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中国传统文化宣传——汉服篇

宣传中国传统文化作文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离不开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近年来,我们有幸接受越来越 多的感恩教育,这是公民道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份。要进行道德教育就无法离开中华传统 文化的教育。 中华文化的最高境界是和谐,要和谐就要顺应自然,尊重自然,而不是去破坏自然, 去“人定胜天”。我们把天地比作父母,感恩大自然赋予了我们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感 恩大自然赋予了与人类生生不息、和谐相处的万物。有了这份感恩之心,我们就会赞美天地、赞美万物,懂得与自然和谐相处。这是我们人类长久生存的金钥匙。1988年,75位 诺贝尓奖得主在巴黎发表联合宣言:21世纪的人类要生存,必须从两千多年前的中国孔老夫子那里汲取智慧;二十世纪70年代,英国大哲学家汤恩比教授说:要解决21世纪的人 类问题,只有孔、孟学说。这些世界顶尖级的人物,懂得我们中华先祖留下的文化是安身 立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智慧与大道,而我们更应感念祖恩,以中华文化之精神,重视我们的地球,重视我们的家园。 念及恩情,大莫过于父母的生养之恩。“大爱无疆”、“大道至简”、“大恩不言谢”;要真知和践行感恩,莫过于孝。如果说一个人对自己的父母都不能尽孝,那么很难 相信他能对别人真诚。没有真诚就谈不上信用。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就是告诉人们要从真诚开始,自立于社会,成就于和谐,践行人性向善、择善固执、止于 至善。孝,要有一体的观念,懂得孝就是要懂得感恩,把一体的观念落实到生活、言行中 就是孝道。我们从对父母开始尽孝心,然后推广开来,对兄弟姐妹、对所有的亲人也有这 样的爱心;对老师同学、对领导同事、对社会大众,不管到哪里,都用这种爱心对待所有 的人。宇宙万物与我一体,爱别人就是爱自己。孝是感恩,孝是仁爱。真正懂得孝的道理,懂得感恩的情怀,就懂得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 孝的延续,不仅爱现在的大众,还要爱未来的大众。我们要关照未来,不能因为眼前 的享受而把子孙未来的资源糟蹋了。如果为了眼前暂时的利益,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大 自然的资源被破坏,将来吞咽这些苦果的必然是我们的子孙后代。人类只有一个地球,要 长久发展,就要对自然有恭敬心、感恩心。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心存感恩的心,感恩自然,感恩父母、亲人,感恩社会。孔子 的门人曾参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何谓“忠恕”?尽已之为忠,就是要竭尽自己 之力认真对待每一件事,善待同学、同事、亲朋好友;“恕”寓意“如心”,就是推己及人,将心比心。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中有了“忠恕”之心,就能认真对待工作,处理好各种 关系,就能够“团结干事”。如此,我们才能更好地自立于社会,成就于和谐。 我非常之荣幸的参加了宁海县的首届公民道德公益大讲堂,本次大讲堂的主题是“弘 扬中华传统文化,做有道德的人”,大讲堂的目的是“构建和谐社会,再现中华盛世”。

中华传统文化宣传标语 导读:本文中华传统文化宣传标语,仅供参考,如果能帮助到您,欢迎点评和分享。 1、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戒。《诗经》 2、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左传》 3、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战国策》 4、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战国策》 5、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战国策》 6、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周易》 7、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周易》 8、满招损,谦受益。《尚书》 9、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礼记》 10、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 11、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礼记》 12、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礼记》 13、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中庸》 14、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礼记》 15、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大戴礼记》 16、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孟子》

17、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 18、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 19、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孟子》 20、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孟子》 21、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 22、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 23、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 24、驽马十驾,功在不舍。《荀子》 25、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荀子》 26、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劝学》 27、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老子》 28、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29、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 30、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庄子》

汉服活动致媒体书 尊敬的传媒工作者: 您好。首先感谢您前来报道我们的汉服活动。我们自称为“同袍”,穿着汉族的民族服装——汉服。如今全国有很多和我们一样的人,在传统节日里践行华夏礼仪,唤起我们自身对于传统文化的记忆和重视。 不是为了作秀吸引眼球,也不是为模仿古人,更不是玩“穿越”,只是本本分分尽华夏儿女的责任,让传统在我们手中延续。汉服和筷子等一样,都是华夏特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果您看到穿汉服的人,请不要觉得奇怪。因为,那只是汉族人穿自己的民族服装而已。 汉族旧称华夏族。《左传》云:“有章服之美谓之华,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意思是:华夏族是一个有着漂亮服饰,优美文字,以礼待人,以德服人的优秀民族。汉服是汉族这个族群的民族标识,它历史悠久,自三代而秦汉,它已成为华夏文明的一大标志性特征,并由此在汉人甚至全东方世界的生活中展现靓丽的身影。 汉服不是古装,不分朝代,只论款式,常见款式有短衣、深衣、交领齐腰襦裙、对襟齐腰襦裙、齐胸襦裙、半臂、圆领袍衫、褙子、大袖衫等等。汉服的主要特点是交领右衽、直领对襟或圆领,系带少扣,采用传统平面裁剪,布料有丝、绸、亚麻、棉料等,花纹种类繁多,除布料本身的花纹外也采用比较复杂的工艺。 很多人觉得汉服宽袍大袖不适合现代生活,但其实这往往是由影视剧的印象得来。历史上,汉民族服饰已经充分满足了从礼仪场合到日常劳作的各种实际需求。因为汉服分为常服和礼服,常服多为中、窄袖,适合日常起居,也可以穿着半袖或者无袖的款式;相对而言,礼服较为宽大,讲究也较多,在庄重场合穿着;此外,如今也产生了从汉服中分化出的汉元素时装一系。宽袍大袖只是汉服其中一种代表,而不是唯一。 有人看到汉服同袍染发、戴眼镜、穿西式鞋、戴西式帽子、背着非传统的包等等而觉得不搭配,实际上这是一种误区。穿汉服讲究发型整洁,但不强求发型复古,亦可搭配非传统饰品——因为汉服是民族服装而不是古旧时装。汉服是生活的一部分,其他物品也是生活的一部分,它们并不冲突。如果每一位汉服同袍都打扮得和古装剧里人物一样,那么反而不自然,反而是在刻意复古。 汉服同袍来自各行各业,平日里专注于学习或工作,努力提升自己,有些人也会留意学习一些传统文化方面的内容。同袍们在节日里进行聚会,希望以华夏礼仪民俗等活动,让更多人关注传统文化,了解汉族传统习俗。汉服不仅仅是一件衣服,它也反映出华夏儿女的审美观念,承载着华夏文明的深刻内涵,它也是一个契机,汉服复兴的过程,也是传统文化精华的复兴过程。汉服运动的更大意义,是引导每一位华夏儿女对于自己文化本根进行继承和发扬,从而加强我们国家的软实力。 再次感谢各位媒体工作者前来采访和报道,你们辛苦了。如有问题请一定和我们联系。

