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劳动力市场分割及制度改革

我国劳动力市场分割及制度改革
我国劳动力市场分割及制度改革

我国劳动力市场分割及制度改革

内容摘要:制度和社会因素是劳动力市场分割的重要原因,转轨中的中国劳动力市场分割主要体现在城乡分割、地区分割、行业分割等,劳动力市场分割的进一步扩大可阻碍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和和谐社会的构建。本文认为,相关制度改革是消除劳动力市场分割的重要举措。

关键词:劳动力市场分割制度改革

西方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强调制度和社会因素对劳动报酬和就业的影响。分割主义学派的历史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约翰?穆勒和凯恩斯。现代分割主义学派的理论主要包括米歇尔?帕雷、皮特?多林格等人的双元结构理论,莱斯特?瑟罗的理论被引述的最多并成为分割理论的代表。我国对劳动力市场分割的研究自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出现。目前最细的一种分法是将我国的劳动力市场分为四元(农业、农村非农产业、城市正规行业和城市非正规行业),经济部门相对应的四元劳动力市场(朱农,2001);程贯平等人综合上述研究后,描述了我国劳动力市场分割的总体特点,并按照分割状态和性质的不同,将1978年后至今的劳动力市场划分为四个典型的分割阶段(程贯平、马斌,2003)。

我国劳动力市场分割现状

目前,我国劳动力市场经过努力培育和建设,基本雏形已经显现,初步发挥了对劳动力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但从总体上看,仍处于分散的初级形态,迄今尚未形成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其分割严重阻碍着劳动力在城乡、地区、行业间的自由流动。

劳动力市场的城乡分割。在我国典型的二元经济结构和严格的城乡户籍制度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劳动力市场具有明显的城乡二元分割特性。我国的劳动力市场既具有经济转型时期的非规范性,又具有发展中国家二元经济和二元社会结构的特征。因此,本文把劳动力市场从整体上划分为二元双层结构,一元是城市劳动力市场,另一元是农村劳动力市场。在二元市场中,每一元又分为两层,城市劳动力市场分为正规部门(一级市场)和非正规部门(二级市场),农村劳动力市场分为传统部门的劳动力市场(四级市场)和非农产业部门(三级市场)的劳动力市场。

劳动力市场的地区分割。从地域上看,我国的劳动力市场不仅被分割成东部、中部和西部劳动力市场,而且还被分割成省际地区劳动力市场,造成了劳动力市场的多重地区分割。改革开放使沿海地区的经济迅速腾飞,经过近30年的发展,

劳动力市场学试卷及答案

20XX年7月广东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劳动力市场学试卷 (课程代码11365) 一、单项选择题 1、激进的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秉承的分析方法主要是( C ) A、凯恩斯主义分析方法 B、边际主义分析方法 C、马克思主义分析方法 D、民族社会主义分析方法 2、人力资源政策主要针对的失业类型是( B ) A、摩擦性失业 B、结构性失业 C、季节性失业 D、隐性失业 3、社会学对特殊劳动群体的研究源自于( D ) A、职业分层理论 B、社会差别理论 C、社会隔离理论 D、社会分层理论 4、劳动力市场上对第三部门的研究始于( D ) A、19世纪20年代 B、20世纪30年代 C、20世纪60年代 D、20世纪80年代 5、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 D ) A、大卫·休谟 B、大卫·李嘉图 C、亚当·斯密 D、约翰·穆勒和凯恩斯 6、目前各项社会保险基本上是( C ) A、按行业分配 B、按地区分配 C、按职务分配 D、按性别分配 7、按照亚当·斯密的理论,劳动力市场( D )

A、存在分割 B、存在制度分割 C、存在城乡分割 D、不存在分割 8、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认为工资的决定因素是( A ) A、边际劳动生产力 B、复杂多变的 C、教育水平 D、职位 9、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认为( A ) A、完善的、公平的劳动力市场不可能自发形成 B、完善的、公平的劳动力市场一定可以自发形成 C、完全竞争的劳动力市场可能自发形成 D、劳动力市场不需干预 10、造成来自农村劳动力和来自城镇劳动力在劳动力市场竞争力的差别最主要源于( D ) A、法律地位的不平等 B、城乡收入机会不平等 C、受教育机会的不平等 D、就业机会不平等 11、劳动力市场竞争中最重要的自我制衡机制是( A ) A、工资机制 B、竞争机制 C、市场机制 D、供求机制 12、国家公务员市场是( B ) A、不完全竞争市场 B、买方垄断市场 C、卖方劳动力市场 D、自由竞争市场 13、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当工资率水平提高时,短期内劳动力市场需求会( B )

最低工资制度对中国劳动力市场的影响

最低工资制度对中国劳动力市场的影响【摘要】传统西方经济学理论认为最低工资制会扰乱自由竞争的劳动力市场 , 减少就业提高业率。但也有理论认为 , 最低工资制在 产生减少就业的效应的同时 , 也会生成扩张就业的效应 , 两种效应相互抵消。我国劳动力市场具有两个特征: 一是我国 的最低工资水平达不到劳动市场均衡时的工资水平; 二是低 收入人群的劳动供给曲线是向下倾斜的。因此 , 最低工资制 在产生劳动需求减少效应的同时 , 会生成一种更大的劳动供 给减少效应 , 从总体上降低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失业率。 【关键词】最低工资制; 劳动力市场; 就业 一、问题的提出 2004 年 3 月 1 日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制定的《最低工资规定》开始实施,所谓最低工资就是指劳动者在法定工作时间或依法签订的劳动合同约定的工作时间内提供了正常劳动的前提下 ,用人单位依法应支付的最低劳动报酬。截至目前 ,全国 31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已经全部建立起最低工资保障制度 ,由政府颁布并实施本地区的最低工资标准。新规定的出台将更有效地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在保证城市低收入者的基本收入水平方面、缩小贫富差距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方面起到了明显的作用。但也有一些经济学家对《最低工资规定》提出各种各样的质疑 ,他们认为工资的形成应该遵循自由市场原则 ,由市场这个“看不见的手”自由调节 ,如果政府制定最低工资标准 ,背离了充分就业的均衡价格,影响了市场供

