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道德形而上学的奠基》的方法论研究

康德《道德形而上学的奠基》的方法论研究
康德《道德形而上学的奠基》的方法论研究

康德《道德形而上学的奠基》的方法论研究

摘要:《道德形而上学的奠基》是康德道德哲学形成的重要阶段,其中蕴含的方法论更值得我们深究。康德先采用分析法,通过逐步祛除日常道德行为中的经验性因素,推出义务的概念和道德法则;后采用综合法,运用自由的理念把道德法则与道德实践相结合,论证了道德法则进入经验生活的可能条件。其方法不仅解决了道德标准的普遍性问题,而且论证了道德法则与现实世界人们的行为如何结合的问题。但其分析方法得出的道德理论和综合方法设定的自由意志存在着循环论证的问题;而且面临着因其理论过于形式化而无法对人们的道德行为发挥作用的困境。

关键词:道德法则;自由;分析;综合

研究康德《道德形而上学的奠基》(以下简称《奠基》)的方法论,其实质是探究康德如何运用自己的方法来解决《奠基》中的理论问题。为了实现这个目的,我们首先需要弄清《奠基》一书目的为何。康德在《奠基》的前言中指出“目前的《奠基》无非是找出并且确立道德性的最高原则”[1]399。因此,毫无疑问,找出并且确立道德性的最高原则便是此书重点予以说明的问题。

毋庸置疑,康德的批判哲学是把“一切独断论奠基的永恒真理变成了它的问题”[7]571,用他自己的方法去探讨这些真理的起源。而对于其道德哲学而言则是要探讨真正的道德原则,建立科学的道德体系,为人们确立道德行为的普遍标准。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康德指出:“哲学最初也是最重要的事务就是要通过堵塞错误的来源而一劳永逸地取消它的一切不利影响”[3]18,所以其构建道德形而上学的方法便是通过剔除粘附在道德学说上的谬误而使真正的道德学说得以彰明,进而确认道德性的最高原则,这是康德哲学的特点。康德从日常的道德行为入手,“把那些偶然的因素都排除掉,剩下抽象的成分,从具体深入到抽象”

[2]102,通过层层剥离经验的东西,直达最普遍、最纯粹的最高道德原则,以便为道德哲学奠定基石,在此过程中,他使用的是分析的方法。在诸多的道德标准中,如何确证此道德法则的可行性?康德采用综合的方法,通过自由的理念把道德法则与道德实践相结合,论证了自由意志的自律性使得道德法则能够适用于经验世界,找到了道德法则进入经验世界的途径。康德采用分析和综合的方法论证了其道德哲学,这是其认为适合的方法。也正如他所言:“如我相信,只要人们愿意分析地采取从普通知识到规定其最高原则的途径,再综合地采取从对这一原则的检验及其源泉返回到它在其中得到应用的普通知识的途径,那么,这种方法就是最恰当的方法。”[1]399。而本文便是要依据康德的方法来讨论其道德理论,把握康德如何运用其方法解决其问题。

一、用分析法探讨道德的普遍性法则

分析的方法主要体现在《奠基》的前两章。康德认为功利主义和幸福主义伦理学把行为道德价值的判断标准最终归结为行为的结果以及取得的利益,这样的道德标准虽有一定的适用性,但始终缺乏普遍性。而科学本性恰恰要求我们把理性的部分与经验的部分相区分,所以道德哲学作为一种哲学,应该奠基于纯粹性之上。故而在《奠基》的第一章,康德直接从人们日用而不自知的道德理性知识出发,分析得出哲学的道德理性知识,从“普通的道德理性知识过渡到通俗的道德哲学”[2]106。通过这种分析使经验事实中的偶然性成分得以剔除,从而彰显行为中的道德价值,使道德免于被败坏的可能。

康德道德哲学的基础是经验世界的道德实践活动。若要确定道德性的最高原则,那么他

所需要做的第一步便是以日常的道德行为为切入点,从中找出人们道德判断的依据,而这个依据便是“善的意志”。康德在文章开始便指出“在世界之内,一般而言甚至在世界之外,除了一个善的意志之外,不可能设想任何东西能够被无限制地视为善的”[1]400,任何在道德上视为善的行为都是以善的意志为基础的,善的意志是人们在评价行为的道德价值时首先予以考虑的因素。那么如何区分行为中所包含的善的意志呢?循着这个思路,康德引入了义务的概念。康德认为义务的概念包含了善的意志的概念,“尽管有某些主观的限制和障碍”[1]403。为了界定义务的概念,康德严密地分析了一些日常道德行为,通过排除其中的经验性因素,得出三条关于义务的道德理性知识。第一,出自义务的行为而不是合乎义务的行为才具有道德价值;第二,一个出自义务的行为的道德价值“不在于由此应当实现的意图,而是在于该行为被决定时由以遵循的准则”[1]406;第三,“义务就是出自对法则的敬重的一个行为的必然性”[1]407。值得注意的是,在此分析过程中,康德以理性和意志之间的关系为视角,逐步祛除道德行为中的经验性的因素得到了义务的理性知识。第一条关于义务的知识,说明出自义务与合乎义务的区别即在于是理性直接决定意志,还是其他感性的偏好、利益充当意志的决定根据;第二条则进一步说明行为的道德价值在于该行为中意志遵循理性确立的行动准则;而第三条义务的知识,直接指出义务是出于对法则的敬重,更强调理性的法则对意志的决定作用。这三条义务的知识逐层深入,通过对经验性因素的摒弃,达到对于行为动机中所包含的善的意志的净化。

义务的概念是从普通人的道德意识中分析得出的,与经验现象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把行为由以出发的准则作为判断道德上善的根据,并把道德判断的标准直指自我。而康德的道德哲学致力于追求普遍的、纯粹的道德原则,他不会也不可能将道德认知仅仅停留在义务的层面上,所以新的问题是:只有关于义务的知识能否足以指导人们的道德生活?是否有必要建立道德的形而上学,从而确认道德的最高原则?这便是《奠基》的第二章中康德重点予以说明的问题。由此,康德从第一章关于道德知识的分析过渡到第二章。

