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真菌药物

抗真菌药

抗真菌药 第一节基本概述 一、真菌感染分类:浅部真菌感染、深部真菌感染 1、浅部真菌感染: ①致病菌:各种癣菌引起 ②侵犯组织:皮肤、毛发、指(趾)甲等引起手足癣、体癣、股癣、叠瓦癣、甲癣、头癣、黄癣等。 ③特点:浅部真菌感染发病率高。 2、深部真菌感染: ①致病菌:白色念珠菌、新型隐球菌、粗球孢子菌、荚膜组织胞浆菌等。 ②侵犯组织:内脏器官和深部组织 ③特点:发病率虽低但病情严重,病死率较高 二、抗真菌药物分类: 1、按作用分类: ①抗深部:两性霉素B 、咪唑类、三唑类 ②抗浅表:灰黄霉素、制霉菌素、局部应用的咪唑类 2、按化学结构分类: ①唑类: ●咪唑类——克霉唑、咪康唑、酮康唑 ●三唑类——氟康唑、伊曲康唑 ②多烯类:两性霉素B、制霉菌素 ③嘧啶类:氟胞嘧啶 ④烯丙胺类:特比萘芬 ⑤其它类:灰黄霉素 第二节抗真菌药物 (一)抗生素类抗真菌药: 一、两性霉素B : 1、机制: ①与真菌细胞膜的麦角固醇选择性结合,在细胞膜上形成孔道,增加细胞膜通透性,导致细胞内许多 小分子物质外漏,造成细胞死亡。 ②细菌的细胞膜不含固醇,故对细菌无作用 ③哺乳动物的红细胞、肾小管上皮细胞的细胞膜含有固醇→溶血、肾脏损害等毒性反应。 本药与真菌细胞膜上的麦角固醇亲和力大于对哺乳动物细胞膜固醇的亲和力,故毒性相对低。 2、药理作用: ①广谱:对多种深部真菌如新型隐球菌、白色念珠菌、粗球孢子菌、荚膜组织胞浆菌、皮炎芽生菌、 孢子丝菌、曲霉茵、毛霉菌具有良好的抗菌作用(几乎对所有真菌均有抗菌活性) ②高浓度有杀菌作用。 3、体内过程: ①口服及肌注均难吸收,静脉滴注 ②不易透过BBB 4、临床应用: ①深部:静脉滴注用于全身或内脏真菌感染 ②真菌性脑膜炎:除静脉滴注外,还需鞘内注射

常用抗真菌药物简介

常用抗真菌药物简介 自发现第一个抗真菌抗生素灰黄霉素以来,抗真菌药物领域已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已有各种抗真菌药物相继应用于临床,它们有着不同的作用机制和治疗效果,这些药物对真菌病的防治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由于疗效、安全性、耐药性等问题的出现,现有的抗真菌药物仍远远不能满足需要。因此,仍需新的高效安全抗真菌药物问世。从目前来看,较有前途的抑制真菌细胞膜麦角固醇合成与干扰真菌细胞壁合成的两大类药物。此外,像两性霉素B等抗菌活性强但不良反应严重的老药也在不断得到改进。分类目前常用的抗真菌药物根据不同的作用机制可分为:①作用于真菌细胞膜,干扰真菌细胞膜麦角固醇的合成(如唑类、丙烯胺类和吗啉类)以及损害细胞膜脂质结构及其功能的药物(如多烯类);②影响真菌细胞壁合成的药物(如卡泊芬净);③干扰真菌核酸合成的药物(如5-氟胞嘧啶,灰黄霉素);④作用机制尚未明确的药物(如碘化钾等)。 按抗真菌药物的结构类型的不同分为:①唑类(包括三唑类和咪唑类,氟康唑、酮康唑、伊曲康唑、益康唑、咪康唑等);②丙烯胺类(特比萘芬、萘替芬等);③吗啉类(阿莫罗芬等); ④多烯类(两性霉素B、制霉菌素等);⑤其他类(灰黄霉素、5-氟胞嘧啶、碘化钾、环吡酮胺、卡泊芬净等)。 唑类药物(azoles) 这类药物有共同的N-碳置换的咪唑或三唑环,包括三唑类和咪唑类两大类。唑类药物是近20年来发展较快的一类抗真菌药物,在近年来防治真菌感染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唑类药物的作用部位在真菌的细胞膜。这类药物通过抑制细胞色素P450依赖酶,使麦角固醇合成受阻从而破坏了真菌细胞的完整性;同时使甲基化的固醇堆积,这样则改变了真菌细胞膜的化学成分,使其通透性发生变化,从而阻止了真菌细胞的生长繁殖。有些唑类药物在高浓度时可直接破坏真菌细胞膜,导致细胞内容物外露,发挥杀菌作用这类药物可外用治疗皮肤癣菌病、皮肤粘膜念珠菌病等。系统用药治疗严重的浅部真菌病和深部真菌病等。唑类药物中供外用的有:克霉唑、益康唑、咪康唑、联苯苄唑、酮康唑等。供系统 使用的包括:酮康唑、咪康唑、伊曲康唑、氟康唑、伏立康唑等。 酮康唑ketokonazole 酮康唑是第一个可口服使用的咪唑类广谱抗真菌药物。抗菌谱酮康唑具有广谱抗真菌作用。对皮肤癣菌、糠秕孢子菌、念珠菌属、酵母菌、皮炎芽生菌、粗球孢子菌、荚膜组织胞浆菌、巴西副球孢子菌有抗菌作用。对曲霉、毛霉无抗菌作用。 药代动力学特点该药在胃肠道容易吸收,口服400mg 2小时后,血药浓度达5~6mg/l,但是个体差异较大。胃酸可促进药物吸收,当胃酸分泌减少或与抑制胃酸分泌的药物同时服用时药物吸收减少。口服酮康唑后,药物可分布在皮脂,尿液、乳汁中;但在脑脊液中含量甚微。 临床应用在伊曲康唑与氟康唑问世之前,口服酮康唑是治疗慢性皮肤粘膜念珠菌病的首选药物,但由于其长期服药引起的肝毒性以及停药后复发的问题,临床上限制了对它的使用。现临床可用于念珠菌病、花斑癣、皮肤癣菌病、球孢子菌病、副球孢子菌病、组织胞浆菌病等的治疗。对孢子丝菌病、着色芽生菌病一般无效,对曲霉病、毛霉病以及足菌肿无效。不良反应10%的患者服常规剂量的酮康唑后出现厌食、恶心、呕吐等胃肠道反应。当口服剂量大于800mg/d时,不良反应的发生率高达50%。与食物同时服用或在夜间服药有助于提高对药物的耐受性。肝功能异常、药物性肝炎是酮康唑较重的不良反应。表现为血清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碱性磷酸酶、乳酸脱氢酶升高,可持续数周;肝活检程肝炎样损害。用药期间应注意检查肝功能(2次/月),尤其要注意碱性磷酸酶的变化。大剂量(大于800mg/d)服用酮康唑能抑制肾上腺与睾丸类固醇激素的合成,引起脱发、性欲减退及男性

