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理论的实例研究

扎根理论的实例研究
扎根理论的实例研究

扎根理论的实例研究

----------基于对大学生失业的扎根研究

摘要:从招聘现场、求职者、招聘者、招聘广告、人才市场工作人员、人事经理、高校BBS论坛以及追踪的个案八个方面收集关于失业大学生的第一手资料,使用扎根研究的方法,通过三级编码发展出相应的理论。关于失业大学生生存状况发展出两个理论。其一为失业大学生的“窘迫经济”理论;其二是失业大学生的八因素情绪反应理论。被淘汰特征金字塔理论认为被淘汰特征主要包括五个方面,按重要性排列形成一个金字塔形状。编码中还发现了大学生八种类型的求职策略。这些扎根理论对认识失业大学生这一新的社会群体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扎根研究;失业;大学生

一、引言

最近几年,随着我国高校大规模扩招,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2001年以后,大学毕业生数量在连续每年以30%左右的比例递增的同时,却面临着初次就业率约为70%的严峻现实。“毕业即失业族业”不再是危言耸听。国内众多学者对大学生失业的原因作过研究分析。有人认为大学生就业难是因为高等教育本身的问题,即高等教育的专业结构和教育质量等教育产出与社会需求不一致。有的研究进一步从高校学科设置中文科与理科比例失调、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比例失调、传统学科与新兴学科比例失调三个方面分析,认为高校培养的人才不适于当今时代,所以就业遇到困难。有的认为,高校专业设置的盲目性造成了大学生就业的两极分化,造成大学生就业困难。{?]还有人认为高校扩招影响了大学生就业[5)有人则认为经济增长对大学毕业生的吸纳能力并不大,按目前8%左右的经济发展速度计算,难以吸纳日益增多的大学生就业。网另外,求职观念也是造成目前大学生“有业不就”和“无业可就”矛盾现象的原因之一。刚失业大学生已经构成一个新的社会群体。能否对这一新的社会群体做些更深人的调查、访谈、观察,以求对这一新的社会群体获得更为清晰、透彻、客观的认识?为此,我们选择扎根研究方法,走进这一新的社会群体。

二、扎根研究的方法与步骤

我们从招聘现场、求职者、招聘者、招聘广告、人才市场工作人员、人事经理、高校BBS论坛以及个案追踪八个方面记录失业大学生的访谈等资料,并使用扎根研究的方法,通过编码,进而发展出相应理论。

1.人才招聘现场招聘单位与求职者对话记录。15位研究者深人人才市场,详细记录了260多场招聘会,重点关注那些就业难的大学生的招聘过程。

2.人才市场求职者访谈。在人才市场,对300多个求职困难的大学生进行即时采访,了解其求职的心情与感悟。

3.人才市场招聘单位访谈。对300多个招聘单位的工作人员进行即时采访。

4.人才市场工作人员访谈。对人才市场工作人员进行即时采访。

5.公司人事经理访谈。对一些人事经理进行深度访谈,了解用人单位的想法。

6.对几十所高校BBS论坛上关于就业问题的讨论进行分析。

7.追踪访谈。对20位失业大学生进行深度访谈与追踪研究,看看他们如何生活与生存着。

8.对全国招聘现场及媒体上几千个招聘广告进行内容分析。

扎根研究又称扎根理论(grounded theory),斯特劳斯在1987年定义为直接在质化资料上

发展理论的方法论,它是进行质化分析的一种方式。斯特劳斯与对失业大学生的扎根研究库宾在1990年又认为,扎根研究通过直接的系统化的资料搜集与分析,去发掘和发展理论。因此,资料的搜集和分析,与理论的发展关系甚大。在扎根研究中,不是先有一个理论然后去证实它,而是先有一个要研究的领域,然后通过实地观察直接从第一手资料中萌生出

概念和理论。

对资料进行逐级编码是扎根理论中最重要的一环,包括三级编码。

在一级编码中,将所有的资料按其本身所呈现的状态进行登录。我们的做法是,编码时首先将所收集到的原始材料全部登陆到spss软件上形成原始行记录,每条行记录既可以是一个句子,也可以是几个句子,要求每条原始行记录都能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接下来为每条行记录编行地址号,方便随时查询;最后将每条行记录用一个类别表示出来。

二级编码的主要任务是发现和建立概念,以表现资料中各个类别之间的有机关联。二级编码不仅要考虑类别之间的关联,而且要将它们放到当时的语境中加以考虑。

三级编码主要考察二级编码中所有概念及概念之间的关系,通过不断的分析、比较、概括,发现或发展出相应的理论假设,最后达到理论饱和状态,穷尽所有的概括。这时,真正扎根于第一手资料土壤的理论便产生与建立起来了。

三、生存状况:“窘迫经济”理论与八因素情绪反应理论

失业大学生这一社会群体的生存状况是应该关注的。一些媒体已经注意到,这一社会群体经常聚集在一些特别的社区,在那里艰难地生活着。如北京市昌平区沙河镇,海淀区的清河、东北旺、小营以及西北旺唐家岭,丰台岳各庄的大井、小井,朝阳区的酒仙桥、太阳宫、龙王堂;再如上海的松江地区、浦东新区最繁华的陆家嘴地段……几乎所有大中城市的角落,都有这样的“部落”。

在我们对所收集到的资料的三级编码中,发展出有关失业大学生的生存状况的理论假设。这一理论假设包括两大部分,其一称之为失业大学生的“窘迫经济”理论;其二为失业大学生的八因素情绪反应理论。

“窘迫经济”理论认为:从失业大学生的生活费用与生活来源两方面进行归纳分析发现,目前我国失业大学生的生活大多处在一种“窘迫”状态。“窘迫”状态指的是虽然非常困难,但是多数人勉强或尚可维持。找不到工作的大学生经常面临的主要困难是:(1)住的问题。由于工作不稳定或处在不断找工作中,他们往往只能找一些廉价的居住区栖身。面对每月至少两三百元或更高的房租,常常交不起房租的失业大学生多数寻求合租,他们有的4人合租一间小房间,有的则“住在一个挤了14人的小房间里?,,居住条件一般都差,“空气中弥漫着脚臭味”、“十人共用一台热水器,甚至栖身门板之上…... " (2)吃的问题。不少找不到工作的大学生吃饭成为问题。他们由于必须省钱吃饭,有的只能吃得很便宜.严重的情况甚至有时没钱吃饭。有一位大学生在“十元店”旁吃快餐时,看到一个漂亮女生坐在对面一个劲儿地喝免费汤,便给她买了份快餐,结果女孩看着快餐就痛哭失声。类似这样辛酸的故事不少。最糟糕的情况是身边不名一文的失业大学生,便只能进人当地救助站。据报道,东莞市救助站共有348张床位,2006年1月15日至8月22日,共有11名应届大学毕业生来到这里寻求帮助。(3)其他费用问题。主要包括电话费、交通费等。有的大学生说:“求职期间的话费,办了来电畅听,一个月还144元。”他们的生活基本上都是紧张乃至窘迫的。

失业大学生的生活来源如何?基本情况是:(1)父母、亲人的资助。除了农村家庭或下岗工人家庭的大学生,失业大学生一般都多少能得到一些父母、亲人的资助。虽然他们中有的人认为这是父母应该的投资,但是不少人还是认为这么大了,还问父母要钱“不好意思”。(2) 朋友援助或“寄人篱下”。主要是同学、朋友、恋人的援助。(3)积蓄。他们在大学期间做家教、打工挣到的钱,可以帮助他们“熬一段时间”。(4)做点临时工挣点钱“维持一下”。(5)借钱。有的人…。欠债欠到几千块钱”。正是由于有这些经济来源,这一特殊社会群体所处的经

济状况虽窘迫,但尚未到崩溃与危机状态。

“窘迫经济”或许不是最可怕的,甚至可以说是自古以来落魄书生的惯常境遇。但是,当每年就有上百万处于窘迫经济状态的失业大学生,并且渐渐形成一种特殊的社会群落、群体时,情况就与以前的时代不可同日而语了。他们的心理、情绪反应,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

