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的细胞和组织动物体结构与功能基本单位细胞

动物的细胞和组织动物体结构与功能基本单位细胞
动物的细胞和组织动物体结构与功能基本单位细胞

第一章动物的细胞和组织

1. 动物体结构与功能基本单位——细胞

2. 动物细胞周期与细胞分裂

3. 动物细胞的分化

4. 多细胞动物的组织、器官和系统

1 动物体结构与功能基本单位——细胞

细胞的发现及细胞学说的建立

细胞的发现

细小的细胞肉眼是看不见的,必须借助显微镜。

英国Robert Hooke (1665)自行设计制造了显微镜,在观察了软木薄片后,第一次表述了所看到的类似蜂巢的封闭状小室(实际为纤维质的细胞壁),并称之为cell。

荷兰Leeuwenhoek用改进的显微镜观察并发现了许多细菌、原生动物及动植物细胞,在1674年认识到了细胞核,同时还有其他一些科学家对细胞进行过研究。早期这种借助显微镜对细胞的观察持续了170多年,为细胞学说积累了丰富的资料。

细胞学说的建立:

1838——1839年,德国动物学家Schwann、植物学家Schleiden几乎同时分别对动植物研究后,提出了细胞学说:一切植物和动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的基本单位。

细胞学说提出的意义

人们通常认为:现代生物学的三大基石:细胞学说、进化论、遗传学。其中细胞学说又是生物学其他学科研究的基础。

细胞学说带动了生物科学和医学的发展,对整个生物学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促进和指导作用。细胞学的进一步发展需要有先进的研究技术,如:电子显微镜、分子生物学技术等极大地推动了细胞学研究。

细胞的基本感念

1.2.1 原生质

指细胞内所含的生活物质,由细胞膜包围,包括细胞核(nucleus)及其周围的细胞质(cytoplasm)。

1.2.2 细胞的大小和形状

细胞大小一般在10-100微米。最大的10厘米,如鸵鸟蛋;最小的微米,如支原体,衣原体等,必须借助显微镜观察。

细胞形状是多样性,举例说明。

1.2.3细胞的化学组成(自学)

细胞的基本结构

细胞按结构复杂程度可分为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两大类,如:细菌、蓝藻、支原体、放线菌等,由一个细胞组成,细胞小,为典型真核细胞的1/10,进化上古老(32亿年),胞内没有由膜包被的结构,如细胞核,线粒体等;真核生物是由原核细胞生物进化而来(17亿年),有一个或多个细胞构成,真核细胞结构复杂,又可分为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

1.3.1 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的比较(结构)

原核细胞真核细胞

细胞壁蛋白质、磷脂、脂多糖、粘肽等

细胞膜两个致密层及中间透明区

细胞质核糖核酸和蛋白质,无高尔基体、细胞器的结构:有线粒体、

线粒体和内质网等细胞器(极少例外)叶绿体、内质网、

高尔基体、溶酶体、

微管、微丝等。

细胞核脱氧核糖核酸纤丝组成,无核膜,无核仁有明显的核仁和核膜

1.3.2 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的比较(结构)

相同点:细胞膜、核膜、染色质、核仁、线粒体、高尔基体、内质网与核糖体、微管与微丝等形态结构与成分相同,功能一样。

区别:动物细胞没有细胞壁、液泡与叶绿体等结构,但有中心粒(体)。

连接方式的比较:

多细胞动物体内,一群相同或相似的细胞之间或细胞与非细胞物质之间以一定的形式连接,形成特定的结构,才能行使一定的功能。

植物细胞:胞间连丝(提问)。

动物细胞:细胞连接,连接方式有3种:桥粒、紧密连接、间隙连接(P19)桥粒:在电镜下观察,上皮细胞之间,如皮肤、子宫颈等处的上皮细胞之间的连接方式,呈纽扣状的斑块结构,这种结构就是桥粒。桥粒与细胞质溶胶中的中间纤维连接,间接地连成相邻细胞的细胞骨架。

紧密连接:是指相邻细胞之间的细胞膜紧密靠拢,膜之间不留空隙。使细胞层成为一个完整的膜系统,完全封闭了细胞之间的通道,防止物质从细胞之间通过。例如,肠壁的上皮细胞之间就有紧密连接,阻止了肠内与代谢无关的物质从细胞之间通过。

间隙连接:是动物细胞间最多的连接方式。是指两细胞之间存在间隙(很窄,2—4nm之间)。有一系列的通道贯穿在间隙之间,细胞质通过细胞之间存在的间隙相通。只有离子和小分子物质可以通过间隙连接。

1.3.3 动物细胞的基本结构

1.3.3.1 细胞膜(cell membrane)

膜的流动性。膜蛋白和膜脂均可侧向运动;

膜蛋白分布的不对称性,有的镶嵌在膜表面,有的嵌入和横跨磷脂双分子层。

具有极性头部和非极性尾部的磷脂分子在水相中具有自发形成封闭的膜系统的性质,以疏水性尾部相对,极性头部朝向水相的磷脂双分子层是组成生物膜的基本构成成分。

蛋白分子以不同的方式镶嵌在磷脂双分子中或结合在其表面。

生物膜可以看成是蛋白质在双层脂分子中的二维溶液。

1.3.3.2 细胞质(cytoplasmic matrix)

包括细胞质基质和细胞器。

细胞质基质:

细胞质中除细胞器以外的胶状物质。主要成分有数千种酶和细胞质骨架。

功能:

酶,许多中间代谢过程在这里进行,如:糖酵解过程,磷酸戊糖途径、糖醛酸、糖原的合成与分解、蛋白质的合成、修饰与降解等等。

细胞质骨架(微丝和微管)不仅维持细胞的形态(如红细胞的微管成束平行排列于盘形细胞的周缘,红细胞成双凹型)、细胞的运动(如有丝分裂的纺锤体,纤毛与鞭毛的微管)、而且在物质的运输、能量与信息的传递中起着作用,同时还为细胞质基质中其他物质提供了锚定位点。

细胞器:

植物细胞中特有的细胞壁、液泡与叶绿体等结构考照P15页相关介绍(自学)。

2 动物细胞周期与细胞分裂

细胞周期(cell cycle):

多细胞生物从一个细胞(即受精卵或合子)经过连续的有丝分裂才能成为一个多细胞动物。

细胞由一次分裂结束到下一次分裂结束为止,称为细胞周期,一个细胞周期是一个细胞的整个生命过程,即由1个老的细胞变成了2个新的细胞。

人们最初从细胞形态变化考虑,将一个细胞周期简单地分为一个有丝分裂期(mitosis)和一个分裂间期(interphase),这两个时期是相互延续的。分裂间期又根据DNA的复制分为3个时期。在分裂间期的特定时期,DNA合成复制,称为合成期即S期(synthesis),主要完成DNA的复制和部分蛋白质的合成。在S期之前和S期之后分别称为合成前期即G1期(presynthetic phase)和合成后期即G2期(postsynthetic phase)。

一般认为在G1期合成DNA复制所需要的酶和底物、RNA等,而G2期为有丝分裂做准备,主要是合成纺锤体和星体的蛋白质,准备分裂期所需的能量。

细胞分裂间期所需要的时间远较分裂期为长。

细胞已经分化执行特殊的机能时,常不再进行分裂,但在某些刺激下,如创伤愈合中,又重新开始生过分裂。把细胞已经分化但不处于生长分裂期的这个阶段称为G0期。

动物细胞有丝分裂(mitosis)

整个有丝分裂过程(分裂期)是连续的,一般把它分为前期、中期、后期和末期。

(1)前期(prophase)

①染色质细丝螺旋缠绕成染色体,每条染色体是由两条染色单体(chromatid)所组成。

②随着前期继续进行,染色体进一步螺旋化变短变粗,随机散布于核中。两个染色单体上各有一个着丝粒,因着丝粒外侧有一动粒(蛋白质复合体),所以又称为着丝点,以后和纺锤丝相连。

③核仁逐渐崩解、消失。但核膜依然存在。

④中心体(间期复制成两对)开始向细胞的两极移动。

中心体是微管的生成中心,这时在中心体的周围出现星芒状微管(星丝),星丝与中心体合称星体,至晚前期,慢慢地在两星体之间出现一些呈纺锤状的微管(由中心体发出并不断延伸)称为纺锤丝(Spindle fiber)。星体与纺锤丝形成纺锤体。

