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光裕创业故事

黄光裕创业故事
黄光裕创业故事

黄光裕创业故事

国美短短几年间,国美就通过直接或第三方的形式进行了多次收并购案,涉及的资金更是逾百亿元。近日,国美又被爆假手第三方山东龙脊岛建设有限公司斥资5亿元,收购了三联商社。

2004年,黄光裕35岁,这一年,创业人物黄光裕的国美家电连锁平均每天的销售额是6000万元,并且拥有了数家近万平方米的单店。用了17年时间,黄光裕成为了中国新贵,他的财产在胡润百富榜上是105亿元,位列中国第一; 福布斯的数据则是13亿美元,在荣智健之后,位列中国第二。

1985年,黄俊钦(黄光裕的哥哥)高中毕业,而黄光裕则还没有读完初中,和许多潮汕人一样,他们决定出去闯一闯。

创业人物黄光裕和哥哥带着从老家筹措来的4000元钱,选择了内蒙古作为自己的第一站。

最初和同时代的大量广州、福建商人一样,他们从事贸易在内蒙古寻找商机,然后通过潮汕、深圳、广州的厂商关系,贩卖当时的一些短缺物资。

到现在,黄光裕的第一桶金依旧是个谜。我们能够知道的只是,在1985年左右,他和他的哥哥正是通过上述这类生意获得了第一笔创业资金。

他卖的衣服没人喜欢

黄光裕并没有在内蒙古待很久,仅仅一年时间,他就认为内蒙古的市场太小,他想找一个更大的城市。他问自己的哥哥,周围的城市哪个最大,黄俊钦告诉他,是北京,黄光裕就决定到北京看看。

这个主要做推销的年头也成为黄光裕发迹前的最后一个年头,但黄光裕走上国美之路却又和这一年的推销密不可分。1986年,黄光裕从广州进了一批服装,后来黄光裕承认,自己的这个选择是错误的他选的衣服根本没有人喜欢。

在《105亿传奇》里,黄光裕说:我心太粗,布料、季节性等问题让我头疼,我干不了。而电器,大家都要用,风险也不大,作为当时的几大件,电器比较昂贵,也不会很快被淘汰,比较定型,我做起来比较合适。

成功不是将来才有的,而是从决定去做的那一刻起,持续累积而成。

有困难并不可怕,坚强是一只志存高远的雄鹰,梦是梦想的一部分,有梦就要去追梦。

他是一名特困生,为了生计,他从摆地摊干起,接着办起了“博强快递”,现在是博强人力资源公司的董事长。

他尚未大学毕业,就在3年内赚了500万元。他毫不掩饰对财富的渴望:“我一直想做一个有钱人,摆脱贫穷是我选择创业的最大动力。”

他用成功创业的经历,给699万大学毕业生带来了就业的希望。

他叫李海洋。从小,贫困的家境激发了他的学习劲头,寒窗苦读12年,终于于2008年考上了河北体育学院。然而,父亲双腿残疾,母亲患有高血压,姐姐又有神经性分裂症,面对万元学费,他的家庭实在无法承受。于是,发誓要出人头地的他,立志10年内成为百万富翁。可连他自己也没想到,仅拼搏了3年,就实现了这个梦想。

“不是为了钱,而是为了活下去,所以别无选择。”他说,“有困难并不可怕,坚强是一只志存高远的雄鹰,梦是梦想的一部分,有梦就要去追梦。”

我一定要做个有钱人

由于家境贫困,2008年8月,李海洋刚入学时,连饭都吃不饱,基本的生活也不能保障,更无法像其他同学那样享受美好的大学时光,当别的同学还在想家抹眼泪的时候,李海洋已经开始了第一份工作。

李海洋的第一份工作是在一家家具城打工,一天27元,还常常受到无端的责骂。有时候,他一天打三份工,上午给一家公司发宣传单,下午去卖手机卡,晚上就到烧烤店当服务员,每天工作将近20个小时。

为了能多挣一些钱,他干脆租住在一间黑乎乎的、只能放一张小床的房子里。一天,打完第三份工,已是清晨3点多。当时雨下得特别大,豆大的雨点打在脸上,就像敲鼓一般,让人感觉到一个字:疼!路面的积水没过了自行车的脚蹬子,自行车就像是惊涛骇浪中的一条小船。