第二章伊始,康德便坦言:我们虽从“实践理性的普通应用中得出我们迄今为止的义务的概念”[1]413,但我们不能“把他当作一个经验概念来对待”[1]413。因为义务的概念包含善的意志的概念,而善的意志的概念我们无法从任何经验性事实中予以把握。同时,义务是出自对法则的敬重的行为的必然性,在客观上是法则,在主观上是对法则的敬重构成了义务的行为,而在法则的概念中所要求的对一般理性存在者而言的普遍必然性是经验事实所不能提供的。康德道德哲学的主要任务是建立普遍的道德的标准,经验的概念虽能偶然地引人向善,但却时常带来不确定性。因此在得出义务的概念之后,为了寻找至上的、惟一的道德原则,康德还需继续通过分析去寻找义务概念背后的最高原理。这个过程只能在道德形而上学中完成,因为“一门完全的道德形而上学不仅是义务的一切理论的、可靠地确定的知识的一个不可或缺的基地,而且同时是现实地实现义务的规范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急需之物”[1]417,这也正是康德道德哲学的主要目的。

在康德那里,道德形而上学是所有义务知识的一个可靠的来源和基地,其主要任务是确立真正的道德原则。对于这个过程,康德自己的方法是:“我们必须探讨并且清晰地阐明实践的理性能力,从它的普遍规则开始,直到义务的概念从它产生之处”[1]419。换言之,他要通过对实践的理性能力所遵循的规则的剖析,找到义务从其产生的道德原则,这是一个摒弃经验性因素的过程,依然采用分析的方法。康德在《奠基》的第一章中已说明:善的意志是大自然赋予我们理性的目的,是理性充当决定根据对意志。而“由于意志的主观准则受主观性的限制,可以与法则一致,也可能与法则不一致”[4]130,于是,便出现了两种不同的情况。第一,就理性完全决定意志而言,这个意志是完全合乎理性的、符合法则的;第二,若理性未能完全充当意志的规定根据,意志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那么客观法则与这样一个意志的关系就被表现为强制的。由此,对应客观法则与意志之间的两种不同关系,康德相应地

科学方法论

1.1.1科学方法论 科学”概念的基本内涵 科学是一种基于理性的知识体系,其内涵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1)科学是客观的知识。也就是说科学所研究的对象,包括自然界、人类社会在内的一切事物都是有客观实在性的,不是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科学研究必须从这些客观现实出发,科学知识就是对客观世界的过去、现在与未来的一种正确认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反映,是具有客观性的一种认识形态。 (2)科学是理论化的知识。科学应该是认识的概括、抽象,因而是一种理论化的知识形态。 (3)科学是一种不断发展的知识形态。正如罗素所说的,“科学总是一支未完成的交响曲”。由于人们总是受到特定的历史条件和认识水平限制,作为人类认识结晶的科学只能逐渐逼近真理,近似地反映客观实在。 “科学方法论”的界定 在“科学方法论”的语言结构中,“科学”只是个限定词,是对主词“方法论”的内涵和外延的规范。因此可以将“科学方法论”理解为:对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进行证实和证伪的一般认识原则或理论学问。一般而言,科学认识又包括两个层次,即经验认识层次和理论认识层次。所谓经验认识层次是指对事实的积累以及概括、综合、分析,从而获得适用于实际目的的经验规律的阶段。所谓理论认识层次是实现知识的系统化并形成具体领域理论体系的阶段。 科学方法论的发展历程 根据各个历史时期的不同特点,可以将其发展历程划分为四个阶段: (1)自然哲学时期。16世纪以前,以直接观察,直觉猜测和形式逻辑推理为主要方法阶段。也可以称之为直觉观察时期。该时期的代表人物有古希腊数学家、哲学家毕达哥拉斯、得谟克里特、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伊璧鸩鲁等等。这一时期的科学方法基本属于经验方法范畴。 (2)分析方法为主阶段。16~19世纪,各门学科开始从哲学中分离出来,并各自形成独立的学科和自己的研究方法。1620年,弗朗西斯·培根的《新工具》一书问世,给当时的科学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他在书中着重探讨了经验归纳法。与此同时,笛卡尔在《谈方法》一书中,从唯理性的演绎论出发,强调理性的推理和分析。 从而奠定了当时以分析为总体特征的科学方法论。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还有伽利略、牛顿、休谟等。 (3)辩证方法为主时期。19世纪40年代至20世纪中叶,由于细胞学、能量守恒与转化论和进化论的出现,自然科学已经逐步发展成为一种关注过程以及各种过程的整体性联系的科学,这一时期人们对世界的认识方法开始采取辩证方法,在研究中将对象的各个部分、要素结合起来,动态地考察对象整体的性质和功能,这一方法进一步得到了微观物理学、量子力学、相对论以及天体演化学等现代前沿科学成果的证

科学方法论(科学理论)

自然辩证法(科学技术哲学)第二篇科学方法论第四章 第五章科学理论及其合理性 科学理论是经过实践检验的系统化的科学知识体系,它是由科学概念、科学原理以及对这些概念、原理的理论论证所组成的体系。 第一节科学理论的结构和基本特征 一.科学理论的结构 1.组成科学理论的基本要素 科学理论是由3个基本知识单元自成的:基本概念;联系这些基本概念的判断即基本原理或定律;由这些概念与原理推演出来的逻辑结论,即各种具体的规律和预见。 基本概念是思维的基本单位,是反映自然事物的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任何学科都有自己的专有的一些科学概念。例如,几何学中的点、线、面等;力学中的力、质点、速度、加速度、质量、功、能等;化学中的元素、原子、分子、化合、分解、价、健等。科学概念是构成科学理论的基石,一个新理论的建立,需要若干新的概念作为它的先导或逻辑出发点,藉以在逻辑上召开它的理论体系。否则,科学理论就会失去它独立存在的支撑点。 基本原理是科学对所研究对象的基本关系的反映,是科学理论赖以建立的基础。它在语言、结构上表现为判断的形式,一般用全称判断来表达。牛顿力学中的3个基本定律,爱因斯坦狭义相对论中的相对性原理和光速不变原理等等都是如此。 科学推理是科学理论中的由基本原理演绎推导出现的结论。它执行着理论解释和预见的功能。例如,狭义相对论中引伸出现的钟慢、尺缩效应,质能关系式等。 在由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或定律、科学推断所构成的科学理论中,各元素不是按照任意的外在的次序排列的,而是有一个严密的、前后一贯的逻辑结构。 2.两类理论——构造性理论和原理性理论 爱因斯坦曾把物理学中的理论区分为两类:构造性理论和原理性理论。 构造性理论是“从比较简单的形式体系出发,并以此为材料,对比较复杂的现象构造出一幅图象”。1气体分子运动论就是如此。 原理性理论“使用的是分析方法,而不是综合的方法。形成它们的基础和出发点的元素,不是用假说构造出来的,而是在经验中发现到的,它们是自然过程的普遍特征,即原理。这些原理给出了各个过程或者它们的理论表述所必须满足的数学形式的判决”。2热力学和相对论就是如此。 爱因斯坦的这种区分虽然是针对物理学的,但对各门基础学科都有普遍意义。这两类理论的构造方法当然是不同的,但是在结构形式中却有共同性,即从若干基本概念(可以作描述性说明而无需定义)出发,通过揭示概念的关系而形成基本原理(可以来自假说也可以从经验中得到),再运用基本原理而推导出(或证明)各种定律,这些定律常常包括由基本概念经过定义而形成的派生概念。比较成熟的理论一般都具有这种结构。例如,经典力学、经典热力学、相对论、量子力学等都是如此。这显然是一种演绎结构。当然,在许多科学理论中,除了演绎结构之外,还可以看到归纳概括的成分,有些事实材料乃至经验定律并没有完全纳入演绎结构之中,而是作为理论的补充或例外。但是,随着理论的发展,这些归纳成分 1《爱因斯坦文集》第1卷,商务印书馆1976年,109页 2《爱因斯坦文集》第1卷,商务印书馆1976年,110页。