给与需求 ,降低了劳动力市场的效率和企业经营积极性 ,而且还扭曲了资 源配置。本文将从经济学的角度运用竞争性的劳动供求模型来分析最低工 资对中国就业的影响。 二、理论依据 (一)许多的经济学家认同最低工资制度是政府对劳动力市场的一种 干扰。众多相关经济理论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竞争性的劳动供求模型。此模型包括两种情况: 1、所有部门都被最低工资制度覆盖的情况。实行了最低工资制度以后 , 假设最低工资大于均衡的工资 , 这时劳动力的需求和供给将发生变化 , 结果导致失业人数增加。如图 1所示 , 均衡工资率是 W。 , 均衡的劳动力数量是 Q。 , 假设最低工资是 W m, 此时劳动需求是 Qd , 劳动供给是Q s, 实施最低工资制的结果是: 将有 Qs - Qd 的劳动力失业。 图 1 最低工资对劳动市场的影响 2、劳动力市场中两部门问题。即同时存在被最低工资覆盖的部门和未被最低工资覆盖的部门。在覆盖的部门中由于存在最低工资制度 , 那么会造成一部分人的失业。这一部分人只能是转移到没有被覆盖的部门去就业。没有最低工资制度的部门就有可能降低工资吸收更多的就业 , 但是相应 的工资率却降低了。结果造成收入差距 进一步拉大 , 与最低工资制度的初衷大相径庭。 在现实的非技术工人的劳动力市场上 ,最低工资的影响将是介于上 述两者理论之间 ,即由于最低工资 ,劳动力数量的下降没有完全覆盖情况 下那么多 ,但也不会如未完全覆盖状况下丝毫没有影响。因为实际上 ,最

石油行业深化劳动用工制度改革实施办法修订稿

石油行业深化劳动用工制度改革实施办法 集团标准化工作小组 [Q8QX9QT-X8QQB8Q8-NQ8QJ8-M8QMN]

深化劳动用工制度改革实施办法 ? 为贯彻落实《XXX集团公司关于深化劳动用工制度改革的意见》中油人劳字[1999]第164号)精神,现对有关具体问题提出以下实施办法。 一、实施范围 中油人劳字[1999]第164号文件适用于集团公司所属企事业单位(简称用人单位)的全部国有职工。 二、中高级技术、管理、操作、服务人员的界定 中高级技术、管理、操作、服务人员,是指科级及其以上的管理人员、中级职称及其以上的技术人员、高级工及其以上的操作、服务人员。 三、新增职工录用原则 新增职工是指《XXX集团公司关于深化劳动用工制度改革的意见》下发之日(1999年4月9日)起,用人单位新增加的职工,包括大中专技校毕业生、转业退伍军人和系统外调入人员。 ㈠、㈠、新增职工必须严格控制在集团公司年度劳动力计划以内。在计划指标内,用人单位可以自主确定用工对象。 ㈡、㈡、新增职工必须通过企业内部人才劳动力市场,实行双向选择,择优录用。 通过运用市场机制,实现职工合理配置。 ㈢、㈢、新增职工必须依法与企业签订劳动合同。劳动合同书应到当地劳动行政部门进行鉴证。 四、四、新增职工接收和录用

㈠、转业和退伍军人 1、1、转业干部一般签订3年期限劳动合同。合同期内,非本人原因不得随意解聘、辞 退或解除劳动合同。因工作需要,录用到中高级技术、管理、操作、服务岗位的,签订5年以内期限劳动合同。 2、2、退伍军人在人才劳动力市场通过双向选择、择优录用上岗的,一般签订3年以内 期限劳动合同。 3、3、对缺乏专业技能需要培训的,先进行一定时期的技能培训,取得培训合格证书或 职业资格证书后,再通过竞争上岗。学习期间,除发放生活费外,成绩优秀者,可适当发放奖学金。 ㈡、毕业学生 各类毕业生应通过企业内部人才劳动力市场双向选择,竞争上岗。录用到一般性技术、管理、操作及服务性岗位,签订3年以内期限劳动合同。录用到中高级技术、管理、操作及服务性岗位,签订5年以内期限劳动合同。特需高层次专门技术及管理人才,不受上述规定限制。 ㈢、其他人员 根据生产需要,用人单位录用其他人员,一般签订3年期限以内的劳动合同。 五、新增职工工资待遇 1、1、新增职工在一般性技术、管理和操作、服务岗位的,其工资待遇根据本人技能熟 练程度、劳动力供求关系和市场工资率自行确定,原则上应实行结构相对单一、不分工资单元的月薪制。其中,大专及其以上学历人员的工资待遇,可参照集团公司规定的指导标准,结合所在地情况予以确定。 2、2、新增职工在副科级、工程师和高级工及其以上岗位的,以及军队转业干部的工资 待遇,按集团公司基本工资制度规定执行。

