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杂篇·渔父原文及译文

《庄子》杂篇·渔父原文及译文
《庄子》杂篇·渔父原文及译文

《庄子》杂篇·渔父原文及译文

作者:庄子及门徒

孔子游乎缁帷之林,休坐乎杏坛之上。弟子读书,孔子弦歌鼓琴。奏曲未半,有渔父者,下船而来,须眉交白,被发揄袂,行原以上,距陆而止,左手据膝,右手持颐以听。曲终而招子贡、子路二人俱对。客指孔子曰:“彼何为者也?”子路对曰:“鲁之君子也。”客

问其族。子路对曰:“族孔氏。”客曰:“孔氏者何治也?”子路未应,子贡对曰:“孔氏者,性服忠信,身行仁义,饰礼乐,选人伦。上以忠于世主,下以化于齐民,将以利天下。此孔氏之所治也。”

又问曰:“有土之君与?”子贡曰:“非也。”“侯王之佐与?”子

贡曰:“非也。”客乃笑而还行,言曰:“仁则仁矣,恐不免其身。苦心劳形以危其真。呜呼!远哉,其分于道也。”

子贡还,报孔子。孔子推琴而起,曰:“其圣人与?”乃下求之,至于泽畔,方将杖拏而引其船,顾见孔子,还乡而立。孔子反走,

再拜而进。客曰:“子将何求?”孔子曰:“曩者先生有绪言而去,

丘不肖,未知所谓,窃待于下风,幸闻咳唾之音,以卒相丘也。”

客曰:“嘻!甚矣,子之好学也!”孔子再拜而起,曰:“丘少而修学,以至于今,六十九岁矣,无所得闻至教,敢不虚心!”客曰:

“同类相从,同声相应,固天之理也。吾请释吾之所有而经子之所以。子之所以者,人事也。天子诸侯大夫庶人,此四者自正,治之

美也;四者离位而乱莫大焉。官治其职,人忧其事,乃无所陵。故田

荒室露,衣食不足,征赋不属,妻妾不和,长少无序,庶人之忧也;

能不胜任,官事不治,行不清白,群下荒怠,功美不有,爵禄不持,大夫之忧也;廷无忠臣,国家昏乱,工技不巧,贡职不美,春秋后伦,不顺天子,诸侯之忧也;阴阳不和,寒暑不时,以伤庶物,诸侯暴乱,擅相攘伐,以残民人,礼乐不节,财用穷匮,人伦不饬,百姓淫乱,天子有司之忧也。今子既上无君侯有司之势,而下无大臣职事之官,而擅饰礼乐,选人伦,以化齐民,不泰多事乎?且人有八疵,事有四患,不可不察也。非其事而事之,谓之总;莫之顾而进之,谓之佞;

希意道言,谓之谄;不择是非而言,谓之谀;好言人之恶,谓之谗;析

交离亲,谓之贼;称誉诈伪以败恶人,谓之慝;不择善否,两容颊适,偷拔其所欲,谓之险。此八疵者,外以乱人,内以伤身,君子不友,明君不臣。所谓四患者:好经大事,变更易常,以挂功名,谓之叨;

专知擅事,侵人自用,谓之贪;见过不更,闻谏愈甚,谓之很;人同

于己则可,不同于己,虽善不善,谓之矜。此四患也。能去八疵,

无行四患,而始可教已。

孔子愀然而叹,再拜而起,曰:“丘再逐于鲁,削迹于卫,伐树于宋,围于陈蔡。丘不知所失,而离此四谤者何也?”客凄然变容曰:“甚矣,子之难悟也!人有畏影恶迹而去之走者,举足愈数而迹愈多,走愈疾而影不离身,自以为尚迟,疾走不休,绝力而死。不知处阴

以休影,处静以息迹,愚亦甚矣!子审仁义之间,察同异之际,观动

静之变,适受与之度,理好恶之情,和喜怒之节,而几于不免矣。

谨修而身,慎守其真,还以物与人,则无所累矣。今不修之身而求

之人,不亦外乎!”

孔子愀然曰:“请问何谓真?”客曰:“真者,精诚之至也。不

精不诚,不能动人。故强哭者,虽悲不哀,强怒者,虽严不屯,强

亲者,虽笑不和。真悲无声而哀,真怒未发而威,真亲未笑而和。

真在内者,神动于外,是所以贵真也。其用于人理也,事亲则慈孝,事君则忠贞,饮酒则欢乐,处丧则悲哀。忠贞以功为主,饮酒以乐

为主,处丧以哀为主,事亲以适为主。功成之美,无一其迹矣;事亲

以适,不论所以矣;饮酒以乐,不选其具矣;处丧以哀,无问其礼矣。礼者,世俗之所为也;真者,所以受于天也,自然不可易也。故圣人

法天贵真,不拘于俗。愚者反此。不能法天而恤于人,不知贵真,

禄禄而受变于俗,故不足。惜哉,子之蚤湛于伪而晚闻大道也!”

孔子再拜而起曰:“今者丘得遇也,若天幸然。先生不羞而比之服役而身教之。敢问舍所在,请因受业而卒学大道。”客曰:“吾

闻之,可与往者,与之至于妙道;不可与往者,不知其道。慎勿与之,身乃无咎。子勉之,吾去子矣,吾去子矣!”乃剌船而去,延缘苇间。

颜渊还车,子路授绥,孔子不顾,待水波定,不闻拏音而后敢乘。子路旁车而问曰:“由得为役久矣,未尝见夫子遇人如此其威也。

万乘之主,千乘之君,见夫子未尝不分庭伉礼,夫子犹有倨傲之容。今渔父杖拏逆立,而夫子曲要磬折,言拜而应,得无太甚乎!门人皆

怪夫子矣,渔父何以得此乎!”孔子伏轼而叹,曰:“甚矣,由之难

化也!湛于礼义有间矣,而朴鄙之心至今未去。进,吾语汝:夫遇长

不敬,失礼也;见贤不尊,不仁也。彼非至人,不能下人。下人不精,不得其真,故长伤身。惜哉!不仁之于人也,祸莫大焉,而由独擅之。且道者,万物之所由也。庶物失之者死,得之者生。为事逆之则败,顺之则成。故道之所在,圣人尊之。今之渔父之于道,可谓有矣,

吾敢不敬乎!”

孔子明年爱好郊游,课堂上讲倦了,便宣布出城去玩一玩。出城不远,有个缁帷公园,树林遮天蔽日,孔子带领学生常来这里游玩。一日,在缁帷公园的河岸,学生们散坐在草地上读书,孔子独坐在

杏坛上唱歌弹琴。一曲尚未弹完,河边一艘小船上渔夫听见了,走

上岸来,远远蹲着,左手拍膝,右手托腮,瞑目倾听。渔夫年老,

须眉雪白,披头散发,长袖飘飘,意态潇洒,仿佛古人。待孔子弹

完了,渔夫招手,要子贡和子路前去。子贡是负责孔子交际的,子

路是负责孔子安全的,二人当即前去应酬。

渔夫遥指杏坛上的孔子,询问二人:“他是做啥的呀?”

子路说:“鲁国的著名贤士呢。”

渔夫问:“哪家的?”

子路说:“孔家的。”

渔夫问:“孔家这位先生搞哪方面的专业?”

子路钝于归纳,答不出来。子贡说:“孔家这位先生,心慕忠信品德,实践仁义学说,修缮礼乐制度,理顺人际关系,以此报效国王,以此教导平民,从而达到为人类造福的最终目标。这便是他搞

的专业了。”

渔夫问:“他有封地吗?他有爵位吗?”

