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高中语文粤教版唐宋散文选读随堂课后作业:第1单元-4百丈山记

高中高中语文粤教版唐宋散文选读随堂课后作业:第1单元-4百丈山记
高中高中语文粤教版唐宋散文选读随堂课后作业:第1单元-4百丈山记

第1单元-4百丈山记

[基础巩固层次(A )]

1.下列各项读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

A .石磴.

(dèn ɡ) 淙.淙(cōnɡ) 鸟瞰.

(kàn) 清澈.(cè) B .潺.

潺(chán) 峭.壁(qiào) 璀璨..

(cuǐ càn) 殚.数(dān) C .博闻强识.

(shí) 数.说(shǔ) 瀵.

涌(fèn) 庵.庙(ān) D .罅.

隙(xià) 拾金不昧.(wèi) 水声溅.

溅(jiān) 沟壑.(hè) 【解析】 A 项,“淙”读“cón ɡ”;“澈”读“chè”。C 项,“识”读“zhì”。

D 项,“昧”读“mè

i ”。 【★答案★】 B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

A.???至是则亦穷.矣觉宇宙之无穷.

B.???终夕潺潺,久而益.悲老当益.

壮,宁移白首之心 C.???然前瞰涧水,后临.石池州司临.

门,急于星火 D.???十余级乃得度.乡人凿石容磴以度

【解析】 A 项,穷:尽头,穷尽。B 项,益:更加。C 项,临:面对/到达,动词。D 项,度:通过。

【★答案★】 C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A .日光烛之

B .旦起下视,白云满川

C .石梁跨于其上,皆苍藤古木

D .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解析】 A 项,“烛”,名词作动词,照;B 项,“下”,名词作状语,向下;D 项,“云”、“响”,像云彩一样,像回声一样,“景”通“影”,像影子一样,都是名词作状语。

【★答案★】 C

4.与“独夜卧其上”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风来两峡间

B .而作神祠于其东

C .微斯人,吾谁与归

D .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解析】 C 项,宾语前置句,其余与例句都是状语后置句。

【★答案★】 C

[阅读提升层次(B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江陵府曲江楼记

朱 熹

广汉张侯敬夫守荆州①之明年,岁丰人和,幕府无事。顾常病其学门之外,即阻高墉,无以宣畅郁湮,导迎清旷。乃直其南凿门通道..

,以临白河,而取旁近废门旧额

以榜之,且为楼观以表其上。

敬夫一日与客往而登焉,则大江重湖,萦纡渺弥,一目千里;而西陵诸山,空濛

晻霭②,又皆隐见出没

..于云空烟水之外。敬夫于是顾而叹曰:“此亦曲江公③所谓江陵郡城南楼者邪?昔公去相而守于此,其平居暇日,登临赋咏,盖皆翛然④有出尘之想。

至其伤时感事,寤叹隐忧,则其心未尝一日不在于朝廷。而汲汲然惟恐其道之终不行

..也。呜呼,悲夫!”乃书其匾曰“曲江之楼”,而以书来属予记之。

时予方守南康,疾病侵陵,求去不获。读敬夫之书,而知兹楼之胜,思得一与敬夫相从游于其上,瞻眺江山,览观形制,按楚汉以来成败兴亡之效,而考其所以然者;然后举酒相属,以咏张公之诗,而想见其人于千载之上,庶有以慰夙心者。顾乃千里相望邈不可得则又未尝不矫首西悲而喟然发叹也。抑尝思之:张公远矣,其一时之事,虽唐之治乱所以分者,顾亦何预于后之人?而读其书者,未尝不为之掩卷太息也。是

则是非邪正之实,乃天理之固然

..,而人心之不可已者。是以虽旷百世而相感,使人忧

悲愉佚勃然于胸中,恍若亲见其人而真闻其语者,是岂有古今彼此之间,而亦孰使之然哉?

《诗》曰:“天生烝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彝,好是懿德。”登此楼者,于此亦可以反诸身,而自得之矣。

予于此楼,既未得往寓目焉,无以写其山川风景、朝暮四时之变,如范公之书岳阳,独次第敬夫本语,而附以予之所感者如此。后有君子,得以览观焉。

淳熙己亥十有一月己巳日冬至。

(选自《朱熹诗文选译》) 【注】①荆州:宋时为江陵府。②晻(yǎn)霭:昏暗不明。③曲江公:即张九龄,唐玄宗开元年间任宰相,后为李林甫所谮,贬为荆州刺史。曾作《登郡城南楼诗》。

④翛(xiāo)然: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样子。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乃直其南凿门通道

..

B.又皆隐见出没

..于云空烟水之外

C.而汲汲然惟恐其道之终不行

..也

D.乃天理之固然

..

【解析】B项,“出没”古今义均为“出现和隐藏”的意思。A项,“通道”古

义:筑路,通往某处;今义:供人员通行或货物运输的过道。C项,“不行”古义“不能实现;今义”不行进、不前进、不施行。D项,“固然”古义:本来的样子,固有的规律;今义:表示承认某个事实,引起下文转折或表示承认甲事实,也不否认乙事实。

【★答案★】 B

6.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顾乃千里相望邈/不可得则/又未尝不矫首西悲而喟然发叹也。

B.顾乃千里相望/邈不可得/则又未尝不矫首西悲而喟然发叹也。

C.顾乃千里相望邈/不可得/则又未尝不矫首西悲而喟然发叹也。

D.顾乃千里相望/邈不可得则/又未尝不矫首西悲而喟然发叹也。

【解析】“邈”根据上文“千里”可推断是“遥远”的意思,再结合结构特点,应在“邈”前断句。另外根据“则”的用法,作副词时该词一般在句首,因此可以断句。

【★答案★】 B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敬夫担任江陵知府的第二年,因学府的南面有高墙阻挡,便凿墙开出城门,并在新城门上加筑一座楼台,取名“曲江楼”。

B.张敬夫与朋友登上曲江楼,观赏了眼前壮观的景象,对曾贬官于此的张九龄的遭遇慨叹不已,于是请朱熹为曲江楼题写牌匾。

C.朱熹读了张敬夫来信,得知登临曲江楼能够看到许多佳景,于是渴望与敬夫同游,在楼上纵览江山,探讨成败兴亡,饮酒咏诗。

D.朱熹认为,登上此楼的人能够从登临眺望中得到感悟、收获,只可惜自己未能前往观赏,不无遗憾,唯有遵嘱写下这篇文章。

【解析】张敬夫没有请朱熹为曲江楼题写牌匾。

【★答案★】 B

8.根据具体要求分别完成下列各题。

(1)将文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然后举酒相属,以咏张公之诗,而想见其人于千载之上,庶有以慰夙心者。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登此楼者,于此亦可以反诸身,而自得之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结合文本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①然后相互劝酒,吟咏张公的诗篇,遥想千年以前的他的风采,差不多才能满足平素的心愿。②登上这楼的人,在这也可以反顾自身,而有所感悟了。

(2)①受人之托。广汉人张敬夫“以书来属予记之”。②心忧天下。写到张九龄的遭遇,关系到唐代治乱。作者有自比之意。③流传后世。“后有君子,得以览观焉。”

【参考译文】

广汉人张敬夫任江陵知府的第二年,五谷丰登,百姓安乐,衙门清闲。只是常常为学校门外挡着高墙,不能排除滞塞之物、迎纳清旷之气,而感到不快。于是在它的南面,开门筑路,直达白河,取近旁已废弃的门上原有的牌匾,悬挂在新门之上,并在上面加筑一座楼台。

一天敬夫和客人前往登览,只见浩瀚的江水、相连的湖泊,迂回曲折,旷远深满,江水奔流,一目千里;西陵峡的群山,烟岚迷濛,云气昏晦,在苍茫的水天之外,隐约显现。敬夫于是环顾四周,慨叹道:“这不就是曲江公所说的江陵郡城南楼吗?过去张公离开宰相之位,被贬官到这里,在平时闲暇的日子里,登高吟诗,总是飘飘然有超脱尘世的念头。至于他感伤时事,往往长夜不眠,喟然兴叹,深深忧虑,足见他的心未曾一天不在朝廷,焦急迫切,唯恐他的主张最终不能实现。唉,真可悲啊!”于是在匾上题写“曲江之楼”四字,并来信嘱咐我为曲江楼作记。