抗真菌药物分类及临床用药特点总结(收藏)

抗真菌药物分类及临床用药特点总结(收藏) 一、抗真菌药物及抗菌谱 二、真菌感染选药原则 1.根据病原体选择敏感抗生素 2.根据感染类型选择用药 三、不同药物用药特点 真菌感染不容小觑,及时而有效的抗真菌治疗对缓解病情和改善预后有着重要意义。但抗真菌药物选择太多,现将抗真菌具体药物、选药原则、药物的不良反应等方面进行总结,建议收藏。 一、抗真菌药物及抗菌谱 抗真菌药物分为六大类,其中两性霉素及脂质体、氟胞嘧啶、吡格类、棘白菌素类主要用于治疗深部真菌感染,制霉菌素、丙烯胺类(特比萘芬)、灰黄霉素用于治疗皮肤、指甲、趾甲等的表浅真菌感染。 各类抗真菌药物的特点: ●两性霉素B的抗真菌谱最广,几乎对所有真菌均有抗菌活性,唯一缺陷为对卡氏肺孢子虫无抗真菌活性。 ●三唑类药物如伊曲康唑、伏立康唑、泊沙康唑、雷夫康唑的抗菌谱较广,但对卡氏肺孢子虫也无抗菌活性。 ●棘白菌素类的药物对卡氏肺孢子虫有活性,但对新型隐球菌无抗菌谱。 ●氟康唑的抗菌谱比较少。

●两性霉素B、三个三唑类药物、三个棘白菌素类的药物对烟曲酶都有抗真菌活性,但对毛霉、根酶和镰刀霉只有两性霉素B才有抗真菌活性。 抗真菌药物特点总结如下图:

注:妊娠A类:在孕妇中研究证实无危险性; 妊娠B类:动物实验无危险性但人体研究资料不足,或动物有危险性但人无危险性;妊娠C类:动物研究有毒性但人体研究资料不充分,有指征时需权衡受益大于风险后可使用; 妊娠D类:证实对人类有危险性,但收益大于风险且有指征时可用。 二、真菌感染选药原则 1.根据病原体选择敏感抗生素 ①致病性真菌:组织胞浆菌、粗球孢子菌、马尔菲尼青霉菌、皮炎芽生菌、暗色真菌、足分枝菌、孢子丝菌; ②条件致病菌:念珠菌属、隐球菌属、曲霉菌、毛霉菌、放线菌、奴卡菌属。国内前三种多见。

常见抗真菌药物比较

常见抗真菌药物比较 申 克 孢 子 丝 菌 ± + - - + 8

1、氟康唑、伊曲康唑、伏立康唑、棘白菌素、多烯类抗菌谱摘自于第39版桑福德抗微生物治疗指南,咪康唑、丙烯胺类抗菌谱搞自于产品说明书; 2、-无活性;±可能有活性;+有活性,三线治疗(至少临床有效);++有活性,二线用药(临床作用稍差);+++有活性,一线用药(临床常常有效); 3、棘白菌素类、伏立康唑、多烯类尿中浓度很低; 表2,真菌药物不良反应比较 8

抗真菌药物严重不良反应汇总(不良反应分系统排序) 胃肠道反应: 特比奈芬>咪康唑>两性霉素B >两性霉素B脂质体>伊曲康唑>伏立康唑、氟康唑>米卡芬净、卡泊芬净肝功能不良反应: 两性霉素B >两性霉素B脂质体>卡泊芬净、米卡芬净>伊曲康唑>伏立康唑>氟康唑 米卡芬净说明书中黑框警告:有严重肝损害的报道,有导致肝脏肿瘤的潜在风险。 肾功能不良反应: 两性霉素B >两性霉素B脂质体>伊曲康唑>伏立康唑>氟康唑>卡泊芬净、米卡芬净 8