子贡说:“没有,没有。”

渔夫问:“他是国王的左右手吗?”

子贡说:“不是。”

渔夫觉得未免滑稽,笑出声来,转身便走,摇头说:“仁也够仁啦,义也够义啦,只怕心操碎了人拖垮了找些罪来受啊,毁了自己

的天性正德啊。哎哟哟,离大道太远啦!”

子贡跑回杏坛报告孔子。孔子推琴起身,拍额头问自己:“是圣人在野吧?”从杏坛下来,急忙追去。追到河边,渔夫已上船解缆,

撑竿离岸了。孔子呼叫,渔夫停竿,转身向岸。孔子退后三步,作

揖行礼。作一揖,进一步。又作揖,又进步。再作揖,再进步。三

礼行毕,进到原位,够恭敬了。

渔夫问:“你叫我有啥事?”

孔子说:“刚才先生话还未讲完就走啦,在下孔丘,头脑迟钝,还不明白,有幸聆听下风,望先生随便讲几句,帮助帮助我。”

渔夫嘻嘻笑着说:“你真好学哟。”

孔子又再三的作揖行礼,说:“我自幼好学,现年六十九啦,仍然找不到真理在何处,还敢不虚心听取帮助吗。”

渔夫说:“性格相类,相好相随。声波共频,共振共鸣。说这是自然原理,我看不会错。好吧。我愿意尽我所知,帮助你搞好专业。你的专业在人事方面。周朝天子,各国诸候,文武官吏,万民百姓,这四种人如果都正位了,社会秩序便良好了。反之,这四种人如果

都错位了,社会就要大乱。官吏不理公务就会作恶,百姓不管家务

就会惹事。上上下下忧心忡忡忙于事务,社会矛盾就不会演化为动

乱了。百姓忧的是年荒屋破,食少衣单,租税无着,妻妾吵嘴,兄

弟打架。官吏忧的是担子过重,事情办糟,丧失清白,下属懒惰,

成绩没有,撤职降级。诸候王忧的是大臣不忠,国民蠢动,家族内乱,工业落后,赋税歉收,国格降级,得罪中央。天子以及中央政

府忧的是旱涝交加,寒暑乱套,农业减产,诸候霸道,国际混战,

百姓遭殃,礼仪铺张,财政困难,伦常悖逆,百姓淫乱。而你孔丘,无权无势,非侯非王,无官无职,连个文化部长都不是,居然跑去

修缮礼乐制度,理顺人际关系,教导平民,你不觉得自己管得太宽

了吗!”

渔夫又说:“咱们还得谈谈人事。人有八病,事有四害,不弄清楚可不行呢。哪八病?不该自己做,硬要争着做,所谓手杆长。长官

翻白眼,还要去罗唆,所谓脸皮厚。揣摸对方心思,迎合对方口味,所谓献媚态。黑的说白,瞎眼歌德,所谓灌米汤。到处说人坏话,

所谓嘴巴臭。挑拨离间,制造矛盾,所谓屁眼黑。当面唱赞歌,背

后放暗箭,弄垮对方,所谓搞诡计。八方拉关系,两面讨光生,从

中渔利,所谓耍滑头。八病的患者,外损人,内损己,为君子所不齿,为明王所不用。哪四害?踢开常识,打破常规,大轰大擂办大事,所谓立功,就是捞利。照我说的办,你们少管,狗揽三堆屎,所谓

负责,就是争权。搞错了,不纠正,咬牙切齿听批评,所谓坚定,

就是凶狠。举手赞成,好人好人,敢持异见,坏蛋坏蛋,所谓英明,就是傲慢。八病免疫了,四害断根了,方能提高认识水准,有所进步。”

孔子愁眉苦脸,大声长叹,又再三的作揖行礼表示道歉,说:“我在咱们鲁国,受国王冷遇,两次辞职出走。到宋国去传授古礼,官方不给课堂,只好在树下演。古礼一演完,官方叫人把树砍了。

又到卫国演说,被官方驱逐出境。停过车的地方被铲了地皮,说那

上面有,唉,有我的脚印,所谓劣迹!应聘到楚国去,路经陈蔡两国

的交界地,又被民兵围困七天七夜,差点饿死。受这四次诽谤打击,我到底哪点错了呀,我不明白。天哪,这是为什么?为什么?”

渔夫严肃的批评说:“你要提高认识水准,恐怕太难啦。有个怪人,害怕自己的影子,厌恶自己的脚迹,在旷野里东逃西奔。跑得

再怏,影子还是甩不掉。跨得愈急,脚迹反而愈频密。他以为问题

在速度,便加速逃奔,愈跑愈快,不肯休息,终于心脏破裂而死。

他就是不晓得到树荫下便能息影,安静躺着便能绝迹。这点常识都

不懂,太蠢啦。你呢,[扌妥](读ruo2)熟仁义的内涵,划清是非的

界限,观察局势的变化,掌握取舍的分寸,分析爱憎的理由,控制

喜怒的程度,如此勤快,差一点就要累死啦!奉劝你谨慎些,惜疼自

己的健康,守好自己的真性。社会的问题让社会解决,何必你解决。别人的包袱让别人背,何必你背。该撒手不管的快撒手不管吧,该

退还不背的快退还不背吧,这样就松活啦。你不顾自己的健康和真性,倒怪别人诽谤打击,不嫌离题太远了吗?”

孔子愁苦的说:“请问真性。”

渔夫说:“人性的花朵,最纯洁最诚实,便是真性,不纯洁不诚实,不可能感动人。所以,假哭的人有悲脸无哀声,假怒的人有严

貌无威态,假爱的人有笑容无和气。真悲纵然无声也哀,真怒纵然

不发也威,真爱纵然未笑也和。内心纯洁诚实,外表映照出来,使

人感动,这便是真性的可贵之处。你不是要理顺人际关系吗?真性体

现于人际关系,侍候父母便是孝顺,侍候君王便是忠贞,饮酒便是

欢乐,居丧便是悲哀。侍候父母以舒畅为主,侍候君王以功劳为主,饮酒以快乐为主,居丧以哀恸为主。只要效果好,方式不妨多样,

侍候父母心舒体畅了就好,不在乎钱多钱少。侍候君王功劳落实了

就好,不在乎官大官小,饮酒快乐了就好,不在乎规格高低。居丧

哀恸了就好,不在乎礼仪繁简。礼仪是人为的,多变的。真性是天

赋的,自然形成不变的。所以圣人效法自然,尊重真性,而不受世

俗的拘束。蠢人相反,不去效法自然,而去迎合社会潮流,不去尊

重真性,而去跟着俗礼变来变去,累死累活,到头来仍然精神空虚。可惜了,可惜了,你呀,沉溺于人伪大早了,而踏上大道呢,唉,

又太晚了!”

孔子又是作揖行礼,慷慨激昂宣誓说:“在下今天能遇到你,真是幸运,老天保佑。先生,你若不嫌弃,就收我做个弟子,耳提面

命的教我吧。敢问先生家住哪里,我好择日登门行弟子礼,在先生

领导下,终身沿着大道前进,前进!”