八因素情绪反应理论总结了这一社会群体的主要情绪反应。所谓八因素情绪反应理论即主要有八方面的情绪反应:

1.应激感。这种情绪体验主要与失败和挫折相联系,是在大学生面试失败或者求职受挫后产生的负性情绪。

2.疏离感。大学生在走出校门后,由于没有工作或求职无望不能很好地融入社会而产生的一种社交缺失感。他们由此感到孤独、无聊、空虚、寂寞、迷茫、困惑……

3.情绪波动。情绪波动可以定义为由于不能保持平静的情绪而产生的负面反应,既可以由生活中的小事引起,也可能是求职、生存所遇到的重大挫折引起。他们往往觉得不顺心、不好受、不舒服、情绪不好。

4.自卑。以为自己不如别人,对自身价值的否定。这是找不到工作的大学生常见的情绪。如羡慕别人,觉得自己不光彩、愧疚、自卑、心虚、丢人,乃至自暴自弃、不好意思、自怨自艾、羞愧、犹豫不决、后悔、犹豫、恨自己、顾虑、有被侮辱感等等。

5.交织反应。愁、苦、累、急、慌和气可以称为“交织反应”。“愁?,意味着压抑、发愁、担心、焦虑、脑子很乱;“急”指着急、焦急、心急、紧迫感;“气?,指生气、烦躁、气愤、暴躁;“慌”指浮躁、“蒙了”、心慌、心闷、慌乱、心跳、心惊肉跳、恐怖;“累”指身心疲惫、很累、劳累、麻木;“苦”指辛苦、苦涩、苦恼、痛苦、苦闷。

6.委屈感与无助感。可以共同定义为对现状感到无能为力,有难没人帮,有苦无处诉。包括无奈、无助、委屈、不甘心等情绪反应。

7.悲观。对自己的前途、发展缺乏信心。包括灰心、沮丧、黯淡、郁闷、失措、懊丧、失落、想哭、痛哭、失望、伤心、失去信心、无望、辛酸、悲观、悲哀等情绪反应。

8.失常和反社会。指由于失业而产生的有极端倾向的情绪反应。某些反社会性情绪如被遗弃感、觉得像在地狱、不满、抱怨、心寒、怀疑、不服气等等;失常的情绪如觉得要发疯、想死、想自杀等等。

八因素情绪反应理论概括了这一群体的主要情绪反应,理论的抽象并没有使我们失去对真实资料感到的震撼。我们可以看到这一情绪反应理论至少表现了三种重要特征。其一,这一群体的主要情绪是负面的;其二,这群体的主要情绪是相当复杂的,从应激到疏离,从波动到交织,从自卑到失常,应有尽有,十分激烈而混乱;其三,这一群体的主要情绪是有很大破坏性的。在这些负性情绪的重压下,不仅对个人的身心健康有严重影响,更不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实际上,已经有学者关注到失业大学生的过激情绪,认为他们对社会的关注比一般人高,更能通过网络形成对社会更为主动的看法,他们往往比那些平均社会生活线下的群体情绪反应更强烈,内心冲突更痛苦。有的研究者认为,德国、日本诸国,都曾经形成过这样一个大学毕业的贫民群体,种种反体制、反权威甚至反社会的极端情绪与极端意识形态,均发源于这个群体,或者经由这个群体向社会其他群体扩散。一些已经发生的失业大学生犯罪与自杀的案件也应该引起我们的深思,如2006年11月24日哈尔滨市发生的失业大学生刘海波的人室抢劫杀人案,曾被探长王铁民认为是他当刑警18年看到的最残忍的犯罪分子之一。又如,2004年11月6日,北师大毕业生王某在4个月中找不到工作,回到故乡,巨大的心理压力使他选择了自杀。

因此,我们迫切需要针对失业大学生群体的这些情绪反应特点,研究相应的疏导、治疗、千预的策略与措施。

四、何去何从:失业大学生的被淘汰特征金字塔理

论与求职策略

失业大学生为何被一再淘汰,找不到工作?通过对大量的第一手资料的编码分析,我们发现了一种被淘汰特征金字塔理论。被淘汰特征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的特征,这五个方面按其重要性排列形成一个金字塔形状。

工作经验缺乏,这是应届毕业大学生被用人单位拒绝的最常见的最主要的理由,因此排在底层;在其之上是心理素质缺陷,这是应届毕业大学生被用人单位拒绝的最重要的原因;然后是工作能力差;再上去是专业基础不扎实;最上面的是求职经验与技巧问题。下面详述之。

1.工作经验缺乏。工作经验缺乏是频率出现最高的导致大学生就业困难的编码。大多数用人单位就是因为工作经验缺乏拒绝了刚毕业的大学生。有的大学生在招聘现

场,往往被几句是否有相关工作经验的问话就遭淘汰。

2.,心理素质缺陷。不少大学生在招聘现场、面试、实习甚至已经进入工作岗位后被淘汰,其中原因往往是自身心理素质方面的问题。一位企业总经理甚至认为他所用过的大学生,素质还不如中专生与大专生。职场的竞争,往往意味着心理素质的竞争。失业大学生大都败在自身的心理素质上。下面对根据大量访谈资料编码出来的心理素质缺陷略加讨论:

(1)心高气傲、眼高手低。这是大学生遭到拒绝最多见的批评。一位经理谈到,他们“对工作的期望很高,不屑做一些小事,所以体现不出工作业绩,我们只好不用了”。有的大学生进入工作岗位不久,就要求加薪。

(2)工作态度差,不敬业,责任心差。这是用人单位最忌讳的品质。有一位用人单位的负责人谈到,有一天让两位大学生发几份国外传真,结果将传真机搞坏了,传真机修好后,教他们发,反复教了好几遍,他们依然漫不经心。在公司食堂吃饭的时候,他们逢人就说这儿多么不好,他们同学的工作环境和待遇多么好,一副怀才不遇的样子。还有的负责人谈到,有的大学生晚上10点后还在用办公室电话长途聊天,超过3个小时后,经理询问,他们却讽刺经理小气。

(3)不踏实、浮躁、滑头。某集团公司人力资源部负责人谈到,他们招了一部分名牌大学毕业生,第一项任务是写一篇调查报告。结果网上抄一点,图书馆查一点,基层报告看一点,胡拼乱凑,关键性数据也是闭门造出来的,非常令他们失望。还有一家公司谈到,他们用的大学生“个个贪污,没有一个不喜欢钱的”,因为他们采购来的东西比别人贵百分之五十。

(4)不讲诚信。具体表现在招聘现场提供的简历、材料有水分;尤其是应聘后常常不履行合同,不向用人单位打招呼就擅自离职。

(5)怕吃苦。一家集团公司招聘了500多名应届大学毕业生,因为受不了在一线磨炼的艰苦,不久走掉了300多名。

(6)自制力差、贪玩。不能克制自己的欲望,以服从工作要求与规章制度。某公司有个网吧,经理故意把应聘的大学生安排在那儿,然后借故走开,结果发现有些人就在那玩起游戏来。

(7)挑剔、抱怨、不满、多闲话。一些应聘的大学生,就因为对工作挑三拣四,喜欢抱怨,讲别人闲话,很不受用人单位的欢迎。

(8)懒惰、拖沓。在一个招聘现场,招聘人员问应聘的大学生:你每天的生活习惯是怎样的?什么时候起床?等等。有的大学生回答道:我一般是想什么时候起床就什么时候起床。有的说我会睡嫩觉,似乎睡懒觉是一大美德,于是都被拒绝了。

(9)坏习惯。有些大学生的不良坏习惯也影响了他们就业。如有的人从大学里带来的网瘾,还有一些人邀遏的不良卫生习惯,甚至一些人不知从哪里学来的灰色技能(即喝酒和撒酒疯),影响了他们的工作,使用人单位产生不好的印象,有的甚至导致解聘的结果。

(10)不务正业。不能安分工作,身在曹营心在汉,时常想着跳槽,寻求更好的发展,或

者准备考研,因此影响了工作,导致解聘。

(11)不求上进。缺乏上进心,工作不努力,吊)L郎当,得过且过,满以为自己大学毕业就算混到顶了。这也是常遭拒绝的原因。

(12)沟通能力差。一位人事经理谈到这样一位应聘的大学生:“他不善于交流。干了什么,有没有干,干到什么程度了,有没有什么问题,不汇报、不请示、不交流,弄了半天你不知道他都干了些什么。”这种状况当然很难令用人单位满意。