(2)前中期(prometaphase)

①核膜开始破碎成核膜小泡,形态很像内质网,核膜小泡散布于纺锤体周围,在整个有丝分裂过程都可见。

②纺锤体逐渐向细胞的中央移动。

③这个时期,星体的微管向“细胞核”内侵入,有的星体微管与动粒相联结,形成动粒微管,另一极星体发出的微管则与染色体另一侧的动粒相联结。一些星体微管的游离端也侵入核内,形成极性微管。

(2)中期(metaphase)

动物细胞的染色体处于赤道面上,排列在纺锤体的中央。中期时,纺锤体已达到最大的程度,染色体高度螺旋化,呈浓缩状,因此中期是观察染色体形态、计算染色体数目最合适的时期。这个时期纺锤体呈典型的纺锤样,染色体两侧动粒微管长度相等,极性微管在赤道区域相互搭桥,貌似呈连续微观结构。

(3)后期(anaphase)

着丝粒一分为二,两个染色单体分开向两极移动。这分开的染色体称为子染色体(daughter chromosome),子染色体移向两极的整个过程,都属于后期。这个时期染色体的数目是加倍的。

着丝粒的分离一般认为是由于动粒微管向两极移动,牵引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动粒微管缩短,极微管却延长了。

(4)末期(telophase)

①两组子染色体已移至细胞的两极,动粒微管完成使命而消失,染色体移动停止。

②核膜、核仁重新出现。染色体的浓缩状态逐渐减低(解螺旋),直到恢复成间期时的细丝状(染色质)。细胞恢复到原来的状态。

③在核重建的同时,细胞质发生分裂,在动物细胞首先在细胞的赤道区域发生缢缩,缢缩逐渐加强,直到分裂成大小相等的2个子细胞,有些细胞如胚胎发育早期的细胞有丝分裂时常进行不等分裂,细胞质分配的不均匀决定了细胞分化

的方向。

3 动物细胞的分化

人体发育过程是从受精卵开始的,受精卵通过细胞分裂产生了大量的子细胞,例如人体从受精卵到儿童可产生×1012个细胞。而这些子细胞大多数为了适应于特殊化的功能,合成了特异的蛋白质,且细胞形态结构也相应地发生了改变,因而产生了各种各样不同的细胞,人体有600多种类型的细胞。

细胞分化:一种类型的细胞在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生物化学特性方面稳定地转变成另一类型细胞的过程。(细胞之间产生稳定差异的过程)

细胞分化的显着特点:

分化状态的稳定性,特别是在高等生物中,分化一旦确立,则其分化状态将是十分稳定的,并能传递许多细胞世代。

对于多细胞动物,胚胎期是最重要的细胞分化期。很多类型的细胞分化是在发育早期一次发生的。如神经细胞在婴儿期之后可能就不会再进一步分化,但也有在一生中连续不断分化的细胞类型,如多能造血肝细胞可在人的一生中不断分化成红细胞细胞。

分化方向的确定往往早于形态差异的出现。细胞形态差异出现以前,细胞分化方向即已确定,并可持续若干代。例如,血细胞是由多能干细胞先分为多能造血干细胞,多能造血干细胞与其他干细胞形态几无差异,但进一步分裂不可逆地发育为单能干细胞,以后发育为红细胞。

决定期概念:细胞从分化方向的确定到出现特异形态特征以前这一时期。

随着分化程度的增进,细胞分裂能力逐渐下降。高度分化的细胞往往不再发生分裂,如红细胞,神经细胞等。细胞有丝分裂指数往往与细胞分化程度成反比。

4 多细胞动物的组织、器官和系统

动物的组织

根据构造和功能将动物组织分为四大组织: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和神经组织。

4.1.1 上皮组织(epithelial tissue):

上皮组织细胞间紧密连接,细胞间质很少。有单层上皮和复层上皮之分。上皮组织的基部分泌一层很薄的基膜,是细胞和结缔组织之间的界膜,能阻止结缔组织的某些细胞与上皮细胞接触,但不妨碍神经纤维穿过。根据上皮组织机能不同,可分为:

被覆上皮:它主要在动物体表和消化管,以及各种管、腔、囊等的内表面上。主要功能是保护、感觉、分泌、和吸收。多数上皮细胞表面有纤毛、鞭毛等结构(如扁形动物的上皮、河蚌外套膜上皮和鳃上皮、蛙的咽部上皮、脊椎动物的气管上皮),能有规律的摆动。有的上皮表面分泌角质膜,有的形成角质层。

腺上皮:由具有分泌功能的上皮细胞(腺细胞)所组成。有的是单个腺细胞担负分泌功能称作单胞腺;有的是多个细胞构成腺体,管状、囊状和复泡状,埋入结缔(di)组织中。

感觉上皮:是一些特化的上皮细胞,如视网膜、鼻腔上皮,舌上的味蕾等。

4.1.2 结缔组织(connective tissue)

特点是具有发达的细胞间质,间质由液态、胶体状或固体的基质和纤维组成,细胞分散于细胞间质中。结缔组织种类多,一般分为疏松结缔组织、致密结缔组织、弹性结缔组织、网状结缔组织、血组织、脂肪组织、骨骼组织。

疏松结缔组织:主要作用是连结身体各种组织和器官、保护和支撑身体、提供营养并具有修复功能。

由排列疏松的纤维与分散在纤维间的多种细胞构成的,纤维和细胞埋在基质中,充满在器官内部的间隙中。细胞种类多,如:①成纤维细胞;②巨噬细胞;

③外膜细胞;④肥大细胞;⑤浆细胞;⑥多种白细胞和淋巴细胞。

致密结缔组织:致密结缔组织的基质和细胞少,而纤维多且致密,主要是由大量的胶原纤维或弹性纤维组成,组织坚韧有力,弹性不如疏松结缔组织。分布在肌肉和骨骼间的肌健和骨膜都属致密结缔组织。

弹性结缔组织:由平行排列的弹性纤维组成的结缔组织称为弹性结缔组织,特点是有很强的膨胀和缩小的能力,例如韧带、大动脉、肺壁等均有弹性结缔组织。

网状结缔组织:特点是主要的纤维互相交织成网状纤维,例如肝脏、脾脏、淋巴结等器官的基质网架就是由网状结缔组织构成的。

脂肪组织:脂肪组织的细胞中聚集了大量脂肪,故细胞核和细胞器都被脂肪挤到了细胞一侧。脂肪组织中的网状纤维很发达,动物的皮下、肠系膜上都富含脂肪组织

血组织:包括血液和淋巴液,由血细胞和血浆组成。血液中由于纤维蛋白原的存在,在空气中会形成蛋白纤维,使血液凝结。红细胞可携带氧至身体各部分。白细胞可吞噬细菌和其它侵入体内的异物,起防御作用。血浆作用是运输营养和内分泌物等到身体各部分,并在排泄、输送内分泌等物中起作用。

软骨:特化的致密结缔组织,细胞间质坚固而有弹性。软骨间质中有发达的胶原纤维。软骨中只有一种细胞,位于基质的小室中。软骨中没有血管和神经,细胞营养物通过在基质中的扩散作用到达软骨细胞。

硬骨:细胞间质主要是硫酸钙、磷酸钙,坚硬。细胞间质之中只有一种细胞。

根据骨细胞和基质的区别,分为疏质骨和密质骨。疏质骨:在骨骼内,有很多大的空隙,称骨髓腔。密质骨:在骨骼的外面,由排列紧密的骨板和哈佛氏管组成的哈佛氏系统构成,内有血管和神经。环绕哈佛氏管的是由无机盐钙化物组成的同心圆骨板,以及排列其间的一环一环的骨细胞组成。

4.1.3 肌肉组织(muscular tissue):