考研教育研究方法知识点整理

教育研究方法知识点整理 一、教育研究概述 (一)教育研究的界说—— 1.教育研究的含义:以发现或发展科学知识体系为导向,通过对教育现象的解释、预测和控制,以促进一般化原理、原则的发展; 2.意义:①探索教育规律,以解决重要的教育理论与实践问题为导向;②改善教育实践,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教育的发展和改革;③完善和发展教育理论;增强研究者的研究能力,培养未来教育改革家; 3.教育研究的类型:(1)价值研究与事实研究(2)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3)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 (二)教育研究的科学化历程—— (1)直觉观察时期:从古希腊至16世纪,在近代科学产生以前,教育研究方法论是在朴素唯物论基础上的直觉观察时期,具有朴素性和自发性的特点;采用观察法以及归纳、演绎和类比的思维方式对教育现象进行研究并形成理论;辩证法的初步运用以及朴素的系统观; (2)分析为主的方法论时期:17世纪至20世纪初,以经验论(培根)和唯理论(笛卡尔,试图将两者结合起来的是康德)两个派别的形成以及实践中重思辨、逻辑和分析为基本特征;采用归纳法和演绎法;心理学思想开始成为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论的理论基础;主张教育要适应自然,并从自然科学中移植“实验方法”;(3)形成独立学科时期:20世纪至20世纪50年代,构成教育研究方法体系的大部分方法是从其它学科移植而来的;教育研究方法理论中的两个基本派别进步

派与传统派、实证的与思辨的、实用的与理论的进一步分道扬镳,各自的发展研究为方法论的发展开拓了新领域;受西方哲学非理性主义、唯科学主义思潮及实用主义教育哲学影响;教育科学领域内分科的学科研究方法也同时取得显著进展;教育研究方法的发展还受到马克思主义辨证唯物论的和心理学及心理学研究方法的发展两个方面因素的直接影响; (4)现代教育与现代教育研究方法的变革:20世纪50年代以来,西方科学哲学出现了一个新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冲破了对科学理论的静态的逻辑分析,把对方法论的研究同科学发展的历史联系起来;科学对自然和社会的研究越来越广泛、深入;不同学科的相互渗透;科学研究课题的复杂性、综合性在日益加强,科学研究手段日益复杂、精密,科学研究成为集体的、综合的事业; (三)我国教育研究的现状及问题 1.特征:①重经验描述,缺乏理论概括②重先王之道,遵循历史传统③教育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脱节④思维方式整齐划一、整体直观; 2.现状:①研究的主体在不断地扩大;②研究的范畴在不断拓展;③研究的问题意识增强;④研究角度和方法多元化; 3.存在问题:①多元化跨学科的研究方法没有得到重视;②定性和定量的综合研究不够;③从个人经验出发的感悟性、思辨性研究依旧占据教育研究的主流,应加强科学实证性;④不善于吸收利用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 (四)教育研究的主要趋势——①自然化、生态化②综合化(研究方法、研究工具、多变量实验设计)③多文化趋势④现代化;

科学研究方法论

科学研究方法论报告 科学研究方法论就是探讨科学研究的发生、形成、检验以及评价。如何在实践的基础上形成正确的认识,需要进行科学研究;而理性认识怎样回到实践中去,并有效地指导实践,也需要进行科学研究。我们学习科学方法论,就是要在理论与实践之间架起一座方法论的桥梁。 在科学研究中,方法的运用是极其重要的,其中的逻辑思维方法是科学研究过程中的必不可少的工具。当然,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也越来越注意到非逻辑的思维如灵感思维、形象思维在科学研究中的不可替代作用。在科学研究过程中,运用什么样的方法、怎样结合实际、怎样将理论联系到实践,都是我们要考虑到的问题。开设这门课程,就是教会我们在后面的学习中,怎样合理的利用方法,怎样合理的理论联系实践,然后不懈努力,做好自己的研究成果。 在我们研究生的学习阶段,除了正常的上课学习之外,最多的时间都是我们自由支配。大学四年的本科,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有了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当然,大学阶段或者研究生阶段,自学都是很重要的。对于我们来说,真正的实践少之又少,实践水平也就很低,我们的认识高度,大多都停留在理论基础之上。当然,很好的实践水平,要建立在很高的理论基础上。 到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导师的指导也是很关键的,所以选择好导师很重要。学习这个课程,我们知道该如何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好导师。然后利用导师的指导意见,做好自己的科学研究。对于文献的搜索,在大学阶段的学习中我们都应该知道一些,只是我们到了研究生阶段,就不应该将文献、知识,停留在国内水平,毕竟,国内水平还是落后于国际水平。研究生阶段的学习,我们要时刻了解并跟上国际潮流的步伐,这样,不至于最后我们会落下太多。 如何很好地做好科学研究,如何利用正确的研究方法,都是这个课程所要教会我们的知识。当然,个人的认知水平是很重要的。每个人都会讲理论联系实际,那么,怎么才能很好地做到这点?真正做好这点,我们就不难成功了。我们做研究或者实践,都要善于发现问题,然后去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问题,导师的指导、文献的查阅、方法的运用,这个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也并不一定会成功,但是却是不可缺少的。 作为研究生,实践水平的培养也是很重要的。这就需要我们充分认识到自己的认知水平、理论高度。这对我们以后的工作或者进一步的学习都是很重要的。合理的运用学到的知识,将理论合理地运用到实际,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创新水平。 通过学习本课程,从初入研究生阶段的选择,到最后的实践研究,我们都可以找到合适的方法解决。课程的内容要求,就是教会我们如何选择好导师、如何查询好的文献、如何做好研究,当然,这其中都关联着‘理论联系实际’。就像是盖一座大楼,筑好基础是很关键的,不然就是空中楼阁。课程的讲解,帮助我们很好的认识到自己,发现自己,也可以督促我们更加的努力,晓得,一步落下,步步艰难。 课程中,也教给我们该如何写好自己的论文,大学本科毕业论文我们都有写过,那些内容和认识水平,都是有欠缺的,只是要毕业而已,对于研究生阶段的论文,我们都要给自己很严格的要求,要内容实际,要有创新,而且,研究生毕业前,都要有自己的EI检索,这也代表着你在研究生阶段的水平如何,是否成果能够得到大家的认可,能够达到现今的国内要求。