[中国传统文化宣传口号标语] 中国传统文化 保护文化遗产,就是保护我们的历史。那么在宣传保护传统文化的时候,宣传标语怎么写?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传统文化宣传标语的相关资料,供大家欣赏学习! 传统文化宣传标语【精选篇】 1. 保护文化遗产,就是保护我们的历史。 2. 保护文化遗产,守望精神家园。 3. 保护古迹,是时代和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 4. 提高对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认识,增强对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5. 从我做起,做一个文明的游客。 6. 穿越时空的魔法武器——文化遗产。 7. 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8. 用东方智慧优化您的生活。 9. 传统文化,让生活更美好。 10. 传承古文化,修身齐圣贤。传统文化宣传标语【热门篇】 1. 继承中华优良传统,发扬伟大民族精神。 2. 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精髓,做好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发展。 3.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营造文明祥和社会氛围。 4. 弘扬优秀文化传统,大力推动文化创新。 5. 继承优良传统,弘扬民族精神。 6. 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要在实践中不断创新。 7.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中华文明创新。 8.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9. 继承中华文明传统,挖掘优秀文化精髓。 10. 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在发展中繁荣。 11. 传播东方智慧,点睛中国商战。 12. 发扬优良传统,把握正确方向,坚持改革创新。 13. 传承艰苦奋斗的民族精神,营造健康向上的人文环境。 14. 学传统文化,做当代圣贤。 15. 培养中国魂,树立中国心。传统文化宣传标语【经典篇】 1. 传播东方智慧,文化润泽心灵。 2. 传播东方智慧,重塑中国精神。 3. 传播东方智慧,辉映卓越人生。 4. 重视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 5. 发扬优良传统,坚持开拓创新,不断提升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能力和水平。 6.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7. 弘扬传统美德,继承传统文化。 8. 发扬中华文化优良传统,创造先进灿烂中华文化。 9. 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弘扬时代创新精神。 10. 传承文明,弘扬文化,立足本国,面向世界。 11. 弘扬优良传统,感悟优秀文化,创建魅力家园。 12. 继承中华优良传统,发扬伟大民族精神。 13. 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精髓,做好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发展。 14.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营造文明祥和社会氛围。

传统文化之汉服文化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中国传统文化之汉服文化 汉服,全称是“汉民族传统服饰”,又称汉衣冠、汉装、华服,是从黄帝即位到公元17世纪中叶(明末清初),在汉族的主要居住区,以“华夏-汉”文化为背景和主导思想,以华夏礼仪文化为中心,通过自然演化而形成的具有独特汉民族风貌性格,明显区别于其他民族的传统服装和装饰体系,是中国“衣冠上国”的体现。 界定汉服主要基于三点原因: 第一:汉服的民族性,即汉服是汉民族的服饰。而中国古代胡人所穿的服装不能称为汉服。民族是个整体的概念,所以一个汉族人所穿的胡人的服装,也不能称其为汉族的传统服饰。 第二:汉服发展的传统性,而传统又必须分为两方面,即传承性与统一性。汉服的传承性表现在:汉服的源流可以追溯到中国上古黄帝时期,并一直保留风格传承而不断的发展演化。汉服的统一性表现在从黄帝时期到宋明,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在历时近五千年的时间跨度,和数百万平方公里的空间广度上,所有汉族人的服饰在其主流中拥有的共同特点。即以右衽、大袖、深衣为典型代表。 第三:汉服发展的自然性,即非外力强制下,汉人自觉自愿的情况下,通常不易被人们明显觉察到的自然的发展,这也是一般事物或文化发展的常规规律。而汉服发展的自然性,更是一个民族传统服装的传承性的基础,即某一事物或文化,在其自身正常的发展轨迹之下的正当发展演变的方向。其方向,可以通过一般的规律,向前追溯其源头,也可以向后预测其发展方向。 汉服是从“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的衣裳发展而来。古老的天子六服、王后六服、儒服、剑服位于汉服体系的中心,沿袭四千多年。冕服是汉服的根源,也最能体现“绝地天通”的华夏信仰,更是汉人千年来祭神祀祖,与天地交通的吉服。 天子六服和王后六服相加不仅象征天之大数十二,也分别代表乾坤天地、三辰五行之天道,以分别代表了汉服的两种基础服制——衣裳制和深衣制。