渔夫听了儒腔儒调,心都凉了,说:“难怪听人说呢,是真同志手挽手,沿着大道一起走,不是同志不挽留,免得二天闹别扭。你

自己努力吧。从此分手啦!从此分手啦!”说完,渔夫猛撑一竿,小

船射入芦苇丛中消失了。

看见渔夫撑船离去,颜回倒车,等待孔子。子路递绥绳给孔子,催促登车。孔子不理,静候河面涟漪平息,芦苇丛中也听不见撑船

的响声了,才接绥绳在手,抓稳登车入座。

行车途中,子路扶车步行,边走边说:“侍候老师多年,我还是第一次看见老师这样低三下四,对一个普通人。那些诸候,不论国

大国小,见了老师都得平起平坐,倒是老师显得心高气傲。刚才那

个打渔的穷老头,手拿篙竿,直冲冲的站着,老师反而点头哈腰,

未开口,先作揖,不算颠倒了,也算过分了。那么多学生都看在眼里,觉得真他妈的太不像话,那渔夫高咱们两辈,该叫爷爷!”

孔子拍着座前横杠,叹气说:“你呀,这辈子改不了!礼仪迷糊

心窍,观念鄙俗,至今如此!靠近些吧,好好听着,对老人不恭敬,

失礼。见贤人不尊崇,不仁。能让我拜下风,他岂是凡人吗。不,

他是至人,一个真正的人!我拜下风,再三行礼,若不心甘情愿,只

是敷敷衍衍,岂不丢掉了自己的真性,吃大亏的还是自己。可惜了,可惜了,你呀,怎么偏偏就是你呀,心肠硬,不仁慈,早迟要闯大

祸!我还得提醒你,大道才是万物之源。做人,失道必亡,得道必昌。做事,逆道必败,顺道必胜。谁得道,谁顺道,谁就受人尊敬,所

以圣人也要重道。那个渔夫有道,我敢不尊敬他吗!”

古诗西江月·江行采石岸戏作渔父词翻译赏析

古诗西江月·江行采石岸戏作渔父词翻译赏析《西江月·江行采石岸戏作渔父词》作者为唐朝文学家辛弃疾。其古诗全文如下:千丈悬崖削翠,一川落日熔金。白鸥往来本无心,选甚风波一任。别浦鱼肥堪脍,前村酒美重斟。千年往事已沉沉,闲管兴亡则甚。【鉴赏】解读这首词的词序,它提供了一个矛盾焦点,矛盾在于“感心之物”(采石岸)与他的“感物之心”(词人所表达的感情)相悖。这首词是船行长江采石矶时所作,采石矶在今安徽当涂县西北,为长江最窄之处。它无论对于宋朝历史还是对于辛弃疾个人经历来说,都是一个极具意义的地点。据《续资治通鉴?卷一百三十五》记载:“(绍兴三十一年)十月戊午,中书 舍人兼直学士院虞允文参谋军事;……十一月甲戌,命中书舍人参谋军事虞允文往芜湖,趣(李)显忠交(王)权军,且犒师采石。丙子,中书舍人、督视江淮军马府参谋军事虞允文,督舟师败金兵于东采石。”这一仗虞允文带领一万宋军打败了四万金兵,是南宋难得的一次辉煌。辛弃疾渡淮时,应该正是宋金鏖战之时,虞允文大败金兵,辛弃疾一定知道。何况虞允文是辛弃疾的恩师,辛弃疾曾于南归十年后的干道七年,在司农主簿小官任上写了著名的战略文章《九议》呈给当时的丞相虞允文,得到虞的赏识和采纳,辛弃疾后来的升任也与此不无关系。按说到采石矶的辛弃疾应该是回顾胜利缅怀恩师激发诗情的地方,面对这个“感心之物”,按辛弃疾的性格应该浮想联翩、壮怀 激烈奋而作豪放词才是,但出人意料的是他却偏偏作了一首戏作词,

并且是他的创作历程中的第一首“戏作”的词。表面看,淳熙五年是辛弃疾仕途平坦顺利的一年,稼轩时年39岁,正当年富力强,仕途亨通。淳熙二年,是他命运转折的一年,受丞相叶衡的举荐,辛弃疾出任江西提刑,平茶商军赖文正之后,受到朝廷赏识,得到嘉奖与升迁,先后除秘阁修撰、调京西转运判官、差知江陵府兼湖北安抚、再迁隆兴府江西安抚,到了淳熙五年的春天,在江西安抚任上只三个月的辛弃疾,就被召为大理少卿,到了京城临安。同年九月,就又出任湖北转运副使。正如他自己所说:“聚散匆匆不偶然,二年历遍楚山川。”(《鹧鸪天?离豫章,别司马汉章大监》)“吴头楚尾,一桌人千里。”(《霜天晓月?旅兴》)但此时辛弃疾心情是动荡不安的。朝廷表面上基本相安无事,实际上矛盾重重,不仅有主战派与主和派的矛盾,还有各个派系、各种阵营、各个利益集体中的矛盾,当时新任的右丞相是史浩,他思想上对南归的豪杰志士很不以为然,甚至是歧视。史浩曾经与张浚辩论,提出“中原决无豪杰,若有,何不起而亡金?”的观点,并称北方归来者为“归正人”,不赞成对“归正人”委以重任。这使得辛弃疾困惑、忧虑,甚至是怨恨。从他的词作《水调歌头》的题序中就可以清楚地看出:“淳熙丁酉,自江陵移帅隆兴,到官之三月被召,司马监、赵卿、王漕饯别。司马赋〈水调歌头〉,席间次韵。时王公明枢密薨,坐客终夕为兴门户之叹,故前章及之”。辛弃疾痛恨朝廷中的“门户”之分,但在词中他说“孙刘辈,能使我,不为公”,对敌手表示不屑,但也表达了“但觉平生湖海,除了醉吟风月,此外百无功。毫发皆帝力,更乞鉴湖东”,也有归隐的无奈。

庄子二则

21 《庄子》二则 教学目标: 了解庄子的作品及其思想主张。 过程与方法: 1.积累常用文言词语,整体把握课文大意。 2.体味对话中的人物语气,理解课文中两则寓言阐述的道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庄子追求逍遥洒脱的人生态度,无所待的绝对自由的精神境界。 课前预习 读准字音 鲲(kūn)徙(xǐ)抟(tuán)南冥(mínɡ)濠梁(háo)鲦鱼(tiáo) 通假字: 北冥有鱼(同“溟”,海)其正色邪(同“耶”语气词,呢、吗) 古今异义: 天池(古义:天然形成的水池例句:南冥者,天池也 今义:高山湖泊名) 安(古义:怎么例句:安知鱼之乐 今义:安全) 子(古义:对人的尊称例句: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今义:孩子,儿子) 文言句式判断句:

《齐谐》者,志怪者也(“……者……也”表判断) 是鱼之乐也(“……也”表判断) 子固非鱼也(“……也”表判断) 倒装句: 去以六月息者也(介词短语后置句,应为“以六月息者也去”)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状语后置句,应为“庄子与惠子于濠梁之上游”) 省略句: 我知之濠上也(省略介词“于”,应为“我知之于濠上也”) 《北冥有鱼》 一、朗读课文,翻译重点句子 1.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2.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参考译文: 1.当它振动翅膀奋起直飞的时候,翅膀就好像挂在天边的云彩。 2.环绕着旋风飞上了九万里的高空。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大鹏的形象如何呢?作者又是怎样描写这一形象的呢? 鲲鹏形体硕大无比,变化神奇莫测,奋飞时气势壮美。从体大、背大、翼大以及活动范围大(长度:从北海到南海;高度:九万里)四个方面极写鲲鹏形象磅礴壮观。用夸张的手法描述鲲鹏,“不知其几千里也”言其形,“若垂天之云”言其翼,“北冥”“南冥”“九万里”言其活动天地,极言鲲鹏形体之大、变化之神奇、飞腾时气势之壮观,一开头就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雄奇壮丽的画卷。