由肌肉细胞组成。肌肉细胞又称肌纤维,根据肌纤维的结构和机能特点,肌肉组织可分为平滑肌、横纹肌和心肌。

平滑肌:细胞梭形,只一个核。反应较慢,能持久收缩,一般不由意志所支配,又称不随意肌。如消化道肌肉的蠕动。分布在各内脏器官如胃壁、肠壁、血管壁、子宫壁等处。

横纹肌:有多个核,核附在细胞膜的下面,而细胞质的部分主要为肌原纤维所占据。横纹肌收缩迅速、有力,持久性差。其收缩一般可由意志指挥,又称随意肌。如支配四肢的运动等。主要固着在骨骼上。

心肌:心肌纤维具有分支,分支相连成网;核椭圆形,有时可见双核。心肌也有横纹,但不明显。心肌分布在心脏。心肌细胞之间有凹凸相接的闰盘,对兴奋传导有重要作用。闰盘是心肌细胞能够同步收缩的结构基础。

对于无脊椎动物,除节肢动物外主要肌肉是平滑肌,但昆虫等节肢动物则有大量的横纹肌,而心肌是脊椎动物所持有的。

4.1.4 神经组织(nervous tissue):

由细胞本体、接受刺激的树突、输出冲动的轴突组成神经细胞(神经元neuron)和神经胶质细胞组成。神经细胞有感受刺激和传导兴奋的能力。神经胶质细胞有支持、保护和营养功能。树突可有多个,传入刺激。轴突细而长只有一个,传出

刺激。

动物的器官和系统

器官(organs):不同的组织共同完成一定的生理功能,并在一起形成了一定形态特征和结构的功能单位(如眼、耳、胃、肠、心脏等)。

系统(system):当若干种器官一起共同完成生命的一项功能时,即构成了动物的系统。动物的个体具有多个执行不同功能的系统,如消化系统、循环系统、神经系统、呼吸系统、排泄系统、肌肉系统、骨骼系统、生殖系统等。动物不同系统的协调活动,实现了动物的全部生命活动。

作业:

1. 细胞周期、组织、器官、系统的基本概念

2. 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区别。

3. 四大基本组织的主要结构特征极其最主要的机能是什么

动物细胞培养教案教学设计

动物细胞培养教案教学设计 说课稿 说教学目标 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及教材要求特制定以下目标: 1、知识方面 ⑴动物细胞培养(知道) ⑵动物细胞融合(知道) ⑶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应用(知道) 2、态度观念方面 ⑴初步培养学生勇于探索,不断创新的精神和合作精神。 ⑵通过向学生介绍几大动物细胞工程的发展动态及一些新 的研究成果,使学生明确人们对生命奥秘的揭示愈加广泛和深入,知识不断更新并向前发展。认识到学无止境,形成终生学习的意识。 3、能力方面 ⑴在学习动物细胞培养过程中,学生通过阅读、自学、质疑、讨论、训练、总结等环节,逐步提高获取知识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⑵由植物细胞杂交技术导出动物细胞融合过程,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思维能力。 说教学内容 单克隆抗体既是本节重点也是难点

分析:动物细胞工程常用的技术手段有动物细胞培养、动物细胞融合、单克隆抗体、胚胎移植、核移植等。其中前三大技术为本节教材的主体内容,而胚胎移植、核移植技术以小字科普读物的形式出现,意在使学生在有所侧重的前提下对动物细胞工程发展概况有一个较全面的了解。在教材重点介绍的三大动物细胞工程技术中,动物细胞培养是其他技术(如单克隆抗体、胚胎移植、核移植等)的基础,其价值更多的是通过其他技术成果来体现的。而动物细胞融合技术目前较为成熟的最重要的用途便是制备单克隆抗体。由此可见,单抗技术应属较高层次的动物细胞工程技术。对他的学习有助于学生较深刻的领悟动物细胞工程的真谛,并从两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对单抗独具匠心的实验设计中,深刻体会科学态度、科学方法,尤其是创造性的思维品质在科学研究、发明创造中决定性作用。基于以上认识,单克隆抗体应列为本节的重点内容。同时单克隆抗体技术本身环节多、技术复杂,加之学生对此缺乏必要的认识,所以也是本课的难点所在。 说教学方法 鉴于学生的学习特点及本节内容设计以下教学方法:指导学生自学动物细胞工程的原理、过程从中得到一些概括性的认知、启发他们进行对比联系、师生共同探究新科技、新成果。资料提供者:

动物细胞基本结构

动物细胞 编辑 动物细胞立体结构图组成动物体的细胞称为动物细胞,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大体上相同,都有细胞核、细胞质和细胞膜。但是也有不同的地方:这就是植物细胞在细胞膜外面,有一层厚而坚硬的细胞壁,而动物细胞是没有细胞壁的;植物细胞中有扁球状的叶绿体.而动物细胞里没有这种结构,植物细胞中有囊状的液泡,而动物细胞里的液泡却不明显。 目录 1简介 2结构特征 3培养 4培养液的成分 5培养液的特点 6培养 7基本过程 8动植物组织培养区别 9动物细胞培养的应用 10相关词条 1简介 动物细胞立体结构图组成动物体的细胞称为动物细胞,人体或动物体的各种细胞虽然形态不同,基本结构却是一样的,都有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 2结构特征

中心粒 核糖体 滑面内质网 高尔基小泡 高尔基体 微绒毛 核仁 细胞核 核被 粗面内质网 溶酶体 线粒体 质膜 滑面内质网 动物细胞有细胞核、细胞质和细胞膜,没有细胞壁,液泡不明显,含有溶酶体,动物细胞的结构有细胞膜、细胞质、细胞器、细胞核;它们的主要作用是控制细胞的进出、进行物质转换、生命活动的主要场所、控制细胞的生命活动。细胞内部有细胞器:细胞核,双层膜,包含有由DNA和蛋白质构成的染色体。内质网分为粗面的与滑面的,粗面内质网表面附有核糖体,参与蛋白质的合成和加工;光面内质网,表面没有核糖体,参与脂类合成。

3培养 细胞培养是指细胞在体外条件下的生长,动物细胞在培养的过程中不再形成组织。 概念:从动物机体中取出相关的组织,将它分散成单个细胞,然后放在适宜的培养基中,让这些细胞生长和增殖。 4培养液的成分 葡萄糖、氨基酸、无机盐、维生素和动物血清等。动物细胞培养成功的关键在于培养液中是否含有动物血清,因为由于动物细胞生活的内环境还有一些成分尚未研究清楚,所以需要加入动物血清以提供一个类似生物体内的环境,此外动物血清中也包含了一些动物的激素和酶,可以促进细胞的发育。 5培养液的特点 液体培养基、含动物血清。 6培养 .动物细胞培养液的成分:体外细胞培养所需营养物质与体内基本相同,例如,需要糖、氨基酸、无机盐、促生长因子、微量元素等。将细胞所需的上述物质按其种类和所需数量严格配制而成的培养基,称为合成培养基。由于动物细胞生活的内环境还有一些成分尚未研究清楚,所以需要加入动物血清以提供一个类似生物体内的环境,因此在使用合成培养基时,通常需加入血清、血浆等一些天然成分。 2.动物细胞培养液的特点:液体培养基、通常含动物血清。 3.动物细胞培养的条件: ①无菌、无毒的环境:对培养液和所有培养用具进行无菌处理,通常还要在培养液中加入一定量的的抗生素,以防被污染。此外应定期更换培养液,以便清除代谢产物防止细胞代谢产物累积对细胞自身产生危害。 ②营养物质:无机物(无机盐、微量元素等),有机物(糖、氨基酸、促生长因子等)。 ③血清和血浆(提供细胞生长必须的营养成份) 。 ④温度和pH(36.5±0.5℃,7.2~7.4)。 ⑤气体环境(95%的空气+5%CO 2的混合气体)。 其中5%CO2气体是为保持培养液的pH稳定。