传统文化之汉服文化Revised on November 25, 2020

中国传统文化之汉服文化 汉服,全称是“汉民族传统服饰”,又称汉衣冠、汉装、华服,是从黄帝即位到公元17世纪中叶(明末清初),在汉族的主要居住区,以“华夏-汉”文化为背景和主导思想,以华夏礼仪文化为中心,通过自然演化而形成的具有独特汉民族风貌性格,明显区别于其他民族的传统服装和装饰体系,是中国“衣冠上国”的体现。 界定汉服主要基于三点原因: 第一:汉服的民族性,即汉服是汉民族的服饰。而中国古代胡人所穿的服装不能称为汉服。民族是个整体的概念,所以一个汉族人所穿的胡人的服装,也不能称其为汉族的传统服饰。 第二:汉服发展的传统性,而传统又必须分为两方面,即传承性与统一性。汉服的传承性表现在:汉服的源流可以追溯到中国上古黄帝时期,并一直保留风格传承而不断的发展演化。汉服的统一性表现在从黄帝时期到宋明,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在历时近五千年的时间跨度,和数百万平方公里的空间广度上,所有汉族人的服饰在其主流中拥有的共同特点。即以右衽、大袖、深衣为典型代表。 第三:汉服发展的自然性,即非外力强制下,汉人自觉自愿的情况下,通常不易被人们明显觉察到的自然的发展,这也是一般事物或文化发展的常规规律。而汉服发展的自然性,更是一个民族传统服装的传承性的基础,即某一事物或文化,在其自身正常的发展轨迹之下的正当发展演变的方向。其方向,可以通过一般的规律,向前追溯其源头,也可以向后预测其发展方向。 汉服是从“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的衣裳发展而来。古老的天子六服、王后六服、儒服、剑服位于汉服体系的中心,沿袭四千多年。冕服是汉服的根源,也最能体现“绝地天通”的华夏信仰,更是汉人千年来祭神祀祖,与天地交通的吉服。 天子六服和王后六服相加不仅象征天之大数十二,也分别代表乾坤天地、三辰五行之天道,以分别代表了汉服的两种基础服制——衣裳制和深衣制。

. 中国汉服文化 汉服,又称汉衣冠,中国汉族的传统服饰,又称为汉装、华服,是从黄帝即位(约西元前2698年)至明末(公元17世纪中叶)这四千多年中,以华夏礼仪文化为中心,通过历代汉人王朝推崇周礼、象天法地而形成千年不变的礼仪衣冠体系。自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汉服已具基本形式,历经周朝礼法的继承,到了汉朝形成完善的衣冠体系并普及至民众,还通过儒教和中华法系影响了整个汉文化圈。汉人、汉服、汉语、汉俗由此得名。日本、朝鲜、越南均曾颁布法律效仿汉衣冠制度。 穿在身上的文化——浅谈汉服复兴 上个学期学了《中国传统文化赏析》这门课,首先,我要说,这门课真的很棒!在学习传统服饰制度之前,我对中国的古典服饰一点都不了解,看电视的时候就有一种“看热闹”的感觉,但现在,虽然说不上“看门道”但也有点韵味了!说到时下较热的一个话题——汉服复兴,下面就来“卖弄”一下我的小小看法。我觉得有必要先解释一下何为汉服。汉服是中国历朝历代的主流服装,已经传承了4000多年,足以证明它的魅力所在!“汉服”虽因“汉朝”而得名,但它是从黄帝“垂衣裳而治”开始,最晚在商朝就已经确定,一直到清以前,都是我们的服装主流。只是在明末清初时满清政府实行“剃发易服”,文明被人为的给中断了,从而使汉服中断了300多年!中间尽管历经变化,但其最主要的形制,“交领右衽,上衣下裳”的特点却始终没有改变。所以,它始终是我国的传统服装,是为中华民族瑰宝,而不仅仅是汉朝的服装。 在明朝和唐朝,韩国人和日本人从我们汉服这里继承后直接变成了韩服和和服,

他们对韩服和和服一直是当作珍宝保护着。可是我们呢?汉服是韩服和和服的母亲,那种儒雅浑然天成的气质,衣裾渺渺广袖飘飘,可是,广袖飘飘今在何方?衣裾渺渺而又终成绝响。如今的中国人有几人识汉服?正如位汉服拥趸感叹“我们懂得了民主自由,却常常忘却了伦理纲常;我们拥有很多音乐神童,却不识角徵宫商;我们穿着西服革履,却没了自己的衣裳……” 我们看着樱花节身穿和服出行的少女少年,为着那传统与现代交织出的浪漫而陶醉,甚至中国也有不少人效仿。难到在我们在传统的七夕节,女子身穿汉服出游,进行类似灯谜传统节日的活动不比日本来的浪漫吗?汉服能突出身体美的一面,穿上汉服后你会自然而然地注意自己的举止,人不知而不愠,是为君子也;女子,则显淑女风范。 因此,在复兴汉服这一观点上我是持赞赏支持的态度!具体解释如下: 第一,以汉服为载体重新审读华夏文化。汉服精神,是华夏的“根”和“体”,汉服不是一件衣服那么简单。“汉服并不是指汉代或唐代的服装,而是指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总体的服装,中华民族本身的文化就是一个融合过程。”北京服装学院教师马久成博士认为。第二,用汉服增强民族凝聚力,提高文化认同感。我们恢复汉族文化,但也不排斥其他民族文化,我们不要有狭隘的民族主义,在这个自由包容的社会中,对很多人而言,汉服不是他们的唯一选择,但起码我们可以为他们提供多一种选择。第三,弘扬华夏礼仪。我们被尊为衣冠上国礼仪之邦,华夏文化的礼仪就是尊重别人,尤其是提倡“自正正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一种“王道”精神,而不是“霸道”主张。而在你穿上汉服的那一刻,你会自然而然的树立起君子与淑女的形象,男性更显挺拔与潇洒;女性更显清秀与雅致。第四,纠正一些错误看法。一来复兴不是复古,我们只是沿着华夏文化的传