表3,真菌药代动力学比较 8

8

备注:该表格数据来源于各产品说明书 与细菌感染性比较,侵袭性真菌感染发病隐匿、不易诊断,抗真菌治疗目标性差,合理使用抗真菌药物已经成为临床严峻的挑战。临床医师需要加强对侵袭性真菌感染的关注,掌握不同类别抗真菌药物特点,合理使用。 临床可供使用的治疗侵袭性真菌感染的药物有如下几类,各自特点不同,需要注意选择。 两性霉素B及其脂类制剂 两性霉素B是最早应用于临床的治疗侵袭性新型真菌感染药物,其普通制剂为去氧胆酸盐,不良反应明显。近年来开发的两性霉素B脂制剂安全性明显提高,成为临床重要的侵袭性真菌感染治疗药物。这些制剂包括两性霉素B脂质复合体、两性霉素B胶质分散体、两性霉素B脂质体。 该类制剂特点为:①药物易分布于网状内皮组织,肝、脾和肺组织中,减少肾组织浓度,低血钾少见,肾毒性均低于普通制剂。②临床可应用较高剂量,一般3~6mg/(kg.d),滴速相对快。③长程用于艾滋病病人,对曲霉菌、隐球菌、念珠菌的耐受性好。④脂类制剂的剂量为常规制剂的3~5倍时,治疗念珠菌菌血症和隐球菌脑膜炎的疗效与常规制剂相仿。 三唑类抗真菌药物 8

常见抗真菌药物比较

常见抗真菌药物比较 表1,常见抗真菌药物抗菌谱比较 1、氟康唑、伊曲康唑、伏立康唑、棘白菌素、多烯类抗菌谱摘自于第39版桑福德抗微生物治疗指南,咪康唑、丙烯胺类抗菌谱搞自于产品说明 2、-无活性;±可能有活性;+有活性,三线治疗(至少临床有效);++有活性,二线用药(临床作用稍差);+++有活性,一线用药(临床常常

有效); 3、棘白菌素类、伏立康唑、多烯类尿中浓度很低;

胃肠道反应: 特比奈芬>咪康唑>两性霉素B >两性霉素B脂质体>伊曲康唑>伏立康唑、氟康唑>米卡芬净、卡泊芬净肝功能不良反应: 两性霉素B >两性霉素B脂质体>卡泊芬净、米卡芬净>伊曲康唑>伏立康唑>氟康唑 米卡芬净说明书中黑框警告:有严重肝损害的报道,有导致肝脏肿瘤的潜在风险。 肾功能不良反应: 两性霉素B >两性霉素B脂质体>伊曲康唑>伏立康唑>氟康唑>卡泊芬净、米卡芬净

与细菌感染性比较,侵袭性真菌感染发病隐匿、不易诊断,抗真菌治疗目标性差,合理使用抗真菌药物已经成为临床严峻的挑战。临床医师需要加强对侵袭性真菌感染的关注,掌握不同类别抗真菌药物特点,合理使用。 临床可供使用的治疗侵袭性真菌感染的药物有如下几类,各自特点不同,需要注意选择。 两性霉素B及其脂类制剂 两性霉素B是最早应用于临床的治疗侵袭性新型真菌感染药物,其普通制剂为去氧胆酸盐,不良反应明显。近年来开发的两性霉素B脂制剂安全性明显提高,成为临床重要的侵袭性真菌感染治疗药物。这些制剂包括两性霉素B脂质复合体、两性霉素B胶质分散体、两性霉素B脂质体。 该类制剂特点为:①药物易分布于网状内皮组织,肝、脾和肺组织中,减少肾组织浓度,低血钾少见,肾毒性均低于普通制剂。②临床可应用较高剂量,一般3~6mg/(kg.d),滴速相对快。③长程用于艾滋病病人,对曲霉菌、隐球菌、念珠菌的耐受性好。④脂类制剂的剂量为常规制剂的3~5倍时,治疗念珠菌菌血症和隐球菌脑膜炎的疗效与常规制剂相仿。 三唑类抗真菌药物 此类药物包括氟康唑、伊曲康唑、伏立康唑、泊沙康唑等,氟康唑已在临床应用多年,主要对酵母样菌具有抗菌活性,对曲霉缺乏抗菌作用。由于长期应用,部分真菌已产生耐药性,临床必须加以关注。 伊曲康唑对深部真菌与浅表真菌都有抗菌作用,对皮肤癣菌、酵母菌、曲霉菌属、组织胞浆菌属、巴西副球孢子菌、申克孢子丝菌、着色真菌属、枝孢霉属、皮炎芽生菌以及各种其他的酵母菌和真菌感染有效。目前已有胶囊、口服液和静脉注射三种剂型。胶囊吸收较差,以羟丙基环糊精为助溶剂的口服液,生物利用度可达55%。伊曲康唑脂溶性强,在肺、肾脏、肝脏、骨骼、胃、脾脏和肌肉中的药物浓度比血浆浓度高2~3倍。主要在肝脏中代谢,主要代谢产物为有活性的羟基伊曲康唑,平均终末半衰期为33h。口服液与注射液可应用于侵袭性真菌感染,如曲霉病、芽生菌病、组织胞浆菌病、球孢子菌病,亦用于AIDS患者隐球菌病的长程治疗和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患者真菌感染的预防与治疗。常见不良反应为胃肠道不适,如厌食、恶心、腹痛和便秘。较少见的副作用包括头痛、可逆性肝酶升高、月经紊乱、头晕和过敏反应。 伏立康唑是从氟康唑衍生的三唑类抗真菌药,抗菌谱广、抗菌作用强。对念珠菌属、新型隐球菌和毛孢子菌均有良好的抑制活性;对一些霉菌,以及荚膜组织胞浆菌等都有抑制作用,对足放线病菌属、镰刀菌属也具有抗菌活性。本品口服后迅速吸收,血浆达峰时间为1~2h,生物利用度高达96%,蛋白结合率58%,食物可影响本品的吸收,因此应在进食后1~2h服用。给予负荷剂量后,24h内其血药浓度接近稳态浓度。在组