李海洋哭了,在空无一人的大街上大喊:“我一定要做个有钱人。”回到住所后,李海洋脸没洗衣服没脱就上了床,居然做了一个美梦,梦中自己真的成了一个百万富翁。

第二天,李海洋极其认真地对另一个烧烤店伙计说:“我要用十年时间,成为一个百万富翁。”那个同伴望着满脸汗水、一身油腻的李海洋,不屑地说:“你成为百万富翁?那我还要成为比尔·盖茨呢。”

两个月的打拼,赚到了5500元钱。同时,他还成功申请了河北体育学院的助学金,终于凑够了学费。交完学费后,李海洋身上只剩下200元钱,连之后的吃饭花销都要精打细算,每次去食堂都是挑最便宜

的菜。

李海洋在艰苦的打拼过程中饱尝了人间冷暖。他清楚地记得,有一次,做了一天工作的他,累得实在坚持不住了,就靠在门边休息了一会儿,恰巧被代班经理看到,他立刻当着很多员工的面训斥他:“别跟个狗似的在那儿靠着。”

尽管委屈,但李海洋也只能忍着,最后在下班的路上一边骑车,一路痛哭。“这件事过了很久以后,我还去看过那位经理,感谢那些曾经伤害过我的人,他们让我学会了坚强。”李海洋说。

无意间,在大街上看到贴手机膜的小贩,这让他灵机一动。根据他的了解,手机膜在大学里很有市场。于是,他买了一张二手的小桌子,从批发市场进了货,利用业余时间到邻近的河北经贸大学门口摆起地摊儿,就这样自己做起了老板。

“正值冬天,冻得受不了,就用打火机点燃手机膜的边角料,取一下暖。不过,比寒冷更让人心冷的,是无缘无故遭人白眼。”李海洋说,他摆地摊挣的钱,每个月都固定寄回家给父亲买药。

2009年底,李海洋得知通讯运营商的“手机情侣卡”在异地恋大学生中颇受欢迎,便改行卖起了“手机情侣卡”。这种外地通讯运营商提供的手机通话服务,只要交一定的月租,国内异地通话在一定时间内即可免费。

接到第一单生意时,李海洋一下子就净赚150元。他想扩大经营,但苦于没有资金。正当李海洋为如何筹措资金发愁时,从天而降的“贵人”,改变了他的一生。

一元钱改变了一生

与“贵人”的相遇纯属偶然。据李海洋回忆,有一次在公交车上,一位中年人手拿一张百元大钞询问谁能帮他换零钱投币,其他人无动于衷,只有李海洋替这位中年人投了一元钱。对方很感激李海洋的举动。简单交谈后,他给了李海洋一张名片,没想到,这个人竟成了李海洋的“贵人”。

事后,这位“从李海洋身上看到自己当年影子”的成功人士变成了李海洋的事业引路人,并借给他一笔钱作为启动资金。李海洋迅速在各个学校组建了“手机情侣卡”的销售队伍。

2009年1月,李海洋取得了手机“情侣卡”业务的高校代理权,并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在河北石家庄市的多所高校发展了200多名学生代理。两个月的时间里,他就赚到了50万元。这是他人生的“第一桶金”。

李海洋的创业之路并非一路阳光。“情侣卡”销售火爆时,通讯运营商却突然叫停了该项服务。当时压在手里的手机卡总值20多万元,

他不但要面对20多万元的损失,而且还将面临信誉扫地的危机。

有朋友劝他换个手机号,以求自保,但李海洋没有这样做,而是对买卡人承诺,如果业务不能恢复,一定如数退款。高中就曾兼职手机卡销售的李海洋“知晓”运营商们的运作模式,每受理一单投诉,相关营业厅都要被罚款。“总不撤诉营业厅是受不了的,到最后负责人一定会出来跟我见面。”李海洋说。此后,他反复和通讯运营商沟通,每天拨打投诉电话,总共不下一万次。