人民公园汉服宣传活动总结范文 XX年5月3日是一个值得我们纪念的日子,这个是忻州第一次对外宣传的活动。 清晨的顿村是那么的温馨,袅袅的青烟直上云霄,湛蓝的天空与明艳温和的初日是那么的诱人。今天,我穿着汉服坐着7路公交车前往忻州市人民公园进行对民族服装——汉服宣传!! 上午9点10分,我进入忻州人民公园北大门。看着熙熙攘攘的游人,穿着汉服的我感觉很紧张。 公园的长椅坐着很多游人,一进公园北大门就可以看到供游人休息的长椅。 进入公园大门,我被周围花圃的郁金香吸引 花儿虽好,但不可以随便采摘哦! 欣赏了郁金香后,我向公园深处前进,在公园北门桥旁遇到了集体游玩的队伍。他们看到我身着汉服很是少见。我介绍到:各位哥哥姐姐们,你们好,很高兴在公园里能遇到大家。我身上穿着的是我们的民族服饰汉服的一种,这身衣服叫直裾……以下介绍省略。她们听了我的介绍后热情的邀请我拍照 拍完照后我与她们告别,继续公园汉服宣传。 我上了假山上的凉亭,并在路上遇到一位大爷。大爷对我很是夸赞,说小伙子不错,敢于站出来……(不停的反复这句)。大爷在到了凉亭后,跟我讲了好多忻州旧时期的情况,期间遇到几位阿姨,她们询问我身上的是什么衣服,真好看。我跟阿姨们说了下这个是汉服……在介绍一通后,阿姨们很高兴的.为我拍了张照片,并且在通过我允许的情况下把照片发到了微信上。 在假山亭子上宣传汉服一段时间后我下了假山亭子,走到公园深处。。。 在假山的后面空地上,很多阿姨们在拍舞蹈。我站在那里一直到她们拍完。。。 阿姨们看到我衣着汉服,很是好奇,问东问西。有的阿姨说我穿的是戏服。。。乱七八糟的什么都有。在我的介绍后大家对汉服有了具体的了解。 对阿姨们介绍了好久好久后,我过了假山后的大桥,坐在小河岸边的石块上看小鱼。旁边照相的大叔对我说你这个是汉服吧?我说是的。在我与这位大叔聊天的时候有不少游人都停留在我们旁边听我介绍汉服。我把手机上下载的汉服种类和各种图片资料给大家看,大家了解后对我赞不绝口……(省略一千字)。

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宣传标语 本文是关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宣传标语,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宣传标语 1. 传圣贤道、授大成业、解精神惑。 2. 博学助君明志,笃行助力致远。 3. 借助先贤成就,打造现代经典。 4. 传华夏文化,通古今未来。 5. 习古之至理,明处世之道。 6. 知儒道孝易,看学苑汶林。 7. 习文通古今,惠民在人心。 8. 传古今经典,树当代风范。 9. 吸千秋文化,立万代基业。 10. 弘扬传统文化,守护精神家园。 11. 普新道新德,及优生名仕。 12. 传播东方智慧,共享华夏文明。 13. 承圣贤之德,解天下之事。 14. 传统文化播神州,华夏文明永流传。 15. 传播东方智慧,文化润泽心灵。 16. 传播东方智慧,重塑中国精神。 17. 传播东方智慧,辉映卓越人生。 18. 传播东方智慧,点睛中国商战。 19. 修身齐家有道,汶林学院传教。 20. 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21. 用东方智慧优化您的生活。 22. 传统文化,让生活更美好。 23. 传承古文化,修身齐圣贤。

24. 扬智者之帆,行慧者之路。 25. 学传统文化,做当代圣贤。 26. 培养中国魂,树立中国心。 27. 传古今文化,播东方神韵。 28. 传承国学精华,陶冶精神情操。 29. 传授东方经典,培训传统文化。 30. 温习东方文化,修身齐家平天下。 31. 复古代文化,展今朝风采。 32. 汇集东方智慧,传播华夏精神。 33. 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34. 往事越千年,传承永不变。 35. 学古人的智慧,致今天的财富。 36. 传播传统文化,修身美家平天下。 37. 传播传统文化,不再迷茫畅天下。 38. 传播古典文化,成就华夏修养。 39. 弘扬传统文化,缔造华夏智慧。 40. 东方文化之源,当代修身之所。 41. 传承东方典藏,智育华夏儿女。 42. 传承古贤经略,播种栋梁之苗。 43. 学古人文化,成今人圣德。 44. 授古人之德,开今人之风。 45. 集古人智慧,创当代精英。 46. 博览五千年,塑造当代贤。 47. 传学及古今,经略贯华夏。 48. 承千年精粹,为往圣继绝学。 49. 扬时代弘毅,为万世开太平。 50. 用心传承文明,用行成就未来。 51. 文化点亮心灯,文明美好人生。