《渔父》翻译、解析

渔父 先秦:屈原 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醨?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复与言。 译文 屈原遭到了放逐,在沅江边上游荡。他沿着江边走边唱,面容憔悴,模样枯瘦。渔父见了向他问道:"您不是三闾大夫么,为什么落到这步田地?"屈原说:"天下都是浑浊不堪只有我清澈透明(不同流合污),世人都迷醉了唯独我清醒,因此被放逐。" 渔父说:"圣人不死板地对待事物,而能随着世道一起变化。世上的人都肮脏,何不搅浑泥水扬起浊波,大家都迷醉了,何不既吃酒糟又大喝其酒?为什么想得过深又自命清高,以至让自己落了个放逐的下场?" 屈原说:"我听说:刚洗过头一定要弹弹帽子,刚洗过澡一定要抖抖衣服。怎能让清白的身体去接触世俗尘埃的污染呢?我宁愿跳到湘江里,葬身在江鱼腹中。怎么能让晶莹剔透的纯洁,蒙上世俗的尘埃呢?" 渔父听了,微微一笑,摇起船桨动身离去。唱道:"沧浪之水清又清啊,可以用来洗我的帽缨;沧浪之水浊又浊啊,可以用来洗我的脚。"便远去了,不再同屈原说话。 注释 既:已经,引申为“(在)……之后”。 颜色:脸色。形容:形体容貌。 三闾(lǘ)大夫:掌管楚国王族屈、景、昭三姓事务的官。屈原曾任此职。 是以见放,是:这。以:因为。见:被。 淈(gǔ):搅浑。 餔:吃。糟:酒糟。歠(chuò):饮。醨(lí):薄酒。成语:哺糟歠醨 高举:高出世俗的行为。在文中与"深思"都是渔父对屈原的批评,有贬意,故译为(在行为上)自

楚辞原文及译文

(1)《楚辞》原文及译文 《楚辞》 【导读】 《楚辞》是我国古代一部重要的诗歌作品集。楚辞在汉代又被称作"赋",如司马迁在《史记》中有:屈原"乃作《怀沙》之赋"。实际上,楚辞作为一种产生于楚地的独立诗体,是不应与汉赋混淆的。汉赋是适应汉代宫廷需要而发展起来的一种半诗半文或称带韵散文的作品,赋一般用主客问答为叙事的形式,它不是抒情,而是铺陈辞藻,咏物说理。楚辞则不同,它虽然也富于文采,描写细致,含有叙事成分,但它以抒发个人感情为主,是一种诗歌。它得名于公元前四世纪的战国时代在我国南方楚地形成的一种叫做"辞"的新诗体。这种诗体经屈原发扬光大,其后的宋玉等汉代作家继续从事楚辞的创作。 《楚辞》之所以称为"楚",是因为它的声韵、歌调、思想乃至精神风貌,都带有鲜明的楚地特点。从形式上看,《楚辞》打破了《诗经》以四言为主的句式,而代之以五、六言乃至七、八言的长句句式,并保留了咏唱中的叹声词"兮";从体

制上看,它突破了《诗经》以短章、复叠为主的局限,发展成为"有节有章"的长篇巨幅,更适合表现繁复的社会生活内容和抒写在较大时段跨度中经历的复杂情感。另外,《楚辞》与音乐仍保持着较密切的联系。 在楚辞之前的《诗经》,诗句以四字句为主,篇章比较短,风格朴素;楚辞则篇章宏阔,气势汪洋恣肆,诗的结构、篇幅都扩大了,句式参差错落,富于变化,而感情奔放、想象力丰富、文采华美、风格绚烂,都与《诗经》截然不同。一般来说,《诗经》产生于北方,代表了当时的中原文化,而《楚辞》则是南方楚地的乡土文学,《楚辞》的作品是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屈原及后来其它作家吸收南方民间文学并 加以创造性提高的结果。《诗经》和《楚辞》一起构成了中国古代诗歌史上的两大源头,两者分别开创了中国古代诗歌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先河,成为中国古代诗歌史上的"双璧",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特殊的意义。 楚辞是战国后期产生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楚国僻处南方,有着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优越的自然条件,政治制度、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与黄河流域诸国有很大差异,因而被视为"南蛮"。到春秋时代,楚国强大起来,成为"五霸"之一。至战国时代,各国政治、文化交流频繁,楚国开始大量接受中

初中语文文言文《庄子》二则原文及翻译

《庄子》二则 北冥有鱼 北冥有鱼①,其名曰鲲②。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③。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④,其翼若垂天之云⑤。 北方的大海里有一条鱼,它的名字叫做鲲。鲲的体积,真不知道大到几千里;变化成为鸟,它的名字就叫鹏。鹏的脊背,真不知道长到几千里;当它奋起而飞的时候,那展开的双翅就像天边的云。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⑥。南冥者,天池也⑦。齐谐者⑧,志怪者也⑨。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⑩,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这只鹏鸟呀,随着海上汹涌的波涛迁徙到南方的大海。南方的大海是个天然的大池。齐谐是一部专门记载怪异事情的书,这本书上记载说:?鹏鸟迁徙到南方的大海,翅膀拍击水面激起三千里的波涛,海面上急骤的狂风盘旋而上直冲九万里高空,离开北方的大海用了六个月的时间方才停歇下来?。春日林泽原野上蒸腾浮动犹如奔马的雾气,低空里沸沸扬扬的尘埃,都是大自然里各种生物的气息吹拂所致。天空是那么湛蓝湛蓝的,难道这就是它真正的颜色吗?抑或是高旷辽远没法看到它的尽头呢?鹏鸟在高空往下看,不过也就像这个样子罢了。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鯈chóu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庄子和惠子一起在濠水的桥上游玩。庄子说:“鯈chóu鱼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闲自得,这是鱼的快乐啊。”惠子说:“你又不是鱼,怎么知道鱼是快乐的呢?”庄子说:“你又不是我,你哪里知道我不知道鱼是快乐的呢?”惠子说:“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这是可以完全确定的!”庄子说:“请从我们最初的话题说起。你说‘你哪里知道鱼快乐’的话,你已经知道我知道鱼快乐而问我。我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的。 1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古文翻译成中文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古文翻译成中文 渔翁得利渔翁得利解释一有一句古话说: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战国策·燕策》: 赵且伐燕,苏代为燕谓惠王曰: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莫过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擒之.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支,以弊大众.臣恐强秦之为渔父也.故愿王熟计之也.惠王曰:善!乃止.简文: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箝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擒之.解释鹬:一种水鸟,羽毛茶褐色,嘴脚都很长常在水边啄食小鱼和贝类;蚌:生活在淡水里的贝类软体动物,有两片椭圆形的外壳.比喻双方争执不下,两败俱伤,让第三者占了便宜出处元·尚仲贤《气英布》第二折:权待他鹬蚌相持俱毙日,也等咱渔人含笑再中兴.用法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示例明·冯梦龙《警世通言·乔太守乱点鸳鸯谱》:~,自己渔人得利.提示这是一则十分生动的寓言故事.它告诉我们:大敌当前,弱小者之间要联合起来,消除矛盾,团结一致,共同对付敌人.处理内部事务也是这样,局部利益要服从整体利益,眼前利益要服从长远利益,小道理要服从大道理,否则,内部争斗不休,互不相让,只会两败俱伤,使第三者得利.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早已成为大家常用的成语.赵且伐燕,苏代为燕谓惠王曰: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莫过甘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擒之.今赵