劳动力市场复习资料-自学考试

劳动力市场复习资料 (根据讲课内容整理,准确内容于12月28日下午复习才知道) 第一章 名词解释: 1、劳动力市场: 劳动力市场是通过劳动力供求双方自愿进行劳动力使用权转让和购买活动的总和。 2、劳动就业: 劳动就业是指达到法定劳动年龄、具有劳动能力的劳动者,运用生产资料依法从事某种社会劳动,并获得赖以为生的报酬收入或经营收入的经济活动。 3、实际工资: 实际工资是劳动者得到的货币工资实际能够购买到的生活资料和服务(包括房租、水电、交通、教育等各项支出)的数量。也即剔除了物价影响的名义工资就是实际工资。 简答题: 1、如何理解劳动力市场的含义? 劳动力市场是通过劳动力供求双方自愿进行劳动力使用权转让和购买活动的总和。其含义为: (1)、劳动力市场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2)、劳动力市场有有形和无形之分。 (3)、劳动力市场是劳动力商品的交换场所和空间。 (4)、劳动力市场的基本要素是价格。 (5)、劳动力市场运行机制受多种非市场因素的影响。 2、劳动力市场具有什么样的特征?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力市场具有作为生产要素市场的一般特性,主要表现为以下五点:市场性、竞争性、开放性、层次性、规范性。由于劳动力要素的特殊性,劳动力市场还有自身的特性,表现在: (1)、劳动力市场的交易关系是契约关系。 (2)、劳动力市场交易受大量非价格因素的影响。 (3)、劳动力市场交易主体地位不对等。 (4)、劳动力市场交易主体呈现出巨大的差异性。 3、社会性因素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如何体现? 社会性因素是指家庭背景、所属阶层、文化、歧视和风俗等。社会性因素对劳动力市场的人员构成、劳动力供求状况和工资水平的产生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这些影响因素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表现为影响劳动力市场的人员构成,另一方面表现为影响劳动力的供求与工资。 另外,歧视也是影响劳动力市场配置的一个重要非经济因素,种族、性别、原有国籍、宗教等方面的差异都有可能引起工资差别,甚至职业差别。 论述题:1、试论述劳动力市场的运行机制。 劳动力市场的运行机制是一般市场机制在劳动力这一特殊商品上的表现,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供求机制、竞争机制、价格机制所组成。 (1)、供求机制。 供给和需求是市场的基本要素,供求机制是供求双方矛盾运动的自身协调机制。完善的、原来意义上的供求机制,应该反映劳动力价格(工资)与供求关系的内在联系。一方面,供求关系影响工资。当劳动力供给超过社会需要时,工资会下降,反之亦然。另一方面,工资高低也反过来影响供求。(2)、竞争机制。 竞争机制是劳动力市场上供求双方优胜劣汰的选择机制,它反映劳动力商品在交换过程中,供求双方互相选择,以及劳动力供应者之间、劳动力需求者之间出于自我利益的考虑进行竞争的有机联系。 (3)、工资机制。 工资机制是劳动力市场竞争过程中的重要的自我制衡机制,它反映在工资变动与供求变动之间相互制约的有机联系和运动。市场经济中,工资是企业衡量人力投入、进行成本核算的依据。工资还是劳动者个人提供劳动能力,按劳动贡献获取劳动报酬,从社会获得消费资料,借以谋生的一种手段。所以,在利益驱动之下,工资水平影响着企业的劳动力需求,也指示着劳动者的择业方向,激励其提高自身素质。 总之,劳动力市场是在价格机制与供求机制和竞争机制的共同作用下,形成自己有序地运行。在三大基本机制的交互作用中,市场运动不断循环往复的进行。 第二章 名词解释: 1、劳动力需求: 是指企业在某一特定时期在某种工资率下愿意并能够雇用到的劳动量。它是企业雇用意愿和支付能力的统一,两者缺一不可。 2、劳动力需求的工资弹性: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工资率发生变动,将会引起劳动力需求量相应的变动,而此时劳动力需求量变动对工资率变动的反应程度就是劳动力需求的工资弹性。 3、劳动力需求的交叉工资弹性: 假设企业劳动力需求有两类:A和B,那么A类劳动力需求变动对B类劳动力工资率变动的反应程度就称为劳动力需求的交叉工资弹性。 第三章 名词解释: 1、劳动力供给: 是指在一定的市场工资率的条件下,劳动力供给的主体(家庭或者个人)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劳动时间。劳动力供给者提供一定量劳动时间所愿意接受的工资率称为劳动力供给

红星人才市场薪酬福利管理制度

薪酬福利管理制度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目的 为规范公司员工薪资等级、员工福利、薪酬计算、薪酬发放等事项,激发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实现员工的工作能力、工作态度、工作业绩与劳动报酬相结合,促进薪酬福利管理的标准化、规范化、制度化,特制订本制度。 第二条薪酬管理原则 1、体现员工薪资收入与岗位责任、业绩贡献相结合原则; 2、员工薪资增长与公司经营增长和效益提高相适应的原则; 3、综合考虑社会物价水平,薪酬具有外部竞争性原则; 第三条管理职责: 1、总经理 A、根据公司发展需要,提出本制度的制定和修正纲要,以及公司薪资分配原则。 B、组织讨论并批准本制度的实施。 C、负责审批《员工薪资异动审批表》和《员工月度薪资发放表》 2、行政人事部职责 A、拟定、修订公司薪酬管理制度和年度薪酬预算 B、提出年度员工薪资调整方案 C、填制《员工薪资异动审批表》 D、汇总绩效、考勤情况 E、编制《员工月度薪资发放表》 F、核算工资,发放工资条 第四条适用范围 本制度适用于公司全部员工 第二章薪酬结构 第五条薪酬构成: 1、薪酬包括核定工资(基本工资、岗位工资、技术工资)、绩效工资或业绩提成、全 勤奖、工龄工资、年终奖、目标责任书奖励等 2、薪酬构成列表如下:

第六条核定工资: 1、核定工资是根据岗位职级和岗位评价结果,结合员工自身素质和面试情况进行确定的。 2、薪酬分为一级~八级共8个薪级,每薪级又分为一档~十档共10个档次,合计80 个档次,同一行政职级的薪酬可以在本级各档次中进行提高或降低 3