中国传统文化主题活动策划书开办中国传统文化主题活动,是为了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下面由就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国传统文化主题活动策划书,欢迎查看 一、活动主题 宣传中国传统文化 二、活动宗旨 1、增加校园生活的乐趣,构建和谐校园,丰富新生的校园生活。 2、让同学们更加热爱祖国,关心国家大事,关心社会现实问题,具有较强的国家观念和民族情感。 3、培养同学积极、健康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 4、表现同学课余生活的丰富多彩。 5、进一步提高广同学们的思想道德水平,有利于同学们道德建设的发展 6、深刻理解中华文化与校园文化的关系,树立当代大学生正确的价值理念。 7、加强同学负责积极向上的态度。 三、活动要求 1、充分展现当代大学生积极向上,健康的生活态度。

2、设计形式自由,不可铺张浪费,避免一次性装饰。每个小活动要有自己独特之处,吸引同学们的目光。 3、要能够让同学们体会到活动的快乐。 4、主题鲜明,文化气氛浓郁。 5、遵守制度,互帮互助,举止文明,勤俭节约,遵守学校的管理条例,有序展开活动。 6、整个过程的环节要以传统文化教育为中心,从而真正实现此次活动的目的。 7、多以自主制作为主,尽量避免直接商业化的装饰。 四、活动时间 x月x日,29日 五、活动地点 学九前主干道 六、活动对象 xx学院全体学生 七、活动宣传 1、召开部门例会,下发通知。 2、在学三楼前挂传统文化活动宣传海报(提前一周) 3、在学生宿舍楼下张贴传统文化活动的小海报 4、在微信平台上进行宣传。(提前一周)

八、活动内容策划 1、名句知多少(编辑部1-3人) 自制一些树枝制成小树之类,然后将部门人员自制的手写卡片名句挂在树上,由同学们来猜下一句,或者是做事先准备好的趣味小题,答对即可以获得小礼物。 2、绚烂中华(编辑部1-3人) 由主办方提供纸笔,供同学们涂鸦,画好后可以夹在主干道的绳子上面,合影,并且我们可以挑选一些好的作品发送到微信平台上。与此同时还可以猜民族服饰,猜对即可以获得精美小礼品。 3、传统文化展板(设计部1-3人) 二十四孝,诗词曲赋,以道家、法家、儒家的思想文化为主题,由各系提供,在主干道进行投票活动。 4、书法展示(设计部1-3人) 宣传工作室与法协会携手,由书法协会提供书法作品供同学们欣赏。 5、奖项兑换(网宣部1-3人) 参加活动兑换得小礼品,让参与者扫描二维码。 九、活动流程 6:30外联部悬挂海报

中国传统文化之汉服文化 汉服,全称是“汉民族传统服饰”,又称汉衣冠、汉装、华服,是从黄帝即位到公元17世纪中叶(明末清初),在汉族的主要居住区,以“华夏-汉”文化为背景和主导思想,以华夏礼仪文化为中心,通过自然演化而形成的具有独特汉民族风貌性格,明显区别于其他民族的传统服装和装饰体系,是中国“衣冠上国”的体现。 界定汉服主要基于三点原因: 第一:汉服的民族性,即汉服是汉民族的服饰。而中国古代胡人所穿的服装不能称为汉服。民族是个整体的概念,所以一个汉族人所穿的胡人的服装,也不能称其为汉族的传统服饰。 第二:汉服发展的传统性,而传统又必须分为两方面,即传承性与统一性。汉服的传承性表现在:汉服的源流可以追溯到中国上古黄帝时期,并一直保留风格传承而不断的发展演化。汉服的统一性表现在从黄帝时期到宋明,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在历时近五千年的时间跨度,和数百万平方公里的空间广度上,所有汉族人的服饰在其主流中拥有的共同特点。即以右衽、大袖、深衣为典型代表。 第三:汉服发展的自然性,即非外力强制下,汉人自觉自愿的情况下,通常不易被人们明显觉察到的自然的发展,这也是一般事物或文化发展的常规规律。而汉服发展的自然性,更是一个民族传统服装的传承性的基础,即某一事物或文化,在其自身正常的发展轨迹之下的正当发展演变的方向。其方向,可以通过一般的规律,向前追溯其源头,也可以向后预测其发展方向。 汉服是从“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的衣裳发展而来。古老的天子六服、王后六服、儒服、剑服位于汉服体系的中心,沿袭四千多

年。冕服是汉服的根源,也最能体现“绝地天通”的华夏信仰,更是汉人千年来祭神祀祖,与天地交通的吉服。 天子六服和王后六服相加不仅象征天之大数十二,也分别代表乾坤天地、三辰五行之天道,以分别代表了汉服的两种基础服制——衣裳制和深衣制。 孔子在姬姓鲁国衣逢掖之衣,来自周公的燕居之服,长居宋国则冠章甫之冠。庄子则提到了儒服以及武士之服剑服。因此儒服又成为后世的道袍。儒服和剑服成为华夏王朝文武百官的法服,也是士大夫和武士的汉服基本服制。 汉服是汉民族传承四千多年的传统民族服装,是四书五经中的冠服系统。汉服体系展现了华夏文明的等级文化、亲属文化、政治文化、重嫡轻庶、重长轻幼以及儒家的仁义思想。在中国古代的宗法文化背景下,服饰具有昭名分、辨等威、别贵贱的作用,为吉礼、凶礼、宾礼、军礼、嘉礼的礼服。除去国家大事的礼仪,普通汉人的家礼包括冠婚丧祭四礼。四书五经对汉服礼服有详细的描述。 汉族服饰几千年来的总体风格是以清淡平易为主,讲究天人合一。汉族古代的袍服最能体现这一风格,这种袍服的主要特点是宽袍。大袖,褒衣博带,形制虽然简单,但一穿到人身上便各人各一样,神采殊异,可塑性很强。现在虽然不能见到这种服装的原型,但还是可以从汉代的帛画和魏晋隋唐遗留下的一些人物画中窥其神貌之一二——形制简单的汉装大衣附着在不同体态的人物身上顿时具有了 一种鲜活的生命力,线条柔美流畅,令人浮想联翩。朴素平易的装束反而给他们增添了一种天然的风韵。袍服充分体现了汉民族柔静安逸