自然辩证法,科学观与科学方法论第四章科学本质论

科学观与科学方法论 第四章科学的本质与构成 一、科学的本质和特征 由于科学及其活动的多样性,至今尚无一个公认的定义,尽管科学难以定义,但仍可以从不同维度来考量科学及其特性。 (一)科学的各种形象 A、科学是一种系统化的真理性知识体系——一种积累的知识传统 B、科学是人类驾驭自然的一种力量——一种维持或发展生产的主要因素(知识形态的生产力) C、科学是人类的一种典型的、发达的、高级的认识活动——一种方法 D、科学是一种重要的观念来源 E、科学是一种社会建制 作为社会系统的一个重要部分 (二)科学的特征 1、客观真理性 2、系统性——科学知识是有结构的体系 3、主体际性——被不同认识主体所理解和接受 4、可检验性——在可控条件下可以重复接受实验检验 非科学——凡不具有可检验性 包括两部分: 伪科学(假科学)——实为非科学,却伪装成科学。 宗教、神学、意识形态——中性 伪科学与科学的不同特征 科学 非科学 相关性思维原则 相似性思维原则 追求确证或否证 回避规范检验 精确性、真实性、开放性 含糊其词、模棱两可

系统化与“积极”统一 零散、负面 科学划界问题的相关理论 (三)科学划界的标准 1、归纳主义的科学观——实证原则 科学始于观察 科学的观察(正常感官、忠实记录、不带偏见)——观察陈述——科学理论的基础 1、归纳主义的科学观 在科学理论能被证明为正确的限度内,它们是在经验提供多少可靠的基础上借助归纳法支持而得到证明的。 证实原则:如果一个命题能用经验事实加以证实,那么这个命题就有意义。 归纳主义科学观的问题 1、如何从有限数目的观察陈述所提供的有限证据基础上得到一般性的不受限制的全称判断? A、观察陈述的数目必定大(必需) B、观察必须在各种各样的条件下予以重复(必要) C、没有任何公认的观察陈述和推导出的普遍定律发生冲突(必不可少) 2、观察依赖于理论 观察和前提理论难免有错(易谬性) 3、归纳原理如何能被证明是正确的? 正确的逻辑原则:如果前提真,那么,结论必是真.(演绎推理) 归纳论证——有可能是:前提为真,而结论为假。 ∴归纳不能单根据逻辑得到证明 2、证伪主义的科学观 波普尔——反对归纳主义用意义标准和证实原则来划界,认为科学与非科学区别在于它们是否具有可证伪性——可证伪性原则。 逻辑依据:全称陈述与单称陈述之间的逻辑关系的不对称性 如何理解“可证伪性”原则? 任何命题或科学假说体系,要被承认具有科学定律或理论的地位,必须满足一个基本条件,即,必须是可证伪的。 可证伪性——如果存在与某个假说相矛盾的逻辑上可能的一个或一组观察陈述,那么这个假说就是可证伪的。 如果这个或这组陈述被确定为真,就会证明这个假说是错误的。 证伪主义的条件限制:具有可证伪性的理论,实际上并没有被证伪(尚未出现反例)——非常重要的条件 为什么要坚持可证伪性? 逻辑上的可靠性 只有具有可证伪性的理论,才能提供信息。 可证伪性程度 可证伪度越高,理论就越好。