唑类抗真菌药

唑类抗真菌药 唑类抗真菌药包括咪唑类和三唑类。广谱抗真菌药,对白色念珠菌属、着色真菌属、球孢子菌属、组织胞质菌属、孢子丝菌属和新型隐球菌等有较强的抗菌活性,对曲霉菌有一定的抗菌活性,但对毛霉菌无效。 咪唑类有克霉唑、咪康唑和酮康唑等,主要为局部用药; 三唑类有氟康唑和伊曲康唑,广谱、高效、低毒。其中氟康唑用作治疗深部真菌药。 咪康唑又称双氯苯咪唑、达克宁。 为广谱抗真菌药。 静脉给药治疗多种深部真菌病。可作为两性霉素B和酮康唑无效或不能耐受时的替代药,而且必须住院治疗。 局部用药治疗皮肤粘膜真菌感染,疗效优于制霉菌素。 本药毒性较大,最常见的是胃肠道紊乱、恶心、呕吐,并已有因肝毒性而致死的报道,也可见血液及中枢神经系统方面的毒性。 注射过程可发生寒战、高热、过敏反应、心律不齐。静脉给药可致血栓性静脉炎。 酮康唑 酮康唑是人工合成的广谱抗真菌药。 对各种浅部和深部真菌均有抗菌活性。对白色念珠菌和表浅癣菌作用较强。 用于治疗多种浅部真菌感染,疗效比灰黄霉素和两性霉素B稍强或相似。 但对深部白色念珠菌感染不如两性霉素B。 氟康唑 氟康唑为三唑类广谱抗真菌药,抗菌谱与酮康唑相似,体内抗菌活性比酮康唑强10-20倍,但体外抗菌作用不如酮康唑。 本药既可口服,也可静脉给药。口服易吸收,体内分布广,可通过血脑屏障进入脑脊液及脑实质,脑脊液中浓度为血浓度的60%。主要从肾排泄,t1/2约达25-30h。 本药对皮肤真菌病和深部真菌病均有效,主要用于各种念珠菌、隐球菌及各种真菌引起的脑膜炎,艾滋病患者口腔、消化道念珠菌病等。

不良反应少,有轻度消化系统反应、过敏反应、头痛、头晕、失眠等,可出现一过性血尿素氮、肌酐及转氨酶升高。 本药可使苯妥英钠、环孢素、齐多夫定、华法林和磺酰脲类的血药浓度增加。 伊曲康唑 伊曲康唑属三唑类广谱抗真菌药,对浅部、深部真菌感染均有抗菌作用,抗真菌作用比酮康唑强。并且抗菌谱较酮康唑更广。 可用于许多浅部的真菌感染,包括念珠菌阴道炎,口腔、皮肤真菌感染,如体癣、股癣、花斑癣等,尤其适合治疗甲真菌病,治愈率高而复发率低。 对深部真菌病,如芽生菌病、球孢子菌病、荚膜组织胞质菌病、副球孢子菌病和黄色酵母菌病等疗效较好。 不良反应较轻,患者多能耐受,主要有胃肠反应,少见有头痛、头晕、红斑、皮肤瘙痒、血管神经性水肿等。 偶见一过性肝功能异常,主要为血清转氨酶的升高,停药后上述症状可消退。 与特非那定和阿司咪唑合用时可发生严重的心律失常(尖端扭转型心律失常)。

常见抗真菌药物比较最新版本

常见抗真菌药物比较 编辑版word

表1,常见抗真菌药物抗菌谱比较 1、氟康唑、伊曲康唑、伏立康唑、棘白菌素、多烯类抗菌谱摘自于第39版桑福德抗微生物治疗指南,咪康唑、丙烯胺类抗菌谱搞自于产品说明书; 2、-无活性;±可能有活性;+有活性,三线治疗(至少临床有效);++有活性,二线用药(临床作用稍差);+++有活性,一线用药(临床常常有效); 3、棘白菌素类、伏立康唑、多烯类尿中浓度很低; 表2,真菌药物不良反应比较 编辑版word