当时我正担任“南康军”(一职),因疾病折磨,想辞去官职,又不获批准。看了敬夫来信,得知此楼的佳处,真想和敬夫一起在上面游览,眺望江山,观看地形,依据楚汉相争以来成败兴亡的情况,考察它们所以如此的原因;然后相互劝酒,吟咏张

公的诗篇,遥想千年以前的他的风采,差不多才能满足平素的心愿。可是现在竟远隔千里,只能遥遥相望,这番心愿,终不能实现。唯有抬起头,对着西方,悲伤地叹息。我又曾想:张公距今已很久了,他一时的遭遇,虽然关系到唐代治乱的转折,但和后人又有什么关系?而读他书的人,无不有感于他的境遇,合上书本,深深地叹息。这是因为辨别是非邪正,天理本应如此,故人们不能无动于衷。因此虽历时久远,依然能引起感触,使人忧愁欢乐之情在胸中兴起,仿佛亲眼看到了他的面容,真的听到他的言语。这哪有古今彼此的间隔,而又有谁使它这样的呢?

《诗经》中说:“天生万民,一切的人、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的法则、规律。人之常情,都喜爱美好的品德。”登上这楼的人,在这也可以反顾自身,而有所感悟了。

对于此楼,我既然未能前往观赏,无法像范公写《岳阳楼记》那样,描写群山众流、风光景物、朝朝暮暮、一年四季的变化,唯有逐一陈述敬夫的原话,并附上自己的感慨,以供后世君子观看。

淳熙己亥年十一月己巳日冬至。

[语言表达层次(C)]

9.为下面的新闻拟一则标题。不超过15字。

本报讯昨日,福建省同安区工作人员在同安区洪塘镇一处温泉泉眼附近拆除旧房时,无意中发现在地基下有一块石碑,上面的题字疑似宋代大理学家朱熹的真迹。文史专家称,如果石碑确为朱熹真迹,将有极高的研究价值。

这块石碑风化严重,通体微黑,碑高约150 cm,宽约60 cm,厚约11 cm,正面可见碑刻“天下第一泉——朱熹”字样,有些小字无法辨认。同安文史专家颜立水看了石碑照片后,查阅了相关资料。他表示,“天下第一泉”的字迹与翔安小盈岭的“同民安”相似,但又不同。虽然从风化程度上来看,并不像近年刻的,可惜石碑没写具体年号,如果有,就能辨别是不是朱熹所题了。

颜立水说,在厦门,目前有史料可考的温泉始于明代,宋代则没有记载。发现“天下第一泉”石碑的地方,在民国版同安区志里记载为“小崎温泉”,之前的记载还有待查阅。朱熹在同安任职时,留下三十多处石刻,绝大多数都是摩崖石刻,仅“郭岩隐安乐窝”一处是碑刻;如果此次发现的碑刻确为朱熹所题,将有极高的研究价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拟制标题之前先通读全段,理解新闻的主要内容,然后用一个主谓句

式把意思表达出来。

【★答案★】福建同安惊现疑似朱熹真迹石碑

10.宋代画院曾以诗句命题作画来考选画士,此举颇能考查画家的构图匠心。请参考示例为后面的诗句写一段构图说明。要求:①想象合理,②语言简明,不超过50字。

【示例】诗句:竹锁桥边卖酒家

构图说明:一弯清清的流水之上,一座小桥横跨两岸,桥畔,在一抹青翠的竹林中,斜挑出一幅酒帘,迎风招展。

诗句:世间亦有千寻竹,月落庭空影许长。(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 构图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一轮圆月斜挂天际,曲径通幽的庭院里,墨竹在月下影影绰绰的,有万尺之势。

课内阅读(教师用书独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

出山门而东十许步,得石台,下临峭岸,深昧险绝。于林薄.间东南望,见瀑布自前岩穴瀵涌而出,投空下数十尺,其沫乃如散珠喷雾,日光烛.之,璀璨夺目,不可正视。台当山西南缺,前揖芦山,一峰独秀出,而数百里间,峰峦高下,亦皆历历在眼。

日薄西山,余光横照,紫翠重叠,不可殚.数。

..旦起下视,白云满川,如海波起伏,而远近诸山出其中者,皆若飞浮来往,或涌或没,顷刻万变。台东径断,乡人凿石容磴以度,而作神祠于其东,水旱祷焉。畏险者或不敢度。然山之可观者至是则亦穷矣。

余与刘充父、平父、吕叔敬、表弟徐周宾游之,既皆赋诗,以纪其胜.,余又叙次其详如此。而最其可观者,石磴、小涧、山门、石台、西阁瀑布也。因各别为小诗以识其处,呈同游诸君,又以告夫欲往而未能者。年月日记。

1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于林薄.间东南望薄:迫近

B.日光烛.之烛:照耀

C.不可殚.数殚:尽

D.既皆赋诗,以纪其胜.胜:胜景

【解析】薄:密林。

【★答案★】 A

12.下面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体现百丈山“最可观”的一组是()

①以告夫欲往而未能者②一峰独秀出③皆若飞浮来往④下临峭岸,深昧险绝⑤日薄西山,余光横照,紫翠重叠,不可殚数⑥作神祠于其东,水旱祷焉A.①②④B.①②③

C.③④⑤D.④⑤⑥

【解析】①是最后记小结之用;⑥此句不是写百丈山自然景观的,是介绍祠堂的作用。

【★答案★】 C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篇以刻画山水景物见长的游记。作者没有把笔墨花在记述出游的时间、行程上面,而是着力于描写百丈山的优美风景,抒发对百丈山的喜爱。

B.第一段作者侧重在表现其壮美的一面,云海起伏,峰峦绵亘,他选择了独特的视角,把百丈山各种姿态的美展现了出来。

C.作者以固定的景点,用傍晚和清晨两个不同时间的景观,构思两幅图画,进一步渲染了壮美的特征。前者突出的是色彩绚烂美;后者凸现的则是云海的变幻美。

D.作者以自己的审美判断,对“最可观”与“未可睹”的景物进行描绘。对它们“各别为小诗以识其处”,目的之一是为了“告夫欲往而未能者”。

【解析】“它们”不对,而是“可观者”。

【★答案★】 D

14.将文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日薄西山,余光横照,紫翠重叠,不可殚数。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台东径断,乡人凿石容磴以度,而作神祠于其东,水旱祷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太阳迫近西山,余光横照山上,紫色和翠色重叠相映,数也

数不尽。

(2)平台东面没有路了,当地人开凿石壁修造石级来越过,又在东边造了神祠,旱涝时节便来祈祷。

浅析高中语文散文阅读的方法

浅析高中语文散文阅读的方法 高中语文散文教学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有重要的作用,观念在高中时期教会学生受益终身的阅读技巧,培养他们良好的阅读习惯,提升学生对散文阅读的理解力和鉴赏力,是每一位高中语文老师的责任。本文将对高中语文散文的阅读方法进行分析。 标签:高中语文;散文阅读;方法 1.以往高中语文散文阅读方法的提出 传统教学理念认为散文的主要观点理论是形散而神不散的,但是,随着时代的进步发展,近二十年来,散文创作随着时代也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新时代下,散文中的“神”的定义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中心思想和文章主旨,它的含义得到了拓宽,包括情绪、意蕴等。注明学者陈剑晖提出,散文的生命在于诗性,这种诗性是建立在个人的存在上的,人的生命本真性和人内心丰富的世界,则是诗性的基础。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新的教材大大的改善了原本已经不合时代的散文出现几率,一些新的名家的散文逐渐在书本中有了一席之地。这种文章的出现大大拓宽了学生们的学习范围,帮助学生们提高了学习的兴趣、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学生们的知识接触面也比以前更加宽泛,这种新形式,拓宽了学生们的学习方式,激发了他们学习积极性。 2.提高高中语文散文阅读的方法 要培养散文的阅读技能,必须要改变,有一个自我锻炼和练习的过程。文本是散文阅读的中心,要指导学生进入散文的文本中,通过与文本交流理解散文的内涵。阅读是学生认识世界、培养思维、处理信息和提高审美的重要渠道。阅读教学是老师、学生和文本之间的多方对话;老师要为学生创造适合散文阅读的环境;老师要指导学生有侧重的阅读不同类型的文本阅读。 2.1根据文章结构理顺文章思路, 首先,进行文章的整体分析,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进行全文内容的把握,进行文章框架的大体了解,形成了对文章的初步认识。 其次,学生对一些重点段落进行针对性的阅读,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更好的把控文章的结构层次以及行文的思路。针对文章的内容,学生带着疑问进行思考分析,划分好层次,理清楚文章之间的联系。 最后,学生要在文中提取出重要线索,文章的线索就是作者的行文思路,找到行文思路就把控好了作者写文章的思路。在文章中,不论是处于局部还是整体,我们都需要了解到,文章的线索就是文章的命门,是它将整篇文章串联起来,从而表达出主体思想的。