第七条基本工资: 基本工资是为了满足员工的基本生活需要而设立,是能够定期拿到、数额固定的劳动报酬,它是根据员工所在职级、工作能力、岗位价值所核定的薪资,具有相对稳定性特征 第八条岗位工资: 岗位工资确定为一级到十级共10个级别。岗位工资是员工本人岗位职责的确定,它与本岗位的职级和工作难易有关。 第九条绩效工资: 1、绩效工资预算为,绩效工资收入与员工的工作业绩挂钩,绩效考核人员对所在岗位的被 考核人员进行客观、公正的考核 2、绩效工资计算公式:实际绩效工资=本岗位核定工资*10%*绩效考核分数 第十条全勤奖: 1、全勤奖是指当月在公司规定的上班时间内无任何迟到、早退等缺勤记录,无任何事假、病假、婚假、丧假、产假及其它假期等(年假、补休除外),才能享受全勤奖 2、按公司规定上班时间计算考勤,以考勤机资料为准 3、不服从安排怠工、擅自离岗影响工作正常进行者,扣除本月全勤奖 4、每月全勤奖为50元 第十一条工龄工资: 1、工龄工资是依照员工在公司的服务年数,给予员工的工作经验和劳动贡献积累进 行经济奖励的一种激励方式,按每满一年增加50元/月的标准计发,最高为200 元/月。 2、工龄为进入本公司连续工作的年限,当月病假、事假累计超过15天,不享受当月 的工龄奖,当年病假、事假累计超过3个月,不享受全年的工龄奖,但工龄照常 计算 3、工龄工资计算公式 工龄工资=工作年限*工龄工资标准

建筑劳务用工制度改革与建议

这篇建筑工程论文投稿发表了建筑劳务用工制度改革与建议,论文首先概述了建筑劳务用工制度,这对建筑企业的用工制度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极大丰富了建筑劳务用工,同时法律的不断完善,让建筑劳务用工制度中的问题逐渐被解决。 建筑机械 关键词:建筑工程论文投稿,建筑劳务,用工制度,法律 一、引言 工作问题一直都是我国国家和社会所关注的重点问题,而在我国,建筑施工企业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对于国家的经济增长至关重要。而在建筑施工企业中,劳务用工制度是关键。在《劳动法》的规范和保护下,劳务用工制度的改革在不断推进,法律也在不断的完善。本文针对建筑劳工用工制度改革以及法律问题进行了阐述,并给出了一定的建议。 二、建筑劳务用工制度的概述 建筑劳务用工制度一直是我国建筑施工行业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在建筑项目中,劳工工人是主体,与建筑项目工程的质量有重要的联系。目前,在我国,主要应用的劳务用工制度有传统的雇佣劳工制度和劳务派遣工的制度,传统的劳工制度是长期以来我国一直使用的劳工制度,企业与员工签订劳动合同,员工在建筑项目中进行工作,同时,工人的工资和薪酬也是由建筑施工企业发放的。这种传统的用工方式比较简单,只是涉及到用工单位和劳动工人,但是,也存在有很多的弊端。

所以说,劳务派遣工的方式应运而生,起到很好的补充作用,那么,劳务派遣的形式究竟是什么呢?首先,我们先要了解劳务派遣的三个主体,分别是用工单位、劳务派遣的单位以及被派遣的劳动者。当用工单位需要相应的劳动工人时,会像劳务派遣单位提出申请,并签署相关的协议,之后,劳务派遣单位再根据用人单位的需求派遣相对应的劳动者到建筑施工企业去承担相应的工作。 这三方之间的关系看似简单,但也包含了许多细节,像真正具有劳动合作关系的是劳务派遣单位和劳务派遣工,而劳务派遣单位与用人的单位只是基于用人需求的合作关系,劳务派遣单位为用工单位解决了很大的问题,同时,用工派遣单位也得到了相应的报酬,而在劳务派遣模式当中,与传统劳动模式不同的最为核心的一点就是用工单位和工人之间并没有劳动合同的关系,二者之间只是单纯的工作和合作的关系,这样,就充分的将雇佣和使用分开来,劳工的工资实际上是由劳工派遣单位来发的,就避免了很多的问题,同时,更多情况下,每一个工程所雇佣的劳工通常是不同的,更多只是一次或是两次的工作合作关系,使用人的风险降到了最低。此外,这种劳务派遣的方式,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劳工的工作积极性,提高他们的工作效率。 用工单位、劳务派遣单位以及劳动工人三方应当形成一个有效的运行和管理模式,不断的提高人力资源的管理水平,这样,就可以使整个企业形成一个良性的运作模式。所以说,劳务派遣的模式是建筑施工企业当中一种重要的用工形式,极大的颠覆了我国的劳务用工形式。传统的劳工雇佣形式和劳工派遣的形式共同构成了我国目前的劳

劳动力市场分割:一个文献综述

劳动经济与公共政策研究中心 L ABOR E CONOMICS AND P UBLIC P OLICY R ESEARCH C ENTER ZHEJIANG UNIVERSITY 工作论文系列 LEPP W ORKING P APERS S ERIES

劳动力市场分割:一个文献综述 浙江大学经济学院黎煦 一、引言 新古典学派作为当代劳动经济学中的主流学派,源自于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以及以19世纪经济学家为代表人物的古典经济学传统。以后,马歇尔,庇古,希克斯,道格拉斯,米歇尔,贝克尔等对此作了重要的发展。该学派对劳动力市场运行的主要观点是:(1)从理论框架来看,强调市场机制和市场性因素在决定工资水平和劳动力资源配置方面的作用。新古典劳动经济理论一般把劳动力市场运行中的其他非市场因素的影响抽去或者视为假定,这些非市场因素包括:法律、企业制度、产权和财富分配等;(2)从市场的本质和劳动力市场运行的机制方面来看:虽然该学派承认劳动力市场具有某些特殊属性,(比如,他们认为由于地理的,生物的,特别是象年龄等因素会导致劳动投入要素之间不能完全替代,而使劳动市场存在某种程度的分割,)但既便如此,他们认为分析产品市场和其他要素市场的理论模型也同样适用于劳动力市场(认为这些因素的影响受到市场竞争的严格控制)。总之,新古典劳动学派强调竞争在劳动力市场上的作用,认为工资和劳动力资源主要是由市场性因素决定的。 由于劳动力市场是一个非常复杂,受非经济因素干扰最多的市场,而新古典理论又不能合理地解释工人的报酬差别、失业和歧视等现象,因此频频受到其他学派的攻击和责难,其中最有影响的是制度学派。他们认为市场的力量“被软化、限制、甚至被社会及其他非经济性因素所替代”(Richard Lester,1951).该学派认为,制度性因素(如内部劳动力市场和工会)以及社会性因素(如社会阶层和歧视)会分割劳动力市场,从而形成非竞争性群体,并阻止了劳动力从一个部门向另一个部门的自由流动,因此市场因素在决定工资和劳动力资源配置方面的作用和效率远不象新古典学派认为的那么理想。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作为制度学派的重要代表,正是在与新古典学派的争论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的源头可以追溯到约翰.穆勒和凯恩斯。他们曾公开反对亚当.斯密关于劳动力市场具有竞争性质的学说,而倾向于具有非竞争性质的其他学派。(大卫.桑普斯福特,1999)。现代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即SLM理论)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他们认为传统的理论无法解释劳动力市场的许多现实(如贫穷、歧视、与人力资本理论相悖的收入分配等),未能注意到妨碍工人选择的制度和社会因素,研究的重点应该放在决定劳动力市场职业结构的性质和制度因素的作用。该理论有两个主要特点:(1)劳动力市场不再被视为一个连续的统一体而被分割为几个不同的市场,各个市场有着不同的特点,有着自己分配劳动和决定工资的特点和方式;(2)各个劳动力市场之间是相对封闭的,造成这