教育研究方法论的两种范式

■教育研究方法论的两种范式 从本体论与认识论的角度分析教育研究方法论的两种范式:实证主义(或逻辑实证主义)与解释学(或建构主义),以及与这种两种方法论对应的量化研究(方法)和质化研究(方法)。 ■关于“科学”概念的界定 今天所说的或所使用的“科学”一概念是以17~20世纪西方的知识活动为基础而立起来的。关于“科学”概念的界定: 《不列颠百科全书》:“涉及对物质世界及其各种现象并需要无偏见的观察和系统的所有各种智力活动。一般说来,科学涉及一种对知识的追求,包括追求各种普遍真理或各种基本规律的作用[2]”。(不列颠百科全书?(第15卷).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年.P137) 《中国大百科全书》(简明版):“对各种事实和现象进行观察、分类、归纳、演绎、分析、推理、计算和实验,从而发现规律,并对各种定量规律予以验证和公式化的知识体系”。(中国大百科全书(简明版)?(第5卷).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P2664) 科学活动又是与理论密切相关的: 《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认为科学理论是“由人类的想象力构想出的广阔领域的系统性概念化结构,它包括关于物体和事件内在规律性的经验定律的体系;这些物体和事件可以是可观察的,也可以是假定的;由这些定律所提出结构并设计用科学的合乎理性的方式来解释这些事物”。(简明大不列颠百科全书?(第4卷).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P720) 由此可以得知,科学是指通过理性精神和手段用以探索具体事物规律性的知识活动,它与无知和迷信相对立;理性精神与理性手段(包括观察、分类、归纳、演绎、假设、推理、分析、综合、计算、实验等)彼此关联、互相依赖,而科学活动既包括质化研究,也包括量化研究,在理论形态与技术形态之间,这两种研究不存在排斥关系(吾淳.古代中国科学范型[M].北京:中华书局,2002.P4~5)。 ■中国古代有无科学活动以及中国有无科学史? 吾淳先生认为,古代中国的知识活动是以经验为核心,这种知识活动除了通过目标———反复(实践与观察)———归纳(总结)———修正(提高)———目标这样一个结构模式以提高技术水平、达到精湛技艺这一条重要路径外,还有另一条路径,那就是倾向或热衷于各种各样的发明创造。这些发明创造又依赖于积累、直觉、类比、归纳、试误、修正等与经验密切相关的方法[5]P32。因此,中国古代的科学知识活动带有明显的经验(直觉)思维特征,由此推断中国思维忽视逻辑的观点较为流行。 中国逻辑中的最典型的判断形式主要不在与对事物的性质有所确定,而主要在于对因果关系等有所确定。另外,中国逻辑具有辨证思维、综合思维、注重概念内涵多样性及对应性等特征,由此可以对中国逻辑冠之为“形式更多样或更复杂的逻辑”或“非形式化的逻辑系统”。(吾淳.古代中国科学范型[M].北京:中华书局,2002.P350~353) 中国古代传统文化所要追求的“理”所用的方法是归纳法,近代科学也用归纳法来追求这个“理”,但还用逻辑的方法来推演,而这种逻辑推演的方法在中国传统文化里没有。(杨振宁.中国文化与科学[J].杨振宁、饶宗颐.中国文化与科学[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P13) ■什么是“实证研究”? 国内学者把“empiricalresearch”翻译成“实证研究[与“规范研究(normativeresearch)”相对立]是指以实证主义(positivism)为理论基础的研究,有不少学者误将其等同于定量研究。在英语世界中,“empiricalresearch”的确切涵义为“经验研究”,与“理论研究”(theoreticalresearch)相对应,涵义要比国内学者指称“实证研究”要宽,以…后实证主义?作为理论基础的之一的“质化研究”应属于广义的实证研究之列[蒋凯.涵养科学精神:教育研究方法的省思[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1).]。 ■什么是“定性研究”?

科学研究方法论1

科学研究方法论 楔子 ?时代呼唤大批德识才学兼备的科技英才; ? 机遇只垂青于那些懂得怎样追求它的人; ?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方法极其重要; ? 正确运用科研方法可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一、引言 ——科学是由建立在经验和逻辑基础之上的关于自然界的各种现象及其相互关系的普遍性和精确性陈述构成的有组织的知识。 “科学是寻求我们感觉经验之间规律性关系的有条理的思想。它是直接产生知识、间接产生行动的手段。” ——爱因斯坦 “科学就是整理事实,以便从中得出普遍的规律或结论。” ——达尔文 science 一词源于拉丁文scientia (求知、知识);现译名“科学”源于日语(福泽谕吉)译法;由康有为引进(1893),原译名“格致”。 ? 科学的内涵 1、科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知识体系; 2、科学是创造知识体系的认识活动; 3、科学是一种社会机制 ? 关于科学研究 ? 自然科学研究的任务: 1、对未知的自然领域进行研究探索,以揭示和掌握自然界各种事物的本质和运行变化规律——基础研究; 2、研究如何将科学研究的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和物质产品——应用基础研究 ? 关于方法:为达到某种目的采取的途径、手段 或策略 方法(method )探源: 希腊语 μετα(沿着)+οδο?(道路) μετοδ(途径、方法) method 中文 《墨子·天志》:量度方形之法知行之法 是从科学认识过程中总结出来的规律,是具有普遍性的 方法 ? 科学方法的分类:按普遍程度分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各个自然科学门类的特殊研究方法; 第二层次:各门自然科学中的一般研究方法; 第三层次:普遍性的哲学方法。 ? 科学方法的分类:按本身特点分为 经验认识方法; 理论思维方法。 两者无明确界限,相互交织。通过前者获得最基本的研究材料,通过后者从中提取相关信息,上升为科学假说或理论。 ? 科学方法的分类:按研究对象分为 ? 物质科学方法(用于物质和非生命系统) ? 信息科学方法(用于信息和程序系统) ? 生命科学方法(用于生命系统) ? 意识科学方法(用于人类意识活动和人 工智能系统) ? 人体科学方法(用于人体研究 “在探索的认识中,方法也就是工具,是主观方面的某个手段,主观方面通过这个手段与客体发生关系……。相反地,在真理的认识中,分析方法不仅是许多已知规定的集合,而且是概念的自在和自为的规定性。” ——黑格尔(G.W.F.Hegel ? 身的一般规律及一般方法,以及人类认识客观事实的基本程序及一般方法。既研究个别特殊研究方法的规律性,也研究这些方法整体上的相互联系。 ? 科研方法论的发展历程: ? 科学研究无坦途,科研方法发展过程漫长而艰难:“我相信在科学上并没有平坦的大道……。在我们前进的道路上荆棘丛生,只有经历了不断试探,一再失败,才能寻找出合适的方法,开辟出赖以前进的道路。” ——玻恩(M. Born ) ? 始(公元前6-3世纪,古希腊:泰勒斯、德谟克利特、亚里士多德、欧几里德)。运用演绎推理,从经验观察上升到理论认识。亚里士多德创立形式逻辑上的科学方法论和公理方法;导致欧几里德《几何原本》问世 ? 毕达哥拉斯、帕拉图、阿基米德)。首先提出自然界的