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教案(苏教版)

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教案 进学解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与句子。 2.理解文章“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的观点及其对我们修业进德 的现实意义。 3.学习本文反话正说,巧于避忌,机智得体的表达技巧。 4.理解文义,并积累出自文中的成语。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与句子。 2.理解文章“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的观点及其对我们修业进德 的现实意义。 教学难点: 学习本文反话正说,巧于避忌,机智得体的表达技巧 教学方法:自学与讨论 一、文章简析 本文写于元和八年(813)。《旧唐书·韩愈传》:“(愈)复为国子博士,愈自以才高,累被摈黜,作《进学解》以自嘲。执政览其文……以其有史才,改比部郎中,史馆修撰。”“进”,即长进、进步。“学”,包括“业”与“行”。“业”指学业、事业,“行”指德行、品第。“解”,辩解,论析。“进学解”,意谓对增进业、行问题的辨析。作者指出增进业、行的方法在于“勤”与“思”,目的是“业精”“行成”。作者假托向学生训话,勉励他们在学业、德行方面取得进步,学生提出质问,他再进行解释,故名“进学解”。作者反复强调学子要埋头进德修业,不必考虑有司的明不明、公不公以及自己今后的遇不遇,从而曲折地抒发自己怀才不遇、仕途坎坷不得意的牢骚,也暗寓着对当时执政者不以才德取人,用人不公不明的讽刺。 二、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一)第一部分(第1段):写先生训示。 1、了解文章中的重点词语。 行成于思毁于随治具毕张占小善 率以录庸扬有司 2、翻译句子 行成于思毁于随 盖有幸而获选,熟云多而不扬

3、分析课文 作者先提出一个观点:“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对学子提出“业精”“行成”的“进学”标准。这是韩愈对于“学”的问题长期体察、思考所形成的真知灼见,以此勉励弟子进学,希望世人进学。接着称颂政治清明,“方今圣贤相逢,治具毕张”;有司选拔任用公正,选取贤能而去不肖,“拔去凶邪,登崇俊良。占小善者率以录,名一艺者无不庸”;对英才的教化得法,“爬罗剔抉,刮垢磨光”。指出人才可以尽展其能的客观条件已经具备,所以.只怕自己不成才,而不怕有司不明、不公,勉励诸生“进学“。但细究一下.作者言“盖有幸而获选.孰云多而不扬”,注意“有幸”二字,有幸获选被任用的人,当在少数,无幸入围者则占多数,作者不谈无幸的一面,而让下段学生所言自己的遭遇证之。从而使得本段的结旬中“患”与“无患”所揭示的尖锐对比,实际上已经暗伏了与字面相反的意思。因此,“幸”字是理解本段真意的一个关键字。 第二部分(第2段):虚拟学生诘难。 1、了解文章中的重点词语 有年披记事者要玄捐兀兀苴 罅绍 2、翻译句子 焚膏油以继晷 补苴罅漏 3、分析课文。 学生针对先生的训示,进行有力的反驳,分两层完全推倒先生的说法。 第一层从“先生欺余哉”至“先生之于为人,可谓成矣”。 学生赞颂先生业精、行成。注意“可谓”所领的几个总提句,分说四个不同的方面。“先生之业,可谓勤矣”,言勤于所业。 1、是博学,广泛阅读,“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细大不捐”; 2、在博学的基础上,还精益求精,“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抓住重点.掌握关键,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达到学有所专的目的; 3、还持之以恒,“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先生之于儒,可谓有劳矣”,言劳于卫道。“先生之于文,可谓闳其中而肆其外矣”,言文章之著。此前三者论“业精”。“先生之于为人,可谓成矣”,言“行成”。 第二层从“然而公不见信于人”至段末。 指出先生“无幸”被重用,遭遇可悲。公务上得不到别人的信任,私交上得不到朋友的帮助,仕途坎坷,进退无由,甚至落得对家庭都不能保证妻儿无饥无寒的悲惨境地。这种局面是怎么造成的?显然不是因为先生和许多无幸获选者学业不精、德行不成。虽未直斥有司之不明、不公,但已隐含此意。 作业:完成《第二教材》的习题一、二 第二课时

(完整版)高中语文阅读经典美文.docx

不可缠绕的心灵 曹文轩 我们的天性是自由的,但我们却会因为一些僵硬的知识的束缚而失去自由。 十二岁那年春天,我在田野上发现了一株很瘦弱的小树苗,便将它挖回来栽在菜园里。 它一天一天地长大了,两年后就蹿成一米多高。春天来临,它的树干是亮灿灿的紫铜色。它 长得结实而漂亮。再过两年,它就能挂果——我想。然而,两年后,它并没有如我所期盼的 那样。我的小桃树再也没有长高,而且还显出奄奄一息的样子。记得那时我很难过。 后来我终于找到了原因:我的老祖母借它为瓜架,在它的跟下种了丝瓜,那些刁钻的丝瓜藤就沿着它的树干攀缘而上。若是直上也罢了,却是像锁链那样一道道地把树干箍扎起来, 对它千缠百绕。我把它们全扯掉了。第二年,桃树又生机勃勃地成长起来。那年,春寒料峭,它开花了。夏天,桃子成熟了,十分可爱。 如果我们也像这株桃树一样,被僵硬的知识的藤蔓所缠绕,我们就会失去创造力,失去生命的光彩,甚至会精神窒息。 一位从事诗歌研究的朋友曾介绍过两首台湾小孩写的诗。诗的题目我都记不得了,诗句也已忘却,但大概意思还记得。一首诗说一群孩子去捉鱼,可是已没有什么鱼好捉了,他们自己就互相把对方作为鱼而玩起捉鱼的游戏来。在他们的欢笑声中,透出了一股悲哀。另一首诗说一个无拘无束的小孩光着脚丫在地板上跑起来,留下的脚印就像游动的鱼。妈妈来了,却用拖把将这些“鱼”一网打尽。这两首诗简直妙极了。我想,它们只能出自两颗未被僵硬 的知识束缚的心灵。 失去的滋味 东方穹 “得到时不珍惜,失去时才努力。”当人们认为一切为理所当然时,人们就不会认为这弥 足珍贵。 失去是不易诉的,那是人心底的暗色。也许惟有其暗,才反衬出人生的明亮来。 不是有句明言这样说云:失去的才知道珍贵。除夕爆竹一响,大步一迈就嘻嘻哈哈不知 愁滋味地跨进了二十的门槛。瞀然回首,才发觉往前去的一道道大门笑口大开迎着你,只有通过的门紧紧关闭着,任你千呼万唤,不予理睬。 记得有位年轻的作家说要学钢琴,惹得他的学生们大惑不解。失去已无可奈何,何必老