抗真菌药物严重不良反应汇总(不良反应分系统排序) 胃肠道反应: 特比奈芬>咪康唑>两性霉素B >两性霉素B脂质体>伊曲康唑>伏立康唑、氟康唑>米卡芬净、卡泊芬净肝功能不良反应: 两性霉素B >两性霉素B脂质体>卡泊芬净、米卡芬净>伊曲康唑>伏立康唑>氟康唑 编辑版word

米卡芬净说明书中黑框警告:有严重肝损害的报道,有导致肝脏肿瘤的潜在风险。肾功能不良反应: 两性霉素B >两性霉素B脂质体>伊曲康唑>伏立康唑>氟康唑>卡泊芬净、米卡芬净表3,真菌药代动力学比较 编辑版word

编辑版word

备注:该表格数据来源于各产品说明书 与细菌感染性比较,侵袭性真菌感染发病隐匿、不易诊断,抗真菌治疗目标性差,合理使用抗真菌药物已经成为临床严峻的挑战。临床医师需要加强对侵袭性真菌感染的关注,掌握不同类别抗真菌药物特点,合理使用。 临床可供使用的治疗侵袭性真菌感染的药物有如下几类,各自特点不同,需要注意选择。 两性霉素B及其脂类制剂 两性霉素B是最早应用于临床的治疗侵袭性新型真菌感染药物,其普通制剂为去氧胆酸盐,不良反应明显。近年来开发的两性霉素B脂制剂安全性明显提高,成为临床重要的侵袭性真菌感染治疗药物。这些制剂包括两性霉素B脂质复合体、两性霉素B胶质分散体、两性霉素B脂质体。 编辑版word

常见抗真菌药物比较

常见抗真菌药物比较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89K-LLS98YT-SS8CB-SSUT-SST108】

常见抗真菌药物比较 表1,常见抗真菌药物抗菌谱比较 1、氟康唑、伊曲康唑、伏立康唑、棘白菌素、多烯类抗菌谱摘自于第39版桑福德抗微生物治疗指南,咪康唑、丙烯胺类抗菌谱搞自于产品说明书; 2、-无活性;±可能有活性;+有活性,三线治疗(至少临床有效);++有活性,二线用药(临床作用稍差);+++有活性,一线用药(临床常常有效); 3、棘白菌素类、伏立康唑、多烯类尿中浓度很低; 表2,真菌药物不良反应比较

抗真菌药物严重不良反应汇总(不良反应分系统排序) 胃肠道反应: 特比奈芬>咪康唑>两性霉素B >两性霉素B脂质体>伊曲康唑>伏立康唑、氟康唑>米卡芬净、卡泊芬净 肝功能不良反应: 两性霉素B >两性霉素B脂质体>卡泊芬净、米卡芬净>伊曲康唑>伏立康唑>氟康唑 米卡芬净说明书中黑框警告:有严重肝损害的报道,有导致肝脏肿瘤的潜在风险。 肾功能不良反应:

两性霉素B >两性霉素B脂质体>伊曲康唑>伏立康唑>氟康唑>卡泊芬净、米卡芬净表3,真菌药代动力学比较

备注:该表格数据来源于各产品说明书 与细菌感染性比较,侵袭性真菌感染发病隐匿、不易诊断,抗真菌治疗目标性差,合理使用抗真菌药物已经成为临床严峻的挑战。临床医师需要加强对侵袭性真菌感染的关注,掌握不同类别抗真菌药物特点,合理使用。 临床可供使用的治疗侵袭性真菌感染的药物有如下几类,各自特点不同,需要注意选择。 两性霉素B及其脂类制剂 两性霉素B是最早应用于临床的治疗侵袭性新型真菌感染药物,其普通制剂为去氧胆酸盐,不良反应明显。近年来开发的两性霉素B脂制剂安全性明显提高,成为临床重要的侵袭性真菌感染治疗药物。这些制剂包括两性霉素B脂质复合体、两性霉素B胶质分散体、两性霉素B脂质体。 该类制剂特点为:①药物易分布于网状内皮组织,肝、脾和肺组织中,减少肾组织浓度,低血钾少见,肾毒性均低于普通制剂。②临床可应用较高剂量,一般3~6mg/,滴速相对快。③长程用于艾滋病病人,对曲霉菌、隐球菌、念珠菌的耐受性好。④脂类制剂的剂量为常规制剂的3~5倍时,治疗念珠菌菌血症和隐球菌脑膜炎的疗效与常规制剂相仿。 三唑类抗真菌药物

常见抗真菌药物比较完整版

常见抗真菌药物比较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常见抗真菌药物比较 表1,常见抗真菌药物抗菌谱比较 1、氟康唑、伊曲康唑、伏立康唑、棘白菌素、多烯类抗菌谱摘自于第39版桑福德抗微生物治疗指南,咪康唑、丙烯胺类抗菌谱搞自于产品说明 2、-无活性;±可能有活性;+有活性,三线治疗(至少临床有效);++有活性,二线用药(临床作用稍差);+++有活性,一线用药(临床常常有效);

3、棘白菌素类、伏立康唑、多烯类尿中浓度很低;

胃肠道反应: 特比奈芬>咪康唑>两性霉素B >两性霉素B脂质体>伊曲康唑>伏立康唑、氟康唑>米卡芬净、卡泊芬净肝功能不良反应: 两性霉素B >两性霉素B脂质体>卡泊芬净、米卡芬净>伊曲康唑>伏立康唑>氟康唑 米卡芬净说明书中黑框警告:有严重肝损害的报道,有导致肝脏肿瘤的潜在风险。 肾功能不良反应: 两性霉素B >两性霉素B脂质体>伊曲康唑>伏立康唑>氟康唑>卡泊芬净、米卡芬净