且伐燕,燕赵久相支,以弊大众.臣恐强秦之为渔父也.故愿王熟计之也.惠王曰:善!乃止.——《战国策》注释且——将要赵——春秋战国时国名伐——攻打方——正在.曝(pù)——晒.苏代——人名,苏秦的弟弟,战国时有名的说客.惠王——赵国国君易水——河流蚌——贝类,软体动物有两个椭圆形介壳,可以开闭曝——晒.甘——同钳字,把东西夹住的意思支——支持,即相持、对峙鹬(yù)——一种水鸟,羽毛呈茶褐色,嘴和腿都细长,常在浅水边或水田中捕食小鱼、昆虫、河蚌等.箝(qián)——同钳,夹住.喙(huì)——嘴,专指鸟兽的嘴.雨(yù)——这里用作动词,下雨.即——就,那就.谓——对..说.舍——放弃.相舍——互相放弃.并——一起,一齐,一同.禽——同擒,捕捉,抓住.弊:弊病;害处,这里指疲弊的意思.擒——捕捉寓意《鹬蚌相争》讲的是鹬与蚌相互钳制,互不相让,却让渔人从中获利的故事,告诫人们做事要权衡得失,不要只想着对自己有利的一面,要相互谦让,退一步海阔天空,一味地相互钳制往往顾此失彼,让他人钻空子.诗文翻译赵国准备讨伐燕国,苏代为燕国去劝说赵惠王说:我这次来,经过易水,看见一只河蚌正从水里出来晒太阳,一只鹬飞来啄它的肉,河蚌马上闭拢,夹住了鹬的嘴.鹬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就会有死蚌.’河蚌也对鹬说:‘今天你的嘴取不出,明天你的嘴取不出,就会有死鹬.’它们俩谁也不肯放开谁,一个渔夫把它们俩一块捉走了.现在赵国将要攻打燕国,燕赵如果长期相持不下,老百姓就会疲弊不堪,我担心强大的秦国就要成为那不劳而获的渔翁了.所以希望大王认真考虑出兵之事.赵惠文王说:好吧.于是停止出兵攻打燕国.

《庄子二则》注释、翻译、简答习题【部编版八下第21课】

《北冥有鱼》《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习题带答案【部编版八下第21课】班级:姓名: 题型:【重点课下注释默写】【重点句子翻译】【课文内容理解简答题】 一、《北冥有鱼》课下注释默写: 1、北冥:;冥:。南冥: 2、怒:。 3、垂天之云:。 4、海运:。 5、天池:。 6、志怪:。志:。 7、水击:。 8、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抟:。扶摇:。 9、去以六月息者也: 。息:。 10、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野马: 。 11、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其:。 12、其视下也:。其:。 13、亦若是则已矣: 。是:。 二、《北冥有鱼》重点句子翻译: 1、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 2、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 3、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4、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5、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6、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7、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8、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三、课内简答题: 1. 本文开头描述鲲鹏的形象及奋飞时的壮美气势与论述“逍遥游”有什么联系? 2. “野马”“尘埃”的运动依靠什么?写它们有什么作用? 3、作者笔下的“鹏”是个什么样的形象? 4、你喜欢鲲鹏吗?谈谈你的理由。 5、本文想象奇特,请你联系课文谈谈想象手法的运用。

参考答案一、《北冥有鱼》课下注释默写: 1、北冥:北海;冥:同“凕”,海。南冥:南海 2、怒:振奋,这里指用力鼓动翅膀。 3、垂天之云:悬挂在天空的云。 4、海运:海水运动。 5、天池:天然形成的水池。 6、志怪:记载怪异的事物。志:记载。 7、水击:击水,拍打水面。 8、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乘着旋风盘旋飞至九万里的高空。抟:盘旋飞翔。扶摇:旋风。 9、去以六月息者也:凭借着六月的大风离开。息:气息,这里指风。10、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山野中的雾气,空气中的尘埃,都是生物用气息吹拂的结果。野马:山野中的雾气,奔腾如野马。 11、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天色湛蓝,是它真正的颜色吗?还是因为天空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其:表示选择。 12、其视下也:大鹏从天空往下看。其:代大鹏。 13、亦若是则已矣:也不过像人在地面上看天一样罢了。是:这样。 二、《北冥有鱼》重点句子翻译: 1、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 鲲的体积巨大,不知道有几千里; 2、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 鹏的脊背,不知道有几千里长; 3、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当它用力鼓动翅膀而飞的时候,那展开的双翅就像悬挂在天空的云。 4、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这只鹏鸟呀,海水运动时就将迁移到南方的大海。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1课《庄子二则》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庄子是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者。以下是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1课《庄子二则》课文原文 北冥有鱼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1课《庄子二则》知识点 一、作者简介 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宋国蒙人,战国时期哲学家。他继承并发扬了老子的思想,和老子同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在政治上,他主张“无为而治”。庄子的思想主要保存在《庄子》一书中。《庄子》中的文章以独特的艺术造诣绝响于先秦诸子作品之中,鲁迅先生说:“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二、课文翻译 北冥有鱼 原文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注释 冥:同“溟”,海。下文的“南冥”指南海。 鲲:大鱼名。 鹏:大鸟名。 怒:振奋,这里指用力鼓动翅膀。

屈原渔夫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屈原渔夫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渔父 屈原既⑴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⑵。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⑶与?何故至于斯?”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⑷。” 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淈⑸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歠其醨⑹?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⑺?” 屈原曰:“吾闻之,新沐⑻者必弹冠,新浴⑼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⑽,受物之汶汶⑾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渔父莞尔⒀而笑,鼓枻⒁而去。 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⒂,可以濯⒃吾缨⒄;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遂去⒅,不复与言⒆。 阅读练习 4.解释下列句子加点的词。 ①形容枯槁②何故而至于斯 ③是以见放④安能以身之察察 ⑤鼓枻而去⑥可以濯吾缨 5.请用文中的主要语句回答下列问题。 ①渔父劝屈原应该怎样处世? ②屈原怎样答复渔父的劝说?

6.请用自己的话说说“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意思。 7.你从划线句子中一个“宁赴”,一个“安能”中读出了一个怎样的屈原? 8.屈原在《渔父》之中阐述了两种不同对待现实的态度,其一是渔父的“水清濯缨,水浊濯足”的随遇而安,其二是屈原的“世浊我清,众醉我醒”的矢志坚守。你更赞同谁的人生观?为什么? 参考答案 4.①形体和容貌;②这样,这地步;③因此;④怎么;⑤敲击; ⑥洗。 5.①举世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铺其糟而啜其醣。②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耳,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6.整个世界都是如此污浊,只有我是那么的清白;众人都像喝醉了酒一般糊涂,只有我是那么的清醒。 7.宁可放弃生命,也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坚守自己人格清白的高尚的屈原。 注释 ⑴既:已经,引申为“(在)……之后”。 ⑵颜色:脸色。形容:形体容貌。 ⑶三闾(lǘ)大夫:楚国官职名,掌管教育楚国王族屈、景、昭三姓宗族子弟。屈原曾任此职。