以上列举的一些心理素质缺陷,是导致大学生就业困难的自身原因,不可不察。

3.工作能力差。有些大学毕业生虽然学业成绩很好,但不会动手操作。例如,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不会拆装电脑,打开电脑分不清哪是主板,哪是CPU。又如,有的公司生产部门招聘机械专业的大学生,居然连一张图纸都画不了。这样的大学生肯定是被淘汰的对象。

4.专业基础不扎实。有一些大学生在校学业不佳,专业基础知识不扎实,用人单位一问三不知,笔试一关就被淘汰。有的因为外语不行难以胜任外企工作岗位。在我们访谈的资料中,发现大量的后悔感言,后悔没有在校好好学习;有的甚至怪高校老师没有管他们,让他们太自由,以至荒废了光阴。

5.求职经验与技巧问题。有些大学生在招聘时由于不了解公司的基本情况,或自我介绍不符合公司的企业文化被拒绝;有的则是缺乏面试经验,在第一次、第二次、甚至第三次或更多次面试中,过于紧张,不能正常发挥,因而被淘汰;还有的连怎么制作简历、递送简历都不知道。这些也是导致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因素。

以上讨论了失业大学生常见的一些特征。正是这些特征常常导致大学毕业生遭遇用人单位拒绝与淘汰。此外,在我们的编码中还发现了大学生八种类型的求职策略。显然,这些求职策略也是影响他们就业的重要因素。

下面略加讨论。

大学生求职策略的八种类型:

1.探索型。在求职过程中不断地摸索、尝试、寻找各种途径和方法的一种积极的求职策略。例如,寻求更多对行业的了解,进行更多尝试,多与各种渠道联系,多听,广撒求职函,积极发现机遇等等。

2.实力型。做好了各种求职前准备并能积极合理地寻求就职的各种途径。例如,很早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学习掌握有用的求职技巧;能够了解自己的优势与劣势;好学;注意不断充电以积累经验与知识;大学里学业优秀;重视实习与实践经验积累;理解应聘的合同条款;具有一定的社会支持,家庭背景比较好等等。

3.降低要求型。为了能尽快就业,避免陷人待业的困境,在求职过程中主动降低自己对未来工作的预期和要求,力求尽快就业的一种求职策略。如去民办学校、愿意从基层做起;有的则是饥不择食,有工作就行:不谈条件、不问薪水等等。

4.应试型。在求职过程中,热衷于参加各种选拔类的求职考试的求职策略。如注重自己的政治条件;积极研究笔试、在线测试、心理测试以及面试,以至于被称为“考霸”;积极参与各种证书与执照的考试,如驾照、各种执业执照等等。

5.精英情结型。在求职过程中不考虑严峻的就业环境和各种就业压力,始终坚持对未来工作较高的预期和要求,除非找到十分满意的工作,否则宁愿暂时待业也不屈就的一种求职策略。精英情结型就业策略与降低要求型就业策略相对。这些大学生一般都来自名牌大学,他们坚持不低就,要求待遇优厚,向往社会地位高、工作稳定的大公司、事业单位等等。

6.放弃型。指在求职过程中,放弃主观努力,一切顺其自然,甚至放弃自己所学专业的一种求职策略。有些大学生在严峻的就业竞争中,只好放弃专业,或改行,或顺其自然。

7.捷径型。在求职过程中热衷于学习并利用一些与工作无直接关系的技能和特长的求职策略。如不少大学生热衷于学习掌握所谓“灰色技能”,即喝酒、跳舞、拍马、

拍写真等,并希望利用所谓的“潜规则”,拉关系、送礼,通过人情面子之类来达到自己求职与升职的目的。

8.另谋生计型。放弃求职的努力,转而另谋生计的求职策略。如有的大学生无可奈何之际,只好去考研,或考虑自主创业,或干脆回家,或另外想办法。

在这八种求职策略中,探索型、实力型的策略是比较积极的;降低要求型是比较现实的;应试型、捷径型是比较投机的;精英情结型是比较僵化、刻板的;放弃型、另谋生计型则是比较消极的。

五、结语

扎根研究是近些年来国外从医学、心理学、社会学到教育学等学界都颇受重视的一种研究方法,它所发展出来的理论扎根于第一手资料的土壤中,更素朴、真实,因而更有生命力。我们尝试应用扎根研究探索失业大学生这一新出现的群体,发展出来的这些理论或许对我们了解失业大学生有一定的价值。

根据所发现的这些理论,概而言之,对失业大学生所面临的生存处境及种种问题,我们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必须采取相应的对策,这是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也可能是高等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契机与转折点。

扎根理论的思路和方法

扎根理论的思路和方法陈向明 发表日期:2005年9月29日作者:本页面已被访问 735 次 在质的研究(qualitative research)领域,一个十分著名的方法是格拉斯(Glaser )和斯特劳斯(Str auss )提出的“扎根理论”(grounded theory)(1967)。扎根理论是一种作质的研究的方式,其主要宗旨是从经验资料的基础上建立理论(Strauss,1987:5)。研究者在研究开始之前一般没有理论假设,直接从实际观察入手,从原始资料中归纳出经验概括,然后上升到理论。这是一种从下往上建立实质理论的方法,即在系统收集资料的基础上寻找反映社会现象的核心概念,然后通过这些概念之间的联系建构相关的社会理论。扎根理论一定要有经验证据的支持,但是它的主要特点不在其经验性,而在于它从经验事实中抽象出了新的概念和思想。在哲学思想上,扎根理论方法基于的是后实证主义的范式,强调对目前已经建构的理论进行证伪。 扎根理论的方法起源于格拉斯和斯特劳斯两人(1965,1968)60年代在一所医院里对医务人员处理即将去世的病人的一项实地观察。这个方面的形成与两方面的理论思想有关,分别来自哲学和社会学:一是美国的实用主义,特别是杜威、G.米德和皮尔士的思想,他们强调行动的重要性,注重对有问题的情境进行处理,在问题解决中产生方法;另外一个影响来自芝加哥社会学派,该学派广泛使用实地观察和深度访谈的方法收集资料,强调从行动者的角度理解社会互动、社会过程和社会变化。 一、扎根理论的基本思路 扎根理论的基本思路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从资料中产生理论 扎根理论特别强调从资料中提升理论,认为只有通过对资料的深入分析,才能逐步形成理论框架。这是一个归纳的过程,从下往上将资料不断地进行浓缩。与一般的宏大理论不同的是,扎根理论不对研究者自己事先设定的假设进行逻辑推演,而是从资料入手进行归纳分析。理论一定要可以追溯到其产生的原始资料,一定要有经验事实作为依据。这是因为扎根理论者认为,只有从资料中产生的理论才具有生命力。如果理论与资料相吻合,理论便具有了实际的用途,可以被用来指导人们具体的生活实践。 扎根理论的首要任务是建立介于宏大理论和微观操作性假设之间的实质理论(即适用于