动物体的基本结构

第三章:动物体的基本结构 在动物分类的各个方法中,所用的最有用和最基本的特征是动物的结构体制(body plan),这是反映一个动物体的整个结构和功能体的体制,是在胚胎发育中建立的,并在系统进化中产生较大的变化,从而使动物适应不同的生活环境。 一、对称(symmetry) 在动物多种多样的体制中,最基本的是对称问题,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动物的进化历程以及动物对不同环境的适应性。动物身体的对称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 1、无对称(asymmetry): 一些原生动物(如变形虫)和某些低等的多细胞动物(如海绵动物)由于缺乏固定的结构型式而呈现不对称体形。 2、球形对称(spherical symmetry): 通过机体中心的任何平面都可把动物体分成相等 的两部分。主要见于一些原生动物(如太阳虫,放射虫)。 具有球形对称的动物最适应漂浮和滚动式的生活,因为它 们悬挂在水中,上下左右的环境都一样。 3、辐射对称(radial symmetry): 通过身体的纵轴(中央轴)有许多个切面可以把身体分成 相等的两部分(如大多数腔肠动物)。这种对称的动物只适应水

中固着或漂浮生活。它们所处的环境只有上下之分,没有前后左右之别。 4、两辐射对称(biradial symmetry): 通过身体的纵轴(中央轴)只有2个切面可以把身体分成相等的两部分(如海葵)。这是介于辐射对称与两侧对称之间的体形。 5、两侧对称(bilateral symmetry): 通过身体的纵轴(中央轴)只有1个切面可以把身体 分成相等的两部分。从扁形动物开始出现两侧对称。 ——两侧对称的意义: 1、使动物有了前后、左右、背腹之分,从而引起动物 机能上的分化,腹司运动,背司保护,神经和感觉器官逐 渐集中在前端,为前端分化成脑创造了条件。 2、使动物的运动由不定向变为定向(向前)。 3、使动物对外界环境的反应更迅速、更准确,行动也较为敏捷。 4、扩大了动物在空间的移动范围——两侧对称的体型最有利于运动,既适合游泳,又适合在物体上爬行,是动物由水中漂浮或固着生活进入水底爬行的结果,水底爬行又可进化到陆上爬行,所以两侧对称是动物由水生进化到陆生的基本条件之一。 6、次生辐射对称(secondary radial symmetry): 棘皮动物幼体时两侧对称,而成体则是辐射对称。这 种变化是棘皮动物适应从活动生活逐渐过渡到很少活动

(七年级生物教案)《动物细胞》教学设计

《动物细胞》教学设计 七年级生物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生进一步熟练制作临时装片和使用显微镜观察细胞,提高制作与观察的技能 2.通过对其他动物细胞结构的观察,概括动物细胞的基本结构,提高学生的观察、归纳、总结能力。 3.区分动植物细胞的异同点,提高学生观察、比较的能力。 4. 通过模型制作进一步强化对动物细胞结构的认识,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复习植物细胞临时装片制作,学生阅读课本,找出动物细胞临时装片制作与植物细胞临时装片制作的不同,明确制作动物细胞临时装片的步骤。 2.使用显微镜观察口腔上皮细胞初步了解动物细胞结构,进一步通过对其他动物细胞结构图的观察,概括出动物细胞的基本结构。 3.对动植物细胞结构图进行比较,强化对动、植物细胞结构异同点的认识并得出细胞是生物体结构的基本单位这一核心概念。 4.通过模型制作进一步强化对动物细胞结构的认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进一步让学生体会实验对生物学的重要性。 2.认同细胞的生物体结构基本单位。 教学重点: 制作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正确使用显微镜。 区别动植物细胞结构的异同点。 教学难点: 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的制作和观察。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及教师组织引导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激发兴趣 通过多媒体展示两组植物图片和动物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配合老师提出的问题,积极投入对新课程内容的学习。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确定本节课程内容——观察动物细胞。 复习旧知 新课学习一、动物细胞临时装片制作及观察 ●二、总结动物细胞基本结构 ●三、模型制作强化动物细胞结构认识 ●四、比较动植物细胞异同点 启发学生回顾制作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临时装片的实验步骤,并尝试用一个字概括。 布置学生阅读制作口腔上皮细胞的实验步骤,同样用一个字概括。 引导学生找出动植物细胞临时装片制作之间的差异。 思考讨论:

七年级上册生物《人和动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教案

第2单元第3章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第二节人和动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一、教学目标: 知识性目标: 1、识别人的口腔上皮细胞结构。(重点) 2、说出人和动物细胞各部分基本结构的主要功能。(重点) 3、说出细胞核在生物遗传中的重要作用。(难点) 技能目标: 制作人的口腔上皮细胞临时玻片标本。(重点) 情感目标: 引导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知识,锻炼操作技能。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三、教学准备: 1、收集有关动物细胞的形态图片。 2、教师准备《人的口腔上皮细胞的结构》实验用具。 3、FLASH:(1)人的口腔上皮细胞临时玻片标本的制作 (2)动、植物细胞结构比较 (3)DNA和染色体的结构 4、视频文件:(1)DNA的双螺旋结构;(2)DNA的复制。 四、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教师活动 [引言]:我们已了解了植物 细胞的结构和功能,人和动物细导入新课 胞是什么样的?它们的结构与 植物细胞相同吗? [出示]:各种各样的人体细胞, 如神经细胞、血细胞、精子、教学内容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观看着丰富多彩的细 学生活动

肌肉细胞等。 [讲述]:请同学们自己动手制作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亲自观察一下构成我们身体的细胞的基本结构。 [提问]:请同学们回忆上节课制作洋葱表皮细胞临时装片胞,体验组成人体各种细胞的形态结构。 跃跃欲试。 观察发现本实验用 的方法、步骤,然后再观察制作0.9%的生理盐水。取实验材 观察实验:人的口腔上皮细胞的结构人的口腔上皮细胞玻片标本的 材料用具,(1)你发现两个实 验材料用具有哪些不同?(2) 取实验材料的部位在什么地 方? [想一想]:为什么用0.9% 的生理盐水? [播放FLASH]:人的口腔上 皮细胞临时玻片标本的制作。 [实验]:分组进行实验。对 照图3—4辨认细胞各部分的结 构。 [观察思考题]: (1)对细胞进行染色时, 着色最深的是细胞的什么结 构?为什么? (2)人和动物细胞结构与 料的部位在口腔内侧壁上。 根据生活经验说出,生 病挂生理盐水,用生理盐水 配药,说明0.9%的生理盐水 与人体的内部环境相同。 认真观看,了解整个实 验过程。 带着思考题进行实验 操作。

观察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教学设计

台州学院生命科学学院 09科学教育2班实验教案 实验名称:观察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 姓名:____________ 参与人员:景双双钱志扬柳长隆郑如观察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教学设计

姓名:景双双钱志扬柳长隆郑如学号:35 36 37 38 课题七年级上第二章第4节细胞(第三课时)观察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 2011版课程标准对本节内容的要求与活动建议1、学会制作简单的临时装片。 2、熟练掌握显微镜的使用,观察装片,学会绘制简单的生物图。 3、知道细胞的基本结构。 学习者的认知起点 学习者是七年级的学生,学生在之前的课中认识了生物,认识了生物的分类,也认识了微观的细胞和其结构。细胞作为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生物学的基础知识,其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上一节课也已经学习使用了显微镜,所以在本节课中要学会如何制作临时装片来进一步巩固显微镜的使用并且进一步对细胞进行观察以及学习生物实验绘图的方法。 基于学习者实际所设计的具体教学目标知识与技 能目标 1、熟练掌握显微镜的使用和观 察方法。 2、学习如何绘制生物绘图,并能 够掌握画图技巧。 3、进一步明确动植物细胞的区 别。 4、会根据植物细胞装片的制作 自己推出动物临时装片制作 的过程,并自己动手操作。 学习者 达到教 学目标 的证据 和表现 1、自己能够使用显微镜观 察装片,并且说出一些主 要步骤及注意事项。 2、能够观察装片并且具有 绘制生物图的能力。 3、能够在观察的基础上说 出动植物细胞的不同点 和相同点。 4、可以较好的完成动物临 时装片的制作。 过程与方 法目标 观察和分析实验及相关的实验注 意点的探究学习方式。 学生具有敏锐的观察和良好 的归纳能力,学会自己制作动 物细胞的临时装片。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目标 1、体会对事物的观察要透过现象 看本质; 2、感受科学的发展往往需要付出 几代人的共同努力,是一个长期 的过程,从而培养协作的精神; 3、初步感受物质世界的统一性和 多样性。 4、体会归纳思想的重要性,学会 自己去发现和解决问题。 1、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将之 前所学的动植物细胞的 结构与自己制作的临时 装片进行对比。 2、学会归纳思想,并且应用 到生活实际。 科学、技 术、社会 与环境 (STSE) 目标 知道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 位,我们只有通过这样对微观世 界的学习才能更好的了解生命的 本质,为例如农业、生物等提供 一些本质性的帮助,为社会服务。 体会到细胞对于生命的 意义,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的 方法,科学地看待事物,更好 的为以后的学习和工作服务。