市场细分的方法

市场细分的方法 市场细分的方法主要有单一变量法、主导因素排列法、综合因素细分法、系列因素细分法等;市场细分作为一个比较、分类、选择的过程,应该按照市场细分的程序来进行,通常有正确选择市场范围、筛选等七步……(查看:市场细分的程序) 1.单一变量法 所谓单一变量法,是指根据市场营销调研结果,把选择影响消费者或用户需求最主要的因素作为细分变量,从而达到市场细分的目的。这种细分法以公司的经营实践、行业经验和对组织客户的了解为基础,在宏观变量或微观变量间,找到一种能有效区分客户并使公司的营销组合产生有效对应的变量而进行的细分。例如:玩具市场需求量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年龄,可以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儿童设计适合不同需要的玩具,这早就为玩具商所重视。除此之外,性别也常作为市场细分变量而被企业所使用,妇女用品商店、女人街等的出现正反映出性别标准为大家所重视。 2.主导因素排列法 主导因素排列法即用一个因素对市场进行细分,如按性别细分化妆品市场,按年龄细分服装市场等。这种方法简便易行,但难以反映复杂多变的顾客需求。 3.综合因素细分法 综合因素细分法即用影响消费需求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因素进行综合细分,例如用生活方式、收入水平、年龄三个因素可将妇女服装市场划分为不同的细分市场,如图4—1所示。

4.系列因素细分法 当细分市场所涉及的因素是多项的,并且各因素是按一定的顺序逐步进行,可由粗到细、由浅入深,逐步进行细分,这种方法称为系列因素细分法。目标市场将会变得越来越具体,例如某地的皮鞋市场就可以用系列因素细分法做如下细分: 市场细分案例分析 [编辑] 案例一:汇源果汁的果蔬汁饮料市场开发 在碳酸饮料横行的90年代初期,汇源公司就开始专注于各种果蔬汁饮料市场的开发。虽然当时国内已经有一些小型企业开始零星生产和销售果汁饮料,但大部分由于起点低、规模小而难有起色;而汇源是国内第一家大规模进入果汁饮料行业的企业,其先进的生产设备和工艺是其他小作坊式的果汁饮料厂所无法比拟的。“汇源”果汁充分满足了人们当时对于营养健康的需求,凭借其100%纯果汁专业化的“大品牌”战略和令人眼花缭乱的“新产品”开发速度,在短短几年时间就跃升为中国饮料工业十强企业,其销售收入、市场占有率、利润率等均在同行业中名列前茅,从而成为果汁饮料市场当之无愧的引领者。其产品线也先后从鲜桃汁、鲜橙汁、猕猴桃汁、苹果汁扩展到野酸枣汁、野山楂汁、果肉型鲜桃汁、葡萄汁、木瓜汁、蓝莓汁、酸梅汤等,并推出了多种形式的包装。应该说这种对果汁饮料行业进行广度市场细分的做法是汇源公司能得以在果汁饮料市场竞争初期取得领导地位的关键成功要素。 但当1999年统一集团涉足橙汁产品后一切就发生了变化,在2001年统一仅“鲜橙多”一项产品销售收入就近10亿,在第四季度,其销量已超过“汇源”。巨大的潜力和统一“鲜橙多”的成功先例吸引了众多国际和国内饮料企业的加入,可口可乐、百事可乐、康师傅、娃哈哈、农户山泉、健力宝等纷纷杀入果汁饮料市场,一时间群雄并起、硝烟弥漫。根据中华全国商业信息中心2002年第一季度的最新统计显示,“汇源”的销量同样排在鲜橙多之后,除了西北区外,

最低工资制度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

最低工资制度对劳动力 市场的影响 公司内部编号:(GOOD-TMMT-MMUT-UUPTY-UUYY-DTTI-

最低工资制度对中国劳动力市场的影响【摘要】传统西方经济学理论认为最低工资制会扰乱自由竞争的劳动力市场 , 减少就业提高业率。但也有理论认为 , 最低工资制在产生减 少就业的效应的同时 , 也会生成扩张就业的效应 , 两种效应相互 抵消。我国劳动力市场具有两个特征: 一是我国的最低工资水平达 不到劳动市场均衡时的工资水平; 二是低收入人群的劳动供给曲线 是向下倾斜的。因此 , 最低工资制在产生劳动需求减少效应的同 时 , 会生成一种更大的劳动供给减少效应 , 从总体上降低我国劳 动力市场的失业率。 【关键词】最低工资制; 劳动力市场; 就业 一、问题的提出 2004 年 3 月 1 日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制定的《最低工资规定》开始实施,所谓最低工资就是指劳动者在法定工作时间或依法签订的劳动合同约定的工作 时间内提供了正常劳动的前提下 ,用人单位依法应支付的最低劳动报酬。截至 目前 ,全国 31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已经全部建立起最低工资保障制度 ,由 政府颁布并实施本地区的最低工资标准。新规定的出台将更有效地保障劳动者 的合法权益 ,在保证城市低收入者的基本收入水平方面、缩小贫富差距和构建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方面起到了明显的作用。但也有一些经济学家对《最低工资 规定》提出各种各样的质疑 ,他们认为工资的形成应该遵循自由市场原则 ,由 市场这个“看不见的手”自由调节 ,如果政府制定最低工资标准 ,背离了充分 就业的均衡价格,影响了市场供给与需求 ,降低了劳动力市场的效率和企业经营