优秀传统文化宣传普及活动实施方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凝聚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美德,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对于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作用。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条主线,以提高市民素质为切入点,以优秀传统文化宣传普及活动为着力点,大力弘扬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以此带动城市文明程度的全面提升。 二、活动内容 优秀传统文化进学校。以开展“城乡少年手拉手,争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主题实践活动为总揽,以“感恩、励志、修德”为主题,每天利用早晨、中午课前20分钟左右时间,广泛开展中华经典诵读活动,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和美德,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塑造高尚的道德情操。同时,开展多种形式的传统经典竞赛活动,如学生赛、小组赛、班级赛、年级赛等,还可以通过诗文配画、小品剧、唱诗文歌曲等方式促进学生对传统优美诗文的学习和理解。开展“五个一”活动。学生做到每天自查一次不雅行为;每周向父母(或长辈)说一句体贴性的话;每月为父母(或长辈)做一件侍奉性的事;每学期给父母(或长辈、教师、帮助过自己的人)写一封信,向他们反映自己的学习、思想以及生活情况,交流感情;每年参加一次公益性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参与学校、班级管理,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和集体主义精神,提高学生自理、自立、自律能力;组织学生扶贫结对,引导他们在学习、生活中互帮互助,增进友谊,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学生的爱心。营造传承中华传统美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良好氛围。 优秀传统文化进机关。以“文明礼仪宣传教育实践活动”为带动,从解决干部职工在工作生活中不文明的行为入手,以“学经典、品人生、提素质”为主题,在全市党政机关、执法部门、窗口单位中开展“做文明公仆、创礼仪机关”活动。同时广泛开展促进公共文明志愿服务、公务员志愿者参与交通协管活动、便民服务等各类文明礼仪践行活动。在广大机关干部中开展读一本好书、参加一次社会公益活动、组织一次演讲比赛等活动,大力弘扬中华民族讲文明、知礼仪、热情好客、团结友善的传统美德,在参与和体验中自觉成为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者、实践者、示范者,打造文明机关、礼仪机关、书香机关、效率机关、廉洁机关。

中华传统文化宣传标语 2、温良恭俭让仁义礼智信 3、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战国策》 4、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战国策》 7、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周易》 8、满招损,谦受益。《尚书》 9、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礼记》 10、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 13、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中庸》 16、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孟子》 17、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 19、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孟子》 22、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 24、驽马十驾,功在不舍。《荀子》 26、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劝学》 28、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29、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 非圣书屏勿视蔽聪明坏心志 勿自暴勿自弃圣与贤可驯致 列典籍有定处读看毕还原处 虽有急卷束齐有缺坏就补之 房室清墙壁净几案洁笔砚正 墨磨偏心不端字不敬心先病 宽为限紧用功工夫到滞塞通 心有疑随札记就人问求确义 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 方读此勿慕彼此未终彼勿起 能亲仁无限好德日进过日少 不亲仁无限害小人进百事坏 无心非名为错有心非名为恶 过能改归于无倘掩饰增一辜 若衣服若饮食不如人勿生戚 闻过怒闻誉乐损友来益友却

见人善即思齐纵去远以渐跻 见人恶即内省有则改无加警 用人物须明求倘不问即为偷 借人物及时还后有急借不难 年方少勿饮酒饮酒醉最为丑 步从容立端正揖深圆拜恭敬 朝起早夜眠迟老易至惜此时 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 衣贵洁不贵华上循分下称家 称尊长勿呼名对尊长勿见能 路遇长疾趋揖长无言退恭立 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 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 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 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 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 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1、寝室虽不大,静雅又温馨;夜晚睡得香,白天好精神 9、宿舍如我家,干净整齐靠大家 10、文明和睦卫生,创建完美宿舍 13. 与陋习告别,与文明握手 15. 静,乃宿舍之本。雅,集宿舍之美。谐,博宿舍之爱。 16. 创文明、洁净、快乐寝室!做健康、积极、向上学生 21. 优美环境你我创,温馨宿舍齐共享 22. 宿舍多礼让,大家常欢畅 27. 群策群力共建文明宿舍,同心同德共创和谐校园 29. 待人接物讲礼仪,行为举止讲文明 4. 不怕苦苦一时若怕苦苦一生 7.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9. 不是尽力而为而是全力以赴 113. 不思,故有惑;不求,故无得;不问,故无知