动物细胞融合与单克隆抗体教学设计

动物细胞融合与单克隆抗体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动物细胞融合与植物体细胞杂交的区别和联系。 2、简述动物细胞融合和单克隆抗体制备的过程。 3、了解单克隆抗体在医学实践中的应用,并说其应用实例。 能力目标: 让学生尝试设计单克隆抗体的制备过程,指导学生掌握获取知识和探索生物科学 的基本方法,使学生了解生物科学认识模式以发展学生的创造性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向学生介绍动物细胞融合与单克隆抗体技术的发展动态及一些新的研究成果,使学生明确人们对生命奥秘的揭示愈加广泛和深入,知识不断更新并向前发展,认识到学无止境,形成终生学习的意识。 【教材分析】 《动物细胞融合与单克隆抗体》是《动物细胞工程》的重点内容。它以学过的植 物体细胞杂交、免疫等知识为基础。它能使学生全面认识植物体细胞杂交与动物 细胞融合的异同、动物细胞融合的意义以及单克隆抗体的产生。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和应用。 教学难点: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和应用。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小组合作、过程探究、教师精讲 【教学实施】 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一、实例引入新课——细胞融合 二、复习提问师:1970年,有两位科学家做了一个人— —鼠细胞融合的实验,以证明细胞膜上的 蛋白质分子是运动的。那么,如何实现人 ——鼠细胞的融合,以及动物细胞融合后 还有什么用途呢这就是今天我们这节课 要学习的内容。板书本节课标题——动物 细胞融合与单克隆抗体 【复习提问】[让学生回顾有关植物体细胞 杂交技术的基本知识]教师设问:植物体细 胞杂交技术的过程是怎样的 生:先用酶去除两种植物细胞的细胞 壁,使之成为原生质体,再用物理或化学 的方法,诱导两种原生质体融合成杂种细 胞,最后用植物组织培养的方法把其培育 成新的植物体。 师:动植物细胞在结构上有何区别 学生,思考并 回答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 趣 复习旧知以引入新 课,为学习新知识 奠定基础 提出问题激发学 生兴趣

动物体的基本结构与机能

第一章动物体的基本结构与机能 主要内容 1、动物细胞的基本结构与功能。 2、动物体四大基本组织的结构。 3、动物体的主要功能系统。 一、动物细胞的基本结构与功能: (1)细胞:细胞是生命的基本功能单位。所有与生命的维持和繁殖相关的化学反应在此进行。 (2)动物细胞的基本结构: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染色体 二、动物体四大基本组织的结构 1、组织的概念:组织是由形态相同或类似,机能相同的细胞群及细胞间质构成 2、动物体的四大基本组织: 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神经组织 1)上皮组织: a.单层扁平上皮 : 分布:肺泡、肾小球、心内膜、血管、淋管 功能:使物质经扩散和滤过作用通过 b.单层立方上皮: 分布:肾小管、小腺体、卵巢表面

功能:分泌、吸收 c.单层柱状上皮 分布:消化道表面、胆囊表面、腺体.导管表面 功能:吸收、酶分泌 d.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 分布:支气管内表面、输卵管 功能:推动异物和生殖细胞运动 e.复层扁平上皮 分布:食道、口腔、皮肤 功能:保护下方组织免受机械压力 2).结缔组织: 由多种细胞和大量的细胞间质构成。细胞种类很多,散在细胞间质中。 a.脂肪组织 分布:皮下、肾脏周围、骨骼内、腹部 功能:储存能量、隔热、支持保护器官 b.疏松结缔组织

分布:广泛分布于表皮下层 功能:包裹和润滑器官 c.致密结缔组织 分布:皮肤的真皮、消化道黏膜下层 功能:提高韧性 d.透明软骨 分布:构成胚胎时期的骨骼、长骨的末端、鼻梁、气管、喉头功能:支撑 e.弹性软骨 分布:外耳道、会厌软骨 功能:维持具有弹性的形状结构 f.纤维软骨 分布:椎间盘功能:抗挤压 g.骨组织 分布:骨骼 功能:支撑、保护、形成血细胞

动物细胞教案

第三节动物细胞教学设计案例 张建平 教学目标 ①进一步熟练制作临时装片和使用显微镜观察细胞,说明人口腔上皮细胞的基本结构,区别动植物细胞结构的主要不同点。 ②提高制作以及观察临时装片的技能。 ③设计实验、改革实验,开发自己的创新潜能,以此来体会科学探索的思想和方法是不断发展的;继续形成“胆大心细”的心理素质;在“模拟制作”活动中,提高学习生物学的兴趣。 重点和难点 重点:说明人口腔上皮细胞的基本结构,比较动植物细胞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提高实验能力和观察能力。 难点:制作临时装片过程中的刮取(首次观察自己身体上的细胞,学生感到既新鲜又好奇,取材关系到实验效果);细胞结构的观察(与植物细胞相比不易观察,略有难度);设计实验(应用以往的学习经验,是较高层次的学习)。 课前准备 学生:预习;3H铅笔,绘图纸;各种各样的果冻,彩色糖粒,果脯,小塑料食品袋,线等物品;上课前漱口。 教师:生理盐水,稀碘液,高锰酸钾溶液(质量分数为1%~5%),消毒牙签,滴管,纱布,镊子,吸水纸,载玻片,盖玻片,显微镜,清水,琼脂。 人口腔上皮细胞的结构挂图,不同种类的人体、动物体细胞挂图或投影片、投影仪或多媒体设备(若条件许可),提前制作临时装片、摆放示范镜。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复习:1.制作临时装片的“七字步骤”;(擦、滴、取、展、盖、染、吸)2.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略)从而过度到本节。 师:上节课就有同学说:“老师,我真想看看自己身上的细胞呀,它和植物细胞一样吗?这节课就可以实现愿望了。 生:可是怎么看呢? 师:出示实验题目──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看到题目,你有什么疑问? 生:口腔上皮细胞在什么部位?怎样取得? 师:看着老师准备的用具,想一想? 生:发现牙签,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在口腔侧壁上刮取(师引导、示范)。 师:再来认识一下其他的材料用具,有什么疑问? 生:提问:关于生理盐水?(保持细胞的生理活性) 师:有了前两节课的经验,我们已经轻车熟路了,要想观察细胞,首先应做什么? 生:制作临时装片。 师:利用这些材料用具,借鉴前面所学的方法,同学们自己设计一下制片的过程吧。 生:分组讨论、交流。设计方案如下: 1.方法步骤不变:擦→滴→刮→涂→盖→染→吸; 2.直接染色:擦→滴→刮→涂→染→盖→吸; 3.变化染色剂:使用高锰酸钾与碘液有何不同? 4.变化取材部位:刮上颚与刮侧壁结果有何不同? 选择一种方案制片,相邻同学尽量选择不同的方案,以增加对比性。 师:提示学生实验中的注意事项、规范操作。 生:观察。注意根据染色的结果区分细胞的结构,注意细胞数量的多寡、分散状况如何?分析原因。