铁道部印发《关于深化铁路劳动用工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和《铁路

铁道部印发《关于深化铁路劳动用工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和《铁路内部劳动力市场管理办法》的通知 【法规类别】招工与就业 【发文字号】铁劳卫[2000]29号 【发布部门】铁道部(已撤销) 【发布日期】2000.03.15 【实施日期】2000.03.15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部门规范性文件 铁道部印发《关于深化铁路劳动用工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 和《铁路内部劳动力市场管理办法》的通知 (2000年3月15日铁劳卫〔2000〕29号) 部属各企业单位: 现将《关于深化铁路劳动用工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和《铁路内部劳动力市场管理办法》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单位实际贯彻执行,并将实施办法报部备案。 为认真贯彻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精神,各单位要落实劳动定员标准,实行就业准入制度,加快职业技能开发,强化劳动合同管理,积极推进职工竞争上岗,不断深化劳动用工制度改革,现提出指导意见如下: 一、实施就业准入制度

根据国家关于实施就业准入制度的规定,自2000年起,对国家已公布的就业准入职业和铁路特有工种(见附件),均作为铁路实施就业准入工种的范围。凡在就业准入工种范围内的新录用人员,必须符合录用基本条件,并持有相关毕业证书(职业培训合格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新录用人员,需对口安排试用,试用期满达到岗位标准后方可正式上岗。达不到岗位标准的,按规定解除劳动关系,未取消统配政策前的专业学校毕业生可进入企业内部劳动力市场参加培训。按政策规定接收的复员退伍军人,拟进入准入工种范围的,原则上都要进行学历培训或专业技术培训,取得毕业证书(培训合格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后,根据职业资格等级和岗位标准安排相应岗位工作。 二、推行职工竞争上岗、上等制度 各单位要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竞争上岗方式,总结经验、完善办法,逐步建立起职工能进能出、岗位能上能下的用工机制。要按照岗位标准,加强考试、考核工作,将理论考试与实作考试结合起来,将日常经常性考核与定期全面性考核结合起来,根据考试、考核结果确定内部下岗人员;对其他人员,可依据考试、考核成绩确定等次,并适当拉开分配收入差距。内部下岗人员比例和各等次人数比例由各单位自行确定。 内部下岗人员由企业内部劳动力市场管理机构进行分流,或组织上岗培训。培训期满,经职业技能鉴定合格者,可参加原岗位竞争;鉴定不合格或竞争未上岗的,可参加转岗培训及原工种以外岗位竞争。变换工作岗位或工作单位的,要按规定变更或重新签订劳动合同。 三、加快职业技能开发 各单位要结合新《技规》的实施,新技术、新设备的广泛运用,以及强基达标的要求,开展多层次、多形式职工技能培训。运用激励措施,调动职工学习技术业务的积极性。要实行鉴定与培训分离办法。从2000年起,对现岗位尚未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的职工开展鉴定。对已经取得技术等级证书的人员,要按照职业技能鉴定规范逐步实行对等复

贵阳市劳动力市场管理规定

贵阳市劳动力市场管理规定 【颁布部门】贵阳市人大(含常委会) 【颁布时间】2000-05-27 【实施时间】2000-05-27 【时 效 性】有效 第一条为了加强劳动力市场管理,促进劳动力资源合理配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贵州省劳动力市场管理条例》及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市行政区域内通过劳动力市场招用人员、择业求职以及从事职业介绍活动的单位和个人,适用本规定。 第三条本市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劳动力市场的管理。 工商、公安、财政、价格、税务等部门按各自职责,协同做好劳动力市场的管理工作。 第四条市人民政府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负责本市职业介绍机构的规划,对劳动力市场进行统筹、协调、监督、服务。 职业介绍机构的总量应与劳动力市场的发展相适应。 第五条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对开办职业介绍机构的申请,应到收到申请书之日起30日内作出决定。对符合《贵州省劳动力市场管理条例》规定条件的,发给《贵州省职业介绍许可证》;对不符合条件的,书面说明理由。

第六条职业介绍机构应遵守下列规定: (一)在服务场所醒目位置悬挂《贵州省职业介绍许可证》、《收费许可证》;经营性职业介绍机构还应悬挂《营业执照》、《税务登记证》;公益性职业介绍机构还应悬挂公益性职业介绍机构标志; (二)公开服务内容和程序、收费项目和标准、投诉机关和电话; (三)按照承诺为择业求职人员介绍职业; (四)不为就业证件不全的求职者和证明文件不全的用人单位进行职业介绍; (五)定期向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填送报表,接受监督检查; (六)工作人员佩证上岗。 第七条择业求职人员须持身份证及下列证明: (一)失业人员须持《贵州省失业证》; (二)按规定实行劳动预备制及选择国家规定实行就业准入职业的人员,须持培训合格证书或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三)要求流动的在职人员,须持工作证或相关证明; (四)外来务工人员须持《贵州省外来人员就业证》。 第八条用人单位通过职业介绍机构招用人员,应交验下列证明文件:

构建一体化的劳动力市场:劳动力市场理论演进的启示(一)