李海洋笑称:“不知道是不是我的执著打动了那位主管,‘情侣卡’的业务奇迹般恢复了。”虽说业务恢复,但这次事件对李海洋的营销团队打击不小,由于资金不足,他只好被迫解散公司。

李海洋本不善言谈,但这几年的经历让他认识了很多人,使他逐渐变得开朗。他说:“一直很感激这位‘贵人’,帮人帮己,至今我们还保持联系。”他认为,只有怀着真诚与感恩的心,才能在陌生的城市里交到知心的朋友。

良好的人际关系赢得的口碑,为李海洋在今后拓展高校快递业务打下了牢固的基础。

“高校快递”实现创业梦想

2011年,凭借自己在卖手机卡时与多家高校保安结交的关系,李海洋顺利谈成了省内三十多家高校的独家快递经营权。此后,手握众多高校毕业生资源的李海洋,又成了快递公司“不得不合作”的对象,他顺理成章地承揽了河北省三家快递公司的业务。一个月的时间内,快递业务就盈利16万元。仅一年的时间,年利润超过百万元。接着,李海洋又开设了冷饮店、饭店和两家通信产品店。

“我这个人运气特别好,经常遇到贵人。在高校快递业这块,学校保卫处这些人就是我的贵人。”李海洋笑称。

而当时,作为河北体育学院运动训练系网球专业的大三学生,李海洋和其他同学并没有什么区别,除了担任学生干部,他还是全班第一个共产党员。

李海洋说:“我了解大学生的感受,所以能为他们提供最贴心的服务。”在李海洋的快递公司,学生们的包裹一般不计重量,统一提供袋子,省内投递费50元起价,省外60元起价,比一些快递公司便宜了20多元。

“我们现在在几所高校附近开设了实体店,方便同学们来购物,攒积分。”李海洋说,“目前,我们还依托现有的快递业务开展送货上门服务。以后计划逐步减少实体店,依托网店实行送货上门,这样既方便了消费者,也减少了成本。”

这就是他在市场竞争中能占有一席之位的“独家秘方”。

李海洋并不避讳谈起类似的“公关”细节,在他看来,这是一种沟通技巧,是跟社会打交道的能力。“现在为了生意,我经常下馆子,体重增加了,也有点啤酒肚。每次应酬,我不太会说话,只是一直陪着客户喝酒,有时候喝到吐,起码得几天才能恢复。”李海洋说。

如今,已经毕业的李海洋积累了至少500万元的财富。他正忙着在石家庄多个高校聚集区复制他的商业模式,扩建着属于自己的商业王国。谈起曾经的成功,他的脸上并没有太多喜悦,相反是平静。回想起刚进大学时从做兼职、摆摊到创业的经历,他总觉得自己磨练得还不够。他说:“如果那时兼职时间再长些,创业效果或许会更好。”

在李海洋的QQ空间,有一篇有关他的经验分享,已经走向社会的他,还不忘给那些挣扎在就业困境中的大学生们一些鼓励和勇气。针对现在大学生就业难的困境,李海洋说:“创业本身就是就业,是就业的高级阶段。创业成功,可变被动就业为主动创业,有效缓解当前的就业压力。”

“行动力十分重要,决定创业就放手去干。”他认为,成功没有捷径,一定要有信心、恒心和人脉,在兼职中学会整合资源,识别创业机会,坚持到底。

创业便像爬山,无量景色正在山顶颠峰,创业,要选择自己酷爱的止业。有了酷爱,便有了刚强。——皇明太阳能个人董事少回菩 毕业一年多来,郭高林从一个一无所有的大学毕业生,到大胆创办自己的蔬菜连锁超市,再到现在拥有了4家连锁店的成功创业者,每天获得1万多元的营业额是他当时想都不敢想的,这让他更加坚定了创业的信念。

让郭高林欣慰的是,他的创业,不仅给自己的女朋友和妹妹提供了就业机会,而且也帮助同学王彦峰、肖冰、武亮亮等人就业并使他们有了用武之地。如今,4家连锁店共有员工20多人。

大学毕业,凑钱开店卖菜

“80后”的郭高林,是河南省教育学院2007级管理学院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毕业生。