扎根理论研究

二、扎根理论研究的步骤 扎根理论研究虽然遵循一般研究步骤,包括选题、文献探讨、撰写研究计划书、收集和整理资料、分析资料、撰写论文,但是也有其独特的特点。①选题:适合于扎根理论研究的问题是过程类问题,即研究人的行为、相互作用和过程的问题。②文献探讨:扎根理论研究的文献探讨的特点是强调原则上研究前或研究初期不进行文献探讨,当研究到出现理论解释的阶段时在进行探讨。③研究计划:扎根理论研究开始前虽然也有研究计划,但研究并不是自始至终都需要严格按其计划执行,特点是计划可随着研究问题的出现而进行修改,如访谈和观察的问题,入选研究对象的标准等不是一成不变的,可随着研究的进展、出现新问题的重要程度而变化。④收集和整理资料:扎根理论研究主要是通过访谈和观察的方法收集资料,其方法和其他质性研究相同。⑤分析资料:扎根理论研究的收集、整理和分析资料同时进行,使用持续比较法分析资料是扎根理论的特点。⑥撰写论文。 Strauss和Corbin的扎根理论分析资料的方法可分为三个阶段,即开放式登录、轴心式登录、选择式登录。登录是资料分析中最重要的一项工作,是一个将收集的资料打散,赋予概念和意义,然后再以新的方式重新组合在一起的操作化过程。值得注意的是。三种登陆并不是严格按其步骤分阶段进行,这一点在开放式登陆和轴心式登录中经常看到。 (一)一级编码(开放式登录) 开放式登陆是从资料中找出编码或类属的过程。即找出资料的异同点,提炼编码和类属是将资料分解、验证、比较、概念化,然后进行登录的过程。 在一级编码(开放式登录)中,研究者要求以一种开放的心态,尽量“悬置”个人的“偏见”和研究界的“定见”,将所有的资料按其本身所呈现的状态进行登录。登录的目的是从资料中发现概念类属,对类属加以命名,确定类属的属性和维度,然后对研究的现象加以命名及类属化。开放式登录的过程类似一个漏斗,开始时登录的范围比较宽,随后不断地缩小范围,直至码号出现了饱和。在对资料进行登录时,研究者应该就资料的内容询问一些具体的、概念上有一定联系的问题。提问的时候要牢记自己的最初研究目的,同时留有余地让那些事先没有预想到的目标从资料中冒出来。在这个阶段研究者应该遵守的一个重要原则是:既什么都相信,又什么都不相信(S trauss ,1987:29)。 1.开放式登录的具体步骤 (1)给资料编码 编码是从资料中提取引起注意的、重复出现的、强烈情感反应的概念,为其命名,贴标签,编上号,此时形成的即为编码。例如“协商”、“监督”、“信息传递”等标签,给这些标签编上号码,这些标签就成了编码。编码是分析资料最初形成的最基本的意义单位,常用调查对象叙述的语言或用研究者使用的一个抽象层次较高的单词或词组来概括某一方面的现象。 (2)将编码归类,形成类属 将意义相同或近似的编码归为同一类别,起名为类属。有的类属

扎根理论的程序和技巧

《第3节扎根理论的程序和技巧》读书笔记 一、背景 年正式提出 质:后于经验的理论 量:先于经验的理论 变成“只有叙事没有研究”的批评 二、扎根理论的形成过程 (一)分析资料,分类并编码 (1)收集资料与分析资料的互动 收集资料与分析资料的好处:在分析资料的过程中生成相关的概念和假设,并围绕这些概念和假设去进一步收集资料。 (2)分类及其编码 编码: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登录、分析和分类,以便突出这些概念并由这些概念形成扎根理论。 ○1随意编码/一级编码(开放式登录) ○2分类编码/二级编码(关联式登录/轴心式登录) ○ 3核心编码/三级编码(核心式登录/选择式登录) 编码的方式主要有: ○ 1用某个关键词来概括资料中每一句话的意义 ○ 2用资料中的某个句子来概括某份资料的段落大意

(3)一次编码和二次编码的差异: 结构和分类有差异,形式无差异 (二)寻找“关键事件”与“本土概念” (1)发现“关键事件” 发现“关键事件”就有可能因此而进入正式的调查研究。 按照费孝通的说法:“在实地观察中去捉住关键,一半是靠研究者理论的训练,一半是靠研究者的悟性” (2)倾听“本土概念” “本土概念”是指本地人(或称之为当地人)所使用某些特别有影响力的词语。 频繁出现、被重复使用 隐含本地人的生活信念、思维习惯与文化特色 是否隐含了当地人的某种生活“冲突”以及相关的“关键事件” 寻找本土概念的目的: 是为了为当地人的生活故事找到一个或几个主题,或者说,每一个“本土概念”都是当地人生活故事的某个主题。 本土概念与经验事实的差别在于: “本土概念”是经验事实的“关键事件”,它是经验事件的“节点”,它可以将相关的经验事实连接、贯穿起来。 (3)寻找故事背后的问题、冲突与疑惑 “本土概念”不仅出身于经验事实,而且, 本身就属于经验事实

扎根理论案例

扎根理论 开放分类:社会学经济经济理论 扎根理论研究法是由芝加哥大学的BarneyGlaser和哥伦比亚大学的AnselmStrauss两位学者共同发展出来的一种研究方法。是运用系统化的程序,针对某一现象来发展并归纳式地引导出扎根的理论的一种定性研究方法。 编辑摘要 目录 [隐藏 1 简介 2 扎根理论的基本思路 1. 2.1 从资料中产生理论 2. 2.2 首要任务 3. 2.3 对理论保持敏感 4. 2.4 不断比较的方法 5. 2.5 理论抽样的方法 6. 2.6 灵活运用文献 7. 2.7 理论性评价 3 扎根理论的操作程序 1. 3.1 一级编码(开放式登录) 2. 3.2 二级编码(关联式登录) 3. 3.3 三级编码(核心式登录) 4. 3.4 核心式登录的具体步骤 5. 3.5 举例论证 4 一个分析实例 1. 4.1 研究问题 2. 4.2 初步回答 3. 4.3 广泛的抽样 5 研究工具与技巧 1. 5.1 增进理论触觉的技巧 2. 5.2 条件矩阵 6 泛行动系统 1. 6.1 行动系统的几个性质 2. 6.2 使用条件矩阵的益处 扎根理论 - 简介 扎根理论是一种作质的研究的方式,其主要宗旨是从经验资料的基础上建立理论(Strauss,1987:5)。研究者在研究开始之前一般没有理论假设,直接从实际观察入手,从原始资料中归纳出经验概括,然后上升到理论。这是一种从下往上建立实质理论的方法,即在系统收集资料的基础上寻找反映社会现象

扎根理论的基本思路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从资料中产生理论 扎根理论特别强调从资料中提升理论,认为只有通过对资料的深入分析,才能逐步形成理论框架。这是一个归纳的过程,从下往上将资料不断地进行浓缩。与一般的宏大理论不同的是,扎根理论不对研究者自己事先设定的假设进行逻辑推演,而是从资料入手进行归纳分析。理论一定要可以追溯到其产生的原始资料,一定要有经验事实作为依据。这是因为扎根理论者认为,只有从资料中产生的理论才具有生命力。如果理论与资料相吻合,理论便具有了实际的用途,可以被用来指导人们具体的生活实践。 首要任务 扎根理论的首要任务是建立介于宏大理论和微观操作性假设之间的实质理论(即适用于特定时空的理论),但也不排除对具有普适性的形式理论的建构。然而,形式理论必须建立在实质理论的基础之上,只有在资料的基础上建立起实质理论以后,形式理论才可能在各类相关实质理论之上建立起来。这是因为,扎根理论认为知识是积累而成的,是一个不断地从事实到实质理论,然后到形式理论演进的过程。建构形式理论需要大量的资料来源,需要实质理论的中介。如果从一个资料来源直接建构形式理论,这其中的跳跃性太大,有可能产生很多漏洞。此外,形式理论不必只有一个单一的构成形式,可以涵盖许多不同的实质性理论,将许多不同的概念和观点整合、浓缩、生成为一个整体。这种密集型的形式理论比那些单一的形式理论,其内蕴更加丰富,可以为一个更为广泛的现象领域提供意义解释。 对理论保持敏感 由于扎根理论的主要宗旨是建构理论,因此它特别强调研究者对理论保持高度的敏感。不论是在设计阶段,还是在收集和分析资料的时候,研究者都应该对自己现有的理论、前人的理论以及资料中呈现的理论保持敏感,注意捕捉新的建构理论的线索。保持理论敏感性不仅可以帮助我们在收集资料时有一定的焦点和方向,而且在分析资料时注意寻找那些可以比较集中、浓缩地表达资料内容的概念,特别是当资料内容本身比较松散时。 通常,质的研究者比较擅长对研究的现象进行细密的描述性分析,而对理论建构不是特别敏感,也不是特别有兴趣。扎根理论出于自己的特殊关怀,认为理论比纯粹的描述具有更强的解释力度,因此强调研究者对理论保持敏感。 不断比较的方法 扎根理论的主要分析思路是比较,在资料和资料之间、理论和理论之间不断进行对比,然后根据资料与理论之间的相关关系提炼出有关的类属(category)及其属性。比较通常有四个步骤:1 )根据概念的类别对资料进行比较:对资料进行编码并将资料归到尽可能多的概念类属下面以后,将编码过的资料在同样和不同的概念类属中进行对比,为每一个概念类属找到属性。2)将有关概念类属与它们的属性进行整合,对这些概念类属进行比较,考虑它们之间存在的关系,将这些关系用某种方式联系起来。3)勾勒出初步呈现的理论,确定该理论的内涵和外延,将初步理论返回到原始资料进行验证,同时不断地优化现有理论,使之变得更加精细。4)对理论进行陈述,将所掌握的资料、概念类属、类属的特性以及概念类属之间的关系一层层地描述出来,作为对研究问题的回答。 理论抽样的方法