第三节 动物细胞教案

第三节动物细胞 教学目标 ①进一步熟练制作临时装片和使用显微镜观察细胞,说明人口腔上皮细胞的基本结构,区别动植物细胞结构的主要不同点。 ②提高制作以及观察临时装片的技能。 ③设计实验、改革实验,开发自己的创新潜能,以此来体会科学探索的思想和方法是不断发展的;继续形成“胆大心细”的心理素质;在“模拟制作”活动中,提高学习生物学的兴趣。 重点和难点 重点:说明人口腔上皮细胞的基本结构,比较动植物细胞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提高实验能力和观察能力。 难点:制作临时装片过程中的刮取(首次观察自己身体上的细胞,学生感到既新鲜又好奇,取材关系到实验效果) 细胞结构的观察(与植物细胞相比不易观察,略有难度); 设计实验(应用以往的学习经验,是较高层次的学习)。 教学方法:实验法 教学设计 学习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 复习:临时装片的制作方法;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 明确学习目标 实验题目: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温故知新 提出问题: ①想看看自己身上的细胞吗? ②人的细胞与植物细胞有什么相同和 不同之处? 激起疑惑:口腔上皮细胞在哪儿?怎 样获得? 解决心中的疑惑 承前启后,知识导入。 引导学生联系自身,提出问题, 创设学习情境。 出示题目,交流:“看到题目, 你有何疑问? 示范取材部位。 材料用具提出疑问:生理盐水有什么作用?评价 引导、分析 方法步骤 一、制作人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①设计:根据已有的经验,设计实验 方案(注意取村、方法、染色剂的变化); ②制作:同组同学尽量选择不同的方 案制作临时装片,增加对比性。 参与 引导 帮助 调查 二、用显微镜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观察自己制作的临时装片,然后同学 间交换观察。 借鉴老师摆放的示范镜。 巡视 提示 参与观察

七年级生物教案:人和动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七年级生物教案:人和动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初一在整个初中阶段很重要,有扎实的基础,会使学习更加轻松。下面就为您推荐内容人和动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希望您学习成绩突飞猛进。 人和动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教学目标:1.识别人和动物细胞的基本结构,说出这些结构的主要功能 2.说出细胞核在生物遗传中的重要作用 材料用具: 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镊子,消毒牙签,烧杯,吸管,0.9%生理盐水,稀碘液(或龙胆紫),吸水纸。 教学过程 探究过程:一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的结构 (一)制作人的口腔上皮细胞的临时装片(2 人一组) 1. 在洁净的载玻片中央,滴一滴生理盐水。 2.用消毒牙签的一端,在漱净的口腔侧壁上轻轻地刮几下。 3.把牙签上附有碎屑的一端,放在载玻片上的生理盐水滴中涂抹几下。 4.用镊子夹起洁净的盖玻片,将它的一边先接触载玻片上的生理盐水滴,然后,轻轻地盖在水滴上。 5.在盖玻片的一侧加稀碘液;用吸水纸从盖玻片的另一侧吸引,使用染液浸润到标本的全部。

(二)用显微镜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 先想一想怎样使用低倍显微镜?再将临时装片放在显微镜下,进行观察。用低倍镜观察,在视野中所看到的边缘整齐的扁平细胞,就是人的口腔上皮细胞。重点观察一个口腔上皮细胞,辨认它的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 (三)绘图 依照所观察到的细胞,画一个口腔上皮细胞图,并且注出各部分的名称。 人和动物细胞都没有细胞壁,细胞质中也没有叶绿体和中央大液泡,细胞质中的线粒体也与呼吸作用有关。 二、细胞核在生物遗传中的重要作用 教师提出问题,学生阅读书中的相关内容。 问题:(1)对细胞进行染色时,着色最深的是细胞的什么结构?为什么? (2)染色体裁、遗传物质、基因等之间的相互关系。 资料1:细胞核、染色质和染色体 细胞核是细胞内由特别黏稠的物质构成的结构,它借双层多孔的核膜与细胞质分隔。核内含有核仁、染色质和核基质。细胞核一般呈圆球形或椭球形,通常一个细胞内只含有一个细胞核。细胞核是细胞内遗传信息的储存、复制和转录的主要场所,对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核膜内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串珠状细丝,称为染色

《动物细胞》教学设计

《动物细胞》教学设计 一、内容分析 (一)教材内容的地位、作用和意义: 《动物细胞》是人教版教材初一生物学第二单元第一章第三节的内容,也是是课程标准十大主题中第二个主题“生物体的结构层次”的二级主题细胞中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内容。本节课需要学习的概念较少,以观察实验为主,需要学生能够区别动植物细胞结构的主要不同点,本节课既训练临时装片的制作技能,又通过归纳比较动植物细胞结构的异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标准》强调,理解有关细胞的知识是学习生物学知识的基础,因此学好本小节对学生进一步学习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教学对象分析: 在此之前,学生学习了显微镜的使用以及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临时装片的制作,学生通过观察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掌握了观察实验的一般步骤和方法,但对实验的程序还不熟练,在实验的操作上难免有纰漏,仍然需要老师具体的引导。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了解动物细胞有哪些基本结构。 (2). 说明人口腔上皮细胞的基本结构。 (3).与植物细胞的结构进行学习。 能力目标:(1). 进一步熟练制作临时装片和使用显微镜观察细胞,提高制作 以及观察临时装片的技能。 (2).学会用归纳比较的方法来进行学习。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2). 认识自己的身体是由细胞构成的,认同细胞是构成生命体最 基本的单位的观点。 三、重点难点 1.重点:区别动植物细胞结构的主要不同点。 2.难点:制作临时装片过程中实验材料的刮取。

四、教学资源 1.动物细胞的结构挂图 五、教学思路 (一)教学指导思想:实验是学习生物的手段和基础,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造能力的载体。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完成实验并交流心得,教师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去观察与思考,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学生充分发挥主体性,主动参与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教学方法:实验法为主,讨论法、讲授法,实验教学(学生自主实验、合作学习) (三)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实验材料以及实验仪器(生理盐水、稀碘液、消毒牙签、滴管、纱布、镊子、吸水纸、载玻片、盖玻片、显微镜)。 (四)教学设计:

《动物细胞》教案一

动物细胞 九江市都昌县北炎中学艾冰华 一、教学分析 1.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植物细胞”内容的自然延续。本节的实验活动也是以上一节的实验知识与技能作为铺垫。 学生在了解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之后,自然就想知道动物细胞的基本结构。这两类细胞有哪些共同的特点?又有哪些不同之处?“想一想,议一议”活动安排的内容,就是依据这种想法进行设计的。这体现了教材在帮助学生建构概念时,利用了学生已有的一些前概念的思想。 本节中的实验活动,因为有了制作植物细胞临时装片的经验,因此,实验活动的难度不大。但需要教师理解的是,教材选择的材料是人的口腔上皮细胞,一方面因为材料取自学生自身,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保证学生顺利地观察到人的口腔上皮细胞;另一方面,由于口腔内壁上脱落的细胞较少,而且有不少是食物残渣,因此,采用人的口腔上皮细胞,无形地增加了学生操作的难度。教师需要在教会学生取材以及后期染色方面多加指导。 关于动物细胞的结构,同上一节一样,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归纳、总结后获得相关知识。在具体的操作层面上,制作人的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的步骤中,强调要将上皮细胞放置在质量分数为0.9%的生理盐水中,其目的是保持细胞的正常形态,滴加碘液的目的是便于观察细胞,特别是观察到细胞核。 在讲述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基本结构的基础上,教材在正文中总结出“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单位”这一重要概念。从教材呈现这一重要概念的位置来看,教材是非常重视帮助学生逐步形成概念的,概念的形成是有事实性材料来支撑的。不仅如此,教材还在“科学家的故事”栏目中,介绍了施莱登和施旺建立细胞学说的过程和成功的原因,以及细胞学说建立的重要意义,让学生全面理解“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单位”这一概念的重要意义。 “制作动物细胞模型”的活动,一方面通过学生的动手动脑活动,进一步巩固加深动物细胞基本结构的知识;另一方面,制作模型的材料成本并不高,如果注意卫生是完全可以食用的,这也无形地激发了学生动手的兴趣。 2.学情分析 学生经过了前面的学习,知道了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初步学会了制作植物细胞临时装片的基本方法。很自然会想知道动物细胞结构和人(自己)细胞结构的冲动和极大的兴致和好奇心。所以,同样会出现操作的盲目性,以及在操作过程中因为找不到细胞而出现心理波动,这些教师一定要注意。比较植物细胞和