科学方法论论文

科学始于什么? 摘要: 第一,逻辑经验主义认为"科学始于观察"。但更多的史实可以证明,“科学始于问题”。 第二,重大的科学突破往往始于凝练出重要的科学问题。提出问题,可能比解决问题更重要。问题提出了,即便你提出问题的人在有生之年没有能解决,其他的科学家或者我们的子孙后代,总有一天会解决这个问题。所以凝练科学目标,凝练科学问题,在当代显得更加重要。 正文: 有关科学研究的起点问题,逻辑经验主义认为"科学始于观察"。但更多的史实也可以证明,“科学始于问题”,这则是个令人深思的问题。 其实,观察、假说和问题常常是相互重叠的,可以是假说和问题指导观察,也可以是观察引发问题或假说,在科学史上都可以找到各自的证据.在科学处于搜集材料阶段,观察往往先于问题或假说;当科学进入综合阶段,尤其是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中各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与日常经验越来越远时,直接观察更为困难,通过假说或发现问题来建立理论或指导实验和观察,已成为科学研究最常见的程序另外,马克思主义指出,自然科学本身是唯物主义的,自然界是辩证法的试金石.因此,研究自然科学为主要对象的科学哲学在若干观点上接近唯物主义和辩证法也是很自然的,例如科学哲学家福尔迈在它的专著《进化认识论》中认为,存在一个独立于我们意识之外的但又能被我们可知的外部世界,在这个世界的所有现实范围之间都有一种连续性(或准连续性)关联.由此可见,科学哲学并非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格格不入,科学哲学中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思考,借鉴和研究的方面,特别是科学哲学各流派对有关科学认识论和方法论问题研究的锲而不舍,细致分解,另辟蹊径的哲学思维模式更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波普尔认为,从科学发展来讲,科学开始于问题.这是因为理论是一种对自然 界的普遍性的猜测,而猜测总是从问题开始的,什么是问题?问题就是一些矛盾和不一致.第一,理论与观察不一致.第二, 理论与理论之间不一致.第三,理论内部不一致有了这些不一致的问题,人们就要对它进行猜测,于是就有了理论.因此他

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论 转引

[收稿日期] 2006-09-12 [作者简介] 王洪才(1966-),男,河北省永年县人,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教授。 [基金项目]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课题“高等教育大众化与终身教育体系构建”(05JJD880068)。 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论 王洪才 (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厦门 361005) [摘要] 教育研究方法论问题始终是教育学研究的最基础和最前沿的问题,因为它直接关系到教育学的科学地位并影响到教育学的进展方向。目前人们在教育研究方法论的探讨上存在着严重分歧,典型表现在人们对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缺乏共识,而且也没有一个系统的明晰的分 类标准,特别是对各种研究的方法论基础缺乏明晰的阐释,这阻碍了教育研究的深入和教育学的进展。通过对教育研究方法的分类及其哲学基础的探讨,我们认为教育研究应有思辨、批判、行动及实证四种基本方法范式。 [关键词] 教育研究;方法论;研究范式 [中图分类号] G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0209(2006)06-0021-07 一、教育研究方法的标准和规范意义 教育研究的方法论问题是教育学研究的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课题之一,因为它关系到对教育研究的科学性的证明,进而关系到教育学的学科地位和发展前途,因而也是教育学的最前沿的课题之一。坦白地讲,教育研究在这方面的突破并不大。目前教育研究的方法论论述主要依赖于其他学科的资源,并且主要从哲学角度来论述教育学研究的独立性,这使得教育学面临着一种比较尴尬的境地。但要使教育学真正摆脱尴尬的境地,仍然需要从方法论方面进行突破。因而它又变成了一个最具前沿性的课题。但要谈论教育研究的方法论,首先要从“什么是研究方法”谈起,正如我国著名教育学者叶澜指出,方法论是关于方法的理论[1](P1-12) 。那么,什么是研究方法呢?简言之,研究方法 就是我们在探究世界过程中所采取的方式方法的总称。通常人们是根据研究对象的不同或学科不同来区分研究方法。那么,教育研究方法就是人们在探讨教育的过程中所采用的方式方法总称,高等教育研究方法就是人们在探讨高等教育过程中所 采用的方式方法总称。 一般而言,人们在论述某一研究领域或某一学科的研究方法时都对“方法”有一个隐含的限定,即所谈论的方法专指“科学的”或“正确的”方法。也就是说,人们所探讨的方法具有理想性和规范性,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一种“排他性”。如此,“方法”也具有“标准”和“规范”的意味。而关于这些规范和标准的理论依据就是方法论。所以任何一项自称为“科学的”研究方法必须为自己提供方法论的说明,否则它的科学性质将面临严重质疑。而且作为一门学问的教育研究方法,当然不能只是罗列一些现象,告诉人们教育研究方法包含些什么等“是什么”的问题,还必须向人们讲解究竟“为什么”会这样的问题。因此探讨教育研究方法,必须包含方法论部分,方法论为“规范”和“标准”提供依据。 在日常生活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研究经验和心得,这些都构成了个人独特的研究方法,但很难说得上是“科学的”研究方法,因为“个人的”研究方法往往不具有普遍性,很难被别人认同,或者说往往自己认为是有效的方法别人却很难应用,而且即使应用,也未必有实际效果,因此这些“方法”只能 21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6期(总第198期)

科学研究方法论在管理科学领域中的应用

DUFE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 法论 科学研究方法论在管理科学领域中的应用 学号2015100623 专业管理科学与工程 姓名祁珊珊 教师评阅意见: 论文成绩□ 95 □ 90 □ 85 □ 80 □ 75 □ 70 □ 65 □ 60 □ 60以下

科学研究方法论在管理科学领域中的应用 摘要 在当代社会发展中,由于科学技术和人类实践活动的联系越来越紧密,社会分工日益精细和活动的社会化程度日趋增强,科学高度分化和高度综合的统一。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趋势。在现代的科学发展中,综合性研究趋势不断增长,科学知识整体化成了主要趋势。这一趋向不仅表现在自然科学的各个不同学科之间或社会科学的各个学科之间,而且更加突出地便现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这两大知识门类之间。在这两大知识门类之间,产生了许多新的科学研究的生长点。当代最富有创造性的思维方式正是出现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交叉点上。这将使科学方法论的研究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当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互渗透在方法论层析上的表现。本文主要对方法论在管理科学领域中的运用做出了分析,主要介绍了实证研究中蕴含的方法论的思想以及在管理科学领域中的应用,并对管理研究设计中方法论思想的渗透作了剖析。 关键词:方法论;管理科学;研究设计;实证研究 Abstract In this paper,In contemporary social development, t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human practice activity of contact more and more closely, the socialization of social division of labor is increasingly elaborate and activity increasingly strengthen, science highly differentiated and highly integrated unified.Has become an irresistible trend of history.In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science, comprehensive research trend growing, scientific knowledge integration became the main trend.This trend not only between the different disciplines of natural science or social science disciplines, and a more prominent place was now natural science and social science between these two great knowledge.Between these two knowledge category, has produced many new growing point of science.Contemporary the most creative way of thinking is on the intersection of natural science and social science.This will make the scientific methodology of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to a new level.Contemporary natural science and social science permeable performance in chromatography on methodology.This article mainly discusses the methodology used in the field of management science has made the analysis, mainly introduced the thoughts that contains the methodology of empirical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in the field of management science, and the infiltration of management research methodology in the design of the thought. Key words: methodology;Management science;Study design;The empirical research