与细菌感染性比较,侵袭性真菌感染发病隐匿、不易诊断,抗真菌治疗目标性差,合理使用抗真菌药物已经成为临床严峻的挑战。临床医师需要加强对侵袭性真菌感染的关注,掌握不同类别抗真菌药物特点,合理使用。 临床可供使用的治疗侵袭性真菌感染的药物有如下几类,各自特点不同,需要注意选择。 两性霉素B及其脂类制剂 两性霉素B是最早应用于临床的治疗侵袭性新型真菌感染药物,其普通制剂为去氧胆酸盐,不良反应明显。近年来开发的两性霉素B脂制剂安全性明显提高,成为临床重要的侵袭性真菌感染治疗药物。这些制剂包括两性霉素B脂质复合体、两性霉素B胶质分散体、两性霉素B脂质体。 该类制剂特点为:①药物易分布于网状内皮组织,肝、脾和肺组织中,减少肾组织浓度,低血钾少见,肾毒性均低于普通制剂。②临床可应用较高剂量,一般3~6mg/,滴速相对快。③长程用于艾滋病病人,对曲霉菌、隐球菌、念珠菌的耐受性好。④脂类制剂的剂量为常规制剂的3~5倍时,治疗念珠菌菌血症和隐球菌脑膜炎的疗效与常规制剂相仿。 三唑类抗真菌药物 此类药物包括氟康唑、伊曲康唑、伏立康唑、泊沙康唑等,氟康唑已在临床应用多年,主要对酵母样菌具有抗菌活性,对曲霉缺乏抗菌作用。由于长期应用,部分真菌已产生耐药性,临床必须加以关注。 伊曲康唑对深部真菌与浅表真菌都有抗菌作用,对皮肤癣菌、酵母菌、曲霉菌属、组织胞浆菌属、巴西副球孢子菌、申克孢子丝菌、着色真菌属、枝孢霉属、皮炎芽生菌以及各种其他的酵母菌和真菌感染有效。目前已有胶囊、口服液和静脉注射三种剂型。胶囊吸收较差,以羟丙基环糊精为助溶剂的口服液,生物利用度可达55%。伊曲康唑脂溶性强,在肺、肾脏、肝脏、骨骼、胃、脾脏和肌肉中的药物浓度比血浆浓度高2~3倍。主要在肝脏中代谢,主要代谢产物为有活性的羟基伊曲康唑,平均终末半衰期为33h。口服液与注射液可应用于侵袭性真菌感染,如曲霉病、芽生菌病、组织胞浆菌病、球孢子菌病,亦用于AIDS患者隐球菌病的长程治疗和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患者真菌感染的预防与治疗。常见不良反应为胃肠道不适,如厌食、恶心、腹痛和便秘。较少见的副作用包括头痛、可逆性肝酶升高、月经紊乱、头晕和过敏反应。 伏立康唑是从氟康唑衍生的三唑类抗真菌药,抗菌谱广、抗菌作用强。对念珠菌属、新型隐球菌和毛孢子菌均有良好的抑制活性;对一些霉菌,以及荚膜组织胞浆菌等都有抑制作用,对足放线病菌属、镰刀菌属也具有抗菌活性。本品口服后迅速吸收,血浆达峰时间为1~2h,生物利用度高达96%,蛋白结合率58%,食物可影响本品的吸收,因此应在进食后1~2h服用。给予负荷剂量后,24h内其血药浓度接近稳态浓度。在组织内分布广泛,组织内药物浓度高于血浓度,可通过血脑屏障分布到中枢神经系统。本品消除半衰期为6h,可在肝脏内广泛代谢,80%~90%的