扎根理论方法在科学研究中的运用分析

扎根理论方法在科学研究中的运用分析* 2014年07月14日13:59 来源:《东方论坛》(青岛)2007年4期作者:李志刚字号 打印纠错分享推荐浏览量 158 【英文标题】The Study of Grounded Theory in Business Research LI Zhi-gang (College of Management,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 Qingdao 266071,China)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7110(2007)04-0090-05 定性研究是一组各类研究方法的统称,如民族志法、自然探究法、片段分析法、个案研究法和生态样本记录分析法等等都属于定性研究的范畴[1](p27)。扎根理论(Grounded theory)被视为是定性研究方法中比较科学有效的一种方法[2](p105),此理论最早由二位社会学者Galsser & Strauss在1976年发展出来。所谓扎根理论,是指经由系统化的资料搜集与分析,而发掘、发展,并已暂时地验证过的理论,它在某一场合可能指代一种研究方法,在另一场合则可能指代基于该方法得出的研究结论。Strauss & Corbin指出,扎根理论强调理论的发展,而且该理论植根于所搜集的现实资料,以及资料与分析的持续互动[3](p65)。 一、扎根方法适用的领域及研究前提 科学研究的各种方法,都有各自不同的优劣势,都有不同的擅长领域。研究者选择不同的研究方法,往往意味着采取了不同的研究思路。同时,方法的选取和使用更要源于研究主题的性质,恰当的将研究问题与方法有机结合,是得出有价值的研究结论的必要条件。 (1)扎根理论法的特点在于其认为社会学需要建立理论,它认为定性研究或任何研究都应着重资料分析与理论建立[4](p34-36)。因此,该研究方法比较适用于那些现有理论体系不是很完善、很难有效解释实践现象的领域,或者也可以说是存在理论的空白点、出现了一些全新现象的领域。 比如,笔者曾参与了科技部科技促进发展研究中心和挪威国家应用科学研究所(Faro)的一项合作研究,该课题基于深入访谈实地调研了四川和青海两省的大样本企业,获得了大量有价值的资料信息。在资料整理分析时,课题组发现存在一种创业者多次直接或间接参与创建新企业的“连次创业”现象(笔者给此现象的命名),这引起了研究者的极大兴趣。国内外对企业创业行为的研究由来已久,并且成果颇多,各种原因所致,研究者们得出的结论与研究目的、研究地域、研究样本和研究方法高度相关,从而显得千姿百态。鉴于“连次创业”是一种非常特殊的社会现象,相应的研究比较少,而我国西部地区又具有独特的区情,于是,在掌握了翔实的企业访谈资料基础上,笔者运用扎根理论法进行了资料分析,得出了一些关于“连次创业”问题的初步结论[5](p87)。 (2)扎根理论研究方法是一个不断比较、思考、分析、转化资料成概念以建立理论的过程[6](p113)。这种重视资料、重视互动的方法特性,使得研究者可以借助和事件当事人的连续、亲密互动和抵近观察来

扎根理论案例

目录 [隐藏] 扎根理论就是一种作质的研究的方式, 其主要宗旨就是从经验资料的基础上建立理论 (Strauss,1987:5)。研究者在研究开始之前一般没有理论假设,直接从实际观察入手,从原始资料中归纳出经验概括,然后上升到理论。这就是一种从下往上建立实质理论的方法,即在系统收集资料的基础上寻找

扎根理论的基本思路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从资料中产生理论 扎根理论特别强调从资料中提升理论,认为只有通过对资料的深入分析,才能逐步形成理论框架。这就是一个归纳的过程,从下往上将资料不断地进行浓缩。与一般的宏大理论不同的就是,扎根理论不对研究者自己事先设定的假设进行逻辑推演,而就是从资料入手进行归纳分析。理论一定要可以追溯到其产生的原始资料,一定要有经验事实作为依据。这就是因为扎根理论者认为,只有从资料中产生的理论才具有生命力。如果理论与资料相吻合,理论便具有了实际的用途,可以被用来指导人们具体的生活实践。 首要任务 扎根理论的首要任务就是建立介于宏大理论与微观操作性假设之间的实质理论(即适用于特定时空的理论) ,但也不排除对具有普适性的形式理论的建构。然而,形式理论必须建立在实质理论的基础之上,只有在资料的基础上建立起实质理论以后,形式理论才可能在各类相关实质理论之上建立起来。这就是因为,扎根理论认为知识就是积累而成的,就是一个不断地从事实到实质理论,然后到形式理论演进的过程。建构形式理论需要大量的资料来源,需要实质理论的中介。如果从一个资料来源直接建构形式理论,这其中的跳跃性太大,有可能产生很多漏洞。此外,形式理论不必只有一个单一的构成形式,可以涵盖许多不同的实质性理论,将许多不同的概念与观点整合、浓缩、生成为一个整体。这种密集型的形式理论比那些单一的形式理论,其内蕴更加丰富,可以为一个更为广泛的现象领域提供意义解释。 对理论保持敏感 由于扎根理论的主要宗旨就是建构理论,因此它特别强调研究者对理论保持高度的敏感。不论就是在设计阶段 ,还就是在收集与分析资料的时候,研究者都应该对自己现有的理论、前人的理论以及资料中呈现的理论保持敏感,注意捕捉新的建构理论的线索。保持理论敏感性不仅可以帮助我们在收集资料时有一定的焦点与方向,而且在分析资料时注意寻找那些可以比较集中、浓缩地表达资料内容的概念,特别就是当资料内容本身比较松散时。 通常,质的研究者比较擅长对研究的现象进行细密的描述性分析,而对理论建构不就是特别敏感,也不就是特别有兴趣。扎根理论出于自己的特殊关怀,认为理论比纯粹的描述具有更强的解释力度,因此强调研究者对理论保持敏感。 不断比较的方法 扎根理论的主要分析思路就是比较,在资料与资料之间、理论与理论之间不断进行对比,然后根据资料与理论之间的相关关系提炼出有关的类属(category)及其属性。比较通常有四个步骤:1 )根据概念的类别对资料进行比较:对资料进行编码并将资料归到尽可能多的概念类属下面以后,将编码过的资料在同样与不同的概念类属中进行对比,为每一个概念类属找到属性。2)将有关概念类属与它们的属性进行整合,对这些概念类属进行比较,考虑它们之间存在的关系,将这些关系用某种方式联系起来。3)勾勒出初步呈现的理论, 确定该理论的内涵与外延,将初步理论返回到原始资料进行验证,同时不断地优化现有理论,使之变得更加精细。4) 对理论进行陈述,将所掌握的资料、概念类属、类属的特性以及概念类属之间的关系一层层地描述出来,作为对研究问题的回答。 理论抽样的方法

扎根理论研究

扎根理论研究 LG 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LGA16H-LGYY-LGUA8Q8-LGA162】