人教版生物七上第二单元第3节《动物细胞》教学设计

第二单元第3节《动物细胞》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 通过制作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巩固制作临时装片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2.说出动物细胞的基本结构有: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 3.说出细胞的结构和功能,指出动、植物细胞结构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二)能力目标 1.动手制作人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 2.通过列表比较的方法,归纳、突出细胞结构的共同结构特征,并区别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认同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的重要概念。 2.初步形成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二、教学重点 1.能熟练地制作临时装片,并使用显微镜观察。 2.区别动植物细胞的异同点。 三、教学难点 1.制作人的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 2.认同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的重要概念。 四、教学准备 1.载玻片、盖玻片、消毒牙签、吸管、镊子、吸水纸、纱布、口杯、0.9%的生理盐水、稀释的碘液、显微镜。(补充多种动物细胞的永久制片) 2.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通过观察植物细胞,我们知道了植物细胞的形态是多种多样的,但是都具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等基本结构,那么,动物细胞又具有什么样的形态和结构呢? 【设计意图】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其学习兴趣。 (二)制作人的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

1.接下来就让我们就一起学习制作人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观察一下动物细胞。从动物的活体上取材,我们肯定不能像植物那样切、挑,我们一般从动物遗留下来的或是脱落物上进行取材,其中口腔上皮细胞相对来说就比较容易取材。 2.接下来就由老师来演示一下如何制作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 制作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所需的材料和用具:载玻片、盖玻片、消毒棉签、吸管、镊子、吸水纸、纱布、口杯、0.9%的生理盐水、稀释的碘液。 (1)擦拭载玻片和盖玻片。 (2)用清洁的水漱口,清洁口腔。 (3)在载玻片中央滴一滴生理盐水。 同学们,你们知道为什么制作植物细胞临时装片时用的是清水,而制作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时要换成生理盐水吗? 因为0.9%生理盐水可以模拟细胞在体内的液体环境,使细胞保持原来的形态。 (4)用棉签的钝端在口腔内壁上轻轻刮2-3下。 (5)将刮取物涂到生理盐水中,盖上盖玻片。 (6)用吸管吸取少量稀释的碘液,在盖玻片的一端滴加,然后在另一端用吸水纸吸取,反复多次直到染上颜色为止。 (三)观察人口腔上皮细胞 1.接下来我们就到显微镜下去观察。 这就是制作成功的临时装片,我们在视野下找到分散开的口腔上皮细胞进行观察。口腔上皮细胞的形态不太规则,它的外面没有植物细胞细胞壁的结构。 2.那么口腔上皮细胞都具有哪些结构呢? 它的最外层是细胞膜、中间颜色较深的是细胞核,细胞膜和细胞核之间是细胞质。 3.制作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有一定的难度,有的同学在视野内看到的细胞密度大小不均匀,有的成堆出现,有重叠现象,或者看到的根本不是细胞。这是什么原因呢? 可能取材时,有异物在口腔壁上,取材于异物。如果在镜下没有观察到细胞,大家可以多尝试几次,一定能够如愿以偿地观察到口腔上皮细胞。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四)其他动物细胞的观察 1.除此之外,其他的动物细胞形态如何呢?我们来观察一些动物细胞的永久制片。 学生动手实验观察

《动物细胞》教学设计

《动物细胞》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 通过制作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巩固制作临时装片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2.说出动物细胞的基本结构有: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 3.说出细胞的结构和功能,指出动、植物细胞结构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二)能力目标 1.动手制作人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 2.通过列表比较的方法,归纳、突出细胞结构的共同结构特征,并区别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认同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的重要概念。 2.初步形成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二、教学重点 1.能熟练地制作临时装片,并使用显微镜观察。 2.区别动植物细胞的异同点。 三、教学难点 1.制作人的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 2.认同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的重要概念。 四、教学准备

1.载玻片、盖玻片、消毒牙签、吸管、镊子、吸水纸、纱布、口杯、0.9%的生理盐水、稀释的碘液、显微镜。(补充多种动物细胞的永久制片) 2.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通过观察植物细胞,我们知道了植物细胞的形态是多种多样的,但是都具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等基本结构,那么,动物细胞又具有什么样的形态和结构呢? 【设计意图】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其学习兴趣。 (二)制作人的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 1.接下来就让我们就一起学习制作人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观察一下动物细胞。从动物的活体上取材,我们肯定不能像植物那样切、挑,我们一般从动物遗留下来的或是脱落物上进行取材,其中口腔上皮细胞相对来说就比较容易取材。 2.接下来就由老师来演示一下如何制作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 制作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所需的材料和用具:载玻片、盖玻片、消毒棉签、吸管、镊子、吸水纸、纱布、口杯、0.9%的生理盐水、稀释的碘液。 (1)擦拭载玻片和盖玻片。 (2)用清洁的水漱口,清洁口腔。 (3)在载玻片中央滴一滴生理盐水。 同学们,你们知道为什么制作植物细胞临时装片时用的是清水,而制作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时要换成生理盐水吗?

各种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

考点名称各种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细胞器之间的分工 1 .双层膜结构的细胞器——线粒体和叶绿体 2.单层膜结构细胞器——高尔基体、内质网、液泡和溶酶体

3.无膜结构细胞器 ----- 核糖体和中心体 易错点拨: 1、在动植物细胞中,有细胞壁的细胞是植物细胞,没有细胞壁的细胞

是动物细胞。 2、在动植物细胞中,有叶绿体的细胞是植物细胞,没有叶绿体的细胞不一定是动物细胞,如植物的根细胞不进行光合作用,没有叶绿体。 3、在动植物细胞中,有大液泡的细胞是植物细胞,没有大液泡的细胞不一定是动物细胞,植物的未成熟细胞也没有大液泡,如根尖分生区细胞。 4、在动植物细胞中,有中心体的细胞可能是动物或低等植物的细胞,没有中心体的细胞是高等植物细胞,中心体不能作为鉴别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的依据,但可以用作鉴别高等动物细胞和高等植物细胞的依据。 5、辨析动、植物细胞的区别

例下列哪种细胞器不能作为鉴定一个细胞属于动物细胞还是高等植 物细胞的依据() A.核糖体B .叶绿体C .液泡D .中心体 思路点拨叶绿体、液泡存在于植物细胞中,中心体存在于动物细胞和低等植物细胞中,核糖体和线粒体则广泛分布于动植物细胞中。答案A 知识拓展: 1、线粒体和叶绿体的数量随细胞的新陈代谢强度的变化而变化。在代谢旺盛的细胞中它们的数量会因复制而增多;在代谢减弱的细胞中它 们的数量会减少。其数量的增减与细胞的分裂不同步。 2、各种细胞器并不是在每个细胞中都同时存在。 ①并不是所有的植物细胞都有叶绿体或大液泡,如植物根尖分生区细 胞中无叶绿体和大液泡 ②并非所有动物细胞都有线粒体,如蛔虫和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中 无线粒体。 3、能进行光合作用(或有氧呼吸)的细胞不一定都含有叶绿体(或线

动物体的基本结构与机能

第一章动物体的基本结构与机能 主要容 1、动物细胞的基本结构与功能。 2、动物体四大基本组织的结构。 3、动物体的主要功能系统。 一、动物细胞的基本结构与功能: (1)细胞:细胞是生命的基本功能单位。所有与生命的维持和繁殖相关的化学反应在此进行。 (2)动物细胞的基本结构: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染色体 二、动物体四大基本组织的结构 1、组织的概念:组织是由形态相同或类似,机能相同的细胞群及细胞间质构成 2、动物体的四大基本组织: 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神经组织 1)上皮组织: a.单层扁平上皮 : 分布:肺泡、肾小球、心膜、血管、淋管 功能:使物质经扩散和滤过作用通过 b.单层立方上皮: 分布:肾小管、小腺体、卵巢表面

功能:分泌、吸收 c.单层柱状上皮 分布:消化道表面、胆囊表面、腺体.导管表面 功能:吸收、酶分泌 d.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 分布:支气管表面、输卵管 功能:推动异物和生殖细胞运动 e.复层扁平上皮 分布:食道、口腔、皮肤 功能:保护下方组织免受机械压力 2).结缔组织: 由多种细胞和大量的细胞间质构成。细胞种类很多,散在细胞间质中。 a.脂肪组织 分布:皮下、肾脏周围、骨骼、腹部 功能:储存能量、隔热、支持保护器官 b.疏松结缔组织