抗真菌药物

克霉唑是一种广谱抗真菌药物,此药口服吸收良好,对皮肤癣菌有较好疗效,主要通过改变真菌细胞膜的通透性而发挥抗真菌作用。制剂有口服和外用两种,适用于各种脚气。有肝病、白细胞降低及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者慎用。 2咪康唑广谱高效抗真菌药物,对大多数致病真菌、腐生性真菌及革兰氏阳性细菌等均有抗菌作用。对皮肤癣菌和皮肤念珠菌所致的各种类型足癣及足真菌病均有良好疗效。本药口服难以吸收,静脉注射及外用治疗疗效较好。它可以抑制真菌细胞膜的麦角固醇合成而使细胞膜受损,通透性增加,从而导致细胞内容物的渗漏,最后使细胞死亡。 3益康唑广谱抗真菌药物,对表皮癣菌、酵母菌、酵母样菌及一些革兰氏阳性菌有抗菌作用。外用于正常皮肤后,甚少全身吸收,大部分外用药物保留在皮肤表面,主要在角质层,其中浓度可超过对皮肤癣菌的最低抑菌浓度,在整个表皮层及真皮中部均可测到抑菌浓度的药物。本药也可口服,它可以干扰真菌细胞膜的合成及破坏真菌的细胞膜系统,使其通透性增加,最后整个细胞溶解。适于皮肤癣菌引起的各种癣病和念珠菌引起的皮肤念珠菌病。 4酮康唑商品名里素劳,广谱抗真菌药物,酮康唑主要靠抑制真菌的麦角固醇合成,从而使得真菌的细胞膜通透性大增,内容物溢出,最后真菌细胞变性死亡。酮康唑吸收依赖足够的胃液,应该在饭后立即服用,注意不要与抑制胃酸分泌和降低胃酸浓度的药同时服用,一般应该间隔两个小时以上,不要与利福平同服。内服酮康唑治疗脚气每日一次性服用200毫克,连服用4~8周。 5伊曲康唑又称斯皮仁诺,广谱三唑类抗真菌药物。为达效果,应该在饭后立即服用。此药有高度嗜脂性及嗜角质的特性,在皮肤内的浓度甚高。该药物可经皮脂腺排出,再经汗腺渗入角质层。停止服药后,皮肤内的伊曲康唑浓度仍能够维持几周。伊曲康唑可在皮肤角质层及黏膜内长期滞留并保持较高浓度。伊曲康唑通过响真菌细胞膜的功能,使其通透性增高,从而最终导致真菌死亡。 6氟康唑商品名大扶康,为新型三唑类广谱抗真菌药物,可口服亦可静滴。氟康唑吸收入体后,均匀分布于各组织、器官和体液,在角质层及甲中具有较持久的高浓度。适用于治疗皮肤癣菌病,隐球菌病,对各类皮肤癣菌均有相同疗效,能够特异性抑制真菌细胞色素,影响真菌细胞麦角固醇的合成,从而破坏真菌细胞的完整结构,使真菌细胞死亡,但对人体中细胞及正常菌群影响甚微。在治疗皮肤真菌感染中,由于剂量小,疗程短,极少出现毒副反应。对浅表真菌病患者可每日50毫克或每周150毫克,一次口服,疗程2~4周,可延到6周。7联苯苄唑为一新型咪唑类外用抗真菌药物。它具有抗菌谱广,其中对皮肤癣菌的作用尤佳。它具有高度嗜脂性,而外用经皮吸收率极低,但在皮肤角质层中的浓度却持续很高,对治疗浅部真菌感染极为有利。它通过对麦角固醇生物合成中的两个阶段的双重抑制作用而抑制真菌,故对真菌的抑制活力远大于其他咪唑类药物。目前应用的联苯苄唑制剂有美克、孚琪等不同名称。 7特比萘芬商品名兰美舒,具有广泛抗真菌作用。它具有嗜脂性,持续用药皮肤各层药物浓度均进行性增加,在皮肤角质层中的浓度远高于多种皮肤癣菌的最低抑菌浓度数倍,即使停药后2~3周仍维持治疗水平。特比萘芬是至今第一个对皮肤癣菌及其他有关真菌既可口服又可外用的杀真菌药物。特比萘芬通过抑制角鲨烯的环氧化作用而导致真菌麦角固醇缺乏和细胞内角鲨烯聚集,最后死亡。它不影响激素和其他药物的代谢,无肝毒性。手足癣口服250毫克,每日1次,用药2~6周。外用霜剂每日2次,连续2周。

抗真菌药的比较

抗真菌类药物 真菌感染分为表浅真菌感染和深部真菌感染两类,表浅感染是由癣菌侵犯皮肤、毛发、指(趾)甲等体表部位造成的,发病率高,危害性较小,多数是有患病的猫狗传染。深部真菌感染是由念珠菌(假丝酵母菌,条件致病菌)和曲霉菌和隐球菌(80%侵犯中枢神经)等侵犯内脏器官及深部组织造成的,今年来有增高的趋势,主要出现在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放化疗、腹膜透析、抗生素大量使用、晚期肿瘤、糖尿病、AIDS、SLE、器官移植等病人。常用抗真菌药按照作用部位分为治疗浅表真菌感染药物有灰黄霉素、克霉唑、咪康唑、酮康唑等。抗深部真菌感染药物有氟胞嘧啶、两性霉素B、制霉菌素、氟康唑、伊曲康唑、卡泊芬净等。 克霉唑、咪康唑(达克宁)基本联合抗生素、皮质激素外用。 酮康唑可口服可外用如采乐和康王, 两性霉素B;仅对深部真菌感染,如系统性念珠菌病、隐球菌病、曲霉病、结合菌病、芽生菌病、巴西副球孢子菌病、球孢子菌病和组织胞浆菌病等,静脉给药,溶媒为5%葡萄糖。但毒副作用多,可出现贫血、高热、寒颤、呕吐、静脉炎、特殊低钾血症、肾功能损害,要进行血钾和肾功监测,给药前应给予解热镇痛药抗组胺药,少量糖皮质激素并用。延长输注时间可提高耐受性,减少肾损害,0.5-1.0mg/kg,视耐受情况隔日增加5mg,避光滴注,滴注时间不少于1h,视情况进行颅内感染的鞘内注射(同制霉素相似,但ARDs太大,抗念珠菌最强)。 酮康唑应特别注意肝脏受损问题,其次会引起肠道刺激症,畏光皮疹头昏。长期使用可引起血中雄激素水平降低和肾上腺皮脂功能受到抑制,受胃酸影响,与抗胃酸药合用会减少其吸收,全身应用受限。 伊曲康唑:针对曲霉、念珠菌属、隐球菌属。转氨酶为正常值5倍时停药,慎用于转氨酶明显升高、活动性肝病、出现过药物性肝损害的患者,肌酐清除率﹤30ml/min,不推荐静脉给药。不良反应头痛、头昏、瘙痒、血管神经性水肿、一过性转氨酶升高、高三酰甘油和低钾血症等,停药后可自行消失。静脉第1-2天,0.2g/次,2次/日;第3-14天,0.2g/次,1次/日,之后序贯口服口服液,0.2g,每日2次,至病灶完全吸收。 氟康唑:深浅部均可。抗真菌谱包括念珠菌属(主要为白念珠菌,对平滑念珠菌属效果下降,对克柔念珠菌几乎无效)、隐球菌属,对曲霉(丝状)无效。侵袭性真菌感染念珠菌占91.4%(白念珠菌40-60%),曲霉占5.9%,但病死率极高。药效是酮康唑的5-20倍,不良反应较轻,长期会出现一过性转氨酶升高,肌酐清除率﹤50ml/min,剂量减半,。唯一可透过血脑屏障治疗真菌性脑膜炎的常用抗真菌药。侵袭性念珠菌0.4-0.8g/d,念珠菌预防0.2g/d,疗程不宜超过2-3周。可明显增加他克莫司、环孢素、西沙比利、利血平、华法林、磺酰脲类的血药浓度。 卡泊芬净:适用于发热性中性粒细胞减少患者疑似真菌感染的经验治疗,并用于侵袭性念珠菌、念珠菌血症、和其他疗法难控制或不能耐受的侵袭性曲霉病,对新生隐球菌、毛霉、镰刀霉属无活性。可导致血胆红素升高,几乎不影响肾功。首日给予70mg/d负荷剂量,维持剂量50mg/d,输注时间不少于1h。中度肝功损害为35m/d,肾功能损害不减量。