二、扎根理论研究的步骤 扎根理论研究虽然遵循一般研究步骤,包括选题、文献探讨、撰写研究计划书、收集和整理资料、分析资料、撰写论文,但是也有其独特的特点。①选题:适合于扎根理论研究的问题是过程类问题,即研究人的行为、相互作用和过程的问题。②文献探讨:扎根理论研究的文献探讨的特点是强调原则上研究前或研究初期不进行文献探讨,当研究到出现理论解释的阶段时在进行探讨。③研究计划:扎根理论研究开始前虽然也有研究计划,但研究并不是自始至终都需要严格按其计划执行,特点是计划可随着研究问题的出现而进行修改,如访谈和观察的问题,入选研究对象的标准等不是一成不变的,可随着研究的进展、出现新问题的重要程度而变化。④收集和整理资料:扎根理论研究主要是通过访谈和观察的方法收集资料,其方法和其他质性研究相同。⑤分析资料:扎根理论研究的收集、整理和分析资料同时进行,使用持续比较法分析资料是扎根理论的特点。⑥撰写论文。 Strauss和Corbin的扎根理论分析资料的方法可分为三个阶段,即开放式登录、轴心式登录、选择式登录。登录是资料分析中最重要的一项工作,是一个将收集的资料打散,赋予概念和意义,然后再以新的方式重新组合在一起的操作化过程。值得注意的是。三种登陆并不是严格按其步骤分阶段进行,这一点在开放式登陆和轴心式登录中经常看到。 (一)一级编码(开放式登录) 开放式登陆是从资料中找出编码或类属的过程。即找出资料的异同点, 提炼编码和类属是将资料分解、验证、比较、概念化,然后进行登录的过程。 在一级编码(开放式登录)中,研究者要求以一种开放的心态,尽量“悬置”个人的“偏见”和研究界的“定见”,将所有的资料按其本身所呈现的状态进行登录。登录的目的是从资料中发现概念类属,对类属加以命名,确定类属的属性和维度,然后对研究的现象加以命名及类属化。开放式登录的过程类似一个漏斗,开始时登录的范围比较宽,随后不断地缩小范围,直至码号出现了饱和。在对资料进行登录时,研究者应该就资料的内容询问一些具体的、概念上有一定联系的问题。提问的时候要牢记自己的最初研究目的,同时留有余地让那些事先没有预想到的目标从资料中冒出来。在这个阶段研究者应该遵守的一个重要原则是:既什么都相信,又什么都不相信(S trauss ,1987:29)。 1.开放式登录的具体步骤 (1)给资料编码 编码是从资料中提取引起注意的、重复出现的、强烈情感反应的概念,为其命名,贴标签,编上号,此时形成的即为编码。例如“协商”、“监督”、“信息传递”等标签,给这些标签编上号码,这些标签就成了编码。编码是分析资料最初形成的最基本的意义单位,常用调查对象叙述的语言或用研究者使用的一个抽象层次较高的单词或词组来概括某一方面的现象。 (2)将编码归类,形成类属 将意义相同或近似的编码归为同一类别,起名为类属。有的类属 还可以进一步划分为下位类属。例如,“管理者的工作类型”、“优秀餐饮管理着的条件”等归纳为“餐饮管理者”,这个“餐饮管理者”就是类属。将编码“协商”、“监督”、“注视”归类为评估和维持工作流程而进行的“工作类型”,这个“工作类型”就是下位类属,它是由多个意义相近的编码组成的。

扎根理论简介

扎根理论 扎根理论是一种作质的研究的方式,其主要宗旨是从经验资料的基础上建立理论(Strauss,1987:5)。研究者在研究开始之前一般没有理论假设,直接从实际观察入手,从原始资料中归纳出经验概括,然后上升到理论。这是一种从下往上建立实质理论的方法,即在系统收集资料的基础上寻找反映社会现象的核心概念,然后通过这些概念之间的联系建构相关的社会理论。扎根理论一定要有经验证据的支持,但是它的主要特点不在其经验性,而在于它从经验事实中抽象出了新的概念和思想。在哲学思想上,扎根理论方法基于的是后实证主义的范式,强调对目前已经建构的理论进行证伪。 扎根理论的方法起源于格拉斯和斯特劳斯两人(1965,1968)60年代在一所医院里对医务人员处理即将去世的病人的一项实地观察。这个方面的形成与两方面的理论思想有关,分别来自哲学和社会学:一是美国的实用主义,特别是杜威、G.米德和皮尔士的思想,他们强调行动的重要性,注重对有问题的情境进行处理,在问题解决中产生方法;另外一个影响来自芝加哥社会学派,该学派广泛使用实地观察和深度访谈的方法收集资料,强调从行动者的角度理解社会互动、社会过程和社会变化。 一、扎根理论的基本思路 扎根理论的基本思路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从资料中产生理论 扎根理论特别强调从资料中提升理论,认为只有通过对资料的深入分析,才能逐步形成理论框架。这是一个归纳的过程,从下往上将资料不断地进行浓缩。与一般的宏大理论不同的是,扎根理论不对研究者自己事先设定的假设进行逻辑推演,而是从资料入手进行归纳分析。理论一定要可以追溯到其产生的原始资料,一定要有经验事实作为依据。这是因为扎根理论者认为,只有从资料中产生的理论才具有生命力。如果理论与资料相吻合,理论便具有了实际的用途,可以被用来指导人们具体的生活实践。 扎根理论的首要任务是建立介于宏大理论和微观操作性假设之间的实质理论(即适用于特定时空的理论),但也不排除对具有普适性的形式理论的建构。然而,形式理论必须建立在实质理论的基础之上,只有在资料的基础上建立起实质理论以后,形式理论才可能在各类相关实质理论之上建立起来。这是因为,扎根理论认为知识是积累而成的,是一个不断地从事实到实质理论,然后到形式理论演进的过程。建构形式理论需要大量的资料来源,需要实质理论的中介。如果从一个资料来源直接建构形式理论,这其中的跳跃性太大,有可能产生很多漏洞。此外,形式理论不必只有一个单一的构成形式,可以涵盖许多不同的实质性理论,将许多不同的概念和观点整合、浓缩、生成为一个整体。这种密集型的形式理论比那些单一的形式理论,其内蕴更加丰富,可以为一个更为广泛的现象领域提供意义解释。 2.对理论保持敏感

陈向明:扎根理论的思路和方法

陈向明:扎根理论的思路和方法 扎根理论的方法起源于格拉斯和斯特劳斯两人(1965,1968)60年代在一所医院里对医务人员处理即将去世的病人的一项实地观察。这个方面的形成与两方面的理论思想有关,分别来自哲学和社会学:一是美国的实用主义,特别是杜威、G.米德和皮尔士的思想,他们强调行动的重要性,注重对有问题的情境进行处理,在问题解决中产生方法;另外一个影响来自芝加哥社会学派,该学派广泛使用实地观察和深度访谈的方法收集资料,强调从行动者的角度理解社会互动、社会过程和社会变化。 一扎根理论的基本思路扎根理论的基本思路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从资料中产生理论 扎根理论特别强调从资料中提升理论,认为只有通过对资料的深入分析,才能逐步形成理论框架。这是一个归纳的过程,从下往上将资料不断地进行浓缩。与一般的宏大理论不同的是,扎根理论不对研究者自己事先设定的假设进行逻辑推演,而是从资料入手进行归纳分析。理论一定要可以追溯到其产生的原始资料,一定要有经验事实作为依据。这是

因为扎根理论者认为,只有从资料中产生的理论才具有生命力。如果理论与资料相吻合,理论便具有了实际的用途,可以被用来指导人们具体的生活实践。 扎根理论的首要任务是建立介于宏大理论和微观操作性假设之间的实质理论(即适用于特定时空的理论),但也不排除对具有普适性的形式理论的建构。然而,形式理论必须建立在实质理论的基础之上,只有在资料的基础上建立起实质理论以后,形式理论才可能在各类相关实质理论之上建立起来。这是因为,扎根理论认为知识是积累而成的,是一个不断地从事实到实质理论,然后到形式理论演进的过程。建构形式理论需要大量的资料来源,需要实质理论的中介。如果从一个资料来源直接建构形式理论,这其中的跳跃性太大,有可能产生很多漏洞。此外,形式理论不必只有一个单一的构成形式,可以涵盖许多不同的实质性理论,将许多不同的概念和观点整合、浓缩、生成为一个整体。这种密集型的形式理论比那些单一的形式理论,其内蕴更加丰富,可以为一个更为广泛的现象领域提供意义解释。 2.对理论保持敏感由于扎根理论的主要宗旨是建构理论,因此它特别强调研究者对理论保持高度的敏感。不论是在设计阶段,还是在收集和分析资料的时候,研究者都应该对自