楚辞渔父原文及译文

《楚辞》渔父原文及译文 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 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醨?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 蒙世俗之尘埃乎?” 渔父莞尔⑾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复与言。 屈原遭到了放逐,在沅江边上游荡。他沿着江边走边唱,面容憔悴, 模样枯瘦。渔父见了向他问道尺您不是三闾大夫么,为什么落到这步田地尿屈原说尺天下都是浑浊不堪只有我清澈透明(不同流合污),世 人都迷醉了唯独我清醒,因此被放逐。 渔父说尺圣人不死板地对待事物,而能随着世道一起变化。世上的人 都肮脏,何不搅浑泥水扬起浊波,大家都迷醉了,何不既吃酒糟又大喝其酒?为什么想得过深又自命清高,以至让自己落了个放逐的下场尿 屈原说尺我听说:刚洗过头一定要弹弹帽子,刚洗过澡一定要抖抖衣服。怎能让清白的身体去接触世俗尘埃的污染呢?我宁愿跳到湘江里,

葬身在江鱼腹中。怎么能让晶莹剔透的纯洁,蒙上世俗的尘埃呢尿 渔父听了,微微一笑,摇起船桨动身离去。唱道尺沧浪之水清又清啊,可以用来洗我的帽缨;沧浪之水浊又浊啊,可以用来洗我的脚。便远去了,不再同屈原说话。 ⑴既:已经,引申为“(在)……之后”。 ⑵颜色:脸色。形容:形体容貌。 ⑶三闾(lǘ)大夫:掌管楚国王族屈、景、昭三姓事务的官。屈原曾任此职。 ⑷是以见放,是:这。以:因为。见:被。 ⑸淈(gǔ):搅浑。 ⑹餔:吃。糟:酒糟。歠(chuò):饮。醨(lí):薄酒。成语:哺糟歠醨 ⑺高举:高出世俗的行为。在文中与深思都是渔父对屈原的批评,有贬意,故译为(在行为上)自命清高。举,举动。 ⑻沐:洗头。 ⑼浴:洗身,洗澡。 ⑽察察:皎洁的样子。 ⑾汶(mén)汶:污浊。 ⑿皓皓:洁白的或高洁的样子。 ⒀莞尔:微笑的样子。 ⒁鼓枻:摇摆着船桨。.鼓:拍打。枻(yì):船桨。 ⒂沧浪:水名,汉水的支流,在湖北境内。或谓沧浪为水清澈的样子。沧浪之水清兮四句:这首《沧浪歌》也见于《孟子·离娄上》,二吾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1课《庄子二则》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1课《庄子二则》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1课《庄子二则》课文原文北冥有鱼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1课《庄子二则》知识点 一、作者简介 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宋国蒙人,战国时期哲学家。他继承并发扬了老子的思想,和老子同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在政治上,他主张“无为而治”。庄子的思想主要保存在《庄子》一书中。《庄子》中的文章以独特的艺

术造诣绝响于先秦诸子作品之中,鲁迅先生说:“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二、课文翻译 北冥有鱼 原文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注释 冥:同“溟”,海。下文的“南冥”指南海。 鲲:大鱼名。 鹏:大鸟名。 怒:振奋,这里指用力鼓动翅膀。 垂:悬挂。 译文 北海有一条鱼,它的名字叫作鲲。鲲的巨大,不知道有几千里;变化成为鸟,它的名字叫作鹏。鹏的脊背,不知道几千里;当它振翅而飞时,它的翅膀像悬挂在天空的云。 原文: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注释 海运:海水运动。 天池:天然形成的水池。

部编版八年级下《庄子》二则原文及翻译

部编版八年级下《庄子》二则原文及翻译 《庄子》二则 北冥有鱼 北冥有鱼①,其名曰鲲②。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③。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④,其翼若垂天之云⑤。 北方的大海里有一条鱼,它的名字叫做鲲。鲲的体积,真不知道大到几千里;变化成为鸟,它的名字就叫鹏。鹏的脊背,真不知道长到几千里;当它奋起而飞的时候,那展开的双翅就像天边的云。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⑥。南冥者,天池也⑦。齐谐者⑧,志怪者也⑨。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⑩,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这只鹏鸟呀,随着海上汹涌的波涛迁徙到南方的大海。南方的大海是个天然的大池。齐谐是一部专门记载怪异事情的书,这本书上记载说:?鹏鸟迁徙到南方的大海,翅膀拍击水面激起三千里的波涛,海面上急骤的狂风盘旋而上直冲九万里高空,离开北方的大海用了六个月的时间方才停歇下来?。春日林泽原野上蒸腾浮动犹如奔马的雾气,低空里沸沸扬扬的尘埃,都是大自然里各种生物的气息吹拂所致。天空是那么湛蓝湛蓝的,难道这就是它真正的颜色吗?抑或是高旷辽远没法看到它的尽头呢?鹏鸟在高空往下看,不过也就像这个样子罢了。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鯈chóu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庄子和惠子一起在濠水的桥上游玩。庄子说:“鯈chóu鱼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闲自得,这是鱼的快乐啊。”惠子说:“你又不是鱼,怎么知道鱼是快乐的呢?”庄子说:“你又不是我,你哪里知道我不知道鱼是快乐的呢?”惠子说:“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这是可以完全确定的!”庄子说:“请从我们最初的话题说起。你说‘你哪里知道鱼快乐’的话,你已经知道我知道鱼快乐而问我。我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的。

古诗渔父·八月九月芦花飞翻译赏析

古诗渔父·八月九月芦花飞翻译赏析 《渔父·八月九月芦花飞》作者为唐朝文学家张志和。其古诗全文如下: 八月九月芦花飞,南溪老人重钓归。 秋山入帘翠滴滴,野艇倚槛云依依。 却把渔竿寻小径,闲梳鹤发对斜晖。 翻嫌四皓曾多事,出为储皇定是非。 【前言】 《渔父》是唐代诗人张志和所作的七言律诗。是诗人《渔父歌》五首的姊妹篇,作者以“南溪老人”来比喻自己,通过写渔父的悠闲垂钓的生活,来暗喻作者自己此时的闲隐生活。此诗表达出作者淡泊、澄洁的高远情志。 【注释】 ①溪:同“溪”。重钓:深水中钓鱼。 ②槛:轩廊临水的栏干。依依,隐约貌。 ③鹤发:鹤的羽毛白色,喻老人白发。斜晖:同“斜辉”,指傍晚西斜的阳光。 ④翻:反而。四皓:秦末东园公、甪里先生、绮里季、夏黄公,隐于商山,年皆八十余,时称“商山四皓”。传说汉高祖敦聘不至,吕氏用张良策,令太子卑词安车,捐此四人与游,因而使高祖认为太子羽翼已成,清除了改立太子的意图。

⑤储皇:即储君皇太子。《晋书·成都王颖传》:“皇太子,国之储君。” 【翻译】 八九月芦花满天飞,南溪老人垂钓回来。秋天的山从隐约映入眼帘,野艇靠着栏杆隐约可见。拿着鱼竿寻找着小路,对着斜阳梳着白发。反而是商山四皓多管闲事,为皇太子定夺是非正误。 【赏析】 张志和是中唐诗人,安史之乱后隐居山林,经常泛舟垂钓,不再理会政事。这首《渔父》就是写他隐逸生活的代表作。 诗篇在两岸漫天飞舞的芦花中缓缓拉开帷幕,渲染出一派宁静优美安详的环境氛围。“八月九月芦花飞,南溪老人重钓归”,秋高气爽,扁舟垂纶的的老渔父伴着夕阳的余晖划舟而归,晚风悠悠,芦花飘飘,溪水清清,波光粼粼。 “秋山入帘翠滴滴,野艇倚槛云依依”,临岸系舟,举目远望,翠色怡人,满山的青草绿树像洗染过一样,散发着浓浓的绿意。白云翩翩然点染在秋日的蓝天上,映照着横在水面上的野艇,更增加了几分“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自然情趣,那是一种委运任化,悠然自得的生命意识。诗人取景不惑,行云流水般的语言描绘出一幅秋溪摆钓图,字里行间飘荡着一种轻灵的气息。作者采用由远至近的审美视角,秋山、野艇的仰视之间流淌着“脆滴滴”“云依依”的生命色彩,充彻着一种虚静的宇宙意识。 “却把渔竿寻小径,闲梳鹤发对斜晖”,景物的转换深处是归家