抗真菌药物的发展历程

抗真菌药物的发展历程 0945051185 药学一班冯霞兰 真菌在自然界大量存在,大多数存在于土壤或动植物尸体中,在有机物矿化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真菌感染是一种常见病,特别是居住环境较差、卫生习惯不好、气候潮湿、生活质量低下的人群更容易发生。真菌感染分为浅表真菌感染和深部真菌感染。发生在皮肤、黏膜、皮下组织被称之为浅表层感染,侵害人体的黏膜深处、内脏、泌尿系统、脑和骨骼等为深部感染。 由于抗生素的大量使用或滥用、皮质激素作为免疫抑制剂的大量应用以及器官移植或诸如白血病、艾滋病等严重疾病,深部脏器的真菌感染发病率越来越高,也越来越严重,因而对抗真菌药物的研究与开发日益受到重视。临床上抗真菌药物按结构不同可分为:抗真菌抗生素、唑类抗真菌药物及其他抗真菌药物。 1.抗真菌抗生素 抗真菌抗生素分为多烯类和非多烯类,多烯类抗真菌药物的发展始于1950 年,当时科学家从土壤微生物诺尔斯链霉菌中分离出一种具有抗霉菌活性的四烯物——制霉菌素,从而引发了人们对抗真菌药物的研究。从1951年至今已经发现由放线菌产生60多种多烯类抗生素,其中代表药物为两性霉素B。两性霉素B系于1955 年从委内瑞拉奥里诺科河谷的结节链霉菌发酵产物中发现的一种七烯化合物,抗真菌谱广,对多种深部真菌感染相关真菌如白色念珠菌、新

型隐球菌、球孢子菌、荚膜组织胞浆菌等都具有良好的抑制作用,高浓度时还有杀菌作用,可用作这些真菌引起的系统性感染首选治疗药物。然而两性霉素B显著的毒副作用限制了其临床应用。为了降低两性霉素B的毒性、同时保留其广谱抗真菌活性,人们开始开发两性霉素B的新剂型:1983年研制成功两性霉素B脂质体制剂,并进行了用于治疗真菌感染的动物模型实验;1988年上市的两性霉素B脂质复合体制剂具有较优的治疗指数。近年来,两性霉素B的新剂型开发又取得了新进展,如两性霉素B 胶质分散体和纳米制剂等。 非多烯类抗生素主要对浅表真菌感染有效,其代表药物主要为灰黄霉素和西可宁。灰黄霉素对皮肤真菌有效,但有一定毒性,一般只可外用。西可宁用于浅表真菌感染,疗效与灰黄霉素相似,不良反应少见。 2.唑类抗真菌药物 唑类抗真菌药物为近年发展起来的一类合成抗真菌药,于60年代末问世,克霉唑和咪康唑为这类药物的先驱。克霉唑原是一个广谱口服抗真菌药物,1971年Bodey回顾克霉唑的药理作用和体内活性,指出其口服吸收不规则、剂量与药物浓度不成线性关系,不适用于全身给药,仅局部应用于治疗皮肤黏膜真菌感染。1978年Jassen研究组报道了另一个唑类抗真菌药—酮康唑,后对酮康唑进行结构改造,于1984年发现了对曲霉有效的伊曲康唑。1985年又发现了氟康唑,并有三项研究阐述了其体内外活性以及治疗系统及局部念珠菌感染的潜在效用。1988年报道的SM-8668/SCH39304临床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