构建一体化的劳动力市场:劳动力市场理论演进的启示(一) 摘要:劳动力市场的理论演进揭示,现实的劳动力市场是分割的,在发展中国家大多存在严重的城乡劳动力市场分割。分割的原因来自劳动力供给方面、产业方面以及制度等多种因素。中国要构建一体化的劳动力市场,关键是推动城乡劳动力市场的一体化,实践上可从多个方面同时推进。 关键词:劳动力市场;分割;一体化 《珠三角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09—2020年》明确指出,“统筹城乡发展”是广东省今后重大发展任务之一。要“按照城乡规划一体化、产业布局一体化、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公共服务一体化的总体要求,着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完善和提升城市功能,率先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其中“统筹城乡就业,加快建立城乡一体的人力资源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就业制度”是实现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的必要条件。 一、新古典经济学对劳动力市场的认识——统一的劳动力市场 新古典学派在劳动经济学领域一直是公认的主流学派。该学派有许多代表人物,但都遵循着一个共同的理论框架:第一,强调市场机制以及市场要素在决定工资水平和劳动力资源配置方面的作用,而将其他影响因素如法律、制度、文化等作为事先给定的因素;第二,对人类行为模式的假设为:经济人、理性选择、偏好独立;第三,对劳动力市场本质的假设:劳动力市场具有高度的竞争性,存在大量的需求者和供给者,双方都拥有自由选择的权利,可以在市场自由进入和退出,通过劳动力市场的均衡可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新古典经济学派的研究方法有两个特点,一是大量运用边际决策原则,即在经济人假设前提下,只要边际收益大于边际成本,就是有利可图的。二是常常运用从一般到特殊的逻辑推理方法,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假设条件少,能够推断出精美复杂的经济模型,但是这种方法也存在致命缺陷:一旦假设条件稍有偏差,模型和预测结果便可能被全部推翻。 根据上述对新古典劳动经济学派的简短回顾,可以看出,在其理论框架中,劳动力市场被当做是富有竞争性的、统一的整体,不存在地区、城乡等的隔离现象,这是分析个人和企业行为的前提和出发点。 二、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对劳动力市场的认识——分割的劳动力市场 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LMS)对劳动力市场的认识与新古典劳动经济学派的假设截然不同,认为新古典学派的竞争性假设无法解释劳动力市场的许多现实(如贫穷、歧视、与人力资本相悖的收入分配等),忽略了劳动力市场职业结构的性质和制度因素的作用。 该理论的特点是:劳动力市场不再被看做为一个连续的统一体,而是被分割为几个不同的市场,各个市场有不同的特点,它们有不同的分配劳动和决定工资的方式;各个劳动力市场是相对封闭的,造成这种封闭的因素是集团因素的联合和制度因素的约束。该理论在研究方法上表现为:第一,侧重从需求的角度研究劳动力市场均衡和工资的决定,而新古典学派侧重从供给的角度研究劳动力市场,人力资本理论是其重要的理论基础。第二,强调制度、组织、习俗包括社会歧视对劳动力市场的重要影响。 最早全面阐述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的是多林格和皮奥里,他们将劳动力市场划分为主要劳动力市场和次要劳动力市场:主要劳动力市场是有高度组织的正式劳动力市场,有详细的雇佣决策原则,市场力量基本不发挥作用。其需求方生产的是资本密集型产品,工资分配遵循的并非新古典的边际原则,劳动者收入高,升迁机会较多。而次级劳动力市场的雇佣与工资分配则根据边际决策原则决定,市场力量工资和就业决定中发挥主要作用。其需求方为生产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小公司或行业,工资低、工作条件差、就业不稳定、缺乏培训与晋升的机会,一级市场与次级市场之间存在流动障碍。 关于劳动力市场分割的原因,有两种不同的观点。新古典学派从劳动力供给角度出发,认为人力资本是主要的决定因素。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则从劳动力需求角度出发,认为分割主要来

地方保护与市场分割:来自中国的经验数据

地方保护与市场分割:来自中国的经验数据 黄赜琳/王敬云 原载《中国工业经济》2006年第2期 【英文标题】Local Protectionism and Market Fragmentation: An Experience Study in China 【作者简介】黄赜琳,上海财经大学财经研究所,上海200433;王敬云,南京政治学院上海分院,上海200433 黄赜琳(1976—),女,福建泉州人,上海财经大学财经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经济学博士;王敬云(1972—),女,山东临沂人,南京政治学院上海分院讲师,经济学博士。 【内容提要】在中国市场上,存在促进分割和促进融合的两种因素,地方保护主义程度的变化趋势,取决于这两种力量的对比。本文首先简要对国内研究地方保护主义的多种测量方法进行综述,然后运用国际上测量综合贸易壁垒的“边界效应”方法对中国的贸易壁垒分地区分行业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根据边界效应方法,1997年中国地方保护相当于欧洲统一大市场内部独立国家之间的情况;具体地,在八个行业部门中,农业保护最为严重,商业运输业其次,紧接着是轻工业、采选业、重工业等。这表明国内市场一体化还很不完善,其中第一、三产业保护较重,第二产业相对较轻,因此有必要针对不同行业特点制定和谐的贸易体制,加快国内市场一体化建设,以保证我国“十一五”期间经济全面协调发展。 【英文摘要】In Chinese market, there are two factors that will improve market fragmentation and integration, and the degree of local protectionism relies on the effect of the two factors. In this paper, some methods to measure the degree of the local protectionism are reviewed. Then border effect analysis is applied to measure the degree of domestic trade protection in different areas and industries in China. Using this method, some conclusions are drawn: firstly, the degree of our domestic inter-province barrier effect in 1997 is approximately equal to that of inter-country of European Union market; Secondly, agriculture and service industries are serious than manufacturing industry. The main point of the paper is that the imperfect of domestic trade integration and the serious of local protectionism are occurred in China, and a harmonious trade system to different industries should be established to ensure a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the different local economy. 【关键词】边界效应/地方保护/市场分割/区域贸易/行业贸易 border effects/local protectionism/market fragmentation/local trade/industrial trade 一、中国地方保护测算方法的文献综述 对于中国地方保护主义的严重性,所有人都持一致肯定意见,但对保护程度的变化趋势,不同学者却持不同看法,主要原因在于:一方面,由于对国内地方保护程度的经验研究需要有反映各省(市、自治区)之间经济往来联系的数据,例如,各省(市、自治区)之间的贸易、资金和人口的流量数据,而这方面的数据,并不像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数据那样有比较完整的统计,很多数据需要估计或者根本获取不到,导致不同研究