高中语文教学中散文阅读的开展方法探讨

高中语文教学中散文阅读的开展方法探讨 发表时间:2018-09-07T16:57:28.620Z 来源:《素质教育》2018年10月总第286期作者:冯莉[导读] 高中散文阅读教学的审美教育遇到了困境,需要进一步寻求突破和创新,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和审美能力。 江苏省南京市临江高级中学211102 摘要:散文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提升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载体。然而,时至今天,高中散文阅读教学的审美教育遇到了困境,需要进一步寻求突破和创新,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和审美能力。 关键词:高中语文散文阅读审美困境 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散文阅读教学在各个高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随着散文阅读课程的引入,使学生的阅读能力不断加强,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要求都有所提高。但是散文阅读在高中学校的开展也有许多的问题,学校只有针对存在的问题制定解决方案,才能充分体现散文阅读的价值。 一、高中散文阅读教学中的重要性 新世纪在互联网的影响下,媒体技术得到有效应用。在实践过程中,通过这些技术的应用能够让学生了解更多丰富多彩的内容,能激发学生学习散文的兴趣,而且还能给学生开辟新的学习途径。在时代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散文的表达方式得到了更多的支持。一直以来,“形散而神不散”,它是散文教学过程中的理论观点,它能让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再限制于文章的中心思想与主题内容,能够让师生体会到作者文章表露的心理动态与情感流露,能够让学生从多个角度去对问题解析。二、高中散文阅读方法 在高中散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散文阅读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地学习锻炼、累积经验、逐渐地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在散文阅读过程中,它的重点内容是文本,在教学时,老师需要重视引导学生阅读,要做好正确的思路指导,要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激发。此外,在学习不同类型的散文时,还需要采取针对性的教学方式进行,探究高中语文散文阅读方法。 1.分析文章结构理清。文章思路在散文阅读教学过程中,首先需要让学生能够全面地对散文进行略读,要在宏观的角度上对总体文章进行分析。并且在阅读的时候,需要全面地对文章的题目、段落、文体等内容进行分析,要分析文章的主体结构、弄清楚文章各个段落的内容以及写作手法,分清段落层次。当对文章的内容与思路全面地理解清楚以后,然后再对文章的每一段进行具体的分析,在此过程中,对于文字的每一段落要有针对性的进行阅读分析,要提取文章中的段落与要点。同时,在文章阅读的过程中,还需要注意选择文章的线索,也就是作者在写文章时的思维轨迹,将作者的思路找出,并且全面掌握作者写作时的情感。对于散文阅读而言,作者情感的表达连接了文章的情感,因此,在阅读的过程中,从文章段落到整体文章,通常会有贯穿其中的线索。因此,只有理解文章段落的条例后,才能全面地了解文章主体意思。 2.把握关键语句,点出文章主旨。关键语句是散文阅读过程中需要寻找的重点,因为散文中的关键语句包含了作者的中心情感。例如“这”、“此”词语代表的是代性词。同时,在阅读过程中,还需要重视关联词语,关联词语在使用过程中,它对于作者情感的表达有重要作用。而文章的主旨构思就焦点而言,它属于一篇散文的文眼,作者在写作的过程中,都会按照自己文章的焦点将想法与思想归纳在文章中,然后再统一对思想进行整合,从而能够让文章顺畅。散文中,“文眼”体现出来的意思多是概括情感、富含哲理的词语,同时也是阐述感同身受的语句,它不会固定在文章中某一个段落。因此,在阅读的过程中,需要按照不同的文章特点,选取不同的阅读方式以及阅读技巧,以保证学生能全面地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 3.重视审美认知的发展性,帮助学生建立审美标准体系。高中散文阅读教学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需要重视审美认知的发展性特征,不能让学生一次性掌握审美能力、获得强烈的审美体验和感悟,将他们的审美能力提升到一定的高度。任何事物和能力的培养都是呈现一定的发展性特征,都是一个从认识到认知的熟练的过程,都是一个从量变积累到质变飞跃的过程,不能渴望一蹴而就。培养学生审美能力、丰富他们的审美体验,需要帮助学生构建审美标准体系。学生有了自己的审美标准,阅读起来就会获得真正的感受和感悟。 4.强化审美内在驱动,优化学生审美秩序。审美是一种思想和心理实践活动,是一种感知和体验,不能够仅靠理论讲解和方法培养能够达到效果,需要让学生在实践中慢慢体悟找到感觉、逐步顿悟。高中散文阅读审美教育需要强化他们的内在驱动,需要进行一定的程序优化指导,让学生逐步找到感觉、学会顿悟。例如,学习苏轼的《赤壁赋》,教师先让学生整体阅读,感知基本的思想,对于一些思想和认识教师不必急于暴露给学生,也不必强加给学生,而是逐步让学生结合自身的体验,逐步理解去其中的文句和思想。再让学生换位于苏轼,想象水与月,逐步和生活与人生靠拢,体会其中的哲思,体会这种“身处逆境依然保持放达乐观,依然热爱生活”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参考文献 [1]郭丽娟高中语文散文阅读教学的审美困境与突破分析[J].东方教育,2015,(9)。 [2]梁先军高中语文有效阅读教学策略探究[J].语数外学习(高中语文教学),2014,(10)。 [3]刘洁清用有效阅读教学策略提高语文质量[J].成功(教育版),2013,(4)。

(完整)高一语文散文阅读练习题

高一语文散文阅读练习题 【一】 山野间童年的我,却常常被美丽而神幻的虹所迷惑。我时常戴一 顶大斗笠,仰着童稚的脸,长久地看、认真地读那静卧在山野上空被 村人喊做天弓的虹。故乡的虹,大都悬生在午后的天空,彩虹起兮云 飞扬,天地间总是微雨细细,雨光氤氲,若有似无,我一低头,汪汪 积水中,竟也见有虹影流转。童年的我,以为虹都是从土地里拱起而 飘然升空的。大人说地上的蜈蚣,背不总是那么驼吗?在我童年的天空里,虹,仿佛和地上某种东西总有莫名的感应,神性充盈。我甚至想,那虹,是地里蜈蚣*的么? 及至青年,丰满的物事无止无息,人,总顾不上停歇脚步,仰头 读虹。重负的中年即便偶能读读虹,所读出的,恐也多是岁月的况味。老年时至,夕阳在天。人生舟楫,早早告别了土腴木秀的春夏,急急 就滑入了水瘦山寒的秋冬,人与虹,早疏离焉。 虹的色彩,使人漫生想像啊。诗人北岛就有一首诗叫《姑娘》, 短得只有两句:“颤动的虹/采集飞鸟的花翎”。姑娘与虹,大抵是皆 有照人光彩,诗人才能当上月下老人,将她们红线联姻吧。 虹,也算得上是阳光和雨滴曲折而奇幻的“合作”。与雨滴“合作”的、射在雨幕上的阳光,是齐刷平行的、集团无边的箭簇。每一 根阳光之箭,进入雨滴的位置和角度都不同,因而,每一根阳光之箭 的折射以及反射角度相对应也不同。你能否看见虹,取决于经雨滴反 射过来的光波,能量是否集中,光色是否够强,最根本的,还在于能 否如前所述,正好射入你的眼帘。 陆龟蒙在《和袭美咏臬桥》中咏虹:“横截春流架虹桥。”毛润 芝诗曰:“青山着意化为桥”。这些诗词,当然皆是先观虹桥而后作。虹何以常被喻作桥呢?抑或说,虹何以总是弧形的呢?这是因为,惟有