扎根理论简介

扎根理论 扎根理论是一种作质的研究的方式,其主要宗旨是从经验资料的基础上建立理论(Strauss,1987:5)。研究者在研究开始之前一般没有理论假设,直接从实际观察入手,从原始资料中归纳出经验概括,然后上升到理论。这是一种从下往上建立实质理论的方法,即在系统收集资料的基础上寻找反映社会现象的核心概念,然后通过这些概念之间的联系建构相关的社会理论。扎根理论一定要有经验证据的支持,但是它的主要特点不在其经验性,而在于它从经验事实中抽象出了新的概念和思想。在哲学思想上,扎根理论方法基于的是后实证主义的范式,强调对目前已经建构的理论进行证伪。 扎根理论的方法起源于格拉斯和斯特劳斯两人(1965,1968)60年代在一所医院里对医务人员处理即将去世的病人的一项实地观察。这个方面的形成与两方面的理论思想有关,分别来自哲学和社会学:一是美国的实用主义,特别是杜威、G.米德和皮尔士的思想,他们强调行动的重要性,注重对有问题的情境进行处理,在问题解决中产生方法;另外一个影响来自芝加哥社会学派,该学派广泛使用实地观察和深度访谈的方法收集资料,强调从行动者的角度理解社会互动、社会过程和社会变化。 一、扎根理论的基本思路 扎根理论的基本思路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从资料中产生理论 扎根理论特别强调从资料中提升理论,认为只有通过对资料的深入分析,才能逐步形成理论框架。这是一个归纳的过程,从下往上将资料不断地进行浓缩。与一般的宏大理论不同的是,扎根理论不对研究者自己事先设定的假设进行逻辑推演,而是从资料入手进行归纳分析。理论一定要可以追溯到其产生的原始资料,一定要有经验事实作为依据。这是因为扎根理论者认为,只有从资料中产生的理论才具有生命力。如果理论与资料相吻合,理论便具有了实际的用途,可以被用来指导人们具体的生活实践。 扎根理论的首要任务是建立介于宏大理论和微观操作性假设之间的实质理论(即适用于特定时空的理论),但也不排除对具有普适性的形式理论的建构。然而,形式理论必须建立在实质理论的基础之上,只有在资料的基础上建立起实质理论以后,形式理论才可能在各

扎根理论概述SH2012

扎根理论概述 l 什么是扎根理论 扎根理论研究法是由芝加哥大学的Barney Glaser和哥伦比亚大学的Anselm Strauss 两位学者共同发展出来的一种研究方法。是运用系统化的程序,针对某一现象来发展并归纳式地引导出扎根的理论的一种定性研究方法。“A general methodology for developing theory that is grounded in data systematically gathered and analyzed.” 运用扎根理论研究法建构出的概念及他们之间的联系,不但是由资料中萌生出来,而且也被资料暂时性地验证过了。 扎根的理论,就是用归纳的方法,对现象加以分析整理所得的结果。换言之,扎根理论是经由系统化的资料收集与分析,而发掘、发展,并已暂时地验证过的理论。发展扎根理论的人不是先有一个理论然后去证实它;而是,他先有一个待研究的领域,然后自此领域中萌生出概念和理论。 说明: 1、扎根理论是一种定性研究方法,它强调要忠实于所研究的现象; 2、扎根理论研究者不相信理论可以首先通过演绎而得到,然后加以测试; 3、扎根理论方法具有极强的可调节性,认为理论必须要一部分一部分地构建,这样,理论才会是累积的,那些与数据或现象不相符的理论解释才会被抛弃。 2 扎根理论研究方法的特点 扎根理论要求产生的理论能产生出丰富的概念和关系,并且应该满足四个条件:1、与该理论应用的分支领域有较强的适应性;2、容易非专业人士所理解;3、能够被有效地运用到多样化的日常环境中;4、允许研究者对理论的结构和日常环境的过程至少能够进行部分的控制。 3 扎根理论研究方法的科学与创意 ——扎根理论研究方法是一种科学的方法;它的程序是为达到此目标而设计的。假如学者小心地执行这些程序,这个方法将会满足“好”的科学所要求的一些标准。 ——创意是扎根理论研究方法里一个重要的部分。表现在研究者有能力把所收集到的资料经过概念化的过程予以命名;能自由联想出一些足以令人深思的问题,以及能善用比较,提高理论触觉,来帮助研究有所发现。 ——创意与科学间的平衡

扎根理论的实例研究

扎根理论的实例研究 ----------基于对大学生失业的扎根研究 摘要:从招聘现场、求职者、招聘者、招聘广告、人才市场工作人员、人事经理、高校BBS论坛以及追踪的个案八个方面收集关于失业大学生的第一手资料,使用扎根研究的方法,通过三级编码发展出相应的理论。关于失业大学生生存状况发展出两个理论。其一为失业大学生的“窘迫经济”理论;其二是失业大学生的八因素情绪反应理论。被淘汰特征金字塔理论认为被淘汰特征主要包括五个方面,按重要性排列形成一个金字塔形状。编码中还发现了大学生八种类型的求职策略。这些扎根理论对认识失业大学生这一新的社会群体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扎根研究;失业;大学生 一、引言 最近几年,随着我国高校大规模扩招,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2001年以后,大学毕业生数量在连续每年以30%左右的比例递增的同时,却面临着初次就业率约为70%的严峻现实。“毕业即失业族业”不再是危言耸听。国内众多学者对大学生失业的原因作过研究分析。有人认为大学生就业难是因为高等教育本身的问题,即高等教育的专业结构和教育质量等教育产出与社会需求不一致。有的研究进一步从高校学科设置中文科与理科比例失调、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比例失调、传统学科与新兴学科比例失调三个方面分析,认为高校培养的人才不适于当今时代,所以就业遇到困难。有的认为,高校专业设置的盲目性造成了大学生就业的两极分化,造成大学生就业困难。{?]还有人认为高校扩招影响了大学生就业[5)有人则认为经济增长对大学毕业生的吸纳能力并不大,按目前8%左右的经济发展速度计算,难以吸纳日益增多的大学生就业。网另外,求职观念也是造成目前大学生“有业不就”和“无业可就”矛盾现象的原因之一。刚失业大学生已经构成一个新的社会群体。能否对这一新的社会群体做些更深人的调查、访谈、观察,以求对这一新的社会群体获得更为清晰、透彻、客观的认识?为此,我们选择扎根研究方法,走进这一新的社会群体。 二、扎根研究的方法与步骤 我们从招聘现场、求职者、招聘者、招聘广告、人才市场工作人员、人事经理、高校BBS论坛以及个案追踪八个方面记录失业大学生的访谈等资料,并使用扎根研究的方法,通过编码,进而发展出相应理论。 1.人才招聘现场招聘单位与求职者对话记录。15位研究者深人人才市场,详细记录了260多场招聘会,重点关注那些就业难的大学生的招聘过程。 2.人才市场求职者访谈。在人才市场,对300多个求职困难的大学生进行即时采访,了解其求职的心情与感悟。 3.人才市场招聘单位访谈。对300多个招聘单位的工作人员进行即时采访。 4.人才市场工作人员访谈。对人才市场工作人员进行即时采访。 5.公司人事经理访谈。对一些人事经理进行深度访谈,了解用人单位的想法。 6.对几十所高校BBS论坛上关于就业问题的讨论进行分析。 7.追踪访谈。对20位失业大学生进行深度访谈与追踪研究,看看他们如何生活与生存着。 8.对全国招聘现场及媒体上几千个招聘广告进行内容分析。 扎根研究又称扎根理论(grounded theory),斯特劳斯在1987年定义为直接在质化资料上