郭高林说,他的创业之路是从大三练摊卖衣服开始的。在郑州牧专外面的那条路上,流动人口多,一到晚上就热闹非凡,路两边都是卖小吃、卖衣服、卖杂货的地摊。郭高林和女朋友姜茵也在那里摆地摊卖起了衣服。姜茵做老板和销售,郭高林的任务是进货。

“练摊”虽然只是小打小闹,但在这个过程中,郭高林学会了基本的经营技巧。

郭高林爱琢磨。有一次,他发现自己身边卖菜的虽说生意不错,但因为零星分散,又没有品牌,蔬菜的质量、价格、信誉总不能让一些顾客满意。“我就琢磨,肉类可以有品牌店,蔬菜为什么不能打响自己的品牌?”他萌生了开蔬菜超市的想法,“以品牌蔬菜为主,兼营五谷杂粮、冷鲜肉等,附带一些副食。”

在面临毕业的那段日子里,在众多同学焦头烂额地忙于找工作的时候,郭高林并没有慌乱,因为他已决定创办自己的蔬菜超市。2007年6月底,郭高林回学校领取毕业证时,将想法告诉给了好友,结果顿时在年级里炸开了锅。大学毕业生卖菜?很多人认为他根本吃不了这个苦。

郭高林并没有放弃。“谁说我是3分钟热度?一个有梦的人永远不会放弃!”最终,郭高林用坚定的决心说服了几位好友,同学王彦峰、武亮亮、郭妍妍等人和他一起,凑了5万多元钱作为启动资金。

2007年8月22日,以郭高林的名义注册的“咱地里”蔬菜自助店在郑州市马李庄正式开张。

开办四家连锁店

有了自己的店铺,郭高林和好友们开始忙碌起来。但在现实面前,他们还是遇到了很多困难。

郑州毛庄、刘庄、陈砦蔬菜批发市场,是他们考察好的几个蔬菜批发市场。刘庄最大,是蔬菜的主要分批地,所以第一次进蔬菜时,他们就直奔刘庄。

到了之后才发现,这里批发的蔬菜动辄就是几千斤,不散批。他们磨破嘴皮子,最后才批了200斤大葱、几包大蒜和几百斤土豆,结果大葱烂了一屋子,损失了几十斤,剩下的半个月才卖完。

“我们一看情况不对,赶紧掉头到陈砦蔬菜批发市场。到了陈砦蔬菜批发市场才发现,这里的蔬菜种类多,价格也不贵,适合我们的采购需求。直到现在,我们的蔬菜一直都是在那里采购的。”郭高林说。

那时每天早上5点,郭高林和王彦峰就要爬出热被窝,蹬三轮车到蔬菜批发市场进菜。“每一片菜叶都要精挑细选,每一毛钱都要和人家讨价还价。”王彦峰说。

开业第一天,他们甚至都不会用收款机,还收过假币,丢过东西。蔬菜生意对时间的要求很特殊,别人吃饭的时候他们最忙,过了高峰期才能轮流吃饭。进入冬季,屋里既没暖气又没空调,因为要净菜、剁肉,还未入冬,几个人的手都不同程度地被冻伤了。

但是他们从来没有想过放弃。“这些都是很正常的事情,做事都需要有一个过程,坚持是有难度,但万事开头难,我们要用一颗平常心

去做事。”郭高林说。

郭高林和大伙儿一起起早贪黑,不怕吃苦受累,认真做市场调查,虚心向同行和前辈“取经”。

在几个年轻人的不懈努力下,“咱地里”的生意越来越好。走

进“咱地里”蔬菜超市,货架上的蔬菜码得整整齐齐,品种齐全,黑板上的价格标得清清楚楚,价格低廉。除了蔬菜,店里还有副食品、杂货和冷鲜肉,吸引了不少顾客。大学生热情的态度,使很多顾客成了回头客。

就这样,“咱地里”蔬菜自助超市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我们还是有优势的:跟小商贩比,我们的优势是菜价便宜、种类多、干净、不缺斤短两;与大超市比,我们的优势是价位低、离家近。”蔬菜超市在几个大学生的精心操持下逐渐走上正轨,并加盟了双汇集团,经营双汇冷鲜肉。