高三语文《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综合测试

《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综合测试题 第Ⅰ卷 一、(12分,每小题3分) 1. 下列各组词语中,有两个错别字的一组是 A. 爆满出类拔粹筹码备受青睐 B. 呕气众口铄金渎职感恩戴德 C. 修缮委屈求全嬗变冒然行事 D. 胡诌文恬武嬉座落名门望族 2.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 他这次旅游回来,真是大开了眼界。在小组交流时,他侃侃而谈 ....,让大家羡慕不已。 B. 在这次唐宋八大家散文阅读交流会上,大家交流了各自的阅读心得。交流场面热烈, 大家兴味盎然,不亦乐乎 ....。 C. 深秋的夜晚,凉风习习,大家在田埂上说着,笑着,脸上洋溢着满意的神情,都感到 大快人心 ....。 D. 王教授的讲座深入浅出,生动有趣,在场所有的学生都听得出神入化 ....。讲座结束后,大家纷纷请王教授签名。 3.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食品药品监管系统要对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高度负责任的态度,依法加强食 品药品监管,让人民群众吃上放心食品,用上放心药。 B.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统筹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举措,同时也是一项复杂的 系统工程,涉及农村建设的各个方面。 C. 对“只差一点”享受不了低保、而实际生活又十分困难的家庭,一些上海市基层政府部 门启动专项帮困资金和多方联动机制,一对一、点对点上门为他们排忧解难。 D. 目前,各类广告中存在的故意使用错别字或用谐音乱改成语的现象较为严重,谐音广 告语已经在很大程度上起到“混淆视听”,而像滥用人名作为品牌等等行为,正反映着当前社会的浮躁。 4. 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宋代散文充分继承了韩柳古文运动的文学遗产,它的笔法和布局很有特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总之,宋代散文正是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展现出它的风格特征。 ①还善于发挥虚字的作用②儒雅舒缓而曲尽其妙③平易自然而流畅婉转④如《醉翁亭记》就将“也”的艺术特点发挥到了极致⑤它的语言以明白如画见长⑥常通过洋洋洒洒的铺叙来呈现对象 A. ④①⑥③②⑤ B. ②③⑤⑥①④ C. ③②⑥⑤①④ D. ③①④⑥②⑤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唐代古文运动和宋代新古文运动都以反对贵族的骈文浮靡文风为出发点,高举起恢复先秦两汉古散文传统旗帜,但是两者仍存在着相当大的差异。 从理论指导思想来看,唐代古文运动是以倡导儒道思想为其立足点,标榜文以“志道”、

粤教版选修2《唐宋散文选读》教案合集(精编教案)

粤教版选修2(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教案全集 第一单元 1 、《小石城山记》 【教学目标】 1 、感受小石城山的特点。 2 、领悟作者身遭贬谪的愤懑之情及对个人信念的坚守之志。 3 、感受言志载道的风格与物我相融的意境。 【教学重点】领悟作者身遭贬谪的愤懑之情及对个人信念的坚守之志。 【教学难点】感受言志载道的风格与物我相融的意境。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一、说到唐宋山水游记,一个不可逾越的高峰就是柳宗元的《永州八记》(幻灯片一),它们写于柳宗元参加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官到永州的十年之间。我们曾学过《小石潭记》(幻灯片二),这是作者写水的,那我们今天来看《永州八记》中的最后一篇《小石城山记》,看作者是如何写山的。 这节课我们通过三次鉴赏品读,力图领悟作者的感情和信念,并感受文章中的意境。 二、检查预习,字词、句式(幻灯片) 三、这是一篇短小精悍的山水游记,全文由两个段落构成,在大家预习和上一节课解决字词疑难的基础上,能不能看出这两个段落各主要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思考这个问题,可参照课文的旁批。 明确:第一部分,记叙和描写,描绘小石城山的景致;第二部分,议论与抒情,作者面对景物时的联想和思索。本文根据表达方式的不同,自然形成了写景和议论两个段落。[板书:景情] 讲读课文 一、一读文章:品景 ⑴我们在介绍山水游记的文体特征时讲到,作者描绘景物的关键是要抓住景物的特征,那么,在这篇文章里,作者抓住小石城山的什么特点来描绘的?请用文中的一个字来回答。(幻灯片三) 教师范读。 明确:“奇”。[板书:奇] ⑵设问:小石城山之“奇”表现在哪些方面?划出原文的句子。 提问。明确:三个方面。小石城山的形状,山洞的深窈,山石树木分布的情态。 ⑶设问:小石城山的美景在作者眼里真是天然造化、鬼斧神工,在这样偏僻的地方发现了如此的美景,作者发出了怎样的感叹? 明确:“类智者所施设也”。这么鬼斧神工的奇丽风景只有神灵才能创造得出来,绝非人力所能为,作者感叹此景只应天上有。 二、二读文章:品情 面对如此奇丽之景,作者不仅发出“类智者所施设也”这样的感叹,而且更进一步在第二段通过议论表达联想和思索,下面我们来看作者是如何议论的。 ⑴设问:请大家齐读课文,重点思考作者在第二段中以什么作为议论的话题? 学生读第二段。 明确:“造物者的有无”。 ⑵设问:此句中的“智者”与第二段中的“造物者”所指是否同一呢?

高一语文必备经典散文阅读练习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绵绵土牛汉 那是个不见落日和霞光的灰色的黄昏。天地灰得纯净,再没有别的颜色。 踏上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我恍惚回到了失落多年的一个梦境。几十年来,我从来不会忘记,我是诞生在沙土上的。人们准不信,可这是千真万确的,我的第一首诗就是献给从没有看见过的沙漠的。 年轻时,有几年我在深深的陇山山沟里做着遥远而甜蜜的沙漠梦,不要以为沙漠是苍茫而干涩的,年轻的梦都是甜的。我的心灵从小就像有血缘关系似的向往着沙漠,我觉得沙漠是世界上最悲壮最不可制服的野地方。它空旷得没有边沿,而我向往这种陌生的境界。 此刻,我真的踏上了沙漠,无边无沿的沙漠,仿佛天也是沙的。全身心激荡着近乎重逢的狂喜。没有模仿谁,我情不自禁地五体投地,伏在热热的沙漠上。我汗湿的前额和手心,沾了一层细细的闪光的沙。 半个世纪以前,地处滹沱河上游苦寒的故乡,孩子都诞生在铺着厚厚的绵绵土炕上。我们那里把极细柔的沙土叫做绵绵土。“绵绵”是我一生中觉得最温柔的一个词,词典里查不到,即使查到也不是我说的意思。孩子必须诞生在绵绵土上的习俗是怎么形成的,祖祖辈辈的先人从没有解释过,甚至想都没有想过。它是圣洁的领域,谁也不敢亵渎。它是一个无法解释的活的神话。我的祖先们或许在想:人,不生在土里沙里,还能生在哪呢就像谷子是从土地里长出来一样的不可怀疑。 因此,我从母体降落到人间的那一瞬间,首先接触到的是沙土,沙土在热炕上焙得暖呼呼的。我的润湿的小小的身躯因沾满金黄的沙土而闪着晶亮的光芒,就像成熟的谷穗似的。接生的仙园老姑姑那双大而灵巧的手用绵绵土把我抚摸得干干净净,还凑到鼻子边闻了又闻,“只有土能洗掉血气。”她常常说这句话。 我们那里的老人们都说,人间是冷的,出世的婴儿当然要哭闹,但一经触到了与母里相似的温暖的绵绵土,生命就像又回到了母体里安生地睡去。我相信,老人们这些诗一样美好的话,并没有什么神秘。 我长到五六岁光景,成天在土里沙里厮混。有一天,祖母把我喊到身边,小声说:“限你两天扫一罐子绵绵土回来!”“做甚用”我真的不明白。 “这事不该你问。”祖母的眼神和声音异常庄严,就像除夕夜里求神时那种虔诚的神情。“可不能扫粗的脏的。”她叮咛我一定要扫聚在窗棂上的绵绵上,“那是从天上降下来的净土,别处的不要。” 我当然晓得。连麻雀都知道用窗棂上的绵绵土扑棱棱地清理它们的羽毛。 两三天之后我母亲生下了我的四弟。我看到他赤裸的身躯,红润润的,是绵绵土擦洗成那么红的。他的奶名就叫“红汉”。 绵绵上是天上降下来的净土。它是从远远的地方飘呀飘呀地落到我的故乡的。现在我终于找到了绵绵土的发祥地。 我久久地伏在塔克拉玛干长沙漠的又厚又软的沙上,百感交集,悠悠然梦到了我的故乡,梦到了与母体一样温暖的我诞生在上面的绵绵土。 我相信故乡现在还有绵绵土,但孩子们多半不会再降生在绵绵土上了。我祝福他们。我写的是半个世纪前的事,它是一个远古的梦。但是我这个有土性的人,忘不了对故乡绵绵土的眷恋之情。原谅我这个痴愚的游子吧。 1988年10月 14.本文描写的“绵绵土”有哪些特点(4分)