科学方法论(科学问题和科学事实)

自然辩证法课程教案——方法论(科学问题和科学事实) 第二章科学问题和科学事实 对于从事科学研究的人(或集体),是否善于发现问题和科学地提出问题,是衡量其科学研究能力的重要标志;对于一个学科(或学说),是否存在要研究的问题以及问题的多寡和深浅,是表示这学科(或学说)是否具有旺盛生命力的重要标志。 第一节科学认识活动与系统 一.科学认识: 相对于日常生活中的无意识认识,以及高度抽象的哲理性认识而言,科学认识是针对进入科学研究领域中的具体对象可提供具体确定的知识并且可以检验的阐述事物本质的认识。 有三性:具体的实证性——知识具体、结论明确,可以重复检验; 深刻性——对研究对象进行了深入机理的解释; 创造性——在实践基础上,揭示了普遍性规律性机理,提出理论。 二.科学认识活动与认识系统 科学认识活动是有结构的过程。包含三要素:主体、客体和中介。 主体:具有知识、经验、方法技能、价值标准和科学实践本领,参与科学认识活动中的人,居于主动地位,认识受对象制约,但具有能动性。 客体:进入主体认识和实践范围的客观事物。 中介(两类): 物质性中介:科研中应用的仪器和工具、设备等; 精神性中介:科学方法,包括科学研究一般程序,推理规则、科学语言和符号等。 第二节问题、科学问题和科学研究 一.问题 所谓问题,就是一种已知与未知的结合体,或者是已知与未知的交界。 提出问题的能力虽然有大小,但是人的天性。人的知识从无到有,从少到多,认识世界就需要提问。人与外边世界的关系,首先是一种适应与被适应的关系,而后带来认识和被认识的关系,问题、以及对未知和已知的困惑与怀疑引导人类学习、解决问题,从而带来进步,进步就是适应、认识和改造。 存在各种问题。如哲学问题,一般智力问题,科学问题等等。 亚里士多德说:哲学导源于怀疑和困惑(《形而上学》982b17-18)。 维特根斯坦说:哲学问题具有的形式是:“我不知道出路何在”(《哲学研究》123号)。 一般的问题是模糊的,不具有清晰的表象。不具有可解性或已经完全解决。

教育研究方法整理

1、教育研究的基本范式是什么?基本特点各是什么? 教育研究的基本范式有“实证主义范式”和“自然主义范式”。在20世纪80年代,美国一些学者也将这两种范式称为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 (一)实证主义研究范式的基本特点 1、实证主义范式的出发点:教育研究中实证主义范式的兴起,得益于教育研究向自然科学学习,以实现“科学化”的不懈努力。这种范式以自然科学的研究为典范,强调通过观察和实验、运用数学工具、推究因果关系,对研究对象加以说明或解释 2.实证主义范式关注的主要方面 研究结果的客观真实性; 研究过程和结论的可检验性; 所获认识的确定性; 研究结论的普遍有效性 3.实证主义范式评价研究质量的主要指标 有代表性的抽样技术; 确立研究变量的规范;(每一个变量是否有清晰的操作性定义,否则在实施研究过程中难以准确地控制和考察这些变量;还要看变量之间及变量内部是否具有逻辑关系:同一变量的不同指标之间是否既不重复也不遗漏,不同变量之间是否具有时间上的先后关系) 标准化的研究工具; 控制干扰变量的手段; 符合线性因果观的论证过程; 检验假设时精确的统计处理 (二)自然主义研究范式的基本特点 1.自然主义范式的出发点 自然主义范式是在社会科学、人文学科的研究中形成的 本体论,它认为教育活动是由人在意识和情感支配下完成的,必然带有参与者的主观价值因素,因而不存在纯粹客观的现实,而只有被人赋予意义的现实 认识论,它认为研究主体和客体不可能分离,也不可能存在精致地等待被人发现的纯粹客观的规律,主体对客体的认识实际上是主体通过与客体的接触和相互作用而产生的有意义的、可沟通的见解。认识的结果不是对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确证,而是理解人的特征、活动和教育情境 方法论,它特别强调研究者深入现场,在尽可能自然的情境中与被研究者一起生活,了解他们所关心的问题,倾听他们的心声,同时,对自己所用的研究方法进行深刻的反省,注意自己与被研究者的关系对研究的影响,然后在此基础上通过移情理解被研究者的行为和思想,获得对研究对象的真切认识。 这种范式更多地采用归纳法的研究思路,研究者不是从一定的假设出发,只关注由此

科学方法论

科研方法论 姓名: 学号: 专业: 日期:2018. 11. 07

通过学习科学方法论这门课,我对科研以及其方法有的一个大概的了解,大致知道了在研究生阶段该如何进行科研,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我对这门课程学习后的理解: 1、培养良好的科研素质 要想取得科研成果,首先要有良好的科研素质,其中包括:科研心态、专业学习、团队精神以及学习能力等。下面将对以上4点进行较详细的说明。 1.1科研心态 ①平和的心态:既然选择了研究生,就注定要为自己的人生开辟了另外一条道路——科研。不要再和已工作的同学比赚钱,不要去和做公务员的同学比悠闲…… ②吃苦的精神:做科研,最重要的就是有不怕困苦、迎难而上的精神。做科研是非常枯燥的一件事,一定要做得住冷板凳,不拍失败的挫折,最担心的就是遇到苦难就怨天尤人、自甘堕落。 1.2专业学习 研究生期间,专业课的学习是非常重要的。专业基础知识是做科研甚至以后工作的基础。正如“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专业课就相当于各种基础的食材,只有够丰富的食材,才能烹饪出可口的美食。 1.3团队精神 ①团队组成:科研团队,一般是指一个课题组具有合作关系的成员,即导师、师兄师姐以及以后的师弟师妹们等人。 ②团队精神:1)尊敬导师; 2)谦虚向师兄师姐学习;3)爱护