庄子二则

一、看拼音写汉字 mí màn chí chěng gào jièzhèn ěr yù lóng wù ǎi nù bù kě èpáng bóqián chéng zǔ zhòu xiè dài jiē zhǒng ér zhìyǎn yìmàn bù jīng xīn luò yì bù juéfǔ kàn gōu hèshùn xī wàn biàn cāng qióng fú zào qīng gē màn wǔmíng fù qí shímù xuàn shén mí 二、填空(每空1分,共5分) 1、《庄子二则》出自_____,庄子名周,_____时期_____,____学派代表人物,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_____”。《庄子》一书是庄子及其后学的著作。今存33篇,包括内篇7篇、外篇15篇和杂篇11篇。 2、给划线字注音(每空1分,共8分) 北冥()鲲()齐谐()抟()扶摇其正色邪()将徙于南冥()濠.梁() 鲦. 鱼() 3、解释词语(每空1分,共13分) ⑴怒而飞 ⑵其翼若垂天之云 ⑶志怪者也

⑷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⑸去以六月息者也 ⑹亦若是.则已矣⑺北冥有鱼 ⑻安.知鱼之乐⑼固.不知子矣 ⑽全.矣全:⑾请循.其本 三、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每句2分,共14分) (1)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2)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3)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4)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5)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⑹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7)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好事近·渔夫词(朱敦儒)原词及翻译赏析

好事近·渔夫词(朱敦儒)原词及翻译赏析 好事近·渔夫词(朱敦儒) 摇首出红尘,醒醉更无时节。活计绿蓑青笠,惯披霜冲雪。 晚来风定钓丝闲,上下是新月。千里水天一色,看孤鸿明灭。 【注】朱敦儒,宋高宗绍兴十九年(1149年)辞官离开朝廷,长期隐居浙江嘉兴。 蓑:衣服。 笠:帽子。 译文 摇首出红尘,醒和醉更无时节。活计绿衣服青帽子,惯披霜冲雪。晚来风定钓丝闲,上下是新月。千里的水天混合成了一种颜色,看孤鸿明灭。 简析 作者曾长期寓于嘉禾,过着一种放浪形骸的自由生活。 告别了喧器的红尘、摆脱了名缰利锁的束缚,醉醒醒醉,一任神行,词人成了一名快活的渔父,然而他志不在鱼,所向往的是浪迹江湖、独钓江天和自由生活。 翻译: 我摇着头走出尘世,隐居山林。从此,醒与醉更加没有时间的界限。平时劳动时,我穿着绿蓑衣,戴着青色斗笠,已经习惯了披着霜露、迎着风雪。

宁静的夜晚,我坐在江边垂钓,没有风,垂钓的丝线浮在水面上显得很悠闲。江面上下都有一轮新月,千里之外,水天一色,抬起头,看见一只大雁在月下忽明忽暗。 赏析: 词人前后写了六首渔父词(均调寄《好事近》)来歌咏其晚年寓居嘉禾的闲适生活。这是其中的一首,写得情趣盎然,清雅俊朗,流露出一股闲旷的风致。开篇"摇首"二字,即形象地表现了弃红尘而去的决心。离开官场后,不必再遵守行动起居的诸般规矩,一句"醒醉更无时节",传达出脱离束缚后的轻快喜悦之情。承下两句描绘垂钓隐居的生活,并不全是"桃花流水"、"斜风细雨"式的闲逸,也不尽若"独钓寒江雪"般的苦寒,而是二者兼具。下片由对渔父生活概况的描写,转入一个垂钓的单独画面。晚来风定、上下新月、水天一色,构成一幅空阔幽美的淡墨静景,亦映照出作者宁静的心境。而在这一派静景中,作者又着意置上了一处动态,即一只若隐若现的孤鸿,也即作者幽人形象的自我写照。全篇由情入景,由静入动,由整体描写入细节刻划,在艺术上颇有精到之处。 开头一句表明自己放弃官场生活的坚决。“摇首”二字很形象,既对“红尘”否定,又不置一辞,这是一种轻蔑不屑的态度,亦如杜甫《送孔巢父谢病归游江东》诗所云“巢父掉头不肯住,东将入海随烟雾” 之意。何以如此,词人未点破,紧接的一句只把原因推到自己的志趣与官场格格不入。一旦“摇首出红尘”,作了个烟波钓徒,才能“醒醉更无时节”。这两句语言明快质朴,同时又极传情,一种超脱尘世的

部编版人教版八下语文《庄子》二则 知识点梳理

第四篇《庄子二则》(《北冥有鱼》《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一.通假字。 北冥.有鱼(“冥”通“溟”,海) 二.古今异义词。 1.怒.而飞古义:奋发今义: 生气,发怒 2.海运 ..则将徙于南冥古义:海动今义: 泛指海上运输 3.野马 ..也古义:山野中的雾气,奔腾如野马今义:野生的马 4.安.知鱼之乐古义:怎么今义:安全 5.子.非我古义:对人的尊称今义:孩子,儿子 三.词类活用。 1.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上:名词作状语,向上) 2.志怪.者也(怪:形容词作名词,怪异的事物) 四.一词多义。 1.息去以六月息.者也(气息,这里指风) 生物之以息.相吹也(气息) 2.为其名为.鲲(叫作) 化而为.鸟(成为) 天下为.公(是) 3.其其.名为鹏(代词,它的) 其.视下也(代词,代大鹏) 其.正色邪(表示选择) 其.此之谓乎(表推测。大概,恐怕) 4.而化而.为鸟(连词,表顺承) 怒而.飞(连词,表修饰) 而.伯乐不常有(连词,表转折,但是) 五.重点字词解释。 1.北冥 ..有鱼(北海 ) 2.怒.而飞 (振奋,这里指用力鼓动翅膀) 3.其翼若垂天之云 ....(悬挂在天空的云) 4.海运 ..则将徙于南冥(海水运动) 5.南冥者,天池 ..也(天然形成的水池) 6.志怪 ..者也(志怪:记载怪异的事物)(志:记载) 7.水击 ..三千里(击水,拍打水面) 8.抟扶摇 ...而上者九万里(抟:盘旋飞翔)(扶摇:旋风) 9.去以六月息.者也(风) 10.野马 ..也,尘埃也(山野中的雾气,奔腾如野马) 11.其.远而无所至极邪(表示选择) 12.其.视下也(代大鹏) 13.亦若是.则已矣(这样) 14.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 ..之上(濠水上的桥) 15.安.知鱼之乐(怎么,哪里) 16.固.不知子矣(本来) 17.全.矣(完全,完备) 18.请循其本 ...(循其本:追溯话题本源)(循:追溯) 六.重要语句翻译。 1.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用力鼓动翅膀飞翔起来,它的翅膀就像悬挂在天空的云。 2.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这种鸟,海动风起时就将迁往南海。