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重点句子翻译讲课稿

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重点句子翻译

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重点句子翻译 《原毁》 1、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重以周,故不怠;轻以约,故人乐为 善。 译:古时候的君子,他要求自己严格而全面,他对待别人宽容又简约。严格而全面,所以不怠惰;宽容又简约,所以人家都乐意做好事。 2、彼人也,能有是,是足为良人矣;能善是,是足为艺人矣。 译:那个人啊,能有这点,这就够得上是良善的人了;能擅长这个,就算得上是有才能的人了。 3、今之君子则不然,其责人也详,其待己也廉。详,故人难于为善;廉,故自取也少。 译:现在的君子却不这样,他要求别人周详,他要求自己很少。(要求别人)周详,所以人家难以做好事;(要求自己)简少,所以自己收获就少。 4、外以欺于人,内以欺于心,未少有得而止矣,不亦待其身者已廉乎? 译:对外欺骗别人,对内欺骗自己良心,还没有一点收获就停止了,不也是要求自己的太少了吗? 5、夫是之谓不以众人待其身,而以圣人望于人,吾未见其尊己也。 6、译:这就叫不用常人的标准要求自己,却用圣人的标准希望别人,我看不出他是尊重自己的啊! 6、虽然,为是者有本有原,怠与忌之谓也。怠者不能修,而忌者畏人修。 译:虽然这样(如此),这样做的人是有他的根源的,就是所谓懈怠和忌妒。懈怠的人不能修养品性,而忌妒的人害怕别人修养品性。 7、是故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呜呼!士之处此世,而望名誉之光,道德之行,难 已! 译:因此,事业成功了,诽谤却产生了;德望高了诬蔑却来了。唉!读书人生活在这个世上,而希望名誉发扬光大,德行推行,难啊! 《桐叶封弟辩》 1、设未得其当,虽十易之不为病;要于其当,不可使易也,而况以其戏乎? 译:如果不恰当,即使改变十次也不算什么缺点;关键是要恰当,不随意更改,更何况是用它来开玩笑呢!

粤教版-语文-高二选修《唐宋散文选读》鞭贾 练习

一、基础考查 1.下列加点的字的读音正确的一项是( ) A .市之鬻.鞭者(yù) 其贾. 宜五十(jiǎ) B .蹇.仄而不植(qiān ) 则遬. 然枯(sù) C .举之翲.然若挥虚焉(piāo ) 马踶. 不已,坠于地(dì) D .余曷.不至于公卿(kě) 拳蹙. 而不遂(cù) 解析:选C 。A 项,“贾”读“ɡǔ”;B 项,“蹇”读“jiǎn ”;D 项,“曷”读“hé”。 2.下列各句中的词语有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A .其贾宜五十,必曰五万 B .视其首,则拳蹙而不遂 C .举之翲然若挥虚焉 D .今之栀其貌,蜡其言 解析:选D 。“栀”“蜡”名词作动词。 3.下列对各组句子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市之鬻鞭者.②泽者.蜡也 ?????③举之翲然若挥虚焉.④马踶不已,坠于地,伤焉. A .①和②相同,③和④相同 B .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不同 C .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 D .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解析:选C 。者:……的人/表判断;焉:句末语气词。 4.与“以求贾技于朝”句式特点相同的一项是( ) A .持以夸余 B .向之黄者栀也,泽者蜡也 C .复之以五十,则伏而笑 D .后出东郊,争道长乐坂下 解析:选C 。A 项,省略句;B 项,判断句;C 项,介宾结构后置句;D 项,省略句。“以求贾技于朝”是介宾结构后置句,因此选C 。 二、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市之鬻鞭者,人问之:其贾宜五十,必曰五万。复之以.五十,则.伏而笑;以五百,则. 小怒;五千,则大怒;必五万而后可。有富者子,适. 市买鞭,出五万,持以夸余,视其首,则拳蹙而不遂;视其握,则蹇仄而.不植;其行水者,一去一来不相承;其节朽黑而无文,掐之. 灭爪,而不得其所穷;举之.翲然若挥虚焉。余曰:“子何取于是而不爱五万?”曰:“吾爱其. 黄而泽。且贾者云。”余乃召僮爚汤以濯.之。则遫.然. 枯,苍然白,向之黄者栀也,泽者蜡也。富者不悦,然. 犹持之三年。后出东郊,争道长乐坂下,马相踶,因大击,鞭折而为五六。马踶不已,坠于地,伤焉。视其.内则空空然.....,.其理若粪壤.....,.无所赖者.... 。 5.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 正确的一项是( )

最新届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之散文教案

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散文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 2.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 3.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感情世界; 4.探究文本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1.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 2.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感情世界; 3.探究文本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文体知识】: 一、明确概念:散文,是作者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摹社会生活中的人、事、景、物,深入挖掘其中的内涵、哲理,表达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悟的一种文体。 二、理解特点 ⑴形散:①取材自由:写人,记事,绘景,状物。②表现手法灵活多样:象征、衬托、对比等。③表达方式不拘一格:往往以抒情为主,把叙述、描写、议论、抒情融为一炉。 ⑵神聚:主题集中鲜明。 三、散文的分类:①抒情散文②记叙散文③议论散文 四、常见的艺术表现手法:象征、衬托、对比、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咏物寄情、寓理于事、融情于事、先抑后扬、以小见大 五、散文的线索:散文线索就是文章结构的红线。抓住线索,也就抓住了作者的思路。根据文章中心需要,可以以物为线,以事为线;可以以人为线,以情为线;也可以以时间为线,以地点为线。找线索的方法:①要注意文章标题(有的标题直接揭示线索,有的标题包含线索的因素);②要注意文中反复出现的词语、句子;③要特别注意文中的议论抒情,因为散文中的“情”通常是文章组织材料的重要线索。 六、散文的主题:散文的主题归根结底就是作者对自然、社会或人生的感悟,把握住了作者融会在文章内容中的主观感受,就能挖掘出文章的深刻意义。命题趋势上,多数作品涉及到传统文化和现代化的冲突,体现了现代人对传统文化的眷恋,对现代化的反思与批判,尤其是探讨农耕文化、乡村文化对现代人类的拯救问题。 七、散文的语言:①质朴、自然、平实;②生动、形象、明快;③深刻、隽永、含蓄;④华丽、优美、典雅;⑤幽默、诙谐、辛辣 第一讲分析文章的结构特征 理解词义、句意 一、考点解读与突破:分析文章的结构特征见《新课标》(学生)P50 理解词义、句意见《新课标》(学生)P55 二、要点总结:分析文章的结构特征见《新课标》(学生)P51、53 理解词义、句意见《新课标》(学生)P56、58