最低工资制度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

最低工资制度对劳动力市场影响的实证分析 《开发导报》2008年第2期 [摘要]本文对最低工资理论模型进行了拓展分析,并以深圳为案例分析了最低工资制度对区域就业的影响。在跨区域劳动力流动的情况下,区域劳动力市场均衡工资趋近最低工资标准,并且不会导致区域就业量的下降。 [关键词]最低工资标准劳动力供给跨区域流动就业量 目前,我国多数大中城市都设置有最低工资制度,在跨区域劳动力流动的条件下,本文对最低工资的理论模型进行了扩展,同时应用新模型分析了最低工资制度对区域劳动力市场供给的影响。 一、国外关于最低工资制度的研究 最低工资制度起源于19世纪的新西兰和澳大利亚,如今世界上绝大多数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均已实行最低工资制度。国外对最低工资制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最低工资的经济效应方面,包括最低工资制度对社会就业的影响,对缩小贫富差距的作用,以及对其他工资的影响等方面。美国经济学家乔治·斯蒂格勒(1946)认为,在完全竞争性的劳动要素市场,若最低工资低于市场均衡工资水平,则最低工资制度失去意义。若最低工资高于市场均衡工资水平,将导致劳动供给增加,需求减少进而导致失业增加。如果政府采取扩展性的政策来刺激经济增长,并以此减轻失业的压力,会导致价格水平提高使实际最低工资下降,就业暂时增加。当物价上升,实际最低工资下降到一定程度时,政府不得不提高最低工资,结果形成恶性循环。斯蒂格勒认为最低工资保障制度不仅对减少贫困未能起到作用,反而扭曲了资源配置。一些经济学家也持这种观点,认为最低工资法是政府对劳动力市场的一种干扰。 但在斯蒂格勒之后,许多学者不断深化最低工资的经济效应模型,提出了最低工资制度的垄断模型、冲击效应、效率工资、家庭供给和企业反应模型,认为最低工资对就业和收入的影响并不完全如斯蒂格勒所言,而是一个较为复杂的问题。有研究认为,最低工资的提高有助于提高消费者购买力,会扩大部分商品市场需求,从而引致相关产业的劳动力市场需求增加,扩大相应的就业量。家庭劳动力供给也会在某种程度上抵消最低工资的失业效应,随着最低工资的提高,有些家庭可能会减少劳动力的供给,从而也能部分抵消失业的表现。最低工资对就业率的影响取决于上述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 对最低工资制度的实证研究也证明了最低工资制度的就业效应是不确定的。如,美国经济学家Card和Krueger(1995)基于自然试验(naturalexperiment)法,研究了最低工资制度对美国新泽西州与宾夕法尼亚州的快餐食品行业就业情况的影响,他们认为增加最低工资未必导致失业扩大。随后Welch(1995)、Neumark(2000)等对Card和Krueger(1995)的数据进行重新分析,得出了与其基本一致的结论。然而Machin和Manning(1997)指出,由于美国的最低工资普遍偏低,最低工资对美国的劳动力市场没有太大的影响,但是对于最低工资标准与平均工资水平相比较高的地区(如欧洲、澳大利亚等),会产生较为严重的影响。专门针对欧洲地区的此类课题的研究,结论也不尽一致。AndrewJackson (2007)总结了近年来的研究结论,认为适当的最低工资标准对就业没有或基本没有负面影响。 二、最低工资制度的基准理论模型

劳动用工制度改革实施方案

根据集团公司关于深化劳动、人事、分配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为构建员工能进能出的双向选择通道,维护公司与员工的共同权益,建立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劳动用工制度,制订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集团公司深化三项制度改革指导意见为指针,以依法规范劳动关系为重点,加强劳动定编、定岗、定员、定责管理,推行竞聘上岗机制,建立以全员劳动合同制为核心的员工能进能出的劳动用工体系,优化公司人力资源配置,增强员工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促进企业发展。 二、工作目标 (一)完善以全员劳动合同制为核心的劳动用工制度,公司人力资源配置逐步与市场配置接轨,真正实现员工能进能出。 (二)通过劳动用工制度改革,消灭人浮于事,达到以事设岗、人员精干、岗位工作量饱满、员工积极增强的目的。 (三)通过大力发展科技,提高机械化水平,优化生产系统和劳动组合等措施,不断提高全员工效。 三、劳动用工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及工作安排 (一)定员定编: 1.生产矿井:劳动力分以下七大类统计管理:(1)采掘队,(2)通修队,(3)机电队,(4)运输队,(5)管理队,

(6)后勤队,(7)其他。 ①采掘人数按矿井年度计划产量进尺、生产条件及现行劳动定额标准(工效)确定。 ②辅助部门以岗位实际需要为原则配备辅助人员。 ③地面、管理岗位以事设岗核定配备人员。 ④各矿要加强采掘连队队伍配备和管理,按建制配备采掘队伍,精简采掘连队队数,合理配备劳动力。 2.多经三产等单位实行以效益优先的原则,核定上岗人员。 3.直属单位、职能部门实行以事设岗、以工作量定员,从严从紧,核定上岗人数。 (二)、员工招收录用: ①公司对采掘合同工缺员时实行补员,其他员工实行先招生后录用的原则。 ②员工的招聘实行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员工上岗实行公开竞聘,双向选择,择优录用的办法。具体程序按“公司员工招收录用管理办法”执行。 ③招收采掘合同工,年龄一般在18周岁至35周岁(以本人户口、身份证为准),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经公司招工领导小组政审通过后,按照先体检合格,经培训考试合格,签订劳动合同办理好工伤参保手续后,再上岗的程序进行。严禁任何各单位私招乱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