立了“选择

增强文章说服力,心中要有读者 【课题】 写作要具备读者意识 【学习目标】 1.在课前自主研学的基础上展开课堂讨论,明确“读者意识”的内容及其对于写作的重要意义。 2.能够从“读者意识”的角度分析作文优劣并运用于自己的写作。 【学习步骤】 一、课前研读 请结合每段材料后的思考题,认真研究下列材料: 1.下面是某报的一篇报道: 随着国际文化交流的发展,培养专业的文化经纪人已经成为文化发展的一个迫切需要。中国戏曲学院经过一年的缜密研讨论证,将于今年开设以培养本专业的“文化经纪人”为目标的“国际文化交流专业本科班”。日前,中国戏曲学院在京举行专题研讨会,来自对外文化交流领域的专业人士及有关学者20余人参加了研讨会。 与会专家在文化经纪人的定位、发展方向等方面进行了研讨,一致认为,开设培养“文化经纪人”的专业不仅符合当前文化交流的发展形势,而且为艺术院校的改革拓宽了新路。 据了解,该专业将于4月进行招生专业考试,面向全国招收20名学生,招收对象以高中毕业生为主。 问题:如果依据上面短文编写一则新闻摘要,供从事文化工作的学者浏览,主要应提取哪些信息?如果是为《高中生报》编写一则新闻摘要,又应提取哪些信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面是《人民日报》一篇关于“孝敬”话题的文章节选内容。 (1)陪伴就是孝敬。年轻的岁月快意而匆忙,年老的岁月孤独而漫长。据调查,我国约8%的老年人有较明显的抑郁症状,并呈逐年上升趋势,造成这些病症的首因,是孤独。对“进门一盏灯,出门一把锁”的“空巢”老人来说,没有陪伴,心里容易失落,情感容易孤独,精神容易抑郁。在他们心里,跟子女聊天是最香的“心灵鸡汤”,与孩子唠叨是最好的精神慰藉。就在你“永远都有忙不完的事,每件事都比回家重要”的忙碌里,父母在悄悄老去,也在静静等你。如果有一天,你发现妈妈的厨房不再像以前那么干净了,爸爸的花草渐渐枯萎了,他们经常忘记关灯,过马路行动反应也慢了,经常回家探望和陪伴就应是更紧迫的号令。 (2)宽容理解就是孝敬。生气的婆婆打翻她端来的饭菜,她笑着安慰一阵子后,再次端上饭菜来;公公嫌给他买的衣服不好看,她耐心地换了好几次,没有一句怨言……刚刚当选第五届全国孝老爱亲道德模范的周淑琴说,孝敬老人,一颗宽容的心很重要。人老后,有的多愁善感,易激动;有的固执己见,不听劝;有的违背常理,让人烦。如果因此而较劲、呵斥、嫌弃,就会冷了老人心,伤了老人身。《论语》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孝敬老人,多一些换位思考,就会多一份理解;多一些视老如幼,就会多一份耐心。孝敬老人,基础在养,重点在敬。养是物质上的保障,敬是精神上的慰藉。而慰藉精神,离不开一颗包容的心。

高考作文写作要有读者意识 张秋达 《延长高考作文阅卷时间完全可能》一文刊出以后,新华网、人民网、凤凰网诸多网站,纷纷转载,可见这个问题的社会关注度之高。然而,我们在寄希望于阅卷者借得一双慧眼时,我们也要指导学生学会适应网上阅卷的大趋势,通过得体的表达,让阅卷者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这需要指导学生养成读者意识。 考场作文不同于平时的随笔的率性写作,有诸多制约因素,是一种在特定环境下的戴镣铐跳舞。可以说,临场写作的过程,是学生在特定场合向未定读者的一次书面表达,而阅卷过程则是用特定方式与特定读者的一次网上见面与沟通。因此,作为考生的“我”不是自我的倾诉,而是向他人表情达意。而这个“他人”是一个未曾谋面的陌生人,掌握着高考题中最大分值的命运。 这需要考生有明确的读者意识。考生要明白自己扮演什么角色,决定该发表什么样的看法;要揣摩即将面对的读者是什么样的人,决定该如何去表达。 一要尊重读者。将中学生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一面展示给读者,让读者在枯燥的阅卷环境中,被你所展示的真善美所打动;让阅卷者视阅卷的过程为享受的过程。 二要体谅读者。如今,网上阅卷已经是常规的动作。网上阅卷带来诸多便利,但是,毋庸讳言,有诸多不足,如阅卷者容易产生视觉疲劳,产生烦躁之情,这需要阅卷者有足够的敬业精神;阅卷过程的互动与交流不足,需要依仗阅卷者的独立判断力;试卷扫描后,字体容易走形;整体感欠佳而细节得以放大,需要阅卷者有专业素养。这需要考生在下笔前心中有读者,读者心中有了你,才会仔细阅读你的作文,倾听你的心声,才有可能给你一个合理的公正的分数,至少不会出现误读和误判。 三要研究读者。评分标准是阅卷者的评分依据,但是在实际评分过程中,评判者的自由裁量权是比较大的。打分的过程,不是一一对照标准,逐条落实,而是有一个自己的判断过程,有必要研究阅卷者打分的分析与判断的心理过程。 最初印象形成直观判定。考生的书写与卷面,能直接刺激阅卷人的视觉感官和阅读情绪,对考生的写作基本素养有一个直观的印象。书写清楚,卷面整洁,不一定得高分,但是书写难看,卷面不洁,绝对影响得高分,甚至一定得不了高分。 然后是审题与立意。尽管每一次的评分细则中都强调,审题立意(角度)只是写作要素之一,但在实际评判过程中,许多老师自觉不自觉坚持审题能力是写作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审题不准,就是写作能力不高的表现的认知。如果一个考生,在审题与立意存在偏差,要进入一类卷,是没有可能的。因此,不要天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