那段时间,超市每天的营业额是1000元左右,但除去成本和开支,他们的赢利非常有限。“创业初期,我们没打算赚钱,首先是学习和积累经验,培养客户群,赚钱是以后的事。”郭高林说。

随着生意逐渐走上正轨,郭高林决定扩大规模。2007年12月,郭高林在郑东新区成立了第一家分店。这家店面附近,是一个有1000户人口的住宅小区,一间只有80平方米的毛坯房成了郭高林事业的又一个起点。

规模扩大了,对新环境的适应、员工素质、管理模式、产品质量等问题也接踵而来。“新店开业后,销售状况并不理想,新店的寂静,理想与现实的落差,影响着我们的情绪,毕竟我们都是年轻人。但是,真诚的倾诉和相互安慰、鼓励,让我们的心贴得更紧,我们咬着牙走过来了。”郭高林说。

在迎接挑战的过程中,他们研究制定了一系列管理模式和管理制度,包括收银制度、招聘培训制度、采购制度、仓管制度。这些正好是他们在大学所学的知识,这些知识,成为“咱地里”发展的基础。

现在,4家店都已实现赢利,每个月的销售收入已超过30万元。

创业前的准备,创业过程中的坚持都至关重要。

祖辈三代都是老实巴交的农民,过惯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耕作生活。不想在这样一个家庭里,出了一位靠电子商务创业致富的新型农民。每天坐在家里的电脑旁,敲打一下键盘,就可以将自己家吃不完的黄花菜全部卖出去。家里的黄花菜再过两、三个月,就可以采摘了。以前,父母不知道怎么将这几千斤黄花菜变成钱,现在不用愁了。近日,管小伟急匆匆从广州回到家乡,筹划着今年的黄花菜网络营销计划。

80后新型农民开网店致富的创业故事

背着父母借款4000元立志创业

2000年初中毕业后,管小伟即踏入社会,那年他才16岁。一个农民,本应该老老实实一辈子与土地和庄稼打交道,可他不甘心。他要创业,要混出和父辈不同的样子来。

没技术没学历没背景,要想创业很艰难。他只能先选择在广州一家礼品厂打工,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工资也就400多。

2007年,一个偶然的机会,他看见一个同事在淘宝网上开了家服装店,收入还不错,比打工轻松有趣多了,于是也萌生了开网店的念头。他开始经常到网吧上网,在淘宝社区查看别人的创业经历,分享他们的创业经验和心得,憧憬自己的未来,常常激动得彻夜难眠。

2008年8月,管小伟开始真枪实弹的干起来了。开网店,有两件法宝不可缺少,一是电脑,二是相机。他身无分文,没有钱怎么办?他想来想去,最后鼓起勇气,背着父母开口向堂哥管凌云借钱。管凌云大学毕业后在上海一网站搞软件设计,听说堂弟要创业在淘宝搞网店,非常支持,当即汇给4000元。管小伟花2999元买了台神州天运Q1400笔记本电脑,另1000元买了台尼康L16相机,有了这两件法宝,从此开启了他的淘宝创业之路。

只有初中文化的他创业的路走得很艰难

设备问题解决了,可是父母却不理解,他们不懂什么电子商务,觉得这无异于天方夜谭,是在胡闹,劈头盖脸把管小伟骂了一顿。在家里一捣鼓电脑,父母就是一顿骂。看来,在家里是干不下去了。但是,既然开了头,就决不能放弃,要一干到底。他想,只要自己干出成绩,父母会理解和支持的。

他只身卷起铺盖,只好又去了广州,不是去打工,而是和弟弟一起租房子开网店创业。管小伟没有工作,一天就泡在网上,全部开支就是弟弟每月工资1000多元。除了房租、网费,两人的生活费只能每月控制在300元内,所以每顿都不敢多吃一口,早餐不吃,日子过得非常清苦。

管小伟从小学到初中,都没接触过电脑,只在打工的时候学过五笔打字,只有拼命自学。网站注册后,卖什么产品呢?开始尝试过很多产品,没有资金进货,开始就托朋友,拿来他们厂里库存的小包来卖;没钱买其他照相器材,就在墙壁上面挂一张白纸拍照。慢慢业务熟了,可是一直没有找到一个合适的拳头特色产品,定位不准,生意也一直做不大。管小伟说,那段时间很苦恼,做梦都是淘宝。