帮助师弟师妹;4)勤奋,积极,多看,多听,多做。 1.4学习能力 ①能动性:遇到困难时,通过各种手段,主动自己去寻找答案和解决方案的能力。研究生要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能动性是首先要具有的能力 ②资料搜索:遇到问题时,首先要做的是去搜索资料。这时我们如何使用现有资源(包括图书馆,数据库,网络等)变得十分重要。 2、选择正确的课题方向 2.1 选择科研课题的重要性 我们现在选择的课题将决定以后所从事的领域和主攻方向,是科研成败的关键因素,也是积累和产生知识的源泉。 2.2 如何选择科研方向和课题 选择研究方向要注意一下三点:①重要性:核心或关键科学问题; ②新颖性:科学技术的发展前沿;③实用性:生产实践和社会需求。 2.3 科学研究的重要环节 有五个主要的环节,分别是:①选择课题:选择科研方向和研究的课题;②收集信息:收集课题相关的信息和知识;③发现问题:寻找课题关键问题和突破口;④解决问题:理出思路制定方案设计实验; ⑤归纳总结:分析数据总结规律整理发表。 2.4 需要注意的问题 ①选题要恰当:防止选题过大、过难,这样的课题完不成;防止选择过小过易不重要课题。

科学思维与科学研究方法论

思维是“地球上最美的花朵”。那么什么是思维?它是一种心理现象,是认识世界的一种高级的反应形式。具体地说,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一种概括的、间接的反映,它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思维的类型和发展 1.直观动作思维,与实际的躯体动作密切联系着,借助于实际动作以实现问题的解决。如 类人猿使用树枝拨取食物,已有了初级的思维萌芽。 2.直观映像思维,与表象密切联系着。幼儿的思维主要是以表象来进行的。前两者都属于 具体思维。 3.逻辑思维,利用概念、逻辑结构进行思维活动,建立在语言的基础上,是高级的抽象思 维。 中国传统思维的特征 1.热衷于社会人伦的追索,重人事而轻自然,淡漠对物质客体事物的探索。中国传统思想 的基础是伦理,哲学首先是对人生的系统的反思,即人生哲学。 2.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是经验性思维,取象模拟,直观外推,抽象程度不高。很少运用概 念的逻辑推理,并且缺乏一种类似演绎几何中的形式逻辑,而是靠比喻来说明道理。这种偏重于感觉经验而逻辑思维性不强的思维方式,给主观随意的解释一直留有余地。中医的辩证推理,主要是援物比类或取象比类,这是一种将事物现象通过性质特点分析加以综合归纳、分门别类,又将同类事物通过模拟建立起有机联系的思维方式。 3.中国传统思维的直观性和整体性,如中医将人体看做一个复杂的有机整体。 4.还讲究对立面的统一,西方却强调对立面的冲突。探讨万物的起源,阿那克西曼德认为 万物起源于水,赫拉克利特认为是火,毕达哥拉斯认为是数字,德谟克利特认为是原子; 有人认为生命源与无机物… 科学思维 (一)思维传统影响着思维方式 1.思维传统形成固定的思维定势,思维定势是指思维方式追求某种完整的思维圈,形 成自己的完整性。但是如果历史上的思维方式仍顽固的表现自己的完整性,就成了 思维传统,如果思维传统成了定势的核心,那就会依旧的思维方式来看待和考察一 切,而把那些对定势无关的现象抛在一边,思维传统形成固定的思维定势,变成僵 化的思维方式。 2.思维传统形成固定的思维路线,每个民族的思维传统不一样,思维的路线就各不相 同。 3.对思维传统采取科学的态度就是防止它绝对化,不然就会形成不变的思维尺度,因 而产生偏见和成见。 (二)科学思维史 1.古代学科界限不明显,自然科学家往往又是哲学家、社会学家。这时候的思维方式

-教育研究方法

教育研究方法 一,教育研究概述 1)教育研究的类型:按照研究目的—基础研究(研究教育的事理,揭示教育活动本身所固 有的法则和规律,也成“纯研究”或“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将基础研究所揭示的法则或规律运用于教育实践活动,以直接指导或改进教育实践活动,提高教育实践活动的有效性与合理性); 按照分析方法—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 按照研究内容—价值研究(价值研究要回答的问题是因为什么,为谁,为什么目的,许诺什么,多大风险,应优先考虑什么等等。价值研究通过价值的确认与分析而直接面对价值问题)和事实研究(事实研究要回答的问题是:是什么,在什么时候,到什么程度等等。事实研究对事物、事件、关系和相互作用等等进行描述、观察、计数和测量) 2)教育研究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每一个时段的结点,方法特征和代表人物】 ●直观观察时期(古希腊—16BC)观察法为主,思维方式主要是归纳、演绎和类比; 初步运用辩证法和朴素的系统观;代表人物是亚里士多德 ●分析为主的方法论时期(17BC-19BC末20BC初)经验论(培根)、唯理论(笛卡尔) 和经验论与唯理论相结合(康德) ●形成独立学科时期(20世纪初—50年代)受社会科学影响较大;实用主义倾向明 显;心理学实验教育学兴起;代表人物是桑代克、拉伊和梅伊曼;比较教育学出现 ●现代教育研究方法的变革时期(20BC50年代至今):受自然科学影响较大; 3)我国教育研究的现状以及问题:重思辨分析、轻实践和实验;重视定性研究、忽视定量 研究;方法比较单一,归纳和演绎仍然是主要方法;学科移植为主,基本上还没有形成教育学独特的方法论体系;借鉴国外为主,本土化程度仍然有待提高;多学科和跨学科合作研究不足; 4)教育研究主要发展趋势:方法日趋多样化和多学科化;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的结合;受 自然科学发展的影响越来越明显;跨学科和多学科教育研究趋势越来越突出;随着社会科学和教育学科自身的发展,新的研究方法会不断出现; 5)教育研究的基本原则:客观性原则;创新性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伦理原则; 6)教育研究的一般过程:选题阶段(问题的提出与背景,研究假设的提出,研究的目的和 意义)--研究设计阶段(研究内容和对象的确定,抽样,方法的选择,指标选择,时间和经费安排--搜集资料阶段--整理与分析资料阶段--撰写研究报告阶段--总结与评价阶段(结论与优缺点分析) 7)教育研究方法的类型:理论方法【归纳,演绎,类比,分类,比较,分析,综合,概括】, 实证方法【观察,问卷,访谈,测量】,实验研究方法【前实验,准实验,真实验】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