第七单元传统服饰 20课汉服 【教学目标】 了解汉服的发展历程和式样,培养学生收集历史资料的能力。通过阅读书籍和网络搜索等形式,来了解汉族的发展历程和服饰的变化,让学生了解我国是由各民族共同创造的,并且汉族和少数民族互相取长补短,丰富了各族的文化,从汉族的服饰中,感受美的力量。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汉族服饰的发展历程和样式。 难点:通过观看华美飘逸的汉服和汉服服饰的样式,了解各民族之间的相互学习,相互影响。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观看右边图片,你知道这是谁的剧照吗?他穿着 什么服饰?(利用图片,设置疑问,激发学生的探究 兴趣。) 大家知道,现在在国家的一些重大的庆典和礼仪 性的场合,为了展现中国的传统文化,通常会让礼仪 小姐穿上旗袍。但是你们可否知道,旗袍并非汉族人 的真正的民族服饰,而是中国的少数民族满族的民族 服饰。汉服起源何时?让我们走进本课的学习——汉 服。 二、汉民族简介 中国共有56个民族,这56个民族被称为“中华民族”,而其中汉族人口最多,历史最悠久,文化最灿烂。汉族在汉代以前被称为“华夏民族”。《左传》中对“华夏”两字的解释为:“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章服之美,谓之华。”(板书)也就是说,华就是指的服饰,而夏指的是礼仪,所以说,汉族又叫做华夏民族,而华夏民族中的“华夏“两字,就是服饰和礼仪的结合体。而到了汉代,由于汉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空前强盛的朝代,所以从 汉代起,华夏民族又开始被称为汉族。 三、汉服 1、汉服是汉民族传统民族服饰的简称。你知道夏商 时期的中原地区,华夏族穿什么样的服饰? 2、春秋时期,出现什么样的服饰?有何影响?(深衣) 3、汉服的总体风格以清淡平易为主,古代的袍服最能体现 这一风格。这种袍服有何特点? 4、成语故事:你知道“胡服骑射”的故事吗?(请一 位学生讲一讲) 5、你说我说:赵武灵王为什么要改革服饰?对赵国有何影响? 教师点拨:汉族服饰很注重吸收其他少数民族服饰的精华,汉服宽衣博带、常裙长袍,拖拖沓沓,作战十分不便。而胡人的服装,短衣窄袖,轻便利落。“胡服骑射”极大地提高了赵国军队的战斗力。 四、拓展思维:

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宣传标语 从古至今,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内容涵盖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弘扬传统文化时都会用到哪些宣传标语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推荐的中国传统文化宣传标语,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宣传标语 1. 传圣贤道、授大成业、解精神惑。 2. 博学助君明志,笃行助力致远。 3. 借助先贤成就,打造现代经典。 4. 传华夏文化,通古今未来。 5. 习古之至理,明处世之道。 6. 知儒道孝易,看学苑汶林。 7. 习文通古今,惠民在人心。 8. 传古今经典,树当代风范。 9. 吸千秋文化,立万代基业。

10. 弘扬传统文化,守护精神家园。 11. 普新道新德,及优生名仕。 12. 传播东方智慧,共享华夏文明。 13. 承圣贤之德,解天下之事。 14. 传统文化播神州,华夏文明永流传。 15. 传播东方智慧,文化润泽心灵。 16. 传播东方智慧,重塑中国精神。 17. 传播东方智慧,辉映卓越人生。 18. 传播东方智慧,点睛中国商战。 19. 修身齐家有道,汶林学院传教。 20. 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21. 用东方智慧优化您的生活。 22. 传统文化,让生活更美好。 23. 传承古文化,修身齐圣贤。 24. 扬智者之帆,行慧者之路。 25. 学传统文化,做当代圣贤。

26. 培养中国魂,树立中国心。 27. 传古今文化,播东方神韵。 28. 传承国学精华,陶冶精神情操。 29. 传授东方经典,培训传统文化。 30. 温习东方文化,修身齐家平天下。 猜你喜欢: 1.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倡议书范文 2.有关中华传统文化的谚语 31. 复古代文化,展今朝风采。 32. 汇集东方智慧,传播华夏精神。 33. 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34. 往事越千年,传承永不变。 35. 学古人的智慧,致今天的财富。 36. 传播传统文化,修身美家平天下。

漢服Han Fu 不是日本人韩国人,我是中国人;不是藏族人朝鲜人,我是汉族人。 不是穿越不是古装剧,不是cosplay不是唱戏,不是作秀不是行为艺术,而是汉族人穿汉服。 汉服,汉民族传统服饰,又称汉衣冠、汉装。 新中国56个民族,藏族人有藏袍,苗族人有苗服,少数民族同胞在传统节日和重大场合都穿上自己的传统民族服装,汉族人穿什么呢?所谓旗袍、“唐装”并非汉族人自古以来的传统服装,而是近代满清服饰元素与西式设计结合的产物,旗袍和“唐装”,难以担当五千年华夏文明的内涵,也难以代表古老而优秀的汉民族形象。 “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章服之美,谓之华。” 中国自古就被称为“礼仪之邦”、“衣冠上国”。 汉服是从黄帝即位(约西元前2698年)至明末(西元17世纪中叶)这四千多年中,以华夏礼仪文化为中心,通过历代汉人王朝推崇周礼、象天法地而形成的礼仪衣冠体系。 汉服的基本特点是交领、右衽(rèn),用绳带系结,也兼用带钩等,又以圆领、直领等为其有益补充。 汉服最能体现汉族人庄重、大气、飘逸、灵动、自然、典雅的气质。 现代汉服是指21世纪初以来,立志于复兴华夏文明的志愿者,尊崇古代汉族人一脉相承的服饰特征,传承数千年的服饰文化内涵,立足历史,反思当下,观照未来,从而复兴的汉族传统服饰。