家乡的黄花菜成了他创业的幸运花

正在迷茫间,说来也巧,有次弟弟回家带了一些家乡的黄花菜来广州,管小伟灵机一动,这不是自己冥思苦想的理想产品吗?他把弟弟带来的黄花菜稍作包装,拍照,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放在了自己的网店里去卖。没想到,没过几天就有个买家来,一次买了好几斤。

管小伟想,老家是黄花菜原产地,货源很足。他家年产黄花菜干就有4000多斤,全县黄花菜种植面积达到16万亩,菜农达40万人,总产量超过全国的一半,是国家命名的“黄花菜原产地”和全国最大的黄花菜种植基地,每年出产黄花菜干约30万吨,占国内市场总额的80%。全县黄花菜年产量又主要集中在该镇。黄花菜营养价值高,是难得的营养生态食品,市场前景肯定是乐观的。想到这里,管小伟兴奋得手舞足蹈起来,当即收拾行囊,从广州再次回到了老家。

苦苦寻觅这么多年,管小伟终于找到了自己创业的支点和突破口,从此,管小伟的创业走出了迷茫的低谷,一下子变得豁然开朗起来。

回到家里,管小伟首先将自己在网上卖掉了黄花菜的事情,说给父母听,并演示给他们看,两个老人先是半信半疑,后来,看见儿子一天天往外寄黄花菜,家里接到的汇款单慢慢多了,才真正相信,自己的儿子有出息了,捣鼓那些个网店还真能赚钱。

淘宝上每天有4000多单黄花菜挂在网上叫卖,如何突出自己网店的特色呢?

管小伟一是尽量在网上展示黄花菜原产地的实地照片,以及黄花菜的营养知识,表示有充足货源供应;二是将黄花菜从采摘到加工的整个过程拍下来,展示给买家看,让他们了解整个流程,并保证黄花菜的质量、环保和生态;三是做好服务并加强与买家和网友交流,在网上征集黄花菜谱,供大家参考和交流。这样,买家知道了他家的黄花菜都是他老妈亲自摘晒,自然风干。不像传统加工黄花菜行业都是当地采购商收回去,经过几次转手,中间有些老板还会添加化学剂。买家很相信他卖的黄花菜的质量。

生意做起来后,发货又出现了难题。农村不通快递,平邮速度又慢,从老家发货一般都要十天半个月,很多买家接受不了,特快专递又太贵。为此,管小伟又一次去了广州。那次去时随身带了几十斤黄花菜,卖完后,再叫家里人从老家发平邮到广东,每次发100多斤,管小伟在广州接到货后,再包装发到买家手里。但是总这样中转也不行,在广州消费又高,卖黄花菜赚的钱花得一干二净。不过,感到欣慰的是,看到了黄花菜的网购市场,更下定了管小伟做下去的决心。在广州做了一段时间后,因为消费太高,最后还是回了老家。也算是运气好,在衡

阳市一位也做淘宝的老乡,要管小伟把货包装好通过镇里开往衡阳的班车,托运到他那儿,由他帮着发到客户手上。这一招解除了管小伟的后顾之忧。2009年,家里的几百斤黄花菜全卖完了。

管小伟自豪的告诉记者,他每年除了卖完自己家里的黄花菜之外,现在还要从农户家购进,才能保证货源。每年12月是旺季,最多一天卖了1万元,网上最多每天有10多万浏览量。每年收入比做一个死农民,不知要强多少倍。

后面的路还有很长很长

现在,管小伟全家出动做淘宝,并带动了本村几个年轻农民做淘宝。他的目标是:以淘宝为中心,依托互联网电子商务的巨大优势,让所有喜欢吃黄花菜的朋友们,吃到原产地高品质的黄花菜。他的梦想是5年之内能通过淘宝建一个品牌。他还和祁东县城的谭斌、姐姐管芙蓉以及本村的管小勇,准备成立一个黄花菜网络营销联盟,进一步做大做强黄花菜销售,并将祁东的其他土特产也实行打包网销。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