分布:广泛分布于表皮下层 功能:包裹和润滑器官 c.致密结缔组织 分布:皮肤的真皮、消化道黏膜下层 功能:提高韧性 d.透明软骨 分布:构成胚胎时期的骨骼、长骨的末端、鼻梁、气管、喉头功能:支撑 e.弹性软骨 分布:外耳道、会厌软骨 功能:维持具有弹性的形状结构 f.纤维软骨 分布:椎间盘功能:抗挤压 g.骨组织 分布:骨骼 功能:支撑、保护、形成血细胞

动物体的基本结构与功能

动物体的基本结构与功能 一、名词解释 1.组织 2. 内分泌腺 3. 哈佛氏系统 4. 闰盘 5. 自动节律性 6.反射弧 7. 突触 8. 细胞间质 9. 器官10. 系统 二、填空题 1.生物体结构与机能的基本单位是。 2.细胞一般比较小,需要显微镜才能看见,通常以为单位计算其大小。 3.细胞的形态结构与机能是多种多样的,游离的细胞多为;紧密连接的细胞有 、和等;具有收缩功能的肌细胞多为或;具有传导机能的神经细胞则为。 4.动物细胞中具有24种生命所必须的化学元素,其中对生命起着特别重要作用的有6种,分别是、、、、和;还有6种在细胞中虽然较少,但也是必需的,分别是、、、、和;另有12种微量元素也是生命不可缺少的。 5.细胞中的化合物主要分为和两大类;前者主要是和 ;后者主要是、、和等。 6.动物的组织通常可分为、、和等四大类。 7.上皮组织具有、、、、和等生理机能。 8.根据机能的不同,上皮组织可分为、和等。 9.根据细胞层数和形状的不同,被覆上皮又可分为、、和 等多种类型。 10.根据结构与机能的差异,结缔组织又可分为、、、 、和等多种类型。 11.根据肌细胞的形态结构可将肌肉组织分为、、和。 12.神经组织由和组成。 13.和是神经细胞的主要功能。 14.一个典型的神经细胞由和组成。 15.按胞突的数目可将神经元分为、和。 16.按其功能可将神经元分为、和。 17.结缔组织是由和组成。 18.在细胞中与蛋白质合成有关的细胞器是,贮存、加工、转运蛋白质的细胞器是,对细胞内和进入细胞内的物质起消化作用的细胞器是。 19.动物细胞不同于植物细胞的特点是、、和。 三、判断与改错 1.上皮组织仅覆盖于动物体表。 2.上皮组织一面向着外界或腔隙,一面借基膜与结缔组织相连,故上皮细胞具有极性。 3.分布于动物身体外表的腺细胞成为外分泌腺。 4.结缔组织的特点是细胞种类多、数量少、细胞间质发达。 5.结缔组织具有支持、保护、营养、修复等多种功能。 6.透明软骨的特点是基质内含有大量成束的胶原纤维。 7.基质内含有大量的弹力纤维是弹性软骨的特点。 8.硬骨组织之所以坚硬是因为基质中含有大量的骨蛋白。

动物细胞教学设计

《动物细胞》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选自人教版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一章第三节《动物细胞》,本单元主要是引导学生在细胞水平上认识生物体,因为细胞结构距离学生的生活经验较远,教学上会有一定困难。 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如何制作植物细胞的临时装片,也学习了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所以必须充分运用学生的已有知识,通过让学生观察、讨论、展示等多种方式,对重点环节进行演示说明,组织学生讨论,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比较,小结,从而使学生掌握动植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并正确区别他们的异同点。 二、学习者分析: 初一学生的学习基础较弱,学习的自觉性不高,容易分心。但思维活跃,敢于质疑。在教学中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由于初一学生之前并没有接触生物知识,在学习生物知识时会有些吃力,在教学中要联系他们的日常生活,提起他们的注意力和学习兴趣。在讲解实验的过程中要培养他们科学规范的实验操作理念。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认识动物细胞的基本结构。 2.区别动物细胞与植物细胞的主要异同点。 (二)能力目标:

掌握人的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制作方法。(三)情感目标: 认同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 四、教学重难点: 1.动物细胞与植物细胞的异同点。 2.动物细胞的基本结构。 五、教学过程:

六、板书设计 2.1.3 动物细胞 1.制作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 擦、滴、刮、涂、盖、染、吸 2.动物细胞的基本结构: 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 3.动植物细胞的异同点: 相同点: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线粒体不同点:细胞壁、叶绿体、液泡(植物细胞) . .

七年级生物上册 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动植物细胞的结构及区别课后习题北师大版

第2课时动植物细胞的结构及区别 知能演练提升 能力提升 1.制作人体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时,取材前漱口的目的是( ) A.清洁口腔上皮细胞 B.清除口腔中的食物碎屑 C.使上皮细胞容易刮取 D.以上都不正确 2.采几片红色苋菜叶放入盛有少量清水的烧杯中,加热至沸腾,可见杯中的水变成了红色。这种红 色的色素主要来自苋菜细胞的( ) A.细胞膜 B.细胞质 C.细胞核 D.液泡 3.植物细胞一般具有立方体或多面体的形状,这是因为植物细胞具有( ) A.细胞质 B.细胞膜 C.液泡 D.细胞壁 4.制作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时,在载玻片中央滴一滴生理盐水,其作用是( ) A.保持细胞的正常形态 B.使细胞皱缩 C.使细胞涨破 D.离散口腔上皮细胞 5.显微镜视野内可以看清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的细胞壁和细胞核,但看不清液泡。为了能显示细胞质与液泡的界面,可以换用( ) A.凹面反光镜和较大光圈 B.平面反光镜和较大光圈 C.凹面反光镜和较小光圈 D.平面反光镜和较小光圈 6.在显微镜下观察成熟的植物细胞,会发现许多细胞核不在细胞的中央,而是位于细胞的一侧。造 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 A.细胞质的流动 B.细胞的分裂 C.细胞核的活动 D.液泡的挤压 7.在制作洋葱表皮细胞临时装片时,正确的做法是( ) A.尽量将标本撕得薄一些 B.盖上盖玻片后可直接将稀碘液滴在盖玻片上 C.若有气泡,则用手轻压赶走 D.将盖玻片垂直于载玻片后迅速放下

8.某同学在观察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时,发现视野中的细胞有重叠现象,不易观察。此时,他可采取的方法是( ) A.换用高倍目镜或物镜重新观察 B.移动装片,寻找合适的观察视野 C.选用较小的光圈和平面反光镜 D.换凹面镜并稍微调节细准焦螺旋 9.(2018·山东淄博中考)小刚同学欲使用显微镜判断某临时装片取材于动物还是植物,则( ) A.对光时,应使用高倍物镜迅速找到视野 B.观察时,应使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慢下降,直到看清物像 C.若发现细胞中有细胞壁,该装片一定取材于植物 D.若未发现细胞中有叶绿体,该装片一定取材于动物 10.某校七年级学生小强制作了人的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和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临时装片,在显微镜下看到的情况如下图所示,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小强所观察到的人的口腔上皮细胞与洋葱表皮细胞具有细胞膜、细胞核、细胞质等共同结构,但也观察到人的口腔上皮细胞不具有、液泡和叶绿体等结构。 (2)制作人的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的主要步骤:擦拭载玻片和盖玻片,滴生理盐水,用消毒牙签刮口腔内侧壁,涂抹,盖盖玻片,染色。图A中出现气泡,是由制作临时装片步骤的 “”操作不规范引起的。 (3)已知小强观察图B使用的目镜是5×,物镜是10×,则该物像被放大了50倍。若想在视野中观察到更多的细胞,小强应选择物镜放大倍数为(填“8×”“10×”或“15×”)的镜头,转动图C显微镜中标号所示结构更换物镜,进行观察。 探究创新 11.根据“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在准备本实验的材料用具时,不需要准备图1中的(填标号),还需要添加的材料用具有。 图1 图2 (2)观察时如果视野过亮,除了调节显微镜的光圈外,还可以调节哪一结构?请在图1的显微镜上标注该结构的名称。 (3)图2是某同学所绘的人体口腔上皮细胞结构图,请你指出图中存在的错误或不妥之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