高中语文散文阅读试题

新课标高中语文散文阅读试题 命制人: 【复习目标】 结合做过的典型散文阅读题目,熟记散文阅读的思路以及答题方法。 【复习时数】一课时 【散文阅读知识与答题思路】 散文阅读是高考语文的重点和难点。要想做好题目,读懂文章是关键。这就要求考生在做题时候有整体把握的意识,学会从整体入手,注意理清文章内部的相互关系,即理清文章的思路,从宏观上居高临下地驾驭文章,领会文章的主旨。在阅读时,一定要牢记下面规律和方法。 1文章的每一段、每句话归根到底都是为阐明中心服务的,都归向文章的主旨。 2、要学会为文章标段,归纳每段意思,归纳中心思想。 3,要找寻文章中关键的词句,就是要找出那些体现作者立场观点、思想感情的概括性词语。 4尤其是文章的开头句、结尾句、独立成段的句子、过渡句、抒情议论的句子。文章的主旨常常隐含其中。理清了文章思路、把握了文章主旨之后再去做题就比较简单了。散文阅读的考查题目很多,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类: 一、总结概括类 这种题型要求考生必须要对多方面的信息或对象进行辨别并加以选择,然后对筛选出的信息或对象进行重组、概括并将他们融为一体。 【常见的命题形式】 1.文中写的人、事、物或景象具有怎样的特点(或画面) 2.文章从哪几个方面、角度、阶段来写的,怎样写的,其变化过程是怎样的等。 3.为什么……?请分条概括(或说明) 4.概括文章的主旨 【具体步骤】 1、首先根据题干明确答题区间,是全篇,还是某几个段落(某层),还是某段。 2、对答题区域进行简明的分层,分层不可过粗,也不可太细,具体依据应该以分值多少来判断,当然主要的判断依据还应该是文章或文段的内容层次。 3、回头继续审读题干,找出题目要求的关键词、重点词。 4、根据题干中的这些重点词语的提示,到答题区域找相关的关键词——问什么,找什么词语。 (关键词、重点词语一般是:显示文章或段落脉络层次的词,关联词,多次重复出现的词,对象或者主体的词,表示特点的词语等) 5、依据题干要求摘取、概括或组合,形成答案并代入检验。 【对文章中心意思(主旨)的概括】 对文章中心意思的概括,必须进行整体阅读。所谓整体阅读,是说通过阅读,能从整体上把握语料。阅读文学作品,首先要弄清作品的体裁特点,然后弄清作品写了什么人(事),有什么特点,表达了什么感情,如何评价这些人(或事)等。主要方法是: 1、研究标题与头尾。 2、注意文章的中心句。 3、分别概括每段的大意,然后进行归纳与整合。 4、注意侧重点:以记人为主的文章,要侧重抓人物形象的意义;以记事为主的文章,要侧重分析事件所蕴含的本质意义;以说理为主的文章,要抓住文章的中心、作者的观点、写作意图等,尤其要关注抒情句、议论句、段落起始句和总结句、段落中心句、篇末点题句等。 二、疑难语句类 【疑难语句的种类】 所谓疑难语句,它通常指以下几种语句: (1)结构比较复杂,抽象词语较多,意思隐晦难懂的句子。 (2)使用了特殊的修辞格、内涵较为丰富的句子等。 (3)揭示文章脉络层次的句子,即文中段首的总起句、段末的总结句以及过渡句等; (4)统摄全篇,即人们常说的文眼或者是揭示文章主旨、情感的句子。 【常见的命题形式】 1、句子含意理解 2、句子的作用 3、对句子进行赏析 4、句子的比较 【具体步骤】 1、句子含意理解类: (1)注意句子所在位置,确定解决问题的阅读空间。 (2)对句子的语法进行分析,了解句子的主干与枝叶成分,尤其要注意枝叶部分。注意本句子与上下文的句子之间的关系。一般说来,句子间的相互关系有:指代(复指)、总分(分总)、说明、扩展(含阐述、解说)、比较、呼应等。如果是复句,其一般强调的重点是后半部分,那么就应该在此处着重揣摩。 (3)抓出句子中的关键词语,即句眼进行解释。句眼通常是表达比较形象的词、高度抽象概括的词、指代词等。所谓形象化的词语或语句主要指那些具有比喻(包括通感)、借代、拟人、夸张等修辞格的语言,或者描写生动细致(常用移用修辞)的语言。尤其是借代、借喻语句的理解,要结合上下文找到它的本体。抽象概括的语言主要是这写语言的具体内容通俗地解说出来。含有指代内同的词则要根据上下文的联系,在具体语境当中找到它的具体所指。 (4)回扣段意和主旨进行解说。句子的表意既离不开段落,又与文章或段落的内容密切相关,尤其是它们的首尾句、文眼句、哲理句,更具有这种意义。 2、句子的作用类: (1)回答内容上的作用。这句话本身是什么含意,是否突出(强调)上下文的什么内容或者揭示段意,和文章的主旨有什么联系,是引出主题、暗示主题还是揭示主题。 (2)回答结构上的作用。句子在文章中位置不同,作用也不同,是引出下文,还是承上启下,或者是总结上文。 3、句子的赏析类: (1)从内容上考虑,结合句子本身的含意以及和主旨、作者的感情的联系进行说明。 (2)从形式上考虑,运用了何种表达方式,何种表现手法,何种修辞手法,再联系这种手法的本质特点,分析其表达效果,注意要与内容结合起来谈。 (3)从结构上考虑,是总领句,总结句,还是过渡句,或者文眼句、观点句,说明它在整个文章中结构上的作用。

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重点句子翻译

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重点句子翻译 《原毁》 1、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重以周,故不怠;轻以约,故人乐为善。译:古时候的君子,他要求自己严格而全面,他对待别人宽容又简约。严格而全面,所以不怠惰;宽容又简约,所以人家都乐意做好事。 2、彼人也,能有是,是足为良人矣;能善是,是足为艺人矣。译:那个人啊,能有这点,这

就够得上是良善的人了;能擅长这个,就算得上是有才能的人了。 3、今之君子则不然,其责人也详,其待己也廉。详,故人难于为善;廉,故自取也少。译:现在的君子却不这样,他要求别人周详,他要求自己很少。(要求别人)周详,所以人家难以做好事;(要求自己)简少,所以自己收获就少。 4、外以欺于人,内以欺于心,

未少有得而止矣,不亦待其身者已廉乎? 译:对外欺骗别人,对内欺骗自己良心,还没有一点收获就停止了,不也是要求自己的太少了吗? 5、夫是之谓不以众人待其身,而以圣人望于人,吾未见其尊己也。 译:这就叫不用常人的标准要求自己,却用圣人的标准希望别人,我看不出他是尊重自己的啊!

6、虽然,为是者有本有原,怠与忌之谓也。怠者不能修,而忌者畏人修。 译:虽然这样(如此),这样做的人是有他的根源的,就是所谓懈怠和忌妒。懈怠的人不能修养品性,而忌妒的人害怕别人修养品性。 7、是故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呜呼!士之处此世,而望名誉之光,道德之行,难已!译:因此,事业成功了,诽谤

却产生了;德望高了诬蔑却来了。唉!读书人生活在这个世上,而希望名誉发扬光大,德行推行,难啊! 《留侯论》 1、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译:天下真正勇敢的人,遇到突发的情形毫不惊慌,无故受到侮辱时却不愤怒。这是因为他们抱负很大,志向很远.。

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与尹师鲁第一书试题 粤教版《唐宋散文选读》

10 与尹师鲁第一书 一、基础训练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见绐.(dài)惶.迫(huāng)愚懦.(rú) B.怪骇.(hài)诛.死(zhū)怨嗟.(j īe) C.欢戚.(qì)砧.斧(zhān)鼎镬.(huò) D.枕藉.(jiè)襄.州(xiāng)咽.喉(yā n) 2.下列词语中字形有误的一项是() A.旧疾江湖流连 B.眨谪感激宝重 C.叹赏史册时事 D.庭趋切责老婢 3.下列对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及来此问荆人,云.去郢止两程去:距 离。 B.莫苦相尤.否尤:怨尤,责难。 C.日知进道.而已道:道路。 D.故师鲁相别,自言益.慎职益:更 加。 4.对句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方悟此奴懒去而见绐:才明白这个老奴懒 惰没去见你,(我)被欺骗了。 B.但深托君贶因书道修意以西:只好再三托 付王君贶给你写信顺带告知我的情况,接着 就派人向西给你送信了。 C.在路无附书处,不知君贶曾作书道修意 否:在路上没有捎信的地方,不知王拱辰 曾写信转达了我的意思没有? D.然师鲁又云暗于朋友:然而师鲁你又说我 对朋友不了解。 5.对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始谋陆赴夷陵,以.大暑,又无马,乃作此行。 以:表原因的介词,“因”“由于”。 B.方喜得作书以.奉问。 以:表目的的连词,“用来,来”。 C.然师鲁以.修有自疑之言。 以:以为,认为。 D.到县后勤官,以.惩洛中时懒慢矣。 以:表目的的连词,“用来,来”。 二、课堂练习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安道与予在楚州,谈祸福事甚详,安道亦以为然。俟到夷陵写去,然后得知修所以处之之心也。又常与安道言,每见前世有名人,当论事时,感激不避诛死,真若知义者,及到贬所,则戚戚怨嗟,有不堪之穷愁形于文字,其心欢戚无异庸人,虽韩文公不免此累,用此戒安道慎勿作戚戚之文。师鲁察修此语,则处之之心,又可知矣。近世人因言事亦有被贬者,然或傲逸狂醉,自言我为大不为小。故师鲁相别,自言益慎职,无饮酒。此事修今亦遵此语。咽喉自出京愈矣,至今不曾饮酒。到县后勤官,以惩洛中时懒慢矣。 6.对加点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俟.到夷陵写去俟:等待。 B.感激 ..不避诛感激:同现代汉语“感激” C.则戚.戚怨嗟戚:悲戚。 D.安道亦以为然.然:对。 7.对句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不堪之穷愁形于文字:产生难以忍受的困 苦愁怨,将它诉诸文字。 B.用此戒安道慎勿作戚戚之文:用这些话来告 诫安道千万不要写悲伤的文字。 C.自言我为大不为小:自言自语地说:我以大 事为主,不拘小节。 D.到县后勤官,以惩洛中时懒慢矣:(我)到夷 陵县之后勤于政事,改掉了在洛阳时懒散的毛病。 8.对加点虚词的意义与用法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安道与.予在楚州与:连词,“和”。 B.又常与.安道言与:连词,“和”。 C.然后得知修所以处之.之心也之:代词, “这件事”。 D.然后得知修所以处之之.心也之:结构助 词,“的”。 9.下面六句话编为四组,最能体现作者泰然心境 的一组是() ①感激不避诛死。②有不堪之穷愁形于文字。 ③用此戒安道慎勿作戚戚之文。④自言我为大不为小。⑤此事修今亦遵此语。咽喉自出京愈