古诗渔父·渔父醒翻译赏析

古诗渔父·渔父醒翻译赏析 《渔父·渔父醒》作者为宋朝诗人苏轼。其古诗全文如下:渔父醒,春江午。梦断落花飞絮。酒醒还醉醉还醒,一笑人间今古。【前言】《渔父·渔父醒》是宋代文学家苏轼所作的一首词。全词先描写,后议论,景理融合,描写了渔父在春天正午的江面上,身处优美环境之中半醉半醒的状态,写出了渔父沉迷于醉酒的世界,对尘世间的纷纷攘攘付之一笑的超然的处世态度。【注释】①渔父:词牌名,《渔歌子》的别称。单调,二十七宇,平韵,与《渔歌子》不同,也是词内容的标题。该词是苏轼根据唐代诗人张志和、戴复古所做的《渔父词》改写,采用三、三、七、七、六的句法,共二十六字。②午:正午,晌午。③梦断:沉醉后进入梦乡,梦断犹言酒醒。④飞絮:飘飞的江边柳絮。⑤今古:古往今来。【翻译】渔父酒醒以后,春季的长江已是正午时光了。酒醒后只见阵阵落花飞絮。酒醒以后还会再饮,醉了以后又会清醒。对待古往今来人间的功名利禄,只好一笑了之。【赏析】“渔父醒,春江午”,描叙渔父从醉到醒经历的时间。春江正午,生机勃勃,自然清新。由烂醉到沉睡,再到延醒,时间长达半天,表现了渔父的生活是自由自在、无拘无束、乐天而动的。“梦断落花飞絮”,渔父一觉醒来,只见杨柳依依,“落花飞絮”,一派春光满江滨,令渔父赏心悦目。“酒醒还醉醉还醒,一笑人间今古”,为画龙点睛之笔。醉-醒,醒-醉,醉-醒,反复传递,刻画了醉翁渔父的处世形象,

富有哲理性。白居易《醉吟先生传》:又饮数杯,兀然而醉。既而醉复醒,醒复吟,吟复饮,饮复醉。醉吟相仍,若循环然。词人点化运用了白居易这段关于诗人饮-醉-吟“循环”式的人生真谛的妙笔,道出了在封建社会里,世界上最清醒的人是渔父,是渔父一类的诗人。是渔父们每饮一次、醉一次、醒一次、吟一次,认识世界、认识生活的境界就升华一次。循环往复,不断进行,最终自然精辟地发出“一笑人间今古”的深沉感叹。至此,词人思想上出现了飞跃,由“莫问世间何事”(《好事近·烟外倚危楼》)进到“俯仰人间今古”(《西江月·点点楼头细雨》),再进到“一笑人间今古”。从“莫问”-“俯仰”-“一笑”,清晰地反映了词人贬谪黄州后思想变化的历程。“一笑”便突出词人此时此地的高洁而自适的坦然心态和清醒的人生观。 全词写渔父随缘放旷、与世无争的超然心态。先描写,后议论,景理融合,将渔父置于大好春光中来看世界,强化了渔父的“醒”眼与“笑”态,超然物外,与世无争的思想。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渔父》原文赏析及习题答案

《渔父》原文赏析及习题答案 渔父《楚辞》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醨?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身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复与言。1.对下列划线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屈原既放——放,被放逐B.形容枯槁——形容,身体C.宁赴湘流——赴,投入D.鼓枻而去——鼓,敲打2.下列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渔父见而问之——渔父莞尔而笑B.是以见放——安能以皓皓之白C.何故至于斯——圣人不凝滞于物D.而能与世推移——不复与言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中“颜色憔悴,形容枯槁”两句描写出屈原心力交瘁,形销骨立的外在形象。B.渔父说的“圣人”应指的是“老、庄”一类的人,可见渔父是道家思想的信徒。C.屈原用“新沐……必振衣”两个比喻表明自己洁身自好、绝不同流合污的态度。D.文章善于运用对比的手法,用屈原衬托出“渔父”这一个高蹈遁世的隐士形象。4.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1)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2)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参考答案1.B2.D3.D4.(1)为什幺遇事深思,行为出众,以至于让自己被放逐?(2)怎幺能让干干净净的身体,去沾染污浊的外物呢?参考译文屈原被放逐后,在四海间流浪,在湖边一路吟唱,面色憔悴,神情枯槁。(湖上

《庄子二则》教案

《庄子》二则教案 《北冥有鱼》 学习过程: 一、预习检查: 1.生字注音。北冥(ming)鲲鹏(kun)抟(tuan)迁徙(xi) 齐谐(xie) 其正色邪(ye) 2.词语解释。 冥:同“溟”,海。“北冥”就是北海。下文的“南冥”指南海。传说北海无边无际,水深而黑。 鲲:大鱼名。朋:本为古“凤”字,这里用表大鸟之名。怒:振奋,这里指用力鼓动翅膀。 海运:海水运动。天池:天然形成的水池。齐谐:人名。志:记载。怪:怪异的事物。 击:拍打,这里指鹏鸟奋飞而起双翼拍打水面。抟:盘旋飞翔。扶摇:旋风去:离,这里指离开北海。息:气息,这里指风。野马:山野中的雾气,奔腾如野马。尘埃:扬在空中的土叫“尘”,细碎的尘粒叫“埃”。 苍苍:深蓝色。极:尽。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呢”。 二、新课导入:有一句话“世界之大,无奇不有”,咱们大家想一想,你们见到过很奇特的事物吗?(大家积极发言)是的,真是应了这一句话。那有这样一种动物,它是一条鱼,可是化作了一只鸟,面后展翅高飞。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到的《北冥有鱼》。 三、作者简介:庄子(约公元前369——公元前286),名周,战国时宋国蒙人,我国古代著名约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子生活在一个社会矛盾极其失锐的时代,做过漆园吏。他不满现实,不与统治阶级合作,据传楚王曾以千金相邀为相,被其拒绝。庄子对后人的影响主要是《庄子》一书。 四、文本链接: 1.作品介绍:《庄子》,道家经典之一。今存三十三篇,内篇7篇是庄子所作,外篇15篇和杂篇11篇学术界认为是他人伪作。 2.解题:《逍遥游》是《庄子》中的第一篇,在全书中占有特殊地位。“逍遥”,意思是优游自得的样子;“逍遥游”就是没有任何束缚地、自由自在地活动。 五、整体感知: 1.放声朗读课文,在自己认为难以读准的字下画上横线,读完后正音。 2.概述课文内容。 作者主要向我们描述神奇莫测的巨鲲大鹏的形象,以及大鹏迁徙到南海要“去以六月息者”,它也有所侍,有局限。 3.再读课文,基础积累: (1)借助注释、手头工具书,并结合上下文诰境解释加点字词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北冥:北海。 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怒;振奋,这里指用力鼓动翅膀。垂:垂挂。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海运:海水运动 齐谐者,志怪者也。志怪:记载怪异的事物。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扶摇:旋风 去以六月息者也。去:离开,息:气息,这里指风。 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野马:山野中的雾气,奔腾如野马。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苍苍:深蓝色。极:尽头 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是:这样。已:罢了 (2)通假字 北冥有鱼冥,通“溟”,海 其正色邪邪,通“耶”,语气词,相当于“呢”“吗”。 (3)词类活用 志怪者也。怪:形作名,怪异的事物。水击三千里。水:名作状,在水面上。 南冥者,天池也。天:名作形,天然的。 4翻译重点句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