华夏复兴、衣冠先行。始自衣冠,达于博远。 汉服复兴不是一个终点,而是一个起始。汉服复兴的定位,是由衣冠切入,继承和发扬原生的华夏文明精神,由服饰而礼仪、由文化而精神,层层深入地推进华夏文明的觉醒与重振,在全新的起点上传承华夏的文化、复兴中华的文明。 关于汉服复兴的几个问答 一、汉服运动是怎么回事? 汉服运动是由民间发起的的一场社会文化运动,是传统文化支持者以复兴汉民族传统服饰为切入点,来试图影响大众进而发扬传统文化的举动。汉服运动是当前时期的华夏文化复兴和中华民族复兴运动在文化领域的形式之一。目前,汉服运动已由网络传播进入现实,在全国各大城市以及海外华人华侨、留学生中已蓬勃开展起来。 二、汉服不是古装吗? 如果你看到其他民族的朋友们穿着他们世代相传的传统服装,你会觉得那是古装吗?因为一些特殊的历史原因,汉服断代了三百多年,所以现在很多汉族人没有传统民族服饰的概念,才会误认为汉服是古装。汉服不是古装,而是祖先穿过你我也可穿的美丽服饰。如果穿汉服出现在高楼大厦面前会别扭的话,那么进入古建筑、古镇时,诸君是不是要把身上的西装、T恤脱掉呢?这个逻辑显然是荒谬的。古建筑、古镇都存在于当下,是现代生活的一部分。汉服也是一样。 汉服并没有明显的朝代之分,从黄帝垂衣裳而天下治,到明末清初的剃发易服,华夏衣冠即汉服保持了基本的款式和风格,各朝代虽然各具特色,但都是一脉相承的(尤其是礼服),几千年大多都保持着“交领右衽、上襦下裙”的基本特点,最讲究“传承”二字,每种朝代的衣服并不是无中生有,与之前割断了联系,所以应当以款式划分。虽然汉服在明末断代,但是每种款式都是我们传统文化宝贵的一部分,所以不能厚此薄彼,应该让国人欣赏到汉服的整体风貌。我们对先秦、汉唐、宋明等各朝代的汉服均不排斥,只要是符合汉服的基本特征,在现阶段都作为我们要复兴的款式,但不包括

汉服与中国传统文化 作者:杜洋 班级:高一(江油高中2014级)5班 成员:李莎莎(组长),杜洋,陈熙亮,杨鑫,马艳华,羊绍鹏,李瑞 分工:李莎莎和杜洋收集相关材料 陈熙亮,杨鑫,马艳华负责调查 羊绍鹏,李瑞负责图片收集和整理 指导老师:黄老师(黄怡) 正文 汉服,即华夏衣冠,中国汉族的传统服饰,又称为汉装、华服。此不能与“唐装”、“和服”相混合。其由来可追溯到三皇五帝时期一直到明代,连绵几千年,华夏人民(汉族)一直不改服饰的基本特征,这一时期汉民族所穿的服装,被称为汉服。自炎黄时代黄帝垂衣裳而天下治,汉服已具基本形式,历经周朝代的规范制式,到了汉朝已全面完善并普及,汉人汉服由此得名。但目前在中国,很多人并不了解她,也不清楚汉服究竟是怎样一个概念。同时,作为目前宣传汉服的最重要工具的汉服历史剧在日益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突出的错用、乱用汉服等问题,使得很多原本就对汉服就不是很了解的观众陷入的误区。 汉服历史剧是汉服知识的传播者。根据我们的问卷调查,在填写问卷的200人中,分别有24人和83人表示中国汉服历史剧是他们对汉服

认识的主要来源和部分来源,总共占了78、5%。由此可见,汉服历史剧在人们对汉服的认识上起了多大的作用!它在汉服与观众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倘若没有它,恐怕汉族人对本民族服饰了解是少之又少。 同时,汉服历史剧也是汉服知识的混淆者。随着汉服历史剧的日益发展,其弊端也日益明显地暴露出来而在种种问题中,汉服的错误使用便是其中之一。现在,随便几部历史剧,我们便能看出其中汉服掺杂着过多的现代元素。同时,汉服在剧中搞朝代的穿越现象更是屡见不鲜。有时,剧中明代的汉服竟然还能变成清代的满服。而在电视剧的影响下,对汉服知识本来就缺稀的观众便产生了错觉,进入各种误区。如人们常见的将古装等同于汉服或将满服归于汉服等……而根据我们的调查,46.5%的人不知道“汉服”是什么,40%的人则表示在意识上对汉服的认识还好,而真正表示对汉服很了解的只有5人,仅占2.5%。由此可见,事实上很多人对“汉服”概念的理解亦是相当混乱的。 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华民族的文化结构、心理特征、伦理道德等等都有深深的影响。其积极的层面都为历代的仁人志士所继承和发展, 成为中华民族长期发展的巨大力量。而它的具体的标志就是要看:(1)这个文化是否还有严格意义上的传人,即一些以团体的方式、用自己的生命实践在自觉地传承她的“道统”的人们;(2)她赖以生存的最基本的社会结构是否还存在;(3)她的基本价值取向是否还能影响人们在生活中做出的重大选择;(4)她的独特语言是否还活在人

中华传统文化宣传标语 1、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戒。《诗经》 2、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左传》 3、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战国策》 4、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战国策》 5、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战国策》 6、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周易》 7、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周易》 8、满招损,谦受益。《尚书》 9、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礼记》 10、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 11、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礼记》 12、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礼记》 13、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中庸》 14、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礼记》 15、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大戴礼记》 16、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孟子》 17、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 18、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 19、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孟子》

20、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孟子》 21、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 22、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 23、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 24、驽马十驾,功在不舍。《荀子》 25、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荀子》 26、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劝学》 27、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老子》 28、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29、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 30、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庄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