扎根理论的思路和方法

扎根理论的思路和方法向明 发表日期:2005年9月29日作者:本页面已被访问 735 次 在质的研究(qualitative research)领域,一个十分著名的方法是格拉斯(Glaser )和斯特劳斯(Str auss )提出的“扎根理论”(grounded theory)(1967)。扎根理论是一种作质的研究的方式,其主要宗旨是从经验资料的基础上建立理论(Strauss,1987:5)。研究者在研究开始之前一般没有理论假设,直接从实际观察入手,从原始资料中归纳出经验概括,然后上升到理论。这是一种从下往上建立实质理论的方法,即在系统收集资料的基础上寻找反映社会现象的核心概念,然后通过这些概念之间的联系建构相关的社会理论。扎根理论一定要有经验证据的支持,但是它的主要特点不在其经验性,而在于它从经验事实中抽象出了新的概念和思想。在哲学思想上,扎根理论方法基于的是后实证主义的式,强调对目前已经建构的理论进行证伪。 扎根理论的方法起源于格拉斯和斯特劳斯两人(1965,1968)60年代在一所医院里对医务人员处理即将去世的病人的一项实地观察。这个方面的形成与两方面的理论思想有关,分别来自哲学和社会学:一是美国的实用主义,特别是杜威、G.米德和皮尔士的思想,他们强调行动的重要性,注重对有问题的情境进行处理,在问题解决中产生方法;另外一个影响来自芝加哥社会学派,该学派广泛使用实地观察和深度访谈的方法收集资料,强调从行动者的角度理解社会互动、社会过程和社会变化。 一、扎根理论的基本思路 扎根理论的基本思路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从资料中产生理论 扎根理论特别强调从资料中提升理论,认为只有通过对资料的深入分析,才能逐步形成理论框架。这是一个归纳的过程,从下往上将资料不断地进行浓缩。与一般的宏论不同的是,扎根理论不对研究者自己事先设定的假设进行逻辑推演,而是从资料入手进行归纳分析。理论一定要可以追溯到其产生的原始资料,一定要有经验事实作为依据。这是因为扎根理论者认为,只有从资料中产生的理论才具有生命力。如果理论与资料相吻合,理论便具有了实际的用途,可以被用来指导人们具体的生活实践。 扎根理论的首要任务是建立介于宏论和微观操作性假设之间的实质理论(即适用于特定

《经典扎根理论》第十章 评价经典扎根理论

第十章评价经典扎根理论 要点: ?了解评价经典扎根理论的标准 ?通过应用这些标准认识到扎根理论的质量 不同的研究方法需要不同的标准来评价研究结果的质量,建立这样的标准是研究范式转变的一个有争议的方面。 ●范式战争的后果 巴顿(2002)指的是传统的二分法的研究方法作为竞争的宝贵范例:“使用定量研究方法来生成和测试假设演绎推广和使用质性和自然的方法归纳和全面理解人类经验和在特定于上下文的设置中的构造含义”(p.69)。他承认了一系列的质性研究方法和替代标准,并得出结论。质性研究的质量和可信度与三个方面有关:严谨的方法、研究者的可信度和对质性研究价值的哲学信仰。(p.584)Venkatesh,Brown,和Bala(2013)提出来混合方法推断质量的混合框架,并提供了定量和质性研究中有效性的几个例子。对于定量研究,他们建议检查设计效度(即内部和外部效度)、测量效度(即信度和结构效度),和推理效度(即统计结论效度);对于质性研究,他们建议检查设计效度(即描述效度、可转让性和可信度),分析效度(即理论效度、可靠性、一致性和似然性)和推理效度(即解释的有效性和可证实性)。然而,他们的工作似乎仍然有一些偏见的范式战争,这个范式战争我们在第二章中描述到的;同样,它也不能被“照原样”应用于评价经典的扎根理论。比如,外部效度,即“因果关系是否适用于人、环境的变化”(p.13),并不适用于经典的扎根理论。外部有效性取决于研究人员的哲学立场,以及研究的理论是否是一个简单的实体理论,受时间、空间和环境的限制;延伸到一个实质性领域的一般实质性理论,或者概念形式化的理论,延伸到不同的实质性领域。

扎根研究方法

基于扎根研究方法的女性创业型领导的新构思 1、扎根理论的起源、发展与思想背景 扎根理论产生并发展于社会科学领域,是一种经典的社会科学定性研究方法,虽然其概念的提出只有几十年的时间,但其形成过程融合了近百年来深厚的西方哲学思想,是种具有深厚理论背景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20世纪60年代,哥伦比亚大学的格拉斯( Barney Glaser) 和芝加哥大学的斯特劳斯(Anselm Strauss)在对死亡问题研究时基于对实证主义研究范式的批判创建了扎根理论的方法体系,并于1967年在他们的专著“扎根理论的发现: 质化研究策略”( The Discovery of Grounded Theory) 中首次提出扎根理论的概念与方法论体系,所谓扎根是指扎根于经验资料来建立理论的方法,扎根理论实质是在研究过程中逐渐形成理论的一整套方法论体系。 经典扎根理论在哲学思想上起源于芝加哥大学米勒的符号互动论,米勒认为社会是通过个体行为和互动而得以繁衍,社会学研究应注重对社会行为意义的研究,强调意义是个体在与他人互动中所创造的。而在社会行为意义的研究中主张对符号互动过程及结果进行描述和解释,从而达到对个人行为的理解。除融合了芝加哥大学的定性研究基因外,扎根理论还融合了哥伦比亚大学社会学量化研究的传统。哥伦比亚大学的社会学研究以定量化的实证主义见长,强调规范的统计分析及解释的逻辑性,要求研究者不仅有清晰的概念架构,而且能系统地将研究资料、研究假设予以编码以及发展相应的验证程序。所以,扎根理论强调研究过程的逻辑性与严密性,是一种定性与定量融为一体的研究方法。 2、经典扎根理论的方法论体系 经典扎根理论方法的主要工作体现在不断的比较和理论抽样过程中。持续比较要求数据收集和分析同步进行,并不断提炼和修正理论,研究者在收集数据时不断发现新问题,根据新问题寻找新的信息源,再进行数据的收集,同时将新收集的数据与前期形成的类别与范畴进行比较,当出现与已有范畴不同的新范畴时进行理论修正,将新范畴纳入理论,如此反复进行直至达到理论饱和。经典扎根理论方法的数据分析与处理过程主要通过开放性译码、主轴性译码和选择性译码过程完成。 开放性编码( Open Coding) 是扎根理论的基础,是对原始资料的初步探索,是经由密集地检测资料来对现象加以命名与类属化,不仅要将收集的资料打散,

关于扎根理论研究方法的述评

Advances in Psychology 心理学进展, 2015, 5, 193-197 Published Online March 2015 in Hans. https://www.360docs.net/doc/ec10973352.html,/journal/ap https://www.360docs.net/doc/ec10973352.html,/10.12677/ap.2015.53027 Comments on Grounded Theory Research Method Chuanjun Gao, Yuelong Zhu Institute of Education, Soochow University, Suzhou Jiangsu Email: xiayula111@https://www.360docs.net/doc/ec10973352.html, Received: Mar. 6th, 2015; accepted: Mar. 23rd, 2015; published: Mar. 30th, 2015 Copyright ? 2015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s://www.360docs.net/doc/ec10973352.html,/licenses/by/4.0/ Abstract Grounded theory has been hailed as a naturalistic research paradigm under the methodology of scientific logic. It has attracted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from the education researchers both at home and abroa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ethod are deriving theory from phenomenon and creating or enriching the existing theory systems. This paper introduces in detail the concept of grounded theory, characteristics, basic process and compares it with other qualitative researches, so as to objectively evaluate its contribution to the psychology, pedagogy. At the same time there are still many limitations. Researchers need to improve and perfect it continually. Keywords Grounded Theory, Qualitative Research, Operation Process 关于扎根理论研究方法的述评 高传俊,朱月龙 苏州大学教育学院,江苏苏州 Email: xiayula111@https://www.360docs.net/doc/ec10973352.html, 收稿日期:2015年3月6日;录用日期:2015年3月23日;发布日期:2015年3月30日 摘要 扎根理论被誉为自然主义研究范式下最具有科学逻辑的方法论,已被国内外越来越多的教育研究者所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