高一语文必备经典散文阅读练习附答案

高一语文必备经典散文阅读练习附答案 集团标准化工作小组 #Q8QGGQT-GX8G08Q8-GNQGJ8-MHHGN#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绵绵土牛汉 那是个不见落日和霞光的灰色的黄昏。天地灰得纯净,再没有别的颜色。踏上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我恍惚回到了失落多年的一个梦境。几十年来,我从来不会忘记,我是诞生在沙土上的。人们准不信,可这是千真万确的,我的第一首诗就是献给从没有看见过的沙漠的。 年轻时,有几年我在深深的陇山山沟里做着遥远而甜蜜的沙漠梦,不要以为沙漠是苍茫而干涩的,年轻的梦都是甜的。我的心灵从小就像有血缘关系似的向往着沙漠,我觉得沙漠是世界上最悲壮最不可制服的野地方。它空旷得没有边沿,而我向往这种陌生的境界。 此刻,我真的踏上了沙漠,无边无沿的沙漠,仿佛天也是沙的。全身心激荡着近乎重逢的狂喜。没有模仿谁,我情不自禁地五体投地,伏在热热的沙漠上。我汗湿的前额和手心,沾了一层细细的闪光的沙。 半个世纪以前,地处滹沱河上游苦寒的故乡,孩子都诞生在铺着厚厚的绵绵土炕上。我们那里把极细柔的沙土叫做绵绵土。“绵绵”是我一生中觉得最温柔的一个词,词典里查不到,即使查到也不是我说的意思。孩子必须诞生在绵绵土上的习俗是怎么形成的,祖祖辈辈的先人从没有解释过,甚至想都没有想过。它是圣洁的领域,谁也不敢亵渎。它是一个无法解释的活的神话。我的祖先们或许在想:人,不生在土里沙里,还能生在哪呢就像谷子是从土地里长出来一样的不可怀疑。 因此,我从母体降落到人间的那一瞬间,首先接触到的是沙土,沙土在热炕上焙得暖呼呼的。我的润湿的小小的身躯因沾满金黄的沙土而闪着晶亮的光芒,就像成熟的谷穗似的。接生的仙园老姑姑那双大而灵巧的手用绵绵土把我抚摸得干干净净,还凑到鼻子边闻了又闻,“只有土能洗掉血气。”她常常说这句话。 我们那里的老人们都说,人间是冷的,出世的婴儿当然要哭闹,但一经触到了与母里相似的温暖的绵绵土,生命就像又回到了母体里安生地睡去。我相信,老人们这些诗一样美好的话,并没有什么神秘。 我长到五六岁光景,成天在土里沙里厮混。有一天,祖母把我喊到身边,小声说:“限你两天扫一罐子绵绵土回来!”“做甚用”我真的不明白。 “这事不该你问。”祖母的眼神和声音异常庄严,就像除夕夜里求神时那种虔诚的神情。“可不能扫粗的脏的。”她叮咛我一定要扫聚在窗棂上的绵绵上,“那是从天上降下来的净土,别处的不要。” 我当然晓得。连麻雀都知道用窗棂上的绵绵土扑棱棱地清理它们的羽毛。两三天之后我母亲生下了我的四弟。我看到他赤裸的身躯,红润润的,是绵绵土擦洗成那么红的。他的奶名就叫“红汉”。 绵绵上是天上降下来的净土。它是从远远的地方飘呀飘呀地落到我的故乡的。现在我终于找到了绵绵土的发祥地。 我久久地伏在塔克拉玛干长沙漠的又厚又软的沙上,百感交集,悠悠然梦到了我的故乡,梦到了与母体一样温暖的我诞生在上面的绵绵土。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散文与诗歌阅读

散文与诗歌阅读 1、网络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备课资源,所以不从教学常规来谈。 2、根据自己的教学研究和教学实践,选取一个比较小的角度来谈。 3、有些问题思考的还不够深入和缜密,希望得到大家的批评指正。 4、我的谈话主题是:高中语文第三册古代诗歌与散文解读教学 二——六 先:我们先一起来看新课程标准:阅读目标、阅读教学和阅读评价中的一些文字。 后:新课程标准:阅读与鉴赏并列,阅读重视的是理解。 阅读:理解与鉴赏(有的阅读学将阅读作为一个大的概念,包括了理解和鉴赏。) 文学阅读需要做两件事:第一是理解,第二是鉴赏。对于某篇文章要了解其中的各句各段及全文的旨趣,这是属于理解的事;想知道每句每段或全文的好处,这是属于鉴赏的事。(《叶圣陶集第十六卷》)这第一步便是理解,第二步则是鉴赏。 七、 解读与理解 1、理解的价值。理解是从自身活动和外在世界中获得意义。人在理解中意识到自己存在的意义与价值,失去理解,人生变成一片无意义的阴影。理解是构成人存在的一种基本状态。狄尔泰说,自然需要说明,人则必须理解;理解是在你中再发现我自己。 2、解读的价值。理解借助语言文字表达流露,成为解读。所谓意义解读,也就是人际之间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一种解释。一旦失去了对意义的探求与表达,人自身也就失去了生存的勇气,也就丧失了人生的意义与价值。 3、文学的解读是两个视界的融合。文学作品有它自己的世界,解读者也有他自己的精神世界,这两个世界在解读者的理解中发生接触后,融合为新的世界——意义。真正的理解没有随意性,总是受到两个视界的限制,一个是作品的视界,一个是读者或解释者的视界。八、 一、阅读是读者与文本的主体间的对话过程;二、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与学生的对话过程。 九、 语文文学解读是针对语文教材中的文学作品进行解读的教学活动,是阅读教学的一部分,因而既遵循文学解读规律,又遵循教学规律。 文学作品意义的丰富性和解读过程的个人性使解读产生的意义必然是多元的。文学解读教学就是老师和学生在自主解读的基础上平等对话,讨论交流,形成共识,存留己见;同时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培养文学解读能力,形成多种解读方法。 十、 文学解读深受解释学的影响。传统解释学理论认为,解释的目标是恢复作者原意。由于读者与所要理解的对象处于不同的历史环境中,这就要求读者克服时空距离,摆脱历史的成见,以求保持解释的客观性。现代解释理论认为,解释的目标是出于现代的需要,解读的时空距离无须克服,而是要利用它,因为意义是在时空距离中展开的,既可看清自己,又能看清前一代人;成见更无须摆脱,正是它使理解的历史性成为可能,开拓出新的意义领域,意义的创造是读者参与的结果。文学解读也先后出现了三种理论:作者理论、文本理论和读者理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